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科学习计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检验科学习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检验科学习计划范文1

Abstract: The modern enterprise's refined management is introduced into the class teaching management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Careful organization of teaching and refined implementation of teaching are important to reform the current classroom teaching mode, reducing teaching, but emphasizing the process, and thus improving teachers' teaching ability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classroom teaching, and finally building up refined classroom teaching management mechanism.

关键词: 精细化;课堂教学;机制构建

Key words: refined;classroom teaching;mechanism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2-0263-02

0 引言

随着高职院校招生、就业竞争的不断加剧,面对越来越多、越来越强的竞争对手,保持学校的竞争力将越来越重要,学校作强作大是一个必然的发展方向,精细化的管理将成为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影响学校发展有很多因素,但内部管理依然是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如何洞察市场行业的变化、如何制定对应的方针、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如何创立品牌都是可以通过到位的管理来加强的。高职院校只有不断地深化精细化管理,提高应变能力,才能健康稳定的发展,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核心环节,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着眼点和落脚点,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当前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因此将现代企业的精细化管理引入到高职院校课堂教学管理中,加强课堂教学管理,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和课堂教学效益,对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有其重要意义。

1 精细化管理的内涵

精细化管理作为一种理念和文化,起源于发达国家的一种企业管理理念,它是社会分工精细化和服务质量精细化对现代管理的必然要求,是建立在常规管理基础上并将常规管理引向深入的基本思想和管理模式,更是一种以最大限度的减少管理战略的永远和降低管理成本为主要目标的管理方式。

精细化管理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泰勒科学管理思想。泰勒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对劳动的方法和标准化进行研究,然后提出了标准作业的方法,从而极大的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二战后,企业规模逐渐扩大的同时技术也变得日趋复杂,不仅大大缩短了产品换代的周期,更大大增强了社会化协作,这就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提出了更加精细化的要求。此时,一批专家学者在经济领域引入了严密精细的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的理论和方法,用来解决企业管理上的种种问题。

现代企业对精细化管理的定义是“五精四细”,即精华、精髓、精品、精通、精密,以及细分对象、细分职能和岗位、细化分解每一项具体工作、细化管理制度的各个落实环节。为了将精细化管理要求落实到实际行动中,要求抓细并量化每一项工作。“精”就是要切中要点以抓住运营管理中的关键环节;“细”就是具体量化、考核以及督促和执行管理标准。刚性的制度、规范人的行为、强化责任落实以及形成优良的“执行”文化是精细化管理的核心。

2 精细化课堂教学管理机制构建

企业随着管理环境的日益复杂化面临着很大的生存危机,一大批企业正在积极寻找对策并苦练内功,慢慢的走上了精细化管理的道路,最著名的例子莫过于海尔。精细化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虽然企业管理和课堂教学管理在具体操作层面和个别细节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基本原理与内在规律是相通的。为此,利用精细化管理理念构建课堂教学管理机制,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无疑也是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的一项重要措施。

把现代企业的精细化管理引入到高职院校课堂教学管理,构建起精细化课堂教学管理机制,我们从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探索。

2.1 精打师资队伍,细化能力标准 著名管理学家汪中求说“精细化管理的本质,更多的是对员工的职业化要求”。教师是课堂管理的主导者,要推进精细化课堂教学管理,让教师理念上认同是首先要解决的,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及要求:认真负责的教学态度,过硬的教学基本功,适应时代要求的教育理念与方法。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通过三个环节进行精心打造:一是严格把关师资引进,引进各行业的能工巧匠;二是加强岗前培训,转变教育理念;三是强化过程控制,及时关注教师平时的教学,并进行指导和监督。

2.2 精理教学内容,细分岗位需求 客户有需求,才有产品生产;岗位有需要,才有学习的必要。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设置也是关键的一步。对精细化教学管理,与传统的“推式”原理刚好相反,应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需求来“拉动”课程教学内容设置。在教学内容梳理方面把好两个环节:一是课程教学大纲编制,结合行业、专业、岗位调研,汲取行业企业专家、实习生和毕业生的意见与建议,明确课程目标,优化课程教学内容,体现“课岗证”融合;二是加强教材建设,充分发挥专兼双师教学团队的作用,做到“两个引入”,即“引入行业标准、引入企业编著委”,与企业兼职教师共同开发教材,提高教材的适用性、实用性。

2.3 精设教学过程,细备课堂教案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和基础,但是传统的备课重点是教师的“教”,忽略了学生的“学”,备课仅是从教师“讲”的角度而不是学生“学”的角度进行的。精细化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思路为:第一,考虑这堂课程准备安排几个学生活动,每个活动应当如何安排;第二,考虑教师在整个活动中应当怎样指导学生,怎样与学生产生互动;第三,考虑学生在整个活动的过程中会出现或者遇见那些问题,老师应当如何进行控制和评价;第四,将以上安排写出来作为课堂教师临场发挥且随机应变的一个基础准备。但是即便准备在充分,在课堂上还是会遇见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因此,课后教师通过反思进行二次备课,写出自己执教的体会和疏漏,记下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学生的闪光点和困惑。我们倡导这样的备课以及教学过程设计,他不仅是进行有效教学的保证,更是改进课堂教学以及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

2.4 精改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如果学生不想学习,或者学了收获不大甚至没有收获,无论教师教的多苦都是无效的教学;如果学生学习很苦但是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那么这也是无效或者低效的教学。学生在具体的教学环境中,在教师的影响下能否主动的构筑知识、发展自己探究知识的能力和思维技能、运用知识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我们应当重点关注的。知识是死的,如何运用知识提升自己的能力,才是学习的精髓所在。打破按部就班的常规教学,求新求变,坚持一对一的因材施教。不同班级不同的学生个体,采用“体验式教学”等不同授课方法,做到目中有生,以学生为中心,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教学语言风格的幽默感,课堂教学方法不拘一格,灵活多变,让我们的课堂“活起来”“动起来”。在精细化教学过程中,“精心”是态度,“精细”是过程,“精品”是结果。

3 结束语

传统的高职院校课堂教学,教师往往特别注重对课程教学内容的研究,忽视研究如何才能有效地实现教学信息的传递,忽视研究如何科学地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忽视研究如何运用知识提升学生的能力,将现代企业的精细化管理引入到高职院校课堂教学管理,精心地组织教学,精细地实施教学,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减少讲授,注重过程,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和课堂教学有效性,构建起精细化课堂教学管理机制,从而达到教学质量提高。

参考文献:

[1]孙念怀.精细化管理Ⅲ[M].新华出版社,2005.

检验科学习计划范文2

关键词:项目化教学;教学模式;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6-0227-02

项目化教学是现代职业教育课程研究和探索的重要内容,其主要特点是项目载体、任务驱动、学生主体、素质渗透、工学结合,学生各种能力的训练、素质的培养、知识的运用全部体现在项目完成过程之中,项目教学能让学生经历完整的“工作过程”。高职课程教学必须突出能力目标,建设“能力本位课程”是专业课程改革的核心要求。在能力本位课程中,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项目任务的操作过程,只要学生对这些项目任务有兴趣,有内在动力,学生就能成为课程教学过程的真正主体。我们通过对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分析检验技术》课程进行项目化教学的实践与研究,以项目为载体、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来进行教学整体设计,精心选择、组织课程内容,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在项目化教学实施过程中对教学整体设计、项目设置、教学模式及项目化教学考核与评价等关键问题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一、基本思路

通过企业调研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和核心能力,站在课程整体高度对课程内容进行整体优化,以职业活动和工作过程为导向,突出能力目标,并注意职业道德、职业素质的渗透。针对不同的工作情景,探索诸如“角色扮演”、“激励教育”、“互动式讲评”等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将能力、素质、知识的考核评价融合到项目(或任务)的实施过程之中,使教学效果的考核评价范围由教师扩大到学生以及企业。

二、课程内容的设计

1.课程内容的选取。企业调研和职业分析是内容选取的前提,我们所遵循的原则就是“源于企业高于企业”,即将企业的真实工作任务根据学生认知规律,设计改造成符合教学需要的学习项目。

内容选取的关键是教学载体的选择,根据岗位能力需求、职业标准及课程培养目标,经过与企业专家的共同研讨,我们选取了5个企业真实检测项目,其中第一个项目来自本校污水处理厂的水质项目检测,其余项目都来自烟威地区的化工、橡胶轮胎、制药等企业,共包含17项检测任务,涵盖了分析检验岗位的核心技能。真实的项目不等于原封不动地照搬,我们对项目进行了重新设计修改,使之符合学生水平和教学规律。

2.课程内容的项目化设计。项目按照完成的途径分为入门项目、主导项目和自主项目。项目一作为入门项目,注重基本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学生在完成第一个项目后,掌握化学分析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了解化学检验的基本规范;项目二、三、四作为主导项目,随着项目的进行,学生自主成分加大,独立工作能力得到提高;项目五作为自主项目,项目难度增大,学生通过团队协作完成工作,学生主体明显,通过这个项目的完成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三、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

1.教学模式设计。本课程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理念来设计教学过程,以“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思路来组织教学实施,教学中实行教、学、做一体化,使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达到项目所设定的目标,同时完成理论知识的学习并达到技能的提高,实现了工作、学习的完美结合。课程单元教学基于真实工作过程,采用六步教学法。即资讯(了解任务信息)、计划(制定工作计划)、决策(方案优化)、实施(完成任务)、检查(检查工作状态及完成情况)、评估(评价学习及工作结果)来实施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作为引导者、服务者参与其中。在教学中不仅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还始终贯穿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严谨精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质

2.教学方法的运用。①教师为主导的引探法、讲练法和讲听法相结合。引探法:在学习的初始阶段,在教师的引导下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以强烈的兴趣去探索,完成知识的学习消化,这个方法既可以用引导文引探,也可以用实物、案例引探。讲练法:在学习的第二阶段即六步教学的“实施”和“检查”阶段,出现问题及时讲解,边讲边练,达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目的。讲听法:学习的第三阶段是理论提升的阶段,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方法,完成理论知识体系的学习。②以学生为主体的小组讨论法、关键词卡片法、自主学习法、可视化法相结合:小组讨论法,在制定计划、计划实施的检查、评估阶段,采用小组讨论法,可以发挥每个同学的主观能动性,集思广益,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沟通协作能力;关键词卡片法,将课程的主要内容提炼出关键词,制成关键词卡片,在学习的时候将卡片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围绕这个关键词阐述所学知识,也可以用于课后或期末的复习,用关键词卡片将知识串并起来;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自主查阅资料、制定计划,自主进行拓展任务的完成,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可视化法,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以团队合作的方式将工作方案以图形、图表及尽量少的文字展示出来。学生在这个展示的过程中既熟悉了专业知识,也提高了逻辑思维、运筹规划及语言表达能力。

四、教学评价

1.多元性教学评价。传统教学评价的单一性影响了评价的客观性,也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我们在本课程中注重改革教学评价方法,变教学评价的单一性为多元性。①评价主体的多元性。以往的评价多为教师一人评价,而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则表现为由教师、学生、企业都参与到教学评价中来。在课程教学中,评价的主体是教师、学生;在顶岗实习中,评价主体为带队教师、企业指导教师、学生和工作小组成员等。②评价方法的多元性。由期末一考定成绩的终结性评价改为重视过程性评价,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更加注重学习过程的表现,使考核成绩更加客观全面地反映一个学生的学习成果。③评价内容的多元性,不仅重视理论知识的考核,还结合实践动手能力的考核,同时注重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道德、团结协作等工作品质的考核,从而使学生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的方向发展。

2.过程性评价。过程性评价是目前被广泛应用的一种评价方式,就是把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效果用量化的形式评价出来,这种评价方式不仅仅关注结果,还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各个方面。《分析检验技术》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结合课程的特性,我们在考核中加大了过程性评价的比例,学生成绩中过程性评价占60%,期末考核占40%。过程性评价包括检验方案的制定、方案的实施、素质考评、自查互查四个方面。

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以企业真实项目为载体的课程开发、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实施,使学生所学内容与企业岗位需求相一致,毕业后能够很快胜任岗位工作。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注重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们对几届毕业生进行了跟踪调查,结果证明学生受到企业普遍欢迎和好评。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欧盟Asia-Link项目“关于课程开发的课程设计”课题组.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检验科学习计划范文3

一、服装设计课堂实行信息化教学的必要性

服装设计课程是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侧重实践的一门专业课程。如果只是以教师为主导,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知识的讲授与灌输,那么专业技能课中的教与学的目标就难以完全实现的,也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讲讲练练的学习方式枯燥乏味创作缺乏灵感,不利于设计思维的训练,难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因此运用信息化技术提高设计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行动力是非常必要的。

二、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性质及原则

信息化教学设计在工作流程设计、项目情境设计和考核方案设计都与传统的项目教学有所不同,也与电教教学、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有区别。它并不是单纯地将教材多媒体化,单纯收集网络资源展现给学生看,也并非只是单纯地给学生安排学习任务,它必须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安排学习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信息化学习条件,实现学习过程全优化的系统方法。

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原则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支持学习,教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和推动者设计创设新型的网络信息学习环境,搭建知识构架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实践教学内容,在“做”的过程中学习新知获得实践经验,提升能力,学以致用。

三、信息化教学设计课程实践

信息化教学方式已经普遍在职业院校中实践,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这也证明了职业教学课堂需要信息化教学,笔者根据中职服装专业二年级的服装设计课程以比例在款式设计中运用为例,实践信息化教学设计。

(一)根据前期调研“设计”学习目标

学生情况分析:中职学生学习基础较差,中职二年级学生在第一学期学过服装款式图绘画和服装比例制图,对人体比例关系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对绘制款式图有实际绘画经验。学生普遍对理论性学习不感兴趣,喜欢动手实践,但缺乏创作的经验,还局限在书本上的临摹和仿照。创新能力不强,审美意识有待提高。但他们思想活跃,敏感善于使用信息化,动手能力强。因此,根据这些特质结合项目学习内容,制定教学任务和知识目标:

1.确定此教学任务目标的关键词是:比例运用。在款式设计中掌握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的比例平衡关系,比例分割变化与视觉美感的关系。通过信息化技术实现技能操作,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学习过程目标:学生通过收集信息,讨论梳理,探索发现比例分割的规律,拓展运用比例关系准确绘制服装款式图。掌握服装款式设计中比例分割运用法则和技巧。

3.情感目标:在学习的过程中激发学习兴趣,收集信息交流促进自主学习,通过信息化的学习平台享受教学带来的快乐。

(二)运用信息化技术“设计”学习方式

建立适合此次项目学习内容的信息化资源包从而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资源包包括学习任务单和教学资源包(微课视频、百度云盘教学资源库)、网络学习平台,wifi覆盖的多媒体实训教室以及设计所使用到的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采用小组学习方式,三人组成设计小组完成任务,实现多元评价。

(三)教学过程是“设计”的工作流程

1.设计教学情境:在本课题中引入了微课视频,欣p的抽象画和法国设计大师伊夫・圣・洛朗根据这幅抽象画创作的系列服装作品,蒙德里安几何构建的依据是什么?圣洛朗借鉴的是哪些精髓?学生通过互联网平台收集名画,作者及设计师的背景资料,学生展开信息整理及主题讨论,教师还与学生共享和讨论,激励学生主动思考,为下一步实践任务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专业情境。通过分析案例,学生明确款式设计中线的分割形成的比例规律,产生的对比与平衡的效果在兴趣点已经激发的情况下,加强对比例理论知识的认识,为下一步设计任务的导入做好铺垫。

2.宣布设计任务,明确设计要求:各小组任务分配、合作探究 任务驱动,能更好吸引学生注意力和关注度,活跃课堂气氛。在实操中内化理论知识,更符合中职生的学习特点。

3.各组成员分工合作,进行创意解析和实践过程,其他组进行观摩评价。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操能力和动手能力。

4.结合团队操作的具体情况点拨学生总结设计点,学会运用软件技术体现效果。强调自主学习、认真负责、团队协作的职业素养。学生运用比例方式进行延展设计,利用网络资源或上传到百度云盘资源提交完成的工作任务,通过微博话题总结任务完成的情况,反馈问题讨论发言。

5.采用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小组自评、同学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全方位客观评价。教师设计过程性评价表格,并在教师评价栏中为各组积分。学生在评价表的自评项、互评项中计分。采用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的形式,从单一看重结果转向过程评价。学生参与评价,三方评价交错进行培养学生的自省意识,评价更全面、更客观。

四、对信息化教学实践的思考

(一)信息化教学实现了学、做、评一体化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案例引导,介入互联网资源设计“学法”。通过设计翻转课堂形式,确立小组合作方式围绕任务训练技能,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任务课堂,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更加有效的主动学习。实现了教学资源信息化,教学过程开放化,教学内容任务化,教学模式一体化,开拓了教与学的新方式。

(二)信息化教学设计关键是“设计”

教学设计紧扣“做中学”“学中做”,在信息化教学中强调软件的开发和运用切合课堂教学内容,采用翻转课堂的形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重构。“信息传递”是学生在课前进行的,“吸收内化”是在课堂上通过互动来完成的,教师能够提前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在课堂上给予有效的辅导,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更有助于促进学生知识的吸收内化过程。

以“微课”的形式讲授知识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布置利用网络资源的开放性作业,有利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团队的形式进行实训操作,培养学生认真踏实、团结协作、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职业素养,同时让学生大胆发言,培养学生自我展示能力。

检验科学习计划范文4

关键词: 公共基础课 标准分 教学质量 评价系统

一、引言

教学质量的评价需要多角度、全方位的综合评价。对教学质量的客观评价一直是困扰高等学校教学管理的瓶颈问题。因此,我们研发了以标准分为主要指标的教学质量评价系统,从学员的考核成绩这一角度评价教学质量,它只是综合评价的一个组成部分。该系统借助于我院考试中心“评卷系统”数据库,面对基础课的教学任务,以学员入学时各科摸底成绩为常模,将学员入学后各科考核成绩的百分制原始分转化为标准分[1][2],通过统计计算和量化分析,能够比较客观地评价学员的学习效果,并显示其在群体中的位置及进步幅度;能够直观地评价教员的教学效果,并诊断出其在教学中的缺陷;通过纵向和横向比较,能够评价学员队的管理水平对教学质量影响的程度。

对教学质量的量化分析,可为教员提供有效的反馈信息,促进教员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可使教学管理人员科学地了解教学情况,加强教学监控和管理;可使学员发挥主体意识。[3]

由于标准分具有单位统一、分数等距、加减合理等优点。它不仅具有排序的功能,而且能反映出序间距的大小。因此,利用标准分可比较客观地评价学员、评价教员、评价班级,可以提高教学质量评价的公正性和科学性,减少评价中的主观性和片面性。[4]

二、教学质量评价系统的总体设计

教学质量的评价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普遍采用原始分评价学员的学习效果,督导专家和学生反馈来评价教员的教学质量,且定性得多,定量得少,这对院校的教学管理带来诸多困难,其客观性、公正性也常常受到质疑。传统的教学质量评价以学员、教员填写纸质评价表格的方式进行,师生参评率低,统计工作量大,存储与查询困难,浪费大量人力物力[3]。我们研制的基于标准分为主要指标的教学质量评价系统,目的在于自动地完成数据输入、统计汇总和量化分析,并将相关信息连接到校园网上,便于学员、教员和管理人员依据权限随时上网查询。其指标的构建着重考虑了以下几个主要因素。

(一)评价的整体性

教学质量与教、学、管三个方面密切相关,因此对教学质量的评价必须对这三个方面进行全方位地综合评价,通过量化分析,可以及时、准确、有效地提供用户所需信息,实现数据、信息、知识的转换[5]。

(二)评价的诊断性与导向性

进行教学质量评价,最终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评价系统不仅要反映教学效果、判断管理水平和学员的进步情况,还要诊断教学的缺陷,明确学员努力的方向和教员改进的目标。

(三)评价的直观性

统计分析的评价结果经该系统以学员个性化成绩单、教员教学质量反馈单和学科成绩反馈单等量表提供给有网络权限的相关人员查阅,直观地给出纵向和横向比较的量化结果。

三、教学质量评价系统的项目分析

该系统是利用开发软件Powerbullder9.0实现的,在保留了传统的百分制原始分的基础上,通过原始分到标准分的自动转换,解决了标准分由于计算复杂、理解困难而迟迟不能推广使用的困难,发挥了标准分在评价教学时其科学合理的优点,有利于统计分析,结果简明直观,容易被广大师生和教管人员理解和接受。

(一)系统的操作界面

当打开浏览器进入到用户登录界面后,首先选择“您的身份”(学员、教员或管理人员),然后依次输入“您的账号”和“您的密码”,就可登录到指定的页面。

(二)统计结果的量化分析

科学的决策依赖于数据。该系统针对学员、教员和管理部门自动生成三个统计量表,其功能简述如下。

1.学员个性成绩单

学员个性成绩单是提供给学员客观评价学习效果的量表。学员可依据权限从学员个性成绩单中查询自己某学期各门课程的考核成绩,这既尊重了学员独立的个性,又开阔了学员纵观全局的视野,如图1所示。

该成绩单包含各科成绩的原始分、标准分、等级分、班级排序和年级排序等信息,学员不仅可以明确自己完成教育目标的情况,还可直观地显示其在群体中的位置,如果与上次考核的标准分进行比较,就可反映出各科学习的进步程度,这样就可有的放矢地调整学习计划,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原始分数含有的信息较少,而标准分数包含的信息较多,利用标准分能较好地反映出某一考生各科成绩在全体考生中的排位及位距,能使学员对自己的学业有正确的定位,明确自己的优势科目和弱势科目。利用学员个性成绩单可以对同一学员、不同学科的成绩做横向比较和评价(图1),从原始分来看,该学员在期末考试中,大学物理为80.0分,概率论为71.3分,初看上去其物理成绩要好于概率论,但从班级标准分来看,该学员大学物理为-1.2,概率论为1.1,其概率论成绩高于大学物理,因为标准分单位统一,这种比较是科学合理的,这从其班级占位中可充分体现出来,在班级中该考生在群体中的占位,概率论的成绩在102人中排在53位(53/102)高于大学物理成绩(87/102)。实际上,高等院校的考试基本建立在目标参照系与常模参照系相结合的基础上,因此,学员不仅通过原始分检验自己完成学业的程度,而且通过标准分的相关信息找出自己与同学间的差距,以此激励自己努力学习,形成一股学习动力,这也是学员最为关注的问题。另外,利用学员个性成绩单还可以对学员不同时期的成绩作纵向比较,并对其发展变化做出评价,譬如某生在三次数学测验中的原始分分别为76、80、87,其标准分分别为1.15、0.8、0.6,由此可知该学员原始分虽然呈上升趋势,但其学习成绩在群体中呈下降趋势。

2.教学质量反馈单

教学质量反馈单是为任课教员而设计的,是评价教学质量、诊断教学缺陷的信息量表,各任课教员可以依据权限查询自己所承担的教学班的总体状况,即班级平均分、年级平均分、班级标准分、等级分和占位等信息,如图2。每次测试之后,教员所关心的不仅是所教班级的总体情况,还希望了解更多的细节,比如同以往考核相比,这次成绩有无进步、学员对考核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他们的薄弱环节在哪里等。明确哪些知识点学员掌握较好,哪些知识点有待加强,为教员在以后的教学中改进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提供参考。

实际上,即别是从整体上看自己任课的班级成绩较好,也并不表明该班学员各个知识点都掌握得好,因为每个教员都有自己的特点,有自己的长处,也有自己的短处,这在平时的教学中是不容易被发现的,只有通过考核结果的量化分析才能够显现出来。我们选取了五系四队大学物理期末考试成绩的试题加以分析,从总体上看,该班的成绩在16个教学班中排位为第七名,但从试题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该班第一题的成绩在16个教学班中排位为第十五名(图2),而第六题的成绩则为第十六名(最差)。这表明,虽然该教学班大学物理的整体成绩在年级中属中等,但是第一题和第六题所包含的两个知识点,该班相对于其他班级的学员掌握得较差,这就提醒任课教员在后续的授课中,必须加强对这些知识点的教学。实践表明,教学质量反馈单对教学质量具有较好的诊断和导向作用。

3.学科成绩反馈单

学科成绩反馈单可为教学管理部门提供学员队和教员的综合评价信息,便于统计分析和宏观管理,如图3。由于生源不同,知识的起点不同,仅凭学员的卷面成绩不能全面地反映教学效果,也不能有效地反映通过教学使学员的进步程度,因此必须与常模比较做综合分析。

(1)评价学员队的管理水平

教学质量不仅与教员的教、学员的学密不可分,而且与学员队的管有直接联系,管理出效果。事实一再证明,同一名教员,担任不同班级的合班课,在学员入学成绩基本相当的情况下,经过一学期的学习,由于学员队的管理水平不同,学员的学习效果有着显著的差别。由图3可知,李教员承担五系四队和五队的合班课,考试结果表明,在统考的16个学员队中,四队的年级占位为7/16,而五队的年级占位为13/16,如此大的差距从一个侧面可以说明学员四队的管理水平较高,学风正,学习效果好,而学员五队的管理水平较低。

应该指出的是,对一门课的评价也许不能说明太大的问题,但对一个学期或者几个学期各门课进行综合分析,就可反映出各学员队管理水平的高低,见表1。

表1以三个学员队为例,对某学期5门课程的综合评价情况,虽然各队各门课的成绩参差不齐,但统计结果一目了然,综评结果表明,一队管理水平最低,二队管理水平明显高于其他两个学员队,三队管理水平一般,属中游偏上。

(2)评价教员的教学质量

对教员课堂教学水平的评价非常困难,通常依靠督导组听课和学员问卷来完成,由于受人为因素的影响较大,其客观性和公正性常受诟病。通过数据分析,可以更加科学地掌握教员的教学质量状况[6]。实际上,教员的教学水平体现在教学质量上,而教学质量又体现于学员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对于目前的高校考核模式,最终反映在学员的各种考核成绩上。因此,班级标准分可同时反映出教员的教学水平(若一名教员担任几个教学班,则对应教员的标准分只要将其求和取平均即可),通过标准分的量化分析,既可以比较担任同一教学班的几名教员的优劣(参表1),又可以比较担任同一门课程的几名教员的教学效果,见表2。

表2列出了担任大学物理课程的三名教员三个学年6个学期,所教班级的大学物理考核成绩标准分统计表。综评结果表明,刘教员的教学质量最高,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张教员的教学质量较好,但呈逐年下降趋势;而王教员的教学质量较低,需要总结经验教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当然,对学员队管理水平和教员教学质量的评价不可能仅凭几次测验就得出结论,需要结合历史数据加以比较分析,也许某一次、某一科的成绩不能说明问题,但长期跟踪评价将会由现象反映出本质。

四、结语

该系统致力于创建一个基于数据库对教学质量进行量化分析的评价平台,实践表明,该系统可以实现我们的总体设计目标。但是,对教学质量的评价是个困难的工作,需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且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基于标准分为主要指标的教学质量评价系统,虽然可以实现对教学质量的某些评价与诊断,但也只是对学员掌握知识程度的量化分析,而评价教学质量不仅要评价学员掌握的知识,更应该评价学员获得的能力。因此,该系统只是为定量评价教学质量做初步的尝试,还有许多工作需要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王孝玲.教育测量[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77-180.

[2]纪健.标准分数在学生成绩评定中的必要性[J].考试周刊,2011(18):5-6.

[3]李富芸,符谋松.高校教学质量评价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现代计算机,2008(12):161-162.

[4]王彭德,李国虹.标准分在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中的应用[J].教育测量与评价,2010(1):15-16.

检验科学习计划范文5

【关键词】高职英语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信息化教育

一、教材分析

Product产品介绍这一内容选自于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徐小贞总主编的教材《新职业英语》,是高职英语课程的“生活、学习、工作”项目之一。课程定位于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养和较强语言职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同时为后续专业英语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产品介绍这一内容在各大企业和商场货物订购、销售等环节经常使用,熟练掌握该内容对高职学生将来从事的工作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知识目标为理解产品的相关特征的描述,包括产品外形、材质、颜色、款式、价格等;了解在购买产品前要考虑的因素;掌握产品介绍的常用句型。技能目标为通过布置课前任务来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通过任务情境设置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多种信息化手段和听说训练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态度目标为通过学习团队合作,互相交流促进,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教学重点在于产品介绍的相关用语型,包括产品外形、材质、款式、价格等。教学难点在于能向客户简单介绍自己的产品;做一个完整的产品基本情况介绍。突破重难点关键是要运用信息技术,化难为易,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提供便利。

二、教法学法分析

本信息化教学设计呈现的形式是以PPT演示文稿为主,其中链接了音频、视频、网页、word文档,集图、文、音、视等大量多媒体元素于一体,用来丰富教学内容,辅助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Product产品介绍这一项目的完成需要大约8课时时间,本课堂学习是该项目教学的第一个子项目听说部分,吸取项目教学法的精华,采用情境教学和任务驱动相结合的方法,完成本次教学任务。把学生需要完成的任务情境化,创设工学结合的案例情境,将教、学、做融为一体,激发学生兴趣和岗位意识。将整体任务细化为四个小任务情境,拓展深化。教学内容结束后,将小任务整合成为一个真正的工作任务,分解难点,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生的成就感。

学习团队合作学习。依据“组内强弱搭配及自愿”的原则将学生分为8个学习团队,每个学习团队设领队1名,每个学生明确自己的任务与责任,按照角色分配来完成各自的任务。在团队活动中让学生敢于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三、学情分析

本人所任教的班级是三年制大专一年级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学生,基于多元智能理论以及对现阶段学生的英语水平的调查得出:90后的他们对新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喜欢上网,喜欢新奇的动画、视频,喜欢张扬自我,喜欢活跃的课堂氛围。在英语方面,他们喜视听惧读写,大部分有学好英语的愿望,一部分同学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很高。综合之前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公司的组织结构,有一定的英语基础,如何在各种场景中用英语清晰准确地介绍公司或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成了学生进一步的需求,因此对本节课内容有较强的学习欲望。

四、教学主体设计

本着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的原则构建课堂教学,目的是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创设快乐、真实的课堂情境。课堂教学由两条主干构成:一是教师指导,二是学生学习团队活动。两条主干交织运行,将知识点的学习融入到一个个任务情境的实施过程中。通过学习团队竞争的形式,引导学生内化由相关知识点组成的问题情境链,逐步地引导学生从“产品特征”、“考虑因素”、“产品介绍”再到“作品呈现”,尽可能地让学生融入到课堂当中。

(一)课前准备

教师根据本课的知识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课前导读问题。通过课前导读的复习内容,让学生扎实掌握这些知识点。学生依据“导学提纲”进行课前问题的思考;学生根据教材学习Product产品介绍相关知识并制作PPT演示文档;教师准备相应的音频、视频及任务的讲解。

(二)课中教学

(1)创设情境:任务情境的创设是将一个大的任务分解为四个小任务情境,任务情境的创设是采用由易到难,由简入繁的方式,让学生能轻松掌握一个个重点知识。

(2)提出问题:情境的创设是与实际工作生活中一个个问题息息相关的。通过“课前导读”的问题引出情境1一个女售货员正在介绍一款打印机给顾客,听对话填写有关长、宽、高、重量的信息。完成情境1后提出的问题让学生知道长、宽、高等产品特征的表达方式。为学生独立完成后面情境做铺垫。学生在掌握了情境1后让学生通过模仿的方式和搭档用这一情景对话。情境2――一名顾客正在询问一些家具的情况,听对话填写表格中缺失的有关材料、价格、颜色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前两个情境是描述产品的不同方面的特征。引出情境3――讨论交易会上送什么礼物,主要听出双方支持和反对某个产品作为礼物送出的理由。引导学生思考“前三个情境是分开来描述产品特征的,如果要完整地介绍一款产品怎么办?”引出情境4――一名售货员正在向顾客展示一款新的翻译器,听介绍,选择清单中被提到的产品特征。

(3)归纳总结:让学生归纳总结出产品的各种特征的表达方式、及购买产品时会考虑到的因素,提高学生总结归纳知识的能力,让学生根据四个情境的训练,形成一个大的工作任务--做产品介绍,使得本节课的内容得到提升。

(三)课后评价

自我评价任务完成情况及完成过程中的体验;学习团队主要评价参与程度;教师则总体把握评价。通过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激励学生找出弱项,不断进步。

五、教学反思

在Product产品介绍这一教学设计中能够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将情境真实化以激发学生的热情;同时,将基础知识的学习和任务情境有机结合在一起,在模拟的真实场景中运用知识,真正做到理实一体,体现 “做中教”、“做中学”;采用团队合作学习,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整合知识的能力。实践说明利用信息化教学,在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思维方式上具有一定的优势,效果也较好,但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比如时间不好把握,课堂毕竟时间有限,学习团队合作探究、组间竞赛超过预计时间,这就需要教师能灵活把握和调整步骤。另外,教学资源,尤其是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生活或者网络实例,需要平时大量的积累和整理。

参考文献:

[1]祝智庭 现代教育技术―走进信息化教育[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检验科学习计划范文6

关键词:核化工;科学实验建筑;流线设计

研究背景

随着核电市场前景看好,相应的核化工后处理领域也会随之产生大量需求,很多科研课题尤其是实验性的科研课题有待开展,因此,对核化工类的科学实验建筑的需求必然会逐步增多、求好、趋精。

由于核工业体系的功能特殊性,核化工建筑一般都要满足辐射防护、消防疏散、安全保卫等基本要求,由此带来的防护分区和卫生出入口问题再加上特殊的功能需求导致了复杂的流线问题,往往因这类建筑的流线问题成为工程项目设计的难点、重点、焦点,所以应当给予细致的研究并采取相应的对策。

设计研究

工艺布置的基本条件和需求是建筑方案设计的出发点,由这些出发点可以归纳出人员、物料的基本流线需求,此外由于核工业对辐射防护方面的要求和防火疏散的要求,我们可以发现这类科学实验建筑设计的难点和主要矛盾就在于怎样组织各个不同的类型的流线需求,以达到人员、实验物料流线清晰、不交叉影响且满足辐射防护和疏散的要求。

本案例的研究就是基于上面的这一思考流程展开的,下面就加以详细分析。

1、工艺布置的基本条件和需求

工艺工种根据实验用房的需求和以往的布置经验提出了布置条件图和相应的一些要求,从中可以归纳出各个不同功能类型的用房及需求特点。

1.1 功能构成及各部分功能的房间的需求特点

由图分析可以归纳出如下几类用房,结合工艺需求可以简要分析出其相应的一些需求特点。

1)实验用房部分(主要是绿区用房):

a各实验用房:即此次设计任务的主要需求,各个用房相对独立、相互之间基本无影响,共同点是均为绿区用房,多数房间需要通过专用的集中管线排放废物,从这个特点出发,这些房间宜相对集中布置,故从建筑设计的角度宜沿用工艺布置的思路采用单内廊的形式布置。

b实验样品入口、样品预处理:由于实验样品具有放射性,其入口应当单独设置,不能与主要人员出入口共用,宜靠建筑物一侧布置,并布置专用电梯通至每层,样品预处理间宜靠近每层电梯、疏散口。

c相应的办公室、资料室:实验用房的辅助房间,宜安排在相对安静的位置集中布置。

2)卫生出入口(实验人员由白区进入绿区的过渡用房):

主要有家庭服更换、剂量检测、淋浴、工作服更换、绿区值班(剂量仪收发)。这些房间需要按照辐射防护的要求以一定的次序组织起来。使实验人员的进、出流线具有明确的次序、检查流程,从而达到控制放射性污染物外泄的目的。

3)辅助用房及管理用房(主要是白区用房):

包括水、暖、电、信等管线设备的引入用房,和白区的值班、办公、会议等用房。

4)废物收集、运出和排放用房(主要是绿区用房):

化工类试验用房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废料、废液,而且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由于可能存在放射性也需要处理。所以用房有两类一是实验废料废液的最终收集运出用房,二是实验产生的废气废水的收集排放用房。

1.2 辐射防护的要求

对于这类分析检测中心的实验楼放射性程度不高,本方案辐射防护分区只有白区、绿区两个分区,核工业建筑在辐射防护分区方面有以下要求:

白区和绿区之间要有卫生出入口

每个防护分区至少要有一个疏散口和疏散楼梯

2、各个基本流线的归纳和分析

2.1 实验工作人员流线

1)实验工作人员流线

可示意为:主入口白区——卫生出入口——实验区,其设计难点主要在卫生出入口的处理。

2)卫生出入口流线

流线具有次序性,即房间的排布要具有一定的次序,实验人员进入实验区和离开实验区都要按照一定的次序经过这些安排好的房间,完成进、出的辐射防护管理程序。这也是本设计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从辐射防护检测监控的角度讲,绿区值班室(兼剂量仪收发室)应能够对实验人员进、出实验区的流线直接监控,以杜绝放射性污染物的外泄。以此出发,本方案设计了如下流线简图(图1),在此基础上经多方案比较后,确定了最终的布置方案。

2.2 实验材料进入流线(见图2)

可示意为:

实验材料入口——电梯——各层样品预处理间——各实验用房

2.3 配套辅助流线(见图2)

可示意为:主入口白区门厅——白区配套辅助用房——次入口

2.4 废物收集排放流线(见图2)

可示意为:

实验残余废料废液——管线、电梯——一层废物、残液收集——废物转运

实验废水废气——管线、风管(风道)——废水、排风处理

3、防火疏散流线设计

按防火规范的要求,本方案须设两部楼梯,结合辐射防护的要求考虑,防护分区不宜跨越防火分区,分区内至少一个疏散口和疏散楼梯,以上述流线布置方案来看,用方案布置的手段很难同时满足各方面要求,故最终采用构造的手法,在不同防护分区之间以应急门(平时不开启)或固定窗(平时不开启)分隔,置太平斧,发生火灾急需疏散时,可砸破玻璃作为备用疏散口(楼梯)。从而满足防火疏散口数量的要求。

相关经验总结

核化工类科学实验建筑设计难点在于其流线设计,宜从归纳其人员、物料的基本流线需求入手进行考虑,结合辐射防护的要求,我们可以总结出其四种基本流线:实验工作人员流线、实验材料进入流线、配套辅助流线、废物收集排放流线,这四种流线结合辐射防护要求可以运用方案布置的手段予以合理解决。

对于此类建筑中的防火疏散流线可以用构造手法,采用应急门或固定窗布置在不同防护分区间,以备用疏散口的形式同时满足辐射防护要求和防火疏散口数量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科学实验建筑设计规范》JGJ9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