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研究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体育教学研究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体育教学研究论文

体育教学研究论文范文1

论文关键词:高校;公共体育课;体育教学;俱乐部;教学

体育教学俱乐部是依据《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基本思想和精神,在学习理解“健康第一”新理念、新思维的基础上,在改革传统体育课教学的探讨和研究中,构想构建新的与时俱进的教学形式。

一、体育教学俱乐部的教育目标

体育教学俱乐部教育目标是“以人为本”。在比较传统体育课程目标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客观合理地把体育课教育人、塑造人的预期目的定位在以下几个方面:

1.立足终身体育,重视大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以学生身体教育为主线,使学生终生受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教育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使他们充分认识到终身体育不能只局限于学校体育,应包括学前体育与学后体育的连续过程。所以体育教学俱乐部,改变了过去那种把体育简单的理解为竞技体育或单纯地从生物观点来理解体育任务的观念,使广大学生在校期间接受多方位的体育教育,增强体育意识,提高体育能力。

2.加强体育与健康知识教育。学习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是培养学生体育能力的基础,因为人的能力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知识浅薄,不可能有很强的能力。根据现代心理学的研究,工作成效=能力+动机,可见提高学生的能力是何等的重要。大学生体育能力与健康理论、知识、运动技能的掌握密切相关,是在两者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加强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教学,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对他们形成必要的体育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3.培养大学生体育锻炼自我评价能力。体育锻炼的自我评价能力是指导学生对自己的锻炼效果和身体状况能够予以测量,分析和判定。通过自我评价,使学生了解自己的锻炼情况和体质状况。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措施,调整锻炼计划和方法,避免锻炼的盲目性,从而取得最佳的锻炼效果。在体育教学俱乐部的教学目标中,明确提示要有意识地教授一些评价知识,基本的方法和标准,培养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和控制运动负荷、强度等方面的知识,为今后能科学的指导他人和自我进行体育锻炼,提高健康水平和运动能力奠定基础。

二、体育教学俱乐部的教学特点

体育教学俱乐部教学是以俱乐部的形式进行体育教学,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学生在自主学习选择上有了更大的空间和自由度。

1.在教学指导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体育意识、提高学生自身的体育能力和行为习惯。体育教学俱乐部的教育形式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一是由学科结构向学习结构方向转移;二是由关心技能或体力发展向关心技能情意协调发展方向转移,将某方面的狭窄课程扩展为学科课程,活动课程,隐性课程,社会一体化的广义课程。社会一体化的广义课程体系,体现了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性。实现高校与社会体育的衔接;三是以培养学生体育兴趣、体育能力及创新精神为核心,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2.教学主题是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变被动教育为主动教育。即: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主选择、自主练习、自我评价。通过教学俱乐部的教育教学,鼓励学生吸收新技术、新知识,满足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和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和才能,给学生提供自我表现和自我发挥的一个平台。从宏观上为发挥学生的主体创造条件,培养学生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

3.在教学秩序上采用单项俱乐部教师授课挂牌开放式.即学生自由选择,教师竞聘上岗。做到知识、健康、娱乐、竞技、兴趣一体的多元化体育教学。体育教学俱乐部,在运动项目上具有多样性,其项目设置,除了传统的球类、健美操、武术等项目外。还设置了轮滑、体育舞蹈、搏克等项目。不仅体现了竞技性,更体现了娱乐性,健身性,地区性(少数民族传统项目)。因此,大学生选择项目的空间加大了,不仅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体育特长,也满足了学生不同性别和不同爱好的需要。

体育教学俱乐部在选择上还具有民主性。大学生选择单项俱乐部,完全出于自愿。项目、时间、教师、自由选择,不受约束,没有任何强迫性,充分尊重了大学生的个性。以此来调动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也体现了俱乐部灵活多样的多元化体育教学。

4.教师由原来主授者的角色,转换为组织者和辅导者。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逐步向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的教学过渡。改变过去以教师讲解,学生练习,秒表、皮尺为主的教学方法。由灌输型教学向多媒体、网络化、社会体育活动等形式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过渡,使体育教学更加有实效性。体育教学俱乐部,是师生之间合作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之间合作学习过程,其学习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的角色必须由居高临下的师长转变为合作者、组织者、辅导者。

三、体育教学俱乐部的教学实践

大学生从生理和心理上日趋成熟,迫切需要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参与体育锻炼。同时大学生通过初、高中教育已在运动形式,运动技能上具备了专项教学的基础,因此,高校采用教学俱乐部形式进行体育教育符合教育发展的规律,努力寻求高校体育课的最佳教学形式,找出体育教学俱乐部教学的优越性,并积极将体育教学俱乐部教学的具体运作在实践中检验,在实践中完善。

1.分项教学。传统教学要实现体育教学俱乐部的教育目标是困难的。因此,我校大胆地进行了体育教学的改革。从1997年开始对原大纲进行三次修改,制定新的教学计划。通过多次教学的改革实验,在原来一年级开设基础课,二年级开设专项体育课,三、四年开设选修体育课的基础上,2002年底构建了体育教学俱乐部教学实施方案,2003年下半年开始了体育教学俱乐部实质性实践。新生一入学就自主选项上课,专项体育课学习由原来的一年增加到了2年或3年。教学内容项目,由原来的5项增加到了12项。开设了大学生喜爱的竞技、娱乐、健身及具有民族特色的运动项目(篮球、足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网球、武术、散打、健美操、体育舞蹈、轮滑、搏克)等。主要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和运动兴趣,提高学生专项运动水平。实验证明,教学形式灵活多样,既符合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又满足了学生的愿望,提高了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

2.分级教学。我们在体育教学俱乐部管理办法中制定了俱乐部实行等级制。因人而异分级教学,即:初、中、高三级。学生在选项时可根据自己的运动经历和运动能力的实际,并参照三级教学计划的内容、任务、要求及考核标准进行选择。另#1-,在该项无运动经历的学生通过初级学习,如想在该项继续提高一个层次,那么,就要达到基本合格线(升级线),否则不予升级,同时规定不准重复选择同项同级。

实验证明,这样分层次教学既体现了体育教学俱乐部“以人为本”的理念,又利于教师因材施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因学生专项技能参差不齐,顾此失彼的教育问题。更重要的是有力地调动和激发了全体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自信心和学习热情,提高了教学效果,加强了教学相长的互动关系,对教师加强教学研究,提高教学水平、业务水平,组织能力及角色换位也是较好的促进。

3.学生上课的自由度。是指学生上课的选择权,留给学生的时间空间越多,自由度也就越大,自由度越大灵活主动性也就越大,这就从主观上调动了学生参与俱乐部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当然自由度大了,教学管理的难度也就增大了,教师的教学任务也就加重了。

以往矛盾比较集中的就是在开学初的前几周学生专业课的选择上和体育课时间的选择上,所以经常出现撞车问题,而不得不调整体育课的时间。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方便于学生利用所剩无几的空余时间参与体育教学的愿望,我们采取了:(1)变以往教务处统一网上选课,为体育部及单项俱乐部专人负责组织指导学生选项报名;(2)教学时间从周一至周日,早8:O0时至晚7:O0时对学生完全开放自由选择;(3)为了使学生在课时要求上能够达到有关规定,灵活的采用,因事因故的误课,可在其他时间其他班的体育课补上;(4)允许学生在开课三周内试上课或做出调整(时间、项目、教师)。

实验证明,增加学生的自由度,既体现了在享受教育权力面前人人平等,又使学生有了一个宽松而满意的学习环境。

4.考试办法。更新考试观念,完善考试办法,体现“以人为本”重在参与教育宗旨,我们在考试上采取的基本方法是:(1)要求学生一学期出勤达到36学时,即可获得50分,无论什么原因请假,误课都应自觉利用便利时间补满36学时;(2)学生掌握的技、战术的技能和参加教学比赛,占体育课成绩的40分。学生的体育成绩除技术、技能、达标、技评占一定比例外,要与比赛挂钩。例如,排球、不仅要看其基本技术(传、垫、扣、发)动作的规范性,而且要看在实践中运用技术的熟练程度及比赛意识,配合意识,比赛中的实际发挥和进步幅度,从技术动作、体能、配合等方面综合评定专项分;(3)理论部分占体育课成绩的10分,主要是考查对专项运动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考试形式开卷。

四、阶段性实践结论

1.体育教学俱乐部教学是可行的,较传统体育课教学的优越性是显而易见的。

2.体育教学俱乐部教学按专项、分级教学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区别对待和学生掌握一技之长。

3.增加开放教学力度,上课时间既固定又灵活,使学生在宽松、自信、主动愉快的环境中参与和接受体育教育。

体育教学研究论文范文2

本研究对体育硕士教师进行了研究生培养方式的问卷调查,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58.9%的研究生教师在理论课程讲授中偶尔运用课堂讨论的形式,有21.7%的研究生教师在理论课程讲授中经常运用课堂讨论的形式,有19.6%的研究生教师在理论课程讲授中较少运用课堂讨论的形式。在运用学术报告形式方面,有54.3%的研究生教师在理论课程讲授中偶尔运用学术报告的形式,有30.4%的研究生教师在理论课程讲授中经常运用学术报告的形式,有15.2%的研究生教师在理论课程讲授中较少运用学术报告的形式。在授课形式方面,有21.7%的研究生教师在理论课程讲授中较少运用启发式的授课形式,有52.1%的研究生教师在理论课程讲授中偶尔运用启发式的授课形式,有26.1%的研究生教师在理论课程讲授中经常运用启发式的授课形式。有26.1%的研究生教师在理论课程讲授中从不运用研讨式的授课形式,有41.3%的研究生教师在理论课程讲授中较少运用研讨式的授课形式,有26.1%的研究生教师在理论课程讲授中偶尔运用研讨式的授课形式,仅有6.5%的研究生教师在理论课程讲授中经常运用研讨式的授课形式

二、吉林省体育硕士研究生培养方式

吉林省体育硕士研究生培养方式多数为导师负责制、研究生指导小组指导或二者相结合,多数院校对体育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教学实践、参加学术报告会、社会实践等方面做出了具体的规定,但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实施情况,研究生的利用情况并不理想,有待于改善。研究生教师在理论课程讲授中运用启发式的授课形式较理想,但在理论课程讲授中普遍较少运用研讨式的授课形式。

三、吉林省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式的再构建

体育教学研究论文范文3

【论文摘要】体育教育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增强体质,而且还可以向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心理素质,陶冶情操,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学校体育教学不仅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而且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

党和国家对教育十分重视,针对当前教育与社会进步相协调的现状,提出了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要求。这一具有战略意义的决策,明确了我国教育的发展方向。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中,体育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体育教育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增强体质,而且还可以向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心理素质,陶冶情操,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学校体育不仅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而且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

一、素质教育的含义

素质是指人在先天生理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教育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和社会实践而养成的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一般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和心理素质,它是知识能力的内化和升华。

素质教育就是以人类自身的身心素质为对象,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的现代基础教育。它是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促成人的社会化、现代化为宗旨,以正在成长中的学生为主体,以全面提高素质、发展健康个性为核心,以社会文化的传播和创造为手段,使学生素质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与培养的现代教育。

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使社会对劳动者所要求的各种必要的要素质量都能达到相应的水平和高度,使受教育者都能真正受到最佳的和最全面的教育,从而使每个劳动者个体都能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

二、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我国教改的主题。从整体意义上出发:“素质教育”就是提高全体国民身心基本质量的教育。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科技、教育、文化、信息将成为全球第一生产力。因此应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来讲,重要的不是讲求学到了多少知识,更不是学科成绩的高低,而是是否学会了自觉主动的学习,学会自我锻炼的能力,是否养成了终身锻炼的习惯和观念,是否具有随时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这些是21世纪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

21世纪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人随时面临选择,社会不仅需要有各种知识结构和各种才能的人,而且需要有丰富多彩的个性,有健康的体魄。有个性的人,往往能独立思考,有判断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有较强的意志和行动能力,这是21世纪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少的品质。所以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是时展的要求。

三、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1、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素质

不少教师多年来在教学工作中形成“应试教育”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教育观念难以自我突破,因此,学校要用现代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培训广大体育教师,使教师弄清什么是素质,为什么在当前形势下必须进行素质教育,使其提高素质教育的观念。教师要积极面对当前高速发展的社会,要不断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开展不同的体育教学与素质教育理论学习,使学校体育更好地为素质教育服务,推动体育教学和学校体育中素质教育的发展。在施教过程中切实贯彻素质教育,以适应新世纪教书育人的工作,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2、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素质教育是一种弘扬学生主体性的教育,其基本意义在于突出学生个性培养和发展。在体育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每个学生都生动活泼的参与体育活动。只有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主体性有目的的活动中才能完善和发展自身素质。教师在加强因材施教、区别对待的同时,认真对待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引导和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在体育教学中,尽量选用各种趣味性、竞争性、实用性、易学易练的项目,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在一定的统一要求的基础上,使每个学生主动的发展。既要有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目标,又要有反映学生个体差异的不同目标;既要增强全体学生体质、积极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也要在可能的条件下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3、为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

(1)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异思维。教师工作的本质在于创造。教师应根据体育学科的特点及所授课的内容,善于发现并采取措施,创造具有求异思维气氛的情景,提供途径,指出方向,通过灵活的、恰当的“设置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求异思维,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意见,互相交流,多向思考,使课堂不仅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还要成为师生交流情感、产生思想交锋、阐明个人观点,展示个人才华的主阵地,使学生的智力灵活性得到高度的发挥。

在体育教学中把学习一种新技术、新技能当作一个问题去唤起学生新的需要,给学生创造一个比较好的学习氛围,这样,学生对新技术、新技能才会感兴趣,印象深,使学生在激烈的撞击中溅起疑问“火花”。

创设问题情境应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既可以采用“启发式”,也可以采用“游戏式”和“发现式”,既可以面对全班,也可以面对个别同学,安排诱发思考的情境,提出引起思考的问题,使整个课堂充满积极创新的气氛,以激发学生向上进取的精神和创造力,有意识的鼓励学生求异意识,注意教学的探索性、动态性、综合性,提高发散思维的数量和质量。

(2)在教学中激发和引导学生展开思维。每个学生都有一定智力和能力的基础,教师在教学中把学生的智力与能力基础激发和调动起来,就能使学生的智力与能力受到锻炼、得到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根据系统、规律性的教学内容,经常向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不是盲目的学习和重复练习,而是有思维、有目的的活动,就能使学生在这种学习活动中既掌握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又锻炼和培养了学生的智力与能力。例如:在田径课教学时,提出了“后蹬跑和跨步跑的区别在哪里?”这个问题让学生考虑,同时组织学生观察这两个动作,学生很快发现跨步跑的后蹬角比后蹬跑的后蹬角大,跨步跑的摆动腿的大腿比后蹬腿的摆动腿的大腿抬得高,跨步跑时整个身体腾起高、重心抛物线轨迹也大,进而让学生考虑两者的作用。经过提问、观察、思维,学生把两者区别弄得很清楚。学生从理论上弄清了问题,在技术上也进一步得到提高,使智力与能力也从中得到锻炼和发展。

(3)培养、提高学生各种能力,产生创造性效果。加强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是现代社会和科技文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在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培养提高学生的能力,包括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尤其是将知识应用于实践的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学生的创造力不是凭空而生的,它依赖于扎扎实实的基础知识和熟练的技能,更离不开逻辑思维的能力,它是在逻辑思维不断发展的同时产生和发展的,只要引导得法,每个学生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得到培养。在体育教学中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的基础上,能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例如,在篮球教学中开展游戏活动,教师把原则、方法、注意事项讲给学生,让同学们自己去发挥,不管水平如何,通过开展趣味活动,调动女生的积极性,终归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总之,在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新世纪到来之际,这种要求已变得更迫切。在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出了大量具备良好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的专项人才,不久的将来,定能适应社会的要求,成为当代各项事业发展的主力军。

【参考文献】

[1]苏克娜.对体育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几点认识.吉林体育学院学报,1998.(3)86.

体育教学研究论文范文4

1.1教学观念滞后大多数技工学校总仍然存在“轻实践重理论”或者理论和实践“不挂钩”的问题,对于计算机这种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其顺利发展。由于技校管理层不重视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不愿意配备硬件设施,学生想实践但是缺乏条件;部分院校计算机教学的教学观念滞后,认为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是相互独立的,造成实践和理论脱节。计算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要满足社会需求,就必须不断更新教学方式和教学观念。对于上述技校,即使学生掌握了大量的理论知识,依靠理论知识获得了计算机等级证书,但是一旦参加工作,轻视实践的教学方式的短板就显现出来了。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势必会有更高的人才需求,对人才的综合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2教材、课程结构不合理目前,我国技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教材和课程结构不够合理。对于计算机教学,应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和学生的水平选择,但是很多技校更换教材的周期很长,部分院校的实践教材和理论知识教材分开,很难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再者,计算机技术发展突飞猛进,并且和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逐渐紧密,但是技校没有注意到这一点,教材内容滞后。举例来说,传统的HTML制作的网页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CSS、Javascript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泛,但是大多是技校计算机教材缺乏这个方面的内容,不能与时俱进,陈旧的知识也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即使进入社会,技能和社会需求也是脱节的。

1.3教学方式枯燥无味兼具实践性和理论性,这是计算机教学具有的特点,在实际学习过程中,也要求学生实践和理论相结合,这就是技校提倡的一体化教学方式。纵观现今的技校计算机教学,大部分仍然是“填鸭式”的知识灌输,学生在教学中非常被动;理论知识讲解完后,教学习惯给学生布置作业。这种教学方法枯燥无味,过于单一。计算机知识是比较抽象的,如果缺乏实践,也就缺少了由“抽象知识”到“具体知识”的转化过程,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很多技校缺乏足够的硬件设施,教师也不愿去转变教学方法,认为这是浪费时间和精力,落后的教学方法严重阻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1.4管理方式有缺陷大部分技校已经建立了机房,能够满足学生最基本的计算机操作需求,但是在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有病毒、垃圾等,由此产生计算机死机、系统损坏等问题,长此以往,计算机损毁严重,对于技校来说,这是缺乏有效管理的体现。

2.一体化教学方式的具体实施

2.1树立对教学对象的正确态度相比于高中生,技校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方式都有较大差别,技校学生的智力特点比较特别,并别偏重于形象思维,通过教学可以培养为实践性技术人才。对于高中生和技校学生,势必不能采用相同的培养方法,所以,计算机教学的课程安排、教学组织等都要针对技校学生做具体安排。对于技工学校的学生来说,走入社会得到好的工作是主要目标。对于技工学校来说,转变教学观念和方法是当务之急,技校应根据社会需求,培养学生的自我提升能力,做到理论知识实践操作技能的双向培养。对于教师来说,在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自己的“导学”作用,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更加重要,一方面,教师应尽力提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另一方面,将一体化教学观念落到实处,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而不仅仅是提高考试成绩和获得计算机等级证书。

2.2开发一体化教学课程目前,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是让学生知道“怎么做”而不是“为什么”,和教材的编写思想不相符合,造成计算机教学中存在问题,也不符合技校学生的思维特点。对于技校来说,开发一体化教学课程非常重要。现在的计算机教材,只是按部就班的讲解软件使用方法,将具体的操作方法列举出来,内容较为枯燥,学生即使掌握了,也没有很大帮助,因为他们没有获取实质性的计算机知识。技校应采用和实践结合较为紧密的计算机教材,让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将知识和实践联合起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计算机教学中,教材仍然是最重要的工具,技校应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学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材,优质教材应注重“工学一体化”,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案例而不仅仅是枯燥的理论知识,通过任务式的内容引导学生学习,教材内容难易适中。设计一体化教学课程,教师应注意几个方面。教材中应有具体案例,并且案例要有较强的实践性、针对性,更加生活化,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各个案例之间应联系紧密,能够形成教学系统,应按照学生水平由易到难的设置。为学生设置上机课程,让学生有更多机会锻炼实践操作技能。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2.3设立一体化计算机教室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在多媒体教师中讲解理论知识,然后让学生在机房中自己操作,虽然教师详细讲解了计算机的操作方法,但是到了机房,学生可能又忘记了,教师可能还要重新讲解一遍,费时费力,效果也不好,事倍功半,再者,这种教学方式也不符合技校实践技能为主的教学观念。技校应为学生设计一体化计算机教师,有两种方式。第一是在机房计算机中预装多媒体控制软件,教师可以控制学生的计算机,在学生屏幕上演示具体的操作方法,学生的记忆会更加深刻;第二种是在机房中设置投影仪和幕布,教师利用投影仪、幕布和计算机,变讲解边操作,真正实现理论和实践操作相结合。这种教学方法更加灵活生动,教师能够发现学生在计算机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并加以解决和引导,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

2.4运用分组、分层、合作的教学方式对于技校学生来说,由于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对计算机知识的了解程度也不尽相同,在实际教学中,有的学生对教学内容可能已有一定了解,但是有些学生却根本不知道,要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就必须进行差异化、个性化的教学,教师应该依旧学生水平对学生进行分层,即1、2、3三层,每层选择一到两个学生作为小组长。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以知识水平最低的第3层学生为基础,着重培养第2层学生,适当的给1层学生增加练习难度。学生分组学习,遇到问题和困难可以小组讨论解决,教师也应该给与适当的指导。这种学习方式充分发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提高自己水平的同时又能够帮助别人,这种差异化的教学方式,能够满足每个学生的需求,教学效果较好。

3.结束语

体育教学研究论文范文5

一、体育锻炼能增强体质

体育与其他学科一样,都是正式的教学科目。是我国学整体的一个部分,也是我国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从小学中学一直到大学的课程中都设有体育课,由此可见体育学科既是一门基础课程也是学校教育各个阶段的一门必修课,同时也是各科教学中课时安排最长的一门学科课程。

体育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体育对培养学生运动参与意识,增强体质与提高学生健康水平,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及培养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体育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增强体质,通过体育锻炼,能改善中枢神经系统,能改善大脑的机能还能使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达到平衡,从而促使人们头脑冷静,思维敏捷。通过体育锻炼能促进血液循环,提高心脏功能。通过体育锻炼,能改善和提高人体呼吸功能,促进人体骨骼的生长和发育,改善和提高人体的肌肉质量。能防止心理疫病,通过体育锻炼。能为强健的体魄打下坚实的基础。健康的身体能增强和提高人们在激烈竞争中的竞争能力和生存能力,能提高现代人的生活品位和生活质量,是衡量一个人成功与成才的重要标准之一。

二、一个人的成功与成才必须要德、智、体等全面发展

人才的培养,主要是对一个人的智力和品德进行培养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智育和德育。智育即是指传授知识,培养人的各种专业技能。德育是塑造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也就是说教会学生学会做人。教育最重要的功能是陶冶人性,铸造健康饱满的人格。学会做人是立身之本,学习知识,掌握知识是服务社会的手段,如果重智轻德,忽视思想品德的塑造,必然导致学生发展具有片面性,甚至某些学生具有人格缺陷。光有知识有技能是远远不够的,有德无才要误事,有才无德要坏事。一个没有文化,没有技能,不能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固然不好。然而,一个有知识,专业技能极强的人如果干危害社会的事情,那么就是一种灾难了。

做人、情感、人性、人格的教育都是德育的范畴,应占有优先的位置。而体育教学却与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的培养密不可分,通过体育教学可教会学生做人求善养德,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优秀品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要求体质好的学生去帮助体质差的学生完成任务,教育学生在课堂内做好人好事,帮助有困难的同学解决问题,并教育学生树立见义勇为。敢于与坏人坏事做斗争的思想,培养学生为他人服务的意愿和行为。使学生从小培养成一种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通过体育教育可养学生善良正直的品格,团结合作的精神。通过体育教学可培养学生尊师敬长,爱护体弱者,可教育学生做事公正、为人和善。不损人利己,不投机取巧、爱护公物。体育教学靠师生合作、靠学生之间合作,只有一个团结合作温暖的集体,才能凝聚人心,取得好的成绩,为集体争得荣誉。因此,学校在加大对学生德育、智育教育的同时也应加大对学生体育的教育,一个人只有德、智、体等全面发展,才能顺利的通向成功的坦途。

三、体育能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和竞争意识

体育是以克服一定的困难和障碍为特征的身体活动,有的体育课程很苦很累,要求学生必须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必须具备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品质,体育运动常常意味着竞争、意味着达到某一级运动水平或体育锻炼标准,而这一过程则要求学生付出努力与汗水,体育运动的激烈与艰辛使参与者必须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能磨练人的意志、并为之付出极大的努力。通过体育教学、可教育学生对自己应做的事自己要坚持不懈,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和毅力、教育学生对失败挫折有一定的承受力,培养学生胜不骄、败不馁、顽强拚搏的优良作风、培养学生面现实、自尊自信、公正诚实、促进个性完善和人格健全、预防不良心理品质的形成。因此,学校体育是培养学生意志品质的重要途径。长期坚持参与体育锻炼运动训练能培养学生勇于拼搏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坚忍不拔、持之以恒的优良意志品质。

同时,由于体育活动本身就具有竟争性的特点,体育活动正是以竟技抗争的形成和丰富多彩的内容吸引着人们前来参与。在体育活动与竟赛的全过程中,始终贯穿着合作、竞争与奋发向上的精神。包括在一般的体育与游戏中,也充满着你追我赶、争强取胜的竟争。

四、体育教学能增强人们的心理素质、促进人们心理健康

对于现代人来说,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一样显得十分重要,体育似乎与心理健康有着一种天然的联系:“心理的基础是生理”。体育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是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人不是一个简单地、孤立地不受外界环境影响而进行特定的新陈代谢过程的生物体,而是不断与身体环境和生活过程中不断地对各种环境刺激有选择地、相应地作出各种生理、心里反应。换言之,在实践中人们逐渐认识到,人是一个生物的人、心理的人,和社会的人的有机整体。人的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是交叉影响的,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身理上的缺陷往往使人烦恼、焦躁、抑郁、灰心及绝望。影响其情感、意志及性格等,形成各种不正常的心理状态,进而影响其心理健康。因此,通过体育锻炼可达到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健康水平的同时,也能为学生打好良好的心理健康基础,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五、体育教学能促使学生成功和成才

体育教学过程中包含着两个重点:一是促使人们的内发性的自尊、自强、自爱、自我价值的实现;二是促使人们的身心健康的发展。体育教学可通过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学习过程使他们多方面的需要得到满足和实现,体育教学不仅以发展学生的身体为满足,还能从广泛的领域培养他们适应未来新生存环境的各种能力,成为能够适应未来生活需要的现代人。

通过体育教学可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同步、协调的均衡发展,体育活动有利于学生情感的发展,树立坚强的意志品质,养成良好的性格;体育运动有利于学生发展人际关系,增强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增强人与社会的联系;有利于学生竞争意识与合作精神的培养,从而促使人们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中成功和成才,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体育教学研究论文范文6

关键词:学术伦理;交互主体性;学术共识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06-0065-02

交互主体性理论有利于学术共同体内部成员学术共识的达成,交互主体性孕育的学术伦理实践的践行能够有效预防学术腐败的生成。学术共识使学术共同体得以形成,学术共同体依靠共同的学术共识来维持学术共同体的生存。学术共同体对理论认识的承认,即需达成学术共识。学术共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理论工作者不应该盲目跟随学术共识,要有自身独立自主的判断能力和辨别能力。主体间性的交往实践主旨在于重建生活世界的交往理性。交互主体性理论强调交往实践过程中,交往主体之间的共识达成,而且共识的达成出于自愿的原则,共识达成的交往行为本身就是一种相互理解行为。

一、 交互主体性理论的学术伦理支点

(一)交互主体性理论的内涵

交互主体性理论是克服技术理性弊端,通过主体与主题之间在交往实践过程中的有效沟通,来克服异化,进而建立起主体与社会、主体与客观、主体与主观之间的有效交流,交往理性是技术理性批判的重要维度,主体间性的交往实践主旨在于重建生活世界的交往理性。交互主体性理论强调交往实践过程中,交往主体之间的共识达成,而且共R的达成出于自愿的原则,共识达成的交往行为本身就是一种相互理解行为。

(二)交互主体性理论的提出

交互主体性理论是为了解决当代人类不断征服自然界,而造成的自身困境,如水资源匮乏、雾霾等生存困境,而提出的克服主体欲望无限膨胀的哲学理论。交互主体性理论又称之为交往理性理论,是主体之间在确立人类自身生活世界过程中,对自然界、人类社会等的态度和观点的一致性的取得。交往理性不是对人类生活于其中的世界的占有和控制,而是确立人类自身主观世界与人类生活于其中的客观世界的一致性,即重构生活世界的合理性。交互主体性理论强调主体之间为共识的达成需要广泛的交往空间。当代人类社会的弊端在于把自身建立在钢筋水泥的房子里,减少与外界接触的机会,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更多采取剥削、掠夺的态度,人类不断沉醉于自身的科学技术水平的节节攀升,忽略了一点认识,那就是人类不是自然界的中心,更不是宇宙的主宰,人类从匍匐在上帝脚下的可怜被造物开始人类自身觉醒的路上渐行渐远,最终人类把自身成功的塑造成砍掉人类自身的牵绊,把自己束缚于钢筋水泥的建筑物之中,无法去理解和解读世界,更无法建构人类生活于其中的合理的生活世界。人类借助于发达、便捷的科技和通信手段,而忽视人与人之间真正的交往和沟通,人类把自己囚禁与钢筋水泥的孤岛之上,切断人与自然界、人与社会之间的真正交流和沟通,而交互主体性理论的主旨在于重构主体之间的交往实践,拓展主体之间交往的空间,冲破交往实践的藩篱,进而重建人类生活世界的开放性,重构人类生活世界的持续性和生存性。

二、学术共识是交互主体性的学术伦理的实践体现

学术共同体就是人们通常意义上所认为的同行,同行在科学理论评价过程中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同行评议是学术理论获得社会认可的首要前提性的社会活动。学术共同体内部同行评议存在人为因素,就会存在人为因素的影响。学术共同体内部的同行评议有自己的管理体制,如论文评价等,与此同时,学术共同体的学术专业性越来越强。

(一)学术共同体

学术共同体对理论认识的承认。以学术派别为依托的学术共同体,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但同时,不同派别的理论观点之争,也会阻碍学术共同体内部学术共识的达成。学术共同体内部都遵循自身的学术伦理,即自己的学术伦理规范。学术共同体就是人们所认为的同行,同行评议在学术活动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学术共同体内部的不同学派,在学术进步过程中起到了不可限量的作用。

(二)学派

学派是学术共同体的现实表现形式。学派是学术共同体在学术活动中的科研合作,学派在学术共同体中,是学术活动的展开形式,在学术共同体内部学派遵守共同的研究方法,学术共同体成员有着共同的研究习惯,不同学派之间存在竞争,学者之间用学派结合在一起,有着共同的学术倾向,不同学派之间存在竞争,维护学术自由。

(三)学术活动

学术活动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是学者创造性思维的显现。而创造性思维不可能是闭门造车,而是来自于学术共同体成员的思维碰撞。即使学术共同体成员遵循共同的方法论和规范,并不意味着学术共同体成员思想处处保持一致,也会出现各种分歧,学术讨论就显得尤为重要。学术讨论能够激发学术共同体成员潜在的思维火花,促进新的学术活动实现质的飞跃。当然,科学认识活动在西方经历了黑暗的中世纪之后,摆脱了对神学和意识形态的依附,取得了独立的存在形态,实现了学术自由。学术自由为学者阐明自己的理论认识提供了生存的学术空间,尽管,任何一个新的学说的诞生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是需要艰苦卓绝的抗争的,但是毕竟保证了自由的学术论争的氛围,承认了不同学派之间的存在和竞争,体现了学术认识活动的社会进步性。

(四)学术成果的发表

学术成果的发表是学术活动争取社会承认的重要步骤。任何学术活动要想获得社会承认,就都要发表,为同行和社会所了解。如果学术成果不发表,就无法被同行所了解,更谈不上社会承认。但并不是所有有见地和创新的学术成果都会得到发表,常常会受到社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总之,学术理论不在于必须被证实,而在于学术理论本身的理论魅力和理论潜力,不能被证实的学术理论依然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成为学术共同体掀起的新的学术革命。学术共同体在确认学术的实际活动,对学术的确认是需要同行来评议的,即需达成共识。学派是学术共同体的理论组织表现形式。学派是学术共同体精诚合作的思想指导,在面对外部质疑时强有力的精神支柱,是学术共同体活动的积极组织形式。学术成果的发表是学术活动争取社会承认的重要步骤。

三、交互主w性伦理是解决学术腐败问题的学术伦理基础

学术伦理是从伦理学的角度研究预防学术腐败问题,而且是解决学术腐败的问题的关键点。学术不可否认是学术共同体的成员研究成果,而且是学术共同体的特殊劳动成果,是推动社会不断进步的不竭动力和源泉。由此不难推断出,学术伦理不仅是个人学术成果创作过程中的个人主体学识与德行的个体伦理,还应包括学术共同体成员的个人主体学识与德性的共同体伦理,同时更是学术共同体成员所应具备的职业伦理。要想从源头上预防学术腐败问题更应该切实加强学术伦理问题的构建,学术伦理问题是学术腐败问题研究的理论基础。前苏联的教训给我们的启示是,只有实行学术自由才能真正推动学术的进步。没有人能够保证对学术成果的评价是准确无误的,权威性的评审制度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学术的发展,允许各种学术观点自由争论,创造宽松的学术氛围,才会真正促进学术活动的进步。

学术理论不在于必须被证实,而在于学术理论本身的理论魅力和理论潜力,不能被证实的学术理论依然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成为学术共同体掀起的新的学术革命。学术共同体在确认学术的实际活动,对学术的确认是需要同行来评议的,即需达成共识。学派是学术共同体的理论组织表现形式。学派是学术共同体精诚合作的思想指导,在面对外部质疑时强有力的精神支柱,是学术共同体活动的积极组织形式。学术成果的发表是学术活动争取社会承认的重要步骤。理论界主体性哲学向主体间性哲学转向研究为学术伦理问题提供了理论支撑,同时,交互主体性伦理是学术伦理的理论基础,学术伦理的有效构建能够促进学术腐败问题的良性解决。

理论界主体性哲学向主体间性哲学转向研究学术伦理问题提供了理论支撑,同时,交互主体性伦理是学术伦理的理论基础,学术伦理的有效构建能够促进学术腐败问题的良性循环。而交互主体性理论强调主体之间相互表达的真诚性和语言表述的确定性,交互主体性理论强调主体之间在表述生活世界过程中的表述的真诚性,表达的真实性,而这恰恰是学术伦理表达的真实性是同出一辙的。学术理论要求学术共同体或者个人能够如实描述生活世界,对生活世界的表达出自自身的真诚性,语言描述的确定性,基于此基础上形成的学术伦理实践即是交互主体性伦理实践,是交往理性在生活世界的现实表述,更是主体之间的共识,而这也正是学术共同体成员所应遵循的学术伦理。

参考文献:

[1][德]尤尔根・哈贝马斯;曹卫东译.交往行为理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21.

[2]任平.交往实践的哲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6.

[3]俞吾金,陈学明.国外哲学流派新编[M].北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