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专毕业生个人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专毕业生个人总结范文1
论文关键词:就业安置;目标;领导;网络;服务;宣传
随着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国家的就业方针和政策发生了质的变化。目前,国家对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政策实行了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原则,实行政府促进、市场调节就业、个人自主择业的方针。在这个就业体制下的转型时期,绝大部分家长及毕业生己基本适应了市场的要求,跟丘了时代的步伐。但在市场竞争、生源竞争、就业竞争的今天,中职毕业生的就业安置工作仍然是技工学校的工作重点之一,此项工作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技工学校的生存与发展。怎样才能有效做好就业安置工作呢?本人通过在中职学校近几年来的工作实践,总结出学生就业安置的儿点思路。
一、明确目标,培养学生的就业意识
不少新生认为进了职业学校,升学无希望,毕业后又无可靠的就业岗位,因而在学校出现了松懈、自卑、缺乏自信的心态。这种现象非常普遍,使学生在校目标不明确、学习不积极,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绩。我校针对此现象,坚持从一年级新生抓起,进行目标教学,让学生明白自己将来干什么,在校应该掌握哪些本领,应具备哪些素质等,从而使学生及早做好心理准备,及时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制定自己的学习、生活计划。进入第二学年时,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学校重点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法律常识教育,从学会做人的教育入手,帮助学生立志做对社会、对人民有益的人。最后一年临近毕业时,进行创业意识和就业意识教育,使学生有成才的欲望和创业的信念。
二、建好网络,为学生就业开辟绿色通道
1.建立人才网络
学校对每一个临近毕业的学生,根据其在校学习情况、专业特长、个人爱好,建立了学生个人求职信息档案。同时和各个用人单位加强联系,为学生寻找合适的岗位。一旦达成协议,安置办就按要求组织人员,提前做好学生就业前的思想准各、物质准各工作,以便和外资企业接轨。但在实际中学校开设的十几个专业,还满足不了当前人才市场的需要,于是学校又与县就业局等单位联手,建立了多专业多层次的人才库。有时候厂方不仅需要中专生,而且需要一些对口的大专、本科毕业生,因此学校建立的多专业多层次人才库可以满足厂方需要。
2.建立人才输出信息网络
互助县人口37万余人,是一个农业大县,人均占地少,剩余劳动力多,再加上企业效益不好,就业矛盾比较突出。因此,学校把建立就业信息网络重点放在经济发达地区和长三角沿海地区。为建立信息网络,安置办的老师每年外出几十次,历经千辛万苦,在北京、苏州、昆山、嘉兴、上海、无锡等地直接和二十多个厂家建立了人才供求网络。 转贴于
3.健全安置环节的护送网络
每次给厂方送人,安置办全程护送,途中每个环节都考虑仔细,防止途中出现安全问题。为了方便送学生,学校先后和县汽车客运总站、西宁火车站等运输部门建立了友好关系。保证了学生每次乘坐守时可靠的车辆,保证学生侮次安全及时到达。护送服务网络的建立保证了学生沿途一路安全、畅通无阻。儿年来,我们护送的学生在路途中从没有出现任何差错。
三、实行跟踪服务,随时了解和掌握情况,定时回访
一次性的安置,让所有学生绝对满意是不太现实的,而要让学校长期派人在外从事调整工作更不现实。因此,必须实行长时定期的跟踪服务。这项工作难度大,程序复杂,但又必不可少,必须由就业办公室全面负责,采用电话、书信、传真等多种方式进行了解和掌握。对确认出了问题的单位和学生,先进行安抚,随之要采用切实可行的方法及时进行解决,既不能拖延,也不能推诱,要正确地对待和处理。对个别无事生非,无中生有,甚至无理要求的学生,千万不能采取强硬的态度激化矛盾,应采用感化和劝诫的方法,摆事实、讲道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问题最终得到解决,切忌置之不理、不闻不问和用逼迫的手段。
四、加大宣传,引导想学生转变就业观念
中专毕业生个人总结范文2
论文摘要:职业学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无论是对国家、学校还是毕业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就业指导工作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构建有效的内容,采取有效的措施,才能取得预期的目标,实现毕业生的有效就业。同时,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因此,还需要逐步构建完善的就业指导保障体系。
一、职业学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意义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政府各职能部门行使资源配置的职能,国家为了有效地配置资源,需要大量的工作人员来完成资源配置的职能,这些管理人员许多是由大中专院校培养的,因此,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就业由国家统一分配到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通过有效地配置资源来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政府不再进行资源配置,而转为宏观调控。发展市场经济就是建立和完善各种生产要素市场,作为生产要素之一的劳动力也必须建立和完善其市场,就业市场逐步建立、形成和发展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就业市场也越来越成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主要手段。毕业生就业制度由传统的统一分配逐渐转变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市场有效配置资源需要一定的载体,就业指导部门就成为劳动力市场配置的中介服务机构和有效载体。可见,就业指导工作是发展市场经济的要求。
(二)毕业生就业的需要
职业学校毕业的学生能否顺利实现就业,从毕业生个人方面来讲,关系到将来的发展,选择什么样的职业,是一个人一生关键性的一步,职业选择不好,不仅直接影响个人的前程和发展,如果处理不好,还将在人生的道路上出现波折。可以说,职业的选择是人生的选择,是对未来的选择,是对人生幸福的选择。
而现实中,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既取决于社会需求与自身素质,也取决于就业指导工作。毕业生初次就业,对许多方面不熟悉,不了解,甚至十分陌生。毕业生往往对自己不能客观评价,择业时容易犯片面性、绝对性、理想化错误。就业指导不仅能帮助毕业生以正确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参与求职活动,增强大学生适应新的就业形势的能力,而且能为他们提供准确的需求信息和择业技巧,从而为毕业生顺利就业搭起桥梁,铺平道路。
(三)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的需要
职业学校培养的毕业生是国家新增劳动力的重要来源。这种劳动力具有思想活跃、文化素质高、有专长、实践技能强等特点。将这些毕业生输送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必然会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知识和技能转化为生产力,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业指导工作的积极开展,一方面,可以帮助用人单位适应市场机制,了解人才的专业、特长、心理及需要,做好用人单位自身的宣传、形象塑造以及毕业生工作岗位的妥善安排等工作;另一方面,能帮助毕业生科学地分析主客观需要与可能,使其以最能发挥自己专长和才能的岗位为最佳职业选择。这样,使人才资源尽量实现合理配置,人尽其才,人尽其用。"
(四)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职业教育的宗旨是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要想使劳动者“有业”和“乐业”,对受教育者就不仅仅是教育和培训,还必须进行有效的职业指导,帮助劳动者有效地实现就业,可见,职业教育的内涵本身也包括就业指导的内容。从职业学校本身来看,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学校是一个人才加工厂,毕业生是贴着学校“商标”的特殊“产品”,学校培养的人才是否被社会接受和欢迎,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声誉、地位,甚至生存和发展。学校要使自己的毕业生受到社会的欢迎,一方面要及时了解社会需求信息和反馈信息;另一方面要提高毕业生的质量和综合素质。就业指导工作是学校与社会联系的桥梁,是展示学校人才资源和办学实力的窗口。通过就业指导工作学校可以获得大量反馈信息,及时了解、掌握社会需求,不断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同时,通过就业指导,可以提高毕业生的整体素质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有效地沟通毕业生就业的渠道,为学校的持续发展提供有效的保障。
二、开展就业指导工作遵循的原则
开展就业指导工作要把学生作为一个职业人,指导和帮助他们在校期间,完善自我、认知自我、了解职业、培养职业素养,提供就业帮助;与用人单位建立联系,协助选才等。开展工作的目的就是指导和帮助毕业生能够顺利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岗位,用人单位选到岗位需要的人才。为此,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一)坚持服从国家利益的原则
就业指导工作要贯彻国家需要和个体发展同一性的原则。从职业的角度说,只有个人与最适合的职位相结合,才能够发挥个人最大的潜能,并获得最好的回报。同样,国家也需要找到最适合职位需要的人才。这就是国家需要和个体发展的结合点,体现了同一性。显然,这种同一性不仅要求求职者具备职业技能,还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不具备职业技能或者极端的个人主义者是不能够找到国家需要和个体发展的结合点的。因此,就业指导工作既要注重大学生职业技能的教育和指导,也要注意思想道德品质的教育与指导,使个体发展与国家需要之间保持同一性。
(二)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
首先,不能忽视理论上的指导,离开理论指导的就业指导是寸步难行的,其次。联系实际不仅指就业指导的内容要联系实际,加强针对性,同时在就业指导的方式方法上,要从毕业生的实际出,采取形式多样,乐于接受的就业指导活动,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普遍性和个性相结合
由于就业指导工作的对象是群体,在群体中有共性的问题,也有个体的差异,因此,既要针对共性的问题开展普遍性的教育和指导,又要针对个体的差异开展有个性的个别教育和指导,即贯彻普遍性和个性相结合的原则。针对当前我国就业指导工作的实际情况,要进一步加强开展个别指导工作。
(四)长期性和阶段性相结合
毕业生具备的适宜职业所需要的综合素质,是在校学习阶段所接受的各种教育长期积累的结果。也就是说,就业指导工作要贯彻在整个学生的培养教育过程中。这个培养教育过程可以分为不同的阶段,例如,新生入学教育阶段,专业教育阶段,毕业教育阶段等。就业指导工作要建立各个阶段的工作目标,要把阶段性的工作目标与长期的最终目标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够完成就业指导工作的目标。"
(五)坚持协作的原则
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要求学校和社会各方面齐心协力共同完成。首先必须发挥专兼职政工干部和学生管理、就业指导机构的指导工作;其次要发挥教师的作用;第三是发挥家长的配合作用。家长在毕业生就业指导过程中起着促进或相反的作用,应充分发挥其促进作用;当毕业生还未选定就业单位时,学校就需要将毕业生的用人单位请到学校,直接与毕业生洽谈,介绍单位的基本设施、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工资奖金收入、住房等情况,彼此增进了解,有利于毕业生迅速选定就业单位。
三、开展就业指导的内容
(一)职业指导
这方面的指导包括:职业的知识、性质、特点、发展趋势、以及经济收入、工作环境(社交、地理和劳动环境)、晋升机会、就业难易度,了解职业所需要的能力,限定的资格的同时,对学生进行职业兴趣测定与调查、个性心理品质与职业适应程度判断,帮助求职者培养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职业观念,等等,内容十分全面细致。
(二)就业观念的指导
指导毕业生在择业时,正确处理好奉献与索取,社会需要与个人选择,客观条件与个人成才的关系,在就业后,应牢固树立艰苦奋斗观念、为人民服务观念、服务与服从经济建设的观念、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优胜劣汰的竞争观念等。同时还要指导教育学生,根据目前的就业形势,职业学校毕业生应更多地把就业目标确定在生产第一线和基层,鼓励他们到乡镇、集体、股份制等非国有企业就业。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它将为毕业生提供广阔的就业市场。
(三)信息指导
就业信息是指通过各种媒介和途径传递有关就业方面的信息和情况,是择业的基础。学校职业指导机构要非常重视就业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广泛收集有关就业信息。就业指导机构要与当地的人事部门、社会和劳动保障部门、人才交流中心和各企事业单位建立关系,主动深入社会,了解各行各业用人单位,并与前几届在各地工作的学生联系,广泛地建立信息网,及时收集供求信息。信息服务借助讲座、信息会、布告栏、电脑、小册子等形式将就业信息告知毕业生,可以定期为学生编印求职手册。信息服务的重要形式之一就是建立信息库,向学生开放,学生通过电脑查询即可获得所需要的信息。
(四)咨询指导
与课程教育相比,这种方法针对性强,尽管就业指导课介绍了有关就业方面的知识、理论和技能,但还有许多人希望得到进一步的具体指导,因此,需要针对不同情况进行个别咨询、指导。个别咨询是基于求职者的自我认识、择业意向和个别素质等互有差异、各不相同,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自我,正确认识自我;指导学生确定正确的择业理想;鼓励学生增强自信心和竞争意识;给学生提供其他方面的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帮助。咨询指导既可以针对个人的不同需要分别进行,也可以将不同的个人问题归纳为几类,如怎样选择职业、怎样写求职信、怎样赢得面试、怎样克服求职中的心理障碍等,按不同个人的共同需要,分类进行小组咨询。个别咨询具有针对性强、收效快等特点,因而更受求职者的欢迎。"
(五)技术指导
求职是一门艺术,有许多技术和技巧。求职技术指导是针对毕业生在面临就业选择时有惶恐感,在供需见面时比较拘谨,甚至手足无措、坐失良机的就业障碍而进行的一种技巧性指导。其内容包括:应考、面试、面谈要领和技巧,求职信的撰写和回复,个人履历及有关资料的填写、整理与使用,仪容、礼貌、服饰、应对,就业后的心理调适等。这方面的指导往往通过组织模拟的招聘会、模拟的面试,充分给每一个学生创造体验的机会,增强学生自信心,提高求职的竞争力。此外也可以辅以电视录像片作为补充。
四、开展就业指导的主要措施
(一)成立就业指导机构
目前各职业学校普遍重视毕业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从组织领导到任课教师都明确分工,各司其责。就业指导中心一般设在学生处,由主管学生工作的负责人担任指导中心或教研室的主任。这种机构设置的长处是毕业生就业信息能及时地得到有效收集、加工、整理和反馈,使就业指导的内容不断充实和更新,对学生的指导更具有针对性,易于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组织机构虽然健全,但由于经费、人员等问题,具体的实施状况差异很大,总体来看实施的效果较差,学生满意率较低。
(二)开设就业指导课
开设就业指导课,是学校培养合格人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现在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除了思想政治、学习成绩、身体状况有明确要求外,很注重毕业生的社交能力、行为举止、待人接物、谈吐风度、基本气质,分析问题、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面是否宽广等等,这些方面均可以在就业指导课中解决。此外,还可以利用专业课把职业指导的内容渗透在教学中。利用补充读物实施职业指导,向求职者推荐提供与职业生活有关的补充读物。
(三)开展毕业生就业指导讲座或咨询
讲座应根据毕业生的特点和当时就业形势的需要,有计划地安排一系列就业指导活动,采取讲座的形式向毕业生进行系统阐述。利用系列讲座,可以向毕业生进行形势和政策、理想和前途、志愿和纪律、道德和成才的指导,以及校友事迹、光荣传统的宣传,帮助毕业生认清形势,明确使命,正确选择。
(四)编制就业指导刊物
该刊物可以为不定期刊物,在校内发行,内容以国家有关就业政策和有关职业需求的最新动态为主,同时也摘录毕业生成功就业的事例,以增强学生毕业后进人人才市场参与竞争的信心和勇气。
(五)在专业实习等教学实践环节渗透就业教育
职业学校实践教学是一个重要环节,在实践教学中不仅要注意实践技能的培养,也要让学生在实践中有意识地去了解行业的特点、行业工作的社会价值以及对自身的要求,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提高学生的求职能力,以便毕业生毕业后顺利进入本专业。指导学生参观各种工厂和商业机构进行最直接的指导。利用音像设备进行职业指导,利用影片教学播放,使学生充分了解某种职业的生产过程。此外还有职业调查,职业咨询日,建立个人求职档案、职业试探,提供职业资料、团体指导,个别咨询等。"
(六)加强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制教育
社会比学校复杂,毕业生由于思想单纯、涉世不深,没有社会和工作经验,所以容易受不良风气的影响,有的甚至做出违法乱纪的事情,势必影响其就业。因此,在学生毕业之前,应加强对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法制教育,提高他们识别是非的能力和知法、守法水平,从而确保毕业生就业率。
五、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国职业学校的就业指导保障体系
(一)健全机构,形成网络
当前,我国处于社会经济转型时期,建立与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指导理论与实践体系,需要不断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大部分发达国家的就业指导服务由教育部负责,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提供,也有一些国家其他部门共同参与,联合负责,这些部门包括:劳动、就业、内务、工业、农业和旅游等。当前,伴随着我国劳动和教育体系的改革,职业指导在劳动力市场中促进就业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劳动保障部门与教育部门要密切合作,把学校的职业指导和社会就业的职业指导结合起来,逐步建立起符合我国市场经济要求的职业指导网络体系。
(二)加强就业指导工作人员队伍的建设
就业指导人员需要具备心理学、社会学、公共关系、市场等方面的知识,对人员素质要求较高。美国1960年有38个州规定学校的职业咨询工作者,必须由研究生院负责培养,担任此项工作要有专门的学校咨询证书。此后在7O年代初,又规定学校咨询工作者至少要获得“指导与咨询”的硕士学位。现在学校就业办公室主任和业务顾问要求具有博士学位。而我国目前就业指导工作人员存在数量不足、人员素质低、队伍不稳定等现状,致使职业指导工作停留在信息收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层面上,客观上迫切要求加强队伍建设。加强就业指导人员队伍建设,一是加强思想业务建设,帮助指导人员提供认识、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增强服务意识,树立热爱本职工作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三)指导内容要全面并贯彻始终
职业指导要贯穿学生生活的始终,要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需要开展就业指导。在入学初,应着重进行心理指导。使学生顺利实现由普通中学到职业学校的角色转换,并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成才观教育,认识自己所学专业特点以及适应的职业。针对学生特点进行测试,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初步设计职业发展方向。在学习期间,应着重进行综合能力培养。帮助学生分析自我特长、优势和局限,让他们认识到综合能力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在这阶段可请走上工作岗位取得好成绩的校友谈工作体会和社会需要职校学生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和能力,也可请企业家谈他们对人才的要求等。通过教育,使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成为学生的自发要求。同时提供尽可能多的锻炼机会。要帮助他们认清专业所适应的工作领域,并与自己的特点和能力相对照,培养和发展与其职业目标相适应的素质优势,或对其原定的职业目标做出调适。同时也让学生了解毕业生就业的市场情况,并逐步进行择业技巧的指导。学校还可以联系定点单位接纳同学前去实习,让学生提前走向社会,参与实践锻炼。在毕业期间,应针对择业期间的问题进行指导。指导主要围绕价值观的引导、就业形势、信息服务、政策咨询、技巧商谈、心理调适等方面展开。这个阶段,需要学生主动走向社会寻找自己的锻炼机会,同时学校应为毕业班学生牵线搭桥、多方联系,给学生提供必要的锻炼机会和便利条件,使毕业班学生从中了解社会、了解企业、了解有关工作的常识,在思想上、能力上做好毕业就业的准备。"
(四)不断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
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要求毕业生指导工作走向法制化、制度化,毕业生指导工作健康发展也迫切要求加强法制化建设。许多国家为了有效进行职业指导,促进就业都制定了相关的法律。在英国,1909年政府颁布了“职业介绍律”,1910年通过了“职业选择律”。在日本,除政府颁布的法律条文外,文部省还颁布了许多关于出路指导的文件,对学校有关就业指导机构的设置、人员配备、出路指导计划、课程安排与内容均做了明确的规定。在美国,1965年制定的《高等教育法》规定,政府要给面临失业学生以帮助,并就联邦政府、州劳动局以及高等学校在学生就业指导方面的职能做了明确的规定。1976年通过的《均等就业法案》规定,公民(包括毕业生)有均等的就业机会,用人单位在招聘录用时不得有性别和种族的歧视。1984年通过的《卡尔帕金斯职业教育法》规定,必须为毕业生提供辅导服务。另外,各州还专门颁布有关法律规定职业咨询工作者的资格条件,并拨专款来改善和推进学校的就业辅导工作。我国要加快立法进程,制定出有关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法规,把国家、学校、用人单位以及毕业生各方面的责、权、利用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以确保用人单位自主择人和毕业生自主择业,保证就业市场公平、有序地运行。
(五)运用现代化管理手段,加强就业信息网络建设
中专毕业生个人总结范文3
关键词:高职生;就业指导;心理干预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过渡,大学毕业生人数年年增加,再加上社会上“唯学历论”的不良风气的影响,使得专科生的就业形势日渐严峻,高职高专院校学生面临着比以往更大的挑战,也面临着更大的心理压力和冲突。因此,对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心理进行干预,引导他们走出就业心理误区是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内容。笔者认为,不同社会群体的主观认知是影响高职生就业心理的一项重要因素,正确引导不同社会群体的主观认知,将有利于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水平。
一、不同群体对高职生就业的主观认知所带来的影响
1.高职院校领导、老师对高职生就业的高度重视,但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不足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职教育要健康发展,必须为学生的出路着想,这样才能办出高职院校的特色,才能增强高职的竞争力。如果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不能充分就业,就会使高职在社会上的声誉和地位下降,造成生源不足,专业萎缩,形成分不出招不进的恶性循环,高职的发展也必将陷入困境。因此,各高职院校对毕业生的就业问题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但就目前情况看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与社会经济发展和学生的需求相比还存在着较大差距。尽管各高职院校都设立了就业指导机构,但由于人手少,忙于应付大量与就业有关的事务性工作,难以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来开展针对性就业指导,而且就业指导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无论是在信息占有方面还是专业知识方面均难以达到就业指导应有的效果。
2.人们对职业院校的传统偏见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用一种以学科为本的模式培养人才,造成人们的思维定式就是重理论、轻实践,把职业教育视为“二等教育”,由于人们对职业院校的传统偏见,造成一些用人单位不敢大胆使用高职毕业生。“博硕多多益善,本科等等再看,大专看都不看,中专靠一边站”更是其形象写照。“高学历运动”刺激了高等教育的剧烈扩张,冲击了职业教育,给高职毕业生就业造成困难。殊不知一个岗位如果高中生能做的,而让本科生来做则反而效率低下,因为两者对职位的认同感决定了他们的工作努力程度。所以在美国,这种情况下用人单位一般会录用低学历者,即使高学历者愿意低就也没用。道理很简单,用人单位要录用的是最合适的人,而不是最高学历的人。因此,要改变这种在用人上浪费学历的不良风气,需正确引导社会风气,改变用人单位的主观认知。每一个用人单位都应当以身作则,亮出“拒绝学历浪费”的大旗,岗位需要什么学历的人才,就招聘什么学历的求职者,让人尽其才,不同的学历者各自在不同的岗位上发挥作用。
3.高职生自身就业时不同的心理预期和偏好所产生的影响
由于高职毕业生所面临的情境不同,个体就业心理偏好和定位及成长经历与心理品质不同,故在临近就业时其心理状态存在很大的差异。但还是有一些普遍的共性的心理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就业焦虑,如果高职毕业生个人自我定位不当,面对就业就会有受挫感,精神就会处于一种焦虑状态。高职毕业生的这种过度、持久的焦虑体验,形成就业焦虑心理,则严重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就业。
(2)自卑心理,高职生在就业过程中可能会发现自己在不少方面落后于本科学生,尤其在遭致较多负面的社会评价时,自卑感就会严重的困扰他们。
(3)抑郁心理,由于学业的压力使部分高职生长期处于抑郁的心态,而这一消极心态又集中体现在就业前夕,有的甚至对求职失去了信心。
(4)自傲心理,一些毕业生不能正确评价和定位自己,期望值过高,不愿到工矿企业生产第一线和基层去。笔者对江西省外语外贸职业学院英语系、外语系、工商管理系大二、大三5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统计显示期望月薪在1000元以下的学生占受调查总人数的8%,期望月薪1000-2000元的学生占18%,期望月薪2000-3000元的学生占46%,期望月薪3000-4000元的学生占21%。但现实是目前我国大专毕业生的一般月薪水平在800-2000元之间,而在该学院学生中能有这种客观认识的只有26%。这说明该院学生就业时普遍存在孤傲心理,这些同学往往陷入一种自设的困境,使自己择业目标和现实出现很大反差。上述这些心理问题更增加高职生就业成功的难度。
通过对不同群体对高职生就业的主观认知,我们可以看出,不同社会群体的主观认知对于高职生就业有着直接且重要的影响。为此各高职院校开展高职生就业心理干预工作应注意上述影响。
二、开展高职生就业心理干预的方法和途径
1.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要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
必须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手抓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出市场需要的高质量、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这是高职院校健康发展的关键;一手抓毕业生就业推荐,建立一套有效的就业保证体系,不断提高毕业生的求职技能和主动适应社会的能力,使毕业生充分就业,不断提高高职教育在社会上的声誉和地位。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形式,有其独到之处。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者要在大量的日常工作实践中,总结开展高职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成功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同时就业指导工作者要围绕高职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特点、发展变化的规律和就业指导工作的内容、过程、途径和方法等方面的问题,加强就业指导理论方面的探索研究,建立适合高职生特点的就业指导理论体系。再者高职院校要注意加强与用人单位、劳动人事和其他相关政府部门及社会就业中介服务组织的联系与合作,广泛收集人才和劳动力市场需求信息。高职院校要建立和利用人才信息网、组织供需见面会等形式,为高职生提供就业信息,进行就业咨询和开展求职就业技能训练。
2.引导高职院校毕业生调适就业心理
针对高职生各种就业心理误区,开展全方位的就业心理辅导,是高职院校就业干预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在高职院校进行生涯发展辅导,是帮助就业期的大专生依据个人的心理、生理特点选择适应职业的一项工作,它贯穿学生大学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在走向职业生活之前,从观念、心态、知识、技能等方面做好应对职业挑战的准备,从而减轻就业心理压力。
高职高专院校应建立就业辅导中心,配有专职人员、固定场所以及必备的工作辅导工具。辅导中心应全面负责学校的生涯发展辅导教学活动的组织与计划工作,制定学校生涯发展辅导工作规划,密切注视就业市场的发展变化,进行职业指导的调查研究工作,认真研究市场经济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就业形势及其趋向,并对未来人才消费进行超前预测,从而为学校调整和确定的办学模式、办学层次、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提供有力的参考。高职高专院校还应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职业生涯辅导教师队伍,使生涯发展辅导走知识化、专业化、职业化的道路。这些教师应能客观分析当前社会的职业状况和学生个体发展状况,帮助学生制定合理的生涯发展规划,进而实现生涯发展目标;能开设一定的讲座和课程,帮助学生掌握求职的技能和知识。总之,高职高专院校生涯发展辅导中心能确保学生从入学开始,在职业生涯规划的每个阶段都能得到指导和服务。
3.注重就业心理咨询工作,培养学生良好的就业心理品质
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高职高专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可能会遭受挫折或失败,因此高职高专院校在就业心理辅导中应重视学生就业心理咨询工作,加强心理咨询室的建设,配备足量的心理辅导教师,建立良性的心理咨询、辅导机制,培养学生良好的就业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为:有信心、勇敢、坚韧、乐观、灵活、思维开放、善于审时度势、富有挑战精神、具有风险意识、能迅速适应新环境和新变化等等。有效的就业心理个体咨询和团体咨询,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就业心理,提高大学生的自信心,克服心理障碍,排除心理危机,走出就业心理误区;有助于帮助学生正确对待就业过程中遇到的挫折和焦虑,正确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拓展思路,放眼未来;有助于提高学生自我调节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磨炼坚强的意识,保持积极进取的态度和乐观豁达的心态,不断提高和完善自我。总之,就业心理咨询有助于培养高职高专学生良好的就业心态,是他们直面复杂求职环境的挑战不可或缺的重要一课。
4.主动谋求与社会资源的对接,构建就业心理辅导的新平台
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具有很强的社会性。有效地整合社会资源,是搞好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的重要突破口。高职高专院校应充分利用和开发社会资源:一是加强与用人单位联系,经常召开毕业生就业座谈会,并主动走访用人单位,征求他们对人才培养的建议。二是聘请职业指导专家、人力资源专家进校,通过专题讲座、案例分析、经验分享、面对面咨询,使学生更多地了解社会中有关就业信息、就业技巧、职业道德、社交礼仪等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找准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使就业心理辅导更加贴近社会,贴近实际。三是优化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由各系代表学校与基地所在单位签订合作协议,通过校外学习,培养学生沟通能力、敬业精神、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在实习中积累工作经验甚至教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四是加强与校友的沟通与联系,校友业是就业心理辅导很重要的资料,他们求职的经历和应对挫折的经验对在校学生非常有说服力,他们创办的或任职的企业也不失为可以利用的有效资源。总之,充分利用广泛的社会资料,能使学生对未来的生涯发展有更清晰的认识能提升他们的就业能力与就业竞争力,从而进一步减轻学生的就业心理压力。
参考文献
[1]朱以财.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心理危机及干预防护体系的构建.[J].教育探索.2009.3
中专毕业生个人总结范文4
摘 要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的现状、对策等方面对近10年来有关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的研究文献进行归纳、整理、分析。总结出目前我国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为改善我国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提供有效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 农村中小学 体育教师队伍 现状 对策
一、体育教师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
乔梁学者在《甘肃省义务教育阶段城乡中小学体育教师资源现状与合理配置研究》中总结出:“体育教师资源是学校体育教育中最为重要的人力资源,体育教师是体育教学这一互动过程中重要的因素,中小学体育教师是实施和执行《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最重要的人力资源,体育教师的素质决定了课程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与利用的程度以及效益发挥的水平[1]。”
陈盼盼等学者在《21世纪我国农村中小学体育师资建设现状分析》中总结出:“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工作的直接实施者,其工作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提高学生身心及社会关系的发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培养学生个人自主性和终身健身理念[2]。”
综上所述,总之,体育教师是学校教育人力资源中重要的一员,是学校体育教学中重要的因素。因此,建设一支业务素质强,质量硬,结构合理、稳定的教师队伍是发展我国体育事业的根本,同时也是提高我国农村青少年体质的关键所在。
二、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的现状
(一)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的配备
2005年常青对辽宁省5个经济条件偏下的地域的专职体育教师队伍进行了调查,调查指出:“专任体育教师偏少。体育教师占总教师数量比例小,相对于农村中小学的语、数、英、物理、化学教师占教师总数60.1%的比例来看,体育教师仅有2.41%。乡镇中小学校平均有体育老师1.68人,而村中小学仅有0.59人。”
苏转平等学者在《中国西部农村中小学体育师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中总结出:“关于体育教师配备,国家教委规定,城镇小学和农村中小学每7至8个教学班配备1名专职体育教师;中学每6个教学班配备一名体育教师。若按此标准衡量,新疆农村中学缺额体育教师20.7%,农村小学缺额40.6%;宁夏在128名体育教师中专职体育教师仅有3名,体育教师与教学班之比是1:11.82,这与国家的标准相差甚远。”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还严重缺额,特别是西部比较落后的地方。大部分体育课都是由其他任课教师兼任,体育专职教师十分馈乏。如此一来,就造成了一个很大的问题,中小学上体育课呈现“放羊式”教学,体育课形同虚设,严重影响了课程的教学质量以及课外活动的正常开展。
(二)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年龄、性别结构现状
谭祝平学者在《中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学校体育教师的现状研究》中总结出:“四川、湖南、广西、贵州等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中小学中体育老师年龄最大的有59岁,最小的有24岁,中年教师人数排第一,老年最少;男性教师是女性教师的3倍,男女比例相差很大。”
袁艳红学者在《湖北省少数民族地区中学体育师资队伍现状及发展对策》中通过调查54所中学发现在总共202名体育教师中有168名男教师,34名女教师,男女教师的比例严重失调;并且202名体育教师中在20~39岁之间的教师占到60%,体育教师普遍年轻化。”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年龄、性别结构不合理。体育教师的年龄逐渐趋向于年轻化,这样不利于教学的创新和提高。同时,体育教师在性别上存在明显的差异,女体育教师的比例很小,这与人们的传统观念是分不开的。
(三)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状况
苏转平等学者在《中国西部农村中小学体育师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中总结出:“所调查的7省中具有本科学历的体育教师非常少,专科学历也为数不多,只有32%-68%的农村体育教师具有中师学历。贵州省有93.83%的学校没有本科毕业生,64.03%的学校没有专科毕业生;青海农村初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体育教师占38.7%,小学体育教师绝大多数在中师以下。”
常青学者在《辽宁省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现状研究》中总结出:“我省农村中小学至今仍无研究生毕业的教师。农村初中教师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为10.4%,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0%;农村小学教师中具有专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为23.5%,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6%。教师业务素质不高,教学方法呆板,教学效率较低。”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中高学历体育教师偏少,低学历体育教师依然存在,科研成果欠佳。现在在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学历普遍不达标,学历层次偏低。正是因为农村体育教师学历偏低,科研水平不够,造成目前农村中小学的体育教学质量提不上去,学生们的体质健康得不到很好的改善。
三、加强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
(一)加大农村体育教师数量的配备是首要解决的问题。当地有关部门应该适当增加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的编制名额,解决农村专职体育教师不足的状况,提高农村体育开课率。其次加大对农村或是偏远地区学校教育资金的投入,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鼓励高校毕业生走进农村,促进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
(二)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调节体育教师的年龄和性别比例。尽量使农村中小学的体育教师在年龄上老、中、青教师的结构趋于合理,性别比例尽量平衡,从而来满足学生们的需求。
(三)加大对体育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实施送教下乡政策,建立城乡体育教师交流互动平台,通过城镇中小学有经验教师的传带教,提高体育教师的业务能力。加强对体育教师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的创新,改变以前体育教师“上课―解散―集合―下课”的陈旧模式。从而来提高体育教师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中专毕业生个人总结范文5
关键词: 中职教育基础教育无缝深入
一、中职教育现状:障碍多,成效大。
中职教育虽然困难重重,障碍很多,但是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中职教育占到了高中阶段教育的“半壁江山”,撑起了我国现代化产业的半边天,使众多的失落青少年重新燃起希望之光。
2011年2月28日由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公布的报告中公布的《2012中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发展就业报告》显示,2011年,全国共有中等职业学校13093所,在校学生2205.33万人,占到了高中阶段教育的“半壁江山”。报告除了总结中职教育的各项改革外,还显示,在接受中等中职教育学生中,贫寒家庭的学生占了大多数,他们不但撑起了中职教育,而且撑起了我国现代化产业的半边天,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产业大军中的技能人才队伍的有生力量。他们的综合素质直接关系到未来产业大军的素质,关系到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关系到我国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竞争力。
很多初中生被迫选择中职后,情绪低落,失败感、挫败感强烈,丧失对于未来和梦想追求的信心。在职业学校老师通过各种正确的就业择业理念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重拾梦想,并教他们如何为梦想一步步努力。中职教育为基础教育的掉队者重新燃起希望之光,使学生变无奈茫然为自尊自信。
中职教育成为这些学生再造的“熔炉”。经过学校专业教学、职业指导、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和环节的教育活动,大多数学生从“学习的失利者”逐渐转变为职业专长的拥有者,自主发展意识不断增强,他们强烈的自尊需要逐渐转变为不断增强的职业自信,对将要从事的职业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体验,对自己的人生更有信心,成为有理想、有抱负的职业人。
二、中职教育与基础教育理应无缝深入对接,对接好后的中职应作出更大的社会贡献。
(一)中职教育是消除基础教育中存在的弊端的一剂良方
近年来,多个地方的报告显示中职教育与高中教育招生平分秋色。教育界一直都反思和不断革新,以培养真正综合素质强的人才,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在基础教育失败的后果不仅是部分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立能力差,更多的是对于这些高中阶段教育“半壁江山”的全体而言,对于这些相对学习能力弱势的群体家庭贫困群体而言,成为承担基础教育失败的直接产品。
在职教特色的校园文化的熏陶下,通过接受养成教育、人文素质教育,以及“文明风采”竞赛等特色活动的激励,中职学生在学习掌握技能的同时,有了良好的行为规范,职业素养和人文素养逐步提高。在家长的眼中,孩子上学后,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好像变了一个人——有礼貌了,懂得感恩了,做事情有章法了。通过职业教育能把这种材料、这种基础的孩子教化成人,从有业立业到乐业,有较好的人生发展规划,甚至为自己贫寒的家庭家族带来希望,这就是中职教育最大的功德,是避免中国教育失败的有效途径,是消除基础教育中存在的弊端的一剂良方。
(二)中职教育能让“教育公平”使大众教育的价值诉求得到更好体现
教育公平以“确保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为前提和基础,“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和条件”是进一步要求。目前基础教育在实践教育公平方面做得还很不够,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在受教育的机会方面相差甚大,农村和城市之间教育机会的差距之大达到让人惊讶的地步,更为明显的体现是农村孩子初中就辍学或者初中毕业就去打工的孩子不在少数,即使有幸进入中职学习的孩子,得到的教育资源也是跟能进入高等学校学习的学生享受到的优质教育资源无法比拟的。教育资源配置的失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重阻力都让大众教育的“教育公平”理念显得有些遥不可及。
可喜的是近年来,国家和各级主管部门对中职教育越来越重视,扶持也越来越多。有更多的社会有识之士认识到中职的重大意义,也有更多的家长接纳了中职教育。目前实施的面向所有农村生逐步推出中职免费政策,就体现了国家发展中职教育的决心,也让教育公平的大众教育的价值诉求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三)中职教育作为社会稳定器起到更重要的作用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指出当前社会需要的是不同类型的人才。初中毕业生正处在长身体、学知识和形成品格的人生黄金时期,走到人生的第一个十字路口。对于初中毕业生来说,上高中不是唯一的选择,刚刚初中毕业的孩子,他们年龄尚小,心智还很不成熟,因无一技之长,缺少社会经验,若过早步入社会,则极易受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对孩子的成长非常不利。部分应届初中毕业生不是选择升入高中继续学习,而是就此进入社会,他们以何种形式走入社会?是否得到了就业指导,接受了职业培训?几年之后,他们又能干什么?
历年来有接近一半的学生因成绩问题会结合自身选择职业中专或艺校,使学生毕业后有一技在身,立足于社会,也不失为明智的选择,多元化的当代社会,需要多元化的人才,不同的选择为现代社会增添不一样的景色。一个从事中职教育大半辈子的校长在开导那些对所谓的问题学生辛苦付出的老师们时说,中职教育是弱者教育,是拯救灵魂的教育。在我看来,中职教育是为弥补小学和初中教育的缺失。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初中毕业就流连于街头被各种诱惑走上歧途甚至犯罪道路的学生相当多。未成年人犯罪率居高不下,跟他们没人教育无人管理有很大关系,如果职业教育能从这个层面帮到更多学生,那么对于社会的稳定就一定会起到很大的作用。所以,要正确指导他们对待前途、理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努力学习,指导他们正确选择升学、参军和就业等问题,对他们走好人生道路有很大的影响,其意义非常重大。
三、对接的设想。
首先,小学甚至初中就设置职业教育理念课程。在小学甚至初中就导入职业教育的理念,鼓励成为对社会和对家庭有用的人,而不是一定成为出人头地的人。
中专毕业生个人总结范文6
关键词 职技高师;毕业生;就业质量;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 G647.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24-0067-05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是一所独立设置的职技高师院校,因特色人才培养较好地满足了社会对技术技能人才及“双师型”教师的需求,毕业生一直保持着95%左右的高就业率。通过对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进行实证研究,分析毕业生就业质量及其影响因素,以便为进一步改进与完善职技高师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有针对性的策略。
一、问卷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一)问卷调查的设计
本文主要研究职技高师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及其影响因素。通过总结前人关于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将就业质量分为聘任条件、个人发展、工作环境、满意度4个一级指标。其中聘任条件包括劳动报酬、工作时间、工作稳定性、劳动合同;个人发展包括就业单位、就业岗位、专业对口、人职匹配度、学习与培训、职业发展前景;工作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和人际关系;满意度包括对现有工作满意度、对学校推荐度、社会认可度[1][2][3]。
本研究的调查问卷是在裴书涛的《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调查问卷》[4]、李巧巧“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5]和王晓晶的《河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调查问卷》[6]的基础上修改的。问卷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个人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学历、学院、毕业时间、生源地、工作地、在校期间学习情况、对学校教育的评价,共计19个题;第二部分是毕业生就业质量调查,通过聘任条件、个人发展、工作环境、满意度等具体情况了解被调查的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客观状况,共29个题;第三部分是就业质量影响因素调查,采用裴书涛研究中的20项影响因素。
(二)问卷调查的实施
笔者以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毕业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对每个学院的毕业生进行调查,对问卷填写过程、问卷回收后的筛选都严格控制。由于毕业生都已经工作在各地各自的岗位上,此次调查以电子问卷为主,共回收问卷370份,有效问卷359份,有效率为97.03%。
二、就业质量调查统计结果与分析
通过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回收后的有效问卷进行了描述统计分析、非参数检验、T检验、相关分析等统计分析。
(一)毕业生社会流动情况
本研究通过入学前和就业后大学生空间上地域的变动体现学校教育对社会流动的促进作用。笔者依据《第一财经周刊》的新的中国城市分级排名,将就业所在城市和家庭所在城市分为:一线城市、二线城市、三线城市、四线城市、五线城市,并分别赋分为:5、4、3、2、1。将就业和家庭所在地属性分为:市区、县城、乡镇、农村,分别赋分为4、3、2、1。笔者采用非参数检验的两相关样本来检验就业地点与家所在地点是否具有显著性差异。
由表2和表3可以看出,符号检验的显著性取值sig均为0.000,小于0.05,说明工作地城市与家庭所在城市的城市级别以及所在地属性都具有显著差异,且正差分远大于负差分,说明在城市级别上,大部分毕业生的就业城市级别要高于家庭所在地的城市级别。从常住地属性上来看,工作地属性上高于家庭所在地,说明无论在就业城市级别还是属性方面,大学生的社会位移都是向上正向迁移的。这表明,学校教育在空间上促进了求职者的社会流动。
(二)毕业生就业聘任条件
被调查者总体的就业聘任条件主要表现在薪资水平、工作时间、工作稳定性、劳动合同4方面。调查中薪资水平用月收入情况来体现,工作稳定性体现在工作是否有编制。
1.月收入情况
在本次调查中,8.1%的被调查者月收入为3000元以下,34.3%的被调查者月收入为3000~5000元,34.3%的被调查者月收入5000~8000元,23.4%的被调查者月收入为8000元以上。
笔者通过非参数检验,进一步分析不同性别、不同学历、毕业年限以及在校学习成绩的人群月收入差异发现,男性与女性的收入存在显著差异,男性的收入水平高于女性。本科毕业生与硕士毕业生的收入没有显著差异,这说明学历教育的提升并不一定能够实现工作能力和薪资水平的提升。将毕业年限分为“0~5年”、“5~10年”、“10年以上”三类,通过Kruskal-Wallis检验发现,不同毕业年限的毕业生月收入存在显著差异,毕业时间越长,高收入的比例越高,符合工作发展的一般规律。将在校学习成绩分为“前10%(优)”、“11%~30%(良)”、“31%~70%(中)”、“最后30%(差)”,通过Kruskal-Wallis检验发现,学习成绩不同的被调查者的月收入水平存在显著差异,优、良等级的毕业生薪资水平显著高于中差等级的毕业生,表明学校教育对职技高师院校学生是有效的,可以提高其就业竞争力。
2.工作时间、工作稳定性、劳动合同
从表5的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生工作的平均每周工作时间,37.9%的被调查者表示工作时间在40小时及以下,46.5%的被调查者表示工作时间在41~50个小时之间,15.6%的被调查者表示工作时间在50个小时以上,毕业生的工作时间相对比较合理。在工作稳定性方面,47.4%的被调查者工作有编制,11.1%的被调查者工作没有编制,待遇与编制相同,41.5%的被调查者工作没有编制。在劳动合同方面,38.2%的被调查者劳动合同为5年以上,32.6%的被调查者劳动合同为3到5年,24.8%的被调查者劳动合同为1到3年,4.5%的被调查者劳动合同为1年以下。
(三)毕业生个人发展
本研究主要从毕业生专业对口、就业岗位、职业发展前景、培训情况、离职与升职等方面考察毕业生的个人发展情况。调查发现,36.2%的被调查者专业与工作完全对口,39.8%的被调查者专业大类对口,24%的被调查者专业完全不对口。总的来说,绝大多数毕业生的工作与专业是对口的,但是依然有近1/4的被调查者专业完全不对口,这些毕业生主要来源于机械工程学院、电子工程学院、信息技术工程学院、理学院、职业教育学院。
从就业岗位上来说,8.1%的被调查者专业在工勤技能岗,54.6%的被调查者工作在专业技术岗,23.1%的被调查者在一般管理岗,14.2%的被调查者在中高层管理岗。从学院专业角度可以发现,工勤技能岗位中没有外国语学院和艺术学院毕业生,其他学院的差异并不明显;大部分毕业生在专业技术岗位,而职业教育学院的毕业生在一般管理岗和中高层管理岗位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学院。
从职业发展前景上来看,36.2%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的职业发展空间大、职业前景好,54.9%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的职业发展空间、职业前景一般,8.9%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的职业发展空间和职业前景较差。从单位培训情况来看,37.3%的被调查者单位各种培训机制健全、有机会经常参加培训,42.9%的被调查者单位偶尔组织培训,9.2%的被调查者单位例行培训居多,跟专业及工作不相关,10.6%被调查者单位没有组织任何培训。总的来说,毕业生的职业发展前景属于中等偏上水平,一大半的毕业生就业后能够得到有效的职后培训。
调查结果显示,39.3%的被调查者更换过工作、有过离职经历,53.5%的被调查者有职位升迁的经历,更换工作总次数与升迁总次数的Spearman相关系数为0.284,Sig值为0.000,即在置信度(双测)为0.01时,相关性是显著的,呈正相关关系。进一步调查离职者现任工作与第一份工作对比,离职者的月薪、职位、职称、企业单位的规模、办公条件、交通通讯的方便程度、与领导同事的融洽度都有显著提升。究其根本,统计结果显示毕业生想换工作或者已经换工作的主要原因为寻找更好的发展机会、增加收入、追求更好的工作环境,次要原因为离家乡近、福利待遇没有预期高等;不更换工作稳定就业的原因主要有公司或单位发展前景好、公司或单位环境比较好、工资比同行业其他单位高、没有其他机会可以更换工作、公司或单位制度有利于个人发展进步等。
(四)毕业生就业环境
毕业生的就业环境主要体现在工作的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工作的物理环境主要为单位所在地的自然状态,是否舒适以及对人体健康是否有危害等方面。工作的心理环境主要是指单位中人际关系、企业文化塑造的整体氛围等。调查发现,86.1%的被调查者工作的物理环境舒适且对人体健康无害;10.6%的被调查者工作的物理环境对人体有一定的危害,但企业提供了相应的保护措施;3.3%的被调查者工作的物理环境对人体有危害,且企业并未提供相应的保护措施,可以看出职技高师毕业生的工作物理环境普遍较好的。同时,67.1%的被调查者工作的企业或职业氛围好、人际关系和谐,30.6%的被调查者工作的企业或职业氛围一般、人际关系一般,2.2%的被调查者工作的企业或职业氛围一般、人际关系较差。总体来说,毕业生对自己所处的工作环境评价比较高。
(五)毕业生就业满意度
被{查者总体的就业满意度表现在对工作性质、工作前景、工作收入、福利保障、工作环境、人际关系、社会认可度7方面上赋值的总分,每方面的赋值越接近“5”满意度越高,越接近“1”满意度越低,“3”为中间值。对该值进行描述统计及单样本T检验,结果如表6所示。就业满意度的平均值为24.65,极为显著地高于平均数21,即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明显地倾向于满意。但是这一平均值(24.65)低于“比较满意(=28)”的水平。因此,职技高师毕业生对就业满意度虽然总体上呈现满意倾向,但是满意度水平不高。
对7个方面的统计发现,“工作性质”的得分最高(=3.71),“工作收入”的得分最低(=3.21),就业满意度的各方面排序为:工作性质(3.71)>人际关系(3.67)>工作环境(3.62)>社会认可度(3.58)>工作前景(3.44)>福利保障(3.42)>工作收入(3.21),均呈现极为显著的满意倾向。
三、就业质量影响因素统计结果与分析
(一)整体性描述
在此次调查问卷的第三部分中,被调查者根据自身情况对影响其就业质量的20项因素进行影响程度的评价,评价采用五点计分,影响程度由1到5逐步增强,其中“1”代表毫无影响,“5”代表很大影响。
从表7可以看出,在影响职技高师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因素中,人际交往能力(4.05)、专业能力(3.94)、单位所处行业(3.89)、学历水平(3.82)、相关实践经历(3.81)、思想道德和职业素养(3.79)、与用人单位的社会人情关系(3.77)、政府的政策制度(3.75)、专业对口(3.72)因素的得分比较高,均在3.70分以上,说明毕业生认为这些因素对就业质量的影响很大,同时进行单样本T检验发现,这些因素的影响极为显著。此外还有毕业院校的知名度(3.68)、宏观经济形势(3.54)、社会的就业支持系统(3.52)、外语水平(3.21)、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3.21)这些因素的影响极为显著。户籍制度(2.82)和政治条件(2.81)被毕业生认为是显著地对就业质量没有影响。而家庭经济状况(3.1)、家庭社会经济关系(3.03)、性别(2.96)、在校学习成绩(2.9)这四方面因素,毕业生认为对就业质量没有显著影响。
(二)学校教育对就业质量的影响
此次还调查了学校教育对就业质量的影响,学校教育体现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设置、特色培养模式、各类比赛、社团活动、学生干部经历、校内实践、校外兼职、校园文化、管理制度等内容。被调查者根据自身就业感受选出1~5个对就业质量有影响的学校教育内容,并按重要性程度排序,统计时赋分为“5、4、3、2、1”,其中“5”代表最重要,分数越低表示重要性程度相对较低。
ρ校教育内容的统计结果显示,得分较高的有专业技能(4.08,1028)、专业知识(4.03,907)、学生干部经历(3.17,504)、特色培养模式(3.08,471)、各类比赛(3.07,421),管理制度(2,92)的得分最低。从359个被调查者对“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的选择情况看,有252人(占70.2%)选择了专业技能,并且平均分高达4.08,有225人(占62.7%)选择了专业知识,平均分为4.03,也就是说,大部分的毕业生都认为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对就业质量的影响很大,即在学校学习到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提高就业质量。学生干部经历、特色培养模式、各类比赛(技能大赛、教师基本功大赛、社团比赛等)对就业的影响也比较大,这些学校教育的内容积极促进了学生的就业。选择专业设置的人数低于校外兼职和校内实践,但是平均分(2.8)高于校外兼职(2.76)和校内实践(2.4)的平均分,说明有部分毕业生认为专业设置有一定重要性,排位靠前,重要性程度比较大。校园文化(2.31,157)和管理制度(2,92)的选择人数和平均数都比较低,说明这方面对就业没有影响,从侧面反映出学校的校园文化和管理制度可能还存在不成熟的地方,需要进一步加以改进。
四、结论
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文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结合,运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得到以下结论:一是职技高师院校的学校教育促进了学生的社会流动,就业质量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学生月收入水平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不同性别、毕业年限、在校学习成绩的收入存在显著差异,但是硕士研究生的收入与本科生收入不存在显著差异。工作时间相对比较合理,工作稳定性一般,有编制的稳定工作与没有编制的工作约各占一半。专业对口率相对较高,大多数人的职业发展前景较好,能够得到有效的职后培训。大多数人工作时处于满意的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
二是职技高师院校毕业生就业满意度总体水平有待提高。职技高师毕业生对就业满意度虽然总体上呈现显著的满意倾向,但是平均分都在3~4之间,也就是满意度水平在“一般”和“比较满意”之间,就业满意度在各方面的满意水平不高,虽然有显著的满意倾向,但可能缺乏发自内心的对职业的满意和认可。
三是职技高师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受多方面影响,但受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的影响最大。影响职技高师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主要因素一方面是其人际交往能力、专业能力、单位所处行业、学历水平、相关实践经历、思想道德和职业素养、与用人单位的社会人情关系、政府的政策制度、专业对口这些因素;另一方面学校教育中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更能够促进就业质量的提高。
参 考 文 献
[1]武毅英,王志军.教育部直属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探析――基于教育部直属高校2013年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的数据[J].江苏高教,2015(1):100-104.
[2]徐进.高校就业质量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3(s4):74-75.
[3]柯羽.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中国高教研究,2007(7):82-84.
[4]裴书涛.近期北京地区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及影响因素分析[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
[5]李巧巧.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
[6]王晓晶.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及影响因素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5.
Empirical Study on the Employment Quality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of Higher 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Normal College Graduates
――The Case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
Wang Yiqian, Lan Xin, Liu Chenxue
Abstract Through the empirical study on employment quality of graduates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 it is found that the school education in higher 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normal colleges promotes the social mobility of students, and the overall employment quality is in the upper middle level. The employment satisfaction of graduates has a significant tendency, but the level needs to be improved. The employment quality of graduates is influenced by interpersonal skills, professional ability, industry, education level, practical experience, ideological and moral and professional quality, etc., among which the professional skills and professional knowledge have most influ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