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解一元一次方程教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解一元一次方程教案范文1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能灵活运用直接开平方法、配方法、公式法及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能够根据一元二次方程的结构特点,灵活择其简单的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通过比较、分析、综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通过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培养学生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树立转化的思想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和疑点
1.教学重点:熟练掌握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2.教学难点: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3.教学疑点:对“选择恰当的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中“恰当”二字的理解.
三、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解一元二次方程有四种方法,四种方法各有千秋,究竟选择什么方法最适当是本节课的目标.在熟练掌握各种方法的前提下,以针对一元二次方程的特点选择恰当的方法或者说是用简单的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是本节课的目的.
(二)整体感知
一元二次方程是通过直接开平方法及因式分解法将方程进行转化,达到降次的目的.这种转化的思想方法是将高次方程低次化经常采取的.是解高次方程中的重要的思想方法.
在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中,平方根的概念为直接开平方法的引入奠定了基础,符合形如(ax+b)2=c(a,b,c常数,a≠0,c≥0)结构特点的方程均适合用直接开平方法.直接开平方法为配方法奠定了基础,利用配方法可推导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配方法和公式法都是解一元二次方程的通法.后者较前者简单.但没有配方法就没有公式法.公式法是解一元二次方程最常用的方法.因式分解的方法是独立的一种方法.它和前三种方法没有任何联系,但蕴含的基本思想和直接开平方法一样,即由高次向低次转化的一种基本思想方法.方程的左边易分解,而右边为零的题目,均用因式分解法较简单.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复习提问
(1)将下列方程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指出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
(1)3x2=x+4;
(2)(2x+1)(4x-2)=(2x-1)2+2;
(3)(x+3)(x-4)=-6;
(4)(x+1)2-2(x-1)=6x-5.
此组练习尽量让学生眼看、心算、口答,使学生练习眼、心、口的配合.
(2)解一元二次方程都学过哪些方法?说明这几种方法的联系及其特点.
直接开平方法:适合于解形如(ax+b)2=c(a、b、c为常数,a≠0c≥0)的方程,是配方法的基础.
配方法:是解一元二次方程的通法,是公式法的基础,没有配方法就没有公式法.
公式法:是解一元二次方程的通法,较配方法简单,是解一元二次方程最常用的方法.
因式分解法:是最简单的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但只适用于左边易分解而右边是零的一元二次方程.
直接开平方法与因式分解法都蕴含着由高次向低次转化的思想方法.
2.练习1.用直接开平方法解方程.
(1)(x-5)2=36;(2)(x-a)2=(a+b)2;
此组练习,学生板演、笔答、评价.切忌不要犯如下错误
①不是x-a=a+b而是x-a=±(a+b);
练习2.用配方法解方程.
(1)x2-10x-11=0;(2)ax2+bx+c=0(a≠0)
配方法是解决代数问题的一大方法,用此法解方程尽管有点麻烦,但由此法推导出的求根公式,则是解一元二次方程最通用也是最常用的方法.
此练习的第2题注意以下两点:
(1)求解过程的严密性和严谨性.
(2)需分b2-4ac≥0及b2-4ac<0的两种情况的讨论.
此2题学生板演、练习、评价,教师引导,渗透.
练习3.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练习4.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1)x2-3x+2=0;(2)3x(x-1)+2x=2;
解(2)原方程可变形为3x(x-1)+2(x-1)=0,
(x-1)(3x+2)=0,
x-1=0或3x+2=0.
如果将括号展开,重新整理,再用因式分解法则比较麻烦.
练习5.x取什么数时,3x2+6x-8的值和2x2-1的值相等.
解:由题意得3x2+6x-8=2x2-1.
变形为x2+6x-7=0.
(x+7)(x-1)=0.
x+7=0或x-1=0.
即x1=-7,x2=1.
当x=-7,x=1时,3x2+6x-8的值和2x2-1的值相等.
学生笔答、板演、评价,教师引导,强调书写步骤.
练习6.选择恰当的方法解下列方程
(1)选择直接开平方法比较简单,但也可以选用因式分解法.
(2)选择因式分解法较简单.
学生笔答、板演、老师渗透,点拨.
(四)总结、扩展
(1)在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中,公式法是最主要的,最通用的方法.因式分解法对解某些一元二次方程是最简单的方法.在解一元二次方程时,应据方程的结构特点,选择恰当的方法去解.
(2)直接开平方法与因式分解法中都蕴含着由二次方程向一次方程转化的思想方法.由高次方程向低次方程的转化是解高次方程的思想方法.
四、布置作业
1.教材P.21中B1、2.
2.解关于x的方程.
(1)x2-2ax+a2-b2=0,
(2)x2+2(p-q)x-4pq=0.
4.(1)解方程
①(3x+2)2=3(x+2);
(2)方程(m2-3m+2)x2+(m-2)x+7=0,m为何值时①是一元二次方程;②是一元一次方程.
五、板书设计
12.2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二)
四种方法练习1……练习2……
1.直接开平方法…………
2.配方法
3.公式法
4.因式分解法
六、作业参考答案
1.教材P.2B.1(1)x1=0,x2=;(2)x1=,x2=;
2:1秒
2.(1)解:原方程可变形为[x-(a+b)][x-(a-b)]=0.
x-(a+b)=0或x-(a-b)=0.
即x1=a+b,x2=a-b.
(2)解:原方程可变形为(x+2p)(x-2q)=0.
x+2p=0或x-2q=0.
即x1=-2p,x2=2q.
原方程可化为5x2+54x-107=0.
(2)解①m2-3m+2≠0..
m1≠1,m2≠2.
当m1≠1且m2≠2时,此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
解一元一次方程教案范文2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熟练地运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掌握近似值的求法.
2.能用公式解关于字母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
(二)能力训练点:培养学生快速准确的计算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向学生渗透由一般到特殊,再由特殊到一般的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2.渗透分类的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
1.教学重点: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2.教学难点:在解关于字母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中注意判断b2-4ac的正负.
3.教学疑点:对于首项系数含有字母的方程的解要注意分类讨论.
三、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公式法是解一元二次方程的通法,利用公式法不仅可以求得方程中x的准确值,也可以求得近似值,不仅可以解关于数字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还可以求解关于字母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
(二)整体感知
这节内容是上节内容的继续,继续利用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解.但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深化,会进行近似值的计算,对字母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如何用公式法求解.由此向学生渗透由一般到特殊,再由特殊到一般的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字母系数一元二次方程的求解,渗透分类的思想,为方程根的存在情况的讨论等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复习提问
(1)写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及求根公式.
一般式:ax2+bx+c=0(a≠0).
(2)说出下列方程中的a、b、c的值.
①x2-6=9x;
②3x2+4x=7;
③x2=10x-24;
通过以上练习,为本节课顺利完成任务奠定基础.
2.例1解方程x2+x-1=0(精确到0.01).
解:a=1,b=1,c=-1,
对于近似值的求法,一是注意要求,要求中有精确0.01,有保留三位有效数字,有精确到小数点第三位.二是在运算过程中精确的位数要比要求的多一位.三是注意有近似值要求就按要求求近似值,无近似值要求求准确值.练习:用公式法解方程x2+3x-5=0(精确到0.01)
学生板演、评价、练习.深刻体会求近拟值的方法和步骤.例2解关于x的方程x2-m(3x-2m+n)-n2=0.
分析:解关于字母系数的方程时,一定要把字母看成已知数.解:展开,整理,得
x2-3mx+2m2-nm-n2=0.
a=1,b=-3m,c=2m2-mn-n2,
又b2-4ac=(-3m)2-4×1×(2m2-mn-n2),
=(m+2n)2≥0
x1=2m+n,x2=m-n.
分析过程,b2-4ac=(m+2n)2≥0,此式中的m,n取任何实
详细变化过程是:
练习:1.解关于x的方程2x2-mx-n2=0.
解:a=2,b=-m,c=-n2
b2-4ac=(-m)2-4×2(-n2)
=m2+8n2≥0,
学生板书、练习、评价,体会过程及步骤的安排.
练习:2.解:于x的方程abx2-(a4+b4)x+a3b3=0(ab≠0).
解:A=ab,B=-a4-b4,C=a3b3
B2-4AC=(-a4-b4)2-4ab•a3b3
=(a4+b4)2-4a4b4
=(a4-b4)2≥0
学生练习、板书、评价,注意(a4+b4)2-4a4b4=(a4-b4)2的变化过程.注意ab≠0的条件.
练习3解关于x的方程(m+n)x2+(4m-2n)x+n-5m=0.
分析:此方程的字母没有任何限制,则m,n为任何实数.所以此方程不一定是一元二次方程,因此需分m+n=0和m+n≠0两种情况进行讨论.
解:(1)当m+n=0且m≠0,n≠0时,原方程可变为
(4m+2m)x-m-5m=0.
m≠0解得x=1,
(2)当m+n≠0时,
a=m+n,b=4m-2n,c=n-5m,
b2-4ac=(4m-2n)2-4(m+n)(n-5m)=36m2≥0.
通过此题,在加强练习公式法的基础上,渗透分类的思想.
(四)总结、扩展
1.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要先确定a、b、c的值,再确定b2-4ac的符号.
2.求近似值时,要注意精确到多少位?计算过程中要比运算结果精确的位数多1位.
3.如果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首先要注意首项系数为不为零,其次如何确定b2-4ac的符号.
四、布置作业
教材P.14练习2.
教材P.15中A:5、6、7、8。
五、板书设计
12.1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五)
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及求根公式例1.……例2.……
ax2+bx+c=0(a≠0)…………
练习.……
六、作业参考答案
教材P.14
教材P.15A:5(1)x1≈4.54,x2≈-1.54
(2)x1≈3.70x2≈0.54
6、(1)x1=3,x2=-3;
(2)x1=7,x2=3;
(4)x1=-29,x2=21;
教材P.17B4
解:由题得3x2+6x-8=2x2-1
整理得x2+6x-7=0
解一元一次方程教案范文3
近几年来,我校实行“以学教案为载体的任务驱动式小组合作学习”,课前教师根据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认知情况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编制以问题为主线的学教案,给学生布置一定的探究任务,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新课,以便促使学生更好的自主学习。课堂上以学生暴露的问题为中心、为突破口,教师根据学生出现的问题随时和学生交流,真正让学生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和自我发展的调控者。使用学教案教学,学生的思维始终处在高度的紧张和兴奋状态之中,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以前的“要我学”为“我要学”,这种教学模式非常适合数学课中定理、法则、习题等以问题解决为主的教学。但在以前数学概念课的教学中,老师轻视概念教学、课上只让学生看看课本,教师稍作提示,就让学生做例题和练习题,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一知半解,学习积极性不高,为了突破这个教学难点,我改变原来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教案教学,打造切实可行的高效课堂。
掌握概念是学好数学的基础,是学好定理、公式、法则和数学思想方法的前提,是提高解题能力的关键,是解决例题和练习题的依据。按传统的讲授法教学,学生对概念的感性认识很浅,学习概念太死板,不能灵活运用到学习中去,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得不到提升和培养。现在我们很好的利用“以学教案为载体的任务驱动式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突出问题设计,加强问题解决,丰富学生感性认识,突破数学中概念教学这个难点,利用学教案提出问题、驱动组员合作、组间合作和师生合作,使学生充分感知概念的生成过程,以使学生在概念的应用过程中如鱼得水。故在进行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一节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教学时,我设置了如下的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问题引入
在学教案上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设置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带着具体任务进行课前探究,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好奇心,调动学生积极性。通过问题解决使学生初步感受二元一次方程这个新概念所具备的特征,为学元一次方程这个新概念做准备。如:
1、我国古代数学名著《孙子算经》中的第31题“鸡兔同笼”问题:
“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
2、某班学生39人到公园划船,共租用9艘船,每艘大船可坐5人,每艘小船可坐3人,每艘船都坐满。问:大船、小船各租用多少艘?
二、提出问题,感受特征
在学教案上设置这样两个问题让学生探究:①在以上的每个问题中,有哪些相等关系?②如何用数学式子表达?
通过观察,并与一元一次方程比较,类比一元一次方程概念的得出过程,学生很容易建立起对二元一次方程本质特征的认识。让学生在已有知识作为生长点即一元一次方程概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感知二元一次方程的本质属性。从而使学生对新学到的知识易于理解、掌握、内化,同时以问题解决为载体向学生自然渗透类比的数学思想,符合学生学习的由浅及深、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
三、抓住时机,适时命名
在让学生充分感受新概念特征的基础上,抓住时机,适时命名:即像x+y=35,2x+4y=94这样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然后让学生归纳、提炼、叙述二元一次方程的定义。他们很可能会得出:方程中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每个未知数的次数都是1的方程叫二元一次方程。
四、提炼总结,规范定义
由于学生认知的肤浅、能力的局限,难免会出现知识上的错误,这是非常正常的情况。教学中教师要恰当的设计问题,让学生尝试错误,充分暴露知识上的缺陷。同时尊重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这是新课程所提倡的,更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具体落实。在学教案教学中,要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尝试,在尝试中思考,在思考中进步。
根据学生对新概念的一些特征的初步认识,教师在学教案上设计以下一组练习题:下列方程是二元一次方程的是(
)
(1)3x+2y
(2)x+2=0
(3)x+xy=1
让学生逐一判断,并找出每个题目判断的依据。特别是对(3)中“xy”这一项,学生会提出质疑。此时教师不要急于揭晓谜底,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自主探究、分组讨论,课堂上很自然地出现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热烈讨论氛围。然后通过教师引导,最终让学生进一步自主完善对二元一次方程定义的认识:方程中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是1的方程叫二元一次方程。教师板书,并把“项”用红笔写出来。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归纳总结、自己去获取正确的认识。此教学环节的实施,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真正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体验知识的产生、形成的过程,逐步达到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目标。
五、定义剖析,抓住本质
为了加深对定义的理解,可让学生自己编写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在小组内通过出错、比较,学生会更深刻的说出依据,并把“两”、“项”和“1”这几个关键词挖掘出来。由此定义就会剖析的更深刻,抓住了定义的本质。甚至可以举反例或变式,从反面或侧面去剖析数学概念,突出对象中隐蔽的本质要素,加深学生对概念理解的全面性。
六、巩固练习,加深认识
学生对概念的掌握是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由抽象到实践,由实践到抽象的循环往复过程。学生是否真正透彻理解和牢固的掌握了概念,需要通过实践去体验,也就是说理解了的概念不一定真正掌握了它,只有通过反复的灵活运用,才能巩固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为此我设置了以下两个问题:
1、已知方程3xm+3一2y1-2n=0是一个二元一次方程,求m和n的值?
2、已知方程(m-3)x|n|+1+(n+2)ym2=0
是二元一次方程,求m和n的值?
解一元一次方程教案范文4
关键词:小学 数学 崭新
初中的学习与小学有极大的差别,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完全是基础型的学习。从学前班开始就开始认识数字,上了一、二年级学习加减法,到了三、四年级学习乘除法。五、六年级的时候已经是加强学习应用题。这些都是学习数学的基础。如果没有这些基础就难以继续学习数学。
初中三年的数学学习是怎样的?以下笔者将分享初中数学教学的反思。初中生刚步入初中首先要认识的是什么是有理数、什么是无理数、什么是自然数、什么是整数、什么是有限小数、什么是无限小数、以及上初中就接触的什么是正数、什么是负数等等。新阶段的学习。
零度还要低的温度。那么比零还要低的温度我们就要用一个概念来表示他。那么负数就能表现出他的价值了。还有生活中人与人所做的交易买卖。总会有赢利,也会有亏本。亏本就可以用负数表示。等等负数在生活中具有相当大的意义。因此,学习负数是非常必要的。
除了正负数的加减运算,我们教材还介绍了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方程对于解决实际运用题起到了一个很好的作用。我们还会接触到线、角等几何问题。在下一阶段我们还接触了坐标系等等。初一阶段的概率,整式运算还有对角线平行线、还有幂的方程正负数的加减法,以及一元一次方程都是比较简单的。在中考考点中所占比例为百分之三十左右。
到了初二阶段学习的难度就会加强些,就会接触到一次函数,反函数,图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以及梯形的概念。还会学习分式的加减乘除,幂等一些比较深入的数学学习。
初三阶段的学习是难度最大的,初三阶段接触的知识点也是初中三年最难的。初三阶段学习的主要知识点有十一个。他们分别为二次根式、一元二次方程、图形的旋转、圆(点、直线、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正多边形和圆、弧长、扇形面积、概率、二次函数、相似三角形、锐角三角函数、投影与视图。其中一元二次方程、圆、弧长、扇形面积和二次函数与相似三角形是中考重点考点这几个考点约占卷面总分值的百分之五十。初三阶段我们不仅要学习这些知识点完而且还需要复习初一以及初二学习过的内容。所以初三阶段学习是比较紧张的。
算问题过了就没什么大的问题。高二阶段就要多进行测试。主要是章节的测试。初二上学期尽量把初二阶段的课上完,下学期用来上初三的课。把初三大半年年的课拿来复习,否则将会不够时间复习。据往届的经验看如果上课的进程过慢学生就不能有足够的时间复习。所以初中的数学老师必须做好一个完整的教学进程。
在初三阶段是很关键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的压力会比较大,老师不能不停的给学生发试卷写发练习做。也不能做太多的测试。要知道题海战术是不被提倡的,我们要求学生做题是精而不是多。所以老师有必要的给学生挑出历年的中考重点常考题型给学生做训练而不是让学生盲目的去做题。这样只会徒劳无功。更严重的是还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激情和勇气。有了一个方向学生才能去使力!还有一个关键点是对于初三阶段的一切测试以及模拟考的试卷,一般学生都不会自觉的去纠错订正,因此老师必须统一给学生再讲评遍试卷并且挑出学生易错题给学生建立一个错题本以及给学生挑出每次都会考的考点。
想做一名优秀的初中数学老师,只懂得教材的提纲和中考考点是不够的。课上的教学也极为一个关键,数学课需要的是学生和老师的互动,数学课主要的是给学生多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把思维开拓。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去体验数学。那么课堂上老师该怎么跟学生互动呢?课堂上,老师讲例题,可以找出一些相似的题型,给学生想出一些解题的方法。可以多鼓励他们利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这些问题。从而让学生更充分的认识知识点。
为什么很多同学都觉得数学难学,而且数学平均分相对比较低。即使初中数学难度不是很高,但是极多数的同学还是没拿到及格。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多数同学是对知识点比较模糊。还有计算大意,等一些粗心的问题。有些题目学生明明会做,但是为什么没有得分呢?因为学生只是看着题目会做就很大意的忽视一些知识点,没有注意小细节因此就比较容易丢分,好或者拿不到满分。初中的数学拿及格是比较容易的,只要学生掌握了老师在课堂上所讲的东西并做好练结。及格是很容易拿到的。所以老师要有足够的信心能把学生的成绩提高。加强对学生的训练是必须的。
解一元一次方程教案范文5
一、温固知新导入法
温固知新的教学方法,可以将新旧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从旧知识的复习中自然获得新知识。
案例:嵊州市两年内新教师汇报课――莲塘中学――陈玉莲
课题:浙教版七年级(上)数学6.1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教学片段:
师:问题一试试看,你还记得吗?
(1)2×2×2=23
(2)a?a?a?a?a=a5
(3)a?a…a=an(n个a相乘)
问题二,计算:
(1)23×24
(2)a3?a4
(3)am?an
师:生活中许多问题不能套用公式或法则来解决,需要仔细观察获取的数据,回顾自然数的乘法和幂的形式解决同底数幂的乘法。
评注:用学生熟知的问题引入新课,既激起了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又使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了新知识。
二、故事导入法
利用数学史上的一些故事、趣闻、名人名题等来创设生动幽默的、富有人情味和鼓动性的问题情境,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唤起学生的求知欲。
案例:教研活动――刘少锋
课题: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上)第五章第3节“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教学片段:
师:数学是一门十分有趣的学科,一些数学家生前十分迷恋数学,死后还把自己的经历、取得的数学成就刻在墓碑上,充分显示了数学家的幽默和对数学的热爱。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古希腊数学家丢番图的墓志铭(用多媒体显示):
坟中安葬着丢番图,多么令人惊讶,它忠实地记录了所经历的道路。
上帝给予的童年占六分之一,
又过十二分之一,两颊长胡,
再过七分之一,点燃起结婚的蜡烛。
五年之后天赐贵子,
可怜迟到的宁馨儿,享年仅及其父之半,便进入冰冷的坟墓。
悲伤只有用数论的研究去弥补,又过四年,走完了人生的旅途。
你知道丢番图活了多少岁吗?
评注:这样的导入设计,既能把将要学习的内容(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与相关的数学史料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能促使学生迫不及待地进行尝试与探究丢番图究竟活了几岁,又能使学生明白要学好数学首先必须热爱数学,培养起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三、亲手实践导入法
亲手实践导人法是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索知识,发现真理的方法。例如在讲授“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时。可让学生在长度不等的若干根小棍中任意取出三根,看能否组成三角形。通过实际操作。学生会发现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课题自然引出,很多几何课都可以用这种方法导课。
四、设疑式导入法
设疑式导人法是根据七年级学生追根求源的心理特点,一上课就给学生创设一些疑问,创设矛盾,设置悬念,引起思考,使学生产生迫切学习的浓厚兴趣,诱导学生由疑到思,由思到知的一种方法。
案例:作者教案
课题: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教学片段:
解一元一次方程教案范文6
一、在反思中总结
教师在教完一节课后,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实施进行了全面的回顾,将经验和教训记录在教案上,作为反思的一种基础和雏形,作为教师今后系统化反思的依据。
在教学实践中,每个教师在课前的备课阶段对课堂教学结构、教材处理、教学方法,学法指导上作了充分的设计,然而这些教学设想只有在师生互动合作的过程中,才能体现它的“精彩”之处。教师有意识地把这些标新立异的解法和做法记录下来,日积月累便成了一笔宝贵的财富――教学经验。例如:“已知方程(m-1)x2-3mx+3m+1=0,(m∈R,m≠1),当m为何值时,方程才能有一根在-2和-1之间?”问题提出后,要求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矛盾,提出问题为解决矛盾寻求突破口。绝大部分学生由于受初中时的思维定势,往往会利用求根公式先求出方程的两根,然后依题意一根在-2和-1之间去求解,很显然这种解法相当繁琐。这时教师鼓励学生用函数的观点去思考,视f(x)=(m-1)x2-3mx+3m+1,然后根据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把问题转化为:解不等式:
f(-2)>0,
f(-1)
f(-1)>0,
这种把方程与函数融合,数与形结合,解法巧妙,精彩凸现。
二、在反思中延伸
解决问题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把它“改头换面”,扩展延伸,变成多个与原问题内容或形式不同,但解决问题的方法类似或相似的问题,扩大学生的视野,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例如,在讲解:“m为何值时,x2+(m-3)x+m=0的两个根都是正数?”这是一道应用判别式和韦达定理的基础题,方程有两根的条件是:(m-3)2-4m≥0和m-3
以及m>0,解之便,得0
m为何值时,方程x2+(m-3)x+m=0的两根:
①都大于1?②分别在0与1,1与2之间?③有一根大于,另一根小于a?④两根均大于a?⑤两根都在a与b之间?
诸如此类,通过反思演变,同学们时时处于一种愉快的探索知识之中,从而充分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大限度地启发思维。
三、在反思中评价
1.教师的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是指教师对自己教学进行自我观察、自我监控、自我调节、自我提问后提出一系列的问题,以促进自身反思能力的提高。备课时,尽管教师会预备好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案,在实际教学中,还是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如学生不能按计划时间回答问题,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出现争议等。这时,都是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我如何调整教学计划,采取怎样有效的策略与措施”,从而顺着学生的思路组织教学,确保教学过程沿着最佳的轨道运行。
2.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的思维总是在体验每一次成功之后得到升华,学生的创造力也是在体验成功的过程中得到开发。在讲授完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时,我们要求学生反思总结,在研究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过程中,运用了哪些数学思想方法?数学策略?学生通过讨论、归纳、整理、小结,得:①动用了从特殊到一般和转化的数学思想(二次化为一次);②运用了配方法、换元法的数学方法;③运用了降次的数学策略来解一元一次方程,进而可用降次的思想将高次方程转化为低次方程来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