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校本教研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校本教研计划范文1
(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
一、指导思想
1、以教师发展为本,让教师成为研究的主人,通过校本研究培养教师素质,为教师的自我发展,价值实现搭建平台。
2、以学生发展为本,通过校本教研认真研究学生,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尤其是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二、具体工作
1、加强组织领导,加大管理力度,建立健全校本教研工作制度,以教导处,教科室为主体,建立教师多学科互动参与教科研网络,为教育科研的顺利开展,提供保证。
2、加强业务理论学习。利用每周三下午的教研活动时间,有计划地分教研组组织教师进行业务理论学习,明确课标与教材,课标与教学之间的关系,重点帮助教师解决在实施新课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
3、开展集体备课。积极探索备课制度改革,部分年级,部分学科,实行集体备课制,总体思路是“提前备课,集体悟议,个人修改,注重反思”,即教师提前一周备课,然后教研组集体评议,在此基础上教师根据自身教学实际进行个性化修改,课后撰写教学反思,反思要把课堂中的闪光点和失败处,学生的错例,二次教学建议等都记录下来。这样既加强了教师间的学习交流,做到资源共享,同时又减轻了教师的工作负担,提高了备课实效。
4、进行课堂展示。利用每周的教研日和各种竞赛活动,为教师搭建平台,让大多数教师在学习理论的基础上,进行课堂教学展示,展示教师的业务水平,展示教师的风采。
5、参与课题研究。在校本研究中,鼓励教师参与课题研究,让结束自身的特点和现有的水平选择不同的研究方式。
① 将课题实验与校本教研紧密结合,在课题研究的针对性、实效性方面下功夫,使教师在经验反思中迅速成长。
② 将课题同课程改革紧密结合,注重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改革创新,探索建立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探索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使教师能运用评价体系对自己的教育行为及时做出分析和反思,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③ 将课题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及时吸纳、传输课程改革和课题的信息与研究成果,引发对课题的争鸣与交流,使课题研究在交互式、对话式等互动培训中不断深化发展。
6、支持教师积极参与各级各类的教研活动,通过开放的教研网络,经常和校外同事沟通和联络,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学研究水平。
三、月工作安排:
三月份:
1、召开校本教研专题会议,讨论研究方案,拟定计划。
2、组织开展业务理论学习。
3、各教研组制定计划。
四月份:
1、组织开展理论学习。
2、教师教学反思检查。
3、教学实际问题研讨会。
五月份:
1、组织开展业务理论学习。
2、典型课例研究和阶段学情分析交流。
六月份:
1、组织开展业务理论学习。
2、教师论文案例评比。
七月份:
小学校本教研计划范文2
我们将更新教学观念、完善教师自身知识结构,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与方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作为教研组建设的首要目标。根据体育、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综合实践课等学科课程实施要求,从实际出发,树立新的课程价值观。以教育教学为先导,以信息技术为载体、以提高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重点,以圆满完成学校各项计划为工作指南,创造性地开展综合组各学科教育教学工作,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为突破口,与时俱进,争创本教研组的特色。
二、工作重点及要求:
1、定期开展教研活动,提高活动质量和教学效益,做好作业设计工作的同时抓平时,认真做好“辅优补差”工作,教研组内形多交流教学经验,共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关注教育科研新动态,注意收集新信息,虚心向兄弟学校求教学习。我们的途径:一是争取一切外出学习机会。二是发动教师与兄弟学校建立联络网,虚心求教,互相交流信息。
3、公开课:讲课者交授课教案,教研组整理活动记录,听课教师要认真评课,对授课内容提出建设性意见。授课者要客观地对待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并对授课内容做好记录。
4、抓好常规课堂管理,规范课堂教学,养成良好的课堂习惯,以良好的状态随时欢迎检查。
5、体育组作好各项日常工作,积极训练。音乐组积极组织特长学生的培训及各班的教学工作,力争在本学期的艺术节比赛中取得佳绩。
6、美术组在搞好日常教学工作的同时着重培养特长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比赛,力争艺术节取得好成绩。
7、科学要要注重观察和实验。引导学生到大自然中观察自然、认识自然;还要引导学生动手实验,自主探究,发现科学规律。
8、信息技术学科搞好正常教学外,加强网络信息教育,体现学科特色,充分利用好教学软件,提高学生兴趣。并着重特长生的培养,积极参加各种比赛。
9、加强组内教研,做好听课评课工作,认真备课,认真执行学校的上课、听课制度,重视实验教学,精心引导学生进行实践与总结。在课堂教学中,改进教学方式,面向每一位学生,重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10、加强课堂教学的反思,认真撰写教学后记,及时总结教学中的得与失,分析原因,提出改进的对策。教研活动时组织大家学习理论知识,收集交流教改信息。同时充分运用网络优势,提倡组内教师上网学习。
三、工作目标与任务:
1、各科任教老师认真研读本学科的课程标准,联系学生实际,探索教法,编好教案,上好每一节课。
2、课堂要体现开放性,鼓励创造性,强调实用性。
3、每门课程的教学要落实养成教育,把养成教育贯穿到每一节课。
4、定期组织组内理论学习。
5、组建课题研究小组。
四、加强学习,提高教师素质:
1、各任课教师必须认真研读本学科课程标准,用新的教育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
2、更新教育观念,不断学习与反思,不仅钻研本学科知识,同时拓宽视野。
3、经常总结、反思自身的弱点努力学习改进。
4、各任课教师之间加强联系与学习,经常听课、评课,共同进步。
5、研读本学科系列教科书,了解本学科各年级知识点的纵向发展联系及向其他科目横向渗透情况。
五、实施办法:
1、学期初制定好教学计划,切实按计划开展自修和教学活动。
2、严抓学科教研活动,通过教研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定期举办评优课、汇报课、研究课、展示活动课。
3、落实周查制度,重查教学反思以及课堂教学质量。
4、通过教研活动,可发现组内的典型课例,本学期我们将会注意典型课例的积累,把好课特色课及时录制下来。
九月份:
1、研读教育局和教研室有关文件,学习学校工作计划和校本研修计划。
2、综合组制定教研活动计划。
3、启动教研组活动,召开综合学科教师会。
4、制定教学计划,备好课,认真进行各科教学工作。
十月份:
1、召开综合学科在研究课题组会议,讨论课题实验的有关事宜。
2、参加上级教育部门组织的活动。
3、每个教师开好一节公开课。
4、主体性教研活动。
十一月份:
1、新青年教师讲示范课。
2、各学科主题研讨课。
3、迎接学校期中教学常规工作检查。
4、训练各团队和节目,强化精品意识,为提高总体质量做出努力。
十二月份:
1、积极搞好体育教学工作与运动队训练。
2、各科开展研修活动(派出去听课)。
3、参加上级教育部门组织的活动。
4、新青年教师展示课。
一月份:
1、考查学生各科成绩。
2、做好各学科期末收尾工作。
3、认真做好工作总结,进行经验交流,为新学期的开始做好铺垫。
4、各学科组织复习、考试。
5、综合教研组工作总结。
6、资料归档。
小学校本教研计划范文3
关键词:生本对话 中专机械教学 高效课堂
随着新课标理念的逐层深入,中职学校一直在对有效课堂教学理论进行探索,并在寻找高校课堂教学模式。生本对话教学模式中强调的是为了“发展学生与学生发展”,教学模式中注重的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并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生本对话模式开展的顺利与否,决定着教育教学质量。为此,本文立足于生本对话模式特点,研究其在中职机械教学中的教学应用。
一、生本对话概述
生本对话教学模式,同时也是生本教育理念的直观体现,主要是指在教育教学中真正以学生为主导,转变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学习中的主人。教师通过各种教学模式的设计,实现学生学习便捷性。近年来,生本教育中的生本对话被教育界广泛应用,得到较高的教育效果。“对话”的实际教学意义体现在教师与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能够进行交流,无论是在思想上交流,还是情感上交流,都能促进学生学习。同时,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将教师在教学中出现的错误指出,及时提供教学反馈,促进教师教育方式改变。而教师也能在各种教学活动中发现学生的学习习惯,在学生做的较好的方面做出鼓励,在较弱的方面进行指导。生本教育为生本对话提供崭新的教育理念,使得教育能够实现良好发展。
二、生本对话在中专机械教学高效课堂上的运用
1.课程设计――以中职机械CAD教学为例
在实际的教学中,为了实现教学模式的有效开展,需要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教学:
(1)教师查阅与中职机械CAD教学相关的理论与实习经验,构建生本对话教学模式。
(2)与学生相互沟通明确生本对话教学模式流程,将传统教学模式与生本对话教学模式进行对比。
(3)教师备课,生产中职机械CAD教学设计。
(4)选取某市中职学习机械1班和2班学生分别进行传统教学、生本教学模式对比实验。
通过不同教学模式之间的对比,希望实现以下教学目标:第一,在课堂预习环节中,学生能够充分利用网络查询与中职机械CAD教学相关的资料;第二,学生能够根据生活经验实现学习与生活相结合;第三,学生能够在生本对话教学模式向教师大胆发问,并且能够在课下小组配合中能够积极参与。
2.教学模式开展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为了实现传统教学模式与生本对话模式之间的对比,在机械1班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授课。首先,对中职机械CAD教学进行直接导入,对教学难点进行逐一讲解,并在课后帮助学生布置相关习题练习。在机械2班进行生本对话教学模式教学,同样是中职机械CAD教学,首先在课前引导学生借助一切学习工具进行知识自主预习,并在学生预习时让学生明确预习任务,在实际的生本对话教学课堂上,教师通过多媒体将课堂内容引入,并明晰教学目标。将学生分组,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例如,进行CAD画图教学中,首先要从土层入手,引导学生理解图线特性。对于CAD学习来说,学生首先需要对图层进行理解,其中图层就像是透明玻璃且无厚度,一个图层能够对同一类型图线进行管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首先应让学生了解对象特性管理器的使用,帮助学生在绘图时建立图层,如粗实轮廓、中心线层、虚线层等的学习,教学的重点在于如何帮助学生理解线宽、线型以及线的颜色选择等等。学生学习习惯的建立是在学习中的各个环节中逐一体现,在生本对话环节中需要帮助学生养成绘图习惯,使得学生在实际绘图时不至于混乱。
3.辅助工具教学
中职机械CAD课程教学的辅助工具是指对正交、对象捕捉、对象追踪、极轴等一些列基础状态栏上方的按钮以及一些比较透明的指令。教学的第一环节就是是的学生明确栅格、对象捕捉以及追踪等快捷键的位置和功能。当学生能够迅速掌握各项控制按钮的功能时,学生的绘图速度能够有效提高。教学中的第二环节为,教师针对辅助工具进行其在绘图中的作用讲解,明确辅助工具在实际教学中重要意义。例如,在实际的CAD绘图中,无论是直线绘制还是企业类型线的绘制都需要辅助工具帮助,在直线绘制中,辅助工具能够检验直线是否水平或者竖直。而在绘图寻找辅助点的环节中,时刻都需要辅助工具的帮助,辅助工具的使用能够决定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灵活度。
4.生本对话教学评价
生本对话教学模式的评价主要包含两方面:第一,对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检验,能够在活动中实现学生自主合作与研究能力的培养;第二,对教师教学现状的检验,能够发现教师在进行生本对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还能够实现教师教学效果的提高。对于教学评价主要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课堂综合考察:教师课堂活动组织情况、教学模式的科学性以及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的素质表现。在本次生本对话活动对比实验中,可以看到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对于知识的预习比较简单,虽然有些学生能够积极回答问题,但是仍然有很多学生不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学生之间基本没有交流,在整个课堂中都是教师一个人的知识点讲解,学生只是根据教师的讲解记录重点,不能与教师实现互动。而在生本对话教学模式中,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与传统教学模式完全不同,学生能够主动提出问题,对课堂活动进行大胆质疑。生本对话教学模式能够实现学生小组之间的合作,便于学生之间的交流,并为学生营造良好课堂氛围。由此看见,生本对话教学模式下的学生学习兴趣更加的浓厚。
三、结论
综上所述,中专机械教学是教育体制改革中的重点内容,中专学校机械专业的教学是学生走向社会中的关键学习科目。在传统教学方式下,中职机械教学模式不能与科技发展相适应,教学成果不显著。基于生本对话的中专机械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改善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不仅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成果,还能够顺应教育改革方向。为此,本文针对生本教育的实际内涵,研究其在中专机械教学课堂上的应用。
参考文献:
[1]毕华林.走向生本的教科书设计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
[2]周文杰.走向心灵的对话[D].湖南师范大学,2014.
小学校本教研计划范文4
关键词:数控技能;低碳理念;动态平衡
低碳理念已经渗透到现今社会生活中,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崇尚低碳成为这个时代的人的社会责任。在职业学校的课堂上,树立低碳理念,培养新时代的劳动者,已是历史赋予我们职业教育的光荣使命。通过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基于“低碳教学”数控技能校本课程的实施能保证学生深刻领会低碳制造,并让低碳理念融入学生日常生活和今后的工作当中。
一、开发校本教学资源库应遵循的观念
笔者认为在数控专业数控技能“低碳教学”校本教学资源建设中,应遵循教学资源的系统观、校本观、需求观、动态平衡的观念,才能使校本教学资源建设实现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
1.系统观
资源库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要综合学校政策、硬件配置、人力等来考虑各个因素之间的复杂关系,要处理资源库系统的子模块之间的结构关系,更要正确处理与教育这个大系统中其他子系统之间的关系,这是避免重复建设而浪费资源的必要因素。
2.校本观
以校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一切基于学校”,这是校本资源建设过程中必须牢牢记住的一种观念。我们要从学校实际和泰州地区的装备制造业发展水平出发,一切为了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尽量依靠学校全体数控专业教师的力量建设“学校自己的资源库”。从资源的选择与评价到资源的规划再到整合,从资源的应用到信息的反馈,从资源的分类到资源库的整体架构,都要充分考虑本专业教学的当前所需,充分考虑一线教师的意见和要求。只有和当地企业生产的产品进行对接,才能科学构建有“校本”特色的数控专业教学资源库。
3.动态平衡观
教学资源的主要形式包括电子版的教案、学案、课件、试卷、电子书、素材、视频课堂,采用网站建设、教师交流的方式,实现互联网空间的零距离交流。
从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点来看,在技术上就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介化。数字化使得教育信息技术系统的设备简单、性能可靠和标准统一;网络化可使得信息资源共享、活动时空缺少限制、人际合作易实现;智能化使得系统能够做到教育行为人性化、人机通讯自然化、繁杂任务化;多媒体使得信息媒体设备一体化、信息表象特征多元化、真实场景的虚拟化。
二、教育信息化校本教学资源建设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1.教育信息化推进使网络教学成为可能
传统的教学平台是“课本、黑板、教室”,而实现教育信息化后的平台是互联网,跨越了时间和空间,进而实现教学平台的跨越。教育信息化使基于资源的学习成为可能。这种学习方式是建立在明确的认知目标、技能目标、态度目标和经验性目标之上的,强调学习的过程和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它能够增进学生主动学习、独立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
2.教育信息化带来教学观念的转变
传统教学观以教师为中心,由教师通过讲授、板书以及教学媒体的辅助,把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或者灌输给学生。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宰,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老师灌输的地位。学生被认为是接受知识的对象,教材是传授的内容,而信息技术则是增强传授效果、加大课堂容量的手段。所以,虽然技术手段先进了,但老师的教学观念没有转变,只注重一些教学内容顺序深浅的改革,只注重教学方法改变,教师的主体地位没有改变,所以成效难以体现出来,这又给抵制教育信息化的教师提供了反面依据。一旦一个观念形成,并且在教学中已得心应手,那么教育教学成效资源就有了。如果教师看不到教学改革的实际效果,是很难说服教师改变的,包括领导者也是如此。
笔者毕业参加工作十多年了,经历了教育教学的改革变迁,深刻感受到学校在现代化信息技术教育方面有了很大的变化。“90年代”老师一般还都习惯于传统的黑板板书教育,比较年轻的教师选择投影放自制的微泡幻灯片,很少有人会网络查资料充实自己的课堂,而且当时学校也只有80多台“奔腾”电脑,如果老师要使用必须提前预约。如今,每个班级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备,包含实物投影机、投影仪、互联网终端、电脑控制台等设备,使老师轻轻松松就可以在教室中使用全套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另外,学校的每个机房都平均配备50台计算机以上。原先基本不会使用多媒体上课的老师也学会了使用多媒体课件来上课,当教师体会到现代化多媒体的教学比传统教学方式的优越性之后,现在几乎已经离不开多媒体教学方式了。
在教师中普及信息技术的同时,利用组织信息化教学竞赛搭建平台,在专家的引领下,对教师做必要的理论培训指导。这样的跨越都必然指向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最终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笔者认为,学校自身的信息化需求才是促进学校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内部动因。在现实发展过程中,再先进的信息化资源只是搞好教学外因,学校领导的信息化意识、教师整合运用信息技术的意识、自身的进取精神才是真正的内驱力,才是实现教育信息化,进而走向教育现代化的强大动力。
参考文献:
[1]于跃忠.基于“低碳教学”数控技能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J].职业,2013(27).
[2]孙立伟,韩霞.对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的思考[J].新西部,2002(20).
小学校本教研计划范文5
关键词: 高职院校 能力本位 化学实验教学
随着我国招生制度的改革和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高职院校学生的文化基础差别愈发明显。部分学生入学前化学基础薄弱,学习能力差,在短时间内很难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环境,而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化学系开设的实验课,基本上沿用了综合性大学的化学实验课教学体系,即四大化学实验(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和物理化学实验),偏重于教学的系统性、完整性和理论验证,未能因生制宜,对职业岗位所需能力的培养未形成更有力的帮助。对此,笔者认为,高职化学课程体系建设应当以能力本位作为人才培养的首要目标,注意课程的实用性,突破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课程体系和学时安排,使其与职业教育的目标和功能更加相符。
一、化学实验教材系列化
实验教学是化学学科课程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更好地适应高职院校能力本位和职业教育的特点,笔者认为,可以将化学实验课程统一为“化学实验技术”课,在借鉴现有优秀实验教材基础上,按照实验技术的分类进行取舍、编排,即:定性技术、定量技术、分离纯化技术、合成反应技术、特殊实验技术。比如:有机化学实验内容基本操作中的蒸馏、重结晶、萃取、色谱法等,归属到“分离纯化技术”中;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中的称量、液体体积度量及定量分析仪器操作都归属到“定量技术”中;物理化学实验中的热力学、动力学等可作为“特殊实验技术”单列。
化学实验教材的系列化编排突出了三方面特征:第一,系统性和完整性。化学实验新体系中的五项实验技术完全覆盖了原有教材中涉及的学习项目,可以保证实验技术训练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第二,技术性和实用性。通过对化学实验内容的合理取舍,优先选入与生产实际、岗位专业能力要求联系密切的内容,少选、不选或代之以新的实验案例,突出实用性,有助于培养毕业生的应用能力。第三,节省课时。以化学实验技术为主线整合教学内容,可以有效地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能节省课时30%左右,这对于解决高职院校课时紧张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二、实验教学规范化
加强高职院校化学实验教学,必须坚持三个“规范”。
第一,课前预习规范化。化学实验前要求学生做好预习报告,对实验操作步骤、所用仪器及相关注意事项做到心中有数,这样能有效地避免实验事故的发生,提高化学实验教学效率。
第二,操作过程规范化。要严格执行实验室管理规范,加强实验教学中的巡视,尤其要注意发现和纠正学生在玻璃器具使用、滴定分析、实验器材维护等基础实验操作中的不规范操作。同时要把好实验结果关,严禁学生篡改实验数据,蒙混过关,验收合格后方可允许学生离开实验室。这样可使学生端正实验态度,逐步培养起基本的科学素质和严谨的科学作风。
第三,实验考核规范化。实验考核是检验实验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在高职院校化学实验教学模式改革的过程中,应当转变以往只凭实验报告、课间练习评定实验课成绩的做法,针对不同教学内容采用恰当的评价方法以客观地反映学生基本操作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如基础性实验,可采用课时成绩与操作考试综合评估相结合的评分方式,由学生抽签确定实验题目,在规定时间内(1.5至2小时间)完成实验操作,得出实验数据,再由监考教师评分。对高年级学生则可以采用评语式评分方式,给出设计性实验题目,要求学生查阅文献资料,思考后提出实验方案并组织实施,以科学论文的形式提交实验报告,这样不仅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素质。
三、实验内容系统化
在依照实验技术为主线整合设置化学实验课程体系的同时,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也应从整体的角度进行设置实验教学内容,以能力本位为教育目标,遵循学生能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建立基础化学实验综合化学实验设计性实验的实验教学体系,由浅及深地开展多层次实验教学。
第一阶段,基础化学实验教学。基础性实验是实验教学的根本,是培养化学系学生专业能力的基础,没有基础或基础不牢,自然也就谈不上综合甚至创新了。因此,实验教学需要加强基础性实验的训练,使学生从宏观上对化学实验形成一个整体的认识和学习,基本操作达到规范化、标准化。
第二阶段,综合化学实验教学。所谓“综合性”,是指实验内容、操作训练和实验技能应用等多方面的综合。融合多种信息的实验可以全面地培养学生对实验目标的理解能力、实验方案的执行能力及基本实验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比如:物理化学实验中可以开设综合性实验课程《凝固点降低法测定摩尔质量》,其中包含有实验设计、仪器安装、冷剂配制、温差仪的使用及冷却曲线、数据处理等多项内容,需要试验者手眼脑并用,对检查和针对性提高学生进行化学实验的技能技巧都有着明显的帮助作用,使化学实验体现出专业特色,与职业技能的培养有效对接。教师也可以通过“工业用水总硬度及钙镁硬度测定”、“自来水中氯、溴、碘含量测定”等贴近生活、生产实际的实验题目,提高学生仪器设备操作的规范性。
第三阶段,设计性实验教学。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指导老师还可以提出实验课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探究钻研。
总之,为建设具有高职教育特色和能力本位的化学实验课程体系,我们就要敢想、敢做,加大课程资源库建设力度,同时更加注重教学过程与职业能力培养的对接,从方法、知识、能力多方面培养市场紧缺的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朱团.现代教育技术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04).
[2]陈新耘.“两个零距离”的课程模式及其课程体系的建立[J].职业教育研究,2007,(12).
小学校本教研计划范文6
关键词:结构力学;教学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4-0035-02
结构力学是高等院校土木工程专业中非常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它以高等数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等课程为基础,是学习结构设计、结构抗震方面的专业课程之前必须掌握的基础课,在教学中起着沟通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的桥梁作用,其教学质量决定了后续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并直接影响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在各高校纷纷制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的背景下,对以培养应用型卓越土木工程师为主要任务的地方本科院校土木专业而言,如何使《结构力学》教学适应时代的发展与当前“卓越计划”的需求,成为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研究内容。
一、《结构力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结构力学》的内容可分为两个模块:第一个模块为结构静力学部分,主要研究工程结构在静载荷作用下的变形和应力状态,以此引申出结构优化的原理,是结构力学其他分支学科的基础;第二个模块为结构动力学部分,主要研究工程结构对动力载荷的响应和性能[1]。通过近年来对多所地方本科院校教学反馈意见的总结和对学生考试情况的统计分析,发现当前地方院校土木工程结构力学教学中普遍存在下列问题:
1.理论化教学与应用能力培养割裂。结构力学作为一门理论性非常强的力学课程,通常都是将其直接作为一门纯理论课程开展教学活动,教学过程以理论讲解为重点,实践环节缺失。学生在完成结构力学课程的学习后,纵使掌握了对静定结构、超静定结构的内力计算方法,却不知如何在工程实践中应用,无法将理论分析时简化的刚架、桁架等典型结构和实际建筑联系到一起。而且随着计算机性能日益提高,工程结构形式日趋复杂,电算取代手算成为结构分析、设计与优化的首选。走向工作岗位的土木毕业生是否已经掌握或已经具备了迅速掌握结构分析程序的基础已成为就业的重要砝码。但目前在地方本科高校大多将结构力学知识的教学局限于传统课堂,对结构设计软件单独开课,两门课程开课时间往往相隔一个学年,学生在学习设计软件时往往只着眼于如何使用软件,而不是为什么要这样使用软件,理论与实践难以融合到一起。这样的教学方式培养的学生难以毕业后快速成长为能够胜任工程结构设计、施工等多种岗位技术工作的应用型卓越工程师。
2.固定教学模式与创新意识培养的矛盾。传统的结构力学教学以板书、教科书为载体,并采取口授方式进行教学,在承载信息的种类和能力上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难以适应现代教学的要求。教学模式枯燥单调,理论表达形式抽象,推导公式过程繁琐,重复性、机械性工作较多,效率低下。尽管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方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可以使抽象枯燥的教学内容可以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但是如果舍弃板书教学,只采用多媒体,授课时间教学信息量大,学生没有充分时间理解授课内容,重点难以把握,学生难以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当中,这与卓越计划重点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要求相矛盾。
3.师资力量与卓越计划执行的矛盾。除少数开办土木工程专业时间较长的老牌地方高校外,多数地方高校的土木专业都只有数年历史,都相对比较薄弱,尤其结构力学的师资往往都是力学专业出身或者从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直接研究生毕业的年轻教师,缺乏工程实践经验。而在教育部构建大土木专业的要求下,结构力学在土木专业的授课对象往往要涵盖房建、道桥、岩土等多个方向的学生,青年教师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工程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与“卓越计划”培养在工程现场从事相关工程技术的现场应用工作的人才这个任务相矛盾。
二、《结构力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结构力学》课程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具备一定结构分析能力、计算能力、自学能力和表达能力,基础扎实的工程应用人才[2]。因此针对课程教学中存在不足进行的改革也应该围绕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毕业后走向社会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打下牢固基础这个核心任务,进行思考和探索。
1.与“卓越计划”匹配的教学内容研究。土木专业应用型“卓越计划”的主要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培养掌握土木工程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获得土木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并具有创新能力、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实用型工程技术人才[3]。结构力学教学首先要保证能够有效地传授学生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并让学生得到足够的基本训练,逐步培养创新能力。结构力学教学的核心是理论分析背景下的数值计算,尽管教材中涉及的计算方法多样,但归根结底都是围绕着力的平衡方程、变形的几何连续方程、应力与变形的物理方程这三类基本方程进行分析计算。所以在教学中首先要将对三类基本方程的知识进行重点讲解,确保学生掌握问题的核心。而且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实际工程中已经用电算代替了手算,所以作为电算理论基础的能量原理、结构矩阵分析也是需要加强讲授的内容。并且必须要考虑到地方院校生源质量,和学生在之前大学课程中对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的掌握程度,对这部分内容进行深入浅出地解析,让学生能够理解这些知识点的作用。
2.结构力学教学模式创新研究。在教育部大土木规划和应用型“卓越计划”背景下,实践课程大为增加,而结构力学的学时则一再压缩。传统的板书教学速度太慢,难以在有限的课题时间传授清晰教学大纲要求的所有知识,而多媒体教学则讲解速度太快,由于结构力学计算都比较复杂,学生需要思考时间,很容易产生学生学习进度与教学进度脱节的情况。所以在进行授课的时候,采用多媒体教学与板书结合的办法,对理论讲解使用多媒体,利用图片,视频让学生对理论能有一个直接的认识,在讲解习题的时候使用板书教学,引导学生跟着老师的思维循序渐进地分析题目。而且在课堂中还应该增进与学生的互动,可以采用让学生口头回答问题或者上黑板做题的方法,促使学生积极思考问题。
3.结合实践的应用型“卓越工程师”结构力学实践教学研究。根据“卓越计划”的培养标准,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应该以土木工程行业对毕业生的要求为导向,以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将工程教育理念贯穿整个卓越工程师培养教学环节,注重学生工程意识、现场解决实际问题和应用设计能力的培养,课程体系与能力训练建设为教学改革主线,使学生获得较好的创新意识培养和工程创新能力训练。结构力学虽然是理论课程,却依然可以加入实践教学内容,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计算是连接结构力学与工程实践的桥梁,计算也是学生最头痛的问题。所以可以在结构力学课程中设置配套的计算机实验课时,每教授一章知识点,就安排学生上机实验,学习使用结构力学求解器,分析简单结构,并与手算内容相对照。在结构力学课程后期还可以增加对结构设计软件PKPM中PK模块的教学,让学生通过对简单排架结构的分析,发现工程中实际使用软件和教学软件,以及手工计算的异同,启发学生对理论应用的思考,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三、结语
结构力学是土木工程专业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通过于立足于应用型卓越工程师培养,结合地方高校特色,将结构力学理论与工程实践紧密联系起来,增加实践教学内容,培养学生正确建立力学模型,选定合理计算方法,掌握先进计算工具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活跃学生的工程思维,增强工程创新意识,为学生后续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以及未来成长为卓越土木工程师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廉锟.结构力学(第五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龙驭球,包世华,袁驷.结构力学(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3]周臻,陆金钰,尹凌峰,缪志伟.面向卓越土木工程师培养的结构力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12,21(4):7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