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变生活作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技改变生活作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技改变生活作文

科技改变生活作文范文1

在远古时代,人们穿的衣服都是草叶或者兽皮,这种衣服都很脆弱,几乎树枝一划,就破了。而现在的衣服,面料多样,寒冷的冬天,大家穿的不是羽绒服就是棉袄。而且这些衣服既美观又保暖,并且十分耐用,穿个三五年根本不是问题。

远古人不会用火,所以只好连毛带血吃动物,如果让我用一个词形容他们,那便是茹毛饮血。而现代,人们使用天然气点火做饭,如果油烟太多,还会有油烟机去吸光它们。如果人们不想做饭,还可以点外卖,你想吃什么,外卖上都有。

以前的人们住的都是茅草屋,有的穷苦人家的房子还是土做的,可能下一场大雨,土屋就倒了。而现在,人们都住上了高楼,房子全都是钢筋、水泥做的,风吹雨打根本不可能伤害房子半点。

科技改变生活作文范文2

和前几年一样,2014年,全国及各省市一共仍然有18套语文试卷,18道作文题(见上表)。其中,广西仍然使用全国大纲卷,而山西、陕西、河南、河北4省共用全国新课标卷Ⅰ,海南、云南、、新疆、贵州、青海、甘肃、宁夏、吉林、黑龙江、内蒙古11省区则共用全国新课标卷Ⅱ。

总观总览,并比较于往年,今年的18道高考作文题,又有哪些变化、哪些特色呢?不妨让我们一起来浏览浏览、比对比对。

一、依然重视理性思辨。高中语文新课标要求:“应在继续提高考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考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高考作文命制一些颇具理性思辨色彩的作文题,是完全符合这一要求的。今年的高考作文题,依然透露出非常浓的哲理思辨性。

在今年的18道作文题中,很容易发现浙江卷的“门与路”、上海卷的“自由与不自由”、广东卷的“胶片与数码时代”这三道带有“与”字的作文题,题面上就显示出了哲理性、思辨性,要求考生思考、处理好两者的辩证关系。此外,像山东卷、辽宁卷、湖北卷、福建卷、湖南卷等,也都暗含着某种哲理性与思辨性。以全面的观点、思辨的观点看待问题,是一个合格的高中生应该具备的思维特点。

譬如,上海卷的“自由与不自由”,启示我们思考,人是自由的,同时又是不自由的。世界上没有绝对的自由,自由从来都是相对的。穿越沙漠是自由的,但你必须穿越,又是不自由的。人生就是在自由与不自由之间舞蹈,高明的舞者能够舞出人生的精彩,而低劣的舞者,却往往会囿于人生的困境不能自拔。写这道作文题,考生们一定要具有一种思辨思维,才能把握住题意,从而写出佳作。具体举个例子吧,人在什么状况下是自由的,在什么状况下又是不自由的呢?人只有在超脱了自私自利,一心向善、为善,提升了自身境界的状况下,才能抵达心灵上的、精神上的自由,一个高尚的灵魂,才能获得自由。而那些小肚鸡肠、患得患失的人,从来都是不自由的,因为他们往往被名利所累,困于名利不能自拔。

浙江卷的作文题“门与路”,也是极具思辨性的。门是路的起点,也是路的终点。它可以挡住你的脚步,也可以让你走向世界。大学的门,一边连接已知,一边通往未知,学习、探索、创造,是它的通行证;大学的路,从过去到未来,无数脚印在此交集,有的很深,有的很浅。我们可以思考,要抵达一个“门”、进入一个“门”,要走一段很长的“路”,在这“路”上,一定要付出艰辛和汗水,一定要学习、探索、创造等等。入门的不易,和路上的艰辛,才是真正的人生,有意义的人生。

二、更关注传统与现代的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突飞猛进,必然带来生活的改变,传统的东西渐行渐远,现代的东西势必取代传统的东西。如何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必然会成为高考作文的话题。今年的作文题中有多道题目触及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就是明证。如北京卷的“老规矩”、广东卷的“胶片与数码时代”、辽宁卷的“祖孙俩看风景”等,都比较明显地要求考生厘清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如北京卷的“老规矩”,明显是要求考生作出判断,一些传统、一些老规矩还要不要。历史是延续的,文化是传承的,好的老规矩当然就是优秀的历史文化,当然是不能不要的、不能不继承的。再如广东卷的“胶片与数码时代”,过去的老照片虽然不多,虽然不够清晰,但承载的是沉甸甸的感情记忆,现代的数码照片虽然多,虽然清晰,但总是缺少某些东西,据此,对胶片的怀念,就是对亲情的怀念。

总之,人们既享受现代物质文明,又不能完全抛弃传统,特别是优秀的传统。

三、多道作文题指向了“风景”。作文题一露脸,大家立即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这就是,有多道作文题不约而同地都关注了“风景”。如湖北卷的“山顶的风景”、湖南卷的“心在哪里风景就是在哪里”、辽宁卷的“祖孙俩看风景”以及山东卷的“开窗看风景”等。

高考作文题同时都关注风景,大有风景这边独好之势。当然,这里的“风景”决不是单单指自然风景,而更多的是指社会风景、人文风景、精神风景。此“风景”只是一个触媒,必须透过这个“风景”,去思考,去追寻,从而明晓道理。

四、紧贴时代,弘扬正能量。像江西卷的“课内外学习之探究”,紧跟了新课改的潮流,紧贴考生的实际生活,让每个考生都有话可说。而全国大纲卷的“老王生病”,老王得到了别人的帮助,从而也去帮助别人,就是一道弘扬正能量的作文题。

五、新材料作文完胜其他。和往年相比,今年的作文题全都是新材料作文,这是一目了然的最新变化。随着话题作文的退场,命题作文也不见了踪影。这也足见新材料作文的强盛生命力。我们大可以断定,新材料作文,将是未来作文训练的主战场。

六、更加要求文体明确。在给考生自由选择文体时,更加注重文体清晰。有的干脆规定文体,如江西卷、福建卷、湖南卷均规定,只能写成记叙文或议论文,不能写成别的文体。其他没有这样明确规定的,也都特别强调而打出了“文体特征鲜明”或“文体明确”的字样。

七、赋分有所变化。继江西卷出现小作文后,北京卷也出现了小作文。在赋分方面,上海卷、福建卷、江苏卷均为70分,而江西卷和北京卷的大作文50分,小作文江西卷15分,北京卷10分。其余的试卷的作文题均为60分。

那么,今年的高考作文命题到底孰优孰劣呢?按照以往的惯例,我们不妨再来排排座、颁颁奖。

特等奖(2名):“空谷是悬崖还是桥梁”(福建卷)、“心在哪里风景就在哪里”(湖南卷)。

获奖理由:我始终认为,一道作文题命制得好不好,关键看两点,一是是否有利于考生写作,二是是否新颖,不和过去作文题重复。一道作文题,考生看到了,不仅能写,而且想写,有一种不吐不快的写作冲动,这才是真正的好作文题。一道作文题,总是过去旧题的翻版,无新意可言,也总是不足的。基于这两点来看,仔细比较、琢磨18道作文题,相对而言,我觉得还是福建卷和湖南卷略胜一筹。

福建卷的“空谷是悬崖还是桥梁”,此题既具哲思,又饱含诗意,且观点是完全开放的。你可以把“空谷”看成是“悬崖”,即困境、险境、绝境等等;你也可以把“空谷”看成是“栈道桥梁”,即出路或走出困境、险境、绝境等等。你可以进行双向立意,如:心态决定看世界的角度、不同心境成就不同人生、不同的阅历产生不同的思想意识、认知不同而境界不同……你也可以进行单向立意,如:险境并非绝境、寻找出路、离开险境、路在心中、以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面对险境、桥在心中路在脚下、活着就是要改变世界、遇到问题而不被所困、(敢于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方能)走出人生空谷……

湖南卷的“心在哪里风景就在哪里”,此题新颖,且富于诗意。题中的“风景”可以理解为业绩、成绩、成就等等,而“心”则可以理解为专心、用心、恒心等等。一个人如果用心、专心、恒心做事,一定会做出业绩、成绩、成就的。据此,可以这样立意:用心的硕果、恒心的魅力、心儿催开风景花、汗水灌溉结硕果、潜心让世界惊叹、心在哪里风景就在哪里、风景心打造、不经风雨怎见彩虹、成功缘自品格、坚守成就美丽……

一等奖(3名):“穿越沙漠的自由与不自由”(上海卷)、“门与路”(浙江卷)、“两人过独木桥”(课标卷Ⅰ)。

获奖理由:这三道作文题观点也是开放的,写作角度比较多,能够激发写作热情。

上海卷的“穿越沙漠的自由与不自由”,极具思辨色彩。理解好“自由中的不自由、不自由中的自由”这种辩证关系后,可以有多种立意:冲破不自由的藩篱、为自由而战、戴着镣铐的舞蹈、心开自由花、自由来自境界、名利的藩篱是自由的死敌……

浙江卷的“门与路”,也具思辨色彩。理解了两者的辩证关系后,可以这样立意:奋斗之路、学习探索创造之路、条条大路通罗马、入门的艰辛、起点终点路上行、路后必定入门、启开人生门踏上人生路、路上的风景门外的情、走好大学路打开世界门、学习探索创新永无止境、大学非终点……

课标卷Ⅰ的“两人过独木桥”,这道作文题既生活化,又不失新颖。变一人过桥为两人皆过桥,靠的是创新、智慧、变通……而有异议则代表着要不要遵守规则。据此可以立意:在竞争中的合作双赢、创新的魅力、智慧的力量、遵守规则、规则是用来打破的、规则下的灵活变通、是对手也是朋友、规则是公平的保证、设计规则的漏洞……

二等奖(3名):“课内外学习探究”(江西卷)、“胶片与数码时代”(广东卷)、“喂食动物失觅食能力”(课标卷Ⅱ)。

获奖理由:这三道作文题比较贴近考生的生活,让人有话想说,有话可说,但真正说起来,又说不太好,圆合观点有一定的难度。

江西卷的“课内外学习探究”,这个题目最贴近考生的生活,因为当下正在进行课改探究。探究是教师上课的新法,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新方,学生非常熟悉,有着切身感受。但是要写出深意又是不易的。好的立意有:探究的魅力、探究成就辉煌、我探究我快乐、探究驱动历史车轮、探究的收获、探究的花架子、作秀探究课、都是探究惹的祸……

广东卷的“胶片与数码时代”,关注的是科技改变生活的问题。新生活有新生活的不足,旧生活有旧生活的长处。胶片时代照片虽然少而模糊,但留存的却是珍贵、真情、真意;数码时代照片虽然多而清晰,却往往忽视真情、真意。据此可以立意:老照片的珍贵、被遗忘的美丽、留住人间真情、真情一路风雨行、时代的变迁真情的永恒、容易失去的才是美好的、简单的年代保留着永不褪色的记忆、拥有与珍惜、越得不到越追求、幸福年代也有值得我们珍惜的……

课标卷Ⅱ的“喂食动物失觅食能力”,这道作文题颇具针砭时弊的作用。生活好了,出游多了,本是好事,可一些游客就是不文明、不遵守公则,肆意喂食动物,使动物失掉觅食能力。可立意为:好心办坏事、破坏物性、不守规则、文明的缺失、只顾自身快乐、倡导文明守则、真正的关爱、溺爱非爱、温室里的秧苗长不大、培养人的自主独立、高福利带来的懒惰、过度教育的危害……

三等奖(3名):“什么是不朽”(江苏卷)、“山顶的风景”(湖北卷)、“开窗看问题”(山东卷)。

获奖理由:这三道题在理解上存在一定的障碍,不能一目了然。但如果深思、理解了,还是比较好写的,立意也是多元的。

江苏卷的“什么是不朽”,给出的材料有点费解,有点绕的感觉。但是,思考清楚了什么是不朽的,还是可以迅速入题的。可以这样立意:奋斗是青春不朽的秘密、挫折成就青春、梅花香自苦寒来、信念不朽人生不老、变的是年龄不变的是恒心、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湖北卷的“山顶的风景”,此题和湖南卷的“心在哪里风景就在哪里”有点撞车的感觉。无论是对于山脚、山腰,还是山顶的风景,都有人说好,有人说不好。对于风景好坏的评判,也完全可以是见仁见智的。参考立意:只要有心风景无处不在、最高处的风景、追求不同风景不同、心在风景在、目标与理想的差别……

山东卷的“开窗看问题”,有人看到静,有人看到动,有人看到俗,有人看到雅……即什么眼光看到什么,什么境界看到什么。这正如鲁迅先生说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一样。胸怀、眼光和见识,是因人而异的,你脑袋里边有什么,你就能看到什么。参考立意:心态决定物态、眼界决定视界、谈心外无物、心灵的世界、社会阴暗面之我见、怎样看待牢骚、如何面对打击迫害、如何看待人生道路的坎坷、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鼓励奖(6名):“祖孙俩看风景”(辽宁卷)、“人只有站起后世界才属于他”(四川卷)、“剧本修改谁说了算”(安徽卷)、“租房”(重庆卷)、“老王生病”(全国大纲卷)、“老规矩”(北京卷)。

获奖理由:这六道题,有的比较生硬、有的比较隐晦、有的观点比较单一、有的比较陈旧、有的是写烂了的老题。

辽宁卷的“祖孙俩看风景”,孙子说霓虹灯漂亮,爷爷说过去的星星美丽,各执一词。反映的是两代人的差距,代沟的问题永远存在。此题显得比较生硬,但如果要写,可以有这样一些立意:理解消除隔阂、沟通缩小差距、风景这边独好、科技改变生活、变与不变的道理、现代与传统的融合、辩证地看待社会的发展、美在科技还是美在自然……

四川卷的“人只有站起后世界才属于他”,观点单一,只能肯定,不能否定,写作范围过窄。题目还是比较好理解,主要是理解“站起”二字的意思。“站起”即为站立、自立、独立、自强等等。主要是指一个人精神层面、人格层面的“站立、独立”。参考立意:勤奋学习、自强不息、为生命奠基、勇敢面对挫折困难逆境、乐观自信地面对生活……总之,一个人、一个集体、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站起后”才可能有地位,才可以趾高气扬,才可以不任人宰割,才可以赢得别人的尊重。

安徽卷的“剧本修改谁说了算”,显得比较隐晦,考生一时难以理解。其实,这则材料是对演员能否改动剧本一事的辩论,旨在要求考生能对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材料涉及两个人物:演员、剧作家。演员认为可以改动,理由是表演需要;剧作家认为不能改动,理由是改动违背创作原意。两者的说法不一,又各有道理。据此,可以这样立意:不能拘泥程式需要的就是好的、应该随情势而变、在创新中突破、个性发挥、要坚持底线、要有原则性、要遵守规则、规范的作用、既要有原则性又要有灵活性、辩证地看待目的与效果、外界限定与个性发挥……

重庆卷的“租房”,也比较隐晦。从房东关心房客,到发现房客的一些不好习惯,最后取消租房的一系列举动上看,其题旨隐含着:爱心与责任、善良与宽容、尽职与原则。总之,这道作文题引导考生关注生活、关注自我成长,遵守社会规范,让道理变成人格,让规范变成尊严。它启示我们:做人,要做一个充满关爱的人!做人,要做一个坚持原则的人!做人,要做一个坚守责任的人。

全国大纲卷即广西卷的“老王生病”,题目老旧,没有新意。老王得到了别人的帮助,他反过来去帮助别人。这不就是平时无数次写过的回报呀、感恩呀、爱心接力呀、爱的传递呀等等老话题么?此题写作,仍然是写这些范围,没有多少新意。

北京卷的“老规矩”,就更陈旧了,写烂了。此题无非仍然是说,一些老规矩、老传统不能丢。如勤劳、孝道、尊重他人是绝对不能丢的。现在的北京生活节奏加快,忙忙碌碌中忽视了人与之的相处,一些人变得功利和更加自私。空巢老人孤独的守望、富人的铺张浪费、无良媒体挖别人隐私等等,与老规矩留下的理念形成了激烈的冲突。在批评中肯定坚守老规矩,意义更大。

最差奖(1名):“假如有一款芯片”(天津卷)。

获奖理由:有人说这道作文题新颖,想象空间大,而我却认为它存在着严重的导向问题,它比以往的“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更逊色。哦,不需要劳动,不需要奋斗吃苦,只要移植了一块智能芯片,人就什么都知,什么都晓了,人就无所不能,无所不知了,就一劳永逸了,这是典型的不劳而获思想在作祟。这也是社会不良风气的习染。社会上大有人存在一夜暴富的思想:一些人去抽奖想发大财,一些人想选秀出名,一些人想做官发财……这都是一劳永逸、不劳而获的思想使然。命制这样的作文题,客观上会起坏作用、坏影响,不知道命题者有没有想过这种不良导向呢?人类的知识成果、能力水平,无不是通过艰辛汗水所获,如果一块小小的智能芯片,就取代了人们的奋斗历程,人类必将衰退。这种价值取向,应该是作文题所力避的。古人云,文章天下事,文章经国之大业。好文章、好命题一定是要发扬正气、弘扬正能量的。

即使不往一劳永逸方面去想,就是从积极层面上想,此题也写不出多少新意,无非就是以下一些惯性思维立意:知识改变未来、科技改变生活、科技为人类带来快捷与方便、知识不能发挥想象、知识不能代替创造……分析知识与能力、想象、创造的关系,强调人类创造性的可贵等等。

科技改变生活作文范文3

数字化课堂与高近视率

2014年底,教育部称全国6万多个教学点均已全面应用信息化教学。由此看来,从国家层面,课堂教学的数字化的趋势不可逆转。在基层学校,学校也热衷于这种数字化的网络教学。与此同时,教育部数据显示,视力不良检出率继续上升,并出现低龄化倾向。从1985年到2010年,7岁至18岁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持续上升,尤以7岁至12岁年龄段学生增长速度最快,各学段在2012年增长速度有所减缓。另外,城市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增长放缓,农村学生增长加快。

有关部门统计了江苏学生近4年的近视率,2010年,该省6岁至22岁学生的平均近视率为61.5%,仅比2005年上升了1.1%。2010年后学生近视率直线上升,7岁至22岁学生的近视率为67.8%,初中生(12岁至14岁)的近视率为76.9%,高中生的近视率为89.4%。17岁年龄组男女生的近视率则分别高达90.5%和92.3%,其中苏南女生的近视率更是高达95.1%。2012年,7岁至22岁学生的平均近视率为73.8%,比2010年的63.5%上升了10.3%。2013年,江苏7岁至22岁年龄段学生的近视率为75.5%,其中,大学生近视率比2010年上升了26.4%。从2010年到2013年,该省7岁至22岁年龄段学生的近视率上升了14%。

江苏学生的高近视率,或许和该省课堂的高度现代化有一定关系。2014年10月,苏州市金阊实验小学正式启用新建成的“未来教室”。教室里,讲台前方的黑板也由两块巨大的电子液晶显示屏取代,老师依托STARC双板系统制作课件授课。教室四周还总共摆放了6块触摸式一体机。每个学生座位上1部平板电脑。除此之外,教室总共设有4台人影捕捉摄像机和10余台垂挂电话筒,可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录像或直播,“比如今后观摩公开课,听课老师们就不一定非要挤在某个教室里了。”据介绍,这样的一个教室,总共投资约100万元。

“云课堂”抹杀孩子想象力?

目前,“云课堂”走进学校教学。一些教育专家指出,教育信息化,不仅要充分提高信息技术运用的程度,而且要提升信息技术的教育含量,尤其是不能让信息技术强大的展示功能“淹没”学生的想象空间。

上海向明中学校长芮仁杰指出,“云课堂”要防止简单问题复杂化。课堂上,许多老师都教得很辛苦,都想通过讲解、演示,把知识讲透,说重一点,其实是把知识“喂”给学生。他觉得这样的做法并不完全正确。“教师把学生不明白的讲明白,是可以的;但教师讲得太明白,反而不如‘不明白’。”该市教委基教处负责人认为,对“云课堂”等的信息技术了解较多,展示过多,可能会抹杀学生的想象力。该负责人表示,不是所有课程、所有课堂都需要“一刀切”地运用信息技术,应当有所选择。他说:“技术没有错,但执教者要有清醒的头脑。”

书写竟成了问题

央视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拨动了“键盘化社会”人们的神经。不少网友表示,因为经常用键盘打字,好多字已经不记得怎么写了,仿佛自己的“语文是数学老师在体育课上教的”。而随着课堂教学的高度信息化,这种现象已经有向下蔓延的趋势。

“电脑已成为一种很普遍的使用工具,小学生写作业有时候也会用电子版,造成了写字时间大大减少,自然写不好字。”在福建省泉州市第三实验小学教书法课的林老师认为,很多学生甚至利用QQ空间、博客等来写日记。家住泉州市幸福街的李爱英说:“我孙女小学三年级开始接触电脑,四年级的时候已学会打字,到六年级时打字比写字快多了。现在念初中,字迹七扭八歪。”家长宋佳佳说,现在的孩子,越到高年级,使用电脑的频率就越高。“他们会用电脑处理图片、制作PPT、流利地写作文……但拿起笔来就不是那么回事儿了,语文作业本上,遍布着涂抹或划掉的痕迹,不会的字干脆就用汉语拼音代替。”

重庆市棋院做过一个测试:随机找到10多个小学生,根据不同年级的大纲要求,进行现场听写。每人考查约10个词语,只有一个孩子全对。结果显示,相对于高年级的孩子,低年级孩子的错字率似乎要更低一些。棋院的老师认为,低年级孩子错字率低可能是因为电脑用得少。

科技改变生活作文范文4

[关键词]大众化高等教育;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模式

[DOI]10.13939/ki.zgsc.2016.41.183

高等教育一共要经过三个阶段,即精英阶段、大众化阶段和普及化阶段。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将有越来越多的平凡的、有资格的人获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高等教育大众化同时有质和量的要求,根据美国学者马丁・特罗的研究,在量方面,一般要求毛入学率为15%~50%,我国高校正式进入了大众化高等教育时期是在2002年。在质的方面,大众化高等教育要求改变教育理念,扩大教育的功能,使培养目标和教育模式更加多样,同时在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和方法、入学条件、管理等方面也要有一定的改革变化。基于此,人们对于高等教育大众化应该有如下认识。第一,学生的综合素质将有所降低,学生的人数将大大增加。因为我国的人口基数很大,社会对学生的期望是希望他们成为专业技术人才,也就是应用型人才。第二,师资这一块会有紧缺,师资的总体素质可能会有下滑。第三,大学和社会的关系将更加密切,大学将不再封闭,要确定服务社会的功能。本文根据笔者一年的专题访谈,试图细致分析大学英语教学现状,而后探讨性地提出五点大学英语改革的方向。

1 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问题分析

大众化高等教育以来,大学英语教学有了飞速的发展。截至目前为止,教育部的统计显示我国从事非英语专业教学的老师已达到7万余人。为了更好地服务社会,大学英语改革的呼声愈演愈烈。为了进一步了解现状,笔者对江苏省淮安市内的高校的一些教师与学生进行了大学英语教学的专题访谈。接受访谈的50位教师与100位学生来自淮阴工学院、淮阴师范学院、淮安市财经学校、淮安市卫生职业学校、南京林业大学南方学院以及淮安市食品学院。50位教师都具备中级职称或高级职称,教龄7年以上。男女各50名学生来自不同的年级、不同的系科。访谈的问题包括对现有教材的看法,对老师教法、教学模式的看法,对大学英语评价体系的看法,对学生学习的看法以及大众化对大学英语的影响。为期一年的访谈使得分析更具备可信度,更加细致。教学包含两个问题即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以笔者会从师生两方面来分析。

1.1 师资问题

高等教育大众化所带来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缺少教师。梅贻琦先生说过大学是大师的大学而非大楼的大学。此次的访谈中,笔者发现具有博士学位的老师很难找到,他们的回答也试图推掉自己身上的原因,他们认为是国家的政策偏向理工科,导致一些真有能力的教师逃离大学英语的工作岗位转向专业英语。公外的老师福利也偏低,这样一来师资队伍变得不稳定,师资的流失问题越来越严重,高质量师资的引进更是希望渺茫。他们还认为现在学生的素质一届差于一届,人数还越来越多,大班教学师生比最多达到1∶120,导致自己的教学很难正常开展,比如口语教学。客观来说,这是有道理的,但主观告诉我们,现有的师资素质也有待提升。部分学生的访谈也显示出他们对老师的不满。比如有些同学指出英语课是最好上的,就是“讲讲单词,其实我们都有字典和网络,我们能掌握单词。”

1.2 英语教学方法以及评价问题

由于应试教育的根深蒂固,英语教学一直把基础的单词、语法放在首位,重视阅读教学,很少开展听力与口语的训练。所以英语教学有极大的功利性,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非常低下。此次访谈中,教师们认为学生课前准备较少,导致很多教学方法很难维持正常的教学工作和教学进度。同时,他们认为四六级的评价体系有很大的缺陷,比如没有重视口语考试,考试是一劳永逸,只要通过了就不用再考了。其结果导致有的学生过了四级后,放弃英语学习,连二年级的期末考试都没有通过。学生访谈中学生也承认了现在英语学习兴趣不高,一方面由于四级考试已通过,另一方面,老师上课只是放映PPT,听力课放音效果非常差。

1.3 英语教学模式问题

由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冲击,学校的教学硬件相对落后,很多教室还只是有黑板和幻灯片,语音室数量很少。与此同时,科技和社会的进步使学生需要个性化的发展,需要接触新的教学设备和教学方法。传统的“填鸭式”与粉笔显然要被新的基于信息化时代的教学方法所替代。教师访谈中,笔者发现各大院校的教学设备是落后的,有的院校开展了基于多媒体的教学模式,但效果还在验证之中。学生访谈的结果非常有意思。50%的学生们认为他们想回到传统模式,很多年的应试教育与“填鸭式”已经让他们习惯让老师去总结讲解知识。很多学生也自己配备了电脑,但用其当成助学英语工具的却是凤毛麟角。所以,笔者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时代到来,教学模式必要改变,但可能根源还在基础教育阶段,还在应试教育的体制。

2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原因分析

随着大众化高等教育时代的到来,社会、普通人以及经济发展这些外因已经翘首企盼着大学英语改革的到来。因为作为应用型人才,掌握一门外语的应用能力尤其是英语的应用能力已经是无可厚非的议题。而在大学内部,越来越多的学者也根据社会需求及自身发展要求大学英语的改革必须加快实施。本次改革的原因就是发展的需要,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高校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发展。

2.1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英特网让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不断缩小,让每个人在任何时间、地点都能与他想要交流的人进行沟通,英特网也让知识的传播更加迅速,更加多样化。而电脑和英特网的存在让教学模式的改革实现变得有可能。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大大提升,学习的时间将不受控制,由于慕课的发展,学生可就同一个知识点反复地学习,学习的次数可以自己调配以达到掌握的目的。此外,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的交流将更加方便,QQ群、微信这些现代化的通信软件已经被广大教师与学生采用。一些实证研究也证实了其对学习的有效性。也就是说微信使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提高了。信息化也让老师的工作更加轻松有效,除了上课外,教师可以更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监控,时时掌握他们的学习情况、生活情况。还有一些作业批改软件,比如批改网可以很科学地判断学生的英语作文,这样也可以帮助老师节约时间。教师的工作效率提高了,课余时间增加了,这样老师们会用更多的时间去思考更好的教学方法、更好的教学模式、从事科研工作,让自己转型为学者型教师成为可能。

2.2 社会舆论压力大

在中国一些比较发达的地区,一年级就会开设英语课程,不发达地区也会在初中一年级开课。所以到大学毕业,学生们英语至少学习了十年,但学生们的英语应用能力实在不敢恭维。有人把矛头直接指向应试教育以及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因为这些考试的存在,使学生们热衷于做题、背单词,而不是用英语进行口头及书面交流。当然,这些考试存在不少弊端,比如轻视口试,比如一次通过一生轻松。这么多年的改革探索,教师和科研工作者都积累了大量经验,为探索英语教学改革打下了基础。

2.3 学生数量增加的现实压力

扩招以来,大学英语课堂人满为患,师生比几乎是1∶100。另一方面老师的素质参差不齐,导致教学效果不太理想。就是这样的现实让大学英语的深化改革已经势在必行。也可以这样理解,是大众化的高等教育呼唤出了大学英语改革。

3 如何进行大学英语改革

众所周知,大学英语的改革始于2002年,转眼间,已有15个年头。在构建科学的大学英语教学体系的建设过程中,人们不断探索,相关进程一直在切实地推进。淮安市的高校也响应号召,积极地改革大学英语教学。比如淮阴师范学院开展了分级教学,并开设多门英语选修课。高等教育大众化给我们带来的基本认识是学生和教师的数量增加,学生和教师的水平参差不齐,学生将被培养成应用型人才,社会需要这样的人才。基于此,笔者认为要构建科学的大学英语教学体系,改革需在以下五个方面推进。

3.1 不遗余力地加强师资建设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他们是高等教育工作不断进步的源泉,他们是大学存在的根本,他们是推进这次改革的实践者、开拓者,也是这次改革成功的关键。一个优秀的英语老师,笔者认为应该具有三方面的素质。一方面他需要有较高的文化素质,最好具有相关专业的博士学位。第二,他应该游刃有余在教学与科研工作,是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是同行的学习榜样,也是一名学者。最后,他要有崇高的品德,唯有品德正的人才能有浩然正气,也会符合大学的要求。加强师资建设的途径有两条,一是引进,一是本校开发。这都需要国家和领导们的重视与支持。只要大师到位,何愁工作难以推进?

3.2 不断完善英语学习的评价体系

本次改革的最终目标是为社会输送更好的应用型人才,他们除了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更要能善于运用英语这个语言工具,获得西方国家的有用信息并与之交流想法。所以,只需一次成绩的大学英语四、六级必须改革。除了应重视口语考试之外,还应借鉴国外优秀的语言考试制度,比如雅思考试,成绩的有效期只有两年。四、六级也可以进行三年一测,甚至一年一测,以确保学生成绩的稳定性。我们还可以采用形成性评价,为每一位学生建立英语学习档案,这样一套科学的评价系统就建立了。

3.3 合理运用科技改革教学模式信息化时代的冲击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也加速了教学模式的变革。在这种以多媒体与网络为主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们不再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被深深吸引,去发现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教师不再是学习的中心,而是学习的有效指导者,教学方法新颖了,课堂组织形式也增加了。所以,当前的主要问题是建立更多的多媒体教室并培训教师熟练掌握技术,使这些设备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3.4 配备与时俱进的教学观念和方法

大学英语改革的前提就是要彻底地转变教学观念。不能保留精英教育阶段所持有的观念,也就是说教学不能只为考试服务。教师所教授的内容要从简单的知识点转换为以提高语言应用能力为中心,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科学的教学观和学习观,学习没有终点,英语学习不能止步于四、六级考试。当观念转换后,教师的教学方法就不会再是“填鸭式”,而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式学习、小组讨论学习以及发现学习。这样知识和能力的关系就不再是矛盾关系,而是统一于学生素质的发展。只要观念转换了,教学方法就会跟着变化,学生们英语的应用能力就会水到渠成。

3.5 深入地加强与母语国家的交流,保证教材的先进性

教材从来不是现成的,它依托于教学大纲。作为教学内容的教材,其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改革后的教学大纲已经对英语的听、说、读、写、翻译这五个方面进行了细致的规定。但由于语言的学习必须与时俱进,语言材料必须具备真实性(Authentic),所以教材中的内容最好选自国外的文章或者国外原版教程,其练习应该更加重视听说训练而不再是阅读理解。此外,课程的设置也可以更加灵活,这样就会有专门的口语教材或听力教材。如果把大学英语的最终目的定为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那教材的编写与课程的设置必须保证教学内容有语言知识点、有语言的技能训练、有交际能力训练等方面。

4 结 论

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大众化高等教育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改革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持续进行。只要国家、社会以及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同心协力,科学的大学英语教学体系必将建立,社会所需的应用型人才也必将更加完美,社会的高速发展也将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胡璋剑.应用型人才培养新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2]刘润清.21世纪的英语教学――记英国的一项调查[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2):1-8.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S].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