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生就业观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生就业观范文1
一、“中国梦”与大学生就业观
“中国梦”,即小康社会的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以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提高国民幸福指数的基础上,早日实现民族团结互助、国家繁荣富强的发展目标,反映中国人的理想、展现华夏儿女坚韧不拔的优秀品质。大学生就业,即大学生对职业的选择态度与选择方向,这也间接的反映出大学生的道德观念、人生观念以及价值观念。在大学期间,通过专业的学科教育和各种类型的实践活动,大学生对未来就业的认知观念会逐渐形成。
二、“中国梦”与大学生就业观的关系
“中国梦”引领大学生的就业观。对大学生而言,就业观的培养是为其日后顺利发展的最大保证[1]。大学生不仅是国家未来的接班人,还是实现“中国梦”的主体力量。为能够顺利完成振兴中华民族的伟大任务,当代大学生就必须锻炼出过硬的本领与培养坚韧不拔的精神,积极投身于开拓进取的队伍。大学生就业关乎国民的幸福指数,用“中国梦”来引导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可以为大学生的顺利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中国梦”有利于青年力量的集合。毋庸置疑,“中国梦”的顺利实现需要国民的共同力量来完成,只要大家都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真正做到真抓实干,才能够将“中国梦”照进现实。将“中国梦”与大学生就业观引导融合在一起,不仅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起踏实肯干、开拓进取的就业观念,还能促使大学生实现自己的大学梦,将大学生的力量汇聚到一起,促进“中国梦”的实现。引导大学生就业观可以为“中国梦”的实践提供精神支持。将“中国梦”融入引导大学生就业观的工作中,进而为“中国梦”的顺利实现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持,可以有效提升高校大学生就业质量。在引导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念形成的过程中,高校教育者:一方面,要积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就业精神;另一方面,还要加强政治文明的建设力度,让每一位大学生都认识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性。通过对历史经验了解后可知,唯有创新才是提高国家核心竞争能力的最大保证,对走在科技尖端的大学生群体而言,他们有责任、有义务为实现“中国梦”的提供创新技术,争取在校期间不断更新自身就业观念,为日后的就业储备文化知识、积累实践经验、提升求职能力,为“中国梦”的实现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当前大学生就业观指导所存在的问题
1.就业指导的整体目标不够明确就业观引导即通过一些有效的指导措施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质量、缓解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压力。然而,纵观我国高校当前的就业观引导工作的现状,绝大多数的指导工作者都未树立起一个明确、高效的工作目标。通常情况下,指导人员会将大学生的就业率提高与否作为衡量自己工作价值的唯一评判标准,却并没有充分考虑到大学生本身的就业意向[2]。在具体的指导工作当中存在着内容针对性不强、就业服务不到位的一些问题。在我国的很多区域中都存在着“用工荒”的现象,事实上这就是对高校就业结构矛盾的最直接反馈。由于大学生就业观引导的目标过于短浅,继而导致大学生对自己的工作能力、职业规划以及人生发展都缺少一个清醒的认识,从而导致了高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难以达到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加剧我国就业形势。2.就业指导的范围过于狭窄当前,我国高校所开展的大学生就业观引导主要针对的是大四毕业生,并且在指导内容的设计上也表现的非常单一。事实上,大学生就业观引导应当从大一新生开始,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以及兴趣爱好来展开系统化的就业指导。然而,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高校中的就业指导工作者却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主要采用的是宣传就业政策、开展理论教学等传统的指导方式,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制约了就业观引导的价值发挥。事实上,很多大学生在刚刚踏进高校校园时就已经感受到了就业的压力,为了增强他们的就业信心,高校管理者应经常性的开展一些专题讲座与个体咨询活动,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自主实践巧妙的结合到一起,为其日后的顺利就业打好基础。
四、“中国梦”视角下加强对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引导的对策
1.政府部门要加强宏观指导,为大学生就业观引导提供保障在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念的过程当中,国家政府部门起到了不容忽视的引导性作用[3]。首先,各个地方上的政府部门需要出台一些符合当代大学生就业情况的政策制度,全面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政策;其次,地方政府还要在现有的基础之上拓宽高校大学生的就业渠道,积极规范本区域的就业市场,为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2.高校应当加大思想引导力度,将“中国梦”设为大学生就业观的教育基础为了能够更加顺利的实现“中国梦”,作为为社会培养优质人才的高等院校来说,一定要紧跟时展脚步,不断地丰富和创新课程内容,将“中国梦”的实现与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培养紧密的关联到一起[4]。高校管理者要借用开展中国梦理想教育的机会,帮助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就业目标,将大学生个人价值的实现与民族的伟大复兴相互融合,做毕业生就业的指导者和引路人。高校管理者与教育者要充分发挥学生骨干的带头作用,鼓励大学生主动投身到基层的工作当中,让更多的学生去祖国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大学生就业观的引导,还要得到良好就业指导与就业服务体系的支持。做好就业准备工作,保证高质量的就业,全面提高学生的就业信心和应对就业困境的能力。高校应当有针对性的设计大学生就业观的引导内容:针对刚刚入学的低年级学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服务,并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就业意识;针对即将面临毕业的高年级学生,要培养他们的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各项求职技能。3.加大对家庭因素的重视程度大学生家长需要做的是认清新时代中的就业形势,不要对自己的孩子施加过多的压力,切记不可提出一些非常过分的就业要求,应当为大学生营造出一个自由民主且轻松愉快的家庭环境,以此来减轻他们的就业压力。除此之外,学生家长还要不断的创新自身的教育理念,培养子女的团队、责任、服务和参与意识等,让他们的适应能力可以得到极大的提升。学生家长还要尽量减少对子女就业的干预,让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和喜好来制定就业目标,鼓励子女自主创业。4.大学生对自身就业观的调整大学生应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没有明确的求职目标,导致学生们在寻找工作的过程中不知道应该做些什么。学生在选择单位时,不是看是否有利于自己职业目标的实现,而是过分关注待遇、地域、单位名气等,结果不是犹豫不决、患得患失,就是一意孤行、不知变通,最终白白错失就业良机。学生择业前应该做好职业调查,准确定位,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择业时不要盲目地追求高薪工作,而应理智分析所选择的岗位是否具有一定的发展空间,是否适合自己的具体情况,要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对所选职位做一个合理的评估。大学生要树立良好的择业观。大学生在求职道路上必须认清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摆正心态,及时关注就业信息,积极就业。在找工作之前,对自己所学专业,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都要做相应的调研。在就业时要实事求是,把目光放得长远一些,不要在乎短期的得与失,要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在择业过程中,要了解当前就业形势,积极关注就业信息,积累就业经验,抓住每一个就业机会。不要好高骛远,抓住机会,不要以外在的东西来估算自己的价值,要静态看待自己所学的知识。提高大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大学是培养人文品质、提高道德素养的重要阶段。大学生要充分利用时间深入实际锻炼自己,如社会调查、暑期社会实践、学校集体组织的各项活动。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提升综合素质。在实践中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自我调适、人际交往技能和就业适应能力,培养竞争意识和创新观念。
参考文献:
[1]朱继国.中国梦视阈下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引导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6(04):69-70.
[2]闫新华.张宏雷.高德文.新时期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探讨及建议分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6(09):40-44.
[3]吴莎.肖云川.提升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实效性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6(11):78-80.
大学生就业观范文2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观 就业指导 对策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形势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时代不断的进步,市场经济飞速的发展,大学生就业的大环境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原有大学生就业就可以找到好工作,已经悄然变成了大学生毕业就是失业,大学生的就业问题牵动着千万大学生的心,因此,研究大学生就业观及高校就业指导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进入21世纪后,大学录取率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大学连年扩招,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加。2011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为37%,2012年为49%,2013年为71%,从这一连串数字的变化,我们可以从中读出这样一个道理,中国的高等教育从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转变为大众化教学。随着大学入学规模的连年增加,大学生毕业人数激增,大学生毕业人数从2010年的580万人,到2011年已经超过了600万人大关,2012年为680万人。大批量的大学生融入社会,导致大学生就业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找到一份好工作变得越来越难。
二、大学生就业观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就业指导缺乏连贯性,不重视大学生就业
高校的就业指导对象主要是毕业生,忽略了就业指导是一个全程化的过程。这一工作要从大学生入学开始,并贯穿到整个大学教育。高校开展的就业指导工作是以讲授为主,而忽略与专题讲座、社会实践以及个别咨询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式带来了的实效。现在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多为“季节性”指导,缺乏连贯性。
(二)部分大学生择业心态不正确
从近年的毕业生就业情况可以看出,一般同学都会对自己对社会有比较客观的估价,能做到“知己知彼”,在选择就业的时候,能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一份相匹配的工作,但是存在一部分大学生,过于高估自身的能力,对于薪酬待遇期望过高,甚至出现,非大型企业,知名企业不去的不端正就业观。
(三)就业地域选择过于挑剔
过去,我国大学生选择地点多以东南沿海地区,京、津、沪等大城市为主,而不愿到边疆省区去;而现在的大学生择业已改变了以前的观点,有进入大中城市的,有到农村参加建设的,也有把目光对准了西部,他们都本着物尽其用、人尽其能的原则选择地域。
三、创新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一)树立大学生正确的就业观,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生已经不再是天之骄子,所以要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针对大学生就业方面存在的问题,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调整大学生面对工作的消极心态,正确的对待寻找工作时的压力,找自己愿意做的工作。绝大部分情况下是结构性就业难的问题,只要调整自己的就业心态,绝大多数的大学生还是能够顺利找到工作的。
(二)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在接触社会的过程中提高自身能力
大学生在校园里除了要学习好功课,还要积极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尽可能的把大学课本的知识应用到社会实践过程中,增加自身的实干能力,丰富自身的阅历。此外,要积极面对现实,从小事做起,先就业再择业,为未来工作打好基础。
(三)建立大学生专属网络就业平台,加大就业信息宣传力度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就业“无形市场”的建设和推广显得尤为重要,主要表现在:完善就业网络信息,加大就业信息的宣传。就业平台的就业信息具有高效、便捷的作用,更贴近学生和企业的使用需求。此外,可以搭建加入国家、地方、高校三级就业网络联盟,为供需大学生和企业双方提供更为便利的接触渠道。
(四)增加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很多大学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存在不安定的心理因素,例如,陌生感、恐惧感,对于自己的未来不知所措。这些变现都是对于社会的适应性较差。因此,大学教育要针对大学生适应差的问题,加大适应性相关能力的培训,有目的、有意识的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大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消除就业过程中的紧张情绪,更快进入社会。
四、结束语
大学生是祖国发展的未来,寄托着社会各界的期望,大学生是我国最为重要和最尊贵的人力资源,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不仅关系着社会每个家庭的日常生活,还关系着中国未来的发展。在国际金融危机蔓延、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今天,必须把大学生就业问题摆在就业工作的首位。只有政府、社会、高校、用人单位以及大学生个人之间通力合作、共同努力,才能够更为妥善的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参考文献】
[1]韩立娜,陈晓晨.关于大学生就业现状与对策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04).
大学生就业观范文3
Abstract: In the course of building a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in China, the employ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actually is the very serious and important issue concerning people's livelihood, and the key to solve the employment problem lies in changing the concept of elite consciousness in employment. Students' employment outlook can not keep up with the pace of the times and can not adapt to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which is one of the main reasons for the difficult employment. In the context of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the paper analyzes the status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outlook, identifies the problems, explores the causes, and then proposes countermeasures.
关键词: 大学生;大众教育;就业观念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public education;concept of employment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29-0270-02
0 引言
当今大学生的就业形势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盘点过去的2013年,“史上最难就业季”是一个出现频率颇高的关键词。教育部公布的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达699万,是建国以来高校毕业生最多的一年。而来自用人一方的数字显示,招聘岗位与往年相比下降约15%。这一增一减,使得2013年的就业形势变得异常严峻。
而就在2013年的699万高校毕业生还没有全部落实工作的同时,2014年的几百万毕业生就已经提早涌入了就业市场。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较去年将再增28万,达到727万,再创历史新高。在社会转型时期,高校的扩招等一系列政策变化使得毕业生的竞争压力逐年增大,这样的就业形势就决定了当代大学生必须尽快调整就业观和择业观。
1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
21世纪上半叶我国开始了高校学生扩招的工作,这一举措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学生上学难的问题,可是在十几年后的现在,大批量的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造成人才市场供大于求的局面。
从官方统计的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大学毕业生人数达680万,而2013年达到699万,2014年更是突破了700万,达到727万,是建国以来大学毕业生最多的一年。而云南省2014年应届高校毕业生达15.5万人,比去年增加约1.7万人。
如今的现实情况是,大学生毕业人数呈跳跃性增长,人数的增加导致大学生这一高素质群体的就业已经不再是上世纪精英教育的包分配制度,大学生就业难已经得到国家高度重视。
2 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让越来越多的适龄人群有机会到高等学府进行学习和深造,为国家储备了更多的优秀人才。但同时也给大学生就业带来诸多困扰和问题,其中以大学生在择业时其就业观的滞后影响其就业尤为突出。
2.1 对大众化教育现状认识不到位 在对云南财经大学各年级学生的问卷调查中,从对问题“大学生择业时的标准”的回答可以看出,有49%的大学生选择“工资、福利好”,有23%的大学生选择了“自己的兴趣爱好”,只有14%的大学生选择“符合自己的专业”。说明当前有部分大学生,已经把自己融入到现实社会中,反映出部分大学生对大众化教育就业观的认可。但是,仍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对大众化教育认识不到位,大众化教育就业观还处于比较淡薄的阶段。这就要求大学生在这样的现实条件下摘下头上的“精英”高帽,真正把自己当成普通劳动者,主动投身到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参加就业。如图1所示。
2.2 缺乏对基层服务的奉献精神 近年来,国家为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帮助大学生及时就业,先后推出了“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大学生村官”、“特岗教师”等鼓励大学生投身基层建设基层的政策,但却收效胜微,部分大学生愿意选择到基层工作并不是发自内心的,而是因为无路可走。通过问卷调查,云南财经大学有43%的学生不愿意到基层工作。
2.3 大学生存在对就业竞争的恐惧 如今,各大高校都涌现出一波又一波的考研热潮,然而,这些考研的大学生并不是为了投身教育科研而考研,而是因为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无奈的选择了加入考研的队伍,以逃避就业压力,把考研当成了“避风港”。
在调查问卷中,对 “在当前就业难的环境下,你会做何种就业选择?”的调查统计分析显示,云南财经大学有 29%的学生选择“先考研延缓就业”,这些人中当然也有不是为了做学问而考研的。而有34%的学生在就业选择中,选择了考公务员,但是真正考上的却微乎其微。就业形势的严峻,使一些大学生选择了逃避工作,说明大学生对就业竞争存在一定程度的恐惧,不敢面对现实带来的压力。
3 大学生就业观念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大学生的就业观念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大众化教育的发展也在发生变化。然而,观念的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在我国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初级阶段,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正处于一个转型期,必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成为这一时期影响其就业的主要原因
之一。
3.1 缺少明晰的就业自我认识,就业意识模糊 根据问卷调查分析,很多大学生在校期间,不明白自己所学与将来职业发展存在怎样的联系,不了解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甚至对个人的能力和性格,都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因而没有对自己的未来发展进行定位,没有对自己的职业发展做出规划,更没有对自身做过全面的分析与
评价。
3.2 无法摆脱精英意识,就业期望值过高 高等教育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已经由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这就要求大学生摆脱精英意识,降低就业期望值,到大众化的普通劳动者的岗位上去工作,不仅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转变不过来,连学校家长社会舆论环境都不能一时转变过来;而且由于高等教育的投资较大,大学毕业生在职业价值取向上趋向收入高待遇好的大城市工作,不愿去小单位小城市工作。
3.3 职业标准“货币化”“稳定化” 金钱至上观念的升温使大学生在择业时,价值观出现了扭曲,简单的将工作的选择“货币化”。大学生的普遍心理是希望找到一份高收入的工作,但是单纯的将职业物化为一定收入,必然会给用人单位造成一种唯利是图的印象。而以经济收入和待遇作为择业唯一的或最重要的标准,会导致毕业生在择业时摇摆不定,最后只会到处碰壁。
3.4 缺乏开拓精神,创业意识不强 如今面临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创业已经成为开辟大学生就业途径的有效方式。在我国的各项调查中显示,大部分的大学生都有创业的愿望,但在实际参与创业活动中,真正做到自主创业的却很少。大学生在毕业后首要选择的就是就业,其次是考研和出国,选择独立创业的人寥寥无几。
这说明大学生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对于创业却保持着一种观望态度,缺乏创业的勇气和信心,更不愿意承受创业的艰辛和风险,缺乏开拓精神。
4 转变大学生就业观的对策与建议
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能够在充分考虑社会的需求状况,社会的就业形势后,再结合自身的特点、职业发展前景和需要,能够在一定时期内社会所能提供的岗位中选择最适合发挥自己能力和特长的职业和职位。
4.1 制定职业规划,明确就业目的 大学生要制定好自己的职业人生规划,使职业目标更加明确具体。目标规划者可以通过认真分析自己,针对个人职业规划来逐一寻找与自身发展相吻合的职业,这样有了明确的方向,人生才会有巨大的动力。所以,只有制定合理的职业配置和规划选择,才能使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和意义得到实现。
4.2 树立多层次、多渠道的就业理念 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既为大学生提供了许多生存和发展机会,也带来了各种问题。大学生进行择业时,要学会灵活就业,淡化在政府机关和国有企业端“铁饭碗”吃“皇粮”的观念,不断拓宽就业视野和就业渠道,到中西部、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去,以实现多种就业渠道,使大学生做到充分的多层次
就业。
4.3 强化自主创业观念 随着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许多有想法的大学生会选择创业。成功的创业活动,可以在解决自己就业的同时吸收更多的人就业,缓解就业压力,而且可以锻炼大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增加社会经验。
通过各种渠道树立新的创业观念,鼓励大学生创业,激发他们的创业欲望,开发他们的创业潜能,打消他们的创业恐惧,为他们的创业提供高质和高效的帮助,促进大学生积极创业。
4.4 调整职业预期,改变就业心态 大学生活即将结束,要面对现实,充满信心,要调整就业理想和价值取向,降低预期值,保持良好的职业心态。在求职过程中,大学生应根据客观情况,调整自己的心态,要经得起磨炼,冷静的总结经验教训,合理地调整就业期望值,摆正求职心态,只有这样,大学生在就业时才能作出正确的抉择,才有可能在自己的人生航程中找到自己的定位。
5 总结
在充分了解就业政策法规、广泛收集就业信息、全面掌握就业渠道的基础上,及时调整自己的职业方向和就业观念,做好就业形势的分析预测,进而制定出符合现实,自己满意的个人择业标准;另一方面,要提高学生适时调整自己职业理想和就业观念的能力,拓宽就业视野,以正确的就业观念指导就业选择。因此,在当前大学生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高校大学生要想走出就业的困境,改变就业难的现状,就必须摒弃传统就业的思维定势,纠正落后的就业观念,树立与高等教育大众化相适应的就业观念,以全新的思维方式,开辟崭新的就业渠道。
参考文献:
[1]彭国柱.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信息,2010,30.
[2]占永琼.大学生创业理论与实务[M].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9,7:300.
[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R]. 新华社,2010,7,29.
[4]廖海华,邹燕娇.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观的误区及引导.衡阳师范学院,2012,4.
[5]张润宏.当代大学生就业观问题研究[D].学位论文,2011.
大学生就业观范文4
自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在逐渐加大。但是高校毕业生人数在不断的增加,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也逐渐严重。影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有很多,而大学生的就业观是非常关键的问题。现阶段大学生的就业观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我国高等教育体制也不够完善,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也在不断的变化,因而逐渐出现了新的就业观念的矛盾,这就导致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因而如何采取有效的对策解决大学生就业观存在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1】
一、当代大学生就业观的基本现状
1、当代大学生就业观积极的方面
(1)风险竞争意识在不断的提升
随着就业形势和就业机制的不断变化,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面对不够理想的就业情况,很多大学生都出现了消极沮丧的焦急情绪。但是也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学生改变了传统的职业稳定性的观念,面对就业风险竞争意识也在不断的提高。通过调查发现现阶段很多大学生面对就业竞争的压力在心态上比较积极的,同时对就业有了不同的看法,更加注重自己在就业过程中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也体现出了一定的风险竞争意识。
(2)职业的流动意识在不断的增强
在就业形势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大学生传统的就业观发生了变化,主要选择先就业后择业。调查中很多高校毕业生明确表示第一份工作都只是暂时的。虽然很多毕业生仍旧希望能够实现专业对口,但是在就业过程中也注重个人未来的发展,专业对口问题不再显得那么重要。高校毕业生认为积累一定的经验并且遇到合适的契机是非常重要的。
(3)自我肯定的意识比较浓厚
随着企业管理模式的不断变化,我国的用人制度和就业制度在不断的进行改革,大学生逐渐开始适应这种双向选择的形式,在面对就业问题的时候,大学生变得更加积极和主动,自我肯定的意识也在不断的增强。在就业的过程中,学生更加注重自身在职业上的需求,希望在职场中实现扩宽自己的视野,不断的实现自身的价值和自己的理想。
2、当代大学生就业观中存在的问题
(1)服务社会的意识比较薄弱
受到诸多经济利益的影响,高校毕业生的人生价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就业的选择上更加倾向于理想的功利化,而其服务社会的意识正在不断的减弱,甚至直接将职业分成不同的级别,并没有意识到国家社会需求的重要性。通过调查来看很少有毕业生愿意去西部地区或者是选择一些基层岗位。这就导致很多岗位的需求出现失衡的情况,而就业形势愈加严峻,人才的作用无法得不到充分的发挥。
(2)没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目标
虽然很多大学生已然意识到就业形势的严峻,但是仍旧有很多人对于未来的就业没有明确的方向,并且对于自己的职业生涯没有进行详细的规划。尤其是在自我发展规划上面,很多没有对自己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没有指定适合自己特点的职业生涯规划,这对于未来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2】
二、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1、社会原因
随着社会的不断改革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种社会思潮对高校毕业生的价值观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导致很多大学生的功利思想日益严重,常常以自我的价值为中心,更加注重就业过程中的功效,反而忽视了自身的长远发展。很多高校毕业生在就业的时候,过于注重眼前的利益,同时受到各种思潮的影响,服务社会的意识日渐薄弱。普遍存在的现象是一些大学生忽视自身专业的特点和自身的优势而追求待遇好的职业,对自身的就业观造成了不利的影响。而在另外一方面,很多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存在一定的偏见,首先是用人单位提高用人的标准,只注重毕业生的学历而忽视了能力;其次就是性别歧视,很多用人单位明确规定性别要求,这就使得性别成为很多女学生就业的限制,极容易影响她们的就业观念。
2、高校原因
高校的专业设置和就业指导是影响当代大学生就业观的关键因素。首先是高校中的学科专业和课程设置不够合理,通过相关调查发现,很多学校的课程设置都不够合理,很多课程中的内容过于陈旧,大学生的就业观造成了不利的影响。例如有些课程中介绍求职的难易程度和薪酬待遇的高度和受教育水平有着紧密的联系,但是从实际的情况来看这种说法并不合理。更为严重的是,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是在不断提高的,因而专业课程的设置也应该符合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但是很多高校并没有从市场的需求来改变大学生课程体系。而从另一方面来说,很多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也不够完善和全面,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并没有落实到实处,很多大学生就业观中存在的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并且很多高校的就业指导观念过于落后,对学生来说没有多大的作用,就这导致一些学生面对激励的竞争环境难以形成正确的自我定位,从而影响到自身的就业观念。
三、解决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念存在问题的有效对策
1、充分发挥社会的重要社会
首先国家要根据当前的就业形势对就业政策进行相应的改革,以此来扩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渠道。政府需要充分发挥其宏观调控的作用,采取积极的政策和措施来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念。同时加强对就业观念的宣传工作,逐渐改善严峻的就业情况,大力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其次就是发挥社会环境的正确引导作用,社会的大体环境会对大学生的观念形成深刻的影响,例如可以宣传一些优秀学生的事迹,以此来引导当代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念,在就业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心态,切忌好高骛远。同时就业形势的变化也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观,因而需要引导学生对当前的就业形势形成正确的了解,保持积极的心态。【3】
2、深化高校教育体制的改革
首先就是要重视大学生就业观的教育,现如今很多高校并不重视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尤其忽视了大学生就业观的教育。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将就业观的教育和思想教育有效的结合起来,让学生在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的时候能够以正确的心态来面对,同时能够对自身有着明确的认识,让大学生意识到就业观的重要性,从而为以后的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其次就是广泛开展各项就业观教育活动,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念,例如专题讲座、就业指导活动等都可以让学生在学校里提前感受就业的氛围,同时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帮助大学生解决就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就业观中存在的问题。
3、大学生对自身就业观的调整
首先需要树立良好的就业观念,这就需要学生意识到自身就业观中存在的问题,同时要对自己的专业优势和自身的优势有着明确的认识,同时树立职业流动的观念,在选择职业的过程中能够从实际出发。其次就是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是学生就业的重要指导,也是未来发展的预计方向,做好职业生涯规划需要设定职业生涯的目标和制定完善的计划,并且根据实际的就业情况进行后期的修改和整理。最后就是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这对于未来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大学生就业观范文5
对当代大学生就业观的主要特点作了分析,要用“先就业后择业、鼓励自主创业”的择业观念来引领就业观,通过调整知识结构、加强职业规划教育、调整就业心态、正确就业定位和把握就业机会等途径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关键词:
就业观;择业标准;职业规划;社会主义道德
中图分类号:
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1009302
就业观,简而言之就是个体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就业问题上的综合反映,是人们对就业目的和意义较为稳定的看法和态度。当代大学生在就业问题上的基本看法、基本观点和基本态度是怎样的呢?最近,笔者以广东省某高校管理学系的大三学生为对象,开展了大学生就业观抽样调查,以下是笔者对297份有效问卷统计数据的分析和看法。
1当代大学生就业观的主要特点
通过对本次调查统计数据的分析研究,笔者认为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观呈现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1.1就业岗位意向还是以稳定为基础的传统就业模式
大学毕业从事什么工作?选择怎样的单位?如何认识和处理学业与就业的关系?这是所有大学生共同面临的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此次调查统计数据显示,在对“根据你的就业期望值,您会对以下就业单位做如何排序”问题的回答中,选择事业单位的人数比例最高为55.56%,其次是政府部门、外资企业和国营企业,比例分别是53.54%、53.54%和51.52%,有4444%的学生选择了民营企业和自主创业,可见90后大学生对自主创业的态度更为包容和开放。以上数据说明,多数大学生在对待就业岗位问题上的选择还是偏重于稳定,传统之中加之开放。
1.2在择业标准上,比较注重工作报酬
择业标准是就业观的核心内容。在本次调查中,笔者设计了“在选择工作的首先考虑的因素(可多选)”的问题,并提供了“薪水福利”、“地理因素”、“行业前景”、“个人喜好”和“办公环境”等选项供被调查者选择,统计结果表明,在所有被调查者的选择中,选择“薪水福利”的人数比例最高,为73.74%,选择“地理因素”“行业背景”“个人喜好”“办公环境”的人数比例分别是66.67%、64.65%、59.6%和44.44%。以上统计数据显示,多数学生把薪水待遇、地理因素和行业前景这三项作为择业时考虑的最重要的因素。这说明当代大学生在择业标准上趋于理性务实,同时看重工作的外部条件和未来发展,学生们在进行选择时较多考虑个人因素,较少考虑社会需要,即使在追求自我实现时也折射出主要强调的是“自我”而非“社会”的需要,这种择业标准体现出强烈的时代感。
1.3大学生就业应具备的素质较为全面
当今大学生正生活在我国多元化的社会转型期,随着视野的开阔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展,他们对就业有着多方面能力提升的共识,这是大学生们的普遍特性。同时,当代大学生对于过去用人单位最看重毕业生具有的素质和条件问题上,较之具有很大的差异性。本次调查统计数据显示,在对“你觉得大学毕业生应具备哪些素质(可多选)”问题的回答中,自上而下排列的因素依次是“知识和专业素质”、“生理和心理素质”、“创新能力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公关能力”,比例分别为85.86%、81.82%、73.74%、73.74%和6061%。以上数据说明,大学生们认为毕业生就业时应具备最基本的素质是知识和专业素质以及生理和心理素质,创新能力素质次之重要。在对“你觉得用人单位最看重大学毕业生的哪些方面(可多选)”问题的回答中,排在第一位的是社会实践经验,比例高达8384%,其次是学历及学习能力、工作交际能力、和专业知识与技能,比例分别是67.68%、67.68%、57.58%,可以侧面地看出用人单位从过去偏重求职者的学历和专业转变为社会实践经验,可见,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素质需求更加综合全面,这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性。
1.4对首次择业和就业的态度表现出较大的宽容性
本次调查统计数据显示,当代大学生选择第一份工作的态度较为开放,体现出较大的宽容性。有4848%的被调查者认为“干什么都可以,主要是积累经验”,有24.24%的被调查者要看“单位文化氛围”,2323%的被调查者“很看重,需要精挑细选”,只有303%的被调查者“不惜任何代价,找一份高收入工作”,这种选择与大多数90后较为宽裕的家庭环境和物质条件有很大关系。在对待就业难的态度上,7576%的被调查者的态度是先就业再择业,18.18%是先择业再就业,5.05%和1.01%选择出国留学和考研(与国内大规模考研大潮的形势截然不同),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观更加趋于理性与务实性。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是各大高校加强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学生们逐渐树立起正确的就业观。二是从大学生自身的方面上来说,社会竞争愈加激烈,学生们在面对就业压力时日趋自信与成熟。三是基于现今工作岗位的丰富性与多样性,当代大学生对工作的态度由以前的保守稳定转变为多元化的尝试与锻炼,看重个人素质的提高、人生体验的追求和个人价值的实现,这是当代大学生鲜明个性的体现。
1.5学习目的更加明确,积极应对就业
当代大学生从进入学校开始学习之日起,对未来的学习就直奔于就业的目的去,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例如:在对“在校期间考过相关职业证书”问题的回答中,选择“考过”的人数比例高达91.92%,选择“未考过”的人数比例仅为8.08%。在“在校期间做兼职工作”问题的回答中,选择“做过”的人数比例为76.8%,选择“未做过”人数比例仅为23.2%。在“在校期间担任过学生干部(学院或系部)”问题的回答中,选择“有”的人数比例为46.46%,选择“没有”的比例是5354%。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学习目的愈加明确,就业准备愈加积极和活跃。
2加强大学生就业观的教育
通过对本次调查统计数据的分析研究,笔者认为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观从总体和主流上看是合理的,大多数学生能够按照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主义道德观的标准去对待就业、择业和创业的问题。但是,也必须看到,部分大学生在这些问题上所表现出来的一些功利性的认识,“以自我为中心”,“金钱至上”,必须引起社会、学校和家庭的重视,并采取积极和有效的措施去加以教育和引导。笔者认为,在对大学生实施就业观教育时,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2.1用科学的态度对待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就业是大学生四年学习生涯的结束,是走向工作和个人职业生涯的必经阶段,是实现社会价值与人生价值的开始,青年人在大学阶段对知识的追求和能力的提升对未来的就业和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采取科学的态度来对待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目前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必须面对和解决好的一个重要问题。正确的态度应当是坚持引导和疏通,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学业和就业中的各种关系,坚持学业与就业、学业与创业、目前需要与长远生涯的和谐发展。
2.2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大学生的就业观
社会变革大潮之下,我国的经济成分、就业方式、职业内容和利益关系日趋多样化,因此,必须要确立在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核心地位和主导作用,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大学生的就业观。一是要引导大学生学会用理性的立场和观点来认识考试、求职和就业以及处理求职和择业中的各种关系;二是要引导大学生掌握正确的道德行为和道德评价标准,知道“什么是发扬的,什么是批判的”、“什么是高尚的,什么是卑劣的”。
2.3加强成才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目标
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就要在高校继续加强大学生的成才教育。在对大学生进行就业观教育中,应该向大学生强调以下两点:一是要树立远大理想。大学生作为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不仅需要理论学习和实践,更需要理想、信念和事业,如何在人生的重要阶段成才发展是他们重要的课题。二是摆正学业与择业的关系。坚持学业与择业协调发展,坚持把学业放在第一位,只有把主要的精力和时间投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实践活动上,才能为以后就业找到更好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4加强职业规划教育,引导大学生培养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
主席在2014年5月4日同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说过:“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因此,从走进大学的第一天,大学生们就要根据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目标,进行科学的生涯规划,不但要有社会责任意识,客观地认识自己的能力、兴趣和个性,形成科学的职业观念,确定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而且要有意识地在大学期间提升未来发展所需的知识与能力,为未来的就业和事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功底。
职业道德,就是人们在职业生活中应遵循的基本道德。要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就要引导他们按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忠于职守,乐于奉献;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依法行事,严守秘密;公正透明,服务社会。此外,还要掌握择业和求职的道德准则,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责任意识,方能促进自己职业生涯的长足发展。
2.5做好就业和择业的准备
大学生就业的准备贯穿大学生涯始终,从跨进大学校门的第一天就要抓紧:一是明确目标,制订计划,掌握方法,勤奋学习。做任何事情,目标不明确就容易迷失方向。没有计划,就会杂乱无章、影响效率。二是积极参与,用于实践。各种技能是在实践过程中发展形成,并在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因此,实践是培养各种技能的重要途径。三是加强锻炼,强健身心。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生存压力越来越大,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现代社会各行各业无不要求就业者拥有强壮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从入学起,大学生们就应加强锻炼,强健身心,唯有如此,未来的大学毕业生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才有可能胜任本职工作,才能担负起振兴中华的重任。
参考文献
大学生就业观范文6
一、 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以周口师范学院生物科学专业学生为调查对象。
(二)调查方法
调查方法采取访谈和问卷调查方式进行。选取大一到大四共计300名同学,发放调查问卷300份,收回288份,回收率96%。调查对象中男生50名,占16.7%,女生250名,占83.3%。
(三)调查内容
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就业形势认识、就业期望(就业地区、就业单位、就业薪酬等)、影响就业因素等。
二、结果
(一)对当前就业形势的认识
1.对生物科学专业就业前景的认识。55%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就业前景一般。30%的学生对自己的就业前景持乐观态度。15%的学生对自己的就业前景比较悲观。
2.对当前就业形势的认识。79.75%的学生认为当前的就业形势比较严峻,需具备良好的个人素质和能力。
3.对生物产业发展的认识。调查显示,有52.8%的学生认为生物学科已经深入到农业、医药医疗等多个行业,生物产业的发展前景十分光明。
(二)就业期望
1.对薪金水平的期望。调查结果显示:40%的学生对薪金的期望是2500元~3500元。在现实中,河南绝大多数地区生物科学专业毕业生的工资为2000元~3000元。
2.对工作单位性质的期望。有88.75%的学生首先选择到政府机构或者教育、医疗、科研等事业单位就业,而愿意到基层就业的学生不足5%。
3.对就业地区的期望。调查中,学生选择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自己家乡、省会等大中城市和中小城市。
4.对声望地位及工作稳定感的期望。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在声望地位和稳定感等各项因素中,最受重视的因素是工资福利待遇,其次是工作的发展前景和个人兴趣。
(三)个人就业目的与困扰因素
1.在关于个人就业目的的调查中,“解决生计的需要”为60.5%毕业生的选择,53.0%的学生“希望自身价值得到社会承认”,30.6%的学生是为了“发展自身兴趣爱好的需要”。
2.关于“求职中最困扰因素”的选择,42.5% 的学生选择了“信息缺失”这一因素,42.6%的学生选择“综合能力不足”等。
三、讨论
(一)就业观滞后
虽然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化过渡到了大众化,但很多大学生的就业观还比较陈旧滞后。过于追求工作的稳定性,“铁饭碗”观念比较强,不愿接受挑战,害怕面对失败和挫折。
(二)忽视自身长远发展
一些大学生在择业标准中更多地关注工作条件、薪水报酬等短期的现实利益,而对涉及长期发展的自身的职业兴趣、工作能力、职业发展前景等因素考虑较少。许多大学生仍仅仅把工作当作一种谋生的手段,没有把工作当成一种事业,不能充分认识到职业对个人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三)基层就业意识不强
不愿意去基层就业的人数占绝大部分,多数毕业生还是认为基层待遇和发展前景与发达城市相比存在差距。促使大学生产生这种就业思想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基层工作待遇、基层工作环境、家庭对去基层的态度等。同时,调查中我们也发现,由于自身的唯利就业观以及就业信息宣传得不到位,大多数学生对基层就业信息的了解程度并不高。
四、对策
(一)加强大学生就业观教育
帮助大学生认清当下的就业形势,及时更新就业观念,放低心态,主动降低就业层次,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将自身利益与国家发展需要结合起来,敢于从基层做起,在社会发展中找到实现自身社会价值的最佳位置。
(二)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和综合素质、求职技巧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