中国教育教学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国教育教学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国教育教学论文

中国教育教学论文范文1

论文摘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合理、恰当地运用惩罚,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迷信惩罚会给教学活动带来诸多不良后果。文章分析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倾向于使用惩罚的原因,讨论了滥用惩罚的消极作用,提出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恰当运用“惩罚教育”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教育理论工作者普遍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更多地运用奖励来促进学生学习。因为学生的学习行为总是在一定的认知和情感作用下进行的,积极的认识、愉快的心境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尤其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建构教学观进一步强化了教师的“奖励”教学思想,中小学教学大多提倡“愉快教学”、“成功体验”、“赏识孩子”,很多人认为,功课好的学生、守纪律的孩子是“夸”出来的。但是,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很多教师都倾向于使用惩罚来解决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比如,学生课堂纪律不好,教师要责骂;学生回答不上课堂提问,教师要当众批评;学生家庭作业没做好或忘了做,教师要罚站、打手心;学生考试成绩下降了,要张榜公布;学生旷课,教师要罚款。这里的责骂、批评、打手心、罚站、罚款等,都是教学中的惩罚现象。翻开各校的校规、班规,我们也不难发现大量具有惩罚性的条款,比如,迟到一次,罚扫教室一周;旷课一次,罚款10元等等。有研究者把教师常用的惩罚手段分成了两类:一类叫代偿性惩罚,即以增加额外的课业或其他工作为惩罚措施,如罚写字、罚背书等。另一类叫剥夺性惩罚,即减少或剥夺学生的学习机会,如罚站、罚出教室等。这说明,惩罚在教学中是非常普遍的。为什么教师总是倾向于使用惩罚呢?迷信惩罚会带来哪些不良后果?教师应该怎样合理地运用它?对此,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讨论。

一、教师为什么倾向使用“惩罚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倾向于使用惩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教师心理方面的原因,也有教育本身的原因,还有家长的因素。

1、使用惩罚可以直接发泄教师的消极情绪。从一般意义上讲,教师对学生均有一种期望心理,“恨铁不成钢”。在这种心理的支配下,笋学生的学习行为没有达到教师所期望的目标或走向目标的反面时,很容易引起教师的不满。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当教师感到心情不愉快时,就会想办法来宣泄这种消极的情绪。显然,使用惩罚是最直接的办法。

2、使用惩罚简单省事。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本来就有一种作出省力反应的倾向,而直接使用惩罚,一般都不需要经过周密的考虑,付出的身心能量较少。这是教师无意中倾向于使用惩罚的一个重要的心理因素。

3、教师的应激行为。在教学中,学生缺乏纪律性、成绩不佳时,教师施以一定的惩罚,如斥责学生、令学生离开课堂等等,是教师常常采用的一种应付行为。这种应付行为表明了教师正处于对困难问题的应激状态。

4、对学生观的错误理解。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是有思想、有感情、活生生的人,在学习中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但部分教师却错误地把学生看成被动的“机器”,总喜欢安静、听话、服从领导的学生,而对活泼好动的学生持一种否定的态度,有的甚至把他们看成“破坏分子”而严加管束。持这种学生观的教师是很容易相信教鞭的力量的。

5、传统教学的影响。在我国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惩罚是一种很重要的手段。我国最早的教育专著《学记》认为,惩罚对学生具有威慑作用,“夏楚二物,收其威也”。另外,我国古代的个别教学中还有“头悬梁,锥刺股”、“朴作教刑”的故事,民间也流传着“鞭子本姓竹,不怕书不读”、“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成才”、“放下棍子,宠坏孩子”等俗语。这些故事和俗语都强调了惩罚在教学中的作用。于是,作为一种传统,惩罚被人们一代一代不加思索地承袭了下来。今天的教师深受传统教学的影响,而且,部分教师从小在课堂上所受的就是这种惩罚性教学。从自己和他人的成长经历出发,习惯性地,他们相信惩罚可以起到惩一警百的作用,惩罚学生就成为很自然的事情了。在教学实践中,惩罚的方式在发生变化。教师也许不打骂学生,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逃离了惩罚,比如,学校分班了,成绩好的学生集中到一起,称为“尖子班”。而剩下的学生也集中到一起,虽然没人说这是“傻子班”,但学生内心都清楚这是咋回事。

6、家长的支持。在孩子的学习上,有很多家长历来都对惩罚持有肯定的态度,非常支持教师的惩罚行为。在调查中,据一位家长反映,他正读小学二年级的孙女的数学教师很受家长欢迎,原因是他一开校就在课堂上正告学生“谁敢不做家庭作业,老子就打谁的手心”。听到这话,学生非常害怕,而家长心理则十分了然。因为,在家长看来,孩子一送到学校,管教权就完全交给了教师,教师可以随使打骂学生。有的家长甚至认为,惩罚学生是教师具有责任心的表现。这种偏见就为教师滥用惩罚开了方便之门。

二、迷信“惩罚教育”的不良后果

从古今中外的教学经验来看,惩罚和奖励一样,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手段,因为,学生的学习动力除了来自于正面的激励以外,有时还就是来自于对威胁性事件的紧张反应和对不利后果的担忧。可见,在教学中通过惩罚来保持适度的学习压力还是很有必要的。但是,迷信惩罚却决不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因为它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很多不良的后果。

1、损害学生的身体。大量的实践证明,许多教师在使用惩罚手段时,根本就没有考虑学生身体的承受能力,从而给学生的身体造成了严重的伤害,比如,让学生在烈日下暴晒而中暑;让学生在寒风中受冻而感冒等等。其实,惩罚对学生身体健康的危害,人们已有所认识。现在,很多国家都明令禁止惩罚学生的身体,将体罚宣布为非法行为。1986年我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首次以法律的形式规定禁止体罚学生。1993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对于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教师要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情节严重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美国一些州尽管容许教师体罚学生,但对惩罚有相当严格的法定程序:学生犯规—教师找一个见证人—命学生摆好姿势—教师持木版—心平气和—打—填写书面报告—见证人签字—送交校长室存档。这种规定,目的在于限制教师体罚的范围和程度,防止学生的身体受到伤害。

2、损害学生的学习心理。惩罚对学生身体的损害,大家有目共睹,而惩罚对学生学习心理的危害,则容易被人忽视。这主要是因为人的学习动机、学习情绪等心理因素具有内隐性,即使有的学生受到了伤害,也不会在短时间内显现出来。其实,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发现,过度的惩罚对人心理的影响是长期的、严重的。阿德勒在《挑战自卑》中分析说,孩子在童年时所受到的挫折,很可能在他成年后还深深影响着他的行为。

第一,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在学校情境中的学习动机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附属内驱力。这三种内驱力都与学生在学习中所获得的成功体验、自尊心的提高及奖励紧密相连。而惩罚带给学生的往往是失败、痛苦的体验,它所激发起的常常是学生的外部动机,即尽快完成教师交给的而自己并不喜欢的额外任务以结束惩罚。这种外部动机会削弱学生在学习上已经形成的内在动机,久而久之,学生很容易形成敷衍了事的学习态度,继而影响学习效果。另外,惩罚很容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自尊是学生内心的自我肯定,是自身内在力量的显示,是推动学生积极上进的一种动力。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学生的自尊心往往会越来越强。但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都忽视了这一点,认为有的学生缺乏自尊。一些教师甚至认为,“对于自尊心强的学生就给他留面子,缺乏自尊心的学生就可以不给他留情面”。其实,在学习上“缺乏自尊心”的学生往往是由教师的不当惩罚造成的。

第二,影响尝生的学习情绪。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惩罚具有唤起恐惧的作用。当惩罚过于严厉而使学生感到难以接受时,会给学生带来不必要的担优和焦虑,甚至会使学生产生对教师的不满和对学校的厌恶情绪。事实证明,过强的惩罚会使学生处于紧张、冲突、提防、优虑的状态,在这样的气氛中,学生容易产生学习障碍,如学习兴趣单一、情绪低落、反应迟钝、注意不集中。经常受到惩罚的学生,由于常常处在压抑和恐惧的不良心境中,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和创新性,做事谨小慎微,担心事情做错,时间一长.他们就会厌学、惧考,严重的学生还会出现学校恐怖症。这些不良的学习情绪会引起学生不良的学习行为,如毁坏学习用具、毁坏学校财产,还有一些学生则采取逃避教师和学校的方式如逃学、离家出走等等。

第三,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学生感到自己的行动自由受到威胁时,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并出现与学习要求相反的行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给予学生的惩罚常常是以强迫的方式提出来的,学生尽管接受了,但并不是心甘情愿的,这就很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形成对学习、教师的反感。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经常严厉的惩罚会提高学生对惩罚的感觉阂限。一些学生由于长期受到严厉的惩罚,逐渐会失去对惩罚应有的敏感性,心灵麻木,对各种惩罚都无动于衷。这种学生慢慢地就会成为教师真正难以管教的问题学生。

三、应该恰当地运用“惩罚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怎样才能恰当地运用“惩罚教育”?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正视惩罚的教学意义。何为惩罚?本文所主张的惩罚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对学生的体罚,也不是教师对学生生理缺陷或人格上的歧视,而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对在学习上犯有过错行为的学生施行的一种处罚,是消除某种过失行为的重要手段。其目的在于制止某种已经发生的不良学习行为或对可能要发生的不正确行为构成威胁,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健康成长。这种惩罚是一种符合教育法、教师法规定的正当的教学行为,具有丰富的教学意义。一方面,它可以使师生双方明确在教学过程中应承担的责任,使学生的学习行为能得到控制,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它体现了教学的教育性原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任务除了“教书”,还要“育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失误,往往能体现他们对学习、对人生的态度。教师对学生错误行为的批评,常常直接影响着学生人格品位的确立。从这个角度来看,教学中的惩罚体现了“教书育人”的本性,体现了教学的教育性原则。

2、运用“惩罚教育”时不应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身心健康的人常常具有积极的自我认识倾向。在学习中,身心健康的学生对自己的认识也是健康的,他们会认为“我是能学好的”、“我是值得别人尊重的”等等。这种自尊、自信会促使学生的行为方式具有更多的合理性。因此,教师在运用惩罚时,一定要注意学生身心的接受能力。违背教学原则、不注意学生身心健康的惩罚,是收不到好的教学效果的,它只能显示教师的无能,降低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同时,它还会造成学生厌师、厌学的心态。

3、运用“惩罚教育”时要坚持说理的原则。在教学中,一些教师认为。直接施用惩罚简单、省事、见效快,而说理则费时、费力、见效慢。这是不正确的。其实,直接施用惩罚,虽然可以在短时间内制止学生的错误行为,但难以让学生心服口服,长时间地发挥作用。在很多情况下,做了错事而被惩罚的学生都没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但是,教师通过说理,这种情况会得到大大的改变。在说理时,教师能够表达出自己的耐心、真诚、信任、期望,这对受罚的学生而言是一种很有效的感染力,有助于学生认识的提高和行为的改变。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单独讲清道理比单独使用惩罚有效,但都不如两者结合使用的效果好;当惩罚和说理相结合时,较轻的惩罚就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可见,知道受罚的原因,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所以,教师在进行惩罚时,应注意让学生明确他为什么受罚。

4、运用“惩罚教育”时要注意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为了避免滥用惩罚,教师可以把对学生的积极引导结合起来,即教师在运用惩罚时巧妙地结合一些奖励措施,从而减少惩罚给学生带来的压力。比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会发现一些学生有注意不集中的表现,对此,教师可以直接批评违反纪律的学生,也可以表扬专心听课的学生。表扬专心听课的学生,这对不专心听课的学生而言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批评。教师奖励了正确的行为,就会促使学生减少错误的行为。

中国教育教学论文范文2

(一)未成年学生上网行为概述

1.规模及群体特征截止到2013年12月,国内网民总数在6.18亿人左右,学生毫无疑问是我国网民最大人群,占比例为25.5%,通过年龄结构分析,10-19岁的群体所占比例为24.1%。在我国青少年网民中,中学生占40.5%,仍是青少年网民中数量最多的群体。

2.上网行为特征青少年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高达83.5%,成为最常使用的上网工具,青少年手机网民总数约为1.96亿人。另外,中学生上网时长每周约为13.3小时,低于大学生的22.8小时,高于小学生的6.7小时,上网时间远高于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规定的课时。

3.网络使用特征首先是对于搜索引擎的使用上,82.6%的未成年网民会选择使用,网络音乐81%,网络视频63.5%,网络文学44.8%,以上均低于青少年总体水平。但在网络游戏中,未成年网民使用比例高达76.4%,导致的网游上瘾和沉迷的人群越趋庞大,也出现了形形且备受争议的“戒网瘾”培训班。

(二)信息技术教育关注度差没有关注就没有发展,未成年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并未能够深入人心,导致教学配套的整体滞后。因而,制度和观念的约束,是我国信息技术教育面临的巨大挑战。

二、信息技术教育改革具体实践

基于笔者对国内外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了解以及教育信息化的应用,结合自己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的一些观点,针对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改革提出如下的意见或建议。

(一)组建专业信息技术教育科研机构目前我国职业信息技术教育已经具备一套完善的体系,而义务教育阶段却没有专业的研究机构进行这片领域的产学研相关工作。面对众多的社会职业培训机构,应该有一些专业的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机构,将其课程进行合理的转化,有选择的嫁接在中小学课程中。教育信息化和信息技术的教育工作,将是此类机构的主要工作内容。

(二)教材的信息化信息技术教育区别于其他课程,更新快,呈现方式需要更加多样化,很多知识无法通过课本有效传递。而信息化的教材具备更新方便、成本低、表现形式多样性的特点,已经在诸多网络教育平台中广泛使用。

(三)教学过程的改革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网络应用的使用情况进行有目标的改革,可以使用如下方式。

1.增加信息获取方法的学习截止到2013年12月,仅我国境内的网站数目就达到了320万个,网页数达到了1500亿个,网页长度更是进入了PB的计数时代,而全球的信息量会更多。在海量的信息中,如何通过有效的方法准确、快速地查找到所需的信息,有一定难度。除加强搜索引擎学习之外,更应该讲解信息在网络上的分布特点。同时,对于其他学科的知识学习,可以通过在线教育平台获取相关信息,比如现如今有关作业批改、题库试卷、课程视频、问答、文库、百科、资源共享网站等,构成了庞大的学习信息获取网络。

2.增加信息良莠的判别与认知,加强信息素养教育早在2011年,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就分析报告,80%以上未成年人犯罪与网络相关。2013年美国有一项最新研究也显示,青少年浏览一条香烟广告就想吸烟的欲望增长22%。更何况在如今的互联网中,充斥着大量不良信息,如涉黄、涉赌、暴力等,这些内容要比香烟广告更加影响未成年学生的健康发展。因而,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就应该尽到教育应尽的责任,起到早期预防的功效。

(四)教育体制的变革首先,可以增加高等院校信息技术相关专业的自主招生或者特殊招生的考核。这也是在我国现行的高考体制下,信息技术这门课程不作为“大课”前提下的一条出路。其次,增加各层次信息技术课程课时,尤其是农村学校。

中国教育教学论文范文3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国学元素

在我国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国学元素的地位可谓至关重要。其教学目的之一正是在于使学生能够充分地认识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并能够更好地汲取民族文化财富。尽管现如今我国教育界依然未能就国学这一概念做出统一的界定,但不可否认的是其正逐渐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承载形式。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国学元素十分关键,必须得到广大教师的充分重视。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入经典诵读

在小学语文课程中,教师应充分鼓励学生进行国学经典的诵读,这不仅能够使学生积淀起深厚的国学修养,也能将语文课程的教学与经典的诵读充分结合起来,最终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起到助推作用。相关调查研究表明,小学阶段是人的一生中记忆力提升的重要时期,因此在这个阶段中教师应尽可能多地让学生积累和记忆更多的国学元素。

在新课程标准中,对于小学生背诵量的要求为160段/篇的优秀古诗文,这一要求就充分考虑到了小学生的年龄、智力特点以及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经验。在诵读的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实现对学生语感的培养,更要帮助学生更加深入、透彻地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情感,从而能够对古诗文的意境与形象有着更好的把握。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入琴棋书画

中国文化可谓辉煌灿烂、博大精深,这其中的国学元素包括民俗风情、琴棋书画等等,这不仅描绘出了一幅充分反映了我国过去风貌的画卷,也成为了传承和发展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尽管小学语文无法做到对中华文化进行面面俱到的覆盖,但其对于学生国家文化意识的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我国民族精神创新、传承与发展的基石。

教师应自小学生入学起就不断将书法、音乐等元素引入到课堂教学中,从而使学生真正沉浸在国学文化氛围中,这对于小学生们文化素养和学习热情的提升都是极有帮助的。相关学者认为,书法、音乐等国学文化可以使学生在无意识间受到超境界幻觉的激发,从而解放记忆力,在潜移默化间帮助学生对国学元素有更深的理解和认识,进而提升他们对于语文学习的热情与渴望,提升语文素养。

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入故事熏陶

数千年来,我国流传着无数古典故事,它们经过一代一代的口口相传而穿越历史,进而彰显出许多属于中国人民的传统美德,也交给了我们许多为人处世的智慧与方法。实际上,这也是在弘扬我国传统文化,为我们揭开历史的神秘面纱。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为学生讲故事的方式来提升其文化素养和国学水平,并同时增强其创造力、想象力以及交往能力。仅仅通过课前的三五分钟,教师就能够给学生讲完一个精彩的国学故事,这能够帮助学生领略到国学故事中的无限魅力,同时也使他们产生对于国学文化的浓厚兴趣。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和鼓励学生与其他同学分享自己从这些故事中收获的感悟,这能够为学生日后阅读习惯的养成打下坚实的基础。由于小学生形象思维更强,所以若能在讲述经典国学素材的时候借助鲜活、生动的故事,将必然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更加轻松、愉快,诵读过程中的枯燥之感也必将大大缓解。所以,在日常教学时,小学语文教师应充分运用国学素材中的有趣故事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与学习习惯。

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入名胜游历

除了较为常见的组织学生参观文物古迹、博物馆之外,教师还可专门进行国学主题夏令营的组织,或者鼓励家长尽可能多地带学生外出增长见闻。可以说,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是互为基础而又互为延伸的关系,作为学生家长,应帮助孩子建立起良好的、更富创造力的成长空间,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来使孩子得到情操的陶冶和眼界的开阔,并能够对我国的历史、文化以及文物古迹等有更全面和深入的了解,同时这也能够大大激发孩子们对于祖国壮美河山的热爱,从而在精神层面上对他们产生更深的影响。

中国教育教学论文范文4

 

关键词:英语教学 中国文化 渗透

在跨文化交流中,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早已引起国内教学者的关注,在英语教学中阐释文化和语言的关系现已成为其重要的研究引导课题。众所周知,语言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语言承载着文化,由此可见,英语教学的进行不仅仅是传授语言知识,还应更加注重在语言这个载体上文化的传递。这其中的文化既要包括英语语言文化,同时也要涵盖汉语语言文化。

一、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现状

作为国际交往中使用频率最多、最重要的沟通交流工具,英语的重要性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人所共识。但是这样的大环境总会给人错误的引导,会产生一些错误的观点——认为英语比汉语还要重要,人们在不自觉中忽视了对汉语尤其是汉文化的学习。新加坡学者研究发现,在新加坡二十年的发展历程中,造成社会凝聚力低的主要诱因便是母语教育的不完善,而现在中国正面临着同样的危机。

纵观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教材,课程在设置上大多都是突出英语和英美文化。英美文化固然值得学习,但是教材中不可缺少汉文化的渗透,学生只有在多元文化的环境下才能对自身环境有正确的认识,进而提升自身的修养。不单单是知识这么简单,文化底蕴会伴随学生的一生。对于英语学习者,尤其是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学习英语的首要目的是通过英语这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以及对于汉文化的认识。然而大多数的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知识为了通过四六级,《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等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在英语中该怎样翻译。现今的局面就是,在我国各个阶段中英语教学大纲的目的都是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但是这似乎只是落实在口头上。英语教学,是一个学习者通向西方文化的窗口,也是未来学习者向外输出中国文化的一个潜在的通道。我们应该让我们的学习者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开阔视野,走出去,再寻根思源,看回来。这才是英语教学的目的。让他们在世界文化的长河里找到中国的位置,窥视文化的根源。这往往比单纯的讲授知识更加有意义,知识只有在文化的背景下才能散发出引导之光。

二、英语学习者的对自身的认识

每个英语学习者在面对外国人时都充当着文化传播者的角色。你的一言一行和你对中国文化的理解,都会影响或改变外国朋友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对中国的看法。其中最重要的便是,我们每个英语学习者都应该深刻的认识到,中国文化的传承是自身的任务和使命。英语是一个很好的传播文化的媒介,通过它可以表达我们的文化,而其中的基础便是对汉文化很好的认识与感悟,作为中国人,应该理解汉文化独特的魅力,以及用何种手段传播自己的文化。中国政法大学国际交流学院院长林雪在谈到外交官的素质时说:“我认为,第一是要对祖国有深厚的感情。有了这种信念就有了动力,在这种动力下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因为外交工作很有挑战性。第二就是广博的知识。一个外交官要认识到在今天这个时代能做的事情很多,但是一定要了解中国,了解外国,然后找出两者之间的结合点,这样做起来自己也会感到高兴,这种喜悦是高层次的享受。”

三、注重教师的文化意识与教学方法

最近几年,中国英语教材为了适应不断发展前行的全球一体化浪潮处于不断更新发展中。教材内容渐渐充实,但却极少看到中国文化的经典。我们过多的关注于对学生进行异国文化的教育,却忽视了自己本土文化的渗透教育,这是英语教育中的硬伤。中国文化渗透在英语教学中是具有不可替代性的。

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重要的引导者,首要职责就是要坚定文化立场。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并欣赏祖国灿烂的文化,应包容地为学习者介绍中西方文化。这样才能结合把祖国文化和外语教学结合来。

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摸索创新。在语言教学过程中要求学以致用,胸怀宽广,教书育人,要面对世界,面对未来,面对文化。随着国际间交流的不断深化发展,文化事业尤其显得更加昌盛繁荣,所以外语教学中对于文化的渗透愈发重要。简单的英语语言教学已无法适应多变的文化环境。这就要求英语教学者能够站在文化的立场上纵览本民族文化,站在东西方文化比较的高度上,诠释英语教学,如若达到这一高度,英语教学定会向更深更广的境界发展。

中国教育教学论文范文5

【关键词】传统文化;小学教育;弊端问题;启发引导

国家素质化教育方针覆盖落实的标准起点,便是小学教育,这方面事务处理是否妥当,将直接决定今后学生智能、品德结构。但是透过客观层面审视,如今我国小学教育体制尽管经历多次改革,但是始终遗留难以根除的问题。为了顺利激活孩子的民族自信心,确保其继承中华优良传统美德,避免在今后学习、生活压力中产生任何不适反应,各类教师切勿墨守成规,而是要结合传统文化对小学生群体进行灵活启发引导,以谋求他们身心的健全化发展结果。

一、长期以来我国小学教育遗留的诸多弊端问题整理研究

我国新课改落实的核心动机,不单单要令小学生掌握最新科学知识,独立解决生活中常见的疑难,同时更要时刻彰显个体优良的身心素质,愿意为今后国家社会主义事业可持续建设贡献精力。

(一)智力和道德教育质量的全面落差

在此期间,体能、智力、道德、审美技能教育缺一不可,可如今摆放在小学教育的突出问题便是道德教育方面的缺失,这和部分家长、领导单纯重视学生应试成绩现象有着直接性关联。教学的现实意义,就是赋予学生丰富科学文化知识基础上,引导其塑造标准形态的价值、世界、人生观念,确保个体今后对于一切创新知识和真善美事物抱有强烈的追求热忱。

(二)师资技术条件严重落后,教学工序流程出现严重紊乱迹象

教师的使命就是向学生传授最新知识、解答疑惑,其作为一切教学活动的核心指导媒介,其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素质等条件,将直接影响课程传输实效。如今,我国师资条件上的突兀性状况可以细化为:西部地区师资供应量严重不足、农村师资条件和办学规模全面落后。在此类背景下,许多教师对于新奇事物探索热情不高,长期依照教材内容进行满堂灌,令学生产生厌倦反感心态,教学质量自然跟不上去。再就是校舍匮乏和教师缺编现象广泛分布,加上农村小学规模、学生数量急剧缩减,某类层面上浪费了大量教育资源。针对我国不同小学整体布局结构加以灵活调整,显得极为迫切。

(三)小学生群体学习生活独立处理能力极度弱化

任何国家小学教育体制,都和自身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包括历史典故和民族信仰等都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是经过前人苦思冥想和行为论证的关键性理论内容,对于日后社会主义事业可持续发展,有着较强的指导辅助功效。

二、利用中国传统文化克制上述问题的启示性策略解析

中国发展期间的任何事务,诸如教育、经济、交通、建筑等,都需要依靠历史文化作为标杆,特别是在小学素质化教育方面,有必要事先做好以下准备工作。

(一)主动强化小学生德育水准,为其身心健全化发展奠定基础

道德是传统历史文化传承的灵魂要素,是每个人在诸多生活、学习、工作考验中自行领悟出来的精华,尤其是在国家大力提倡精神文明建设纲要期间,如若德育摒弃传统文化传播使命,小学生就无法真正成人、成材,就是说小学阶段的人文、科学教育始终维持辩证统一关系的,缺一不可。透过传统文化视角界定,小学教育的重点就是鼓励学生群体主动进行修身养性,而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诸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至理名言在内,都可以作为小学德育的初始介入点,教师要做的就是尽量沿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创设生动感知情境,激活学生主观能动性,愿意在课堂协作过程中透过传统文化汲取养分,同时依照现代文明规范守则和教师日常教导,逐渐过渡成为迎合社会改造诉求的高素质人才。

(二)适当整改教师陈旧的教学理念,推动课堂内丰富教学模式布置进度

诸多历史经验告诫我们,学习方法千变万化,并不单纯地限定在课堂和教材内容之上。作为现代专业化小学教师,应该熟练掌握最新信息技术,播放相关历史事件记录影片,令学生全程紧跟教师讲解步伐;再就是督促学生在课前准备和课程相关的传统文化材料,自觉分成小组进行演示实践,试图令小学生更加直观地掌握课程核心内容,营造起愉悦的课堂交流氛围,保证今后各项德育、智育知识的灵活牢靠记忆结果。

(三)吸纳更多现代专业教学人才的加入,提升小学教师团队整体素质

小学教育始终是人生的开端,此时内部学生人生、价值、世界观念等都尚未成型,而传统文化作为我国民族历史的珍贵精神财富,对于学生思维和情感结构都会产生深入影响,如民族和爱国情感的凝聚、学生个体健康积极人生态度的树立结果等。归根结底,我们必须灵活细致地沿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并加以适当创新,令课堂内部学生时刻充满活力,让他们在前人坚实的肩膀之上,在历史文明和血脉传承的道路上谱出更加雄壮的人生篇章。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素质化教育体制如今已经引起全方位认同肯定。作为现代专业化教师,必须积极参与各项创新技能和职业道德素质培训活动,时刻借助最新技术手段包装单调的传统历史文化材料,令学生好奇感知心理提升至极限状态,愿意在课后闲暇时间利用网络和图书馆吸纳更多养分,进一步轻松处理应试升学挑战基础上,为适应国家诸多人才改造诉求,作出应有的努力。

作者简介:李遵强(1989-),男,山东省临沂市人,民族:汉,职称:小学教师,学历:本科,单位: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孙祖镇中心小学276313

参考文献:

中国教育教学论文范文6

关键词:教育学;中国气派

G40

一、教育学气派问题是个精神问题

学科气派中的气派就其词义来说,最接近气势、风度,在这个意义上,气派指的就是人的精神状态,从而气派问题是个精神问题。既然是精神问题,只能是人的精神问题,学科的气派问题实质上是学者的精神问题,准确地说是学者通过学科展示的精神状态问题。教育学的气派问题也是这样,教育学学者呈现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教育学就呈现什么样的气派。学者的精神状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学者的基本精神状态,二是学者的研究精神状态;很显然,前者与学者的生存状况有关,后者与学者的学科情怀有关。生存状况对学者的基本精神状态影响非常严重,我们完全可以想象不同的生存状况,对学者的基本精神状态的深刻影响,而学者的基本精神状态势必会影响学者的研究价值取向。现实中,不计生存状况影响的个别学者,不能代表整个学者队伍,而决定学科精神面貌的是整个学者队伍,不是个别学者。所以,教育学气派问题的解决,倘若无视教育学学者的生存状况,肯定是不明智的。

二、教育学气派问题是个标准问题

气派是与精神有关的事,并有风格、类型之意,在中、英语系中,气派与style对应,可见气派与式样、表现形式有关。式样、表现形式说到底是个标准问题,有什么样的标准就有什么样的式样和表现形式。因此,教育学的气派问题是个标准问题,教育学的中国气派问题就是教育学的中国标准问题。实际上,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社会科学,在研究方面一直存在这样一系列问题:西方标准是唯一标准吗?如果是,为什么是?如果不是,为什么不是?如果不是,我们还能建立怎样的标准?这一系列问题涉及研究方法、研究规范、研究成果表达等等事项,里面牵涉的问题宏大而严重,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说清楚的。标准问题的解决分为两个层级,一是如何建立符合现代知识观的教育学标准,二是如何确立具有中国风格的教育学标准。第一个问题与知识论有关,会涉及到科学哲学、逻辑学、文化学等多个学科,是一门学科在演进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问题,无论中、西方都会遇到。第二个问题就是我们关注的教育学气派问题。确立教育学的中国标准是个大问题,事实上我国众多学科都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尤其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无需讳言的是西方学者极少关注我国学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而我们自己却似乎严格地按照西方的标准要求自己。说似乎,是不能担保这种严格的准确程度,向先进学习没有错,一味地学习忘记了创造,忘记了自己还会创造就是问题。教育学气派问题的提出与此有关,置我国丰富的教育思想遗产于不顾,置我国庞大的教育学学者队伍于不顾,一味地跟随西方教育学学者的脚步,肯定不是我们的出路。拿来主义的核心精神在于扬弃而不是全盘照搬,因此只有确立我国教育学自身的标准,才能真正形成我国教育学的中国气派。学科标准的确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按照学理逻辑会牵涉以下四个部分:一是研究对象的确定和解读,二是学科体系的认定,三是研究方法的选择和使用,四是研究结果的知识准入。

三、辩证继承是创建教育学中国气派的基本前提

教育学气派问题就其实质而言,既是精神问题又是标准问题,事物的实质即其归属,事物归属于何,取决于它的属、种划界,范围不同,归属不同,归属不同,实质不同。实质不等于本质,事物的本质只有一个,实质却可以多个。教育的实质在大的范围而言,是一种人类社会活动,在小的范围而言,是一种培养人的人类社会活动。按照这种逻辑,对教育实质的认识可以继续缩小范围,可以愈加看清它的归属,在行为的意义上,教育就是一种关怀性的干预。教育的本质即其结构,即人使人成人。本质与实质的区分在于,本质具有唯一性,实质并不具有。人使人成人必定是教育;教育是关怀性的干预,但关怀性的干预不一定是教育。这里之所以罗列这些,只是表明辩证继承的重要性,它是形成教育学中国气派的基本前提。辩证继承是全面继承,更是发展继承。事实上,继承不一定是发展的,却都是全面的。

四、思想原创是创建教

育学中国气派的唯一出路辩证继承是形成教育学气派的基本前提,前提是先决条件,也就是说只有进行了适宜的辩证继承,我们才有可能形成具有中国气派的教育学。那么,形成具有中国气派的教育学的基础是什么?基础是事物发展的起点,形成具有中国气派的教育学的起点在今天的我国教育学学者队伍这里,因为正如前文所说,气派问题说到底是个精神问题,是我国教育学学者的精神问题。“原创性研究的本质是创新”,如何在这样的基础上创建自己的气派,思想原创是唯一的出路。因为任何学科都是知识的集合,任何学科中的知识都是思想的记录,思想不能原创,学科中的知识就不能更新,学科的气派就不能形成。思想原创是学科发展的原动力,就其对象而言,研究方法的原创最为艰难,意义也更为重大。如果能够在教育学的研究方法上有原创性突破,对于整个教育学学科的影响将是巨大的。最近几年,各种科学研究方法的引入,对教育研究的影响有目共睹。因此,教育学中国气派的形成,有必要在研究方法的原创上下功夫,不能只是简单地走套用其它学科研究方法的老路,应考虑创建基于教育学自身特点的研究方法。

五、结束语

如何打造一支以思想原创为追求的学者队伍,是有志创建教育学中国气派的有心人需要深思和用力的地方。我国教育学学者,无论是孤独前行,还是创建学派,都需要以思想原创为追求,才可能使教育学中国气派的希望化为真实。因为思想原创是创建教育学中国气派的唯一出路,除此之外别无它途。

参考文献:

[1]黄济.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教育哲学[J].教育研究,2004,(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