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调研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技调研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技调研论文

科技调研论文范文1

【摘 要】新闻教育需兼顾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地方院校应用型新闻人才培养转向已成趋势。地方新闻院校面临业务型师资匮乏的困难,“传媒人士进课堂”成为弥补师资的重要举措。围绕这一议题开展的调研表明,这一校媒合作颇受学生欢迎,已经初见成效,但各新闻院校还应在师资遴选、合作模式和合作系统化建设方面进行细化和完善。

关键词 校媒合作 地方新闻院校 应用型新闻人才 “传媒人士进课堂”

“崇高的新闻理想与高尚的职业道德、广博的知识、娴熟的职业技能是新闻教育的三块基石。”①“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认为,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什么和怎样教都要适应学生的发展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当今,人才市场竞争激烈,媒介技术更新快,全媒体背景下“一专多能”的全能型新闻人才成为热门需要。新闻院校人才培养分层、转向已成趋势。

杜威认为,教育是经验的改造和改组,他提出了“从做中学”的著名命题,美国的“以实务训练为本位,以社会科学为依归,以人文主义为目的”②的教育模式一度成为兼顾两种价值取向的新闻教育的成功样板。“在美国大学从事新闻采写和编辑教学的教授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者是最受学生欢迎、最成功的老师。新闻从业经验,成为聘任新闻教育工作者的先决条件。”③多年来,大力吸引业务型师资进课堂,也是我国新闻院校充实师资的重要举措。

一、调研的缘起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鼓励积极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副司长陈锋认为“按照社会需求,研究型大学应是少数,经济社会发展更需要大批的应用技术型人才。”④教育部副部长鲁昕于2014年3月22日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发出的“教育部将把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职业教育类型转变”⑤这一信息,给地方院校新闻人才培养转型提供了最新依据。

地方新闻院校开始大力引进业务型师资。这一方面力度最大的措施莫过于“传媒人士进课堂”。这里的进课堂是指让传媒业界的人士担任高校新闻学专业学生的专职教师,从事常规性教学活动。

应用型新闻人才培养改革应尊重学生意愿。为此,本课题组对在校新闻类专业学生进行了关于外来师资意向的问卷调查,对专职教师和高校管理人员进行了访谈。

二、调查统计情况

此次调查对象为豫东南某新闻与传媒学院学生。该学院有过“传媒人士进课堂”的尝试,应属有参考价值的调查对象。该学院共有新闻学、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与主持艺术(后文简称为新闻、播音、编导)三个专业,四个年级的本科学生,其中新闻学专业学生数为338人(大一99人,大二91人,大三70人,大四78人),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542人(大一110人,大二129人,大三146人,大四157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627人(大一139人,大二138人,大三184人,大四216人),全体学生人数为1557人。由于总体取样规模太大,故抽取样本进行统计分析;根据学号进行随机抽样,每个专业和年级随机抽取15%的样本,然后发放问卷。调查共调查问卷234份,其中无效问卷11份,回收有效问卷223份。

调查问卷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调查学生对已有的“传媒人士进课堂”的措施的认同情况。

针对是否从“传媒人士进课堂”的校媒合作中受益的问题,223份问卷中,选“是”、“否”、“说不清”的人数为149人、36人和38人,分别占被调查人数的66.8%、16.1%、17.0%,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肯定了“传媒人士进课堂”的教学效果。针对有无必要在今后继续采取这一措施的问题, 223人中,186人认为很有必要,占83.4%,31人认为有必要,占13.9%,6人认为没必要,占被调查人数的2.7%。由此可见,学生对“传媒人士进课堂”的继续实行予以肯定。

二是就“传媒人士进课堂”的具体操作性调查学生意向。

首先,学生们更欢迎业务型的师资。不同专业期待人数比例从40.5%以上到80.3%,远远多于对理论型和兼有型师资的需求。其次,不同专业关注教师业务技能人数的比例均在65%以上,远高于对理论水平和人格魅力等其他要素的关注。再次,学生更倾向于来自正规媒体或是与媒体相关专业如传媒公司师资,期待人数比例均在45.6%以上。在教学内容上,学生们主要期望传媒人士主讲专业业务课,各专业期待人数比例均在65.8%以上。在教学形式上,55%以上的学生期望教师长期、定期授课,并“按正常课表进行”,85.6%的学生渴望走出传统课堂,去户外、实验室和传媒人士单位学习和锻炼,尤其是播音和编导等技能性需求更强的专业。

三、访谈结果

调研者采用小组座谈和个别访谈的形式,运用“头脑风暴法”让学生对“传媒人士进课堂”进行评价,从中看出了这一措施有不少尚待改进的地方。

1、学生反馈

一是传媒人士的教学能力有所欠缺。一些学子表示,许多外聘教师确实业务技能很强,但表达能力、教学方法、对学生心理和课堂气氛把握等方面不如专职教师,这些新闻业务技能外的因素比较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二是分段上课安排不尽合理。同一门课程,在校专职教师和传媒人士共同担任,课时安排对半或几几开。有学生反映两位授课风格不同的老师在授课时会出现内容重复或遗漏,理论和实践脱节的情况,甚至会由于授课思路不一致导致课程体系混乱。

三是实践锻炼的机会不够。

四是主讲课程开放性和前瞻性不够。传媒人士所授内容多为面向传统媒体的采、写、编、评、摄等,而关于新媒体运作、技术等的课程太少,无法契合新媒体时代的新闻人才培养需要。

五是授课内容拘泥业务本身。学生们普遍对手把手地直接学习和锻炼采、写、编、评、摄等技能感到满意,而不少学生尤其是即将就业的学生,也想获知新闻行业现状、国家新闻政策,新闻工作中面临的困惑等现实内容。

2、在校专职教师和新闻院校管理人员反馈

其一,他们认为,教育应该是科学、严肃的事情,教师必须掌握教育规律,具备相关的教育理念、方法等。专职教师在上岗前都学习过教育学方面的知识,经过教师资格的认定,走上讲台前还要经过岗前培训、实习和见习等诸多环节的考核和评估。而传媒人士进课堂之时,则放宽了其教学资质和教学能力的标准。

其二,专职教师表示,外来教师往往来去匆匆,与之交流探讨机会较少,合作授课之前磨合不够,确有割裂课程体系之实。

其三,不少专职教师坦言,外来师资的课时薪酬远高于专职教师,同工不同酬、利益分割不均的做法一定程度上挫伤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而管理人员在访谈中的态度则比较乐观。整体上,院方对自身采取的“传媒人士进课堂”这一措施表示满意,认为其确实适合地方新闻院校应用型新闻人才的需要。但院方也表示,学生和教师们提出的问题都客观存在,这一措施还在“试水”阶段,属于弥补业务型师资的应急措施,下一步将建立相关制度,纾解各类矛盾,做好保障措施,将这一形式固定下来,形成校媒合作的长效机制。

四、调研结论

1、不拘一格遴选师资

首先,校方应摒弃追求可遇而不可求的“三高”(高层次、高学历、高资历)师资的虚荣心,着眼于能“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一般地市级媒体。让这些在高校周边地区传媒工作,多年立足地方,对地方的媒介发展状况、社情民意非常了解的传媒人士走进地方高校新闻学课堂,更能为培养服务地方的应用型新闻人才做出实在的贡献。其次,不能局限于从正统媒体遴选师资。所谓正统媒体是指报纸、广播台、电视台等正规媒体。当下,传媒文化公司、广告公司、公关公司日益兴盛、新媒体如日中天,许多业务精、技能强的人士都隐于其中。如果能挖掘到这些师资,更能把握新媒体时代和全媒体时代的脉搏,学习最前沿的知识,助力应用型人才培养。再次,不能单方面强调技能型师资。新闻行业既有产业性,又有文化性和公共性。这要求我国的新闻人才不仅要以市场为导向,也要以社会为导向。要根据我国新闻行业“社会效益优先,经济效益其次”的宗旨来培养人才。因此,在引进业务型师资时,要综合考察传媒人士的技能、职业理念、职业作风等多个因素,为即将进入新闻行业的学子树立榜样。

2、课程安排合理化

首先是授课时间安排应该更加合理。大部分传媒人士有自己的主流新闻业务,来高校授课必须要根据其实际情况安排授课日程,要便于其做好充分的授课准备,要避免和高校的课程安排相冲突。需要传媒人士和校方事先沟通,也应征求专职教师和学生的意见,使课程时间安排更科学,更好地协调各方利益。

其次是授课内容应更加体系化。专职教师和传媒人士在合作授课前应进行深入沟通和探讨,确定统一的教材和教学大纲,授课内容要分工明确,所授业务与相关理论要结合得更紧密,避免理论和实践“两张皮”的情况。

再次是授课方式应更加灵活。教师既可以在教室里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也可以制作授课录像进行播放,还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网络授课,甚至让学生去传媒人士所在的单位进行现场观摩和学习,开辟“第二课堂”,实现“引进来”和“走出去”的结合。

最后,授课内容还可以适度拓展。在让学生直接学习和锻炼采、写、编、评、摄等技能的同时适当拓展,讲讲新闻行业现状、国家新闻政策执行现状,传媒人士在业务中面临的困惑等等,避免学校教育和行业现状脱钩,帮他们认清行业形势,培养新闻专业主义精神,并促进理性就业。

3、校媒合作系统化

校媒合作的基本目标在于打造高效新闻学实践教学体系。“传媒人士进课堂”只是校媒合作的一种典型方式,是立足于整个应用型新闻人才培养体系之下的,因此要做好相关的保障,包括制度保障、后勤保障、技术保障等。“传媒人士进课堂”还应和其他校媒合作项目如实习实训、提供就业等结合起来,打造应用型新闻人才培养的综合体系,这是院方管理部门必须通盘考虑的问题。

参考文献

①罗自文,《重塑我国新闻教育的三块基石》[J].《现代传播》,2007(l):156

②贺明华,《论美国新闻教育模式的形成及价值》[J].《国际新闻界》,2011(8):25

③魏少华,《关于构建高校新闻学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考》[J].《新闻界》,2005(6):144

④⑤邓晖,《高等教育酝酿大变 600所地方本科院校将转向应用型是“强扭的瓜”,还是“花开逢时”?》[R].《光明日报》,2014-5-15日

科技调研论文范文2

本刊已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网络媒体收录。

为充分发挥期刊的资源优势,提高刊物质量,推进科技创新,形成办刊特色,为国内各行业的发展决策提供服务,构建以国家科技发展研究、行业系列政策和发展现状为主的专业研究平台,本刊特增加了“科技创新报告”栏目,现面向广大科技工作者、科研机构的科研人员及高校教师和在校大学生进行广泛征稿。凡符合此栏目刊发标准的文章,我刊将免费刊发!

征稿标准

征稿对象

凡是国内科技领域从事科技研究的工作者,科研机构科研人员,高校教师及其科学技术相关专业的在校大学生,以及专业从事科研报告调研及撰写的人员均可向本栏目进行投稿。

征稿范围

该栏目主要征集以下内容的论文:

企业百家科技创新报告(企业);

科学百科科技创业报告(科学家、院所);

百家院所创新发展报告(科研院所);

百家院校创新发展报告(高等院校);

百家行业创新发展报告(院所、协会学会);

全球创新发展报告(国际研究组织);

中国创新发展报告(中科院、中信所);

科技创新调研报告(行业或政府部门);

科技创新研究、调研、项目等报告。

征稿要求

论文应包括题目、作者、单位、邮编、摘要、关键词、正文及注释、参考文献等要素。

论文字数不低于5000字。其中,标题一般不超过25个字,摘要400字左右。

来稿文章为Word排版,宋体小四号书写,正文内尽量不添加其他格式。

来稿文章必须提供详细的联系方式,包括通信地址,联系电话,电子邮箱等。

志社对来稿一律不退,请作者自备底稿。

联系方式

通讯地址:北京市朝阳区百子湾西里金海商富中心402号楼A座503室

联系电话:010-82619981-623 传真:010-82616015

科技调研论文范文3

一、国家开放大学法学本科毕业论文考核机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国家开放大学法学本科毕业论文考核机制的现状

毕业论文写作是开放教育中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学生专业素质,达到专业培养目标的必要步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为了规范毕业论文的写作和指导,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于2002年5月出台了《关于“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开放教育试点”法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工作的意见(试行)》。

1.毕业论文基本要求。选题必须是法学专业范围,不能用专科毕业论文替代本科毕业论文。毕业论文形式必须为学术性论文,不能用法学案例评析、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法律工作总结等其它形式。毕业论文正文字数必须在6000字以上。毕业论文选题不能太集中,本科阶段课程内容选题要高于总选题的30%,选题要同我国司法实践相结合。

2.指导教师资格与职责。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必须由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写作水平高的老师担任,一般选用中级职称或是具有硕士学位的人员。本科毕业初级职称的教师工作五年以上才有资格担任本科论文指导教师。本科毕业工作五年以上的审判员、检察员、律师也可以被聘为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教师。指导教师指导学生选题,资料收集、写作方法的运用、文献检索、写作提纲的拟定、督促学生按写作计划完成初稿;论文初稿进行审阅,提出修改意见;对论文定稿进行成绩初评,书写评语。

3.论文答辩及成绩评定。开放教育法学本科学员须全员参加毕业论文答辩。答辩组由3人组成,答辩主持人须具备高级职称,答辩组由电大教师和外校答辩教师组成。法学本科毕业论文成绩的认定除了要看毕业论文的本身质量外,还要看学员现场答辩的情况,通过答辩来检验论文是否为学员本人完成。成绩分为不及格、及格、中等、良好、优秀五个等第。优秀人数不得超过参加答辩总人数的20%。

(二)开放教育法学本科毕业论文考核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计划中学术训练课程缺失。开放教育法学本科教学计划中没有论文写作课程,课程考核方式也都是考试形式。学员没有经过专门的学术训练,缺乏论文写作的能力。学员不知道如何收集资料,不知道如何撰写研究综述,不知道论文的布局谋篇。虽然有开设《法律文书》课程,但讲授内容为司法机关、公证机关、仲裁机关法律文书的规范和要求,并非学术论文技能的训练。

2.毕业论文表现形式单一。毕业论文只能写学术型论文,导致部分学术功底差,但实践经验丰富的学员兴趣不大。学术型论文需要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格式,束缚了学员的手脚,难以调动学员的写作热情,不能充分发挥学员的经验优势。

3.毕业论文答辩过场化。答辩过程中有一部分学员答不出来答辩教师提出的问题,部分学员法学基础知识欠缺不能很好的回答提问,但为了能让毕业率达到一定的比例,答辩主持人往往会放宽答辩要求,一个班级只留下一两个最差的同学不通过,其他同学即使再差,也送个及格分数。导致整个论文答辩过程不是很严谨,学员认为通过太容易,不能够引起学员的重视,不利于论文写作质量的提高。

4.存在抄袭和购买论文的现象。开放教育学员因为没有时间或是因为能力不足无法按时完成毕业论文,但为了毕业,就去网上抄论文或是花钱买论文,助长了不正之风,构成了学术腐败。

二、开放教育法学本科毕业论文多元化的机遇和挑战

(一)国家开放大学的成立为开放教育法学本科毕业论文多元化创造了条件

电大开放教育法学本科过去是同中国政法大学联办,在教学和毕业论文写作等环节受联办学校的制约。2012年国家开放大学在人民大会堂正式揭牌成立。国家开放大学可以设置本科专业,按教育部规定,首批设置本科专业为19个,这19个专业有独立发放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的资格,其中就包括法学专业。国家开放大学可以自主设定教学计划,决定毕业论文的形式。可以说国家开放大学的成立为开放教育法学本科毕业的改革提供了可能性。

(二)国家开放大学人才培养目标也需要开放教育法学本科毕业论文多元化

开放教育的教学具有开创性[4],开放教育法学本科毕业论文的多元化必将更加适合成人学生,更符合开放大学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的需求。应用型法律人才,应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具备扎实的法律专业知识,具有娴熟的法律职业技能,能够公平合理地处理法律纠纷。[5]调查报告、案例分析等形式更有利于学员将法学理论同自己的实践经验相结合,对学员的职业技能的提高更有帮助,更有利于促进知识向技能的转变。

(三)开放教育法学本科毕业论文多元化有利于法学教师自身素质的提升

电大系统的法学教师在学历、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上和普通高校的教师都有一定差距,这其中有制度的原因也有电大系统自身的原因。省级电大以下的法学教师无法兼职从事律师职业,导致这些法学教师无法案件。电大系统组织的法学教师业务培训数量也不多,省级电大的老师还有机会参加培训,基层电大法学教师很少有机会参加培训。一所基层电大,法学教师只有一两个,教研活动很难开展,在教学压力不大的情况,教学技能很难提高。如果开放教育法学本科毕业论文多元化,将促进促使教师知识更新,并提高法学实践能力。

三、普通高校法学本科毕业论文多元化改革的尝试

(一)安徽财经大学法学院

如果学生的学术功底较好,可以通过撰写传统毕业论文来获得学分。此外,学生还有其他选择,或是在有国际国内刊号的杂志上,或是提交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还可以选择模拟审判案卷及审结报告或法律意见书作为毕业论文成果形式。毕业论文的形式确定后,不得随意更改,确需更改的,须报指导教师同意,并须重新开题答辩。

(二)武汉大学东湖分校法学院

武汉大学东湖分校法学院实行毕业论文“双轨制”改革,在法学专业114名大四学生中,推行法庭模拟审判和论文结合的方式,法庭上的表现和制作完整的卷宗占60%,论文占40%。目前,此项改革尚未全面推开,该校采取自愿选择方式,在2011届114名毕业生中,已有22人选择了“上法庭”模式,其余学生还按传统模式写作毕业论文。[6]

(三)山东大学威海分校

法学本科生科研立项、“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暑期和寒假社会实践活动的优秀研究成果经鉴定程序直接转化为毕业论文。

(四)中国政法大学

中国政法大学本科毕业论文除了学术型毕业论文形式之外,新增案例分析、毕业设计和调研报告三种形式。[7]

(五)西南财经大学法学院

2008年年底,西南财经大学法学院宣布改革举措:2009年毕业的本科生必须写案例分析,而且必须是具有争议、比较新颖、有研究价值的案例。[8]

(六)华侨大学法学院

法学院要求毕业生在实习过程中,复印一个已结案件的全部卷宗。案件可以是刑事案件或民商事案件,也可以是行政案件或其他案件,但复印卷宗必须完整。根据该卷宗呈现出来的证据材料,对该案件的性质和判定结论进行分析,并撰写案例评析报告,内容包括:案件的简介、证据的认定(事实认定)、法律适用(实体法和程序法)以及最后的认定结论。毕业生在答辩的时候,必须带上复印的全部卷宗,以便备查,期间要求毕业生先介绍该案件的情况,并提出自己的处理意见以及事实与法律根据。答辩老师可以根据该案件的具体情况,从实体法和程序法的角度,对案件处理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自己是如何处理案件以及认定结论的事实与法律根据。答辩老师根据毕业生撰写的案例评析报告的质量和答辩的表现进行评分。[9]

四、开放教育法学本科毕业论文多元化制度设计

国家开放大学可以尝试毕业论文改革,既保留传统毕业论文,也采用其他形式。

(一)传统型毕业论文

论文的选题必须是法学专业范围,选题要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切记题目不能过大,如在题目中出“中国”或是“我国”等字样,撰写的论文能够解决生活或是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学员论文选题尽量不要重复,最好一人一题。在论文的格式和学术规范上要严格要求学员,论文格式必须符合要求,字数不少于6000字。论文的复制比必须控制在规定范围之内。论文理论性方面的要求可以适当降低,论文的写作着重在于培养一种法律思维能力,重在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根据开放教育法学本科学生的工作性质和生活阅历,引导其选择能将工作经验、生活积累都运用起来的题目,以充分发挥社会经验丰富,动手能力强的优势,而避免了理论基础相对较薄弱的劣势,从而扬长避短,写出具备电大毕业论文特色的高质量论文。[10]

(二)调研报告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辅导教师可以通过专题讨论、主题辩论、布置小论文等方式,引导学员将自己的工作实践同法学专业课程相给合,确定调研主题。教师要对学员的调研活动及调研报告的撰写进行指导,提高学员运用法学知识解决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调研报告原始材料应真实可信,调研内容应具有较强的典型性、实证性和时效性,调研材料能有效支持调研报告,调研报告能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审视现有法学理论,研究报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调研报告应格式规范,内容明确、资料充实、方法科学、结论可靠,字数不少于10000字。

(三)模拟审判

模拟审判是一项最综合、最全面的实践性环节,通过一个模拟法庭的组织与演练,可使参加的学生熟悉相关的诉讼程序、掌握所涉及的各种诉讼法律文书的写作,培养他们的组织能力、善辩能力及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11]。辅导教师带领学员去法院旁听,和学员共同确定模拟法庭选用案例,确定模拟法庭开庭计划,指导学员完成所有诉讼文书的撰写。模拟审判适用普通一审程序。模拟审判全过程的演示,不仅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更是对其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的一次全面考核,而法律文书和判决书的撰写又可以检测学生对所学理论和法律条文的实际运用能力[6]。没有撰写法律文书的学员可以撰写审判总结上交。辅导教师根据学员在模拟审判过程中的表现及提交的诉讼文书和总结给学员打分,审判过程中的学员演示表现占总成绩的60%,提交的诉讼文书或是总结占总成绩的40%。

(四)

鼓励学员在读书期间撰写、,学校对公开的同学依期刊的不同级别给予一定的补助。公开发表的论文选题必须是在法学专业范围之内,作者所属单位必须是学员就读的学校。论文应符合学术规范,没有学术不端行为。学校对学员上交的发表过的论文进行成绩评定时要进行学术不端检测。论文应当观点明确、论证充分、方法科学、逻辑严密、层次清晰、结构合理。在南大核心期刊和北大核心期刊上的发表的论文只要达到4000字即可,在其它公开出版且有国际和国内刊号的刊物上发表的论文要达到6000字。在公开出版的论文集或其他公开出版的编著中发表,且字数在6000字以上的学术论文,应具备申请认定的资格。

(五)审判卷宗

在法院工作的学员或是参加法院实习的学员可以对本人审判或是参与过的案例进行归纳、汇总、分析和总结。要求学员提供完整的案件卷宗,卷宗及审结报告要符合格式要求,要对案件的基本经过、案件中证据的采信、法律的运用情况进行详细的描写,以不少于4000个字为宜。

(六)论文获奖

科技调研论文范文4

近年来,毕业设计中存在着质量下降的问题,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毕业设计过程各环节存在着一些不规范、学生对毕业设计重视不够,就业考研压力大,前三年学习累积的综合反映等。以上问题是对西南科技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南华大学等十余所高校的调研结果。目前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模式上也存在一些共性不足:一是,选题较晚,一般在大四第一学期末,此时直接就业的学生正在找工作或已找到工作,毕业设计(论文)不能有效提高找工作时的竞争力;二是,毕业设计(论文)题目来源单一,自选课题占的比例过大,结合工程实际和教师课题的较少,不一定社会需要,创新性不足。三是,抄袭现象比较普遍。毕业设计(论文)从形式上做到了一人一题,但是内容上很多是雷同的,比如安全评价和人机工程方面的;而根据历年的资料进行统计,设计占的比重偏低(30%左右),而论文占的比重偏高(70%左右);结合工程实际和教师课题的较少,自选课题占的比例过大。四是,学生在选题方面比较被动,无法主动将自己的学习兴趣、可能就业去向兼顾起来。通过对全国部分高校毕业设计工作的调研,可以看到我校在毕业设计环节的管理工作方面制度是比较完善的,措施是严格的,应该说已走在大多数院校的前列,但是由于我校开设安全工程专业较晚,我们认为,我校的毕业设计工作的主要问题出现在没能及时解决与应用型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本科生毕业设计的内容设置、教师指导以及考核标准等的改革;没能及时采取对策减轻或降低就业、考研、出国等这些关乎学生切身利益的事情对毕业设计的冲击和影响;没能充分考虑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所需要的工程训练对学生团队意识、团队协同作战能力素质训练的基本要求;没能完全将毕业设计的一些工作环节规范化、标准化;没能从专业、组织的角度为学生毕业设计工作提供详尽的服务手段等。比如,在毕业设计程序方面存在不足:一是,没有毕业实习环节,不利于毕业设计联系实际;二是,毕业设计成绩,并未由非指导教师批阅毕业设计论文,并打分,答辩时指导教师也没有回避,反而参与了答辩并最终给出了综合成绩。这些都是制约我校安全工程专业学生毕业设计工作上台阶、适应新形势的瓶颈问题,我们应针对问题加以解决和改善。

二、社会需求和毕业去向双重引导毕业设计选题模式

1.改革毕业设计选题模式。

基于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去向的选题原则,提高学生参与毕业设计(论文)的积极性和热情,在毕业设计(论文)的题目选择上考虑学生去向和兴趣,在近年的局部试验已证明这一模式可以增强读研学生在研究生期间的竞争力,在很多高校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我校毕业生的科研能力较为突出。相信如果进一步改革,基于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去向的选题原则,将有效的提高毕业生在职业生涯的竞争力。

2.建立来源于社会需要并不断更新的毕业设计题目库。

通过编制调查表,选择主要行业如化工、石油、消防、建筑、交通、煤矿、冶金等,在有行业代表性的企业开展调研工作,在对口的政府部门如安监局、消防队、应急指挥中心等,开展调研工作。组织教师对获取的调研材料和数据,进行分析,并利用头脑风暴法确定可选的毕业设计题目。

3.建立一次多选题目,二次定题的选题程序。

将选题工作提前至大三第二学期末,并可多选题目,通过调研完成多个综述,这样通过毕业设计(论文)的前期调研,可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在学生进一步认识选题内容后,结合自身兴趣和毕业去向,二次定题,并进一步调研,完善综述。这样可以拓宽学生知识面,保证所选题目是基于社会需要和学生去向的原则。

4.增加非导师对毕业设计(论文)的评审,并实行答辩时指导教师回避制度。

以上四项改革主要体现出本项目的“基于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去向的选题原则,提高学生参与毕业设计的热性,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竞争力,规范毕业设计选题和答辩程序”的立题宗旨。

三、预期成效

1.可以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基于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去向双重引导的安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模式,将一次选题定题的程序改为一次多选题,二次定题,并以社会需求视角,以学生就业去向为指引,规范毕业设计选题、综述、开题、设计、结题等一体化流程工作模式,是以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工作能力主要目的,实现与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本科生毕业设计的内容设置、教师指导以及答辩考核等的改革,贯彻了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教学原则。

2.调节学生就业和毕业设计间的矛盾。

科技调研论文范文5

1.1毕业实习选题的评价指标与评价等级

毕业实习选题是开展毕业实习的前提,选题决定了毕业实习的内容、广度和深度。如何科学、客观地评价选题质量,不仅关系到毕业论文的质量,也关系到整个毕业实习完成质量的好坏[8]。而选择适宜的评价指标则是毕业实习选题评价体系的根本保障。通过对毕业实习教师、草业专家、学生的调研,结合草业科学的学科特点,兼顾可量化、操作性,初步筛选出5个评价准则和10个评价指标的评价体系(表1)。

1.2专业文献检索能力的评价指标与评价等级

专业文献检索要求学生了解获取本专业及相关专业文献的基础知识,掌握常用检索工具、网络信息检索的原理与方法[9];对于培养学生掌握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提高其自学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10]。因而,科学评价学生的专业文献检索能力,不仅是毕业实习科学评价体系重要的一环,而且能够促进学生掌握更多新信息、新知识、新方法,为毕业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对文献检索教师、草业专家、学生的调研,结合草业科学与文献检索的学科特点,兼顾可量化、操作性,初步筛选出4个评价准则和8个评价指标的评价体系(表2)。

1.3专业英语文献阅读与翻译能力的评价指标与评价等级

作为培养现代复合型草业人才的国家重点学科,阅读国内外与本专业相关的科技文献并从中吸收或了解国内外先进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1],同时它也是正确撰写本专业科技论文、科技成果以便进行国际交流必不可少的手段。专业英语文献阅读与翻译要求学生了解专业英语的文体特征、掌握一定的专业词汇、提高英文专业文献的阅读水平、初步具备撰写英文论文和用英文进行专业交流的能力[12]。因而,初步筛选出4个评价准则和8个评价指标构建其评价体系(表3)。

1.4试验设计和实验操作能力的评价

扎实的实验操作能力不仅是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还是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特征。而试验设计可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与毕业实习环节对接,让学生通过具体的实践,或验证、或探索、或发现新的科学问题。试验设计还可进一步合理统筹各项实验操作能力,确保数据的可靠性、真实性,提高毕业实习的效率。因而,初步筛选出3个评价准则和6个评价指标构建其评价体系(表4)。

1.5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评价

毕业论文(设计)是毕业实习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对整个毕业实习甚至是本科阶段的梳理和总结。通过毕业论文(设计)的写作,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进行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使学生组织、写作、表达等技巧和能力得到有效提高。草业科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评价一直采用现场答辩的方法进行,影响评价结果的主观因素较多,难以做出客观、准确、定量的评价。通过对草业科学毕业实习教师、草业专家、学生的调研,结合草业的学科特点,减小主观因素影响,兼顾可量化、易判断,初步筛选出5个评价准则和10个评价指标的评价体系(表5)。

2评价方法

草业科学本科毕业实习涉及到的学科综合性强、内容多、时间跨度大,其评价体系是典型的多级、多因素评价体系。上述评价指标虽已转换成相应评价等级,具有可量化特征,但主要还是以主观判断来确定各个因素对评价结果的影响程度,且评价的结论还具有模糊特性。如毕业论文(设计)的知识水平、文字表达、科学分析等,评价结果或者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或者难以区分各个等级之间的差异,评价的准确性受到制约。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法能够较好地处理多因素、模糊性及主观判断等问题,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有机结合,为草业科学本科生毕业实习质量的综合评价提供重要方法。

​影响毕业实习综合评价体系评价结果的因素主要是各级评价指标权重与评价尺度的确定,为了使评价体系更加客观、科学,就需要对整个评价过程进行科学管理与组织。可成立毕业实习学术委员会对选题质量、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评价尺度、各二级指标的权重给予赋值;毕业实习学术委员应遵循导师回避原则、盲审原则对选题质量、毕业论文(设计)质量进行评定。可成立由指导教师、专业外语教师、文献检索教师组成的毕业实习文献信息委员会对专业文献检索能力、专业英语阅读与翻译能力的评价尺度、各二级指标的权重给予赋值;试验设计和实验操作能力可通过组织草业科学实践技能大赛来评定。由毕业实习学术委员、指导教师、学生代表组成的评价小组,对一级指标权重进行赋值。

3结论

科技调研论文范文6

关键词:工科学生;毕业设计;人才;毕业生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180-02

一、高校毕业生与社会人才需求的差距

毕业季百万高校毕业生涌入到人才招聘市场,为谋求一个良好的工作而日夜奔走,但同时电视求职类节目中各招聘者大呼千里马难求。造成供求紊乱局面的主要原因是高等院校培养出的人才同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1,2]。大学生在接收四年的全面且规范的高等教育后,无论知识还是素质层面都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据多数进入企业的应届毕业生反应,对职场中的基本常识和工作中必需的职业技能缺乏了解;学院所学知识在工作应用少;理论脱离实际,动手能力差,这些束缚了他们工作后的发展。进入企业后往往需要重头开始学习。同时,企业反映毕业生能力与企业需求有差距。从校园到社会企业衔接不当,是产生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

二、工科学生本科毕业设计现状调研

毕业设计是学生从校园走向社会企业的一个重要过渡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培养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如何将所学知识转换为有社会价值的生产力;缩短进入社会、企业后的适应期;为今后的顺利工作积累经验。因此完善毕业设计成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点。通过调查分析整理多所高等院校的工科毕业设计情况,了解到目前毕业设计(论文)总体质量普遍较高:综合性设计在原理上创新性较高,具有较高的工程应用价值,解决了实际问题。总体情况如下[3,4]:毕业设计(论文)分为综述类、研究类和设计类三大类。毕业设计分为开题、中期检查及论文答辩三个环节。开题包括选题、制定工作计划、调研和搜集有关资料及文献阅读。为确保毕业设计及时保质保量的完成,学院在毕业设计中期组织中期检查。同时毕业设计中也存在一些问题:研究类毕业设计过分强调机械制图的作用忽略其他工程能力锻炼形式,设计类毕业设计产品设计过程单一、片面与企业需求脱节,设计类毕业设计机械制图的绘制方式过于局限。下表中列出了国内多所工科院校毕业设计中研究类和毕业类毕业设计要求对比。

三、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1.增强研究类毕业设计工程能力训练的全面性。研究类毕业设计,以攻克技术难题为出发点在设计、组织实验的基础上,对实验结果进行比对、分析,最终解决实际生产生活中的技术难题。研究类毕业设计的工程基本训练包含实验、系统调试、工程实践、机械制图等。机械制图不是工程基本训练的唯一方式。对于选择研究类毕业设计的毕业生,今后工作用到机械制图的领域很少,而且机械制图能力在本科教学和课程设计中已经得到训练,因此,在毕业设计中将机械制图作为强化实践能力的主要手段浪费了学生的时间和精力。理论分析计算、实验研究和设备使用与调试或计算机软件使用,这些是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的基本,也是今后工作的重心。因此研究类毕业设计应将工作重心转移到试验台架的搭建,实验测量、系统调试、工程实践这些同样能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工作上,强化工程能力训练的全面性。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工作量和成果的学术意义作为工程基本训练量化的衡量标准[5]。

2.强化设计类毕业设计产品开发流程的完整性。设计类毕业设计,根据实际应用要求设计某些机构或设备实现特定的功能,整个产品开发过程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体系。但是很多工科的毕业设计一般是是先按照设计要求画出图纸,然后再根据图纸写出约1.5万字的说明,这与企业产品设计流程概念相违背。现代企业的产品设计开发中采用的是V模式设计流程[6],开发过程大致包括:市场定位,需求分析,功能需求建立,系统设计,结构设计,三维实体仿真,功能测试、验证,系统测试,验证,出二维零件图,制造。工科毕业设计强化的只是产品设计中的工作图设计这一环节。学生进入产品设计领域还是零基础,需要重新学习。故设计类毕业设计应该从市场需求出发,强化产品开发流程的完整性,熟悉产品开发流程的各个环节。

现代社会掌握先进技术,富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端技术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传统应试教育下培养出的人才同社会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毕业设计是由校园到社会的过渡阶段,是培养创新能力,独立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是缩短这一差距的必要手段。因此为了满足社会人才需求,对工科本科学生毕业设计提出以下建议:首先,增强研究类毕业设计工程能力训练的全面性,研究类毕业设计应将工程能力训练的重心转移至试验台架的搭建,实验方案实施、试验系统调试、工程实践上;其次,强化设计类毕业设计产品开发流程的完整性,设计类毕业设计应该从市场需求出发,强化产品开发流程的完整性,使学生熟悉产品开发流程的各个环节;最后,提高设计类毕业设计的机械制图方式的灵活性,工科院校设计类毕业设计应灵活掌握手工绘图、二维计算机辅助绘图和三维实体造型三者的比例,提倡使用计算机绘制方式,不必拘泥于图纸的数量和形式。

参考文献:

[1]沈颂华.浅析社会对工程技术专业人才需求的多样化与高等学校工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D].第二届全国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上册),2004.

[2]陆英杰,娄华.改革专业教学与社会人才需求对接[J].科技信息,2010,(5).

[3]李海志,谭海鸥,董超俊.产学合作与工科专业毕业设计,高等工程教育研究[J].2004年01期.

[4]吉林大学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办法,北京航天航空大学毕业设计(论文)实施办法,清华大学本科生综合论文训练教学管理办法,哈尔滨工业大学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大纲,西安交通大学毕业设计(论文)实施办法,四川大学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大纲,哈尔滨工程大学本科生综合论文训练教学管理办法,中南大学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办法,华中科技大学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条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