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医学综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医学综述范文1
检验设备购置无序化,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随着医学检验技术的发展,医生和患者对检验信息的认可度提高,特别是在诊疗过程中,检验收入占医疗收费的比重增加,医院开始竞相购置检验设备。但在购置过程中忽视了医院的规模和相关患者的数量,设备购置后往往不能有效地发挥其作用,出现了设备闲置的现象,造成资金的巨大浪费。一些个体诊所也盲目购置检验设备,有的甚至已超过乡镇医院的配备,但投入的设备往往因无专业人员操作和合理的保养,无法得到合理应用,大多成为摆设。
检验专业人才缺乏,检验人员多无从业资格通过调查,在乡镇一级检验科中,具备检验专业资格的从业人员稀缺,大部分医院是由其他专业转行的,干临床的有,干护理的有,干司药的有,有的甚至身兼数职,都是经简单的培训后直接上岗,没有经过正规的检验学习,科班出身更是少之又少,有些诊所甚至会雇用无医学相关知识的人员充当化验员。这些人员由于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对检验工作一知半解,无法保证检验工作的正常进行。没有普遍开展质量控制工作,无法保证检验质量在我县21个乡镇中,没有一所乡镇级医院参加市及以上医学检验室室间质量评价活动,有些只开展了室内质量控制但做得并不完善,有些甚至不知质控为何物,个体诊所质控更是一片空白。各医院间各自为战,没有可以参照的标准,根本无法保证检验结果的正确性和准确性,患者转诊就医往往需要重复检查,差错事故也时有发生。
上级卫生主管部门应加强农村基层医院检验工作的监管,正确指导各级医院按自身规模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医学检验工作,不可盲目上设备、开项目。有些不具备最基本条件的诊所,不应让其开展医学检验工作,这是对广大患者负责,也是为了有效地减少不必要的医疗纠纷。各级医院领导也要增强对检验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加强检验科基础建设,完善科室管理,真正使医学检验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加强基层检验专业技术队伍建设,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技术素养。检验专业不同于其他医学专业,每年毕业的人员相对较少,一般都去了县市级医院,有些毕业生改行去了公司企业,做起了科研、销售,回到农村发展的毕业生很少,非专业人员从业也就成为一种必然现象。但不能因这些客观原因的存在降低基层医学检验的准入门槛,各部门应积极创造条件,逐步提高医学检验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力求合法执业。这就要求卫生行政部门和各级医院,有意识地加强检验从业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我县曾开办几期基层检验从业者培训班,根据基层特点,编发印制了《检验技术手册》,对基层检验从业者的技术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上级医院应主动担负起基层检验人员的培养和指导工作,对检验科建设提出合理化建议,从技术、设备等方面加强对基层医院的支持。上级医院要为基层人员提供学习和进修的机会,定期派员到基层现场指导,并建立长期有效的对口支援机制,让基层检验科规范、健康地发展。为了有效地提高基层检验工作质量,我县专门制定了相关制度,县级各医院与乡镇医院建立了长期的帮扶对子,定期派员到各乡镇实地工作,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指导各检验科的工作,起到了较好的效果。为解决基层检验质量问题,应引导相关人员增强质量意识,开展室间质评活动。鉴于基层检验工作的实际情况,往往不具备参加市、省级室间质评的能力。针对这种情况,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会同县级医疗单位,成立本县内的室间质量评价体系,让基层医院参与进来,定期评价,适时指导,使基层检验工作真正有章可循,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保证检验工作的正常进行。
作为医疗体系的一部分,检验工作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基层医疗质量的好坏。现在,农村合作医疗已在全国普及,广大农民渴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而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无疑是对医疗质量的有力保证。由于受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基层医学检验工作开展得并不尽如人意,而存在的诸多问题也难以在短期内得到有效解决,这就要求卫生行政部门充分发挥监管职能,建立长效机制,正确引导基层医学检验工作有序、规范、健康地开展。各级医院、诊所也应加强对检验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创造条件,切实提高检验质量,让医学检验工作在农村基层真正地造福于广大患者,让广大农民朋友切实享受到高质量的医疗健康服务。
作者:吴飞 任菲 单位:苍山县中医医院
医学综述范文2
全国范围内中小学也陆续开设了普及性计算机课程,而大学阶段的课程与中学部分出现重复。同时,在大学阶段愈演愈烈的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导向下,信息技术方面的课程内容也离社会需求越来越远,以至于出现获得各级计算机考试证书的毕业生,到医疗单位见到医师工作站、护士工作站却无从下手的尴尬。我国医学信息教育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初对医学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在职教育与培训。1978-1984年,多所医学院校根据本单位和社会的需求,自主设置了医学图书馆专业班。1985-1987年,经原国家教委和卫生部批准,原白求恩医科大学、原同济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和原湖南医科大学开办医学图书情报本科教育,毕业时授予医学学位。1987年,原国家教委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医药本科专业目录》,将原“医学图书情报”专业列入“应用文理工科类专业”,定名为“图书情报学(医学、药学,专业代码:0902)”。1993年,原国家教委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又将专业名称改为“信息学(医学、药学)”(专业代码:060202),拓宽了专业口径。1998年,教育部重新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对若干相近专业进行了合并和重组,将原“经济信息管理”、“信息学”、“科技信息”、“管理信息系统”和“林业信息管理”等5个专业归并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110102),隶属管理学门类[4]。
各高校应在医学信息学教学方面加大教改力度,教育和行业主管部门也应与时俱进,因势利导,为医学信息学教育改革创造条件,使医学教育真正面向未来,与信息技术的发展相契合。规范医学信息学教学管理目前教育部公布的专业目录中没有医学信息学,相关专业名称各异。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将目前医学信息相关专业重新划分归类,明确医学信息学专业名称、学科划分和学位授予等相关问题;成立国家层面的医学信息学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尽快组织制定出医学信息学专业基本要求;确定临床医学专业各层次学生医学信息学教学的基本内容,组织全国力量统一编写教材;进一步制定和完善医学信息学专业认证办法,对于未来可能或有意愿从事医学信息学相关工作的其他专业学生,如计算机、网络、通信、电子等信息技术类和电气信息类专业,鼓励他们通过一定学时的医学信息学课程的学习,参加国家医学信息学专项认证考试。调整医学信息学相关课程根据医学事业的发展需求,尽快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医学信息教学体系,积极推进医学信息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建议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教学内容全部在中学阶段完成,医学院校取消计算机等级考试;将医学信息学列为医学各专业的必修课程,教学重点放在信息系统应用和信息素养培育上,要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信息技术在医疗卫生行业的应用,加强数字医疗方面的教育,如医院信息系统、临床信息系统、电子病历、健康档案、PACS、LIS、社区医疗信息系统、远程医疗与医疗信息共享、医疗决策支持系统等;同时应注重培养学生信息获取和应用能力。此外,对于医学信息学专业学生,还应掌握数据库技术以及决策支持的基本知识,为学生今后参与医疗信息系统建设及医学决策支持系统的研发奠定基础[7]。考虑到中学阶段计算机教育的差异,新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可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设定一个过渡期,在增设医学信息学课程的同时,本着实用够用的原则,将原有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教学内容大幅压缩,或将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调整为选修课程。
拓宽医学信息学教育对象医疗卫生工作中,迫切需要经过医学信息学培训或有医学信息学知识背景的人员能系统地完成医疗卫生信息处理和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根据教育部、卫生部对医学教育“5+3”培养模式的要求,建议在毕业后3年的培训中将医学信息学作为重要的教育内容,并大力发展硕士、博士研究生教育,扩大专业人员队伍,提高医学信息专业人员整体水平[8]。同时,也应将医学信息学教育作为继续教育的内容,提升现有医务人员的信息素质。培育应用软件研发体系医学院校应积极发挥在医学应用软件研发方面的独有优势。国家应加强宏观指导,以医学信息学及相关专业为依托,独立研发或与软件公司开展校企合作,在医学应用软件需求分析、功能设计、软件开发及软件测试等方面,明确任务分工,集中各自优势,形成医学信息学产学研一体化的高效运行体系,提高我国医学信息化研究水平,并在理论和技术上寻求新突破,产生一批适用于我国现代医学发展的医学信息学研究成果。
作者:张力
医学综述范文3
高等医学院校里开设的医学物理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主要是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研究方法,扩大物理学知识的领域,为学习现代医学准备必要的物理基础[1]。应用多媒体技术将医学物理教学中的物理概念、物理公式、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等信息生动形象地呈现给学生,优化教学手段和过程,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提高教学效果,是许多医学物理教学工作者较为关注的问题。基于此问题,对两个年级学生进行了医学物理多媒体教学问卷调查。
1对象和方法
1.1调查对象我院临床医学专业2006级、2007级新生,06级两个班随机抽取150名学生,07级两个班随机抽取150名学生。两年级均使用多功能教室授课,材、统一课件、师、统一问卷。
1.2调查问卷该问卷包含了对多媒体教学的态度、利弊及改进方法3个方面的内容,共10个问题,其中前9个采用封闭式调查,提供可选择的答案,学生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单选。第10题,采用开放式调查,由学生自由回答。
1.3调查方法此调查涉及两个年级新生时间跨度约两年。2006年12月31日,对06级学生发放问卷150份,收回有效问卷150份,回收率100%;在2007年10月29日,对07级学生发放相同问卷150份,收回有效问卷148份,回收率98.4%。
1.4统计方法录入相关数据后采用SPSS11.5进行检验
2结果
2.1两个年级对多媒体教学的态度比较通过问卷结果表明,2006级学生支持医学物理多媒体教学的人数约占41.5%,反对的人数约18.5%;2007级学生支持医学物理多媒体教学的人数约占72.3%,反对的人数约7.5%。两年级相比,07级支持医学物理多媒体教学的人数比06级上升约30%左右。
2.2学生对医学物理多媒体教学的认同度(见表1)统计结果显示:06、07级学生认为医学物理多媒体教学具有生动、形象、灵活特点;有利于创设情景,增强医学联系;提高学习兴趣三方面认同度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7级学生对此三方面的认同度比例高于06级学生。在对医学物理多媒体教学能提高教学效率、增加信息量的认同度上06、07级学生无统计学差异,但07级学生认同度(43.9%)较06级学生认同度(37.3%)高。
2.3学生对医学物理多媒体教学的否定度(见表2)统计结果显示:06、07级学生认为医学物理多媒体教学中存在教学节奏快、难点、重点不突出、教师对多媒体依赖较大三方面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教学中存在交流、互动效果差,无统计学差异,但07级学生对此的否定度(83.5%)较06级学生的否定度(77.7%)低.
2.4学生对多媒体教学的建议在“你对医学物理多媒体教学有何建议”开放式问题调查中,06、07级学生提出比较集中的建议是:(1)增加更多的医学信息,加强物理知识在医学中的应用分析。(2)物理公式的推导过程和例题的讲解,采用传统教学方法“板书+讲解”。(3)调整教学速度,注重师生交流。
3讨论
3.1对06、07级学生对医学物理多媒体教学态度比较结果表明:学生普遍比较支持该教学方法,且该课件经过06级教学实践及吸取学生在问卷调查中情况反馈和建议后,教师用近一年的时间和精力去准备素材、深入研究教材、钻研教学方法、合理安排教学过程、增强计算机应用能力,对教学进行了调整、补充和改进,学生学习兴趣有所提高,07级学生对该教学支持度明显比06级增加约30%左右。有关资料表明,70%的多媒体课件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这与教学课件本身的制作质量好坏密不可分[2]。多媒体课件使“一些不能或不便用实验演示的基本概念、思想方法、理论结论可用实验演示,这会将所讨论的问题形象、生动、简练、丰富了想像力,具有很强的感染里力,”[3]由此可见,课件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套好的多媒体课件会刺激学生处于学习的“最佳点”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2从学生对医学物理多媒体教学的认同度表明:通过有目的地创设医学问题情景,吸引学生有意识的注意,增添了教学信息传输和接收通道,有效地缩短教育者与被教育者、教学内容与学习者以及学习者之间的心理距离。如在调查中得出,在医学物理多媒体教学中以医学现象作为问题情景引入教学,学生就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X射线时,先通过多媒体展示普通X射线摄影和特殊X射线摄影设备外观示意图,模拟病人在拍X片时的成像过程和实际的X片。以此提出问题如:X射线如何产生?什么是普通X射线、特殊X射线两者有何区别、联系及临床应用?X片记录了什么信息,为什么?因此,在教学中保持物理基础内容的同时,更应突出其医用性引导学生用物理知识去理解、解决医学中的相关问题,让课堂充满活力,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3.3从学生对医学物理多媒体教学的否定度表明: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受教育对象的认知规律,将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有机结合,实现优势互补。教师在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还应考虑新生的认知特点,在重点和难点问题讲解上采用传统教学方法适当放慢节奏。如将课堂讲授章节的教学结构在黑板上以板书形式保留,帮助学生将一张张幻灯片所讲的内容衔接起来,避免由于过多的知识点的不断闪现和消失,造成知识链断裂。此外根据学科特点在公式、例题的讲授中合理采用“板书+讲解”,调控教学节奏,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思考时间。
医学综述范文4
1.1在理论教学中导入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
目前,教材常用5个面的平面图和浮雕图表现牙体的立体解剖形态,因此牙体形态教学的难点之一是如何教学生理解平面图形,正确绘图,并把平面图像整合成立体实物。在教学资源较为有限的前提下,通过多种途径收集多媒体素材(扫描图片、照片、拍摄视频等),利用图像处理软件经过细致加工和处理后,充分运用到计算机辅助教学中;对教师进行多媒体课件制作方面的培训,不断提高教师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水平。通过丰富的多媒体课件,能使以往用语言较难表述的内容以更加直观并多样化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还加深了其对知识的理解。
1.2在实验教学中导入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
全套的牙体雕刻多媒体课件以及牙体雕刻视频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学生人数过多而导致的示教效果差,或是因分组示教而耽误时间等问题,能够有效提高实训质量和效率,因此实验课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模式。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传授正确的操作手法,针对重点步骤和难点步骤有选择性地进行示教,同时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辅导,从而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我们强调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而不是过分依赖,所谓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即计算机应该起到锦上添花的辅助作用,而不是完全替代传统教学方式。当然,学校在提高教师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对教师教学基本功的训练。
2建立“各取所长”“、走出去和引进来”的师资整合教学模式
充分发挥每位教师的专业特长,提高教学质量。在理论教学中,我们选择课堂教学经验丰富、讲授娴熟的副教授作为主讲教师;在实践教学中,选择参加过专业培训、操作能力强的教师。同时,教研室为每位青年教师制订了详细的培养计划,规范听课、跟课、试讲制度,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整体素质。为了充分引进校外资源,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我们定期选派专业教师参加各种培训班、进修班,组织教师集体参观学习等。几年来,已有多名教师赴第四军医大学、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日进齿科、现代齿科等多所国内著名口腔院校及培训机构深造学习,在不断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同时也丰富了牙体解剖学教学资源,完善了教学理念。在“走出去”的同时,我们还多次聘请校外资深教授、专家等亲临我校,对我们的教学模式、学生作品进行点评和指导,通过多种渠道充分整合校外有利资源,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方法。
3建立循序渐进、融会贯通的实践教学模式
3.1实践教学的循序渐进牙体解剖学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实践教学方面,经过几年的探索和总结,我们在实验课的课时量、教学内容、教学顺序上做了多次调整。目的是能够最终实现让学生“带着兴趣走进来—明确目的钻进去—满怀信心走出来”的实验教学目标。在牙体解剖学的实践教学中,石膏牙雕刻项目是重中之重,如何提高石膏牙雕刻项目的教学成效是我们长期努力的目标。经过第一轮的实践教学,我们发现学生实验作品最主要的问题是对牙体外形平面轮廓的把握不够准确。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在课内外都增加了牙体外形轮廓描绘训练,甚至将多个牙位5个面外形轮廓的描绘作为实验课的考核项目,从而引起了学生的充分重视。另外,我们还适度增加了四面体成形前的实训课时,并严格把关。针对学生缺乏对牙体形态立体感的理解能力这一问题,我们聘请了外校的专业教师为口腔工艺班的学生开设了美术与雕塑课程,以更加专业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立体感、空间想像力以及素描基本功,明显提高了学生在石膏牙雕刻中对牙体立体感的把握能力。另外,我们的实验课教师还精心制作了不同倍数的石膏牙雕刻步骤模型、标准模型、牙体堆塑模型等,从而丰富了实验教学用具,提高了实验教学成效。
3.2强调牙体解剖学与修复工艺学课程内容的衔接
牙体解剖学课程中对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和要求需一直延续到修复工艺学课程中,由此不断强化学生对牙体形态的把握能力。我校的各门课程中,凡是涉及牙体外形轮廓方面实验项目所使用的模型、教具等在外形轮廓上都是统一的,有很多教具是教师自己精心制作的。由此,牙体解剖学的教学成效在后续修复工艺课程中也能得到很好的体现。例如,通过加强牙体雕刻以及牙列雕刻的训练,在可摘局部义齿蜡牙塑形、固定义齿蜡冠制作、金属烤瓷全冠筑瓷等操作中,专业教师都感到轻松了很多。只有充分理解并掌握了标准的牙体解剖形态,才能更灵活自如地重现天然牙体形态。近年来,各实习单位对我校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学生在牙体塑形方面的评价普遍较高。
4建立两个专业相互促进、相互激励的教学模式
医学综述范文5
这些规定主要是为了防止检验官在检验中,要求了检验官要遵守的检验原则务必要诚实鉴定,反映了当时的法医学检验已经盛行,法律制度对检验的规定也有了明确。这些规定也被历代沿用,成为了中国古代法医学检验制度的基础,但是唐代的检验制度中却没有明确记载由谁担任检验人员。
宋代法医学发展史
宋代是我国法医学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成就了世界上第一部法医学专著《洗冤集录》,其中还已绘制了精美的检骨图像,见(图1)。这不仅是世界上第一部系统完整的法医学著作,也使得法医学的检验制度得以充分发展。它无论在法令上的规定,还是检验制度的划分范围及检验知识的积累,都是历代所不能及的。宋太祖建隆四年(公元963年)颁行的《建隆重详定刑统》(简称《宋刑统》),是宋代编律立法上的重要法典,既继承了《唐律》中有关检验的法律规定,又有宋代的发展,居于宋朝法律体系中的主干法地位,对于两宋诸多社会关系的调整运作功能达300余年之久,影响颇为深远,是中华法系中后期发展中的一代律典。《宋刑统》原先是以《唐律》十二篇并疏仪为主,共502条,十二篇名为:名例、禁卫、职制、户婚、顾库、擅兴、贼盗、斗讼、诈伪、杂律、捕亡、断狱。在日后解决刑事司法实践的经验中有不断的总结积累经验,又以敕、令、格、式的形式颁布了一系列与检验有关的法律、法令以补充先前法令的不足,使宋代的检验制度日臻完善。《洗冤集录•条令》载:“诸尸应验而不验;初复同或受差过两时不发;遇夜不计,下条准此,或不亲临视;或不定要害致死之因;或定而不当,谓以非理死为病死,因头伤为胁伤之类。各以违制论。……”《刑统•议》曰上条诈疾病者杖一百,检验不实,同诈妄减一等,杖九十。”“《刑统•疏》:以他物殴人者,杖六十。见血为伤,非手足者,其余皆为他物,即兵不用刃,亦是。”均是南宋宋慈于理宗淳佑七年(1247年)所写的《洗冤集录》卷之一《条令》中的部分条文,其直接引用《宋刑统》的有关内容一目了然。也是从宋代开始,我国法律上才有了对检验人员明文规定,咸平三年十月的诏令规定,杀伤人命案件的检验,在县由“县尉”负责,在州由“司理参军”负责,如缺正任官,有其副手负责。至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规定:“检验之官,州差司理,县差尉,以次差丞、簿、监当。若皆缺,须县令自行。”
除此之外,人吏和仵作等人要随同以配合官员进行检验。因为他们是专门从事验尸送葬行业的人,长年与尸体打交道,积累了丰富的处理尸体的经验,所以在检验尸体过程中,要有他们进行配合官员洗罨尸体、喝报伤痕、处理尸体等,也正应为如此,仵作在检验活动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对他们更应该有严格的要求。对此,宋慈认为仵作如果检验不专业,所唱报现场情形难与实际情况相符,或负责检验的仵作与作案者勾结,就会谎报案情,扰乱断案,损害受害人的利益,所以在书中总结:“年来州县悉以委之初官,付之右选,更历未深,骤然尝试,重以仵作之欺伪,吏胥之奸巧,虚幻变化,茫不可诘。纵有敏者,一心两目,亦无所用其智;而况遥望而弗亲,掩鼻而不屑者哉。”
这些都表达了宋慈对检验人员的担忧:担心州县上任的新官吏,经历尚浅,经验不深,遇到案情难免有所力不从心,再加上唯一接触尸体的仵作杂役如有欺瞒谎报,官吏们又不愿亲临检验恶臭尸体而捂鼻遥望,这些都会对案件的侦破非常不利。继而总结“慈四叼臬寄,他无寸长,独于狱案审之又审,不敢萌一毫慢易心。”
其目的都是希望告诫同僚们在检验尸体时应当遵循检验法则与注意事项。宋慈在《洗冤集录》的开篇就以序的形式表达了自己作为检验官吏的使命与责任,不乏从中看出宋慈对待检验的认真态度。并且在卷一条令中也一一列出了刑狱工作者的职权与责任,如:“诸尸应验而不验;或受差过两时不发;或不亲临视;或不定要害致死之因;或定而不当;各以违制论。……”
只有遵循法令的前提下,检验工作才能保证顺利准确的进行,说明宋慈对检验制度是十分重视并且把它作为检验官吏们必遵循的首要原则。从这些法令规定可见当时的检验体制就已经比较完善,对开展检尸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法律保障,作为一部为官吏断案服务的检验书籍,它不仅撰写了法医学检验的知识经验,而且书中法律思想鲜明,对刑狱工作者的渎职、失职或贪赃枉法的处罚作了严格的明确规定,这些条令被历代封建王朝所延续使用,在宋初是以“敕”、“令”、“格”、“式”与《宋刑统》并行的法律形式,逐渐增加发展并超过了法条数,且在实践中优先适用,因而重敕轻律,所以到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便正是规定“以敕代律”,到了南宋孝宗时,已演变为“条法事类”,直到现如今大部分的条文仍在适用。我国现代法医学奠基人林几教授(1897-1951)高度评价宋慈《洗冤集录》对人类法医学的贡献,并提出“法医学是国家应用医学”的观点,要求不仅要发展法医学技术,还要进行法医立法。
宋代的检验制度
宋代的检验制度之所以严密完备还表现在它的检验程序上,《宋会要辑稿•刑法》论死记载:“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十月诏令规定,应当检验的死亡有杀伤致死、非理死和病死,其中的非理死既是非正常自然死亡,其后,元祐七年(公元1092年)法令,监禁中的囚犯死亡也应当检验。……”凡“杀伤公事”、“非理死者”、“死前无近亲在旁”、“禁囚”等均应差官进行检验,它分为初检和覆检两个阶段,为了加强对初检的监督,保障检验的客观、公正,按照检验的进程,宋代法律规定在初检后要进行覆检,对于“杀伤死”、“非理死”、“禁囚死”尚应覆检。覆检与今日的在鉴定不同,它是法令要求程序,与初检的正确与否无关,“应覆验者,并于差初验官日,先次申牒差官。”
它在初检时就已先行通知覆检官,并且没有限制覆检的次数,其目的就是为了防止覆检官照搬初检内容。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能免除覆检,如“炎暑”之际“尸体多致伤坏,因有异同,枉兴词讼。”或初检事理分明者(自杀),可免除覆检。其余死伤均应进行初覆检,在每一步检验活动中又有若干步骤的具体要求。此外,宋法还规定了报检、差官、现场检验程序细则,在检验程序完成后还要制作法律文书:《验尸格目》、《验状》,到了南宋时期《验状》书中还必须附上《正背人形图》,以做日后查案之用。
宋慈不仅在书中强调了大量的法医检验制度,还详细的总结法医学检验的规律,并强调了法医检验,贵在业务精湛和专心致志,来不得半点虚伪和失误。书中列举的有关验尸的八种常见死亡原因“凡验尸,不过刀刃杀伤,与他物斗打、拳手殴击,或自缢,或勒杀,或投水,或被人溺杀,或病患,数者致命而已。”其中部分可成为“疑难案件”,如“然有勒杀类乎自缢;溺死类乎投水;斗殴有在限内致命而实病患身死;人力、女使因被捶挞在主家自害自缢之类。”
医学综述范文6
【关键词】医学职业教育教育改革教学质量
面对21世纪医学科学迅猛发展的挑战,中等医学职业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中等医学职业教育应转变单纯以学科为中心、只重视知识传授的教育思想以及过分专业化、单一模式化的观念,在注重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等符合现代社会的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按照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总体要求,构建起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新精神,能使学生在全面成长的同时个性得到充分发展,把知识、能力、素质有机结合及综合提高的,开放式、多样化的中等医学职业教育模式。
一、加强基础教育。
中等医学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医技人才,强调实用性,但如因此而忽视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片面强调实用性,则不利于学生基本素质的全面发展。在竞争日益激烈,科技日益发展的21世纪,个人素质,特别是科学文化素质显得尤为重要,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这一点在中等医学职业教育中普遍认识不足。在国内的中等医学教育中,重专业教育、轻人文教育的现象较为普遍,数、理、化、语文等基础文化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从目前的课程设置中可以看出,基础文化教育环节十分薄弱。特别是近两年来,由于过于强调实践教学,各专业的实习时间大大增加,而基础文化课时则一减再减。基础课程本身就具有系统性,在系统学习基础文化知识的同时,往往伴随着学生思维能力、思维品质及自身素质的提高,这对学生个人和社会发展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基础科学文化教育的不足,会对学生的理解、分析、思考及判断能力产生影响,妨碍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另外,由于医学科学的高速发展,每个医学生毕业后仍需要在工作过程中不断学习和提高,唯有这样才能适当不断发展的社会卫生事业的要求,而这需要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这种自主学习能力是信息时代必须具备的基本要求,是保证一个人一生不断发展的基本能力。但由于基础知识教育的不足以及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当前中职医学生的自学能力非常有限。因此,从受教育者全面、和谐、可持续性发展的角度出发,中等医学教育应体现终身教育观念,不仅应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技术,还需为学生今后进一步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这就要求应切实重视和加强基础文化教育。
二、改革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
从课程体系和结构上看,现有的中等医学职业教育缺乏专业结构层次特点,在课程安排上追求专业化、基础化,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占主导地位,学生基本上是知识被动接受者,其动手能力、创造性较差。面对未来社会发展对人才结构的要求,中等医学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应围绕新形势下的培养目标进行改革。当今课程改革的趋势为:加强综合教育并与劳动结合,对个体的全面发展目标不仅是重视名次发展,还重视情感、意志、思想道德的发展;课程内容日趋合理,课程形式日趋多样化。中等医学教育改革也应朝着综合、多样化方向发展。社会的发展要求中等医学教育应造就医德高尚、知识面广、能满足社会需要的医疗保健、预防医学人才和具有全面思维能力的医生。因此,中等医学职业教育应注重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特点,以及当前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趋势,围绕面对21世纪的培养目标,优化课程结构。首先,应抛弃那种过分基础化和专业化的倾向,取消那些知识已老化的课程,不断增添具有新知识的课程。其次,在课程设置中尽可能打破学科间界限,加强教学内容的渗透性和融洽性。再次,应遵循认知规律,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加强学科间的有序性和连贯性。基础学科是专业的基础,改革基础学科如不断加强优化组合,势必影响专业课的学习,因此,优化基础学科应从系统、科学、整体的观点出发,加强学科间的广泛联系,删去那些重复、繁杂的内容,增强实用性内容,改革前后课程分离、基础与临床脱节的课程结构,应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接触社会。最后,应增设人文学科和文献检索等内容,以培养学生从事社会活动、处理人际关系、卫生宣传教育等能力。
三、改革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21世纪的人才规格,要求必须确立新形势的培养目标,而要达到新的培养目标则必须改革传统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比较单调乏味,只片面强调知识传承,教师只起知识传导的作用,没能起到引导、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的作用,也不太注重学生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对知识只是被动地接受,很少有人去主动研究与课堂教学有关的材料和书籍,自学能力也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较差。随着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向现代生物、心理和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对中等医学教育进行系统改革、整体优化,加强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医学人才是今后中等医学教育的目标和方向。为此,应提倡创造性教学,即应废弃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采取启发式、探索式等教学模式,把培养学生创造力放在首位。教师要做到创造性地教学,首先,在知识的传授上,应加深面向过程,即教师应重视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理解其产生的基础以及与其他知识的相互联系等。教师引导学生以面向过程作为学习重心,其中蕴涵着十分丰富的创造探索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研究方法,必然能使学生获得一种创造精神,有效地促进智力的发展。其次,在教学上,应尽量做到因材施教。在教学中,应对不同的学生施加不同的影响,以唤醒他们丰富多彩的个性,并针对学生间的差别开展多侧面、多层次的诱导,以满足不同的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再次,形象性思维是发散思维的基础。教师应善于创造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采取生动活泼的教学组织形式,有效地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善于选择带有情绪色彩的教材,避免公式化地表达自己的判断等。最后,教师应努力提高自己的创造素质和水平,开展教育理论的学习和教学实践的有效训练。
四、加强毕业后的教育,大力发展继续教育。
高科技时代的发展,对传统的医学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学生从学校教育得到的知识和技能很快就会变得陈旧,以致越来越无法满足工作需要。继续教育成为现代教育中日益突出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个人的发展历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应加强毕业后教育和大力发展继续教育。根据区域卫生规划,多渠道地建立培训基地,采取灵活多样方式,可脱产进修,也可在职培训,时间可长可短。在培训内容上应强调学以致用,讲求实效,根据培训对象的需要、培训目的以及学习基础,设计各种各样的“搭桥”课程,在课程组织上可根据内容及其他因素采取小讲座、讨论、案例分析、求教与实习等多种形式。另外,培训者在培训中应针对地区实际,提出切合本地需求的操作,按照人才需求来进行设计、安排课程并组织教学,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学习,并与工作实践相衔接,使被培训者能够结合本职工作,对培训的目的、意义和内容有正确的理解,并能转化为工作、学习中的自觉行动。通过大力发展继续教育,对各类医务人员进行理论知识上的再教育、技术上的再提高、能力上的再培养,是加速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有效途径。
中等医学教育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应遵循医学教育理论,以创新提升实践,以实践取得突破,紧紧抓住素质教育观、可持续发展观、终身教育观等关键问题,解放思想,大胆创新,以便使中等医学职业教育适应21世纪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郭永松,吕世亭。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课程的改革研究报告[J]。医学教育,2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