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职业道德与法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职业道德与法律范文1
一、影响《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教学的因素
1.中职学生素质下降
随着中职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中职生源素质明显下降,他们中的大多数是未能升入普通高中的学生,综合素质都比较差。
主要体现在:
(1)文化基础差、学习积极性不高;
(2)生活自理能力差、自信心不足;
(3)自制力差、不思进取;
(4)时间观念不强、法纪意识淡薄,迟到、早退、旷课现象严重;
(5)个别学生喜欢滋事闹事、抽烟、吸毒、沉迷网络;
(6)缺乏社会责任感,没有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缺乏团队协作精神和吃苦耐劳精神,缺乏敬业、乐业、精业的精神,没有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正确的工作态度。
2.教学内容单一
教材内容主要以纲要性知识为主,案例大多为学生不熟悉的人物,个别案例陈旧、缺乏时代感,缺少学生迫切需要了解的知识,如保险、劳动法、劳动合同样式等。
3.教学模式陈旧
教学方式比较单一,课堂教学采用“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和以课本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沿用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一言堂”的教学模式传授知识。习惯把教师和书本的思想灌输给学生,教师照书念,学生照书背,师生都围绕书本转。忽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忽视教学活动的双向性、互动性。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对职业道德的内容缺乏理解和内化,缺乏实践认知能力、分析判断能力,致使不少学生感到有些事好坏难辨。
4.重专业轻道德
由于中职教育以就业教育为主,普遍存在重视专业课轻视德育课的现象。学校忽视学生思想教育课、职业道德课,大大压缩职业道德课时;学生也认为自己到中职学校就是来学习技能的,只要学好专业课,熟练掌握一门职业技能,毕业就可以找到工作,立足社会,所以对职业道德课在思想没有足够的重视,对上课内容不感兴趣,无心听课,不是睡觉就是玩手机。
5.评价方式简单
受中国传统考试制度的影响,对职业道德与法律的测评采用理论考试,一考定夺。教育部门对中职学校还沿用普通高中的评价机制,严重制约着评价方式的变革。因此,现行评价方式缺乏科学性。
二、《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必须做到的几点
1.重视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要求毕业生不但要有某一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更需掌握某一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职业道德,能够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培养的是一种理论够用、技术熟练、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必须把学生定位在即将走向第一线职业岗位的人,围绕课程内容,有选择、有重点地组织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符合“第一线”职业岗位要求的理论素质、道德素质、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和法律素质。
2.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就业是中职的教育的核心问题。因此课程设置中,不能只立足于技能教学,考虑到就业市场的需求,还要瞄准某种职业道德,并落实到具体岗位,并根据职业需要的知识、能力、态度来设置课程。满足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发展的需要和部分学生升学的需要增设一些职业道德选修课,兼顾就业需要的灵活性和学生职业发展需要的选择性。
3.教学内容要体现“精”和“新”
(1)职业道德教学内容要体现“精”
“精”就是要筛选出那些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需要提高和端正的重大认识问题和特别关注的问题。例如:人际关系、人生价值、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工作就业、生活中的道德与法、深化改革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进程中的重大问题等。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深化对“依德治国”和“以法治国”相结合的方针政策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进而提高他们为祖国、为社会、为人民服务和奉献的责任感和自觉性。
(2)教学内容要体现“新”
中职学生处于社会发展转型时期和个人生活转折时期,是一群思想活跃、思维敏捷、善于思考、精力充沛年轻群体。在渴求知识的同时面对新的环境、新的生活、新的变化,难免会遇到问题和困惑。《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的理论性、科学性、知识性和时代性特点,可以有说服力的解释和回答,显得尤其必要和重要,只有这样,才能体现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
4.完善考核机制,改进评价方法
《职业道德与法律》课教学重在“陶冶精神世界、关注灵魂塑造、培养健康人格”。要客观、真实地考察和评价一个人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价值趋向、内心信念、道德修养和法律意识,必须建立一种多样性、全面性、综合性的考核机制,通过对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多形式的考察,才可能是一个公正而客观的评价。可以把课堂学习考核、实践教学考核、平时言行考核、试卷基本理论知识考试结合起来。
总之,不断探索好的教学模式和有效的教学方法及评介机制,是《职业道德与法律》课重要性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具有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强的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
参考文献:
[1]赵丽娜.论中职《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教学改革[J].新课程(中旬),2013,06.
职业道德与法律范文2
[关键词]微课;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效果
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出现了一种适应新课标改革内容的新型教学模式———微课。微课是一种以视频为载体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将微课与中职的《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相结合具有深远的影响。
一、微课的概念
微课是适应新课标改革而诞生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是一种将视频作为教学手段的教学模式,微课是一种片段的单元式教学类型,它将教师的授课内容、教学的情境设计、教学的课程课件、课后的重点练习以及教师的教学反思等综合内容作为视频的主题,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发展和延伸。微课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视频的内容较短,考虑到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的特点,微课一般都设计得较短,相对于传统的长时间教学,微课的上课效率更高。(2)教学内容重点突出,微课的最大特点就是对传统教学进行简化,课堂的重点、难点突出。(3)视频总容量较小,方便下载,很适合学生随时学习,也有利于教师观摩、反思。(4)微课对教学内容情景化,更利于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也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5)微课每个视频一般都只有一个主题,更加具有针对性。(6)微课作为一种全民教学的模式,更加具有贴切性,一般微课的研究内容多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7)易于传播,由于网络的便利性使得微课更加容易传播,且传播的形式多样。(8)互动性强,由于微课不再是单方面教师授课,学生被迫听课,而是学生自由选择,且可以对微课的教学内容和形式做出评价,这样有利于师生间的互动,互相帮助,教师的讲授内容也更具实用性。
二、中职《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分析
为了使中等职业学校各专业的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对就业人才素质的要求,需要在课程教学中增加有关职业道德与法律的基本内容,提高中职学生的法律素养和职业道德,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中职学生多为初中毕业生,这个阶段的学生年纪较小,心理不成熟,对社会的辨识能力不强,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对法律和道德尚未形成一个正确的观念,因此在中等职业学校开展《职业道德与法律》的课程有很大的必要性。《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教学设计在考虑中职学生特点的基础上,以提高中职学生的职业道德和法律素养为目标,采用多种教学形式最终将知识和实践相结合。教学内容则需要学生掌握职业道德的具体内容和要求,爱岗敬业的一般内容,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刑法对于违法犯罪行为的一般处罚,民法对于各种事项的规定等。
三、微课在中职《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中的应用与改进措施
第一,运用多媒体技术,丰富课堂形式。微课是一种以网络为媒介的新型教学模式,在中职《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对微课的利用需要充分发挥微课本身的优势,结合多种案例进行情景模拟,对多种学习资源进行整合。在实际案例的展现下能够使学生更加具体地掌握法律知识的应用和了解职业道德的重要性,使学生学习的内容能够更加生动形象,改变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形式。第二,明确主题,提高课堂效率。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的讲课内容复杂,讲授时间长,而初中毕业年龄段的学生由于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因此不能很好地掌握教师讲授的内容,导致上课效果不佳。微课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微课作为一种网络教学适合学生的心理需要,而且微课主题明确,授课时间短,内容丰富,能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要发挥微课的优势,提高学生上课的学习效果。第三,微课的设计内容要切实可行,适合学生学习。教师在进行微课设计时要以学生为中心,事先调研好学生的需求和学习特点,以中职《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为基础,按照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需求,认真设计教学内容并配合合理的教学案例。由于《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在中职课程中极为重要,因此为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需要在传统的教学形式基础上进一步丰富教学的内容和模式。微课作为一种以网络为载体的新型教学模式,具有很好的教学效果,通过对微课在《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中的改进,能够提供丰富的教学案例,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王飞燕.体验式教学法在《职业道德与法律》德育课程中的应用[J].广西轻工业,2010(9).
职业道德与法律范文3
课程定位与教学目标
中职《职业道德与法律》课是中职德育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新版教材《职业道德与法律》紧紧围绕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遵循职业教育教学规律,课程内容包含:个人形象礼仪,职业道德修养;弘扬法治权威,程序正义维权;犯法罪预防,民事经济活动等章节,职业礼仪、劳动维权、婚姻家庭、环境保护等内容更紧贴中职学生生活实际,也是中职学生走上社会的必备知识。这门课程,对增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推进素质教育,培养时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
中职法律基础知识课究竟如何定位,仁者仁,智者见智,它不同于道德教育,不同于法律渗透,也不同于知识传输。我们可以依据教材、大纲,根据学时安排,结合时事,结合社会职业道德与法律,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让这门课程变得生动、有趣,接地气。因此,如何改革教学方法,使这门课程讲好讲活,达到预期目的,很值得从教者探索和尝试。
多形式开展教学活动
大多中职生文化基础薄弱,接受道德法律教育的悟性也偏差;《职业道德与法律》课不如其他专业课程形象生动,对学生的吸引力也不强,如何结合教材,有效开展课程教学,我们尝试在教学中以典型案例为引导,以身边事件来说法,以学生需求为重点,以有效防范为目标,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根据教学内容,进行重点教学 教材内容重点之一是让学生懂得道德与法律的区别和界线,弄清什么行为违纪、什么行为违法、什么行为受道德谴责、什么行为受法律保护。为理清这一概念,我们以发生在北京一武校学生斗殴事件为案例,说明道德与法律的界限。2015年北京某武校学生在学校食堂就餐时因插队而发生纠纷,经值班老师劝阻和平解决。事后当事人互不服气相约决斗,斗殴中掐脖子致一方当事人窒息死亡。就此案例,组织大家分析:①就餐插队是道德问题,行为人不遵守公共秩序,轻者受批评教育,重者受纪律处分。这些都是道德范畴。②相约斗殴致人死亡,就触犯了法律,要受刑法制裁。③如果斗殴致人轻伤不够刑事处罚,那有可能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受行政处罚。后两者都超出了道德范畴,是法律问题。经过以上的分析,学生很容易就清楚了道德与法律的区别。
《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内容多,课时有限,不能面面俱到。教学过程要突出重点敢于取舍,善于取舍。在教学案例列举中,也要有针对性的选择与中职专业相关的案例,上课时尽量选择适合学生专业需求,让学生更易接受。如幼儿教育专业的学生侧重挑选《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及校园伤害事故等相关案例;旅游专业的学生主要选择旅游法规的案例;机械电子、建筑工程专业学生多讲一些安全责任方面的法规案例。这样有的方矢的重点教学,能够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质。
注重教学效果,实施案例教学 例如,关于“民事法律关系面面观”一课中关于“民事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的讲解, 我们着重于未成年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进行讲解。
例如,赵青同学(16岁)在学校统一组织参加的全国性计算机大奖赛中获得一等奖,得价值4000元的电脑一台。按学校与参赛学生事前签订的书面协议约定:学生所获奖品归学校所有,学校按奖品总价值5%的钱作为奖金,奖励获奖者。请同学们分析,学校与参赛学生签订的协议具有法律效力吗?对此身边的事例,学生兴趣很浓,看法不一,有同学认为赵青是代表学校参加比赛的,奖品应归学校所有,而且有书面约定。有同学认为,赵青是未成年人,无能力与学校签定财产协议,应认为无效。通过此案例讨论,同学们很快领会了民事权利能力,民事行为能力的相关概念及含义。明白自己在民事法律关系中所处的位置。
每一次的案例教学过程都要明确向学生提出要解决的问题,要突出知识点,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分析案例,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深入的思考。
教师针对社会热点,进行目的性教学 结合学生比较关注的,如网络上广泛流传的“艳照门”事件,我们就在“公民的人身权利”课程里的作为一个案例素材,和学生讨论,谁是事件的受害者,为什么“传播那些东西是犯法的”。老师意在引导学生注意自我保护,学会如何保护自身隐私及尊重他人隐私等。并告诫教育他们,树立正确的性观念,不要盲目追星。事实上,很多所谓敏感的热点话题,都可以以案例形式引入课堂,让教育贴近社会,贴近学生的生活与思想实际,从而更有效。
结束语
职业道德与法律范文4
关键词:中职;道德教育;实效措施
中等职业学校面向的是一线市场,为企业培养一线技工人才,它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模式,在市场竞争法制化、规范化的今天对学员职业道德和法律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于是,《职业道德与法律》虽然不是技术课程,但是也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必修课程,一线中职学校必须要重视学生的技能培养,应不断改革《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教学,努力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以求取得教学实效。
中等职业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要立足学生实际,发挥《职业道德与法律》的教材优势,保证教学的实效作用。基于此,本文分析了中等职业学校职业道德教育作用,提出了中等职业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措施。
一、中等职业学校职业道德教育作用
中等职业学校(简称中职学校)是为了培养有工作能力的基层工作者,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强调职业道德教育,这主要是因为从社会意义来讲,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教育是推动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社会的成员普遍地具有高度的职业道德觉悟和职业精神,在每个工作岗位上尽职尽责,必然会对社会的物质文明建设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从学生的发展来讲,企业对职工的道德素质要求特别高,主要是因为职业道德素质与专业技能的要求并重,如果技能一般,还可以学习提高;如果道德素质出现问题或者违法乱纪,就难以管理了,可见提高中职生的职业道德素质与法律素养的重要性。在这个基础上,目前中职学校开展的《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能够很好地弥补这项空白,通过问卷调查可知,调查100%的中职学校开设了《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有44.3%的学生认为“符合时代要求,实用性强”,这与以前使用的教材相比满意度有了较大提高,也说明这个教程内容增强德育实效性,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通过对《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社会,了解职业需求,从而锻炼自我、提升自我的学习要求,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素养,能遵纪守法的新一代劳动者。
二、中等职业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措施
1.加强理论教育
《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的教学必须要重视理论教育,因为任何案例教学、实践教学都是以理论教育为基础的,而最终的案例分析、实践总结等活动也会回归到理论教学上来。在开展理论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转变传统教学中的“灌输模式”,要更为重视对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具体来讲,理论教育的内容包括:(1)职业道德理论教育。这部分知识主要是针对爱岗敬业、创新拓展等职业优良品质进行教学。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系统化地介绍职业道德理论的全部内容,另一方面要结合企业成功人士的案例进行旁证,让中职学生明白职业道德水平对个人成功的直接影响。(2)职业法律意识培养。这部分知识主要是针对法律特点、平等观念、民事诉讼、违法乱纪、等问题进行深入了解。一方面要重视法律意识的培养,明确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增强民主法制、公平正义、平等观念,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尊严。另一方面也要提升中职学生的维权意识,了解民事诉讼、刑事诉讼、行政诉讼的基本程序,增强证据意识,学会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针对这部分教学可以尝试运用反面教材的警示作用,如:财会专业教学在认真收集了违反会计职业道德方面的案例并汇总成集,作为参考资料,在专业教学中让学生去讨论、判断、分析,找出错误的原因及正确做法,进行情景教育渗透。
2.实施实践教育
《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的教学不可能脱离中职生的就业实际,因此,开展实践教育是必须的,也是强化学生职业道德行为的重要途径之一。实践教学开展的主要途径包括:(1)模拟实践教学。模拟实验教学顾名思义就是在课堂上模拟生活情境,让同学们在做中学,学中做,以期充分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探究式学习方式。例如,教学职业法规的内容可以设计如下的模拟实践活动。
师:这节课我们来了解一下违反职业法律法规的行为和后果。多媒体播放录像内容:会计做假账,贪污公款的录像。
师:通过这个录像内容我们了解一下主人公违反了哪些职业法律法规。
生:讨论回答。
师:下面我们来完成一个模拟实习活动,各小组结合教材内容编一个小品,一会儿大家一起演一下。
小组完成任务,分别表演。
通过这个案例可以知道,模拟活动能够让学生感受到真实的职业环境,学习效果也更为理想。当然,教师在设计实习计划时,应尽可能地塑造真实的环境,以便让学生产生各种真实的体会与感受,使学生认识到违反职业道德的坏处,遵守职业道德的好处,从而在思想上树立起遵守职业道德的理念。另外,还要及时开展实习活动,让学生在校外进行真实体验,将课堂所学应用到实际的工作环境之中,通过企业内部的实习让学生的亲身参与,将实践的理念融入德育课教学的全过程,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关理论去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
3.推行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的教学理论要全面应用到《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教学之中,因为中职学生的差异性较为明显,他们无求知的愿望;缺乏自信心;对于《职业道德与法律》的学习往往存在疑虑,认为中职毕业后找不到理想的工作,职业道德与法律知识的学习也没有用武之地,有着明显的得过且过的心理。因此,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就业教育和职业心理辅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根据学生的年级不同,专业差异对其在择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进行教育和辅导。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对自己就业的方向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帮助学生树立教学目标,自动地完成职业道德与法律知识的学习。
4.借助网络空间
互联网已深入中职学生的生活与学习中,因此,《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教学也要借助网络空间开展更为理想的教学内容。例如,教学《职业道德与法律》第一课《塑造自己的良好形象》时可以设计如下内容:
师:在今天的课上,让我们先来测试一下自己的交往能力。展示:人际交往能力小测试。
生:完成小测试,了解自己的不足。
师:看来良好交往能力需要不断地自我完善,今天这节课我们要通过塑造自己的良好形象来提升交往能力。那么你们想要通过什么方式来了解良好行为礼仪的内容呢?
生1:我想上网查阅一下。
生2:我想看看教材。
师:下面我们各小组就按照自己的方式来查阅一下吧。
学生全面了解。
通过这个案例可以看出,互联网资源丰富,教师要让学生利用互联网主动学习,同时可以通过在线平台检查学生学习进度,建立网络学习沟通的平台等。
上文是笔者联系教学实践与中职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的讨论与分析。概而述之,中职学校的职业道德与相关法律的教育要加强理论教学,重视实践教学,推行因材施教,利用网络教育等手段使得《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过程更具实效作用,能够让中职生更好地熟悉工作环境,提升工作能力。
参考文献:
[1]胡卫芳.实效德育课堂教学模式构建:以《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1(5).
职业道德与法律范文5
关键词:道德与法律;情境;案例;实践
“职业道德与法律”作为中等职业教育德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增强社会主义法治意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实施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作为一线的德育教育工作者,在职业高中教学中,怎样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才能使本课程“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让学生更好地融入教学课堂中,进而实现教学目标?现就如何开展《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的教学活动做一阐述。
一、情境教学激发兴趣
职业道德与法律课是中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当前该课的德育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教学效果不佳。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认为情景教学法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设置教学情景,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情感与学习兴趣。
设置教学情景的方法多种多样,其中就有与现代信息技术相联系,巧用多媒体手段,再现情景。在课堂上,教师应当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树立正确学习态度提供诱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教师可适当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再现情景,丰富学生的想象,深化情感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如在教学“塑造良好形象”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迪士尼影片《巴黎圣母院》中的卡西莫多:他虽然是个弃儿,驼背、耳聋,长着四面体的脸、三角形的鼻子,相貌丑陋,但他却拥有一颗美丽的心灵,以善治恶,受到大家的赞赏。这种形象生动的视频资料可以展示出直观的社会文化背景,并且在有限的时间里传递出丰富的信息,使学生如临其境,并引起他们的共鸣――心灵美才是永恒的美,教师再适时指导学生不应以貌取人,应树立正确的审美理念。又如在教授“塑造良好形象,增添我们的魅力”这一内容时,由于见面打招呼的非正式和正式用语很多,也比较复杂,学生往往觉得缺乏新鲜感,对此没有兴趣。那么,教师可将一些影视剧作品中的场景综合为一段视频,并通过多媒体形式展示给学生。这些在教材中显得繁琐枯燥的知识通过一段形象的视频展示出来,学生加以模仿,就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实现学生对个人礼仪的感知、理解及应用。此外,学生课后可适当运用所学的表达方式与同学对话,不仅避免了枯燥乏味的练习,也进一步挖掘了学生的学习潜能。还可以创设故事情景,加深认识。和教材内容相关的笑话、成语、寓言、传说等生动形象的小故事,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因此,教师可在课堂上适当引入一些小故事。
二、案例教学加深理解
教育部颁布的《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要综合采用学生主体参与的启发式、讨论式、合作探究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尽量采用案例教学的方法,注重运用‘在做中学’的实践方法。”可见,在该课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对于促进中职德育课教学改革和加强素质教育有着积极的意义。设计案例教学,能够加深中职生理解所学知识。在以教师讲授理论为主的课堂中,尽管学生有时能够记住所学的理论知识,但这种仅仅停留在书本上的理性思维的认识和收获,是一种孤立的易遗忘的抽象认识。而案例教学法将书本的理论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会相对深刻。如在讲到《爱岗敬业,立足岗位成才》一课时,给学生播放2006年感动中国人物华益慰的影像资料,有助于学生理解爱岗敬业的含义和意义,再播放一段蓝领专家孔祥瑞和爱岗敬业模范许振超的事迹资料,有助于学生对“精业”的理解,启发学生做事情要精益求精,不能一知半解,要终身学习,不断创新。案例教学法还能培养中职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由于案例教学法要求学生直接参与对案例的分析、讨论和评价,这就为锻炼、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能力创造了条件。案例教学法还能缩短理论与实践的距离。学校是学习的小课堂,社会是学习的大课堂。案例是现实社会问题的缩影,它能把大课堂中的真实生活引进小课堂,通过展现一些真实的典型问题,让学生进入案例情景,设身处地地做出反应,亲自体验感受,为他们提供一种不用真正深入实践,却能在短期内接触并处理到大量实际问题的机会,从而缩短理论和实践间的距离。
职业道德与法律范文6
【关键词】中职 职业道德与法律 课堂教学 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6-0173-01
中等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应用型教育,各学科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扎实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因此,中职德育教师要从学生求职就业的客观要求出发,采取符合学科内容特点和学生生理、心理特征的课堂教学优化教学策略,较好地融职业素质与修养于职业道德与法律的基本观点和原理之中,实现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的教学目标。
一 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受目前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是中考的受挫者,文化基础差、学习兴趣低是中职学生的共性。鉴于此,教师在职业道德与法律课堂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情感因素,积极变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环境,努力创设富有感染性和启发性的教学情境,使相对静态的职业道德与法律知识呈现出灵性和美感,以此触动学生的兴奋点,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职业礼仪的基本要求——诚实守信”这一框题时,我将“元寂住持与两个徒弟”的故事制作成动画视频,以动感的画面进行讲述:开元寺的住持元寂要在最得意的两个徒弟一寂和二寂中间选一个接班人,他给每人一袋谷种,第二年谁收获的谷子多,谁就是新住持。第二年秋天,一寂挑来的是满满一担谷子,二寂却两手空空。在大家都认为一寂是理所应当的住持时,元寂却宣布二寂为接班人。在人们大惑不解时,元寂给出了谷种都是用开水煮过的,根本不可能有收获的答案。显然,诚实的二寂才是做住持的最佳人选。故事动画创设出的教学情境使抽象枯燥的知识条文变得生动有趣,深化了学生对诚实守信的感性认识,给学生一种强烈的心灵触动,诱使学生以浓厚的兴趣和主动的心理情绪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
二 利用真实案例的展示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
现代职业教育理论要求各学科课堂教学都要注重师生间的情感培养和交流,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将教学内容与社会与生产实际紧密相连。情感因素是中职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设计与实施的重要着力点,案例则真实、客观地展示了现实社会中的现象和问题,让学生身临其境、颇有感触,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情感投入。为此,教师要通过展示学生喜闻乐见的真实案例,将书本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为学生创造更多深入实践,亲自分析、处理实际问题的机会,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
在教学《民法》中“民事权利”这一内容时,我就在课堂上配合讲授内容展示了这样一个案例:不满14岁的小哲,在今年春节时收到了数千元压岁钱,一天,他对一个标价800元的遥控飞机非常喜欢,没有与父母商量就用自己的压岁钱买了下来。小哲的父母知道后非常生气,他们认为尚未成年的小哲不能擅自做主买价格这样贵的物品,超市也不应在监护人不在场的情况下与未成年人进行这样大数额的交易,要求超市退货。小哲认为压岁钱是属于自己的,他有权支配,不想退货。超市认为未成年人是可以独自购买遥控飞机的,也不同意退货。结合这一案例,我让学生根据本课所学的内容分析:(1)小哲父母的认识是否有法律依据?(2)小哲与超市之间的交易是否有法律效力?(3)小哲父母要求超市退款是否符合法律规定?真实的案例让学生的学习情感得到了有效的启迪与发展,在学生积极主动弄清什么样的行为才算是有效的民事行为的过程中,课堂教学得到了切实优化。
三 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引领中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鲜明的就业属性决定了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在中职学校学生今后职业发展中的特殊地位。中职德育教师要明确推动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方式变革,是提高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转变学习方式,提升学习水平”应成为优化职业道德与法律课堂教学的突破口。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以能引发共鸣的人生价值、择业就业、道德与法律、理想与现实等热点问题,引领学生就这些问题开展小组合作讨论、操作、交流等系列合作探究活动。使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会独立思考,形成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在学习“努力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这一框题时,我没有逐段进行讲读,而是指导学生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然后组织学生就他们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和辨析。问题来自于学生,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很自然地引起学生的心理认同,学生的思维活跃,据理争辩,不仅更深刻地理解了相关内容,学习方式也在其中潜移默化地由被动向主动转化。
在就业压力日益增大的今天,中职德育教师必须时刻关注社会、关注用人单位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的要求,通过优化职业道德与法律课堂教学,弘扬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进而使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得到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1]胡卫芳.《职业道德与法律》实效课堂教学模式构建[J].职业技术,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