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青蛙一年级下册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青蛙一年级下册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青蛙一年级下册

小青蛙一年级下册范文1

一、让“生活”走进课堂,加强学习材料的实用性

我们首先要搞清一个问题,就是学生为什么要来到课堂上学习数学?这个问题似乎浅显,却值得我们思考。小孩子学习数学无非是为了用,为了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因此,我们的数学不能远离生活,不能脱离现实。这就要求我们在备每一节课前都要想到这些知识与哪些实际例子有联系,生活中哪些地方使用它。例如:在一年级下册《100以内的连减》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一上课,我就抱着全班同学的练习册进了课堂,举行了一个颁奖仪式:先让练习册得“优”的12名女生到讲台上站成一排,每人发一朵小红花,又让练习册得“优”的10名男生到讲台上站在第二排,每人发一面小红旗,并让全班同学鼓掌向他们表示祝贺。然后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还有多少名同学的练习册没有得“优”吗?你是怎么知道的?能说说你的想法吗?你认为应该怎样计算?这个内容实际上就是本节课所要教学的例题,只是我把它换成了学生熟悉的情境,他们就能很自然地找到两种解法,可以从总人数里去掉12,再去掉10,也就是连减。也可以先想想两次一共有多少名同学站到了讲台上领奖,再从总人数里一起去掉。学生自己列式,自己解释。

二、让课堂融入生活,体会学习材料的具体感受

现代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学习数学时,他们的心智活动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原型入手,唤起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感受,使学习成为学生发自内心的需求。例如:在教学北师大教材一年级上册《比高矮》这部分内容时,我是这样导入的:课前教师故意把黑板擦放在黑板上方的边框上,一上课教师故作惊奇的说:“咦,黑板擦怎么跑那么高,谁愿意帮我把它拿下来?”上来拿的学生由于个子矮,够不着,他就跳起来很吃力地够着拿,还是够不着。老师微笑着说:“还是让我来拿吧。”老师动手拿下了黑板擦。并问:“同学们,刚才为什么他很费力也拿不到,而我这么容易就成功了呢?”学生纷纷发言:因为老师个子高,学生个子矮;说老师个子比他高,他比老师个子矮;老师你都长到黑板那儿了,所以一下子就够着了……老师根据学生的发言,马上叫刚才拿黑板擦的那位学生上来站在老师身边,再次比高矮,并引导学生用完整的语言表达。教师总结:看来在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知道谁比较高,谁比较矮,才能根据不同的情况来处理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比高矮。 这样的导入设计很新颖,体现了新理念、新教法,让学生在一片欢笑声中理解了比较高矮的重要性。在具体感受和体验中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和情感。

三、让情景走进课堂,增加学习内容的实际体验

例如:在教学教材一年级下册24页《100以内的加减法》时,我利用了书上青蛙吃害虫的情境图。让两个同学戴上青蛙头饰扮演青蛙吃害虫,其中一个又高又胖的男同学扮演大青蛙,一个又瘦又小的同学扮演小青蛙,让他们走上讲台,张大嘴,做着吃害虫的动作,然后他们碰面了开始对话:大青蛙说:“你今天的收获怎样?”小青蛙说:“今天我吃了30只害虫。你呢?”大青蛙自豪地说:“比你的多多了,我吃了56只害虫。”这时让下面的同学提出一些数学问题:两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害虫?大青蛙比小青蛙多吃多少只害虫?……然后由学生列出算式,并在计数器上展示计算的过程。同时,老师利用学生的表演,渗透环保和爱护动物的教育,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既学习新知,又实际感受到了数学的魅力与价值。

四、让民主和谐走进课堂,营造学生乐于交流的氛围

小青蛙一年级下册范文2

[关键词]朗读指导;一年级;阅读;文本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6-0041-02

一年级的课文语言优美,浅显易懂,节奏感强。如何指导一年级学生朗读,优化朗读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低年级要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根据课标精神,我对低年级的朗读教学大胆地展开探索。下面谈谈我的一些具体感受。

一、认识文本,让孩子喜欢阅读

一年级的课文大都是孩子们感兴趣的美文或故事。对一年级的学生的教学,激起他们读书的兴趣尤为重要。在课堂教学中,我尝试了以下激趣方法,效果颇佳。

(一)创设情境读

在课堂教学中,我充分运用挂图、白板和体态语言等创设课堂情境,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实感。例如,教学《小小竹排画中游》一课时,我让学生一边看图,一边听我配乐范读。他们被优美的情境所感染,好像自己就是那个撑着竹排在如画般的江南游玩的孩子一样。

(二)角色表演读

一年级的孩子有强烈的表演欲望。在执教《四季》一文时,为了让学生融入故事的情境中,我课前准备了草芽、小鸟、青蛙、荷叶、谷穗、雪人等头饰。课堂上,我让学生戴上这些头饰,一边朗读一边体会这些人物说话时的语气、动作、表情,再把它们表演出来。这样,学生越读越有动力,越表演越有劲头。特别是一个孩子在做“雪人大肚子一挺,他顽皮地说”的动作时,那表情活灵活现,动作惟妙惟肖,尽显“顽皮”的本意。

(三)引导比赛读

根据低年级学生喜欢竞赛的心理特点,我在教学中经常进行朗读比赛。这种方法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展示他们朗读的最高水平。形式有小组赛读、男女赛读、挑战读等,比哪个小组读得齐、谁的声音好听、谁读得更美等。

二、走进文本,让孩子期待阅读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阅读氛围具有激励学习动机的功能。创设浓厚的阅读氛围,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熏陶、感染学生,较之单纯说教易于被学生理解并引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更利于培养学生自觉阅读的习惯。一年级教材文本大都是经典美文。在教学中,无论课前、课中,还是课后,我都以“趣”激情,引导学生沉入文本,感受理解文本的情感。同时,我还通过问题让学生形成阅读期待,激发学生阅读探究的强烈愿望,引导他们运用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知识储备设身处地地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充分运用自己的理解力和想象力去体会课文,用自己的境遇和情感去感悟文本,从而真正地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心灵深处。

(一)课前导入期待

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的《春雨的色彩》一课时,我先有感情地朗读了课文的第一、第二两个自然段,然后出示问题:“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呢?”我的问题一出来,孩子们便活跃起来。从他们那一双双明亮的眼睛里,从他们那一张张叽叽喳喳的小嘴里,我知道,他们渴望知道答案。我适时地抛出问题:“孩子们,小鸟们也正在争论这个有趣的问题,你们想知道答案吗?”“想!”孩子们异口同声地答道。美妙的课堂之旅就这样在孩子们的期待中拉开了序幕。

(二)课中延续期待

如,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荷叶圆圆》一文,我着重关注文中写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和小鱼儿在荷叶上的动作的词――“躺”“立”“蹲”“游”。教学写小水珠一段时,我让孩子们自己读,找出描写小水珠在荷叶上动作的词。当大部分学生找到“躺”这个词后,我让他们闭上眼睛想象这样的画面,并说说为什么这里用“躺”,可以换成其他词吗。孩子们各抒己见,但始终没有说清楚。这时,我给学生播放一段视频:湖里一大片一大片的荷叶,其中的一片荷叶上有一颗小水珠滚来滚去……如此形象直观的画面,很快让学生理解了“躺”字的传神之处。这时,我抛出学习下个自然段的重点问题:“你们想知道小蜻蜓为什么用‘立’吗?那就赶快去读读课文吧!”在这样的期待中,学生开始了下一个自然段的学习。

(三)课后留下期待

教学中,我不仅仅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而且把他们引向课外,朗读相关的内容。在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的古诗《春晓》和《村居》后,我让孩子们回家在家长的帮助下收集一些描写不同季节的古诗,准备进行古诗朗诵会。孩子们回家后,纷纷找出《唐诗三百首》《唐诗宋词》《睡前唐诗》等,读得不亦乐乎,满怀期待古诗朗诵会的举行。

三、享受文本,让孩子爱上阅读

阅读是一种兴趣,是一种情感的沉淀,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阅读总量要达到450万字,第一学段(1-2年级)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这就要求在注重课堂阅读的同时,还要M行大量的课外拓展阅读。

(一)师生同诵文本

于永正老师说:“语文教学的亮点,首先应该在朗读上,老师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并引导学生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是一种美丽的境界。师生能读得入情入境的语文课堂,一定是充满生机、充满灵性、充满情趣的课堂。”教师的范读是朗读教学的最好资源,尤其是对一年级的学生而言。一年级学生正处在初步学习阶段,具有很强的模仿性和向师性。教师精彩的范读就显得尤为重要。课堂上,当孩子们想读好,而又读不出“味”的时候,我适时点拨,并示范朗读。我的范读,不仅有生动、形象、富有启发性的有声语言,还有目光、姿态、表情、动作等无声的体态语言。这些体态语言,在一年级的朗读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谓“无声胜有声”。在一遍遍的范读中,孩子们和我一同走进文本,感悟文本的美。

(二)师生共读课外书

学校是读书的场所,是书籍的王国。真正的好教师必定是一个读书爱好者。我从一年级上学期开始便督促孩子多读课外书,并有计划性地向孩子们推荐了《安徒生童话》《窗边的小豆豆》《昆虫记》《一年级大个子二年级小个子》等,要求他们一个月至少要读一至两本书。每周利用阅读课,就孩子们感兴趣的课外书,和他们一起阅读、讨论、思考,一起感受好书带给我们的无穷乐趣。

(三)亲子共读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影响孩子的第一场所。因此,我在每学期的家长培训会上强调:“一个爱读书的家庭准能培养出一个爱读书的孩子!请各位家长一定要重视‘亲子阅读’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自从班级开展亲子共读活动以来,家长们大力支持,买书、读书已经形成习惯。亲子共读,父母与孩子共同学习,一同成长,为父母创造了与孩子沟通的机会,为孩子营造一个浓厚的家庭阅读氛围,何乐而不为呢?

小青蛙一年级下册范文3

关键词;教好数学 回归生活 增加实际体验

一、让数学进入生活,加强课本的实用性

学习数学无非是为了用,为了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为了长大后能在社会上生存。总之,数学教学就要做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体会到生活处处有数学”。例如:我在教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植树问题》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你们参加校园的植树活动,植树的路线老师已经画好了,现在我把同学们分成三组,小组长负责栽树,每个组要按老师的要求去做,第一组同学举行了一个颁奖仪式:先让练习册得“优”的6名女生到讲台上站成一排,每人发一朵小红花,又让练习册得“优”的5名男生到讲台上站在第二排,每人发一面小红旗,并让全班同学鼓掌向他们表示祝贺。然后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还有多少名同学的练习册没有得“优”吗?你是怎么知道的?能说说你的想法吗?你认为应该怎样计算?这个内容实际上就是本节课所要教学的例题,只是我把它换成了学生熟悉的情境,他们就能很自然地找到两种解法。也可以先想想两次一共有多少名同学站到了讲台上领奖,再从总人数里一起去掉。学生自己列式,自己讨论、计算,这样不但让学生比较形象、直观地理解了连减的意义,牢固掌握了连减的计算方法,而且表扬了作业优秀的同学,激励其他同学向他们学习并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

二、把学习数学变成具体的

小学数学是数学教育的基础,是孩子们一生中学习数学的开始。如何在孩子们面前展示出一个五彩缤纷、与生活紧密相关的数学世界,把抽象、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和亲近,让孩子们发自内心地爱数学,主动地用数学。我认为,在教学中,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原型入手,唤起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感受,使学习成为学生发自内心的需求。老师根据学生的发言,马上叫刚才拿黑板擦的那位学生上来站在老师身边,再次比高矮,并引导学生用完整的语言进行表达。教师总结:看来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问题,同时,我们经常需要知道谁比较矮,谁比较高,才能根据不同的情况来处理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比高矮。这样的导入设计很新颖,体现了新理念、新教法,在具体感受和体验中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

三、创造性地使用情景图,增加实际体验

打开数学新教材,映入眼帘的是五颜六色的图画,生动有趣的故事,憨态可拘的动物,深受欢迎的卡通,这不仅给枯燥的数学课赋予了活力,更为我的教学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教材为我们小学数学教育者提供了这样许许多多的情景图。实质上是编者把他对人生的理解、对现实的看法,转化到书本上以图的形式来展示,并不是要广大教师局限在图中,必须看图、用图、讲图。我在实际教学中感到,教师学生拿着实物走进教室,动口、动手创设一个个比较真实的情境,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学生能更快地进入学习角色,能产生更大的学习兴趣,能有更具体的感受和体验。我经常根据书上的图找来图片、实物、自做动物头饰、编写童话故事等,领着学生动手动口,还用模拟表演来亲自创设情境,使数学知识更具生活性和趣味性,效果很好。例如:在教学一年级《100以内的加减法》时,我利用书上青蛙吃害虫的情境图,让两个同学戴上青蛙头饰扮演青蛙吃害虫,其中一个又高又胖的男同学扮演大青蛙,一个又瘦又小的同学扮演小青蛙,让他们走上讲台,张大嘴,表演吃害虫的动作,然后他们进行遇面后的对话:大青蛙说:“你今天的收获怎样?”小青蛙说:“今天我吃了20只害虫。你呢?”大青蛙骄傲地说:“比你的多多了,我吃了34只害虫。”这时让下面的同学提出一些数学问题:两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害虫?大青蛙比小青蛙多吃多少只害虫?……然后由学生列出算式,并在计数器上展示计算的过程。同时,老师利用学生的表演,渗透环保和爱护动物的教育,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既学习新知,又实际感受到了数学的魅力与价值。

四、创设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乐于交流

小青蛙一年级下册范文4

一、以“采”注入课堂——激活学生有目标的“背”

心理学研究表明,恰当适宜的教学环境,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活动的质量和效果。为了给学生的学习活动创设和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我精心安排了课前扣人心弦的广闻博采,不断引进时代的“活水”。例如:在课前我组织学生进行“每堂一首诗”“每课一成语”“每天一单词”的活动,这些栏目吸引了 学生的求知欲,增强了文化底蕴,也提高了学习成绩,只是短短的两分钟,打开了学生记忆的大门,古诗、成语、单词背的很熟,久而久之养成了良好习惯,知识很丰富,课堂很活跃。

二、以“研”注入课堂——激活学生有体验的“学”

俗话说:“学贵有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探索知识的思维活动总是由“疑”开始,又在解“疑中得到发展。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只重视学生的“接受性学习”,而没有关注在教师指导下的“研究性学习”。所以,新课标指出:“在教学中学生的‘探究性’、‘合作性’学习,是课堂合作的主要形式。”让学生人人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消除差异性对课堂学习的不好影响,极大地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创新性。

如《这个办法好》的教学中: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从的所作所为看出他从小是一个爱劳动的孩子,也充分领略了他的风采;接下来我们动脑想一想的办法好在哪里?从中又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生:边读边画出动脑想办法的句子。

生1:我认为小时候会合理分工。

生2:我认为是一个善于动脑思考的孩子。

师:在生活中你还遇到或了解到了哪些动脑筋、合作解决问题的事情?

生:值日生做值日时分工,有人扫地,有人摆桌椅,有人擦灰,省时省力。

师:这种分工合作,提高做事效率的方法值得敬佩。

本节课的“研读”充分尊重学生的合作探究兴趣,分享丰富完整的学习快乐,在与他人共同学习、分享经验的过程中,合作与共享的个性品质得以彰显和发展。

三、以“演”注入课堂——激活学生有个性的“学”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者崔琦先生说过:“喜欢和好奇比什么都重要。”“演一演”既锻炼了他们的自信心和胆量,又让其他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课堂气氛很活跃。

例如:我在教《咕咚》一文时,为了让学生真正了解这个童话故事所阐述的道理,我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他们喜闻乐见的表演活动。选几名同学分别扮演课文中的白兔、狐狸、猴子、小鹿、松鼠,每个学生能按照课本内容进行认真表演,他们表情到位,语言准确,使课堂一下子“活”了,从自己的表演中领悟到遇事冷静,要学会分析,不要盲目地跟随别人,学生的展开想象的翅膀,兴趣盎然地享受表演赋予他们的无穷乐趣,整个课堂充溢着耐人寻味的无穷魅力。

四、以“读”注入课堂——激活学生有情趣的“学”

朗读是一种语言实践活动,是将默无声息的语言转化为易被人接受的有声语言再创活动。《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要求: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朗读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朗读是每个小学生必备的能力,是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及丰富学生情感的有效途径。它能够使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受到感染和熏陶,并能够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巩固,使抽象的文字符号渲染出丰富的感彩。

例如:我在教《快乐的小青蛙》一文时让学生分角色读。“是谁在井里唱歌呀?”大象奇怪的问,读出疑问、好奇的语气。“是我,小青蛙”小青蛙赶紧说,“大象伯伯,快救我出去吧!”读出小青蛙的兴奋、激动、有礼貌的语气。“你掉进河里,怎么不哭,还有心思唱歌呢!”读出大象的疑惑,语气要亲切。“你真是个又聪明又勇敢的小家伙!”读出称赞的语气。

这种分角色有感情朗读有鲜活的生命力,既能真切感受课文内容,又仿佛置身事发地,使学生懂得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要有乐观的态度,勇敢地面对,多动脑筋想办法,一定会战胜困难。

五、以“说”注入课堂 激活学生有动力的“学”

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心理需求创设一些具有启发性和开拓性的问题,并不失机地提出来以触及学生的兴奋点,激发其求知欲,拨动他们思考的琴弦,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例如:教学《小熊和小鹿》一文时,我让学生看图说图意,将语言文字与直观形象的事物联系起来,加深对故事情节的了解,体会词句的意义,感悟文中角色的特点。课文学完后,我让学生畅所欲言谈感受。

这样的课堂成为学生表达的空间,在参与学习的群体中取了新的信息,他们毫无顾忌地自由表达,自由评价,拥有欢乐、兴趣和成功。

六、以“练”注入课堂—激活学生有发展的“学”

语文必须结束一切不动笔的状态,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发展。”教师必须注重语言文字中“写”的训练因素,但不能再把学生的“写”锁定于某个点上,指导他们读读写写,写写读读,读写结合起来。凸显个性,达到感染熏陶与个性体验的生命结合。

小青蛙一年级下册范文5

长春版语文教材的编写,遵循了儿童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在低年段,教材中出现了很多象形字,它们是用描摹事物形状的方法来造的字,这些字更容易被学生认知。对于这些象形字的教学就可由图入手,分析图形与字义的联系,了解由图到字的演变过程,然后综合分析图形、字形与字义三者之间的联系。如,“燕”字笔画较多,学生识记起来较为困难,就可以运用图画演示这一汉字的演变过程,学生通过观察很容易从“燕”字中找到哪里是燕子的“头”,哪里是“翅膀”,哪里是“身子”,哪里是“尾巴”了,这样,学生不仅识记了汉字的字形,也了解了汉字的字义。这样的汉字很多,如“鸟”、“乌”、“日”、“月”等等。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自己就能想办法去识记汉字了。记得学习“飞”字时,我们班有一个小男孩马上把小手举得老高,他发言时说道:“我觉得‘飞’字的横折斜钩像小鸟的头、身子和尾巴,而那两个点就像小鸟张开的两个翅膀。”这种直观形象的教学方式,不仅有利于学生了解汉字据形知义的特点,掌握象形字的音、形、义,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编制字谜――联想法

汉字繁难的笔画、复杂的结构给小学识字教学带来了困难,但应该看到,汉字的形体结构却为我们编制字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常用编字谜的方法帮助学生识字。如,乖:乘人不备(拆字法);俄:先人后己;化:华北;乃:后起之秀(特指法);更:与人方便;今:用心读书(反拼法);碍:砸左边,得右边(拆拼法);券:拳头对刀(移位拼字法)。久而久之,对于一些能力较强的孩子自己也会编字谜识记汉字了,在学习“朝”这个字的时候,班级里的一个孩子脱口而出:“十月十日。”在同学们的赞扬声中,激发了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三、加加、减减――比较法

汉字中合体字占了多数,这些字多数都是运用了形声字造字法,这些字学生如果对于基本的字根掌握得扎实,了解了部首具有表义作用的情况下,那么只要加一加、减一减或者换换部首作作比较就很容易识记了。如,长春版语文教材一年级下册中有一首儿歌:“河水清清,天气晴。小小青蛙,大眼睛。请你保护小青蛙,多为人们捉害虫。”学习这首儿歌的同时学习了带有“青”字的四个汉字“清”、“晴”、“睛”、“请”学生就可以用加一加或作比较的方法进行识记。在学生识记过后可引导学生看一看这些汉字有啥特点,在学生发现这些汉字中都有“青”字,而且部首和汉字的字义有一定联系的情况下,可以让学生读一读形声字的儿歌:“形声字,好识记,形音义,有联系。声旁帮着辨字音,形旁帮着辨字义。”这样,学生再遇到形声字识记就不困难了。

四、动作示范――表意法

有些表示动作的汉字,学生记忆字形并不是难事,而区别汉字的字义却成为了难点。如,盲人摸象一课中出现了三个带有提手旁的字,即“摸”、“扯”、“抓”。学生运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字形并不难,但区别三个字的意思有一点难了,不过只要让学生做做动作,学生很容易就感觉到三个字字义上的差别了。

五、意义合成――义缀法

会意字的特点意义合成,字义为各个构件意义之和。因此,这种会意字的教学,教师应该先将字分解成几个构件,让学生了解各个构件意义,再将这些意义连缀起来,理解该字的意义,最后因义识形,让学生从构件和字的意义关系这个方面掌握该字的形体。如,“尖”、“卡”的教学:

尖:由小、大两个构件组成,字义即为上小下大的东西。

卡:由上、下两个构件组成,字义即为上不来、下不去,夹在中间。

小青蛙一年级下册范文6

语文教学快乐教学低年级新课程改革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状态,倡导学生积极参与、自主探索、乐于学习、勤于动脑,逐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对教育改革理念认识不深刻,再加上一些低年级孩子没能形成稳定的学习方法,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等方式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依然普遍存在,对孩子的成长和能力的发展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稳步开展快乐教学法非常必要。

一、快乐教学概述

所谓“快乐教学”,是近几年来提出来的称谓。其实,快乐教学的思想理念在我国古代就开创了先河。著名的大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应当讲究一种乐趣,而且在乐趣的刺激下学习效率会更高;而伟大的西方教育家夸美纽斯也曾经说:“作为教师要和善而快乐的教育儿童,在没有殴打和哭泣的条件下,让孩子们喝下知识的饮料。”由此可见,快乐教学理念的提出,是具有极高的理论价值,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年来,提出的快乐教学法主要指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创设快乐轻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下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之中,从而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儿童的全面发展。

二、快乐教学法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一)营造愉悦的学习环境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有些教师片面的追求语文成绩,为了强化学生的记忆,常常忽视课文内容的理解,将教学重点放在字词句的背诵上,这种做法严重地阻碍了学生的语文感知能力的发展。新时期面对低年级小学生,语文教师必须转变思想,为学生学习营造浓厚的氛围,满足儿童的心理需求,创设各种具有吸引力的学习空间,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长春版二年级下册《春天在哪里》一课的教学中,对于春天的感知不能仅仅来自于文本的解读,课下教师和同学一起把教室打扮一新,贴上一些柳树、桃树、鲜花、小草……将学生置身于清新怡然的春日图景之中,带给孩子愉悦的气息,学生边走边看边读,边找春天,可以水到渠成,事半功倍。另外,教师可以发挥激励性语言评价,为学生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众所周知,任何人都喜欢听到别人的赞美,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通过对学生的激励、肯定和赞扬来扩大学生的闪光点,形成一定的心理定势,让学生在“正强化”环境的促进下快乐学习。

(二)创设互动的师生关系

传统的语文教学中,人们容易片面的理解“严师出高徒”,把教师的“严”理解为整天板着脸,站在讲台上,低年级孩子本来就害怕老师,面对整天没有笑容的老师,心惊胆战的听课,严重影响学生思维的发展。因此,新课程背景下,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转变角色,走到学生身边,以微笑鼓励每一位学生走进语文的天地,如春风拂面,如细雨滋润,并进行积极的互动,让学生在教师饱含激情的语言、端庄的仪态、亲切的眼神中享受语文世界给予的温暖,享受精神的食粮。例如:长春版一年级上册《青蛙给星星打电话》一课教学中,当学生自己读过了课文之后,教师安排分角色朗读,教师可以自己深入学生中间,扮演星星的角色,并声情并茂的进行朗读――“天上美着哪!”用表情表现出“美”的程度;“喂,喂,小青蛙到天上来玩吧!”此时一定要读得热情一些。学生在老师的带动下,也产生了想飞上天一看究竟的愿望,所以读起青蛙来也惟妙惟肖,认真极了。这样,师生在交流、互动、平等的基础上加强对课文的体验,可以唤醒学生对于语文的喜爱,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搭建有趣的教学平台

有趣的教学平台是提高学生兴趣,实施快乐教育的重要途径。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可以发掘多种教学方法,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情境,做到以情导趣,以趣激情,从而促进低年纪小学语文教学的和谐发展。通常采用的方法有多媒体辅助设备、播放录音、动手小实验、我来表演等,通过听、说、读、演调动多种感官参与,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在快乐的情境中徜徉于语文世界。例如,长春版一年级上册《小小的船》一课教学中,为了搭建有趣的教学平台,教师课前将黑板装扮成了一块深蓝色的夜暮,上边繁星点点分布,月牙弯弯悬挂,学生走进课堂如身临其境一般,开始上课的时候,演示投影片,一个小姑娘坐在月亮上,荡来荡去的,悠然自得,同时教师播放儿歌《小小的船》,学生在充满童真童趣的夜幕下产生了对夜空的无限遐想,想象自己坐在月亮上玩耍的情景,在快乐的气氛中,激发了对自然的喜爱和探索地欲望。

(四)创造新颖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更注重于教师的主体地位,而忽视了学生的自身感受,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填鸭式”的教学实在没有吸引力,常常让学生感到厌烦。因此,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创造独特新颖的教学方法,推陈出新,争取通过创造性的教学方法给学生更多的体验感受和学习动力。例如,在低年级语文教学当中,小学生学习拼音、笔画、偏旁这些内容比较多,而且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必须打下扎实的基本功才有利于语文能力的提高,而这些内容的学习常常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为此,教师可以利用编游戏、唱儿歌、书法比赛、抄写大战、汉字大本营等一系列的教学方法活化课堂教学,把机械重复的教学内容变成生动有趣的,从而有效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是基础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实施快乐教学是推进基础教育发展的一个有效方法。面对低年级小学生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实施快乐教育,还给孩子快乐童年,让孩子在快乐中与语文为伴,是当代“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完美诠释,也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唐辉艳.让孩子快乐、高效识字――浅谈低年级的识字教学\[J\].学周刊. 201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