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学习计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升初学习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升初学习计划

小升初学习计划范文1

一、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优化学生的学习品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成功地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平等、宽松、活泼的情形之下,在教师的关怀与鼓励中,不断获得人格上的尊重,体验到学习的进步,从而获得心理上的自信,享受到成功的乐趣,无疑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有效的途径与手段。

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学习品质良莠不齐,勤懒迥异。环境是成长的摇篮,生活是活生生的教材,我们要充分利用周围的环境,给学生一影响、熏陶、感染。教师要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引导学生观察与发现身边的美与丑,以恰当的方式提示班级同学身上的优点或缺点,让他们在对他人取长补短的同时,也更清晰地认识自我,受到自我教育。引导学生向学习品质好的同学看齐,在班集体内部确立自己某一方面的榜样。弘扬正气,摒弃缺点,营造比、学、赶、帮、超的集体氛围,激发他们培养良好的学习风气。在班集体的墙壁上贴上名人的图像,或名人名言的书法条幅;黑板的顶上贴上一条大的标语作为班规,后墙上设宣传栏、表扬栏、竞赛栏并充之以切实的内容等,学生置身在这样的氛围中,互相学习,相互影响,潜移默化,学生优秀的学习品质的形成指日可待。

二、打造高效课堂,优化学生学习品质

课堂教学是落实素质教育思想的主渠道,也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优良的学习品质主要在学习过程中构建。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把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起来,让二者相互融汇、渗透,从而达到“互惠互利”。

(一)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拥有时间才能拥有学习的主动权,对语言的学习只有学生去独立阅读,独立思考才能真正的理解。当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知识经验时,教师不防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主地掌握知识。如:在讲授新课前,教师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叶圣陶先生说:“不教学生预习,他们经历不到学习上很有价值的几种心理过程。”这说明预习的重要性。预习能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因此要教会学生预习方法。初读课文时,按“预习”提示自学,找出生字新词,通过查字典、词典掌握生字的读音,生字的意义,了解内容。然后大声的朗读课文,并把自己认为优美的词、句背过,深入理解课文时,围绕课后“思考练习”自学。

(二)教师做好学生循循善诱的引路人

1、在预习中引导学生提出不理解的地方,并力求学生自己通过对课文的再次深入理解来解决。

如教学《凡卡》一课结尾时,引导学生讨论:凡卡能否回到乡下?为什么?即使爷爷收到凡卡的信,接他回到乡下,他的命运又如何呢?为什么?通过步步深入,有创新,有价值的答案就会越来越多,从而创设了自主学习的良好氛围。教师的引导、点拨不但让学生轻松的掌握知识,而且也让学生在实际的学生中培养了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效果。

2、在每节课上都要留出充分的时间,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问题,让他们都有自我表现的机会。这样,学生就会提出难易不同的问题。教师就可以启发学生找答案。这样每个学生都有收获,从而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不要满足于学生的某一种正确答案,而要引导学生求异思维。从不同角度去认识事物、理解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在教学中,教师要时刻记得自己的角色:我们只是一个引导人。课堂上大胆的放手,注意不失时机地引导、点拨,鼓励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小组合作等方式,掌握方法,学得知识,提高能力。

三、加强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优化学生的学习品质

第一,要求学生有听课的积极态度,即听课的最佳心理准备。要怀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力兴趣去听课,把在教室听课视为在老师引导下步入知识宝库寻宝,相信每节课都能学到有用的知识。这种心理状态,能使学生在课堂上情绪稳定,注意集中,思想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

第二、课前预习,标出疑点,这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习惯。预习:预先学习。上课前先看一遍下一节课要讲的内容,能看懂的就放过,看不懂的就用笔标出来,上课时看老师怎么讲。这样,听课就有了针对性。效果当然也要好一些。多预习能培养自学能力,长期坚持,就能达到老师不讲自己也能看懂学会。优秀的学生不仅在课堂上学习,平时自学也显得特别重要。

小升初学习计划范文2

关键词: 小学课堂教学 信息技术教学 生活化

伴随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人们对教育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对于小学教学来讲,更应贯彻新课程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因此,要加强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生活化特征,在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可以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出现的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生活化内涵

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个新兴的学科来讲,在我国教育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虽然它在我国小学教学中的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却很快。尤其是在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中,更强调了把学生的信息技术技能与生活实践相结合,要面向生活和实际。从总体上讲,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生活化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内容:

(一)对学生生活的关注。

生活化特征已经成为信息技术教学的重点教育目标,而其关注的主体并非是所有的人,而是小学生的生活体验。因此,在进行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中要以学生的长远发展成长为目标,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根据学生不同的生活体验和生活阅历进行教学。

(二)对学生生活完整性的关注。

信息技术教学涉及的生活面比较广泛,与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也与整个生活世界联系在一起,这就形成了自身的整体性特征。尤其对于小学生来讲,更是具有一定的整体性和综合性特征,是学生生活活动的完整体现。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生活化教学是对学生整体生活的关注,而不能将其分割开来,形成片段性的关注。

(三)关注学生教学活动改造后的生活。

新课程理念强调要把教学活动与生活实践相结合,但并非表示教学活动即是对生活的简单重复,而是表明生活化的信息技术教学应是对学生的生活内容进行简化、净化、平衡后的生活。由此可见,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更强调对学生教学改造后的生活,应是一种健康、进步的生活。

二、如何促进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生活化

(一)在教学内容方面表现生活化特征。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技术性学科,往往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很多学生认为它枯燥、难懂,尤其对于小学生来说,正处于理论抽象向理论具体过渡的思维阶段,往往更注重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感观的触觉、听觉、视觉有更深的感受。因此,在教学内容方面应把较高层次上科学内容回归到生活中去,使较强理论性的知识变得生活化、具体化,以适应小学生的接受能力。例如在《小学信息技术》(上册)中有《画矩形》这一课程内容,教材内容主要引导学生使用相应的教具画出矩形,这时可以用以前两课画正方形和圆形的理论为基础,使学生了解矩形的特征,并进一步使学生了解圆角矩形的画法。为了促进学生的理解和吸收,可以用生活中的小汽车做实例,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画出小汽车,如用矩形画车身结构,用椭圆和圆角矩形工具画车窗结构,这就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促进《小学信息技术》的生活化教学。

(二)在教学过程中表现生活化特征。

由于长期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很多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往往把教学侧重点放在学生成绩和排名上,而忽视了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因而造成信息技术课堂中教师的“满堂灌”的现象,只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和大量习题的练习,而忽视了理论联系实际、课堂联系生活,最终导致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上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课程,而无法真正体会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应学习新课程教学理论,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主观情感体验,使学生有一个感受、学习、理解、感悟的过程,从而使教学更有意义,从而打造一个生活化、体验式的教学环境。例如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有关于画图软件的课程,其中要求学生对复制、粘贴、翻转、旋转等知识有一定的掌握,这时教师可以设计铺地砖的任务,使学生先对地砖的样式和规格有一定的了解,并把其剪出相应的图案,按照自己的想象,把它设计成完美的地砖效果。从而美化教室,打造一个良好、舒适的环境,这就使学生在完成任务时体会到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运用,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提高学生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三)在教学方式中体现生活化特征。

新课程理念更加强调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就这要求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应注意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水平,不能再把教师作为课堂的主人,而应使教师从课堂的主演变为导演,进行积极的引导和点拨,这样才有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轻松、愉快、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而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应走出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积极组织课堂活动,例如“画风车大赛”、“编辑之星”、“Logo认识比赛”等,这些都能使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更加生活化,提高学生主动发现知识、探索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结束语

信息技术是一个以技能操作为基础的学科,最终目的是为生产生活服务,这就要求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从实际生活出发,营造生活化的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鼓励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进而使课堂内容回归到生活本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郭邓跃.引入生活实际,让农村孩子在信息技术课动起来[J].科教文汇,2008(08).

[2]梁勇.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过程评价探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27(5).

[3]周嘉芬.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践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2009(6).

小升初学习计划范文3

【关键词】信息技术;个性化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信息技术与各学科领域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二者既有其相对独立性,又存在紧密联系。本文拟就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整合下学生个性化学习语文课的学习模式作一些探讨。

一、构建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个性化识字学习模式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的融合,特别是运用计算机多媒体识字教学软件(课件),学生可以通过这些软件(课件)自主选择学习生字,通过人机交互进行自我学习、自我检查和自我提高。为此我们构建了“媒体激趣―自主识字―巩固运用―拓展延伸”识字学习模式。以《四季》的识字学习为例:

(1)媒体激趣:首先利用多媒体出示秋天美丽的图片,地里的庄稼就是禾,而成熟高粱的颜色红红火火合起来,就是秋字,学生欣赏着美丽的图片,在这种情景中记住了生字,学生识字的欲望被极大地调动起来。

(2)自主识字:为了使学生更好掌握汉字的结构,制作课件时要充分显示汉字的构字规律。如为了能更好地体现形声字偏旁表义的特点,制作课件时可把偏旁部分做成红色。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很快就能找出这些字的异同点,自己总结出记住的方法。这样,学生很容易地记住这些字,对识字就会越来越感兴趣,并逐渐学会运用这一规律自己去识字。

(3)巩固运用:学生识字以后,为加深学生的记忆,借助于多媒体把识字与学课文融为一体,在学课文中识字,在语境中进一步巩固、理解、运用所学的字词。有效的学习方法能大大地提高学习效率,信息技术辅助汉字教学,在潜移默化中教会学生多种识字方法,提高了识字能力。

(4)拓展延伸:学生认识了生字后,重要的是教给他们学习知识的本领,引导他们去阅读各类课外书籍,同时深化课内知识。利用有趣的儿童故事和朗朗上口的儿歌,让学生听一听,读一读,在听读中拓展了学习内容,识记了更多课外的汉字。

二、构建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个性化阅读学习模式

信息技术环境下,我们构建了“媒体展示―情境教学―自主学习―拓展延伸”的信息技术环境下阅读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教师是:创设情景―呈现目标―启发指导―激励求新;学生是:进入情景―自主探索―合作探究―交流反馈。以《富饶的西沙群岛》学习为例:

(1)媒体展示:在课堂上创设“西沙群岛风景优美,物产丰富”这样一个情境,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搜集有关西沙群岛的图片,“游览海底世界”,美丽的海水加之丰富的海域物产,唤起了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使学生的心灵与文本产生撞击,产生移情效应,情不自禁地关注、向往和投入。

(2)情境教学: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提出的问题:为什么说西沙群岛美丽富饶?西沙群岛一半是水,一半是鱼,为什么这样说?打开“质疑问难”窗口,再请学生说说你对这篇课文还有什么疑问?对疑问进行归纳整理,以学生的疑问为突破口组织教学。使学生目标明确,学有所向,学有所法。

(3)自主学习:教师运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以问题引导探究,以小组合作探究问题,引导学生利用BBS和其他同学、老师进行网上交流,最后再以个人和小组口头汇报加以补充。在交流过程中,学生将从网络资料库中了解到西沙群岛优美的风景图片和丰富的物产进行交流,既实现了第二次资源共享,又突破了三年级学生把话说具体的作文教学难点,使学生的学习实现“源于书本―跳出书本―回归书本”的理想境界。

(4)拓展延伸:设计“拓展延伸”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延伸探究,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为学生设计了这样的一些问题:你想更多地了解西沙群岛吗?课后让学生读读有关海洋生物的资料。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展开想象:未来西沙群岛是什么样?在“我的留言”平台与同学、老师一起探讨,进行评价。

在这种模式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情境中学习,以“目标”推动学习,以“目标”贯穿学习,这样更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三、构建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个性化作文习作模式

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开发和应用,教师创设的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极大地提高了作文习作效率,优化了作文教学结构,促进了师生创新精神的发扬。为此,我们构建了“信息导说―自主习作―媒体评改―存盘上传” 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个性化习作模式。以《找春天》教学为例:

(1)信息导说:用多媒体展示春天的优美,让学生讨论春天的特征,准备写哪些景物,继而构思自己的习作。

(2)自主习作:课堂中老师播放优美的轻音乐,让学生在优美的意境中展开想象的翅膀,用灵巧的小手敲击着键盘,记录下自己的奇思妙想。

(3)媒体评改:学生完成习作后,老师指导学生欣赏体会、讨论修改等。并通过以不同颜色的修改,让学生进行改前改后的比较,体会将习作写具体的方法。

(4)存盘上传:学生根据例文评改,对照自己的习作进行修改,定稿后让学生存盘并上传给教师,形成班级“习作集锦”。

在浓厚兴趣的指引下学习,学生学得轻松、自由,学生个性化学习得到充分发挥,学习效率得到极大提高。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的整合给学生个性化学习提供了更多的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方式和渠道。

小升初学习计划范文4

[关键词]国际化素质 评价体系 指标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12-0052-03

在全球一体化进程中,世界各国在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联系日益紧密。国与国之间充满竞争,却又离不开合作,如环境、和平、多元文化、人口与资源问题等都需要世界各国的合作和努力。在这一过程中,各国都意识到,国际化人才是推动一国经济发展的动力,同时也是一国参与全球和地区事务,提升话语权和影响力的必然要求。近年来我国日益重视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十八届四中全会、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以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等重要的国家发展战略文件中,都充分体现了我国正不遗余力地实施人才战略,打造高素质国际化人才队伍的决心。

一、国际化素质的内涵

在研究指标之前,有必要对国际化素质的定义进行一下梳理。国际化素质没有统一的定义,目前学界中对其有很多不同的阐释。

国内有的学者认为国际化素质应包括国际态度、国际意识、国际活动能力和国际知识四个方面[1];有学者认为国际化人才应具有全球视野及全球性思维模式,掌握国际最新、最先进的知识、技术与信息动态,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及国际竞争能力,熟悉国际规则,具有较高的国际化运作能力及管理水平,熟悉中外多元文化,具有良好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及国际交流与合作能力,一般具有在海外学习、培训进修及在跨国公司多年工作的经历。[2]我国第一个国际化人才的专项研究“上海构筑国际化人才资源高地”的报告将国际化人才的素质定义为:“具有较高学历(本科及本科以上)、懂得国际通行规则、熟悉现代管理理念,同时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创新能力及跨文化沟通能力”。[3]2003年的亚洲大学校长论坛提出:“国际化人才应该是能够掌握一门以上外语,能够利用某种工具或途径进行跨国交流与服务,并且在某一专业、层次、领域具有一定专门知识或能力,基本通晓国际行业规则的人才”。[4]

可以看出,国内外学者对国际化素质的理解具有很大共性,国际化人才至少应具备四大鲜明的特征,即国际视野、国际理解力、跨文化沟通能力和专业知识。但由于时代的不同,学者结合不同时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逐渐丰富了国际化素质的内涵,例如知识创新能力、团队写作能力、领导力和运用现代技术进行信息处理分析的能力。学者们对国际化素质的定义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高校学生国际化素质培养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国际化素质能力评价研究现状

从目前学界中关于学生国际化素质培养的研究中我们发现,绝大部分学者比较关注实施国际化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研究,而对实施的质量和效果评估研究较少。实际上,对后者的研究难度要比前者大。“素质”一词可用于表达一个人的内在,例如文化、才智、思想作风、道德品质、能力等无形的特点。“素质”也是外在的,可以通过一个人的具体行为得到表现。素质的外化表现形式,是我们能够用以评价学生的国际化素质的途径。

学界中已有少数针对人才国际化素质能力测评的一些研究。有学者运用素质冰山模型,从知识、技能、社会角色、自我概念、人格特质和动机六方面构建了国际化人才素质指标框架。有学者用专业素质、国际资源管理素质和创新素质等三大方面12个指标来对国际化人才的素质能力进行测评。[5]但这些指标体系都或多或少存在难以量化评价的缺陷,实际运用中可能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较多。

本文的研究就在于研究可量化的指标体系来评价学生所具备的国际化素质,从而为评价国际化教育的实施效果提供参考。

(二)学生国际化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从高校层面而言,培养国际化人才不仅是为国家的发展输送人才,也是高校自身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根据教育国际化的形势,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不断地调整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式。

当前,高校培养国际化人才主要是通过加强与国外高校的交流合作,利用国外优秀的教育资源,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管理方法。高校对学生的国际化素质培养的实践形式很多,主要包括中外合作办学、交换学生、引进外国师资和课程、开展国际理解教育、合作科研、举办国际交流活动、开设国际专题课程等。本文所研究的学生国际化素质评价指标体系,正是在高校中现有的工作机制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这样才能保证指标体系的可操作性和可量化性。

1.指标的选取

本文选择具体指标来建立学生国际化素质评价体系主要遵循四个原则:其一,所选取的指标需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其二,指标数据必须是可获取的;其三,指标数据具有对比度;其四,评价指标适用于高校。

本文主要采取文献研究法,研究前期在对国内外关于国际化人才和国际化素质有关论著进行整理、研究、分析、对比的基础上,遵循适用性和可量化的原则,建立一个以定量评价为主、定性评价为辅的量化指标体系。

指标体系共分三级,其中包括知识素养、交流技能和意识态度3个一级指标,学习能力、知识结构、语言能力等7个二级指标和13个三级指标。

学生国际化素质评价指标体系表

2.指标解释

学生国际化素质的高低可以从知识素养、交流技能和意识态度三个方面进行测评。

(1)知识素养

知识素养主要是评价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学习能力以及是否拥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丰富的知识积累。国际化人才需要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能够适应环境和社会需求的变化来自主学习相关知识和技能。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评价是通过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习成绩以及所取得的学历高低来判断的。一般认为,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往往在课业成绩方面有良好的表现。随着受教育水平和学习难度的逐步提高,学生所获得的学历越来越高,学习能力越来越强。

正如前文所述,我们培养国际化人才,其中一个目标是致力于为国家和民族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提升国家在世界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一个具有国际化素养的人,需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通过利用广博的知识和扎实的专业技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中积极的、重要的作用。对学生的知识储备的评价是通过考查其学科背景、拥有的技术认证证书数量和选修人文素质类课程的数量来判断的。事实证明,具有综合知识结构的人才在知识、能力以及思维等方面都得到过较为全面的锻炼,具有较强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在社会的很多领域都表现出很强的竞争力。

(2)交流技能

交流技能主要是评价学生是否具有在跨文化环境下与国际人士开展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包括语言沟通能力以及领导和协作能力。

跨文化交流需要良好的语言交流能力,这也是所有能力中最基础的一项能力。我们要求一个国际化人才,能够掌握至少一门外语并具有较强的综合应用能力,这样才能在非母语的国际交流环境中获得信息并保证沟通的有效性。对学生语言能力的评价可以通过考查其掌握的外语语种数量和相应的等级水平得知。学生所掌握的外语种类越多,水平越高,就越能为以后在国际舞台上的表现奠定厚实的基础。

我们把领导力作为衡量学生国际化素养水平的一个指标,是要培养和提升学生未来在专业领域、工作岗位上的影响力,培养面向未来的全面发展的高质量的社会人才。国际化人才应当能够适应全球化和服务社会,是有理想和远见、有责任感、有知识、有能力和有影响力的优秀人才。[6]在全球化的浪潮下,多国参与、合作是社会发展的趋势,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团队工作和管理协调的能力。本文认为,学生在校担任各类学生组织干部或经常参与团队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领导、指挥、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的意识,为将来在国际事务中与他人开展合作奠定基础。

(3)意识态度

美国著名高等教育专家克拉克・科尔教授指出:“拥有众多良好全球意识大众的国家将在国际上占有优势”。[7]本文认为,具有良好全球意识的大众就是那些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他们的国际化意识和态度,一方面表现在他们了解世界和本民族发展的历史及趋势,具备敏锐的世界眼光、深邃的洞察能力以及参与国际交流的主动性;另一方面则表现在他们具有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创新意识与能力。

目前,国内很多高校在培养学生的国际化素养工作中都采取了“引进来”和“送出去”的策略,为增进学生的国际化视野提供了很多机会。其一,引进国际教育资源并在教学活动中渗透,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观念。例如外国教师参与课堂教学、开设讲座,增设世界政治、经济、历史等专题选修课程,引进国外大学的课程等,学生可以在亲身经历中加深对多元文化的认知和理解,逐步增长国际视野,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以及增强实践、创新能力。其二,选派学生赴外访学交流。学生在国外的教学环境中可以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提升独立意识和创造性思维水平,通过感受不同的文化能有效地拓展个人视野,提高国际交流的经验。因此,本文在评价学生的国际化意识和态度方面,主要选择学生参与国际交流活动的次数、赴海(境)外交流的经历、选修国际专题课程的数量以及参与科技、学术竞赛的表现等指标来衡量。

三、小结

与以往其他研究定性评价为主的评价体系不同,本文探讨构建的是一个针对高校学生,以定量评价为主、定性评价为辅,可操作性较强的量化指标体系,其优势及最大特点是指标数据的可得性和客观性。然而,目前本文所构建的指标体系只是初步的研究成果,在进一步的研究中,我们将通过问卷调查、专家打分等方法对指标体系进行完善,修订指标及确定权重,应用于工作实际,并在应用中逐步完善。

在中国,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仍在继续,学生国际化素质的培养也在快速地发展。我们认为,学生国际化培养发展至今已形成机制和规模,但发展水平与国际领先差距不小。对学生国际化素质的评价机制进行研究,有利于我们对过往工作经验进行总结和改进。

[ 参 考 文 献 ]

[1] 夏惠贤.论国际教育和国际人的素质[J].外国教育资料,1998(4):65-71.

[2] 徐国祥,马俊玲,于颖.人才国际化指标体系及其比较研究,2006(3):85-90.

[3] 王璐.高校国际化人才素质指标体系构建[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

[4] 李成明,张磊,王晓阳.对国际化人才培养过程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3(6):18-20,36.

[5] 郭小婷.国际化人才素质能力评估指标体系研究[J].职业时空,2011(11):43-44.

[6] 奚洁人.中国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战略思考[J].当代青年研究,2012(5):23-28.

小升初学习计划范文5

关键词:初中化学;学生经验;有效练习;教学模式

初中阶段,化学课程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课程内容之一,化学课程不仅仅影响了学生的中考成绩,更重要的在于化学课程的学习对学生创新能力、探究能力以及学习能力方面的培养和提升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教师在初中化学教学实践中,要丰富学生的化学学习经验,就要建立初中化学有效练习的教学模式,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在教学目标的指引下丰富化学练习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练习有效性。

一、初中化学教学目标概述

1.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是初中化学教学的基础目标。化学课程是学生在初中阶段接触的新课程,学生对于化学课程的学习方式、学习方法等方面了解较少,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参与化学学习的积

极性。

2.完善学生的化学知识结构体系

初中阶段,学生在化学知识方面的基础较不健全,学生的化学知识结构体系建立不完善。因此,初中化学课程教学和练习的目标之一就是完善学生的化学知识结构体系。完善学生的化学知识结构,一方面包括帮助学生建立化学知识的框架,另一方面是帮助学生查找自身化学知识体系中的漏洞,进行查漏补缺,这一方面也是教师有效练习教学模式的重要教学侧重点。

3.增强学生的化学思维能力水平

增强学生的化学思维能力水平,主要指学生在化学学习中逐渐形成的化学思维方式,这一化学思维能力水平的提升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不同形式、不同方式的化学学习和训练,需要教师丰富化学有效练习的教学模式。

二、如何基于学生经验构建初中化学有效练习的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的学习经验,需要教师根据初中化学的教学目标,丰富化学有效练习的教学模式,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有效性。

1.将化学理论练习与化学实验练习相结合,激发学生兴趣

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在化学学习中的参与度方面,教师要注重将化学理论练习和化学实验练习相结合,即将化学实验方面的练习探究和化学理论角度的练习探究进行交叉和融合。例如,在化学实验中,经常使用到化学密闭容器来收集气体,检验装置的密闭性等,这时,教师就要将化学实验和化学理论相结合,让学生依照密闭容器的理论作用来具体设计化学实验过程。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化学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经验,提高化学练习的有效性。

2.引入线上练习系统,提高学生完善自身化学知识体系的针对性

在提高学生化学知识结构体系的完善性方面,最重要的就在于发现学生化学知识结构中的缺点和漏洞,并及时通过练习进行查漏补缺。初中学生的学习压力大,学生能够用于大范围进行化学练习来筛选化学知识漏洞的时间大大缩短,因此,教师在创新化学有效练习的教学模式时,要注重增强练习的针对性和个

性化。

如,在增强化学练习的针对性和个性化方面,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引入线上学习系统,即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在互联网上进行特定的学习。教师可以将化学课程微课、化学练习题集锦上传到练习系统,从而帮助学生筛选针对自身情况的知识框架进行学习,在自己知识薄弱区域进行练习,提高学生练习的有效性。

3.丰富化学课程的有效练习形式,锻炼学生的化学思维能力

学生化学思维能力水平的提升和强化,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练习。普通的单项练习模式或者训练模式都不能够帮助学生有多层次全面提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丰富化学课程的有效练习模式。

如,打造翻转课堂来提高学生的化学探究思维能力,让学生在课堂中主动参与学习,积极主动地探索提问,不断在学习中增强自己的化学思维能力;将化学实验课程练习教学从实验室“搬到”室外,让学生自主发现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现象,并探究这些化学反应是如何发生的,增强学生的化学知识水平与生活相结合的能力。

综上所述,初中化学科目的教学离不开教师教学模式的创新,增强学生在化学方面能力水平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丰富学生的化学经验,即,让学生能够多方面、多层次、多渠道接受化学练习。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初中化学教学目标,依照教学目标来创新化学有效练习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经验丰富程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小升初学习计划范文6

关键词:大学生 创业 孵化器 评价指标 孵化绩效

中图分类号:G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2(a)-0247-05

2013年,武汉市政府启动了旨在大力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促进大学生到科技企业孵化器创业、全方位扶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青桐计划”,投入项目资金上千万元,并启动“科技企业孵化器千万平方米”的倍增工程。3年来,全市科技企业孵化器面积达920万平方米,大学生创业企业达2 000余家,创业特区达72个,大学生创业热情高涨,武汉已然成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热土。“青桐计划”实施不久,国家人社部、教育部等9个部门联合启动了“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面对世界经济不景气的形势,在大学生就业成为政府工作重点和社会关注焦点的情况下,已经先行一步的“青桐计划”就成为全国关注的热点[1]。

“青桐计划”在社会普遍关注之下,如何把“青桐计划”做得更务实、更有效,是我们应该进行冷静思考的内容。譬如,如何推进“青桐计划”的深入实施?如何优化大学生创业企业的规范指导?大学生创业企业入孵科技企业孵化器是否应建立有效的入孵筛选(进入)和成功毕业(退出)的机制?大学生企业孵化器的孵化绩效如何?如何对“青桐计划”孵化器的孵化绩效进行评价?等等。

1 大学生创业热之下的冷静思考

近年来,中国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逐年递增,大学毕业生创业的热潮已经悄然兴起。麦可思研究院《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的数据显示,2015届大学毕业生的自主创业比例是3.0%,比2014届(2.9%)高出0.1个百分点,2015届高职高专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3.9%)高于本科毕业生(2.1%)[2]。

2015届本科毕业生自主创业的主要风险因素为缺少资金(28%),其后是市场推广困难(26%)、缺乏企业管理经验(24%)。大学生初创企业的存活率很低,这在当下是一个普遍性问题,即使在浙江等有良好创业环境的省份,其成功率也只有5%左右。由于缺乏对行业的深刻认识,缺少对市场的驾驭能力,缺少技术研发经验,缺少人脉资源,缺少团队组建能力以及创业团队的知识和经验同质化等,大学毕业生创业存在很大的风险,而在经济下行期的风险更大。“综观中国大学生创业实情,成功率仅在1%左右,探究其根源,原始动力问题仍是关键,即大学生自身创业动机的不明晰、不坚定[3]。”

武汉市实施“青桐计划”3年的探索实践表明,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低的问题已经开始困扰和影响着“青桐计划”的深入推进。

综上所述,在大学生创业热之下,就大学生孵化器的孵化绩效等问题进行冷静思考,要研究能够针对各类大学生创业孵化器进行评价的指标体系,帮助政府有关管理部门解决“青桐计划”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推进“青桐计划”的实施提供决策依据。

2 建立“青桐计划”评价指标体系的必要性

“青桐计划”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很正常,需要分析研究、加以调整或修正,以利于计划的深入推进和实施。

武汉市“青桐计划”促进大学生到孵化器创业、形成所谓大学生企业孵化器(以下简称“孵化器”)。

目前大体有4种运作模式:其一,已有的国家级或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在其园内辟出“大学生创业苗圃”或“大学生创业特区”建成的孵化器;其二,高校在其园校内辟出“大学生创业特区”建成的孵化器;其三,各区与高校合作建设的“大学生创业园”或“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其四,社会机构用其不少于500 m2的办公区域建成的孵化器(见图1)。

这4种模式虽然运作主体不一、孵化举措各异、力度大小也有差别,但都存在缺乏孵化绩效评价的问题,导致许多孵化器出现管理不规范、指导不明确、孵化不到位、绩效不明显等问题。而要评价孵化绩效,必然涉及到大学生创业企业入孵筛选(进入)和成功毕业(退出)机制及对孵化器评价指标问题。因此,解决好这些问题,有必要创建和试行大学生创业企业及其孵化器评价指标体系。这不仅有利于优化大学生创业企业的规范指导,促进动态管理,而且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创业企业孵化器的孵化绩效和地方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还有利于为“青桐计划”可持续发展,并且为管理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科技部公布的《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评价指标体系(试行)》主要针对的对象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各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而对其他科技企业孵化器只具有一些指导和参考意义(见表1、表2、表3)。

该指标体系对国家级孵化器综合评分的公式如下:

Zj=YijSiWiTi

其中,Yij表示j国家级孵化器第i个指标的数值得分,Si为第i项指标的权重,Wi为第i项指标的二级指标的权重,Ti榈i项指标的一级指标的权重[4]。

一级指标由服务能力、孵化绩效、社会贡献构成。

而从“青桐计划”实施3年以来的管理实践看,若简单套用科技部版的一级指标的“服务能力”对大学生创业孵化器来进行评价,大学生孵化器的“孵化绩效”和“社会贡献”及其三级指标的得分都将大大低于国家级孵化器的水平。

在“社会贡献”下面的“吸纳就业、成功企业”二级指标,其下面的三级指标均无法套用评价大学生创业孵化器的孵化绩效。

在“孵化绩效”的二级指标中,“研发效率、获奖情况”的三级指标也无法在大学生创业孵化器绩效评价中使用。

“青桐计划”孵化器是一种有特定创业对象的孵化器,在建设和管理上要有别于一般的科技孵化器。因此,政府管理部门亟待创建一个能针对大学生孵化器绩效进行评价的指标体系,评价大学生企业孵化器的孵化绩效,并且通过试行实践来逐步完善这一大学生孵化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5]。

3 大学生创业企业评价指标体系建议模型

3.1 大学生创业企业评价指标体系

创建大学生创业企业评价指标体系旨在规范指导大学生创业企业入孵孵化器,并顺利孵化成功,对于未能毕业的企业则退出孵化器,规范大学生企业从入孵到毕业的评价标准,以推动大学生创业企业健康发展。创建评价指标体系有利于深入实施“青桐计划”,优化对大学生创业企业的规范指导,促进动态管理,帮助大学生创业企业入孵孵化器并在孵化器顺利毕业,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见表4)。

该评价指标体系以《关于印发的通知》(武科政〔2012〕24号)并结合“青桐计划”实施3年来的管理实践而创建[6]。

该评价指标体系体现了规范指导和服务扶持的原则。对于暂不具备条件、不能入孵或毕业的企业,给予一定准备期或延长期,并由孵化器制定专项计划进行精准服务扶持。

3.2 评价组织实施

以大学生创业企业为对象,由具备资质的第三方评估机构按照规定、标准和程序,定期组织专家进行评价,并评价结果,作为考核其入孵或毕业的重要依据。

实现动态管理之后,大学生创业企业就要按照评价指标体系的有关要求,按期如实上报有关材料。各孵化器则依据职责,指导、监督和协助大学生创业企业做好评价申报工作[7]。

3.3 评价结果及其应用

有了大学生创业企业评价指标体系,大学生创业企业符合入孵条件的,由孵化器及时吸纳入孵;符合毕业条件的,按规定程序报批认定。对那些经孵化毕业的大学生创业企业,在安排相关科技计划项目和表彰时,应予以优先考虑。

对于不按规定提供评价资料、不予评价认定、提供虚假评价资料的企业,可根据评价结果纳入到相关的征信系统管理中去。

4 大学生企业孵化器评价指标体系建议模型

4.1 大学生企业孵化器评价指标体系

以武汉市《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青桐”计划鼓励大学生到科技企业孵化器创业的意见》(武政规〔2013〕14号)及其《实施导则》为政策依据,并以《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评价指标体系(试行)》等相关文件为理论依据,建立大学生企业孵化器评价指标体系(见表5)。

建立大学生企业孵化器评价指标体系有利于加强和规范孵化器管理,引导和促进其提高对大学生创业企业和创业人才的孵化服务能力、绩效水平和社会贡献率。同时,有利于克服政府管理工作中的“路径依赖”思维惯性,对大学生创业的支持更加精准,推进“青桐计划”深入实施,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健康发展。

4.2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1)政策服务原则。现阶段,武汉市政府为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因此,有必要将孵化器为入孵的大学生创业企业争取政府政策扶持的工作情况作为评价孵化器的重要内容。

(2)动态管理原则。评价指标及其权重系数等根据形势发展需要进行确定或调整。

(3)绩效导向原则。加大孵化绩效和社会贡献评价权重,引导孵化器履职尽责、贴心服务。

4.3 评价组织实施

(1)以孵化器为对象,由具备资质的第三方评估机构按照规定、标准和程序,定期组织专家进行评价,并评价结果,作为考核孵化器的重要依据。

(2)各孵化器按照评价指标体系的有关要求,按期如实上报有关材料。

(3)市科技行政管理部门依据职责,指导、监督和协助全市孵化器做好数据统计、报告、评价等工作。

4.4 评价结果及其应用

(1)孵化器评价结果分为优秀(A)、良好(B)、合格(C)和不合格(D)四个等级。

(2)对评价结果为优秀的孵化器,在安排相关科技计划项目和表彰时,予以优先考虑。

(3)对不按规定提供评价资料或提供虚假评价资料的孵化器,视为不合格。后者还将被纳入征信系统管理。

(4)对第一次评价为不合格的孵化器,责令其提交整改承诺书;对连续两次评价为不合格的孵化器,取消其孵化器称号及享受有关政策的资格,并两年内不受理其重新申报为孵化器的申请。

5 结语

试行大学生创业企业评价和大学生企业孵化器评价指标体系,可以用以对3年来实施的“青桐计划”进行一个全面评估。试行该指标体系还有利于指导大学生创业的深入实施,化对大学生创业企业的规范指导,促进动态管理,帮助大学生创业企业入孵孵化器并在孵化器顺利毕业,帮助孵化器提高对大学生创业企业的孵化能力、绩效水平和社会贡献率。同时,可以有效地改善政府的管理工作,使大学生创新创业进入常态化的发展轨道。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通过在“青桐计划”中先试行该指标体系,将能够起到良好的试验和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 武汉市科学技术局.破壳的声音-青桐计划一周年[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4:1-45.

[2] 麦可思研究院.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1-56.

[3] 陈文娟.大学生创业动机影响研究―― 以江苏省高校大学生为例[J].中国科技论坛,2015(9):138-142.

[4]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部火炬中心.科技部火炬中心关于印发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评价指标体系(试行)的通知[EB/OL].科技部火炬中心,http:///2013-7-19.

[5] 武汉市科学技术局.关于下达2014年“青桐计划”大学生技术创新项目的通知[EB/OL].武汉市科技局,http:///2015-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