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理工大学专业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华南理工大学专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华南理工大学专业

华南理工大学专业范文1

[关键词] 编辑出版学专业教育 跨媒体人才培养 就业趋向 华南理工大学

[中图分类号] G2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2012) 04-0052-04

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编辑出版专业创办于2004年,迄今为止,已经走过九个年头,培养了四届本科毕业生。兴办之初,正值“媒介融合”“大出版”这些新的出版趋势逐步形成之际,我们经历艰难的探索阶段,在依托学校和地方资源优势,明确专业定位之后,初步树立自己的办学特色,为广东乃至全国培养出一批优秀的跨媒体复合型人才。在这里,我们拟以华南理工大学编辑出版专业建设为例,探索新办编辑出版专业的高校如何依托资源优势,明确专业定位,形成办学特色,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跨媒体复合型编辑人才。

1 依托学校的办学定位和优势教育资源,明确专业定位,树立专业特色

华南理工大学编辑出版专业从成立到现在,专业定位几经调整,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到,2004年创办的时候,还没有明确的专业方向,依托于专业教师的文史学科背景和学院的新闻传播背景,开设大量人文类和新闻传播类课程,课程设置较为混乱。经过一年的探索和研究之后,考虑到广东省的商业氛围较浓,便试图从武汉大学编辑出版专业的成功中吸取经验,将专业方向确定为“出版策划与营销方向”,并随之调整课程设置,主干课程中加入出版选题策划概论、出版企业管理学、版权与版权贸易、畅销书与现代出版等出版营销类课程,并从业内邀请一些从事出版策划与营销的专业人员来校开设讲座或授课。尽管我们为这一专业定位的推行做了大量工作,但是经过两年的发展,我们发现这一专业定位并不适合我校。因为相对于报刊业和新媒体行业而言,广东省图书出版业实力较弱,图书出版市场人才需求量相对较小。另外,也是因为武汉大学在图书发行营销领域早已建立非常强大的优势,而这一优势的形成一方面得益于该校在这个专业方向上的发展历史较长,具备强大的师资力量和丰富的教研经验;另一方面也得益于该校大量毕业生就职于图书发行营销领域而形成的强大行业人脉资源。前者不是我们短期建设可以与之比拟的,后者更是难以企及。同时,我们发现,因为我校是一个以理工科专业为主的院校,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等技术类专业较强,学校更重学生实用技术的培养,人文氛围与一些综合性院校相比有很大差距。而且,我校编辑出版专业在招生的时候,采取的是文、理兼招的模式,文科生与理科生人数相当,其中理科生的人文基础相对较弱,通过调查发现,他们普遍希望增加技术应用类课程的比重。因此,我们调整过去纯文科的专业定位和课程设置,将专业方向调整为“电子与网络出版方向”,增加网络传播学、电子与网络出版等课程,并与计算机学院合作开设多媒体设计与制作等课程。2008年,我院新增“新媒体艺术”这个专业,引进数位具有新媒体技术基础的专业教师,借助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学院优质教学资源,在原来的基础上再次调整专业定位,确定“新媒体”的专业方向。在课程设置方面,将一些人文课程合并,并取消了版本目录学等课程,增加了传播技术基础、多媒体素材采集与制作、数字出版与网络编辑等课程。经过三年发展,通过毕业生和企事业单位给我们的反馈发现,这一专业定位逐渐受到认可,在广东地区,初步树立培养跨媒体复合型人才的特色。

2 以就业为导向,采取“宽口径”培养模式,培养符合本地市场需求的跨媒体人才

华南理工大学专业范文2

华南理工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系创建于1958年,现具有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专业二级学科博士点和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一级学科硕士点,培养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本科生,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轮机工程、 水声工程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以及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专业博士研究生,为我国船舶工业、国防建设、海洋资源开发、交通运输等行业和部门培养了大批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是华南地区唯一可以系统培养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高层次专门人才的学科。

专业特色: 船舶与海洋工程系是全面应用信息技术从事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物及相近领域的设计、研究、制造、规划、经营与管理等的工程学科,长期以来奉行“厚基础、严要求、重能力、强适应”为办学宗旨。

师资设备:船舶与海洋工程系非常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现有专职教师18人,教授7人(其中6人为博士生指导教师、1人为华南理工大学“百人计划”特聘教授)、副教授6人、讲师5人, 84%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形成了老、中、轻相结合,知识与职称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在校本科生近200人,硕士研究生近40人,博士研究生近20人。在本科教学中不仅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训练、计算机和外语能力的培养,还积极开展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多次在各种国内、校内大学生科技比赛中获奖。设有华南理工大学船舶海洋工程科学与技术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基地。

船舶与海洋工程系具有华南地区最大的船模拖曳水池实验室、海岸与近海工程实验室、船舶与海洋工程先进材料研究中心,并正在筹建水声工程实验室,可以进行船舶快速性、耐波性、船体节能装置、新型推进器、船舶与海洋新型材料、河道整治、工程泥沙及河流动力学、潮汐河口整治、海洋环境测量、防浪掩护与波浪对建筑物的作用等的试验工作,并积极开展产品研发、成果转化、科技服务等方面的工作,设有广东省甲级船舶设计资质的船舶与海洋工程研究所、广东省船舶与海洋工程技术开发中心、广州现代产业技术研究院船舶技术研发中心。

华南理工大学专业范文3

《求学》:请问哪些专业对高考的学科成绩有要求呢?

华南理工大学:只有建筑学院的专业要求学生加试素描,其他专业都是按照分数优先、遵循志愿的原则来安排专业,并且我校没有专业级差。

《求学》:贵校有没有基地班、特色班等?如果有,具体有哪些班?就读这些班有哪些具体要求?

华南理工大学:我校有7个创新班(本硕、本硕博连读),分别是机械类、工程力学、材料类、化学类、数学类、计算机全英创新班、自动化,这七个创新班是作为七个专业来招生的;另外我校入校后还有电子联合班、计算机联合班。

《求学》:许多学校对特殊的人才的选拔会有特别招生的政策,贵校有哪些特招政策?

华南理工大学:我校自主选拔考试中有特殊人才一项。《求学》:近年来,艺术类报考比较热,贵校招收艺术类考生吗?近三年的报考情况如何?录取有几种方式?华南理工大学:我校招收艺术专业考生,艺术专业有:音乐表演、舞蹈学、艺术设计。近三年专业报考考试人数保持在8000人左右。艺术学院录取方式按文化课过各省艺术类文考控制分数线,专业按本校专业考试成绩从高到低录取,同时专业课必须通过该省的联考。

《求学》:请问贵校有哪些特色专业呢?这些特色专业的优势在哪里?

华南理工大学:国家特色专业有网络工程、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机械工程及自动化、轻化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工程、建筑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自动化、数学与应用数学;广东省名牌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自动化、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轻化工程、土木工程、信息工程、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数学与应用数学、工商管理、化学工程与工艺、建筑学、机械电子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工程力学、电子科学与技术、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应用化学、生物工程、城市规划。

学校拥有一批有较强实力的科研机构及技术开发基地,其中包括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国家工程实验室(与企业合建)、7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4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8个广东省重点实验室、3个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8个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等省部级以上科研机构54个,以及国家甲级建筑设计研究院、国家大学科技园,并以此为依托形成了众多重点科研基地,承担了一大批国家、省市的重点科研任务,形成了多学科门类、多专业联合攻关,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一条龙的科研格局。学校坚持科学研究面向市场、科技成果转化进入市场,2009年学校实到科研经费突破7亿元,有效专利总量居全国高校前五名,是全国第一批企事业专利试点工作先进单位。

《求学》:贵校的奖助学金制度是如何的呢?是否能够给农村学生提供一些经济上的减免政策和照顾?

华南理工大学:我校提供以下几种方式帮助有经济困难的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上的问题:①国家助学金。我校的国家助学金资助标准分为2000元/人•年、3000元/人•年两档。②国家助学贷款。每生每年申请金额原则上不超过6000元,利率按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同期贷款利率执行,毕业后一至两年内开始还款,毕业后六年内还清。在校期间的助学贷款利息全部由财政补贴,毕业后利息全部由学生自付。国家助学贷款是信用贷款,学生不需要办理贷款担保或抵押,但需要承诺按期还款,并承担相关法律责任。③勤工助学。学校设立勤工助学中心,负责对勤工助学学生应聘资格的审定及岗位的安排,指导、管理和监督勤工助学的各项工作,拓展社会服务项目。有多种岗位可供选择,学生可通过课余时间勤工助学,获得工作报酬。④社会资助。我校现有社会各界捐赠设立的校级助学金二十余项,资助金额从1000元/人•年到5000元/人•年不等;助学金中有一次性资助的,也有根据学生表现连续资助至毕业的,每年资助人数近千人,是我校资助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此外,各学院也有各种社会资助项目。⑤临时生活困难补助等。

《求学》:针对学生的就业,贵校是怎么做的呢?怎样保证学生就业率呢?

华南理工大学:我校地处珠江三角洲,是华南地区唯一直属教育部的以理工为主的重点大学,有着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加上我校培养的毕业生具有专业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和创新能力强的特点,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每年我校各专业毕业生供需比例均在1:6以上,毕业生的就业率达97%以上,在教育部直属高校和广东省地区重点高校中名列前茅。我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与华南地区远大的经济发展前景及市场对人才的巨大需求,为我校毕业生的就业与创业提供了更充足的机会和强有力的保证。2009届我校本科生就业的单位性质流向为主要民营及私营企业2355人、国有企业1050人、三资企业223人、事业单位321人、其他企业466人、部队及国家机关288人,出国56人,分别占就业人数的49.5%、22.1%、4.7%、6.7%、9.8%、6.0%、1.2%。

暨南大学

《求学》:请问暨南大学校名的来历及办学历史、方针?

暨南大学:“暨南”二字出自《尚书•禹贡》:“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意即面向南洋,将中华文化远播到五洲四海。前身是1906年清政府创立于南京的暨南学堂,1927年更名为国立暨南大学。直属国务院侨务办公室领导。执行“面向海外,面向港澳台”的办学方针。同时兼收内地学生。

《求学》:暨南大学有哪些办学特色?

暨南大学:中国第一所由国家创办的华侨最高学府,中国最早招收外国留学生的大学之一,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综合性大学。学校目前有12000多名海外学生,分别来自83个国家及港澳台地区,高居全国各大学之首。国际学院设有6个专业,实行全英语授课。与五大洲近150所高校及科研机构签订了合作协议,开展学术交流及互派交换生。从海外引进知名学者及优秀人才,科研和学科建设工作紧密结合国际前沿与国家经济建设发展需要。

《求学》:请问有何特殊报考要求?

暨南大学:对国内招生严格执行国家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无特殊要求。对海外及港澳台地区的学生采取免试录取及考试录取两种方式(详情请查询我校官方网站上的招生信息)。

《求学》:请问有哪些办学地点?

暨南大学:共有四个校区:主校区在广州市,另在广州市广园东路、深圳市、珠海市设有三个分校区。四个校区录取标准一致、学费标准一致、毕业证书一致。

《求学》:请问招收艺术类、体育类考生吗?

暨南大学:艺术学院四个专业:美术学(中国书画鉴赏方向)、动画、导演(影视编导方向)、音乐学(音乐艺术表演方向)及音乐学(作曲与电脑音乐制作方向)。新闻与传播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体育部:体育教育。报考以上专业的考生需获得当年当地省(市、区)专业术科统考合格证及我校校考合格证(详情请查询当地或我校公布的招生章程)。

《求学》:请问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如何?

暨南大学:学校有4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4个广东省名牌专业,加上特色化的培养方式、生源多元化的教育背景,每年的总体就业率均接近95%,一些专业的毕业生供不应求。且就业分布较广、适应领域宽,区域主要集中在以广州为中心的珠三角地区。每年学校主办多场招聘会,平均3天一场。

《求学》:请问一般在当地的排名中,排在前几位的考生可以被录取?

暨南大学:全国范围招生(暂无招生计划),录取分数在各省市自治区重点分数线以上。

华南理工大学专业范文4

关键词:多校区大学;学校归属感;领悟社会支持

中图分类号:G647;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7)02015207

归属需要是情感需要、社会需要,人人都需要和邻居、伙伴、同事等建立关系,并希望成为集体中的一员,与其他集体成员相互关心、相互照顾。归属需要的满足与否对个体的心理具有重要的影响,并对更高层次需要的实现产生影响[1]。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一方面,大学时期是人生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人社会化过程的重要阶段,是生理和心理发展成熟的关键期,大学生处于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未成熟的阶段。另一方面,大学生有许多特殊的问题需要解决,如适应新的生活环境以及与高中不同的学习方式,建立新的人际关系,面临未来职业的选择等,而这些问题都可能给他们带来心理上的困惑、压力和冲突[2]。

高校在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过程中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种模式:一是“合并重组”,如浙江大学;二是“自我扩展”[3],如华南理工大学。分校区办学成为高校发展越来越普遍的趋势,然而因各校区之间地理位置、教学条件、生活环境等方面存在差异,学生的学校归属感与认同感问题逐渐引起关注。

学者杨萍(2008)将多校区大学定义为:具有一个独立法人资格,但拥有至少两个以上在地理位置上不相连的校园的大学[4]。关于多校区的类型,国内学者则有不同的意见,杨萍认为可以将其划分为三种类型,包括合并类多校区、拓展型多校区和混合型多校区,混合型多校区大学是指兼具合并类多校区和拓展型多校区两类多校区大学特征的大学,如中山大学等。容蓉认为我[ZK)]

[FL(K1*2]国多校区高校办学局面的形成,主要是通过新校区开辟和学校合并这两种形式实现的,前者包括在同一城市或不同城市,甚至跨省开辟新校区,称为扩展型多校区或新建型校区,后者称为合并型多校区[5]。

本研究参考杨萍学者关于多校区大学的定义与分类,并将研究范围限定为拓展型多校区大学。

一、研究数据与方法

(一)被试

以广东省华南理工大学五山校区和大学城校区在校本科生及研究生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460份,最终回收418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0.9%。调查对象分属于文、理、工、医、管不同学科,被试分布见表1。

(二)研究工具

学校归属感问卷。采用Goodenow1993年编制,浙江大学包克冰、徐琴美2006年修订的学校归属感问卷。该问卷包含15道题目,采用五级评分,从“完全不同意”到“完全同意”。该问卷效度和信度良好,目前在国内已有学者应用。

学校因素问卷由笔者自编,包括校容校貌、学习环境、生活环境、校园文化环境、制度环境五个分问卷,在编制过程中征求了心理学专家和研究生的意见并做了修改,最后确定为56个题目。

自尊量表。使用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Rosenberg自尊量表来测量个体的外显自尊水平。该量表原有10个条目,分4级评分,在多个文化背景下的研究中被广泛使用,并且现有研究结果都表明该量表的一些测量指标较好。但根据在中国被试群进行的研究,该量表的第8个条目(“我希望我能为自己赢得更多尊重”)与其他项目的相关程度非常低,因此在本研究中删去了该项题目,即仅有9个条目进行分析。

领悟社会支持量表。采用由Zimct等编制,姜乾金(1999)翻译,并经过杜好强(2010)修订的领悟社会支持量表。该量表是一种强调个体的自我理解和自我感受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包含12个自评项目,采用7级评分法。原作者通过因素分析将这12个项目分为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和其他支持三类,内部一致性和重测信度值较高。

二、研究结果

(一)学生对学校归属感的分析

1.学校归属感总体特点分析

表2列出了学生对学校归属感的总体情况,从中我们发现,华南理工大学学生的学校归属感总体平均值偏中上且向高分区域集中,得分在平均分以下的学生占总被试的45.5%,而标准差的值稍大,说明个体特征不同的学生,在学校归属感的得分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2.学校归属感的方差分析

以华南理工大W学生归属感平均分为因变量,以性别、年龄、专业、是否是学生干部、就读校区、生源地(城市或农村、省内或省外)为自变量,进行方差分析,以检验7个自变量对学校归属感的影响。结果见表3。

结果表明,学生学校归属感的性别、年龄、年级、专业、学生干部、生源地(城市或农村)的主效应均未达到显著性水平,表明这些因素与学生的学校归属感不存在显著差异;而“就读校区”(p

从交互作用来看,性别和学生干部、年级和学生干部、年级和生源地(城市或农村)、专业和学生干部、专业和就读校区之间在学校归属感上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p值都小于0.05),表明这些因素之间的交互关系对学生学校归属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为了进一步明确学生学校归属感因素的差异性,以下分别对就读校区、生源地(省内或省外)的主效应作进一步分析。

(1)学生学校归属感就读校区差异。以就读校区为自变量,学生学校归属感量表的平均分为因变量进行方差分析,其结果见表4。

从学生归属感的总均分来看,五山校区学生的得分高于大学城校区学生的得分,且存在显著差异(p

(2)学生学校归属感生源地(省内或省外)差异。以生源地(省内或省外)为自变量,学生学校归属感量表的平均分为因变量进行方差分析,其结果见表5。

从学生学校归属感的总均分来看,广东生源学生的得分高于非广东生源学生的得分,且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p

综上所述,在学校归属感方面,被试群体存在五山校区学生得分高于大学城校区学生,省内生源学生得分高于省外生源学生的情况。

(二)学校归属感的影响因素研究

1.学校因素与学校归属感的相关分析

运用KMO样本适合性检验和巴特利特球形检验对数据的适合性进行检验。本研究的KMO值为0.911,同时巴特利特球形检验的χ2值为10 594.716(自由度为1 540,P=0.000)达到极显著水平,表示数据群的相关矩阵间有共同因素存在,适合进行因素分析。根据因素分析的结果,删除E4,E12,E30等18个题项,确定学校因素包含10个因子,共38个题项。10个因子分别为:学生管理、医疗条件、治安环境、师生关系、实践活动、食宿条件、班级氛围、校区布局、就业指导、教学环境。

为了研究学校因素10个因子与学校归属感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简单相关系数来研究两者的相关关系。结果发现,学校因素10个因子与学生的学校归属感之间均存在非常显著的正相关。

2.学校影响因素的校区差异分析

以学生就读校区(1=大学城校区,2=五山校区)为因变量,十项影响华南理工大学在校生学校归属感的因素为自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见表6和表7。

结果显示,学生在学生管理、医疗条件、治安环境、师生关系、班级氛围、校区布局、就业指导这七个因素上的总体平均分比大学城校区学生高,说明五山校区学生受这七个因素的影响较大,而大学城校区学生的总体平均分只在实践活动和食宿条件上占有优势,在教学环境上两个校区学生受到的影响差不多。

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两校区学生的学校归属感影响因素在学生管理、师生关系、实践活动、食宿条件、班级氛围上有非常显著的差异,在医疗条件、校区布局、就业指导上有显著差异。

(三)自尊与学校归属感研究

1.大学生自尊的现状分析

结果表明,华南理工大学的大学生自尊量表9个项目合计后平均值为26.07(表8),单个项目的平均值均高于中等计分2.5,这说明华南理工大学的学生拥有较高的自尊水平。

对不同校区学生的自尊水平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见表9。

在自尊上,校区的主效应并不显著。进一步多重比较结果显示,不同校区间的自尊水平也并不存在显著差异。

2.大学生学校归属感与自尊的相关分析

对大学生学校归属感与自尊进行相关分析的结果表明,华南理工大学学生的自尊水平与学校归属感在0.01水平上有显著的正相关,即自尊水平高的学生,其学校归属感也高。

(四)领悟社会支持与学校归属感研究

1.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的现状分析

对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量表的调查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华南理工大学的学生领悟社会支持量表8个项目合计后平均值为39,单个项目的平均值均高于中等计分4,这说明华南理工大学的学生在领悟社会支持度上有较高的水平。

对不同校区学生的领悟社会支持水平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见表10。

结果表明,在领悟社会支持上,校区的主效应并不显著。进一步多重比较结果显示,不同校区间的领悟社会支持水平也并不存在显著差异。

2.大学生学校归属感与领悟社会支持的相关分析

对大学生学校归属感与领悟社会支持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华南理工大学学生的领悟社会支持水平与学校归属感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领悟社会支持水平高的学生,其学校归属感也高。

三、思考与建议

通过探索大学生学校归属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培养学生积极正向的学校归属感,为不良归属感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有效的干预途径和方法,这也是本研究的目的之一。因此,从研究结果出发,提出以下建议。

1.学生个人因素

根据研究结果,非广东省生源的学生学校归属感显著低于广东生源的学生,因此应促使生源地非广东省的学生积极参与班级管理和集体活动,感受来自身边朋友及教师的社会支持,适应并融入班级和学校文化氛围。

2.W校因素

根据研究结果,学校因素10个因子与学生的学校归属感之间均存在非常显著的正相关。对于学校来说,从学校管理、医疗条件、治安环境、师生关系、实践活动、食宿条件、班级氛围、校区布局、就业指导与教学环境等方面着手进行改善与提升,均能显著提高学生的学校归属感。具体而言,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学校管理方面,学校对学生的管理应做到以学生为本,采取民主的管理方式。有关学生切身利益的问题学校应听取学生代表的看法,学校有关部门及时答复学生提出的问题或诉求,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将奖助学金用在真正需要帮助的学生身上,并严格尊重学生的权利和个人隐私等。

医疗条件方面,妥善诊断并治疗患病学生,满足学生的基本就医需求,除此以外还应做到就医方便、安全。

治安环境方面,增加日常与夜间巡逻次数,增设路灯,修建治安岗亭,对学校偏僻地段加强整治等,为学生创设安全的生活与学习环境。

师生关系方面,教师与学生作为学校的两大主体,师生关系对学生在校成长与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时对学生的学校归属感具有正向的影响。作为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联系与互动,日常教学应照顾到大多数学生,学校应为学生开设合理的课程结构。

实践活动方面,在社会实践方面,学校应为学生建立与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基地,若条件允许,还可对学生的社会实践进行适当的干预与指导,帮助学生在学习与实践中实现平衡。在社团活动方面,学校应大力支持学生的社团建设与活动开展,营造活跃积极的社团气氛。

食宿条件方面,营造舒适宽敞的住宿环境,使学生在宿舍感到舒适安心,保障干净卫生的食堂环境与可口多样的饭菜质量。

班级氛围方面,以学校为发起人,举办多种多样的班级活动与班级竞赛,鼓励所有学生积极参与。作为班级负责人,努力在班级中创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和友好舒适的班级气氛。

校区布局方面,校区建筑布局合理,校区的建筑风格充分体现学校的特色与风格,修建景色怡人的自然景观,以此提升学生的学校归属感。

就业指导方面,在态度上重视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为学生提供及时丰富的就业信息。

教学环境方面,教师教学态度认真,师生相处融洽,为师生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

多校区办学模式成为高校跨越式发展采取的主要方式,多校区的类型不同,每所学校的基本情况也相差各异。以上给出的对策、建议只是立足于宏观层面上的,针对具体情况,每所多校区大学应有一套符合本校特征的解决方案。

以华南理工大学五山校区和大学城校区为例,根据调查结果和研究分析,五山校区在学生管理、医疗条件、治安环境、师生关系、班级氛围、校区布局、就业指导这七个因素上的总体平均分高于大学城校区,而大学城校区学生的总体平均分仅在实践活动和食宿条件上占有优势,在教学环境上两个校区学生受到的影响相差不大。此外,两个校区学生的学校归属感影响因素在学生管理、师生关系、实践活动、食宿条件、班级氛围上有非常显著的差异,在医疗条件、校区布局、就业指导上有显著差异,在治安环境和教学环境上无显著差异。

(1) 首要平衡两校区在学生管理、师生关系、实践活动、食宿条件、班级氛围方面的差异。两个校区在学生管理、师生关系、实践活动、食宿条件、班级氛围五个方面具有非常显著的差异,其中,五山校区在学生管理、师生关系、班级氛围方面得分显著高于大学城校区,而在食宿条件和实践活动方面显著低于大学城校区。

比较而言,五山校区因建立时间更早,东区、中区及西区的宿舍、食堂建筑略显陈旧,内部设施也难以满足学生的基本需求。另外,五山校区近年施工不断,对学生的作息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而大学城校区因为建立时间不久,各项建筑更现代化,基本生活设施也更齐全。在实践活动方面,大学城校区本科生占比重较大,校区氛围富有活力,无论是社会实践还是社团活动都开展得如火如荼、有声有色。此外,五山校区在学生管理、师生关系、班级氛围方面表现出比大学城校区更高的水平。

因此作为学校管理者在提升学生学校归属感的工作中,应着重提升五山校区的实践活动与食宿条件,以及大学城校区的学生管理、师生关系与班级氛围。

(2)关注两校区在医疗条件、校区布局、就业指导方面的差异。两校区在医疗条件、校区布局和就业指导方面差异显著,五山校^在这三方面具有更好的表现。作为学校管理者,在不断提升与改善两校区医疗条件、校区布局和就业指导的同时,应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大学城校区,即着重提升与改善大学城校区的医疗条件、校区布局与就业指导服务,以缓解两校区的不平衡状态,使两校区学生的学校归属感水平达到一致。

(3)保持两校区在治安环境和教学环境方面已经达到的平衡状态。研究结果显示,两校区在治安环境和教学环境两个方面无显著差异,水平相当,学生评分也大致持平。作为学校管理者,应在这两个因素上继续保持平衡状态,并力求共同提升,共同改善,防止出现“一高一低”的不平衡现象。

参考文献:

[1]包克冰,李卉,徐琴美.中学生学校归属感及其与自我概念的关系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2006(1):25-28.

[2]杜好强.大学生学校归属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0.

[3]王宣. 兰州大学多校区校园文化建设问题研究[D].兰州大学,2010.

[4]杨萍.多校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

[5]容蓉.广州多校区高校管理模式探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

[6]Goodenow C.Classroom belonging among early adolescent students: relationships to motivation and achievement[J].Journal of Early Adolescence,1993,13(1):21-43.

[7]Goodenow C.Strengthening the links between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nd the study of social contexts[J].Educational Psychologist,1992,27(2): 177-196.

[8]Goodenow C.The psychological sense of school membership among adolescents: scale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al correlates[J]. Psychology in the Schools,1993,30(1):79-90.

华南理工大学专业范文5

同时,伦志炎先生担任中国高等院校香港校友会联合会永远名誉会长及常务副会长、香港广东社团总会荣誉会长及常务会董、香港地产业商总会首席永远名誉会长及荣誉主席等多个社会职务,热心国家建设,心系祖国同胞,并被广东省罗定市授予“荣誉市民”的称号。因此,可以说伦志炎先生亦将社会价值“建筑”到了一定高度。“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然而,他却谦虚地说:“在奉献社会的道路上,自己还是刚刚起步,以后更是任重道远。”

名门之后刻苦钻研终有成

广东南海,因历史上孕育过两位杰出人物而在南国的版图上熠熠生辉,一位是著名的维新人士康有为,另一位则是伦志炎先生的先祖、明代才子状元伦文叙。1933年,伦志炎出生于香港一个书香世家,父亲给其取名“志炎”,就是让他不要忘记自己是炎黄子孙。被家族寄予厚望的他从小勤奋好学,高中毕业后,便北上广州就读于岭南大学土木系。不久,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后,他转入到华南工学院(今华南理工大学)民用建筑专业深造。

1955年,伦志炎先生学成毕业,经商的父亲要求其马上回港帮助自己打理生意。当时适逢中国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内地建设如火如荼,于是,满怀报国热情的伦志炎先生说服父亲后,毅然留在内地投身于国家建设的洪流当中。他先后在广东省建工局和建筑公司工作,参与了许多重大的工程规划建设。像广州医药足球队的主场越秀山体育馆、暨南大学的教学大楼、英德水泥厂和电厂等著名项目都浸透着伦志炎先生青年时期奋斗的汗水。

为了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学而不厌的伦志炎先生过着两点一线的生活,经常冒着酷暑严寒奔走在办公室和工地之间。很快,他被领导委以重任,被派往粤西、粤北、湖南等地参与多个项目建设。而后,他又进入当时中国最大的上海制造船厂学习建造船坞和造船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技术。多年的工作实践,伦志炎先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使自己的专业技能日益成熟,多次在设计和施工中发挥作用,有时甚至起到了节约成本,防患于未然的效果。伦志炎先生回忆说:“1959年,我被派到湛江负责湛江联合化工硫酸厂兴建的图纸审核和工程监督工作,我对原先设计好的工程结构反复琢磨和研究后,发现有很多纰漏,设计者没有考虑到湛江属于台风区,因而厂房梁柱和屋架都不合理。我马上就将情况告诉了主管领导及设计单位。原来设计者是生活在内地,没有考虑到台风等一些特殊情况。后来工程规划都进行了重新设计。”

回到故土慧眼识道创大业

就在伦志炎先生在内地挥洒激情、尽显智慧的时候,严父染恙的消息不意而至。“百善孝为先”,两个弟弟尚在读书,身为长子的他不得不马上返回香港帮忙打理家中事务。

处理完家中的事务后,伦志炎先生的工作激情立刻点燃。由于他擅于工程规划,精于结构绘图,做出的设计往往既合理又经济,能为投资者节省成本。一旦为发展商重新设计图则而降低成本,图则获政府批后,公司便将节省下来的成本的三至五成分给他。如此这般,不但为伦志炎先生带来了不菲的收入,还令他在业界的名望日益提升,逐渐成为行内知名的工程师,投资者和开发商纷纷与他合作。四十年来,在香港和澳门等地,伦志炎先生参与或支持设计的楼宇数量逾千座。“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如今的伦志炎先生是建筑行业的资深前辈,并被聘为华南理工大学任客座教授。

1967年,香港的地产业陷入困境,楼价暴跌,很多投资商都无法支付工资,伦志炎先生回忆说:“当时经济出现了困难,开发商资金周转不灵,欠了我很多设计费。没有办法,我只好跟开发商商议,将他们手头上的蟹货(销售不佳的楼宇)作为我投资和设计费的补偿。就这样,我开始与地产行业结缘。”“祸兮,福之所倚。”无奈之举竟然成为伦志炎先生事业的分水岭。不久,香港的楼市迅速发展,伦志炎先生所持有的物业也水涨船高,成为香饽饽。彼时,香港地产服务刚刚起步,见微知着的伦志炎先生敏锐地洞悉到市场的需求,果断地与妻子一起于1969年成立福成地产公司,港九住宅及写字楼物业。凭藉着敢为人先的胆识和良好的业务精神,伦志炎先生在地产界创出了一片天地,而后的几十年里,随着香港经济的发展,福成地产公司也迎来了全盛时期。1990年,伦志炎先生创立永伦集团,踏足房地产财务业务,专营物业按揭、建筑贷款、土地贷款、物业投资等业务。2007年,他又收购了香港上市公司“茂盛控股”及有800个房间的酒店,令自己的事业更上一层楼。

国耻不忘且将赤心献祖国

伦志炎先生出生在旧社会,小时候经历过香港沦陷的日子,家园被毁、同胞被欺凌的情景一直深深烙印在他的脑海里。“当时中国太弱了,被人欺辱到那种程度,真令每一个华夏儿女都感到屈辱。我一辈子不会忘记被迫向人低眉屈膝,被人用刺刀指着喉咙的滋味。如果国家不强,就算自己腰缠万贯,也会被歧视的,只有国家强大了,个人才能真正挺直腰杆。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团结起来,为国家繁荣贡献力量。”

因此,在工作之余,伦志炎先生积极参与社会工作,为社会进步出钱出力,并乐此不疲。1998年,他被选为香港地产商会首席永远名誉会长兼主席,用自己多年累积的宝贵经验,使香港的地产行业更加专业,向健康、快速的方向发展。同时,他还是香港广东社团总会荣誉会长及常务副会长,为加强广东与香港的联,也是不遗余力,贡献颇多。

改革开放后,伦志炎先生先后在内地投资好几个大项目,前后投资将近2亿人民币,以一个赤诚的爱国企业家身份支持内地的改革开放。很早,他就在山东蓬莱市投资兴建年产量高达20万吨的水泥厂;他在广东罗定市分别投资8000万兴建大型水泥厂和20多幢花园,并于1992年被当地政府授予“荣誉市民”的称号;1993年,他在江苏苏州市投资兴建了第一个中外合资的收费公路桥建设项目……

去年5月2日,奥运圣火在香港传递,作为中国高等院校香港校友会联合会常务副会长的伦志炎先生组织75名会员,穿着印有“同一个梦想,中国加油”的T恤衫迎接“祥云”火炬,以实际行动支持北京奥运会。

去年,当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伦志炎先生也积极投身到抗震救灾的队伍中。作为华南理工大学香港校友会会长的他率先捐款4万,不久在他的带领下,整个校友会总共筹集到善款13余万,并透过中联办送到了灾区人民的手中。接着,伦志炎先生又赞助中国高等院校香港校友会联合会的三名医生前往灾区什邡市协助救助工作。

反哺母校一心一意总关情

“曾经有位作家说过,我们的第二生母就是那个让我们获得智慧获得真知的人或地方,对于我来说,大学便是我的第二母亲。”深知饮水思源的伦志炎先生一直没有忘却母校对自己的哺育,他常言,是华南理工大学给了他专业知识,他才得以成就今天的事业,能尽一个炎黄子孙的责任以报效国家。

因此,多年来,他对母校的基础设施建设都十分关心和支持,同时为学校设立奖助学金;为了开阔母校学弟学妹们的视野,经常组织他们到香港来学习交流;自从担任了华南理工大学香港校友会会长以来,他连任多届,现在担任荣誉会长;为了与母校进行更全面的交流,早在1995年,伦志炎先生组织校友于春节回校举办爱校尊师春节联欢会,同时邀请学校领导、老师、员工和学生代表参加,到今年已经举办十五次了。

多年来,伦志炎先生在回馈母校之时,也把自己对教育的赤子之心向更广阔的范围延伸。2005年起,他开始担任中国高等院校香港校友会联合会永远名誉会长和常务副会长。他介绍说:“这个会里面的成员都是香港知识分子阶层,是比较庞大的一个组织,能为这个社团服务真的令人很开心。不管以后多忙,我都会尽力参与和筹备各种活动,让会务发展越来越好。”

今年已经七十多岁的伦志炎先生,虽然依旧精神矍铄,神采奕奕,但已经决定将集团的业务交由下一代及专业管理层打理,因此,他希望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做好社会工作。“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鉴于集团的家族色彩比较浓,伦志炎先生开始转换思路,引入新思维,打算招徕更多专业人才,使集团能向更专业的方向发展。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在香港各界庆祝回归十周年的足球四角邀请赛上,热爱体育的伦志炎先生,以七十四岁的高龄披挂上场。比赛中,伦志炎先生既进攻亦参与防守,显示出与年龄不符的体力,让人惊叹不已。

这样一位永不言老,老而弥坚的长者,相信在其爱港爱国的大路上一定是“夕阳无限好”。

华南理工大学专业范文6

[关键词]地方院校 部属高校 研究生资助体系 培养机制

[作者简介]鲍金勇(1980- ),男,安徽望江人,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校学校教育管理;蔡茂华(1971-),男,广东五华人,华南农业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部长,副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学校教育管理和大学生思想教育;马强(1978- ),男,广东韶关人,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学校教育管理。(广东 广州 51064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广东省研究生教育改革重点项目“培养机制改革背景下地方院校研究生资助体系优化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0JGXM-ZD06,项目主持人:蔡茂华)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2-0053-03

近年来,教育部积极推进部属高校进行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2006年,西安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3 所高校开始进行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试点;2007年,北大、清华、复旦等17所高校也开始进行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2008年起,全国50余所高校开始实施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内容涉及招生、培养和学位等方方面面,其中尤为关键的是研究生奖助政策的改革。从实施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高校来看,资助研究生的资金总额度、资助标准、资助范围都高于或大于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前。在部属高校全面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背景下,地方院校为了自身发展,也必须考虑进行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优化研究生资助体系。

一、地方院校与部属高校研究生资助体系比较

目前我国高校研究生的学费政策分为两种,一种是未进行研究生教育成本分担,另一种则是进行研究生教育成本分担。第一种政策下,研究生培养方式分为计划招生、自筹经费、委托培养等多种方式。其中,公费生由国家下拨培养经费,学费免收并给予生活补贴。第二种政策下,自费和公费并轨,研究生要求全部缴纳学费。基于此我国现行研究生资助政策也分成两种类型,即未实行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研究生资助方式和实行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研究生资助方式。

(一)广东高校资助研究生资助体系现状分析

1.广东地方院校和部属院校研究生资助资金来源的差异。如上表所示,多数学校的资金来源于国家拨款、社会捐助、学校专项经费、院系配套经费、导师资助经费等,部属院校如华南理工大学、中山大学,国家财政拨款相对地方院校多,给予相关的配套经费也会多一些。目前,各高校都试图建立以科研为核心的导师资助制,要求导师在招收研究生时须有合适的科研项目和经费能保障研究生的资助。地方院校在改革中,更多依托导师的经费,加大对研究生的资助,尤其在“三助”津贴上。此外,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及暨南大学的社会资助较多,这与学校的学科势力和社会影响力有关联。

2.广东地方院校和部属院校研究生资助体系构成的差异。学业奖学金和“三助”津贴成为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后一些部属院校目前研究生资助的主要部分,各个学校根据自身特点,制定了符合自己学校发展的资助体系。广东各高校关于研究生的资助主要有学业奖学金、专项奖学金、助学金、“三助”等。华南理工大学设置的学业奖学金,覆盖了全体研究生,但主要是用来缴纳学费,其中一等奖可以抵消学费,二等、三等则抵消一部分。这种形成了一个竞争模式,激发了研究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也是全国高校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方向。广东的部属高校社会资助的专项奖学金较多,是研究生资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地方院校较少,如华南农业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关于“三助”,广东各高校都很重视,为了吸引优质生源都加大了对“三助”的投入,部属高校的投入更大,如华南理工大学博士生的“三助”每月至少1500元。据了解,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导师给研究生的补贴比较多,基本能满足研究生的日常开销。此外,培养机制改革之前,贷和补是资助体系中比较重要的两个方面,而现在,这个两个方面只是一个辅助手段。

3.广东地方院校和部属院校研究生资助覆盖面和标准的差异。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后,各高校都加大了研究生资助覆盖面和资助标准。不同学校采取的激励措施不同,如华南理工大学奖学金覆盖面为100%,只是存在等级差异而已。暨南大学则设立了科研成果奖,研究生只要发表的论文或产生的科研成果达到学校的相关要求就可以申请奖学金,此类奖学金没有名额限制,很好地调动了研究生的科研积极性。对于“三助”,广东省地方院校的覆盖率为100%,而部属院校则不同,如华南理工大学每年评出一定比例的学生享受“三助”,覆盖率为25%。

(二)地方院校研究生资助体系存在的问题

1.研究生资助资金来源渠道不够多,资助力度总体水平不高。目前研究生奖学金主要来源于政府拨款,但由于我国教育经费投入有限以及研究生招生规模进一步扩张,这种资助方式显然很难增大资助比例和金额。目前广东地方院校的研究生资助多来源于政府拨款,相关的社会资助总体较少,大部分学校的研究生获得的生活资助不多,难以满足生活需求。地方院校设立的社会资助或校友奖学金等各类专项奖学金较少,同时开设的勤工助学岗位也不多,研究生参加“三助”的总体情况亦不容乐观。所以,还存在比较多的研究生为了满足生活和消费要求采取花一定时间去兼职的方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业。

2.资助体系对研究生学习和科研的激励不够大。现有研究生奖助体系分无偿资助和有偿资助两部分。无偿资助部分包括国家拨款的普通奖学金、学校设立和各方捐助的优秀奖学金和专项奖学金、困难补助等。有偿还资助部分包括来自自筹经费、“三助”基金和勤工俭学基金的资助资金,自筹经费主要指定向单位出资委托培养研究生、研究生自己出资攻读研究生和研究生获得的助学贷款等经费。对于全日制非定向研究生来说,目前广东地方院校基本都不收学费,设立了普通奖学金和“三助”,以及优秀研究生奖学金,但设立的普通奖学金额度不多,“三助”岗位不足,很难对研究生的基本生活起到保障作用。此外,设立的优秀研究生奖学金总体额度不高,也不足以满足研究生的生活需求。因此,现有的资助体系对研究生的学习激励作用还不够大,一些研究生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没有形成一种积极的竞争氛围。

3.研究生资助形式缺乏针对性。目前广东省地方院校的研究生资助方式主要为赠予性资助,如普通奖学金和优秀奖学金,资助额度有限,难以对真正困难的学生起到有效的资助作用。目前,这种资助形式没有考虑每个研究生个体特点,易造成研究生资助分配的不合理。在课程阶段,大多数研究生生活主要来源只能是普通奖学金,这无法满足研究生的生活需求。而在论文阶段,研究生享受普通奖学金的同时兼任“三助”,获资助相对多一些。此外,有的研究生喜欢做学生干部,工作积极,业绩突出,但可能学习并不突出;有的研究生喜欢专注科研,发表了文章,业务能力相对突出。对于以上不同类的学生若使用一套评价体系,则有些人就会拿不到优秀奖学金,从而降低他们的积极性。目前大多学校的研究生资助体系缺乏针对性,难以匹配研究生的个性化需求和成长特点。

二、优化地方院校研究生资助体系的建议及对策

(一)政府及社会要加强对研究生资助的重视

目前地方院校的研究生教育经费来源不足,影响了研究生资助效果,影响了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有效进行。因此,政府要重视研究生的资助工作,对资助体系进行适时革新,使资助能满足研究生的需求。政府要尽快构建有关研究生资助的法规,明确国家、政府、学校和社会的职责,使我国研究生资助权责明确、有法可依,促进我国研究生资助更公平、公正和保证社会的参与力度。政府也应引导社会重视研究生教育,并联合学校与相关社会力量加大研究生资助的投入。

(二)优化资助体系,树立多元化资助目标

地方院校可以采取以奖重于助的理念,通过设立以高额学业奖学金来抵消学费或者获取普通奖学金的方式来激发研究生自主学习。为了适应研究生个性化需求,要对原有的资助目标进行拓展,树立多元化的资助目标。通过支持和鼓励研究生参与各种科研、科技竞赛活动,培养研究生竞争意识和创造意识,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这样可使研究生资助体系的目标和功能得到积极的拓展,更好地发挥资助体系的育人作用。

目前,很多高校奖学金的评比多是按综合评价的办法进行,即成绩、科研论文、社会实践等方面按一定的比例综合评价而得出。如果只是拥有科研成果,但是社会实践方面不突出,也有可能拉低排名或者无缘奖学金,使得一部分学生科研的积极性受到打击。因此,可以增加奖项设置,多设立单项奖,如课程奖学金、优秀论文奖学金、优秀学生干部奖学金、社会公益奖等。

此外,地方院校应加强“三助”工作,多设立岗位。研究生通过“三助”既可以获得相应的经济报酬,贴补学习期间的各项开支,又可以锻炼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培养研究生自立与自助的精神。

(三)创建有效的研究生资助保障体系

研究生资助作为高校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重要内容,高校应设立研究生资助组织机构,具体负责研究生资助的各项工作,为所有学生提供专项帮助。加强资助队伍建设,使研究生资助日益专业化、规范化、系统化和科学化,为每个学生建立资助档案,详细记录资助情况,做到科学资助,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此外,在建立研究生资助制度时,应该坚持主体性、公平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原则。主体性就是引导学生自我选择和规划,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公平性就是要在研究生资助中符合研究生的实际情况,体现公平公正。系统性就是要在研究生资助制度中强调整体性,使所有资助成为一个有机体,使各种资助方式相协调、相统一、相衔接,以求发挥资助体系的最大效用。可操作性就是研究生资助办理程序简单明了,易于执行。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