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微课程远程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微课程远程教育范文1
关键词 远程教育 微课程 困难 对策
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后产生远程教育的新概念,通常意义上也就是运用网络技术与环境开展的教育。近年来,随着可汗学院、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的兴起,微课程也被广泛应用到远程网络教育中,其短小精悍、建构式的课程呈现模式与远程教育教学要求更为匹配。
一、远程教育微课程的阐释
1.对微课程的理解
微课程是以建构主义学习方法为理论基础生成的,它的开发不仅是教学短效的体现,其便于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的模式更有优势。当然,微课程对学习环境的要求也体现出了与传统教学的差异,微课程的学习需要一定的现代教学信息技术支持,比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这种移动终端学习模式匹配于微课程的设计理念,便捷、舒适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增强学习动力。
2.远程教育中微课程的运用价值
现代电子信息技术作为微课程的教学载体决定了微课程在远程教育中运用更为适合。微课程在远程教育中的运用既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师生一体的传授模式,实现教育实时进行的可能,又体现出短、精、准的教育时效性。
第一,微课程导入教学。短小精悍的微课程导入教学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效果。
第二,课前的学习准备与课后的复习巩固。教师可根据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和学习新知识所需的衔接设计制作微课程,作为课前的预习。对课后的学习评价、复习巩固同样需要教师整合相关教学资源,结合课堂教学效果有针对性地设计微课程。
第三,微课程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首先,微课程资源的建设主要解决教学重难点,具有较强针对性,在移动学习的技术平台支持下便于学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有很大的自主空间且充分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其次,微课程视频的学习操控可由学生自主掌握。让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控制视频的播放速度和次数,使学生能够反复观看,较好解决了学习内化问题。
二、远程教育微课程建设面临的困难
1.微课程教学资源不丰富
作为以建构式学习为主要特征的微课程是建立在学生自主学习方式上的,但当前远程教育理念没有充分考虑到学习者的接受情况和理解程度,在某种程度上还沿袭传统教育、应试教育的课程模式。
第一,微课程的设计思想单一,在课程设计中偏重于展示课程内容,忽视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第二,对远程教育学生学习特点及个体特征分析不足,缺乏对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指导。远程教育有别于传统的课堂教育,它实现了教与学的时空分离,因此,教育者必须突破传统教育的教学理念,要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来进行教学资源的开发设计,在教学中应坚持以自主学习为主的教育导向。
第三,微课程学习内容设计单一,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教育资源匮乏(包括内容和形式)。在远程教育中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探究实践能力,而在目前的微课程设计中不仅学习内容不能把控学习者的学习要求,资源中交互活动设计也不到位。
第四,教师教学水平提升滞后,微课程的呈现方式呆板。微课程的呈现方式不仅和制作者的教育教学理念有关,还与个人的信息技术水平有直接关系。由于微课程的制作是基于先进的网络技术的,所以,对一些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水平掌握不足的教师来说,微课程就是传统课堂教学的视频挪移。设计方案与实践制作不能有机统一,导致微课内容枯燥乏味甚至不能完整体现课程的结构和内涵,致使学生在微课程学习时缺乏清晰的学习思路,不能有目的的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有效规划、监督与评价,也难以激发学习兴趣,甚至会严重损害学生的自信心,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资源配置不合理
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的重要保障前提是合理科学的资源配置。目前在我国远程教育中由于教育资源建设经费、技术开发、人力资源配备等方面不够合理,导致微课程资源建设实践中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第一,财力保障无法到位。微课程的开发建设无论是硬件投入还是软件设施的提升都需要大量财力保障。就目前远程教育专项资金投入来看,虽然在购置硬件设施上投入较大,但僧多粥少,难以兼顾,在软建设的投入上也无法顾全,例如对教师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培训不能及时到位。这样就会影响教学资源的顺利建设,既不能保障教师专业提升,也不利于教学资源质量的提高。
第二,教学技术平台建设不同步,不能适应需求。教学技术平台硬件设施的建设是远程教学质量的基本保障。微课程的教学需要生动的教学方式、需要传输大量音视频多媒体资料,这对教学技术平台的设置要求很高,比如对压缩编码技术水平、网络传输稳定性及速度都有着极高的要求。此外,远程教育微课程制作过程中需要的多媒体资源素材整合(包括各种图像、视频、声音等采集到计算机里面变成数字格式等技术处理)难度较大,目前的远程教育机构无论是信息检索量还是硬件处理系统均不能满足需求。
第三,人力资源配备不合理。课程建设需要教师和技术服务人员协同合作,但在远程教育微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的实际工作中,从课程设计到制作往往只有课程负责教师独立完成。这样从教学资源的品质上,一方面,不能海纳百川、兼容并包,容易导致课程内容不够丰富;另一方面,由于部分教师网络知识及以多媒体教学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缺乏,无法运用技术实现课程设计的初衷从而影响微课程的教学效果。
3.管理机制不规范
首先,课程资源管理不到位。比如对微课程的制作仅仅停留在表象上的微课(时间短、内容少),缺少学习评价与反馈环节,没有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其次,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监管不到位。目前微课程教学只是将制作好的课程课件直接挂在远程教学平台上,对学生的学习形式和学习内化程度等后续教学管理缺失。再次,基于远程开放教育微课程的资源建设缺乏统一的课程建设标准。没有形成协作与共享的运行机制,导致各类远程教育机构的资源独成体系,致使课程资源重复建设、盲目建设,出现教学资源质量参差不齐的状况。
4.学习支持服务不到位
学习支持服务体系是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必要导学保障,目前,学习支持服务系统在学习者学习过程中地运作仅是人力导学,缺乏信息系统导学环节。在远程教育实际教学实践中,当人力导学不及时时,很多学生因不能主动利用学习支持服务项目而影响其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进程。这种课程内容与后续学习支持服务相分离的学习状况,破坏了微课程教学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三、提升远程教育微课程建设的保障措施
1.梳理远程教育微课程理念,建立科学的认识
首先,要将微课程作为一个课程来看待,要保证课程的完整性,既要有课程的设计与开发,又要有课程的实施和运用。这就要求微课程教师在微课程的时间、内容、结构甚至语言的组织上有全面统一的认识和规划,在微课程短、小、精的特点上实现微课程的系列化,确保微课程的整体性。其次,要强化“以学习者为中心”,突出开放式的学习理念。远程教育开放式的学习特点要求微课程资源在建设中从设计到制作均要以学习者学习特点为本。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结合学习者的学习习惯、学习特点和学习者的实际需求,做到设计合理、目标明确、主题鲜明、合理整合教学资源,生成包含声、像、音因素的生动视频,激发学习者以极大的兴趣集中注意力投入学习,充分实现学习者学习自主性。再次,要认识到微课程不仅是一种封闭性的教学资源,也是一种开放式社会资源。远程教育模式会逐渐成为社会化学习、终身学习的主要渠道,微课程应用的深度和广度也会进一步拓展,逐步由学校向社区教育、培训等领域拓展,要重视对各类教育资源的设计和整合,以满足微课程资源建设需求,要建立大众化的微课程建设理念。
2.建立微课程资源开发机制
(1)政府教育部门应重视远程教育微课程建设制度的完善
制度的完善主要体现在课程建设标准、技术的统一和规范课程建设流程,以相关的规章制度支持和引导网络课程建设,鼓励不同教育机构之间建立资源共享平台,避免盲目开发、低水平开发课程资源。推广技术化标准有利于实现课程资源共享,促进我国远程教育标准化、规范化,致力于提高远程教育微课程总体质量。
(2)经费保障制度的建立
一是要保障远程教育微课程开放的硬件投入,二是要保证微课程人力资源的开发。政府需建立微课程技术平台建设与人力资源培训的经费制度并保障对相关经费的预算和支付落实。
(3)建立交互性学习,完善评价标准,健全评价体系
远程教育师生分离的特性不仅使师生教学互动缺失而且使教学信息反馈迟缓和失真,造成学生的学习困难。所以,在远程教育微课程的资源建设中要充分考虑与学生互动学习的教学设计,建立交互性学习支持平台。
远程教育中微课程教学资源建设须注重在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征求学习者对课程资源建设的意见,这样才能发现问题,及时进行修改、补充从而完善教学资源的内容,保障微课程教学资源的质量。因此,远程教育微课程教学资源建设体系需要完善规范,在交互性学习理念支持下,建立效果反馈评价机制,健全评价体系。对评价机构的确立可引入第三方认证机构,对所开发课程进行督导,改善远程教育微课程建设水平。
3.加强远程教育教师的教学业务技术培训
远程教育微课程地研发需要制作者既要有教育理论基础也要具有一定的电子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就目前我国远程教育师资建设状况来看,专业的远程教师培养刚刚起步,对远程教育的现代教育技术与信息网络传输技术的掌握欠缺,应当加大在职教师远程教育信息网络技术的提高培训。可以采取在岗、脱岗的技术短期培训或者换岗到技术建设一线中实践培训。
4.重视微课程的学习支持服务技术研发
远程教育微课程的研发对网络信息等技术的要求较高,它涉及到音频、视频、动漫等技术的编辑合成和运用,也需要持续做好技术保障工作,包括加强前期微课程开发技术、中期微课程使用支持及后期的技术平台维护和升级等工作。确保微课程开发的可持续性,提升微课程品质。
微课程在教育实践中地运用越来越广泛,其能有效解决实际教学问题,具有针对性地解惑、启惑,充分调动学习者学习的主动性,这种新颖的授课模式和高效的学习效果备受欢迎,但微课程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处于研究和探索中。我们只有客观分析微课程在远程教育中的实际运用价值才能不断促进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真正实现让学习移动起来。
参考文献
[1] 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
[2] 姜玉莲.微课程研究与发展趋势系统化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3(12).
[3] 高新芝.关于现代远程开放教育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的几点思考[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2).
[4] 陈会源,刘文芳.中小学微课程的设计与制作[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14).
[5] 何旭.走向后信息时代的微课程范式[J].教学研究,2014(3).
[6] 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
[7] 沈海峰,贾礼远.远程开放教育微型移动学习设计[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3).
[8] 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1).
微课程远程教育范文2
【关键词】教学模式;网络课程;微资源
0 前言
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据教学大纲撰写教案并组织教学活动,课堂成为了教师和学生进行信息传递与交流的活动场所。网络课程教学可以集图、文、音、像于一体,能够生动形象地开展教学活动,同时在教学模式上有着非常大的差异。传统教学模式一般是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完成特定教学内容的一种课堂教学形式。其特点是教师口授、板书,学生耳听、笔记。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是教学活动的主导,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网络课程教学是一种开放式的,学生主动学习成为一种必然现象。在符合总体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学生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学习,课程和进度允许因人而异,学生根据个人的情况,可以反复学习、重点学习。学生通过查找、探究和加工这样一个学习过程,能够提高认知和思辩能力,有利于实现“个性化教学”,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慧潜力。教师也必然地从教室中的主宰地位转换成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本文以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核心课程《熔化极气体保护焊》网络课程实际教学为例,阐述了基于“微资源”的网络课程教学模式。
1 基于“微资源”的网络课程教学平台构建
基于“微资源”的网络课程平台可以理解为互联网+教学资源的形式,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借助于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等技术手段为目前1:50的超载职教课堂设计全息化的教与学场景,教师可根据课程内容设计全息化的教学应用场景,包括课堂教学、实训教学、课本学习、课余学习四大场景,将一个个教学载体打造为可感知学生行为的“学习触点”(具体学习内容),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及知识掌握情况,自助学习,以提升课堂学习效果与教学管理精度。在这里不仅有教师授课的资源,也有供学生下载的讲义及扩展资源,同时还为学生提供签到、笔记标注、随堂测验、互动问答以及课堂评价等应用。并通过与网络课程联动追踪学习行为,使教师随堂即时掌握学生个体学习进程、效果与反馈。基于“微资源”的网络课程教学平台如图1所示。
图1 基于“微资源”的网络课程教学平台
2 网络课程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2.1 课堂教学
2.1.1 签到(考勤管理)
在传统课堂上,老师现场点名耽误上课时间,而且迟到、早退、代签情况规避难,考勤管理效率低。老师在开课前利用网络平台生成课程考勤签到二维码,在上课时(课前或课中)适时二维码,学生通过扫描老师的二维码进行课程签到,学生课程考勤情况会自动推送到现场,老师可即时掌握学生的考勤情况,节约了老师授课时间,提升了考勤效率效果,有效规避的迟到、代签等问题。
2.1.2 即时测验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即时推送测试给学生。学生可以通过手机资源库APP在线完成老师布置的测试题,老师通过测试结果可实时了解学生对该课程(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便于老师进行学生学习管理与学习情况分析。
2.1.3 自助学习
为帮助学生解决课堂学习中的难点,学生可以在课堂上通过手机APP自助登录网络课程平台学习,解决自己在学习上遇到问题。
2.2 实训教学
由于实训场地及设备条件的制约,实训教学沿袭传统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老师“演示操作”、学生“观看习的”,老师实训教学与网络平台的课程资源使用鲜有关联,老师可根据专业课程内容设计全息化的教学应用场景,以课程“微资源”的形式将一个个教学载体打造为可感知学生行为的“学习触点”(具体学习内容),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及知识掌握情况,自助学习,以提升课堂学习效果与教学管理精度。在这里不仅有教师授课的资源,也有供学生下载的讲义及扩展资源,同时还为学生提供签到、笔记标注、随堂测验、互动问答以及课堂评价等应用。并通过与网络课程平台的联动追踪学习行为,使教师即时掌握学生个体学习进程、效果与反馈。
2.2.1 实训自助学习
首先根据《熔化极气体保护焊》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场地(设备)情况及要求,进行课程设计及教学环境搭建。将课程内容与教学场地(设备)有机融合,将《熔化极气体保护焊》课程关键知识点以“微资源”的形式作为“学习触点”(学习内容)部署在教学场地(设备)上,并将教学任务进行分解、安排,确定课前学生学习安排、课中教学组织实施及课后学习落实内容。
学生在《熔化极气体保护焊》课堂上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及知识掌握情况自主、自助学习任务,有针对性的学习知识点实践解析、技能点操作特写(包括友好提示、安全规范)等,为实训学生进行个性化呈现、点播与反复播放。还通过与资源库联动追踪个体行为,使教师掌握学生实训进程、效果与反馈。
2.2.2 任务过程记录
以《熔化极气体保护焊》课程实训技能学习为例,学生可以在实训现场根据课程安排开始实训任务。首先,各任务组通过扫描实训设备上的二维码领取小组实训任务。在任务完成过程中,学生通过扫描现场的二维码掌握任务知识点解析知识,并通过手机完成实训任务的提交及进行任务过程管理。
2.3 课本学习
针对学目前在课本学习方面,老师无法知晓学生学习进度、学习情况,学生间课余课本内容互动无法实现,“书是书、网是网”,课本与网络课程资源毫无关联等情况,基于“微资源”的网络课程教学平台应用于课本学习给出的解决方案是为教材设计(配置)相应的动态资源,为学生课本学习中抽象的理论图文提供形象的动态呈现与学习互动,弥补纸质教材图文资源呈现方式的不足,提供动态的资源呈现(音视频及动漫虚拟化资源),并通过与学习平动,进行测验、互动等个性化学习,从而提高学习兴趣。课程学习平台不仅有教师授课的资源,也有供学生下载的讲义及扩展资源,同时还为学生提供签到、笔记标注、随堂测验、互动问答以及课堂评价等用。并通过与资源库联动追踪学习行为,使教师即时掌握学生个体学习进程、效果与反馈。
2.4 课余学习
迫于时间压力,老师对线上组课、课程共享缺乏积极性,更谈不上多位老师在线协作课程设计。老师仅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在线完成,学生迫于老师课业的压力上线学习,在线学习缺乏积极性。学生在课后学习时,如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何激发,而在课后学生与老师即时的互动与反馈如何实现,这些问题咎待解决。
2.4.1 互动问答
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可以与其他学习者就所学课程内容进行在线互动、讨论。学习者可以就某个实训主题分享自己的学习感受,也可以发起讨论主题,与其他学习者深入研讨,便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及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4.2 提醒
教师可通过网络课程学习平台向学员推送对课程开课信息及测验通知,学生在APP端可随时随地接收提醒,方便学生进行课程安排。
2.4.3 自助学习
学生在课余通过登录网络课程学习平台及手机APP学习老师安排的课程内容。
3 结束语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在教学领域的应用,使得课程呈现形式和课程教学模式都与以往传统的教学有着很大的区别,特别是在高职学院教学改革深入发展的阶段,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在教学上面的应用势在必行。基于“微资源”的网络课程的建设借助于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技术,积极探索符合职教特色的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建设过程中融入职教日常教学模式(课堂教学、实训教学、学生教材学习、课余自学四个教学场景中),有效的提升了学生及社会人员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宋朝霞,俞启定.基于翻转课堂的项目式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4(1).
微课程远程教育范文3
引言
“汇编语言与微机原理”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程。该课程融合了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和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两门课程的内容,要求学生重点掌握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的方法和微型计算机系统各个部件的工作原理。掌握汇编语言是掌握微机原理的基础,因为实现和验证微机系统各个部件的工作过程需要用到汇编语言,并且更高层次的综合系统设计也离不开汇编语言。
汇编语言与微机原理课程中,汇编语言子程序设计这部分内容的知识掌握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其“承上”的作用体现在:作为一个独立的模块,子程序设计涵盖之前所学的汇编语言的指令系统、伪指令、数据类型及三种基本控制结构(顺序结构、分支结构和循环结构)。其“启下”的作用体现在:①后续接口芯片的功能应用基本上都是以子程序的形式实现;②中断系统中的中断服务程序就是一种子程序,中断系统是微机系统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说不理解中断系统就不能理解计算机的工作原理[1],而掌握子程序设计是本文由收集整理理解和应用中断系统的基础之一;③子程序设计是开发大型程序的基础,对于培养编程能力十分重要[1]。因此,汇编语言子程序设计这部分内容无论在教学上还是在实验中都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但目前鲜有文献涉及这方面的问题,本文针对目前汇编语言与微机原理课程中汇编语言子程序实验设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给出相应的对策,并给出一个实验设计实例。lw881.com
1 实验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⑴ 实验学时安排不够。据粗略调查,大多数院校汇编语言与微机原理课程的实验学时为18个学时[1],有一些院校还附加一个课程设计。对于这18个实验学时普遍的分配方式如表1所示。
表1 汇编语言与微机原理实验项目及学时安排表
[类别\&项目\&学时\&汇编语言程序设计部分
(12学时)\&汇编语言上机过程及debug的使用\&2\&dos系统功能调用\&2\&三种基本程序结构\&6\&子程序\&2\&接口芯片部分
(6学时)\&可编程中断控制器8259\&2\&并行接口芯片8255\&2\&可编程定时/计数器8253\&2\&]
从表1可以看出,子程序实验仅安排了2个学时,学时太少,难以取得良好的训练效果,可以考虑将实验“dos系统功能调用”融合到“三种基本程序结构”中,腾出2个学时给子程序实验,有助于学生深刻全面的理解子程序的相关知识。
⑵ 实验内容“片面”。对于汇编语言子程序实验,大多数院校的实验内容只涉及到两方面的知识:①子程序的类型(近子程序和远子程序);②三种参数传递方式(寄存器传递、内存单元传递、堆栈传递)[2]。这并不全面,与子程序密切相关的知识应该还包含宏和中断服务程序,所以有必要在实验中安排相应的内容让学生理解子程序与宏的区别,以及如何把一个子程序“注册”为中断服务程序,然后通过软中断指令(int n)调用该程序的过程,这样做有助于后面对中断系统的学习。中断是学习汇编语言的重点、难点部分,能否真正掌握汇编语言对中断的理解和掌握至关重要,中断也是汇编语言的魅力所在[3]。
2 实验设计的一个实例
针对前面提到的问题,在此给出一个汇编语言子程序实验设计实例,主要内容如下:
⑴ 实验学时:4学时。
⑵ 实验目的:
① 掌握子程序的编写及调用方法;
② 掌握近子程序和远子程序的区别;
③ 掌握三种参数传递方式的差别;
④ 掌握子程序与宏的区别;
⑤ 掌握编写中断服务程序的方法以及通过软中断指令。
⑶ 实验内容:
① 编写一个近子程序实现将一个字节的数据以十六进制的形式输出,采用寄存器参数传递方式;
② 编写一个远子程序,功能与①相同,采用堆栈参数传递方式;
③ 变量str中存有一个以’$’作为结束符的字符串,编写一个子程序实现将str中所有的大写字母全部改为小写字母,采用内存单元参数传递方式;
④ 用宏实现①中的功能;
⑤ 编写一中断服务程序实现①中功能。提示:利用dos系统功能调用的35h号功能和25h号功能提取和设置中断向量,具体如表2所示。
表2 dos系统功能调用的35h号和25h号功能说明[4]
[功能号\&功能\&入口参数\&出口参数\&25h\&设置中断向量\&ds:dx=所设置中断向量的段基址:偏移量al=欲设置中断向量所对应的中断号\&无\&35h\&取中断向量\&al=欲取中断向量所对应的中断类型号\&es:bx=取得的中断向量的段基址:偏移量\&]
该实验设计实例特点鲜明,首先实验所要求完成的功能都是汇编语言中简单而又常用的功能,这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不必花太多功夫在算法实现上,而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子程序本身的语法上,另一方面实验中所完成的程序在后续的实验中可以直接调用,减轻了学生在后续实验中的负担,同时加强了各实验之间的有机联系。我们的实验内容涵盖了与子程序相关的各种知识,特别是子程序与中断服务程序的关系,这也是本实验设计的创新之处。
微课程远程教育范文4
关键词: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学改革;实验教学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是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主干本科专业课程。该课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从应用的角度出发,在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掌握微型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工作原理、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接口电路及硬件的连接,建立系统的整体概念,具有微机应用系统软、硬件开发的初步能力[1]。可见,课程内容兼顾了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的特点,具有涉及的知识面广、实践性强的特点,而且随着当代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对人才要求的提高,各种新型的微型计算机技术和虚拟仿真和设计技术大量使用[2-4],所以有必要对这门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和优化[5-7],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1课程内容与结构优化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以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字/模拟电子技术为前级课程,概念多、专有名词多、接口芯片多,学生普遍反映课程内容抽象,学起来较困难,从而失去了学习的信心,教学效果不理想。但是该课程是后续课程,如单片机技术、可编程控制器原理及应用、DSP原理及应用、嵌入式系统设计、计算机控制技术等课程学习的重要基础,具有重要的地位,如图1所示。因此,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结构进行优化具有很大意义。
计算机科学发展迅猛,新技术层出不穷,从八十年代初的8位机Z80模型机到现在的Pentium系列模型机或高端嵌入式技术,相应地,微机课程的教学对基础性、先进性和前沿性都有很高的要求,要求对传统和现代的内容进行协调。
大学专业课程教学不同于职业技术培训[8],必须强调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和分析能力,为进一步的深造作应有的准备,而不能盲目追求最新或最实用技术的讲解介绍。因此,微机原理教学内容组织的指导思想是:从熟悉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入手,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扩展能力,在保证基础的前提下,注意引入计算机发展中涌现的新技术,科学合理地更新课程内容,保持先进性和时代性。
首先,由于这门课程概念多、比较抽象、内容相对枯燥,在具体课程内容组织中,教师仍旧以Intel的16位微处理器8086为主,详细讲解其执行部件EU和总线接口部件BIU架构、管脚定义与作用、各种总线操作时序、指令系统和汇编程序设计方法。在I/O接口部分,则以并行接口、串行接口和定时器/计数器接口为例,教师重点讲解I/O接口的基本原理及典型电路。因为以8086 CPU为核心的讲授在内容和方法上都比较成熟,有利于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引入介绍。教学实践证明,如果一下子将教学内容全面提升到32位,如Pentium系列微机,则很多概念和技术成了没有根基的东西,学生纠缠于高端CPU的技术细节中,无法理解和领会微机硬件结构和接口技术发展的过程,学习起来难度太大,无法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其次,在教学内容中适当地补充最新的微机技术,并保持对国外原版计算机系列优秀教材的关注,主动学习和消化吸收其先进的技术和方法,将之引入课程教学中。例如,笔者在教学中将ARM32位嵌入式芯片的开发技术引入到课程内容讲解中,使大学的课程教学能和现阶段主流项目研发中使用的技术相衔接,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也为学生走出课堂、适应社会技术发展作准备。
2课堂教学方式优化
2.1灵活应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
在教学中,良好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是通过课程内容传授培养学生能力和素质的保证。在微机原理课堂教学中,相当多的内容只是用文字描述和定义,其对象看不见、摸不着,学生普遍感觉比较抽象和枯燥,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必须要摒弃传统照本宣科的讲授方法,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灵活应用加以改变。多媒体技术是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与视频、音频和通信等技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新技术。通过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把文字、图形、声音、动画等媒体形式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抽象知识具体化和形象化,可以有效加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例如,在讲授指令系统的寻址方式时,教师可以把执行部件EU、接口部件BIU和存储器等部件执行不同寻址方式指令的变化,做成Flash课件演示。让学生清楚地了解指令执行过程中EU、BIU中的寄存器等部件以及存储器存储单元中内容的变化,并理解各部件之间的构造、功能和指令执行过程中的互相配合过程。这样一来,学生通过感性的认识,可以记得更加牢靠。
2.2引入现代仿真技术加强教学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虚拟仪器和仿真技术已经成为现代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利器。同样,将这些现代仿真技术引入课堂教学中,弥补课堂教学中只有枯燥讲解而缺乏实际操作环境的不足,可以大大提高教学质量。
例如,EMU8086仿真软件可以很好地辅助课堂教学。EMU8086是基于8086 CPU的仿真软件,与8086的功能十分相近,其内部集成了汇编程序编辑器、汇编器、连接器、参考资料、例程、学习指南和虚拟硬件等。它能模拟真实微处理器的每一步骤,并显示内部寄存器、存储器、堆栈、变量和标志寄存器,而且其中任何一个数值都可通过鼠标双击来改变。同时,它还虚拟了微机显示器、交通红绿灯、直流步进电机、LED等外设,因此是一款可以很好地辅助微机原理教学的仿真软件。图2所示是笔者将EMU8086用于辅助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教学的例子。由图可知,程序可以单步执行或全速执行,每步执行过程中,各寄存器内容变化一目了然,学生可以设置观察窗口观察变量与堆栈变化等。其他的仿真软件有Proteus等。
2.3加强网络教学平台的应用
为了延伸课堂教学,打破课堂教学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笔者将网络技术的发展引入微机原理课程的教学中,建立了网络教室。课堂教学的每个课件和多媒体动画都会上传到网络教室中,学生可以在课前下载预习,提高课堂的参与度。同时,网络教室也提供工程项目技术资料、课外扩展阅读材料以及其他相关英文资源、国外著名高校的课堂讲课录像等,学生在这里可以获取原汁原味的国外相关技术知识。网络教室不仅提供了一个资源共享的网络平台,还可以使老师和学生突破时空局限,通过网上授课、网上提问、网上作答甚至网上实验和网上考试等,更大程度地提高学生与老师交流的便利性。
3实践教学环节优化
3.1上机实习和操作实验结合,增加设计性实验
如前所述,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是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实验环节是课程教学的重要方面。笔者根据教学实际需要,把实验划分成上机实习和操作实验两部分。
上机实习是理论课程的上机作业,主要针对指令系统和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的学习。由浅入深地分为验证性题目和设计性题目。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要求学生在个人电脑上安装EMU8086仿真软件,进行程序的编制和调试,并最终提交上机实习报告。
操作实验需要到实验室进行,实验内容也是由浅入深地分为I/O接口基础实验和设计性综合实验两部分。主要针对微机I/O接口的学习和系统综合设计能力培养。I/O接口基础实验是为了巩固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并培养学生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和方法;设计性综合实验是以某一设计目标为导向的开放性设计题目,学生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自拟设计性实验题目。
以前的微机原理实验教学都是在设定好的条件和环境下进行验证性实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力都没有得到发挥。笔者进行实践教学环节的优化,将上机实习和操作实验灵活结合,有效地协调教学内容多和教学学时数逐步减少的矛盾,有利于学生课后的学习思考、巩固加深。而且设计性实验的开出可以锻炼学生的综合程序设计能力和综合创新能力。
3.2先进虚拟仿真技术在实验中的应用
根据实际教学经验,在操作实验中,因为实验时间较短,学生没有充分时间对一些异常现象或程序预期输出和实际输出不相符的情况进行仔细观测、研究和试验,只得草草收兵。或由于实验设备的大部分连线已经固定,学生实际连线操作较少或较简单,实验未能使学生对理论课程内容有深刻的感性理解。甚至由于实验设备接口的频繁插拔,造成设备的损坏而一时难以修复,导致实验无法继续进行。
因此,我们在课程教学,特别是实验教学中引入了先进的虚拟仪器仿真技术-Proteus,来弥补实验室实验的缺陷,增加实验的灵活性,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Proteus是一款嵌入式系统设计和仿真软件,可以分析、仿真各种模拟器件和集成电路,同时提供示波器、逻辑分析仪、信号发生器等虚拟仪器仪表。在Proteus7.5SP3版本中,已经开始提供对8086芯片及相关接口的支持,可以用于微机原理实验教学的虚拟仿真。图3给出了一个利用8086 CPU、8255A,8251A和8253A进行综合设计的仿真原理图,加上相应汇编程序,则可实现计算器的仿真。
同样地,我们可以利用Proteus实现微机原理实验教学中的内存扩展、并行接口、串行接口、A/D和D/A转换、中断等实验。同时,也可以利用Proteus仿真软件进行开放性实验的设计,提高学生的综合知识应用能力。
4结论
从实际教学效果来看,通过从课程内容与结构的优化、课堂教学方式的优化和实践教学环节的优化三个方面对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进行改革后,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有了明显提高,课堂气氛活跃,参与度高。对相关后续课程和设计的跟踪调查也表明,学生在此课程中普遍提高了知识综合和设计能力。
参考文献:
[1] 郑学坚,周斌. 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M]. 3版.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421-422.
[2] 韩萍,康健. 基于LabVIEW的信号处理技术应用演示及实验系统设计[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7):99-103.
[3] 乔建华,李临生,田启川. Proteus在单片机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8,30(3):70-73.
[4] 谷兆麟. 基于EMU8086的微机系统的辅助学习方法[J]. 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学报,2006,16(4):26-28.
[5] 李骞,陈劲松. 计算机高等教育改革若干探讨[J]. 中国成人教育,2010(7):10-13.
[6] 吕淑平,朱齐丹,曾薄文. 微机原理及应用实验教学设计与实践[J]. 实验科学与技术,2010,8(3):91-93.
[7] 陈君,唐秀明. 基于SNS的“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学改革探讨[J].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2(2):63-65.
[8] 王志军,王克义,杨延军. 微机原理教学中几个问题的探讨[J]. 计算机教育,2010(7):64-66.
Exploration on Teaching Optimization of Microcomputer Principle and Interface Technology
CHEN Zhiming
(Department of Electronic Science, Huizhou University, Huizhou 516007, China)
微课程远程教育范文5
>> 中\美\日三国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模式之比较研究 中美残疾人高等教育比较及启示 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浅议 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探索 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师资培训体系研究 高等教育课程与全球化 高职教育与学术型高等教育课程设置比较分析 残疾人应用型高等教育初探 高等教育课程国际化探析 “人本特教”背景下残疾人高等教育发展多元化的思考 残疾人专职委员向职业化发展的思考 从学习者特征出发试析残疾人远程教育课程设置 残疾人高等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保障体系研究 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宏观结构研究 残疾人公平共享高等教育资源的研究 武汉城市圈残疾人高等教育补偿机制研究 中美残疾人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对比研究 黑龙江省残疾人高等教育模式研究 旅游高等教育课程“经营”研究 高等教育课程满意度研究述评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许巧仙,常晓茗.市残疾人专职委员现状调查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3).61-62
国家开放大学残疾人教育学院探索人才培养之路.
许巧仙,朱久兵. 高职院校残疾人专职委员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J.社会工作(学术版),2011,(3).19-21
微课程远程教育范文6
维吾尔族主要聚居在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地域辽阔但是人口相对比较稀少,在我国属于经济落后、需要进行开发的地区。新疆是我国少数民族分布最集中的区域,这使得民族文化相对比较集中。因为历史和环境的关系因素,维吾尔族慢慢形成了现在有着鲜明特色的习俗和风情。维吾尔族在生活上和汉族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语言文字、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具有属于自己的民族风格。我们要将地方课程的资源开发重视起来,特别是从小学开始,这样不但可以促进地区教育向素质教育靠近并同步,也可以发扬维吾尔族优秀的民族文化。
2.地方课程的开发原则
(1)地方课程是连接国家和地方学校的通道,在对地方课程进行开发的时候必须要明确国家、地方、学校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往的国家课程所提倡的是一视同仁,忽视了地方课程进行自主开发的能力,一切规章制度都是向政府看齐,这样做在很大程度上对地方课程的开发及建设起着约束的作用。
(2)地方课程的重点就是地方性,不同地方课程的内容也仅限于当地的学生。地方课程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来制定的,其目的就是让学生和现实社会及社会发展加强联系。地方课程也属于对国家课程的充实和完善,侧重点在于民族自身的历史、文化、语言等。所以说,地方课程开发要以突出民族特色为基础,在最大程度上解决地方课程和国家课程脱离的弊端。
(3)地方课程和国家课程中有的学科不一样,地方课程并不是一味地学习知识的理论、实际操作,地方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对学生讲解本民族的历史、文化、语言等。
(4)在对地方课程进行运用的过程中,要注意学生学习的方式,要从接受式教育转变为实践式教育,学生要形成自主、创造、开放性的学习方式。
3.小学维吾尔语文地方课程资源开发对课程教学的价值取向
小学维吾尔语文地方课程的开发一定要具有民族文化、传统等相关的价值取向,了解自己民族悠久的历史并为自己是维吾尔族引以为豪。丰富的民族文化经过历史的长河逐渐渗透到了维吾尔族生活的各个角落。从古至今民族文化的沉淀,让该民族有着强大的凝聚力。所以要把增强小学维吾尔语文地方课程的针对性放到首位,把现代化的教育和传统文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不是所有的民族文化资源都可以和现代的课程有效地融合在一起,课程内容中的民族文化资源不但要符合教育学的相关规定,而且还要让学生能够接受和适应。所以说,要以这两个元素为目标合理的对小学维吾尔语文地方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在地方课程资源课程的开发运用中,要有针对性地去选择一些关于本民族的历史、艺术、语言等精华的部分。比如维吾尔族的传统歌曲、民族舞蹈和音乐,还有本民族的文字和优秀的作品等,还可以开展一些有着民族特色的课外活动。对本民族的优秀文化要大力弘扬,让学生从小就开始了解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从而增强自身的民族意识,继续传承维吾尔族能歌善舞、热情好客的民族特色。
4.小学维吾尔语文地方课程资源开发所存在的问题
①在国家为一体的课程中对于少数民族的传统教育考虑甚少,从小学开始因为考试的压力,当地教师会将内地的课程模式生搬硬套的挪过来。而对于自己民族的文化、风俗、宗教等相关内容涉及的很少;②小学维吾尔语文地方课程到现在为止都没有把自身存在的优势充分表现出来。学生对于本民族的了解还远远不够;③小学维吾尔语文地方课程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生活并没有紧密联系在一起;④因为对小学维吾尔语文地方课程的资源进行充分的挖掘,使得这些拥有着多彩的文化资源没有经过提炼就成为课程内容。
5.对小学维吾尔语文地方课程资源开发的一些建议
①小学维吾尔语文地方课程资源开发要让民族的传统文化和现代化的教育模式有效的合二为一;②小学维吾尔语文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内容必须突出本民族的特色;③建立小学维吾尔语文地方课程的资源库,便于积极有效的进行地方课程资源地开发,让该地方的课程资源充分发挥其作用;④要对小学维吾尔语文地方课程资源进行科学化地管理,可以专门建立一支对地方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和研究的队伍;⑤对小学维吾尔语文地方课程资源要融入多元化的教育以及跨文化的教育,让地方学生对多元化的社会有更多的了解;⑥教师要时常对在小学维吾尔语文地方课程进行开发和研究时得到的理论进行总结。⑦教师要制定一套完整的小学维吾尔语文地方课程资源开发的素质教育评估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