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范文1

关键词: 新课改 导学案 先教后学 目标确立 成果展示

导学案的教学模式在我校已经推行将近一年时间,从2013年到宁海西店中学学习,到尝试落实,进而自觉深化,导学案的使用在“先学后教”教学模式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导学案是学生学习的载体,学生怎样学,学得怎样,这两个问题直接关系“先学后教”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教师口头布置的预习内容缺乏条理性,无疑会影响预习效果,同时教师不能检查学习效果。所以,如何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先学”中,学习任务的布置就起关键作用。现我就在导学案制作过程中的一些做法和实际问题与各位教育同行商榷和交流,旨在抛砖引玉,共同探讨制作高效的导学案。

一、导学案的制定:明确目标,指明方向

学习目标是学习的出发点,确立具体明确的学习目标是制作导学案的关键。学生的学习目标越明确,越切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其学习过程中的每一次努力越能够获得成功。这就要求教师既钻深吃透教材,又根据学生的学情确定学习目标。

导学案目标与教案目标有很大的区别,导学案的目标具体明确,让学生有的放矢,收效颇大,从字到词到句,以及欣赏、理解等都能达到目标。

二、导学案的学前准备:利用工具,扫清障碍

学前准备的主要内容是学生利用工具书掌握生字的读音,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教师介绍关于作者、作品的文学常识及写作这篇课文的背景资料。字词的理解与掌握,既能让学生积累词汇,又能为学生顺利阅读课文扫清障碍。介绍文学常识及背景资料,有助于学生明确知识点,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

当然,安排资料的形式可以有所不同。如《皇帝的新装》,学生在小学就阅读过安徒生的很多作品,可以填空的形式向学生介绍;如《郭沫若诗两首》,学生对郭沫若比较陌生,在文学常识方面,教师可全面介绍查阅的工具,让学生主动了解。

三、导学案的编排顺序:先易后难,逐步推进

明确学习过程,即告诉学生如何学习这篇课文。既要告诉学生学习内容,又要告诉学生学习方法。

在课文理解难易程度的安排上要先易后难,对学生来说相对容易的题目放在前面,难点问题放在后面,这样学生才不会一开始就失去信心,才能够走一步再走一步地做学习单。如果一开始就遇到拦路虎,很多学生就没自信再做下去了,导学案就失去了意义。

导学案的难度梯度要针对学生的不同层次制定,吃好带头的,吃饱后来的,留足找不到吃的。

四、导学案外疑问区域:生生合作,师生共研

学生在阅读课文时,会有一些见解和看法,或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而老师又不能帮助解答,所以在导学案上要留下学习疑问区让老师了解学生现存的问题,以解答或借鉴。

生生合作是新课改中的重要环节,“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对于导学案外的问题,老师可以启发学习方法或提供相关知识。如《金色花》学习单的制作中,我把“作者为什么把孩子想象成一朵金色花”作为最后一个问题,在问题后面,我附上结合课文对金色花的注释,供同学间讨论完成。如在制作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的学习单中,在问到“街灯”与“明星”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后,我附上想象和联想的定义,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想象和联想,并能运用,为后面的练习做铺垫。

五、导学案中的资料拓展:立足课本,放眼社会

学习拓展资料是学生学了课文以后,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阅读训练。资料应根据课文主题、作者、文体等相关内容或知识点来选。既能丰富学生的阅读,又能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如《金色花》一文的学习单中,根据课文歌颂母爱的主题,我选了《母爱是绿色的》这篇语段阅读,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感受母爱。

对于文言文、诗歌、优美的散文,除了导学案上注明学生至少读几遍,语文教学要注重对课文的朗读外,尤其对课外文言文与诗歌的阅读欣赏更要提出目标。七年级学生很少接触过文言文,刚开始学的几篇文言文可以在导学案上划好朗读节奏符号,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帮助其利用注解等工具书自学。当然,教师还要针对不同课型设计不同的学习单。

以上是我在导学案制作过程中的思考,要想让导学案在“先学后教”教学模式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还要不断地思考和完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郑金渊.教育通论.

[2]钱在森.教育经验总结的原理和方法.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范文2

常常想,如果用几个词来诠释自己的成长,应该是哪几个词语呢?——

迁徙

我从教19年,走过6个学校,从公办到民办,又从民办回到公办,这经历是比较曲折的;从南通到南京,从南京转而无锡,又落户江阴,搬家数次,辗转折腾,这经历也是比较丰富的。就说说搬家的事儿吧。

1995年元旦,第一次搬家,是从一个租住的阁楼搬往学校的一间公房,因为工作的调动,那一次搬家,借了学校的一辆板车,传达室的顾师傅帮我拉的车,我在后面推,车很重,装了很多书,好在两校之间不很远,大约40分钟就到达了通州金沙中学,我的新单位。所有的家当,除了书,就是一只电饭煲,一个台灯,一张书桌,几身换洗衣服。

2003年7月,第二次搬家,从通州往南京去,这一次其实还不算真正意义上的搬家,因为家人还在通州,是我自己主动离职出走,到南京寻求发展。很轻便的一只手提箱,简单的衣物,当时的想法是去看看再说,满意就留下。接受了南师附中的暑期培训,赫然觉得有一扇门在眼前洞开,那是一个崭新的世界,于是,决定留下,赶赴江宁,做一个创业团队的一分子。

2006年7月,第三次搬家,从江宁到无锡,这一次搬家,舍不得扔掉一些坛坛罐罐,觉得要留作纪念,于是友人亲自开车送,两辆商务车,装着被褥、锅碗、书籍资料、洗衣机……还有我,一路疾驰,到了无锡,当时住7楼,我们三人居然就自己将行李搬上去了,走的是逼仄的楼梯。

2007年7月,第四次搬家,从无锡搬往江阴,这一次,学乖了,将冰箱洗衣机当二手货卖了,旧书报当废品卖了,旧衣物捐掉了,可谓轻装上阵。唯一印象深刻的是,一大沓宝贵的资料卡片,在收废品的人已经离开的情况下,我追到小区门口,硬是又花钱赎回了。

2010年7月,第五次搬家,从江阴的文富小区搬到市区西横街,都是租住的房子,只是因为工作的调动,想住得距离学校近一些。这也是一次最温暖的搬家,英桥国际学校派了校车,我的那些朝夕相处的同事们扮演了搬运工的角色,先是帮我将行李打包搬到学校仓库,过了一段时间,我找好新住处,他们又联系好车子,帮我将行李搬上三楼,不肯吃饭,就匆匆回去了。

2011年5月,第六次搬家,从西横街搬到西南新村,我终于买房了,在这个城市有了自己的房子,这也许是真正意义的一次搬家。这一次搬家,我们没有请搬家公司,采取的是“蚂蚁搬家”的模式,每天搬一点,断断续续搬了一个礼拜,终于入住。

我从来不把搬家与“漂泊”联系在一起,我想起搬家,往往想到的一个词语是“迁徙”,那是一种主动的追寻,追寻适合自己生存的土壤,为自己年轻的不大安分的心——找一个适合的地方——安放。

研究

研究,可以让我们做得更好。

一开始,我就将自己研究的对象定位于语文课堂教学实践,我很清楚,课堂,有着取之不竭的研究资源,研究名师名课,更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2005年4月,我在校内开公开课,很多老师给了我溢美之词,而有一位老师很真诚地对我说:“徐老师,你的教学设计确实很好,不过我感觉你在课上说话有点啰嗦。”果真如此么?带着几分诧异,我回看了自己的教学录像,不看则已,一看冷汗直冒,真的有很多废话和套话,怎么办?我想起了恩师余映潮先生,他的课堂教学语言精致凝练,不是最好的范本么?于是,我在一年左右的时间里,研读了余老师的课堂实录20多个,并做了细致的摘抄评点,写了几万字的阅读笔记。2006年4月在湖北荆州召开的“余映潮教学艺术研讨会”上,我作了《余映潮课堂教学语言艺术欣赏》的专题发言,获得了与会老师的一致好评。说来奇怪,渐渐地,我发现自己的教学语言干净了,有力了。现在听我课的老师对我的课堂教学语言也给予较高评价了。

研究名师名课,一方面,是研读名师的书,观看一些课堂录像;另一方面,就是去现场,听名师授课,与名师面对面交流。

2004年暑假,我组织全校30位语文老师,前往杭州观摩“语文报杯”课堂大赛,在连续听了一上午3节弱课之后,我冲上了主席台,抢话筒“造反”了,我代表与会老师强烈要求组委会增加一节余映潮老师的示范课(那是我第一次见到余老师),全场掌声雷动,组委会后来还居然采纳了我的建议,不过,没有安排余老师上示范课,而是增加了一个讲座。趁热打铁,我们将余老师“劫持”到我们住的宾馆,租用了会议室,享受了一次零距离的专家指导。去年我应邀到遵义讲学,居然还有一个老师认出了我这个当年的“造反者”!

很多时候,外出参会学习,我都是自费前往的,于是,“蹭会”就成了我求学历程中值得骄傲的事。有时是两人配合,一人拿牌牌,一人持发票,告诉检票员说“嘉宾卡忘记在宾馆了”,于是顺利进入会场;有时是在会场外先结交两位老师朋友,他们入场后借一个胸牌出来,将我就带进去了。最有意思的,是2006年暑假在沈阳举办的“语文报杯”大赛,我夹着包想随着人流进会场,一个保安将我拦住了,要我出示入场证,我佯装一脸惊讶,问“评委老师也要证件吗”,他于是不好意思地打个招呼,让我进去了。真是巧得很,上午的比赛,设置了10个现场评委,我被选中了,担任了评委,并拿了一张聘书。中饭后,我再欲进场,这回换了一个极负责的保安,拦住我,我还是那般说辞,他却坚持要我出示评委证,于是,我慢悠悠地打开包,拿出上午的评委聘书……

如今,我和我的团队,正在研究“中学语文名师课堂教学细节艺术”,《教育科学论坛》给我们的研究团队开设了专栏,编者按是这么说的:

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说过:“细节,往往反映教师的教学水平,折射着教师的教学思想。”名师课堂教学中的细节看似平常、简单,但平常中不乏艺术,简单中蕴涵着深刻。那些看似信手拈来、水到渠成的精彩细节,其实都是名师成长过程中厚积薄发的结果,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和意义。

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初中部徐杰老师领衔的“中学语文名师课堂教学细节艺术研究”课题组,精选当前中学语文教学界教艺精湛的名师名课,将研究的眼光聚焦于名师的课堂教学细节,通过研究名师的课堂教学细节,学习名师教学艺术,不仅提高了研究者的理论素养,同时也在耳濡目染中反思并纠正研究者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不足,从而切实提升课题组成员的课堂教学水平……

在研究名师的同时,我还常常有一个习惯,将自己的课录下来,夜深人静的时候,听自己的课,做自我反思。我常常想:研究自己,也是超越自己的一种方式吧。

历练

余映潮老师曾经说过:“名师,都是在艰苦的环境,或自设的艰苦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我对这句话的理解,“艰苦的环境”对老师而言是“劳其筋骨”,而“自设的艰苦环境”则不仅是“劳其筋骨”,还是“苦其心志”,是自我加压,自求历练。

至今,我还不能忘记,如何为了一堂区级的公开课而彻夜难眠;第一次在省级的课堂比赛之前,如何紧张得手脚颤抖;如今,我每年应邀外出讲学10余场,甚至从选手席走向了专家评委席,面对台下近千人,再也不会惴惴不安了——我要真心地感谢历练。

感恩在江宁的1000多个日日夜夜。那时的江宁,偏僻到没有公交车,偏僻到城区的出租车找不到学校所在地,偏僻到校园里常常接收不到小灵通信号……但我在那里坚守了三年。学校附近没有商场,我一个月才进一次城集中采购生活用品;没有电视机,我就读书;没有夜生活,我就在办公室备课磨课……可以这么说,江宁的那份纯粹的简单与宁静,才使得我心无旁骛;也可以这么说,江宁,是我迈入语文教学研究之路的起点。

历练,有时候就是跟自己过不去。我给自己定了一个规则:应邀出去讲课,绝不选相同的教学内容。这样就逼着自己不断开发新课,绝不学有些老师一节课上遍全国。在开发新课的过程中,一课两上、三上乃至于四上,就实实在在成为一种挑战,需要之前的设计,另起炉灶,再拿出新的方案来。印象最深刻的是《夏》一文的“一课五上”:第一套方案在本校上过了;不久应邀去市一中讲课,拿出了第二套方案;无锡优质课展评,执行的是第三套方案;“志公杯”大赛评委示范课,第四套方案;广州首届名师优课展示,第五套方案。这五套方案,涵盖精读课、自读课、读写结合课、写作训练课四种课型,这样“折腾”一番以后,对于写景散文的教学,我可以说是熟门熟路了。

历练,就是身处困境或面对困难的时候,咬咬牙,挺过去。我曾经在一个只知道抓分数和名次、鲜有教研活动的学校呆了10个月,我白天上课、抓默写、盯学生,晚上,失眠,我索性起床,完成新授课的教学反思,当我离开这所学校的时候,已经积累了5万余字的原创思考,其中不少文章间隙地发表,并收录在我的专著《精致语文》中。

2010年暑假,贵阳,人教社主办的全国优秀课展评,我执教《五柳先生传》,承办方告诉我,这篇课文,学生学过了,不必安排预习。于是我设计了“名作重读”课型。上课前十分钟,才发现学生根本没学过,怎么办?我和主持人协商,当堂预习15分钟,我一边指导预习,一边在心里调整教学方案。课毕,在互动交流中,老师们给了我很高的评价,此时,我后背才开始出汗。

类似的挑战还遇到过不少:一周之内连上三节公开课(省“五四杯”获奖选手展示课、市行政领导教学比武、新加坡访问团观摩课),硬着头皮过关了;“全国名师仪陇行”活动,主办方要求“点课”,点了一节很难上的课《敬畏自然》,且只有一周的备课时间,我接了这个活,下课后,当地教育局长非要留我“大饮三大白”以示感谢;全国汉语古诗文教学大赛,我执教评委示范课,主办学校说初二学生都配给参赛选手了,给我安排了初一的学生,上的课文却是初二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毫无退路,于是连夜修改教案,睡了三个小时就走上讲台,也赢得了热烈的掌声……

历练的意义在于,你的筋骨强健了,你就能走得更远一些。

感恩

算命的人曾经跟我说:“你祖上的荫功好,每到关键时刻,总有贵人相助。”祖上是否有荫功我不知道,但是,在我成长的路上,确实遇到了很多“贵人”,也正是他们的帮助,才使我能够坚定地向前走。

我遇到了不少好领导。通州金沙中学的郁大华老校长,是他将我这个毫无背景的农家孩子留在县城,并培养提拔;南师附中江宁分校的董林伟校长,是他让我懂得了教育管理中人格魅力的力量;江阴英桥国际学校吴辰、夏青峰校长,是他们积极奔走,让我重回公办的怀抱,从而能安心地研究语文;南菁中学过建春校长,是他辗转奔波,帮我夫人办了工作调动,结束了我的分居生活……

我还遇到了不少好师长。余映潮老师答应收我做弟子,使得我能够更多聆听教诲;黄厚江老师谆谆告诫我“不要急”,并给我指出研究的方向,使我的心更沉静;孙绍振老师耳提面命,教导我文本细读的思路策略……

我常想,为什么我总能遇到好人,为什么我能这么幸运呢?

可能,我也是一个好人。年过不惑,对名利看得更淡一些了,就连QQ签名也改为了“不争”,一个朋友说我“只想要一张平静的书桌”,一个相对单纯的人,可能容易得到别人的好感;

可能,我也是一个好人。有好的锻炼机会,我总是积极为年轻教师争取;外地的老师,认识的不认识的,向我讨教,我总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哪怕自己贴手机费。专业关怀的传递,可能让更多人受惠;

可能,我也是一个好人。走过一些曲折的路,却从没想过要停下来,始终坚持着,向着目标,走一步,再走一步,直至终点,没有投机取巧的心思和举措;

……

我还要感谢伤害过我的人。

曾经被人深深伤害过,也曾经内心被报复的火焰炙烤,奇怪的是,随着我自己的事业不断上升,随着我的境遇的不断好转,不知在什么时候,我居然能心平气和地回顾这一段历史了,居然能够选择原谅了。是什么让我终于走出仇恨的渊薮,具备了宽恕的力量呢?我想,也许是生活磨炼了我,教育了我,也升华了我的缘故吧。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正是伤害你的人,让你更坚韧,更有生活的智慧。

感恩,使我们具有更为成熟的心智、更为强大的心灵,它是成长的助推剂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