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眼科临床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眼科临床论文范文1
LASEK和Epi-LASIK术后组内、组间角膜中央知觉分析
LASEK组术后2周、4周角膜中央知觉与术前(57.98±2.93)mm相比显著减退(均为P<0.01);术后12周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Epi-LASIK组术后2周、4周角膜中央知觉与术前(57.98±2.93)mm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术后12周基本恢复,和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ASEK与Epi-LASIK组术后2周、4周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12周时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周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
LASEK和Epi-LASIK术后组内、组间泪膜稳定性分析
LASEK术后2周、4周NIBUT值和术前(12.30±1.20)s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2周、24周和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2周、4周Epi-LASIK组的NIBUT值与术前(12.30±12.0)s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周、24周和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对LASEK组和Epi-LASIK组术后泪膜稳定性术后2周、4周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2周、24周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但数据表明,在各个时间段上Epi-LASIK组患者术后的泪膜稳定性优于LASEK组。
讨论
眼科临床论文范文2
1.1一般资料
根据中华医学会胰腺外科组制定的“重症急性胰腺炎诊治方案”的临床诊断标准判定,本次研究的15例SAP患者均符合该诊断标准。其中男性患者占9例,女性患者占6例,患者年龄段为24~63岁,平均年龄为(33.52±2.69)岁,其中胆源性患者占6例,酒精性患者为4例,高脂饮食患者占3例及原因不明的患者占2例。
1.2临床症状
15例SAP患者具有:腹痛、恶心、呕吐、同时伴有血尿淀粉酶增高等临床症状,CT检查显示胰腺增大、腹腔积液、回声增强、胰周渗出。15例SAP中,10例脏器功能衰竭,以肾脏、呼吸功能衰竭常见,1个脏器2例,2个脏器2例,3个脏器1例。
1.3治疗方法
该次选中的患者中选择使用非手术治疗的有7例,其主要治疗手段为:为能够及早发现心、肺、肾等器官是否产生功能障碍,对心、肺、肾等器官的功能进行密切的检测;对患者采用禁食、胃肠减压、管喂及灌肠的方法以达到利胆导泻的作用;为抑酸抑、制胰液的分泌,也可选择药物进行治疗,如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或泮托拉唑)及生长抑素(奥曲肽);同时对患者水、电解质失衡进行纠正;积极扩容抗休克;并给予抗感染和营养支持。选用手术治疗的有8例,其主要治疗手段为:对胰腺及胰周的坏死组织进行清除;对患者进行置管引流,主要含:胆囊、胃及空肠造瘘;对患者腹腔进行灌洗;对患者进行胰腺包膜进行切开术等。
2结果
非手术组相较手术组住院时间短,手术组死亡例数(37.50%)高于非手术组(28.50%),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
眼科临床论文范文3
一选题与立题
选题就是想研究或准备解决的问题,如某一疾病尚未解决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治疗、预防等各个方面的问题。选定要研究的问题后,才能确立研究的题目,进行设计,制定计划。立题要有明确的目的性,临床医学研究的目的就是要针对疾病,特别是危害人类最多见,造成后果最严重的疾病,如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等,也可研究国内外新出现的疾病。研究内容包括探索疾病的病因,或危险因素,阐明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及其机理,解释某些临床现象以及在诊断和判断预后上的意义,探索或评价新的诊断方法、技术,观察新的治疗措施的效果、毒副作用或探讨影响疾病的预后或病死率的因素等,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对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认识,改进诊断、治疗和预防的方法,以提高医疗质量和防治水平,总之,研究的题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科研工作的水平,课题要有创新性、科学性和应用性,要有保证完成的手段。用最简洁明确的文字写成题目,立出的题目基本上就是后来研究论文的题目。必须全面考虑,作出决定。
一个既有理论基础又有丰富经验的医师,应在临床医疗工作中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临床科学研究,为实现上述研究目的,发展医学事业,为保护和增进人类健康作出自己的贡献。
题目来源:供研究的题目很多,从疾病的发生到防治有许多环节,各环节中都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值得研究探索。在过去,这些题目可以由研究者结合自己的专业、兴趣、条件选题、立题上报、申请资助,也有很多是上级下达任务给以条件、单位或协作进行,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开展了科研招标,招标的题目也就是疾病防治中的各方面问题,以决定人群中常见病、多发病为主,国家、卫生部、各省每年都有各自的招标项目,如2000年国家自然基金“项目指南”招标,可以在“项目指南”上选自己欲研究的题目,写科研设计与进行投标,一旦中标,可获可观的研究经费,确保研究任务的完成。
二查找医学文献
临床医生为了更好的认识和处理疾病,需要学习前人及当代专家学者的经验教训,就须要查阅医学文献,临床研究人员在进行某一临床课题研究时,在立题之前,为了少走弯路,出高质量成果,不去重复旁人已经解决了的问题也须要查阅医学文献,了解国内外对该题目已作过的研究工作的成就,现状、动态及其方法学,进行比较选择和借鉴,改进或创新,在研究过程、资料总结和撰写论文时还须要查阅最新医学文献,以利自己研究工作的提高。总之必须查阅文献资料,特别是有代表性的各主要刊物上的有关资料。要认认真真的查阅,不能草率从事。查找医学文献是研究者应熟练掌握的经常性工作,如何能花较少时间,较快的找出所需要的文献也是研究人员应具有的基本功。
传统的医学文献形式是以文字形式记录的医学资料,仍以印刷出版物为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有计算机储存阅读形式,以及缩微胶片、幻灯片、投影胶片、录音带、录像带、电影等声相资料。
医学文献按性质可分为1、原始文献(一次文献)来源于各种医学杂志,学报及学术会议论文等。2、文献索引(二次文献)将分散的文献加工、整理、编排、形成具有系统性的文献目录,即检索工具,如目录、索引等,便于读者查找和利用,通过它可以找出原文的出处。3、综述、专著、进展、指南、手册等属三次文献,是对原始文献的系统整理,有选择地加以概述并进行分析综合,使之更具有条理性,对问题阐明更为详尽深刻。4、由光盘记录的书目、刊物索引,由计算机进行检索,属四次文献。
若按医学文献的种类分为教科书、参考书、专著、杂志、学报、文摘、综述、学术会议论文汇编等。
查找医学文献的方法:可以用手工检索,条件许可亦可用计算机进行检索。
1、查找引用原文的出处:从论文、专著、综述教科书等参考文献中追朔,查找引用原文出处,可先国内后国外,由近及远,查有权威性,有代表性刊物。
2、查阅期刊索引,大多数期刊为每年一卷,全年原始文献一查即得。
3、查文摘有分类,查阅较方便,查到线索后再选所需要的进一步查原文,如〈〈中国医学文摘〉〉现有15个分册,它们是中医学、内、外、儿、计划生育妇产、耳鼻咽喉、眼、皮肤、口腔等学科及卫生学、肿瘤等,基础医学、放射诊断学、护理学和检验与临床等分册。〈〈国外医学〉〉现有46个分册,该刊采用综述、译文、文摘三种形式,全面介绍国外医学各领域中新成就、新技术、新进展,是学习国外医学经验重要情报刊物体系。
4、利用检索工具,如〈〈中文科技资料目录(医学)〉〉〈〈国外科技资料目录(医学)〉〉,用手工检索亦可用计算机检索。
计算机检索服务,凡是计算机普及程度较高的科研机构、医学院校、医学中心、大中型医院的图书馆大都已经建立这种服务项目,由于计算机对文献储存数量大,使用代号检索甚快,目前都由专业人员操作联机检索系统,不需用户自己去操作按键。交一定费用,即可获得所需文献资料。
眼科临床论文范文4
英文名称:Journal of Clinical Ophthalmology
主管单位:安徽医科大学
主办单位:安微医科大学;安徽眼科研究所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安徽省淮南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16开
国际刊号:1006-8422
国内刊号:34-1149/R
邮发代号:26-110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93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眼科临床论文范文5
关键词:视网膜色素变性;中药结合针刺疗法;临床观察
视网膜色素变性是世界范围内常见的致盲性眼病,又是一个急待深入研究的眼病,其发病机制和确切病因尚未明了,西医目前研究最多的属"基因学说"[3-4],2014年3月温州医科大学在英国《自然》杂志旗下的《影响因子》上发表题为《导致常染色体隐性视网膜色素变性的新致病基因 SLC7A14》,成功的揭示了一个关于该病的全新致病基因。这是迄今为止我国医学者独立发现的第一个隐性致病基因[5]。中医和西医在视网膜色素变性的病因方面有一些共识。中医认为"阳衰"是"高风雀目"的根本,其病机属于先天禀赋不足,肝肾两虚,致后天脾胃虚弱,气血不足, 脉道阻滞,目失濡养而发病[6]。近年来有关该病研究的文章很多,涉及治疗的文章仅占2成,而且大多质量不高,论文存在很多问题,①遵循的诊断标准和疗效评价众说纷纭,缺乏统一,无法估量观察结果的代表性和可重复性,因而降低了临床应用、推广的价值[7]。②很多论文不设立对照组,疗效评价缺乏参考。关于该病治疗的文章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在2002年之前以临床治疗题材为主,数量呈上升趋势,在2002年达到顶点,之后,有关该病治疗的文章大多回归动物实验层面,2012年以来,关于该病临床治疗的文章数又有所回升。说明该病的治疗,经历了一个探索治疗-动物试验-探索治疗的过程。到目前为止本病的治疗仍有很多难点需要攻克,西医对此病仍无确切治疗方法。广大中医医家近年来治疗此病多获得较好疗效,治疗此病的方法日趋多样化、综合化。笔者对视网膜色素变性临床36例患者在中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针刺疗法,获得了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病例来源于2011 年2月~2014 年 2 月在我校附属医院眼科门诊及住院部就诊的患者,67例患者均为双眼发病,问诊均有进行性夜盲病史,眼底检查均具有典型的视网膜色素变性的眼底改变。后按年龄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4 例,男 19例,女 15例,年龄 17~64岁,平均36岁,病程5个月~29年,平均7年。对照组 33例,男 14例,女19例,年龄 21~59岁,平均37.9岁,病程6个月~31年,平均7年。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职业、住址、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参照实用眼科学[2]视网膜色素变性诊断标准。
1.3排除标准 ①合并有心血管、肝、肾等其他系统严重疾病或精神病患者。②合并其他眼部疾病者。③受试者依从性差,影响临床观察进程。
1.4方法 对照组:舒血宁注射液20 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0.9%生理盐水250 mL中静脉滴注,1次/d。治疗组:①舒血宁注射液20 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0.9%生理盐水250 mL中静脉滴注,1次/d。②口服杞菊地黄浓缩丸8粒/次,3次/d。③针刺球后、睛明、肾俞、肝俞。针刺手法:平补平泻,留针15 min/次,1次/d。3 w为 1个疗程。
1.5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检查视力恢复3行及以上,视野平均光敏度增加2 db及以上,平均缺损减少2 db及以上。有效:视力恢复
1.6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包分析,视力及视野平均视觉敏感度数据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治疗组34例,显效14例,有效16例,无效4例。对照组 33例,显效4例,有效17例,无效12例。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视网膜色素变性,中医称之为"高风雀目"或"高风障",最早记载于《秘传眼科龙木论》,将该病症状描述为"惟见顶上之物"。《目经大成》中载曰"大道行不去,可知世界窄,未晚草堂昏,几疑天地黑"尤为形象的记录了其症状。该病病因病机多属先天禀赋不足,肾精不足,肝肾亏损,致后天脾胃虚弱,血脉不容而枯而发病[1]。后期常因脉道不充而闭塞,气血失养而失明。病属亏虚为本,邪实为标。本研究以舒血宁注射液为基础,其主要成分为银杏叶提取物,可以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化瘀通络[8]。口服杞菊地黄丸浓缩丸,方用枸杞子、、山茱萸(制)、熟地黄、牡丹皮、茯苓、泽泻、山药,味甜性酸,功用滋肾养肝。同时联合针刺睛明、球后、肝俞、肾俞。睛明穴是治疗各类眼部疾病的局部首选穴位,要穴[9]。它是足太阳膀胱经的起始穴,又为手足太阳、足阳明、阳跷、阴跷之交会穴,有针一穴而调诸经的功效。针刺睛明可起到通络定痛的作用。球是经外奇穴,在治疗眼疾方面有特殊功效。针刺球可通过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发挥对眼底微血管的调节作用,起到祛瘀的作用[10]。肝俞、肾俞乃足太阳膀胱经之腑穴,膀胱经主水,且经脉循行于人体背部,背为阳,针刺肝俞、肾俞可起到补益肝肾,调和阴阳的作用。针药结合,杞菊地黄丸、肝俞、肾俞滋补肝肾,阴阳平衡。舒血宁、球后、睛明化瘀通络定痛。眼病多淤。针刺可刺激体内中药的药理作用完美发挥,中药进入血管,循行周身,可使针刺的效果更佳。合用起到协同促进的作用,可显著提高疾病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窦仁慧,金明. 视网膜色素变性中医治疗及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11,21(1):59-61.
[2]施殿雄.实用眼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747-751.
[3]邢东军,黄秀峰,金子兵.视网膜色素变性的基因诊断技术历史与进展[J].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2014,6(1):1-9.
[4]董晓,佘华宁.视网膜色素变性疾病治疗进展及研究现状[J].国际眼科杂志,2011,11(4): 633-636.
[5]陆健, 高孟.视网膜色素变性研究获新进展[N].光明日报,2014-4-10(6).
[6]夏小平.西医和中医在视网膜色素变性病因和治疗认识上的殊途同归[J].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08,29(7):76.
[7]唐香成,夏小平.近十年中文视网膜色素变性治疗论文的循证评价[J].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11, 21(1):28-31.
[8]杨薇,尤丽,谢雁鸣,等.基于真实世界数据的舒血宁注射液临床用药分析[J].中国中药杂志,2013,38(18):3150-3153.
眼科临床论文范文6
中图分类号: R276.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7-2349(2014)01-0007-02
各种原因导致的眼底出血疾病包括现代医学视网膜静脉阻塞、视网膜静脉周围炎、视盘血管炎、高血压眼底出血、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老年性黄斑变性(湿性)等疾病。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社会压力不断加大,致使此类疾病不断增多。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与气候的突变、人的体质类型、职业、饮食、生活习惯、精神情绪,年龄、性别等因素有关。中医药治疗眼底出血疾病,具有个体化的治疗优势,并且已在临床中取得了很好的疗效,是现代医学不能达到的。鉴于临床中对此类疾病中医病名、证型的不统一,给临床疗效的观察带来不便。因此,应统一眼底出血疾病的中医临床病证,为广大的中医眼科临床医生提供临床诊疗标准和科研的平台。
1 血证溯源
血证一词见于《血证论》,《血证论》为清・唐宗海(1851~1908)著,成书于1884年。唐宗海从阴阳水火气血对血的生理功能以及运行情况进行了论述,并阐述了气血的相互关系。血证不外有形之血和无形之血两大类,即―类是血液溢于体外,如吐血、咳血、鼻衄、唾血等,一类为各种瘀血、蓄血等。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身体内血不循经,溢于脉外,或上溢于口鼻诸窍,或下泄于前后二阴,或渗出于肌肤所形成的疾患,统称为血证。
2 眼底出血疾病的中医病名现状
祖国医学对各种眼底出血疾病,因视力下降的急慢、出血量的多少、出血部位的不同的眼底疾病,称为“暴盲”、“视瞻昏渺”、“云雾移睛”等。“暴盲”指眼外观端好,而视力骤降,出血量多,波及视衣的中心部位黄斑;“视瞻昏渺”指眼外观端好,视力下降缓慢,出血量相对不多,对视衣损伤不太严重;“云雾移睛”指眼外观端好,眼前黑影飘动,溢于脉外之血进入神膏。2003年1月第1版《中医眼科学》将因眼底脉络受损出血致视力突然下降的眼病,类似西医之视网膜中央或分支静脉阻塞、视网膜血管炎等因血管壁渗漏或破损引起出血而视力骤降的眼病,称为“络损暴盲”,如视网膜出血、玻璃体积血;由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导致的眼底出血,称为“消渴目病”;而由玻璃体液化、变性、后脱离或眼内炎、出血等引起的眼疾,称为“云雾移睛”等。
3 中医病名中存在的问题
在《中医眼科学》中,“暴盲”指眼外观端好,而视力骤降的内障眼病,对眼底出血疾病又分称为“络损暴盲”,“消渴目病”,“云雾移睛”等,以上此病名将视力下降缓慢,出血量相对不多,对视衣损伤不太严重的“视瞻昏渺”之眼底出血疾病遗漏掉。而“暴盲”这一中医病名,概括了视力急剧下降的各种眼病,包含了现代医学“视网膜静脉阻塞、视网膜静脉周围炎、视网膜动脉阻塞、视盘血管炎、视神经炎、视网膜脱离”等眼病;“视瞻昏渺”则包含了现代医学中的各种黄斑区病变、视网膜脉络膜病变,如老年性黄斑变性(干、湿性)、Stargardt病等;“云雾移睛”又包含了现代医学中的“玻璃体混浊、玻璃体液化、玻璃体后脱离”等。导致中医病名一个中包含多个西医疾病,而同为眼底出血疾病,又可称为多个中医病名。由于眼底出血疾病在中医眼科诊疗工作中缺少规范统一的病名,导致在各种中医药科研和论文中,眼底出血疾病均以单一的一个西医病名来论述,而没有从中医规范的病证方面论述的。而对于中医临床和各种中医药科研、论文,必须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使用准确而规范的中医病名,不应以西医病名取代中医病名。
4 眼底出血疾病中医病名探讨
血证是出血性疾患的统称。当各种原因导致脉络损伤或血液妄行时,就会引起血液溢出脉外而形成血证。在古代医籍中,亦称为血病或失血。各种眼底疾病导致的眼底出血,应归属于血证-眼底血证。
血证发生于身体的不同部位,则有不同的症状表现,溢于口鼻诸窍,或下泄于前后二阴等,则见吐血、咳血、鼻衄、便血、尿血等,这些身体所表现的症状体征,古人可通过双眼直观的观察到,因此,古人对这些能看到的出血证有较全面的认识。眼球为一封闭的球体,眼底出血不能外流,不能通过双眼直观的观察到,需通过特殊的检查仪器才能观察到,古人由于受历史条件及解剖知识的局限,检查方法的落后,对眼底出血证的认识有其局限性,古人仅能从患者的症状表现来给予病名诊断,如眼外观端好,而视力骤降的内障眼病,诊断为“暴盲”,视力下降缓慢的内障眼病,诊断为“视瞻昏渺”,而眼前黑影飘动的内障眼病,则诊断为“云雾移睛”。这些眼病有的为各种眼底出血疾病,有的为其它视功能障碍的眼底疾病,这导致了一个中医病名包含了现代医学的多个疾病。病名诊断是中医临床诊疗不可或缺的内容,各种中医药科研和论文中,眼底出血疾病以单一的一个西医病名来替代论述,无法反映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优势,也无法反映中医认识疾病本质的病证结合特色。而且,中、西医病名只应相互对照,不能并用,更不能以西医病名取代中医病名,在此我们提出“眼底血证”这一新的中医眼科病名。
眼底出血疾病中医病名的不统一、不规范,不利于中医眼科的临床观察和科研研究。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强调整体观和辨证,并多以症为病,病证结合是中医认识疾病本质的基本方法。中医治疗疾病,强调人体的整体性,在八纲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等辨证法的指导下进行辨证论治。病名诊断在中医医疗实践中具有极重要的意义,它有利于把握疾病的全局和全过程的一般规律,有利于临床施治,这是中医学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
5 眼底出血证的中医病名探讨意义
5.1 通过对眼底出血疾病的中医病名探讨,规范其病名,掌握眼底出血疾病的病变规律,给予系统、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突出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优势,体现中医临床诊疗特色,提高临床诊断和治疗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