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范文1

一、山西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障碍

西部大开发的实施和“十六大”的召开给山西旅游业可持续地跨越式发展带来了契机。按照《山西省“十一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所确定的目标,到2010年末全省旅游总收入要达到800.9亿元,入境旅游人数达到87.8万人次,年均增长16%,旅游外汇收入达到3.3亿美元,年均增长10%。国内旅游收入达到774.4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长22.4%。应该更加注重旅游业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但是,山西旅游业要实现可持续地跨越式增长,首先必须克服制约其增长起步的障碍因素。

(一)政策支持不足,旅游业发展的环境差。建设支柱产业应有与之相匹配的扶持政策和资金投入。近些年,山西对旅游业投入虽有所增加,但全省旅游产业每年的投入尚不及建设一个中型煤矿的投入。由于山西是内陆省份,经济欠发达,在国内外知名度较低,旅游资源品位虽高,但长期以来省政府用于宣传促销经费严重短缺,每年仅为400多万元,这与旅游业发达的省市差距较大。在扶持政策方面,省里已有的如对旅游汽车和旅游星级饭店实施措施,一直不能落到实处。在提供银行贷款、税收减免、土地划拨等方面也没有新的扶持政策。一些同时存在着极佳旅游资源又有着丰富自然资源的地方,不能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给旅游业足够的重视,出现大量煤、焦产业复归现象,致使煤炭产业和旅游产业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制约了山西旅游产业发展。

(二)旅游业发展的外在和内在生态环境不佳,严重影响可持续发展和招商引资。山西是国家能源重化工基地,煤、焦、铁、化等产业长期在山西经济中占主导地位。这些产业在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限制了旅游业的发展。近几年,山西一些城市常被列入全国污染严重的城市,这对山西旅游市场开拓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随着旅游业的兴起,使旅游接待地的流动人口增加,旅游交通工具废气排放量增大,致使旅游接待地的空气污染、噪音污染和水质污染加剧;另外,旅游接待地人满为患的状况,增加了当地基础设施的负担;不少旅游者环保意识差,也加重了旅游景点的人为破坏。所有这些,都使名胜古迹的本来风貌和存在寿命受到严重威胁,也制约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因素依然明显。交通不畅仍然是制约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近年来,虽然省内及省际间航空和干线公路交通有了很大改观。但与其他省份相比,山西铁路建设比较滞后,一些重要的旅游客源地,如天津、成都、郑州等市往返列车档次太低,又无空调;太原至东北各主要城市、山东济南、江苏的主要城市等地,至今没有直达列车往返。加之,由于晋煤外运成为当前较长一段时期的首要任务,又进一步导致旅游客运的压缩。航空方面,山西目前只有太原一个国际口岸,境外航班唯有并港旅游包机,且时开时停。而国内航空飞机少、机型差、航线又不足。公路方面,通往重点旅游景区、景点的道路状况也不尽如人意。高速公路建设缓慢,难以满足游客舒适、便捷、“快旅慢游”的需要,这些直接影响客源、尤其是境外客源。

(四)旅游资源管理体系不完善,管理人才稀缺。一方面现阶段我国旅游企业和景区管理部门之间,普遍存在管理人员交叉混编的情况,使得上层管理者处境尴尬。在决策方面,一些旅游管理部门延用计划经济下高度集权的领导模式,由上级意志代替企业行为,由行政命令代替市场规律,导致决策失误;在市场参与方面,一些政府投资兴办并管理的旅游企业仍受到政府种种保护,导致旅游业的垄断经营和不公平竞争,降低了旅游资源配置效率;在市场管理方面,政府部门无法有效地对旅游经营活动进行有效的监控,致使欺客、“宰客”现象层出不穷,使得外地一些游客视一些旅游线路为“畏途”,最终放弃旅游计划。

另一方面,山西旅游业结构和经营运作与现代旅游业的发展存在诸多不适,缺乏现代旅游管理人才和相应的旅游管理知识,这种短缺已明显地影响到旅游业发展的各个层面。世界旅游组织多次强调在旅游业发展的决策和经营管理中应克服非专业化的弊端,而山西目前这方面的基础还很薄弱,旅游业的高中层管理人员文化层次普遍较低,且缺乏必要的专业训练,难以适应竞争需要。

(五)旅游产业价值链存在问题。迈克尔・波特在《竞争优势》中首创了产业价值链理论。而旅游产业价值链可以定义为以旅游景点为核心,与相关配套和支持行业共同组成的链条,这根链条上的每个元素紧密联系,互相作用,创造出比单行业更大的协同效应。

在山西旅游业价值链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在旅游产业价值链各环节分散,还未形成有效的合作,从而导致旅游业运作效率不高。具体表现在:1、旅游线路之间没有有效整合,虽然各个旅游景点都初具一定规模,但他们之间缺乏协同,从而导致相互竞争,往往造成两败俱伤的尴尬局面;2、旅行社规模效应不明显,竞争欠规范。山西有众多中小规模的旅行社,但总体上呈现“小”、“散”、“弱”、“差”的特征,适应市场和开发市场的能力差;3、企业相互依存、相互支援的专业化分工协作产业网络尚未形成。旅游企业间的相互脱节,影响和制约了旅游业系统的健康发展。

二、山西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各级政府应把旅游业当作主导产业来抓。在优化产业结构过程中,各级政府要把旅游业作为一个启动经济的重点来发展,要作为政府的主导产业来抓。在政策扶植和资金投入上给予旅游业以更大的发展空间。在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上,协调好煤炭与旅游两大资源的发展矛盾,逐步把山西经济的发展重心由煤炭转向旅游。

(二)大力推广生态旅游思想。世界旅游组织为2002年国际生态旅游年所确定的口号是:“生态旅游是可持续旅游业发展的关键”。生态旅游是一种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旅游,其开发、建设和发展都必须实现社会效应、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1、统一规划,有序开发。做好旅游开发规划,贯彻资源和环境保护思想,这不仅是使开发取得成功的保障,也是预防资源和环境遭到破坏的重要措施。因此,在编制旅游区总体规划时,必须对旅游区的地质资源、生物资源和涉及到环境质量的各类资源进行认真的调查,以便针对开展旅游活动所带来的环境损害进行足够的准备,并采取积极措施,消除或减少污染源,加强对环境质量的监测。

2、增强环保意识,强化法制观念。鉴于旅游作为一种产业对环境的特殊影响和累计性破坏,生态旅游一定要加强环境立法和管理。另外,应建立尽可能完善的旅游企业经营和景区资源管理法律法规,并加大执法力度,使山西旅游资源管理真正走上规范化、理性化的道路,做到“以法兴游、以法治游”。

3、生态旅游区实施功能分区开发。为了使生态系统免受旅游活动的破坏,又能极大地满足游人需求,就必须进行功能分区。对陆地生态旅游业而言,一般可分为核心保护区、过渡开发区和旅游密集区三部分。核心区指的是生态保护的中心地带,环境比较复杂,一般不宜作为旅游开发使用,但可作为科学研究用地。过渡开发区分布在核心区,在生态旅游开发中可作为生态环境教育和参观的基地,一般不允许开发娱乐设施,对游客数量和交通工具有严格的限制。旅游密集区,也叫服务社区,远离核心区,但自然生态环境良好,是生态旅游开发的主要区域,可有适当的体闲、娱乐设施,允许一些机动车辆入内,为游客休憩的集中地。对于内陆生态较脆弱的地区来说,功能分区既可以保护环境避免破坏,又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游人需要。

(三)拓宽多元化投资渠道,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要形成产品优势和经济优势,首先要全面发展交通,使交通与旅游形成互惠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因此,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拓宽基础设施投资渠道是当务之急。可以考虑以下一些方式:1、政府加大对基础设施投入。一方面可以促进包括旅游业在内的其他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可以拉动全省内需,加速经济增长;2、可以采用公共物品私人供给方式,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上向社会全面开放,吸引社会资金进入。加大旅游招商引资力度,坚持对内对外开放相结合,引进内资外资并举,实行政府引导,市场运作。3、利用征收旅游税的措施来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来自旅游的收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①对旅游者直接征收的税和费,如:入境签证费、机场税、关税、旅游税等;②对与旅游业相关的各有关营业部门征收的流转税和所得税等。由于旅游业关联带动作用显著,所以这部分收入对于改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完善旅游行业管理体系,加强旅游业人才培养。旅游业要实现高效持续协调发展,就应尽快改变旅游企业中政企不分的现状,杜绝旅游企业与景区管理部门之间的人事交叉状况继续存在。这就要求,必须拥有一个高效的管理部门,并且运用市场化手段对其进行整体规划、指导和控制;坚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大力培植市场主体,构建现代旅游企业经营体系;加强旅游行业管理,整顿规范旅游市场秩序,规范旅游企业的经营和服务行为,建立健全旅游投诉机制和处理程序;完善旅游行政执法机构,健全旅游执法体系,提高执法人员素质。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范文2

武汉城市圈以武汉市为中心,由武汉及周边100公里范围内的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天门、潜江9市构成,2013年,武汉“1+8”城市圈区域经济联合体共完成地区生产总值(GDP)15630.69亿元,占湖北省GDP比重为63.36%。面积不到湖北省32%的武汉城市圈,集中了53%的人口、63%以上的GDP总量,不仅是湖北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也是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城市圈的建设,涉及工业、交通、教育、金融、旅游等诸多领域。武汉为城市圈中心城市,黄石为城市圈副中心城市。如表1所示。武汉城市圈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在湖北省的旅游业中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武汉城市圈拥有已经开发或比较有开发价值的旅游景区(点)226个,其中建筑与设施112处,水域风光46处,生物景观32处,地文景观21处,遗址遗迹14处,气候气象景观1处。武汉城市圈拥有国家A级旅游景区31个,其中5A级1个,4A级8个;国家历史文化名镇(村)16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3个;世界文化自然遗产预备名单1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5个;国家级森林公园3个。旅游景区在武汉城市圈9个城市的分布情况。2012年,武汉城市圈接待旅游总人数20460.83万人次,占湖北省的59.32%,实现旅游总收入1747.87亿元,占湖北的66.47%。数据表明武汉城市圈是湖北省的经济重心和旅游业较发达地区。如表2所示。

二、武汉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优劣势分析

据武汉市旅游局的武汉市旅游统计信息显示:2013年,武汉市游客接待量突破1.7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1680亿元,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分别居第一和第二位,同比增长21.06%,占武汉市GDP经济总量的18.67%,接待国内外游客人数17183.48万人次,同比增长27.95%,旅游外汇收入91431.03万美元,同比增加7.30%。武汉旅游业服务品质不断提升,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相较于杭州、西安等旅游业发达城市而言,阻碍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仍然存在,在运行和管理上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随着两型社会建设的不断推进,作为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重要组成部分的武汉旅游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认真分析旅游业现状及优劣势,为政府职能部门科学的制定相关的方针政策提供依据。

(一)武汉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优势

1.政策优势: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战略的指引武汉市建立了促进现代旅游业建设的投入保障机制,把打造“大江大湖新花城”、培育旅游龙头企业、壮大旅行社实力等作为“两型社会”建设下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两型社会”建设以来,武汉市旅游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城市环境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城市形象有很大的提升,景区景点建设成效显著,基础设施和旅游设施的建设稳步推进,宣传推广力度也在不断加大,行业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明显提高。2.区位交通优势:“陆水空三位一体”齐头并进武汉历来被称为"九省通衢"之地,是中国内陆最大的水陆空交通枢纽,是中国经济地理的"心脏"。独特的区位优势造就了得天独厚的交通优势。京广、京九、武九、汉丹4条铁路干线,以及京珠、沪蓉等6条国道在此交汇,武汉成为了名符其实的全国四大铁路运输枢纽之一。武汉天河国际机场是中部地区首个4F级机场,现有两座运行中的航站楼,分别为T2航站楼和T1航站楼,T3航站楼正在施工预计将于2015年建成,2013年天河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1500万人次大关,达到1502.6万人次。3.旅游资源优势:旅游特色较为鲜明,资源较为丰富根据《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的分类统计,武汉市拥有旅游资源一百八十余处,其中地文景观14处,水域风光类16处,古迹与建筑类84处,民俗风情类31处,购物类18处,生物景观类14处。其代表性的景点有黄鹤楼、东湖风景区、归元禅寺、古琴台、辛亥首义军政府地址红楼、武汉长江大桥、汉口江滩等。近郊的道观河风景旅游区、木兰天池、金银湖旅游度假区、武汉高尔夫球场、武湖生态农业区等也初具规模。武汉旅游资源景观类型丰富、内涵深厚、景象组合地域集中。4.科教优势:从业人员整体素质较高武汉城市圈的核心城市武汉被称为“大学之城”,其科教实力仅次于北京、上海,位居全国第三,其在校大学生人数,更是居全国城市之首。2013年武汉市大学生在校人数已经达到了一百一十万左右,稳居全球高校大学生数量首位。据统计资料显示,截止2013年底,湖北省具有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等学校共计120所,其中本科高校67个、高职院校53所,这120所高等院校中分布在武汉城市圈8所城市的占到了82%。丰富的科教资源为加强旅游专门人才培养、进一步推进武汉旅游业产学研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障。武汉市旅游业及其相关产业从业人员受教育程度较高,整体素质较强,对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认识程度更为深刻,对武汉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顺利实现十分有利。根据武汉市统计局年度资料,武汉市旅游企业中高级管理人员持证上岗率达到100%,一般工作人员持证上岗率达到80%以上,高级导游24人,有19人在岗,中级导游136人。

(二)武汉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劣势

1.旅游投入不足,旅游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高近年来,国内很多城市将“加快产业结构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作为实现地方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指导思想。尽管武汉市也投入了一定的财力、人力和物力发展旅游业,但相比地铁、机场、高速公路等大手笔的城建投入,旅游业的投入仍然杯水车薪,与城市建设和城市形象不匹配。武汉市旅游业占武汉市GDP经济总量的18.67%,并不是支柱性产业,在全市三产中的重要地位还没有形成共识,各方面的支持和投入还很有限,客观上限制了旅游业向更高更深层次的发展。2.科学论证和整体规划性不强,旅游资源掠夺性开发和破坏严重有“大江大湖大武汉“美称的江城武汉其山水旅游是武汉市旅游的特色和城市名片之一,但由于缺乏科学论证和整体性规划,片面的追求开发速度与游客的数量以提高经济收入而进行粗放式开发的现象严重。同时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力度也不强,以武汉市湖泊资源为例,据调查,20世纪90年代初,中心城区共有35个主要湖泊,总面积为95004.48亩,到目前已有8个被填占,实有湖泊27个,面积为899967亩,面积减少了5.35%。因此,资源和环境的破坏严重的制约了武汉市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也与武汉“两型社会”的建设本质不相符。3.旅游产品体系不健全,旅游资源整合程度低武汉市大量景区分属于省市区旅游、园林、文化、宗教等部门管辖,多头管理、各自为政,使得旅游业管理协同性不强,旅游资源整合程度较低。主管部门在部门和区域协调及行业管理中遇到的阻力较大。从现状来看,首先,很多景区已是多年来没有发展的老景区,且没有进行深度开发和有效整合,不能实现旅游资源的合理利用。其次,由于政出多门、分头管理,对打造旅游精品、整体包装宣传等都是极为不利的。再次,水体旅游资源极为丰富,但对涉水旅游项目的开发还处在初级阶段,尚未实现水体旅游资源的充分利用。以上种种问题对武汉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均是十分不利的,更与武汉“两型社会”建设的整体目标不一致,甚至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武汉“两型社会”的发展。

三、两型社会背景下武汉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武汉市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既有机遇又有挑战,但机遇大于挑战。在“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必须探索出一条实现武汉旅游业与社会、经济、环境和谐发展的道路,努力实现旅游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短期经济效益与长期社会效益的统一。以两型社会的建设来推动武汉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以旅游业的发展来促进两型社会的建设,使两者良性的互动和有效地循环。

(一)将旅游业作为推动“两型社会”建设的先导产业

武汉是国家“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平台。旅游业是契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两型产业,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高度认识旅游业的地位与作用,将旅游业作为推动“两型社会”建设的先导产业,以推进与文化、体育、农业、工业、林业、商业、环保等相关产业和行业的融合发展,培育新的旅游消费热点,实现经济转型与结构升级。同时,运用“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思维,以体制改革、机制创新的方法谋划旅游业的发展,从改革、开放、服务、管理入手,着力提升旅游业发展质量,为其他行业、地区发挥示范效应。

(二)科学进行旅游规划,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有关政府部门在制定武汉旅游发展规划时必须科学决策、合理规划,充分考虑武汉旅游环境承载力等因素,统筹规划“两型社会”建设与旅游资源的开发、保护。此外应大力健全包括旅游环境保护、旅游资源科学管理、旅游经营企业管理规范在内的系列法律法规,在我国现行的《环境保护法》《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文物保护法》等与武汉旅游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基础上,针对武汉旅游资源的特点补充制定,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与此同时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对阻碍武汉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行为坚决予以制止,并进行法律制裁,以防治旅游区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保障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促进旅游业的持续发展的发展意识。

(三)理顺管理关系,整合旅游资源

在旅游资源的一体化开发进程中,要始终坚持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的理念,打破只顾小部门、小团体既得利益的局面,实现可持续的多赢发展。具体而言,一方面,通过发挥政府行政管理和市场干预的能力,要将与旅游密切相关的文化、园林、宗教等部门组织起来,建立有效的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形成旅游管理和开发的强大合力,这样才能站在全局的高度来促进“两型”旅游业的建设。另一方面,要通过企业重组和战略联盟等形式实现资源整合,盘活资产,形成品牌效应,增强旅游企业经济实力和抗风险能力,通过组建大型旅游集团股份公司,增强本土旅行社的市场竞争力和服务水平。

(四)杜绝掠夺性和破坏性开发,实现可持续发展

职能部门必须制定严格的政策引导旅游项目合理开发并对旅游项目开发中掠夺性和破坏性问题实施严格的处罚。坚决杜绝诸如填湖等破坏。针对旅游环境的治理问题,可通过一些工程建设来进行。一是完善景区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保护生态平衡;二是构筑结构合理、形式多样、功能强大的城市绿化系统,形成绿色保护屏障;三是搞好“三废”的处理工程,真正给旅游者一个洁净的环境;四是利用新的能源,限制汽车尾气的排放,减少景区各种污染物的排放量。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实现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人类生产生活的和谐发展,才是符合两型社会建设的有益实践。

(五)转变旅游经济增长方式

在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着一些“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问题,我们应摒弃以往的粗放式的增长方式,以集约型增长方式来发展旅游业,坚持可持续发展观来构建新的旅游产业结构,通过提高生产效率来实现旅游经济增长。还可以通过实行环境收费和环境税(绿色税),提高排污收费水平,以价格和收费手段推动旅游业节能减排,以实现环境保护的目的。

(六)全面实施“绿色工程”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范文3

关键词 可持续旅游 持续发展 生态旅游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本溪市目前社会经济基础比较薄弱,无法给旅游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城市建设水平限制了城市旅游功能的提升。城市经济整体水平欠发达,还导致旅游城镇体系建设的相对滞后的问题。旅游的重要接待地―小市,发展较慢,各项旅游设施都达不到市场需求。目前本溪还只能提供观光旅游产品,尚无法提供更多的产品类型,如度假旅游、会议/商务旅游、节庆旅游、生态旅游等等。同质旅游产品过密,低层次开发、模仿等现象严重。

本溪市旅游发展目前面临的突出问题是综合效益不高,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有待进一步提升。旅游饭店、旅行社等旅游企业为了降低营业成本,采取降低服务质量和员工待遇的做法,导致游客体验下降,行业人才流失严重。就水洞、关门山观光旅游目的地而言,旅游旺季超载现象严重,景区服务意识不强,缺乏高素质人才,尤其在娱乐、购物、餐饮三个方面与国内发达地区还存在较大差距。本溪市目前的旅游服务在服务种类、效率、价格、稳定性、积极性以及环境卫生、居民行为等方面均有一定欠缺,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着本溪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丰富旅游产品类型是本溪旅游可持续发展和旅游转型的重点。加强休闲度假的旅游产品类型,可以发展山水风光型中小城市度假为理念,构建富有特色的旅游城市景观和乡村风光相结合的度假环境,突出城市生态环境和适居性;加快建设以关门山高尔夫球场为中心的集观光、运动、居住、会议、商务等功能的综合性休闲度假社区,吸引高端旅游市场;加强观光和度假的结合,使休闲度假成为游客在本溪旅游的重要依据 ;完善其他配套设施和休闲娱乐功能,丰富休闲度假的旅游内容,提高游客花费水平。

本溪应该建设一个具有特色的自然、人文景观的会议/商务旅游接待的旅游产品,将会议旅游产品与观光旅游产品相结合,改变单一的旅游路线安排;重点发展政府、企业和协会的年度会议和奖励旅游;加快建设一个配备翻译系统、视频和声频的演绎系统、娱乐设施的大型会议场所,提高大型会议的接待能力;培养一批具有高水平的会议/商务管理、组织和服务人才,提高会议/商务旅游的服务水平。

购物旅游也是城市旅游的一个重要旅游形式,完善城市的购物功能应该丰富旅游产品种类,增强产品加工能力,打造有代表性的土特产品牌,挖掘具有地方特色、反映自然文化景观的旅游纪念品,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知名度的产品市场。

本溪还可以通过节庆旅游产品带动本溪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利用本溪的自然与文化遗产举办摄影艺术节、赏枫艺术节、民间传统艺术节丰富旅游市场。

旅游所覆盖的行业非常广泛,“吃、住、行、游、购、娱”是旅游最基本的要素,所以要使旅游长期可持续发展,对旅游基本要素的完善也是相当必要的。

旅游住宿的发展规划:控制饭店的发展速度,平衡市场供求水平,坚持“稳健经营,持续调整,适时兴建”的发展原则,加强饭店的宏观控制,严格审批制度;调整饭店结构,注意区域平衡;提供硬件设施水平,倡导人文理念,使员工真诚、愉快的为顾客服务;提高饭店的经济效益,降低淡旺季的波动,加强管理降低费用。

旅游餐饮的规划:巩固并发展老品牌,发展精品餐饮,举办美食节、研讨会等活动,积极对产品进行宣传;优化就餐场所环境,结合地方风俗民情,挖掘当地文化,发展特色餐饮,力求将餐饮服务与地方文化的整合推出,避免餐饮文化的单调性;积极开发地方特色小吃,引导游客参与地方饮食的制作,增强游兴。

旅游娱乐规划:重点完善中心城市的娱乐、休闲功能,使全市相关产业水平得到提高;挖掘和开发地方特色文娱项目,编制特色鲜明的舞蹈或歌曲等;细分不同的市场,丰富产品形式,加强市场规范和法规建设。

旅游购物规划:确立旅游产品开发的优先顺序,分析好重点开发的旅游产品类型,例如:旅游工艺品、旅游食品、旅游书籍等;采取主动出击的旅游商品经营策略,开拓市场,树立品牌形象;增强产品设计能力,增加产品附加值。

旅游文化业规划:重视人才培养,提高艺术人才整体水平,提高民间文化修养;加强博物馆的建设,文物保存和利用的水平。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范文4

1.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是以保护环境资源为前提,在保护环境资源与发展经济相互协调的基础上满足旅游业发展的需要。旅游可持续发展是将环境保护发展放在第一位,以可持续发展为旅游业发展的长期目标,保障旅游者、环境、经济三者利益的均衡性才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真正目的。可持续发展追求的是长远、健康的发展模式,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能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旅游不仅是满足人们休闲娱乐的一种方式,更有着维护环境利益的责任与使命。

2.旅游业的表现形式

旅游业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为维护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满足现代旅游者对旅游环境的需求,同时又能达到保护环境,均衡生态系统的目的,将旅游业的表现形式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协调性

协调性作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形式,集中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旅游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生态环境是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和首要条件,生态环境为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客观的物质条件,是旅游业持续发展的有效保障,在旅游业发展的同时最直接的体现就是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所以协调好旅游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另一方面,旅游业与社会之间的协调发展。社会是旅游业发展的载体,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所以要保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规范旅游行业的综合行为,保障服务质量,创造良好的社会形象,为旅游业的发展创造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有效开发潜在客户资源。

(2)系统性

旅游业所涉及区域广,经营业务多,但都是社会这个大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与其他行业或者其他经济活动是相通的。就当前旅游业的发展来说,各个人群、各个领域都共同推进着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对旅游业进行系统性管理能充分发挥各资源、各个区域对旅游业的促进作用。旅游售票、线路、导游以及旅游消费都是系统性的管理。系统性对旅游业发展规范化具有重要作用,独立的、超前的、单一的旅游发展形式不能形成规范化、系统性的旅游规模,其做法相对滞后,不仅不能满足当前较大需求的旅游市场,接纳大量的旅游人群,而且还阻碍了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3)大众化

在旅游业繁荣发展的今天,旅游早已不再是富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它没有年龄、区域的限制,已成为大众休闲娱乐的一种生活方式。对于传统的旅游来说,出国旅游签证成为限制人们出行的主要原因,出国旅游对年龄、性别以及从事职业等都有严格限制,并且还必须具有较高经济实力的人群才有能力加入出国旅游行列。旅游的限制条件增加,不利于旅游业向良性化,大众化发展。由于改革开放的深入,出国旅游不再成为国人的奢望,出游线路明确、交通便捷、价格优惠等有利因素,使得各国的旅游业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就我国而言,旅游业不断趋于大众化,其已成为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

二、旅游业在可持续发展中对生态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

1.旅游资源过度开发利用

由于近几年我国旅游业发展迅速,不仅带动了我国第三产业发展,还为旅游开发商创造了较大利益,以致许多旅游开发商为谋取更多经济利益,不进行实地考察,盲目加大了旅游基地的开发与建设,开垦山林,填湖泊,挖沼泽,造温泉等旅游项目,使得生态资源受到严重破坏,不仅不能达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的,还使得很多有利资源浪费。许多旅游基地都要结合客流量、地理位置、交通情况以及经济效益等因素,才能真正发挥旅游业的重要作用。对于许多旅游基地开发商来说,这都是较大的经济投入。旅游业发展是一个系统性的行为,如建立旅游基地、加大宣传力度、修建道路等系统性的行为。

除此之外,许多旅游景点出现商业摊位过多,土地占用量过大(如停车场、房屋等),偷盗野生名贵动植物等不良现象,使得旅游资源浪费,旅游环境质量下降,对旅游景点形象造成不利影响,使生态环境遭到极大破坏。

2.旅游地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伴随着较大的生态环境破坏。主要表现在几方面,其一,由于旅游者在旅游地随意扔垃圾、采摘花草等行为为热门旅游基地造成了大量的环境污染,加之旅游管理者对景点的环境维护不到位,并且开展一些不适合景点发展需要的旅游活动,使得环境污染受到的污染程度加重。其二,景点附近的环境维护较差,如水体污染、空气污染、生态破坏等使得旅游景点资源受到严重影响,不仅使景点游客数量减少,而且还影响着景点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其三,许多旅游景点都有许多商业摊位及商业铺面,由于游客较多,摊位的顾客量加大,产生了大量生活废水、污水、垃圾。对旅游景点的长期发展来说,这些商业将是重大的生态环境污染源,不利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3.旅游人员环保意识差

旅游者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参与者,是旅游业繁荣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旅游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行动者。但就近几年我国旅游市场的反馈中可以看出,游客的环保意识十分薄弱。我国旅游业已成为了大众消费、全民休闲的一种生活方式,对人员的素质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但一直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对此则需充分发挥个人综合素质以及思想道德水平的作用。

旅游人员环保意识差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游客乱扔垃圾、践踏草坪、乱采摘等不良行为较普遍。许多游客的自我约束以及遵章守法意识差,对景点旅游资源不重视,故意做出一些有违景区规定并且严重影响生态环境的行为,这些不利环保的行为都是需要严格制止与约束的。另一方面,乱刻乱划的现象严重,许多旅游景点都存在名胜古迹被刻字或者被乱划的情况,使得名胜古迹遭受破坏,影响其存在价值。所以作为旅客约束自我不良行为不仅是提高自身素质的需要,更是我国文明旅游时展的迫切要求。

4.热门景点人满为患

许多旅游景点在旺季旅客供给量远远超过景点游客承载量,许多景点为获得较高效益,出现超额售票的现象,使得交通堵塞、住宿困难、环境污染严重等现象。经调查显示,我国的游客有90%以上都愿意选择旺季出游,因为旅游需要结合季节、气候、时间三大主要因素选择是否出行。对于热门景点的环境问题,有近18%的游客非常重视,45%的游客比较重视,30%的游客处于一般状态,7%的游客漠不关心。对此可以看出,对我国热门景点的环境问题有很大一部分游客处于较强的环保意识状态,严重影响了我国景点生态环境。除此之外,景区是幽静清雅的环境,人数过多将产生大量的噪音污染,影响旅游氛围,令热门景点产生更多的负面影响,所以控制游客量将成为热门景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行动,也是旅游业长远发展关注的重要问题。

三、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策略

1.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协同,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旅游资源在进行开发建设的同时还应将环境保护纳入主要考虑范畴,只有做好环境保护工作,才能确保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对此旅游资源的开发应做到以下几方面,其一,旅游资源的开发以及旅游基地的建设应在我国政策、法律法规的规定下实施,对此应充分发挥政府在旅游业中的重要作用。政府应严格审批旅游基地开发项目以及基地建设的批文,在保障生态环境不受到破坏的前提下,确保旅游资源开发的可行性。其二,开发旅游资源应树立起防范于未然的意识,在建设发展的同时做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将预防与治理相结合,真正确保旅游资源得到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其三,由于近几年旅游资源开发出现的生态破坏严重问题,应及时采取措施治理,对已破坏的生态资源加强整治力度,尽最大可能修复已破坏的生态环境。以上三点不仅需要政府部门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监督控制,还需要旅游基地开发商提高生态资源保护意识,以保证旅游资源的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2.加大生态旅游宣传力度,将环境保护放于首位

旅游已成为一种大众休闲模式,加大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已成为现代旅游业发展的主要方向。生态旅游主张的核心是以环境为首要条件,促进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其主要发展趋势则是以绿色、生态、环保为主要方向。目前,城市化发展步伐加快,我国开发新的旅游模式不仅是游客的迫切需求,也是国际旅游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将旅游业向乡村引导,使乡村的生态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不仅促进了乡村经济发展,还使乡村依靠旅游业的发展达到脱贫致富的目的。在建立绿色生态旅游的基础上还应加大广告宣传力度,提倡人们参与到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的行列中去,从根本上促进我国生态旅游业的发展。

我国拥有大量的旅游景点和生态旅游区,政府应积极鼓励和引导旅游管理部门将生态旅游区的旅游资源充分利用,开展一些有利于环保的特色旅游活动,促进旅游业整体水平的提高,为中国旅游可持续发展创造更好的发展道路。

3.加强游客素质教育,提高旅游环保意识

我国旅游业将进入全新发展阶段,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国民经济带来了更大的契机。我国景点环境污染主要来源于游客的不良环保行为,提高游客素质,保障旅游质量已迫在眉睫。首先,应加强对游客的素质教育引导,旅游管理部门应不断加强对从事旅游业以及旅游机构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质量以及服务意识。旅游从业人员应该肩负起引导游客提高综合素质的责任。再次,政府应加大教育宣传力度,提高游客提高素质,遵守旅游规章制度的自觉性,从根本上解决游客素质薄弱的问题。除此之外,作为游客,自身应该具有较高的环保意识,加强自我约束,做一名合格的旅游人员,不仅是现代旅游的客观需求,也是我国新世纪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时代要求。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范文5

关键词:天津;“五大道”;旅游业;会计核算

1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1.1旅游业整体发展现状

旅游业属于多方共同结合的行业,它不仅要使游客的身心得到满足,还要与其他产业相互融合,一起推动各方的发展。我国旅游行业迅速发展的黄金十年是从2006年到2016年。2016年,国内旅游人数达到36.11亿人次,比2006年增长28.67人次,增长幅度高达385.35%。旅游收入的增速同样不容小觑,从3716亿元到3万亿元,整整翻了7倍。这说明我国的旅游行业正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1.2天津“五大道”的发展现状

在拥有五千年文化的中国大地上人们经常用“五千年看西安,一千年看北京,近代百年看天津”来展示天津在中国近代史发展中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五大道”的小洋楼便是天津市的一张城市名片。“十二五”期间,天津市旅游产业的状况一片大好。“十三五”期间,旅游业作为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部分尤为关键。当前,我国的旅游业正处于发展转型的重要时期,借助提出的“一带一路”、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天津市自贸区建设、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等背景下,把握机遇优先发展天津市旅游业,利用天津旅游的自身优势,改善“一带、三区、九组团”的空间规划布局。作为天津文化旅游品牌之一的五大道文化旅游区,在“十三五”时期将大力发展洋楼经济,推动商旅文融合发展,力争早日成为国家5A级景区。

2旅游业强化会计核算的意义

对于不断发展的旅游业来说,强化会计核算及管理是大势所趋。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整合信息,提升效率。科学有效的会计核算管理模式,能统一规范各部门的核算工作,提高内部控制能力。倘若信息能够充分整合,既能减少财务数据层层上报的束缚,又能提高会计核算的效率。这对于天津“五大道”整体旅游景区不收门票,分小洋楼收费参观的旅游景点尤其重要。(2)提供数据,便于决策。“五大道”正在极力打造“智慧旅游”景区,这使得财务信息的收集更加快捷方便,它可以对游客喜欢的路线和消费情况等进行系统的归纳分析,不仅可以对旅游景区前期旅游模式的效果进行总结,也可以为本景区下一步的动向以及着力点提供可靠的数据依据。(3)及时反馈,优化资源。改进后的旅游景区会计核算可以对景区的各项资源进行更高效的管理,同时也可以对旅游景区资产所带来的收益进行全程监督,比如:“五大道”马车的收益是否高于投入等。这样能确保旅游业的核算更加完整,使得该景点的资源得到更好的利用。

3现阶段旅游业会计核算存在的不足之处

3.1旅游业会计核算理念未能及时更新

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支付结算方式也越来越多,“五大道在2015年以来,致力于推广微信和支付宝等线上支付,这些无纸化交易不同于传统会计核算模式的一板一眼,它更加多元化。但许多旅游业在会计核算理念上难以适应当前的实际需求。具体来说,大多数旅游业在会计核算理念上,依旧使用的是根据会计凭证和会计账簿来记录日常的交易,这样一来,线上交易可能就无法更加直观地展现出来,得到的数据也不够完整,可能也会影响旅游业的未来发展规划。

3.2会计核算体系不健全

旅游景区的独特的特征决定着其会计核算的重点,不同的旅游景区,会计核算的关注点也不尽相同。也就是说,旅游景区所采用的会计核算最好与本景区的基本情况和发展需要一致,因此会计核算体系的完善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目前看来,大部分旅游企业会计核算体系不够健全,导致各个核算环节比较繁琐,就拿“五大道”来说,景区工作人员需要考量各个小洋楼的参观情况,还要对比出利润的高低。从而获取更大利益。利润的来源除了门票收入以外,还包括旅游所附加的吃穿住行。除此之外,还尽量不能出现多次核算的情况。会计核算任务如此繁杂多样,会使得会计核算整体变得高工作量、低效率。

3.3会计核算的规范性有待提升

旅游景区在日常的经营过程中具有其他企业无法比拟的特点和性质,最大的区别之一就是“现金收付”占旅游景区很大部分,日常管理过程中所涉及的有:数目较大收支现金,经常发生的现金往来业务。而对于“五大道“来说,它绝大部分的收入都来自于类似瓷房子这种小洋楼的参观门票。但是个别的旅游景区通常只有在需要报销时,才在单据上注明现金收付款项,并没有及时对游客缴纳的现金进行必要的账务处理,这样就会导致账面上的收入比实际要少。还有一些旅游景区面对旅客的退票,不当地认为不需要账务处理,也同样会出现上诉问题。由于旅游业所牵扯的业务较多,比如:人工导游、行李存放等。一旦内部控制不完善,监管不到位,极容易发生收不入账现象,这些都导致账面数据不真实可靠,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问题会为之后的会计核算埋下定时炸弹。一旦会计核算人员进行核算时未严格按照规范和标准进行操作,将大大降低旅游业的整体水平,最终也会影响企业的管理与发展。

3.4会计核算人员专业水平欠缺

会计核算工作的开展都要会计从业人员的动手执行,会计核算工作的质量会受会计工作人员素质和专业程度的影响。尤其是旅游业交易内容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多样性,这就要求旅游景区的会计从业人员不仅要掌握传统会计中记账、算账和报账的基本技能,而且还要根据不同的业务,适时调整会计核算的方法。在调查过程中得知,国内多数旅游企业会计从业人员缺乏足够的会计理论和实战经验,难以认识到会计核算对旅游业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只是单纯习惯于进行常规的会计核算,进行简单的记账、算账、报账。当碰到一些相对复杂的会计核算时,就不知道如何下手,最终导致旅游业会计核算工作未能高质高效地展开。

4改进旅游业会计核算的措施

4.1转变理念是改进旅游业会计核算的“定海神针”

会计核算绝对不是只能依靠会计凭证和账簿,日常的单据,线上的电子票据,甚至卖出的门票数等都可称为会计核算的依据。切不可循规蹈矩,可根据本旅游景区的实际发展需求来引进先进的会计核算理念。面对我国会计准则对旅游业的要求不断改进和完善,旅游业会计核算理念也应与旅游业自身发展相适应,并以权责发生制和历史成本原则为主导,有效地推动了旅游企业的发展。

4.2完善体系是改进旅游业会计核算的“如来神掌”

旅游景区要在了解自身发展现状的前提下对已有的会计核算体系进行补充和完善,使整个会计核算体系更加清晰明了。通过实地考察发现,天津“五大道”的游览业务主要有旅游团、集体组织和个人散心。辅助的业务有马车、导游服务以及吃住业务,这些是“五大道”景区收入的最直接来源,甚至影响着“五大道”的经营模式和未来的发展。票务人员要格外谨慎记录售票时的收入。不但要区分普通游客和具有优惠资格的游客、全套票与单项票等的相异门票价格,还要仔细确认所售出的优惠门票是否真的符合标准。比如:学生证、军官证、老年卡等。票务人员要协助会计人员在每日景区关闭后,对票数进行清点并如数上交所收现金。会计人员要根据所记载内容,确认无误后登记入账。旅游景区的业务相对比较繁琐,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录入账目要及时,清点盘查要积极,以便发现内部控制有无重大缺失。及时入账的后续工作是要加强对大数据的分析能力。营销部门要想对市场进行开发,可以汇总分析游客的旅游喜好、消费水平;若是想了解当下线上线下的支付分别用在什么地方,可以对结算方式进行分析。这些都反映出会计核算整理出的会计信息可以为景区的发展作出相应的经营决策和调整,以便于优化资源配置,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4.3规范过程是改进旅游业会计核算的“独孤九剑”

要使会计核算合理有序地进行下去,会计核算的规范性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需要设立规范的会计科目,包括预收账款、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应付账款和其他应收账款等,按照会计准则要求,收到的门票款会计处理是:借:银行存款,贷:预收账款。月末转入未结收入是:借:预收账款,贷:主营业务收入需要注意的是,预收账款的明细科目也应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设置,做到账实相符。应收账款通常是针对较大的旅游团体,一般是先定好价格并签单,之后再付清款项的形式。没有收到款项时,借:应收账款,贷:主营业务收入;收到款项时,借:银行存款,贷:应收账款。跟预收账款类似,应收账款也要根据旅游团体的不同来设立明细科目。会计核算时需要用到发票也应提高警惕,若是开票方,要把必要信息填写完整;若是接收方,也要仔细检查,以备后患。最后,旅游业财务部门的审计工作也要配合会计工作的展开,以达到对本期财务和经营状况有真实有效的反应。

4.4提高水平是改进旅游业会计核算的“九阳神功”

外在的制度无论怎样规范合理,都需要会计人员的操作。于是提高会计从业人员专业水平至关重要。组织会计从业人员定期交流,使他们能够及时了解和掌握当下会计核算最先进的理念和技术,转变自身陈旧的观念。加强学习,定期考核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将专业技能的学习、职业操守的遵守等引入到日常的考核之中,使财务人员不仅具备会计知识,还有税法和审计知识的储备,从而使会计核算人员不再拘泥于一个方面。

5结语

俗话说:“北京四合院,天津小洋楼。”“五大道”是天津的旅游亮点,是天津的历史沉淀,更是天津的骄傲。它的发展对天津旅游业的整体繁荣壮大是不可忽视的,而规范有序的会计核算工作又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旅游景区的管理部门应当时时关注会计核算的整体流程,发现问题,提出对策,不断改进,为天津旅游业的发展锦上添花。

参考文献

[1]刘悦.关于天津市历史街区旅游发展战略的系统研究——以五大道为例[D].天津大学,2013.

[2]潘卫东.新经济形势下旅游企业财务会计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J].新经济,2014(23).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范文6

关键词 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现状;可持续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6.6;F59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01-0324-02

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快节奏的生活使人们工作、学习的压力不断加大,环境污染带来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而空气清新、环境静谧、瓜果飘香、乡情浓郁、民风淳朴的乡村成了现代城市人渴望回归的精神家园,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成为很多现代城市人的梦想生活方式。于是,在周末闲暇时间人们迫切希望到邻近的乡村去释放内心的压力,使身心远离城市,感受大自然的气息,去体验农村质朴的生活。现阶段,农家乐休闲旅游逐渐被越来越多的旅游者所青睐,乡村农家乐休闲旅游也越来越丰富,随之也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

1 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农家乐休闲旅游是乡村旅游的一种形式,它是传统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新兴的旅游项目[1-6]。全国各地的乡村旅游开发均向融观光、考察、学习、参与、康体、休闲、度假、娱乐于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其中国内游客参加率和重游率最高的乡村旅游项目包括以“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内容的民俗风情旅游;以收获各种农产品为主要内容的务农采摘旅游;以民间传统节庆活动为内容的乡村节庆旅游。在很多城市的郊区和广大农村地区,如北京郊区农村、上海郊区、成都近郊等地,农家乐已形成一定规模,成为都市人假日、周末休闲娱乐的一种独特的旅游形式。在深圳等地,类似“私家果园”的投资也已兴起。浙江乡镇企业发达的几个沿海城市绍兴、温州及舟山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发展已达到一定规模(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发展势头良好。事实表明,随农家乐休闲旅游的快速发展,对农民的生产生活产生了一系列的积极影响:一是延长了产业链,联动了商贸、交通、饮食服务等相关行业的发展,活跃了农村市场,推动了农村经济转型升级,提高了经济效益;二是盘活了农民的闲置资产,在家门口实现了转移就业和增收致富,拓宽了农民的致富门路;三是推动了农村环境改善,加快了新农村建设步伐;四是进一步融合了城乡文化,促进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

2 当前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国家农家乐休闲旅游产业投入逐年加大,示范点不断涌现,发展态势良好。但从总体情况看,产业发展还相对粗放,品牌、规模和档次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发展任务依然繁重,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以浙江沿海城市绍兴、温州及舟山等地为例,主要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规划布局不科学,发展特色不鲜明

农家乐休闲旅游发展规划不深不细,在资源依托、特色内涵、市场容量、发展时序、区域推进等方面滞后于发展形势,特别是由于准入门槛低,大多数农家乐休闲旅游村(点)缺乏规划论证,发展存在一定的无序性和盲目性,设计雷同、简单仿效、粗放经营等现象比较突出。经营同质化问题较为普遍,多数经营者只是简单地将现有的农田、林地、果园、渔场、养殖场加以美化和修饰,造成农家乐休闲旅游产品内容和形式基本雷同,经营项目单一,大都局限于吃农家菜,且菜肴大同小异;以打牌、钓鱼为基本的娱乐方式;住宿服务是城市酒店的复制,地方特色不够突出,旅游感受单调。对农耕文化和传统民俗挖掘不够,缺乏地道的农家文化和乡土风味,“农”的特色不突出,“家”的氛围不浓厚,“乐”的文章不充分。

2.2 旅游服务不规范,要素保障不到位

农家乐经营户(点)大多为分散经营,行业自律性较差。经营者大多是农民,很大一部分存在“小农思想”,缺乏长远的发展意识和现代经营管理意识,专业系统的培训和教育不足,从业人员素质偏低,服务意识和服务技能较差,影响了农家乐休闲旅游经营和管理水平,无法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消费需求。近年来,由于土地指标控制较为严格,农家乐建设用地难以解决,土地问题依然是影响和制约农家乐发展的突出矛盾。同时,由于农家乐开发周期长、投资大、见效慢,又缺乏有效的抵押物,难以获得强有力的金融支持,制约了农家乐休闲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

3 加快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对策

重新定位农家乐的功能,启动一批提升、改造和新建项目,着力提升、完善业态布局、培育休闲旅游要素体系和打造具有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农村自然环境和农村特有的乡土文化吸引游客,集欣赏、娱乐、体验、知识教育于一体的新兴休闲产业。加快城乡经济统筹发展、实现产业联动和以城带乡的重要途径,对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增加农民就业机会、拓展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满足游客旅游文化消费需求等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1 科学规划布点

从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农民参与的角度,建立农家乐休闲旅游业推进机制,从全局上把握,统筹协调。在充分考虑投入能力、市场容量和环境承载能力的基础上,结合市县区域总体规划,从当地独特的自然资源、生态资源、产业资源和人文资源出发,编制具有独立化、差异化、切实可行的农家乐发展总体规划和相应的布点建设规划。

高度重视规划的引导和控制作用,赋予每个农家乐不同主题,以迎合不同市场需求,逐步由点发展到线,串联改造相关旅游景点,形成块状集群式发展,避免一哄而上、重复建设。同时,根据不同区域定位,开置农家乐休闲要素,利用要素布局支撑特色发展,通过要素有机串联形成线状,建构农家乐休闲旅游体系,推动整个旅游业的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重视农家乐开发的论证工作,建立一个由农业、旅游、规划等相关行业主管部门、专家等组成的农家乐开发指导委员会,开展行业指导、专家专业指导和农家乐申报论证、督查工作。

3.2 重视特色培育

3.2.1 把握特质资源依托点。以农村的自然生态资源或现代农业园区、农业产业化基地为依托,精心策划设计发展模式定位。例如,生态示范区驱动观光旅游农园、租赁农园、农业公园、教育农园、休闲度假综合型、古村落、滨海旅游依托、山地户外运动山岳旅游依托等模式。同样,国外的CSA模式(社区支持农业),它是消费者为了寻找安全的食物,与那些希望生产有机食品并建立稳定客源的农民达成供需协议,并直接由农场送货上门,在许多国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实际上国内近阶段也有不少在尝试CSA模式,如北京的小毛驴市民农园,以放心菜、绿色菜为特色,很受欢迎。同时,也出现部分城市人零散的在农村租赁土地,开展了类似于现实版“开心农场”的“咱家菜园”,满足他们对有机食品的需求和体验农村劳动项目;又如利用地形地貌开展户外运动,如徒步远足、攀登、野营、拓展训练等康体健身的特色项目开发。总之,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开发必须紧扣地方资源,并牢牢把握资源特质,明确目标市场定位,理清开发思路,走错位竞争和差异化发展之路。

3.2.2 彰显文化特色。挖掘、提炼优秀的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资源,如神话传说、农谚民谣、祭祀庆典、农耕器具、饮食习俗等文化元素,让都市人更多、更好地了解乡村社会文化和民俗风情,使优秀的民俗文化资源走向市场。例如,以茶为主题的浙江诸暨绿剑茶文化休闲园,茶文化发展历史浮雕墙,暨企业新研制的加工流水线,茶叶深加工及贸易、文化推广等方面融合开发起到了很好的典范作用。通过民俗文化村、举办民俗文化节以及农家乐摄影基地、绘画基地、乡村俱乐部等建设,组织开展各种形式多样的乡村实地采风写生和风情体验实践活动,积极开发彰显地域文化特色的农家乐休闲旅游,提高农家乐旅游的文化品位。

3.2.3 突出美食特色。突出农家菜肴的地道风情,突出天然、绿色,真正做到原汁原味,让客人吃得新鲜、吃出情趣、吃出健康。注重对农村传统饮食文化的整理和挖掘,进一步继承和发扬地方菜肴传统的制作工艺,打造农家风味的招牌菜。同时,利用行业主管部门和职业院校联合研究制定适合传承农家特色菜肴的农家乐厨师培训课程和职业技能评定标准,举办各种形式的农家厨艺品评比赛活动,培养一批继承传统、善于创新的农家乐大厨,不断丰富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餐饮文化。

3.2.4 开发特色产品。扶持农户开展传统手工艺和开发富有地方特色的农副产品、休闲食品和旅游商品,拉长农家乐休闲旅游产业链,扶持“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设立农家乐产品展示展销中心,带动当地特色农产品和旅游纪念品的销售,扩大知名度,增加经营收入。

3.3 完善服务体系

发挥相关政府职能部门的积极作用,齐抓共管,合理扶持,切实推行农家乐发展。建设农家乐特色村(点)的旅游交通标识体系、安保服务体系、环卫服务体系、游览服务体系等,同时定期开展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升培训。

3.4 重视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发展的项目平台

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的关键是必须要有项目平台支撑,有产业保障,有新业态涌现,有企业运作。因此,要加强对农家乐休闲旅游项目的策划,按照项目产业化、集群化的定位,可以引进一批有资本、有实力、有市场、有经营能力的农民企业家参与开发运营,大力发展生态、文化、休闲、度假、运动、健身、娱乐等农家乐休闲旅游项目。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引导作用,整合部门资金、技术资源,筹措落实专项资金。对专项资金的投入实行重点项目重点扶持、重点投入,避免蜻蜓点水式均衡投入或葱花式分散投入。多、快、好、省地重点发展、推进一些优质项目,充分发挥示范(村)点的辐射作用,成熟一个、推广一个。开发大项目,培育大主体,推动大发展。

4 结语

总之,大力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坚持规划引领抓好科学布点,注重生态环境保护、资源有序利用等工作,在传承中发展,发展中传承,努力推进可持续发展模式。坚持典型示范,推进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向企业化、规模化、特色化、休闲化方向发展,不断提高产业层次和企业主体作用,不断完善发展机制。在开发、建设、保护机制上积极探索,打响品牌,做出成效。

5 参考文献

[1] 黄璜.浙江省发展乡村旅游的经验与启示[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1):13023-13025,13079.

[2] 严少君,陈楚文,张万荣,等.浙江省“农家乐”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分类研究[J].广东园林,2010,32(6):58-61.

[3] 何景明,李立华.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探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5):125-128.

[4] 何景明.国内乡村旅游研究:蓬勃发展而有待深入[J].旅游学刊,2004(1):229-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