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绩效考核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学校绩效考核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学校绩效考核方案

学校绩效考核方案范文1

(一)总体思路。根据各级能源消费总量的核算方法,从能源供应统计和消费统计两个方面建立健全能源统计调查制度。以普查为基础,根据国民经济各行业的能耗特点,建立健全以全面调查、抽样调查、重点调查等各种调查方法相结合的能源统计调查体系。

(二)工作要求。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国家能源统计制度,各地区要建立适合本地能源统计核算和节能降耗工作需要的地方能源统计制度,各级政府部门、协会、能源产品生产经营企业也要尽快建立有关能源统计制度,做好各项能源指标统计。各有关部门要加强能源统计业务建设,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加快建立安全、灵活、高效的能源数据采集、传输、加工、存储和使用等一体化的能源统计信息系统。各社会用能单位要从仪器仪表配置、商品检验、原始记录和统计台账等基础工作入手,全面加强能源利用的计量、记录和统计,依法履行统计义务,如实提供统计资料。

二、建立健全能源生产统计

(一)进一步完善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源产品产量统计制度,增加能源核算所需要能源产品的中小类统计目录。

(二)建立规模以下工业企业煤炭、电力等产品产量统计制度。

调查内容:煤炭生产量、销售量、库存量;发电量。

调查范围:规模以下(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下)的煤炭生产企业和电力企业。煤炭产品产量调查的范围按照安全监管总局核定的颁发煤炭生产许可证的规模以下煤炭生产企业名单确定。

调查频率:季报,20*年下半年正式实施。

调查方式:统计局组织全面调查。

三、建立健全能源流通统计

以能源省际间流入与流出统计为重点,建立健全能源流通统计。

(一)煤炭。将现有煤炭省际间流入与流出统计范围由重点煤矿扩大到全部煤炭生产和流通企业。

调查内容:分地区煤炭销售量。

调查范围:全部煤炭生产、流通企业。

调查频率:季报,20*年年报正式实施。

调查方式:中国煤炭运销协会组织全面调查。

(二)原油。原油省际间流入与流出量可根据现有海关统计和工业企业能源统计报表中有关指标计算取得。具体方法是:

原油产地:本地区原油净流出量(正数)或净流入量(负数)=原油产量+进口量-出口量-工业企业原油购进量

非原油产地:本地区原油净流出量(正数)或净流入量(负数)=进口量-工业企业原油购进量

原油产量从工业企业月度生产统计报表取得,工业企业原油购进量从工业企业季度能源消费统计报表取得,进口量、出口量数据从海关进出口统计取得。

(三)成品油。成品油省际间流入与流出量通过建立“批发与零售企业能源商品购进、销售与库存”统计制度取得。

1.在经商务部批准的经营成品油批发业务的企业范围内,建立成品油购进、销售、库存统计制度。

调查内容:成品油购进量、购自省外,销售量、售于省外、售于批发零售企业,库存量。

调查范围:经商务部批准的经营成品油批发业务的全部企业。

调查频率:季报,20*年年报正式实施。

调查方式:统计局组织全面调查。

2.在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的成品油零售企业范围内,建立成品油销售、库存统计调查制度。

调查内容:成品油销售量、库存量。

调查范围: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的成品油零售企业。

调查频率:季报,20*年年报正式实施。

调查方式:统计局组织全面调查。

(四)天然气。省际间天然气流入与流出量分别由三大石油公司天然气管理机构提供。

(五)电力。电力的省际间输配数量,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提供。

(六)其他能源品种。洗煤、焦炭、其他焦化产品、液化石油气、炼厂干气、其他石油制品、液化天然气等产品地区间流入与流出调查,采用与原油相同的方法进行核算,即利用海关进出口资料和工业企业能源消费统计报表中的有关指标计算取得。具体核算方法:

其他能源品种本地净流出量(正数)或净流入量(负数)=本地生产量+进口量-出口量-工业企业购进量

四、建立健全能源消费统计

通过建立健全能源消费统计,反映能源消费结构,为市(地)、县(市)进行能源核算提供基本数据支持,对能源供应统计无法取得的资料以能源消费统计予以补充。近期重点加强各级能源消费数据核算基础,建立分地区能源消费核算制度和评估制度。

(一)完善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源购进、消费、库存、加工转换统计调查制度,增加可再生能源、低热值燃料、工业废料等调查目录,增加余热余能回收利用统计指标。

(二)建立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和个体工业能源消费统计制度。规模以下工业企业、个体工业能源消费约占全部工业能源消费的10%左右,这部分企业生产工艺、设备比较落后,能耗高,调查其能源消费对于指导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反映节能减排成果具有重要意义。

调查内容:煤炭、焦炭、天然气、汽油、柴油、燃料油、电力等消费量。

调查范围: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和个体工业。

调查频率:季报,20*年年报正式实施。

调查方式:统计局组织抽样调查。

(三)建立农林牧渔业生产单位能源消费调查制度。

调查内容:煤炭、汽油、柴油、燃料油、电力等消费量。

调查范围:从事农林牧渔生产经营活动的法人单位。

调查频率:年报,20*年年报正式实施。

调查方式:统计局组织重点调查。

(四)健全建筑业能源消费统计。建筑业能源消费总量占全部能源消费的比重为1.5%左右,拟采取普查年份全面调查、非普查年份根据有关资料进行推算的方法,取得建筑业能源消费数据。

(五)建立健全第三产业能源消费统计调查制度。第三产业涉及范围广泛,单位数量众多,需要针对不同行业、不同经营类型企业的能源消费特点,采取不同的调查方法,进行统计调查。耗能较大的餐饮业分规模建立全面调查或重点调查统计制度;交通运输行业按照不同运输方式建立相应的调查制度。第三产业的其他行业能源消费,电力约占90%左右,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通过健全社会用电量统计,提供能耗核算所需的资料。

1.餐饮业。餐饮业单位数量多、分布面广、能源消费品种较多、调查难度大,将其分为限额以上和限额以下两部分进行调查。对限额以上餐饮企业(从业人员40人以上,年营业额200万元以上)实行全面调查,全面建立煤炭、煤气、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电力等能源消费量统计调查制度。对限额以下餐饮企业实行重点调查,取得样本企业单位营业额和能源消费量数据,按照限额以下餐饮业营业额资料推算其全部能源消费量。

调查内容:煤炭、煤气、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电力消费量。

调查范围:限额以上企业,限额以下企业。

调查频率:季报,20*年年报正式实施。

调查方式:统计局在限额以上和以下企业分别组织全面调查和重点调查。

2.交通运输业。按照不同运输方式建立能源消费统计调查制度。

(1)铁路、航空、管道运输业。

调查内容:煤炭、煤气、汽油、煤油、柴油、燃料油、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电力消费量等。

调查范围:铁路、航空、管道运输企业。

调查频率:季报,20*年年报正式实施。

调查方式:铁道部、地方铁路协会、民航总局、三大石油公司管道运输部门组织全面调查。

(2)公路、水上运输和港口。

公路、水上运输和港口是指从事公路(包括城市公交)、水上营业性运输和港口装卸业务的企业(包括个体专业运输户),不包括社会车辆和私人家庭车辆的交通运输活动。运输企业管理分散、流动性强,需要对不同性质的运输企业采取不同的调查方式。在从事营业性公路、水上运输的重点企业和港口范围内,建立统一、规范的能源消费统计调查制度,并在工作规范化以后逐步将调查范围扩大到全部专业运输企业。对从事公路、水上运输的个体专业运输户实施典型调查,按照单车(单船)年均收入耗油量或单位客货周转量耗油量、交通运输管理部门登记的车(船)数量,推算其能源消费总量。

调查内容:汽油、柴油、燃料油消费量等。

调查频率:年报,20*年年报正式实施。

调查方式:统计局组织对重点专业运输企业和港口全面调查,对从事公路、水上运输的个体专业运输户典型调查。

(六)建立健全居民生活用能统计制度。

1.城镇居民生活用能。

调查内容:煤炭、汽油、柴油、城市煤气、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电力消费量。

调查范围:与现有城镇住户调查范围相同。

调查频率:季报,20*年年报正式实施。

调查方式:统计局组织抽样调查。

2.农村居民生活用能。

调查内容:煤炭、汽油、柴油、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电力消费量等。

调查范围:与现有农村住户调查范围相同。

调查频率:季报,20*年年报正式实施。

调查方式:统计局组织抽样调查。

(七)建立健全主要建筑物能耗统计制度。针对饭店、宾馆、商厦、写字楼、机关、学校、医院等单位的大型建筑物,由建设部会同统计局研究建立相应的统计制度。

(八)建立健全能源利用效率统计制度。能源利用效率统计主要是指单位产品能耗、单位业务量能耗统计。目前在年耗能1万吨标准煤以上的工业企业范围内建立了25种重点耗能产品,108项单位产品能耗统计调查制度。在此基础上,逐步扩大统计范围,由年耗能1万吨标准煤以上工业企业逐步扩大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逐步增加耗能产品的统计品种。

学校绩效考核方案范文2

Abstract: the teacher performance appraisal is the key school performance salary management. How to effectively implement teachers' performance evaluation, give full play to its function, so as to realize incentive guide school and teacher "win-win" development. This article in view of the current technical school teacher performance appraisal formalism,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performance assessment school teachers to techies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 and put forward the construction of technical school teacher performance assessment system thinking development-oriented.

关键词:技工学校 教师绩效考核

Keywords: mechanic schoolteacher performance evaluation Pick to: the teacher performance appraisal is the key school performance salary management. How to effectively implement teachers' performance evaluation, give full play to its function, so as to realize incentive guide school and teacher "win-win" development. This article in view of the current technical school teacher performance appraisal formalism,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performance assessment school teachers to techies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 and put forward the construction of technical school teacher performance assessment system thinking development-oriented. Keywords: mechanic school teacher performance evaluation

技工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部分之一,对我国实施科教兴国、解决“三农”问题、推动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技能人才短缺,技工荒现象时有发生,技校与企业人才供需脱节现象较为严重,甚至出现企业招不到技能人才,而技校毕业生却又找不到满意工作的矛盾。分析其原因当然有方方面面的,而技校学生的技能水平应该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导致技校学生技能水平趋低且难以提高的责任很大程度上应归咎于学校管理,归咎于管理过程中没构建一个能有效促使教学质量提高的教师绩效考核系统。

一、当前技工学校教师绩效考核现状

1、 绩效指标体系不够完善

采用什么指标来确定教师的工作绩效是个比较重要但又较难解决的问题。很多学校根本没有对教师进行绩效考核,或者是绩效指标过于单一,主要从出勤率、工作量等进行绩效管理,只要教师在工作过程中没有违反一般的劳动纪律,其工资、奖金、津贴等就会只与其学历、职称等有关,而不受其教学质量高低的影响。即便有些技工学校制订了一些教师考核办法,也是大而笼统的,而且常常不会真正认真去执行,只是在年终考核时由部门负责人或校领导凭印象给个分数,这个分数还不能太多的与利益挂钩,否则会吵得不亦乐乎。这就导致不能全面地评价被考核者的工作绩效。也有些学校,虽然在考核时加入了工作态度、思想觉悟等系列因素,但是在科学确定绩效考核的指标体系时,在指标的有可操性及科学性有点欠妥,对某些指标的描述比较主观,缺乏客观的具体指标。比如工作积极主动性这个指标就比较笼统,考核者很难做出判断。

2、考核内容不健全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没有客观依据的情况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评价往往依赖于自己的主观印象。因而,在考核过程中,考核者难免会带有主观倾向,从而有失客观公正。在事业制单位里,一般论资排辈现象较重,比如重视老教师轻视新教师,由于新教师刚来对工作环境认识不足,工作经验不足,尤其是短时间内很难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甚至周围人都认识不全,因而在考核时,很难得到其他人的认可,得到客观公正的评价,尤其是在考核内容不全面不标准的情况下这种现象更严重。此外,由于学校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及事业编制情况,大部分学校管理者和业务部门在制定考核标准时,学校的管理层和业务部门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家长制、一言堂的现象,开展工作不做认真的调查研究,不在教职工中间做深入了解,一厢情愿地制定出相应的考核标准,在实施过程中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阻力,得不到教师职工的认可,甚至造成部分职工的不满和抵制,内部矛盾增加,即使有的考核标准得以实施也起不到预期的激励作用,考核效果与学校的初衷背道而驰。

3、考核结果缺乏有效的反馈

技工学校教师的绩效考核是以专业教师为对象,按照一定的考核目的,对学校教师一段时期内的工作情况进行检查和评判,它是学校管理者与教师之间进行沟通的一项重要活动,最终目的是改善教师的工作表现,在实现学校发展的同时,提高专业教师的满意度和未来成就感,最终达到学校和个人发展的“双赢”。一般来说,技工学校绩效考核都是在年末进行的,其目的是对职工一年内的工作进行总结,作为聘用、调迁、奖惩等人事决策的依据,同时也是对专业教师进行培训、学习、进修的主要依据。但大部分技工学校没意识到绩效考核的最终目的不仅是考核教师的工作情况,最重要的是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能够扬长补短,在实现学校的长远发展的同时提高教师的职业素质和成就感。因此,在考核时往往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最后考核结果不对考核对象公布,也不采取必要的措施,以致许多教师只把绩效考核作为一种形式,结果好坏无所谓,绩效考核起不到激励员工的作用。

二、如何做好技工学校教师绩效考核

要做好技校教师的技校考核,首先我们要认识到技校教师绩效考核的特点,把特点掌握了才能科学地制定出系统完善的考核指标并付诸实施。

1、技工学校教师绩效考核的特点

(1)、技工学校教师工作属服务行业,工作主观性强,工作绩效难以衡量。技工学校教师的工作是教育学生,与企业工人生产工作有着很大不同,企业生产的是直接产品,工人的业绩和工作质量可以通过产品的数量、合格率等直接数据来考核,具有绩效明显、标准统一、可操作性强等特点。但教育工作包含着教知识、教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素质等方面,教师不但要教学生书本上有的知识、技术,还要让学生学会怎样去学习、怎样去适应新技术、新环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些方面工作短期内很难看到明显的效果,教师的工作绩效就不太好衡量与考核,即使出台一个考核办法也易因意见分歧引起争论。

(2)、技工学校教师绩效考核不同于普通教育。目前普教通常用学生的考试成绩或升学率等数据来衡量教师的工作绩效,而且实践证明似乎也还可行。但技工学校学生的考试成绩或考证通过率等却不能作为衡量教师工作绩效的依据,原因是技校生基础参差太过明显,不同班级的考试成绩差异很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付出同样的劳动却不见得有同样的效果,有些班教师花了九牛二虎之力,可其成绩依然上不去,有些班教师几乎不怎么花心思,但学生的成绩却好得多。而且技校课程中不同科目对学生来说的难易差别很大,比较深奥的课程技校生普遍觉得难掌握,教师付出得尽管很多,但学生成绩却不见得会好过其他科目。

(3)、技工学校教师绩效考核主观性较为突出。比如说对一堂课的评价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远没有企业生产或销售那么业绩显然。受考核人员的主观性影响,容易导致考核者与被考核者在评估者资质、评估标准、方法和程序上的意见分趾,甚至因利益关系发生冲突。

那么,技工学校该如何构建教师绩效考核系统才能较为准确地评估教师的工作绩效,且被广大教师观念所认可,能真正通过绩效考核系列工作促使教师水平及其工作质量不断提高,从而推动技校毕业生整体素质提高呢?

2、如何做好技工学校教师绩效考核

1、首先,更新观念。在学校领导、中层干部、任课教师中营造一种"质量第一"的观念氛围,要由上至下达成通过绩效考核促进质量提高的共识。学校领导要有实施绩效考核的决心,要明确考核目标,要付于负责考核的部门以足够的权力、人力、物力。中层干部及考核执行者要有民主观念,要坚守客观、公正原则,任何徇私行为将可能带来严重后果。任课教师应在考核方案实施前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努力配合绩效考核的实施,逐步形成"希望通过绩效考核来证明自己、提升自己、获取成就感"的积极想法。

(2)、明确教师考核为发展型绩效考核而非判断型绩效考核。判断型的绩效考核主要强调过去的绩效,强调绩效评估的测量比较,目的是用评估结果来确定员工的工资加减、职位升降、调动、甚至开除等 。而发展型的绩效考核主要目的是在于利用评估信息为未来改进工作服务,强调改进今后的工作绩效。它主要是用考核结果来决定培训和发展机会,找出排除工作障碍的办法,提出改进未来工作和绩效的方法以及使管理者与员工达成期望的绩效协议。针对技校教师考核的特点,发展型绩效考核更容易被教师们接受。

(3)、健全各类规章制度和岗位职责,对各岗位工作进行细化和量化,明确各岗位的工作目标。这是一项复杂且工作量大但又必须做好的工作,是进行教师绩效考核的标准和依据,必须要逐条逐项、逐字逐句地斟酌,一定要符合教育工作要求和教学质量管理原则。规章制度各个学校都有,但普遍都可能存在空洞、抽象、笼统的缺点,缺乏可操作性。所以,要构建合理有效的教师绩效考核系统,则必须重新研究完善各类工作规范,必要时应征求岗位人员的意见。

(4),制订教师绩效考核方案。制订方案应以完善的规章制度及细化量化的岗位职责为依据,要在分析技工学校教师绩效考核的特点的基础上进行。一般来说,为充分体现教师工作绩效,其考核内容须包括以下几方面:1、工作常规考核,按各岗位的细化工作职责制订考核表,考核表应分条分项细化并注明每项分数,由各教研组及所属部门负责考核。2、教学质量与效果考核,可分三大块进行:a、成立专门的考核小组,进行随机听课考核评分。b、教师互评,组织教师交互听课评价。c、学生评教,争取用科学的抽样办法获取学生对教师的评分。3、培训考核,当今世界知识技术更新很快,技工学校教师的培训相当重要,每学期应该制订详细的教师培训计划和培训考核办法。4、教研论文与成果考核,包括参与教研活动、参加教研课题研究、上交与等,并制定明确的论文成果奖励办法。

值得探讨的是这四大内容各自所占总分的比例问题,也就是说这几项中哪项更重要?本文认为不同学校、不同工作岗位的考核侧重点应有所不同,不同职称不同档次教师的考核侧重点也应有所不同,这应由管理者根据所在学校自身特点去分配。实践证明,不同的分数比例分配将导致不同的促进效果,会直接影响教师的行为导向。比如说学生评教,有的学校为了体现客户至上,学生评教分占总考核分的50%,因为老师教得好不好学生是最有发言权的。这样配分对整体素质较高的学生群体来说,确实能较真实地反映教师的工作绩效。但对整体素质普遍较低的技校学生来说,会导致教师不敢严管学生,甚至出现教师为争评教分而违反原则讨好学生的情况。再比如教师互评,因人际关系感情因素影响,会出现为不得罪人而给谁的评分都差不多,导致分数极为相近,所以此项配分也就不宜过高了,必要时还可以考虑采用标准分。考核小组评分应该是最富权威的,但若不是专门的考核人员,配分过高会给考核人员带来很大压力,而且考核组在考核听课过程中具有较大的随机性,配分过高会有一棍子打死之嫌。如果考核小组成员由外聘有资质和权威的专家组成,则此项配分可占多一些。

(5)、考核方案的确定。考核方案出来后,很多学校的做法是交学校领导审阅,领导认为可以就拍板实施,这样做会使得方案在实施过程中遇到意想不到的阻力,教师作为被考核者可能会很有道理地说某条某项是不科学甚至是错误的。所以,方案的最后确定必须由上至下再由下至上反复地征求意见,反复地修改,直到上下达成共识,并在上下管理者签字认可的情况下付之实施。

(6)、考核方案的实施与结果的科学处理时应注意的几个系统特性。1、全面而系统性,从各岗位职责规范、各项考核内容确定及具体考核办法制订到考核的具体实施,须全面系统地展开,不可局部进行。2、经常性,各项考核办法与措施的实施、考核频次的规定、考核记录的填写等应保持经常性,不能搞突击。3、严格性,考核人员要由思想公正、专业熟练、熟悉标准、责任心强的人担任,并且保持相对稳定,按考核办法严加地实施考核。4、记录与确认,每次检查与考核均应及时作好相应记录,经被考核者确认后妥善保存。5、反馈,考核的结果必须及时反馈给被考核者才能达到纠正和提高的目的。

总之,要构建成功的教师绩效考核系统,就必须让广大教师接受考核理念,明确考核目的,认可岗位细化职责和考核办法,在考核效度、信度方面达成共识;就必须让管理和考核人员客观公正地执行考核办法,教师考核才能达到目的起到预期的作用,才能找到教师的不足并确定教师培训方向,才能为管理者提供师资队伍建设、学校发展等决策依据,才能让教师考核对教师工作起到激励作用,才能不断改进教学工作和提高教学质量,我们的"产品"--学生的质量才会持续提高,技工教育才能适应并推动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徐文琴.“关于中等职业学校绩效考核的探析”,《市场论坛》,2004.7

学校绩效考核方案范文3

关键词:义务教育 教师 绩效考核 对策

2008年1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的指导意见》,决定从2009年1月1日起,在全国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改革,是党和国家优先发展教育的重大举措,对于依法保障和改善义务教育教师的工资待遇,提高教师地位,吸引和鼓励各类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促进教育事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校实施绩效工资改革既是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也是用人制度的改革,它使教师管理从“身份管理”向“绩效管理”[1]转变,有助于促进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截至目前,各省市均已经制定绩效工资实施意见和方案,并逐步落实,得到了广大教师的拥护和支持。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却是争议不断,矛盾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学校的绩效考核上。

一、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和绩效考核的涵义

绩效工资(performance related pay),又称绩效加薪、奖励工资或与评估挂钩的工资(Appraisal relate Pay),是以职工被聘上岗的工作岗位为主,根据岗位技术含量、责任大小、劳动强度和环境优劣确定岗级,以企业事业经济效益和劳动力价位确定工资总量,以职工的劳动成果为依据支付劳动报酬,是劳动制度、人事制度与工资制度密切结合的工资制度[2]。

在我国,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工资由岗位工资、薪级工资和绩效工资三部分构成,绩效工资又分为基础性(占70%)和奖励性(占30%)两部分。基础性绩效工资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物价水平、岗位职责等因素相联系,在绩效评价的基础上,只要履行岗位职责、完成学校教学任务的教师就可以全额发放。奖励性绩效工资主要体现工作量和实际贡献等因素,在考核的基础上,由学校确定分配方式和办法。可见,无论基础性绩效工资还是奖励性绩效工资都是与绩效考核密切相关的。因此,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的工资分配是以绩效考核为基础,以岗位聘任为核心的,是一种以岗定薪的分配模式。

绩效考核(performance examine)是用科学的方法对组织或个人的工作实绩进行检验和评定[3]。绩效考核包括组织绩效考核、个人绩效考核。义务教育学校绩效考核指的是针对员工的个人绩效考核。

学校绩效管理是一个包括绩效计划、绩效实施、绩效考核、绩效反馈和绩效改进等环节的复杂的综合体系。它是学校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全面、系统、科学地进行考察、分析、评估,使员工完成个人的绩效目标,并通过绩效考核发现存在的问题,通过沟通、跟踪、反馈、改进和激励,提高教职工的能力与绩效,进而实现学校的组织绩效目标,促进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不断提升的过程。因此,绩效考核只是绩效管理的一个环节,它必须为本质上致力于对绩效的改进和提高的学校绩效管理服务上,并在此前提下建立科学有效的绩效考核系统。

二、义务教育学校绩效考核的现状

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的重点是切实做好学校绩效考核,这不仅事关教师的切身利益,也直接关系到绩效工资激励功能的体现。但是,在已经推行绩效考核的义务教育学校,广大教师对其效果的评价却褒贬不一,许多学校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

(一)观念问题

从领导认识层面看,一是绩效考核本来就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普遍性难题,而教师绩效考核因受职业特点限制具体操作难度更大,多数学校不想改变原有的分配机制,倾向于吃大锅饭,搞平均主义,似乎这样比较公平,便于操作,也不易产生矛盾。但这种做法直接导致了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完全背离了绩效工资改革“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原则,打压了有积极创造性教师的工作热情,丧失了绩效考核的真正作用,甚至起了反作用;二是对绩效管理与绩效考核认识不到位,把绩效管理等同于绩效考核,认为学校绩效管理就是“量化评分”,以传统的“得分”作为最终结果来评判教师的工作业绩,发放绩效工资。这种做法孤立了教师个人绩效考核,不能发挥绩效工资改革的激励效能,即通过帮助教师提升绩效,最终实现组织绩效的提升。当组织价值提升的绩效管理目的被忽视,绩效考核会反其道而行之,阻碍学校教师团队凝聚力和教育教学管理质量的提高。

从教师认识层面看,仍有部分教师固守铁饭碗、大锅饭的思想认识,简单地将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理解为“涨工资”,认为岗位聘任已经形成了教师因聘任职称不同而造成的工资差距,希望学校能够把奖励性绩效工资“公平”地分配给每一位教师,不要再拉大收入差距;还有一部分人虽然也会抱怨现有的学校管理效率低下,但是真正实行绩效考核,真正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在管理上时,他们又觉得不适应,认为绩效考核浪费时间、走形式,甚至担心增加工作负担,担心既得利益受到不公正、不科学的损害,往往采取抵制和应付这两种应对方式。

(二)实务操作问题

1.考核标准笼统,缺乏可操作性

教师的工作是教书育人,是做人的“社会化”工作。教育效果的延迟性、劳动成果的不完全可计量性、影响学生成长因素的复杂多样性以及群体合作的集体性工作方式,都决定了教师工作的特殊性,使得考核教师绩效时如何将个体绩效从组织绩效中离析出来成为一个难题。现在的学校绩效考核指标大都囊括“德、能、勤、绩、廉”,这些方面在实际操作中弹性很大。如何将这些主观性较强的指标进行质的量化考核,充分体现教师工作的特殊性、不同岗位之间的差异性等,确实存在着一定难度。许多学校采用“一刀切”的方法对不同的岗位采用相同的评价标准,不能充分体现不同岗位工作者的工作能力与贡献大小;还有的学校仅是简单地将考核指标分为优秀、合格和不合格,划分过于宽泛,不能体现出教师之间的实际绩效差别。

2.考核指标缺失,不能有效评价教师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这些影响有的是显性可以量化的,如教师的出勤、任课节数、学生成绩、发表文章数量等,有的是隐性不可以量化的,如师德修养、对教育教学的精力投入、对学生的日常品德教育和心灵陶冶等。面对这些隐性的、难以计量的因素,许多学校在绩效考核实践中“避而不考”或“轻描淡写”,往往只是将一些比较容易量化、可测性较强的硬指标列入考核或作为考核重点。如果仅以这些指标来考核教师绩效,难以得出全面而准确的结论。长此以往,教师必然将工作重点转移到升学率、学业排名等易于量化的考核重点上,所以,因评估指标偏颇而造成的机会主义倾向必然会将教育推向功利与狭隘,素质教育不可能真正落到实处。

3.考核主体缺失,不能全面评价教师

不同的评价主体,基于不同的价值取向,站在不同的角度,对于同一评判对象作出的评价往往是会有差异的。[4]因此,要全面、真实、准确地考核教师绩效,参与的考核主体应是多方面的,而且因为教学是一种充满个性特色的活动,不同的教师具有不同的教学风格,所以尤其不能将教师个人主体排除在外,应给教师评判自己的机会。虽然,各地在实施绩效考核时,都强调“多个评价主体参与”“适当听取学生、家长及社区的意见”,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多数义务教育学校的考核主体还是学校的管理人员,其他教师仅以“民主评议”的形式参与,所占份额很小,与教师接触最多的学生,往往因年龄小、缺乏判断力而被排除在外。本应作为绩效考核主体同时也是考核对象的教师,仅以考核对象的身份被动接受。其他考核主体的评价固然能够反映教师的工作表现,但是毕竟是外在刺激,不如教师发自内心的反思、评价更能激起自我改善、自我提高的动机,使绩效考核结果更能如实反映教师的状况,帮助教师提高自我、发展自我。

4.考核反馈和应用机制不健全

目前,义务教育学校都能做到向教师本人反馈绩效考核结果,并把其作为职称聘任、绩效工资发放的依据。但是绩效考核反馈和应用的意义并不仅局限于此。学校把考核结果反馈给教师时,必须注重与教师的沟通,让教师了解自己的工作情况,了解自己与他人相比有哪些不足和长处,哪些方面需要改进,并对教师进行适当、明确的指导,使教师的个人发展与实现组织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达到提高绩效的目的。此外,考核结果的应用不能单纯地与奖励挂钩,更应该将其应用于指导教师发现下一阶段工作的改进点,应用于制订个人发展计划和培训计划,充分发挥绩效考核的激励作用,让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成长点,在工作中找到成就感,这才是绩效考核的本质。

三、教师绩效考核的对策分析

1.加大宣传力度,转变思想观念

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是教育人事制度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改革。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都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做好政策宣传和解释工作,通过学习、培训、宣传等形式,对校长、教师进行政策宣讲,引导校长和教师统一思想,将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的主要政策,包括教育部的意见和相关的宣传提纲及本地的实施办法,传达到每一位教职工,让所有校长和教师都能深刻认识这项改革的重大意义、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彻底打破原有的平均主义观念,自觉地理解、支持、参与和实施改革,为实施绩效改革奠定基础。

2.引入增值评估,建立公正有效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

绩效工资的实施需要建立一个客观公正、受广大教师普遍认可的绩效评价体系,它可以提供切实的绩效成绩以及有助于判断教师绩效情况的信息。目前,在美国各地教师绩效工资改革模式大都不同程度地采用或借鉴了“增值评估”(value-added assessment, VAA)的做法。“增值评估”是在20世纪90年代早期由田纳西州立大学的威廉・桑德斯博士最先倡导的,是一种用来确定学生在某一年进步程度的统计模式。VAA不仅可以使领导与教师都能看到教师在提高学生成绩方面的客观证据,而且也为奖励那些成绩突出的教师提供了根据,同时,知道自己教学成绩的统计分析结果还能促使教师不断改进教学质量。[5]正因为VAA能够区分哪些教师在提升学生的成绩方面卓有成效,所以它不仅能有效解决教师绩效考核隐性工作不易量化的问题,而且能够解决目前我国因义务教育尚未实现均衡发展而造成的校际教师绩效考核差异的问题。

3.做好三个结合,提高绩效考核的实效性

一是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科学的教师绩效考核方法将定量与定性有机融合,能够客观、准确地反映教师工作的质量。学校要注重通过面谈、课堂观察、非正式交流等形式准确把握并记录分析教师日常工作的节点,对教师进行鼓励或提醒,全面反映教师的工作业绩。二是结果与过程相结合。通常情况下,教师工作结果的优劣与其工作过程的好坏是一致的。但是在某些情况下,教师的工作结果并不是其工作过程的真实反映。例如同样是教学成绩优异,有的教师是通过改革教法、学法,提高课堂效率和学生学习能力得来的,而有的则是通过加班加点、加大作业量、牺牲学生身心健康换得的。绩效工资发放是以学期或学年为单位的,因此,学校要采取月考核的持续考核与学期末或学年末的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法,克服终结性考核的“近因效因”,更准确地评估教师的工作成绩。三是反馈与改进相结合。对教师的绩效考核结果进行分析诊断,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应对策略,及时反馈给教师。绩效考核中的日常沟通反馈也被称为绩效辅导,它可以帮助教师制订绩效改进方案,明确发展目标,不断改善和提高个人绩效,进而使学校的组织绩效不断得到提升。

4.构建发展性的教师考评指标体系,增强绩效考核的激励性

义务教育学校绩效考核既要重约束,更要重激励,以正面激励为主,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全面成长作为重要导向,有效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在绩效考核的价值取向和功能定位上,不能仅局限于绩效考核的奖惩,仅以教师过去和当前的表现作为奖惩和绩效工资发放的依据,而应注重绩效考核形成的发挥以及教师长期的发展。根据绩效考核价值取向的多元化目标、绩效考核主体的多元化和多维性的评价指标,按照新课程改革在教师的伦理规范、专业理论知识和自等方面的要求,发展性的、激励性的指标体系不再以淘汰后进老师为目的,而是旨在促进每一位教师获得新发展;不再面向过去教师已有的工作表现,而是面向未来,更关注教师内在发展动力的激发;不再是单向度的“判决”式评价,而是吸纳管理者、同事、学生、教师本人、学生家长和社区等评价主体参与的交互式的评价,以评价过程中更注重双向的交流和沟通,真正构建促进教师发展的全面、综合、多元地教师考评体系,激发教师对个人素质提升、教育绩效提升的执著追求。

5.引导教师积极参与,实现学校民主管理

绩效考核事关广大教师的切实利益,离不开广大教师的参与和支持。一是民主制订考核方案。没有教师参与设计的改革方案,无论其形式多么完美,事实上是难以行得通的。[6]在制订绩效考核方案时,学校应建立开放式的交流方式,全面满足教师的知情权和参与权,管理者与教师共同讨论、协商。只有在此基础上确定的考核方案,才能合理地把握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的关联,制订出教师认可的符合学校长远发展利益的绩效考核目标,才能既帮助教师建立与学校发展一致的方向感,又增强了方案的可信度、可行性。二是考核过程采取考核组织进行考核的方式。学校绩效考核的考核小组成员应包含校内各个层面和群体的代表,充分体现民意,同时组织考核人员业务培训,掌握正确的考核方法。组成人员的多元化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人为因素对考核结果造成的负面影响。三是建立考核申诉机会和程序。畅通教师反映意见的渠道,给予对考核不满意或认为不合理的人员申诉的机会和程序,这不仅是对考核工作民主化的要求,也是绩效考核发挥作用的必要措施。建立这种制度,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不仅能够及时发现绩效考核中的各种失误并予以纠正,维护绩效考核的准确性,而且在与教师的沟通、探讨中,进一步统一认识,加深教师对绩效考核的信任度,提高绩效考核的公信力。

参考文献:

[1]绩效工资改革加速.评估体系至为关键[N].21世纪经济报道.2009-9-4.

[2]MBA智库百科.什么是绩效工资[EB/OL].wiki.省略

[3]远距离开放教育词典.省略.

[4]吴志宏主编.《教育管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152.

[5]贾建国.美国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改革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9.(9).

学校绩效考核方案范文4

一、绩效考核:绩效工资的逻辑起点

因为绩效工资是以绩效考核为基础的工资制度,如果绩效考核存在问题,那么绩效工资制度的实施也必然会存在问题。

为使我校顺利实施绩效工资,使之得到更大多数教师的支持和拥护,我们将重点放在了绩效考核方案的修改和制定上。为此我们广泛征求教师意见和建议,但在讨论过程中发现,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绩效考核的信度和效度上都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教师们在绩效考核标准上难以达成高度的共识。这些问题主要是:1.由于教学对象是有感情、有思想的学生,因而教师的工作无法如工厂生产的产品一样检测其质量的优劣;2.由于教学任务的多样性、教学活动的创造性,所以教师的工作不能单纯地以工作量计算来评价;3.由于教学过程的复杂性、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及教学成效的长期性,而绩效考评多是一年一次或是一年两次,着眼点是教师工作的“过去”,着重点是管理者单向判断,只对教师作出片面的过去的总结性评价。

于是,我们开始追问,到底什么是绩效,如果教师们对绩效本身不能达成一致意见,那么关于绩效考核标准的确定也就会存在分歧。绩效中的“绩”在汉语中有“业绩”的意思,“效”有“功效,效果,效率,效益”的意思。绩效(performance)在英文中的意思是“履行,执行,成绩,性能”之意。对绩效的内涵,目前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伯纳丁(Bernardin)和贝蒂(Beatty)基于结果对绩效作的定义。他们认为,绩效是在特定时间内,在特定工作职能、活动上产出的结果记录。另一种是以行为为基础的绩效定义。如墨菲(Murphyl991)对绩效的定义,他认为绩效是“一套与个人所在组织或小组的目标相关的行为。”我们比较认同后一种理解,那是因为员工的产出可能是受到如环境、机会等自身不可控制的多种因素的影响:过分强调短期结果会使员工目光狭隘,特别是在教育等领域,最终对学生自身的发展不利。于是,我们对教师绩效达成了以下共识:绩效就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积极行为和结果。

因此,我们定义的教师绩效考核就是对教师的绩效所进行的综合性评定,不仅是对教师教育教学成果的评价,更重要的是对于教师工作过程的评价,是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的统一。

但是,教师的工作过程相当复杂,决定教师绩效的因素非常多,比如教师的师德、个性、资历、态度、观念等等,而恰恰这些隐性的因素很难衡量,这也是讨论绩效考核制度时分歧最大的部分,于是我们的策略主要就是“以事实和数据”说话,这就是说,我们对教师绩效的隐性因素进行显性化处理,即那些隐性因素只有通过教师的行为才能表现出来,并最终影响到学生的发展。因此我们决定绩效考核的评价将更多地针对教师的工作行为,并拿出了一个基于事实和数据的考核方案并经教代会讨论通过了。

可是,另一个重要问题随之凸显了出来,那就是绩效管理问题,如果我们不能对教师实施科学有效的绩效管理,那么,再好的绩效考核制度都是会落空的。

二、绩效管理:持续的交流沟通过程

绩效考核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绩效管理的水平。系统的绩效管理需要具备一定的前提条件,比如学校的基础管理水平相对较高,学校文化比较健康,学校的发展战略比较清晰,组织结构适应发展战略,岗位责权明晰,学校各个层面上的工作具备较强的执行力等等。

我校在2008年开始引入全面质量管理思想和理论,经过几年的努力初步建立起了一整套的质量管理体系,学校尤为重视质量的控制和持续改进,并将“全员参与”作为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随着绩效考核的展开,我们要求管理者将沟通作为绩效管理的突破口。

沟通的本质是用各种符号引导对方产生你所需要的反应。一所学校在实施一项改革措施或布置某一任务时,沟通的效果在于听到教师的呼声,或支持,或反对,或质疑,或提出完善的方案。我们所期待的沟通是指教师与管理者的平等对话,只有平等对话,并将平等对话贯穿于绩效管理的全过程,才能应对绩效考核和绩效工资制度提出的挑战。具体来说,沟通主要反映在以下管理环节内:

1.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在制定学校发展规划时,管理者和教师的沟通目的在于就工作目标达成一致意见,因为工作目标与绩效考核标准的确立高度相关。我们认为一个正确、优化的学校工作目标系统,能对全体管理人员起到积极的激励作用,同时也能促进领导的管理水平的提高。

2.规划和计划的实施。在规划和计划实施的过程中,沟通工作主要在三个方面展开:(1)提供心理支持,创设一种能够让教师说出心中的焦虑与担心的氛围;(2)提供工作指导,对执行规划和计划过程中教师遇到的各种各样的困难给予资源支持;(3)提供工作反馈,经常向教师反馈工作信息,以便及时调控。

学校绩效考核方案范文5

【关键词】高校 奖励性绩效 收入分配 绩效考核

2011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指出事业单位“结合清理规范事业单位津贴补贴实施绩效工资”。高等学校作为一类非常重要的事业单位,正在进行绩效工资改革。高等学校绩效工资分为基础性绩效工资和奖励性绩效工资两部分。[1]基础性绩效工资主要体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物价水平、岗位职责等因素,与教职工的职务职称相关,一般按月发放,差距不大,标准固定,所以本文将着重探讨奖励性绩效工资部分的分配改革,以具有代表性的某高校为例,从实际分配中遇到的问题入手,制定新的高校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方案,并对高校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进行思考和展望。

1.高校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问题分析

1.1没有形成科学的绩效观

笔者从事高校劳动工资工作多年,在平时高校内、高校间的走访交流,以及多次参加中国教育学会薪酬分会关于绩效工资问题的会议研讨等,明显感觉到广大教职工包括学校管理者对于“绩效”概念模糊,总结大体有三种认识,一是与教学、科研等工作量有关,多劳多得,二是与岗位职责有关,设岗分级工作会常态化,三是与增加工资有关,绩效工资的实施会缩小收入差距。以上三种认识虽各有道理,但都失之偏颇,主要原因在于广大教职工没有形成科学、清晰的绩效观。绩效工资的实施必须以科学的绩效观作为前提和指导,特别对于高校管理者在制度顶层设计时尤为重要。目前高校没有形成科学的绩效观是绩效工资制度改革遇到的首要问题。

1.2没有合理的绩效考核体系

高校绩效工资制度存在问题,主要原因是没有建立起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2]绩效工资制度改革的目的是激励和导向,即引导广大教职工围绕学校的目标创造更多的“绩效”,但这必须以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体系为前提。绩效考核是绩效工资制度改革的难点,困难之处在于高校教职工劳动的特殊性,相比于企业,企业员工绩效考核内容比较单一,即考核其工作的产出,易于量化。而高校是以培养人才为主要目标,公益性特征明显,高校员工的工作具备明显的滞后性特点,即劳动成果短期无法显现,工作成果无法量化和比较,在考核中不能简单以工作量多少来衡量一个高校员工的绩效。在高校绩效工资制度改革中,建立合理的绩效考核体系成为高校管理者必须面临的重要任务。

1.3没有体现倾斜的原则

很多高校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方案中都提出,分配要向关键岗位、业务骨干和做出突出贡献的工作人员倾斜,但往往在实际分配中,倾斜的原则无法体现,主要原因在于,一是由于考核制度的不完善,高校在分配中无法界定“关键岗位”、“业务骨干”等概念的内涵,所以倾斜也就无从谈起,二是分配事关教职工切身利益,广大教职工不仅关心自己收入的纵向比较,也关注与其他同事的横向差距,倾斜稍不合理,势必会造成教职工的质疑和反对,高校管理者往往从稳定出发,对倾斜也就不热心。倾斜原则无法体现,直接影响到高校高层次人才的工作积极性,造成人才流失,这个问题也是高校在绩效工资制度改革中必须面对的问题。

1.4没有体现公平性原则

绩效工资实施的公平性原则应从两个方面去理解,一是绩效工资制度改革应规范各项津补贴的发放,缩小员工之间的收入差距,二是收入分配应打破身份、岗位、资历等限制,体现“同工同酬”、“同质同酬”。很多高校在实际分配中往往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同一单位内部,奖励性绩效工资向少数“双肩挑”教授集中,一名“双肩挑”教授年度奖励性绩效工资超过一名年轻讲师甚至十倍以上,再者如高校不同单位之间收入差距不合理,同样是一名科长,在不同单位,一年的收入差距也能达到数倍。以上情况的出现就没有体现绩效工资的公平性原则,这必须通过深化高校绩效工资制度改革加以解决。

2.高校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方案设计

上面所述问题及分析,是笔者经过多次高校走访调研,包括部属院校、省属院校等,以及参加会议研讨和培训学习,结合省属高校现状,就具有代表性的某高校近四年来的绩效工资分配改革的探索和经验总结。

某高校2000年-2009年均执行其学校2000年制定并实施的校内津贴分配办法。十年间,学校发展日新月异,此校内津贴分配办法已不能适应学校的发展现状,严重制约和阻碍了学校发展。教职工存在不满情绪,学校的投入也不能达到应有的产出绩效。2010年,学校开始酝酿启动校内津贴分配改革,建立绩效工资分配机制。当然,校内津贴直接和教职工利益挂钩,涉及一部分人的既得利益,如果突然做大幅度的改革,建立一个全新的绩效分配办法,应该说不太现实,不符合绩效工资制度改革和实施规律,也很难一下子让教职工接受。故,学校计划用五年的时间过渡完善绩效分配制度,特别是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制度。

2.1逐步树立科学的绩效观

结合国家设岗分级政策的实施,明确教职工岗位职责。特别高校主岗教师,同一职称内进行分级,一个级期为3-5年。期满后,按照工作业绩及绩效情况实行职称内的级别能上能下。同时在学校内进行岗位分析及工作绩效相关知识的宣传和培训,形成积极、浓郁的“绩效”氛围,促进教职工树立正确的绩效意识。

2.2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

将设岗分级聘期考核、教职工年度考核、二级单位年度工作绩效考核、二级单位班子任期考核、届中考核等有机结合,理清考核主体之间、客体之间,以及主客体之间的范围和内容关系,比如考核主体中的考核者与被考核者的选定和范围划定,考核者必须是被考核者的服务对象和直接分管领导者等等。单位考核抓关键指标,个人考核指标要全面。各类考核既不重复,又各有侧重。合理选定各类考核的一、二、三级指标及指标项分值权重。

2.3合理收入分配差距

经几年来分配政策的逐步调整,改变了原先校内津贴分配差距过大,有失公平的现象。基尼系数由2009年的0.3824,到2010年的0.3267,到2011年的0.2480,到2012年的0.2353,基本解决了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问题。

2.4发挥奖励性绩效工资的导向和激励作用

上述三个条件逐步成熟,2013年,结合学校管理体制从“以条为主”向“以块为主”转变的改革实际,将建立与其相适应的奖励性绩效工资的分配办法。其分配的主结构是一次分配切块,有学校层次类的块,有二级单位层次类的块,各块的用途和待发挥的作用不同。二次分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可各具特色,各显神通,学校只给宏观性质的指导意见,不搞一刀切。《某大学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办法》已按程序先后进入广大教职工、二级单位党政班子及教授委员会、学校教代会执委会等征求意见阶段。结合学校十二五规划目标,将有效发挥奖励性绩效工资的导向和激励作用。

3.对高校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的思考和展望

3.1建立分类绩效考核体系

高校在建立绩效考核体系中要树立分类考核的思想,高校各个部门、单位之间,教职工不同岗位之间存在明显差异,高校在绩效考核时要分类处理,区分对待,不能一刀切采取一个标准去考核,要充分了解不同单位、岗位的特点和工作性质,平衡好差异性关系,分类进行考核。

3.2发挥收入分配的激励和导向作用

高校在收入分配中要处理好公平和效率之间的关系,坚持效率为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向主体教学一线倾斜,向业务骨干倾斜,发挥收入分配的激励和导向作用,引导广大教职工紧紧围绕学校发展目标多做贡献。建立健全符合高校特点、体现岗位绩效、科学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按照国家、省有关政策规定推进高校绩效分配改革,提高办学效益。

3.3营造高校绩效氛围

高校实施绩效工资、开展绩效考核,必须营造浓厚的绩效氛围。全国推行2006年工资改革以来,已历时六年之久,高校可谓是最后一批,尚未最终完成。就其原因,关键与高校广大教职工特别是各级管理者的绩效理念、绩效意识有关,或者说在高校还没有形成或达到应有的绩效氛围,广大教职工对岗位说明分析、绩效考核内容以及绩效工资目标还没有清楚的认识,也就无从谈起正视和接受,难以形成绩效工资制度改革的坚实基础。

基金项目:本文为“安徽省2012年高校省级优秀青年人才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2SQRW016)、安徽省2012年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项目编号:JG12017)”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彭宏辉.高等学校绩效工资改革的问题与对策[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111-114

学校绩效考核方案范文6

【关键词】教研室 绩效 问题 对策

【Abstract】 Department of?performance appraisal?as an important part of?the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of university?teaching and research section?of the process,?more and more?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pay attention?to establish?the?system,?and?performance evaluation system?to adapt?with it,?the performance appraisal of?the effect is very significant;?however,?in the specific implementation?process assessment,?indeedencountered many problems.?This paper?is based on the laboratory?management?work of the author?for many years,?analyses some problems in?teaching and research sectionof performance assessment,?and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for?improving the performance appraisal?effect.

【Keywords】Department;?performance;?problem;?countermeasure

1教研室绩效考核的内容及实施

各高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经过不断的实践探索和论证,大都建立了教研室绩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考核指标内容各高校之间可能略有不同,但从总体上来说,考核内容一般包括组织与师资队伍建设、日常管理、教学工作管理、教研科研、特色与亮点等几个方面,各指标还会进一步细化为若干考核要素。

教研室绩效考核涉及的范围广、人员多,具体考核过程相对比较复杂,这就需要学校部门与部门之间、教研室内部人员之间密切配合,调动全员参与其中。在此基础上建立配套的教研室绩效考核实施方案,包括考核原则、考核办法、考核步骤、考核等级及奖励办法,保证绩效考核工作的顺利进行,充分实现绩效考核的效果。

2教研室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

2.1院校对教研室绩效考核不够重视

在目前的高校当中,为激励教职工工作积极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往往比较注重的是对教师个人业务的考核,一般是由学校人事部门负责制定详细的考核实施方案,学校各部门积极协调配合完成考核工作,考核内容相对比较简单,考核结果作为教师评优树模、职称晋升的依据,教师对考核结果也比较重视。由于这种考核缺乏详细的量化指标,在考核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偏差,考核结果有时候也不是特别准确。此类问题的一旦出现,往往会影响到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教研室作为高校最基层的教学管理、组织单位,始终活跃在教学、科研第一线,直接面对教师和学生,开展教学科研活动,进行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专业建设和师资培养等工作,教研室工作的状况和水平,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反映了学校教学工作的整体水平和教学质量的好坏”[1]。但目前在部分高校当中,对教研室建设和考核并没有一个完整的框架体系,相关制度建设也比较滞后。这使得以专业教学团队为基本划分依据组建的教研室,并不能真正发挥应有的引领作用。由于对教研室的考核工作不能上升到一个比较重要的位置,教研室的各项工作也就只能停留于表面,很难向前推进了。

2.2缺乏政策环境支持,不能调动教职工参与的积极性

由于目前的教研室绩效考核并没有一套完整的绩效考核管理制度,考核的结果虽然在人事部门的考核当中占有一定的比重,但还是远远不够。对教研室的绩效考核最终的落脚点是对教研室所有成员教学业绩的考核,只有所有成员共同努力,教研室的各项工作才能保质保量的完成。但教研室的绩效考核结果不能真正与教职工岗位聘任、职称晋升、津贴发放等联系起来,没有完全体现优劳优酬的分配原则,使得教师对教研室绩效考核工作缺乏积极性。“在日常工作中教师不愿将绩效考核的内容与自己的实际工作内容相对照,对于考核中出现的一些自身问题,也不能进行认真分析,不会借助教研室绩效考核改进自己的不足和提高工作绩效,最终使绩效考核的目的流于形式”[2]。

2.3绩效考核内容过于复杂,不能突出重点,缺乏可操作性

教研室的日常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涉及的人员多、范围广,所以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绩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将涉及到的一些重要考核内容都纳入进来。但目前在高校当中所建立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大多内容比较多,考核的比较细致。看上去这是一个保证绩效考核内容完整性的措施,但在实际的考核当中往往缺乏可操作性。一方面,执行考核方案的人员,毕竟时间、精力有限,不可能掌握各教研室方方面面的具体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有些考核指标只能凭个人主观影响去评价;另一方面,对于被考核的教研室来说,面对如此庞杂的考核内容,在自己有限的时间内无法完成,或者根本没有涉及到的指标,只能东拼西凑,这就完全偏离了考核的目的。

2.4只重视考核结果,不重视考核过程,对考核结果不能及时反馈

教研室绩效考核管理包括一系列循序渐进的过程。考核前应让各教研室及其成员充分了解考核目的、考核内容、考核方式及考核指标体系。从目前来看,高校对教研室的绩效考核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重视程度不够,往往是快到了考核的时间,才开始注意这个问题,平时的教研室工作基本上背离了绩效考核的内容。在考核结果出来以后,往往也是对考核结果予以重点强调,而对于考核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不能认真分析,也无法给予各教研室有效的反馈意见,对教研室下一步的工作重点不能提出指导性的建议。

3完善教研室绩效考核的对策

3.1建立教研室绩效考核长效机制

教研室绩效考核的目的在于充分发挥教研室的基层教学管理作用,要使绩效考核能真正起到促进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的效果,高校首先应该从健全教研室绩效考核管理制度入手,将其作为一项常规教学管理工作来抓。学校教学主管部门应对整个教研室绩效考核的实施进行顶层设计,积极协调各部门密切配合,明确各部门的责权利,将绩效考核经常化、制度化。

3.2建立教研室绩效考核激励机制,鼓励教职工积极参与考核过程

教研室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内容必须十分贴切教研室的日常工作内容,也就是要和教研室成员的工作内容相一致,以达到以考核来促进工作绩效的提高。在此基础上,将教研室的考核结果作为其内部成员岗位聘任、职称晋升、津贴发放的重要依据,建立旨在促进教师参与考核积极性的激励机制。“在实施绩效考核之前应当充分做好绩效宣传与辅导工作,让考核者与被考核者能充分了解考核的目的;在考核指标的确定、评价、考核结果反馈、方法改进等活动中都应当有教职工的全程参与[3];对考核比较优秀的教研室及其成员的工作业绩能公开进行展示,以此增强教职工的成就感,主动参与到考核当中来。

3.3教研室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建立应有侧重点

建立完整的教研室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是达到考核目的的关键,指标体系的内容应当包含教研室各方面的工作内容,但在实际的考核中如果面面俱到的话,往往不能取得很好的考核效果。一方面在制定考核内容的时候,应该根据各高校教研室的实际,将教研室所承担的一些主要工作作为考核的重点,切忌不分主次的进行全方位的考核;另一方面在确定考核指标各要素权重的时候,可以将一些关键工作所占权重定的高一些,将一些次要的工作权重定的低一些。在具体实施的时候,可以根据考核的时间周期内所从事关键工作的不同,有侧重的调整考核指标体系的内容,是考核过程能够主次分明,不流于形式。

3.4建立教研室绩效考核反馈机制,合理有效的利用考核结果

教研室作为绩效考核的主体,有权了解绩效考核的最终结果和各考核指标得分的具体情况。作为高校实施教研室绩效考核的部门,应该就考核过程、考核结果、考核中发现的一些问题,经过考核组认真的讨论分析后,以书面的形式对各教研室进行信息反馈,有必要的话,最好能形成一个考核报告,以充分体现绩效考核的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

对于考核结果不能简单的公布了事,“在考核过程中通过对各种资料相关信息的收集、分析判断和评价,会产生各种中间考核资源和最终考核信息资源,这些信息资源可以充分运用到人事决策、教师的职业发展培训、薪酬管理以及人事研究等多项工作中去” [4]。各教研室在详细的了解、分析考核结果后,认真分析各项考核指标具体的得分原因,对于不足的地方积极积极加以改正,适时调整下一考核周期内的工作方向,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教研室发展规划。

4结语

教研室绩效考核作为高校加强教研室建设与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高校若能从绩效考核制度建设上予以规范,从政策上予以激励,按照不同阶段的工作重心适时调整考核重点,畅通考核反馈机制,充分合理利用考核结果,作为高校一项常规工作予以实施,常抓不懈,最后一定能取得显著的考核效果。

参考文献:

[]王颖.教研室绩效评估体系构建与实践[J].中国市场,2007,52:214-215.

[2]黄乃文.当前我国高校教师绩效考核的现存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0,4: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