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美术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学前教育美术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学前教育美术论文

学前教育美术论文范文1

1.对教学方法的改革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当今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中,教学方法使用不当会对美术教学效果产生负面的影响,甚至会影响到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以及对美术的认知。对此,笔者建议,应对教学方法进行深入改革。首先,在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中,教师需要对学生的现有水平以及接受能力等进行全面的分析,根据个体差异性,对学生因材施教,更有效地将对学生的整体教学与个体教学进行结合,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解决个体学生的个别难题。其次,教师应采取引导式教学方法,将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出来,引导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认识美术、了解美术、学习美术以及积极地探索美术知识等,避免以往教学中存在的单向教学方式。教师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学,通过互动交流让学生对美术重难点知识进行定位,这样对于拉近师生关系,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有着重要的作用,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再次,应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教学。如,可以将一些影像资料、图片等作为学生绘画的精品模板,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将其作为参照物尝试去画,另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将自己对精品模板的观点表述出来,并与其他同学进行分享,活跃课堂教学氛围,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2.对教学内容的改革

教学内容的不合理会对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效率带来直接的影响,因此,在课程改革背景下,应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首先,应加强教学大纲的优化,合理修订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教学计划,并在原计划的基础上分析美术课程教学规律,丰富教学内容,并引导学生自主完成教学内容探索,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将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出来。其次,应适当增加实践教学内容,相比之下,实践教学内容对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效果更佳,同时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有着很大的作用,而美术本身对动手能力的要求较高。因此,作者建议在教学内容改革中,应多增加实践教学内容,这样才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另外,要适当调整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堂教学,尤其是在学前教育专业要求不断提高的情况下,更要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训练。因此,在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中,应对课程进行合理设计,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另外,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设备的作用,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教学中,充分引入网络资源库中的教学案例,不断丰富美术课堂教学内容,为提升美术教学效率提供支持,拓宽学生对美术的认知面。

3.对教学体系的改革

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体系的改革,首先,应确定改革的方向,结合院校的实际发展情况以及实际教学情况等合理改革教学目标,打破以往大纲式的教学目标设置,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专业能力、审美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其次,应对教学专业课程设置进行改革,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课堂与生活结合等,主要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积极性等为目的,让学生自主学习美术、探索美术知识,从而有效提升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效果。再次,应注重教学评价方式的改革,打破以往问卷考试的评价形式,要从学生的实践实习中进行评价。如,针对学生在幼儿园进行的试讲,对学生开展实践性评价,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并不断改进。另外,要通过丰富教学评价的方式,从多种角度、多个方向对学生展开评价。如,以学生自评、生生互评、教师总结等方式提高教学评价的有效性,从而促进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工作高质量完成。

二、结语

学前教育美术论文范文2

新世纪之初,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开始启动,这对彻底达到美术教育的创新与整体素质培养迈开了重要一步。

美术教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教育,它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素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使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通过美术教育,使学生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并在学习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一 低年级美术课应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与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注重实践能力培养,使学生具有将创新能力转化为成果的能力.通过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会探究与发现,找到不同知识之间的关联,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可采用悬念引新、激发兴趣、启发诱导、发散思维的探究学习方式,有意识设置一些环节,让学生面对具有挑战性的学习过程,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例在<<撕纸添画>>这一课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我利用一张已撕好的较明显图形的纸的基础上启发学生的想象力,从而逐渐过渡到自己动手操作。我要求小朋友上下左右分别观察撕下纸片的形状,并进行适当的添画。这一过程是学生思考、发现、创新的过程,它集脑与手的结合,既符合低年级小朋友好奇的心理特征,又促进思维创新的发展。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创造像一条红线始终贯穿其中,它推动着社会发展和世界文明,而这其中创造能力的产生正是创造性思维的闪现。“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当教师为学生种下创造性思维的种子,将来必成为创造型的人才.同时也要求教师在新课改中要不断更新自我、完善自我、塑造自我。当我们问这个世界是谁创造的,回答是各种各样独立的人创造的,是有独立思维的人创造的,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进取精神、创新意识。在<<美丽的铅笔头>>中,教师不光要教会学生怎样做的步骤,更要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制作一个有个性的铅笔头。在发散思路上,要求学生们想象它还可以利用哪些材料制作,这些材料又还可以制作什么样的装饰品来,逐步深入,以培养学生注意观察生活、发现生活、创造生活、美化生活。

二“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都有美的存在,要唤醒儿童对艺术的兴趣,必须让他们感受到美术的魅力。艺术教育的内涵是广泛的,对少儿的艺术教学,我们不能停留在学校里,停留在固有的书本知识上。要大胆鼓励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及时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画下来,在原有画面的基础上加以创新。由于低年级儿童刚接触美术知识,他们的模仿能力和记忆力都很强,所以我认为教师可以很好的利用这特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把自己喜欢的情景画下来。把生活的东西扩大化、创新化,把自己的情感在绘画作品中表现出来。<<小动物盖房子>>正是集观察、情感、创新一体,以故事的形式导入,吸引小朋友,以悬念让小朋友自己动手解答。把生活中常见的房子,常见的事物,如苹果、橘子、香蕉、西瓜、蘑菇等等。通过观察、思考把这些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东西融入到美术作品中来,培养学生观察生活,认识到美处处存在。我们要从少儿的长远发展出发,去巧妙地,耐心地,愉快地激发,善于发现和激发孩子用真实的心灵去感受,去演奏和描绘。

三 在创新的基础上,教师还要注重学生的审美意识。教导学生什么是美,什么是行为美、心灵美。教师是美的创造者,我们要用心去感悟、去表现,尽可能地丰富他们的生活,陶冶情操,提高审美力。在艺术活动中去唤醒他们对生活的感受,引导他们用基础的艺术形式去表现他们的内心情感,在愉快充满幻想的艺术教学中,用自己的思想来思考、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用自己的意愿来创造,实现个性优化和身心素质全面和谐发展,美好生存。如<<寻找美丽>>这节课,教学提示你为什么喜欢它,它美在哪里,放在哪里最美,要求学生积极发现美,并学会表达美、学会审美和热爱生活中美好事物。

四 低年级美术教育集德、智、体、美、劳和创新精神等综合一体,体现了整体素质教育。课程设计摆脱旧的教学模式,不再是单纯的美术或音乐课,而是在教学内容上综合了舞蹈、文学诗歌、数学、自然及朗诵艺术等学科知识,培养他们从发现美、表现美、到创造美和追求美的能力及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既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教学通过活泼、内容丰富的活动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我们在满足学生表现欲的同时,注意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力求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出艺术课程的人文性、综合性、创造性和愉悦性。在玩中学习更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五 在整体素质教育中情感教学是课中始终贯穿的一条主线。在每一课中无不或多或少的体现,在<<小鸟找家>>中,我创造情景故事,结合小朋友的亲身体会,在主题表现上注重情感教学在本课中的运用,以体现人文性。我问“ 小鸟如何找家?”结论多样,它可以借用“蜡烛、手电、灯笼、月亮、星星或车灯的光……”来照亮。“联系自己好好想想我们的家是什么样的?小鸟的心情、它妈妈的心情又怎样?”既教育小朋友要热爱家园、保护生态平衡,更要有乐于助人的雷锋精神,并积极鼓励他们继续发扬这种优良品质,很自然的把这节课的重难点连接起来,很好的达到教学目标。又《穿花衣的热带鱼》一课中,在重点动手的基础上教育学生保护水资源,爱护鱼儿,爱护自己的家园;在《会飞的娃娃》这节课中,它提高学生的手脑结合能力、合作积极性,使学生养成不乱扔纸屑,学会美化环境并利用废物创造生活、美化生活……

学前教育美术论文范文3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 语文教学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22-00-01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科技的高速发展,多媒体技术已经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作为语文教师,既要看到运用多媒体的优势,同时也要看到在运用多媒体手段时出现的问题。在运用多媒体实施语文教学中,应找准多媒体与语文课程的契合点,使多媒体技术更好的为语文教学服务,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1 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盲目运用,喧宾夺主

运用现代化技术实施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辅助语文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打破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变抽象为形象,化烦琐为简洁,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而目前有很多教师走入了多媒体教学的误区,将多媒体当成了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不从具体语文教学的实际出发,盲目运用多媒体技术,喧宾夺主,严重破坏了课堂结构;还有的语文教师所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课题的背景非常复杂,采用了大量的动画与音响效果,违背了简洁高效的原则,也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不仅淡化了课堂教学内容,也容易使学生产生视觉疲劳,反而不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

1.2 不分主次,越俎代庖

多媒体并不是狭义上的计算机,而是运用多种可用媒介帮助学生实现文本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良好互动,从而增强学生多元化交流的教学形式。但是经过调研发现,很多教师误将多媒体等同于计算机,认为计算机可以代替教师做一切教学工作,不管是组织教学、课堂教授,还是课后作业、巩固复习,统统都交给多媒体来完成,每一个教学环节都配以动画和音效,甚至连解说都由多媒体来完成。比如,一些阅读课原本是由学生阅读思考的,现在变成了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学生和书本的“对话”完全被多媒体课件所代替。这种做法完全违背了多媒体教学的初衷,造成了越俎代庖、主次不分的不良教学现象,最终导致学生和教师的思维被束缚起来,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1.3 费力伤神,扼杀灵感

语文教学注重的是“语言”与“文字”,而不是光彩琉璃的图形与画面,教师要摆正学科位置,坚持阅读语文文本这一主体任务,然后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切忌主客不分、淡化重点。但是实际教学中却存在这样的教师,他们沉浸于对多媒体画面的赏析,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2 正确运用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的建议

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多媒体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被很多教师所接受,但是只有很少的教师能够科学地运用它,下面就如何正确运用多媒体谈几点建议。

2.1 以全新的教学理念,构建全新的教学结构

现在教育的改革,实质上是对教育思想的更新与变革,要想实现新的教学形式,就必须采用全新的教学理念。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在实际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尽管多媒体教学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但是它自身也存在缺陷。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不断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运用多媒体技术,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2 合理安排整合教学,把握最佳使用时机

在语文学习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本语言文字的阅读理解来感悟作者思想,通过对生动形象的语言文字的学习来启发学生思维。教师要使学生在语文课堂学习中认真体会文章蕴涵的意义、仔细揣摩作者的用意,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要科学、合理地运用多媒体,展示图像或视频时要为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同时要保留一定的语言文字。教师要善于把握利用多媒体技术的最佳时机,紧密围绕教学内容开展教学活动,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同时引导学生认真品味文本阅读,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体验。

2.3 多媒体与传统教学结合,实现二者优势互补

开展多媒体教学时切忌完全抛弃传统教学方式,教师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工整大方的板书设计,清晰流畅的文字书写,再加上声情并茂的讲解论述,会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教学中有很多教学内容是不需要在课件中体现的,如课程教学目标、生词及解释等,这些在学生预习课文时就能够完成;一些需要补充讲解的文字与文化常识应该简洁明了,方便学生记笔记,切忌在屏幕上展示大量的文字,因为受课时所限,只能一读而过,学生辨认和判断音效信息尚且比较费力,根本没时间记笔记。只有把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结合起来,才能做到优势互补,相得益彰。将信息技术引入语文课堂是革新语文教学的重要途径,只有做到科学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才能真正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如果失去了多媒体技术,教学效果就会逊色不少,所以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多媒体这把“双刃剑”,将传统课堂教学与多媒体辅助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使两者互相配合,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努力改进存在于其中的不足之处,扬长避短,发挥多媒体技术的最大功效。

(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黑里寨镇多星希望小学,山东 淄博 256306)

参考文献:

学前教育美术论文范文4

>> 对农村英语教师专业成长的几点建议 提升农村教师专业素养的几点策略 农村学校新教师专业技能提升的困境与出路 教育信息化对促进农村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思考 对农村学校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思考 对新疆地区学前双语教师培训的几点思考 推进南疆地区农村学校数学双语教学的必要性研究 农村学前班美术教育的几点建议 关于促进邢台市农村学前教育规范化的几点建议 当前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突破的几点建议 对提升农村学生语文素养的几点认识 教师的专业情意 农村学校教师专业成长路径探析 校本研修――农村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新途径 关于我国农村学校的教师专业发展现状 谈谈农村学校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 浅谈农村学校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管理策略 教学反思对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 对农村学前教育“小学化”问题的几点认识 对教师专业成长的几点认识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新疆统计年鉴[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9).

[4]刘桢.解读古兰经[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4.

[5]祖拜热・艾尼瓦尔.维吾尔族家庭教育及其传统文化传承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6]李全胜.新疆区域经济发展与大学生就业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

学前教育美术论文范文5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学前教育 专业融合

语文课是幼儿师范院校学生的重要基础学科,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表达能力的增强、文化素养的提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重要性毋庸置疑。幼儿师范院校学生的学情、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决定了学前教育专业的语文课程应具有相应的特殊属性。为切实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和学生的终身学习服务,学前教育专业的语文教学应有的放矢,实现有效教学。

一、找准语文教学与专业技能融合的切入口

学前教育专业师资的培养理念决定着培养怎样的毕业生,关系着今后幼儿教育的质量。本文仅探讨大专和中专层次的学前教育专业的语文教学。传统的高师和中师教育存在片面地强调美术、音乐、舞蹈等艺术技能而忽略文化素养。以语文课为代表的文化课与专业课之间的内在矛盾由来已久。大专和中专层次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文化课基础原本就薄弱,进入专业课学习以来,不少学生重专业课轻文化课,没有全面认识文化课的重要性,他们运用母语的能力不能达到为人师的要求。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如何上好一堂语文课,对学生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幼儿教师的语言能力对幼儿的语言发展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如果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忽略学生的专业特点,学生的语文成绩就难以提高,甚至出现排斥文化课的情绪。在专业化教育体系和职业教育背景下,语文课怎样体现其职业性,并削弱与专业课之间的内在矛盾就成了解决问题的关键。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既然是基础性学科,那么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力、领悟力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即“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语文作为一门学科有其独立性,但语文的教育观也经历了知识型向素质型的转变。无论是赫尔巴特教学论,还是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都对语文教育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从心理学的视野来看,语文教学必须唤起学生的注意。学生都存在潜在的学习动机,以专业知识与语文教学相融合作为激发兴趣的重要手段,既是满足学生兴趣的需要,又是以职业为导向的培养需要。因此,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学情研究直接引入语文教学过程,既是语文学科发展的要求,又是培养适应社会的人才的需要,与其他课程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语文教师要意识到不少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仅是一些知识碎片,是一些散落的没有生命力的记忆,因此,教师应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语文素养在职业素质中的重要作用,了解学前教育的专业特点,整合相关知识,走出一条语文教学与专业教学相结合的路子,将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和具体要求与语文课有机结合起来。教师应对语文教材深度挖掘,探索与专业知识的互通之处,创设与职业工作相近的情境,关联幼师音乐、幼师美术、儿童文学等课程,让学生所学知识能够“左右逢源”、融会贯通。

二、方式多元与学前教育专业形成关联

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语文学科重要的两重属性,二者是有机统一的,不可抑此扬彼,两者之间必然有融合。为便于深入讨论,本文将工具性与人文性从理论角度封闭起来分别论述。

(一)重视工具性,为培养幼儿师资夯实基础。

语文的工具性强调了语文具有语言交流作用的本体地位,明确了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也不例外。

全方位地培养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是语文作为工具性的最本质属性。语言能力包含语音、语法等方面,它既是交流工具,又是心智能力的反映。人们将思想见解很流利地表达出来,甚至打动感染、说服游说他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走上幼儿教师这一工作岗位时,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是语音方面最基本的要求。普通话教学同语文教学不可割裂,是语文教师必须重点注意的教学内容。普通话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过程,学生想要说好普通话,除了认准字音外,语文课上还要多听、多读、多说。此外,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十分重要。口语能力的高低是衡量学生能否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语文课堂上,从每节语文课前3分钟演讲、演讲单元的针对性训练到采访身边教师活动等综合实践的设计开展,既可锻炼学生的胆量、临场发挥能力,又可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让语文课成为活跃学生思维,踊跃表达的课堂。

语文课本的选文多是按照文体组元的,有诗歌、散文、小说、演讲等单元,这些选文大多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与修养。美文,需要美读,语文课堂的朗读教学一直以来都是语文教学的优良传统。课堂上让学生充分朗读课文,熟悉文章的词汇、搭配、句式、语气、语调,以利于形成良好的语感。此外,还可以通过学生单独读、学生选读、教师范读等方式多角度诵读课文,通过朗读呈现出课文的内涵与情感。所以,诵读课文不仅能培养语感,还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

在写作方面,学生通常害怕写作文,甚至有反感情绪,如何让学生乐于思,善于写,这是写作教学面临的根本问题。好的写作功底要靠日积月累的知识积淀。语文课堂上注重朗读,反复吟诵,对文字敏感,下笔就有了章法。教师可选择生活化的命题,选择和学生生活关联密切的,诸如写读书笔记、书画评论、通知、请示、邀请函、海报策划、职业规划等,消除学生的反感情绪,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乐于分享、乐于表达,也可以在课堂上先让学生充分讨论,教师适当点拨。实践证明,“先说后写”的教学模式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降低了写作难度。

总之,语文的工具属性也是学生语文基本功的一个反映,教师在培养学生扎实基本功的过程中要注重基础教学,从正确认读、规范书写、乐于表达做起,为学生今后的就业或者进一步升学打好基础。

(二)体现人文性,构建丰富生动的教学模式。

语文的人文性体现在思想性上,包含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文本的学习,认识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陶冶学生的情操,从而使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与正确的价值观。在教学上,教师注重启迪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审美欣赏的途径,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中国文学体裁丰富,除散文较为特殊以外,各种文学体裁均起源于民间。源于民间劳作的原始歌谣拉开了中国诗史的序幕,《诗经》作为一部声诗,与音乐水乳相融。可以说诗歌从诞生就与音乐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诗的发展与衍生,宋词的音乐性、现代诗歌的音乐性,各自呈现出不同特点。但音乐性是诗词的内在审美特性毋庸置疑。无论是《诗经・周南・关雎》、《诗经・秦风・蒹葭》这样优美的爱情诗、《乌夜啼・无言独上西楼》表现故国思、亡国恨的词,或是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样洒脱的典范之作,还是现代诗歌《再别康桥》等,都可以构建音乐化的诗歌课堂。正如徐志摩所言:“明白了诗的生命是在它的内在的音节的道理,我们才能领会到诗的真的趣味。”语文课堂上,重文意忽略了诗词的音乐现象比比皆是,将音乐与诗歌融合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诗词的鉴赏能力,还能够让学生在美妙的旋律中感悟诗人的情怀。

幼师美术是学前教育专业重要的专业课,学生都有一定的美术基础。中国文字从诞生之日“象形”这一特征就与图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让文字与图像、色彩融为一体,形成文中有画,画中有文是语文审美教学的应有之意。例如,王维《山居秋暝》中描绘的傍晚时分、秋雨初歇,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生活画面,坡感叹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郁达夫先生在《故都的秋》中紧扣“清、静、悲凉”,详细描写“破院观秋、落蕊轻扫、秋蝉残鸣、闲话秋雨、佳日胜果”等五个场景。教师可先下载名家配乐朗诵作品《故都的秋》,让学生在早读课上聆听、朗读,通过这个环节熟悉作品,然后让学生在作者详细描写的“五幅秋景图”中选取一个自己喜欢的场景,揣摩文字,配上插图。上课时,教师引导各组围绕“我为何喜欢这幅秋景图”、“在文字背后,感受到了郁达夫怎样的情”进行交流讨论。最后,每个场景都展示几幅学生的绘画作品,通过学生点评,教师追问,形成文中有画,画中有文,相互交融。

实施审美教育既是学前教育艺术类专业的重要内涵,又是素质教育和语文教学的客观存在,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审美素养提高的需要。诚如哲学家李泽厚所说的:“教育之所以伟大,正因为它有意识地为塑人的心理结构而努力。”

三、结语

在大语文教育观的框架下,文化课与专业课都是同一种广博文化背景下的一部分,语文学科不是孤立存在的有限的封闭系统,其开放性的特征使之可以与其他学科进行有效融合。若是教师运用方法灵活得当,则语文课堂必将丰富多彩,更好地发挥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作用,为切实促进学生专业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李泽厚.美的历程.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李莉.论高中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融合.课程教育研究,2013(22).

[3]李宁.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有效教学研究.学位论文,2013,12.

[4]倪娟.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语文素养现状分析.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02).

学前教育美术论文范文6

关键词: 跨专业课程群 学前教育 网络采编 人才培养体系

一、现状和意义

我校近年新开设了学前教育专业和网络采编专业(方向),其中学前教育是省教育厅规定凡有师范类专业院校都应该开设的新专业,网络采编则是我校针对社会发展状况开设的有较好就业前景的新专业方向。根据我校院系设置实际情况,二者目前均由中文系具体管理。

学前教育和网络采编都具有很强的跨专业性质,需要聚合多院系、多专业的学科、师资力量办学。跨专业课程群的构建是十分重要的任务,关系到二者能否办学成功。

跨专业课程群的研究在学校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我们应该及早起步,利用开办学前教育和网络采编的契机,认真研究跨专业课程群的构建和实践问题。

社会发展和人才市场的变化表明,有跨专业知识背景的毕业生更受欢迎,更有前途。而跨专业课程群的构建和实践,无疑对培养具有跨专业知识背景的学生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为此,我们成立跨专业课程群研究小组,以加强对跨专业课程群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二、研究方案

根据我校实际,本课题研究的总体目标是:以我校学前教育和网络采编为例,参考其他典型高校的经验,研究我校跨专业课程群的发展现状、发展途径、发展主旨。此目标大体可以分解为如下各方面内容:(1)我校跨专业课程群的构建与实践现状如何?(2)我校应该怎样构建与实践跨专业课程群?(3)我校学前教育与网络采编应该怎样示范性地构建与实践跨专业课程群?(4)我校应该怎样打破学科和院系壁垒,培养师生的跨专业课程群意识?(5)我校应该怎样利用跨专业课程群,培育学科与教学新的生长点?(6)我校应该怎样汲取别的典型高校构建与实践跨专业课程群的先进经验?

课题研究的总体方案是:统筹安排,分工合作,文理工打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宏观设计与个案实操相结合。具体方法如下:(1)调查研究。调研我校和其他典型高校跨专业课程群的构建与实践现状;(2)理论阐释。紧跟国内外教育理论发展前沿,借助最新教育理论,对跨专业课程群的构建理念与构建体系进行理论阐释,力求高屋建瓴,自成一家;(3)个案实操。借助学前教育与网络采编的跨专业特质,示范性地构建与实践跨专业课程群,为学校教育相关理论和实践发展提供参考。

此前,我们已为课题研究打好较充分的前期基础,如:(1)已撰写设置学前教育专业论证报告和学前教育专业四年建设规划,获得学校、省教育厅和国家教育部通过;(2)已撰写设置网络采编专业方向论证报告和网络采编专业方向四年建设规划,获得学校、通过;(3)已初步编制《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获得学校通过;(4)已初步编制《汉语言文学(网络采编)人才培养方案》,获得学校通过;(5)团队成员近三年撰写了10多篇相关论文,均在省级以上刊物公开发表,准备好理论基础。同时已收集大量相关图书资料,走访相关幼儿园和企事业单位,准备好科研条件,保证本课题研究顺利进行。

三、人才培养体系

具体研究过程比较艰辛,遇到的困难很多,逐步形成清晰的体系。研究成果最终物化为具体的人才培养体系,用以指导对学生的理论和实践能力培养。

(一)以学前教育为例

1.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在各种类型幼儿园、托儿所等学期教育机构从事学前儿童保教、研究和管理工作,具有学前教育专业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较强实践能力且具有鲜明汉语言文学特色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2.专业特点及培养要求

本专业具有师范性质与特点;要求学生掌握学前教育基本理论,形成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树立学前教育工作者的专业意识,了解学前教育工作者的基本职责;对学前教育工作拥有热情与兴趣。

3.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1)掌握学前教育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具备观察、理解幼儿的能力,具有良好的教师修养;

(3)具备较强的文艺欣赏与文艺创造能力;

(4)具备较强的学前教育研究与教育管理能力;

(5)具有良好的口语和书面语表达能力;

(6)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

(7)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外文相关资料。

4.主干学科

教育学、心理学、美学

5.主要课程

普通心理学、教育学原理、人体解剖生理学、心理与教育统计测量、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教育社会学、学前教育学、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心理学、中外幼儿教育史、幼儿教育科研方法、幼儿园课程论、幼儿保健学、幼儿游戏理论、琴法、声乐、舞蹈、美术、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幼儿玩具设计与制作、幼儿园舞蹈创编与技法、美学、文艺理论基础、儿童文学、语言学概论、文学创作与应用写作。

6.主要实践教学环节

军训、社会调查、专业考察、专业技能实训、学年论文、专业见习、实习、毕业论文。

7.教学进度表(略)

(二)以网络采编为例

1.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汉语言文学与新闻宣传、编辑出版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从事新闻宣传、编辑出版方面语言文字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2.专业特点及培养要求

要求具有汉语言文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较强的口语表达能力、写作表达能力、协调管理能力,掌握现代化文字信息处理的基本技能。

3.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1)具有正确的文艺观、语言文字观和坚实的汉语言文学基础知识,并具有处理古今语言文字材料的能力、解读和分析古今文学作品的能力和从事新闻宣传、编辑出版的管理协调能力;

(2)了解语言文学学科的新发展,拓宽专业知识,能将现代化文字信息处理的基本技能运用到新闻宣传、编辑出版实践中,富有开创精神;

(3)了解本专业及新闻学、编辑出版学等专业学科发展的历史,了解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文化产业等发展现状。掌握新闻宣传、编辑出版的基本方法;

(4)熟悉文化政策与法规,具有初步运用新闻学、编辑出版学的基本理论,运用现代传播技术从事新闻宣传、编辑出版等方面语言文字工作的基本能力;

(5)具有良好的口语和书面语表达能力;

(6)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

(7)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外文相关资料。

4.主干学科

中国语言文学

5.主要课程

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写作、文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外国文学、美学、新闻学、编辑出版学、网站建设与维护、传播学等。

6.主要实践教学环节

军训、社会调查、专业考察、专业技能实训、学年论文、专业见习、实习、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