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课程设计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电气课程设计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电气课程设计总结

电气课程设计总结范文1

针对电力工程实践开设多个与工程实践关系紧密的选题,其中一个选题是电力系统规划及发电厂电气部分设计。其针对某个电网的规划、设计及运行分析的设计伴随专业课程教学全过程逐次展开,替代以往课程教学中的分散习题和课后集中进行的课程设计,以提高学生对工程问题整体性的认识。该设计在专业课程教学之初,即在“电力系统分析”课程中,进行设计题目的布置,给出对某一电力系统进行规划设计所需要的初始条件,随着课程教学内容的逐步推进,要求学生完成对该电力系统的潮流计算及分析、电压调整、故障计算和稳定性分析。在后续的各门专业课程中,针对该系统中的火力发电厂进行各个专项设计。在“发电厂电气部分”课程学习中,要求学生对该火力发电厂的电气一次部分进行设计,即完成电气主接线的选择、电气设备的选择、厂用电部分设计和配电装置规划设计等。在“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课程学习中,对火力发电厂发电机、变压器组的主保护进行配置和整定。在“高电压技术”课程学习中,完成火力发电厂的防雷保护设计。在每门课程结束之后,专门安排一定时间完成课程设计的说明书、计算书整理撰写和绘图等工作,并进行该课程设计的考核。以往的题目中电力系统结构都是使用教师自己构建的网络结构,主要是为了保证每个学生有不同的设计任务书,可能不完全符合电力系统的实际网络结构。在保证一人一题的基础上,本课程设计采用目前电力系统一些典型的算例分析计算,例如IEEE30、IEEE18节点网络等的潮流计算分析。通过这种综合性课程设计形式,将以往零散的多个课程设计联系起来,使学生对电力系统的设计、运行有了从全局到局部逐渐过渡的了解,对工程问题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有了更全面的把握,对电力系统一次、二次各部分之间关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另外,由于课程设计贯穿于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学到的知识立即就会运用到设计中,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2.开放实验平台

充分利用校内实验中心和校内、外仿真基地。各实验中心采取全天开放的形式,设计中需要进行实验时,学生可以到实验室进行预约,在指定时间内进行实验。东北电力大学现有两个物理仿真中心——“电力系统动态模拟仿真实验室”和“输变电运行仿真中心”,一个数字仿真中心——“电力运行仿真中心”。其中动态模拟实验是大型电力系统的一个缩影,可以搭建所设计的电力系统,通过它可以对电力系统的某些运行特性包括潮流、稳定等进行实践性的实验,从而加深对知识的认识和拔高。变电运行仿真可以使学生获得对运行现场的直观认识,获得实践运行的基本知识,并对电气主接线的设计及配电装置的规划设计有很大的帮助。通过数字化计算机仿真系统了解、熟悉发电厂和变电站的运行操作过程。经过课程设计中的各种实践,学生增加了独立实践机会,提高了实践能力,对多门专业主干课程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整合并加以融会贯通,增强了对电力系统运行实践基本原理的理解。

3.辅助措施

根据当前电力工业的发展趋势、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及学校的具体情况,组织指导教师到供电公司、发电厂、电力设计院等单位进行调研,学习、熟悉现今实际工程的设计过程,避免课程设计与工程实际的脱节。重新编写了各个课程设计的教学大纲、设计任务书和设计指导书,使之更贴近电力系统工程实践。由于在设计过程中学生遇到了利用计算机制图和计算能力不足等实际困难,在制订培养方案时,开设“电力CAD”、“电力系统仿真软件应用”及“matlab在电力系统计算中应用”等多门选修课,保证了学生设计的顺利进行。另外购置大量设计手册,参考资料,解决了以往设计过程中参考资料严重不足的情况。由于改革后的题目涉及面较广,工作量较大,单独一名学生完成有些困难,将每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由3-4名学生组成一个小组,共同完成其中一个课题。小组成员在自主设计的基础上,一起对课题进行研究、讨论,共同完成课题,提高了协同合作能力,充分调动积极性。

4.严格考核

虽然新的课程设计模式是以开放式管理为前提,但实行严格考核的制度。由于本专业班级较多,做课程设计的总人数很多,必须形成完善的过程评价和结果考核机制。所以加强了过程管理,课程设计成绩中含有一部分指导过程成绩,并引入毕业设计答辩制度对学生逐一考核,考核不合格者补考和重修,避免了一部分学生不参加课程设计,只抄袭其他同学成品的情况。

5.总结

电气课程设计总结范文2

关键词:电力系统稳态分析;课程设计;改革探索;实践能力

“电力系统分析”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专业主干课,分为电力系统稳态分析和电力系统暂态分析。涉及的主要内容有潮流计算、频率调整、电压调整、短路计算和稳定性分析,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综合性,同时又具有一定的工程实践性,对学生的专业素质培养起着重要作用[1-2]。基于“电力系统分析”的重要作用和课程特点,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为其设置了课程设计环节,一方面有助于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电力系统分析”的主要教学内容里,潮流计算属于电力系统稳态分析的内容,主要研究电力系统的稳态运行情况,是电力系统故障分析和稳定性分析的基础,因此潮流计算是电力系统中应用最广泛、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一种计算[3-4]。为了突显潮流计算的重要作用,“电力系统稳态分析”课程设计的内容就是要求学生通过Matlab编程完成给定网络的潮流分布,但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并没有加深学生对潮流计算的理解。故本文对“电力系统稳态分析”课程设计进行了改革和探索。

1传统课程设计的现状

(1)课程设计内容与实际脱离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起步较晚,大部分教师都是青年教师,缺少行业背景和工程实践能力。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课程设计大部分是由本系老师承担,这就导致了课程设计的选题内容相对单一,理论性较强,但与工程实际相差较远。为了克服这方面的缺点,适应我校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新版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将一部分的课程设计替换为实验操作,但考虑到“电力系统分析”课程的特点以及没有与之配套的实验室,故仍采用课程设计的形式完成实践教学。(2)学生重视度不够目前,“电力系统稳态分析”课程设计是由指导教师给出设计题目,学生根据给定的网络和各元件的原始参数,对网络进行化简并得到其等值电路,为了减少人工手算的工作量,选择的网络一般比较简单,然后根据化简的等值电路求出网络的节点导纳矩阵,最后通过Matlab编程求出网络的潮流分布,得到各母线电压和各线路的功率。一方面由于设计过程比较枯燥,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另一方面学生人数较多,教师指导不到位,导致学生重视度不够,抄袭现象比较严重。(3)课程设计时间安排紧凑“电力系统稳态分析”课程设计一般安排在理论课程结束之后的1-2周这段时间内,但此时大部分课程都已结课,马上面临四六级考试和期末考试,学生大都将精力放在学习上。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复习,一般都是每个班集中连续做几天课程设计,由于时间安排比较紧凑,学生容易疲乏,大部分学生都是草草了事、简单应付,导致课程设计的教学效果较差,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

2课程设计的改革

为改变传统课程设计的现状,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依托现有的实验平台,“电力系统稳态分析”课程设计在设计内容、实施方式、指导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与探索。2.1课程设计内容的改革传统的“电力系统稳态分析”。课程设计,学生根据给定网络和原始参数计算得到所需的数据,然后通过Matlab编程完成相应的设计任务,然而所需的手工计算较多,学生的关注重点大都在Matlab编程上,不能真正理解潮流计算的意义。为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减少手工计算工作量,提高学习兴趣,利用长沙同庆电气信息有限公司的TQXBZ-III多功能继电保护实验台对“电力系统稳态分析”课程设计的内容进行了改革。此实验台主要用来完成《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相关实验,但利用其提供的电力网信号源控制系统软件可灵活组态各种结构的电力系统且比较接近电力系统实际[5],实现可视化电力系统潮流分析,将传统的“手工计算+Mat-lab编程”改变为“手工计算+实验系统仿真”。潮流计算网络结构图,如图1所示。图1潮流计算网络结构图A、B、C3根母线上分别接有负荷L1、L2、L3且通过断路器可灵活控制负荷的投切,B母线还设置有容量为30Mvar的补偿电容器。电力网信号源控制系统界面,如图2所示。将图1所示的网络图搭建在界面右侧,通过运行可直观看到负荷变化对网络潮流的影响和投切电容器对网络潮流的影响等,有助于学生对仿真结果的分析,从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也减少了许多冗杂的计算,增加了课程设计的趣味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切除电容器时网络的潮流计算结果和投入电容器时网络的潮流计算结果,如图3和图4所示。图中的三行数据依次为有功功率(MW)、无功功率(Mvar)和电流(kA),母线处的数据为电压(kV),图中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都是母线流向线路的。2.2课程设计实施方式的改革传统的“电力系统稳态分析”。课程设计的实施时间一般为理论课程结束后,但此时大部分学生会将精力放在期末考试的复习上,无暇顾及课程设计。为保证课程设计的质量,在讲授潮流计算的理论知识时就将课程设计的任务布置下去,让学生带着目的学习,待潮流计算的理论知识讲授结束后便正式开始课程设计,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学习电力网信号源控制系统软件或Matlab软件,有效完成课程设计的任务。理论课程全部结束后,给学生几天时间整理课程设计报告再统一答辩提交,不仅能使学生加强对课程设计的重视,也能使学生在答辩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2.3课程设计指导方式的改革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人数较多,但教师相对较少,故课程设计一般由任课教师一人指导,由于指导教师工作量较大往往造成指导不到位的现象。为此,“电力系统稳态分析”的课程设计在指导方式上进行了改革,将课程设计的指导工作分配给2名教师,每人负责2个班级,每个班级的学生人数大概为30人,指导教师除了在实验室进行指导外,还建立了“电力系统稳态分析”课程设计的学习交流平台,指导教师可以将学习资料上传,方便学生随时查阅,有问题时可以及时联系指导教师,也方便了学生之间的交流。

3总结

“电力系统稳态分析”课程设计对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针对我校“电力系统稳态分析”课程设计存在的问题,在设计内容、实施方式、指导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与探索,不仅巩固了潮流计算的理论知识,加深学生对潮流计算的理解,还训练了学生的建模仿真能力,有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石赛美,黄肇.“电力系统分析”课程设计的教学改革研究[J].福建电脑,2018,34(11):84-85.

[2]徐志伟,丁旭东,姜燕.基于应用型本科的“电力系统分析”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无线互联科技,2019,16(6):90-91.

[3]杨徉,莫礼平,彭丽.电力系统分析课程设计与潮流计算综合实验设备相结合的研究[J].科技视界,2018(6):15-16.

[4]杨艳.基于电力系统潮流计算方法的基本介绍[J].科技资讯,2019,17(25):28-29.

电气课程设计总结范文3

一、课程定位

《新编机床电气与PLC控制技术》是电气自动化专业和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技术课程。本课程构建于《电工电子学》、《电力拖动》、《电机与变压器》、《PLC原理及应用》等课程的基础上,以机床电气控制线路分析与故障排除、PLC原理和应用、继电控制与PLC控制设计等为主要内容,以行动导向组织教学过程,采用基于工作任务为载体的课程设计方案,主要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机床电气控制系统的故障、继电控制与PLC控制改造设计等专业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

二、课程目标

《新编机床电气与PLC控制技术》课程的主要教学目的是要学生学会机床电气控制技术和PLC应用技术,并把这两种技术有机结合起来,用先进的PLC技术改造传统落后的机床及机械设备,设计出现代化的机床PLC控制系统。根据职业岗位需求,通过培养达到以下目标:(一)知识能力目标1)熟练阅读机床电气控制线路原理图和接线图;2)掌握典型机床电气控制系统故障分析及排除方法;3)会正确选用PLC型号、分配PLC控制系统I/O设备、编制并调试PLC程序;4)熟练掌握PLC控制技术及其在工业控制中的应用。(二)方法能力目标1)能正确选用机床电器;2)能安装、改进(造)、调试、维护典型生产机械电气控制系统;3)能设计简单的PLC应用控制系统。(三)社会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2)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勇于创新、敬业乐业的工作作风;4)培养学生的质量意识、安全意识;5)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以工作任务为载体的课程内容设计

《新编机床电气与PLC控制技术》课程的内容是通过专业岗位需求分析,广泛深入到机床生产企业现场进行实际生产过程的调研,经教师与行业专家、企业领导、工程技术人员和一线工人师傅多次研讨后,确定工作领域、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并按照职业岗位分别确定了典型职业活动,根据职业岗位工作过程,行业企业专家和职业专家共同研讨提出:以工作任务为载体,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以典型职业活动为线索来确定课程设计,按照企业工作过程设计课程,以工作任务来整合理论和实践课程内容。因此,根据课程内容,我们将《新编机床电气与PLC控制技术》课程设计为4个项目、14个任务和若干个学习活动。项目1是电气控制线路基础知识,以机床电气控制常用电路(如正反转、降压启动等)为基础,重点介绍机床电气制图和识图知识、常用低压用电器的结构、原理及图形符号,以进一步分析、阅读、绘制和设计常用机床的电气控制电路图。项目2是典型生产机械电气控制线路故障分析与排除,以几种典型机床(如C650卧式车床等)为基础,重点介绍几种典型机床的结构、电气控制工作原理及常见故障分析与维修。项目3是PLC知识及应用,以三相异步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电路为基础介绍基本指令及应用,以自动门控制系统为基础介绍步进顺序控制指令及应用。项目4是机床电气与PLC控制系统综合应用,分两方面,第一方面是用PLC对几种典型机床电气线路的改造,第二方面是用PLC对新机床设备电气控制线路系统的设计,重点介绍改造\设计的基本内容、原则、方案的确定、方法等知识。内容具体设计如下图所示。课程的内容是通过工作任务来整合课程的内容,将课程内容教学与相应的职业技能要求相融通,增加实践性和创新性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应用、操作能力,让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获取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知识,同时还能增强学生适应企业实际工作环境和获得相关的工作经验。

四、以工作任务为载体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设计

1)项目教学法:从项目入手,把理论和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2)任务驱动教学法:以任务为驱动,将理论知识融合到任务中。3)案例教学法:运用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4)探究式教学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探索,从而发现问题,设计探究方案,总结交流学习结果,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5)小组讨论合作法:小组成员针对问题合作讨论,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6)行动导向教学法:“教、学、做“合一,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掌握技能。7)组态软件虚拟法:利用组态软件,增强教学效果,便于编程与调试。8)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制作教学课件和动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教学方法及手段有很多,只是有的方法有共性,在教学中应灵活使用。

五、以工作任务为载体的课程考核评价设计

电气课程设计总结范文4

【关键词】建筑设备自动化 实践教学体系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5-0249-01

建筑设备自动化作为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课程,它具有工程实践性强、涉及专业多、新增内容渐增、应用范围广等特点。[1]如何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对于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高校来说至关重要。

一、建筑设备自动化课程对实践教学的要求

建筑设备自动化课程涉及自动控制原理、自动化网络、检测与转换技术、PLC与电气控制等先修科目,是这些专业基础课程相关知识的综合应用。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单纯依靠“满堂灌”的课堂教学,还应该加强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建设实践教学体系,让实践教学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做到学以致用。

实践教学是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加强专业训练和锻炼学生实践能力而设置的以学生活动为主的教学环节,是增强课堂理论教学针对性、实效性的有效途径,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的重要体现。通过实践教学能给学生提供很多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激发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和动手能力等。因此,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十分必要。

二、建筑设备自动化课程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建筑设备自动化课程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如何根据课程内容和要求,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完善课堂教学,灵活多变的安排实践教学环节,是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和质量的关键的所在。

1.完善课堂教学

(1)结合实际,合理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理论教学是实践教学的基础,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渗透的。由于建筑设备自动化是一门工程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具有内容多、涉及面广、图量大、案例多等特点,因此可采用多媒体课件和计算机辅助教学等多种现代教学工具,通过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教学信息给学生以更多的感官刺激。[2]例如,在智能建筑消防自动报警与联动控制系统的讲解中,可以通过实物照片展示的方法让学生了解系统组成设备的外形及实际工程的现场环境,通过视频或仿真动画的方法让学生了解消防设备的联动控制。这样有利于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

(2)加强基本技能的培养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毕业生主要从事建筑电气的设计、施工、监理等工作,而这些工作无一不要涉及大量的建筑电气施工图,看懂图纸成为建筑电气从业人员应掌握的基本技能。[3]因此,在建筑设备自动化课程的讲授过程中,应重视加强学生识图、绘图的训练。教师可先结合图片、视频等介绍常用设备和元件的图形符号,然后利用多媒体课件讲授识图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再借助相关软件逐步教授绘制建筑电气图纸的具体步骤。最后通过布置作业的方式,要求学生自选小规模建筑,完成有关图纸的绘制。通过分层次训练,为后续的实践教学做好必要的基本技能准备。

2.重视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是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论教学的必要补充。通过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实验训练,加深了他们对所学理论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并且借助具体实验项目,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课程主要内容涵盖安防、消防报警与联动系统等,对应每个系统应该有相应的实验设备,并需要设置合理的实验项目。例如,消防自动报警与联动系统试验台所开设的实验项目需要达到以下目的:(1)了解消防控制系统的结构及主要器件;(2)熟悉消防系统的布线结构;(3)熟悉火灾报警联动控制器面板的按键功能及使用方法;(4)模拟火灾发生时系统的工作原理和流程。通过实验教学,教师能更好的把握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从而实现教与学的互促互进。

3.采用实习等现场教学

实验教学是将实际的复杂系统做成较简单的模型,让学生了解系统的结构组成和基本原理,通过实习等现场教学可以使学生进一步巩固理论知识,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组织学生参观正在施工的工程现场,让学生了解感烟、感温探测器及各种联动装置的安装位置、安装方法及注意事项,使学生熟悉建筑电气施工的相关知识。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大型酒店、政府办公楼等具有代表性的智能建筑,了解不同功能建筑如何根据具体要求和建筑特点进行各系统设计。实习结束后,要求学生提交实习报告,结合实习内容,总结实习收获。学生通过这种直观生动的现场教学,不仅获得了丰富的感性知识,而且提高了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

4.加强课程设计

建筑设备自动化课程设计是实践教学的核心环节,是对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检验,应能在熟悉相关规范和标准的基础上,综合应用所学的建筑设备自动化知识,选择不同功能的智能建筑,完成相关设计内容,并能够利用专业的语言和规范的图表完成设计报告。

这个环节不采用统一进度的传统模式,在课程开设初期便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设计题目,针对学生的能力和设计任务的难易程度来确定进度安排,[4]并进行必要的指导,有助于因材施教,增强此环节的效果。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实验室采用开放管理模式,使学生在完成设计任务后,利用实验室设备,进行整套系统的实际搭建和调试工作,并提出创新和优化措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结束语

建设建筑设备自动化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对于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建设至关重要。实践教学可以多样化,涵盖课堂教学、实验教学、现场教学和课程设计等几个环节。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优势,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为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实现培养综合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而不懈探索,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胡从振.论加强建筑电气技术实践教学环节[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6

[2]曹锋,李连民.“楼宇自动化”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0,(18)

电气课程设计总结范文5

关键词:高校;电气专业;实践教学;教学模式

作者简介:刘景艳(1980-),女,河南焦作人,河南理工大学电气工程与电气学院,讲师;李玉东(1974-),男,河南商丘人,河南理工大学电气工程与电气学院,副教授。(河南 焦作 454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河南省信息技术教育研究项目(项目编号:ITE12019)、河南理工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2JG06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6-0094-02

实践教学是实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主体教学之一,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通过实践教学各环节的实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促使学生综合应用专业知识,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为培养优秀的、适应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创造条件。[1]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有其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多元化,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为了适应这一要求,需要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2]目前,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对理论教学投入较多,而对实践教学投入较少,使得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比较落后。针对河南理工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电气专业本科生培养而言,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有:学生的实践能力参差不齐、没有配套的实践教材、缺少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等。

笔者根据我校电气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和要求,并结合近几年给电气专业本科生进行实践教学的实践经验,对传统的电气专业实践教学进行了改革,提出了一些适合电气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与方法。

一、电气专业实践教学模式

实践教学的功能不仅在于验证科学定理,学习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精神,而且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甚至团队精神,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竞争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实践教学应该改变从属于理论教学的地位,并不是把二者截然割裂开来。事实上,理论性课程需要实践性内容作为理论的验证,便于知识的理解和巩固;而实践性课程必须有理论方面的相关内容给与指导。[3]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实践教学过程中借鉴现代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以培养出能满足社会急需的大批既精通专业知识又熟练掌握实践技能的高素质国际型人才的需要。

目前,国内外实践教学的模式主要有三种:[4-6]

(1)“双元制”教学模式:以企业为主导是双元制教学的核心,它是由高校和企业共同完成对学生的培养。企业主导整个实践教学过程,并且由企业评价、考核实践教学成果,与企业合作、为企业服务是双元制教学的特色。

(2)TAFE教学模式:以能力为本位是TAFE教学模式的核心,能力本位观主张新的教学模式应由注重知识转向注重能力。这种能力本位不简单指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还包括知识、技能、态度和反馈等要素的一种综合能力。

(3)“开放式”教学模式:开放式教学从对象上说主要有三个层面:即社会、学生和各学科。对社会的开放,主要是实现实践教学资源上的优势互补,积极地进行多方面的合作,促进各自的发展。对学生的开放,是想方设法满足大学生们不断发展变化的理念更新、技能掌握、能力提高等方面需要。对各学科的开放,主要是实验教学设备的开放,把各自的实验室和实践教学设备作为一个进行科学研究和创造的平台。

针对于我校电气专业本科生的实践能力和目前的实践教学现状,提出了多元化实践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多元化实践教学模式在不消耗更多教学资源的条件下,引导学生发挥个性,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信息获取和选择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2]

二、电气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1.更新教学内容重构课程体系

从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出发,改变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本位的教学思想,打破学科体系,突出应用特点,把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更新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主要体现精、宽、新三个方面。“精”是指应当承认理论知识系统相对的不完整性,精选理论知识,在讲清概念的基础上,以定性分析为主,尽量删除繁琐的理论推导及部分过时及用处不大的理论知识,辅以必要的定量计算。“宽”是指教学内容的知识面要宽,覆盖面要宽。因此教学中应拓展一些相近或相关专业的知识和技能,给学生留下联系多种知识的“接口”为自己今后的发展创造更广阔的空间。“新”是指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知识不断涌现,电子产品不断趋向于大功率化、数字化、智能化、大规模集成化。教学内容应尽可能跟上电子技术的发展,引入新的知识点。在注重与“三电”理论课衔接的基础上,拓宽电工技术部分的内容,增加电机控制部分的内容,并引入PLC在电机控制中的应用。在《电子测试技术》中,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内容以及小型电子产品的设计与制作。将Protel、EWB、EDA等电子类设计常用软件引入实验教材。[7,8]

2.实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进

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应用是教学质量保证的关键,大学生学习内涵应当既含“学习”也含“研究”,因此,教师应肩负指导学生学习与研究的双重任务。如何把学生从只会学习和考试引导到既会学习理论也会研究与实践的综合型人才,是课题探讨的重点。比如,在教学方法上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实现立体化教学,融合多种方式辅助实验教学,综合运用录像、幻灯、投影、CAI多媒体、网络教育等多种现代化的教学工具,产生文、声、像并茂的效果,网上开放虚拟实验,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3.有机地结合课程设计与实训环节

课程设计和实训这两个环节对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工程素养出发,应始终将能力培养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将课程设计与实训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课程设计环节上对设计题目、设计方法、设计手段进行了全面改革,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系统设计能力以及市场和产品意识。在课程设计中以贴近实际的新颖的富有挑战性的课题作为设计题目,吸引和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和热情,并以真实的设计过程和设计方法对学生加以指导,鼓励和引导学生沿着探索、研究的道路进行课程设计。由于设计题目创新,没有现成的答案可以参考,促使学生广泛查阅资料,上网检索最新的研究成果,掌握当前的研究动态和市场情况,使学生对设计的电子电路系统功能做出自己的判断,并能查阅设计手册,对设计的系统进行综合和分析。方案设计后学生上台进行方案答辩,由老师和学生进行点评;进入详细设计后学生充分运用现代设计手段,熟练掌握运用计算机进行设计和分析,然后进入实验室用万能板搭接实际线路并调试成功,最终每个设计小组完成一张装配图、元器件清单和一份设计计算说明书。学生组成3~5人的团队,分工合作完成设计课题,在合作中培养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9]

4.实践教材的编写

实践课教材是影响实践教学效果好坏的重要因素。在优化整合实践课程体系和实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多年教学研究与实践我校已经编写符合实践课程建设与发展的教学教材与实验教材有《电工电子实践教程》、《电路测试技术》、《电工学实验教材》、《课程设计指导书》等多部教材,并将根据课程发展的需要进行重新整理与更新。

5.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大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可以采取多种有激励作用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的新形式。竞赛活动是一种非常好的形式,除参加全国、全省的比赛外,学校和院系也可以经常组织一些中小型的竞赛活动,如电子设计竞赛、无线电通讯比赛、网络设计比赛等。在学生中成立创新活动小组、科技发明小组、电子爱好者协会等组织,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学校和系还应当与社会和企业建立广泛的联系,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观、实习和投身生产劳动,扩大学生的视野,增加他们与社会接触的机会,了解科学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10-13]

三、电气专业实践教学效果评价

教学效果的评价是促进实践教学达到预期目标的重要手段。电气专业实践教学效果评价应根据实践课程目标和要求,对电气专业实践教学的效果进行有效的评价。学生可以从评价中充分认识自我、了解自我,增强实践课程学习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教师从评价中可以获取学生的反馈信息,然后对自己的实践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和调整,以促进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为此,我校建立了一些有效的实践教学效果评价办法,对接受“多元化实践教学模式”的07级电气专业一个班的学生(共30名,其中男生22名,女生8名)进行了问卷调查,如表1所示,并对评价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

(1)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多元化实践教学”效果的调查情况来看,如图2所示,30名学生中,21名认为效果为“好”,6名认为效果为“中”,3名认为效果为“差”。大部分学生认为“多元化实践教学”效果很好,希望进一步加强这种多元化的教学形式。

(2)对“实践教学”内容的评价,大多数学生认为“多元化实践教学”内容比单纯的课程实验教学内容要好,少数学生认为是一般。

(3)对“实践教学”课堂中的知识吸收率的调查,如图3所示,在30名学生中,15名认为吸收率为50%~80%,6名认为吸收率为小于50%,仅9名学生认为吸收率超过80%。这说明多数学生在课堂上难以熟练应用所学专业知识,实践能力较差。

(4)对“实践教学”课堂中教师需要改进的调查,大部分学生认为教师的指导方式需要改进,部分学生认为实践教学的内容需要改进,另一部分学生认为实践教学的课件需要改进。

(5)对“多元化实践教学”整体评价的调查,在30名学生中,27名认为改革后的“实践教学”的整体效果很好,仅3名研究生认为“实践教学”的整体效果一般。

四、结束语

目前,我校电气专业多元化实践教学正处在实验阶段,或者说处在初级阶段,还存在许多现实的问题需要去解决,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循序渐进、有步骤地开展,认真研究和总结经验,切实把实践教学作为本科生教育教学改革中的重点工作去抓,才能使电气专业实践教学获得成功。另外,应本着“先实验、后推广”的原则,在电气专业多元化实践教学实验研究获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地在全校范围内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晁勤,陈江,袁铁江.电气工程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7):141-143.

[2]花向红,邹进贵,向东.多元化实践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7):114-118.

[3]张欣,柴颖.适应创新教育的实践教学模式探讨[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4,6(5):117-118.

[4]黄亚妮.德国FH实践教学模式的特色剖析[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4,25(25):67-69.

[5]李定清.C-TAFE人才培养模式理论框架初探[J].职业技术教育,2008,29(7):90-93.

[6]王建伟.全方位开放型理工实践教学模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1):5-7.

[7]牛永奎,邢迎春.电工电子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24(4):132-133.

[8]吴刚,孔若飞,刘元涛,等.电工电子技术实验教学改革和实验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A].重庆市电机工程学会2002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

[9]吴道坚.创新实践教学理念促进综合素质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24(9):7-10.

[10]王建成,向菲.电子信息类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黎明职业大学学报,2003,(2):49-53.

[11]任振辉,李占雷,孙玉梅,等.电气信息类专业实践教学的研究与探索[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6,8(4):24-26.

电气课程设计总结范文6

关键词:应用型;电力系统分析;教学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3-0068-02

一、引言

应用型本科是以本科教育办学定位为标准,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核心的高校新型教育模式,既强调“实践能力”,又强调“创新能力”。电力系统分析作为电气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如何来体现应用型本科特色,培养技能型和岗位型人才,主要体现两个方面:一是“知识素质”;二是“能力素质”。知识素质主要表现为:专业知识面要宽泛,专业知识深度不宜过高,公式和定理的推导、证明适当省略,注重结论的应用性;能力素质主要表现为:强化操作技能和规范,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力。因此应用型本科《电力系统分析》课程“突出应用特色,注重实践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改革目标,并围绕地方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突出应用型特色作为教学改革的前提,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改革的目标。

《电力系统分析》课程作为电气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它不但有大量的理论概念和基本计算,而且工程应用实践性较强,对该专业的课程体系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是线性代数、电路基础、电机与电气控制、电力电子等课程的总结,也是工厂供配电技术、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自动装置等专业课程的基础,在电气工程专业教学和应用型本科培养高质量、高素质学生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近些年,随着电力系统行业的智能化程度的快速发展,对电气工程专业应用型学生培养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也就对《电力系统分析》课程提出了更高的定位,原有的教育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电力行业建设的需要,不能体现应用型教育的发展特色。

二、《电力系统分析》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习兴趣不浓:《电力系统分析》课程部分内容抽象、公式多、计算多、系统性和逻辑性较强,学生学习缺乏兴趣,“教师教”和“学生学”都很困难。

2.教学内容没有与时俱进。电力系统行业更新速度较快,教材中的内容虽然也在不断有新版本出现,但无法充分体现近十多年来本学科的最新进展和前沿动态。

3.教学方法、手段和形式单一。多媒体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没有普及。首先,现有《电力系统分析》课程在教学上理论性强,内容上有大量的矩阵计算和矢量电路图形,所以用传统的板书教学,形式比较单一,教师也必须在课堂上占用大量时间进行公式推导和画图,教学效率较低,教学效果偏差;其次,《电力系统分析》课程工程实践较强,实际的电力系统结构和运行方式仅靠讲授来体现,无法更直观、更形象地将教学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不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4.理论与实践教学相脱节。应用型本科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电力系统分析》课程教学模式偏重于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缺少实践环节。

三、《电力系统分析》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思路和方法

(一)教学思想的更新

在教学思想上,必须牢固树立“突出应用特色,注重实践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以应用型本科教学为培养模式。在教学形式上,摆脱单一化的形式,让学生运用基本理论知识参与实际系统开发,提取系统的运行数据和拓扑结构。培养学生面对工程实践的应用能力。促进教学研究互相结合,使学生更了解本学科的前沿知识。

(二)教学内容的优化

为了适应应用型本科教学,针对《电力系统分析》课程教学改革所应体现的知识和能力素质,我们对课程的教学内容作了调整和优化,并提出了新的教学要求,具体从以下三方面进行:

1.修订人才培养设置,压缩理论学时,增加实践内容,形成新的教学模式。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人才的最终目标是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出发点,所以在讲授基本理论的同时,让学生实际参与整个电力系统的构想、设计、运行和优化,使学生的实际工程训练能力得到提高。

2.增加辅助教材,充分了解学科前沿。在选用课程的教材时,采用规划教材为主,增加辅助教材编写。通过辅助教材可以全面了解本行业国内外的科研成果。重点是将理论内容穿插在实践课中讲授,让学生从实践中去深入了解目前本行业发展的前沿和热点问题。这样能有效的巩固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同时考虑到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学生毕业后大部分将为本地区的电力行业服务,在电力网介绍和潮流(包括简单潮流和复杂潮流)计算讲解的时候,多以实际电网系统运行状态为例,实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3.增加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是对《电力系统分析》课程的一个综合性实践教学,把知识点进行整体性回顾。《电力系统分析》课程包含两个课程设计:一是潮流计算方面,它是电力系统很重要的计算,根据给定的电力系统的运行条件,确定稳态运行时各参数的一种计算,可以分析研究电力系统规划和运行时的各种问题进行检验和预知。通过这个课程设计,学生对稳态分析过程有一个全面性的了解,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一是短路计算方面,为了避免发生短路而正确选择和设计系统上的电气设备和继电保护装置,通过进行短路计算可以降低发生短路的后果,让学生对发生短路时遇到的各种问题提前进行分析总结,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采用现代化教学方法与手段

随着教育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电力系统分析》课程中传统的板书式教学很难满足现代教育教学的需要,用讲授法根本无法描述清楚实际电力系统具体运行情况,学生理解上也存在困难。为了提高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吸引学生兴趣,必须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1.课堂教学采用多媒体配合板书教。首先,在公式推导时沿用板书教学的优点,吸引学生主动思考,整个推导过程全程参与,有助于对知识点的理解;其次,在讲授比较抽象的内容时结合多媒体演示,使教学内容更加具体化、形象化和生动化,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用多媒体结合板书教学在《电力系统分析》课程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仿真模拟教。为了使电力系统潮流变化等进一步形象化,呈现动态的变化过程。用计算机仿真动态模拟教学可以更生动直观的表达,还可以将仿真软件直接贯穿到学生的课程设计中,在对知识易于理解和掌握的同时,增加学生熟练话的程度,全程参与工程实践,这是其他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效果。

3.网络教学。为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运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方法,将《电力系统分析》课程包括教学大纲、教案课件、电子教材、参考资料、实践指导、习题集及答案、授课视频等,通过公共账号上传到网络,让学生提前预习、熟悉和了解,带着问题进入课堂,课后还可以有效的复习回顾。另外,为方便学生学习,还设置了在线辅导、答疑和网上自测等网络交流平台。教学资源上网后能较好地解决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中遇到的相关问题,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是对课堂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提供了一个有力支持。

(四)培养学生的工程创新能力

为让学生的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根据内容不同,让学生通过自愿组织成立学习小组,每小组全程参与教师的科研内容,利用查阅资料、提出方案、实验数据分析处理、论文撰写等环节,使学生不但能锻炼实际操作能力,又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拓宽了工程实践视野,提高了工程创新能力。从现在开始,培养他们独立动手的工作能力,提高学生对电力系统分析课程的学习积极性。

(五)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应用型本科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十分抽象,且电力系统的控制,十分复杂、宏观,学生无法凭想象来建立起知识体系。

1.组织学生参观周边发电厂、变电站以及一些工矿企业的电力设施,并邀请电力行业一线工程师讲课,定期安排学生实习,让学生对电力网、控制系统、变电站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有较深入的认识,有助于对理论教学的展开;

2.其次,通过加大《电力系统分析》课程的实验,尤其是与实践密切联系的等值电路、潮流计算和对称电路以及不对称电路计算的实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基本计算方法的应用;

3.另外,建立电力系统仿真实验室和实验台,通过对电力系统的动态模拟仿真,灵活的设置故障条件,分析稳态和暂态行为,吸引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将实践教学结合软件仿真进行实验,搭建实践教学平台,可以更直观、生动地阐述电力系统运行过程,使电力系统分析不再是抽象的理论,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让其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三、总结

《电力系统分析》课程作为应用型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对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因此,只有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形成有应用型特色的课程体系,切实提高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张美燕.专升本转型背景下电力系统分析课程教学改革,以电气工程学院为例[J].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15,27(2):92-94.

[2]朱晓萍.应用型本科电工系列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8,(118):83-85.

[3]陈y华.“电力系统分析”多媒体教学实践与探索[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194-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