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铣实训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数铣实训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数铣实训总结

数铣实训总结范文1

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作为省政府新农村建设五件实事农民教育培训工程中的一项,我局承担年培训2万人的工作任务。今年以来,已组织讲师团专家进村开展培训400多场,培训农民4万多人次,发放技术资料明白纸30多种9万多份、科技书籍1200册,已建农民培训科技书屋5个,农业技术推广示范基地15个。

一、精心组织,扎实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

1、建立组织,强化领导。局成立了农民培训工程领导小组,组建了专门的工作班子,成立了培训讲师团,由局属各单位中级职称以上人员40人、镇农业服务中心20人组成。讲师团设立培训工作首席专家10名,按专业及人员情况分成10个组,每个组负责两个镇(区)的培训任务。各组的培训任务实行组长负责制,组长对分工镇的培训工作进程和工作质量负责。

2、开展调研,按需培训。开展培训需求调研,针对性提出11类47项实用技术培训菜单,供各地安排培训时选用。统一编写技术明白纸用于培训现场发放。

3、会议交流,组织推进。先后召开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工作启动会、农业科教工作研讨会、讲师团成员培训会议、工作推进会和讲师团组长工作例会等,及时交流通报工作进程,布置工作推进措施,确保培训工作组织有序,运行高效,按时序按省市工作要求积极开展。

4、广泛宣传,扩大影响。加大宣传,营造培训氛围,利用电台、电视台、培训简报、进村培训通知、条幅标语、农业教育网站等形式,大力宣传农民培训工程的意义和政策措施,营造培训工作氛围。

5、制定措施,完善考核。制定推进培训工作的政策措施。一是制定对镇考核细则;二是建立讲师团成员考核、聘任制度;三是培植受训农民典型,在专家指导、技物帮扶及跟踪服务上优先安排。

6、规范培训,有序开展。一是明确任务,多方结合搞培训。为全面开展好培训工作,多次组织实施培训“突击月”(5、7月等),采取集中到村培训为主,分散指导为辅的方法,统筹安排讲师团人员,统筹安排时间,通过和有关镇、村及相关部门联合开展培训。培训中做到三个结合:即与科技入户相结合,与推进高效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相结合,与自身的全年目标工作相结合。二是认真备课,规范程序搞培训。讲师团成员结合自己的专业和农民实用技术的需求,认真准备了讲稿,各讲师团成员讲授体现了“五多”的要求(多思考、多收集、多结合、多延伸、多引导),达到“八个一”(一份较完备的讲稿、一张明白纸、一份签字表、一张名片、一套照片、一条横幅、一个总结、一本汇编)。三是规范运作,统一制作了会标。每个村的培训都严格按照省市的要求,统一制作会标,统一印发培训资料,认认真真扎扎实实搞好培训工作。

二、成效突出,新型实用技术全部进村到户

实用技术培训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推动力。今年以来,我局围绕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主题,不断强化农业科技培训服务工作,组织发动全系统科技人员,深入田间村头,通过到村举办培训班、发放生产技术操作规程、明白纸、技术讲座光盘等方式,开展技术培训。县培训首席专家组成员多次深入调研,及时发现新情况新问题,并对各地出现的重大生产技术问题提出解决意见,保证了技术培训工作取得实效。做到了常态化经常培训、关键环节主动指导、技术咨询随时服务,全面提高实用技术的推广入户率和到位率。一是重点推广应用了一批生产新品种,徐稻3号、4号,淮麦20,早春红玉、小兰,中杂九号,日本新黑田五寸人参等。二是推广了一批农业种植新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水稻超高产栽培技术、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以及安全用药技术、棚室蔬菜病害防治关键技术、优质西瓜良种及栽培关键技术、沼气利用与生态家园建设增收关键技术等。三是全力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高效农业规模化是我县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第一工程,是促进农民增收长期而重要的任务,在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过程中,我局针对高效农业种植的不同类型,围绕产业特色,分作物、分区域制定技术指导方案、加大技术的集成与配套应用,发挥典型带动和示范辐射作用,全力推进高效规模农业生产。

三、排找差距,创新方式硬化措施再推进

我县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工作虽然有很好的基础,但离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农业教育培训工作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农民主动接受培训的意识不强;二是培训后学员的典型带动作用不突出;三是受训人员接受新技术能力不强;四是培训工作不平衡性较大。针对上述问题。下一步,我们将着力抓好以下几点:

1、把握培训重点。以农业生产技术及技术更新、高效农业生产技术、市场农业知识、农业法律法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成立发展及运行管理等为培训重点。

2、丰富培训方法。组织科技示范户、农民技术员、农民经济人等到县集中培训和讲师团成员进镇到村现场培训相结合;建好培训示范基地,通过基地示范引领达到技术应用的辐射带动;定期组织农户代表外出观摩学习、激发学用科技热情。

3、强势组织推进。充分调研熟悉农村情况、了解农民需求,开展好针对性的宣传发动,营造培训氛围。加强与基层镇村的联系和协调,通过很好的组织、有序的发动来提高培训面,让更多的农民走进培训现场,选择适应自已需要的培训内容接受培训。

数铣实训总结范文2

学生需要掌握的理论知识在课堂上都讲过,但是由于脱离了实际实物,学生理解较为空洞,所以掌握的不太深刻,在实训的时候遇到同样的问题,这时候学生体现出来的感觉是朦胧的,似曾相识却又模棱两可。这也就直接体现出我们的学生普遍理论知识比较薄弱,如果老师在讲课的时候拿一些实物,对照实物给学生讲解,这样学生理解起来就更加容易。

二、需要注重对学生专业术语和专业知识表达能力的培养

如今我们很多学生在铣床实习时候说车工件,在车床实习的时候说铣工件、卡盘扳手或者呆扳手叫不出名字、实习铣床不知道车床进给量的单位、实习车床不知道铣床进给量的单位、实习完一个项目不能完整表述出刚学的实训项目的加工方法等等,这样的学生不在少数。其实我们必须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它对今后学生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三、学生不做笔记,前面学后面忘的现状必须得到改变

学生在大一学了的车床或者铣床的基本操作,到了大二基本上忘完了。针对学生刚学了机械制图和机械加工工艺之后来参加实训,对于书本上没有见过的装夹方法,新的加工方法,甚至对于自己在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错误等等,都应该总结下来,这对于今后的学习,进一步的技能提升有很大的帮助。所以,现在的学生必须灌输“多总结,多思考,勤做笔记”的习惯。

四、学好机械加工,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环节必须共同来加强学生机械加工工艺理念的培养

理论课上老师肯定讲了基准统一,基准先行、粗精分开这些工艺原则。但是由于没有与实际生产相结合,所以理解起来比较空洞,最重要的是,如果在实践教学环节中没有有意识的与课堂上讲的这些工艺原则相结合做强调,所以最终的结果是,学生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理解这些工艺原则。所以理论课上面必须要对这些工艺原则进行讲解,让后实践环节的老师必须要有意识的针对这些工艺原则,对学生做强调讲解。例如:我们铣削六面体的时候,首先铣出一个大的平面,这就是基准先行,然后铣削其它的面均以面为基准,这就是基准统一。然后我们控制任何尺寸,均采用先粗铣余量,然后在根据余量精铣保证尺寸,这就是粗精分。所以,我们的实训老师需要借助现有的资源和条件,有意识的加强这些工艺观念的培养,让学生实训后有很大收获。

五、老师必须注意同类知识的穿插和引导,学生必须学会“对比学习”

同类知识的对比学习非常的重要,然而现在绝大多数还没有这个观念。例如:学习数控编程的时候,数控车床G90与数控铣床的G90指令意思不一样,学生必须通过对比分析,才能保证今后的使用不出错。那么,我们在带学生实习的时候必须引导学生在学习车床的时候要对比铣床,学习铣床同样要对比车床,找出他们的区别和相同点。这样充分调动学生对知识和技能掌握的积极性,对加深学生记忆,扩展学生知识面起到很大作用,甚至可以说是学生能迅速入门的基本法宝。

六、选择适合学生基础知识提高的教材和实训指导书

数铣实训总结范文3

论文摘要:数控实习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将来的就业,关系到他们将来的工作技能水平及个人发展。文章结合数控铣实习教学经验,总结出六类教学模式。  

 

21世纪是高科技、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传统的师傅带徒弟做法,已经远不能满足数控行业发展对人才数量的需求。当前数控行业需要大量有知识、懂技术的工人,而中等职业学校恰恰是培养此类人才的。这就要求实习指导教师不仅要传授基本操作技能知识,为学生在日后提升知识层次打基础,而且要在技能应用或社会岗位实际操作上指导学生做好准备。笔者结合自身的数控铣实习教学经验,总结出以下几点数控铣实习教学模式。 

先做后学,为学生创造自主探索的机会先做后学,即在实习课上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索解决进而学到知识。它改变了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刻板教学模式,变为少灌输,让学生多活动、多练习,让学生主动探索,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并通过独立学习或小组合作学习,在观察、思考、实践、讨论等过程中自己去探索、去交流,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增强实习训练的有效性,使课堂充满生机活力,使学生学会学习。我校立足本校实际,深刻认识现行教学现状与时展要求和肩负输送“合格+特长”专门人才重任的差距,积极寻求理论支撑,深入研究论证,大胆改革实践,努力探索“先做后学”的教学模式,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教师有目的地根据教学目标创设一定的实习环境,学生通过实践活动熟记教学内容,并提出实践中发现的问题。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掌握的知识连贯起来,并解决学生不懂的问题。其操作程序主要分为:创设情境实践探索发现问题概括疏导巩固应用。在数控铣程序编写第一行用到的g54g40g49g80g90g17指令,不必要求学生开始学编程时就详细理解各个指令的具体含义,只需让学生记住这个固定模式直接写程序,在以后的练习操作中再慢慢理解掌握。通过这样的实践教学,教师在进行理论教学时,就能在实践的基础上轻而易举地使学生理解。“先做后学”教学模式是认真贯彻“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职业教育教学理念的一条有效途径。 

指令讲解做小实验,效果事半功倍一切自然科学都来源于实践,都是在对自然现象进行观察的基础上从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总结发展起来的。尤其是当今时代的高科技,无一不是通过实验得到的。实验作为理科教学的重要内容、重要方法,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和科学研究方法、实验技能以及创新精神的培养,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由于实习时间短,内容多,对于一些理论性、概念性较强的问题,教师不可能有足够时间讲透。在讲课时巧妙地引入一些小实验,将会更加有效果,如讲刀具半径补偿g41、g42指令时,以铣削孔做实验,在同一工件平面上,先逆时针走刀用g41左补偿铣第一个孔,然后把补偿取消再铣第二个孔,最后用g42右补偿逆时针走刀铣第三个孔。让学生观察测量出三个圆孔的尺寸异同,通过比较得出的结论,再让学生先总结两个补偿的区别,最后由教师进一步讲解补偿的概念及使用方法。还可带领学生利用半径补偿指令铣削方形工件外轮廓,进行补偿实验测试,分析补偿所加的位置不当造成产品有缺陷、机床报警、轮廓尺寸变小、走刀走到一半停止等产生的原因,使学生容易理解、印象深刻。 

启发性教学——“八卦”铣削与学生能动性发挥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学校乃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礼记·学记》对教学启发方法与技巧有过精辟的论述。所谓“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意即:优秀教师教学总是注重启发诱导学生,使之晓明事理:引导学生而不牵着学生走;鼓励学生而不强迫学生走;启发学生而不代替学生达成结论。在指导学生数控铣实习过程中,教师应竭尽全力去挖掘学生的思维潜力,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想方设法去激发学生对铸造的兴趣。笔者在指导铣削实习时发现,学生最喜欢铣削“八卦”,通过精心设计,学生愉快地自选刀具,装刀及安装工件,了解“八卦”的加工特点和工艺,自己编制工艺,成功地加工出表面光洁、精细的产品,能使每个学生都深刻认识到数控铣削的重要性,从而乐于动脑思考加工工艺,锻炼实践操作能力。 

注重学校实习教学与工厂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在数控铣实习教学过程中,要与工厂生产实际紧密联系,使学生能尽快将所学技能和生产实际相结合。这样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特别是一些常用零件和零件上的一些工艺结构不易讲清楚,但在现场讲解则一目了然。也可利用课外时间带领学生到工厂参观,对学生进行生产认识教育,使学生不仅会编程还知道在加工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及操作目的是什么。为更好地帮助学生搭建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学习条件和实习设备,我校通过校企合作,促进数控专业向以基于项目学习的创新训练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并发挥学校教学、科研优势,为企业提供研发场所,实现双赢。我校与盐城液压机械厂的校企合作项目是“有热再生空气干燥净化装置控制器”,与盐城精艺网络机柜厂的合作项目是“网络机柜”,与盐城第五机床厂的合作项目是“x5035电气控制”。在项目教学中,将课堂教学、企业设计项目、专利发明创造等贯穿于教学环节之中,就构成了一个学校——企业——社会贯通的现代教学链,形成培养学生创造力和应用性设计能力的课程体系。通过这种校企间的全方位合作模式,不仅让学生拓展了视野,丰富了专业知识,培养了独立思考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将理论运用于实际的素质和能力,而且还让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不断创新,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同时,不仅推动了项目本身的研究进程,而且促进了校企交流,提高了学生的岗位竞争能力。 

课堂内外结合,营造学习数控技术的良好氛围在保证正常课堂实习教学的前提下,为了拓展学生的视野,将课堂实习教学和课外训练相结合,实现了实习课堂内外的统一与协调。学校免费为有电脑的学生安装数控仿真软件,供他们在业余时间学习、复习和研究。数控仿真室课余时间免费向学生开放,方便学生学习和做作业。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技能竞赛,给学习扎实、操作能力强的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达到以点带面、全员提高的目的。 

在学生中组织数控铣研究小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把各班动手能力较强的优秀学生组织起来,打造成若干攻关小组,由数控专业教师带队进行常规指导,并给每组下达任务进行数控研究课题的开发,及时总结研究成果,有计划地制成vcd教学光碟,以多媒体教学方式供学生学习,并将之装入数控实训中心的计算机,供学生自主学习。这给学生创造了更广泛的学习空间、更便利的学习条件,学生可以戴上耳机,边看边听,同步学习制图、编程和仿真加工。比如,ug数控铣自动编程教学片、ug数控铣鼠标加工数控自动编程教学片、master cam数控加工中心自动编程教学片、西门子数控铣操作vcd教学片等课题的录制和安装,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参与其中,使数控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综上所述,数控铣编程与操作实习应用性很强,能够让学生扎实地掌握这门课程中的技能,并能够使用这些技能为生产制造服务,成为一名合格的现代产业工人。数控技术是一门新兴的技术学科,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在教学中研究教学,在搞好各相关课程教学的基础上优化本课程的教学效果,培养出合格的数控加工技术工人。 

 

参考文献: 

[1]林思宁.体验式学习[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苏宏志,王彦宏.从数控技能大赛看数控专业教学改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33). 

[3]王卫兵.数控编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数铣实训总结范文4

关键词:高职;模具制造专业;专业基础实训;专项实训;综合实训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2-0125-03

专业实训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最重要的手段,在高职教学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我院模具专业在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探索总结了一套较为实用的专业实训教学模式,而“模具制造综合实训”则是其中的特色所在。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取得了良好的实训效果,我院学生参加省内及全国技能大赛屡获佳绩,毕业生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素养也获得就业单位的一致好评。

初期的实训模式

最初的高职模具制造专业实训是学科系统式的,结合专业理论课而开设,是专业理论课的辅教学环节。实训内容侧重于对加工设备的了解及其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主要包含以下三个部分:(1)钳工实训(2~3周)。以“手锤的制作”为载体,通过划线、锯割、锉削、抛光、钻孔、攻丝、铆接等实际操作,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钳工职业技能。(2)普通机床加工实训(2~3周)。包括车床、铣床、刨床、磨床等普通机床的加工操作实训,以简单的回转体、六面体零件的加工为项目任务,主要使学生了解普通机床的功用与使用方法,初步具备设备操作技能。(3)数控机床加工实训(2~3周)。包括数控车与数控铣,通过典型零件数控加工程序的编制及数控机床操作两方面的实践训练,使学生对数控加工技术在模具制造中的应用有比较感性的认识,初步具备设备操作技能。

在教学实施中,上述实训方式重在对常用加工方法的了解与认知,有助于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体现出专业教学的系统性,对于普通高等教育来说,是长期以来行之有效的模式。但由于培养目标不同,这种模式对于高职学生是否合适则有待商榷。另外,这种实训安排,特别是实训项目内容方面,着眼于基础性和通用性,并非专用于模具专业,也用于机械类其他各专业,实训效果对于各专业来说其实都是不够理想的。但从学院总体考虑,其通用性有利于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比较节省教学成本,且实训安排及其实施均较为便利,所以这种方式有其存在的必然性。

发展后的实训模式

高职教育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后,目前在各高职院校普遍实行的实训模式属于基础实训与技能鉴定培训相结合的模式。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要求毕业生掌握较高的专业技能,能在各自专业领域的生产一线岗位上工作,最理想的是能够实现“零距离”上岗。如果专业实训能够根据各专业相应职业岗位的技能要求,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培训,并按照劳动部门统一制定的职业岗位技能考核标准进行考评颁证,学生毕业时即可直接凭证上岗。基于这种理念,要实现毕业生“零距离”上岗这一目标,专业实训必须做出相应的改进,而这种改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实训项目设置的增加。专业实训项目安排应该与职业岗位对接,即根据毕业生就业方向,有针对性地安排技能训练项目。通过对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分析来看,模具专业毕业生初期就业超过八成以上集中在模具制造类岗位,包括模具钳工、普通加工机床操作工、数控加工机床操作工、电加工机床操作工、模具成型设备操作工等。前三类岗位与原来的实训是相对应的,学生一般能很快上岗,而后面两类岗位在模具行业也是很普遍的,但学生在校时只在课内实验中有所接触,缺乏所需的操作技能,有必要增设相应的校内实训项目。(2)实训内容与要求的扩展。原有的实训安排可以说属于基础实训,任务内容较简单,达不到职业技能标准的要求。学生要通过技能鉴定考核,必须在完成基础实训后,再进行专项培训。由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及能力情况,在学校具备培训条件的范围内,自主选择工种项目参加相应的培训与考核。由于国家在职业技能鉴定方面已经逐步完善,各工种的考核标准比较明确,专项培训的内容与要求只需将相应的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引入即可。(3)实训条件的改善。由于实训项目的增多及实训内容的扩展,相应地在实训条件方面也需要有一些必要的投入,包括教学计划的准备、师资力量的加强、实训设施的添置、消耗品的配备等,并需通过申报审核,获得相关部门授权的职业技能培训鉴定资格。以学科系统式的实训为基础,辅以职业技能鉴定的专项培训,即学生首先完成全部的基础实训,然后根据个人兴趣与能力,选择参加某一工种的职业技能培训,并通过考核获取职业资格证书。这种适应于职业技能考核的专项培训,对高职毕业生就业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是对基础实训的补充和提高,以此形成了一种较为实用的高职实训模式,目前在国内各高职院校得到广泛采用。所不同的是,各院校根据自身具体情况,如专业培养方向、实训设施条件、师资力量及资金投入能力等,所开设的职业鉴定工种、项目数与等级等有所差异。

实训模式改进探索

近几年,国内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以提高职业人才培养水平为目标,积极开展示范性院校、精品专业、精品课程等项目建设,同时也开始了新一轮的专业课程改革与建设。专业实训怎样安排和实施才能更好地满足毕业生就业需求?我们对此展开了深入的调研,包括对国外职业教育先进经验的学习,特别是德国的学习领域课程方案,它提出了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思想,采用校企合作开发课程的方式,在课程内容的选择和课程内容的序化方面,都取得了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理论成果,国内高职教育研究机构及相关管理部门也一直在努力引导推行。就培养职业岗位技能方面而言,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确实是一种好的教学模式,但是在国内并不能简单套用。实施这种教学方式,其核心是“订单式”培养、校企合作开发课程、任务驱动的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可以说,毕业生有明确的就业岗位是实行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前提,而这一点,至少目前国内模具专业是无法真正做到的。学生就业压力大,竞争激烈,而且内地模具企业大多未能形成规模,毕业生就业一般比较分散,校企间少有能形成“订单式”合作的。偶有订单,也难以维持稳定,今年订一批,明年也许就没有了。对于这种情况,教学计划也就只能临时性地调整一下,难以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学习领域课程方案。另外,专业课程采取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绝大多数高职院校不具备相应的经济实力,只能选择几门课程作尝试性的教改,要做到全面实行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至少现阶段是不可能的。所以,结合现阶段的国情,学习领域课程方案也并不是很实用,可以选择性地学习,但不能照搬,对于国内高职教育来说,还得找适合自己的路。在课程设置与能力培养方面,不能针对某个特定岗位去做计划,只能采取加强专业基础训练、全面培养综合素质的策略,使毕业生在行业内具有较强的适应性,拓宽就业方向,这才是适应国内现状的教学方针。

适应社会需求,提高毕业生就业率是高职教育能否成功的硬指标。对模具专业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经过两年左右时间,与毕业初期相比发生了较大变化,大约30%的毕业生已涉足其他行业,而在模具行业就业的毕业生中,仍在一线制造类岗位工作的已不足20%且集中在模具钳工、数控加工等高技能岗位,大多数毕业生已转向生产管理、质量管理、技术服务、营销业务等方面。这些新的岗位对工作者要求更高一些,需要全面了解模具生产过程,需要对模具结构及其生产质量进行总体把握。由此可见,相对于单项操作技能而言,综合素质培养对高职毕业生更为重要。为此,我们认为有必要开设模具制造综合实训,从工艺规程制定,到主要零件加工,再到模具装配调试,针对模具专业毕业生进行一次模具制造的全方位训练。此项实训相对其他实训项目而言,实施难度较大,主要问题包括:(1)对教师素质要求高。主持实训教学的教师需要准备全套模具设计图,需要对生产过程进行总体计划,安排采购标准件、外购件及毛坯材料,掌握模具加工与装配工艺,能够对模具制造过程中出现的种种质量问题进行灵活处理。总之,能主持综合实训的教师应该是集设计师、工艺师、生产调度员、采购员、操作技师、质量员等多项岗位技能于一身的行业专家。(2)前期准备工作量大。一方面,需要对原有的专业教学计划进行总体调整,保证实训所需课时;另一方面,牵涉很多具体的东西需要准备,包括模具设计图样、实训实施方案、标准件、外购件、毛坯材料、工量刃具等。这些准备工作需要专业教师付出较多的时间与精力。(3)涉及工种多。一般而言,制作一套模具涉及的工种是比较多的,通常包括车、铣、刨、磨、钳、数控加工、电加工、热处理,还有检验试模等,诸多工种的协作牵涉实训设施、指导教师等问题,安排落实比较麻烦。(4)时间紧任务重。由于教学总课时有限,模具制造综合实训只能安排三周左右时间,与其他单项实训相比,课时基本相当。但是,综合实训比其他实训多得多,包含工艺规程制定、主要零件加工、以及模具装配调试等,在三周内完成全部实训任务非常困难。(5)制造难度大。通过此前的各项实训后,学生仍只是初步掌握设备操作方法,其操作技能还不足以加工实际零件。即使零件较简单,也很难保证加工质量。最终装配精度能否保证,对学生而言是一道难题。(6)教学成本高。有限的实训费用与模具制造成本相比,完全无法满足生产所需,如果再加上教师工作量的计酬,此项实训所需教学成本费用很高,使得一般学校望而却步。

虽然实施难度很大,但是仔细权衡,开设“模具制造综合实训”,其必要性应该是毫无疑问的。模具制造综合实训是工学结合、学以致用的具体体现,是毕业生走上生产岗位前的实战演练。通过综合实训,可以使学生在校内学习期间就能够对模具生产过程有真实的接触和了解,对模具生产质量的总体把握有较为直接的体会和感受。通过综合实训,可以使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的专业知识得到总结和融通,操作技能得到针对性的加强,即使在制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种种质量问题,甚至导致最终模具装配失败,同样也能从中总结教训,积累经验,提高职业技能与综合素养。当然,考虑到校内实训条件的限制,在模具制作过程中,不可能完全按照企业实际生产过程来运作,必须适当简化、有所取舍。

具体实施过程我们采用了如下方案:(1)根据各班实际人数,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组内采取分工协作的方式,合作完成一副模具的制作。这样可以使总的工作量及实训成本大大降低,并能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2)模具图由专业教师设计,精选典型结构模具,并适当降低精度要求,控制合适的加工难度。(3)选取部分典型零件进行加工实训,其余采用标准件、外购件,或采取外加工的形式来准备,以减少工作量,确保实训能如期完成。(4)对应三周的实训,每个待加工零件只进行三道主要工序的加工制作,大致是普通切削加工(车、铣、刨)、精加工(磨削、数控加工、电加工)、钳工(钻孔、铰孔、攻丝、修研、装配),其余工序精简,包括热处理工序。当然,正确的工艺路线需要跟学生交代清楚。(5)配专业教师一人全程主持,另外分周次、分工种安排实训教师协助。(6)实训结束时,指导教师对实训中的问题进行总结点评,学生应就参与实训的过程写出实训总结报告。对学生而言,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是学习过程的宝贵经历。(7)经过统筹规划后,可以将一部分零件加工内容安排在前面的基础实训及技能鉴定专项培训中完成,使各项专业实训都更接近实际生产,同时也能从整体上减少实训教学成本。

对于模具制造综合实训,学生的参与热情很高,实训效果很好。由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的各类实物模具,虽然达不到生产实用的质量要求,但总体结构是没有问题的,可以作为学生作品陈列展示,还能用于教学,从而体现出一定的使用价值。而更重要的,这是学生自己的劳动成果,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学到了知识,锻炼了技能,提高了素质。

结语

经过十多年的研究探索,我院的模具制造专业实训模式渐趋稳定。从专业基础实训到专项技能培训,再到最后阶段的综合实训,三个阶段相辅相成。专业基础实训是初学者入门必修,专项技能培训是毕业生涉足行业的桥梁,而综合实训则是提升毕业生综合素养的点睛之笔,对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为毕业生未来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由这三个方面构成的实训模式才是比较完整的,适应现阶段的国情,而且也具有较好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模具制造综合实训在实施过程上还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如组织形式能否实现校企合作,工艺方案如何更贴近实际生产等。另外,实训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参与程度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些问题都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完善,但开设这项综合实训,其意义是显而易见的,这种尝试无疑是正确的选择。

参考文献:

[1]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专业教学标准汇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周玉蓉,徐益,赵平.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J].教育与职业,2010(5):134-136.

[4]牛金峰,陈玉平,杨学智,丁泉清.基于行动导向教学法的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以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0(32):63-65.

[5]胡晓岳,林剑明.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职教通讯,2010(4):16-18.

[6]何亮,徐百平,陈金伟.高职塑料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1(14):22-24.

[7]刘鸫根,陈侃贞.高职院校“订单+联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1(14):51-54.

[8]魏慧敏,闫志利.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类型及推进措施[J].职业技术教育,2011(20):5-9.

数铣实训总结范文5

关键词:构建原因;实践做法;“早熟”

“‘专业理论-专业实训-企业轮训-顶岗实习’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是广西玉林农业学校承担的2011年度广西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二级立项项目,该模式(以下简称为“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专业理论、专业实训在学校进行,企业轮训、顶岗实习在企业进行,模式特征是增设了企业轮训阶段,目的是解决学生顶岗实习时操作不熟练、工资待遇低、学生流失严重、影响学校的办学声誉等问题。模式构建背景:学校处于广西南彊经济欠发达地区,校企合作尚未很好形成,企业积极性不高、学校处于“单相思”状态。而此时,广东部分产业向广西转移,广西区迅速产生了较多的企业,不论是广东还是广西,都出现了严重的“用工荒”,给中职学生到企业轮训提供了机遇,提供了快速、便捷、方便、廉价的准入证。为抓住此机遇,我校构建了“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此模式的构建,充分利用了企业的场地、设备和各种资源,减轻了学校的办学成本,达到了人才培养的“早熟”(即学生顶岗实习后,两个星期内就能独立熟练操作)的效果,同时又解决了部分企业的“用工荒”,达到了校企双赢的目的。

一、实践与做法

1.开发了贴近企业工作流程的课程体系

“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首先进行了课程体系的开发。课程体系的开发主要是以企业的真正需求为出发点,企业需要什么,就教什么,设置对口的课程体系。根据学生的就业和顶岗实习方向(单位),围绕广西玉林柴油机集团公司的配套企业、广西玉林市周边机加工制造企业、广东数十家机加工企业的需求,进行分层次、多批次的企业调研,分析、研究、筛选、综合、试教评价、专家评审等程序确定开发课程。开发的课程有:机械制图与CAD、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机械技术基础、液压与气动、铣工工艺与技能训练、车床构造与车削加工工艺、模具制作工艺、模具钳工、维修电工、CAXA电子图版、可编程序控制器PLC、数控车床编程与加工工艺、制图测绘、铣刨磨实训、普通车实训、钳工实训、校内综合实训、顶岗前综合实训等课程体系。同时,根据三个专业的实际,建设了专业优质核心课程《数控铣床编程与加工技术》、《数控车床编程与加工技术》、《机加工中心编程与加工技术》,编写了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教材:《数铣、加工中心编程及技术应用》、《数控车工》、《机械制图》、《普铣》、《普车》5门校本教材。编出的教材首先实施新课程教学试点,然后根据试点得出的效果反馈,修订完善课程和教材,最后组织职教专家、企业专家和专业教师对新课程进行评审,使教材更完善、更全面、更精准、更贴近企业工作流程,达到高度精华的浓缩,便于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理论知识和掌握更多的操作技能,达到“早熟”的目的。

2.加快了师资队伍建设

“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后着力加快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每位教师都懂得:本专业的所有课程、所有的课程教学、所有设备的操作、所有学生的指导实训;并且每位教师都无条件、分层次、分期、分批地到企业,接受了企业的培训,参加了企业的生产实践(每个学期不少于1个月);提升了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现代化教学技术应用能力、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师资队伍除立足本校培训外,还派往德国、新加坡、国内、广西区内培训,培训回校后的教师都在全体教师培训会上做了公开的汇报、总结与交流,同时接受组织对其培训后的效果(行动)进行跟踪、考察、考核、评价、备案。经过努力,打造了区级专业(学科)带头人、区级优秀专业(学科)团队。同时鼓励、帮助、指导教师积极参加技师、高级技师的考试和教师执业资格证的考试,并取得了相关的专业技术资格证书,还定期和不定期地举办了教师操作技能大赛,在大赛中赛出了风格、赛出了水平、赛出了技能、赛出了成绩,真正建设了一支师德优良、能力较高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3.改变了传统的教学与实训的方式方法

(1)合理地分配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的时间

“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前,每周只安排学生2节课到车间实训,在这两节课的时间里,课前要更换工作服、讲纪律、讲操作工艺、讲安全注意事项等,已经花去半节课的时间,下课前又要搞卫生、总结,又花去时间,实际实训的时间却很少,许多工件还没有加工到一半,又下课了,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实训质量,造成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差,技能提高不快,顶岗实习后操作能力差等缺陷。“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后,采取了隔周进行校内实训(即2周内有1周为实训课)形式,实训时间由4/60提高到30/60(即2周60节课),大大提高了实训效率。由于实训的时间增多,理论教学的时间则相应减少,为了弥补理论教学时间的不足,实施了白天实训、晚上学习理论(即白天上实训课,晚上上理论课)的教学方式。由于进行了课程体系改革,课本中已没有了不符合实际的空洞理论,教学内容贴近了生产实际,达到高度的精华浓缩,所以实训时间的增长并没有影响到学生对理论的学习,达到了理论与实践的同步增长。理论教学上,重点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2)教学方法创新

“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后,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普遍采用了现代教学方法。多位教师到德国、新加坡、国内重点高校培训回来后,对本专业组的全体教师进行全面地培训,让每位教师都懂得现代化先进的教学方法,结合本校和学生实际情况灵活应用。基本采用了多种介质的立体教学,突显了互动性,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地位和作用,推行了讨论式、探究式、协作式、自主式等教学方法,强化了工作过程导向,充分运用仿真、模拟等现代教学手段来增强教学效果,并尽可能地采取直观教学、实物教学、现场教学、动手操作教学等,让学生亲临场境,真正实现“在学中做,在做中学”。通过教学方法的创新,学生的理论知识、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都得到了很大地提高。学生获得的学历资格证书率达到100%,获得的职业资格证书率达到82%。实现了学生“学得到、用得上、稳得住、出得去、干得了”的良好格局。

(3)改变学生实训方式

“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前,理论教学与实践培训基本上是互为独立的体系,理论教学的教师不参与培训带教,培训带教教师不参与理论教学,教学与实训内容互不干涉、互不渗透、互不联系,理论教学的传统教室与实训场所也是分开的。“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后,理论教学与实训融为一体,每位教师通过培训提高后,都可以带学生实训,实训教师也可以上理论课,基本实现了6个“合一”,即理论与实践合一、理论教室与实训车间合一、学生与教师合一、作业与任务合一、老师与师傅合一、教学与工作合一。改变了过去1位实训教师带20多位学生的现象,并采用了从学生中一批批选派优秀学生担任实训教师助理的方法,培养一批、成熟一批、选派一批,先进带后进,互教互学、取长补短、滚动递进,基本上实现了“人瞪人”的实训方式,使学生人人都学到理论知识,人人都学到一门手艺,人人都能提高操作技能,达到了较好的实训效果。

4.建立和完善了学生评价体系

“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前,采用的是“终了式”的学生评价模式,主要是通过期中、期末的卷面成绩评价学生。“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后,改革旧的评价模式,采用了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重点、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学生自评与教师合评的评价模式,建立了各种评价制度,确立了学生评价体系的指导思想、原则、组织、制度、方式、方法、标准、细节、内容、程序、评审、管理等相关要素,对学生的评价工作有方向、有目标、有内容、有办法、评价工作层层推进,保障了“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运行。专业实训阶段评价举例见表1。

5.实现了校企合作

本校地处经济欠发达地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相当艰难。“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后,经过多方的努力,克服各种困难,终于与广西金创汽车零部件制造有限公司、广西玉林川迪机器制造有限公司、广西玉柴曲轴有限公司、广西玉柴达业机械配件有限公司、广西容县金丰活塞环制造有限公司等16家企业合作,协商、制定和完善了互惠双赢的校企合作协议,构建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共同承担“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实训、实习等工作,共同开发课程体系,共同研究和实施教学、实训、实习工作,肩负“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责任共担”重任,编制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各种制度,加强了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建设了“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校外轮训点,为学生的顶岗实习、就业打通了便道。

6.建设了部分教学资源库

“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后,建设了本专业的数字化信息平台,形成了集课程设置、课程标准、教学指南、课程教学、实验实训、数字化教材、等级考试培训试题、专业核心课程的习题和试题、多媒体课件、视频、电子教案、学生培训企业、学生就业方向、学生就业企业、素材资源等互为一体的专业信息化资源库,方便了现代化的教学工作,推进了“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进程,加速了专业优质化的建设和发展,取得了较好的人才培养效果。

7.学生企业轮训

经过校内“专业理论—专业实训”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操作技术上充其量只算是一个半成品,没有经过企业轮训的学生是很难成为成品的。由半成品到成品还要经过企业轮训这一艰苦的历程。因为学生在学校实训时,工作场景、实训氛围与企业完全不同:所受的心理压力不同、工作责任心不同、零件检测方法不同、评价方法不同等。在校实训时加工出来的工件没有投放市场,没有用于生产和零件的互换,只是作为一个考查、考核的器件,得出一个卷面的成绩(A、B、C)后将作为废铁卖掉。而学生在企业加工出来的产品,面向市场,面向用户,加工产品的质量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是企业的生命线,检测手段非常严格。所以学生只有参与企业的生产,参加企业零件的加工、工件加工时图纸的识别、尺寸的控制、精度的控制、产品检测检验、工艺过程的规划、机器开停及操作、设备故障的排除、产品不合格的分析等等,才算是掌握较完整的、实际的技术知识,才能排除顶岗实习时的陌生感、空虚感、胆怯感,体会到企业紧张氛围和市场竟争的剧烈程度,才能体会到立足社会的艰辛和做人的艰难,才能在下阶段顶岗实习时不被企业所淘汰。所以经过企业轮训的学生才算是成品,才能“早熟”,才能被企业接收,才能减少学生在顶岗实习时的不流失。“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后,即刻安排学生在顶岗实习前进行一次为期约3个月的企业轮训,亲临企业加工现场,真刀实枪地加工出面向市场的产品,领到数量不等的计件工资(个别学生的计件工资为负数,需赔款)。如模具专业的学生在广西金创汽车零部件制造有限公司承包了一条模具生产线,虽然数量任务没完成,质量指标出现一些次品、废品,但学生得到了很大锻炼;数控专业的学生在广西玉林川迪机器制造有限公司轮训后,基本上能看懂图纸,懂得量具、工具的使用,懂得尺寸控制、零件加工工艺、常用设备的操作,有些学生还懂得数控程序的编写,改观甚大。

二、成 效

通过“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加快了师资队伍建设,开发了贴近企业工作流程的课程体系,创新了教学和培训方法,建立和完善了学生评价体系,加速了校企合作的进程,建设了部分教学资源库,坚定和巩固了送学生到企业轮训的信心和决心,降低了学生顶岗实习时严重的流失率。大多数的学生,在顶岗实习开始后的2周内,基本上都能进行独立操作,基本安心在企业工作,减少了频繁跳槽和被企业淘汰的现象,计件工资遂月上升,给企业留下较好的印象,也为学校赢得了良好声誉。

三、问题与建议

1.问题

(1)认识不足

部分教师对企业轮训这一人才培养阶段认识不足,认为学生经过2年的理论学习和校内培训,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已经掌握得差不多了,后面还有1年的顶岗实习,可以胜任企业的工作。殊不知道,没有经过企业轮训过的学生只算是一个半成品,是不成熟的中职生,他们一旦进入顶岗实习阶段,就束手无策。在一、二个星期内不能进行独立操作,就会失去信心,不是自行离职,就是被企业淘汰,这是学生在顶岗实习时严重流失的原因。

(2)资金不足

企业轮训这一阶段,需要联系多家企业进行,范围大、覆盖面广,要解决学生和指导教师的衣、食、住、行、教等问题,需要较多的资金。

(3)企业积极性不高

企业是盈利性企业,接受学校学生的培训,需付出较大的人才培养成本,且培养出来的学生极易跳槽,不为企业所用,积极性不高。

2.建议

(1)提高认识

学生进行企业轮训,是使学生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由半成品转变为成品的过程,我们必须具有对社会负责,对学生负责,对学生家长负责的高度责任感,克服一切困难,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2)把握好学生企业轮训的时间

企业轮训最适宜的时间应该是第4学期,此阶段学生在校的理论学习和校内实训基本完成,是接受企业轮训的最好时机,尤其是在春节前后,是企业最需要用人的时候,是学生进入企业轮训的最佳切入点,必须很好地把握。

四、结 语

“专业理论-专业实训-企业轮训-顶岗实习”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会带来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改革,给专业建设创造活力,是培养企业生产一线有用人才的有效途径。它有利于学生的“早熟”。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养成。有利于学生就业对口率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就业质量提高。有利于教师的知识面的拓宽和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学校办学成本的降低。有利于学校的招生和生源稳定。有利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叶祖森,陈观寿.“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评价要素探

究[J].职业,2012,4(下).

数铣实训总结范文6

抓住国家首批中职示范校建设的契机,加强“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内涵建设,加大专业的课程改革力度,加快师资能力提高,使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贴近企业,凸显中等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实践性和先进性,为社会培养适应需求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为了解目前模具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学校高级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是否贴近企业需求,及模具高级工应具备什么样的核心技能而开展调研。

二、调研形式与内容

(一)调研形式

由盐城市高级技工学校牵头,每个成员校负责其所在城市、周边地区及其校企合作的大、中型制造和模具企业开展调研,及本校毕业生所在企业的调研,最终集成调研报告。

调研对象有企业行业专家、高校专家、企业高管及部门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一线技术工人、职业院校和本专业毕业生。

(二)调研内容

1.企业专业技术现状、发展趋势。

2.企业的职业岗位、工作项目、典型工作任务情况。

3.企业对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等方面的要求和建议。

4.对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建设及课程设置的建议。

5.毕业生调研:

(1)毕业生基本情况;

(2)被调查人对学校各方面(办学、师资、专业建设等)的评价;

(3)被调查人的工作状况;

(4)被调查人对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建设及课程设置的建议。

三、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需求情况

(一)模具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我国既是模具制造业大国,又是模具生产大国。目前,我国模具行业的最大市场是汽车、电子信息、家电和办公设备、机械和建材行业。据统计,75%的粗加工工业产品零件、50%的精加工零件由模具成型,家用电器行业80%的零件、机电行业70%以上的零件也都要靠模具加工。全国模具生产企业达3万多家,从业人员100多万人。

目前本行业中低档模具供过于求,中高档模具自配率不足60%。据统计,2005年以来,我国每年平均要进口约20亿美元的模具,主要为各类精密复杂模具及模具标准件。2010年首次实现模具外贸顺差1.3亿美元,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内顺差规模将会持续扩大。目前我国已形成了华南、华北和华东三大主要模具生产基地,长三角地区在模具制造数量和质量上的整体水平均已处于行业重要位置。今后数年我国模具工业仍处于快速发展期,将向大型、精密、复合高效、复杂多功能和长寿命发展。我国模具行业发展主要趋势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模具生产将继续朝着信息化、数字化、精细化、高速化、自动化、智能化、标准化的方向发展;模具企业将进一步技术集成化、设备精良化、产品品牌化、管理信息化、经营国际化。

二是行业巨头将浮现,部分模具企业已成为上市公司,在已公布的95家中国重点骨干模具企业的名单中包含了中国汽车覆盖件、大型精密塑料、塑料异型材、铸造模具重点骨干企业等大类模具企业。有更多的企业越来越重视创新、品牌、专利、高新技术等核心竞争力,模具重点骨干企业队伍将会不断扩大,并且会在行业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三是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将会得到更快发展,模具城快速形成,促进专业市场和生产基地的形成,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和影响力,为打造区域品牌发挥着积极作用。全国“模具城”共有30个左右,如浙江余姚模具城、昆山江苏省模具工业实验区、宁海模具城、中国(泊头)汽车模具之乡、黄骅模具城、成都模具工业园、北仑模具园区、大连模具城等。

可以说我国模具工业与国外同行的差距在缩小,发展前景广阔,企业在应对当前形势下,也面临全行业的经营理念提升,产品结构优化,技术自主创新,管理从粗放式向信息化集约式转变。很多中小型企业的发展还存在技术、资金、人才的困扰。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使用、激励机制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模具行业从业人员基本情况

随着模具工业的快速发展,模具新技术的广泛普及,行业对模具专业人才的需求呈不断扩大趋势,很多高中职、技师学院学生成为企业的骨干;但企业在金融危机中复合型、高技能型人才短缺现象变得十分突出。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低技能型人才饱和,对新型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量较大;欠发达地区企业复合型技能人才总量偏少,年龄老化。全行业人才流动呈加速趋势。

(三)模具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分析

1.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毕业生从事的职业岗位主要有:冷冲模设计、塑料模设计、铣刨磨设备操作与热处理、电加工设备操作、数控设备操作、模具产品检测、模具装配调试、模具设备操作、模具修理、模具设备生产管理、模具产品营销与售后等。

其分布情况如下图所示。

图1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分布情况

2.从业人员岗位数量分布基本情况

模具技术应用领域广泛,几乎涉及了各种行业,在机械、汽车、数控、电子等行业应用尤为突出,且对应的职业岗位门类繁多。从模具专业主要职业岗位分布情况看,由于市场营销与售后、生产管理、模具修理这三类岗位人员所占比例低,绝对量少,分析缺乏代表性,因此仅对模具设计、模具制造、产品检测、模具装配调试、模具设备操作人数分布情况做分析,其分布情况如下图所示。

图2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从业人员人数分布情况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对应岗位人员职业技能等级主要分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中级工和初级工五个等级。调查结果显示,高级工比例最高,达到50.1%,主要从事零件生产、模具装配、调试等;技师比例27.0%,主要从事模具设计、设备维护等;中级工比例18.8%,主要从事铣刨磨和产品销售与售后。企业将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从业人员实际操作技能放在最重要位置,因此一般从业人员都持有与岗位相关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但高级技师的比例(2.6%)显得较低。

职业岗位人员年龄相差较大,有近20岁的,也有50多岁的,在20岁至40岁年龄段人数最多,20~30岁年龄段几乎占了一半。但高级技师中青年的比例不高,出现了脱节现象。各年龄段的分布比例如图所示。

图3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从业人员年龄分布图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从业人员基本接受过中职以上教育,中职(高中)、大专学历占了绝大部分比例。显而易见,中、高职层次的毕业生有着广阔的就业前景。

图4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从业人员学历结构分布图

从业人员的月工资收入如图5所示,2000~3000元占的比例最高,主要是从事一线生产,3000元以上的多为模具设计和管理岗位,在设计岗位月薪5000元以上的比比皆是。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工资收入的岗位与地区差异比较明显。

图5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从业人员工资收入分布图

3.企业近三年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需求

多数企业近三年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所需人数呈增长态势,如图6所示。

图6 企业近三年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所需人数分布情况

调研显示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目前需求量较大的岗位有:铣刨磨操作与热处理、模具设备操作、模具装配调试、电加工操作。其中,模具装配调试、铣刨磨操作与热处理人才需求量占有较大比例。企业希望学生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能解决生产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其职业岗位能力真正达到高级工相应的理论和技能水平,能尽快适应工作岗位。

4.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相应职业资格证书分析

在调查中发现,从业人员基本都拥有与本专业相关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如工具钳工、线切割操作工、数控铣、高级绘图、计算机应用等各类证书;同时认为如团队协作、爱岗敬业、独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在校期间须进一步加强。企业普遍要求毕业生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较好的知识水平和较强的职业技能,具有一定电气知识。因此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学生在电气方面的知识和技能需要进一步提升,增强学生适应企业需求的职业岗位能力。

四、中职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现状调研

(一)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就业岗位分布情况

各成员校近三年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就业率接近100%。毕业生分布在模具制造、家用电器制造、电子元器件(如灯饰)制造、汽车制造、船舶制造、数控加工类企业等;其中一线产品生产居多,生产管理、行政管理、销售与售后岗位较少。

表1 模具专业就业岗位分布情况

(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情况

课程设置有“冷冲模设计”“塑料模设计”“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机床夹具”“机械工程材料”“模具制造工艺学”“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工程力学”“数控技术”“精密检测技术”等。使用的教材种类繁多,有劳动版高职高专教材、机械工业版、高教版、邮电版规划教材、校本教材(或自编讲义)等。

开设实训(实验)有“模具钳工工艺与技能训练”“车铣刨磨工艺与技能训练”“模具装配与调试”“液压与气动技术”“电子电工技能训练”“VB”“UG”“CAD”“Solidworks”“数控加工”“电加工工艺与编程”“夹具设计与制作”“模具设计与制作”。

调查显示,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师资数量基本满足需要,理论教师占35.8%,实习教师占11.9%,一体化教师占52.3%。其中高级职称占16.2%,中级职称占42.7%,初级职称占41.1%。

目前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存在着如下问题:

1.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学校专业培养目标和企业岗位目标有明显差距,存在脱节现象。

2.缺乏与企业全面合作办学的机制:还没有做到完全根据企业需要办学。

3.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相对落后:“能力为本位”的先进教学观念还没有形成,“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授课仍在课堂教学中唱主角,行为引导、任务驱动法的效用还没有完全体现,一体化教学在师资、教室、教材方面还有很多瓶颈。

4.课程体系与生产实际有较大差距:基础课程量偏大、传统课程多、一体化课程还须进一步加大,职业指导设置不够合理。

5.教学内容陈旧:课程传统,教材陈旧,教学内容相对滞后。

6.教学设施配置不够合理:先进的实训器材和设备数量不足,精度落后于企业要求。

7.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不够强:“一体化、双师型”教师不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未能有机融合。

8.生源素质亟待提高:学生接受知识与技能的能力呈下降趋势,企业所要求的职业素养在部分学生中难以得到体现。

五、调研建议

调查反映行业(企业)对本专业毕业生有着较大需求,特别是高级工层次人才缺口较大,而目前学校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与行业(企业)要求存在着一定距离,要缩小这一差距的有效途径是进行课程改革。为此,结合调研结果,协作组从专业培养目标与专业方向设置、专业课程设置、专业师资、实训条件配置等方面对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高级工职业功能模块教学体系培养方案的开发与研究提出以下建议:

(一)本专业人才培养中分解目标框架构建(详见“人才培养方案”)

(二)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

1.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传统的三段两站式(“三段”即在校教学分基础课、专业理论课、生产实习课,“两站”即校内基础理论学习和基本技能训练,企业综合技能和适应能力实习)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一体化、三合一”(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实现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融通合一、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合一、实习实训与顶岗工作学做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

2.建立岗位职业能力为特征的职业功能模块课程体系

深化课程改革,建立职业功能模块课程体系,根据技能人才培养特点,以职业功能模块课程体系取代学科体系,以校企合作开放性办学模式取代传统封闭式办学模式,以任务引领型的“一体化”情景教学方式取代传统理、实分离的课堂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经历和积累工作经验的环境,为学生的终身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

(1)通过人才需求调研与分析,明确专业培养目标,确定职业岗位群。

(2)通过岗位群工作任务分析,明确职业岗位群的主要工作任务,结合模具制造工要求确定专业基础能力、专业职业能力、专业拓展能力和职业素质要求。

(3)通过课程分析,以工作任务分析表为依据,将工作任务转化为教学任务并划分课程门类,根据课程体系的逻辑主线序化课程,选择项目载体,并进行实践知识和理论知识的分配整合。

(4)通过课程分析,总结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专业培养方案。总体结构包括四大部分:专业基础课程、职业能力课程、能力拓展课程、职业素质课程。

(三)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培养目标与专业方向调整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较高,企业对本专业高级工层次人才的需求量较大,但目前学校培养的本专业高级工人才不能满足企业的岗位需求,究其原因主要是专业培养目标与专业方向和企业有一定距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不强、学校教学模式有待改进等。根据本次调研,为彻底解决上述问题,协作组就本专业高级工层次的“培养目标与专业方向”做出如下建议。

1.培养目标:面向生产企业,掌握本专业职业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能设计小型、通用典型模具,会装配调试模具,能使用电加工设备进行零件加工,具有一定的车铣刨磨及数控加工知识,具有本职业岗位的四新知识,能对本行业企业进行生产管理和质量管理的高级实用型职业技术人才。

2.鉴定工种和等级:工具钳工、模具制造工高级工职业资格;高级绘图员、车铣刨磨初级工、电工操作证。

3.专业方向:小型、通用模具的设计,模具的安装、调试,模具修理,模具零件数控加工、电加工和机加工等。

(四)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设置

为保证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课题的开发、实施与评价应紧密围绕培养目标和专业方向进行。

课程设置要摆脱学科课程的框架束缚,建立“课程设置与工作任务密切联系,以工作任务来整合课程内容”的课程结构,从岗位需求出发,结合职业技能要求,构建任务引领型专业课程,构建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高级工职业功能模块教学体系,所设置的课程要便于“工作情境”创设,采用“项目教学法”。

表2 建议设置的专业课程

(五)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资源配置

1.专业师资

专业师资是专业建设的关键内容之一。重新定位的本专业对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的任职要求:

(1)专业师资的基本要求:具有相应技术等级和教师资格证书;

(2)专业师资的技能要求:从事专业教学的教师除具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规定的学历、教师资格要求外,新任的专业教师应达到该工种技师或以上技能等级;

(3)师资队伍的结构要求:本专业师资队伍结构合理,应有专业带头人一名,各课程要有课程带头人至少一名,中青年教师应占一定的比例;

(4)其他要求:所有专业教师都具有实施实践性教学的能力,专业教师在任教的两年内要有从事生产实践(一般不少于3个月)或参与生产实践(技术改造或技术研发)的经历。

可通过以下途径进行师资队伍建设和改善师资队伍结构:

(1)业务进修:业务进修主要侧重于专业技能和实践性课程教学能力的提高,四新知识和复合知识的学习,专业课程教法研究等;

(2)企业引进:新进教师应首先考虑从相关企业引进,也应考虑从企业引进具有2~3年生产实践经历的大学毕业生;

(3)聘用兼职:通过各种途径聘用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技术工人担任兼职教师,专门化方向课程的教学可以由校企合作办学的企业方工程技术人员承担。

2.专业一体化实训室等教学设施建设

专业实训室的建设除符合一般的教学要求外,还要尽可能创设“工作情境”;教学设施配置合理,具有一定的先进性,符合“四新要求”;教学工位要符合课程内容和在学人数的要求;一体化室要体现直观性教学需求;要具有职业技能训练的必备条件;要具有安全、卫生、规范的劳动环境和条件。

根据本专业课程设置,建议设置如下一体化实训室(区):钳工基本技能实训室、机械原理实验室、机械制图与AutoCAD实训室、模具材料与热处理实训室、机床夹具设计与制作室、液压与气动实训室、计算机应用技术实训室、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实训室、电工及机床电器实训室、模具钳工一体化实训室、模具机加工实训区、模具电加工编程与实训区、模具数控实训区、模具装配调试与维修实训室、模具CAD/CAE/CAM室、模具设计室、模具加工成型区、精密检测与反求技术实训室等。

(六)加强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

1.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

进一步完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完善已经成立的校企合作专业委员会,充实人员,提高层次,定期开展活动,强调实效。

2.实施冠名办班,做到“五共同”

与企业开展冠名办班,专门为企业培养符合企业生产工艺技术流程需要的技能人才。在合作过程中,力求做到共同组织招生宣传、共同制订教学计划、共同商定教学内容、共同实施教学过程、共同进行教学评价。

3.成立模具名师工作室

以各成员校名师牵头,吸收全国技术能手、江苏省专业带头人等骨干教师参加,与企业合作,聘请行业企业专家以及高校教授共同参与指导,建立模具名师工作室。一是进行模具产品研发,同时加大模具设计与造型应用软件UG、PROE、Solidworks的投入;二是通过工作室的平台培养“一体化”教师;三是为地方企业提供模具专门人才培训,服务地方经济;四是提供模具产品设计指导。

4.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依托江苏模具行业企业,建设校外紧密型实习实训基地,与规模型企业建立集教学、实习实训、技术服务及员工培训于一体的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基地有专门的岗位供学生工学交替轮流上岗,企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担任实习指导,学校教师和企业有关人员全程进行管理;学校派教师深入基地对企业一线员工进行培训,参与技术研发;同时,学校青年教师定期到基地接受锻炼与培训。

5.校企共建模具实训室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