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作文素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人与自然作文素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人与自然作文素材

人与自然作文素材范文1

关键词:作文教学、收集、素材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8-070-01

进入小学中段高段,有好多学生对语文感觉吃不消了,有一些教师也感觉到很是吃力,究其原因就是这时候开始有了较为正式的、完整的、篇幅较长的作文,学生不知道该如何写作文,普遍感到没有什么东西可写,无话可说,干巴巴的几句就没有了。这是困扰语文教学以及作文教学中存在的一个普遍难题。而在实际作文教学中,教师过多喜欢指导学生做应试作文,形似过去的八股文,讲究什么起转承合,开头、中间、结尾,形式呆板,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使学生的作文变得内容空泛,感情贫乏,无病,成为应付考试,应付老师这一痛苦的活儿,自然写不出好的作文。如果没有对学生的作文基础进行一个好的教育,不注重学生作文素材的搜集整理,就会使学生的作文要么缺少素材,要么材料片面单一,写作文时就会出现上述问题。因而,改变我们的作文教学观念,教给学生收集材料的方法,让学生养成自觉收集作文素材的习惯,才是改变我们作文教学被动无奈、效果极差的一个重要途径。小学作文教学中,收集作文素材的途径,有以下几点:

一、来自教材资源

一般讲,学生的教材所选的文章,都是经过几代人的精心挑选,不仅用于传播知识,还运用典型生动的素材对学生进行各种各样的思想教育,像语文、社会、科学、自然等学科,他们集知识性与思想性于一体,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积累,为我所用。特别是语文教材,不光有经典的素材能够为我所用,还从中学到写作运用、选材、组织材料的方法,细细品味,自然是积累作文素材,提高写作技巧最主要源泉。

二、来自平时生活

我们平时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是作文的好材料,也是收集作文素材的主阵地、主渠道,平时生活中的事例,多为学生所亲历,亲眼所见,亲耳所听,可以留下深刻的印象。但由于是小学生,或者刚刚接触作文,缺少有效收集作文素材的能力,对生活的认识可能不够敏锐,对所见所闻可能会比较漠然,粗心大意,熟视无睹,或者不能有更进一步的认识事物,只识皮毛,不解本质,印象难以深刻,运用不够恰当。所以,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主动地去生活中寻找材料,有目的地去观察生活,增强有意识记忆,用心去感悟生活,发现事物间的联系,把握生活的本质和规律,并能够及时将收集的材料和感受作以记录,方便以后它用。

三、运用资料书、报刊杂志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加强学生阅读量,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实践证明:阅读广泛的学生写作能力明显强,词汇量也明显大。当前,指导学生学习作文的书籍很多,诸如作文大全、话题作文、几百字作文之类,这些书籍中都有大量的学生作文素材,可以引导学生有选择地拿来为我所用,不失为一种好的收集作文素材的好方法。每年可以有针对性地征订一些好的报刊杂志,比如《少年月刊》、《新新小学生》、《读写算》、《少年儿童报》等等,增强学生的阅读,开阔学生的视野,便于学生收集有用的作文素材。还可以利用开放的图书室资源,同样可以增强学生的阅读,促进学生收集有用的作文素材。

四、社会调查研究

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虽然这是对作家而言,但对学生也同样有启发作用,只有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进大自然去观察、思考、体验,才能真正写出属于自己的文章,才能解决“无米之炊”的难题。教师可以根据作文实际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让学生根据指定的目标,在相关的范围内对社会生活进行观察了解,对材料进行归纳分析,找出本质及事物的内在联系,积累素材,为我作文所用。

五、电视网络媒体

人与自然作文素材范文2

一、运用信息技术找寻作文的源头

对于许多一写作文就犯难的学生,往往是家长或老师没有引领学生走进生活。如果我们的老师能给他们生活和作一个合适的链接。叶圣陶先生说:“我们要记着,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

信息技术的应用创造了课堂即生活的奇迹。在我们实际教学中由于受教学环境的限制,组织学生统一观察、实践会很难。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利用信息技术出示相关图片和视频,从而轻松地超越时间、空间限制。让孩子没有走出教室就走进了生活,孩子在此基础上作文,当然会得心应手。

二、运用好信息技术学生作文就能更具体

小学生好作文的标准是内容具体,抒情真实。许多家长以工作忙,不懂教育为由,很少和孩子共同观察和实践。如果我们能利用好信息技术这个问题就很容易解决。其实我们只要把平时的感人情景拍录下来,存在电脑里就是作文最好的素材,老师则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创建素材库。我们要想让学生写出春花之烂漫,我们就在电脑中播放出花似锦、柳如烟的三月;我们要让学生写出秋叶之静美,我们就在电脑中和学生一起欣赏无边落木潇潇下的壮观。

三、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理解作文的核心是爱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孔庆东告诉我们:“作文糟糕的孩子缺乏的不是技巧而是爱。爱字当头。作文的秘诀之一是‘爱’字功,‘爱’就是爱生命,爱生命是写作的核心内容之一,看啥都是个乐子。爱心往往表现为细心的观察。写作好的人,他会饶有兴趣地注意生活中一切有生命的东西,从万事万物中看出情趣。”

人与自然作文素材范文3

关键词:语文教学;人文精神;生命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18-0043-02

泰戈尔说过:“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语文课程与人的生命活动、精神活动有着天然的联系,学量的经典作品,就是走近先哲和圣贤,用他们健康高尚的心灵世界去影响和规范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紧紧围绕语言文字这一载体,通过多种途径渗透生命教育,引导学生认识生命、欣赏生命、把握生命,从中找到生命文化的源头,感受到生命脉搏的跃动,在体味和感悟中获得对生命意义的理解。

一、依托文本,发掘生命之美

语文作为人文学科,文本本身就是一本“生命的教科书”。那些文章,有的揭示宇宙奥秘,有的描写大自然旖旎风光,有的讴歌世间真情,有的阐发人生哲理,处处蕴含着生命情感的信息,不同程度的含有对生命意识的体验与思考,它们成为学生成长的心灵鸡汤,为生命教育提供了相当丰富的教育素材。

冰心的《谈生命》,以“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这样形象的比喻表达了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意志和豁达乐观的精神;朱自清《背影》中对父亲背影的刻画,让学生发现一个普通父亲身上的善良、真诚、伟大,进而感受人间真爱,体味人间真情,感悟人性之美;鲁迅小说中的孔乙己在“短衣帮”的冷漠和嘲笑中走向死亡,会使学生受到强烈的情感和道德的震撼,形成尊重生命伦理的意识,善待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女娲补天》、《愚公移山》等寓言故事,通过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出一种超生命力的能量,表现出对生命意识的勇敢追求和对自然的认识与征服精神;《细菌的启示》通过有关病毒、寄生知识的介绍,让学生探索无穷的未知世界,以科学的态度应对人类面临的病患危难;《珍珠鸟》通过人鸟相亲的细腻描写,展示人与动物之间充满爱和信赖的理想境界,无疑会让世界多一抹温馨的色彩。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本,感受作品的生命情怀,体验生命的丰满与心灵的充实,领悟生命的可贵,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二、以人为本,构建生命课堂

新课程认为,“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师从生命的高度,以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一方面,生命教育是触及心灵的教育,是感染灵魂的教育,构建生命课堂的关键是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创设一种充满真情与关爱的人性、人情、人道的氛围,在民主、共进、互动的学习过程中去感受、思考、探究,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体验成功,让生命的活水在课堂上自由欢快地流淌。另一方面,语文课堂要通过文学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联系现实生活,让学生认识自我,感悟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陶冶心灵,展现生命的活力。

如在欣赏陶渊明的《饮酒》(之五)时,通过诗歌解读,引导学生体验作者摆脱世俗功名、消解自我后,与“车马喧”的“人境”(社会)、与“采菊”的自我、与“南山”(自然)的完美融合。让学生明确,个体只有实现了和谐,才能以积极的心态对待自我、关爱他人、热爱生活。

再如《“诺曼底”号遇难记》是雨果听说“诺曼底”号遇难,创造了61人中60人生还的奇迹后,被深深地震撼而毅然写下的作品。在这场海难中,有着惊人的沉着智慧、忠于职守品行的哈尔威船长镇定自若地指挥乘客们安全逃生,以个体生命的死换来大众生命的生。这无疑使我们在敬畏生命的同时,产生深深的思索,懂得“具有自制力的人是真正的强者”,表现在哈尔威身上就是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对妇幼群体的保护,对自己个体生命的付出。

通过这样的教学,让我们的学生在犹如沐浴阳光似的课堂上接受生命的教育,感受生命的尊严,理解生命的宝贵,体会生命的艰辛,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并深刻认识到,活着是幸福的,生命是美好的。

三、走向实践,书写生命芳华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在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延续,而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又构成了生命丰富的内涵。

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记载的是学生心灵的声音,教师在作文命题时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意识地关注生命。笔者曾以“热爱生命”为内容让学生习作,要求学生寻找身边那些热爱生命的故事,寻找那些热爱生命的人,鼓励学生在作文中抒写自己对生命的深刻理解、认识和感悟。学生笔下有辛勤培育他们的老师,有治病救人的医生,有忠于职守的警察,有身残志坚的大叔……赞美身边许许多多热爱生命的人,他们用劳动创造着美好的生活,也使自己的生命绽放光彩。也有些学生在作文中发泄自己的苦闷忧伤、写出自己心路经历的喜悦和欢乐,把写作当作抒写心灵,展示个体生命过程的窗口,在化解心结、舒缓压力的心灵体验中激起了他们对生命本质的思考,培养了“生命至上”的崇高意识。这样,学生用习作传递着对生命的诠释,在写作中开发了生命的潜力!

人与自然作文素材范文4

一、准确把握高考作文命题的动向

1.围绕新课标命题

注重新课标理念的渗透、新课标目标的解读,在写作领域预先演练新课标,营造新课标实施的氛围。如江西卷2011高考语文作文以“孟子三乐”为主题,很自然地把人带入沧桑的历史氛围中。再如2013年湖北卷从“古诗云:方圆虽异器,功用信具呈”引发的感悟,营造浓厚的诗意、文学氛围,给人以启示。

2.侧重思维广度和深度的考查

如江苏卷的“探险者与蝴蝶”的故事,除考查考生的思维纵深发展,还考查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高考作文的训练策略

现今的中学生因缺乏充分接触社会现实的机会,又深受当前快餐文化、网络语言的影响,胸中缺少丰富、深刻的文化底蕴,写出的作文往往呈现出“浅、薄、小”的特点。即目光短浅,意蕴浅白;见识不深,道理肤浅;心胸狭小,选材面小。这样的作文难以让人认可,击节拍案的赞叹更无从谈起。

那么,如何才能写出“深、厚、大”,具有丰富文化底蕴和深邃思辨性的作文呢?就目前学生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只有遨游在浩瀚历史与文学海洋之中,汲取精华,炼就大气,丰富素材,增强思辨力,提高文学素养和人文素质,才能在写作之路上畅行无阻。

1.以史学素材作论据,增加厚重感

许多中学生的作文,也常有新颖深刻的立意和观点,但往往因缺少权威的、有深度的典型论据而使文章的质量大打折扣。高考作文评分标准的发展等级中第二条是:“材料丰富、形象丰满、意境深远”。这就突出强调了写作内容的丰富性。内容的丰富与否能够反映考生的语文阅读积累、生活积累和文化底蕴。要想使文章材料丰富、内容充实,不妨找找阅读过的文章。十年寒窗苦读,相信每位考生从小学到高中,课内外读过的文章即便不能说车载斗量,也是数量可观。如果能将精耕细作学过的和课内外读过的精彩事例、人物材料、历史事件巧妙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去,再加上深刻、新颖的立意,可快速解决素材的燃眉之急。

如2011年辽宁高考满分作文《塑造成功的自己》,充分运用韩信、诸葛亮、司马迁的故事,使之有了大气磅礴之感。2011年北京高考满分作文《留给自己一个对手》讲秦始皇一扫天下,无战可战的寂寞与苍凉。他失去了奋斗的目标,同时也迷失了自己,最终秦朝二世而亡。刘邦虽然喜钱财,好美姬,但是项羽的存在,使他由一个街头混混,成长为一个帝王。文章用正反两个例子的结局告诉我们对手的重要性,增加了文章的文学性和深厚感。

2.从史学角度立意,提升思辨性

历史不仅提供丰富素材,也给后人留下了许多经验教训。回顾历史,能使思想更为深刻,“以史为鉴,可以知古今”是与“发展地看待问题”相对的思维方略。假设未来时空可以拓展思维空间,那么假设过去时空也是能拓展思维空间的。把一个现时的问题放到特定的历史时空去思考,我们往往能发现新东西或归纳出深刻的结论。

如以《诚信》为题,我们可以探讨古今中外名人的诚信故事,或是名言警句。从这个角度思考问题,思路就能开阔一些。忘记历史,不顾未来,思维只能停留在现实里,一个人的思维应该在以历史、现实、未来构成的三维空间中纵横驰骋。面对特定的历史时代或某个历史或文学人物身上,营造一种泛黄的厚重的历史氛围,这样的作品更容易征服读者。

2013年湖北高考作文题一出,吓倒了一大批考生。而有些考生从历史、文学中寻找立意角度,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似水人生》让人眼前一亮,以古今名人文天祥、“竹林七贤”、梁思成为例阐释了方与圆的关系。

3.故事新编,针砭时弊

如果一味囿于史学素材直接发挥,也许会走入另一个死胡同,就像鲁迅所说的“钻故纸堆”。可利用历史、文学人物进行重编,选择历史上的经典人物(或真实,或虚构)以其原有的性格、经历为依托,虚构或改编故事,以表现新的精神、新的主题或选取一段经典故事(或真实、或虚构),在原有人物、情节的基础上依中心需要改编,并添加某些人物、情节,给旧的故事以新的灵魂。当旧人物的身影走进现代社会,融入现代生活,与现代人交往,他们必定要与现实发生冲突,在冲突中或针砭时弊,或引人思考,或教人警戒,从而达到“以史为鉴,可以知兴亡”的效果。

如《相同的地方不同的人》,以愚公移山的故事为蓝本,进行改编,通过愚公和智叟的对话,体现现代人的观点“只看到自己的人,遗臭万年;总想着别人的人,流芳百世”。又如《天堂之辩》一文,关羽的信书碰壁,孔子、马稷的劝谏“人莫要尽信自己,须广听谏言,多听他人意见”,与黄庭坚、谢玄“自信为先”辩论,最终以顾炎武的“自信果断、善听谏言”结束,达到阐明自己观点的最终效果。

4.“腹有诗书气自华”

史学宝藏,除了事件、人物,还有许多经典名句、优美的诗词供我们选择、使用、引用,它们是增加文章文采的极佳材料。巧用这些经典诗句、名句,一方面可使抒发的感情更真挚,思想更健康;另一面又能使文章语言字字珠玑。此外,作品的文采斐然,达到一种“满纸烟霞随腕生”的境界,自然能让人“一树繁花照眼明”。这类文章与那些滥用港台语言、网络语言、江湖黑话的文章比较,档次、品位已泾渭分明。

人与自然作文素材范文5

一、环保教育渗透的原则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笔者认为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紧紧围绕语文教学工作开展环保教育。

教师应将环保教育巧妙地、恰当地引入语文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接受环保教育,而不是刻意地把它上成环保课。

2.充分利用初中语文教学的特点,从多方面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环保教育。

语文教学内容有阅读、写作、口语等,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穿插环保教育的内容。例如,我们可以在讲解课文时,利用一些游记、散文、说明文中的片断,很自然地谈及生态方面的知识。

3.正确把握中学阶段环保教育的深度和广度。

初中生已具备了一定的文化知识和独立思考问题能力,我们在进行基础环保知识教育的同时,可以在深度和广度上作适当提高。不能局限于环保常识,还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国家的环保政策及环保热点问题,如可持续发展及沙尘暴的成因、白色污染、酸雨及赤潮,等等。

二、环保教育渗透的途径

1.通过朗读渗透环保教育。

一些优美的诗歌、散文,语言精练,富有节奏感、音乐美,写景状物也出神入化,教师应指导学生加强朗读。有声有色的朗读,能渲染气氛,激感,能变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具体,变平面为立体。如:教学朱自清的散文《春》时,我们完全可以集审美教育与环保教育于一体,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美丽的画面,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指导学生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吟诵课文时,使文中的人、情、景跃然纸面,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感受春带给我们的美,感受书中的“我”热爱大自然的情怀,在性情上得到陶冶,心灵日臻“净化”,教师再稍加点拨,让学生明白人与自然共存的重要性。又如:教学的诗词《沁园春・雪》,在此词中塑造的形象巨大。那起伏不尽的群山,巨大隆起的高原,不仅在舞动,在奔驰,生命力如此旺盛,而且有着进取、挑战的姿态和意志,要与覆盖在头顶上的那高远、阔大、威严而神秘的“天公”比试高低,而且似乎胜利了。这里有一种“与天奋斗其乐无穷”的超越一切的力量,融合作者“自我”的美的形象,令人感奋,给人以豪迈感和崇高感。朗读时,要把远大的抱负、如潮的激情与博大、雄浑、壮阔的空间联系起来,读出作者的豪情万丈、居高临下、意气轩昂,表现出作者伟大的胸襟和坚定的信心,这样才能领会作者选择这些自然景观的美处。

2.通过作文教学,有机渗透环保教育。

写作训练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写作能力与学生的社会实践、思想水平有着密切联系。因此,在指导学生写作训练的过程中有机地将环保教育渗透于作文教学中,以增强环保意识是完全可行的,也是行之有效的。如结合习作教学中的写景主题、叙事主题及观察日记等渗透,还可以通过写《环保循环日记》、《环保调查报告》、《环保剪贴、评议报》等形式强化环保教育。

学生习作本身就是语文学科最有效的基本技能和思想品质教育有机结合的训练方式。每个学期有计划地安排一两次成功的环保内容的作文,做到语文训练和思想教育统一,相辅相成。环保教育题材的作文要因地制宜,不能脱离本地区实际。要针对本地区环保问题的实际写,通过观察、调查、访问,收集材料,找出症结,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一般学生都能写出成功之作。例如:河湖密布的水乡写水污染的内容就容易,学生直观沟河湖被污染的现状,能了解污染的原因,也能了解过去碧水秀色的胜景。通过对比一定能写出抒发愿水常清的情文并茂的好文章。假如你让学生写滥垦滥牧、开山毁林造田导致环保恶化等内容的文章,只能从书本到作文本,进一步学习环保基础知识而已,不能从灵魂深处受到深刻的环保教育。

3.利用教材辅助系统,进行环保教育。

除在教学中把握好进行环保教育的时机外,教材的助读系统也是教学中应该重点把握和运用的环保教育载体。在现行初中语文教材中,编者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安排了很多幅表现自然风光和动植物的图片,教师可以合理运用,在使学生直观地感受自然、了解自然、热爱自然的同时将环保的主题渗透其中。如:《月亮的足迹》一课后面的月球表面图片,从那一圈圈斑驳的痕迹中,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同时,更体会到大自然的脆弱;在课后的一些综合性学习材料中也有对环保教育很有价值的内容。又如:《感受自然》后面根据提供的材料让学生接近大自然,并说出自己的感受;《敬畏生命》:搜集资料,出一期关于“人与宇宙之秘”的期刊等。

课后练习可以说是教材辅助系统中最能体现环保教育的素材。如《山中访友》课后练:“假设你是一景物,与游人互诉心声,写一段文字……”,使学生在与人和景物互换中体会各自存在的道理;《化石吟》课后练习一:“化石所重现的逝去万载的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学生可通过查资料了解万年前化石形成的前身及形成的原因,树立珍惜环保的理想和信念,培养环保意识;《斑羚飞渡》有这样一道练习题:“动物是人类的朋友,试给狩猎队写封信,谈谈你的看法。”练习与课文内容互相呼应,具有人性化色彩,利于引导学生从感情上接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

4.课外实践,开展环保教育。

人与自然作文素材范文6

关键词:写作中学生生活阅读

一、关注日常生活,抒发真情实感

(一)仔细观察,用心感受生活

中学生的生活经历相对于成年人来说,是相对贫乏,但却并不缺乏写作的素材,只要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有一颗真诚、执着的心,就能够发现生活中亮丽的风景。在你记忆的长河中,一定有许多令你难忘的事情。一次期待已久的旅行;一次终生难忘的交谈;一句平淡温馨的话语。这些都是生活中的精彩瞬间,仔细观察,用心捕捉这些美丽的记忆,用心表达真实的感受,你的文章就会真切感人,充满生活气息。

(二)转换角度,洞察事态人生

刘国正说:“事实上,中学生,十二三到十七八的孩子已经阅历很多,懂得很多。大至世界和社会,小至学校和家庭,其中发生的很多事情,都会叩击他们的心弦,引起他们的关注和兴奋。”[1]但是,由于中学生正处于由感性思维到理性思维的过渡、转折阶段,他们常常对生活中的人和事也很有感触,但却对生活缺乏理性的思考,在作文中不能做到言之有理。也正是由于思维的局限性,他们很少能够辩证地看问题,思考社会现象。因此老师要引导他们突破传统思维的局限,转换思维角度,深入思考生活,并能从各种现象中感悟生活的哲理,拓展思路,开阔视野。

(三)抒写体会,放飞个性生命

中学生由于正处于青少年时期,由于青春期的叛逆和敏感,他们有很多的想法却不愿意和老师、家长沟通,他们心中容易积起喜怒哀乐的情绪,这就需要找到一个合适的宣泄渠道,让心理获得平衡。日记是作文的一种特殊形式,也是学生心灵自由的空间,他们通常用日记记录生活中的经验和失败。学生在写作的隧道里自由穿梭,学生用作文记录自己的生活,通过作文抒发自己的感悟,在用文字编织的世界里放飞自己的心灵,施展自己的理想,从而在精神世界里放飞个性生命,获得自我价值的实现。

二、感受阅读生活,获得生活积累

(一)就地取材,体会课本深厚思想

写作素材的积累,除了靠学生平时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和积累之外,还需要老师在文章内容和写作形式两方面对学生加强指导。美国作家约翰・卢保克在《读书的乐趣》中说:“书籍所赋予我们的思想比现实生活所赋予我们的更加生动活泼,正如倒影反映的山石花卉常常要比真实的山石花卉更加多姿迷人一样。”[2]中学语文教材中选入的文章,大都是古今中外文学的经典或是名人大家的优秀作品。这些名人大家对当时的社会生活有其独特的认识和见解,体会之深刻,文字之优美,构思之巧妙,都有其独到之处。读名人大家的作品,仿佛与他们进行心灵的对话,潜移默化中思想境界得到提升。众多的教学实践也说明: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相结合,运用范文向学生提供写作材料,是帮助学生积累写作资料的一条重要途径。

(二)博览全书,丰富个人文化内涵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指出:“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 260 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3]这就要求每个初中生都要广泛阅读,博览全书,积累间接的生活经验,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丰富自己的生活。无论是古代的诗词歌赋,还是当代的优美散文;不论是中外的精美小说,还是时尚精美杂志,都要有所涉猎。对于那些精美的古诗词、名句名篇,还要熟读成诵,记下精彩的段落和句子,积少成多,必然会由量变达到质变。名著是人类文化的精华。阅读名著,如同和大师们携手遨游,可以增长见识,启迪智慧,提高作文能力和语文素养。对于中外名著的阅读,还可以列表制定专题系列,深入体会名著的精华,积累丰厚的文化底蕴,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

(三)通过媒介,获取丰厚的生活资源

当今社会,各种媒体不断涌入学生的生活。教师应该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正确引导学生挖掘社会生活中有意义的事件。文化知识题材广泛,包罗万象。有的致力于观赏性,寓知识于山光水色之中;有的侧重于竞技性,像“世界各地”、“人与自然”,在吸引观众参与的同时传道授业解惑。一方面这样可以让学生获得丰厚的生活资源,开拓眼界,增长见识,提高认知能力;另一方面,学生会逐渐形成关注时事、关注社会风云变幻、关注人类命运的意识,从而加深其对社会和人生的认识,写出更有深度的文章。

生活才是学生写作的源头,开发学生的生活资源是中学作文教学提质增效的必由之路。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作文,在作文中感悟生活,让生活之水流淌在学生作文的字里行间!

注释:

[1]刘国正:《刘征文集》(第1卷),《语文教育论著》,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英]约翰・卢保克,少波:《读书的乐趣》,创新科技,2003年,第2期,第6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