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学设计模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学设计模式范文1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Teaching Design Mode of Micro Teaching
FENG Yuping, GAO Yong, LI Pengfei
(Information Management Center, The PLA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Zhengzhou, He'nan 450001)
Abstract Daily topic teaching mode is more complex, micro-lesson generation, can effectively decompose its simplification, through timely and effective feedback to create a rational and scientific training methods and training environment for the trainers. Micro-teaching instructional design model is to establish the principles on the basis of instructional design. This paper conducted a detailed analysis.
Key words micro teaching; teaching design mode
1 微课教学的主要特点
(1)教学时间较短:组成微课的关键是教学视频。视频根据中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选用,微课的课长一般都是5~8分钟左右,时间不适合过长,不要超过10分钟。我们平常传统的课长都是40~45分钟,相比较而言,微课还可以称之“课例片段”或“微课例”。(2)教学内容较少:对于传统课堂相比,“微课”的问题比较集中,主题更为突出,更符合教师的需要:“微课”主要是为了在课堂教学中突出某个学科知识点的教学,或是在课堂中其中一个教学环节或教学主题的教学,相对于传统课程一节课需要完成的多且杂的教学内容,“微课”的内容会非常精简,所以又可以叫做“微课堂”。(3)资源容量较小:从大小上来说,“微课”视频及配套辅助资源的总容量通常在几十兆左右,视频格式必须要是支持网络在线播放的多媒体格式(如wmv,rm,flv等),可让师生流畅地在线观看课例,查看课件、教案等辅助教学资源;而且也可以很方便地将教学资料下载和保存到移动设备(如U盘、MP4、手机等)上,从而实现“泛在学习”、移动学习,非常适用于教师的观摩、评课、讨论和研究。(4)资源组成/结构/构成“情景化”:使用资源方便。“微课”在内容的选取上要保证突出主题,明确指向,“微课”的内容要尽量完整。它是以教学视频为基础,将教学学案,课堂上的多媒课件,课后的反思和学生的反馈信息以及专家的点评等和本节有关系的教学资源整合起来,创造一个内容丰富,多样化的“课堂资源包”营造一个真实丰富的“微教学资源环境”。
2 微课教学的教学设计原理
2.1 目标控制原理
教学设计方向受诸多方面的影响,尤其是受教学目标影响更甚,教学目标在指导教学活动设计的同时也是教学评价的主要依据。微课教学训练中的任一项教学内容都必须以教学目标为核心。从上文分析可知,微课教学目标不同于平常科目的教学目标,它具有双重目标,即:课堂教学与技能训练。微课教学的目的,即实现第一目标的同时,使学生学会活学活用,灵活掌握教学技能。所以,微课教学设计的前提是要先完成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
2.2 系统设计原理
教师、学生、课程、物质是组成微课信息的主要条件,它是比较复杂的课堂教学的子系统,其中包含很多教学要素。因此,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微观层次的教学系统即是微课教学,微观的教学传播过程即是微课教学设计的研究对象。教学方法与思想在所有的学科中是最为关键和最受重视的,微课教学设计过程中更要重视体现出教学方法与思想。在进行微课教学设计时,以系统分析技术—形成制定—选择教学策略这个模式,最后再进行问题解决策略的优化技术及评价调控技术,最终得出最优教学方案,此方案能高效解决复杂的教学问题,使教学效果更明显。
2.3 优选决策原理
程序、方法、形式和媒体等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教学策略,即对完成制定的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活动的全方面考核。教学策略不刻板相对比较灵活,具有指导作用,没有硬性规定,使教学理论和教学活动更好的发挥具体化和概括化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不同的教学策略针对不同的教学目的,这样才能最快的达到教学目标,发挥最大的作用。因此,在教学策略的选择上要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
2.4 反馈评价原理
反馈与评价在教育传播的过程中占据主导位置,教师与学生之间基本上没有交流过程,是单纯的教育传播,而反馈与评价可以产生和加深师生之间的互动与教育,教师要对信息传播所带来的效果和产生的作用深刻理解,第一时间得出学生们学习知识的情况,并作出相对应的评价,改进原有的传播方式。将先进的科技手段运用到教学中进行知识反馈是微课教学的主要方式。当微课结束后,授课者根据自己的课堂记录和同学、指导老师做深一步的讨论,从中反馈出更多的有价值的信息。努力的提高教学技能,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课堂中得到更多的知识。所以,我们要将教学方法和课堂设计的原理正确的运用到微课设计中,这样就会提高微课的使用效果。
3 微课教学的教学设计模式
在教学设计的基础上,将教学技能训练的特点融合其中,通过系统的分析,我们可以创设初一个新的教学设计,其教学模式则更加符合微课的教学技能训练。微课的教学设计的步骤一般是以普通的课堂教学过程为基础模式,再与微课的教学特点相结合,
微课教学的设计模式分为前期分析,确定教学策略,微课试行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既为根据对教材和大纲的分析,分析教学内容和接收教学内容的人,说明教学和训练的目标;第二阶段是要在课堂教学中对教学策略进行确定,如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制作教学媒体,设计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以及技能的训练;第三阶段为所设计的微课要进行试行,通过及时的反馈进行相应的修改。可根据以下四点进行操作:
3.1 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
微课教学的技能训练,围绕教材内容,客观有目的组织训练内容。受训者对教材内容上的理解、认知和探究的能力是确定教学设计的好坏的关键。
3.2 教学内容分析
在教学大纲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情况和教学目标整理教学内容,教学设计。在整理时要注意学生的掌握程度,突出重点,以便可以达到我们的预期效果,甚至是超越预期的效果。微课的教学虽然只是涉及了一个问题,或者一个过程,但是这一教学内容也是知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必须要明确这一问题在其中的重要性。
3.3 学习者分析
教学设计要有着重点,突出学习者分析,并且,在这过程要注意分析教学内容,不能忽略任何一个要素:确定目标体系、确定恰当的教学策略、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评价方法和工具的分析制定。微课教学训练的过程中,进行课堂师生互相作用的模拟训练,微课教学训练时的学习者由受训师范生的同伴来扮演,学习者分析的重要性不亚于一般的课堂教学设计。
3.4 教学目标和训练目标的阐明
教与学日常活动的重要评价都要参考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也是需要参考教学目标。微型课有两个技能训练的目标,一是把知识点根据教学的内容分为若干个,要想每个知识点都能达到预期的高度,可以根据行为动词的描述来完成。二是训练的技能目标要明确。
4 总结
高职院校的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能力通过微课的教学方式得到有效的培养和训练,在高校的教学中富有很大影响力和特色。建构并运用微课教学的教学设计模式,丰富了微课教学的理论支持,实践结合理论,把微课教学与传统教学有效合理地进行结合。
参考文献
[1] 陈传锋.微课教学[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
教学设计模式范文2
一、创设有效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整个地球”.在教学设计中,这个恰当的“支点”就是有效的教学情景.数学新课程为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创新留下了足够的空间,所以我的体会和做法是,教师可以结合教学三维目标,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运用自身的知识储备,已有的教学经验,生活经验,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设计这样一个“支点”,以此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吸引学生的探究心态,进而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组织积极的合作探究,鼓励学生展示自我
“探究源于问题”.在数学课教学设计中,探究活动的 “切入点”是什么?何时组织学生进行探究?那些是有效的合作探究?以及如何调动学生探究活动中的积极性等?无疑都是我们常常遇到的问题.我的体会和做法是:设计恰当的探究性题目,在学生有疑,而又不能释疑的时候,组织合作探究,是调动学生积极动手动脑参与高效学习的“切入点”.如学习了平行四边形及三角形的中位线性质之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题目.
例1 如图1,四边形ABCD中,点E、F、G、H分别是AB、BC、CD、DA的中点,依次连接E、F、G、H,得到的四边形叫中点四边形(1)求证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2)当四边形ABCD是等腰梯形时,它的中点四边形是形?(3)当四边形ABCD变成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时,它的中点四边形又是 形?(4)根据观察探究,请你总结出中点四边形的形状是由四边形的什么决定的?
学生对(1)、(2)的证明都不存在问题,可在解决(3)时出现了困惑,此时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学生不仅掌握了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而且对特殊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也加深了理解.我们常看到一些探究课,教师的引导漫无目的,学生的探究抓不住重点,课堂流于形式效果不佳.因此,探究课教学中应特别重视这一环节的研究和设计.
三、灵活及时的当堂训练,引领学生挑战成功
当堂训练是探究课教学中,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必要环节,通过练习和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学生对数学新知识,新方法的理解,促使知识的内化和正迁移,从而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我的做法和体会是,设计由简单到复杂,由特殊到一般的训练题组,引领学生在品尝成功的同时,更加积极的进行探究学习,例如,教学“比例的性质”时,我设计了如下训练题组,对等比性质进行了训练检测.
1.如果 a b=
c d= e f=2,那么
a+c+e b+d+f= .
2.如果 a b=
c d
= e f且b+d+f≠0,那么 a+c+e b+d+f=
a b成立吗?
学生对题目(1)容易完成,但对于题目(2)老师只要稍加点拨,也容易完成,此时可引导学生总结证明的方法,为解决题目(3)奠定基础.
3.如果a b=
c d= e f…
m n
且(b+d+f+…+m≠0),那么
a+c+e+…+m b+d+f+…+n= a b
也成立吗?
若在解决题目(3)的过程中,能
让学生经过探究总结出“K值法”这一巧解比例问题的方法,那么对解答题目(4)、(5)就会有很大的帮助.
4.若5x∶y∶z=2∶3∶4且2x+3y+4z=36求x、y、z各是多少?
通过设计训练题组,不仅可以让一部分学生能够吃得饱,而且还可以让另一部分学生学会跳起来摘着吃.我们也常看到一些数学探究课,由于训练题目设计不恰当,简单的简单,复杂的复杂,没有梯度,缺乏针对性,学生练习的积极性不高.因此,教学设计中应抓好这一环节.
教学设计模式范文3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模式信息化教学设计创新人才
1引言
计算机网络的飞速发展日益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学习方式。从全球范围来看,信息化教育的改革浪潮一浪高过一浪:美国总统克林顿1997年国情咨询中提出,在2000年之前,要把每间教室和图书馆都联到Internet;法国于1998年初公布:“将法国社会带入21世纪”的计划,要求法国所有学校全部实现计算机化;德国在1997年也执行教学应用因特网信息资源的计划等等,都说明了发展信息化教育是大势所趋。中国教育也面临一个e化的时代,一个变革的时代。
2信息化教育的概念和特征
信息化教育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教育体系,包括教育观念、教育组织、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育技术、教育评价、教育环境等一系列的改革和变化。信息化教育具有以下显著特点:
(1)教材多媒体化。教材多媒体化就是利用多媒体,特别是超媒体技术,建立教学内容的结构化、动态化、形象化表示。越来越多的教材和工具书变成多媒体化,它们不但包含文字和图形,还能呈现声音、动画、录像以及模拟的三维景象。
(2)资源全球化。利用网络可以使全世界的教育资源连成一个信息海洋,供广大教育用户共享。它有许多类型,包括教育网站、电子书刊、虚拟软件库、新闻组等。
(3)教学个性化。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构建的智能导师系统能够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特点和需求进行教学和提供帮助。
(4)学习自主化。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日益得到认同,利用信息技术支持自主学习成为必然发展趋向。事实上,超文本/超媒体之类的电子教材已经为自主学习提供了极其便利的条件。
(5)任务合作化。学生通过合作方式完成学习任务也是当前国际教育的发展方向,信息技术在支持合作学习方面可以起重要作用。
(6)环境虚拟化。教育虚拟化意味着教学活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脱离物理空间时间的限制,这是信息化教育的重要特征。包括虚拟教室、虚拟实验室、虚拟图书馆等等。
(7)管理自动化。计算机管理教学(CMI)包括计算机测试与评分、学习问题诊断、学习任务分配等功能。
3信息化教育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观念、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过程的稳定结构形式。教学过程中主要包含教师、学生、教科书和媒体四个因素,这四个要素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形成稳定的结构形式。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是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认知结构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学习主体的帮助者、引导者与促进者。由学生、教师、教学信息、学习环境构成了信息化教育的教学模式结构(见附图)。
信息化教育的教学模式可描述为,以学生为中心,学习者在教师创设的情境、协作与会话等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和运用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指导者与组织者,意义建构的促进者和帮助者;信息所携带的知识不全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客体);学习环境包括“情境”、“协作”、“会话”等要素。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学习小组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会话协商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和学生是互动关系,正所谓教学相长。信息化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区别如附表所示,传统教学模式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而信息化教学模式是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与教学设计是密不可分的。信息化的教学模式必然要求有高质量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与之相适应。
4信息化教学设计
在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简称为“信息化教学设计”。具体说,信息化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促进以学为中心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充分地、恰当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以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信息化教学设计包括教学计划的设计、教学计划的执行、教学活动的评价与反馈。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目标是帮助全体教师在自己的日常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业成就。
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法很多,像基于信息技术的研究性学习、资源型学习、英特尔未来教育、苹果明日教室、WebQuest、“拾荒式”教学设计等,无论教学的方式方法怎样,信息化教学设计关注的基本点是,基于国家课程标准、基于教育信息化环境,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学习成绩。信息化教学设计没有固定的模式,是教师发挥自己创造力的广阔天地。主要是通过案例学习来模仿、分析、移植、创新,反复实践、反思、总结,逐步掌握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技能,提高教学质量。
设计出高水平的信息化教案,不仅是技术的应用,更重要的是思想的体现和渗透。
由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展示的中、美老师分别制作的同名课件《影子》,给笔者印象很深。由中国某师大附小老师制作的《影子》曾获全国“金海航”杯多媒体大奖赛二等奖。它采用office软件,以动画的形式,配以欢快的音乐、学生的朗读,将小学一年级的课文内容——人与影子的关系展示出来。其目的就是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课文内容。而美国教师的《影子》课件就很简单,只有一天中影子变化的动画设计、影子变化的测量数据、影子的照片、有关影子的知识等内容,其界面也很简单。它给学生们留下了极大的思考余地,甚至使学生们立刻产生了一种愿望:到太阳上去,看自己的影子。《影子》的较量,关键不是技术,就在于开发思想。如果从开发平台、制作技术方面讲,与国外教师之间的差距并不大。国内课件多是再现书本知识的呈现式学习,学生足不出户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声音、图像、色彩了解许多课文的知识。虽然课堂容量大,精美的界面能吸引学生,但学生仍然在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教育,没有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5结束语
走进信息化时代,观念要改变。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校校通”已初见成效,学习资源库正发挥着其庞大的信息资源优势。对于我国广大教师来说,面临正在迅速到来的教育信息化浪潮,要认清教育改革的方向,更新教育观念,并且懂得如何利用技术来支持教育改革和促进教育发展,是十分必要的。信息化教育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与方法的研究与实践,必将推动中国教育改革进一步向纵深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德亮,黎加厚.博士谈教育信息化[J].中国电化教育,2003(5)
2黎加厚.创造教育信息化环境中学生和教师的精神生命活动——教育信息化的“生命环境观”[J].电化教育研究,2002(2)
教学设计模式范文4
关键词:微课程;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TP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00(2013)006-0157-03
作者简介:黄燕青(1988-),女,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远程教育资源开发。
0引言
一位名叫萨尔曼·可罕的年轻人在给小孩巩固功课的时候,为了方便,将视频传到网上供他们自主学习,随着点击率的提升,他开始思考这种教学方式的优势,逐步创立了他的可汗学院。在可汗学院视频教学影片的启发下,许多教师尝试着改变以前的课堂教学方式,让学生课前在家观看视频,把握课程的重难点,同时通过适当的练习来评价学习的掌握程度;然后在课堂上,将精力集中在解决问题以及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协作交流上。这种方式的教学便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过程一般包括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两个阶段。知识传授是教师通过课堂中的讲授来完成的,知识内化则要求学生在课后通过作业、操作或实践来完成。在翻转课堂上,这种教学形式受到了颠覆,在各种技术的辅助下,知识传授在课后完成,知识内化则在课堂中通过教师的协助和同学的协作而完成,翻转课堂由此形成。
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在2008年秋季首创了“微课程”的概念,也就是运用建构主义形成的、以移动学习或在线学习为目的的实践教学内容,在翻转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起到了良好的辅助与促进作用。
1翻转课堂意义
翻转课堂正成为教育信息化和教育创新话题之一,许多学者开始了翻转课堂的研究,近日ClassroomWindow了一项翻转课堂应用调查报告:1.88%受访的教育工作者认为翻转课堂提高了他们的职业满意度;2.67%的受访者声称学生的成绩有了适当的提高;3.80%的受访者表示学习态度得到了适当的改善;4.99%的受访者希望下一年继续采用翻转课堂的教育模式。
亚伦·萨姆斯和乔纳森·贝格曼在多个演讲和Youtube视频中也提到了翻转课堂在以下3个方面改变了学生的学习。
1.1“翻转”课堂增强了学习的自主性
学生课后观看教师的视频讲解时,不需要像在课堂上一样集中精力,担心遗漏重点内容与教学片断,也不需要担心跟不上教师的教学节奏,完全可以在轻松的氛围中进行学习中。学生通过自己掌握节奏的快慢来分配每个视频片断的观看时间,理解的快进跳过,没明白的倒退反复观看,也可停下来做笔记或仔细思考,甚至还可以通过聊天工具向老师或同伴寻求帮助。翻转课堂实施后,学生能够利用教学视频,按照自己的学习情况来调整学习步调与节奏,自主学习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1.2“翻转”课堂增加了学习中的互动性
在翻转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把解决问题和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的协作互动主要放在了课堂上,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也强化了学习的互动性。
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教师有足够的时间来参与学生的互动,如解答学生的问题与疑惑,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能够真正实现“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实现个别化指导。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当教师注意到部分学生因为相同的问题而困扰时,便可以将这部分学生组织起来,进行统一辅导,这样既能充分利用小组之间的协作进行交流,也能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与此同时,学生也逐步成立属于自己的协作学习小组,同伴之间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与借鉴,而不是仅仅依靠教师来传递知识。
1.3“翻转”课堂增强了与家长的互动性
家庭环境、家长的态度对于学生的学习与成长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以往教师和家长之间的交流、沟通主要是依托家长会以及现在的“家校通”,而家长最关心的问题往往是孩子在课堂上的表现,如:是否认真听讲,是否勇于发言,是否开小差,很难真正地参与到孩子的学习中来。翻转课堂的实施,让家长能够真正参与到孩子平时的学习中,还能起到良好的监督与指导作用;思考如何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帮助孩子成为优秀的学习者。这些都离不开与教师的交流。
当然,随着翻转课堂的逐渐兴起,翻转课堂在实践中也遇到了一系列的问题。如在提供教学视频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时候,如何保证视频传递大量的学习资源,如何让资源与课程有效的结合,在交互课堂中又如何提高教师在教学中的“附加值”。此时,专题化、片段化的微课程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机会,同时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知识的传授和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与掌握。
2微课程在翻转课堂中的实践模式探索
2.1教学设计模式相关概念
教学是以促进学习的方式影响学习者的一系列事件,而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1]。教学模式就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围绕着教学活动中的某一主题,形成相对稳定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教学范型[2]。教学设计模式就是教学设计理论的简化形式,是组织化和结构化了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3]。微课程在翻转课堂中的实践模式依托于传统的教学设计模式,在加入微课程的同时根据翻转课堂的特征做了适当的调整与创新。
2.2微课程在翻转课堂中的实践模式探索
教学设计涉及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习策略、教学策略、教学媒体等多个要素之间的组织化问题,以及如何将这些要素整合为一个模型。现有的教学设计模式很多,其中几种典型的教学设计模式,已在教育技术学领域沿用了很多年,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颠倒课堂的兴起,传统的教学设计模式显然无法适应现今的教学与学习环境。
本文根据之前的教学设计模式,并借鉴微课程开发模式,提出了一个适合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模式。该模式由学习者分析和学习情境分析、学习策略的设计、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学习者先行学习、教学策略的设计、教学活动的实施以及学习结果的评价与反馈组成。
2.2.1学习者分析与学习情境分析
在翻转课堂中的学习者,学习主要依靠自我建构来学习知识,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因此,翻转课堂中的学习者分析除了包括认知特点、学习动机、学习风格、起点水平分析外,还须分析学习者对移动学习的态度、技能以及网络学习的技术环境(如网络、DVD、U盘、电子书包等)进行分析。
学习情境主要是网络环境的分析,学习者是否能顺利利用网络平台对教师提供的微课程等学习资源进行有效的学习;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否能够有效利用讨论区或者交谈软件进行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与协作。
2.2.2学习策略设计
学习策略设计是翻转课堂教学设计中促进学生主动完成意义建构的关键性环境,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学习策略包括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如支架式教学策略、抛锚式教学策略、随机进入教学策略等)、协作学习策略的设计(如课堂讨论、协同和伙伴等)、动机激发和维持策略的设计(如ARCS动机激发和维持模型)。这些教学策略在促进学生学习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与教师的发展。
2.2.3微课程设计与开发
微课程的设计必须紧密联系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目标单一、内容清晰,使学生拥有“更加聚焦的学习体验”。所以微课程设计时要深挖细节,设计主题完整的微问题,加强微课程互动,促进学生思考,提高学习目标准确度,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透彻。
微课程必须重视细节上的钻研,设计开发能促使学生深度学习的、简明扼要的微问题,促进学生的思考。无论是知识的讲授还是问题的解决,都是要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疑难问题。运用系统的思维方法对问题进行整体的规划,构建微课程,倘若是课时较长的重点内容,将其分为若干个小主题,内容相关的片断组成小专题,供学生学习,使学生明确重难点以及知识点之间的联系,集中精力学习,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
我们不妨参照戴维·彭罗斯的五个步骤来设计开发自己的微课程,在教学中加以尝试。
(1)罗列在60min的课堂教学中试图传递的核心概念,这一系列的核心概念将构成微课程的核心。
(2)写出一个15~30min的介绍和总结,它们将为你的核心概念提供上下文背景。
(3)用一个麦克风和网络摄像头录制这3个元素。如果你不能完成这个任务,你所在单位的信息技术部门可以为你提供建议和设备。制作完成的节目长度必须在1~3min之间。
(4)在这个课程之后,设计一个任务,使这个任务能指导学生去阅读,或者开展探索这些核心概念的活动。如能与写作任务结合起来,那么,它可以帮助学生学习课程材料的内容。
(5)将视频和任务上传到你的课程管理系统中,以供课堂教学使用[4]。
2.2.4学习者先行学习
在技术的支持下,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提供的微课程,以及利用一些相关的专题网站资源进行个性化学习,通过相关的网站或者交互软件以及平台和师生进行协作、研讨,将原先课堂讲授的内容转移到课下,学生主动完成知识的传授,而将知识内化留在课堂中完成。
2.2.5教学策略设计
翻转课堂的教学是以建构主义为指导思想,一般采用协作学习、发现学习等学习策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学习者提供指导,学生成为学习过程的中心。自此,教师成了学生便捷地获取学习资源、使用学习资源、处理学习信息、应用知识的脚手架。这意味着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单一传授者,是学生进行学习的主要促进者和指导者。
新的教学策略要促进学生的学习,但是不能干预学生的选择。教师通过设计良好的教学策略来促进学生的学习与成长,分配好课堂上的讲授时间,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增强课堂中的互动,让学生能够在交互协作中完成学习任务。学生学习完成后,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给予及时的评价与反馈,让学生明白自己的学习状况,这样便于教师对教学策略进行适当的调整,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
2.2.6教学活动实施
翻转课堂教学活动的实施主要是知识内化的过程,在课堂内进行高质量的学习活动,对于未理解或有疑问的知识进行探讨、提问,教师提供个别化的指导,让学生在具体环境下运用其所学知识,形成新的认知结构。主要包括:学生完成作业;独立解决问题;探究协作式活动;基于项目的学习。
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翻转课堂模式下的教师会自制学习资源,通过共享、动态的测量与评价,追踪学生的学习全过程;同时,他们还会用各种方式帮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使得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更加个性化。
2.2.7学习结果评价与反馈
在完成一个单元学习后,教师要检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如通过作业、考试等方式),给予及时的评测和反馈,使学生清楚自己的学习情况。根据测评结果进行集体辅导或个性化指导,促进同伴之间的互助,以及学生知识的内化,还便于教师对课堂活动的设计做出及时的调整,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与此同时,便于教师对课堂活动进行协调、安排,优化微课程的开发。
这种崭新的教学模式,教师和学生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机遇。学生需具备较高的自主学习能力才能完成课程内容的学习,对于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和信息素养的提升也提出了要求;教师在微课程的编制质量、对学生的指导、课堂活动的组织等方面也面临着挑战。与此同时,对于学生和教师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成长与发展的机会。
3结语
翻转课堂的前景是光明的,要使翻转课堂有效、高效地运行与发展,微课程的开发是必不可少的。以微课程为基础的颠倒课堂教学设计模式充分发挥了教师的指导以及促进作用,通过设计开发有效的教学材料,来促进学生的成长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协作、互动的学习环境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成长。教育工作者要对整个教学系统,包括教学对象、教学媒体、教学策略等一系列要素进行深入的探讨,努力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模式,促进翻转课堂更快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R.M.加涅.教学设计原理[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教学设计模式范文5
关键词:高职教育;微课;教学设计
一、微课教学设计的原则
微课教学设计应遵循一定的原则。焦建利将微课的教学设计总结为四大原则,分别为教育性原则、目的性原则、趣味性原则和重用性原则。教育性是指微课应拥有一定的教育意义,教学内容能够给学习者以启发和思考,让他们习得知识;目的性强调微课的教学设计应从一定的教学意义与目的出发,教师应充分思考,这样的微课是为了达到怎么样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哪种类型的知识或者技能等;趣味性是激发学生的趣味,有兴趣继续学习;重用性从微课的作用方面,强调微课的重复作用、资源的循环利用等。黎加厚教授认为:首先是“学生要喜欢,学生能看懂”,如果学生通过阅读就明白了那就不需要做微课;其次是简洁明了,学生看不懂的做得再好也不行;再次是要恰当运用信息技术而不是滥用技术;最后是创新,要在创意上让人眼睛一亮,让学生特别有兴趣,特别喜欢,这就要靠创意。综上所述,微课教学设计应遵循明确性、精简性、完整性、趣味性原则。
1.明确性原则
微课教学设计中的明确性原则是指教师在进行微课开发之前,要确定授课知识点的内容和要达到的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是微课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微课教学。微课只用于解决一个小问题或讲解一个小知识点,故这样的微课特征不适合多种内容交义组合或知识点相对复杂的内容讲解。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新颖,同时适合做微课,将一个难点、疑点或者考点制作成一节微课的效果比讲解一个普通概念的微课更能吸引学生。教学目标的确定是从选定的教学内容中确定这样的微课可以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什么知识点,弄清楚什么问题,获得哪种技能等。教师只有在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以后才能在微课简短的授课时间内,将具体内容条理清晰、层次鲜明地讲解清楚。
2.精简性原则
一般认为,微课的时长应为10分钟左右,5}-8分钟最为适宜,但也有人认为微课的时长不应受到太严格的限制。从微课诞生的背景、微课的精彩程度,以及学生注意力的持久性等方面考虑,微课的时长不宜过长。因此,要想在短时间内将一个知识点或者问题讲清楚,让学生理解透彻,教学设计就需要精简。教学设计是一个需要贯穿教学过程始终,又必须在教学之前进行提前设计的重要过程。微课的教学按照教学内容的多少可划分成多节微课,从而形成微课系列;对于每节微课而言,教学设计内容应相对减少,在“少”中主要部门又不可或缺。要想将精华内容在短时间内通过较少内容精彩展现,教学设计就必须精简。微课不同于以往半小时以上甚至几小时的课程视频,‘已在时间上做了较大幅度的缩减,内容上也不再是解决一大堆问题或者讲解多个知识点,它要求教师能够对自己的授课内容进行切分、筛选,将主要内容通过一个精简的教学设计完整地体现出来。在精简中,要突出强调的是“精”,“精”包括了精华、精炼、精辟、精髓等含义,是凝缩的就是精华。“简”意味着在教学设计过程中的技术操作要简洁易行,教学方法步骤等设计应去粗取精,抓住主要问题;同时还要注意学生间的知识水平差异,不能轻易跳过相关步骤。
3.完整性原则
微课是一个独立的教学视频片段,微课的教学内容既是相对独立的(它可能隶属于某个章节中的某个知识点),但它又是相互联系的(每个知识点都与前后的知识点是相互联系的),因此在微课教学设计中,必须重视教学设计的完整性。一节完整的微课可能包括知识的引入、讲解、小结、练习、评价及反馈等多个部分。
4.趣味性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微课主要用于学生自主学习。要让学生在无教师、家长等的监督作用下,仍然能自觉观看完视频井习得知识,微课视频就需要通过提高趣味性来“留住”每个观看视频的学习者。微课不是“新瓶装旧酒”,不是对传统课堂教学录像的裁剪和精简。微课设计应更多地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要在教学内容、呈现方式、教学设计和开发模式等多个方面进行创新设计,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二、DADDAE微课教学设计模型
焦建利教授针对微课的教学设计提出了微课教学设计的通用模型,即ADDIE模型。A代表分析(Analyse)。焦建利认为需要分析五个方面的内容:分析需求,即为什么要制作微课;分析微课的目标是什么;分析微课要解决什么问题;分析微课内容的确定;分析微课的观众。第一个D代表设计(Design)。要从三方面进行设计:对学习目标的设计,包括你制作微课的目的是什么,让观众掌握什么,学习成果以怎样的形式呈现(知识、情感、行为);传输形式的设计,如表现形式是人头秀、录屏,还是课堂实景,是否有主讲者形象,是否有听众;教学活动与练习的设计。第二个D代表开发(Development)。指对原型的构想与实现(先制作出一个效果,看看是否理想;准备好全部的素材和工具;评估效果是否理想;测试一下;找个老师提意见;进一步修改和完善)。I代表实施(Implementation)。是指将微课运用于实践,在他人意见中不停修改完善。E代表评估(Evaluation)。有效果评价、过程评价,以明确所采用方法是否值得改进、投入与产出的关系,不断反思与修改,从而不断完善。[2j胡铁生认为,ADDIE是一套系统地发展教学的方法。主要包含:要学什么(学习目标的制定),如何去学(学习策略的运用);如何判断学习者是否已达到学习成效(学习评估的实施)。在ADDIE的五个阶段中,分析与设计属前提,开发与执行是核心,评估为保证,三者互相联系、密不可分。团如果将高职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和人才培训的ADDIE模型相结合,井在此基础上添加微课开发所特有的因素就可以创造出微课教学设计模型。笔者将这个问题模型总结归纳为“DADDAE微课教学设计模型”,DADDAE分别代表:确定(Determine)、分析(Analyme)、设主f(Design)、开发(Development)、应用(Apply、评估(Evaluate)。
1.确定目标、主题及内容
微课设计之前要对受众产生的行为表现确定三种目标,包括:行为目标是指可观察和可测量的行为陈述的目标,微课设计应确定微课受众要达到的行为目标;生成性目标对教学者讲授内容难度的不断递进提出要求,也对受众在过程中所要达到的阶段目标给出界定;现性目标不对受众的行为表现进行规定,井且允许产生创新和具有特色的行为表现。确定主题可称之为选题,选题要贴合微课短小精悍的特征,主题内容不能太多,多了要进行切分,确保在5一10分钟以内能将一个知识点(可以是重点、难点、疑点和考点等)讲透、讲清。+}选题要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教学的实际需要出发,为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带来便利。选题内容不应局限在对课木知识的讲解,也可以将生活的各个方面作为选题来源,将合适的内容以微课的形式呈现给学习者。为便于一门课程的教学,选题方面当然是该课程全部的重点、难点、疑点和考点等。
2.内容、媒体、资源设计
教学设计是微课开发的“灵魂”。微课开发不同于传统教学资源的开发,微课的教学设计要提炼出内容精华,在较短的时间内讲清讲透一个知识点,是对以往教学设计的变革和挑战。在方法论方面,讲授者在内容传授时应遵循建构主义和认知主义教学、学习理论。从学习者的角度采用启发式教学,使得学生可进行探究式自主学习。H•拉斯维尔(HaroldLasswell)在SW传播理论中提出传播者通过媒介将信息传播给接收者,井产生效果。在微课的开发模式中,教育者是信息的传播者,通过“微课”这种传播媒介向学习者传授教育信息,使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发生改变从而增加知识经验。在此过程中,为保证传播的效果,微课所传达的信息内容至关重要,前面的主题确定和教学内容设计为内容的展现奠定基础。与此同时,微课的呈现形式设计是传播的媒介方式,在教育者可以选择出镜或者不出镜的情况下,精彩的视频片段可以将教学内容更有效地传递给学习者,使学习者高效地掌握知识、获得技能。微课的资源构成除了微视频外,还应包含微教案、微反思、微练习和微课件。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教学步骤及教学依据以形成微教案,可以给学习者清晰明了的学习体验,为开发者以后的回顾做好备份,也给其他制作者学习参考。阎教学方案设计是指围绕主题,形成讲解主线,按照教学步骤步步推进教学,环环相扣;方法手段设计是指在微课教学中采用的教学策略,策略运用得当才会让教学效果在微小的时间内显现,这是微课做“精”的重要设计步骤;组织编排设计是教师站在宏观角度去审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活动,不仅设计教学活动,还需设计学生学习活动,以形成教与学的互动,从而改变以教师为主的课堂教学方式,转变成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教学课堂。一节微课的设计是否具有特色,最重要的标准之一是是否具有趣味性,是否能抓住学生的兴趣点,井在教学设计中体现出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效果也会明显提高。
3.开发方式、环境和技术
开发方式的差异决定微课呈现形式的差异,同时决定学习者从微课中获得知识的效果。由于每一种开发方式所需要的设备、技术和环境都不相同,需要根据选择的开发方式来确定设备、技术和软硬件环境。
4.应用
微课可与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结合,成为学生课外观看的教学视频资源。微课可用于教师的教研,也可用于教师的学习、交流和培训,微课还可以用于网络学习和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MOOC)等。+}而言之,微课最主要的用途应该是用于学习者的自主学习,其次才是教师课堂教学的辅助资源。
5.评估
评估贯穿于微课开发过程的始终,每一步骤结束都要进行评估,只有不断评估和反思才能及时发现问题井修改完善。最后将微课应用于实际教学或教研,接受学生或同行的反馈,在用户的建议下不断进行总结、反思和修改,从而制作出一节优秀的微课。
三、学习型微课的教学设计
根据DADDAE微课教学设计模型,笔者从确定}DetemWe}、分析(Anal9me)、设主f(Design)、开发}Development}、应用(Appl9}、评估(Evaluate)六个方面设计学习型微课的教学方法。
1.确定目标、主题及内容
学习型微课的行为目标可以从学习者观看微课后提高的考试成绩中确定;生成性目标确定为学习者是否能够持续不断地学微课;表现型目标希望学生可以在微课学习中做笔记、找同伴参与讨论、主动学习其他相关辅助知识等,在微课学习中表现出自主性和兴趣。学习型微课的主题一般选自课程标准大纲里面的内容,可能是某个章(节)中的某个知识点,或者是某个疑难点等。主题确定学习型微课的讲授内容范围,因此教师应合理选择设计自己讲解内容的主题,再围绕主题系统讲解课程。
2.需求分析、学习者分析和教学内容分析
学习型微课的需求可通过调查的方式加以了解,井对大部分学习者都渴望学习的内容进行收集和分析。对学习者的分析主要是分析受众人群是哪些,这些受众有何特点,对于不同年龄、不同学习背景的受众来说,安排什么样的教学内容才能符合“最近发展区”理论的要求,才能让新知识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嫁接”而生成新的知识结构。学习型微课的内容分析相对简单,由于学习型微课主要是发挥知识传授的功能,教师可根据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将重点、难点、疑点、考点、易错点等作为微课选题的内容,井且将知识点进行细分,确保一节微课只介绍一个知识点。
3.内容、媒体、资源的设计
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呈现的方式及呈现的顺序。对于学习型微课,可以采用“简要回顾上个知识点、内容概述、知识点详述、情景举例、遗留问题思考”的模式。这种模式适合于对条理性较强的内容进行详细说明课程知识点。视频是微课传播的主要媒体,但由于开发方式不同,得到的视频媒体格式可能不同,而且不同格式的视频存储容量大小和清晰度也不一样。一般来说,选择.mp4,.wmv,.flv,.swf等媒体格式比较适合,这类媒体的清晰度相对较大、存储容量相对较小,而且传播方便。一般来说,资源设计可包括微教案、微课件、微练习、微反思等各种资源的设计,但也有部分开发方式(如软件制作型等)不需要微课件。因此,具体哪些资源需要设计,需要分局选择的开发方式来决定。
4.开发方式、环境和技术
学习型微课的开发有很多种,可以选择课堂实拍型,也可以选择PPT录屏型,还可以选择混合型微课开发模式。微课开发的技术和环境要求完全取决于所选用的开发方式,一日_确定开发方式以后,相应的技术和软硬件环境必须与之相适应。
5.应用
在应用方面,学习型微课主要用于学习者的自主学习,最适合用作翻转课堂的课前学习资源,或MOOC的在线学习资源。
6.评估
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学生对翻转课堂学习资源或MOOC在线学习资源的评价和反馈,结合同行专家的意见及自己的,急结和反思,对微课的教学设计过程进行全面的评估。
参考文献:
[1]不祥.2015年微课专题讲座[EB/OL].(2015-07-23)[2017-04-18].
[2]王庭之.后现代主义课程观视野下职教课程开发新理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18):64-69.
[3]武法提.论网络课程及其开发[fJl.开放教育研究,2006}2}:68-73.
[4]周春花.微课在高职院校的实践探索[fJl.电子商务,2015(2):83-84.
[5]张慧.职业发展与就业网络课程设计「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
教学设计模式范文6
【关键词】支架;自主学习;艺术设计应用软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设计产业发展迅猛,产业的转型升级对人才提出新要求,需要更新知识能力强、学习能力高、有一定合作精神的创新型人才。因此高校自主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由技能培养向能力培养转变,培养技能实操类课程中学生解决真实问题的技术思维和技术整合能力。但是设计学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薄弱,缺乏问题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离教学国际化、信息化、学科交叉化的背景下复合型创新人才标准还有距离。
艺术设计应用软件是设计方案可视化表达的重要工具之一,主要包括辅助设计软件和多媒体编辑软件两大类。软件种类多且实操性强,软件知识更新快且技术细节多,对软件操作扩展应用能力和知识迁移学习能力的要求较高。但设计软件实验教学普遍采用教师集体面授示范,学生上机同步练习的教学模式和案例、任务或项目驱动的教学方法。实验过程中,教师提供一对多或一对一的面授指导,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主学习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难以提升。因此,设计学专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体表现为:1.自主学习能力弱,知识探索的能动性不足,认知提升较大程度依赖老师;2.软件技术和设计知识的融合能力弱,设计思维与设计表达无法同步呈现。
以维果茨基为理论基础的支架教学模式通过教师引导学习并构建学习支架,帮助学生顺利穿越“最近发展区”,能使学生获得独立解决各类学习任务的自主学习能力,实现学生全方位的主动发展。此次教改以支架教学模式为理论基础,按照支架模式流程,结合设计专业学生特点和艺术设计应用软件特性,以三维设计软件SketchUp为例,构建艺术设计应用软件的支架教学模型,旨在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软件技术与设计知识的融合能力。
一、支架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与框架
(一)理论基础
欧共体“远距离教育与训练项目”文件把支架教学模式定义为“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该框架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逐步理解所需要,具体指通过“支架”(教师或同伴的帮助)把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学生自己,最后撤去支架,实现自主学习的目的。支架教学模式是建立在以下理论基础之上: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是受Piaget的认知发展心理学(Cognitive Devel2opmental Psychology)和Vygotsky的社会互动理论(Social Inter2actionism)的启发而发展起来的新兴的教育心理学流派。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所得,而是学生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在社会文化互动中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因此,建构主义指导下的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中,借助教师和同伴的帮助,在人际间协作交流互动中实现对知识的建构,其中情境、交流、协作和意义建构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四大要素,情境、交流、协作是学习的条件和过程,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终极目标。
2.“最近发展区”理论
“最近发展区”理论是由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于20世纪30年代初提出的认知发展理论,该理论是研究儿童发展与教育发展的关系问题。维果茨基的研究表明,教育对儿童发展能起到主导和促进作用,儿童发展存在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实际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可能达到的潜在发展水平,该水平表现为自己无法独立完成任务,却能通过模仿成人的帮助完成任务。这两种水平间的距离即为“最近发展区”,建立在“最近发展区”范围内的教学才是走在发展前面的教学。
3.自主学习理论
自主W习理论是源于人本主义,随着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的兴起而发展起来的教学理论。对自主学习概念的理解大致有三种:第一种观点认为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模式或学习方式,以国内学者余文森、程晓堂为代表;第二种观点认为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的、建构性的学习,学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监视、调控由目标和情境特征引导和约束的认知、动机和行为,以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齐默曼教授为代表;第三种观点认为自主学习可以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来定义,以华东师范大学庞维国博士为代表。传统自主学习理论的三个基本特征表现为学习的自立性、自为性和自律性。信息环境下的自主学习理论在延续传统理论特征的基础上,增添了信息环境的新特点,与合作学习、终身学习相结合,在“自”性基础上体现了“共”性,表现出共学性、共创性和共和性。
(二)理论框架
支架教学模式源于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是一种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和自主学习模式。该模式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该框架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逐步理解所需要的,具体指通过支架把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学生自己,最后撤去支架,实现自主学习的目的。
支架教学模式由五个流程构成:搭建支架、创设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图1)。支架搭建是关键,情境是学习背景,教师通过支架和情境给予学生帮助;小组协作是学习方式,学生在协作和独立探索中建立自己对意义的建构,并提升问题解决的能力;通过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教师给予学生反馈,并促进改进提升。
二、艺术设计应用软件支架教学模型构建与教学设计
(一)支架教学模型构建
我们按照支架教学模式实施流程,结合设计专业学生特点和艺术设计应用软件特性,构建艺术设计应用软件的支架教学模型的过程。我们将模型的整个过程分为支架搭建前期、支架搭建中期、支架搭建后期三个阶段,整个过程是教师逐渐把管理学习的任务转移给学生的过程(图2)。支架搭建的前期和中期部分,教师为主导,具体工作包括: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分析、教学目标设定、教学任务分解、软件支架搭建和项目情境创设;支架搭建后期部分,学生为主体,在独立探索和小组协作中建构意义,教师通过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给予反馈,形成一个评价和探究循环的过程,提升自主创新和探究能力。
(二)基于支架教学模型的教学设计
本文以环境设计软件SketchUp为例,阐述支架教学模式在设计软件应用课程中的的应用。SketchUp是一款专注设计过程的三维实景效果模拟软件,由于其绘图过程简化易操作,自主学习难度低,自主学习资源丰富,因此选择它作为设计应用软件自主学习对象。
1.支架搭建前期
本次授课对象为环艺系大二学生,已完成制图与透视原理、环境设计基础、二维软件等设计基础核心课程的学习,结合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在新旧知识间搭设关联。根据SketchUp设计数字化表达流程,在二维平行投影工程图和三维中心投影效果图之间搭设关联,在设计知识和技术表现之间搭设关联。
教师在SketchUp操作流程的多个环节设置“最近发展区”,分区分阶段灵活推进,保证学生对知识获取的循序渐进和由易到难,符合“最近发展区”设置的灵活性和成长性。随着学生能力的提高,“最近发展区”会随之变化并迁移,具体内容见表1。
2.支架搭建中期
(1)软件支架搭建
支架搭建前期工作完成后,进入软件支架搭建和项目情境创设环节,在设计方案确定后进入数字化表达阶段,按照该阶段的三维实景模拟制作流程,为设计学专业学生学SketchUp搭建知识概念框架。根据“最近发展区”分析,教师将支架细分为五个版块:建模支架、布光支架、材质支架、渲染支架和后期支架,每个支架版块由技术知识、关联知识和层级任务构成。
比如建模支架版块由建模技术知识、建模关联知识和建模层级任务构成。建模技术知识包括建模原理、建模流程、建模工具和建模资源;建模关联知识包括与平立面图样的关联、与风格形态元素知识的关联;建模层级任务包括验证性任务、应用性任务、创新性任务和设计性任务支架,见表2。
(2)项目情境创设
课堂上创设真实项目设计情境和问题情境,选取某复式住宅,以体现空间使用者的职业属性为设计主题进行空间设计与表达,提出问题:“如何设计出符合空间使用者职业属性的住宅空间?”
项目情境内容具体包括:以小组为合作单元,从职业旅行者、宇航员、航海厨师、丛林探险家、摇滚乐手五种职业中选取一种职业人为使用对象,分析其职业特征和使用需求,提取典型设计元素,在空间的形态、界面、光照、色彩、家具陈设等方面突显空间的职业特征,整合软件技术表现设计创意成果。在特定情境下设定并完成层级任务,循序渐进实现学生的整体水平提升。
3.支架搭建后期
支架搭建和情境创设工作完成后,进入支架搭建后期阶段的学生独立探索和异质小组协作环节。独立探索是个人建构知识的过程,小组协作总结规律,增加知识建构的社会交互性。
首先,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了解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及方法,形成自主学习的动力,并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之后再开展独立探索,学生利用教师搭建的支架,以设定的各项层级任务、问题为驱动力,进行软件工具的熟悉、综合运用以及创新设计。
其次,学生带着教师设定的问题和任务进行小组协作环节。教师先以测试成绩为依据,将学生进行异质组合,3人一组,按不同能力层级进行配比。之后,学生进入到各自小组中,以教师设定的问题为讨论依据,在问题解决过程中顺利完成协作任务,并将协作成果进行课堂汇报,教师给予阶段性评价,评价内容包括自主学习效果、小组合作表现和最终成果呈现,学生根据反馈意见进行反思和总结,制定下一步自主学习计划。
三、教学验证
本次授课对象为大二学生,完成了主要设计基础课程的学习;班级人数为22人,每3-4人一组,共7个小组,保证教师能兼顾到各个小组的协作过程并给予个性化指导;学校具备基本的硬件和软件设施,可以保证软件应用课程自主学习过程的实施和开展。
本次教学改革在15-16学年第二学期《设计软件应用》课程中实施,授课对象为14环境设计2班学生、20人,持续6周,共96学时。在授课过程中,第1-2周进行实际发展水平测试和主题空间设计方案细化,并给予每位同学以反馈建议和提升方案,第3-6周运用支架教学法进行SketchUp的自主学习。
授课结果表明,学生反馈良好,学习成果显著,能够熟练操作软件技术,并深入细化掌握O计知识;学生在完成课程作业之余,能积极参加设计竞赛,极好地验证了支架教学法的有效性,基本达到促进自主学习的目标。
小 结
综上所述,通过基于“最近发展区”分析的艺术设计应用软件学习支架,学生能独立高效地完成SketchUp的整个学习过程,并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升。本课题下一个阶段的研究目标将集中在支架搭建后期阶段的独立探索和小组协作环节,研究如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差异性需求和小组协作中的管理和分工问题以及针对性的评价标准等方面。
参考文献:
[1]丁革建.软件教学的模式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1(3).
[2]王颖.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及其应用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3(12).
[3]王文静.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对我国教学改革的启示[J].心理学探新,2000(2).
[4]孔得伟.基于支架式教学的网络课程设计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
[5]李红美.基于支架式教学的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教学设计――以知识点“学习教育技术的意义”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09(11).
[6]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5).
[7]张洪洋.计算机应用软件教学的实践与探索――基于网络视频资源的小组合作教学模式[J].现代教育技术,2008(11).
[8]黄纯国.计算机应用软件教学的“双层情境”观[J].现代教育技术,2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