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国四大民间故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国四大民间故事范文1
关键词:朱仙镇木版年画;开封;版画;民俗文化
木刻是在木板上刻出反向图像,再印在纸上欣赏的一种版画艺术。版画,也是中国美术的一个重要门类。古代版画主要是指木刻,也有少数铜版刻和套色漏印。独特的刀味与木味使它在中国文化艺术史上具有独立的艺术价值与地位。
一、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名称源由
朱仙镇位于开封古城右畔,谓中原文化古镇,始建于战国。北宋至清乾隆年间,为我国四大名镇之一。开封朱仙镇木板年画历史悠久,是中国四大木板年画之一,其制作采用木版与镂版相结合的方法,水印套色,种类繁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用纸讲究、色彩艳丽、线条饱满、构图紧凑等特征。朱仙镇木版年画十分讲究用色,以矿物、植物作原料,自行手工磨制的颜料色彩十分纯净。印制的年画明快鲜艳,久不褪色,构图饱满均称,线条简练粗狂,造型古朴夸张,艺术风格独特。年画题材和内容大多取自历史戏剧、演义小说、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种类繁多,形象生动意①。目前,以朱仙镇木版年画为首的中国木版年画正在申请世界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②。2010 年10 月19 日,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作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之一,参加了日前在山东省济南市举办的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朱仙镇木版年画以其独特魅力,让众多前来参观的观众发出感叹③。
二、朱仙镇的木刻画艺术五大特点
朱仙镇的木刻画,经过千余年来民间艺人辛勤劳动创造发展,形成了它的艺术特色,综合起来,可分为五大特点:
1.构图饱满;在整个画面图上,是继承汉唐传统构图方法,整个画面上,饱满、对称、紧凑、严密、上空下实、留空白地方较少。人物造型、有主有次、不繁琐、匀实、对称、装饰性强、安排巧妙、合情合理,给人以美的享受。
2.线条粗犷豪放:有阴< 粗>,有阳< 细>,阴阳对比性较强。尤其是在神像画的衣纹方面,表现更为突出,很有乡土味,具有北方民族纯朴、厚实、健壮、整洁之风度。
3.形象夸张:人物造型,不按常规,不求比例,而是以夸张手法,突出人物头部,人大骑的马小,主题人物大,从人小。看到人物面孔,就知其人性格。用色也是如此,不按常规着色,怎样用色彩能突出人物性格特征,就着什么色。
4.色彩艳丽:用色非常讲究,用松烟、章丹、槐米、铜绿、葵籽、苏木、金箔等作主要原料,精练配制而成各色颜料,这样配制出来的颜料,印制出来的效果,色彩浓重,不虫蛀,久不脱色,不跑色,适宜装裱,适宜珍藏,永保鲜丽,久存如新。
5.人物无媚态:以夸张的手法,表达英雄人物,大义凛然,纯正不屈的精神气质。
三、尧朱仙镇木版年画的主要价值
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最早出现在北宋时期的开封,它是我国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集中体现了广大民众的风俗和信仰。乡土气息浓郁,民间情趣强烈,具有独特的地方色彩和淳朴古老的民族风格。
一是艺术价值:其构图饱满匀称,线条粗犷简炼,造型古朴夸张,色彩艳丽,艺术风格独特,充分体现了中原劳动人民憨厚纯朴热情豪放的性格和审美情趣。
二是学术价值:它选择的题材和塑造的人物多是脍炙人口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戏曲人物和人们所喜爱与敬仰的英雄豪杰。这些都为研究我国历史学、文字学、民俗学、服饰演变、戏曲发展提供了直观的史料。
三是收藏价值:年画是集中手工劳动的艺术结晶,是中原地区的优秀民间艺术文化,是中原文化的遗存,内容丰富,艺术形式独特,极具收藏价值。
四是社会价值:发掘抢救保护开封朱仙镇年画,对河南省乃至全国的精神文明建设,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众的素质,构建和谐社会都将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
四、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制作工艺
朱仙镇木版年画的雕刻工艺、水印工艺及画样题材。源于中原地区流传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戏曲人物中的形象和情节,并吸收了壁画、绘画、木雕、砖雕等各种民间艺术的特点,经过历代艺人的改进创作逐渐形成了构图饱满,线条粗犷,色彩艳丽,人物形象简洁、夸张的独有特征。其人物一般“头大身小”,“人大马矮”。
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制选用上等坚实的梨木进行刻版,刻前先用植物油涂于木板表面三到四遍,自然凉干后,再用顶沸的热水冲洗。然后用特制刮刀刮去木板表面浮油,艺人称之为“熟版”。木板雕刻工具早年多为自行制作,有刻刀、净缝刀、文章锉、巩锉、刮刀、铲刀、敲锤等二十余件。而现在,雕版师傅也在使用成套的专用雕刻刀。
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印刷用色十分讲究。艺人们运用传统的炒、熬、滤等多道配色工艺,精心炮制。使年画色彩更加鲜艳,绚丽多彩。他们在绿、紫色中加入白矾、石灰。紫、绿两色要充分发酵,调制时要调起泡沫,色彩才沉稳、耐看、有韵味。还将色中加入残剩茶叶水,晾画时,才互不粘连等等。
五、结语
但是,不可否认,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赖以生存、发展的社会基础发生了变革。一些传统民俗日益淡化,使其失去了很多市场。年画行业整体生产水平不高,效益较差,难以吸引年轻人学习,后继乏人。另外,大多数老艺人年事已高,其技艺无法很好得到传承。特别是传统矿物、植物颜色的制作方法已鲜有人知,如不加以保护,这项技艺将面临失传。
参考文献寄注释:
① 《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简介》,discovery.cctv.com/special/C16845/01/index.shtml,央视国际网. 2006 年11 月13 日
中国四大民间故事范文2
动画题材的选择是影响一部动画片成败的重要因素,我国几千年来的悠久历史为我们的动画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如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戏曲名段等都是非常好的动画题材,这使得我国的动画艺术家在进行动画剧本创作时有了更多的选择空间,从而创作出了很多经典的动画片。中国的动画艺术在题材的选择上,一直注重向中国文化丰富的古典小说、民间传说、民谣、神话、民俗等进行取材,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如《铁扇公主》《大闹天宫》就取材于我国四大文学名著之一的《西游记》。《哪吒闹海》取材于古典小说《封神演义》。《天书奇谭》取材于明代小说《平妖传》。《小倩》和《崂山道士》取材于《聊斋志异》。而《宝莲灯》《九色鹿》《葫芦兄弟》《女娲补天》等则是以民间故事为基础改编而成的。《骄傲的将军》《三个和尚》《鹬蚌相争》等取材于寓言成语典故。这些动画作品的取材都源自于我国的民族传统文化,充分体现了我国民族传统文化在动画剧本创作中的重要性,它们中的一些作品如《大闹天宫》《哪吒闹海》等不但赢得了我国观众的喜爱,也获得了世界人民的一致好评。当前中国动画的发展落后于美、日等国家,创作出的优秀动画片也非常少,究其原因,动画剧本创作质量不高极大地影响了我国动画艺术的发展,我们在进行动画剧本的创作时,对古典小说、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寓言成语典故等优秀传统文化题材没有很好的利用起来。因此,我们在进行动画题材的选择和剧本的创作时,必须对传统文化题材进行深入的再挖掘与整合,并注重与当前的流行小说、社会热点、流行思潮和色彩、时装、网络内容等流行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断创新,创作出更多更好的动画剧本,推动我国动画艺术的快速发展。
二、动画形象中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动画形象无疑是一部优秀动画片的关键和灵魂所在,只有创作出好的动画形象,才能把角色的性格特征和故事情节充分地表现出来。许多优秀的动画片就是因为它塑造出了许多鲜活而极富个性的动画角色形象而取得了巨大成功,比如我所熟知的《大闹天宫》中的孙悟空、《哪吒闹海》中的小哪吒、《米老鼠和唐老鸭》中的米老鼠和唐老鸭等杰出的动画角色形象,虽然很多年过去了,我们却仍然记忆犹新。我国的动画艺术家们在进行动画形象的创作时,非常注重对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将动画形象的创作与我国优秀的传统艺术造型语言如戏剧、壁画、年画、剪纸、木偶、皮影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出了许多具有鲜明中国民族风格的经典动画形象。如《骄傲的将军》中将军的形象就是借鉴了京戏脸谱的元素,赋予了角色鲜明的个性。《大闹天宫》中的孙悟空、玉皇大帝和四大天王等动画角色的形象造型,都取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包含了敦煌壁画、中国戏剧、庙宇艺术及民间年画等多种民族传统艺术元素,从而取得了巨大成功。《哪吒闹海》中的动画角色造型也非常具有民族特色,它融合了中国门神画、壁画及中国戏剧等民族传统造型元素,运用简练的线条、传统中常用的红、绿、青、白、黑等色彩,把哪吒、龙王、李靖等神话传说中的人物生动地展现了出来。木偶动画片《阿凡提的故事》中机智诙谐的阿凡提的造型则吸取了新疆的地域性元素。这些动画作品的角色形象都是从我国民族民间传统艺术中吸取了大量有益的成分,在对传统文化艺术进行传承与创新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因而具有极强的形式感和民族特色,对我国乃至世界动画艺术都产生了重大影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对动漫行业的大力扶持,我国的动画市场日渐繁荣,动画公司也越来越多,动画片产量也逐年增大,但是真正让人印象深刻、家喻户晓的动画角色形象却越来越少。究其原因,主要是近年来我国的动画作品都开始模仿日本和美国,却逐渐丢失了我们自己的形象塑造风格,创作的主动性不突出,造型语言单调而重复,严重影响了我国动画艺术的发展。因此当前我们在动画形象创作中必须加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并结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不断创新,才能创造出优秀的动画形象,大力促进我国动画艺术的发展。
三、动画音乐中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动画作为一种视听的艺术,必须将画面与音乐完美结合,才能真正将影片的主题思想深入表达出来,刻画出经典的动画角色形象,烘托感情等。我国大多数经典动画作品的成功都离不开对音乐的合理运用与深入研究,特别是对民族民间传统音乐的充分运用,以此来增强影片的感染力和民族风格。如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音乐以中国民族乐器古琴和琵琶为主,画面主要借鉴了我国著名画家齐白石先生的国画风格,优美画面与美妙音乐的完美结合是该片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牧笛》则是把笛声与和谐的自然之音相结合,并大量运用中国南方音乐曲调,再结合中国水墨风格的画面,使影片达到了独特的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艺术境界,美国评论家将其称为“在中国听到的最妙的电影音乐”,并于1979参加丹麦举行的第三届欧登赛国际儿童和青年电影节获得金奖,影片能取得重大的成功是与对我国传统音乐的运用密不可分的。《哪吒闹海》也大量运用了中国传统音乐,如两千多年前的古乐器编钟、京剧中的打击乐器等,再结合具有中国特色的动画角色形象及场景设计,把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完美地融入到动画片中,获得了评论界的一致好评,还获得了多个国家大奖。《阿凡提的故事》充分发掘了新疆地方音乐的特色,音乐的运用使动画片呈现出独特的风情。总之,我国动画能创作出很多成功的作品,是与在对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创新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和运用了民族民间音乐、戏曲的精华分不开的。我们在当前的动画音乐创作中,一方面,我们既要重视对民族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创新,将我国丰富的音乐资源很好的运用到动画片中去;另一方面,在动画音乐的创作中也必须跟上时代的发展,注意将传统音乐与当前流行音乐的有机结合。
四、结语
中国四大民间故事范文3
关键词:坭兴陶;作品;民族文化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0-0179-01
我国四大名陶之一的:广西钦州坭兴陶,其艺术文化价值已经为世人瞩目,外形细致精密,尤其是制陶工艺上一绝的:其丰富的窑变烧成技术,现在已经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范围。那么如何保护、传承与发展广西钦州的坭兴陶传统文化,维护文化的多元性目前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课题.必须重视对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具有创新精神,在设计上强调突破与创新,把广西地方特色与民族文化融入钦州坭兴陶这一地理标志性产品的载体中,才能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李人帡的《高鼓花樽》便是民族文化与坭兴陶艺术完美结合的代表。《高鼓花樽》在2006年获联合国世界杰出手工艺品徽章,中国首界非物文化博览会金奖。《高鼓花樽》取广西铜鼓文化为主题,形取铜鼓变形使之挺拔有力,敦稳大气。在图上装饰用铜鼓纹样中的竟渡纹和翔鹭文,壮锦、以及桂平西山岩画来装饰,所有这些都具有浓郁的壮乡文化气息,作品充分展示了广西民族文化特点,这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文化的热衷情怀。
客家文化是最有代表性的广西民族文化之一。作品的构思往往来源于生活,一件好作品更是与生活息息相关。我生长在贺州,贺州客家人众多,有着丰厚的客家文化积淀。那里的客家围屋给人留下无限的遐思,美好的记忆。有奇特而神秘的建筑物——围屋,纯朴而好客的客家人,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极富特色的客家服饰等都不失一个很好的创作题材。于是我创作的《客家灵韵》便应运而生。《客家灵韵》造型取材客家围屋和客少女头像。作品整体看宛如婷婷玉立的客家少女站立在土楼上,它展示了土楼巍峨苍朴的神韵和客家女的娟秀灵气,突出客家文化的精髓和客家人淳朴善良的人文气息。以客家传统的服饰文化——蓝布小碎花作造型的头上装饰。瓶中土楼的外墙饰以蓝天、云彩、河水、田间、耕耘劳作的图案。描述客家人男耕女桑的生活画面,寓意客家人热爱简单、和谐、美好的生活。
民族的东西,便是世界的东西,在广西流传着许多动人的民间传说和民间故事,这更加深而广地丰富了广西的民族文化。传说广西乃凤凰的故乡,我们壮族有许多关于凤凰的传说,广西山清水秀,有凤来仪,吉祥如意。我设计的坭兴陶作品《凤栖壮乡》初衷也是由此而来。在《凤栖壮乡》中,我把壮乡姑娘服饰的帽子,东盟会馆、铜鼓结合一起、耳饰为凤、停栖在会馆之中、底部为鼓,欢庆广西有凤来栖,人杰地灵。远看整体宛如美丽的壮族姑娘,帽子上用壮锦图案——凤舞壮乡和绣球作装饰,突显壮乡文化与多姿多彩的壮乡风情。中间图案来源于花山岩画中的蹈舞图,底部鼓上以金文“风来仪”字样装饰。整体充满了浓郁的壮乡文化气息。
在坭兴陶许多作品当中都是以壮乡的文化作题材的。陆景平的《三品之家》、黄亚楠的《骆越神韵》、还有李人帡的《壮魂花缸》等等。这些好的作品都是把广西最突出的民族文化特色进行巧妙的创意构思,完美地运用到坭兴陶作品创作上。
参考文献:
[1]刘永福.钦州坭兴陶的传承与发展[J].大家.2010年第2期.
[2]黄万稳.钦州坭兴陶保护、传承与发展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2007年.
[3]平友舜.光华烨烨鉴毫毛—试论古朴典雅的坭兴陶[J].景德镇陶瓷.1992年第1期.
[4]黄立廉.钦州制陶与坭兴史考[J].广西地方志,2006年第5期.
中国四大民间故事范文4
相对于黎青先生在漫画界所取得的成就,这算是件小事。漫画是幽默的、诙谐的,又是直指人心的;漫画是敏锐的、痛快的,可以针砭时弊;漫画又是喜闻乐见的大众艺术形式,影射世间百态。因此,我们更想知道的是他的思想世界和创作状态。
上世纪90年代,中国人第一次在世界漫画大赛――素有国际漫画奥林匹克之称的日本读卖国际漫画大赛中获得大奖,开创了中国漫画创作的新高峰。这个人就是黎青。
获奖并未带来虚荣的膨胀,而是更加踏实地创作。时评类、幽默类、哲思类,在漫画世界里,黎青觉得酣畅且痛快。近几年,黎青倾情水墨漫画,这几乎成了他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水墨的契合让他觉得踏实和回归。
从学校到工厂到漫画
受哥哥姐姐的影响,黎青自小就痴迷于画画。至今黎青仍然记得小时候父母反对孩子们画画,将哥哥的画笔扔出窗外的情形。但是这并未阻止孩子们热爱画画的心。自小富有想象力的黎青仿佛天生为漫画而生,他不但喜爱读漫画,更经常编些幻想故事画成画,在小朋友之间传阅。上了中学后,黎青更是负责了学校所有的黑板报和课堂布置。
毕业后,黎青进入一家工厂做宣传干事,那是上世纪70年代。因为看不惯厂里一些不正之风,黎青以“雷鸣”为笔名创作了漫画《检查团的检查“项目”》,用工厂生产发动机流程为素材,讥讽了为产品质量过关不惜弄虚作假和铺张浪费之风。虽然这之间黎青曾创作并投稿过许多幅漫画作品,唯有这幅第一次被《工人日报》画刊《工人的画》刊用。
此后,黎青的创作热情持续迸发,作品也频频登上国内各大报纸,尤其是1991年的作品《无题》在第十三届读卖国际漫画大奖赛中荣获大奖,让他成为第一位在国际上获奖的中国漫画家。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但黎青对当时的情景仍然记忆犹新,至今仍深感骄傲。
漫画家的社会责任
《无题》表现的是联合收割机和当时中国传统农业劳作方式,黎青将先进的农业机械设备和落后的生产方式巧妙地结合起来,意在中国农村现代农业机械终将代替人力,农村也必将向城市化迈进。作品含义深远又不乏趣味性,构思巧妙、表现灵活。
著名漫画家方成先生曾说,漫画家应该是个“杂家”,黎青十分认同这句话。作为一个漫画家不仅要有怀和大智慧,心怀国家,将世界放在视野中,更要了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可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除此之外,创意、构思、绘画功底等等都是考验漫画家的方面。比如某次,黎青试图表现运动员击剑中亦对手亦朋友的关系,发现需要查阅击剑的基础知识方能下笔,那时没有网络只得到图书馆查书。黎青说,漫画属于大众艺术,越是大众艺术,就越需具备深厚的基本功。
漫画不同于中国画,它本身具有社会功能,它需贴近生活又干预生活,最终高于生活、批判现实。除了具备最基本的艺术性,漫画的思想性是漫画的灵魂。黎青认为,好的漫画作品必须是艺术性和思想性的融合,立意要高深、构思需巧妙,再借助完美的造型表现出来。两者缺一不可。
侯宝林先生曾说过,漫画是无声的相声,相声是有声的漫画。从漫画家的角度看,幽默的心态是漫画家的基本素养。黎青显然具备了这一点。自小除了爱画画爱幻想,黎青还对各地方言很感兴趣,在朋友中,他是一个热络有趣的人。这无疑为他的漫画创作提供了性格养成条件。
水墨漫画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
十年前,黎青就开始了他的水墨画之路,在这其间,他一直在寻找中国画尤其是人物画和漫画的结合和创新之路。如今,黎青所探讨的水墨漫画和谐趣人物画创作已经颇具形态,形成了黎青漫画新的艺术风格,深受喜爱。
从造型上看,中国传统人物画写意意味强烈,尤其是现代水墨人物画更是造型新颖甚至夸张,令人耳目一新。但是水墨漫画人物与中国画中的水墨人物有所不同,水墨漫画更需要的是刻画人物形态、心理,以此表达漫画主题,其趣味性和个性要高于中国画中的人物画。
但不管形态如何,水墨漫画的创作都离不开它的母体――中国传统文化。
黎青介绍说,“”以后,中国漫画的表现内容主要为反帝反封建;抗战时期,中国漫画则是以讽刺日帝为主,功能和题材比较单一;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漫画界重新打开,涌现了一批批漫画热爱者和创作者,漫画重现活力。
“中国笔墨形态万千,中国传统文化博大深厚,这才是漫画的母体。”“比如民间喜闻乐见的福禄寿、布袋和尚等传说和故事,就可以用水墨漫画的形态表现出来。”为此,黎青创作了一系列水墨漫画作品。如《路见不平一声吼》,取材于中国四大名著《水浒传》中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节;《乐在其中》中三个和尚挑水的造型取材于民间故事,一条竹竿的串联下,三个人物形态各异,反映了世间百态。
黎青说,随着年龄增大,水墨漫画带给他的收获越来越多。创作过程中静心运气让身心愉悦,中国画的写意情怀让漫画更加酣畅淋漓,更能体现内心情感。除此之外,黎青还是一位收藏家,瓷器、竹、木、雕都是他的至爱,这些源自民间的艺术品让他从中找到了与漫画相通的东西,它们同属于民间艺术范畴。
中国四大民间故事范文5
[关键词]《梁祝》 题材内容 画面展示 中外艺术结合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被公认为是“我们自己的交响音乐”,“是一个阶级,一个民族在艺术上走向成熟的标志”。我国著名音乐评论家李凌认为,它“给交响乐的民族化开辟了一片新的田野”,“为西洋音乐民族化打出了一条具有典范性的道路”。在国外,它也获得极高的声誉,被认为是一部“迷人、新奇、具有独创性的作品”,“是最美妙的旋律”,“真正的伟大的艺术”。它之所以获得如此殊荣,笔者认为在于题材内容扣人心弦,画面展示惟妙惟肖,中外艺术巧妙结合。
一、选用了扣人心弦的故事作为题材内容
作者选用了中国四大传说之一的“梁山伯与祝英台”这样一个家喻户晓的爱情故事作为协奏曲的题材内容。爱情本身就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人们喜闻乐见,乐此不倦,永谈不疲,而且又是如此一个优美的爱情故事,就更具吸引力,这样在一定的程度上把欣赏者的好奇心提起,提高了兴致,也就拉近了作品与欣赏者的距离。
二、形象的“画面展示”
欣赏《梁祝》,即使没有配图说明,也能让人感觉到一幅幅动人的画面展现在眼前。之所以有这种效果,主要是作者通过精心的配器设计,根据乐器的特征和乐曲情节的需要巧妙地安排乐器,使乐曲更具形象性,从而使各个不同的画面惟妙惟肖地展现出来,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部分——呈示部。乐曲一开始独奏的长笛在轻柔的弦乐背景上奏出了明亮、秀美的曲调,接着双簧管奏出了优美迷人的旋律,展示了第一幅画面:明媚春光下,草桥畔桃红柳绿、百花盛开。接着在竖琴清淡的琶音伴奏下,独奏小提琴奏出了美丽动人的爱情主题。随之是复调手法的大提琴与小提琴真诚对答,展示了第二幅画面:草桥结拜的情景。在一段美丽的小提琴华彩之后,独奏小提琴在乐队轻快、活跃的织体伴奏中,奏出了明亮、活跃、带有戏谑性质的第二主题。音乐时而轻快活泼,时而温柔幸福,时而热情欢乐,时而流畅抒情,展示了第三幅画面:同窗三载的美妙生活图画,他们或追逐嬉戏,或促膝长谈,形影不离,心心相印。结尾突然转入慢板,作者的惋惜心情用凄凉的如泣如诉的曲调,展示了第四幅画面:长亭惜别。
第二部分——展开部。音乐转为低沉阴暗。阴森可怕的大锣与定音鼓,惊惶不安的小提琴与大提琴,把我们带到这场悲剧的斗争中,铜管以严峻的节奏、阴沉的音调,奏出了封建势力凶暴残酷的主题。独奏小提琴用戏曲散板的节奏,叙述了英台的悲痛与惊惶。紧接着是乐队强烈的快板全奏,衬托独奏小提琴果断的反抗音调。它成功地刻画了英台誓死不屈的反抗精神。其后,上面两种音调形成了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它们在不同的调性上不断出现,矛盾冲突越来越尖锐,越来越激化,逐步形成了第一个,即第五幅画面:激烈的抗婚场面。当乐队全奏时,似乎充满了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憧憬,但现实给予他们的回答却是由铜管代表的强大封建势力的重压。之后乐曲转入慢板,独奏小提琴奏出了沉痛、哀伤的音调,缠绵悱恻、如泣如诉。小提琴与大提琴的对答,时合时分,把梁祝的互述爱慕表现得淋漓尽致,展示了第六幅画面:楼台相会。接着音乐急转直下,弦乐快速地切分节奏,激昂而果断,独奏的散板与乐队齐奏的快板交替出现。英台时而呼天嚎地,悲痛欲绝,时而迂回婉转,泣不成声。英台向苍天发出绝望的呼喊之后,在悲痛愤怒的低沉大锣中,挺身投坟,这时管弦齐鸣,音乐出现了全曲的最,即展示了第七幅画面:哭灵、投坟。
第三部分——再现部。长笛美妙的华彩旋律,结合竖琴的级进滑奏,把人们带到了自由、平等、迷人的仙境,加弱音器的小提琴轻柔地奏出了梁祝的爱情主题,展示了最后一幅画面:百花争艳、彩蝶双舞。这是人们美好愿望的升华,也是对梁祝爱情的由衷歌颂。
作品自始至终给人以画面,令人拍手叫绝的是作者能运用西洋协奏曲中的奏鸣曲式,利用交响乐器,充分发挥交响性效果,又具有我们的民族特色,使旋律优美,色彩绚丽,通俗易懂,为人所接受和喜爱。
三、中西艺术的巧妙结合
《梁祝》的成功还在于中外艺术的巧妙结合,作者创造性地用小提琴协奏曲的音乐形象来表现富有戏剧性的民间故事,并用人民群众所熟悉的特定音乐语言和表现手法,使音乐形象更鲜明动人。
在音乐形象的塑造上,作者吸取了越剧中的曲调,但并非是越剧“卡戏”式的模仿,而是根据协奏曲的形式特点,对原剧内容和曲调进行综合提炼加以发展和创造。结构上根据标题内容的需要,运用了西洋协奏曲中的奏鸣曲式,很好地表现了戏剧性的矛盾冲突。在艺术处理上,为了充分发挥交响效果,使之具有民族特色,又吸收了戏曲中歌唱的表现手法。如在呈示部尾吸取了戏曲中歌唱性的“对话”形式,来表现“梁祝相爱”的主题;展开部中的“哭灵投坟”则较多借鉴和运用京剧的“倒板”和越剧嚣板“紧拉慢唱”,使英台哭灵的悲剧性气氛逐步高涨,达到顶点。
配器上尽量使之具有民族特色,在独奏小提琴的演奏技术上,有意识地靠拢和借用我国某些弓弦乐器的技法和效果。如呈示部中的副部,独奏小提琴用E徵调模仿古筝、竖琴与弦乐模仿琵琶的演奏,作者巧妙地吸取了中国民族乐器的演奏技巧来丰富交响乐的表现力,小提琴还借鉴二胡“半音来回滑指”来表现如泣如诉的情绪;展示部的“楼台会”,吸取了琵琶曲中常用的节奏型,即强烈的切分节奏,深刻地表现了英台在坟前对封建礼教的血泪控诉。小提琴吸取了民族乐器的演奏方法、和声、配器,整个处理上运用了戏曲的表现手法,将英台的形象与悲切的心情刻画得非常深刻。
正是中外艺术的巧妙结合,使《梁祝》虽运用外来的“奏鸣曲式”,但群众完全能够接受,尽管是西洋管弦乐队演奏的交响音乐,但老百姓却完全可以欣赏、理解,使得这部协奏曲既通俗易懂,又具有很强的艺术性。
《梁祝》的成功,不惟它的题材、内容家喻户晓,更在于它的音乐有着扣人心弦的力量,把每个情节画面都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民族化群众化方面,作了大胆的创新与成功的尝试,加上巧妙的中外艺术结合,使得它至今仍焕发着蓬勃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孙继南.中外名曲欣赏[M].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1985
中国四大民间故事范文6
关键词:名著阅读;兴趣;大语文观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3-224-01
现代流行的文学作品虽然能让人感受到时代的气息,跟上潮流的步伐,但不朽的经典名著凝聚了世代人类思想艺术的精华,可以陶冶思想情操,给人以深沉的思维空间。从小读经典名著,并思考借鉴,对中学生的人格塑造有很大的好处。
一、文学名著阅读的现状
笔者曾对我校的学生作过一次课外阅读情况的调查,发现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对中国四大古典名著并非人人涉猎,对其他有影响的作品读得也不多;二是对古典诗词缺乏热情,有把苏轼说成唐朝诗人的;三是对现代文学作品兴趣不高,连茅盾、路遥都不知道;四是对外国名著知之甚少;五是喜爱看的偏重通俗刊物(如《故事会》、《民间故事》);偏重情节离奇、刺激性强的武侠、言情小说。
原因主要有:观念淡漠,认为读不读不会影响考试成绩、把大量的时间用在对语文知识的操练和掌握上,缺少阅读的时间。由于远离阅读,长期享受不到阅读的,没有阅读兴趣。
二、文学名著阅读的方法
1、转变观念
古人很早就给我们指明了学习语文有效的方法和途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和“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分别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读书的重要性,只有多读书,才能有充足的“源头活水”,只有多读书,才能“腹有诗书气自华”。现实的事例也告诉我们:鲁迅、郭沫若、茅盾等哪一位文学巨匠不是通过大量潜心阅读而取得辉煌成就的?哪一位高考状元在谈到学习经验的时候不是把“多读”放在第一位的呢?因此我们必须树立大语文的教育观,明确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开拓学生学习视野,把学语文、用语文放到社会大课堂的广阔背景中去。课内学方法,课外得“营养”,课内向课外延伸、拓展。紧紧抓住文学名著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培养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学习才会有成效。首先我们应该让学生感觉到阅读是一种寻找美和欣赏美的旅程。我们可以根据中学生阅读的特征,举办各种类型的阅读课或阅读讲座,引导学生理解作品所反映的不同时代背景下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所包含的深刻思想内容以及卓越的艺术成就,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产生美的追求,提高文化修养和欣赏水平,从而培养健康的阅读兴趣。因此在开学初,我就给学生讲明阅读的意义、要求和方法。同时开列了80多部作品书目,简单介绍情节,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文学艺术价值、思想价值,使学生有个初步的印象,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学期中间我利用教科书上的名著选段引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例:在教《杨修之死》时推出许多三国的人物,课后布置学生列出《三国演义》中的一系列英雄人物,写出他们不平凡的事迹等。还利用多媒体教学,播放VCD,让学生欣赏名著拍成的影片,从而获得较直观的感受,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加强阅读指导
(1)课内示范,教给方法
在课外阅读初期,我们可利用课堂适当延伸,以起到示范与抛砖引玉的作用。例如:在讲《香菱学诗》时,先让学生仔细阅读有关文字,了解作者对香菱的刻划是多视角、全方位的,并通过对香菱苦志学诗的细节描写品析讨论,使同学们对香菱的性格特征达成公识:天资聪慧、专心致志、废寝忘食。然后布置同学们回去看《红楼梦》第一、五回等,联系香菱(甄英莲)的悲惨身世,对香菱的强烈求学欲望和专心致志的精神进一步体会。由此学生们不难悟出作者对香菱悲惨的一生寄予了深深的同情。而这也为学生了解其他人物特别是有着类似经历的林黛玉指点了迷津。再例如:在讲《出师表》时,在了解诸葛亮生平事迹之后,重点分析他身上那种忠心报国的儒家思想,所以才能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然后要求学生课后找到《后出师表》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进行比较阅读,深刻地体会仁人志士那种胸怀天下的崇高使命感和责任心。
(2)指导学生自我咀嚼
读书切不可走马观花,读完后一点不留痕迹。学生往往在了解了故事情节后,就把书弃置一旁。这种蜻蜓点水式的阅读远远没达到要求。我要求学生每月阅读一本文学名著,写两篇读书笔记。笔记的内容可评论作品主题、人物性格、人物的行为价值取向、人物的评价、篇章结构、语言特色,甚至可改变情节、续写结局等。每学期进行一次舞台剧表演,让学生自己把名著改编成剧本,然后由学生自己编排、设计、表演。没有对名著的一定把握,就不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3)组织学生相互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