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水产品产业调研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水产品产业调研报告范文1
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过程中,县农村办组织干部下基层,采取组织座谈、查阅资料、问卷调查、实地了解等方法,认真剖析当前我县农业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办法,取得了初步成效。
我县农民增收现状
多年来,**县以强化农业基础为重点、以改善民生为方向、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不断深化农村改革,为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奠定了坚实基础。20xx年,全县粮食总产45.9万吨,同比增长6.6%;农业总产值达到51.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498元,保持了持续增收的良好格局。
从农民收入来源看,农业、畜牧各占43%,林业占0.7%,渔业占9.6%,其它占3.7%。种养业收入已成全县农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劳动力转移就业成为农民增收亮点,全县转移就业达到14.5人次,转移就业涉及餐饮、服务、旅游、加工、修理、建筑等行业。
农民增收存在的问题
结构性矛盾仍然比较突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产业结构性矛盾依然比较突出,主要表现为特色农产品规模小,产品质量不高,形不成足够的市场竞争力;投入与收益形成反差,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价格不断上涨,而农产品价格上涨空间有限,难以抵消增幅更猛的农业生产成本,农业收益呈逐年下降趋势;劳动者素质还需提高,现代农业加速发展,对农民的生产技能要求越来越高,给农民依靠科技实现增收增加了难度;富余劳动力转移受阻,由于金融危机影响,沿海发达地区相继出现大量工厂关闭或倒闭,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的机会大大减少,导致农民的增收渠道减少。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对策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继续抓好农民增收政策的落实,真正把扶持农业、支持粮食生产、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实到位,确保农民得实惠。
打造优势产业。围绕“建设国家级优质粮棉油猪渔生产基地县”的目标,稳定发展粮棉油等传统产业,每年优质水稻面积稳定在100万亩以上,优质油菜65万亩以上,优质棉35万亩以上;年出栏生猪100万头以上,水产品起水总量稳定在6万吨以上。重点培育柑橘、蔬菜、葡萄、食用菌、茶叶、杨树、油茶、獭兔、蜂蜜、蛋鸡等10大高效产业,壮大规模、提升品质。依托区域和资源优势,在县城郊区开发10万亩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在207国道沿线建成3万亩优质葡萄生产基地,在涔北丘岗地区建成10万亩优质柑橘、20万亩优质棉花、30万羽土鸡及土鸡蛋生产基地,在道河、金罗等乡镇建成5万亩油茶生产基地,在太青山建成万亩有机茶生产基地。
突出加工转化。依托龙头企业形成“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组织+农户”生产经营体系,增强市场风险抗御能力。发展合作组织,重点扶持与发展葡萄、生猪、獭兔、蜂业、蛋鸡、水产等10家专业合作组织。搞活产品流通,形成以集中采购、统一配送、分层集中外售的新型营销网络体系,减免农产品运销环节收费,严格落实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
水产品产业调研报告范文2
“西红柿每斤最高售价3元,最低2.5元;鲫鱼每斤最高售价11元,最低10元……”8月9日一早,在改造后的平湖市新华路南市菜场,只见蔬菜、鲜肉、水产摊位分门别类摆放,过道宽敞明亮,市场中央电子屏幕上还清楚地显示着当日各种菜品的价格信息。
民以食为天,食以菜为鲜,“菜篮子”一直是老百姓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之一。近年来,我省“菜篮子”工程总体保持稳定,已成为全国蔬菜生产主要省份和出口大省。2010年全省蔬菜总产量1789万吨,总产值300多亿元。
据统计,2010年全省蔬菜瓜果、肉、蛋、奶、养殖渔业、远洋捕捞渔业等产量分别比上年增长19.38%、2.85%、2.3%、1.7%、7.4%和31%。2011年上半年,全省蔬菜瓜果播种面积、生猪存栏量和出栏量、水产品产量同比增长0.4%、5%、4.5%、4%。
“我省十分重视‘菜篮子’工程建设,以蔬菜瓜果、畜牧和水产等重大项目实施为抓手,推进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生产,促进肉、蛋、奶、鱼、菜、果等品种日益丰富,质量不断提高,‘菜篮子’工程建设总体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参与调研的省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课题组成员先后赴杭州、宁波、台州、金华等市,听取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汇报,还实地考察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现代园区、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蔬菜配送物流中心和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等30多家单位。
遂昌县高坪乡高坪村的菜农们如今再也不用为浇水问题发愁了,因为合作社建立了微蓄微灌示范基地,只要拧开“微蓄微灌”开关,就可以自动浇灌蔬菜,高温干旱天气也不用挑水到田头浇菜了。
不仅如此,太阳能杀虫灯、性诱剂捕杀害虫、钢管避雨栽培等新技术也“大显身手”,可以说现代农业科技的应用发展壮大了合作社,更让当地菜农尝到了科技带来的甜头。
为了提高“菜篮子”产品综合生产能力,各级政府一手抓蔬菜基地建设,一手抓市场主体培育,不断推进规模化专业化生产。2008―2010年,全省安排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5.8亿元,新建高标准、高质量核心基地239个,新建标准化钢管大棚1.5万亩。建成无公害、绿色和有机水产养殖基地面积220多万亩。育苗、耕作、移栽、植保等新型农机普及使用,更有力地提升了我省“菜篮子”产品的生产水平。
我省还通过优化生产布局,在稳定粮油等战略产业的前提下,通过开展创建特色产业强县强镇活动,推行“一村一品”发展模式,建成了一批规模化、标准化的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加工、出口)基地。到2010年底,我省初步形成了浙北、浙东南沿江沿海鲜菜、加工和出口蔬菜产业带,浙中、浙西南高海拔的山地蔬菜和特色蔬菜产业带,开发了一批蔬菜特色优势品牌。全省山地蔬菜面积达150万亩,总产值50亿元以上,其中西兰花、茭白、花椰菜等特色品种成为全国重点产区。
“菜篮子”工程仍显沉重
总体来看,这些年我省“菜篮子”工程建设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课题组成员依然发现了一些问题。
调研表明,我省蔬菜生产仍以一家一户为主,生产设施简陋,标准化、专业化程度不高。不少地方蔬菜品种“样样有一点”,但形不成规模。
目前我省大城市蔬菜供应大致上是本地菜占30%、外地蔬菜占70%,一旦遭遇重大自然灾害,菜源不足与调入需求增大的矛盾较为突出。即使是设施农业发展较好的嘉兴市,大中小棚蔬菜瓜类面积也仅占生产总面积的21%。浙江省农业厅首席蔬菜专家赵建阳表示,全省蔬菜总量的自给率应达到40%为宜,其中叶菜应达到85%为宜。可见,我省在提高本地“菜篮子”产品自给量方面任务不轻。
到2010年底,全省蔬菜瓜果类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超过1.1万家,不过一个更加严峻的现实是,我省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小、资金紧、组织化程度低,管理粗放,种植业水平不高,对其他农户的种植辐射带动力相对较弱。
农民是农产品生产流通所有环节中最弱势、信息最封闭的群体。曾经做过多年农产品贩销生意的温岭菜农朱妙云说,在农产品丰收的时候,采购商只要减少采购量就可以规避所有的风险,但农民却不行,即使是成立了合作社,没有专门的人才队伍,也没办法和专业的采购商讨价还价。
市场信息不对称,农民在市场中往往处于被动地位。调研发现,由于农村经纪人队伍建设滞后,人员素质不高,蔬菜营销大多沿用传统的方式,如主要依靠外来菜贩子上门收购、销售到外地蔬菜瓜果批发市场,因此,压级压价、哄抬价格、以次充好等现象时有发生。“我省虽有一批品牌蔬菜产品,但牌子还不够响,档次不高,竞争力弱”。
“‘玉麟’西瓜已经完全走出了这条老路,价格完全是由我们说了算。”温岭“西瓜大王”彭友达尝到了营销带来的好处。早在2001年就创立了股份制西瓜合作社的彭友达组建了一支强大的市场分析、营销队伍。他介绍,即使别的西瓜卖不出去,“玉麟”西瓜仍能保持很好的销量,而且价格也不低。因为从基地到超市,所有的流通环节,“都是我们自己人掌控着”。
合作社培养自己的人才队伍,其作用不仅体现在减少流通环节,更在于其直接沟通了市场和农户之间的信息。彭友达说,由于农产品的生产周期较短,经纪人完全可以根据市场需求,为合作社农户调整生产结构提供最及时的信息。
课题组的人员发现,制约我省“菜篮子”工程的另一个短板是,蔬菜产品加工业落后,产业链延伸难。
“我省现有蔬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设备简陋、工艺技术落后,加上经营者素质、管理方式、经营理念等因素制约,主要产品加工、保鲜、储存能力有限,对带动农户生产和调节市场供求的能力较弱。”
此外,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我省“菜园子”发展空间缩小,蔬菜基地面积逐年减少,蔬菜自给率逐年下降,这也导致了菜价上涨。
在调研走访过程中,种植户反映,现在各地流转土地租金逐年上涨,低的500元/亩,高的达到1000元/亩,有的地方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种植大户要想常年性承包连片基地或季节性承包越来越困难。
同时,化肥、农膜等农资价格和劳动力成本逐年上升。据统计,一年来,我省化肥、农膜、种子种苗等价格涨幅近20%,人工每日成本增加20元左右,这对蔬菜生产也带来了较大的影响。
让“菜篮子”拎得更舒心
实施“菜篮子”工程建设,增加“菜篮子”产品的有效供给,既是保障城乡居民生活的民生工程,也是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民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
在调研中,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程渭山多次强调,各级政府要把“菜篮子”工程建设摆上重要位置,坚持和完善“菜篮子”市(县)长负责制,扎实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的持续健康发展。
矮小的茄树上,一根根鲜嫩结实的红茄密密麻麻,高挂枝头;高高的玉米树上,一个个玉米棒子挂果吐穗,疏朗有致……阵阵鸟鸣声中,一幅农家丰收图跃然眼前。
在峰峦起伏的仙居县广度山上,在高低不平的丘陵低坡地带,广度乡的菜农正用“工业化”手段组织蔬菜生产。几十年前,正是凭借独特的气候条件,广度乡的村民开始种植高山蔬菜,自此规模越来越大,名气越来越响。
新形势下如何让高山蔬菜上规模上水平,使高山蔬菜真正为农民增收?广度乡形成了共识:单家单户不行,小打小闹不行,因循守旧不行,唯一的出路,在于用工业化手段抓高山蔬菜种植。
2009年,广度乡出台政策,凡一个村子里蔬菜连片种植面积超过50亩的,种子一律由乡政府无偿提供。如今,种高山蔬菜正成为广度乡家家户户的热门行业,仙居山区蔬菜栽培标准化示范区也于2011年1月获得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立项通过。
“要按照现代产业园区建设规划,以实施重大‘菜篮子’项目为重点,通过加大财政投入、出台扶持政策和创新工作机制等举措,抓好标准示范园区建设。”省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课题组成员认为,保障“菜篮子”产品有效供给和市场价格基本稳定,关键是建好“菜园子”。“要多措并举,努力增加‘菜篮子’产品的有效供给。”
“高山蔬菜一大早从临安农产品基地运过来,上午就可以开卖。”2011年10月9日,“天目绿谷・临安名特优农产品杭州直销中心”正式亮相杭城。
山核桃、小香薯、高山蔬菜、花卉、无污染水果……总面积近3600平方米的“直销中心”,堪称杭州临安山货卖场“航母”。
“这里花菜3块7毛5一斤,外面超市都不一定有这种有机花菜,即使有也很贵呢,我多买一些。”逛市场的王大伯大包小包,很有收获。在不到半个小时的时间里,高山茄子、辣椒、长瓜、四季豆等已被抢购一空。
近年来,田间地头“菜贱伤农”和城市市场“菜贵伤民”的现象,屡屡并行出现,鲜活农产品产销两端的巨幅价格差,越来越引发公众的关注。究其原因,从产地到餐桌,未被打通的“最后一公里”最为扎眼。
为更好地解决居民吃菜问题,2011年8月初,商务部、北京市政府在海淀、朝阳、丰台、石景山等地蔬菜零售网点不足的社区,设立首批4家周末蔬菜直销市场,由京郊农民专业合作社每周六凌晨直接用车送到社区销售,免除摊位费和管理费,深受居民欢迎。最近,商务部发出通知,要求在全国范围推广北京市周末蔬菜直销市场的做法。
其实,早在2004年11月,由省农业厅优农中心和杭州联华华商集团有限公司共同组建的“浙江省农华农副产品配送有限公司”就已经在让鲜活农产品进超市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取得了良好成效。
“要做好产区与销区的衔接,积极探索批发直供、基地直供、农超对接、配送制等产销衔接新模式。”省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课题组的调研报告指出,要创新机制,加快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建设。
“畅通农产品市场流通渠道,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特别是要将农贸市场定性为准公共产品,规范市场摊位收费标准,并降低超市进场费,这是稳定‘菜篮子’产品市场价格的重要途径。”参与调研的有关人员说。
水产品产业调研报告范文3
一、发展现状和特点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市特色产业得到较快发展,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集聚度较高、区域拉动力较强的特色产业集群,其中年营业收入过10亿元的达到21个。截止底,这21个产业集群共有生产企业(加工户)9293个、从业人员79万人,年营业收入2342亿元、上缴税金59亿元、利润161亿元、出口创汇91亿美元,拥有省级以上名牌77个、公共服务平台17个、行业协会27个。
从区域布局看,各县市区都已形成初具规模的特色产业集群。其中,规模较大、集中度较高的主要有:开发区、福山区、龙口市和莱州市的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莱阳市的食品加工产业集群,招远市的粉丝、黄金及金银首饰加工产业集群,莱州市的石材产业集群,海阳市的针织毛衫产业集群,蓬莱市的葡萄及葡萄酒产业集群,栖霞市的苹果储藏及加工产业集群,龙口市的铝及铝制品产业集群,牟平区的肉食鸡产业集群,芝罘区的汽车贸易产业集群,开发区的水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等。
从行业分布看,以传统产业为主,新兴行业与传统行业并存。传统行业主要有:石材加工(板材、雕刻品、异型雕)、食品加工(植物油、蔬菜加工、海产品加工、肉食加工)、针织毛衫加工、粉丝加工等。新兴行业主要有:葡萄及葡萄酒、汽车及零部件、汽车贸易、电子信息、机械加工等。
从发展模式看,主要有五种类型。一是开发资源、集聚发展型,如莱州市柞村、夏邱镇石材加工和栖霞市蛇窝泊镇果品产业等;二是由点到面、滚动发展型,如海阳市凤城街道毛衫加工、辛安镇针织服装、莱阳市龙旺庄街道食品加工产业等;三是龙头带动、配套发展型,如龙口市东江镇铝及铝制品、蓬莱市刘家沟葡萄及葡萄酒和福山区福新街道汽车配件产业等;四是规划引领、成片发展型,如招远市温泉街道金银加工、芝罘区世回尧街道汽车交易和开发区大季家街道水产品加工产业等;五是继承传统、创新发展型,如招远市张星镇粉丝加工产业等。
(二)基本特点。
一是新兴产业发展较快。近年来,在当地政府的支持引导下,葡萄及葡萄酒、汽车贸易、汽车零部件、修造船等新兴产业异军突起,迅速发展壮大。,蓬莱市依托“世界七大葡萄海岸”的产区优势,确立葡萄及葡萄酒产业为“百年立市”产业,经过3年发展,优质酿酒葡萄种植面积达到12万亩,葡萄酒企业达到50家,葡萄酒年生产能力15万吨,占全国总量的25%以上。芝罘区从开始发展汽车贸易产业,建立了胶东最大的汽车交易广场,成立了烟台市汽车商会,目前国内所有品牌和部分国际知名品牌汽车生产企业共设立汽车销售公司、专卖店93家,带动发展汽车装璜、维修、二手车交易等相关服务企业60多家。蓬莱市的休闲旅游、修造船产业,莱山区的机械加工铸造产业等,也都是近几年快速兴起的。
二是传统产业不断提升。石材、粉丝、黄金、毛衫等传统产业,通过自主创新、技术改造等,普遍实现了上档升级。招远市的龙口粉丝产业有300多年的生产历史,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经过二次技术变革,实现了从手工生产向机械生产、从单一品种向多元化发展的转变,先后研发出80多个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的品种,推动粉丝产业逐渐向综合开发、高附加值方向发展。海阳市的针织服装企业通过为花花公子等知名品牌代工生产,完成了资金和技术积累,实现了从“贴牌”到“创牌”的跨越,目前已涌现出“申士”、“新雨”等28个自主品牌。粉丝、黄金、石材、毛衫等传统产业的快速提升,同时也带动了机械加工、矿山机械等相关产品和产业的发展。比如招远市的矿山机械产业,拥有生产企业65家、从业人员6500人,实现营业收入9亿元。
三是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明显增强。,仅10大特色产业集群中的14个龙头企业,就实现营业收入500多亿元,占全市特色产业营业收入总额的四分之一,直接带动9000多家中小企业配套协作、共同发展,大大增强了企业自身和产业的竞争力。比如莱阳市的食品加工产业,在龙大、鲁花等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下,200多家食品加工企业抱团发展,成功将10大系列300多个品种的食品打入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市场。在南山铝业的带动下,龙口市东江镇形成了煤炭、电力、氧化铝、碳素、电解铝、铝型材这样一条既有能源原材料、又有中间加工环节、还有终端产品的相对完整的铝加工产业链条。福山区加快推进面向上海通用东岳的汽车零部件项目建设,成为东岳汽车的主要配套基地。
四是特色产业镇培育初见成效。到底,全市共培育特色产业镇29个,年实现营业收入1211亿元、上缴税金26亿元、利润87亿元,分别占全市特色产业的52%、44%和54%。其中,营业收入超过100亿元的有3个,超过50亿元的有5个,超过20亿元的有10个;上缴税金过亿元的有10个,过万元的有12个。凤城街道、张星镇、夏邱镇等3个乡镇(街道)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山东省特色产业镇,东江镇等10个乡镇(街道)被市委、市政府命名为烟台市民营经济特色产业镇。
五是对地方贡献不断加大。一是膨胀壮大了地方工业经济。莱阳市、莱州市、福山区、海阳市、栖霞市等县市区的特色产业年营业收入,占当地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均达到30%以上。二是增加了地方财政税收。去年全市特色产业共上缴税金59亿元,占全市国地税收入的20%。特色产业上缴税金占产业镇财政收入的比重越来越高,其中牟平王格庄、莱阳城厢等9个乡镇达到80%以上,龙口七甲、蓬莱蓬莱阁等8个乡镇达到50%以上。三是拓宽了就业渠道。全市特色产业共吸纳
劳动力近80万人,占民营经济从业人员总数的30%以上。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发展方式亟待转变。目前,我市大部分产业集群属于劳动密集型和销售外向型产业,以低成本竞争为主,走低端发展路线。许多企业规模较小,实力有限,管理人员素质不高,技术条件薄弱,普遍缺乏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比如发展比较好的海阳毛衫产业,500多家企业仅有3个自主品牌,主要原料及辅助材料均靠外地供应,产品95%以上销往国外,在当前劳动力、原材料、运输等生产成本持续上升、产品价格不断下降的形势下,企业生产经营遇到很大困难。莱阳的蔬菜加工,莱州、龙口等地的汽车零部件产业也存在这种情况。
(二)整体发展水平不高,产业链需要不断完善。大部分产业集群还停留在产业集聚的初级阶段。一方面,产业规模不够大。全市年营业收入过100亿元的产业集群仅有8个,大多数都在20亿元左右,还没有形成过1000亿元的产业集群,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不少差距。龙头企业规模也不大,除了铝及铝制品、食品加工等产业集群有南山、丛林、龙大、鲁花这样的骨干企业之外,其他产业集群几乎没有年营业收入过10亿元的大企业。另一方面,产业链条不够长。不少产业集群仅仅是众多生产同样产品企业的简单集中,产品雷同,没有形成专业化分工。大量“大而全”、“小而全”企业的同质同位竞争,阻碍了产业链的延伸和竞争力的提升。
(三)集群组织比较松散,行业协会(商会)作用发挥有限。大多数产业集群没有建立自律组织,彼此间内在联系较少,缺乏应有的专业化分工协作。此外,集群内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无序竞争、经营行为不规范等问题,对一些相关行业和企业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一些地方甚至还出现了假冒伪劣等负面问题。同时,行业协会作用发挥有限。目前全市已经成立行业协会27个,还有6个产业集群没有成立行业协会,已经成立的行业协会真正发挥作用的比较少,大多数行业协会、商会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思想观念、体制机制、配套政策、法制建设相对滞后,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在加强行业自律、整合提升行业、开展自我服务、协调各方关系等方面作用发挥不明显、不突出。
(四)知名品牌、区域品牌不多,主导产品市场占有率不高。目前,我市特色产业集群拥有省级以上名牌77个,但除“龙大”、“鲁花”、“南山”等几个老品牌外,真正的知名品牌不多。毛衫、石材等传统产业,汽车零部件等新兴产业,其主导产品均缺少在全国叫得响的品牌。许多特色产业集群知名度仅局限于省内,远远没有永康五金、义乌小商品、佛山照明等品牌在全国的名气大。正因如此,我市大部分产业的主导产品不论是国内还是国际市场占有率都较低,与占国内市场95%、国际市场70%的温州打火机产业集群,以及占国内眼镜市场80%的温州眼镜产业集群相比,还存在比较大的差距。
(五)扶持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专业市场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除了海阳市和蓬莱市以外,其余大多数县市区没有制定扶持特色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缺乏必要的政策、资金、人才支持,致使特色产业发展的外在动力不强,造成有特色的产业形不成规模、有规模的产业又缺乏特色。除了蛇窝泊果品批发市场、世回尧汽车交易市场等少数几个专业特色市场外,大部分特色产业发展缺少专业化大市场的配套,市场与产业间的联系以及相互支撑不够,束缚了产业集群规模的扩张。在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方面,目前虽然认定了一批,但还难以及时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公共性、公益,“公共服务”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中介机构、研发机构、培训机构等中间组织也相对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市特色产业发展。
三、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政策扶持,推动持续发展。加紧制定出台相应的发展政策、扶持办法及配套措施,为产业集群持续发展保驾护航。一是实行更优惠的市场准入政策,进一步降低门槛,鼓励广大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向产业集群集聚。二是推行更加积极的资金扶持政策,把各项扶持资金向产业集群内的中小企业及信用担保机构倾斜,引导产业集群健康发展。三是加大各项税收优惠政策落实力度,及时为新创办民营企业办理相关税收减免手续,为民营企业享受国家税收优惠政策创造条件。四是推行更加宽松和优惠的人才政策,按照“事业留人、政策留人、待遇留人”的思路,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机制,为产业集群发展广纳各方人才。
(二)加强科学规划,优化产业布局。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产业政策,遵循产业集群发展规律,结合我市区域优势和特色,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统筹发展。沿海县市区应当依托交通便利优势,扎实推进汽车及零部件、修造船及零部件、铝及铝制品、石油化工、粉丝、石材、毛衫等加工制造型产业集群向创新型集群转变。中部地区应发挥特色产业和自然资源优势,推进技术创新,开发自主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快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城市五区应依托中心城区优势,大力培育发展动漫文化、现代物流、商贸餐饮、信息咨询等新兴服务业产业集群,着力发展电脑、手机等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加快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块状”经济,注重培育特色专业村、产业镇,发展专业园区,壮大产业集群。
(三)强化自主创新,提升产业层次。一方面,嫁接改造传统产业。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嫁接改造传统产业,鼓励汽车零部件、毛衫、矿山机械、草艺品、化工等传统产业内的企业,在产品设计、生产制造等环节采用先进信息技术,提升工业设计水平,改进加工工艺,提高产品技术含量、质量、档次和附加值,加快由委托加工、贴牌生产向自主设计加工、自主品牌生产转变。鼓励企业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积极同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开展各种合作,促进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成果共享,提升特色产业整体竞争优势。另一方面,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围绕培植、壮大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大对重大高新技术项目的投入和扶持力度,加速形成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工程和节能环保等新的优势产业。
(四)壮大龙头企业,提高协作配套水平。紧紧抓住国际产业整合、承接韩日产业转移、建设环渤海经济圈的大好机遇,瞄准国际国内市场,以灵活多样的方式,积极引进和培育一批关联度大、带动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发挥其产品辐射、技术示范、信息扩散和销售网络的产业龙头作用。鼓励龙头企业采用多种方式,对上下游相关企业进行重组、改造,不断将一些零部件及特定的生产工艺分离出来,形成一批专业化配套企业,提高专业化协作水平。特别应支持汽车及零部件、修造船及零部件等龙头企业发展,注重解决产业链薄弱环节,提高产品本地化配套率。
水产品产业调研报告范文4
一、调研工作的基本情况
(一)实施方案
为了充分保证此次调研活动的实际效果,特制定调研方案如下:
1、调研的主要内容
第一,了解农民农民的教育培训需求和农民教育培训资源配备情况;第二,了解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情况;第三,深入了解当前支农扶农政策和支农扶农政策需求情况。
2、调查的主要目的
通过调研,深入了解山东省农民教育培训的现况,发现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的问题,总结提炼经验做法,研究提出政策建议,指导山东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有序推进。
(二)工作组织、内容、进度、要求
此次调研活动主要是针对当地的职业农民开展。为了更好的完成这次调研活动,成立了专门的调研活动组,在组长的带领下,将对海阳市的农民发放农民调查问卷和农民教育培训调查统计表,与此同时,与当地的农民进行交流与座谈,在结合相关部门统计资料的基础上完成数据的处理工作,为下一步全面展开职业农民教育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
目前,在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已经完成了以下工作:于6月20日完成了调研实施方案,并上报至上级部门;7月22日完成了调查统计工作;8月底前完成调研报告的撰写工作,并及时上报省校。
为了有效保证此次调研活动的质量,现要求如下:
第一,相关部门要提高思想认识,精心组织,合理安排,切实做到人员、时间、措施“三落实”,掌握真实、全面、丰富的第一手资料,确保调研工作的顺利开展;第二,调研3个乡镇,每个乡镇至少取两个村,每个村至少50户村民。布点要科学、选点要广泛,尽量考虑不同产业、不同人群和不同经济收入等因素。第三,按时完成各项工作,尤其是要认真完成调研报告的撰写工作。
(三)关于调查问卷与数据分析
此次共发放调查问卷366份,调查区域主要是徐家店的韩家窑村和台上村;辛安镇的草坡村和张家庄以及盘石店镇的龙头村和大庄村。此次调研活动在选取调查对象时,主要是根据产业、人群以及经济收入等因素的差异来进行选取的,以保证调查数据的可参考性和科学性、广泛性(表1)。
1、调查对象年龄情况
2、调查对象文化程度情况
3、教育培训需求
近3年接受各种技术培训的为87.7%,参加技术培训的目的是增加收入的占60%,为了提高生产技能的占40%。参加实用技术培训的占66.6%,参加技能培训的占22.2%,参加学历教育的占11%。希望一事一培训的占66.6%,希望参加短期培训的占66.6%,希望学习种粮技术的占11%,希望学习果树栽植技术的占0.33%,想学习蔬菜种植技术的占11.1%,想学习花卉栽植技术的0.44%,学习棚室生产技术的占0.55%,希望学习养殖技术的占22.2%,学习养牛技术的占0.33%,养羊技术的占0.55%,学习养鸡技术的占22.2%,养鸭技术的占0.55%,希望培训方式面对面的占22.2%,希望现场培训的占66.6%,从广播电视上培训的占11.1%,希望培训时间在一天的占27.7%,2~3天的占38.8%,4~7天的占33.3%,希望技术培训在本村的占77.7%,在乡镇培训的占22.296,对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观念的占33.3%,提高农民自身素质的占44.4%,要依靠现代技术的占22.2%。
此外,在调研活动中,还定期召开座谈会,期间共召开座谈会5次,多次进村入户。
二、当前“三农”情况统计与分析
自2007年开始,海阳市农广校一直承担山东省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经过近几年的摸索,也逐渐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可以说基本能够满足农民对于教育培训的基本需求。但是,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起步较晚,在培训的具体形式上较为单一,主要是以集中的学习班培训为主,具体来说,就是以乡镇为单位对有教育需求的有带动能力的农民进行集中培训,通常为每月培训1~2次,并由其将其推广到每一位农民。这种培训方式形式化较为严重,很难真正为农民解决其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与困惑。
目前,海阳市在农民培训与教育方面的管理基本上参与的部门有劳动人事、教育、共青团、妇联等,社会办学机构更是多种多样。每个部门或机构都有自己的任务、要求及标准,也都相应地掌握着一批资金(源),但因为分散致使规模偏小,许多培训的人均经费仅有三五百元,且多是利用原有的房屋、场地、教师和设备等,因而这些部门和机构根本无法独立而稳定地承担培训任务,经常是勉强应付或转包给其他单位承担。由此目前农民培训中普遍出现缺实验设备、缺双师型老师、缺实习场地的三缺现象。这样一种职教与培训方式是很难培养出合格和优秀的劳动者。
再如,多部门直接参与教育与培训模式又容易产生漏洞,面对众多分散的职教培训机构且由各部门管理,出资部门也实在难以管理到位,只能采取一些不适当手法,如不切实际地以电话询问手段随时抽查,是目前一种普遍做法,而受训者在外地不接电话即视之为假,这就常与事实不符。管理的不科学又使得那些真正从事办学培训者也会蒙受不白之冤。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不协调不信任,甚至导致出台先培训后发款的政策,使得资金紧缺的情况更加严重。这对管理部门来说是迫不得已的办法,但从实际效果看,并不是一项好的措施。因为用于农民工培训的钱本来就少,要农民先交款或要培训机构先垫支,都是一件十分难做的工作。其结果无疑是不利于农民培训的。总之,这种情况虽然大家的出发点不错,其结果却并不是最佳的。
海阳因地处黄海之北而得名。2013年全年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34.2亿元,增长5.7%。农业增加值18.4亿元,增长4.6%。粮食总产29.43万吨,比上年增长-1.4%;油料总产6.47万吨,增长5.0%;水果总产14.4万吨,增长84.0%;蔬菜总产66.6万吨,增长20.2%。肉类总产2.2万吨,禽蛋总产3.2万吨,奶类总产1.2万吨。水产品总产30.2万吨,增长3.7%。全年造林7819公顷,林木覆盖率达到24.9%。全市农机总动力41.87万千瓦,增长1%。
在走访调查中发现,海阳市的农民主要有专职农民、兼业农民和全年外出务工农民。近些年来,伴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大发展,外出务工的农民在数量上呈现出显著的增长趋势,但是由于文化程度、年龄等相关因素的影响,还是有很多农民留在当地,也就成为了我们所谓的专职农民,这部分农民的比例约为24.3%。可以说,这部分农民的全部经济来源就是当年的农业产出,由此可见,对于这部分农民的培训与教育工作应该是重中之重。
近年来,海阳市农广校围绕本市主导产业,通过实施国家阳光工程农民培训、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初始创业者培训等项目,广泛开展职业农民教育,为海阳市培育和储备了一大批优秀的农村实用人才,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全市农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有了很大提高,促进了海阳现代农业的快速持续发展。
一是阳光工程农民培训项目深入到村,培训到户,累计培训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农民,真正让每户农民都享受到国家阳光工程的培训教育优惠政策,直至达到学一门专业技术,科学种田,增收增效的目的。
二是开办农民田间学校,把学校办到田间地头。采取教授理论、师生互动、现场操作、田间指导的方式,使学员在家门口接受教育,深受农民欢迎。
三是结合重大农事环节开展送教下乡活动。根据农事要求,采取送教下乡、科技赶集、放映科教电影等形式,经常组织科技人员开展对农民的适时技术培训,使农民教育更具针对性和时效性,效果更加明显。
三、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制度研究
(_一)教育培训体系平台建设研究
平台本着资源共享的原则整合社会各方资源,包括政府有关政策和资金资源,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人力、物力和科技成果资源,相关行业、企业的资金运作资源和媒体的舆论、网络资源等。在这些资源整合到位、搭建领导中心的前提下建设平台人才队伍、网站和信息系统以及维持平台运转的基金,逐步建成适应需求、服务农民、手段先进、灵活高效的职业化农民教育培训服务实体:逐步形成政府统筹、相关部门协作配合、社会广泛参与的职业化农民教育培训服务运营机制。平台可合理利用资金、师资、信息等资源,对农民教育培训进行统筹安排,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养,提升国家服务职能。
(二)教育培训工作研究
1、丰富和完善培训内容,增强培训的针对性
大力开展集中培训,不断增强科学发展意识。按照培训覆盖面的要求,对农民进行不少于10个学时的集中培训。培训内容以党新农村建设的相关规定为主,了解和把握农村改革发展的思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现代农业、卫生常识、法律法规、文明礼仪以及农村各项惠农政策等基本内容,充分调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增强推进改革发展的信心和能力,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加强专题专项培训,不断提高服务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本领
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岗位农民的特点,坚持以人为本、按需施教原则,按分级分类的要求,突出抓好专题专项培训。
(1)开展科技专题培训
通过开展科普培训活动,通过科普宣传画、读本、举办科普展览等方式,学习现代农业、种植业、养殖业、渔业、林业等高产高效的适用技术知识。受训面达100%。
(2)开展劳动力就业创业专项培训
着眼于提高农村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的能力,结合当前农村流动返乡逐步增多的新特点,以职业技能、实用技术、市场知识等为重点,进行劳动力转移、创业培训,同时带动整个返乡农民工的培训,进一步提高他们就业和创业的能力。
(3)开展种养大户专项培训
着眼于提高专业化生产水平,以农业新知识、新技术和标准化生产为重点,联合畜牧部门对各类种养大户进行专项培训,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技术技能和经营管理能力。
(4)开展农村卫生常识、文明礼仪专项培训
组织垃圾处理、科学用水、保护土壤等环境卫生知识培训。引导村民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组织食品卫生、公共场所卫生知识培训。通过知识竞赛、礼仪讲座、现场演示等方式,普及文明礼仪常识,倡导文明礼仪行为,树立文明礼貌形象。
(5)开展农业机械手专项培训
着眼于提高农村农业机械化水平,以现代农业机械知识和经营管理等为重点,由农机部门对农业机械手进行培训,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操作技术技能和经营管理能力。开展法律知识培训。组织法律工作者进村入户,围绕涉农法律法规等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和法律知识培训,特别要加强村“两委”干部的法制培训,积极为村民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服务。
3、抓好其他各类的教育培训,不断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
其主要目的在于以进一步提高农民的思想政治素质、业务水平和劳动技能为目标,使他们普遍受到政治理论、政策法规、科学文化、业务知识和劳动技能等方面的培训,全面提高素质和能力。
4、丰富和完善培训模式,增强培训的实效性
(1)巩固和提升培训模式,不断完善培训体系
认真总结集中培训、涉农部门专题培训模式,不断完善提高,进一步发挥培训模式的功能和作用,更好地为培训服务;
(2)采取灵活方式,不断增强培训的成效
结合不同人群、不同的特点,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课堂理论教学与现场实践指导相结合等办法,开展直观、形象、易学的教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让农村群众学得懂、学得快、用得上。
水产品产业调研报告范文5
粮食和能源,将是中国经济增长的软肋。粮食依赖进口将给中国经济资源造成紧张,也使中国更容易受到外部压力的打击。破解这一难题,才能使中国避免让这根软肋遭受打击
由于中国资源环境约束增强,通过国内生产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的潜力有限,而消费需求在人口增加、城镇化、膳食结构升级等因素推动下将呈现刚性增长。在资源环境刚性制约和消费需求刚性增长的共同作用下,未来中国农产品产需缺口将呈不断扩大趋势。
诚如美国前国家安全助理布热津斯基在《大棋局》一书中所言:“粮食和能源,将是中国经济增长的软肋。粮食依赖进口将给中国经济资源造成紧张,也使中国更容易受到外部压力的打击。”
供给制约与需求增长困局
中国是人口大国,人均农业资源短缺,农业发展日益受到环境和资源的制约。首先是农业资源有限性的制约。未来用于农业的土地和水资源不仅不可能进一步增加,而且面临不断增强的工业化和城镇化竞争而减少。其次是既有农业资源利用强度的制约。现有的农业发展模式已对资源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各种资源投入的边际效益已经很低,再通过进一步提高农业资源利用强度来提高农业生产量的空间有限。三是工业等非农部门污染造成的制约。由于许多工业污染毒性大、难以降解,对农业生产的制约更具刚性和持续的特征。工业化和城镇化造成的对农业资源特别是土地和水的污染直接影响到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四是可持续发展需要对当前发展带来的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下,发展方式的转变、农业资源的休养修复以及对农业环境投入的增加,将进一步增加生产成本、制约国内农产品供给能力的增长。
一、未来中国农产品需求必将刚性增长
从国际比较看,中国农产品消费需求增长有潜力有空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产品消费需求持续快速增长,人均主要农产品消费水平大幅提高,许多产品消费水平已达到或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目前中国人均食用油消费量已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但仍不到欧美消费水平的一半。人均食糖消费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也较大幅度低于日韩,更远远低于欧美。人均肉类消费已经超过世界平均,也超了日本,但远低于欧美;肉类产品与水产品人均消费量合计仍低于日本。乳制品消费方面,中国人均消费水平仅为世界平均的1/3,更远不及欧美等传统乳制品消费大国。
从现实发展看,人口增长、膳食结构升级、精深加工业发展,将有力推动农产品消费需求的增长。中国每年新增人口650万人,这将增加粮食消费300万吨、肉类40万吨。
目前,城镇和农村居民食品消费结构仍存在较大差异。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农村劳动力转移以及转移人口市民化将有力地推动我国食物消费结构升级,拉动油脂、肉、蛋、奶等食品消费的继续增长,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13年的调查,一个农村居民到城市来就业和生活,每天直接和间接消费的粮食将会增加20%。同时,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的发展以及非食用加工产品需求的增长将进一步拓展农产品用途,增加对农产品新的需求。因此,未来10年中国主要农产品需求仍将呈现刚性增长。农业部总经济师钱克明估计,从现在起到2020年,每年新增需求为:粮食1000万吨、肉类80万吨、食用油40万吨。
二、2020年中国重要农产品产需缺口相当于11亿亩耕地播种面积的产出
在资源环境刚性制约和消费需求刚性增长的共同作用下,未来中国农产品产需缺口将呈不断扩大趋势。鉴于生产能力向实际生产量的转化受多种因素影响、农业资源的使用在不同产品之间具有较强的替代性、产品的消费需求相互间也具有替代性,要准确预测未来农产品产需缺口特别是具体产品的产需缺口是十分困难的。机构不同、假设条件不同,选择的需求弹性不同,预测的结果就不同,特别是对具体产品的预测存在很大差异。
综合分析国际机构和国内有关部门的研究预测,未来我国主要农产品产需缺口折合的耕地播种面积呈增加趋势,不同预测的总体结果大致相同。基于当前生产和需求增长趋势,到2020年我国主要农产品产需缺口相当于10亿亩左右耕地播种面积的产出。
如果考虑到环境可持续发展以及农业环境问题治理项目实施的需要,到2020年我国主要农产品产需缺口将增加到相当于11亿亩耕地播种面积的产出。按耕地播种面积当量计算,我国主要农产品进口量占国内产量的比例将由目前的36%增加到45%,主要农产品自给率将由目前的74%下降到69%。
三、“立足国内外两个市场”的农产品供给新战略
我国曾经在很长时期内实施“农产品基本自给,进出口调剂余缺”的战略。虽然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农产品事实上没有也实现不了自给,但联产承包责任制释放出来的生产潜力使我国产生一种乐观,认为农村生产关系的改革可以保证我国农产品自给。美国专家曾提出“未来谁养活中国?”,我们当时对此话不屑一顾。但是,中国的发展,很快的“进出口调剂余缺”的方针在实践中被否定。出口量越来越少,进口量越来越多。很多农产品对外贸易形成了净进口的局面,而且净进口量越来越大。当领导层觉察到应该对此给予关注的时候,进口农产品的土地当量已经达到6亿亩。面对不可逆转的局面和趋势,中国决策层果断地也不得不调整了农产品供给战略。新的战略除改变饮食文化、节约食品消费之外,最主要的是两个:其一,提出“立足国内外两个市场”的战略,意味着承认农产品供给总量将长期(甚至永远)不足,必须依靠国际市场来保证农产品供给总量来满足我国农产品总需求。其二,实行结构性农产品供给战略,把农产品自给的范围限制在口粮,而且只有稻谷和小麦,连玉米也计为饲料而不计为口粮。就粮食生产和产能而言,即使考虑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只要政策适当,我国完全可以实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立足国内外两个市场”的对策
实现农产品供需与进口动态平衡,关键在于立足国内外两个市场的实际,加强内外统筹。统筹的内涵是既要“保” 也要“进”,对国内对策就是要选择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着力确保国内农产品供给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一、新的国内农产品供给原则是“谷物基本自给”和“口粮绝对安全”。据此制定具体产品自给率目标产量目标,明确国内必须保有的基本面积和产量,同时确定粮食进口的阶段性控制目标
在当前开放条件和进口趋势下,要合理确定粮食进口预警阈值,要保证有有效的手段把握进口时机和节奏,确保进口规模适度适当,不给国内产业带来毁灭性冲击、不削弱国内粮食基本供给能力的保障。综合考虑粮食安全战略目标、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进口对国内产业的影响、进口掌控能力因素以及关税配额数量,并利用ATPC一般均衡模型进行模拟,在正常年景下到2020年我国粮食产品进口控制量如下:谷物进口量不超过国内消费的10%,进口量控制在5200万吨左右;小麦进口量不超过国内消费的5%,进口量不超过650万吨;稻谷进口量不超过国内消费的3%,进口量不超过550万吨;玉米主要用于饲料和深加工(在当前玉米消费中分别占60%和30%),作为口粮消费的比重较低,需求弹性相对较大,进口依存度可稍高一些,控制在15%以内,进口量不超过3900万吨。
需要指出的是,在这一均衡模拟模型中,产量是一个根据多方综合因素估算的结果,消费量是根据产量和设计的自给率目标控制目标计算而来,即当年的产量除以当年的自给率目标而得出的,缺口则为消费量和产量的差。所以这里的消费量不是一个预测值,而是一个目标值、控制值。自给率的设置则是在2020年的目标值和目前的自给率之间进行等差平均。
二、明确其他主要大宗农产品发展定位和目标,确定合理的大宗农产品产业结构,并在此基础上优化布局
对于主要粮食作物之外的其他大宗农产品,要根据其需求结构、特点和趋势,综合考虑利用国际市场的可能、发展国内生产的潜力、保障农民生计、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以及确保进口主动权和话语权的需要,确定切实可行的阶段性自给率目标。要在明确基本播种面积、基本产量目标的基础上,优化大宗农产品生产力布局,加强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要充分考虑自然地理条件的制约以及间套作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加强支持力度,加快优势产业带建设,确保大宗农产品基本播种面积和基本供给能力。
三、要着眼我国农业与主要出口国的基础竞争力差距,切实加强对我国农业的支持
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并不矛盾。要在明确基本播种面积、基本产量目标,进行科学布局的基础上,重点加大对重要产品和重点产区的支持力度,确保重要大宗农产品最基本的供给能力。要充分考虑普通农户和家庭经营对粮食安全和供给保障方面的作用,点面结合,加强支持,确保农业全面发展并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相协调。在面临国外大规模生产且获得高额补贴的大农场竞争下,农业支持保护水平要足以弥补农业基础竞争力存在的差距。当前的托市政策是在我国缺乏关税有效保护、失去日韩欧普遍使用又行之有效的政策手段情况下的不得已为之,不仅成本高,而且不可持续。要从国内外价差不断扩大的现实出发,探索实施既切实有效可行又符合我入世承诺的目标价格政策形式,实行“价补分离”。要着力解决当前农村金融信贷服务发展滞后的问题,切实加强金融对农业的支持,通过立法等制度性安排,明确金融机构在粮食安全方面的社会责任。可借鉴储备金制度,规定任何从事放贷业务的金融机构都必须有一定比例的贷款直接或通过小额信贷机构、农村信用合作社投向农业和粮食生产。
水产品产业调研报告范文6
【关键词】宁德 ; 农产品深加工;农民持续增收;对策研究
如何探索和破解宁德市农民增收问题,实现农民收入的持续、快速、稳定增长,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当前摆在宁德市政府及农业部门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而解决宁德市农产品深加工能力,则是破解宁德市农民持续增收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基于这一认识,本文就提高宁德市农产品深加工能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提出一些思考。
一、宁德市农产品加工业现状
近年来,我市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认真贯彻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积极采取政策扶持、招商引资、优化环境、强化服务等一系列措施,有力地推动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1、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据统计,2009年我市农产品加工企业(除水产品、竹木加工企业)5890家,产值达137.56亿元,年平均增长18%,农产品加工率达到56%,比2005年提高了13个百分点,农产品加工增值率达到60%。
2、规模企业不断壮大。各级龙头企业通过增资扩产,规模越做越大,实力明显增强,带动能力增大,市场辐射面扩大,显示出较强的扩张能力,成为我市区域经济的重点骨干企业。据统计,2009年规模以上企业109家,比2005年净增31家,实现产值51.78亿元,是2005年的1.9倍,其中宁德南阳实业有限公司成了我市第一家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
3、科技水平不断提升。近年来,我市各级农产品加工部门加快结构调整和技术引进,改造、新建,引进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先进生产工艺和生产线,推进了农产品加工由作坊式粗加工向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系列化精深加工方向发展。如福安市林芝茶厂新建一条坦洋工夫红茶工艺造型生产线;古田山花食品有限公司在原有日产500kg珍珠银耳茶生产线的基础上,引进一条日产800kg珍珠银耳茶生产线。同时通过产业联盟,宁德投洽会、福建项目成果交易会和“院市合作”的机会,许多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固定的合作关系,一些企业建立了自己的技术中心和研发机构、取得了一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和新产品,培育和吸纳了一批高层次的技术人才。
4、区域特色的加工产业体系逐渐形成。几年来,各级农产品加工业部门发挥资源优势,选准项目,基本形成了茶叶、食用菌、粮食饲料、畜产品、果蔬加工等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体系。一是福安、福鼎等地已初步形成区域特色茶叶产业集群。福鼎市白茶加工基地被评为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福鼎市星火农产品加工工业园区和福安市农产品加工工业园区被评为全国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二是食用菌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古田县玉田农产品加工区按照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模式,逐步构建了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纽带,联结商贸拓市场、联结基地带农户、联结科研出精品的新型产业链,带动了农户、基地和关联产业发展,被评为全国第一批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
5、产品竞争力不断加强。我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多年来通过开发新产品,不断调整,优化产品结构,逐步形成了产业多元化、产品系列化的良好态势,提高了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一是开发新产品。如南阳实业有限公司依托生猪养殖基地,发展饲料加工、大米加工和肉制品加工,形成了多元化的经营格局,拉长了产业链,促进了企业的快速发展;福鼎好口福食品有限公司,根据市场需要,开发了六大系列槟榔芋产品,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销售区域不断拓展。二是培育品牌。通过技改,产品质量不断提高,涌现了一批省级名牌,树立了企业新形象。全市已有48个绿色食品,53个产品通过了无公害产品认证。
6、社会贡献不断加大。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了17万人的就业岗位,每年支付17亿元的工资报酬,平均每年为每个农村劳动力增加近1000元的收入。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我市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经济的主体力量,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为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挥越来越重要作用。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宁德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取得一定成效,但由于基础差、底子薄、起步晚,与其他设区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具体而言,存在的主要问题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缺乏农业产业化龙头组织的有力带动。虽然我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近几年来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与带动全市各乡村农民共同致富的要求来看,还有很大差距。目前只有宁德南阳实业有限公司成为我市第一家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多数企业仍处于小规模分散经营,龙头企业整体带动能力有限。此外,农户与龙头企业利益分配机制尚未建立,农业产业化进程缓慢,由此导致农产品加工明显滞后,产业的出路和增值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民增收的能量还比较有限。
2、缺乏科技的有力支撑。虽然近几年“科技兴农”在全市上下已形成共识,各种新品种、新技术不断得到应用,农产品加工企业科技水平也有一定提升,但在对外农业技术合作等方面路子不宽,尤其是在宁台农业合作上虽有地利之便,却未能有大的进展;在利用高新技术进行农产品深层次开发和综合利用上也进展缓慢,精品不多,农产品附加值低。
3、缺乏资金的有力支持。作为弱质产业的农业和弱势群体的农民,很难得到信贷部门支持,而农村信贷机构又存在网络不完善、贷款利息较高等问题,导致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业经营大户特别是分散农户信贷困难,农民投资创业艰难。资金缺乏,投资乏力,是当前制约宁德市农产品加工业向更高层次发展的“瓶颈”,也是制约农民投资创业的一个关键因素。
4、缺乏信息的有效服务。由于区位条件限制,农村信息闭塞,获取农产品及其加工品供求信息及新产品、新设备、新科技信息等渠道狭窄,手段方法简单,难以对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生产、销售及升级换代形成有效服务,促进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壮大。
5、缺乏人才的智力支持。我市农产品加工业总体上处于初加工多、水平低、规模小、综合利用差、耗能高的初级阶段,企业的经济效益不高,实力不强,家族式管理模式随处可见;企业缺乏规范的制度和科学的管理,其中关键是缺乏职业经理人和中高级技术人才。但由于条件的局限,要面向更广的区域求聘人才,显然极为困难;而本地的人才又囿于政策的局限,未能充分得到利用。
三、提高我市农产品深加工能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对策思路
提高农产品深加工能力、破解农民增收难题,促进农民收入的持续、快速、稳定增长,是当前宁德市政府及农业部门践行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宁德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一个重要环节。为此,必须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各有关部门、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必须共同努力,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持续、快速、稳定增收。
1、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建立,可以加大营销力度,改善产品质量,提高农产品的知名度和附加值;同时可以改变农产品大量集中上市,价格下跌的境况,从而增加农民收入,保护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建议宁德市政府进一步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税费减免、贴息贷款、产销信息引导等鼓励和扶持政策。并加大财政、金融、税收的扶持力度,提高农产品加工业基本建设投资占整个基本建设投资的比重,增加对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的技改投入;各级财政支农资金和农业综合开发有偿资金等,要重点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基地建设、科研开发、技术服务、质量标准和信息网络体系建设;科技、农业、乡镇企业等行政主管部门的科技开发资金、教育培训资金,应有一定比例用于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外经贸部门应加大对农产品加工制品出口的支持和协调服务。同时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发挥自身优势的基础上,通过收购、兼并、联合、控股等方式,实现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联结和重组,促进有益资产的优化组合,打破以往以产品为中心的经营模式,实现从产品到资本,从产品运作型到资本经营型的经营模式转变,促使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集团尽快成长起来。
2、培育农产品加工示范区,提高品牌知名度
应充分发挥我市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着力建设一批食用菌、茶叶、畜禽、果蔬、粮油食品加工示范区,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壮大。鼓励和支持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实行原料生产基地、科研开发、生产加工、营销服务一体化经营,建立一批农产品加工一体化示范工程。鼓励企业开展“三品”认证,积极申报名牌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提高企业的品牌知名度。
3、完善农产品加工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加强农产品加工业的信息体系建设,利用“969155”服务热线和农村信息网,建立农产品加工信息平台,做好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及时。鼓励成立农产品加工专业协会。引导协会根据农产品加工推进行动的总体要求,积极开展技术推广、培训、管理、信息等各方面的服务,发挥桥梁与纽带作用,推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可持续发展。组织重点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县级管理机构到省外先进地区参观学习,拓宽视野、更新理念,进一步推动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
4、加快建设农产品加工业的质量标准体系
应加快制定符合我市实际和国际惯例的农产品原料和加工制品的质量安全标准,尽快形成完善的农产品加工业质量标准体系,把推行农产品和加工品质量安全标准与建设各类农产品生产基地结合起来,逐步建立标明产品的产地、质量、标准的等级标识制度。鼓励和推进企业积极推行GMP和HACCP、ISO质量管理体系、环境保护等认证,严格执行《产品质量法》、《食品卫生法》等法律法规。同时,建立对世界有关标准组织动态跟踪的制度,鼓励和积极采用国外的先进标准,推进我市农产品加工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
5、优化人才环境、筑巢引凤
农产品加工企业面临人才短缺的问题必须采取综合的措施加以解决。对有技术、愿意返乡自主创业的优秀大学生,通过申报审核,开设绿色通道使其挂靠有关科研单位,以便解决其创业期间资金往来、评定职称等困难。对高薪引进的人才,要在更新知识、提升能力方面给予提供方便,要营造一个人才进得来、留得住的软环境。对多数人才来说,待遇虽然是吸引人才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更重要的是成就事业的环境。目前我市不少乡镇不同程度存在人才部门所有、人才流动不畅、人才使用排资论辈等问题,建议市政府及有关部门为人才的“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制定一些优惠政策,为一些人才流动到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政策上的保障和支持。
6、充分发挥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
应对农产品加工产业链的经营方式进行创新,提高其组织化程度,形成“公司+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农产品加工产业链,大胆创新,积极探索,在农户家庭经营的基础上,鼓励农户通过合作经济组织或协会与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交易,形成稳定的、比较公平的利益关系,保证稳定的、规格和质量符合标准的加工原料供应,同时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中介组织、行业协会及各类专业协会等,发挥它们在技术推广、培训、管理、信息等方面的服务功能,加强规范管理,使其带动农户遵从市场规则,维护农产品生产、加工、贸易中各个方面的利益。
7、积极开展宁台农业经济合作,促进我市农产品加工业的升级转型。半个世纪以来,台湾经历了从农业到工业再到服务煊的产业演进过程。进入21世纪以来,台湾加工制造业向外转移和传统产业升级步伐加快。由于两岸在经济结构上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因此,台湾加工制造业的外移和传统产业升级迫切需要祖国大陆的支持。宁德与台湾具有“五缘”优势,更应紧紧抓住机遇,主动积极地与台湾开展农业经济合作与对接,汲取台湾地区先进的农业发展技术及利用高新技术对农产品进行深层次开发和综合利用上技术的先进经验,引进台湾农业产业富余的资金、设备及人才,促进农业的深度合作与对接,为我市农业和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升级转型服务。
参考文献:
[1]“2009中国农村发展高层论坛综述”《红旗文稿》2009年第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