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压实训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液压实训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液压实训总结

液压实训总结范文1

关键词:QCS-B气压实验台;气动基本回路;综合型实验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识码:A

一、前言

液压与气压传动》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是我校机电一体化专业主要的专业基础课。我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属于专科,主要是为生产第一线培养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毕业生具有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前几年我校在该课程的教学中,没有相应的实验设备,学生只是在课堂上学习书本上的知识,学习起来普遍感到知识抽象、不易掌握,很难达到为生产第一线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为了提高我校的教学水平,适应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近几年学校对实验和实训环节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支持,加强了实验设施的建设,其中包括新建的《液压与气压传动》实验室,购进了QCS-B双面气压传动综合实验台与部分液压元件,极大地提高了实践环节的教学条件。

QCS-B双面气压传动综合实验台是根据《液压气动传动》、《气动控制技术》等通用教材配套设计而成。集可编程控制和各种真实的气动元件、各执行模块为一体,除可进行常规的气动基本控制回路实验外,还可以进行模拟气动控制技术应用实验、气动技术课程设计;采用PLC控制方式,可从学习简单的PLC指导编程、梯形图编程,深入到PLC控制的应用;能完美结合气动技术和电气PLC控制技术,特别适用机电一体化等专业实训考核。

该实验台配备了多种气动元件,灵活的快换接头和软管,各元件的安装和固定都非常容易,各种元件可以根据需要任意组合,搭成所需的实验回路。另外,实验台配备的气动仿真软件,可以方便地绘制出符合工业标准的气动回路图,制图的同时,还可以检查回路图的正确性。由于该软件中元件参数的调节范围与实际设备完全一致,所以可对设计的回路进行准确的系统模拟。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利用该软件设计所需的气动回路,然后通过实验台,现场安装、调试、检测所设计的回路,验证回路的正确性。

二、QCS-B气压实验台应用举例

下面通过两个实例说明QCS-B气压实验台在气压传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1 速度控制回路组成

实验内容与要求:通过选用恰当的气动元件(气缸、控制阀等),构成速度控制回路搭建,实现执行元件的速度控制与切换,组成驱动信号自如的换切连接。要求学生独立完成速度控制回路的设计,正确选择相应元件,正确构建回路联接,正确连接驱动信号,完成调试并正确运作。本实验为设计实验项目,要求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多思考,通过实际操作完成实验项目。

具体实验步骤如下:

①仔细阅读实验指导书,根据实验要求,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设计、绘制气动回路图;

②根据设计的气动原理图,选择所需实验元件,并熟悉所选元件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

③安装并调试实际的实验回路;

④分析实验结果,完成实验报告。

图1为采用快速排气阀的出口节流调速回路图。将二位三通手动换向阀切换到通气位置,当电磁阀左位通电时,压缩空气经气动三联件到手动换向阀、电磁换向阀,再经过快速排气阀进入气缸的左腔,推动活塞右行。调节出口处单向节流阀的阀口大小,就可以控制活塞运动速度。当电磁阀右位通电时,压缩空气进入气缸的右腔,推动活塞左行,左腔的气体就通过快速排气阀排到大气中。

该实验所需要的元件大致有:双作用气缸、二位五通单电磁换向阀、手动换向阀、气动三联件、快速排气阀、单向节流阀、连接软管、接头等。

通过本实验,可以使学生加深理解在气压传动系统中各种节流调速回路的作用与常用控制元件的性能,提高分析、设计气压控制系统的能力与实际动手能力。

2 顺序动作程序控制回路组成

实验内容与要求:通过选用恰当的气动元件(气缸、控制阀等),构成顺序动作程序控制回路,实现多执行元件的单、多往复顺序动作,组成控制信号自动换切。

首先要提出顺序动作的框架简图要求,要学生在实验报告上绘制完成顺序动作程序控制回路图;由附录选择恰当的气动元件(气缸、方向阀、气动三联件、行程阀、接近开关等),根据回路图在实验台上构成顺序动作程序控制回路搭建,连接程序控制单元等,组成能正确运转的顺序动作程序控制回路;操作并调试回路。

图2为双缸顺序动作回路图。当电磁阀左位通电时,压缩空气进入左缸的左腔推动活塞右行。此时右缸因没有压缩空气进入左腔而不能动作;当左缸活塞杆靠近磁性开关时,电磁阀右位通电,左位断电,压缩空气经右边气控换向阀左位进入右缸的左腔推动活塞右行,同时左缸回位;当右缸活塞杆靠近磁性开关时,电磁阀又回到左位,此时右缸回位,从而实现双缸的下一个顺序。

该实验所需要的元件大致有:双作用气缸、二位五通双电磁换向阀、单气控换向阀、手动换向阀、接近开关、气动三联件、连接软管、接头等。还可用行程阀、气控换向阀替代接近开关与电磁换向阀实现单、多往复顺序动作回路。

通过本实验,可以加深理解气动系统中各种顺序动作回路的实现方法,灵活掌握用行程阀、气控阀、电磁阀、行程开关等组成各种顺序动作回路,同时掌握如何与PLC继电输出单元,延时单元等配合来调整系统的方法。

三、效果与体会

在过去的实验教学中,学生只是被动地根据实验指导书的内容,进行常规的验证性实验。而现在学生利用QCS-B气压实验台,可以自主地完成从设计、绘图、选件、组装、调试的全部过程,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目前,我们根据实验大纲的要求,设计了典型实验和综合型实验,综合实验仅给出实验要求,让学生自己根据所给出的实验要求设计一个回路,并要求这些回路可以完成给定的功能。还要求学生针对实验过程,在实验报告中阐述自己的设计思想、回路组成、搭建及调试步骤和过程,写出实验收获、心得和体会。

通过气动元件的选择与复杂的连线,学生对各种元器件有了深刻的认识,提高了动手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使学生感受到原本枯燥的气压工作原理图变成了生动的实物,原本复杂的零件结构图变成简单易懂的元件。学生对气压传动有了实质的了解,对传动元件及各个部位的运动和功能有了感性认识。

在学生独立完成实验的过程中,他们能够提出自己的设计方案,并且马上就可以利用实验台检验其设计的合理性。在安装回路过程中,有些学生由于一时疏忽接错了管路,在同学的帮助下,对所接回路进行仔细的检查后发现了问题所在,让学生感受到了集体力量的强大,为今后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另外,在几个同学的不同设计方案中,经过研究,他们可以从中选取最优方案,从而培养了他们的创造性和互相协作的团队精神。

液压实训总结范文2

关键词: 高职《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 教学改革 教学内容 教学方式 成绩考核方式

1 前言

液压与气压传动技术在机械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高职院校的主要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必要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液压与气动传动》课程是高职机电类相关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能够让学生掌握液压与气动传动的基础知识和工程应用的相关技能[1]。该课程不仅理论性较深,而且有很强的实践性。本文针对目前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就《液压与气动传动》课程定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资建设及教学评价等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与探索,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课程定位

根据我院对珠三角一带相关企业的调研分析,高职学生对《液压与气动传动》知识的应用主要是有关液压与气压系统的安装、调试、维护和保养,较少涉及液压与气动系统的设计、计算等工作。因此,高职《液压与气动传动》课程在教学要求上不必追求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只要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础知识,在实践中达到够用即可。

3.教学内容的改革

3.1传统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弊端

在传统专业技术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过分强调自身的系统性、完整性[2],忽视应用能力的培养,不注意和后续专业课之间的融合,往往过于强调流体力学等理论基础知识,造成学生学习较为困难。而后续课程中涉及的液压及气压传动部分,又作为最基础的内容对其进行再一次的讲述,从而造成课程内容学习上的重复;对于液压与气压传动的一些难点,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师在内容安排上衔接不当,对该部分的讲述都比较简略,造成学生对该重点掌握的内容却掌握不好。

3.2教学内容的改革

我们按照我院3年人才培养方案的总体要求,根据液压与气压传动技术在不同机电专业中占有的地位不同,结合我院各专业建设特色,将各个专业不同课程分别进行整合。

例如,对于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模具制造、自动化控制技术等专业,《液压与气动传动》课程以“实用、够用”为原则进行整合,通过分析其与后续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对部分内容进行删减或增加,将专业课程进行有机结合。教学的重点在于让学生了解液压及气动元件的工作原理、使用条件和应用范围,对复杂的理论阐述、繁琐公式的推导计算,以及元件的结构设计不是教学的重点。弱化纯理论内容,注重从多种案例分析出发,结合实际工程需要,引导学生对理论公式的应用,强化液压与气动系统的安装、调试、维护、诊断等内容。

对于电梯工程技术专业,由于液压技术在后续课程的应用方面有很强的专业针对性,则将《液压与气动传动》课程与《电梯结构及工作原理》中的液压电梯部分相结合,由专业课教师结合液压电梯的特点及应用,对一般液压原理进行讲述。

4.课程教学方式的改革

许多高职院校教学方式基本上仍是以知识体系为顺序组织的,前半部分集中介绍基础理论,后半部分重点介绍具体实例。由于学生在以往的课程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很少能够接触到液压及气动技术,普遍对《液压与气动传动》课程缺乏感性认识,给课程教学内容的展开带来困难。

4.1采用“理论+实训”一体化的教学方式

高职教学应注重理论联系实践,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与总结,我院液压与气动技术课程教学主要采用了“理论+实训”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加强了实践性教学,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各专业理论和实训学时都达到1∶1左右。为了增强教学效果,学院建设了“液压与气动综合实训室”,增加了实训设备,在课程安排上基本做到学生单独操作。在实训室增加功能完备的多媒体设施,学生座椅旁边就是各种液压与气动设备,理论课程就在实训室进行现场教学,在讲解过程中配以实物拆装演示,并配备了若干辅助实训员协助教学。讲到什么就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实物,增加感性认识。例如在学习压力控制阀时,首先由教师做示范,指导学生对压力阀(如溢流阀)进行拆装,让他们了解该元件具体构造,再利用多媒体教学,引导学生对比原理图和实物去分析工作原理,通过加强实践性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实操能力,加深了学生的理解。

4.2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液压与气动传动》课程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图多,其中包括各种阀类元件的工作原理图、结构图、各种回路图等。由于液体、气体的流动都是在密封的管道内进行,学生看不到具体流动过程,理解起来比较抽象,尤其是一些复油路、气路的工作原理,因此充分发挥多媒体优势进行辅助教学显得尤为重要。针对该课程特点,我们通过制作大量的图片、Flas、视频等手段,把元件的动作、状态及液压油的流动过程直观、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容易接受,使教学效益明显提高。例如讲述电液换向阀的工作过程时,学生通过触摸电磁阀、观察指示灯、听声音等途径能够理解电磁阀阀芯的运动,但很难把阀芯的动作和油路的接通、断开联系起来。而用动画、视频演示电磁铁通、断电后换向阀内部油路的连通情况,能降低感受难度,加强了学生对电液换向阀工作原理的理解程度。

4.4开放实训室

学生仅在有限学时内完成的实训内容仍是不够的[3],我院鼓励学生申请开放实训室,充分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来安排实训。学院根据具体工作安排额外增加实训室辅助教师和指导老师的课酬。在实训项目开展过程中,指导老师给予适度的指导,使学生能够独立、主动、高质量地完成实践任务。良好的开放式实践教学环境,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开放式实训室中,建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性教学模式,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知识,达到了训练学生实践操作技能、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5.课程成绩考核方式的改革

我院原来的《液压与气动传动》课程学生成绩评价标准主要由笔试、平时表现和课后作业构成,所占权重分别为70%、20%、10%。学生实操能力只能够从平时表现反映出来,这是由于以前实训设备不足,分组实训,学生参与锻炼的程度不够造成的,与实际工作中职业要求也相差甚远。我院增加实训设备后,突出了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考核,增加液压实训成绩比重。实训考试采用“操作+答辩”的形式,由学生单独完成。学生成绩评价标准也变成了由4部分组成,分别是笔试40%,实训考试30%,平时表现20%,作业10%。这样既考查了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又注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6.结语

高等职业教育属技术应用型教育,近几年的教学改革与实践证明:我们改革的方向是正确的,所采取措施使得教学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改革突出了高职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和就业能力的训练,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职教改革理念。

参考文献:

[1]左健民.液压与气压传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年6月第3版.

[2]赵华新,程艳.高职《液压传动技术》课程教学新模式探讨[J].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10-11.

[3]李尧忠.液压与气压传动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J].装备制造技术,2009,(3):187-188.

液压实训总结范文3

【关键词】机械加工课程;课程设置;实施项目化教学

针对机械加工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出发点,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实用型技术人才为目标的课程建设需求,结合院实际情况,提出了专业课程开发与实践的一系列新思路:建立系统性实践教学及评价体系,强化实践与理论的联系及融合;根据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规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注重课堂理论知识与工作实践的整合;构建以项目任务为驱动的模块化、层次化、综合化的课程模式,优化机械加工专业课程结构。

一、课程模式的建构具体想法

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模式的建构借鉴以美国、加拿大为代表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即CBE模式,结合我国国情,建立一种全新的一体化课程模式,就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学校课程模式。因此,以就业为导向是职业教育最基本的特征。职业能力模块对学生来说尤其重要,要保证足够的时间,在实践操作的同时完成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实现由“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的转变,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使学生能够“做中学,学中做,边做边学,边学边做”,把学习变成自主的、快乐的活动。

围绕机械加工技术职业岗位的能力与素质要求,参照我国高级工职业资格技能鉴定标准,我们制定了机械加工技术专业的职业能力模块。各个能力模块要求不一样,课时安排的多少也就不同,核心能力模块要保证有足够的时间。按照人们认识新事物由浅至深的规律,我们对每个能力模块进行分解,以具体的训练课题来细化,如车工技能模块(核心技能模块)。

二、课程设置主要特点

课程设置要突破传统教学计划的限制,重点突出实践教学,理论知识要讲究“实用与够用”。如机械加工技术专业职业能力主要是钳工、电焊、车工、电工、数控等几种技能,每学期安排一到两个技能项目,按一一对应的关系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应课程。体现了职业教育的应用特征,并与职业技能标准相衔接,所设置的课程是教育目标的具体化,体现了合理的课程体系特征。

课程考核评价方式的开发与改革针对当前学院机械加工专业课程教学的实际需要,考试评价重视了实践环节在教学过程中的纽带作用,把学生在实践环节的表现及其评价纳入教学效果评价体系并明确其份额。通过任务项目考核、期中考核、期末考核的方式,开展理论教学效果评价。通过“工作任务项目单项评价+工作过程综合评价”的方式开展实验教学效果评价。将上述评价结果与学生平时考勤、作业评价结果、期中成绩、期末成绩综合评价相结合,完成教学质量的基本考核。

产业特色教材体系开发与建设。组织课程组成员、周边支柱产业企业专家,结合当前高职高专机械加工课程教学的实际需要,对传统教材进行改革,考虑就业市场的需要以及与职业资格标准衔接,对传统教材进行删减、修改、重组、补充,体现新知识、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拟定教材结构框架,完成教材内容的更新和整合,将“工作任务”落到实处。加强教材的实用性,减少繁复的理论,增加规律性知识的总结和提炼,使教材成为“实用型技术手册”。我们已经编写完成了《钳工加工技术与实训》。

课程设置突破传统的特定能力培养要以职业能力和职业岗位需求为核心设置课程。通过职业岗位分析,确定了专业培养目标、专业方向和综合职业能力层次定位之后,就要根据市场需求和职业标准,从职业能力分析入手,将综合职业能力分解成若干专门能力(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创新能力),全面进行培养。

三、实施情况

最大可能地利用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根据机械加工技术一体化教学的要求改造、建设实训场地,建立了校内实训基地,包括机械加工实训车间、多媒体教室、液压实训室、电工电子实训室等,使教学管理与企业生产管理相融合,体现现代职业教育的理念,提高教学效率。

根据模块化教学的需要,结合学校的教学实训场地条件,编写详细的教学计划,并按照考核要求,设计“一体化教学考勤表”、“钳工基本操作能力考核表”、“刀具刃磨能力考核表”、“测量技术考核表”、“典型零件加工能力考核表”等,形成一套与一体化教学要求相适应的教学管理文件。

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建立一支既能胜任理论教学又能进行操作指导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保证一体化教学的顺利实施。每个模块由项目负责人负责实施,由2~3名专业教师组成,分别承担教学讲义(教材)的编写及相应模块的教学任务。组织教师参加业务知识培训和技能鉴定,或从企业引进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师傅,参与教学与管理。

教学组织安排过程在实际教学组织过程中,根据该专业所对应的工作过程,将职业能力模块划分为若干个学习模块,各模块相对独立,又具有关联,根据特点实施项目化教学。

四、取得的成果

学生专业能力显著提高。原来枯燥无味的专业学习,现在变得直观、生动,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明显提高,工机械实践能力明显加强,大部分学生的技能水平达到高级工的要求。方法能力有所锻炼。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了学习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分析能力、认识能力、综合和系统思维能力、系统工作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社会能力有所加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有成就感,学风、班风有明显好转,同学之间能互助交流,团结协作,班级集体荣誉感增强。创新能力有所培养。学生根据学习目标的要求积极思维,提出很多新颖的想法,自己动手做出了一些产品,自信心得到很大提高。

我院还与本市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企业为我院学生实习提供场地和设备,为我院专业教师操作技能训练提供指导和帮助;同样,我院为企业的技术革新和设备改造提供技术支持,为企业职工的文化知识和技术培训提供帮助。

总之,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发与建设,不是对教学内容的调整和知识的生硬重组,而是对教育理念的重建和更新,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对人才本身能力和素质结构的重塑和完善。只有学院、分院、企业多方位、多层次的协调和合作,从整个课程体系着手,在教学中引入新的理念、新的技术、新的方法才能实现改革目的,而改革的成果必能让学生真正掌握该课程的知识,具备相应的工程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邓泽民,陈庆合.职业教育课程设计,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7).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

[3]颜珍平,吴献文,颜谦和.以职业岗位能力为导向的项目驱动型课程教材开发,职业教育研究,2012,(5).

[4]黄克孝.职业和技术教育课程概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