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班分类教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班分类教案范文1
[关键词] 多媒体;管理系统;手术学;教学
现代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传统教学方法正逐渐被现代先进的教育技术和手段所充实和替代。要求教育工作者对教学的每个环节都要进行深入地思考,探索更科学的教学管理方法,使之适应新的发展要求[1] 。为此,本教研室结合本学科的教学特点和规律,设计了多媒体教学管理系统,对教学的部分环节实现计算机管理。通过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多媒体教学管理系统的建立
1.1 教学档案管理模块的构建
教学档案管理模块是该管理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是该系统的核心部分。它可以根据每学期的教学任务,按不同层次的教学对象创建各层次的教学课程管理项目。每一项目中包括:①电子教案文档。某层次的所有相关电子教案以Word格式集成在该文档中。②相关图库文档。某层次教学所需的所有参考图,以统一格式储存于该文档中。③多媒体课件文档。该文档中可容纳与某层次教学相关的PowrPoint格式的多媒体课件。④教学文件档案。该文档可包含教学实施计划、教学大纲、电子课表、教学进度表等。
1.2 教学任务分配模块的构建
教学任务分配模块是该管理系统的另一组成部分。它是由教学组长根据各层次教学任务的各项课程,通过计算机安排各教员和教学辅助人员的具体分工内容,即排课。每一层次安排结果,可直接打印出教学任务分配一览表,使教学人员的工作量化指标一目了然。
2 多媒体教学管理系统在教学中的应用
2.1 教案的标准化管理
在教学过程中,教案的编写和管理是一个重要的环节。针对不同层次的教学对象,教学组要根据教学大纲制定适合相应层次的教学内容,编写教案。通常电子教案是由具体授课的教员编写,但往往会出现格式不完全统一、文件管理分散、易丢失、新旧教案混杂、教案管理不便等情况。我们采用教学管理系统,将本教研室各层次课程的全部教案经教学组讨论定稿后,制作成统一标准格式的电子教案,集中保存在管理系统的电子教案文档栏中,设置防止被误删除的安全提示。既便于随时调用和修改,又便于统一管理,避免文件丢失。同时保证了教案库中的版本始终是最新修改后的版本,杜绝了新旧教案的混杂现象。
2.2 教学图库的系统分类管理
本教研室教学的最大特点是形态学与操作技能相结合。因此,教学中图片和实物的应用较多。传统的教学方法是采用大量的挂图、实物器具和标本。但在大班课教学中使用起来既费时又费力。教员每次课前准备和课后整理时工作量很大。我们应用教学管理系统,将本学科教学所需挂图、器具和标本通过摄影及扫描,制作成统一格式的电子图库存入计算机或制作成光盘,并按每次课的教学内容将图片进行系统分类存档。供教员在备课或制作多媒体课件时随时方便调用,并根据需要随时添加新的图片。该系统在电子图库管理中具备了方便灵活、节约时间、提供信息量大等优点。
转贴于
2.3 多媒体课件制作
课堂教学的手段逐渐趋向多样化,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比例逐渐增高,尤其对形态学教学更需要采用多媒体手段提供形象生动的内容,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2] 。以Power-Point软件制作的课件为例,教员备课的过程就是设计制作课件的过程,需要按教学大纲及教案的内容准备文字、图片、动画、音频和视频资料等素材,利用PowerPoint软件将这些素材有机地结合。每位教员对同一内容可根据自己授课的特点加以组织与编排,体现出课件应用的灵活性和教学的个性。但这种灵活性会给教研室众多课件的管理带来不便,容易出现课件被误删除或查找困难。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利用教学管理系统将每学期不同层次教学的多媒体课件按层次进行分类,建立相应的多媒体课件库,可随时调用、修改内容或添加新课件。对课件进行删除操作时,系统设置了警告提示。也可直接通过管理系统打开某个课件,进行课堂教学。实现了多媒体课件制作、管理和运用一体化的目的。
2.4 实现教学文件档案的规范化管理
在教学过程中,有许多教学文件需要进行处理,如教学实施计划、教学进度表、学员实习分组安排表、各层次教学总课表、学员成绩表等,每学期、每个班次教学都要进行这类文件的制定、打印、上报等,工作较繁杂,管理很不方便。我们应用教学管理系统,将上述文件制作成Word或Excel格式文档,集成于教学文件档案库中,以便教学过程中查阅,或在新学期制定计划时调用上学期的文件进行参考,也可直接在原文件中修改。管理起来十分方便。
2.5 教学微单元库的制作和管理
教学微单元库是指将某一次课的教案、相关图片、多媒体课件等内容集成于一个教学管理项目中[3] 。其建立过程是教员将某一次课按大纲制定出电子教案,调用电子图库中相关的图片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组织思考题。这就是一次备课的全过程。通过教学管理系统将这一过程的结果集成于一个微单元库中。其优点是有利于年轻教员学习如何备课。
2.6 网络教学资源共享
大班课多媒体教学可以通过校园局域网将课件传输至不同的教室,减轻了教师的负担。本管理系统可将教研室的多媒体课件资料按权限在局域网上,供本教研室教员或相关学科 的教学人员及学生使用,为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了方便。
[参考文献]
[1]冯秀琪.教育技术学的概念与学科定位[J].开放教育研究,2000,(1):11-12.
大班分类教案范文2
关键;保证
〔中图分类号〕 G6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
15―0072―01
随着人们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意识增强,城区入学农民工子弟数量日益增加,城区学校大班额产生已成必然。虽然政府、教育部门都做了很大的努力,但要完全改观还有一个相对的过程,所以如何保证大班额教学质量已成重点。下面单就课堂教学介绍几点成功的做法。
一、组织教学是前提
课堂组织教学是指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教学因素而有效地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的过程。课堂组织教学是一项融科学和艺术于一体的富有创造性的工作。要做好这项工作,教师不仅要懂得课堂教学规律,掌握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还必须关注每一位学生,运用一定的组织艺术,努力调动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环境中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课时,要一边讲课一边观察学生,要不失时机地去表扬那些听课认真的学生,从而使学生养成认真听课的好习惯。但老师的精力是有限的,上课时不可能总是去表扬或提醒学生。那怎么办呢?依靠学生的力量。笔者运用得多的是“学生表扬法”和“学生批评法”。当老师疲倦了或在板书时,可以请一个表现好的小老师去管管纪律,表扬表现好的,批评不认真的。小老师不要固定是谁,只要是表现好的学生,都可以当。这样的做法有三个功效:1.可以及时点醒学生,让他们知道自己的表现。2.可以让老师背着学生也能知道他们的表现。3.因为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能当小老师,所以他们会尽力表现好来争取当小老师的资格。长期坚持用这种方法,班级纪律就会越来越好,老师上课就会感觉越来越轻松,学习效率就会提高。
二、分层教学是关键
分层教学不是什么新鲜话题,大班实施分层教学对教学效果的保障尤为重要。因为,孩子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各不相同,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成绩势必出现差距,这就是所谓的“后进生”。 如果教师视若无睹,这部分学生学习就越来越吃力,到了中高年级,听课如同听天书,由此开始两极分化,产生对学习的抵触心理。如果这部分学生的课堂学习长期处于“陪读”的状态,强烈的自卑感和由此产生的被人抛弃、忽视的感觉,会致使其故意做出违反课堂纪律的行为。笔者分层教学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在课堂上,笔者把板书分成三部分,一部分是本堂课的新知识点,重点讲读,满足大部分学生的胃口;一部分是与本课有关的以前的知识点,帮助基础差的同学温故复习;一部分是新知识的外延,使部分学习基础较好的同学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另外,在练习的设计和检测上也是因人而异,尤其后进生,作为班级中客观存在的现象,笔者在课堂上尽量给他们创造机会,一些简单问题让他们回答,答对了给予大力表扬,让他们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树立自信心。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不管是学生的分层,还是教师教案的分层设计,教者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运筹帷幄,让学生浑然不觉、欣然接受。
三、面批作业是保证
大班分类教案范文3
〔关键词〕 “大班额”;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 G467
〔文献标识码〕 D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
10(A)―0004―02
见怪不怪的大班额
在一间50平方米左右的教室里,密密麻麻地坐着70多名学生,坐在后排的学生背靠着墙,前排的学生几乎和讲台挨在一起。学生出出进进在过道里行走时,一不小心就碰到两旁的桌子。这是记者在某学校采访时看到的情景。
在放暑假前,记者在部分县区的学校调查时发现,在城区学校里,60~70人的班级非常普遍,有些学校的班级甚至达到八九十人。
教育厅基教处进行的专项调查显示:白银市初中一年级共有班级754个,56~65人的班级有214个,65~79人的有269个,80人以上的有23个。高一年级共有306个班级,56~65人的班级有123个,65~79人的有134个。
平凉市初中一年级共有795个班级,其中56~65人的有351个,65~79人的有141个。高中一年级共有324个班级,其中56~65人的有196个,65~79人的有50个。
天水市初中一年级共有班级1071个,其中56~65人的有315个,65~79人的有452个,80人以上的有124个。
张掖市初中一年级共有班级412个,其中56~65人的有57个,65~79人的有40个,80人以上的有5个。高中一年级共有班级163个,其56~65人的有33个,65~79人的有85个,80人以上的有7个。
兰州市教育局提供的数字更能说明问题:在小学56~65人的班级中,农村有60个,县镇有84个,城市有566个;66~79人的班级中,农村有17个,县镇有51个,城市有261个。
从调查结果来看,全省各地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大班额现象。
大班额,苦了孩子累了老师
“学生太多,教学质量难以保证。”这是大多数老师最为担心的问题。“六七十名学生,一节课下来,只有几个学生有提问或回答问题的机会。”面对大班额,老师们显得很无奈。
有不少老师反映,学生太多,安排座位都成了一大难题。有的家长为了把孩子的座位调前一点,想尽一切办法托人、拉关系、请客送礼,老师很为难。
“上一节课,维持课堂纪律就得花很长时间。”一位小学老师这样说道。初中生经过了几年的学习和培养,课堂上比较能遵守纪律,而一些小学生则不然,不听老师的话,上课时捣乱的、说话的层出不穷。
老师的精力是有限的,但是在学校里一个老师带两三个班的课是常见的事,而且,不少老师还有兼课。在一个六七十人的班上,让老师全面关注每一个学生,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特点,按照学生的个性特点来授课,这确实很难做到。
“大班额”的出现,导致学校校舍、师资及相应的配套设施满足不了教学要求,给教学造成很大的不便。师生之间的交流机会相对减少,老师无法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另外,教室太挤,一部分学生要么离黑板太远或太近,要么太偏,造成学生近视眼越来越多。
有关资料显示,教室里每多一个孩子,就会使教室内人均占有空间相对下降,人数增多导致室内二氧化碳浓度增加、氧气含量降低,这不仅不利于孩子身体新陈代谢和呼吸系统的发育,还会导致孩子头晕、头疼、记忆力下降、学习效率降低。
在城区学校里,老师办公室桌子上的作业本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在采访中,记者在一个办公室里看到,老师办公桌上一摞摞作业本、练习册堆成了山,中间只留有一小块地方供老师批作业、写教案之用,走进办公室,如果老师不站起来,别人很难发现那个办公桌上还有人。记者特意算了一笔账,如果一个老师带三个班的课,一个班按70名学生算,每天得批改的作业本、练习册就有420本。
大班额教学无疑加重了老师的工作负担。由于学生多,作业量大,老师批改作业来不及,一些老师只好找几个学习好的学生来“批改”。老师没有时间从事教学研究,更没有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探讨,不仅教学成绩难以提高,而且身体经常处于亚健康状态。
班额越大,老师的工作量也就越大。一位班主任老师说,她教的班有76名学生,每天她5点多起床,到晚上8点学生下晚自习后自己才能休息,一天10多个小时的超负荷工作让她疲惫不堪。
而在一些寄宿制学校里,老师的负担更重,从早上5点多钟起,跟操,检查早自习,上课,批改作业,晚上还要跟晚自习,检查学生宿舍,一直到11点熄灯,才算下了班。
目前,新课程改革正在实施,按照新课改精神,教学中提倡“小组合作学习”、“参与式教学”等学习方式,但是在一个六七十人甚至七八十人的班上,实施起来难度很大。大班额成了新课改实施中的一个瓶颈。“班额过大,新课改的一些好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如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难以落实,增加了教师组织的难度。”老师们反映,学生人数太多,发言的机会减少,老师对后进生的关爱心有余而力不足,分层教学与因材施教的难度极大。
大班额是怎样形成的
有关调查显示,“大班额”现象集中在高中,其次是初中和小学,重点学校和乡镇中心校的“大班额”比普通学校突出。
今年,在全省“两会”上,民盟兰州市委联名提交了《关于解决我市中小学大班额现象的提案》,建议控制大班额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
议案认为,形成“大班额”的原因主要来自以下三方面:一是城区学校的规划建设未与城区发展同步。二是随着人民群众对子女接受优质教育需求的增加,“择校”之风盛行,这是优良学校大班额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三是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流动人口增多,随父母外出的学龄儿童骤然增多,这些生源的涌入,直接导致了城区学校大班额的形成。
对于全省来说,近年来随着大部分市县实现“两基”达标,这使得学生的入学率不断提高。各地学校特别是城区学校的学生数量大幅度提高。在短期内,学校的建设无法跟上学生数的增长,使得不少学校不得不增加班级人数来缓解学生的就学压力。
但是,学生入学率提高是形成大班额的主要原因吗?
有关专家认为,大班额的形成与家长们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有很大关系,如果条件容许,几乎所有家长都希望把孩子送到县城、市镇比较好的学校读书。
“城里的学校教学设备好,有好老师。”这几乎是大多数家长送孩子到城里上学的理由。
有关专家指出,优质教育资源相对集中在城区重点中小学。家长想方设法把孩子送到城镇学校就读,就是因为城镇学校的教学条件好。更多学生就读于城镇教学条件好的学校,使这些学校的班额相对增大。
大班额,不只是学校数量不足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人口向城区转移,给城区学校教育造成巨大压力。另外,城区学校的教育规划滞后,办学设施不足,学校难于扩大办学空间,致使学校供求矛盾日趋激烈,班级学生人数严重超标。而且,日益激烈的择校之风更使一些“重点学校”和“名校”的大班额问题“雪上加霜”。
大班额现象已是令不少学校和老师头疼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从表面上看,学生多,班额大,说明学校数量不足,或者学校规模小。其实,解决这一问题并不是新建学校和扩大规模这样简单。
目前,大班额现象比较突出的是一些城镇学校和重点学校,而一些村学和郊区学校则面临着“无生可招”的局面。
据有关报道,榆中县和兰州市七里河区所属的旧庄沟小学、清水沟小学和麻地湾小学、尖山小学等近20所学校,最大的班级只有20名学生,最少的只有2人。根据兰州市教育局提供的数据来看,兰州市农村小学班额平均才23.21人。
“西果园卢家沟教学点每年招收学生七八人左右。”七里河区西果园中心校程校长说,“一个教学点只有1~2名教师,专任教师的分配有一定的难度,偏远山区的师资得不到保障,不得不聘用学历不达标的代课教师。”
程校长还介绍说,偏远山区学校教学设施相对落后,大多数学校无法正常开设信息技术、科学实验等课程,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使孩子适应现代社会需求,家长不得不为孩子选择教学设施相对比较先进的中心校或城区学校。
一些重点学校和名校拥有先进的教育教学设备,有大批优秀教师,不同学校之间教学质量差距大。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追逐优质教育资源,这是人之常情,无可非议。
大班分类教案范文4
一、教师选择幼儿科学活动内容存在的问题
(一)内容选择不够均衡
教师选择幼儿科学活动内容无外乎几种途径:一是从现成的教学参考书或者优秀教案集选取,如福建省在2012年推出一套《领域活动指导》的教育用书,包括小中大班五大领域共六册,有些园直接从中选择认为是适合该班幼儿的内容。二是在近期开展的主题活动安排相关的科学内容,如有个教师针对该班初入园小班的实际,开展“幼儿园里真快乐”的主题,安排了认识玩具的科学活动。三是教师出外学习或在幼教刊物上看到一些“优秀活动设计”,就把它们“拿来”或者修改成本班的科学活动内容。如模仿某名师的科学活动内容。四是教师根据幼儿的兴趣、需要和生活中突发的、有教育意义的事件生成的科学活动主题,如教师发现最近幼儿关注“海洋生物”而设计了相关的活动。与中小学全国或全省材(课标)不同,幼儿园科学活动内容来源多样,可提供借鉴的参考书也很多,教师的选择面宽、可灵活处理,带来的负效应是随意选择、内容不均衡。如有个教师自己害怕动物,在她班上几乎不开展认识动物的科学活动;某园为追求“科学教育生活化”,教师经常组织幼儿开展蒸馒头、做糕点、煮小吃等开展所谓的“生活化”科学活动;有些园为体现“做中学”的教育特色,所选择的多是物理科学领域的内容[1]。按照《纲要》《指南》精神,科学教育要激发幼儿对周围事物、现象的兴趣,让幼儿通过探索获得广泛的科学经验,这符合幼儿的心理需求,也为幼儿今后进一步的科学学习奠定基础。全凭教师的个人理解、偏好和专长选择、组织内容,容易出现内容不均衡、不适宜等问题。
(二)内容选择难度适宜性差
一是教师不能确定哪些内容适合不同年龄班的幼儿,无法确定活动内容是否与幼儿的经验和认知水平是否匹配。有时是内容难度过大,如有位教师组织“有趣的海绵宝宝”的小班活动,内容是“感知海绵有弹性”,而且要求幼儿“初步学习猜想与验证”的方法,内容超出小班幼儿的认知水平。有时是内容难度幼儿年龄班不匹配,如把探索“凹凸透镜”的内容安排在前(中班),而探索“平面镜”内容安排在后(大班);把认识“空气的秘密”内容安排在前,而把认识“好玩的风”内容置后……由于对活动内容难度把握不当会出现有时幼儿“探而难究”,有时幼儿因为内容缺乏挑战性而“吃不饱”的现象。二是同一内容在不同年龄班都开展,前后重复,在探究点和探究难度上没有差别,处于同义重复阶段。如在小班下学期和大班上学期都有“(给)水搬家”的主题,其内容都是“运用工具运水”;在中班和大班均安排幼儿探索“沉与浮”;认识“磁铁吸引铁制品”这项内容在幼儿园小中大班的活动都可以找到;关于“季节”的内容,其深度在小、中、大三个阶段之间没有递进关系……教师不考虑幼儿年龄差异而将相同内容重复安排在不同年龄班,内容前后重复,难度要求却没有提高,缺乏层次性。不同年龄阶段幼儿可能在探究兴趣、需要、经验、学习能力以及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差异。教师在实践中无法准确区分科学知识的难度,使科学活动内容对特定年龄段的幼儿来说难度适宜性较差。
(三)喜“新”厌“旧”,内容的科学性差
当前,幼儿教师热衷于生成“新”内容,忽视经典的“旧”内容。在幼儿教育期刊或网站上、骨干教师的展示活动或教学竞赛等场合,总会出现一些在几年前没有的“新颖”活动。对于科学教育传统的经典内容,教师一般不会选为科学展示课的内容。如沉浮游戏、磁铁实验,按照一位老师的话说是“这些活动都太滥了,大家都太熟悉了!”下面列举几项近年来较受推崇的科学活动内容:
(1)“拱形的秘密”(发现拱形面能承受较大力的现象),
(2)“瓶中吹气球”(了解在瓶中吹气球与瓶中空气压力的关系),
(3)“皮搋子家族的超能力”(发现皮搋子家族的吸附能力,了解空气与吸附之间的秘密)。仔细推敲,诸如这些所谓“新”科学活动存在表述不严谨、内容把握出现偏差甚至错误等问题。如“拱形的秘密”这一内容,拱形(壳体结构)是物体材料的结构之一,幼儿生活中和自然界随处可见拱形状的建筑及物品,如拱桥、拱门、安全帽、龟壳等。如果选择该项内容,根据《指南》科学探究5-6岁的目标要求,幼儿探究“拱形的秘密”内容可定位在“发现常见物体的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上,而不是探寻“拱形面能承受较大力”的这种看不见“力”的原理。(2)(3)的内容涉及空气压力问题超出幼儿的水平,幼儿很难体验。在瓶子中能否把气球吹大除了与空气压力因素有关,还受到幼儿吹气的技巧、瓶子大小等因素影响,有些幼儿恰好是具备吹气技巧把气球吹得较大占满瓶子的空间,但他们所能发现的是该瓶子底部有洞,很难把吹气球与空气压力联系在一起。皮搋子和吸盘挂钩是利用空气压力制成的工具(利用真空原理)。幼儿操作后所能体验的是“我很用力压,吸盘才能挂在墙上”,很难揭示其背后的原理:把吸盘里的空气排出来(排出的空气是看不见的),吸盘挂钩就能牢牢吸在墙上。幼儿能探索的是这些工具在什么地方吸能吸得牢,影响因素有哪些。这样的内容才切合《指南》科学探究5-6岁的目标要求“探索并发现常见物理现象的影响因素”。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幼儿科学教育内容确实也要与时俱进。适当增加一些反映时展、幼儿喜欢又能探究的内容是必要而且必需的,前提是教师必须深入把握内容的实质而且能准确定位!有些科学的经典内容经过几代人若干年的研究,有比较成熟的方案和经验可以参考(当然也有一些内容会被时代和幼教发展所淘汰)。与之不同的是,教师们热衷“生成”的新内容,名为“创新”却往往事与愿违,反而会挤占留给传统、经典科学内容的时间。科学教育的内容首先必须遵循科学性的要求,实践中教师对于自己都没有正确理解的内容,就组织幼儿去探索其中的秘密,已经违背了科学性的要求。
(四)内容不能准确反映科学领域的“核心概念”
这也是目前教师选择内容比较突出的问题之一。存在两种典型的情形:一是内容空洞,没有指向科学领域的核心经验。目前许多科学活动我们更多的是看到幼儿在动手操作,活动“热闹”、幼儿“兴奋”,其内容盲目追求趣味性而缺少一个明确的核心概念。如某教师组织的“秋天的水果”科学活动:了解秋天水果的种类,知道正确吃水果的方法,爱吃水果。她的依据是“领域书上就是这么写的呀,而且吃水果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我就按照书上的内容来上了”。分析其内容,第一点勉强与科学领域沾边,但对中班幼儿只是了解秋天水果的种类,显然是低估幼儿的前期经验,无法激发幼儿的深层探究欲望。水果可以直接吃、去皮或连皮吃、榨汁、做成沙拉或罐头、烹调成各种花样繁多的美食……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多样和各种生活小家电出现,水果吃法简直五花八门,何来“正确”之说?从“吃水果方法、爱吃水果”这一内容看,第二、三点比较偏向“健康”领域,并不是典型的科学探究活动。如果缺少一个值得探究的科学核心概念,探究活动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和价值。二是内容过于追求全面,一次活动同时包含多个科学核心概念。教师在选定科学活动内容时,往往在一次活动中包含多个科学核心概念。有位教师组织有关磁铁的科学活动,内容是“磁铁的特性”,而“磁铁”包含“磁铁能够吸引铁制品,磁力能够穿透一些材料,不同的磁铁有不同的磁力,磁铁两端磁力最强,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等特性。又如这次“落下来”科学活动,至少包括三个核心概念:“各种物体在空中会自由着落”、“不同物体着落速度不同”、“改变物体着落的速度”。这样的内容包含多个核心科学概念,由于核心概念过量,致使探究活动内容庞杂,真正需要探究的题目很难得到有效解决。当代科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强调儿童的探究必须围绕着核心概念展开[2]。科学教育强调基于少量的核心概念展开深入的学习,“少即多”[3]。如果一个活动内容的核心概念缺少或者太多都被认为是不适宜的,因为这会导致幼儿在探究“走过场”,每个环节都浅尝辄止,无法亲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也就无法体验到探索发现的兴奋和满足感。
二、教师选择幼儿科学活动内容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国家对幼儿科学教育活动内容标准规定
比较宽泛,给教师选择内容带来诸多困难我国幼儿园阶段还没有统一科学教育内容标准,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2012年颁发的《指南》这两个重要幼教法规均没有详细规定幼儿科学教育的内容范围。《纲要》在“内容与要求”中宏观概括出科学教育内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生活中的科学技术,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指南》举例性提出六方面的科学内容:常见的动植物、常见物体与材料、常见物理现象、天气与季节变化、科技产品和环境及其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由于缺乏全面系统的科学教育内容框架的支持,没有统一的“考试”,“教什么”“学什么”的内容宽泛,给教师选择科学教育内容有很大的发挥空间,这也是教师选择内容存在诸多问题的客观原因。
(二)对幼儿科学教育活动内容研究不足,难以对幼儿教师选择内容起到指引的作用
有一项研究表明,近十年来我国幼儿科学教育研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是对幼儿科学教育目标、内容方面研究成果较少,力量薄弱[4]。而各种参考书、教案集虽然繁多但编写质量不高,提供的科学活动内容本身不科学,甚至出现一些明显的概念性错误,如小班科学活动“海绵”内容定位为“认识弹性”,把有关“水的张力”概念误为“水的粘附力”等。对实践中幼儿教师选择、组织内容不仅帮助不大甚至误导。哪些内容适合幼儿,各年龄班内容如何科学合理安排和衔接,该活动内容包含的科学核心概念是什么、如果包含多个核心概念又该如何合理分解……这些问题均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因此难以对当前幼儿教师选择内容起到指引的作用:“研究者能不能给我们提供一些具体的指导?比如明确告诉我们哪些科学概念值得教师组织幼儿去探究?小中大班幼儿可以分别去探究哪些科学内容?”[5]
(三)职前培养职后培训的不足,使幼儿教师的科学课程知识比较贫乏
我国幼儿教师总体学历偏低,科学素养较弱。他们大多为文科背景出身,缺乏相应的科学背景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技能以及科学教育的先进理念,自身缺乏对科学内容的认识和理解。在职前培养阶段,学前教育专业“五大领域”教育课程中,比起其他领域有先修课程作为基础,如健康领域教育先修课程有学前卫生学、学前心理学等关系较密切的学科,语言领域教育有大学语文和儿童文学作为知识基础课程。而科学教育领域只有单独一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幼儿教师由于先前在理科学习的不愉快经历而学习兴趣不高,很多幼儿教师表示“科学领域太难,很多科学知识自己都不会,别说教幼儿了!”他们科学知识贮备不足,如将物体的“滚动”、“转动”混淆,他们自身都不清楚所开展活动中包含的科学核心概念。在职后培训中比较倾向于幼儿科学教育实施方面,对幼儿科学教育内容本身的解读和选择的关注不多。林筱彬在对与在职教师的访谈中了解到,教师现在获得科学基础知识的途径主要是通过自己的学习或者参加幼儿园课程审议获得,其科学内容知识大都是在准备组织活动时临时得以补充的[6]。总体上看,幼儿教师的科学课程知识比较贫乏,对同一主题在不同年龄班的学习重点及其区别与联系认识不清[7]。他们认为,探究活动就是幼儿想探究什么就探究什么,愿意探究什么就探究什么,只要是跟某个事物有关的概念都可以探究,并不对某一个主题下所包含的概念做分析,也不明确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因此,在确定活动内容上就非常笼统、含糊,对各年龄班的科学主题与内容定位也不够清晰,无法为不同年龄班幼儿选择适合的内容。
三、提升教师对科学活动内容选择能力的建议
(一)在《纲要》《指南》指引下,加强对幼儿科学教育内容的协同研究
不仅加大科学教育内容的研究力度,还要加强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双向沟通。幼儿科学教育研究是一个兼及理论与实践的研究领域,理论与实践的双向互动对于幼儿科学教育研究具有协同增效的作用[4]。这对科学教育活动内容研究同样适用。一是可以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幼教教研员与一线教师构建研究共同体,在《纲要》《指南》指引下,对如何划分幼儿科学教育内容的范围、如何把握科学领域各项目内容的核心经验、具体内容如何在横向和纵向上组织和结构、如何为不同年龄班幼儿选编适宜的活动内容等开展合作研究,其成果尝试转化来指导实践。二是重新编写或者审定已有的幼儿园科学领域的教学参考用书。中小学采取“一纲多本”多种教材发行的经验可资借鉴,各地区可以由相关部门牵头编制适合本地区的高质量教参。要改变幼儿园教材以第一线教师为主要编写队伍的局面,不仅需要高校教师、教研员和幼儿教师参与编制教参来保证内容的适宜性,还要吸收自然科学领域的专业教师参与来保证内容的科学性。在编写体例上要有创新,以前教参只有目标、准备、活动指导建议等内容,新编的教参要增加内容分析、背景知识或资料提供,可提供少量较详细的、基于核心概念的主题活动教案以供幼儿教师尤其是新手教师参考。为教师选择和准备一批经典而优秀的教学材料作为共同研讨的内容,这样教师自然就会将备课的重点转向“吃透幼儿”。教参内容选编要遵循科学性与启蒙性、广泛性和代表性、地方性与季节性、时代性与民族性等原则[8],尽量做到适宜、均衡和连续。
(二)以提升教师“PCK”为核心,加强幼儿教师在科学领域的培养与培训
“PCK”是一种对教学产生影响的学科知识,它使教师能够理解如何对某个学科的主要内容和议题进行表述以适合学习者不同的能力与兴趣。“PCK”包括科学课程知识、学前儿童发展知识、教师科学教育方法策略知识以及科学学习评价知识四个方面,它能使教学效能最大化。在教师培养的职前和职后阶段,都要为教师提供丰富科学课程知识体系以及加强科学教育内容的相关培训。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和科学素养,入学时可文理兼招和鼓励理科背景的学生进入幼儿教师队伍,学前教育专业增设科学教育方向,要适当开设有关自然科学方面的选修课程,增大科学教育课程的比例和增加实践机会,以促进教师整体科学素养水平的提高。《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要注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基于幼儿园科学领域的核心概念展开教学,为教师以后工作中正确处理科学教育内容奠定基础。目前,幼儿园教师职后培训一般采取理论讲座、名师公开教学观摩和技能培训相结合的模式,着重点在教学策略方面,对幼儿教师如何正确掌握幼儿园科学领域内容、如何将科学领域内容知识进行转化融合于科学教育活动中关注不够。因此,以提升教师“PCK”为核心重构教师培训框架内容[9],有机地将教师的三类知识(关于内容的本体性知识、关于儿童的条件性知识、关于方法的实践性知识)在基于教学实践情境和活动案例的分析与反思中整合提升为一种动态化的、带有实践性、建构性的知识,这样的知识对于教师优化和改进教学、提升自身的专业实践智慧具有更强大的支撑作用,从而达到改善教师选择科学活动内容现状的目的。
大班分类教案范文5
关键词:适合 科学 体育活动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3-0242-01
陈鹤琴先生曾说:“儿童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健康教育。”幼儿体育是指幼儿园进行的、遵循幼儿身体生长发育的规律,运用科学的方法以增强幼儿的体质,保证幼儿健康为目的的一系列教育活动,也就是说是以生命安全为本,以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锻炼幼儿的生活和劳动能力,以及增强幼儿的体质、开拓视野、培养兴趣、学会自立、学会保护自己等为目的,为此在幼儿园开展的一系列的适宜幼儿的,符合幼儿身体及心理的活动。只有科学地组织体育活动,才能让幼儿充分体验运动的快乐,形成活泼、向上的性格,才能更好地促进各领域的学习,才能提高幼儿的生活乃至生命质量。作为教师要根据幼儿年龄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科学地调控运动过程,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能动性,才能达到最优的锻炼效果,有效地促进幼儿身心的和谐发展。
1 自主选择适合的体育项目
幼儿在体育活动中,应该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项目,所谓适合就是要尊重幼儿身体生长发育的规律和年龄特征。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其身心发展和需求都不一样。因此,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形式和方法时,要做到心中有数,因材施教。
1.1运动能力不一样
小班幼儿运动能力较弱,重点应发展钻、爬、跑、跳、平衡等身体素质;而中、大班幼儿运动能力已渐渐加强,因此,选择教学内容时在动作难度方面须满足他们发展的需要。
1.2思维方式不一样
小、中班幼儿以形象思维为主,富有童趣、可爱的角色较能吸引他们;而大班幼儿抽象思维渐渐萌芽,一些挑战性大、任务意识强的角色比较适合他们,如扮演小士兵。
1.3意识形态也不一样
小班幼儿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是朦胧的,他们一般对同伴的活动不在意,对小组合作活动不感兴趣;中、大班幼儿则喜欢集体活动,喜欢竞争与合作游戏。教师应把握和分析幼儿的水平和特点,有的放矢, 才能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
比如运用器材、器械练习的时候,这就需要根据幼儿的自身能力去选择器材的大小、轻重以及器械的宽窄和高低等等。沙包、球类有大有小、哑铃有重有轻、平衡木有宽有窄、有高有低,攀登架有高有低等等。在练习的时候,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活动水平,给予不同的指导和帮助,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运动能力,独立选择适合的器材、器械,使每个幼儿都可以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样就可以使不同的幼儿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让每个幼儿都可以获得成功的体验。
2 科学调控运动过程
2.1动静交替,科学调节运动量
幼儿体育活动运动量的安排须符合幼儿生理机能的规律与特点,应由小到大再到小,呈抛物线状。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和幼儿的实际情况,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合理分配难易点,科学调控运动过程。要严格控制大强度练习的总时间,不能让幼儿长时间连续从事大强度的运动。
2.2精讲多练,合理调控运动密度
运动密度是指幼儿在活动中做练习的时间与活动的总时间的比例。活动的密度直接关系到一个体育活动的时间是否充分合理地被教师和幼儿所利用,进而也关系到一个体育活动的质量。
教师要坚持精讲多练的原则,对小班幼儿的示范应多于讲解;对中、大班讲解的密度可稍大些。其次在教学时教师不能照搬教案,而应根据活动的具体情况灵活处理。一个优质体育活动的重要标志就是教师能最大限度地利用一个活动的时间,提高活动效率,促进幼儿更快更好地掌握动作技能,发展身体素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有效教学。
3 充分挖掘游戏材料的教育价值
体育活动中教师巧妙的构思、精心的策划是激发幼儿思维、培养幼儿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通常,我们在为幼儿设计体育活动时尽可能为他们提供选择的机会,诱发幼儿的创新精神,从而充分体现游戏材料的教育价值。
3.1要求幼儿一物多玩
即提供一种玩具或体育器材,让孩子想出多种多样的玩法。如一次投掷活动,我们把活动设计成占领敌人的阵地,一些孩子就找来饮料罐、小木棍、绳子,做成了手榴弹的模样;一些孩子用萝卜做成了炮弹,这样既训练了幼儿的手部力量,又培养了动手能力,增强了创新意识。
3.2要求幼儿一动多变
即一个动作,让孩子想出多变的方法。如“地毯爬行”,孩子可以按照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意愿,可以手脚着地爬、手膝着地爬、也可以跪爬、坐爬、侧爬、匍匐爬、倒退爬等等。
3.3提出课题,表演特技
即教师提出游戏的课题,至于怎样做动作和玩,让幼儿自己决定。如游戏“跳水运动员”,幼儿在“跳入水池”后可以做蛙泳、自由泳的动作,也可进行花色游戏,进行游泳表演。当幼儿想出新的游戏方法时,我会立即给予肯定,教师的肯定激发了幼儿探索的兴趣,还想出了许多体育游戏的玩法,使他们敢于大胆地进行创造活动。
4 加强引导体验成功
在体育活动中,不同水平的幼儿都会碰到困难,或者彼此发生纠纷,教师可因势利导地对幼儿加以引导,努力使他们感受成功的喜悦。
大班分类教案范文6
【关键词】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教师;数学教学评价;数学探究活动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7)10-0011-04
“数学不是教师强加给幼儿的概念,也不是记忆不完的知识,而是在生活的事件与材料中隐含着的事物属性与关系。”这句话给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作了极好的界定。《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实施以来,许多幼儿园教师对如何开展优质的幼儿园数学教学有了新的认识,并作了积极的探索,例如试图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游戏情境增进幼儿对数学探究的自主性,尝试投放较多的材料供幼儿操作,等等。然而,数学是一门逻辑性、抽象性很强的学科,如何将生活本质的具体形象性、随意性与数学概念的抽象性、严谨性有机地统一在以集体教学形式组织的幼儿园数学活动中,这是一个极具专业性的问题。笔者在幼儿园观摩数学集体教学活动时发现,幼儿身边虽然不乏丰富的操作材料,但是这些材料并没有激起幼儿自主探究的热情;幼儿在“生活化”的游戏情境中只是散漫地参与游戏,很少积极自主地学习“以数学的知识、思维和方式解决实际问题”。对此,不少教师提出了自己的疑惑:“幼儿园数学教学究竟路在何方?”
幼儿园数学教学是指教师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幼儿学习数学的一种活动。教师借助专业性的教学策略和智慧在课堂上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将数学问题巧妙地“设计”到“生活情境”中,以此来组织数学教学活动。这种“生活化”的数学教学活动一方面为幼儿提供了充满“数理逻辑”的“生活情境”(包括生活事件、生活材料及其相互关系等),让幼儿以“数学的思维和方法”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防止数学内涵的流失;另一方面又强调让幼儿在“解决生活事件的冲突与矛盾中”感受数学学习的情趣,以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同时帮助幼儿积累探究经验,避免数学学习的机械化。〔1〕“生活化”兼顾了幼儿数学学习的兴趣原则与应用原则。笔者希望通过反思幼儿园数学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在传承与发展中找到一条帮助一线教师提高幼儿园数学教学质量的有效路径。
一、正确把握数学活动目标
一直以来,许多幼儿园教师把教学目标看成是可有可无的部分。面对新的教学内容,一些教师习惯于提笔就写教学过程,不仔细思考本次活动的目标(核心价值)是什么。有些青年教师唯教学参考书为上,认为写参考书的人水平比自己高,自己不必再花心血去设计教案了,往往照本宣科,不重视对教材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手段的分析,失去了正确把握教学目标的机会。〔2〕时间一长,许多教师逐渐丧失了把握核心教育目标的能力。
笔者以为,在设计数学活动时,教师应采取以下几种策略来把握教学目标。
首先要反复研读教学内容,分析该教学内容涵盖了哪些人文、自然、科技方面的知识和关系属性。〔3〕例如,关于大班数学中“自然测量”的内容,教师首先要仔细研读“自然测量”一词,想想“自然测量”会用到哪些基本量具,测量时该注意哪些基本方法以及量具的演变历史等问题。随着对这一系列问题的思考,教师对该教学内容的教学目标实际上已经有了初步的梳理。
其次,教师要衡量幼儿的年龄与认知经验,确定科学的教学目标。由于年龄不同,认知经验不同,不同个体对同一教学内容会产生不同的经验与感悟。例如,“1和许多”是小班幼儿可以接受的学习内容;“10以内的减法运算”对于大多数小班幼儿来说难度过大,对中大班幼儿却比较合适;“物体的弹性与哪些属性有关”这一话题不太符合幼儿的认知经验,但是大班幼儿或许可以试着探究“如何使球弹得更高”这一操作性更强的感性问题。教师要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合理判断什么样的教学内容适合什么年龄的幼儿学习,确定科学的教学目标。
再次,教师要考虑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提供相应的操作材料,运用相应的教学方式,促进幼儿的数学学习。在“生活化”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除了要思考哪些“生活事件”既富有“数学意义”又是幼儿熟悉的内容外,还应思考怎样呈现这些“生活事件”中的操作材料才能进一步激起幼儿的求知欲,用怎样的策略和手段才能引导幼儿更好地自主学习等。
以上三方面内容是教师对数学教学活动中认知对象(内容)、认知主体(幼儿)、认知策略三要素的整合性思考。有了这样的思考,教师才能确切地表述幼儿学什么、怎样学的目标问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才不会偏离“生活化”数学教学活动的核心价值。
查看教师日常的教案,笔者还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即教案中目标部分的文字表述存在欠缺。有些教师认为,教学目标只是形式上的、符合语法逻辑的静态文字,教学目标表述的好差与教学过程展示的质量高低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只要活动过程形式丰富、场景热烈,教学效果就好。这种想法在教师群体中普遍存在。一般来说,评价教学目标表述的好坏往往有两个指标:一是针对性,二是精确性。前者与教师对教材的分析是否透彻有关。如果教师对教材分析不透彻,就不可能提炼出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如有的数学活动的教学目标是这样表述的: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探究能力,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这样的教学目标普遍适合任何一种数学教学内容,没有鲜明的个案特征,不写也罢。后者与教师的文字修养有关。如某个数学教学活动有这样两个教学目标:(1)(教师)引导幼儿感知生活中事序的变化。(2)(幼儿)学习对事序进行排列。由于主语不统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阅读者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也不符合教学目标撰写的基本规范。教学目标的文字表述能反映出执教教师的专业素养与文字功底,理应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
二、恰当组织数学探究活动
“教学就是要通过情境在学生的头脑中引起认知的兴奋,产生认知的冲突,形成思维的爆炸,进而引发学生的认知活动,建构新的认知结构。”〔4〕“生活化”数学教学活动的一个最大特点是模拟生活中的游戏情境和操作材料,引导幼儿探究、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一些教师认为:只要创设了游戏化的教学情境,幼儿就会在趣味情境中开展有效学习;只要给予幼儿操作材料的机会,幼儿就能主动探究问题。而在实际的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设计的有些教学情境单纯追求游戏的娱乐价值而淡化了数学探究活动的核心价值;有些操作材料看似引起了幼儿的兴趣,却不能“与幼儿有效对话”,幼儿在热闹地摆弄操作材料时既没有思考也没有发现。如何恰当组织数学探究活动,这是教师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
每一种自然材料都蕴含着一定的外观属性。对“生活化”数学教学活动而言,教师要有效地利用生活中原生态的材料本身的形、色等外观属性或在材料上添加一些特殊的图形、符号等信息,将“数学问题”和“操作要求”有效地“物化”在材料上,促使幼儿在感知当前的认知情境和接触当前的操作材料时产生“知觉唤醒”,从而开展有效的探究活动。按照劳伦斯的说法,教师要事先思考自己设计的活动情境能否引发幼儿的认知兴奋,产生认知冲突,因为只有产生认知冲突,幼儿才能在原有基础上构建新的认知结构。教师要避免因为事前对材料缺乏合理的挖掘和加工,导致幼儿“能感知到的东西却不一定能理解”。例如,将一堆色彩鲜艳的积木放在小班幼儿面前,倘若没有特殊的信息提示,幼儿只会随意地进行积木构建游戏,不会意识到“我应该如何来‘玩’这些积木”。此时,倘若教师能够提供不同颜色的分类槽,并提供简单的提示或暗示,幼儿一般能主动按积木颜色进行分类活动;如果教师能在分类槽盒底画上相应的点子或数字,幼儿就可能根据标记开展按数取物的游戏。这些“数学问题”或“教学目标”并不是在直接的语言传递过程中灌输给幼儿的,而是以“信息符号”的形式“物化”在材料上,再由材料向幼儿发起“知觉的挑战”,从而提升操作材料的数学探究意义,引导幼儿开展有效的探究活动。
在幼儿与材料互动的过程中,优秀教师对幼儿出其不意的表现经常会感到无比的惊喜并紧接着发起新的互动,进一步深化幼儿的探究行为。笔者曾经听过一次小学数学特级教师的课堂展示活动――“分数的初步知识”,其中有这样一个情境:教师先请学生将手中的一张纸对折,寻找纸张的1/2部分,感受平均分成两部分的含义;接着再请学生将纸平均折,看看折出的每一部分是原来纸张的几分之一。在教师巡视的过程中,不断有学生向教师报告新的发现:1/4、1/8、1/16……然而,这些学生的思维始终没能超越“对折”的常规。这时教师发现有个学生折出了1/3,马上请他站起来,问:“你将纸平均折了几份,折出的每一份是原来纸的几分之一?”该学生的回答触动了其他学生的创新意识,1/5、1/9,甚至1/27纷纷出现。教师随机进一步引导:“请用笔在纸上作记号,说说记号部分是纸的几分之几?”学生纷纷给出了新的答案:2/3、3/5、4/16……尽管这并不是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但正是教师的慧眼捕捉到了学生的新知识“生长点”,课堂因此变得生动起来。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发现有学生在“非常规地折纸”时,意识到并抓住了学生学习的“生长点”。至此,学习“分数的初步知识”的教学目标已经实现,而紧接着“用笔在纸上作出几分之几的记号”的活动又为学生打开了广阔的认知空间。如此看来,教师眼里装着幼儿的“非常规”表现,这才是真正的开放式教学的开始。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应该使儿童的时间充满使他们入迷的事,而这些事又能发展他们的思维,丰富他们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又不至于破坏童年的情趣。”在幼儿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中,幼儿在学习时不仅外在的言行与所学的内容高度相关,其主观的态度也是投入的,积极主动的。“生命的课堂,不一定看到小手如林的热闹,却有身心全部投入的愉悦,有生命蓬勃的成长;也不是教师讲几分钟学生练几分钟的技术操作,而是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情境的对话,情境与生活的对话。”〔5〕当幼儿的主体感受与课堂、与情境同呼吸时,这样的课堂就不仅仅是教师驾驭之下的课堂,而是幼儿思维自由驰骋的天空。
三、有效开展数学教学评价
对幼儿园课堂文化的关注,促使教师对教学评价语言进行多元化革新,但是目前幼儿园数学教学评价中仍然存在两大缺陷:一是评价的文化含量不高,缺乏人文内涵;二是评价的技术含量不高,缺乏专业底蕴。
“嗯,不错。”“好,真快。”“大家一起拍手表扬他。”在幼儿园课堂中,这类应答式评价语言或者摸摸幼儿脑袋、拍拍幼儿肩膀等辅肢体评价方式司空见惯。广泛而频繁地使用同一类评价语言,反映出教师文化底蕴相对欠缺,教师的评价语言相对贫乏。在一次大班数学活动“和时间赛跑”中,教师问幼儿:“请你们回忆一下,你用一分钟时间做过哪些事情?”有的幼儿说:“我吃中饭用了一分钟。”有的幼儿说:“我起床用一分钟时间。”也有的幼儿说:“爸爸一分钟走一步。”幼儿的回答各种各样,千奇百怪。其间,教师时而平和地微笑,时而习惯地应和,时而默许表示鼓励和认可。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怎么做呢?在“生活化”的数学课堂中,当意识到幼儿不知道一分钟时间长短的时候,教师最好能马上反问一句:“每个人一分钟时间里做的事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教师也不妨用一分钟时间让幼儿直接感受一下一分钟里能做什么。这比微笑和点头更能激发幼儿的好奇心,更能让幼儿急于去探究“一分钟时间究竟有多久”,而不是将师幼双方逼进无话可说的死胡同。有的教师觉得,数学教学评价应当精练扼要。笔者以为,评价时注意语言的内涵与追求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并不矛盾,更何况幼儿的语言是在不断模仿他人与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我们不能寄希望于仅仅通过单一的语言活动就能达到促进幼儿语言发展的目的。人文化的数学活动评价倡导教师用教育智慧判断幼儿的“即时”言行,分析幼儿的回答代表着怎样的经验,幼儿为什么会有如此想法,怎样回应才能让幼儿豁然开朗,以此作为有效推进教学的依据,从而使教学评价更加动态化、人文化,而不是用机械的应答来反馈幼儿。
很多教师在回应幼儿时语言苍白,缺少内涵,这反映了教师专业技术能力的不足。《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要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6〕教师应该即时关注和评价幼儿在操作活动中伴随着怎样的思考,在回答问题时基于何种经验,在作业记录单上呈现哪些不同的理解方式等,即在幼儿与多种教学要素的互动中,分析、判断幼儿的思维方式与解决问题策略,并且及时为幼儿提供适当的支持和帮助,让每一个幼儿在“最近发展区”内获得有效发展,不断引发幼儿新的学习生长点。
参考文献:
〔1〕刘占兰.新《纲要》中的幼儿科学教育〔M〕//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3〕杨九俊,吴永军.新课程备课新思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4〕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S〕.戢守志,等,译.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