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值周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教师值周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教师值周总结

小学教师值周总结范文1

    论文摘要:小学教师职业技能职前自主训练是小学教师自主发展的内源性要求,是提高其职业技能水平,走专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从分析当代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入手,探讨新形势下小学教师职业技能职前自主训练的原则和途径、方法,以期为拓展小学教师职业技能职前训练,提高小学教师职前培养质量提供有效参考。

    当前,教师专业化发展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教师专业化自主发展不仅仅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以人为本”发展核心理念的重要体现。小学教师职业技能职前自主训练是小学教师自主发展的内源性要求,是提高其职业技能水平,走专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由此,本文将从分析当代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人手,探讨新形势下小学教师职业技能职前自主训练的原则和途径、方法,以期为拓展小学教师职业技能职前训练,提高小学教师职前培养质量提供有效参考。

    一、小学教师职业技能职前自主训练主体特点分析

    小学教师职业技能职前自主训练的主体即当代小学教师教育专业的师范生,他们是当代大学生群体的有机组成部分,表现出当代大学生群体的共性,同时又处于为特定的教师角色做准备的职前培养时期,因而具有独特的师范特质,二者有机地统一在一起,构成了当代小学教师教育师范生的独特特点。这些独特性为其实现自主训练的有效性和实效性提供了生理和心理依据。

    (一)身体健康,精力充沛。

    当代小教专业师范大学生年龄主要分布在18-22岁

左右,是生长在我国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新一

代。其精力充沛,朝气蓬勃,富有活力,身体协调性、灵敏

性及耐受性强,这一特点奠定了小学教师职业技能自主训练的生理基础。

    (二)自我意识的增强与发展。

    在现代大学生活自由、开放的环境中,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迅速发展并趋向成熟。作为小教专业的师范生由于其所处的国家基础教育改革大背景及所将从事的教师职业与担当的使命,更能认识到自己专业发展的前途和责任,自我沉思、自我分析、自我反省增多,自主自立意识强烈,渴望独立地走自己的路,为将来的社会适应和职业发展做好准备。在这一心理基础之上,传统的以外在强加的职业技能训练方法已不适应学生的心理发展要求,只有在训练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使学生自觉地以教师的素质要求发展自己,由以学生身份被动地接受学习训练向以准教师的身份置于训练情境之中转变,把职业意识转化成自主参与训练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变“要我练”为“我要练”,才能切实提高职业技能训练的实效性。

    (三)兴趣广泛,求新求变。

    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思维敏捷,兴趣爱好广泛,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强,特别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生活已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通过互联网及各种媒体的利用,他们的知识面、视野较过去更加开阔,获取知识、信息的手段更加丰富。他们喜欢求新、求异、求变,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这一特点为通过多元化的途径和方法以有效提高小教专业学生技能的自主训练质量,达到目标,提供依据。

    (四)价值取向多元化。

    在当前社会影响下,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呈多元化发展。但是,在这种多元格局中,在我国社会变革发展的宏观背景和客观环境条件下,其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如主体意识、竞争意识、进取意识、开放意识、信息意识、效率意识、创新意识、市场意识等仍居主导地位。一方面多元的价值观取向,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学生在把握教育教学理念时能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另一方面其主流价值的主导,有利于增强其开拓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团队协作意识、奉献意识,为职业技能的自主训练提供持续不断的内在趋动力。

    二、小学教师职业技能职前自主训练原则

    (一)序列化。

    小学教师职业技能的习得与熟练掌握是一个渐进的螺旋上升的过程,具有长周期性和循序渐进的规律性。因此,在小学教师职业技能职前自主训练中必须贯彻序列化原则,在职前教育的整个阶段将小学教师职业技能据其发展的规律性进行科学合理安排,体现出从基本技能训练到专业技能训练,由易及难、由单一至综合的逐步深化过程。如,一年级,主要进行听说技能、文字与图形表达技能、现代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应用技能、以艺体活动为主体的美育技能的训练;二年级,抓好教学工作技能、学科专业技能、教育反思技能的训练;三年级,以课程研发技能、班主任工作技能的训练为主;四年级,强化教育研究技能的训练及各项技能的综合、提高训练。这一序列化的目标要求学生在开始大学学习生活时成竹于胸,并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进行有条不紊的持续开展的自主训练,逐步提高自身教师职业技能水平。另外,序列化原则还意味着通过训练在技能水平要求上的层次性、递进性。学生在自主训练过程中,首先要达到基本要求,即全面掌握小学教师职业技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其次要达到发展要求,即技能掌握运用熟练,为终身发展、成长为优秀教师奠定基础。

    (二)开放性。

    开放性是当今时代的精神特征。开放性教学是当前新课程的基本要求。小学教师职业技能职前自主训练要坚持开放性原则,即在训练内容、途径、方法上做到开放、多元,拓展自主训练的时间和空间,不断寻求规范化、多样化的训练途径与方法。

    此外,就教师专业发展而言,其职业技能的职前培训只是其中一个阶段,它与人职培训和职后培训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开放性原则还要求做好职前训练与人职及职后培训的接轨,即职前训练不能只是存在于“象牙塔里”的风景,而应当走向小学“实战场”,走向社会,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三)整体性。

    小学教师职业技能职前训练是一个由诸多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要素构成的系统工程。在传统的小学教师职业技能职前训练中,学生的训练是被动、有限的,不同技能的训练缺乏联系,重点在“三字一话一画”等基本功,智力技能等训练被弱化,学生整体技能水平不高,严重影响了小学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质量。因此,在小教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的自主训练中必须确立整体意识,从全局角度来考虑,既要熟悉每项职业技能的特点,又要把握各项技能之间的内在联系,注重自主训练在内容、途径、方法上的系统性,实现技能水平的平衡发展。

    三、小学教师职业技能职前自主训练的途径和方法

    (一)课堂训练与课外训练相结合。

    课堂训练主要是通过专门的教师职业技能课程课堂教学、相应的专业课程课堂教学及其他各学科课堂教学来实现技能训练的自觉性、自主性。如,在口语课程与写作课程中强化听说表达技能的训练;通过艺术课程和书法课程来实现文字与图形表达技能的训练;教学反思技能、教育研究技能等,则在教育教学专业课程中加强。当然,每项技能的训练并不能因课程的不同只机械地进行分类训练,还要把握课程与教师职业技能的多方面联系,善于思考、多做总结。比如,在每位教师授课过程中,仔细观察、体会教师是如何导课、设计、讲解、小结的,又采用了什么样教学方法,这样的教学有什么优点,如何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和要求,等等,并做好总结笔记。课堂教育教学的技能技巧就会在这种不断的思考、分析中得到潜在的提升。此外,还应抓住课堂训练的机会,多实践、多反思,发现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加以改进,提高自主训练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课外训练则是指在课堂以外通过多种途径,拓展训练的时间和空间来加强自主训练。比如,很多学校都建有包括有艺体教室、书法教室、微格教室、多媒体教室、心理咨询室等在内的小学教师职业技能实训中心,学生应充分利用好这些专门的场所,加强单项技能的训练;建立一个专门的qq群,搭建网络平台,学生在这里展示技能学习、训练的成果(如书画作品、演讲视频、上课录像、教学课件、研究论文、教案设计等),获取或传递相关信息,相互交流技能训练中的心得或经验,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收集教育名言,多做课外阅读,写读书笔记,积累教育教学知识,提升研究能力;每学期听取一定数量的学术报告、讲座,汲取新思想、新观念,了解当前教育教学发展新动态;通过到小学的“观摩”、“见习”、“评课”、“实习”等活动积极进行校外实训;在青年志愿者活动及假期社会实践活动中着重教育教学的领域,突出师范性的培养;积极参加校内、校外的与职业技能训练存在相关联系的各类竞赛,以赛促训,以赛强训……

    总之,将课外训练与课堂训练相结合,使自主训练的内容与范围得到延伸和拓展,实现与教学内容和相应教师职业技能的相互配合、相互渗透、优势互补,构建起自  主训练的全方位、立体化网络,从而使每个学生的职业技能都能得到有效的、长足的保质保量的训练与发展。

    (二)个人分散训练与群体集中训练相结合。

    个人分散训练是学生训练独立性、自主性的体现。学生可以根据小学教师职业技能的总体目标和要求,合理、灵活地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进行训练,查漏补缺,促进技能的全面发展;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特长,强化某一或某几个方面的技能,在全面的基础上做到“一专多能”。比如,通过临摹字帖,利用小黑板练习“三字”;晨起在校园一角朗读练“一话”;做家教练教学工作及管理技能;写教育教学实践的心得、总结教学反思技能;通过访谈法、观察法、文献法等方法撰写小学教育教学方面的调查报告,强化教学科研能力等。

    个人分散训练的同时还应当与群体集中训练相结合。因为,学生之间通过交往,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群体。群体活动对其成员的智力、能力等发展有着积极的重大的影响。群体的感召力将为学生的自主训练提供持续不断的心理能量。譬如,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积极参加到诸如书法协会、教育协会等各类社团中去,通过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强化职业技能的训练;按一定人数组成若干自主训练小组,定期在组内进行演讲、说课、上课、集体备课等演练;推行班团干部轮换制、辅导员助理制,锻炼组织管理能力;成立如舞蹈、器乐、写作等不同类别的兴趣小组……在群体活动中相互激励,交流经验,切磋技艺,共同进步。

    (三)单项技能训练与综合技能训练相结合。

    小学教师职业技能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其内容丰富,复杂多样,各项技能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贯通。因此,训练的前提和基础是做好单项的、个别的技能训练,根据其性质、特征,依循小学教师职业技能的发展规律,由易及难、由局部到整体地进行。在夯实好这一基础之上,贯彻整体性原则,进行全面的综合的技能训练,使各种技能达到熟练与和谐,以形成整体的教育教学能力,掌握扎实、过硬的职业技能。如,教学工作技能可先将其细化为导人技能、讲解技能、提问技能、总结技能、课堂组织技能等专项逐项训练,反复练习,在此基础上,把单项技能训练与综合技能训练相结合,就可望有效地达到小学教师各项职业技能的形成和优化。

    (四)定期自检与考核评价相结合。

小学教师值周总结范文2

论文摘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2O世纪8O年代中后期在西方兴起的一种学习思潮。这一倡导发挥学习者的主体性,注重让学习者在活动与交往中探究学习,重视培养学习者实际工作能力和创新思维习惯的理论,已经成为西方主流性学习流派。我国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应当借鉴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要改变过去长期存在的被动灌输的培训方式,切实调动中小学教师参与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加强继续教育学习内容与他们周围实际的联系,引导他们利用原有知识经验主动地在活动与交往中探究学习,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习惯。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1,教学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在一定环境下进行的能动的知识建构活动

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是人们对事物的一种解释。这种解释带有强烈的个性色彩,知识既不是客观的,也不是主观的,而是学生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知识不是由教师简单地传授给学生的,而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去获取的。在建构主义者看来,学生不是知识信息的被动接受者,他是具有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个体,他要对教师和周围环境所传递的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和反应,并把它们纳入自身原有的认知系统,以便更好地完成当前的认知任务。因此,建构主义者强调教学活动不是简单地在刺激和反应间形成联系,而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知识建构活动,即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原有的知识经验去寻找所要认识事物的结构,并把它们纳入自身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在建构主义者看来,既然知识只是人们对事物的一种解释,是对事物某一个方面的认识,因此教师将不再是教学活动的权威,特别是在信息技术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经验的渠道更加广泛,而不再局限于教师和教科书、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周围环境的交流将会使学生获得范围更加广泛的知识,受到多方面的启迪与教育,有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不断提高。因此,建构主义者强调教学活动既然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的知识建构活动,教师在教学中就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在活动与交往中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知识建构活动中不断地扩充知识、发展智力,形成主动求知的技能、态度和习惯。

2,课程是学习者原有经验的重组与改造的过程,学生的原有经验在自身的学习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在建构主义者看来,学习者不仅是教师教学工作的对象,而且还是教学的主体。他们在进学校前已经获得了大量的关于自然、社会与人生等方面的知识。他们在进学校前所获得的这些知识是学习新的知识技能的重要基础。学生在学校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技能,而是利用原有知识经验去探究新知识的产生与发展,并使其纳入个体原有知识经验的结构体系中去。在建构主义者看来,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课程,不仅仅包括科学文化知识的体系,同时还包括着学习者如何获取文化知识的过程。所以,教育工作者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还要关注学生获取结果的过程。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利用原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地在活动和交往中探究新知识,促使他们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过程。

在建构主义者看来,学生的知识一般可以分成结构性知识和背景性知识;学生的学习是积累性的,学生不是凭空进行知识建构的,而是在原有背景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知识建构的。为了促使学生更好地在教学中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建构,建构主义者极力主张改革中小学的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切实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周围实际的联系,尽量体现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多样性、趣味性和探究性,引导学生在运用原有知识经验参与新知识的产生与发展的建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

3.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引导者和顾问

在建构主义者看来,知识是人们在认识事物过程中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是人们对事物较为可靠的的一种解释,这种解释具有强烈的时效性,会随着时代的变革而变革。建构主义者还强调,知识在学生没有学习以前或者没有了解它的意义以前,对学生来说是毫无意义的。建构主义者认为,世界的意义并非独立于主体而存在,而是源于主体的建构,由于每个人的遗传素质存在差异,每个人的原有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不同,参与知识建构的环境和方式也不一样,因而对世界的看法和理解差异很大。建构主义者认为,教师和学生都是学习过程的主体,他们都是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者,他们对世界的认识和看法都有值得赞赏的一面,但也有一些不足或缺陷。因此,建构主义者强调学习活动不是教师向学生单方面传授知识技能的活动,而是学习者与他人的互动过程。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他人的活动与交往,可以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了解他人的观点和看法,不断地修正自己的观点,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他们学会交往与合作。

建构主义者还主张改革传统的师生关系,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要热爱所有的学生,充分相信学生,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强行灌输给学生。要放下架子,主动地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建构过程,并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必要的指导,提出积极问题的思路或建议,但这种建议要尽可能地不断减少,并应尽早过渡到学生独立地探究学习。因此,建构主义者特别强调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周围环境的交往与互动,主张学生在活动与交往中学习。 建构主义者认为,学生是自己学习过程中的决定因素,但并不否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指导作用,极力主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和具体实际要求,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并要为学生的学习提出一些线索或建议,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面临的各种困难,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但建构主义者强调,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的帮助并不是要代替学生的学习,而且这种帮助不能过多,并要逐步地减少,最终过渡到学生的独立自主学习。

4.学生是学校课程与教学的中心

在建构主义者看来,课程与教学是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帮助学生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的基本途径,但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是发展变化的人和具体的人,仅仅考虑社会的需求而不考虑学生的需求是不可能培养出身心和谐发展的高素质的创新人才的。因此,建构主义者反复强调学校的课程与教学要尽可能地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求,把学生作为课程与教学的中心。建构主义者反复强调学校课程与教学不能过于考虑社会的需求,要尽可能地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要把学生作为学校课程与教学的中心,给学生课程与教学更多的知情权和选择权,给予他们更多的人性关怀,引导他们身心全面健康和谐地发展。

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对我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几点启示

1。要根据各地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具体需要和中小

学教师的实际确定继续教育的课程与教学内容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容是师范院校本科生课程内容的翻版和修补,偏重于让在职的中小学教师掌握系统的学科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以及教材教法方面的知识技能,但很少考虑到我国各地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具体需要和中小学教师的实际。结果,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容严重脱离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实际,没有充分考虑到中小学教师的具体需求,使得中小学教师对继续教育的内容缺乏兴趣,严重地影响了中小学教师参与继续教育的积极性。

因此,我国教师教育机构要提高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就要加大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内容改革的步伐。要按照信息技术时代对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要求和中小学教师的具体需求来确定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与教学的内容。删除传统陈旧落后的课程与教学内容,加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内容与他们生活实际的联系,切实体现课程与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多样性、实用性和趣味性。确保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课程与教学内容能够有效地调动中小学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主动性,为提高中小学教师的综合素质和生活质量服务。

2.要大力改革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模式,引导中小学教师在活动与交往中主动学习

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受传统教育教学思想的影响,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没有注意调动中小学教师的积极性,没有切实发挥他们的主体精神,过于偏重让中小学教师被动地接受现成的书本知识技能,忽视了中小学教师实际工作能力的养成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因而影响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因此,要提高我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就要按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对我国中小学教师传统继续教育模式进行大胆的改革。要真正地调动中小学教师参与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就要把他们从被动地听课中解放出来,实行启发式教学,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产生与发展的过程,在活动与交往中利用原有知识经验进行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反思学习,使他们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要不断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更新他们的思想观念,提高他们创造性解决面临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促使他们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终身学习的态度、情感、技能、习惯。

小学教师值周总结范文3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若干思考

新课程教育对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当前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工作依然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问题是培训目标不明确,培训内容及其方式不完整。本文将系统浅析这些问题,并从明确培训目标、优化培训内容与培训方式两个方面来探索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的若干思考。

一、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工作的现状问题

(一)培训目标不明确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工作缺乏明确的目标,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培训教师没有制定具w的目标,导致培训效率偏低;另一方面是培训教师没有细化每一节培训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相对分散,不能有效提高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

(二)培训内容及其方式不完整

从总体上分析,当前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内容还过于笼统,培训教师大多是把大量的时间用于讲理论知识,对实践技能方面的培训偏少,理论和实践操作存在严重脱节。此外,目前的培训方式也存在问题,基本上都采用集体培训法,对于校本培训、专家培训和按需培训等工作做得不足。另一方面,很多受训教师参与培训教育活动的心态不积极,甚至抱有抵触心理,认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只是一种形式,自己参加培训只是应付做教学反思和写教学报告。

二、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的若干思考

(一)明确培训目标

培训教师首先要引导受训教师树立新的学习理念,不断更新和补充信息知识,培养现代化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掌握新课程教学方法和现代教学手段,而且要依据每一节培训课的具体教学内容,制订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加强受训教师对课堂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引导受训教师熟练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迅速收集有价值的信息,并对其进行加工,结合所学知识对信息进行组织和运用。另外,培训教师要把“提高受训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素养”作为培训总目标,指导受训教师提升自身的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分析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信息应用能力, 熟练操作Word、Excel 和Powerpoint等办公软件、录频软件Camtasia studio 和会声会影视频制作软件。

(二)优化培训内容与培训方式

培训教师应全力做好受训教师的培训工作,优化培训内容与培训方式,指导受训教师应做好教学反思工作,科学分析教学问题,并总结解决问题的措施,设计更为完善的教学体系及其方案。而且,培训教师应注重精心挑选培训内容,引入知识讲授法、案例研究法、情景模拟法、角色扮演法和拓展训练法等培训方法,加强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培训的链接,用情景演练来引导受训教师利用课余时间研究计算机理论知识和经典案例,探索实践策略,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能力。而且,培训教师应该注意细节方面的渗透,指导受训教师树立正确的受训观念,认真听课,做好本职工作,通过讲解专题、分析案例和演示操作,为受训教师讲解知识和技巧,渗透专业学科,并采用作业练习法来强化受训教师的信息素养。

其次,学校应定期邀请教育专家来为教师进行全员性在职培训,采用以“按需培训”为主的方式来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加强培训专家和受训教师之间的交流,注意咨询教师的意见和需求,引导教师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转化成推动教育发展的能力,激发教师的工作潜能与热情,让教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检验参与培训活动的结果,也可以为受训教师组织各种创新活动,提高培训教育的活力和文化凝聚力。某中学教师在参与信息技术能力培训过程中通过聆听专家讲座充分意识到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具备基本信息素养和信息操作与获取能力,而且要灵活处理信息,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的工作观念,全面了解“如何制作多媒体课件”“微课视频的设计”以及“办公软件的综合应用”。

另外,学校应注意使用远程教育技术,利用网络培训来指导受训教师学以致用,全面提高自身的信息表达能力和运用能力,熟练掌握现代教学模式和信息软件的使用方法,确保受训教师在任何时间、地点都能学习信息操作技术。

综上所述,当前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工作尚且存在培训目标不明确、培训内容及其方式不完整等问题。因此,培训教师应该明确培训目标,在细化课程目标的同时把“提高受训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素养”作为培训总目标;而且,培训教师应注重优化培训内容与培训方式,精心挑选培训内容,加强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培训的链接,引导受训教师利用课余时间研究计算机理论知识,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能力。教育部门也理应协同培训教师与专家不断完善培训机制,提高培训设备技术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屹,马静思,周平红,等.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及培训建议[J].中国电化教育,2015(1):104-110.

[2]张志虎.对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的思考[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19):131-132.

[3]赵小花.关于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几点思考[J]. 考试周刊,2013(74):19-20.

小学教师值周总结范文4

关键词:现代教育;农村教育;专业素养;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2-177-01

一、教师的教学素养引导着农村小学的教学质量

小学教育是学生接触文化教育的第一道门,在这个门内,如何引导学生看到未来学习的兴趣和意义,完全在于每位小学教师的教学能力。各科教师的教学能力并非单一的教材领读,而是用更全面的概述和方法来教育学生达到预期的成绩水平。于是接受过系统教育的农村学生,能否跟上时代的发展,能否实现价值,能否接轨社会,我们的教育是这一切的奠基石。

农村学校由于地处偏避区域,重农业而轻商业,经济条件发展受限,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师资力量较为落后,所以,整体的教学质量也相对较差。同时,外出务工意识间接导致了农村观念对教育的不重视。长期处于恶性循环,缺失人才资源和投资取向的农村地区,不仅自身无法改变现状,更无法建设和推动农村发展的新局面及新形势。为了实现农村现代化和城镇化,农村小学教育离不开人才投资与经济建设,我们教师的作用非常之大。

作为偏僻区域的农村小学教师,我们必须肩负重任,改变学生家长不重视农村小学教育的错误观念,帮助农村学生找到通往未来的正确道路,并鼓励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并实现抱负社会的美好理想。但现实生活中,某些农村教师却频繁出现道德失范等问题。所以,改变教学风气,创设适宜环境,重塑人文精神,振兴农村教育,从改变我们教师的自身形象和个人素质做起,从提高我们教师的教学素养开始。

二、配套现代教育模式活化教师教学手段

农村小学教师的教学手段制约着学生的学习效果。近年来,国家为农村教育投资了新校园和新老师,可农村学生依然在逐年流失,这个问题的存在十分普遍。所以,能否留住学生,让村民了解学习的重要性和优越性,就要求教师提高教学效率,活化教学手段。停止过去传统的死记硬背,结合新时代的素质课改标准,实现农村小学课堂的多媒体化、多形式化、多趣味化、多方面化。面对新时期的素质教育改革,农村小学教育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农村教师不仅忽视文化知识和师德教育的自我学习和自我完善,还默许农村教育的失败和失效,严重影响了我国农村教育的健康发展。由此可见,积极提升我国农村小学教师的教学手段,不仅是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工作任务,也是在新时期加强农村小学教师专业素养的唯一途径。

这里所说的专业修养即农村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师德修养形成与发展的要求。教学手段则是指利用多种方式和途径实现课堂教学计划。其中,教学手段是外在因素,专业修养是内在因素。事物发展的外部因素可以作用于内部。所以,农村教师在工作中提高了自身教学手段的灵活性与实用性,就可提高教学的专业技能和道德修养。

加强教学手段的创新也是适应社会现代化发展的迫切需要。随着教育的现代化发展和基础教育的创新改革,整个社会都对农村教育予以高度关注。农村支教等政策表明了现阶段我国教育事业对农村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农村小学教师必须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根据课程改革的精神和小学生发展的需要,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教学手段。

三、分析提高农村教师教学素养的要点

农村小学教育的夯实需要投资,农村教师就是要把日常的教学成果,转化为农村教育的外在形象,进而发展成为农村小学的教学水平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实现农村教育的观念现代化、内容现代化以及师资队伍现代化。鼓励农村教师多参加各省、市学校之间所举办的教学交流会,学会在与学生的交往中以专业技能和课外知识开发学生智力,以思想品德塑造学生品格;鼓励农村教师多组织社会活动,在给学生传授课本知识的同时,教给学生为人处事和适应社会的能力;鼓励教师结合社会特点,立足农业,以超越教学为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以及创新能力。因为,一个具有专业素质和高尚师德以及人生理想的农村教师必定会在农村人才培养战略中做出贡献。据统计,县内小学中的农村教师大多是一人身兼多职,学生学习课本不规范,错误连篇,改变农村教学面貌势在必行。譬如辽宁省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素质提升计划,于2013你拿10月12日正式启动。按照工作计划部署,2013年至2017年政府将定期拨款对农村中小学专任教师进行省级集中培训,并支持各地开展各级名师到农村支教或送教活动。

第一,农村小学教师必须热爱农村教育事业,还要以专业素质和思想道德为发展目标,努力培养自身的职业道德水平和教学创新能力。在劣势环境中,积极关心和爱护学生,在优势环境中,以更高的理想为工作目标。

第二,依据一流城市新课标的教学大纲要求,结合自身的教学任务和教学原则,农村小学教师必须制定以人为本的教学计划。以教书和育人为教学标准,发展适合本校的教学文化。并学会利用先进的互联网知识来丰富学生的头脑,借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小学教师值周总结范文5

一、指导思想

依照依安县教师进修学校师训部2018年教师培训工作计划,依照我校实际,确立以“立德树人”为价值引领,继续加强教师学习型团队建设,建立骨干教师为龙头的强有力教师队伍,以集中培训和校本培训相结为基本形式,营造丰富多彩的培训活动来达成教师团队之间的交流分享,从而促进教师队伍整体实力的提升。开展“以生为本,以学定教”主题系列下的多样化培训活动,引领教师优化学生学习方式和习惯培养,催生学生思考力的培养。搭建平台,整合各方教育资源,努力办让教师满意的培训,继而全面推进三兴教育教学工作进程,完成继续教育工作指标。

二、工作目标

1、构建“研训—体化”继教机制,建立开放、灵活的教师培训形式和终身学习体系,深化课改,创造性地开展教师培训工作,提高中小学教师实施新课改的能力。

2、依照师训部的工作精神,在教师中开展“以赛代训”系列活动。在3月中上旬,自下而上开展面向全体中小学教师的读书汇报演讲比赛。营造读书氛围,让广大教师从优秀作品中汲取营养,使教师成为“有思想的教育者”。演讲内容为“读书与我的教育教学工作”、“读书与我的成长”、“读书与我的研究”等。

此活动分为小学组和中学组。小学组下分为新教师小学组、中青年教师小学组(45周岁以下);中学组下分为新教师中学组、中青年教师中学组(45周岁以下),通过镇级初赛,中小幼各自择优推荐优秀选手参加县级初赛选拔,优胜者再晋级市级决赛。决赛阶段(4月15日——20日)举行全市中小学教师读书汇报演讲比赛。

三、主要工作

㈠开展“以生为本,以学定教”主题下的校本研修同课异设系列活动。

1、围绕以生为本,部分学科开展“相同主题,不同建构”的同课异设活动,即:同学科同一教学内容的不同教学设计及教学实践课。

2、运用比较法,寻找同中之异。每一个研修团队要集团队智慧合力设计一节课。两位执教者展示课后,分别进行教学设计由来及课后反思。

3、观课议课侧重关注点:通过何种教学策略落实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学生在什么情境下展开自主、互助学习的;学生在自主互助学习中运用了哪些学习方法;学习活动中态度、兴趣、情绪怎样;自主互助学习时间、人数;学生在什么场合下遇到困惑或者瓶颈?如何解决?

㈡开展小主题校本研修成果展示活动

3月中小幼开展相关活动,提炼确立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学生发展的关键问题校本研修的专题,制定研修专题规划设计,并开展阶段性的围绕大专题的小主题的系列化行动研究。11月初,梳理校本研修成果展示中的经验和问题。

㈢加强骨干教师培养及管理

1、完善教师参加省、市、县、镇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动态管理方案。

2、建立骨干教师档案。对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跟踪考核指导。骨干教师考核评价档案袋式评价方法。听评课、学习进修、考试、评定。总之,对其备、教、导、考、研全面考评。以记录骨干教师成长、使用,发展历程。实行动态管理。

㈣积极响应城乡教师结对活动。

按照师训部的《计划》精神,积极组织教师参与城乡教师结对活动,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把城乡联谊工作顺利开展起来。选派优秀的教师进入名校,与“送教下乡”的教师多交流,多学习,取得经验,应用于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之中。

㈤强化教师自我培训

组织开展中小学教师课改基本技能展评活动。搞好以中心校人员带头的自我学习、提高工作。并积极参加相关培训工作。组织好新上岗教师的培训工作。

㈥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教师大练基本功,定期进行三笔字竞赛和展示活动。粉笔字天天练,钢笔字经常练,毛笔字挤时间练。学校在时间、空间以及设施上提供必要条件。搞好集体备课,实施同课异构课堂展评学习活动。互相听课,采长补短。

四、保证措施

1、建立领导组织,加强监管、指导力度。

2、充分发挥骨干、学科带头人和典校带动作用。

3、深入学习研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贯彻新理念,改变教法,学法,提高培训水平。把理论学习与随课指导结合好。

4、以语文教师培训为基础经验,抓好数学教师继教培训。

5、抓好中小学教师研训一体化模式。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工作。

小学教师值周总结范文6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自我突破

中图分类号:G6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5-0102—02

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目前人们已达成共识: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如何是制约课程改革能否有效进行的主要因素。为此,教育管理部门和中小学校都在采取措施以优化教师专业成长的环境,调动教师专业成长的积极性。笔者是从事农村基础教育教学的教师。根据笔者的研究和亲身体验,笔者认为,对农村中小学教师来说,他们在其专业成长过程中必须设法实现自我突破:从盲目随意地确定自己的发展目标向科学合理地确定自己的发展目标突破,从只注重教法研究向同时也注重研究学法与学法指导突破,从任务式的低效阅读向有针对性的专业阅读突破,从浅层次的教育随笔的撰写向系统探索的教育论文的写作突破。

一、自我认知的突破:科学而明确的发展目标定位

前段时间,我们在走访我们学校所在地区部分乡镇和市级名师培养对象的过程中发现,一些农村中小学的教师在其专业成长方面还存在着较多的困惑,其中最大的困惑就是对自己专业发展的目标与途径觉得不好把握。

现状:缺乏科学而明确的发展目标。目前,许多稍有资历的农村中小学的教师均已进入了自己的职业倦怠期或困惑期。他们对教学内容已比较熟悉,教学方式基本定型,教学技能和教学水平也已走入“高原期”。多数中老年教师明显地感觉到自己在精力和观念上已比不上年轻教师,因而只求平稳,不求创新,仅凭感觉来对待自己的专业发展。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主动性和热情比较高,但对自己的发展目标和发展中应走的路径却感到比较迷茫,即不知道该从哪里做起,不知道怎样做才能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突破:专业发展目标的科学定位。一段时间以来,很多专家和学者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都已有较多的研究,认为教育思想、教育智慧、专业精神和专业人格是骨干教师应具备的四大素养;价值观引领下的教育理念与专业精神的不断重构与塑造,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定向;基于广泛学习的专业和非专业知识的不断拓展,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根基;建立在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行反思的基础上的教育智慧的不断提升,是教师走向卓越和优异的催化剂。教师实现专业成长,目的是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引领学生科学而高效地学习,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生命的质量,提高自己服务社会的意识。据此,笔者认为,对农村中小学教师来说,他们专业发展的目标应是努力培养和提高自己“引导和服务学生健康和谐成长”的能力,而不是简单地定位于学习多少教育理论、阅读多少专业书籍、撰写多少教育随笔等。

二、研究方向的突破:着重研究高效学法与学法指导

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农村中小学教师致力于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方面的研究较多,而对于学生的学习方法与学习能力方面的研究则相对较少。这不仅会制约农村中小学课程改革的进展,也会影响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进程。

现状:过多地关注教学方法的研究。在调研中我们发展,目前多数农村中小学的教师都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理解新课程内容、如何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运用多媒体来促进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以及如何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等方面。他们关注较多的是对教学内容的组织,是教学方式的选择、运用以及对教学结果的评估,而对如何科学而有效地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独立自主的学习意识、良好的学习习惯、较强的学习能力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等方面的探索则较少。

突破:多层面地探索高效的学习方法与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学习者对所学知识在自己的头脑中进行建构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应该注意对学生进行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等方面的指导与训练。应设法使不同年龄、有不同性格特点和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提高,都能有正确的学习态度,掌握恰当的学习方法,体验到学习成功的乐趣。1)应重视学习观念培养的研究,引导学生体味学习的意义和价值。学习是一种享受,学习就是快乐成长,学习过程就是良好品行的修炼过程,学习过程就是活泼开朗性格的形成过程,学习就是不断地提高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和监控能力的过程,学习也是一个锻炼自己的坚强意志的过程……教师专业成长中的一个首要课题就是要研究如何将上述观念渗透到自己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从而提高自己育人的能力和育人的效果。2)要重视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引导学生自觉而高效地学习。首先,应重视培养学生明白学习的基本程序:制定学习计划—合理安排学习时间一自主学习新知一遇到困难求助老师或同学一回顾、总结和提炼一复习一练习与巩固。学习过程中离不开自我监控、自我调节和自己对自己的超越,所以要引导学生使之具备自我监控的能力,尤其要重视对制订学习计划和对学习进行回顾和总结这两个环节的指导与训练。每个学期中的各门课程在每一个月、每一周、每一天乃至每一节课应该如何进行安排,应该如何按计划有序地进行学习,如何有针对性地进行回顾与巩固等,都是学生提高学习效率的必备能力。其次,应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交流,帮助他们在交流中取长补短、相互借鉴,以提高学生自我认知、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节的能力。3)重视对学生的学习习惯与学习能力的研究与培养,引导学生提高自己学习的品质。学生学习的品质主要是指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合理的学习方法。教师应对各年龄段的学生各应具备什么样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有所认识,应积极探索有效培养这些能力和习惯的方法和途径;应认真研究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之下学生的哪些能力与习惯得到了有效的培养,而哪些能力与习惯的培养却长期地被忽视;要分析哪些能力与习惯是学生在前一个学段所缺乏的,哪些能力与习惯是在后一个学段需要予以巩固和提高的;要探索如何将这些能力和习惯加以细化,从而可以被运用到对学生的考评之中去的办法。

三、专业阅读上的突破:结合教育教学研究的高效阅读

教师的专业阅读无疑是推动教师专业成长的有力保证。但是,当前不少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阅读的效果还很不理想,原因是他们缺乏高效阅读的策略。

现状:任务式阅读的实效性不佳。目前,不少农村中小学在对教师的培养、管理与考核中都把专业阅读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并且常见的措施是给教师规定要阅读的书目和阅读的时间,要求教师要摘抄、要写读书笔记或心得体会,甚至这种笔记或心得体会还有字数上的要求。这在教师专业成长的初期能起到促使教师多读书的作用,但在教师专业成长的中后期,效果却并不理想。调研中我们发现,一方面,由于农村中小学教师老龄化和结构性缺编状况严重,多数教师不得不同时肩负多门课程的教学或班级管理的任务。再加上批改作业、加上要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进行辅导和处理家务,所以真正能够静下心来进行专业阅读的时间和精力就是十分有限的。另一方面,在阅读的过程中,不少教师要么兴趣不浓,应付了事;要么效率不高,将完成阅读任务当成了一种负担。因此,总的来说,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专业阅读并没有起到助推他们的专业成长的作用。

突破:结合学法研究进行高效阅读。笔者建议,农村中小学教师应该采取有针对性的阅读、由点带面式的阅读和整体回顾式的阅读等阅读策略。1)应结合研究进行重点阅读。在农村中小学,对学生学习心理的研究、对学生学习能力与学习习惯的研究、对学生思维品质的研究、对学生动手意识与动手能力的培养的研究、对如何提高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研究、对如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研究、对如何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责任感的研究等,都涉及到心理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和新课改前沿的理论。这些理论对于教师对相关概念的把握、对于他们的研究方案的制定、对于他们的实际的研究工作等,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样,如果他们的专业阅读能够根据研究的需要而进行,那就不仅可以提高他们阅读的兴趣,还可以提高他们阅读的效果。2)应采取以点带面的方式进行阅读。可以结合工作与自己的实际先阅读那些自己最感兴趣的或者最有借鉴或参考价值的书籍或材料。要认真阅读,深入思考,并设法把它运用到自己对学生的教育与教学之中去。随着阅读量的增多,自己对相关理论的理解就会加深,阅读的欲望也会进一步增强,阅读的层次自然也会逐步提高。3)应采用整体回顾的方法进行阅读。传统的阅读是将要阅读的材料从前到后顺次地进行阅读。这种阅读方法,速度比较慢,提取关键信息的效果也较差。整体回顾法要求教师在阅读某些内容时要从目录或标题人手,先阅读和理解其整体框架,然后再阅读其中各部分的内容。当各部分的内容都阅读完以后,还要回头对其中的重点再进行梳理。这种阅读方法很适合成年人,适合教师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阅读内容进行理解和把握,有利于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地阅读和掌握阅读材料中的主要内容。

四、专业写作上的突破:撰写实践探索的科研论文

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的教学反思、校本教研、网络研修、课题研究等都离不开专业写作。农村中小学教师无论是写作兴趣、写作习惯还是写作能力,相对都比较要差些。因此,对农村中小学教师来说,必须设法逐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提高写作水平也是促进农村中小学教师加快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