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烈士寄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烈士寄语范文1
关键词语:混凝土 裂缝 预防措施
混凝土是一种由砂石骨料、水泥、水及其他外加材料混合而形成的非均质脆性材料。由于混凝土施工和本身变形、约束等一系列问题,硬化成型的混凝土中存在着众多的微孔隙、气穴和微裂缝,微裂缝通常是一种无害裂缝,但是在混凝土受到荷载、温差等作用之后,微裂缝就会不断的扩展和连通,最终形成我们肉眼可见的宏观裂缝,混凝土的裂缝是由于混凝土内部应力作用和外部荷载作用,以及温差、干缩变化等因素作用下形成的。
根据裂缝产生的原因,将常见的裂缝归纳为:沉缩裂缝、干缩裂缝、温度裂缝、化学反应引起的裂缝、应力裂缝和施工因素裂缝六大类。
沉缩裂缝及预防措施
混凝土浇筑后1-3小时内,随着泌水而沉降或随着混凝土塑性收缩产生的裂缝。较短的裂缝一般长20~30cm,较长的裂缝可达2~3m,宽1~5mm.其产生的主要原因为:混凝土在终凝前几乎没有强度或强度很小,或者混凝土刚刚终凝而强度很小时,受高温或较大风力的影响,混凝土表面失水过快,造成毛细管中产生较大的负压而使混凝土体积急剧收缩,而此时混凝土的强度又无法抵抗其本身收缩,因此产生龟裂。影响混凝土塑性收缩开裂的主要因素有水灰比、混凝土的凝结时间、环境温度、风速、相对湿度等等。主要预防措施:一是选用干缩值较小早期强度较高的硅酸盐或普通硅酸盐水泥。二是严格控制水灰比,掺加高效减水剂和适量粉煤灰来增加混凝土的坍落度和和易性,减少水泥及水的用量,以便减少沉降量和塑性收缩。三是浇筑混凝土之前,将基层和模板浇水均匀湿透。四是及时覆盖塑料薄膜或者潮湿的草垫、麻片等,保持混凝土终凝前表面湿润,或者在混凝土表面喷洒养护剂等进行养护。五是在高温和大风天气要设置遮阳和挡风设施,及时养护。
干缩裂缝及预防措施
干缩裂缝分为塑性干缩裂缝和长期干缩裂缝。干缩裂缝多出现在混凝土养护结束后的一段时间或是混凝土浇筑完毕后的一周左右。水泥浆中水分的蒸发会产生干缩,且这种收缩是不可逆的。干缩裂缝的产生主要是由于混凝土内外水分蒸发程度不同而导致变形不同的结果.混凝土受外部条件的影响,表面水分损失过快,变形较大,内部湿度变化较小变形较小,较大的表面干缩变形受到混凝土内部约束,产生较大拉应力而产生裂缝。主要预防措施:一是选用收缩量较小的水泥,一般采用中低热水泥和粉煤灰水泥,降低水泥的用量。二是混凝土的干缩受水灰比的影响较大,水灰比越大,干缩越大,因此在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中应尽量控制好水灰比的选用,同时掺加合适的减水剂。三是严格控制混凝土搅拌和施工中的配合比,混凝土的用水量绝对不能大于配合比设计所给定的用水量。四是加强混凝土的早期养护,并适当延长混凝土的养护时间。冬季施工时要适当延长混凝土保温覆盖时间,并涂刷养护剂养护。五是在混凝土结构中设置合适的收缩缝。
温度裂缝及预防措施
温度裂缝分为表面温度裂缝、深层温度裂缝、贯穿温度裂缝。温度裂缝多发生在大体积混凝土表面或温差变化较大地区的混凝土结构中。主要预防措施:一是尽量选用低热或中热水泥,如矿渣水泥、粉煤灰水泥等。二是减少水泥用量,将水泥用量尽量控制在450kg/m3以下。三是降低水灰比,一般混凝土的水灰比控制在0.6以下。四是改善骨料级配,掺加粉煤灰或高效减水剂等来减少水泥用量,降低水化热。五是改善混凝土的搅拌加工工艺,在传统的“三冷技术”的基础上采用“二次风冷”新工艺,降低混凝土的浇筑温度。六是在混凝土中掺加一定量的具有减水、增塑、缓凝等作用的外加剂,改善混凝土拌合物的流动性、保水性,降低水化热,推迟热峰的出现时间。七是高温季节浇筑时可以采用搭设遮阳板等辅助措施控制混凝土的温升,降低浇筑混凝土的温度。八是大体积混凝土的温度应力与结构尺寸相关,混凝土结构尺寸越大,温度应力越大,因此要合理安排施工工序,分层、分块浇筑,以利于散热,减小约束。九是在大体积混凝土内部设置冷却管道,通冷水或者冷气冷却,减小混凝土的内外温差。十是加强混凝土温度的监控,及时采取冷却、保护措施。十一是预留温度收缩缝。十二是加强混凝土养护,混凝土浇筑后,及时用湿润的草帘、麻片等覆盖,并注意洒水养护,适当延长养护时间,保证混凝土表面缓慢冷却。在寒冷季节,混凝土表面应设置保温措施,以防止寒潮袭击。
化学反应引起的裂缝及预防措施
碱骨料反应裂缝和钢筋锈蚀引起的裂缝是钢筋混凝土结构中最常见的由于化学反应而引起的裂缝。混凝土拌和后会产生一些碱性离子,这些离子与某些活性骨料产生化学反应并吸收周围环境中的水而体积增大,造成混凝土酥松、膨胀开裂。这种裂缝一般出现中混凝土结构使用期间,一旦出现很难补救,因此应在施工中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预防。主要的预防措施:一是选用碱活性小的砂石骨料。二是选用低碱水泥和低碱或无碱的外加剂。三是选用合适的掺和料抑制碱骨料反应。由于混凝土浇筑、振捣不良或者是钢筋保护层较薄,有害物质进入混凝土使钢筋产生锈蚀,锈蚀的钢筋体积膨胀,导致混凝土胀裂,此种类型的裂缝多为纵向裂缝,沿钢筋的位置出现。通常的预防措施有:一是保证钢筋保护层的厚度。二是混凝土级配要良好。三是混凝土浇注要振捣密实。四是钢筋表层涂刷防腐涂料。
五、应力裂缝及预防措施
应力裂缝分为直接应力裂缝、次应力裂缝两种。 直接应力裂缝是指外荷载引起的直接应力产生的裂缝。裂缝产生的原因有: 1、设计计算阶段,结构计算时不计算或部分漏算;计算模型不合理;结构受力假设与实际受力不符;荷载少算或漏算;内力与配筋计算错误;结构安全系数不够。结构设计时不考虑施工的可能性;设计断面不足;钢筋设置偏少或布置错误;结构刚度不足;构造处理不当;设计图纸交代不清等。 2、施工阶段,不加限制地堆放施工机具、材料;不了解预制构件受力特点,随意翻身、起吊、运输、安装;不按设计图纸施工,擅自更改结构施工顺序,改变结构受力模式;不对结构做机器振动下的疲劳强度验算等。3、 使用阶段,超出设计载荷的重型机械搬运安置过程中的接触、撞击;发生大风、大雪、地震、爆炸等。
次应力裂缝是指由外荷载引起的次生应力产生裂缝。裂缝产生的原因有: 1、 在设计外荷载作用下,由于结构物的实际工作状态同常规计算有出入或计算不考虑,从而在某些部位引起次应力导致结构开裂。 2、结构中经常需要凿槽、开洞、设置牛腿等,在常规计算中难以用准确的图式进行模拟计算,一般根据经验设置受力钢筋。
烈士寄语范文2
【关键词】预应力;混凝土;防治措施;设计建议
工程概况:
该工程是集宾馆、酒店、办公、娱乐、商业于一体的综合性建筑,总建筑面积为127857m2一幢为二十六层酒店的高层建筑和另一幢为二十层写字楼组成,地下部分为一个连体的大型二层地下室。建筑物高度:二十六层酒店总高度为97.60米,(四层裙房高度19.50米);其中底层层高5.100米,二至四层商业娱乐用房层高为4.80米;由于跨度较大,工程大量采用了预应力结构梁。
一、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裂缝的形成原因
预应力结构构件几何尺寸厚大,本工程预应力大梁截面宽度一般在400~600mm,梁高多在1000mm以上,预应力结构不仅具有跨越能力大、受力性能好、耐久性高、轻巧美观等特点,而且较为经济、节材、和节能。现在已被应用到各个领域,但已建成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工程中都或多或少地产生了裂缝,影响了结构的耐久性和结构性能,结构产生裂缝的原因主要归纳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预应力构件设计截面尺寸不合理引起的裂缝
截面尺寸较大的混凝土构件在硬化过程中,由于截面尺寸设计不当引起较大的拉应力,从而引起两种裂缝,失水干缩形成的裂缝及温度变化引起的收缩裂缝,此外混凝土内部产生的水化热导致构件温度升高,引起内部混凝土膨胀变形而产生裂缝。
1.2 施工过程中支撑体系不当产生的裂缝
由于混凝土硬化前预应力结构跨度较大,构件截面尺寸大,施工荷载也大,造成支撑体系的承载力不足,脚手支架沉降形成裂缝;采用早拆模板施工方法时,混凝土强度标准值达到设计强度的115%,但采用建立预应力,拆模后产生裂缝。同时,由于保留的支撑承载力不足也会产生裂缝,此类裂缝在跨中垂直梁底,下宽上窄,呈正截面受弯裂缝,两端为斜向受剪裂缝。
1.3 混凝土材料本身引起的收缩裂缝
混凝土是一种混合材料,由水泥、石、砂、水所组成,各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不同,在混凝土硬化过程中掺杂了气体和水,因此混凝土在开始时便具有微观裂缝和微孔。现阶段工程多采用商品混凝土,水灰比比较小,导致塌落度大,产生收缩裂缝的几率增大。
1.4 预应力张拉工艺不当产生的裂缝
由于预应力钢筋锚固区局部受压过大,在梁端非预应力区内产生拉剪裂缝,同时此处将会引起沿钢筋方向的纵向裂缝。施工过程中对预应力钢筋施加的应力未达到设计值时引起拉应力而导致的裂缝。
二、裂缝对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危害
2.1 结构承载力下降
裂缝的产生和发展,即使没有破坏混凝土结构和钢筋,但削弱了局部构件截面的有效高度,裂缝的产生导致结构的实际承载力要比理论计算得到的承载力小,结构的实际承载力的降低不能充分发挥结构性能。
2.2 冻蚀影响
水分通过裂缝进入到混凝土结构中,当气温在00以下时,渗入混凝土中的水分结冰膨胀,从内部破坏混凝土的微观结构,引起原有裂缝的进一步扩展,特别当冻融现象比较频繁时,损伤积累将使混凝土剥落酥裂,裂缝宽度将逐渐加宽,强度降低。
2.3 钢筋腐蚀影响
在一般环境下,预应力钢筋的腐蚀通常由两种作用引起,一种是碳化作用,另一种是氯离子的侵蚀,这两种作用都破坏了受力筋的钝化膜,通过两种作用的腐蚀的机理可知诱发受力筋腐蚀应同时具备以下三个条件:①受力筋表面钝化膜的破坏;②适宜的湿度(RH=60%~85%);③ 充足氧气的供应。因此混凝土在产生裂缝的同时,为受力筋的腐蚀提供了有利的条件,钢筋的受力面积比实际计算受力面积要小,随着裂缝的开展逐渐减小了钢筋和混凝土的粘结力。
2.4 其它方面
裂缝的产生引起混凝土的脱落,导致混凝土性能得不到充分的发挥,降低混凝土的抗疲劳、抗渗能力和结构的耐久性。同时结构或构件产生的表面裂纹对于使用阶段并没有太大的危害,但影响美观让人们在视觉上不能接受,产生的负面作用也是需要考虑的。
三、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裂缝控制措施
目前我国对于预应力混凝土裂缝控制等级划分如表1。在结构设计时,要严格遵守规范对裂缝宽度的要求,同时要考虑混凝土与周围环境条件的关系,重视普通钢筋对控制裂缝的影响,纵向预应力钢筋对裂缝的作用,正确考虑结构与荷载的状态关系,这些都对裂缝控制有很大影响,应予以重视。
表1 裂缝控制等级划分
3.1 混凝土配比设计方面
设计人员在混凝土配比设计时,应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对混凝土裂缝的影响,特别是截面尺寸过大的构件应正确合理的设计混凝土配合比,减少水泥的用量以减少水灰比,达到减少混凝土体积收缩。尽量避免选用含碱性的骨料,因为混凝土内部发生碱骨料反应,会导致混凝土发生膨胀引起裂缝。
3.2 支撑体系施工方面
超载预压可以有效地控制因模板支撑体系施工不当而引起的混凝土裂缝,就是对脚手支架在浇筑混凝土前仿施工步骤进行加载。为了使支架在施工过程中不发生不均匀沉降,消除支架的非弹性变形。在超载预压的过程中要同时测出脚手支架的弹性变形,在脚手架施工时对支架预先起拱可以达到设计要求的线型不致产生混凝土裂缝。
采用早拆模板方法施工时,支架的拆除要根据现场施工情况,如跨度大小、养护时间、规范要求等。拆除支架时要以对称、均匀、有序为原则,对于未拆除的支撑体系必须对支撑进行验算和加固,因为部分支架的拆除会影响剩余支撑的稳定性和刚度,降低了支撑体系的承载力。
3.3 混凝土浇筑方面
浇筑混凝土要做到分层对称浇筑,振捣要及时到位,若浇筑混凝土量较大时,应把浇筑的间隔时间控制合理,否则会影响混凝土浇筑质量,使前后混凝土的凝固时间相差较大,造成混凝土的收缩变形不一致,导致混凝土产生裂缝。
3.4 张拉工艺方面
控制好预应力钢筋锚固区的挤压力,以降低预压总应力。为了有效地保证结构不开裂,可以在设计时考虑当混凝土强度达到某一值时,对结构进行一次预应力张拉,以避免混凝土初期产生裂缝。
四、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抗裂设计建议
现阶段对于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裂缝控制,国内外大致常用以下四种计算方法:① 根据规范直接计算裂缝宽度,并校核裂缝宽度;②通过计算预应力混凝土梁受拉边缘的名义拉应力的大小,间接控制裂缝的宽度;③控制消压后受拉钢筋的应力或应变增多;④采用索梁分载法对裂缝控制验算进行简化。设计人员可以参考这四种裂缝控制方法进行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抗裂设计。
4.1 规范法
我国规范GB50010―2002是按荷载效应的标准组合并考虑长期作用影响给出的最大裂缝宽度计算公式:
且应符合表1规定的ωlin≥ωmax,此公式考虑了裂缝的不均匀性是合理适用的。但该公式在实际计算时比较复杂,尤其是对纵向受拉钢筋的应力σsk的计算,另外该公式与国外规范相比较,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构件在正常使用状态下抗裂控制的规定明显偏于严格。
4.2 名义拉应力法
名义拉应力一方面是把开裂的混凝土截面当作不开裂匀质截面来计算出截面受拉边缘最大名义拉应力σct,另一方面根据大量试验数据建立起与允许的最大裂缝宽度[ωmax ],相对应的混凝土受拉边缘的允许名义拉应力[σct],考虑非预应力筋和截面高度影响后与某一裂缝宽度相对应的计算允许名义拉应力的表达式为:
[σct]= β[σct]+100ρsσi[2]
式中:β为截面高度对允许名义拉应力的修正系数,σi为与张拉工艺有关的值,对于后张法构件取4.0N/mm2, 对于先张法构件取3.0N/ram ,ρs为非预应力筋的有效配筋率,[σctl]为未考虑截面高度和拉区非预应力筋影响的允许名义拉应力。
采用名义拉应力法控制裂缝宽度能够满足工程设计的要求,是一种简便的计算方法,但该方法在应用过程中,需要考虑混凝土构件的截面高度、混凝土强度等级、非预应力筋配筋率以及预应力钢筋的张拉方法等影响因素。
4.3 控制应力增量法
裂缝的控制可以采用控制消压后的受拉钢筋应力增量σsk,但在实际计算时会发现,计算σsk是比较繁琐的,为此建立以名义拉应力表示的σsk计算公式,可以简化σsk的计算,且符合工程实际的精度。
4.4 索梁分载法
索梁分载法是把一个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离散为预应力索结构和普通钢筋混凝土结构,共同承担结构荷载。裂缝宽度与荷载效应作用力与普通钢筋应力是成正比的,通过实验归纳荷载与普通钢筋应力与裂缝 限值的关系,则可以简化裂缝控制验算过程。
对于现浇预应力混凝土实心板设计,板厚不大于200mm,筋距不大于200mm时,按极限承载力设计配筋,不必验算裂缝宽度。
烈士寄语范文3
关键词:CPI 定基指数温特模型 预测
中图分类号:F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9-060-03
一、引言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是反映居民家庭所购买的一般消费品和服务价格水平变动情况的宏观经济指标。它同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同时在整个国民经济价格体系中也具有重要地位。
近年来,关于不断上涨的CPI的争议比比皆是,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认为现有的资金已买不到应有的商品,“豆你玩”、“蒜你狠”的现象层出不穷。单看近三年的消费价格指数,2007年上涨了4.77%,2008年上涨了5.86%,2009年下降了0.7%,上涨幅度远远大于下降程度,消费者的购买力正在严重缩水。现今,人们越来越关注CPI的未来增长趋势,因此,对CPI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有着深远而重要的意义。
在我国已有不少学者对CPI预测提出了他们的理论和方法。桂文林、韩兆洲在《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波动和预测:1997—2010》中提出,我国CPI的定基指数存在明显的季节性,且各周期有相同的季节指数;董雅秀、沈赟、董莉娟在《CPI月度环比指数季节调整及CPI折年率方法研究》中提出了一种先通过经季节调整后的CPI环比指数计算出每个月的同比指数,再利用同比指数计算出CPI年率,最后进行CPI预测的方法;侯增艳的《基于马尔可夫链的我国CPI走势分析》是通过马尔可夫链模型对CPI进行短期预测;任晓涛春、刘达的《基于隐马尔可夫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预测》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在预测前将CPI离散化后估计状态转移矩阵和观察值分布概率,建立隐马尔可夫链模型分析CPI的变动规律,从而进行预测;刘春燕、姚杰的《时间序列分析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预测中的应用》是利用时间序列模型来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进行估计的;而董梅的《基于VAR模型的CPI影响因素分析及预测》是运用了VAR模型,分析各因素对CPI的影响,从而得出如下结论:CPI对自身反应较为敏感;原料、燃料和动力购进价格指数对CPI的影响较弱;工业产品出厂价格指数以及货币供给增长率对CPI的影响也较弱,但有3个月的时滞。
在大量地查找统计数据,绘制CPI的散点图,以及借鉴我国学者的观点和理论后,笔者认为,居民消费价格定基指数存在一定的线性发展规律,且有着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能够适用于温特线性和季节性指数平滑预测法。
二、温特模型及实例分析
1.温特模型。温特线性和季节性指数平滑预测法,是对含有线性趋势和季节性影响的数据序列进行外推预测的一种方法。温特方法的特点是由三个平滑公式和一个预测方程组成的,每个平滑公式都含有一个平滑常数。
温特模型包含有下列两种模型,一种是适用于乘法型序列的乘法模型,另一种是适用于加法型序列的加法模型。
(1)乘数模型。
该方法适用于具有线性趋势和乘数变化的序列,公式如下:
2.实例分析。自2001年起,我国采用国际通用做法,逐月编制并公布以2000年平均价格为基期的CPI定基和环比指数,作为反映我国通货膨胀(紧缩)的主要指标。因此,就将2000年各月的价格定为基期(=100),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公布的各年同月的同比数据,计算出从2001年1月到2009年12月的,共108个CPI定基指数。
在SPSS软件中录入数据,创建时间序列,并绘制时序图。
从图1中可以看出,我国CPI定基指数总的趋势是增长的,但增长并不是单调上升的,而是有涨有落的。但这种升降不是杂乱无章的,和月份的周期存在一定的关系。当然,除了增长趋势和季节影响之外,还有些无规律的随机因素的作用,这里不作为研究对象。
为了验证上述提到的季节影响,用SPSS软件将季节成分分解出来。在SPSS中,使用“分析—预测—季节性分解”过程,分别试着用乘法、加法模型分解季节因素。得到如下结果:
从表1中可以看出各月份的季节性因素均不相同,且7月份的最高,11月份的最低。
除此之外,也可以任意取3年的数据(例如:2001年、2006年、2009年),绘制折线图。
显而易见,我国CPI定基指数,在每年的1月份会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但之后却急速下降,从4至5月份开始回升,到7月份前后会出现另一个峰值,但到9月份又下滑到低点,随后的一两个月都会维持相似的水平,但到年末会有所回升。上述规律进一步证明了CPI定基指数存在着季节性的特点。
根据CPI定基指数存在季节性的特点,利用温特模型对 CPI进行拟合。使用SPSS软件,选择“分析—预测—创建模型—指数平滑”过程,并确定拟合优度指标——均方根误差 (RMSE)最小。计算机就能够进行拟合,从而进一步作出预测。
经过拟合,得到我国定基CPI的温特模型参数估计:
其中,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为0.620和0.507,表明我国 CPI同时适合于乘法模型和加法模型。因此,基于这样的参数估计,可以得到未来的CPI预测值。之后就可以对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共24个数值进行了预测。
烈士寄语范文4
关键词: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温度应力、控制措施
中图分类号:TU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我国混凝土结构施工规范认为:凡是结构断面最小尺寸在3m以上的混凝土块体,单面散热的结构断面最小尺寸在75cm以上,双面散热在100cm以上,水化热引起的最高温度与外界气温之差,预计超过25℃的混凝土,均可称为大体积混凝土。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出现的温度裂缝严重影响到结构的整体性和耐久性,并且温度变化对结构的应力状态具有显著的、不容忽视的影响。因此,研究并预防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出现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裂缝产生的原因
1、收缩裂缝:
混凝土的收缩引起收缩裂缝。收缩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混凝土中的用水量和水泥用量,混凝土中的用水量和水泥用量越高,混凝土的收缩就越大。混凝土的逐渐散热和硬化过程引起的收缩,会产生很大的收缩应力,如果产生的收缩应力超过当时的混凝土极限抗拉强度,就会在混凝土中产生收缩裂缝,比较常见的有干燥收缩和温度收缩。
自身收缩与干缩一样,是由于水的迁移而引起。水泥水化时消耗水分造成凝胶孔的液面下降,使混凝土体的相对湿度降低,体积减小。水灰比的变化对干燥收缩和自身收缩的影响正相反,即当混凝土的水灰比降低时干燥收缩减小,而自身收缩增大。
在大体积混凝土里,即使水灰比并不低,自身收缩量值也不大,但是它与温度收缩叠加到一起,就会使应力增大,所以现今许多断面尺寸虽不很大,且水灰比也不算小的混凝土,也需要考虑温度收缩和自身收缩叠加的影响。
还有塑性收缩,在水泥活性大、混凝土温度较高,或者水灰比较低的条件下也会加剧引起开裂。因为这时混凝土的泌水明显减少,表面蒸发的水分不能及时得到补充,这时混凝土尚处于塑性状态,稍微受到一点拉力,混凝土的表面就会出现分布不规则的裂缝。出现裂缝以后,混凝土体内的水分蒸发进一步加快,于是裂缝迅速扩展。所以在上述情况下混凝土浇注后需要及早覆盖。
2、温差裂缝
混凝土内部和外部的温差过大会产生裂缝。温差裂缝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水泥水化热引起的混凝土内部和混凝土表面的温差过大。特别是大体积混凝土更易发生此类裂缝。
大体积混凝土结构一般要求一次性整体浇筑,浇筑后,水泥因水化引起水化热,由于混凝土体积大,聚集在内部的水泥水化热不容易散发,混凝土内部温度将显著升高,而混凝土表面土则散热较快,形成了较大的温度差,使混凝土内部产生压应力,表面产生拉应力。此时,混凝土龄期短,抗拉强度很低。当温差产生的表面抗拉应力超过混凝土极限抗拉强度,则会在混凝土的表面产生裂缝。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由于混凝土内部与表面散热速率不一样,在其表面形成较大的温度梯度,从而引起较大的表面拉应力。此时混凝土的龄期很短,抗拉强度很低,温差产生的表面拉应力,超过此时的混凝土极限抗拉强度,就会在混凝土表面产生表面裂缝。此种裂缝一般产生在混凝土浇筑后的第3天(升温阶段)。混凝土降温阶段,由于逐渐降温而产生收缩,再加上混凝土硬化过程中,由于混凝土内部拌合水的水化和蒸发以及胶质体的胶凝等作用,促使混凝土硬化时收缩。这两种收缩由于受到基底或结构本身的约束,也会产生很大的拉应力,直至出现收缩裂缝。
3、安定性裂缝
安定性裂缝表现为龟裂,主要是因水泥安定性不合格而引起的。
二、防止大体积混凝土出现裂缝的措施
1、严格控制混凝土原材料的质量和技术标准,选用低水化热水泥,粗细骨料的含泥量应尽量减少(1~1.5%以下)。
优选混凝土各种原材料即在选择大体积混凝土用水泥时,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优先选用收缩性小的或具有微膨胀性的水泥。因为这种水泥在水化膨胀期(1~5d)可产生一定的预压应力,而在水化后期预压应力可部分抵消温度徐变应力,减少混凝土内的拉应力,提高混凝土的抗裂能力。为此,水泥熟料中的碱含量应低且适宜,熟料中MgO含量在3.0%~5.0%,这种熟料比例的水泥具有长期稳定的微膨胀抗裂性能。
骨料在大体积混凝土中所占比例一般为混凝土绝对体积的80%~83%,因此,在选择骨料时,应选择线膨胀系数小、岩石弹模较低、表面清洁无弱包裹层、级配良好的骨料。
砂除满足骨料规范要求外,应适当放宽石粉或细粉含量,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混凝土的工作性,而且可提高混凝土的密实性、耐久性和抗裂性。有研究表明,砂子中石粉比例一般在15%~18%之间为宜。
粉煤灰只要细度与水泥颗粒相当,烧失量小,含硫量和含碱量低,需水量比小,均可掺用在混凝土中使用。混凝土中掺用粉煤灰后,可提高混凝土的抗渗性、耐久性,减少收缩,降低胶凝材料体系的水化热,提高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抑制碱骨料反应,减少新拌混凝土的泌水等。这些诸多好处均将有利于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能。
高效减水剂和引气剂复合使用对减少大体积混凝土单位用水量和胶凝材料用量,改善新拌混凝土的工作度,提高硬化混凝土的力学、热学、变形、耐久性等性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也是混凝土向高性能化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分。
2、细致分析混凝土集料的配比,控制混凝土的水灰比,减少混凝土的坍落度,合理掺加塑化剂和减少剂。
3、采用综合措施,控制混凝土初始温度
混凝土温度和温度变化对混凝土裂缝是极其敏感的。当混凝土从零应力温度T2降低到混凝土开裂的温度Tt时,t时刻的混凝土拉应力σt超过了t时刻的混凝土极限拉应力σtu。因此,通过降低混凝土内的水化热温度(主要通过掺用高效减水剂减少用水,减少胶凝材料,多掺粉煤灰和矿物掺和料)和混凝土初始温度(通过骨料水冷和风冷降温、加冰和加冷却水拌和、各生产环节加强保温以免冷量损失等措施,降低混凝土初始温度),减少和避免裂缝风险。
人工控制混凝土温度的措施(如:体内埋设冷却水管和风管、表面洒水冷却、表面保温材料保护)主要是针对后期而言,对早期因热原因引起的裂缝是无助的。比如表面保温材料保护可以减少内外温差,但不可避免的招致混凝土体内温度T1很高,从受约束而导致贯穿裂缝的角度看,是一个潜在恶化裂缝的条件。因为体内热量迟早是要散发掉的。另外人工控制混凝土温度还需注意的问题是防止“过速冷却”和“超冷”,过速冷却不仅会使混凝土温度梯度过大,而且早期的过速超冷会影响水泥—胶体体系的水化程度和早期强度,更易产生早期热裂缝。超冷会使混凝土温差过大,引起温差裂缝。
浇筑时间尽量安排在夜间,最大限度降低混凝土的初凝温度。白天施工时要求在沙、石堆场搭设简易遮阳装置,或用湿麻袋覆盖,必要时向骨料喷冷水。混凝土泵送时,在水平及垂直泵管上加盖草袋,并喷冷水。
4、加强混凝土的浇灌振捣,提高密实度。也可采用两次振捣技术,改善混凝土强度,提高抗裂性。
5、混凝土尽可能晚拆模,拆模后混凝土表面温度不应下降15℃以上。
烈士寄语范文5
立法:高水平实施义务教育的保障
教育立国是以色列建国以来孜孜以求的重要目标之一,尤其重视基础教育。以色列开国总理古里安说,“犹太历史经验就一条:没有教育就没有未来。”为此,以色列政府从自身的国情出发,制定了“教育是以色列的主要产业,人才是以色列的主要资源”的国家长期发展战略。
为保障义务教育顺利实施,以色列在建国后的翌年就颁布了《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免费义务教育,对不参加义务教育适龄人口的监护人进行处罚。至2001年,以色列政府又组织修订《义务教育法》,将义务教育的年限修订为3至18岁。
除《义务教育法》外,以色列于1953年通过了《国家教育法》,该法对基础教育阶段教材的选用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其中规定,教育部可以根据凡得到75%的家长认可的教材中的25%由家长做出自由选择。该法还加强了对中小学教师培训的管理。以色列还先后颁布了其他一些教育法律。健全的法律制度,为以色列各级教育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为保障义务教育阶段孩子的受教育权提供了可靠保证。
“强师”:基础教育质量保证的“利器”
以色列对教师的培养宗旨是“怎样使以色列教师成为世界上最好的教师”。以色列“强师”的第一个策略是不断优化教师队伍,让不合格的教师能出得去,让社会上的优秀人才能进得来,让素质高的在职教师能坐得稳。
作为国家公务员系列的以色列中小学教师,在2005年之前是典型的“铁饭碗”,且没有教师等级制度。教师一旦进入教职岗位,则按所获学位领取政府公务员工资,并按年资逐年增加。
但教师“大锅饭”也给以色列基础教育带来了诸多问题,在学生参加“世界经合组织(OECD)”的国际学生评价项目(PISA)测试中,以色列在成员国中的排名呈下滑趋势。据此,以色列政府认为公立学校教育出现了危机,不实行教育改革将无法扭转难堪局面。
为此,以色列自2001年起,实施了两轮五年教育改革,其中一项重要举措就是对教师实施“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一方面,给教师大幅涨工资,以吸引青年才俊加盟中小学教师行列,留住那些能力强、教学好的在职教师;另一方面,对素质不高的教师说“不”,主要做法就是减少教师编制,打破教师“铁饭碗”。校长有权决定录用、辞退教师。打破原有教师工资的年功序列工资制,取而代之的是,根据教师工作的实绩、学生的学业成绩和校方的满意度由校长决定教师的工资。实行强制退休计划,劝退不合格的教师有“尊严”地提前退休。同时还引进学生家长和学生对教师进行评价。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在以色列的学校,如果教师让原本成绩不高的学生的学习成绩有所进步,将会得到更多的奖励。
以色列实施“强师”的第二个策略就是对教师实施行之有效的培训。为强化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的技能,以色列政府与英特尔公司合作,斥巨资培训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同时还投入大量资金使中小学教学做到网络化,以此来打造信息化课堂。教育部规定到2014年实现教学考试全部电脑化、网络化。为保证教师培训质量,以色列中小学教师培训由教育部全权负责,统一安排。充足的教师培训经费从某种程度上保证了培训质量。高质量的教师培训为教师专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以色列实施“强师”的第三个策略就是赋予中小学教师较大的教育教学自。教育部给教师赋权之后,从某种程度上说,以色列教师可“甩开膀子大干”。按照相关规定,以色列教师可因“校”制宜自编教材。据统计,达70%的中小学使用自编教材。以色列教育部规定,学校三分之二的课时要完成教育部规定的教学内容,三分之一的内容由地方教育当局和学校自行选择确定。
课程、课堂:基础教育质量提升的“牛鼻子”
早在2001年以色列推出第一轮五年教育改革行动计划时,就将中小学核心课程改革作为改革中的重中之重。以色列提出将数学、英语、科学、艺术与希伯来语作为1至10年级学生必须开设的核心课程。
在以色列,中小学课程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和学校自编课程。必修课程要完成教育部所规定的上述核心课程的教学,选修课根据教育部大纲推荐的内容而定,学校课程由学校根据家长委员会的意见开设,这样就打破了“千校一面”的课程格局。
以色列中小学课堂实施开放式的教学,按照犹太人的教育理念,教育的目的在于为学生开启一个通往浩瀚知识海洋的通道,在于教会学生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课堂重启发、探究,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学生在“玩”中学。
无论是课堂还是课外,以色列教育强调发展孩子的个性非常重要。犹太人认为,学校不是教育的唯一场所,校外学习是学校课堂的有益拓展与延伸。所以,以色列中小学经常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和各类展览,到郊外、海滨游玩。组织学生到室外观察、了解大自然亲近大自然,在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中开展小课题研究,撰写考察研究报告,让学生从中受益。
据介绍,以色列中小学教师平时很少布置家庭作业,寒暑假也没有作业。据《耶路撒冷邮报》报道,2013年的暑期以色列政府已为学生设计与安排好了丰富多彩的活动,政府免费向学生派发参观各类展览的赠券,组织学生到南部城市开展文化体验之旅等。
值得一提的是,以色列非常重视科学教育,建立科学教育中心是以色列基础教育的一大亮点。科学教育中心一般设在中心城市,由私人基金会出资建设,教育部和市政厅共同投资运作。
烈士寄语范文6
关键词:地下室;砼外墙开裂;混凝土;锈蚀
中图分类号:[TQ17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前言
随着钢筋混凝土结构在现代建筑中的大量使用,当前地下室钢筋混凝土墙体的裂缝现象越来越普遍,这一现象的产生不仅会影响地下室墙体的使用功能,而且会造成墙体的渗漏,甚至影响结构的安全,成为影响建筑物质量安全的大问题,引起工程界高度重视。
1.地下室外墙裂缝产生的主要原因
近年来,随着泵送商品混凝土的发展,地下室外墙混凝土连续裂缝几乎遍及每一个工程。因裂缝而产生的渗水也屡见不鲜,控制其裂缝已成为混凝土施工的一项课题。
1.1裂缝情况地下室外墙混凝土连续裂缝一般于混凝土浇筑完毕后3d左右开始出现,其形状呈垂直状,从墙顶至墙底,裂缝宽度在0.1mm~0.5mm内,裂缝一般沿墙均匀布置,特别是在外墙,柱与墙相交处等部位出现。
1.2裂缝产生的原因
1.2.1混凝土的泵送混凝土施工一般均采用混凝土泵送技术,因混凝土需达到泵送要求,其坍落度一般要求在18cm左右,其同一强度的混凝土相对于传统的混凝土水泥掺量多,碎石粒小,水掺量多,这三大原因使混凝土产生裂缝的可能性大得多。
1.2.2钢筋的布置
(1)钢筋保护层大。因地下室特殊环境的要求,其外墙钢筋保护层要求大,一般为50mm以上,较厚的保护层使该部位混凝土收缩时不能获得钢筋的约束,形成裂缝,并可能进一步发展。
(2)部分设计配筋间距偏大。钢筋间距越大,产生裂缝的可能性就越大。
1.2.3墙体伸缩缝过长
现行《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规定地下室钢筋混凝土墙体设置伸缩缝的距离为30m,一般工程都不愿意留设或少留设伸缩缝,导致伸缩缝间距远远超过规范要求。混凝土硬化干燥时其本身的收缩率为0.05%~0.06%,其收缩在长、宽、厚三个方向都产生,但长度方向的收缩量要比其他两方向大得多,墙体长度越大,其累计收缩的量就越大,由此产生的相应力也越大,当墙体产生的力大于其强度时,在此部位产生裂缝。
1.2.4底板对墙体的约束地下室底板混凝土较墙体混凝土要早进行浇筑,其底板混凝土本身的收缩要早于墙体混凝土的收缩,当墙体混凝土收缩时,底板对此产生约束,从而使墙体产生相应力,底板产生压应力。在两侧应力叠加下,当其超过混凝土抵抗强度时,便形成裂缝。
1.2.5柱对墙体混凝土的约束
与地下室外墙现浇墙连的柱,本身是墙体的一部分,但其钢筋的配设要远远大于墙体的钢筋,因而其钢筋对混凝土产生收缩的约束要比墙体的约束大得多,从而加大了墙体自身收缩约束强度,相应提高了墙中的应力,因而该部位更容易出现裂缝。
1.2.6内外环境的影响地下室外墙连续墙混凝土浇筑后,其内外两侧的环境完全不同,外侧与大气相连,其混凝土表面温度易随着大气的变化而变化,墙体反复受到热冷变化而内侧已形成室内环境,变化较小,受二者环境差异的影响,使连续墙内外变化不一,且墙体越厚,差异越大,越易形成裂缝。
1.2.7混凝土养护不到位也是造成裂缝的一大原因
(1)未有效保持墙体混凝土表面温度,一般墙体混凝土浇筑完第二天即将模板拆除,混凝土表面随大气温度变化而变化,而混凝土内部因水化热的释放其温度较高,二者的温差将可能引起裂缝的产生。
(2)混凝土养护未到位,不能保证混凝土水化所需的正常水分,墙体属于竖向结构,其水分保持加之其内侧模板支撑的影响,养护更加困难。
2.地下室外墙裂缝防治措施
产生地下室外墙开裂的原因错综复杂,要避免这一问题,延长其使用寿命和耐久度,就必须从设计优化、材料选用控制优化、施工合理、管理到位等各方面加以控制和处理。目前地下室结构的墙体裂缝问题仍是建筑施工中普遍存在且受到较大关注的一个课题,如何从根本上杜绝外墙裂缝的产生,有待于今后工程实践中继续探讨和总结。
2.1合理的配筋墙体的配筋尽量考虑到小而密,一般来说,墙体的水平和立筋均按100mm间距布置较为合理,其钢筋截面大小根据计算而定,另外对于50mm厚的钢筋保护层,有条件的可在其内加设一层细铁丝网,这样裂缝发生的可能性会大大降低。
2.2合理安排施工段尽量根据规范要求留设后浇带,混凝土的收缩大部分集中在初期,如留设后浇带,墙体两边可自由收缩,裂缝产生的可能性减少,混凝土大部分收缩完成后,再进行后浇带封闭。另外施工时可采取跳段施工的方法进行混凝土浇筑,这样可以避免后浇带施工,建议每段施工20m左右。
2.3完善混凝土配合比
2.3.1优先采用水化热低的水泥。
2.3.2采用配好的硬质岩石、碎石。
2.3.3采用粗砂,含泥量少。
2.3.4掺入适当的粉煤灰和膨胀剂,都可以降低混凝土的水化热,粉煤灰能加强混凝土的和易性和可泵性,膨胀剂能补偿混凝土的收缩。
2.3.5延长混凝土的初凝时间,防止混凝土水化热初期集中出现,因混凝土初期强度低易出现裂缝,如将水化热推迟出现和延期出现,会减少裂缝。
2.3.6在混凝土满足泵送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混凝土坍落度。
2.4加强对薄弱部位的处理对墙体薄弱部位的地方,如留有大空洞,墙厚、墙高突变等,宜采用加设钢筋或留设后浇带等方法,避免在此形成应力集中部位,产生裂缝。
2.5改进施工方法
2.5.1尽量采用墙体与楼板混凝土分开浇筑,这样一方面可减少初期楼板对墙体的约束作用,另一方面可使墙体内外环境相统一,且墙体内侧养护易进行。
2.5.2墙体混凝土浇筑完后,楼板未浇筑完即拆模,利用模板的保温作用,保持混凝土表面适当的温度,防止混凝土内外温差的出现,混凝土内部水化热基本释放,再拆除模板,在此之前,可将模板松动,保证养护用水进入混凝土表面,一般拆模时间为5d~6d.3.6改善养护方法
(1)地下室外墙养护挂塑料水管,在水管上钻小孔,接通自来水形成水幕养护。
(2)内侧可铺挂保水性好的麻袋等物进行养护,保持混凝土表面的湿润。
(3)加强混凝土前期养护,特别是前四天。
2.6减少混凝土连续墙外露时间在地下室连续墙混凝土施工完毕后,尽量早点进行防水施工和基坑回填土,防止混凝土墙暴露在大自然中。
3.混凝土裂缝的处理
地下室连续墙混凝土的裂缝一般对结构安全不产生影响,但其易形成渗水通道,影响地下室的使用,故对其进行封闭处理,其处理方法如下:
3.1将外墙面沿裂缝两边剔成八字形槽,用环氧树脂进行灌缝密缝。
3.2用防水材料相适应的裂缝处理材料将墙面压实补平。
3.3裂缝处施工一道防水层,并加设无纺纤维布一道,缝两边各500mm宽。
4.结束语
以上对地下室外墙开裂的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虽然对裂缝成因和计算方法有不同的理论,但对于具体预防和改善措施意见还是比较统一的,同时在实践中的应用效果也是比较好的,具体施工中要靠我们多观察、多比较,出现问题后多分析、多总结,结合多种预防处理措施,地下室外墙开裂的现象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