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范文1
林老,这是人们普遍对林若同志的称呼。他不仅是老党员、老战士、老同志、老领导,还是老区人民的贴心人,事事处处为老区人民谋福祉的热心人。
林若同志从党政主要领导岗位退下来后,担任了省老区建设促进会理事长,开始谱写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新篇章。长期革命实践养成调查研究的习惯,使他上任伊始,就带领省老促会一班人深入全省老区各个角落,进行调查研究摸清情况,并作出了帮助老区人民解决读书难、行路难、就医难的三项决策。2001年,省、市老促会理事长座谈会在清远召开,正是在这次会议上,林若同志部署省、市、县三级老促会联动形成合力,开展改造老区小学校舍工作。他满怀深情地说:我们不能让老区的孩子再在破危的校舍里上课,从而揭开了全省统一行动的第一个战役。紧接着是村村通水泥路和老区乡镇卫生院改造的战役,使长期困扰老区群众的读书难、行路难、就医难的问题得到有效的缓解。老区群众高兴地称赞说;林若同志和老促会为老区办实事、解难题、送温暖,树立了一座座丰碑。
清远作为一个有众多老区的山区市,在这“三大战役”中受益匪浅。清远先是完成了全市老区行政村小学293所的危房改造任务,消除了危房隐患,新建的教学楼面积达17.6万平方米;其次是完成了2100公里老区镇通行政村公路的水泥路面硬化建设,全市574个老区行政村公路全面实现路面水泥硬化,让老区群众告别行路难的历史;再次是对全市老区乡镇卫生院进行改造,提升了老区医疗设施的水平,方便了群众看病就医。
在推动老区三大民生工程建设中,林若在老区广袤的土地上留下了一串串光辉的脚印。2002年六月间,林老到清远市检查指导老区学校改造建设工作时,给地方干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风尘仆仆地从韶关市坪石镇到清远市的连州、阳山、清新、清远城区,一路不顾舟车劳累,每到一地都头顶烈日坚持到工地现场察看,体现了老同志的高风亮节。在城区长布小学的工地现场检查时,得知清远市老区小学改造工程是按照抗六级地震、使用50年以上的标准进行设计建造的,他十分高兴,强调百年大计,质量第一,一定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给党和老区人民一个良好的交代。此后,他在多个会议上都强调了这个观点,保障了全省老区小学改建工程不出现任何质量问题。在林若同志的带动和影响下,我省各级老促会的同志,都自觉地投入老区建设中去,为了老区的发展不辞劳苦。
愿老书记一路走好,老促会的同志和老区人民将永远怀念您!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范文2
在比较中分析意象之美。意象是意境的组成要素,是诗人寄托情感的载体,也是分析作品主旨、情感的重要突破口。因此要分析诗歌的意境,把握诗歌的情感,理解诗歌的主旨,就必须研究意象。而研究意象的方法之一就是比较分析法。
同一种意象,相似的寄托。中国的文化具有较强的延续性,因此诗歌中的意象就有了约定俗成的象征意义。比如“杨柳”,柳与留谐音,故有惜别怀远之意,依依不舍之情。王维的“客舍青青柳色新”,王昌龄的“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等,都借助于“柳”这一意象抒写情怀。
同一种意象,不同的情怀。所谓意象,就是主观之意与客观之象的融合。时代不同,人生各异,当诗人们看到同一个事物时,他们自然就会产生不一样的主观感受。下面的两首送别诗都写到了“水”:“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严维《丹阳送韦参军》),“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韩琮《暮春水送别》)。古诗词中的“水”,常用来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哀愁,表达离别的伤感。这两首送别诗,都借“水”表达自己的情感,但情感却不同。严诗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借此抒发友人离别之愁;韩诗借“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来暗指人生美好年华的消逝和唐王朝国运的衰落,将友人离别之情、忧国忧民之心、壮志未酬之意交织在了“宫前水”中,来抒发对人生、历史以及社会的感慨。
在比较中领悟情感之美。“人是会思想的苇草”。正由于人的思想各异,在面对同一种题材时,诗人们才会产生不一样的智慧火花。“天下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正因如此,诗人们才有了各种各样的人生轨迹,才形成了鞭辟入里的人生感悟。
孟浩然在《送杜十四之江南》一诗中写道:“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诗中的“渺茫”一词从字面上来看它似是形容春江上烟波浩淼,雨雾蒙蒙,其实是写诗人心中的茫然,写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怅然若失。同样面对送别,李颀却更多地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之情,“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送魏万之京》)。细细体会,情感呈现出了不一样的美感,这与作者、友人当时的心境、经历、遭遇不无关系。
一位诗人选择什么样的题材,表现什么思想,抒发什么感情,这一切均由他的人生观和生活经历所决定,又与他所处的时代密切相关。因此,我们在鉴赏诗歌时,首先要明晓作者的生平、思想,了解当时的创作背景。知人论世,方可切中要害;知人知文,才能入木三分。
当然,同一个诗人在面对同一题材时也会流露出不同的心境。陆游在《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中写道:“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这与其在《书愤》中写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的句子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同中有异。两者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但仔细比较又能发现前者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境;后者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在情感的比较之中,我们可以了解诗人的人生际遇,欣赏诗人的生命之音。
在比较中赏析技巧之美。诗歌的内容短小精悍,它必须借助于一定的表达技巧或淋漓尽致或委婉含蓄的表情达意。比较阅读法可以促使学生在学习、理解基本技巧的基础上提升实践运用的能力。技巧是不变的,但在具体的运用中又是灵活的,也正因为这样,才形成了摇曳多姿的技巧之美,才产生了思维碰撞的创造之美。
相似的情感,诗人可以直抒胸臆,可以借景、物、细节、修辞等来抒发。在我国古代诗歌中,送别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一位诗人如果不加以创新,就会落入窠臼,诗作也就不会具有生命力。为了达到“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境界,李白在《赠汪伦》中直抒胸臆――“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在《送友人》中借景抒怀――“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王维在《送沈子福之江东》中以喻传情――“惟有相思似春色, 江南江北送君归”;在《送元二使安西》中借酒抒情――“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相近的画面,诗人可以工笔描绘,可以勾勒轮廓,也可以借助修辞表现。同样是刻画庐山瀑布,李白采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飞流直下三千尺” 体现了宏大的气势,开阔的意境。徐凝则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千古长如白练飞”描绘出瀑布的形态、色彩,给人以美感。
在比较中鉴赏风格之美。诗人的性格、气质、素养等各不相同,因而他们的作品也就呈现出不同风格。比如李白的豪放飘逸、王维的清新秀雅、柳永的柔美婉丽、辛弃疾的“龙腾虎掷”等。我们可以比较阅读加深对其风格的理解。
不同的诗人有着不同的风格,当然,同一位诗人在不同的作品或不同的时期也会体现不同的风格。杜甫在《登高》中写道“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在《客至》中写道:“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殴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前者体现了诗人年老时漂泊异乡凄凉、疾病缠身的苦闷,体现了沉郁顿挫的风格。而后者却点染了静谧的氛围,表现了有客到来的喜悦,体现了清新热烈的特点,两者截然不同。周邦彦是北宋婉约词的集大成者,以词风富艳精工著称,但在《苏幕遮》(燎沉香)中却呈现了清新淡远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