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地籍测量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地籍测量论文范文1
1.1地质工程测量方案存在着套用的现象,与实现不符
(1)设计人员对作业情况勘察和调查分析较少。由于设计人员不深入作业一线,所以对作业区具体情况缺乏必要的勘察和调查,对于设计方案的正确性不能及时进行检查,而且发现问题后不能及时进行处理。
(2)编写依据不科学。部分设计人员对现行的法规和技术标准缺乏深入的了解,对相关的地质工程测量产品的定额管和装备标准也缺乏重视,这就导致在编写过程中存在着较多不科学的地方,由于过多的参考过进的教材和规范,则会导致所编辑的测量方案与实际存在较多不符合的地方。
(3)对利用已有资料的情况分析不全。目前在测量方案设计时,由于对所参考的资料缺乏了解,部分资料由于时间较久,或是不是本单位所测,再加之一些资料很难收集到,同时在对这些资料利用时,缺乏必要的调查和科学的分析,盲目的对这些类似资料中的分析结查进行照搬,从而导致设计方案的科学性缺乏。
(4)标准意识差。地质工程测量方案由于缺乏统一的法规和标准,这就导致无论是文字、公式、数据和图表等都存在着不准确的地方,而且有关的名词、术语、符号、代号及计量单位等在表述上也存在不一致的地方,由于缺乏一定的标准意识,这就导致在对技术方案、作业方法和设计思想的评价中存在着不客观性,普遍存在评价偏高的情况。
(5)设计不深入。在设计中,不仅没有从作业区的实际情况出发,而且在设计过程中对于各种新技术、新材料、新方法等应用的较少,这就导致所选择的设计方案不是最佳的,同时对于所选择的措施也缺乏深入的研究,无法实现取期的效果。
1.2地质工程测量项目中的问题
(1)在控制测量与碎部测量中可能难以对后期工作的需求进行认真考虑,造成后期工作的被动,增加整体测量上的工作量。
(2)在控制测量布网中可能使测区精度要求布局不合理。
(3)可能使测区有的地方控制布网漏布。后期补充布网不仅会增加控制测量的工作量。还会使原的统一性受到损害。
(4)在片面追求节省经费、缩短工期的前提下,抛弃分级布网的基本原则,采用缺乏校核条件的一次性布网形式,其结果是缺乏误差控制方法,造成误差的过大积累,精度难以满足工程要求。有时甚至出现地质事故不能及时发现,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这样,不仅使节省经费、缩短工期的最初目的没有达到,反而使测量工作处于极度被动的状态。
(5)有些测量人员对测量方案设计缺乏认识,甚至还往往错误使用概念,以至出现一些不应有的概念与应用错误。
2提高地质工程测量成图质量的具体措施
2.1有效提高地质工程测量人员的技术素养目前从事地质工程测量的人员多为新毕业的大中专毕业生,这些人员对于计算机较为熟悉,但缺乏实际工作经验,所以在培训过程中,需要加强对技能和基本功的培训,通过野外实则并与讲授相结合,这样有利于地质工程测量人员专业技能的提高。
2.2观测员在工作前应仔细检查仪器在测量过程中,观测号不仅需要与跑迟员之间做好配合工作,同时还要在安置好相关测量仪器后,做好仪器的检查工作,确保仪器安置与输入高度都没有差错时,还需要对后视方向相关站点进行观测检查,确保数据的正确性,所以做为一名观测员需要具有较强的责任心。
3结束语
地籍测量论文范文2
作者:徐艳 单位:成县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通过对小麦种植效益调查可知,种植小麦产量约为7500公斤/公顷,以单价2.0元/公斤计算,合计产值为15000元/公顷左右,而投入的种子款约为900元/公顷,农药费150元/公顷,肥料款1350元/公顷,农民付出的耕地、收割等人工费2850元/公顷,合计投入5250元/公顷,纯收入9750元/公顷;复播黄豆产量约为1350公斤/公顷,单价按5元/公斤计算,合计产值为6750元/公顷,投入黄豆种子款375元/公顷,农药费150元/公顷,农民人工成本费1200元/公顷,合计投入1725元/公顷,纯收入5025元/公顷。两项合计产值21750元/公顷,投入6975元/公顷,纯收入14775元/公顷,产投比为约3.2∶1。相对于劳务经济,种小麦的效益差距更为悬殊,一个农村劳动力一年种0.07公顷粮食的纯收入还不如打1个月工。农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和农村劳动力的匮乏,已成为制约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也成为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种植效益的重要问题,小麦生产问题尤其严重。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抗自然风险能力弱在粮食生产中要面对的自然灾害不确定的因素很多,易遭受如春季干旱、低温冷害、夏季暴风雨及越冬冻害等多种自然灾害,抗风险能力差。一是因地貌条件所致,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削弱了其对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的保障作用。二是全县没有建立健全农业保险机制,农民也就没有参加农业保险这样的意识。农技推广体系投入不足,种粮科技支撑水平低县乡两级农技推广机构是国家公益性职能机构,承担全县粮食生产规划、引进试验、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开展各项技术服务等职能。
种粮劳动力结构变化,科技素质偏低成县农民家庭主要收入来源是务工或从事经营,种植收入只占家庭纯收入的10%左右,目前农民打工平均小工工资为50元/天~80元/天,远远高于从事种植业的收入,致使多数有能力、有文化的劳动力外出务工,留下来的大都是老年人和妇女儿童,他们文化素质低、体力弱,从事科学种田力不从心,加之农业生产劳动强度大、季节性强,农忙季节农村劳动力严重不足,精细化耕作难以保障。另外,他们多数对新技术接受能力差,导致种粮的主题基础薄弱,严重制约了良种增产潜力的发挥。㈤土地分散经营,新技术示范推广难开展由于目前基层乡镇农技推广站缺乏独立的试验示范基地,使“新技术、新品种、新材料”试验示范推广难以开展,即使有条件,也只能在农民承包田进行,但由于一家一户分散经营水平、技术素质等参差不齐,病虫害统防统治及一些高产技术措施难以统一落实到位,示范效果不理想,导致“三新”技术推广应用缓慢。㈥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慢,深加工龙头企业甚少成县粮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慢,粮食产业化经营还处于初级生产和销售阶段,又加之全县粮食深加工企业甚少,有几家规模较大的也仅仅限于面粉加工,粮食食品加工仅限于家庭作坊式经营,如馒头、面条等,加工品种单一,没有形成产业化经营规模,粮食产业附加值低。
政府要加强对农资价格的监测和调控,控制农资价格上涨,坚决杜绝假冒伪劣农资流入市场,防止坑农害农事件发生,维护农民的利益;要采取有效措施,强化对国家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管,严厉打击粮食收购中的压价压质行为,确保粮农的应得利益不受侵害。三是大力推广粮食节本增效技术,降低粮食生产成本,提高种粮效益。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解决好农田质量建设,充分挖掘生产潜力,有利于稳定提高小麦生产能力。要集中力量组织实施好沃土工程、旱作节水农业等重点工程,搞好中低产田改造,推广生物覆盖粮肥轮作、平衡施肥、保护性耕作等技术。要完善机制,积极引导广大农民参加农业保险,增强应对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完善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提高农业综合执法能力政府要增加对农技推广工作的资金投入,加强县、乡两级农技推广服务网络建设。同时要加强对农技推广队伍的管理,提高农技推广人员的素质,设立农技人员知识更新专项经费。还要为基层乡镇推广站配备专用的试验示范基地,加强粮食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大力推广粮食种植新技术。重点推广优质高效品种、测土配方施肥、免耕栽培、科学田间管理、病虫害综合防治等节本增产技术,提高农民的种粮水平,降低农民的种粮风险。农业部门应加强农业综合执法人员和资金投入,完善执法手段,提高执法人员素质和能力,加大执法力度,维护农民权益。发展粮食专用特色品种,促进农民增收在实现粮食稳产的基础上,根据粮食加工、贮藏和销售企业的需求,以订单形式,生产具有特色的优质专用粮食品种,依靠突出产品特色来提高商品粮价值,以达到增收的目的。引导土地适度集中流转针对一家一户种粮成本高和一些家庭主要劳动力常年外出打工,不能很好地管理农田的现状,建议在外出务工集中的乡镇,在坚持“依法、有偿、自愿”的原则基础上,采取转包、股份合作、租赁、置换等模式,积极引导土地向劳动力强、技术精的农户逐步集中,为粮食生产基地建设奠定土地基础。加强社会化服务,努力促进粮食产业化经营积极发展龙头企业,发挥其开拓市场、引导生产、加工转型、销售服务的作用。帮助和鼓励企业引进先进技术和工艺,全面提升加工产品的品位和竞争力,延伸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鼓励龙头企业与广大农民发展订单粮食,促进粮食生产的规模化经营,提高粮食生产经济效益。广泛开展龙头企业与购销企业的对接双赢,合理利用粮食资源,促进粮食产销衔接,降低市场经营风险。以粮食主产乡镇区建设为平台,延伸粮食产业链,形成集收购、仓储、加工、物流为一体的产业集群,实现多次增值增效,切实提高全县粮食生产综合效益。㈦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民素质科技进步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有力支撑和强大驱动,必须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中关键技术的创新和推广应用。在现代农业经营过程中,粮食增产增收与农民自身的文化素质关系很大,农民综合素质是影响种管措施落实、接纳科技知识、了解市场信息的关键因素。针对现阶段农村劳动力结构现状,要进一步完善农业教育培训体系,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通过电视讲座、报纸杂志、下乡宣讲、外出考察等途径,使县乡农技人员和广大农民群众及时掌握、应用小麦生产新技术,提高种粮农民的科技综合素质,为全县粮食生产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地籍测量论文范文3
【关键词】数字化;地籍测量;城镇地籍调查
引 言
近年来,城镇化建设的速度不断加快,城镇地籍管理工作作为保证城镇化健康发展的手段,得到了各界的广泛关注。地籍管理是土地管理中作为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部分,由于土地位置是固定的,与地籍相关的信息都能够体现出空间信息的特征,数字化地籍测量与传统的测量方法相较,具有精度高且效率高等特点,是有效采集地籍信息的重要手段,得到了地籍测量人员的认可。以下就针对城镇地籍调查中数字化地籍测量的应用进行分析,为地籍测量共工作做出一定的贡献。
1.数字化地籍测量的内容与优势分析
1.1数字化地籍测量的内容分析
数字化地籍测量通常是运用数字化测量仪器对于城镇的宗地位置进行测量,并计算出宗地的面积,对采集的宗地数据进行处理,从而生成地籍图。城镇地籍调查主要是为了明确城镇宗地的权属以及位置等,形成数据以及图件等资料,为城镇的地基管理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据。
数字化地理测量主要是针对城镇土地的属性以及位置等进行测量,将得出的数据录入数据库,以此建立城镇地籍管理系统,有效的实现城镇地籍管理的自动化。数字化地籍测量的内容主要包括了基本地籍图以及控制点网图的生成与输出等,还可计算宗地面积等。数字化地籍测量使用的专业仪器主要包括了GPS、自动化成图软件以及全站仪等[1]。全球定位系统(GPS)能够实现海陆空三维导航与定位的新型定位系统。在数字化地籍测量中,运用GPS,不仅能够有效的测定宗地的界址点以及地物点的坐标等,还能够保证精度。全站仪则是全站电子速测移,主要是由电子测角以及电子计算等组成的测量系统,具有测距长且精度高等特点。自动化成图软件(CASS)则具有数据采集与处理等系统,通过采集数据就能够生成图表数据与图像数据等,为城镇地籍调查工作提供便利。
1.2数字化地籍测量的优势分析
传统的测量仪器在测量时经常会出现测量周期长以及测量精度低等情况,但数字化地籍测量则能够解决这些问题,主要优势如下:
第一,自动化程度高。数字化地籍测量采用了全站仪测量系统,此系统能够自动测量各种数据,如土地的面积与范围等,测量工作结束后还能够将数据存储到客户端中,有效的提升了工作效率。
第二,整体性强。数字化地籍测量使用了解析法对于坐标控制点进行测量,需要在检测区域内建立局域网,随后便可在区域内的任意位置进行测量工作,必要时还可进行表组合作,对于各个体系进行调查。分组合作的效果较好,精度也较为均匀,能够为后续工作提供便利。
第三,能够提供基础数据。运用数字化测量技术能够对土地的属性以及图形进行测量,且能够准确的测量出地块或者建筑物的确切位置,且检测出的基础数据还能够为地籍管理体系提供一定的参考,使规划更加科学,降低规划的成本[2]。
2.数字化地籍测量的应用
此次测量的任务主要是加密控制网,编制出宗地图以及地籍图等,以街道为单位统计分类面积。
2.1平面控制测量
第一,首级控制测量。在测量时,应当在一、二级导线控制网基础上采用GPS对控制点进行加密,共布设十二个点位,联测一、二级导线作为GPS起算数据。GPS测站点不要求一定要通视,但是考虑到后续的测量,在选点的过程中应当考虑站点与某一点通视,并远离大功率的高压线等[3]。需注意的是,控制点应当选择适当的数量,且应当均匀的分布在测区内,如此才能够保证测量的精度。此外,还应当选择在适宜区域内,测站点不能选择在高山或者高楼等较为隐蔽处,需要保证测站点与某一点的通视,且选择时要远离高压设备,以此保证数字化测量仪工作时不会受到干扰。
第二,外业实施。按照具体的条件,可选择不同的模式,本次主要以静态作业模式为主,同步观测卫星为四颗,且分布较为均匀。每时段观测四十五分钟,采样间隔约为十五秒,卫星截止高度角小于等于十五度,点的周围十五度以上不能出现障碍物,以免信号被阻挡或者被吸收。
第三,处理数据。完成数据采集后,就可利用软件实施GPS基线向量的解算以及网平差,得出平面直角坐标的平差值等指标[4]。
2.2界址点测量
第一,直接法。在进行界址点测量时,对于一些较容易测量的界址点来说,就可选择极坐标法或者其他方法进行测量。在测量的过程中,应当考虑到测量精度的要求。
第二,间接法。对于街坊内部一些较为隐蔽的界址点来说,实施测量工作较为困难,因此可使用间接法进行测量,但是不能超过界址点总数的百分之五。主要的测量方式为,运用激光测距仪或者钢尺量取边长,距离交会法等,运用直角推算时,定向边不能小于推算边。
2.3地籍图测绘内容与方式
第一,地籍图的测绘内容。测绘的内容主要包括了各级行政界线以及界址点,街道地理名称以及建筑物等。对于房屋的测绘应当标注层数以及每宗地内的编号,宗地内的房屋则需按照权属调查的成果进行标注[5]。行政界线按照实际的位置进行标绘,当行政界线,与界址线重合时,行政界线应当跳绘在界址线两侧。电力线与通讯线通常不同表现出来,但假如有塔位的高压线,则应当标出。假如城镇中土地界址点的误差超过了0.1m,就需要就城镇宗地进行二次测量,重新编绘地籍图。对于没有地籍资料的宗地来说,应当对宗地进行地籍调查,实测界址点,随后在绘制出地籍图即可。
第二,编辑平面图。在AutoCAD环境下,按照宗地绘出界址点以及房屋,随后标注出宗地所在的第几号以及界址边长等。
第三,编辑地籍图。本次道岔地籍测量工作进行了全野外采集,数字化成图。最后将各个要素按照“地籍图式”进行分类,随后即可进行编号,输出地籍图即可,操作较为简便,且精度较高,能够节省大量劳动时间。
2.4内业面积计算
第一,宗地面积计算。在计算宗地面积时,首先应当将采集的测绘数据输入计算机中,处理后变成图形文件。随后按照外业调查表将界址点连线,提取出面积,最后再将宗地的属性信息输入计算机中,主要包括了土地的来源、建筑的面积以及宗地的面积等。第二,面积分类统计。工作人员可按照行政界限来计算街道的,Ian及以及陈镇交通用地面积等,汇总出街道宗地的土地分类面积即可。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科技的进步,数字化的测绘在地籍测量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此项技术不仅有效的降低了人力与财力的消耗,还能够缩短测量的周期,提升测量的精度。数字化地籍测量满足了土地地籍调查的需求,对于土地的数量与性质等都能够进行分析,且能够保证结果的准确性,有效的推地建设的发展,促进城镇一体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束芬荣,张芬芬,何跃林. 土地资源有限 科学利用无限――江苏省昆山市节约集约用地“8+8”模式探索与实践[J]. 国土资源通讯. 2011(11)
[2] 刘一凡,鲁桂华. 鲁山县农村地籍调查控制测量中坐标系统的建立方法[J].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14(11)
[3] 林爱文,孙铖,李山勇. 基于公众参与的国土地理信息监测研究――以基本农田划定及其动态监测为例[A]. 2013全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13
地籍测量论文范文4
【关键词】:3S技术 GPSRSGIS 土地勘测定界 应用1前言
土地勘测定界是伴随着土地管理部门职能到位而逐步开展的一项以法律为依据,根据土地征收、征用、划拨、出让、农用地转用、土地利用规划及土地开发、整理、复垦等工作的需要,实地界定土地使用范围、测定界址位置、调绘土地利用现状、计算用地面积,为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提供管理和规划的依据。
2 3S技术介绍
3S技术是遥感技术(Remote sensing,RS)、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y informationsystems,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s,GPS)的统称,是空间技术、传感器技术、卫星定位与导航技术和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相结合,多学科高度集成的对空间信息进行采集、处理、管理、分析、表达、传播和应用的现代信息技术。
随着3S技术的不断发展,将遥感、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紧密结合起来的“3S'’一体化技术已显示出更为广阔的应用前景。以RS、GIS、GPS为基础,将RS、GIS、GPS三种独立技术中的有关部分有机集成起来,构成一个强大的技术体系,可实现对各种空间信息和环境信息的快速、机动、准确、可靠的收集、处理与更新。
3土地勘测定界简介
土地勘测定界(简称勘测定界,勘界),是根据土地征收、征用、划拨、出让、农用地转用、土地利用规划及土地开发、整理、复垦等工作需要,实地界定土地使用范围、测定界址位置、调绘土地利用现状,计算用地面积,为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用地审批和地籍管理等提供科学、准确的基础资料而进行的技术服务性工作。
4 3S技术在土地勘测定界中的应用
现今电子技术发展推动了全站仪智能化,计算机与绘图软件的完备使测绘更加快捷准确节省人力物力。 采用全站仪与CASS6.0相结合, 快速获得测量数据及成果图, 大大提高了测量质量及效率, 节省了费用成本, 有助于地籍测绘成果数字化测绘及管理。
4.1 GPS技术在土地勘测定界中的应用 测量时根据土地勘测定界测量的要求.需要采集两类数据:一是地块的地理坐标数据:二是属性数据如权属、利用类型等。每测一个地物,同时填写野外记录表。利用GPS技术进行地勘测定界主要有一下优点: (1) 减少人力费用;由于GPS接收机的自动化程度高,操作非常方便,因而减低了野外测量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2) 定位精度高,测站间无需通视,在没有现成基准控制点的遥远地区能进行高精度的定位计算,且定位不受人眼视线的限制;精确地3维系统,24小时免费使用,全天候作业。精度高,使用大地测量型双频GPS接收机,根据载波相位测量原理进行静态相对定位,目前达到的典型精度为1ppm。 (3) 控制网几何图形已不是决定测量精度的重要因素,点与点之间的距离长短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自由布设。能在同一坐标系统中提供三维信息,GPS定位是在国际统一的坐标系中计算的,因此不同地点的测量成果相互关联,可实现数据共享。 (4)操作简便,容易使用。随着GPS接收机不断改进,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体积越来越小,重量越来越轻因控制点之间无通视的要求,顾客省去大量建造标志的费用,同时野外实测时间短,人员少,大大降低了测量成本。同时由于信息自动接收,数据自动存储,内外业紧密结合,减少了繁琐的数据记簿和手工计算工作,由于配备有功能完善的数据处理软件,可以迅速提交控制测量成果,提高了测量成果的可靠性和规划程度。4.2遥感技术在土地勘测定界中的应用 利用卫星遥感技术进行土地利用动态变更调查,及时准确地获取变更信息,就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遥感的出现,扩展了人类对于其生存环境的认识能力,较之于传统的野外测量和野外观测得到的数据遥感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1)增大了观测范围;能够提供大范围的瞬间静态图像,用于监测动态变化的现象;能够进行大面积重复观测,即使是人类难以到达的偏远地区;
(2)大大“加宽”了人眼所能观察的光谱范围,遥感使用的电磁波波段从x光到微波,远远出了可见光范围;而雷达遥感由于使用微波,可以不受制于昼夜、天气变化,进行全天候的观测;(3)空间详细程度高,航空像片的空问分辨率可以高达厘米级甚至毫米级。与航空遥感相比, 航天遥感能够进行连续的、全天候的工作,提供更大范围的数据,其成本更低,是获取遥数据的主要方式,而航空遥感主要应用于临时性的、紧急的观测任务以获得高精度数据。,目前我国土地管理部门进行数据更新的方法是在前期土地利用现状图的基础上,根据变更申报到现场勘查,在详查图上标绘宗地变化的边界位置、权属变化和利用类型的变化,再到室内进行编绘更新。 4.3地理信息技术在土地勘测定界中应用
对地籍空间信息和图形属性数据的处理需要借助GIS系统平台进行,地理信息技术系统数据采集、数据处理以及数据建库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对于地籍数据而言,系统数据分层处理必须以提高工作效率、便于数据分统计、查询并且具有良好的可扩展和伸缩性,能够满足不同地区的地籍管理工作需要为目标,无论是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还是界址数据等专业数据都需要运用地理信息技术来作为支撑和后台支持,因此地理信息技术在土地勘测定界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5 结束语
通过GPS技术与数字测图在实际中的应用,与传统地籍测量对比,无论从控制网的布设,还是信息的采集、处理、存储、管理、分析、应用等方面都有明显的技术优势。地籍测量全面应用3S 技术,实现了地籍测量工作的现代化、科学化,促进了土地管理从外延粗放型到内涵集约型的转变,对于发挥地籍信息在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公益性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地籍测量论文范文5
关键词:CORS系统,RTK,精度,误差
1.CORS的概念
连续运行卫星定位服务系统是现代GPS的发展热点之一。CORS系统将网络化概念引入到了大地测量应用中,该系统的建立不仅为测绘行业带来深刻的变革,而且也将为现代网络社会中的空间信息服务带来新的思维和模式。。连续运行参考站系统可以定义为一个或若干个固定的、连续运行的GPS参考站,利用现代计算机、数据通信和互联网(LAN/WAN)技术组成的网络,实时地向不同类型、不同需求、不同层次的用户自动地提供经过检验的不同类型的GPS观测值(载波相位,伪距),各种改正数、状态信息,以及其他有关GPS服务项目的系统。。由于传统的RTK技术需要有测区附的控制点的点位数据.针对当前项目需要架设基准站.以及考虑到初使化时间,改正模型等各方面的因素,CORS系统的建立对于大中城市的基础测绘来说是实用且经济的.
2.CORS的分类
2.1单基站系统,就是只有一个连续运行站。类似于一加一的RTK,只不过基准站由一个连续运行的基准站代替,基准站上有一个控制软件实时监控卫星的状态,存储和发送相关数据。
2.2多基站系统:分布在一定区域内的多台连续观测站,每一个观测站都是一个单基站,同时每一个单基站还有一个中央控制计算机控制。
最初的网络RTK是利用分布较为均匀的连续运行参考站(CORS)进行单站控制,用户站从一个参考站的有效精度范围进入另一个参考站的精度范围,严格意义上讲是多参考站常规RTK,如果要使基线精度优于3厘米,需要在一个区域内密集的布设参考站,站间距离应小于30km。精度随着基线的增长而衰减,且分布不均匀,如果要求按一定精度覆盖整个区域,需要架设较多的参考站。多参考站常规RTK模式虽然在一个较大范围内满足了精度要求,但需要的投资也是巨大的。
3.CORS系统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
在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中,常州市城镇地籍测量利用了Leika公司建立的单基站CORS系统对图根点进行了测量,体现以下几方面优点:1、对图根点测量速度快、效率高,并且节省人工。2、图根点选点灵活、适当,随机性强。3、减少测区布网层次,图根点精度较高并且均匀。
相对于细部测量而言,则体现以下优点:1、采集点灵活,效率高。2、采集点精度高,误差均匀。
4.注意事项
利用CORS系统的RTK测量图根点和细部点虽然具有上述优点,但由于RTK所采集的各点均为独立观测,缺乏必要的检核条件。另外,RTK由于信号漂移、多路径误差、载波相位整周数计算有误、信号临时被遮挡等原因,有时会出现“飞点”现象,即屏幕上显示满足精度要求的双差固定解,而实际所测坐标值是错误的,有的差十几厘米,有的差到几米,有的差更大。。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应该注意如下事项:
4.1对图根点的测量应进行必要的检核。
图根点作为施测细部点的已知点应保证准确无误,因此,应该对所测得图根点进行100%的检查。具体检查方法可按下面四种方式:1、量边检查,即利用全站仪对相邻RTK图根点测量平距,将其与RTK相邻图根点坐标反算距离相比较,以发现粗差或错误,然后将粗差或错误的RTK点重测。2、利用不同时间段分别采集数据,将其不同时间段采集的数据进行比对,以发现粗差或错误所在。3、利用两台RTK同时进行采集,将两台RTK采集的数据进行比对,以发现粗差或错误所在。4、在全站仪施测细部点时,建站后利用全站仪施测定向点的坐标与RTK施测的坐标进行比对而加以检核。《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对RTK图根点的要求采用的是第二种方式。
4.2对细部点测量应进行一定数量的抽检和图面巡检。
由于细部点数量较大,不可能每个点都做检验,只能对每个街坊抽出一定数量的点进行检验。一般检验的方法有两种:一是采用RTK重新对该点进行采集,进行坐标比对;二是采用钢尺丈量相邻细部点的边长进行相对误差检查。为了提高地籍图的精度,要进行100%的图面巡视检查,将权属调查时勘丈的界址边长与坐标反算边长进行比对,以查验粗差。
5.CORS系统在城镇地籍测量中的应用的精度分析
5.1图根点测量的精度分析
在常州市城镇地籍测量中,在楼房建筑区及主要街道采用RTK-GPS与CORS系统连接,共施测埋石图根点197个,临时图根点约500个。采用全站仪对埋石图根点进行量边比对检查,发现2个RTK图根点存在粗差,分析其原因,主要所选点距高压线较近,受电磁场影响较大,因此对该点进行剔除。对其它相邻埋石图根点进行了103条边的检查,发现最小误差为0.0cm,最大误差为4.0cm,中误差为±1.1cm。误差分布与所占比例详细情况见表2相邻埋石图根点边长检测表。从表2中可以看出小于2.0cm的误差占70.9%,大于3.0cm的误差进占11.6%,所有埋石图根点的误差均小于±5cm,完全满足《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TD/T1014—2007)相关技术要求。对临时图根点采用测站定向检查方法,未做详细技术统计。
5.2对细部点测量的精度分析在常州市城镇地籍测量中,对细部点按量边和打点两种方式进行了抽样检查,量边的数量一般每个街坊不少于20条,宗地数量多的可多量些。将外业实地检测的边长与内业坐标反算的边长进行比较,超过2倍中误差(10厘米)的视为粗差,对于与粗差相关的边和点到实地查找原因进行更正。对每个检查过的街坊计算距离中误差。全测区共进行边长勘丈检查18个街坊,检查结果主要参数见表3细部点检查精度统计表的右栏。作业小组对界址边检查的同时,对街坊内的界址点或地物点也进行了抽样检查,在每个街坊内有选择的(均匀分布)抽取不少于20个点进行坐标检查。将外业检测的坐标与原测的坐标进行比较,计算外业观测的点位误差。超过2倍点位中误差(10厘米)的视为粗差,对于粗差的点位利用RTK到外业重新采集进行更正。对每个检查过的街坊计算点位中误差。全测区共进行坐标点位外业实地检查17个街坊。无论是点位检查,还是量边检查,利用RTK测量的细部点与常规设备全站仪测量的细部点情形相似,粗差个数在4%左右,分析粗差存在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RTK置中误差,即RTK的相位中心和点位中心不在同一铅垂线上(主要原因);二是由于RTK信号漂移等引起的飞点(个别点现象)。抛开粗差后,计算的点位中误差和边长中误差均满足《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TD/T1014—2007)相关技术要求,并且精度略高于常规测量方法,因此该方法行之有效。
6.CORS系统应用远景
单基站CORS系统适用于面积较小的市、县,并且随着距基站距离的增加,误差会逐渐增大,因此网络CORS系统正在逐渐兴建。目前在全国各地以省或地区为区域单位已建立了许多网络CORS系统。无论是单基站CORS系统,还是网络CORS系统,都在测绘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预计最近5年内CORS系统会遍布全国各地。由于CORS系统的出现,今后的测量方式、方法和测量效率也会发生巨大的变化,这是一场测量技术的重要革命。
参考文献
[1]徐绍铨,张华海,杨志强,王泽民,GPS测量原理及应用[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修订版).
[2]国家建设部,CJJ8—99城市测量规范[S].
地籍测量论文范文6
关键词:高职工程测量技术 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TB22 文献标识码: A
近年来,随着“3S”技术(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摄影测量与遥感RS技术)的广泛应用,工程测量技术也发生着实质性的变化。那么对工程测量技术人员也有着更高的要求。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工程测量人员已不适应当前市场对工程测量人才的需求。
因此,对原有工程测量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一次改革势在必行。
一、工程测量人才需求状况分析
工程测量技术人员须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对工程常用的测量仪器能够熟练使用。同时具备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
近年来,国家经济建设飞速发展,各行业对测量专业复合型人才需求是不断增大。同时各省市水利、土地、工程建筑等行业对工程测量技术人才需求量加大。各用人单位急需掌握新技术的应用型工程测量人才。然而在这种量的需求增加的同时对工程测量人才的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二、测量专业人才实践能力的重要性
工程测量技术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实践教学是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其重点在于强调实践性和应用型。根据企事业用人单位对工程测量技术人才的反馈意见,用人单位对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及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能力要求较高。因此,测量人员的实践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是每一位合格的测量人员必须具备的专业素养。
三、“2+1”人才培养模式
“2+1”人才培养模式是“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一种具体体现,主要应用于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在学校的前两年进行基础知识和技能训练,最后一年到企事业单位参加顶岗实习。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在学习好专业知识的同时积累生产工作经验,实现学生毕业后知识能力与岗位需求的无缝对接。
四、测量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一)改革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教学目标及岗位需求,应构建起“夯实基础,加强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使实践教学循序渐进。早期实训课程以提升学生专业兴趣为目标,巩固学生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与实践动手能力为基础。专业应用实践课程注重提升应用实践技能培养,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各种专业技术在实践中的应用情况,培养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能力。
(二)改革毕业设计(论文)教学模式
毕业设计(论文)是高职高专学生培养方案中的一个必修的教学环节,目的在于总结专业学习的成果,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毕业设计(论文)应推行校企联合指导毕业生进行毕业设计(论文)。学生在最后一年进行顶岗实习,学生在单位实习期间由单位的技术人员与教师共同指导学生,确定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中心内容。这样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相辅相成,同时学生通过毕业实习、收集资料、学习方法、解决问题进而完成毕业设计(论文)。
[1]欧龙.高职工程测量技术专业“2+1”人才培养模式下“地籍测量”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全球定位系统,2013,(0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