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

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范文1

关键词:初中历史 学习

一、对历史新教材的认识

原来的材料把知识目标放在教学的首位,“以知识传承为主”,内容多、程度深、观念陈旧等问题突出。而在新理念指导下的新教材,围绕三个维度尤其把情感目标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即“以学生发展为主”。我们从教材的使用情况认识到,人教版新课标历史实验教材确实是把“以学生发展为本” 的教育理论作为整套新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经过比较,我认为,新教材与旧教材有以下几个显著的区别。

1.课文设计独具匠心,突出了以学生为主题的教育理念。

这套教材在课文设计和编写体例上独具匠心,以学生的学习为主体,纠正了教材只是教师“教本”的片面做法,而把教材变成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学本”。教材每课的体例大体包括:导语(传说、故事,旨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正文、资料(增强历史真实感,帮助学生提高阅读古文的能力)、“材料阅读”(与本课教学内容相关的材料,供学生自行阅读)、动脑筋(生动有趣的问题,使学生的思想机器开动起来)、活动与探究、课后自由阅读卡(把课堂教学与课后活动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活动中增长知识与技能,也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几个学习栏目。这样的课文设计和编排,使新的历史教科书真正变成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学本。

2.倡导探究性学习方式。

这套教材切实贯彻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注意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凋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弊病,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倡导新的学习方式,课文意设置了动脑筋、活动与探究等栏目;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在每一个学习单元都设有活动课,将学生活动直接引入教科书体系和课堂学习过程之中,这是对传统教科书的重大改革。活动课的设计充分考虑到了课程内容的生动性、启发性和开放性,突出了学习过程与方法的教学,它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和探究问题的能力,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图文并茂,有很强的可读性。

在注重课程内容改革的同时,本套教材在课文的呈现方式上,注重图表的有效运用,图文并茂,具有很强的可读性,适宜初中学生的学习习惯,从而大幅度增加了历史知识表述中的生动性和直观性,使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对遥远的历史有一种切实的感受,真正做到融科学性、思想性和可读性于一体。

4.历史主线清晰,学习主题明确。

如七年级上册内容,每个单元的题目就是几个朝代的特点;八年级上册,每个单元一个主题,条理非常清晰,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在这一体系下,新的初中历史课程体系的构建,基本消除了现有历史课程中存在的“难、繁、偏、旧”现象,适应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

二. 教学方法和观念的改变

1.由“传授型”向“导向型”的转换

以前课堂上的情况是:一节课老师一个人讲完,滔滔不绝、一气呵成,还生怕学生没听够,生怕知识点没讲透,生怕考点没讲到。老师挺喜欢讲的一句话是:“只要你们跟着老师的上课、复习的步伐,你们一定能考一个好成绩”。学生则一个个无精打采,小话不断,呵欠连天。课改之后,“三段式教学”模式中老师的角色更多的象一个导演,在教学过程中起的是组织、引导、示范和协调的作用。我们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引导学生学习,教会他们如何学习。将他们从被动接受知识和死记硬背中解脱出来,让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知识,让他们改变"学历史只要背就行"的观念。

2.变结论式教学为过程教学,寓“学法指导”于教学过程之中

历史课本中有许多现成的结论,如“……的历史意义”“对……的评价”等,学生有的并不赞同,有的不明所然。这就要求教师将得出结论的过程、自己的思维过程尽量的暴露给学生,让他们主动参与到分析、讨论中来,引导他们主动发现和探究知识。

3.利用课本中的活动课和学习与探究内容,有计划的开展历史课的研究性学习。

4.由“专业课”向“综合课”转变

作为历史教师在从事历史教学的过程中也应该努力寻求历史与其他学科,如语文、政治和地理等的交叉点,突破学科的封闭,使个学科相互渗透,以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用多学科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三. 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

1.自主学习:各种各样的调查表明,历史是学生比较喜欢的,但历史课却是学生不喜欢上的。究其原因就是:学生的学是被动的、消极的,不是通过自己的活动和实践而是通过老师的灌输被动的来获得知识。这样的学习方式使大部分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新的课改要求这种学习方式,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

2.合作学习: 新的课改别提现了提倡学生的合作学习。在新的课改目标中有一点是(让学生)“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事实上增设的学习与探究课说明了这一点。

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范文2

此次学习新课标,我再一次更清晰的认识到小学语文,认识到了它的“有滋有味”。首先姓“语”,其性质的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其次,小学语文姓“小”,是儿童的语文教育,是儿童学习母语、运用母语为主的教育。平时教学中,我们要教出“语文味”、浸润“个人味”和体现“儿童味”。

一、教出“语文味”

语文味就是语文的文学藴味,就是语文、文学、形象、构思、意境、哲学、情趣等的藴味,也就是语文美。语文课就要有语文味。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就是要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发现、去感悟语文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首先,语文教学必须从语言入手,引领学生对语文作品进行涵咏体味;给学生创造充分阅读的时间,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用心灵去体验语言美;通过反复朗读、大量阅读、细细品读、深情诵读领会语文之美,从而领会作者的言外之意、意外之境。其次,要围绕“语文本体”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思维空间中,多角度、多层面、有创意地去理解、欣赏作品,产生对文本的情感美、语言美、形象美、构思美、意境美、哲理美和情趣美的认同与赞赏,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创作欲,从而更加热爱语文。

二、浸润“个人味”

语文味是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理教材、组织教学活动、选择教学手段、运用教学语言以及教师的仪表、风度等诸种因素,凝聚之后显示出来的审美风貌,表现为真(真实可信)、诚(诚挚深沉)、新(新颖独特)。这种审美风貌体现于教学的全过程,并为学生所品评体验,或深或浅或长或短地吸引着学生。古人云:文如其人。可见“课如其人”的说法也合乎逻辑,正如大自然里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世界上也没有两个个性绝对相同的教师,因为即使他们的年龄、学历相同,但每个人的性格、气质、感情、特长等总是千差万别的。那如何使语文课富有个人味呢?第一、教学时做到“胸中有书,目中有人”。在研究教材时也要研究学生,熟悉学生;第二、突现优势,形成个性化教学风格。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扬长避短,即突出“人无我有”,在语文课上显出与众不同的个性。

三、体现“儿童味”

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范文3

一、结合教学经验,谈美术课程的基本理念的具体认识。新美术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课程价值观。在价值观上为了学生,在伦理观上尊重学生,在行为观上依靠学生。

(2)科学与人文整合的课程文化观。在互相交融中寻求理性与情感的协调,让她们能够更多地结合在一起,而不是对立。

(3)回归生活世界的课程生态观。打开我们的视野,把对教科书的关知识与技能,学习美术欣赏与评述的方法,了解美术基本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努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4)创新与发展的课程实施观。发挥教师和学生在课程中真正有效的作用,从原有的状态下解放出来,共同成为教学的主人。

(5)民主化的课程政策观。体现科学和开放的精神,使所有的人都能够分享多样化二不是单一化的管理和决策。

二、在课程培训中对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有了新的认识。

教学大纲相比较,其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前者是“建议性”的,更多地关注学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而后者则是“指令性”的,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教学大纲过多强调学科的本位性,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课程的多样性和综合性不足。

在具体的美术教学中,我们应树立素质教育的观念、突破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改善学习方式、加强评价体系的改革、拓展课程实施空间。教育和从事教育的人们要从人未来发展的骄傲度来看代教育的意义,以学生的个人成长作为教育的出发点

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是我们以前基础教育的弊端之一,但是进行改革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要知识与技能,知识与技能是美术学习的基础,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但是适当地降低其要求和难度。

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部分进行描述时,中间的过程与方法是最主要内容,只有抓住了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才能得以发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才能得心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的增长和情感态度的培养都在学习活动的参与和探究中实现的。

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范文4

一、要改动门生被动学习的形态。课堂上教员要多给门生考虑的工夫和空间,教员要少讲,少给门生详细办法,充足发挥门生主体地位的作用,让门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去发明、探究、研讨,让学天生为发明问题、剖析问题、处置惩罚问题的主人。

三、要激起门生学习的兴味,充足变更门生学习的积极性。现在门生对上体育课为什么不感兴味?我以为缘由有四:1.门生体质差,在活动中很难找到成就感。2.部分门生怕吃苦,由于体育课不同于其他文化课,活动量大,一节课下来门生感触身心疲惫。3.教学内容单一,现在体育课上主要是几类大项目中的几个小类:跑跳类主要是短跑、中短跑、跳远,球类主要是篮球。4.受学校硬件设置装备摆设的限定,如天公不作美(长工夫下雨),再加之学校不看重,体育课经常被挤占,门生就以为体育课可上可不上。那么怎样才干让门生感兴味呢?1.依据门生的生活经历计划活动,计划的活动要生活化、有兴趣,如许门生才会有兴味,才会积极到场,才会克制艰难对峙下来。2.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批驳。一个有经历的教员,在整个教学中,会时辰留意课堂上的变化,仔细观察每个门生在活动中的表现,擅长捕捉门生身上的闪光点,实时赐与褒扬,鼓舞引导,对部分素质较差的门生,不应过于苛责,不应使其丧失自大心。教员在褒扬或鼓励门生时,要防备简单的说“好”“很好”“行”,而应说:“你做得非常好,西席很喜欢”,“各人来看***的扮演,他做得真棒!”“西席相信你肯定能行”等言语制止鼓励。3.要留意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既要有教员的评价,也要有门生之间的互评,更要有门生的自评。针对学内容,对不同的门生要有不同的评价规范。

二、要思索不同才能门生的需求。教员上课时要改动已往“一刀切”的做法,要从门生的个别差别动身,对展开水平不同、才能不同的门生提出不同的请求;教员要改动以往只看重学问技艺的传授,漠视门生的需求和情感体验的现状;在组织课堂教学时,要费尽心机为门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时机,少些干预,建立情况,让门生在教员的引导下潜移默化失掉熬炼。

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范文5

1 注重双基考查,坚持能力立意

“知能并举”一直是高考数学命题的重要指导思想。在新课程的旗帜下,它又被增添了新的内涵。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为了适应日新月异的高科技,尤其是现代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河北省所采用的人教A版数学教材中新增的算法初步、三视图、定积分、几何证明选讲、不等式选讲(理科选考)等知识以及对应的基本技能,都是考生应掌握的新“双基”。鉴于数学教育是终身教育的重要方面,因此,“双基”作为数学的主要内容,必然成为高考考查的重要知识内容之一。“能力立意”在近几年全国卷的高考数学命题中得到很好的践行,新课程数学高考对能力的要求,无论从数量上或是质量上均有增无减。其实,以“能力立意”为指导思想命制出的兼具良好难度、区分度、信度、效度的数学试卷,最能体现出高考选拔人才的作用。例如,新课程高考省份数学试题中诸多以三视图为背景的立体几何试题就是考查“空间想象能力”的优秀作品。“双基”是能力的蓝本,能力是“双基”的升华。二者的有机结合,将是新课程数学命题永恒的主线之一,这也是中学数学教学应该努力达到的目标。

2 强化数学思想,彰显思考深度

数学思想是数学思维的核心,是学习数学的根本要义。数学思想是数学知识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与概括,是数学知识的精髓。因此,重点强化数学思想,必将是新课程数学高考命题坚持并发扬光大的举措。新课标中重点指出:数学教育在形成人们认识世界的思想方法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数学在形成人类理性思维的过程中发挥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学习数学思想,使学生运用数学的思考方式解决问题,认识世界。其实,反思现今我国的中等数学教育,一个让人很揪心的现象就在于,很多学生厌恶数学学习,成绩走低自然不足为奇。笔者认为,学生对数学有严重抵触情绪,除了对数学重要性认识不足外,一个重要的症结在于:学生未能从数学的学习过程中获得愉悦与畅快,或者说是未获得足够的成就感。如果教师能八面玲珑地将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以及数学巨大的应用价值与思维价值传递给学生的话,学生必将敞开心扉,用心体会数学那些缤纷要素的瑰丽。这些同时也是数学课程改革秉承的基本理念。所以教师一定要不断学习,不断丰富自己,提高自己的说话艺术、教学水平。

3 关注知识交汇,适度彰显创新

高考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在考查要求上开门见山地强调“知识交汇”:注重学科的内在联系和知识的综合性,在知识网络交汇点设计试题,使对数学基础知识的考查达到必要的深度。其实,在知识交汇处命题,也是一张容量有限的试卷尽可能全面考查规定知识点的必由之路。

“创新”,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一直是高考命题所坚持的原则,命题说明以及考试大纲等几乎所有的官方文件都对“创新”给予浓重的笔墨。课标在有关评价方式的具体建议中也明确指出,笔试要注重探索与创新的水平。“创新”的试题需要“创新”的土壤,“知识交汇”则为“创新”提供了平台。创新在命题中的应用大致有两个方面:一是命题内容及背景上的创新;二是命题手法上的创新。而“知识交汇”则是两种创新方式的有机结合。为适应新课程发展,课标的内容标准及考试大纲的考试范围所涉及的知识点,相对以前增加不少。与此同时,更重要的是,这些知识点的增加也使知识网络的交汇点变得更加丰富多样。新课程的高考命题也很好地利用了这一资源,并将“显交汇”的特色突出地彰显。

笔者认为,“在知识网络交汇点设计试题”将是新课程高考数学必将坚持、光大,并继续创新的命题手法。如函数、方程、不等式、导数的交汇,三角函数与平面向量的交汇,解析几何与平面几何的交汇,概率统计与计数原理的交汇,均为重要的交汇类型。所以,无论在新课标教学还是2012年的高考备考中,都应引起做够的重视。

4 重视概念理解,提高应用意识

概念是数学学科体系的基本组成要素,是建立体系中各章节知识联系的桥梁。没有概念的深度理解与灵活理解,学科内综合将很难实现。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概念同时也是整个数学逻辑系统的基础,故几乎所有档次的试题均离不开对概念理解的考查。可见,“概念理解”是学习数学,学好数学的必要条件。

有关“提高应用意识”,是数学新课程改革的一面鲜明旗帜。对“应用意识”的理解,笔者认为,它绝不仅仅只代表用数学知识解决所谓的“应用题”。实际上,高考数学试卷中,遍布对应用意识的考查。学习知识的根本目的在于应用。高考数学中,几乎任意一道试题的解题思路,都来源于基础概念(含公式,定理)的应用。换句话说,数学试题的命制,也需依据概念的应用及概念间应用的交汇。

5 考点数量增加,难度稳中有降

稳定中降低高考难度,是践行新课程理念的重要举措。课改先行省份的新课程高考数学试卷,相对从前难度均有所下降,表现有二:首先,考试大纲规定的考试范围所涉及的知识点相对以前,增加的数量多于删减的数量,因而在复习范围加大的情况下应降低难度来平衡整张试卷;其次,考试大纲中被删除或降低要求的知识在高考中都未出现或大幅降低难度。根据河北省“平稳过渡,难度适中,适当体现新课程基本理念”的三条命题原则,高考的数学命题也会充分借鉴先行课改省份的做法。

基于以上的认识,笔者认为在2012的备考中应重视下面几点。

1)数学学科是由概念、命题所组成的逻辑系统,具有很强的规律性,高考亦是如此。据此,教师应特别注重专题总结,将其精炼性与前瞻性尽量提高。学生也应在这样的过程中养成认识规律、举一反三的好习惯。

2)鉴于高考数学命题特色――关注知识交汇,在二、三轮复习中应据此将备考内容进行有机重组,提高备考效率及针对性。

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范文6

一、例题生活化,学生易懂易学

荷兰数学教育家汉斯.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来源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与现实,数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学生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因此,在数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的实际,转化“以教材为本”的旧观念,灵活处理教材,根据实际需要对原材料进行优化组合。

二、导入生活化,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教学中,要从孩子的心里特点出发,设计孩子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采的形式展观给学生。如讲故事,做游戏,表演等,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例如“教学分数基本性质”时借助录音机讲了一个生活中的故事:“我去超市买了三瓶可口可乐,我喝了一瓶的,孩子喝了一瓶的,侄子喝了一瓶的,请同学们猜一猜,我三个谁喝的多?通过类似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 的联系,从而体会到学好数学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帮助,无形当中产生了学习数学的动力。

三、练习生活化,做到学以致用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 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便于更好地去服务生活。应用与生活,学习致用。因此,每一次学完新课后,我就编一些实际应用的题目,让学生练习,培养学生运用的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学生参与具有生活实际背景的数学实践活动中,这样做不仅巩固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又能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体验数学的实践性。例如,在教学:“你喜欢什么电视节目?”的实践活动课中,事先真正让学生了解周围的人们都喜欢什么节目,初步让学生体会到收集,整理信息方式,了解某些具有倾向性的现象,明白男生比女生更喜欢体育节目,学生比家长更喜欢挑战800等。通过这样的活动,提高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在数据整理中,获得了更多的信息,同时,班内回报交流过程,也是数学交流提高过程。

(二)与生活问题相结合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教学中,教学应该努力发掘出有价值的实习作业,让学生在现实中寻求解决方案。”数学练习要引进相关的生活问题,使学生学用结合。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后,我要学生测量一下教室的长和宽,及门窗黑板的长和宽,然后利用所学的知识,测算教室要粉刷的面积。通过学生具体搜索信息,并多信息加以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整个过程都是学生学习长方体表面积的真实体验。有利于学生数学知识的理解、消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