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现代农业建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现代农业建设范文1
近年来,我县在全市率先规划建设了昆山都市农业园区、新兴特色蔬菜园区及蛟龙现代农业园区。目前,昆山都市农业园区已建成集生产、初加工、营销、出口创汇于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实践证明,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抓手,大力推行农业园区化、土地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产业特色化、产品安全化,是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有效途径,也是农民长效增收的有效方式。为推广“三个农业园区”建设经验,进一步加快*现代农业园区(以下简称园区)建设,根据成委发〔*〕36号、37号文件精神,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按照市委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紧紧围绕县委以“*”为核心的统筹推进“三个集中”发展思路,加快推进试验区建设,按照“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的要求,创新体制机制,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步伐,推进我县现代农业加快发展。
二、发展目标
按照全县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及农业产业发展总体布局要求,遵循“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率管理、市场化经营”的原则,实施“3+20”现代农业园区发展计划,即重点发展昆山都市农业园区、新兴特色蔬菜园区、蛟龙现代农业园区,因地制宜规划建设20个现代农业园区。*年初启动20个农业园区建设工作,力争一年初见成效,两年大见成效,三年全面完成。把园区建成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农民生活方式转变、农业科技示范应用、三次产业互动的示范区和重要载体。
三、工作重点
(一)加强规划与编制
1、坚持“适度超前、整体规划、分步推进”,切实发挥规划的导向和规范作用。园区规划力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重点产业发展规划、农业招商引资、一三产业互动相结合,统筹规划,统筹实施。园区选址要体现资源条件、环境质量、连片规模优势,立足长远,避免与城镇、中心村建设用地发生矛盾,确保园区用地,推进园区经济可持续发展。
2、园区产业定位要准,力争突出一园一业。通过1-2年的建设,把园区建设成为集生产、初加工、销售、培训、示范、观光等于一体的多功能农业现代化基地,打造成为农业科技现代化、运作机制市场化、农业经营产业化、农业生产专业化的现代农业载体。
3、各镇(街道)要根据自身的实际,于*年初完成园区总体规划,并通过审批尽快启动,强力推进园区建设。
(二)建立审批机制
1、申报条件:符合*县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建设、土地利用等总体规划及农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园区具有一定的区位、交通优势和产业基础;农用地规模经营5000亩(含5000亩)以上,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充分尊重民意,激发镇(街道)、村(社区)、社(组)干部和村民建设园区的主动性、积极性。
2、报批程序:各镇(街道)向县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领导小组提出申请,经园区领导小组办公室审议通过后,报县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领导小组审定。
(三)确定园区建设重点
各镇(街道)牵头组织实施园区建设,要创造性的开展工作,采用市场化运作方式,积极鼓励国家、省、市农业龙头企业(业主)作为园区建设主体,投资建园;大力扶持我县农业各类专业合作组织进入园区,从事产业发展;积极探索农民以土地入股方式参与园区土地规模经营,推动园区建设和产业发展。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力推进园区内农业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重点完善农田水利设施、道路交通设施、低压电网设施建设。切实抓好设施栽培、种养结合循环经济及生产技术所需的配套设施建设。
2、建立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切实加强基地建设,大力发展具有地方特色、市场前景好的农产品。重点发展瞄准大中城市和出口需要的水果、禽畜、蔬菜、花卉等高效农业和创汇农业。
3、推进标准化生产。认真抓好农业新技术的推广运用,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水平和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按照国家和地方现有的标准全面实施标准化生产,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努力培育和创建有机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
4、推进农业观光与乡村旅游互动发展。依托园区内的区位优势、自然生态优势、环境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和人文景观优势,推进农业观光和乡村旅游互动发展。
四、政策措施
园区建设以社会资金投入为主,财政给予扶持。入园企业同等享受县内现行相关农业扶持政策外,县财政从*年起设立专项建设资金用于支持园区建设。*年批准启动的20个农业园区,县财政按每个园区500万元给予补助,具体补助办法由县财政局、农发局制订,报县政府批准后由县农发局、县财政局组织实施。补助资金主要用于园区内基础设施,设施栽培,新技术的试验、示范,种养结合循环经济,农业机械化设施建设等,各镇(街道)按一定比例安排扶持资金。对获得3A级及4A级的旅游景区的农业园区,县财政分别给予300万元、500万元奖励。
土地整理和拆院并院、农业综合开发、农业科技推广等相关项目,均优先安排在园区实施。
五、保障措施
加强组织协调。为统筹推进工作,成立县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领导小组,协调解决重大问题,促进园区快速发展。各镇(街道)、县级有关部门要结合工作实际,进一步统一思想,加强领导,成立专门工作机构,切实推动园区建设。
现代农业建设范文2
若要天下安,农业必须稳。进一步加快现代农业建设,不仅只是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更是事关国民经济发展,以及国家稳定的内在需求。可以说,积极有序地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是农村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和重要途径。
1.1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是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然要求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业生态环境有所恶化,农业资源不断减少,加之农业的生产力水平尚处在较低水平,农业若想进一步取得发展,就必须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也就是说,通过经营理念、手段等方面实现现代化,改变传统的依靠增加资源投入和外延扩张发展农业的思路,通过农业资源的合理使用和有效保护,从而实现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2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是促进农民增产增收重要的举措
作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无论何时解决温饱问题始终是我国一切工作的基础,这也是现代农业建设所面临的首要任务。当前,我国总体上粮食供给仍是产不足需,长期存在的粮食安全问题依然困扰着我们。仅仅凭借传统农业的发展,要实现粮食稳定增长,农民持续增收目标根本是不现实的。要解决粮食安全问题与农民增产增收问题,进一步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无疑是最佳选择。
1.3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是建成小康社会必由之路
我国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难点在农村。特别是在保持经济快速持续增长的同时,本应逐渐缩小的城乡收入差距,仍然处于历史高位,甚至还有扩大的趋势。城乡发展失衡与日益扩大的差距,成为目前国民经济建设中较为突出的矛盾之一。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加快农村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而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无疑是建设新农村、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
二、进一步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有效措施
2.1农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基础
农业基础设施是农业发展的基础,而水利则是农业生产的命脉,在现代农业建设中水资源是不可或缺的条件。近年来,我国农田水利事业取得较快发展,使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极大改善。然而,要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现有水利工程显然还存在一定差距,如小型农田水库病险问题突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薄弱;河道防洪质量未达标准;节水灌溉的面积占农田总面积比例偏低。可以说,要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大力发展以水利工程为代表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成为必然。对农田灌溉用水库要及时除险加固,有效治理河道和滞洪区,使之符合现代农业要求标准;对大型农田灌区配套节水设备,改造和治理中低产农田,这样才能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2采取措施提升农田产出率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有效措施
采取措施推动农业科技的进步和创新,是确保粮食安全的迫切任务,是满足农民收入增长需求的有效措施,更是提升我国农业竞争力不二选择。当前,人们已充分认识到农业科技是进一步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决定性的力量。由于我国农业生产科技水平与发达国家相较仍存在较大差距,农业生产手段、技术和形式等,还没有摆脱传统农业生产模式的束缚,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所以,必须以当前农业发展现状和生产力水平为依据,通过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提升土地产出率及农民劳动生产率,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首先,应大力推动农业科学和生产的有机结合,开展适宜的农业科技展示或农业技术示范活动,努力使农业科技直接转化为农业生产力;其次,要适应我国农业发展形势需求,推进农业科技的进一步创新,建设多元化、充满活力的农技创新推广机制;再次,要加快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模式,整合各方面科技资源和力量,形成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的合力。
2.3加快现代农业建设要不断提升农业机械装备的水平
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如何,有一个重要的标准,那就是农业机械化水平。伴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我国农业生产基本已实现了生产全过程的机械化,农作物从耕种到收获,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0%以上。但不容忽视的是,农业生产中节水灌溉的水平依然较低,部分地区玉米、大豆、水稻等经济作物机种机收率还有待提高。因此,要加快现代农业建设,要鼓励和帮助农民购置机械装备,不断提升农业机械化生产装备的水平和比例。
三、进一步加快现代农业建设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首先,要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必须立足于本地实际。我国地域辽阔,各地产业传统、经济基础和自然条件存在较大差别,只有正确认识以上不同,依据本地农业生产特点,继承优良传统方法,发挥本地优势,才能少走弯路,不断在探索中前进,从而牢牢把握住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主动权,取得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其次,加快现代农业建设,一定要科学合理地配置人力资源。人是第一生产力,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关键所在。农业生产中人力资源的配置问题,贯穿于现代农业建设始终,且对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起决定性作用。对于现代农业生产而言,人力资源配置应当有助于解决以下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劳动力自由流动,怎样才能确保总量供给能够满足农业产业发展需求;二是农业从业人员技术如何提高,以真正使农业发展由过去的重物质投入转变到提升劳动者素质的正确轨道上来。再次,建设现代农业,一定要坚持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坚持家庭经营,是指在土地承包权属不变情况下,通过经营权流转,构建全新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形态。需要注意的是,土地承包权流转,必须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切莫使用行政手段强行推动承包土地流转。实践证明,家庭经营和建设现代农业的有机统一,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特征。
四、结语
现代农业建设范文3
关键词:生态农庄;现代农业;休闲旅游
新年伊始,江海大地上的生态农庄又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以市场为导向、以高新科技为支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生态农庄,因为实行了生产集约化、布局区域化、经营规模化、管理企业化的现代农业企业的管理模式,它搞活了农村经济、推动了农村土地流转、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为构建海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夯实农村稳定发展基石奠定了重要的基础。近年来,海门市紧扣“农业更强,农民更富,农村更美”的现代农业建设宗旨,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动传统农业向生态、休闲、旅游、文化转变为现代农业转型的创新之一。各色主题生态农庄在江海大地上蓬勃发展,“星期七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园”就是新时期以农业种植为基础、以农产品加工为龙头、以农庄旅游为目标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典型。
一、生态农庄是海门现代农业建设的鲜活亮点
生态农庄为现代农业建设指明了一个正确的方向,开辟了一个重要的发展空间。发展生态农庄能够带动旅游业发展,是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完成农业业态转型的紧要抓手,是促成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丰富城乡居民生活的有效路径。海门市秉持以人为本、以农为根、以水为脉、以绿为衣,加强规划引导,提升建设层次,不断筑高星期七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园的品牌与声誉。其成功经验对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具有深刻的意义。1.生态农庄是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途径。以第一产业农业为基本依托,使第二产业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出售、餐饮、休闲和其余服务业等第三产业有机整合在一起的生态农庄,是多种产业相互渗透、互为一体的新兴交织产业,是农业产业化的高标形态,有利于吸引现代元素改革传统农业促成农业现代化,有利于开拓农业功效培植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利于农民同享三次产业“融合”中带来的盈利,有利于深化农村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增进新农村建设。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紧密联系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农业产业链的延伸、行业范畴的扩大和农民收入的增加。2.生态农庄是优化城市生态环境的有力保障。生态农庄涉足农业旅游,对资源与环境尤其关注,其生态点契合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和价值取向。它作为城市绿地体系重要构成部分,具有关键的生态服务功效,包含确保和改善城乡生态平衡、净化空气、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和美化环境等。生态农庄的生态服务功能远高于其产出的农产品价值。生态农庄就像一道天然的“生态屏障”,在“水泥丛林”和“柏油沙漠”中起着“都市之肺”和“城市绿洲”的作用,为保障城市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3.生态农庄是满足现代人旅游休闲需求的有效抓手。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和工业化历程加快,城市人口快速膨胀,住房紧张,交通拥堵,噪音和空气污染,城市生态环境加剧恶化,加上快节奏的城市生活和沉重的工作压力,使得现代人回归大自然的渴望越来越强烈。生态农庄正好迎合了这种需求。另一方面,随着人们经济收入的升高和休闲时间的增加,对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向多元化和更高档次进展,人们的价值观念、消费观念和美学观念都在发生着变化。生态农庄作为旅游类型的新时尚,正逐渐兴起并被人们所青睐。生态农庄一般位于交通方便的城郊,居民可利用节假日开展旅游休闲活动,从而达到调养精神、消除疲劳、调节身心的目的。4.生态农庄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农业偏重于寻求农业产品数量的产出,并存在大量滥用化肥、农药的现象,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和农产品品种相对简单,农业景观单一。生态农庄既追求高产出,又追求高品质、高效益,既要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生存与发展,又要求人与人的和谐生存与发展,是融合生态式生产及生态式旅游为一体的新兴农业发展模式。生态农庄的发展,可以拓宽农村经济发展的思维,使农业经济利益与环境效益、社会效应协调发展,引导农民走上高产高品高效的三高农业和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二、盘点海门生态农庄蓬勃发展的现状
座落于海门市三厂工业园区东首的星期七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园,核心区占地面积7000多亩,紧靠省道、沿江公路、环城公路和通启高速,交通十分便利。观光园依靠丰足的农业资源、优胜的生态环境、鲜明的特色产业和浓厚的乡村风情,逐步形成以农业带动旅游,以旅游促进农业的综合性、融合化旅游景点。通过发展设施农业、休闲农业和生态农业,逐步建设集农业科技展示、山羊研发、生态观光、休闲度假、商务会晤为一体,苏中地区“规模最大、档次最高、效益最好、环境最优、配套最全”的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区、现代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园区、优质农产品生产区和生态农业旅游休闲区。观光园先后举办了“首届中国海门山羊高峰论坛”“海门山羊节”“羊家乐田园风光游”“桃花节暨招商会”等系列活动,提供了2个部级、3个省级、6个市级现场会,生态农庄和休闲旅游呈现良好发展趋势。2014-2016年间,园区重点建设项目共进行了30余次招投标,合同金额达946万元。海门山羊研发中心取得“国家星火计划”,成为“国家肉羊产业体系实验基地”。迄今已投入4800万元用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园区内水、电、路、桥、涵、林、灯等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到位。不断加大生态护坡、景观路灯、输变电线路、绿化提档、门楼建设、园区服务中心建设、景观雕塑、沿线环境整治、主次入口广场及景观景点10个项目的提档升级版建设。2016年投入资金6000多万元,建设第三期长廊、第四期忠维景观河亲水平台,建造山羊“3D/4D虚拟互动体验”展示系统及动感影视播放室、金盛绿园建山羊研发科普展览玻璃长廊、金盛绿园20亩智能温室及拓展集训基地,世外桃源体验区等项目。预计到2018年实现累计总投入1亿元,实现产值2000多万元,经济效益1000多万元。为了更好地满足现代人找寻亲近自然的生活方式和对农业生态旅游的需要,海门市编订了《星期七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园总体规划》,全力打造优势板块。园内羊业文化、珍稀苗木花卉、有机农田风光、高档水文化旅游、高端休闲、果业文化等六个优势产业板块各具特色,形成了“园中套园、连片超千、区域超万”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星期七观光园六个子园区,定位鲜明,特色突出。1.金盛绿园——羊文化板块。占地2000亩,投资11000万元。拥有海门山羊研发中心和肉羊研究院、羊家乐主题公园和动物杂技表演馆、农业部标准化繁育场与克隆山羊基地、山羊博物院、全羊宴会馆与度假接待中心、亲子牧场、果蔬采摘、休闲垂钓、堤上泳池、肉制品加工等功能。获得了江苏省工程技术中心、江苏省研究生工作站、国家星火计划、农业部标准养殖场、江苏省3A级乡村旅游示范点荣誉称号,成功签约院士工作站。2.世外桃源——果文化板块。占地1000亩,投资4600万元。成功引进美国红提、新西兰猕猴桃、国产油桃、蟠桃、无花果等10种高档水果新品种,建有联栋大棚栽种区、果文化展览区、水果采摘区、销售区、冷藏与加工等功能;拥有文化长廓、艺术游乐桥,准备建恐龙园游乐区。3.味之原有机农场——有机田园风光板块。占地450亩,投资1200万元。在生产过程当中,无农药、化肥、除草剂、激素、转基因等有害物质,作为南通市首家有机农场,建成高标准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形成一套完善的供应链体系及电子商务体系,拥有“九畦”南通市著名商标,10个有机农产品得到认证。4.维景生态园——珍稀花卉苗木板块。占地600亩,投资1100万元。集中展出珍贵苗木花卉,例如水培花卉、墙体与立面绿化、室内景观组合与休闲观赏等。绿化造型区汇聚上百种植物造型,盆栽小果区汇聚多种小型园艺组合,鸟巢大棚观光区汇聚多种水培花卉组合、室内景观组合、室外绿组合。5.裴翠园——高端休闲板块。占地350亩,投资4800万元。秉承“生态园林、休闲乐园、心灵家园”的规划理念,以“生态、休闲、人文”为主题,让人们了解中国农博历史发展过程。建设婚纱摄影、拓展训练、水果采摘和差别化休闲接待基地四个功能区域。6.中维生态园——水文化游乐板块。占地1000亩,投资9000万元。建设80亩观赏动物表演项目的东城游乐园、200亩休闲垂钓区,集休闲垂钓、水上用餐、水上街道、快乐游艇等为一体,构筑一条靓丽的水文化旅游风景线。
现代农业建设范文4
据此次活动主办方有关负责人介绍:此次活动旨在宣传和表彰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取得突出业绩、作出重大贡献的杰出人物和明星单位,展示农村蓬勃发展、奋发向上的时代风采,促使更多优秀人才和明星单位脱颖而出,为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新农村的建设增添一份活力,并起到示范作用。
2009年,在湖南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各级各部门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一系列部署,采取有效措施应对金融危机、自然灾害、农产品价格波动等不利影响,全省农村呈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民生改善、社会和谐的良好局面,为宏观经济企稳回升奠定了坚实基础,为推进科学跨越、富民强省作出了积极贡献。以圣毅园现代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为首的现代化农业企业在此期间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在促进农产品产量再创新高的同时,以他们开创的新模式使农民收入有了较大程度增幅,为湖南省的新农村建设以及农村经济的发展开启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圣毅园现代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是经国家工商总局注册登记、由湖南省工商管理局颁发工商营业执照,集生态农业、农产品深加工、生态旅游“三位一体”的现代农业企业,注册资金16500万元。公司被长沙市人民政府列为“长沙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综合示范点”。该公司现代农庄项目已报国家发改委正式立项,是湖南省重点工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
公司按照“创新、树牌、强企、富民”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机制、推进农村土地流转、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总体思路,以发展现代农业产业为主体,以农村土地流转法律、法规为依据,以发展、保护和实现农民利益为前提,以提高农村土地资源合理配置、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通过资源有效组合和集约经营,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专业化生产、市场化运作,集现代农业种植、加工、休闲和旅游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园,是三湘现代农业产业的第一品牌。
公司位于长沙县北山镇,充分利用北山独一无二的自然生态环境,整合各方面有利资源,总占地面积(流转土地)3.7万亩。其中耕地12087亩,林地22525.5亩,山塘1987.5亩,其他设施99亩。农庄以种植业为基础,以加工业和休闲旅游业为支撑。计划总投资16.35亿元。园内涵盖6个村,8000多人,园中布置36个项目。现代农庄项目可实现农民居住集约化、生产方式合作化、生产手段机械化、农民享受公共产品公益化、农民素质知识化、农民流动市场化、农民医疗、教育制度化、农民养老保险普及化,城乡服务一体化,环境生态化。
公司有良好的民营经济现代管理体制,有先进的管理理念,有一支业务技术过硬、作风过硬的高素质团队。公司中具有高、中级职称的人员18人,本科、研究生、博士等高素质人员28人。近年来,在董事长周猷庚的带领下,认真落实惠农政策,把省委、省政府要求的各项惠农政策的落实作为公司工作的重要着力点来抓。尤其是省委、省政府在继续出台省委1号文件的基础上,专门下发了《关于贯彻落实中发〔2008〕16号、〔2009〕1号和湘发〔2008〕13号、〔2009〕1号文件有关责任分工的通知》。根据公司各部门的分工,将有关惠农政策的落实工作,具体到公司各岗位,真正做到了分工具体,责任明确。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效促进了全省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
现代农业建设范文5
关键词:日本;现代农业;模式借鉴;启示
日本战后农业经历了60多年的发展,在农业自然资源极为不利,农业规模较小的基础上实现了农业现代化,走了一条极富开创性的现代农业路子。目前,日本现代农业水平在世界上处于前列,日本现代农业之路颇值得我们重视与借鉴。
1 日本建设现代农业的内容与措施
1.1 日本农地制度的变迁
1946~1948年,战后的日本为了生存和发展,进行了农地改革运动。政府采取强硬措施,购买地主的土地转卖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户,1950年,政府颁布了《农地法》,规定了农户拥有土地的最高限额(都、府、县3公顷,北海道12公顷)和出租土地的最高限额(1公顷),超出的土地必须低价经政府转卖给其他农户。为了防止土地再次集中于少数人手中,《农地法》严格限制土地所有权流转,规定自有土地在3公顷以下的农户才有买地权,土地买卖必须经都、道、府、县知事严格审查批准才能进行。
1959~1960年,根据当时的矛盾,日本政府组织专门机构对农业问题进行了全国调查,结论认为,农业问题的核心是土地占有过于分散,未来农业政策的主要目标是放宽《农地法》对土地占有和流动的限制,扩大经营规模,扶持“中心农户”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推进现代农业。1961年,日本政府颁布了《农业基本法》,明确地把以调整土地经营规模为中心的所谓“结构政策”摆在农业政策的首位。在农地政策方面强调放宽对农地占有的限制,鼓励农地向“中心农户”集中。1962年,日本政府又对《农地法》进行修改,修改的主要内容是:放宽户有农地上限,在自家劳力耕作的情况下,所有土地可以超过3公顷:设立农业生产法人制度,具有一定条件的农业生产法人(包括从事农业的农事组合法人、有限公司、合资公司或合股公司)有取得农地的权力。
20世纪70年代初,日本连续出台了几个有关农地改革与调整的法律法规,鼓励农田的租赁和作业委托等形式的协作生产,以避开土地集中的困难和分散占有给农业发展带来的障碍。政府提出了“综合农政”,通过放宽对农地租佃关系的限制来促进农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倡导以租赁为主要方式的规模经营。1970年和1982年,又对《农地法》进行了第二、第三次大修改,核心内容也是放宽对农地租赁的限制,实行地租自由化。1980年,日本政府颁布了《农地利用增进法》,其主要内容是:以土地租佃为中心,促进土地经营权流动;以地域为单位,组成农用地利用改善团体,促进农地的集中联片经营和共同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农协为主,帮助“核心农户”和生产合作组织妥善经营农户出租和委托作业的耕地。扶持和发展各种农田合作组织,扩大土地作业规模。针对许多农户不愿意出租或委托土地,而农事活动季节性强,农忙时田间作业又有困难的情况,政府通过农协积极扶持各个农田作业环节上的协作。经营委托和作业委托,农产把土地的全部经营管理或生产过程中的某项或若干项作业委托给农协、中心农户或其他合作协作组织。这种协作方式受到了兼业农户和看重土地消遣价值的农户的欢迎。
1999年日本颁布了《食物・农业・农村基本法》的新农业基本法。新基本法强调要发挥农业及农村在保护国土、涵养水源、保护自然环境、形成良好自然景观、保留传统文化等方面所具有的多方面的功能;更进一步理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指出农业可持续发展不仅仅是指如何保持和利用农业的自然循环作用,而且还包括耕地和人力资源的合理利用,甚至还包括了如何形成合理的经营体制这类问题,期望解决在旧基本法体制下耕地被过多占用或弃耕,农业生产后继乏人等棘手的问题。
1.2 日本的农业保护政策
19世纪80年代中期到20世纪初期是日本工业化第一发展阶段。这一阶段日本的农业剩余流入工业。但日本不像许多国家在工业化初期通过农业贸易条件恶化来汲取农业剩余,而是在农业贸易条件改善的情况下,主要靠征收高额农业税来汲取农业剩余。同时还积极扶持农业生产,并把扶持农业生产和保证农业不断增长,作为获得农业剩余的积极和可靠的途径。
20世纪初期日本工业开始具有自我积累的发展能力,工业化进入第二发展阶段,到20世纪60年代初第二发展阶段结束。这一阶段,为了使工农业平等发展,日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农业保护措施,主要是:减轻农业税,增加对农业的投资,进行农地改革,提供农业信贷资金,以及促进农业协同组合的发展。
20世纪60年代初,日本进入工业化第三阶段。1961年,日本颁布了《农业基本法》,这是日本工业剩余开始回流农业的标志,农业保护进入了新阶段。这一阶段采取的农业保护措施主要是:①价格支持,建立农产品成本与收入补偿制度,主要用于对大米价格的支持。②采用进口限额和关税等措施,限制农产品出口。③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促进农户经营规模的扩大,促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和期货市场的发展。
此外,政府还通过发放财政补助金和长期低利贷款,促进农业机械化,推动农业基本建设和农村公共事业的发展。
1.3 日本农业社会服务化体系
日本农协起源于1910年。二战后,根据1947年颁布的《农业协同组合法》,农协得以重建,至今它走过了60多年的历程。
1956年日本政府制定《农业整建措施法》,进一步从法律上加强了对农协的保护和支持,使各级农协在经营上趋于稳定,1961年又不失时机地推动了全国各地农协的大规模合并,确立了农协在农村经济中的领导地位。进入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农协适应农业专业化、机械化和市场竞争的需要,在组织机构、农产品流通形式、事业范围等方面不断进行调整,有力地推动了日本农业的发展。
20世纪70年代以后,伴随着农业内外部条件的深刻变化,日本农协的发展出现了新的趋向:一是加速合并与大型化;二是农协经营的企业化和农协组织的脱农化;三是农协事业的综合化。
经过战后几十年的发展,农协已经从上到下形成一个统揽全国的大系统。在组织上形成了涵盖全国的三级组织网络。即每个市町村都设有基层农协,以此为基础每个都道府县都组成联合会,再由都道府县的联合会组成全国的联合会。三级农协系统组织与中央-都道府县-市町村行政组织相对应,对农协发挥政府农业政策的执行作用十分有利。
日本农协通过一系列广泛积极的经营服务活动渗透到日本农村生产、流通、卫生保健、科技文化等各个方面。
1.3.1 指导服务主要是为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提供各种指导服务,各个农协都配备负责这类指导服
务的专职指导员。具体又可细分为:农业经营指导,即负责对组合员的农业生产经营进行全面指导。除技术指导外,还包括依靠农协的综合统一力量来指导、援助农民从生产领域到流通领域的整个过程。生活指导,即对组合员的生活作全面指导,其范围包括消费、健康、文化和娱乐、老年人看护、保险服务等,以创造一个新的农村、农民生活风貌。
1.3.2 贩卖与购买服务农民生产出来的农产品集中送到农协,由农协帮助其整理,然后批量出售。这样大量而有计划地出售品种齐全、规格统一的农产品,既可稳定农产品价格,又能使产品销售顺畅。农协负责共同购买农民所需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然后再供应给组合成员。由于是大批量采购,可以降低价格、节省流通费用,向农民提供了价廉物美的商品。
1.3.3 信用服务通过吸储组合员的存款,以长期低息贷给需要农业生产资金的组合员。基层农协所存的资金如用不完可存到信用联,也可存到中央农林基金会,反之则可层层申请贷款,实现资金在更大范围内融通。
1.3.4 利用事业农协为组合员举办或设置农户个人无力购置的大型设施,供其共同利用,包括生产、销售、加工和各类生活设施等。
1.3.5 保健福利服务农协开办自己的医院,为组合员提供疾病预防和治疗服务,定期开展集体体检及健康咨询活动。
1.3.6 互助服务农协对遭受意外灾难的组合员进行救济。所需资金由农协向农民收取或从金融及其他经营利润中提取。
除上述之外,农协还从事农业经营委托、宅地和住宅供给、土地改良等特别事业。总之,日本农协对日本农业的现代化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2 日本建设现代农业的主要特点
2.1 日本的非农化和城市化达到较高水平
日本的非农化起步早。1960年日本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就已下降到了10.1%,而非农就业的比例高达70.0%,总农户数为605.7万户。1998年农业在整个GDP中的比重只有1.7%,农业就业比例只有5.0%,农户数下降至329.1万户。
日本的城市人口比例已达到很高的水平。城市化进入稳定阶段,城市人口比例维持在75%以上,日本的农业在国民经济的所占比例已很小,农户数量大幅减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比例和城市人口比例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虽然日本农户也普遍存在兼业化现象,但日本高度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为农业的现代化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2 日本农业生产过程实现了机械化
1967年日本的水稻机耕面积达96%,机械收割面积达80%,机械脱粒面积达98%。到70年代推广了小苗带土插秧机,从而解决了机械插秧问题,实现了农业生产全面机械化。日本农业的机械化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以中小型机械为主。以拖拉机为例,在同等耕地面积上,日本的大型拖拉机拥有量只相当于西德的30%,法国的76%,英国的86%,而小型拖拉机则相当于西德的45倍,法国的35倍,英国的80倍。除了农业机械化以外,日本在品种改良、栽培技术、农药和肥料的合理使用以及水利灌溉等各方面都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2.3 日本农业劳动生产率高
随着农业机械化和其他农业技术的进步,日本农业劳动生产率有了很大提高。1960~1979年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速度甚至超过了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速度,从而使每个劳动力净产值同工业之间的差距有所缩小。1960年每个农业劳动力的净产值相当于制造业工人的20.2%,1984年提高到27.8%。按1995年美元计算,日本已由1979~1981年平均农业劳动力人均15 655美元提高到1996~1998年平均的30 272美元,17年增长了93.4%,逼近美国的39 523美元。
2.4 日本农业内部结构发生了极大变化,农产品商品率高
种植业与畜牧业是日本农业的两大部门,随着农业的发展而使种植业比重逐渐缩小,畜牧业比重相应增大。1960~1979年,种植业产值在全部农业产值中的比重从80.6%下降到72.1%,畜牧业比重从13.2%上升为25.6%。在种植业中,蔬菜和水果的比重分别从占农业总产值的9.1%和6.0%上升为19.4%和7.5%。据日本1993年统计,农业总产值达10.56万亿日元,其中种植业占73.9%。畜牧业提高到25%。在种植业中。大米占27%、蔬菜占26%、水果占7.3%、花卉占4.2%。1993年日本渔业产值达2.5万亿日元,林业总产值约为1万亿日元。随着日本农业部门结构变化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产品商品率迅速上升。1955~1975年间.农产品总生产额中,按出售量比重计算的农产品商品率从60.2%上升为88.8%,主要农产品的商品率一般在95%左右,高者达100%,低者为75%,中、上层农户(拥有3公顷以上土地)的商品率一般达到98%以上。可以说目前日本的农业生产已经完全商品化了。
2.5 有健全的农业科研推广体系,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在全国建有国立和公立科研机构、大学、民间(企业等)三大系统组成的农业科研体系;推广服务主要由政府的农业改良推广所和农协负责,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据统计,目前全国有485个地区改良推广中心,平均每个中心有推广员20人,中央政府每年拨给技术推广经费约350亿日元,占农业预算的1.2%,都道府县配套与此相当的资金用于农业技术推广事业;日本农协则成为一个代表农民利益的基本完善的组织体系。1996年,全国有农协组织5 985个,营农指导员近2万名,围绕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和产后推广种植、食品加工、病虫防治、住宅改建、医疗保健等多元化、社会化的服务,对促进农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3 日本建设现代农业的启示
综观日本现代农业发展历程与成效,针对我国农业发展的特点,借鉴日本现代农业发展的经验,我国现代农业应着重采取以下措施。
3.1 进行制度改革,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
我国农户经营耕地规模太小,从每个农业劳动力占有农地面积来看,我国同日本一样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少,这不仅大大限制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商品化率的提高,也限制了农业资本投入。为了实现农业的规模化经营,我国应主要进行两方面的制度改革。一是土地制度的改革。应尽快通过立法和修订相应法律法规,放松对土地使用权流转的限制,实现土地使用权转让的规范化和法律化。建立农村土地转让、租借的中介机构,制定价格、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促进农村土地转包、租赁,推动农业规模化经营。二是建立、完善包括城乡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通过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完善,消除农户养老、医疗等方面的后顾之忧,为失业者提供基本生活保障,以此促进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释放农业
中的剩余劳动力,为农业的规模经营创造条件。
3.2 加大农村教育、科研投入,提高劳动力素质和农业技术水平
对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和农户收入的相关分析表明:①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整体文化水平还比较低。②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与家庭收入呈正相关。③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在提高劳动力素质、促进劳动力就业、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提高家庭生活水平方面效果显著。因此,应进一步加强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实施,并适当调整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加强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同时,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应鼓励社会办学,并大力发展电大、夜大、函授等非全日制教育。在提高劳动力素质的同时,还应加强科研投入。目前我国农业科研经费占农业总产值比重不到0.1%,农业技术推广费用占农业总产值比重不到0.2%,不仅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也低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而农业技术人员仅占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的8.2%,且人才流失严重。这直接导致我国农业技术进步缓慢。因此,一方面国家应增加农业科研经费投入,完善技术开发推广体系,提高农业技术人员待遇。另一方面应促进农业技术的商品化,运用市场的力量形成国家、地方、农户相结合的技术开发模式。
3.3 加大财政资金投入,促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
90年代以来,国家财政支农的比重一直呈下降趋势,1991~1997年分别为10.3%,10.0%,9.5%,9.2%,8.4%,8.8%和8.3%。农业财政支出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例远低于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同时,国家银行对农村信贷总规模和资金投入也呈逐年减少的趋势,加之农业信用社资金外流严重,这都导致农业投入不足。而在农业生产经营中,农民也普遍缺乏技术支持、产供销服务和相关信息。因此,一方面应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增加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研开发、环境保护、灾害防治等方面的投人。另一方面,应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制定相应政策,促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重点应发展两类合作组织。一类是通过提供融资业务,提高农村资金利用效率的组织;一类是提、供、销一体化服务及相关信息和技术支持的组织。通过各类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3.4 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国际竞争力
在保证全国粮食总供给条件下,应根据各地不同的情况,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经济作物种植业、畜牧业、渔业、林业的发展。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专业化生产和农业商品化生产的发展,提高农业生产集约化程度。同时,还应合理利用绿箱政策,从而最终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
现代农业建设范文6
关键词:现代农业园区;原则;形式;思考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S-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11-0017-2
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农村向城镇转化、农民向新型农民转变;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加快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步伐,对构筑具有西安区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1 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的原则
发展现代农业园区要围绕发展精细种植业、精品畜牧业、精深加工业、园艺特产业、乡村旅游业等五大产业,积极打造粮食高产核心区、畜牧产业精品区、园艺特产示范区、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区、生态农业观光区等现代农业园区,园区建设要实现“六化”目标:
1.1 布局区域化
统一园区规划布局,对农业生产实行区域集中连片开发。通过分步实施,整体推进,提升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
1.2 投入多元化
建立政府奖补、企业主导、社会资金参与的园区建设投资体系。
1.3 产业链条化
加强种植、养殖、加工、物流、营销为一体的产业链条建设,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1.4 生产标准化
把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等各环节纳入标准化生产管理体系,确保园区产品质量安全。
1.5 产品品牌化
实施品牌化发展战略,提高园区产品品牌知名度,实现同类品种的差异化经营。
1.6 服务专业化
完善园区社会化服务体系,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产品质量安全和市场营销等实行专业化服务。
2 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的主要形式
根据全区农业发展现状和资源优势,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现代农业基本要求,科学规划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
2.1 粮食高产核心区
以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为载体,重点建设排灌设施齐全、技术集成推广、综合产能提升、示范带动能力强的玉米、水稻高产示范园区,单产水平比常规生产分别提高15%和12%以上。
2.2 畜牧产业精品区
围绕打造肉牛、生猪、肉鸡、蛋鸡和肉羊等5大优势产业链,依托“龙头+园区+基地”的形式,形成规模化养殖、工厂化管理、标准化生产、社会化服务、生态化发展的西安区现代畜牧业产业体系。
2.3 园艺特产示范区
围绕全省实施百万亩棚膜经济和建设北方特产大省发展战略,立足发挥区域和资源优势,按照“一村一品”发展模式构筑棚室瓜菜、东辽黑猪、食用菌、林果等特色产业。
2.4 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区
以区经济开发区为载体,引导龙头企业通过技术改造、资源重组、资本聚集、品牌整合等途径进一步做大做强,推进德春米业、夏兴集团、希玛公司等龙头企业扩能升级,打造农产品精深加工园,使农产品加工率达到60%以上,辐射带动种养农户1万户,形成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格局。
2.5 生态农业观光区
树立生态产业化理念,立足区位优势,拓展农业功能,重点建设休闲观光农业等集种植、养殖、加工、采摘、餐饮、休闲等为一体的多功能生态农业观光园。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建设一批农家乐、美丽乡村等观光景点,来转移农村劳动力,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
3 发展现代农业园区的主要措施
3.1 科学制定园区规划
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逐年推进”的建设要求,切实抓好园区规划编制工作。农业产业园区要地域界限清晰,产业特色鲜明,科技含量高,设施装备先进,运行机制灵活,综合效益显著;农业示范基地要实行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营销,能够引领和带动当地产业发展;农业特色村镇要体现 “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生产经营格局,产品有特色,发展潜力大,经济效益好。
3.2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要紧紧围绕园区建设目标,建立多元投入机制。在不改变资金用途的前提下,对农村土地整治、水利基础设施、农业综合开发、粮食高产创建、畜禽养殖场(小区)奖补等涉农项目资金进行整合,重点投入园区建设。大力发展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服务主体,积极开展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业务。积极争取上级项目资金和引导社会资本发展现代农业,建立健全以政府投入为引导、工商企业和民间投资等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农业投入体系,为推进园区建设、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3.3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大力实施中低产田改造和沃土工程,加强农田基础整治,搞好排灌设施、田间机械作业路、农田电网等基础设施建设与改造;大力发展设施农业,鼓励示范区棚室蔬菜(瓜果)规模发展,搞好作业机械、产品保鲜及批发交易等相关设施配套;以农机大户和农机专业合作社为龙头,以适用、耐用和低耗机械为重点优化农机结构,提升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
3.4 推进农村土地流转
在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经营制度的基础上,本着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制定加快土地流转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区、乡、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体系;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经营权,推动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加强对园区建设的动态监管,严格执行建设规划,确保流转土地经营期相对稳定;积极探索农户迁移、腾空宅基地等流转方式,创新土地联片流转、规模流转、整村流转。
3.5 培育农业经营主体
以培育农业法人经济为重点,用企业化理念和经营方式指导农业生产。着力打造一批龙头企业、壮大一批合作组织、培育一批职业农民、创办一批家庭农牧场、扶持一批创业主体,积极构建以产业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以基地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农工贸一体化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以农产品精深加工园区为平台,加快建设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质量检测等为一体的产品科技研发中心,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3.6 拓展农业服务功能
深化公益型农技服务体系工作机制改革,建立健全公益性与经营性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互为促进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加强区乡农业、农机、畜牧兽医等技术推广队伍建设,建立健全责任农技制度,促进农业科技进区入园。积极组织和引导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农村经纪人等开展技术、信息、营销等社会化服务。加强农业信息资源的整合、开发与利用,实现资源共享和高效服务。完善农资连锁配送体系建设,提高物化服务水平。完善农业担保体系,抓好政策性保险制度落实,努力降低农业风险。
3.7 创建农产品品牌
建立健全农产品标准化组织体系,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大力推广农业标准化种养技术,积极推进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农产品基地建设;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在乡镇重点农产品基地、主要农贸市场等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实验室,推行上市农产品市场准入和产地准出制度;以提高农产品质量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为核心,培育壮大“御泉大米”、“东辽黑猪”等名牌农产品,在资金、税收、用地、信贷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
3.8 实施项目拉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