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护士心理健康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护士心理健康论文范文1
关键词:心理需要;心理压力;心理负担;心理需要。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心理健康与否,关系到能否完成传播人类文明和先进思想,培养健康向上、积极进取、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问题。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观念的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手段的日新月异,不少教师感到很不适应,心理压力加大。维护并增进教师的心理健康,满足教师在教育改革和发展形式下的合理心理需要,是学校管理的首要问题,笔者结合工作实际,提出几点浅见与同行研讨:
一、树立新人才观,维护教师"期望学生成才"的心理需要。
通过各种形式多种渠道宣传树立新人才观,使教师明白人与人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和个体学生间的不同发展。我们不但需要一大批专家、学者、高科技人才,还需要数以乙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只要让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得发展,他们就是不同的人才。从而消除考试得高分才使"好学生",才是人才的陈旧观念。树立面对全体学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达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维护教师"期望学生成才"的心理需要。
二、加强教师的培训,提高实践能力,减轻教师"减负不减质"的心理压力。
"减负不减质",是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要求教师既要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又要提高教学质量。这对教师的思想观念、师德修养、文化科学知识、教学方法、教学基本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教师产生很大的压力,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加强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加强师德修养的培养,加强教育科研。不断提高教师教育理论认识,提高教师教学实践能力,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提高教师进行素质教育的能力,向课堂要效益、要质量。一是有利于提高教师整体水平;二是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深入地开展;三是有利于保证基础教育的基本质量;四是有利于提高教育教育教学能力,以平常心态投入教学,消除"减负不减质"的思想压力。三、抓好优化组合,减轻教师聘任制带来的心理负担。
当前推行的教师聘任制给不少教师带来了危机感。如何抓好教师队伍因事设岗的优化组合(不是优优组合),使学校现有师资力量达到最优设置,使编制内绝大多数教师在"能级"聘任中不断提高,在提高中被不断聘任,形成"聘任-培训-再聘任"的良性循环,既是受聘教师具备忧患意识,又使落聘教师看到希望。缓减教师聘任中的思想压力。
聘任中坚持老、中、青搭配,促进年级组教师的优化组合。青年教师具有思想观念新,思维敏捷,精力充沛,创新意识强,富有活力等优点。同时又去少教学经验,缺乏组织能力,对教材和教材体系不熟,对儿童心理特点缺少感性认识和实践经验,教学中往往达不到预期目的。老教师教学经验丰富,熟悉教材,组织能力强,并有自己的教学方法,但身体健康状况欠佳,创新精神不强,部分知识老化,往往容易墨守陈规,不能适应时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实行老中青三结合搭配,有利于"取彼之长,补己之短",老带新,新促老,共同进步。在新老搭配的优化组合中,老教师在指导青年教师的同时要求自己比以前做的更好,促使自己不断学习、不断总结,别落在青年人的后面,他们会在青年们的朝气蓬勃中感染上青春的气息,使自己充满青春的活力。青年教师也从老教师身上学到了敬业精神,学到责任感、学到教学经验,促使自己日趋成熟。老中青的优化组合,有利于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新老间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减轻了优胜劣汰的危机感和聘任制带来的心理负担。
四、认真组织教育教学经验,论文的交流和评选,满足教师经验、理论升华的心理需要。
护士心理健康论文范文2
论文关键词:光明思维,教学,儿科护理
“光明思维”是一种乐观向上的心智模式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1】,在儿科护理教学中引入“光明思维”,有意识地培养护生健康的人格,稳定的情绪和积极乐观的精神,不断提高自身应激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以保持身心健康。
1.“光明思维”引入儿科护理教学中的必要性
儿科护士的专业角色与其他专业有所不同,儿科护士要提供以“家庭为中心”的服务,并对每一年龄段的患儿施以发展性照顾。作为护理服务的提供者,她们的身心健康状况直接影响着护理服务的质量,决定着护理职业角色扮演的成败。这要求儿科护士不仅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专业素质,还特别强调儿科护士应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而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的过程始于护理的教育之初。传统的护理教育习惯于刻板的机械的护理知识的传授,而缺乏以学生为中心,以情景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的人文教育的方式。这样的学生到了临床工作中,难以适应复杂多变的工作场景,即表现较差的环境适应和自我适应【2】。
2.儿科护士的压力来源
2.1医学模式改变带来的学习压力
儿科护理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已由往日单纯的患儿护理变革为对所有儿童的生长发育,疾病防治,保护和促进儿童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医学科学不断发展,知识不断更新,竞争压力在不断加大,同时患者及其家属对护士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护士面临的学习压力也越来越大。
2.2 多元化角色带来的心理压力
随着人们对护理工作的高标准、严要求、护士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更大压力。而儿科护士的专业角色有所不同,扮演着多元化角色:直接照顾者、患儿代言人、健康教育执行者等,患儿年龄小、起病急、变化快,情绪不稳定教育学论文,对医护人员有恐惧感,而无法正确描述自己疾病感受,哭闹以及儿科用药的精确性,易造成职业紧张和精神压力。
2.3高要求的专科技能导致的心理压力
儿科护士由于所从事的护理工作有别于其他专科的特点,其工作要求更加细致和耐心,同样的护理操作,婴幼儿的各项操作难度和风险都明显高于成人,且太多是独生子女“一针见血”是每位家长的心理,这必然会给护士心理造成压力。
3.应用“光明思维”进行儿科护理教学
光明思维是一种思维方式,它的背景是“积极的心态”。具体来说,光明思维共分为三个档次,逐级而出,即所谓的“三级光明思维”。光明思维的形成,可以通过不断练习中慢慢学会这种思维方式,实际是调整自己的心态。而护士的在校教育,目前还没有把心理训练摆在重要地位,缺乏有效的心理训练措施免费论文。因此,应尽早把“光明思维”引入儿科护理教学中,可从以下几方面做起,层层深入,不断培养。
3.1重视护生人格培养,提高良好心理品质的自觉性
自我管理能力是健全人格的最好体现,因此在进行儿科护理教学中应从关注护生的人格做起,首先要让护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客观合理地评价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位置,形成合理的心理支点,善于自我承认和自我肯定,善于保持积极向上的愉悦心境。用积极情绪影响和感染小儿,并由此得到理智上的愉悦。【3】其次可让护生自己培养自己,自己管理自己,提升自我管理能力,培养主动服务意识。
3.2加强理论与实践知识系统化学习,提高心理素质
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必须以有关理论为指导,娴熟的护理技术本身也能起到心理护理的作用,使家属产生信赖和安全感。在儿科护理教学中采用模块式教学法,根据儿科护理学的知识结构特点,形成三大教学模块即健康儿童保健模块、住院患儿护理模块、急危重患儿护理模块,即系统学习有关儿保科,病房,急救科护士系统化理论知识,让学生很快融入职业情景,更接近临床工作。且每一个模块设有相关的实训项目,实行专业技能分段式教学,系统性护理技术操作反复练习,以培养学生扎实系统的理论知识,娴熟过硬的操作技术,更有助于心理素质的提高。
3.3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学会关爱
在儿科护理教学中应向学生详细介绍儿科工作的特殊性,让其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强调做一名优秀的儿科护士必须具备更多的爱心、耐心、责任心。独生子女的家庭,关注长辈多、负面情绪多,沟通是很重要的。在教学中注重沟通语言和技巧培养。如在讲解小儿年龄分期及心理特点时,可强调对患儿多用肢体语言教育学论文,如抚摩、拥抱、游戏,使患儿有亲近感,以达到最有效的沟通。在平时常见疾病教学中多采用分组病例讨论,问题式教学法,让学生互相扮演患儿与家长的角色,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掌握沟通技巧。
3.4.培养团体精神,开拓新的心理优势
鼓励在校护生积极参加学校及校外各种有益的文体活动及集体活动,发展和培养团体精神,兴趣爱好广泛,随时保持活泼愉快的状态,积极向上,开拓创新的心理优势。
总之,在儿科护理教学中引入“光明思维”让学生用辩证唯物的观点分析问题,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出现的问题,用求实奋进的精神处理遇到的问题。丰富的理论知识,娴熟的操作技术,良好的沟通方式,才能产生自信心,才能以正常心态面对现实工作,让学生在校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及角色适应能力,以减少步入工作后的心理应激反应,缓解压力,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
(1)邓灿烂.用光明思维做好思想工作[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杂志,2003,(8):46
(2)贾启艾.护理学的人文底蕴[J].护理研究,2002,16(2):63—65
(3)杜建林.护士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J].中华护理杂志,1996,31(3);161—162.
护士心理健康论文范文3
论文关键词:护理新生,心理健康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日益增强,心理健康已成为备受关注的领域,护理专业学生所应具备的知识结构、专业特点和职业技能使她们在学习上面临更多的压力,更易导致各种心理问题的发生。而且因为护理工作对象、工作环境、社会地位、压力等原因造成的护士心理应激比一般职业更为突出,也要求护士具有稳定、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为服务对象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职业素质的培养当从职业教育阶段开始,护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心理健康调节能力直接影响到职业生涯,由于环境、生活、人际、学习等方面适应不良而发生心理问题的新生时有发现,直接影响新生心理健康和学习,并进而影响其专业成长和职业发展。
本课题通过对高职护理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和相关因素的研究,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重点和工作方法提供理论依据,加强新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新生心理健康水平。
本人运用SCL—90身心症状自评量表对本校2009级588名护理专业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水平的调查,并对其整体心理健康状况和相关因素进行评估,以期对心理辅导人员和学校管理人员的工作提供参考,并制定相关措施为护生心理健康成长提供更多的指导和帮助。
一、对象和方法
对象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本校2009级护理新生,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测试,共发放问卷588份,回收有效问卷564份,有效回收率95.9%。其中五年专三年级学生96人,高职单招生118人,高职高招生350人。
方法工具:选用90项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check-list90,SCL-90)为测评工具。该量表共90个项目,可以测查10个范畴的内容,其中症状因子9个,分别是:F1(躯体化)、F2(强迫症状)、F3(人际关系敏感)、F4(抑郁)、F5(焦虑)、F6(敌对)、F7(恐怖)、F8(偏执)、F9(精神病性)。采用5级评分制(1—5分):1-无:自觉无该项症状;2-轻度:自觉有该项症状,但并无实际影响或影响轻微;3-中度:自觉有该项症状,其程度为轻度到中度;4-相当重:自觉常有该项症状,其程度为中到严重;5-严重:自觉常有该项症状,其频度和程度都十分严重。。总分和阳性项目数反映心理健康状况的严重程度,因子分反映症状群的特点及其严重程度。
方法统一指导语,统一方法进行测试。以SCL-90测试结果作为基本数据,对护理新生在SCL-90中表现的总体特征进行分析,并与全国青年组常模作差异检验。另外比较五年专学生、高职单招生与高职高招生等不同群体之间的差异,全面了解护理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二、结果
(一)高职护理新生总体心理健康水平分析
一般来说,总分超过160分、阳性项目数超过43项即可做阳性筛选。单项因子分≥3,表示该因子症状程度达到或超过中等痛苦水平,提示可能存在较明显的心理问题。
经测试,样本中总分大于160分以上的有80人,为样本总数的14.1%;阳性项目数43项以上的有112人,约占样本总数的19.9%。
将各因子阳性人数和检出率进行排序(见表1),以及与全国青年组进行比较(表2)。因子分≥3的阳性人数检出率排在前四位的分别是F2(强迫症状)、F3(人际关系敏感)、F6(敌对)、F7(恐怖);与全国青年组比较发现,F2(强迫症状)和F8(恐怖)因子高于全国青年组并有显著差异,而F3(人际关系敏感)、F4(抑郁)、F6(敌对)、F8(偏执)等各症状因子都显著低于于全国青年组。
表1因子分≥3的人数与检出率(排序)
因子
人数
检出率(%)
躯体化
0(9)
强迫症状
20
3.54(1)
人际关系敏感
20
3.54(1)
抑郁
6
1.06(7)
焦虑
7
1.24(5)
敌对
10
1.77(3)
恐怖
8
1.42(4)
偏执
7
1.24(5)
精神病性
护士心理健康论文范文4
【关键词】心理健康; 心理干预
【中国分类号】R39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6-0105-01
医护人员每天直接面对患者,在对患者实施诊治和护理的过程中,他们要承担很大的压力,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的调查发现,医护人员存在明显的心理压力,并且工作压力是压力的主要来源[1]。压力能导致负性情绪及医护人员职业道德和诊疗水平的下降[2]。医护人员良好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仅有利于自身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也有利于患者的诊疗及康复。本次调查旨在探明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状况、主要心理问题、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为今后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健康干预打下基础。
一、对象和方法
1.调查对象:本次调查采取方便取样的方法,在2011年01月至2012年4月期间对保定市北市区市4所二级甲等医院正常在岗、不存在精神疾病的医护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64份,回收有效问卷334份。
2.心理健康评估工具: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一90),填表前给予被调查者统一的指导语并嘱其各自独立答卷,为了填写真实问卷,用无记名形式。该量表具有90个项目,每个项目根据有无及严重程度依次记为0、1、2、3、4分,分别表示无、轻、中、重、极重,然后统计各因子分和总分;对符合SCL.90总分>200分和/或至少1个因子平均分芝3视为有心理卫生问题。SCL-90总量表的同质性信度为0.97,各分量表的同质性信度在0.69以上,重测信度大于O.7,内容效应和结构效应也较好[3]。症状自评量表(SCL一90)
3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1 6.0软件包进行数据录入和统计学分析,采用一般性描述、t检验、方差分析、回归分析等统计学方法。
二、.结果1症状自评量表评分结果
2.1医护人员在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等项目上得分高于全国常模[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参与本次调查的医护人员总体心理健康水平较差。
三、讨论:
20世纪40年代召开的世界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上认为“人的心理健康是指身体上、智能上以及感情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自己的个人心境调整发展成最佳状态”.心理学认为“心理健康的标准认知功能正常,,情绪反应适度,意志品质健全,自我意识客观,个性结构完整,活动效能吻龄”.医生这个特殊职业,对心理健康要求高于其它行业,除此外还有自己职业特殊要求,具体为:①热爱自己的工作,积极乐观,心境愉快;②胜任医生工作,对于复杂病情有独到见解和处理能力;③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善于协调医患关系;④具有健康的人格,积极态度多于消极态度;⑤善于总结经验,有开拓创新精神。最近研究发现医护人员总体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医生各年龄段的平均预期寿命均低于当地居民,随年龄增长医生平均预期寿命低于当地居民的幅度也在增大[5]。医护人员的健康状况逐渐引起了相关学者的关注,心理健康是全面身心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不容乐观。一项相关调查显示75.56%的医生认为心理压力增大,41.69%的医生认为做医疗工作自信心下降[6]。另一项有关压力源和医师心理健康的调查中,多数医师都存在明显的心理压力(66/98),存在压力的医师在症状自评量表的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等因子上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7]。在本次调查中26.6%的医护人员症状自评量表SCL一90总分≥200分和/或至少1个因子平均分≥3,显示其存在心理卫生问题,医护人员在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等项目上得分高于全国常模。国内有相关研究表明,女性在压力下更易出现抑郁、焦虑状态,过度疲劳下更易出现躯体化症状[6],同时,本调查结果还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医生超负荷工作,心理压力过重,产生抑郁感 医生每天面对心情不好的病人,在超时工作状态下,病人把自己病情反复扩大的描述的负面心情,是希望引起医生的重视和得到合理解释,医生在这种互动的状态下,自己的心情也会产生负反应,行为上出现反应差、呆滞、遗忘,产生抑郁感.医生之所以产生心理健康问题,都是来自于工作造成的心理压力所致,除此之外,医生本身的心理素质、文化修养、性格和家庭的影响也是主要原因.这些负面心理和情绪长期积淀并得不到有效的改善和倾诉,或使情绪能有缓解的渠道,日趋严重的心理应激状态可使医生免疫功能出现异常或下降,也极容易产生身心疾病[9].这些压力导致了医护人员中更高的心理问题发生比率。不同科室医护人员的理健康状况存在差别在对不同专业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中发现,急诊医护人员心理健康水平低于一般人群,尤其是急诊科护士,他们在焦虑、抑郁和躯体化等问题上的严重程度在临床各个科室最为突出[10]。综合上述医院应对医生普及心理知识,在专科心理医生的辅导下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在工作中能从容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坚持原则和协调医患关系.培养医生乐观、开朗、豁达的性格,以积极的工作态度化解负面心理情绪,在工作中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做好自己本职工作.总之健康是衡量一个国家强盛的天平,健康也是标志一个民族强盛的皇冠[11]。医生的心理健康是保持人们身体健康的一个水银柱.我们今天提出和研究医生心理健康问题,只是一个侧面,意在提高医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同时,呼吁全社会都关注和重视.并把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辐射到我们社会中的各行各业,其目的为建立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和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夏保京.压力源与医师心理健康调查分析【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8(02):13l一132
[2]曹岚,唐春炫,蒋冬梅.重症监护病房护士的压力源分研究论文析及应对方式[J].护理杂志,2008(06):33—34
[3]韩金红,孙-龙r1_ip玉,韩金香.护士长工作压力源、心理健康状况及应对方式的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07(04)
[4]马长永.对医务人员所承受的不良压力及其医德退化关系的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7(02):121—123
[5]Smyth K A,Williams P D.Patterns of coping in blackworking women.[J].Behav Med,1991,17(1):40—46
[6]Vaillant G E,Bond M,Vaillant C O.An empiricallyvalidated hierarchy of defense mechanisms.[J].Arch GenPsychiatry,1 986,43(8):786—794
[7]Compas B E,Worsham N L,Ey S,et a1.When mom or dadhas cancer: Ii. Coping, cognitive appraisals, andpsychological distl’(2SS in children of cancer patients.[J].Health Psychol,1996,15(3):167—175
[8]余欣欣.离异家庭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及相关因素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 1(05)
[9]姜乾金.医学心理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护士心理健康论文范文5
关键词:老龄化社会;北京;中专护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12-0134-03
联合国将老龄化社会定义为:65岁及以上老人占总人口的7%,即该地区被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北京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全市常住人口达到1961.2万人,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70.9万人,占8.7%,与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65岁及以上人口增加56.6万人,比重上升0.3个百分点。①在可预见的未来,北京的老龄人口将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是医疗卫生资源的相对紧缺,对护士培养工作也将产生重大影响。
北京市护士需求分析
截至2010年底,北京注册护士数为67308人②,按这个标准核算,北京每千户籍人口注册护士为3.4人(全国平均水平1.52人③),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的护理人员数量标准(每千人口中应有2名护士),但与发达国家或地区相比仍有相当大的差距。部分国家和地区2009年的相应数据如图1所示。
《健康北京“十二五”发展建设规划》提出:“提高医护服务质量。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实行优质护理服务,显著降低患者家属陪护负担。”④2010年7月,北京市卫生局预测,北京市每年有7000人左右的护士缺口,⑤但同年,北京6所中专学校的护理专业计划总招生数仅1750人(如表1所示),与社会需求存在较大缺口。北京市对护士的旺盛需求,一方面,对北京卫生类中专护理专业的发展是一个机遇,另一方面,也对专业建设、护理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专护生构成的特殊性
年龄特点的普遍性 中专护生通常年龄都处在青春期阶段,且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处在这样特定的年龄段,她们与同龄人一样,受年龄、家庭背景、文化知识结构、人生阅历和思想成熟度的制约,很容易出现主观与客观的反差,造成自我意识矛盾。学生往往表现出自我中心意识过强、自私自利心理普遍、情绪不稳定、缺乏应有的积极向上的理想和追求、情绪自控能力较弱、异往行为偏差等类似心理问题。
性别组成的特殊性 由于职业特殊性,从事护理专业工作的医疗工作者基本上为女性,有学者对我国内地9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179家医院及9774名护士进行了抽样调查,发现其中122家(占68.5%)医院有男护士,男护士人数只占护理人员总数的0.92%。⑥以北京卫生学校为例,2003~2011年共招收4011名护理专业学生,其中男生只有63名,占1.57%;在2003~2006年、2008年招收的1799名护理专业学生中,只有5名男生,占0.28%,可见男护士中所占比例极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面对中专护理专业基本只招收女学生的现状,我们需要正视学生群体单一的性别构成,解决有可能出现的某些心理健康问题。
中专护生易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
自我中心意识过强 现在中专生大都来自独生子女家庭。由于在家庭生活中长期以自我为中心,尤其是有老龄长辈的过分溺爱,她们习惯于随意支配、指使别人。进入中专学习后,他们与家庭的联系相对较少,但仍希望别人围着自己转,而现实情况正与此相反,许多中专护生就会产生严重的失落感。在实践中,经常可以观察到学生试图通过逆反的或对立的角色和行为,如恶作剧、故意捣乱、夸张炫耀、标新立异、逆反言行等来突出自我的存在,设法引起别人的关注,以此获得异常的自我满足感。
自尊心脆弱 性别对青春期学生的自尊心存在一定的影响。与男生相比,除学业成就外,女生往往对身体外表和社交成功更加在意。同时,一些社会信息暗示女生的学业成就是社交成功的绊脚石,这将女生置于一个困境中:如果她们的学业非常不错,那么,就阻碍了她们在社交上的成功。⑦纯女性环境还有可能会加剧困境的产生。
抑郁 有研究表明,25%~40%的女生和20%~35%的男生在青春期有短暂的抑郁体验,大约有3%的青少年患重度抑郁。⑧在青春期,女生抑郁水平普遍更高,这可能反映了应对压力方式的性别差异,而不是心境上的性别差异。男生更多地将压力外化,因此变得更加冲动和更具攻击性。与男生相比,女生更倾向于通过内心改变对压力作出反应,容易感到无助和绝望。如前所述,中专护生性别组成的特殊性有可能会加剧抑郁产生的概率并在集体内部互相传染。
不利于同一性形成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自我概念、自尊心和同一性在青春期得到发展,在这个阶段,青少年越来越依赖于他们的朋友和同伴作为信息来源,这种对同伴群体依赖性的增长使得青少年能够形成亲密关系。女性是先寻求亲密关系,然后再通过这些关系形成她们的同一性。中专护生完全或基本处于女性性别环境中,心理学认为,在这样的环境中,朋友或同伴也是同性别人群,无法提供丰富的信息来源,会妨碍她们寻求到亲密关系,进而不利于同一性的形成。
异往上的行为偏差 随着性意识的觉醒,中专护生在青春期逐步走进了异性接近期。她们渴望有能够亲近的异性朋友,希望建立良好的异往关系。而中专护生所在班集体独特的性别构成(甚至任课教师也都是女教师),使他们缺少与异性接触和交流的机会,也就很难建立良好的异往关系。在学生管理实践中,往往可以观察到中专护生班集体中总有充当男性角色的女生出现,也就是俗称的“大姐大”,这样的环境有可能对学生未来的婚姻产生潜在的影响,甚至有可能会诱发同性恋意识。
应对措施及建议
现代医学模式不仅关注身体健康,而且关心心理健康。中专护生的心理健康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学业发展,而且对他们未来的工作也将产生影响。良好的心理素质如果能在学生未来职业生涯中得以延伸,必将对护理工作质量及病人康复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我们需要关注她们的心理健康问题,通过切实有效的措施帮助她们顺利过青春期,顺利走向职场,为日益增加的老龄人口的护理事业培养合格人才。
加强老龄关爱教育 《联合国老年人原则》中指出:老年人应享有保健服务,以帮助他们保持或恢复身体、智力和情绪的最佳水平并预防或延缓疾病的发生。⑨老龄人口是需要护理工作最多的群体之一。根据中国目前的独生子女政策分析,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第一代独生子女出生,40年以后,即2020年左右,他们的父母将大量成为老龄人口(按25年一代估算),以入职10年培养好一名护士计算,现在中专就读护理专业的学生入职10年以后,正好遇到第一代独生子女赡养父母高峰。因此,在不久的将来,老年护理将成为现在中专护生的主要工作之一。在校期间加强老龄关爱教育,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对未来工作的适应性,另一方面,也是对同样作为独生子女的学生的一种教育,使其通过老龄关爱教育摆脱过强的自我中心意识。
心理辅导室重点关注,档案常态管理 目前,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得到了足够的重视,各类型学校大都建立了校内心理辅导室,配备了专门的心理辅导教师。针对护生的特殊情况,心理辅导室应予以重点关注,建议入学初就对中专护生进行心理测试,为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积累资料,在随后的学期至少进行一次心理指导或干预,建立中专护生心理健康档案常态管理机制。
构建教学管理、学科、任课教师和班主任立体关爱网络 中专护生的心理健康工作不能仅仅依靠班主任来进行,至少应该构建学校(由教学管理部门具体执行)、学科、任课教师和班主任构成的立体网络,共同努力帮助学生顺利度过青春期。教学管理部门在排课时可以倾斜安排男教师承担护理专业课程,增加护生与异流的机会;学科在专业建设方面应增加心理健康的教育内容,如邀请专家到校讲座,请往届学生回校传授经验等;任课教师与班主任平时和学生接触机会较多,有机会发现学生的突发心理状况,应及时开导学生,帮助他们解决个体心理问题。
注释:
①数据来源:北京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网,北京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⑥许莹:全国医院护理人力资源现状及需求研究.中山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⑦罗伯特·菲尔德曼,著.苏彦捷,等,译:发展心理学—人的毕生发展(第四版).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7年第1版:462-463页
⑧同⑦:第466-467页
⑨见联合国中文网站:http:///chinese/esa/ageing/principle.htm
作者简介:
护士心理健康论文范文6
关键词:急诊护士;急诊护理工作;工作压力;对策
【中图分类号】R197.323【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2-0429-02
急诊科是抢救急、危、重症病人的重要场所,不仅承担着急救转运任务,还要负责来诊的各种急危重症病人的诊疗、抢救以及留院观察工作;也是医院的前沿窗口和医院工作的缩影,直接反应了医院的医疗护理水平。急诊护理是涉及各类急性创伤及危重病人的抢救与护理工作的特殊专业,以急、忙、乱,工作强度高,易感染性、多学科性、暴力事件多为特点[1],具有高风险性、高应激性、无规律性、不稳定性,护理工作紧张繁重。由于急诊的工作环境复杂多变、危重病人多、应激频率高、工作量大、病人对护士要求高,造成急诊护士过大的工作压力和高度的精神紧张,已对急诊服务产生一定影响。因此,准确了解急诊护士的压力状况,提高急诊护士应对压力的能力,改善急诊护士的身心健康状况,是提高急救护理质量的根本保证,也是加强急诊护理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
1急诊护士工作压力源分析
急诊护士的工作压力源是多方面的,国内研究者对急诊护士的工作压力源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比较丰富的成果。吴欣娟[2]对急诊科、外科、ICU和手术室的382名临床护士的研究表明,护士的主要压力有:工作量太大、社会地位太低和福利待遇差。周英华[3]通过对梅州市88名急诊护士工作压力调查显示,排在第一、二位的压力源分别是“工作量及时间分配问题”和“护理专业及工作问题”。王雅芳[4]认为,超负荷的工作状态和长期紧张的脑力劳动、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多变的人际冲突、高期望的个人价值和不相称的社会地位是急诊护理人员最主要的应激源。康红宇等[5]认为,急诊护士的主要压力源有:工作的特殊性,如工作紧张、繁重,节奏快,工作环境相对封闭,工作无规律等;潜在的职业风险,如在不可能知晓患者有否传染病的情况下随时为其实施各种抢救治疗,甚至接触其伤口及血液、分泌物、排泄物等;工作的高风险性及复杂的人际关系。刘兆娥[6]对济南市五家三级甲等医院210名急诊科护士的调查显示,急诊科护士排在前十位的工作压力源是:经常倒班、工作量太大、工资及其他的福利待遇低、护理工作的社会地位太低、晋升机会太少、上班的护士数量少、继续深造的机会太少、担心差错事故、病人家属不礼貌、病区拥挤。苗金丽等[7]的研究表明,急诊护士的工作压力主要来源是:工作环境、工作性质、经常值夜班、人际冲突、与其他病区护士的落差感、潜在危险。谢晓华[1,8]的调查显示,怕出差错、护患关系、紧张的工作环境、管理者批评、工作量巨大,是急诊护士工作的主要压力源。
从众多研究成果中可以看出,急诊护士的压力源主要是工作性质、工作环境、人际关系、潜在危险。本人在对自己所在急诊科护士的访谈中也证实了这个结论。
2急诊护士工作压力分析
2.1工作性质:急诊护士主要面对的患者是急诊病人,而急诊病人病种复杂、发病快、变化快,来诊时间、来诊数量以及危重程度都无法预测,导致急诊护士必须时刻准备应对突如其来的事件,经常处于应急状态;急诊护士要经常面对垂死和死亡现象,这对护士造成极大的心理影响,有学者认为[9]:垂死和死亡现象作为一刺激因素除造成护士的直接心理压力外,还会产生继发影响,使护士产生恐惧感,惟恐自己的任何差错会导致患者的死亡,在这种心理状态下更易出现失误;另外,长期倒夜班、饮食无规律及睡眠紊乱,也导致急诊护士长期处于应激状态,使身心疲劳得不到有效调整。
2.2工作环境:有调查显示[10]:急诊科环境明显拥挤,布局不尽合理,绿色通道没有明显标志,区域划分不清,为护士的安全方面考虑不周到。由于历史原因,许多医院急诊科狭小,结构不合理,而急诊就诊病人逐年上升,每个病人有多个家属陪同,病人的增加与医院环境不相适应,造成多数急诊科拥挤、脏、乩、差的现象[11]。这些都增加了护士的心理压力。
2.3人际关系:随着护理模式的转变及医疗体制的改革,患者对急诊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12],而急诊科繁忙工作使许多急诊护士忙于具体操作,没有足够的时间与病人及其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使得病人及其家属认为急诊护士服务态度不好;急诊病人及其家属由于疾病的突然发生或加重而处于应激状态,这种应激状态会影响行为及情绪,导致对急诊护士态度不良;急诊病人及其家属在诊治过程中的不满意,容易迁怒于急诊护士;医护间在急救过程中发生分歧时,医生往往对护士尊重不够,导致急诊护士自尊心受损,产生心理压力。急诊护士面对的人际关系错综复杂,如果处理不当,就会陷入人际冲突的困境[13]。
2.4潜在危险:急诊护士必须在不明病情的情况下服务于病人,对有传染性的病人,急诊护士有被感染的危险;同时外伤患者出血等,操作中也有被感染的危险。近年来职业暴露及职业风险性增加,非典、HIV、手足口病、甲型流感等特殊疾病加重了职业风险,国内对特殊职业的保护尚未完善,医疗制度及相关职业的缺乏,加剧了急诊护士的职业风险性。急诊病人及其家属发现病情危重,感到急躁、焦虑、恐惧,希望能立刻急救的心情与现实有差别,常迁怒于急诊护士而发生摩擦,急诊病人家属责骂甚至殴打急诊护士,对急诊护士造成伤害。在急救中经常可以见到有敌意的病人,如醉酒、吸毒、精神障碍的病人,此类病人情绪不稳,易怒易躁,自私偏执,以我为中心,对医护人员不信任,对急诊护士具有很大攻击。
3急诊护士工作压力大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3.1身心健康状况差:压力会对急诊护士造成个体身心不健康,可诱发相关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塞、胃溃疡、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性精神病、头痛等[14]。林桂莲等[15]通过对30名急诊科护士心理、生理健康的调查可见,急诊科护士无论心理还是生理健康水平都明显低于普通科室护士,其中在心理健康方面强迫症状、焦虑较突出,而在生理健康方面月经异常、疲劳综合征、睡眠障碍较为突出。麻洁等[16]对106名急诊护士调查发现,急诊科护士睡眠紊乱、慢性胃炎、下肢静脉曲张等疾病的发生率远远高于其他科室;计月红等[17]的调查结果显示,急诊护士神经衰弱、期前收缩、心肌缺血、冠心病等发病率高于其他科室护士。
3.2生活质量下降:压力还会对急诊护士的生活质量造成影响。刘兆娥[6]的研究结果显示,急诊护士生活质量与工作压力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急诊护士生活质量比较低,主要原因是急诊护士相对其他职业人群来说,缺乏社会支持、经济收入较少、与付出不成正比、职业防护较差、慢性职业病多、风险大、参加社会娱乐活动和业余知识学习以及得到科研和晋升的机会较少,且较少受到尊重。
持续压力对急诊护士所造成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除了导致身心健康状况差和生活质量下降之外,还会导致记忆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等,无论是哪方面的影响,都会对救护质量产生影响。
4改善急诊护士工作压力的对策探讨
4.1改善工作环境:良好的环境能使急诊病人及其家属增强信心、感受到温暖,有利于缓和急诊病人及其家属的情绪;良好的工作环境有利于急救工作的有序进行,有利于提升急诊服务水平。因此,应该为急诊科创造一个利于工作、便于抢救、诊治、护理、布局合理、标志醒目的工作环境,避免抢救室暴露于公众之下,以防止病人家属目睹抢救后因不理解而出现过激行为;避免混乱,并将各种噪音降到最低,以免影响健康和情绪,减少护患冲突,以利于保证救护质量。
4.2加强培训和辅导:急诊护士的工作涉及面广,病情复杂,变化快,这就要求急诊护士必须知识面广;随着医疗模式的发展,护理工作逐渐从单纯的执行医嘱转移到为病人提供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的全面照顾的“人性化服务”,要求急诊护士必须学习更多的知识。另一方面,急诊护士经常要面对各种情况带来的心理压力,要帮助急诊护士学会自我监测与自我调节,要教会急诊护士感受自身心理、情绪等的变化,并能通过恰当的途径进行宣泄与调节,确保自己的身心健康。
4.3提高护患沟通技巧:服务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会说话,因少讲一句话或语言不得当可使整个服务质量降低一个大的档次[18]。在急诊护理工作中,很多冲突的发生是与护患沟通障碍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的。因此,提高急诊护士的护患沟通技巧,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可以提高急诊服务质量,同时,也能减轻急诊护士的心理压力。
4.4加强风险管理:急诊科既是社会医疗供需矛盾的缓冲区,又是社会医疗供需矛盾的集中体现区[19],是医院工作的最前线,面对的病人具有突发性、危急性、复杂性、不确定性等特点,工作任务繁重,应激性强,同时又承担较高的风险。而急诊护士作为整个护理过程的实施者,由于各种原因经常出现护理风险。护理风险是指病人在接受护理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一切不安全事件[19],经常体现在护理纠纷和护患冲突上。因此,要缓和急诊护士的工作压力,降低急诊护理风险,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风险管理方法和措施,如增强急诊护士的法律观念、加强急诊护士业务培训、强化急诊护士的服务意识、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等,将导致护理风险的因素减至最少,使急诊护理成为提升急诊服务质量的保证。
4.5领导支持:有学者认为,提高管理者的支持是影响个人工作满意感和心理健康的最有效方式[20]。急诊科护理工作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急诊护士的工作压力大。在持续高压力的工作状态下,在工作中难免出现一点失误。而当护士真的在工作中出现失误时,领导不应该一味的批评,而忽视正确的心理引导。当护士处于某种困境时,领导应能及时发现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心尽力给予帮助和支持。领导能给护士足够的支持,有利于护士缓解工作压力,使护士建立工作的最佳身心状态,激发护士持续工作的热情,以便更好的投入到工作中,从而提高护理质量。
4.6适时娱乐休闲:由于工作性质和特点等原因,急诊科护士长期承受比较高的工作压力,缓解急诊护士的工作压力是提高急诊护理质量的重要保证。缓解工作压力的方法有多种,其中适时进行娱乐休闲活动,不失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大家都有这样的体验,当身心比较疲惫时,去打一场球、或者去唱一场卡拉OK、或者外出旅游,都会觉得深心比较舒畅。同时,通过适时娱乐休闲活动,让平时难得见上几面的朋友、同事聚集在一起,聊聊天,谈谈工作体会,既可以给自己减减压,也可以增进朋友、同事之间的感情。有研究显示[21],适时娱乐休闲后,急诊护士的工作压力显著低于娱乐休闲前,急诊护士护理差错缺陷发生率显著低于娱乐休闲前。
参考文献
[1]张波.急救护理学[M].北京: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6:5
[2]吴欣娟,张晓静,高凤莉.护理人员离职意愿与工作压力相关性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4):197-199
[3]周英华,刘聪英,林翠兰,等.急诊护士工作压力和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J].中国临床护理,2009,1(2):85-87
[4]王雅芳.急诊护理工作应激对护士健康的影响及对策[J].护理杂志,2002,19(2):81-82
[5]康红宇,陈萍.急诊室护士工作压力源分析及对策[J].吉林医学,2008,29(24):2445
[6]刘兆娥.急诊护士生活方式及其与工作压力、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研究[硕士论文].山东:山东大学,2010
[7]苗金丽,李新玲. 急诊护士工作压力分析与应对措施[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22):98-100
[8]杨宝燕,王晓燕.急诊预检分诊工作的现状与展望[J].护理杂志,2004,2 1(3):47
[9]王瑞华.小循环夜班法的临床实践与研究[J].实用护理杂志,1993,9(5):38
[10]刘德容,杨裕红.急诊护士工作压力源及相关因素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07,23(1):27-28
[11]陈晓梅. 急诊护士工作压力分析及应对[J]. 医用放射技术杂志,2005(12):45-46
[12]孙明明.现代急救护理质量评价内容初探[J].护士进修杂志,2001,16(5):337
[13]席惠君,安锦慈,张岭.急诊护士心理压力分析及缓解[J].护理杂志,2003,20(2):88-89
[14]应菊素.急诊科护士工作压力与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相关关系的研究[硕士论文].广州:中山大学,2003
[15]林桂莲,唐秀明,刘玉霞. 急诊护士健康因素分析及措施[J].全科护理,2010,8(4):1015-1017
[16]麻洁,吴雅玲.影响急诊科护士身心健康的因素与对策 [J].护理研究,2003,17(增刊1):1-2
[17]计月红,张铁丽.急诊护士工作压力源及身体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现代护理,2006,12 (28):2654-2655
[18]罗桂花.预防急诊科护患纠纷的体会[J].齐鲁护理杂志,2008,14(21):123
[19]李晓惠,邹晓清.临床护理风险事件分析及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5):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