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二语文学生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二语文学生总结范文1
一.整合教材内容时,考虑学生的发展水平,又考虑高考输送人才的需要,将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结合在一起,突出重点,淡化转化难点,舍弃非重点。二.根据学生的实际(基础、兴趣、能力、心理需求)和教材内容(课文的难易、侧重等)采取教师讲授、分组讨论、录像展播、情景模拟等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
关键词:整合;适宜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9-248-01
高二下学期,语文学科共有四种教学用书,其中两种是供学生自学用的读本,另两种是选修课本:《语言的实际运用》和《先秦诸子选读》。我和高二年级其他三位语文老师把《先秦诸子选读》作为教学重点,现把本人教读此课本的一些心得、体会作一个简单的归纳。
高二语文学科选修课的教学面临两大难题:
1、课时紧
人教版“,先秦诸子选读”这本书共有七个单元,涉及《论语》《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26篇课文,平均每篇课文不到两个课时,一旦遇到特殊情况冲掉几节课,或者单元测验什么的,每篇课文就只有个把课时,课时的不足很容易导致我们教师为赶进度而蜻蜓点水,或不得已大包大揽,满堂灌。
2、难易度、深浅度不易把握
去年参加新教材培训,有幸听了刘真福老师(《先秦诸子选读》的编写者之一)的一堂讲座,他的建议是:浅教材深讲,深教材浅讲。似乎编者只需把先秦诸子的文章粘贴在一起,汇编成书就行,至于深浅、难易、条理,他们是不考虑的。听了之后我一头雾水,从事较长时间高中语文教学的我以为,高中选修课具有基础性的一面,它不以传授系统完整的学科专门知识和理论为重点,但应在必修课内容的基础上做适当加深和拓展。
鉴于以上两大难题,在该书的教学中我主要解决了以下两个关键问题:
一、何整合教材内容?
刘真福编委说:选修课的“选择性”特点就是让广大一线老师灵活的处理教材。至于怎么个灵活法,他没说,我以为: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习情况选择教学内容。
在通读《先秦诸子选读》,整体把握了教材结构的前提下,我主要考虑了三对关系:多与少,难与易,深与浅。对高二(5)班(文科重点班,学生的知识面较宽,积累也比较厚重。)我侧重教学《荀子》《老子》《墨子》《韩非子》;对高二(3)班(理科平行班,较多学生不重视语文学习,基础比较薄弱。)我选择对中国文化具有根本影响力的《论语》《孟子》《庄子》《韩非子》四个单元做重点讲解。
二、如何选择适宜的教学方式?
1、根据课文内容的深浅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法
本着深教材浅讲,浅教材作适当拓展延伸的原则,区别对待。比如说《论语》,它是典籍中的典籍,对该单元的教学采用传授、背诵、吸收、内化相结合的方法,只要求同学们掌握重要实词的理解,对虚词意义和用法的把握不作过高要求,但要求学生:a.背诵课文中的重要章节。b.深刻理解文本中涉及到的成语,并合作补充摘抄《论语》中的名句。C.联系显示谈孔子的政治思想,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再比如说《荀子》选读单元中的《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教学,因这篇课文大量采用譬喻手法,阐明事理深入浅出,层次明晰,理解起来不会十分费劲,我把课文教学肢解成如下五大板块:a.回忆学《劝学》时接受的有关荀子生平、事迹信息,评价荀子的哲学思想和《荀子》一书(对书的评价可以不中肯);b.字音、字形的掌握;c.文言知识积累(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d.层次分析(设计的问题是:课文共八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分别阐述了什么问题?作者的观点是什么?怎样阐述的?);e.文中体现的哲学思想。采用如下的教学模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学,利用《“点对点”测评卷》理解重要的实词虚词,写读书札记,交流读书札记,师生共同研讨辩论。事实证明,如此教学教师轻松,学生积极,效果也不错。
2、根据学生的实际确定适宜的教学方式
高二语文学生总结范文2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初中语文教学应用
前言
在新课改精神的指导下,如今的语文教学已经不仅仅是简单地传授知识、完成教学任务。如何拉近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通过课堂教学指导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这是当下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需要解决的问题。生活化教学既能够同时满足教育学习和生活指导的要求,又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应予以肯定和鼓励推行。
一.生活化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1)提高学习积极性,激发生活热情
生活化教学强调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适当地加入一些生活方面的元素。一方面,以生活化的表达方式进行文本叙述,化难为简,通俗易懂;另一方面,让学生理解到语文育于生活百态之中,拉近学生自身的生活体验与语文教学的距离,从而真正提高学习积极性,激发生活热情。
(2)丰富学习内涵,拓展教学领域
我们说的教学是指狭义上的学校教学与课堂教学,而生活化教学无疑打破了这一限制,它开始引导学生思索课堂学习与社会感悟相结合的自主学习方法,既丰富了学习活动的深刻内涵,同时又拓展了课堂教学的领域。初中生正处于心智逐渐成熟的关键阶段,此时世界观的拓展、学习方法的优化、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等因素,都对他们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毫不夸张地说,生活化教学是真正“立人”的教学模式[1]。
二.初中语文生活化教学的主要方法
2.1.教材联系实际,产生共鸣
语文教材中所选文章皆是名家名篇,其事迹与人物皆具有典型性特征,因而很容易引起中学生的联想和感触。生活化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摒弃传统的课本与现实生活相割裂的错误观念,而是将课文中所记叙的事件视之为活生生的生活场景[2]。例如人教版高二语文(上)的《背影》是朱自清先生脍炙人口的名篇,朴实无华的文字由于饱含着深厚的感情广泛引起阅读者的共鸣。教师在讲授这篇课文时不妨进行思维发散,从朱自清说到自己对于父母的感恩之情,再将话题抛向学生,让学生回忆起父母曾经为自己做过的一系列感人的事迹,通过将不断升华内心的这种感恩之情,最后重新回到文本,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朱自清在看到自己父亲那蹒跚背影时内心的真实感受,从而在循环往复中升华课堂教学的效果,并指导学生们学会感恩,常怀感恩之心,鼓励他们多多孝敬父母,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2.2.道理直观化表达,着重塑造人格
对于一些比较贴合中学生实际生活阅历的课文内容,教师应不失时机地抓住这一机会,将课文中所想表达的观点、态度暂时隐藏起来,通过询问学生或者课堂谈论的形式盘敲侧击,当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总结出相关道理、观念时,此时将课文中心思想引入,就很容易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以人教版高一语文(上)的《羚羊木雕》这篇课文为例,它主要叙述两个好朋友围绕着一只羚羊木雕所发生的故事。初中生正处于敏感、心理活动丰富的年龄阶段,会结交大量的朋友,也自然而然会发生各种事件。羚羊木雕的故事很容易就能引起学生回忆起自己和朋友的交往经历。教师不妨在教学过程中开展课堂讨论活动,让学生们回忆自己与朋友们曾经发生过的矛盾与冲突。文章当中两个小伙伴最后和好如初,在此基础上教师也要积极引导学生产生珍惜朋友、重视友情的观念。当然,由于这篇文章比较贴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教师还可以适当设置一些问题来“刁难”学生,例如“爸爸妈妈让我把羚羊木雕要回来,这种行为对不对”,这样的问题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意识,也有助于科学塑造孩子们的完整人格,帮助孩子们健康成长。
2.3.课后社会实践作业的布置
真正地把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结合在一起,还应该着重从社会实践入手,只有让学生把自己在课堂中掌握到的知识或者道理真正作用于实践,这才能够切实提高学生的理解力,才能够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执行力。以上述两篇文章为例,教师在课堂可以给学生布置社会实践作业,给父母洗脚、对父母说“我爱你”,向自己的朋友道歉、坦诚与朋友聊天等……学生们只有自己真正经历过这些实践活动,才能够透彻地理解语文与生活之间的关系,在学会怎样做学问的同时也学会怎样去做人。
结语
综上所述,生活化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指导意义,教师应不断加大教学活动中生活化教学的力度,不断创新拓展生活化教学新方法和新思维,真正给孩子们创造一个寓教于乐、影响长远的新时代新课堂。
参考文献
[1]何晶晶.转型中的世界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发展走向――第三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大会综述[J].江苏教育研究,2013,1(03):26-27.
高二语文学生总结范文3
关键词:导语设计 形式 悬念 激情
前苏联伟大作家高尔基在谈创作经验时说过:“最难的是开始,也就是第一句话,如同音乐上一样,全曲的音调都是它给予的,平常得好好去寻找它。”文章开头难写,同样道理,一个语文教师的开场白也不容易把握,要想三言两语抓住学生的心,并非易事,如果在一节课的开头学生对你的话不感兴趣,注意力一旦被分散了,那后面你再精彩的讲解也将黯然失色。因此,只有匠心独运的导入语,以其新颖、奇趣、敏慧之美,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才能立即控制课堂上的气氛,在瞬间里集中学生注意力,从而为接下来的讲解内容顺利地搭梯架桥。
语文课导语设计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讲述故事,扣人心弦
用扣人心弦的故事,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使之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如,在讲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时,可用这样一件小事开头:著名作家冯骥才到法国访问,在一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接二连三地向他提问。其中一位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冯先生回答:“不! 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满堂喝彩。是的,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同样,继承文化遗产,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原则,就一定有助于新事物的发展,过个原则就是“拿来主义。”就这样,自然导入课文。
又如,在讲古代诗歌《迢迢牵牛星》时,我们可以先从讲牛郎织女的故事导入课文。
二、巧设悬念,引人入胜
人们都有好奇的天性,而作为花季雨季的中学生好奇心尤甚。为了激发起学生的强烈兴趣,导语中要有意制造疑问,创造悬念引人深思。这种方法可培养学生寻根究底的习惯。如在讲《清明》时,可这样导入,唐代大诗人有一首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是一首有名的唐诗,广为流传。大家都说写得好,我却认为它有问题。那么问题在哪儿呢,请大家思考一下,我们一会儿谈……这样,学生的胃口就被调起来了。
等到讲到一定阶段,老师说:“这首诗哪里有问题呢?累赘。既然在下雨,那雨肯定是“纷纷”,故“纷纷”二字多余;“行人”肯定是在“路上”嘛,故第二句“路上”累赘;“酒家何处有”,本身就包含了问的意味,故“借问”也多余;……最后,这首诗可改成:“清明时节雨,行人欲断魂。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学生恍然大悟。
三、以唱代说,活跃气氛
一般的导语都采用讲的形式,而某一堂课试着以“唱”导入,会显得新颖、别致,从而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在讲《鸿门宴》时,教师可演唱《霸王别姬》:“我站在烈烈风中,恨不能荡尽绵绵心痛……”进入课文的学习。再如,在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儿时有》和李煜的《虞美人》时,可采用教师吟唱,教学生演唱,师生共同吟唱的形式。这样,把词的内容变成演唱,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且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随着演唱走进了诗词的意境。
四、诗联导入,激发兴趣
在教学《谏太宗十思疏》时,引介“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提问:这句名言是谁说的?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样,自然引出文章作者其人其事。
又如,在教学《勾践灭吴》时,引介清初著名作家蒲松龄聊斋屋的一副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提问:“对联的下联所写何人?他是怎样吞灭吴国的?请看课文《勾践灭吴》。”
五、巧妙过渡,推陈出新
有些单元与单元之间,课与课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教师应根据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通过提示以前所学知识巧妙过渡到即将要讲之内容。
如在讲高二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课外国诗四首时,可这样说:“同学们,前几节课,我们一起驾着艺术的轻舟漫游了中国现当代诗歌的海洋,大家一定收获不小吧?今天,我们不妨调转方向,驶向一个新的世界――外国诗歌的艺术殿堂。那里灿若星河的诗人,异彩纷呈的流派一定会给我们以全新的美感享受,这节课,让我们来共同欣赏俄国伟大诗人普希金的政治抒情诗《致大海》和美国女诗人狄金森的《篱笆那边》。”
再如,在讲《祭十二郎文》时,我们可这样导入:上了高中,我们已学过两篇祭悼之文(学生七嘴八舌回答)即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和雨果的《巴尔扎克葬词》。这两篇文章都是从理性的角度对逝者的一生进行了高度的评价,而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被誉为“祭文中千年绝唱”的《祭十二郎文》却是完全以感性的角度,用边泣边诉的方式,抒发了韩愈对侄儿老成之死的至悲至痛的感情。
六、提纲挈领,开门见山
开门见山,和盘托出。这种方法最大的优点就是把要点讲出来,使学生心中有数,教师也好围绕这个问题进行讲述,一目了然,起到统领全文的作用,如讲《项链》:今天,我们上《项链》一课,这篇课文两课时完成。今天我们的任务是:①了解作家作品;②了解本文产生的时代背景;③整体感知课文,理解小说思路,并品味构思的巧妙。
七、激情演讲,身临其境
教师精心设计演讲词,用抑扬顿挫的语调,丰富渊博的知识吸引学生注意,能把学生带入一个特定的情境中。如对于高一的新同学我们可设计这样的演讲:“同学们,自小学时的a,o,e开始,语文便伴随着我们一路走来。在学习语文的旅途中,你有过哪些收获、体会和感受呢?今天,当你手捧散发着油墨芳香的高中语文课本时,你是否在思考:高中语文学些什么呢?我是否也能学好语文?怎样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呢?且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走进高中语文课本,去与鲁迅、朱自清、郭沫若、高尔基、普希金、狄金森裴多菲等对话,去感受文学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去领略文字的艺术魅力……”。
以上只是导语在语文课上的几种应用,其实,导语设计的形式还很多,这里不再一一举例,当然,在实际教学中,教学内容一课一样,学生情况一班一样,社会发展也一天一样,课堂导语设计也应随机应变,不拘一格。但不论采取什么方式导入课文,我们都要注意以下几点:一、导语要精,不能过长;二、导语要巧,富有趣味,这样才能更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兴趣;三、导语要准,使学生思维顺势进入正确的轨道。
只要我们严肃认真地对待每篇课文每堂课的导语,并善于学习、研究和总结,一定能更好地发挥导语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语文教学通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