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技术与营销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汽车技术与营销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汽车技术与营销论文

汽车技术与营销论文范文1

关键词:服务与营销专业;核心课程;汽车构造

[基金项目]本论文是2013年度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立项课题《基于工作过程与技能抽查相结合的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核心课程开发与实践》( 项目编号:13C272)成果之一。

当前汽车产业快速发展,汽车技术服务人才的市场需求量迅速扩大,然而从业人员专业知识欠缺已成为汽车服务行业持续发展的绊脚石。因此,培养既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有熟练操作技能的汽车营销及技术服务高层次人才,是当前汽车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出路。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开展核心课程的开发研究,为培养高素质汽车营销及汽车技术服务人才有着积极的意义。

1、课程开发研究的目的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内涵建设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课程,特别是专业核心课程是决定人才培养规格和素质的关键因素。

很多高职院校教师已在高职课程改革方面做了许多有益探索,联合企业专家共同开发技能抽查的标准和试题库,但基于工作过程与技能抽查相结合的专业核心课程的开发还不太充分。

从技能抽查考试标准来看,抽查的技能点多、操作性强,尤其将核心技能融入核心课程当中进行综合考评,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要求高,包括发动机舱目视检查、汽车底盘目视检查、车辆展示与介绍、试乘试驾以及交车服务等多个内容。因此,汽车营销专业的核心课程体系及教授方法直接关系到人才的培养。

2、课程开发研究的过程

按照汽车技术服务从业人员专业要求以及高职学校教育规律,汽车销售专业的学生学习时间短,任务重,必须做好教学授课计划的制定、课程的整合、教学方法的改进等工作。

2.1 核心课程的科目

本专业核心课程包括《营销管理》、《汽车销售》、《汽车售后服务》、《管理沟通》、《汽车构造》5门课程。

2.2 教学要求

汽车营销专业关于汽车知识方面的课程包括《发动机构造》、《底盘构造》、《汽车机械基础知识》等。但本专业与汽车维修专业的学生在上述课程的要求上是有很大差别的,本文以汽车构造的教学内容为例介绍,阐明课程改革的思路。

《汽车构造》这门核心课程分为《汽车构造》(发动机篇)和《汽车构造》(底盘篇)。根据技能抽测标准和基于工作过程来看,包括发动机舱目视检查、汽车底盘目视检查、驾驶舱设备操作与调整等,主要培养学生在汽车售后服务这一块对汽车发动机、底盘等主要零部件进行故障分析和初步故障诊断的能力。

2.3 教学内容

对于汽车营销专业的学生来说,应当掌握必要的汽车专业知识,会讲出所售车型汽车的基本结构,能解释清楚所售车型的技术参数,能对消费者的问题进行全面回答。需要的知识是综合的,专业知识不必研究得很深入,因此在课程整合中需要将课程设为《汽车构造》结合汽车销售知识进行讲授(如表1所示)。

表1 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核心课程《汽车构造》内容

2.4 教学方法

本专业教学方法响应湖南省教育厅组织的模块化教育方针,采取了模块化、任务驱动的形式,以“教以学生为本、学以市场为需、育以人品为主、才以应用为先”为育人宗旨,摸索出了一套递进提升的教学方法——课堂理论教学:解决因果关系的推理与归纳;案例教学:解决思维方式对解决问题的重要作用;角色演练:解决在工作中如何寻找最适合的处理方法;情境模拟:解决如何提升综合职业能力的问题。

2.4.1 课堂理论教学

理论教学又称为课堂教学,以教师在课堂讲授为主要形式,利用教材(包括教科书和电子教材等)为媒体,学生通过听课、思考、讨论、练习来接受到理论知识。

2.4.2 案例教学

每个知识点和技能点都体现在相应的案例分析里面,让学生在设定的工作环境下以大型作业或案例分析的形式把所学知识体现在对完成工作任务的描述中。例如,对于汽车营销方法和汽车事故理赔这两个教学模块,采用案例教学往往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4.3角色演练

通过让学生分角色扮演客户和销售顾问,掌握专业的销售方法和技能。比方在了解客户需求环节中,通过提问和倾听分析客户需求。交通工具的背后许多实际的需求:身份的需要;可能是运输的需要;也可能就是以车代步;更可能是圆梦。

2.4.4 情境模拟

在讲授促销策略的推销技巧时,可以模拟汽车专卖店形式,由学生扮演顾客和汽车销售人员,在双方沟通过程中体验营销矛盾。如果是由于销售顾问本身专业知识欠缺,还会激发他主动去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2.4 课程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应将理论考核与实践能力考核相结合,各占50%,加大实训考核部分,能够真正检验学生对营销知识的理解力以及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5 教学保障

拥有完备而现代化的校内实训基地。基地主要包括:一汽丰田F-SEP汽车销售仿真训练场、汽车整车实验场、形体礼仪和声乐训练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方面,建有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90多家。

3、课程开发研究的结果

按照专业核心课程开发方法,我们已培养出一批优秀的毕业生,专业技能合格率达100%,毕业生就业率98%以上,对口就业率95%以上,企业满意度95%以上,由于办学特色明显,我院汽车毕业生职场竞争力强,在汽车销售及技术服务行业取得相当好的业绩。

汽车技术与营销论文范文2

台湾大部分与车辆相关的专业都隶属于机械工程,相当于211以上的台湾科技大学,近似二本左右的屏东科技大学、虎尾科技大学,私立的明志科技大学。台湾科技大学的车辆工程培养目标是培育车辆产业所需专业工程人员,并针对车辆产业的零部件研发、设计、制造、装配,以及营销管理、售后维修等各项技术进行相关教学及研究,以开发先进车辆零部件增进车辆性能及安全性。台湾科技大学、屏东科技大学车辆工程专业的课程路线图如图1、图2所示。台湾科技类大学车辆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研究分析:

(1)合理加强公共、专业基础平台的教学让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并不代表授课内容系统性越强越好、深度越深越好、难度越难越好,恰恰相反,应用型院校应该不脱离培养目标的核心思想,授课内容应该越简明越好,越通俗易懂越好,关键是把要求掌握的、重要的知识点融汇到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比如高等数学、工程图学、机械大类等课程都有需改进的地方。

(2)根据专业特色,增设前沿性课程汽车新技术课程除了汽车专业基础课,如汽车构造、汽车理论、发动机原理、汽车设计等为必修课必须开设外,增设前沿性的汽车新技术课程,如汽车空调、电动汽车、轨道车辆等。

(3)专业模块各具特色各校学科发展方向不同,课程设置有所侧重。其课程设置中则充分体现了这一特色,如屏东科技大学为车辆动力系统工程师、开发工程师、服务工程师、生产制造工程师开设了不同特色的课程。

(4)学生接触专业早新生入学后的第一学期即安排设置了专业基础课程,如屏东科技大学在一年级新生的课程中安排了“车辆工程概论”、“车辆实习”以及“车辆应用材料”等课程。

2.三明学院车辆工程专业课程设置

2.1人才培养目标

面向二十一世纪科技进步和海西经济区建设需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机械、电子、计算机等全面工程技术基础理论和必要专业知识与技能,了解并重视与汽车技术发展有关人文社会知识,能在企业、科研院(所)、行业管理等部门从事与车辆工程有关的产品设计开发、生产制造、试验检测、应用研究、技术服务、经营销售、管理等方面工作,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2.2业务培养规格

学科基础知识的要求以及对外语、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通过本专业的学习,要求学生较系统地掌握与汽车相关的机械领域基础理论、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的基本知识,受到当代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具有进行车辆及其相关机械产品设计、制造及设备控制、生产组织管理的基本能力;大学外语水平达到学校规定要求。本专业基础知识的要求:(1)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基础;(2)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理论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电工与电子技术、汽车工程材料、汽车结构与原理、汽车设计、汽车营销等基础知识;(3)掌握本专业领域内汽车设计制造方向或汽车服务方向所必要的专业知识,了解其科学前沿及发展趋势。实践能力的要求:(1)具有解决本专业必需的制图、计算、实验、测试、文献检索等基本技能,掌握汽车常见结构拆装、汽车驾驶等基本操作,能够应用计算机进行设计与分析工作;(2)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及组织管理能力;(3)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就业方向的要求:可直接从事汽车及其零部件设计、制造、运营维护与检测等工作,亦可从事与汽车相关背景的产品开发、市场营销、工商管理、战略策划、软硬件应用或机械工业领域的相关教学、培训和科学研究等工作。

2.3课程设置研究

通识教育平台52学分:其中必修课44学分,占25.9%。主要包括:大学英语(Ⅰ-Ⅳ)、大学体育(Ⅰ-Ⅳ)、计算机基础、文献检索等。选修课合计8学分包括:人文社科类4学分、艺术类2学分、心理健康类2学分。专业大类平台62.5学分:其中大类基础课程24学分,数学4门13学分,包括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等;大学物理7学分;高级语言程序设计4学分;大类核心课程38.5学分,包括材料与力学类3门10.5学分;设计制造类课程3门17学分,热学与流体类1门2.5学分,测量检测与控制工程基础3门8.5学分。车辆工程专业平台17.5学分占10.3%,其中汽车设计制造模块包括:汽车结构、汽车理论、汽车制造工艺学、汽车设计等4门课程;汽车服务模块包括:汽车构造、汽车检测与维修、汽车电器与电子学、汽车服务工程、汽车运用工程等5门课程。专业选修课11学分,主要有:专业英语、汽车动力学、汽车CAD/CAE技术、载重汽车技术、汽车振动与噪声控制、汽车安全技术、人机工程学等总共开课近20门。实践教学环节28学分,共8门专业相关的主要有:机械制图测绘、金工实习、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汽车结构拆装实习、汽车工程认知实习、汽车设计课程设计、汽车制造工艺课程设计、驾驶实习、汽车生产实习、综合论文训练。

3.结论

通过对新建应用型本科学院新专业课程设置的研究得到如下启示:

(1)应用型本科教育主要不是研究性教育,而是一种为工作做准备的教育,具有明显的择业性倾向或就业导向。这种选择就业不是面向单一职业,而是面向某类行业或职业群,使学生具有较大的就业弹性和适应性。接受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学生毕业后绝大多数直接就业,只有少量的学生有机会立即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或出国深造。课程体系设计应该从源头上化解这个矛盾。

(2)无论是直接面向特定职业群的课程,还是设置学科课程,都应为培养学生应用能力服务。应用能力可以分为:关键能力或基本能力,即面向所有职业、所有专业的学生都具有的能力;专业基本技能,即与具体学科专业相联系的能力;专业核心能力,即与职业群相联系的能力,主要通过构建不同的课程平台达到不同能力培养的需求。

汽车技术与营销论文范文3

关键词:就业;汽车营销专业;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F241.4

【资助基金项目】:2009年湖北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09263,项目名称:构建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应用型的汽车营销人才

汽车营销专业作为伴随着中国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而蓬勃兴起的新兴专业,在2004年国家六部委所圈定的6个紧缺专业中,汽车营销人才培养成为紧缺人才培养的重要领域。鉴于此,我校从2005年开始在本科专业中招收工商管理(汽车营销方向)的学生,本专业学生的就业也从汽车企业不考虑招收到汽车企业有意向准备定向招聘的转变。

1汽车相关企业对汽车营销人才实践能力的需求现状

汽车营销专业方向是一个跨越经济管理和汽车两大门类的交叉专业,其职业素养和专业岗位技能涵盖了汽车工程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两个方面。从专业所对应的工作岗位来看,汽车营销专业主要面向汽车整车及零部件企业的市场策划及销售管理工作、汽车服务企业的汽车销售与汽车售后服务管理等岗位群,通过调研,我们发现汽车企业对本专业方向学生的能力需求是: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和团队合作精神,具备市场营销管理理论、汽车营销专业知识及汽车工程技术知识,能熟练运用数据分析工具和专业外语,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在汽车及相关行业从事管理、策划、咨询、销售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营销人才。这就需要在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就业和未来的工作岗位安排,理论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的开设要达到相应的能力。

2以就业为导向的汽车营销专业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构成

我们在衡量专业办学情况时,往往以就业率为考核指标,笔者认为,不仅考虑就业率指标,还应考虑在本行业的就业率,如果学生都能就业,而就业的岗位大多与汽车有关,那就说明本专业开设很有必要。学生经过本专业的学习与训练,在毕业时应具备以下的知识和能力:一是掌握市场营销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律和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掌握汽车构造、汽车技术及服务的基础知识。二是掌握市场营销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掌握现代企业管理的方法和工具,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有较强的组织管理和沟通协调能力,能够独立进行市场研究、营销活动策划以及企业管理工作。三是了解本学科的国际前沿和发展动态;了解汽车及相关行业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四是掌握信息收集、分析和处理方法,熟练运用数据分析工具和专业外语,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因此学生应具备的实践能力侧重在:计算机操作能力、数据收集和分析能力、市场分析和研究能力、营销策划能力、沟通和协调能力、资料收集和文献检索能力、写作能力。

3以就业为导向的汽车营销专业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1)计算机操作能力的培养。可通过计算机基础、windows、Office等基本办公软件的使用、VisualBasic程序设计、管理信息系统等理论课程来实现。

(2)数据收集和分析能力的培养。作为汽车营销学生,在工作中涉及到大量的数据,因此应通过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应用统计学、运筹学、电子商务、数据库技术、数据挖掘、spss统计软件应用、CRM实训等理论和实践课程的学习,学会常用数据处理软件的使用方法,学会借助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3)市场分析和研究能力的培养。汽车营销专业的学生,不管从事什么岗位的工作,都必须要了解汽车市场,可以通过市场调查与预测、消费行为学、营销前沿知识讲座、会计学、财务管理、经济法、税法等课程,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设计,当然,学生必须具备较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之后,才能做市场分析和市场研究,这还需要汽车构造、汽车电子技术、二手车贸易、汽车保险与理赔、汽车金融等相关课程的学习。

(4)营销策略能力的培养。市场营销学、汽车营销学、营销策划、广告学等理论课程和市场营销模拟训练、汽车市场营销课程设计、汽车销售实训等。通过理论学习、实践课程和实训课程,综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5)沟通和协调能力的培养。通过管理沟通、商务谈判、商务礼仪、项目管理、管理学原理等的学习,掌握沟通和协调的方法,在汽车销售实训、社会实践、认识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中,都会应用到这些具体的方法,促使学生在这些环节锻炼沟通和协调能力。

在培养途径上,可依托东风公司的汽车行业背景,利用我校车辆工程专业资源,通过构建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应用型的高级汽车营销人才,在培养环节上,通过理论课中的实践能力培养、独立实训课中的实践能力培养、校外实践环节的实践能力培养这三个环节,探索并实践行"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课堂学习+课外指导"、"校内实训+校外实践"的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也可过相关比赛,以赛促学,学生可以参与的主要比赛有岗位技能模拟大赛、全国营销大赛、各类行业及企业举办的汽车营销策划大赛、全国ERP沙盘模拟大赛、全国和湖北省组织的学生创业设计大赛及论文比赛,也可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提高研究能力。

4以就业为导向的汽车营销专业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实施

(1)实施障碍。一是体现在课程体系设置的滞后性。原因主要是学校实行教学计划制度,许多课程是在学生入学之前人才培养计划中就已经设定好的,不能随意更改。二是缺乏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因此,从事实践教学的往往是职称不高和实践经验不足的教师,严重影响了实践教学效果。三是学生实习过于形式化。一些学生在实习中成为某个特定业务环节的临时打工者,不能深入了解实习单位的实际运作。四是作为工科院校,我校对汽车营销专业实践经费的投入远远不够。主要是因为我校汽车营销专业开办的比较晚,在社会上的影响力也不大。

(2)实施对策。一是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科学系统的汽车营销课程体系。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把课程体系的设置与用人单位的需求相联系。二是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可以选派一些理论扎实、业务水平高的教学骨干到汽车企业任职,或者是从企事业单位聘任既有丰富的实践背景,又有深厚的理论积淀的优秀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三是加强校企合作发挥校外实习基地作用。对于企业而言,可利用学校师生的专业知识,解决企业实际问题,费用支出少;对于学生而言,实习工作更有针对性,避免了形式主义;对于学校而言,事后评价学生实习效果的标准会更客观。四是学校政策的支持,要加大实践教学的投入。

参考文献:

汽车技术与营销论文范文4

关键词:联盟 教学 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3.130

1 联盟简介

“汽车专业人才培养产学研创新联盟”(以下简称联盟)是指以学校为主体,联合企业、科研单位或其他组织机构,以打造国内一流、国际接轨的汽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目标,以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契约为保障,形成共同培养人才、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人才培养创新合作组织。本联盟以相关企业、研究机构为技术依托,加强学校与相关企业、研究机构的沟通,促进产学研合作,推进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创新,提升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打造国内一流、国际接轨的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满足汽车后市场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2 联盟的主要任务

联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学研结合的新型创新组织,主要任务是充分利用相关企业、研究机构、大学等现有产业优势和教学条件,结合相关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要,以高质量培养人才为目标,重点开展专业能力标准的制订、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新型教学体系的构建、双师教学团队的建立和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等。

3 取得的成果

3.1 产学研结合,完成了汽车服务工程专业标准的制订

学校组织了产学研联盟各方人士,共同制订完成了汽车服务工程专业标准。在制定标准的过程中,对相关企业汽车后市场岗位需求进行分析、对专业能力进行设定,将所设定的专业能力进行分解,按照分解的专业能力制订专业能力标准;并按照制订的专业能力标准,建立“以能力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修订了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的教学项目和培养计划,从而为培养符合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相关企业汽车营销岗位需求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打好了基础。

3.2 完成了汽车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

通过和联盟成员单位协商讨论,围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核心问题,完成了汽车性能检测实训室,用于培养学生掌握新技术汽车性能检测方面的技能,注重汽车检测与诊断等前沿新技术的实训;完成了计算机仿真实训室的建设,主要配置汽车仿真教学软件、汽车故障诊断虚拟实训软件和汽车营销情景仿真实训教学软件。逐渐将汽车实训中心建设成为培养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卓越人才的实验实训基地。

3.3 举办了专业技术资格认证培训班

以联盟的名义,举办了“汽车营销工程师专业技术资格认证培训班”。按照《汽车营销工程师专业技术资格认证(AER认证)考核及培训大纲》具体要求,安排了《现代汽车技术及商务评价》和《汽车市场营销》两个AER认证考核模块的培训课程、培训教材和培训教师。又根据汽车营销工程师岗位职业的要求,在原“大纲”要求之外加设了《汽车营销策划及营销实务》、《二手车鉴定评估》、《汽车营销企业管理》和《仿真软件在汽车营销中的应用》四项培训课程。对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的学生而言,通过认证培训,巩固了所学理论知识,增强了实践能力,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4 安排了汽车专业年轻教师的培训

学校与联盟成员单位合作,建立了与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实训教学相配套的教师培养体系,结合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的实验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对汽车专业年轻教师进行培训,以确保其教学水平能满足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实训教学的要求。

3.5 开展了校企合作校园车展的活动

学校与汽车企业共同组织了汽车文化节。主要针对全校教师和学生开展了一次校园车展活动,让全校师生了解最新汽车资讯,体验汽车科技,传播汽车文化。安排的活动内容有车辆展示、市场调研、模拟营销、车模竞赛、有奖问答、歌舞表演等,展现了斯柯达汽车魅力,普及了汽车文化知识;丰富了校园生活,传播了汽车文化。

3.6 安排了学生岗位实习和就业推荐

按照汽车服务工程专业本科应用型培养标准,学生除了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理论基础知识外,还应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自学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综合素质;具备一定的企业和社会环境下的综合应用实践经验。为此,我校采取3+1培养模式,即:三年课堂教学和校内实习实训+一年企业岗位实习实训和毕业实习及设计(论文)。我们在联盟组织框架下,学校和联盟成员企业之间建立了对口合作关系,对通过考核的学生优先安排在联盟成员企业岗位实习和就业推荐。通过企业岗位技能实习,可以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培养实践的工作能力,提升毕业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就业水平和就业质量。

4 2014年工作设想

明年联盟将在今年工作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相关企业、研究机构、大学等现有产业优势和教学条件,结合相关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要,以高质量培养人才为目标,重点组织开展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新型教学体系的构建、双师教学团队的建立和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等业务活动。

可以相信,在联盟成员单位的共同努力下,以打造国内一流、国际接轨的汽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目标,我们定能将联盟建设成共同培养人才、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人才培养创新合作组织。

参考文献:

[1]鲁植雄.汽车服务工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

[2]储江伟.《汽车服务工程》本科专业课程结构研究与设计[J].理工高教研究(教育科学版),2005,(8).

汽车技术与营销论文范文5

关键词:

汽车美容;实训教学体系;教学方法;实训中心;教师团队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18-0140-02

汽车美容课程作为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其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基本技能,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通过改革汽车美容课程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动手能力。但是目前我国对汽车美容课程实训体系和标准的研究还不够,比如笔者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检索汽车美容课程实训,只有不足两百篇研究文献,且绝大多数都是关于汽车美容市场的现状分析,或经营项目的选择等。而且国内很多人简单地认为汽车美容就是漆面抛光清洁美容。其实汽车美容还有更深层次的含义,比如对汽车内外零部件的清洁保养、对车体内部装饰的改造等等。导致这些不同理解的根本原因在于,消费者习惯不同,市场氛围不同,以及价值观念的不同。论文通过构建实训体系和标准,探讨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为培养优秀专业人才提供借鉴和参考。

1 《汽车美容》课程实训教学体系和标准设计

实训课程无法满足工作岗位的要求,是阻碍汽车美容专业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之一。基于该问题,笔者以汽车美容的岗位需求为出发点,构建了实训课程体系通过教学团队深入调研,与企业合作制定实训项目。具体内容如下表1。

不同教师分工合作制作不同项目的实训实习指导书、题库、授课视频等资料,同时改革以往模式化教学模式,创新实施全新的教学模式,利用两个教学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和校内实训基地)、两个课堂(多媒体教室、企业生产车间)、两支队伍(企业技术专家、校内专业老师),进行全方位的理实一体教学。

2 《汽车美容》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

传统“三段式”的教学方法是填鸭式的教学,“我听,我忘记;我看,有印象;我做,我记住”,没有将“听、看、做”融为一体。本课题研究根据汽车美容的工作过程设计教学项目,将理论知识、职业素质、职业道德融入到各项目中,将“听、看、做”融为一体。课程实施项目教学、情景教学等教学方法,通过项目、情景演练来开展教学,教师扮演顾客,学生扮演汽车美容师,教师提出问题,通过问题的情景演练,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程的教学效果。

2.1 “四维一体”实践性教学模式

诸多职业院校的实践性教学,都是根据某门理论课而设置的,学生实训都是为学习相应的理论服务,更多是一些简单的实训,远远达不到企业所要求的动手能力。我们结合企业美容行业的特点和学生从事工作的职业要求,建立了“多媒体教学+实践操作+考核方式+评分体系”全新的学习模式。多媒体教学为实践教学服务,也在实训室进行,整个过程中都强调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这样有助于学生操作技能的提高。

2.2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教学

现代汽车技术更新非常快,很多专业课老师的知识体系还很落后,对新技术的掌握程度不够,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为此,对于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下载相应视频进行学习。比如漆面打蜡增艳处理、内饰美容处理、汽车防护安装等,这些网络资源可以很生动、直观地将整个操作过程呈现给学生。

2.3 建立科学考核评分体系

实训课程的考核与理论课有一定的差异,它更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因此,实训课程必须建立科学的考核评分体系。为了培养出优秀的汽车美容专业人才,适应现代高职教育教学需要,实训课程的考核评分体系必须满足:(1)反映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2)反映学生对实践技能的熟练程度。(3)反映学生对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4)反映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

3 建立职场氛围的汽车美容校内实训中心

实训项目的展开,均需要一个现代化的汽车美容实训中心作为支撑,因此建立具有职场氛围的汽车美容校内实训基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应加大实训中心在硬件上的投入,购进国内先进的、主流的汽车美容设备,让学生在学校就能有机会操作并掌握这些设备。同时按照主流汽车美容场所的布局以及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特点,建立起功能强大、设备齐全的汽车美容实训中心,为学生的毕业就业保驾护航。

其次,建立真实工作过程的校内汽车美容实训中心。实训中心的操作运行可以模拟校外美容店的经营模式,面向学校内部教工开展经营,收取成本费用,这样可以让学生从模拟经营和操作中得到启发和锻炼,培养学生汽车美容技术的同时,培养学生汽车美容的创业能力。

此外,职业院校的老师在不断强化学生校内实训的同时,还要努力拓展校外实训基地。对于企业而言,校外实训设备要优于校内,要努力建立和企业的良好合作关系,将教学内容融入到课堂、车间,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体现职业院校教育的开放性、专业性、职业性和实践性的特点。

4 构建一支专兼结合的课程教学团队

目前,多数院校的汽车美容课程多为汽车其它领域的教师来授课,如汽车维修、汽车养护等,专业针对性不强,因此实践教学能力比较薄弱,在进行汽车美容实训教学过程中有时遇到特殊问题时,往往难以解决,从而影响了实训教学质量。具体而言,我们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做起:

其一,在课程体系建设中,已经构建的教学团队,应该充分结合当前高职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动手能力,在制定教学内容时,重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在强化对基础知识学习的同时,以工作过程为主线进行开发设计。如先到企业调研,了解企业人才和能力的需求,确定本专业的课程培养目标;再分解工作过程,构建学习领域,创设学习情境;最后实施和组织课堂教学。通过这种模式,可以知道企业的人才需求状况,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进而为社会提供专门的技术人才。

其二,在教师队伍培养方面,要充分发挥专任教师在理论学科上的优势,加强对校内专任教师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比如有计划选派到企业锻炼,弥补实践经验的不足;通过多种模式和多种渠道,聘请校外技术专业、企业技术骨干到校担任教学工作。我们要充分发挥他们在实践经验上的优势,弥补学校在实训教学上的不足,打造一个专兼结合、多领域、综合性的汽车美容教学团队,相互学习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课堂教学质量。

5 结语

如何满足汽车美容市场巨大的人才需求,不仅是当前各职业院校面临的重要课题,也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就业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只有从课程实训教学体系和标准设计这个根本点着手,大力推进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不断推进校内实训中心建设,重视和加快教师团队引进和培养,多管齐下,多措并举,才能真正实现汽车美容职业教育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覃维献,李强,王国富.汽车美容互动式课堂教学改革初探[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04).

[2]覃维献,李强,王国富.汽车美容实践教学改革初探[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01).

[3]梁勤勤.关于汽车美容业的现状分析和发展策略探讨[J].科技风,2009,(11).

[4]夏华丹,涂志军.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汽车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资讯,2011,(17).

汽车技术与营销论文范文6

关键词:日本汽车;产业链;集群化。

日本汽车产业链的建立,既得益于市场需求迅速膨胀带来的行业繁荣,也是以丰田精益生产方式(JIT)为代表的技术进步和管理模式创新的结果,同时还是国际化分工的必然选择。日本汽车产业发展历史上有三次较大的机遇,是产业整体快速发展并形成规模的重要条件。第1次是朝鲜战争爆发, 战争中大量的运输需求挽救了步履维艰的日本汽车产业,1955年日本汽车产量达到6.89万辆,但主要以卡车生产为主,之后开始恢复轿车生产。第2次是20世纪60年代,在“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和家庭轻便汽车普及政策的作用下,日本国内的汽车需求出现了爆发式增长,汽车产业抓住机遇,相继建设了20 多个年产20万辆以上的现代化轿车生产厂,形成了规模化大批量的生产体制。第3次是石油危机带来国际市场对小型汽车的大量需求,1973 年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 基准原油价格从每桶3美元上涨到每桶10美元以上, 使得作为汽车消费大国的美国对小型轿车需求激增,日本汽车企业充分利用美国不生产小排量汽车带来的产销错位,以经济型轿车为主导和突破口,大量出口美国。1980年日本汽车产量超过1000万辆, 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生产国,并建立起完备的汽车产业体系。与此同时,以提高效率和节约成本为目标的管理方式革新,为日本汽车产业形成独特的生产和供应链系统提供了技术支撑。在当前国际生产不断转移的大背景下,日本汽车产业链也在不断延伸和调整,但是其仍然保持着相对稳定独立的系统格局。

一、日本汽车产业链的特征与局限。

产业链是各个生产部门之间基于一定的比较优势与技术经济关联,按照特定的时空布局关系形成的网络关系形态,其本质上是一个在价值链、企业链和供应链等方面专业化分工合作过程中形成的产业链条;和企业群结构,既可以在上下游企业之间自然形成供需链条,也可以在横向分工上形成价值链条,既可以在单一区域、单一企业内形成闭环,也可以在不同企业、不同地区(国家)之间延伸。日本汽车产业在快速发展中,根据自身的文化论文" target="_blank">企业文化、空间特点和战略需要,形成了特征独特的产业链。

(一)产业链特征。

(1)从驱动力来看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THE GLOBAL APPAREL VALUE CHAIN: UnitedNations Industrial Development Organization2003)认为,工商企业建立了两种国际经济网络:一种是生产者驱动型,由生产企业占主导地位,如汽车、钢铁等行业;另一种是消费者驱动型,通常是零售商或品牌企业占主导地位,如服装行业。

产业链是由分工形成的生产网络,日本的生产网络主要是生产者驱动式,原因在于日本的跨国汽车公司本身就是具有极强生产能力的制造商,居于产业链的核心位置,并从横向和纵向控制着产业链中设计研发、供应生产和市场营销等环节。

(2)从组织形式来看: 建立在长期业务关系基础上的日本国内汽车产业链具有垂直、封闭的突出特点,“日本企业间交易的关系治理机制,为日本制造企业的成长提供了充足的资源动力和高效的协作平台”,“这种组织形式强调母公司与子公司或相关企业之间的互相持股,形成一种紧密的所有者关系和垂直型的产业集团体系。日本企业在构建生产网络时,把这一组织关系向东亚地区做了扩散和延伸”[1]。最初,日本车企在东亚建厂主要是从日本进口零部件,在当地加工组装。80年代日元大幅度升值之后,日本的中小企业也开始对外进行投资(FDI),中间产品投入中的当地含量有所提高,但产品生产设计环节中的控制权依然集中于跨国公司在日本的总部,由他们决定产品的产业链分工,所以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垂直、封闭的生产网络结构。Hatch 和Yamamura 将其称为“日本怀抱中的亚洲生产网络”[2]。

(3)从价值层次来看:日本国际汽车生产网络是抓高放低的“雁行方式”,日本经济发展模式本身的重要特征是出口导向和贸易立国,因而在技术转移方面就比较保守,必然要力图保持自身技术上的先进性和领头雁地位,而只是将低技术、低利润、低价值的产品生产转移出口至其他跟随国家(地区)。日本对东亚的产业转移并非关键核心技术或主流产品,而大多是一些相对成熟的低端产品和技术,即便是当东亚在技术发展阶段上逐渐与日本接近,比如在中国,技术密集型产品上同日本已经形成竞争,但是日本汽车企业对其核心技术的转移意愿依然消极。因此,日本汽车企业在东亚构建的产业链具有明显的层次性。

(4)从区位形态来看:日本汽车制造业主要集中在从横滨到名古屋一带的东海沿岸区域,尽管这一地区的土地面积只占全国的1/3,但却集中了80%以上的日本汽车制造业,特别是新建工厂。例如具有“东洋底特律”之称的丰田汽车产业集群,拥有10座汽车厂和1000多家协作厂,在半径约5km,面积达80km2的范围内,形成了一个以丰田汽车公司总厂为中心,供应商环绕周围为特征的庞大的汽车制造产业集群。丰田公司总装厂与附属的零部件生产厂平均距离约为50km, 与独立的协作配套厂的平均距离约为120km,丰田公司的零部件供应商平均每天可以进行8次的供货发送,由于主机厂与配套厂之间距离较近, 产品的库存量和交易成本得以有效降低。显然,集群化的产业形态,极大的强化了日本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优势。

(5)从长效机制来看:合作伙伴建立长期交易关系的根本原因是对未来收益有共同的预期,因此,按照交易费用经济学的观点,当企业之间对未来愿景具有共同预期时,关系治理机制是有效的。日本各大汽车制造厂都建立了各自的网络化零部件供应商体系,如丰田公司的“协丰会”(kyohokai)和“荣丰会”、日产公司的“日翔会”、马自达公司的“洋光会”。“日本与上游供应商的合作是以业务转包合作为特征的金字塔式,正是凭借金字塔型的分工协作体系和长期合作关系,日本汽车工业具备了快速应对市场的能力”[3]。

日本整车制造厂的零部件自制率仅在30%左右,其余70%的零部件都要从协作配套厂采购。整车企业一般实行业务转包合作,通过投资、合资、参股、控股等方式,与零部件配套企业建立多层次的垂直与协作关系,形成了层层转包、上一级控制下一级的金字塔型结构。通过这种塔型垂直分工协作体系,相互支持、相互渗透,促进了整个产业的协同发展,逐渐形成了关系稳固的利益群体。此外,通过平衡供应商之间的竞争与协调关系来进一步维系与供应商的长期关系。实际上日本的零部件厂商是在少数长期稳定的竞争对手之间进行着潜在的或实际的订单竞争,“这种方式实际上是在竞争与协调之间选取一个平衡点,优点是既保持供应商之间的竞争状态,不断提高其实力,同时又避免过度竞争导致的成本上升,也能保证长期合作关系的维持”[4]。由此可见,日本的汽车生产网络具有一定的长效性和稳固性。

(二)产业链局限。

在产品同质化竞争日趋激烈和强调产品差异化与技术创新的现代社会,日本汽车产业链尽管相对完善,但并非无懈可击,其自身的局限性也在不断显露出来。

一方面,根据日本经济学家小岛清(Kiyoshi Kojima)提出的 “边际产业扩张论”,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国家,其选择的产业应该是投资国逐渐丧失优势的产业。或者说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或领域,应该发生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本国具有相对劣势而东道国又具有相对优势。由于日本国内资源限制,在劳动力价格上升、市场饱和与国际供需市场不断变化的情况下,日本汽车产业自身生产成本优势和产品竞争力优势逐渐降低,自成体系的国内产业链空间狭窄,使得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日本汽车企业,不得不选择产业链延伸,进行跨国投资和生产转移。

另一方面由于相对封闭的内部产业网络结构缺乏竞争机制,产业创新能力不足,与德、美、法等国甚至后起之秀的韩国比较,日本汽车产业的技术竞争优势正在逐渐弱化,从技术先进性、新车型更新频率特别是市场占有率上已经有所显现。根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2011年前6个月,韩国现代汽车集团的美国市场占有率为9%,接近丰田汽车(12.8%)和本田(9.6%),在欧洲25个国家,现代汽车集团的新车销量占有率(4.7%)比丰田汽车高出0.7%,日本主要产业已落后于韩国企业或正在被迅速追赶[5]。

此外,随着近年来自然灾害的频发,日本汽车生产网络中的密集型产业集群也面临巨大的不可抗力风险,在日本大地震和海啸中已经暴露无疑。2011年日本地震后,零部件供应链的断裂使整车企业陷入停工减产的尴尬境地,汽车产业链全线受到影响,与此同时,港口和交通设施的损坏也让集群化生产模式下的物流运输行业一度陷入停滞。根据日本财务省2011年5月25日公布的4月贸易统计初值显示,汽车出口额同比锐减67%,为2553亿日元,创1979年1月以来最少纪录。因此,如何保持竞争优势,降低产业系统性风险,进行汽车产业链的全球整合,已经成为日本汽车产业不可回避的问题。转贴于

二、日本汽车产业链在中国的延伸。

20世纪80年代之后,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同时由于日元升值、日本国内市场饱和以及工资水平上升等宏观与微观经济环境的变化,日本汽车企业不得不采取对外直接投资(FDI)的方式,将产业链向生产成本相对较低的其他国家(地区)转移。日本汽车产业链大规模向外延伸扩展,主要体现在向东南亚国家和中国进行了梯度生产转移,利用东亚地区低廉的劳动力资源,对区域内生产能力和比较优势进行垂直整合,由分工生产加工和贸易逐步过渡到当地本土化渗透,在东亚形成了层次分明的生产网络体系。日本汽车产业链在中国的延伸和“本土化进程表现迟缓,明显滞后于欧美企业”[6],具有明显的被动性和功利性特点,从在中国早期进行低端产品组装到近期供应链随动转移的过程来看,大体上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一)产业链的低端试探。

随着改革开放,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开始积极参与国际生产分工,对跨国公司来说,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劳动力成本优势无疑具有极大的吸引力。1984年,天津华利汽车公司引进日本大发汽车生产技术,1986年,进一步引进大发汽车公司的Cha-rade轿车生产制造技术,大发车的下线和夏利两厢式轿车的生产,拉开了日本汽车企业在中国试探性合作的序幕。

从1984-1992年这一阶段来看,日本汽车产业整体上对中国汽车市场还处在战略性试探阶段,产业链分工生产以低端品牌、单一品种、小规模合作方式开始,以skd(半散件组装)或ckd(全散件组装)的方式在中国组织生产,主要配件和关键总成靠进口支持,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低,更多的品牌车型依然留在日本本土。在初级产品的转移生产过程中,体现更多的是利用中国国内劳动力和市场优势进行装配和销售,并不涉及产业链中产品研发、设计和供应链转移环节,而丰田、本田、日产等企业也没有大规模的参与进来。这种犹豫和观望一定程度上延缓了日本汽车企业在中国的产业链整合进程,“日本汽车企业在华战略的拖拖拉拉,使得欧美汽车企业占领了在华战略上较好的位置,并取得了领先优势”[7]。

(二)产业链的中位引进。

20世纪90年代,日元的大幅升值加剧了日本对外出口的困境,越来越多的日本汽车制造业企业开始推行国际化战略,将部分模块化的产品总成和零部件从产业链中分解出来,转移到生产成本较低的国家(地区)进行生产。“由于国际生产分工的变化、东道国相关政策的推动和产品市场的牵引,日本的汽车企业纷纷开始向中国转移生产或调整策略并加大投入,日本汽车产业在中国的本土化开始出现全面升级。具体表现为,从产品链到生产链的战略布局呈现出加速和扩大的态势,产品从底端车型向中高端车型过渡,整车和零部件生产以及营销管理开始全面本土化”[8]。

1993年到2003年,日产汽车公司(NISSAN)在中国分别合资成立了郑州日产汽车有限公司和东风汽车有限公司,开始了从家用轿车、皮卡到多功能汽车(SUV)的全系列产品的延伸。与此同时,本田汽车公司(HONDA)进入广东,相继成立了东风本田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广州本田汽车有限公司、东风本田发动机有限公司和东风本田汽车有限公司,并收购了广州标致。本田采用先进的柔性生产线,不断推出新车型,继雅阁轿车(Accord)推向市场并得到市场欢迎之后,“奥德赛”( Odyssey)、“飞度”( Fit)、“CR-V”等陆续在华投产,而广州本田率先引进国外“4S销售模式”,使得产业链在中国得到进一步扩展。

然而,这个阶段日本汽车企业在中国产业链延伸的表现差别很大,例如“夏利2000”高调进入中国市场,虽然有着纯正丰田血统但不允许使用丰田标识,而丰田汽车公司(TOYOTA)在中国首款轿车威驰(VIOS)也并非丰田高端车型,这些都表明了丰田的犹豫。

(三)产业链的高级融合。

2004年6月1日,中国正式颁布实施了《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对自主研发、产品结构、品牌建设和消费者关系等进行了规定,同时汽车产销量连续出现两位数增长,消费市场呈提速态势,日本汽车企业开始加快产业链转移和延伸步伐。

2004年,日产(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成立,推动在中国的本土品牌建设、公共关系和人员培养,本田技研工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和广州本田汽车研究开发有限公司(GHRD)也先后成立。

一度保守的丰田公司及时调整战略,明显加快了在中国本土化的节奏。锐志 (REIZ)、凯美瑞(CARMY)、全新皇冠 (CROWN)等中高端轿车产品,相继转移到中国本土进行生产,同时设立了丰田汽车技术研发(上海)有限公司和丰田汽车技术研发交流(广州)有限公司,成为两家当期世界规模最大、设备最新的汽车售后服务技术的研究及教育中心,全面实施与政府相关部门、企业、媒体、交通学校、教育机关等单位的合作,加快了人才培养和文化交流步伐。

显然,在这个阶段,日本汽车企业已经意识到产业链的有效转移需要通过教育培训和交流来强化,一面开始引进或合作开发各个层次车型并冠以全球同步,同时在日渐完整的产品价值链和生产供应链的环节中,更加重视品牌延伸管理,不断改善营销和市场渗透模式,产业链延伸呈现高级化和全面化趋势。

(四)供应链“集群化”转移。

尽管近年来日系车企已加快了生产布局的外迁,但封闭的、排他性的生产供应链模式在面对突发事件时的脆弱性已对日本汽车企业固有生产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例如2011年日本受海啸大地震影响,指定的供应商生产中断,零部件供应体系一度停滞,而临时又不容易更换其他供应商,极大的增加了生产恢复的难度和行业风险,给汽车生产企业造成巨大冲击。事实上在此之前,日本的中小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一直伴随着整车企业的转移,有计划、有层次地不断向海外延伸拓展,而近年来向中国的供应链转移步伐明显加快。2010年,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与日本贸易振兴机构(JETRO)签订合作备忘录,启动定位为“日本中小企业汽车零部件集群”的佛山南海“日本中小企业工业园”,欲将工业园建成华南地区最大的集约型汽配产业园之一。2011年5月,江苏丹阳市与日本贸易振兴机构共同启动以“日本中小企业汽车零部件集群”为主的丹阳日本汽车零部件工业园[9],计划3年内入园300家日本零部件企业。日本中小汽车零部件企业以集团化的形式在中国建立生产集群,实行共同采购生产原材料、共享物流渠道、员工共同管理等制度,以消减生产成本。这种新的发展模式,有利于优化与完善日本汽车供应链结构,也使日本汽车产业在中国占据了更为有利的位置。

三、结 语。

产业链国际化延伸即可以带来投资收益,也是防范和化解企业风险的有效路径。随着日本汽车企业在中国产业链延伸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扩大,直接结果就是为跨国公司降低了经营风险并带来了可观的收益。根据本田公司业绩报告,在美国次贷危机阴影中,2008财年本田纯利润同比减少近87%,汽车产品的销量同比减少10%左右,海外销售市场中中国增幅显著,同比增长12%。而丰田公司的业绩报告显示,2010年全世界销量(包括大发工业、日野汽车在内)同比销量增长8%,小车型在日本国内的销售量增长14%,海外市场增长仅6%,其中在包含中国的亚洲增长高达24%,但是在北美销售量减少了2%,在欧洲销售量减少了11%。

从日本汽车产业在中国的延伸来看,的确已经为日本的汽车企业带来了丰厚的回报,并一定程度上分散了企业的系统性风险。当然,日本汽车产业的转移对于成长中的中国汽车工业而言,是机遇也是挑战,即带来一定程度的技术溢出效应,同时也加大了行业竞争压力。中国汽车企业应该积极参与分工,在吸收消化的同时,逐步形成并完善本土产业链体系,一方面要优化供应链组织结构,引入竞争机制,建立扁平化的产业链模式,另一方面在集群化发展的同时,应重点建设专业子集群,形成一定空间距离的双(多)渠道配套体系,有效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 参 考 文 献 ].

[1] 王静文,吕昕娱。从国际生产网络角度比较美日企业模式[J].现代日本经济,2007(5):50-54.

[2] HATCH,WALTER AND KOZO YAMAMURA.Asia in Japan'sEmbrace: Building a Regional Production Alliance[C].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43-114.

[3] 赵春艳,凌丹。美国、日本汽车竞争优势比较研究[J].汽车工业研究,2011(11):37-40.

[4] 吴迪,胡珊。日本汽车产业供应模式与电子采购的应用分析[J].现代日本经济,2005 (6):49-53.

[5] 王堇。日企市场份额被韩企步步蚕食[EB/OL].[2011-07-20].cbt.com.cn/a/wu__guojishixun/yazhou/2011/0720/17181.html .

[6] 深尾京司。「東アジア戦略研究報告「現地化遅れる日本企業[N].日本経済新聞,2006-07-05.

[7] 石角昌纪。日本汽车企业在华战略中得到的教训[J].现代管理科学,2003(10):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