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科学实验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科学实验设计范文1
【关键词】科学教学;实验设计;条件资源
小学自然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精心设计实验,让学生通过亲自参加实验获得知识是搞好小学自然科学教学的关键。教学实践证明,实验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功与失败。如何搞好小学自然科学中的实验设计呢?我把自己的科学实验教学中的体会谈谈,与大家共享。
一、根据科学特点,合理设计科学实验
实践是自然科学的来源,科学知识都是从科学实验和生产实践中总结发展起来的,小学自然科学也不例外。教师在教学时,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丰富多彩,培养学生探求自然科学知识,兴趣、爱好,增强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
认识自然始于观察自然,让学生用观察的方法认识自然。如“四季星空”的教学,由于教学内容分散、抽象,学生很难形成对四季星空的整体认识。教师在实验设计时,要科学地安排学生观察四季星空,保证观察的持续、完整。指导学生用正确的方法观察,写出观察日记,积累有关四季星空的感性认识和材料。并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不同季节星座交替出现,北极星始终停留在原位置不动,周围的星座绕着它逆时针转圈,且一年转一圈等有关四季星空的变化规律。“水的循环”的教学设计则可以采取另一种方法。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对水的感性认识。如:天上有下不完的雨、雪,淋湿的衣服会干,冬天关在屋子里洗澡窗玻璃上会有水珠等。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归纳总结出:水或冰受热变成水蒸气,水蒸气遇冷变成水或冰的循环规律。让学生通过实验的方法认识自然现象,总结自然规律,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为培养学生科学世界观创造条件,增加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爱好。
二、必须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设计实验
在科学教学的双边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实验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实验得出结论,达到认识周围自然现象的目的。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注意力不易集中,感知世界往往从兴趣出发,抓不住事物主要特征等特点。设计实验时要采取多种方式,调动他们的各种感官有意识地直接观察事物。如:“植物的根”的实验设计,教师可通过提供大量的可供学生观察的有代表性的实验材料──植物的根,让学生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植物的根有直根和须根之分。常见的萝卜、胡萝卜等直根,土豆、红薯等须根,它们可以储藏养分即贮藏根。学生可以通过观察直接获得知识,而中高年级学生已初步具备了观察事物的能力,且能自己动手做一些实验。他们对神秘的自然界充满了好奇,对探索自然奥秘充满了自信。这时教师设计实验,主要是以一种引路的方式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自己动手实验获得结论,并自己设计实验验证结论。设计“水的浮力”的教学实验,就可以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将各种不同类型的实验材料放入水中观察现象,并动手将浮在水面的物体用手向下压,产生水有向上的浮力的直观感受,从而得出结论。然后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证明下沉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的作用。并启发学生思考如何利用水的浮力,使不平衡的杠杆达到平衡。这种设计可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做好实验设计
教学大纲规定:“自然课要密切联系当地自然条件。”地处山区的学校,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矿产资源。这些抬头可见、垂手可得的实验材料,为丰富自然科学教学实验提供了方便。我在设计实验时,充分利用这一自然优势,通过多种形式,使原本生动的自然科学课教学更加丰富多彩。
“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小学生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他们渴望认识自然,了解自然,弄清为什么有的树到了秋冬季就会落叶,而有的却抽出了新芽,动物靠什么越过寒冷的冬天等问题。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这一兴趣特点进行实验设计。如昆虫是小学生常见的最易引起他们兴趣的一类动物,在山区无论是天上飞的,还是地上爬的应有尽有。教师在设计实验时可先安排学生到林间、树旁、小河边捕捉各种昆虫,并将各自捕捉的昆虫有选择地带到课堂,进行认真观察、研究,看它们都有一些什么共同特征,从而达到认识昆虫的教学目的。
小学科学实验设计范文2
一、创新改进实验设计对小学科学的意义
(一)践行新课程教学改革目标
在传统的小学科学教育模式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不到有效调动,灌输式的教学形式贯穿于小学科学教育的全过程。老师在教学实践中过于注重学生应试成绩的提升,忽视能力的培养,尤其对于小学生来说,在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中,科学思维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良好的科学思维能力也会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受益,但是,遗憾的是,老师对此并不重视;相反,把小学科学教育转变为单纯追求应试成绩和教学进度的程式化教学。实验教学的创新,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这种传统的科学教学观念,使学生充分地参与到了教学和实验的过程中,培养和锻炼了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这对提高小学科学教学质量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随着素质教育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成为教育的主旋律,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同样也不例外。一直以来,小学科学教师都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应试能力和考试技巧的提升方面,对于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长此以往,将会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发展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实验教学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缺陷和弊端。通过对教材中实验内容的创新与改进,学生在开展讨论的过程中,就会充分调动自己的思维,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而这种方式恰恰就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方法,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都会相应地提升。
二、小学科学教材中实验设计的改进与创新路径
(一)创新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模式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当前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实验教学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并且整体教学效率不高,所以,在此过程中,应该提升小学科学教师的实验教学意识,鼓励小学科学教师不断地进行实验教学创新。实验教学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在教学中进行应用时对于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所以,教师应该积极开展实验教学的探索和实践,并且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最适合的教学方式,从中总结出一个适合学生学习和成长特点的科学教学策略,从而使实验设计真正起到提升小学科学教学质量的作用。举例来说,在开展“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时候,传统的实验模式是在金属条的一端加热,然后让学生感知热传递的过程,在实验教学创新与改进过程中,教师可以在金属条外面涂上油墨或者指甲油,当热在传导过程中,会发生颜色上的变化,这样一来,整个实验效果就会更加直观,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真正实现了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目标。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对教材实验进行有效改进与创新。
(二)完善开放式教学评价体系
由于创新实验设计是一种全新的小学科学教学形式,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还处于探索的阶段,因此,需要设定一套完善的教学评价监督体系,以便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并且进行针对性的调整。具体来说,在教学实践中,应该在原有的教学评价体系之上,针对实验教学进行适当的调整,并且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考核纳入到教学评价体系之中,改变以往的单纯以应试成绩作为考核学生学习状况和教学质量的标准。另外,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可以帮助教师及时掌握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开放式教学存在的缺陷,进而及时进行调整和优化。
(三)把课堂交给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小学科学实验设计范文3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 观察实验设计 依据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7-0234-01
观察和实验成为小学生探究科学的主要方式,教师要遵循一定的科学依据和方法对学生施以科学课程教学,以达到引领学生对科学有正确认知的目的。本文论述了观察实验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作用,并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小学阶段科学教学的观察实验设计依据和具体的操作方法。
1 观察实验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作用
小学生的科学课程学习主要以探究式学习为主,由此,观察实验对小学生学习科学课程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我国教育部门对小学科学学科的设置更加侧重于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环境和生活,因而对小学科学教学活动没有明确的规定性要求,也没有相对应的仪器和设备。而科学理论是基于事实而言的,有客观事实和科学经验事实两种状态。客观事实与科学经验事实存在较大的区别,二者不等同,但又存在密切的联系,客观事实是科学经验事实的基础。小学生在科学认知方面不够完善,与成年人相比缺乏严谨的思维方式,因此,小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加强科学认知具有必要性。观察和实验在小学科学教学活动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观察实验可以证实科学理论的合理性。在小学科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通过对事物进行观察和实验,进而可以得出相应的结论,其结论正是对科学理论的一种检验,从而可以加强学生对科学理论的认知程度。其次,观察实验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科学理论的理解。小学生对于万事万物都充满好奇,而通过观察实验,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科学学科的积极主动性,进而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科学理论的深入探究和加深理解[1]。
2 观察实验设计的依据和操作方法
2.1 探寻因果关系的观察实验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科学界的万事万物都存在着一定的因果关系,因此遵循因果联系进行实验设计是一种较为合理的方式。探寻因果关系的观察和实验设计依据主要为科学归纳法。尽管科学理论中的科学归纳并不是绝对的归纳,但是通过有效的归纳总结,进一步得出相关推理,以证实科学理论的正确性。探寻因果关系的观察和实验设计方法主要有三种,即:求同法、求异法、共变法。首先,求同法,即创设不同情境以形成多个实验,然后去验证一个科学理论的正确性的方法。师生通过此种方法对结论进行总结归纳和推理,从而形成了科学认识的过程。其次,求异法,即在进行科学实验过程中,验证一个因素的有无对实验产生的不同效果问题,将多种不同实验进行有效对比,从而得出较为正确的结论。最后,共变法就是在条件相同的基础上,一个因素随着另一个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对两个因素是否具有因果联系进行有效判定。在此实验过程中,需要各个小组共同实验,进而得到统一结论,以此判定。
2.2证实因果关系的观察实验
证实因果关系的观察实验依据和方法主要是归纳法与演绎法。归纳法的观察实验设计可以使师生得到一般性的因果关系原理,即得到了科学认识的普遍性和共性。演绎法的观察实验设计可以逐步增强科学理论的可信度,以进一步证实科学原理的正确性。归纳法主要从观察和实验出发,进而对结论进行有效归纳;而演绎法则是从结论出发,通过观察和实验对结论进行验证。为此,我国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在开展观察实验教学时一定要以一般性的科学理论为大前提,观察实验设计要选择与科学理论相联系的实验案例,以确保实验的正确性和遵循客观事实。在观察实验中,对因果关系的证实,要么增强科学理论的可信度,要么为科学理论提出质疑以促进科学的进一步研究。在我国小学科学教学中,对观察实验的设计主要遵循归纳法和演绎法,两种方法虽然存在着较大的差别,但都可以为证实科学原理发挥重要作用[2]。
2.3利用学生知觉特性的观察实验设计
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活动中,要想进行观察实验设计,一定要遵循小学生的感觉和知觉特点规律,从而才能充分发挥观察实验的效果。观察环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感觉和知觉系统,进而对实验有一个整体感知。进行观察实验设计时,要考虑学生的知觉选择性和理解性,进而可以激发学生对观察实验的兴趣和求知探索的欲望,以达到学习探究的目的。利用学生知觉特性的观察实验设计主要遵循三种方法,其一是放大法,将观察实验的对象进行有效放大,进而可以使学生更为明显的感觉到对象的结构特点等;其二是转换法,将观察对象由不清晰转为清晰;其三是对比法,学生通过对比实验作出更为确切的判断[3]。
3 结论
综上所述,对小学生进行科学学科教学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促进学生培养对科学正确的认知,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的求知欲。通过观察和具体实验,学生在发挥知觉特性的基础上可以理清和证实科学理论的因果关系,以求得正确的科学理论。为此,在小学科学教学活动中,教师一定要根据具体的科学内容选择有效的观察和实验方法。
参考文献:
[1]王丽云.基于小学科学与初中地理教学整合的小学生地理科学素养培养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
小学科学实验设计范文4
关键词:实验教学; 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1-067-001
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可以发现实验教学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来获得科学知识,发展能力,训练和培养了探究精神、创新精神、独立精神。下面就如何进行小学科学分组实验教学的设计,谈谈本人的几点看法。
一、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创设必要的问题情境
教学中使学生产生认知需要的关键是新奇的问题情境对学生具有较大的吸引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设计实验课的问题情境时,要分析学生的认知水平和需要通过研究解决的问题,选择既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又和所研究的问题有密切联系的事物。这样既可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又可使学生体会运用理想化的方法研究实际问题的重要作用,并为课堂中主要问题的研究建立基础。
例如《热的传导》一课,课的开始教师就说:“你们见过烧不死的金鱼吗?今天老师就让你们看看。”然后,老师把一条活蹦乱跳的小金鱼放入一个大试管中,把试管斜夹在铁架上,用酒精灯对着试管的上部烧,试管上部的水烧开了,而金鱼仍然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教师说:“看来这条金鱼果然是烧不死,你们有什么问题要提出来吗?”同学们看后都惊叹不已,对这个现象感到惊奇,纷纷提出了想探索的问题。如:为什么金鱼烧不死?用酒精灯在试管底部烧,金鱼也烧不死吗?等等。探求愿望油然而生,此情此景,学生真想马上就得到问题的答案,从上课的开始就投入积极思维的状态。逼真、生动、形象、有趣,学生会在趣中生疑,疑中求知,在愉快的情趣中主动进入思维状态。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采取灵活多变的实验方法,巧妙地安排新异有趣的实验,通过学生动手、动脑,创设“寓教于乐”、“鲜活”的问题情境,不但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产生学习探究的动力,还能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为学生的思维提供“催化剂”。
二、根据学生的实验能力,开展有效的探究活动
运用实验方法进行自主的科学探究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学生在这个环节中应享有比一般课堂更大的自由度。为了实现有效的科学探究和对学生的探究精神、创新精神、独立精神及实验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应根据实验的具体要求,从对实验研究问题的猜想与假设、实验实施方案的制订、实验的操作、观察与记录等方面为学生顺利地进行实验研究做好准备。
一个完美的科学探究活动,应该是“学生自己发现可研究的对象,提出问题,进行假设,拟定实验计划,收集相关资料,进行实验,分析结果并进行汇报、交流”。每位科学课教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完成这样的科学探究活动。但是,真正做到这一步,需要一个能力形成的过程,如果只有探究的激情,而缺乏探究的方法,漫无目的地去操作,那么,只能说是科学课教师失去了应有的指导作用,是“有量无质”的探究活动。
教师为学生提供有结构的材料,必须了解儿童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根据儿童可能提出的问题去找材料,选择材料,选择那些与揭示科学概念密切相关的、有吸引力的,使用时有安全感的,并适合儿童自行探究的材料。并且尽量选择学生生活中身边的材料。因为儿童身边的材料能使他们感到亲切自然,使他们感到科学研究并不是那么高不可攀。如在教学《水的浮力》时,我们不仅准备了常用的实验材料——水槽、气球、泡沫塑料、木块、乒乓球、钩码、瓷片、小石头、皮筋等,还特意准备了棉线、弹簧秤、平衡尺,让学生探究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也受到水的浮力。有的小组利用皮筋和棉线绑住小石头,把它放入水中,弹簧秤的指针向上移了一点点,说明钩码在水中也变轻了,受到了水的浮力;有的小组在平衡尺的两端用棉线各挂一个钩码,先让它们平衡后,再端起水槽让平衡一端的钩码没入水中,这时平衡尺就会向没有没入水中的钩码那边倾斜,说明没入水中的钩码也变轻了,它也受到了水的浮力。孩子们利用这些材料在动手操作中,获取了知识,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探究兴趣。
三、通过研究结论的交流与评价,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小学科学实验设计范文5
如何增强教学语言的艺术魅力呢?笔者认为可以从这几方面考虑:
一、巧设导语,激情激趣
优秀的语文教师总是认真钻研教材,选准突破口,精心设计导语,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好像演奏小提琴曲一般,弓一上弦,就要发出动听的音符。有位教师在教学《风》一文时,这样说道:“一提到春风,我们就会想起《咏柳》这首诗来。”于是带领学生边忆边吟,吟后再讲:“这剪刀似的春风为大地裁出了宽松的绿袍,给树木理顺了柔美的秀发,真值得赞美。可是破落衰败的旧北京的春风却没有这份福气,为什么呢?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老舍先生写的《风》,找找原因。”这样优美动情的语言感染了学生,激起了他们求知的欲望。
二、艺术提问,促进思维
钱梦龙说:“讲读课重在引导,而引导之法,贵在善问。所以教师必须致力于提高问的艺术。”富含艺术性的、适合学生思维特点和心理特点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促进思维的运转,从而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思索、寻觅和答疑,让学生享受到思维活动的乐趣和幸福。在教学《桃花心木》一文时,教师提出“种树人知道树苗会枯萎,为什么还那么从容?”“种树人浇水为什么没有规律?”“种树人这样浇水有道理吗?”等问题,通过这样的提问,激活学生的思维和灵感,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主动性。
三、科学阐释,加深理解
语文教师最重要的基本功是掌握、驾驭教材,努力把语文知识科学准确地传授给教学对象。在教学白居易的《暮江吟》一诗时,一位学生忽然提出:“一道残阳铺水中”这句诗不应用“铺”字,因为“铺”指人的动作,如铺路、铺床、铺桌布,阳光是从空中射下来的,怎么能说“铺”呢?教师先让大家领会“残阳”的意思,使大家知道一道“残阳”是指留在西天尚未完全坠下去的太阳。这时暮色将临,夕阳西下,阳光与地平线几乎平行了,好像平铺在水面上。因此,作者用了一个“铺”字,显得准确、贴切、形象。假若是中午的阳光垂直射下来用“铺”便不恰当了。经过教师准确而生动的解释,不仅使学生加强了对诗词的理解,更使学生体会到诗人观察的细致、遣词的准确。
四、巧妙点拨,相机诱导
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处于错综复杂的状态,往往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这就要求教师能灵活地、及时地驾驭课堂教学,巧妙点拨,相机诱导。在教学《过桥》一文时,教师请学生用“帮助”一词造句,一位学生造了这样一个句子:“要想别人帮助你,你就要在平时多帮助别人。”教师巧妙地点拨道:“这位同学很聪明,用了两个‘帮助’,老师很高兴。不过请大家想一想,我们平时帮助别人,是为了将来别人帮助你吗?”许多学生大声回答“不是”。经这样一点拨,较好地教育了学生,在训练语言文字的同时又渗透了思想品德的教育。
五、善用结语,画龙点睛
小学科学实验设计范文6
关键词:文科实验教学空间 空间特征 功能布局 艺术形式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文科专业已从边缘化的学科逐渐引起重视。文科实验空间形式也从传统、单一的模式走向新型、多元的具有环境品质的空间样态。为文科学生提供实践、创新能力及综合技能提升的平台。
文科实验空间的特征与影响因素
(1)空间特征
文科实验室的主要功能是为“教学”与“实验”提供必要的空间。教育体制的更新变化,使教学相长的局面逐渐成为当今高校文科实验教学的主流。特殊的教学行为,开放的思维方式,迫切的交往行为等决定了文科实验空间的布局特征。
实验空间是一个具有较强功能性质的文化建筑空间,它能够促进使用者的活动方式,为其学习和研究创造一个有效的实验场所。文科实验空间功能的变化和发展带有诱导性与自发性,它是教学环境中最为活跃的因素,是推动实验空间环境设计发展的原动力。
文科实验室在空间形式的处理上应当灵活表现,要注重使用者对空间的精神体验。灵活、丰富的实验空间易于促进使用者之间的情感交流。这样,不仅能够增强实验空间艺术的表现力,更能强化文科实验空间的实用功能。
(2)影响因素
物理环境的制约。建筑师赖特曾提出建筑空间与自然环境有机结合的理论。文科实验建筑空间布局会随环境灵活的拔地而起,而环境艺术形式也围绕建筑自身而形成。另外,城市的环境与风气也会影响着实验建筑空间形态组织的形成。
校园文化的渗透。空间是文化的物质形态表现,文化是空间的价值所在引导。随着历史的更迭和意识形态的演变,每个校园都有自身独具魅力的人文内涵。使文化与空间相互渗透、交融,共同营建文科实验空间。
建筑形体的反映。空间的形成有赖于物质界面,物质界面的组合则形成了建筑的形体。实验空间的组织正是实验建筑形态的逻辑反映,在空间组合与艺术设计时要考虑到内部空间与外部形体的整体统一。
心理行为的需求。实验空间若是具备激发好奇心、促进动手能力以及随意交流的特质,这种实验氛围才具有一定的教育内涵。因此,探索满足学生的需求,反映学生心理、环境行为的实验空间形态是空间环境设计的关键。
文科实验空间的功能布局
文科实验室具备明显的功能特征,使用者乐于在此条件下从事实践,并在功能边界模糊的空间内进行相应的潜在活动。文科实验室包含各种文科专业,每个专业的规模、性质的不同,使实验空间形成复杂多样的功能内容。合理的实验空间布局,不仅会使空间拥有最大的价值,更能提高使用者的精神境界。文科实验室的功能空间组织方式如下:
(1)功能分区
将整个实验室的同一类型功能空间集中起来,或是再进行划分为相对独立的功能空间区域,并使每个分区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将具有干扰性质的功能空间进行集中布局,与其他空间形成必要的分割,以减少干扰程度。集中布置那些对结构有特殊要求的功能空间,以体现构造的便捷和经济。因此,文科实验室的布局,可将功能分区和功能单元结合运用。
(2)融合相近专业
文科实验专业之间有交叉、相近及完全不同的三种关系。综合性的实验空间能够更好的促进各专业之间的交流、渗透与融合。因此,实验空间的功能布局,需要考虑各专业类型的关系,并侧重考虑专业之间的融合。藉着空间的功能布局来促进学科建设以及提高使用者的实践能力。
(3)空间组合
一般实验室的功能空间规模大小不一,要充分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按着组合规律将空间进行灵活组合。要因地制宜的考虑功能空间的组织。
文科实验空间的环境艺术形式
(1) 界面艺术
界面艺术的本质是围合空间的边界。边界的围合形式,决定空间的封闭方式和自由程度。界面是围合空间以及界面艺术形式设计所创造的新空间。文科实验空间的界面,主要包括水平向度的天花和地面、垂直向度的墙面,以及分割空间的隔断等细节。这些界面的存在方式营造了不同的空间氛围。
界面是创造空间的必要条件,材料则是构建界面的物质手段。文科实验空间具有整体的文化性,界面艺术容易单一化,应当在相同的空间界面上,运用不同的材料组合、构造方式、装饰设计等,给整个空间氛围带来出奇制胜的效果。
(2) 色彩语言
现代化的实验室应用了很多计算机、电子信息设备及高科技材料,这些原料多以冷色、灰色为主,具有很强的机械感。易使人产生沉闷感,也易引起视觉疲劳,所以要给具体的实验空间注入一些新鲜的、生动的色彩进行调解。因此,颜色在其实验本身的功能和性质上加以表现,使原本单调、生冷的空间变得丰富多彩,有助于提升实验者的兴趣及激发想象力。¬¬图:大连理工文科实验室色彩运用
色彩运用于文科实验空间,可以塑造良好的实验环境和浓郁的文化氛围。色彩的协调对比关系,是室内色彩环境与气氛营造的关键。色彩的运用应当使空间的色调整体统一,力求大统一、小丰富的配色方式。要注意颜色的层次区分和变化,可以针对不同的实验特征,采用不同的色彩搭配加以区分。此外,文科实验空间的色彩设计要与空间、光环境统筹考虑,避免光线作用下饰面反光而产生的眩光,干扰人的工作环境。
(3) 光形物影
光在室内空间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媒介角色。同一空间内不同的面受光不同,并且不同质感的材料表面反光效果也不同。而光的特点、性质及物体与光源的距离在受光对象上都会有所反映。因此,视觉对象的轮廓、形状、大小、材料、色彩、肌理、细部、位置以及相互关系等都是受到光的作用,我们才得
以觉察和感受。 图:大连理工文科实验室光影空间
文科实验室是一个多功能空间的集合体,它的功能与表情会因集中或分散的光线而隐藏或者流露。在实验空间中,由于照明方式、光线明暗的不同,会自然的界定某些空间的区域范围,并形成一个个虚拟的子空间,使整个空间的层次丰富起来。光与实体共同产生光影的特殊造型效果,使原本平淡的实验空间结构产生的虚实对比给视觉带来艺术享受。
(4) 陈设艺术
文科实验室是一个集合多种功能、先进技术的空间载体,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应当根据文科实验室的空间布局、艺术形式、审美趋向及使用人群等特点,使陈设艺术成为实验空间的“点睛之笔”。
陈设艺术在形式上能够给视觉带来观赏享受、满足人的情感需求,在功能上能起到空间过渡、彰显实验室文化的作用。陈设艺术的内容包括字画、装置、雕塑、植物等元素,这些元素可根据使用场景与主题的不同作暂时性或永久性的展示陈设。使原本生冷的实验空间充满柔和与生机,从情感上协调人与实验室物理环境的心理距离。并通过陈设物品的形式,来反映不同空间的格调。在文科实验空间发挥最大的艺术形式效应,营造非凡的、富于情感的实验环境。
图:大连理工文科实验室公共空间陈设艺术
总结
高校文科实验空间形式的设计,正处在一个探索的过程,并且正朝着社会化、多元化、通用化的发展方向前进,良好的实验教学空间环境品质已成为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原口秀昭著 徐苏宁,吕飞译.路易斯•I•康的空间构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瑞•弗格森著 尤祥祯等译.实用实验室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