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两学一做剖析材料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两学一做剖析材料范文1
【Abstract】Enterprise publicit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enterprise strategy.It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way to educate and motivate workers, but also a necessary means to show enterprise style and establish enterprise image.This article intends to analyze this proposition from three aspects.
【P键词】新形势;企业内外宣传;企业发展战略
【Keywords】new situation; internal and external publicity; enterprise development strategy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7)06-0129-02
1 引言
企业宣传是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一种激励、引导、教育职工的重要方式,也是一种树立企业形象、展现企业风采的必要手段。企业宣传工作要紧紧围绕企业党政中心工作,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开辟新通道,探索新方法,以正确的舆论引导和激励广大干部职工,凝聚企业正能量,为企业安全生产经营工作的稳步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舆论支持、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如今,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企业宣传也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那么,在当前新形势下,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如何应对新挑战、抓住新机遇,做好企业的内外宣传就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本文拟从以下三个方面对这个命题进行剖析。
2 明确企业新闻工作者的身份,对内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对外做好企业形象宣传
企业新闻工作者从一般意义说是新闻工作者,但又不同于社会媒体类的、纯粹的新闻工作者,是企业政工干部,其工作主要是利用新闻宣传开展对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上曾指出:“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舆论的力量绝不能小觑。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好的舆论可以成为发展的推进器、民意的晴雨表、社会的黏合剂、道德的风向标,不好的舆论可以成为民众的迷魂汤、社会的分离器、杀人的软刀子、动乱的催化剂。”所以,企业新闻工作者应当明确自身的思想政治职责不单是抓好新闻业务工作,更应该结合企业实际,做好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一直以来,一公司坚持利用公司网络、展板等多种形式及时有效地传达上级精神,达到了多角度、全方位、深层次的宣传效果,在职工中起到了积极影响。今年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在公司网站上开辟了“两学一做”专栏,专门推送学习方案、学习材料、简报等内容。
企业需要依托社会大众媒体和传播渠道把自身的优势、品牌、亮点等进行展示。这就要求企业新闻工作者要有新闻敏感,要敏于捕捉蕴藏在事件表面、丰富而有意义的新闻题材。根据这一两年实际情况,一公司重点挖掘自身特点,对公司工作的亮点进行重点宣传。一公司作为储运油品为主的港口单位,是重点防污染企业。2016年一公司在《中国能源报》、《秦皇岛日报》等多家媒体上刊登了《秦皇岛港一公司推进绿色环保工作》,重点宣传了公司在卫生环保方面的作为。
3 企业新闻工作者要摆正立场,做到三个“不动摇”
3.1 坚持正确导向不动摇
宣传工作的思想性、政治性、导向性很强,企业宣传工作要宣传党的主张、传播新闻信息、交流经验教训、表扬先进典型,这些是为满足职工的要求,是为职工服务,也就是对职工进行指导。为此一公司坚持利用舆论来引导职工,将集团公司的主张、精神传达到一线,让广大职工在第一时间了解集团发展大局和未来努力方向。
3.2 坚持职工立场不动摇
作为企业新闻工作者,要善于从职工的日常生产生活中汲取主题题材、思想激情,把镜头对准职工,记录职工的生动故事,展现职工的博大情怀,弘扬职工的可贵精神。一公司结合“两学一做”教育学习,挖掘公司内部基层职工的先进事迹,长期照顾生病同事的热心李师傅、不怕苦累的复转军人小任、踏实肯干不怕苦累的阳光大男孩小靖、身怀绝技为工友修理自行车的戈师傅都是我们身边的“小人物”,但他们的精神有力地带动着身边人,进而感染了整个公司,这些都是我们在撰写践行理念时着重下笔的地方。尤其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大背景下,我们更要做好深入细致的宣传工作,深挖身边素材。
3.3 坚持全面创新不动摇
创新是新闻工作的灵魂,是做好新形势下新闻宣传工作的力量源泉。企业宣传部门直接面对广大职工,针对性非常强,必须从企业工作实际和职工关心出发,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一公司针对公司实际情况,开展了一系列人物宣传。通过到一线岗位采访和调研,发掘了一批闪光的普通职工。如坚持在维修一线的,永远冲在前的罐区队副队长马学军。作为维修副队长,他不仅身先士卒,而且创新维修方法手段。作为丈夫和父亲,他常年照顾患病妻子和年幼的女儿。
4 企业新闻工作者要发挥特长,做好新形势下的内外宣传工作
4.1 结合实际,做好政策宣传工作
作为企业新闻工作者,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想要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到生产一线,就要选择好切入点和突破口,选取贴近公司生产经营实际、职工比较关注的方面和相关问题,通过灵活生动、通俗易懂的形式,做好宣传解读工作。为此,一公司特别在公司网站上开设“企务公开”专栏,宣传解读事关公司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对集团下发的重要文件进行剖析,从职工的角度去看,用职工的话语去解读,通俗易懂,做到让每一位职工能看清楚、听明白。
4.2 深入基层,倾听职工心里话
企业新闻工作者到基层调研采访,要学会与一线职工交朋友,了解他们的心思想法,发现他们的困扰烦忧,带回他们的诉求需要。一公司每年都组织通讯报道员培训班,邀请专业新闻老师来公司讲课。这项活动,不仅能够提升公司整体新闻宣传的水平,而且来自公司各个岗位的兼职通讯员齐聚一堂,针对怎样捕捉有价值的新闻、如何提高通讯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如何保障信息渠道畅通等问题畅所欲言,为公司通讯报道工作落实“走转改”打下了基础。
4.3 尽职履责,担当维重任
企业新闻工作者结合企业方方面面面临的问题,客观地分析实际,勇敢地面对问题,正确地引导舆论,把广大职工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问清楚、说明白,实际上就是为维护企业稳定尽职履责。今年,公司面临生产困境,职工都非常关心这种情况是否会给自己的工作生活及切身利益带来影响,针对这些担忧,我们都尽量利用公司网站等做好相关政策的解释说明工作,安抚职工情绪,配合上级做好相关工作。
4.4 关注媒体,避免丑化企业形象
随着时代进步,科技的发展,利用网络进行新闻宣传已经成为常态。但是网络传播速度快、扩散面广,一些可能有损企业形象的言论会借由互联网进行大肆传播。面对这种情况,企业新闻工作人员必须高度重视并密切关注,磨炼应对的技巧与方法,采取各种有效手段加强网络舆情监控,主动做好网络新闻的正面报道与网络舆情处置工作,将不良新闻的影响限制在最小范围、最低限度。为此一公司制定了专门的制度规范信息报送工作,每次信息的时候我们都多次查验其中的信息,力求做到无误,在信息形成后还会专门找部门及公司领导审核后方可上报。在做好内部信息审核的基础上,我们还时刻关注网络媒体上关于我们企业的新闻信息,及时掌控并反馈负面信息,消除不良的影响。
两学一做剖析材料范文2
一、关于学生“写不出”的问题。
1.“写不出”的原因剖析
主讲嘉宾与在线群众友首先多层面剖析了学生“写不出”的原因,因为找出学生写不出作文的原因才是解决学生写作问题的起点。
浙江向洪江、安徽魏为秋、湖北钱晓国等:学生写不出的根源是肚里缺少干货――缺乏生活积累,缺少写作素材储存。这也是大家普遍认同的重要原因。钱晓国认为,学生的作文普遍缺乏“干货”,也是无奈,毕竟他们的生活太单调,阅读面太窄。加上长期的“写作模式”训练很可能导致学生的“思维惰性”。
浙江贾桂强:学生写不出不是没有素材,而是不会用素材。这确实是很有见地的观点。不会用素材,一是不能发现素材的写作价值,生活处处皆学问,生活处处有素材,缺少了发现美的眼睛,素材再多也是派不上用场;二是不会将素材掰开来用,不会截取生活的横断面,不知道哪一部分可以通过形象的叙说,生动地再现情境,哪一部分可以通过议论分析,充分论证某个观点。
浙江陈爱娟:学生写不出是因为话题不合口味,没有兴趣。没有经历过,自然不知道,经历了但不是出自内心愿望,自然激不起兴趣。
浙江阮玲:学生写不出主要是没有自己的想法,或者有些模模糊糊的想法但不能表达清楚,终究不明晰。
湖北钱晓国、浙江贾桂强:学生写不出是因为缺少一个场、一个特定语境。心中没有一个特定对象,不能营造特定的写作情境,脑中没有鲜活的生活画面,自然没有唤醒写作的欲望,没有激发写作的兴趣。
云南自永军:学生写不出是因为没有打开话语系统。学生写不出,固然和没有阅读和积累有关,但不能成为我们责怪学生的理由。好多学生课后吹牛很厉害,证明他有事可说,有说的愿望,有说得好的能耐。只要不是弱智,只要思维正常,只要他感兴趣了,只要他会闲聊,写作就不成问题。学生话语系统打不开的原因,一是思维打不开,没有掌握多向度思维、原因探究思维、类比推理思维等思维方式;二是有思维却没有载体,往往“魂不附体”,找出到恰当的素材去运用思维。
湖北万鹏:思维模糊了,语言能清晰吗?思维路径不流畅,语言能流畅吗?思维、思维路径很重要。学生写不出,原因是老师的引导不得法,他说,老师若引导“智障”,学生能写得顺畅吗?
2.为“写不出”支招
在多层面剖析学生“写不出”的原因的基础上,主讲嘉宾与在线群友针对“写不出”的不同“病症”开出了各自的良方。
湖南周志恩:学生写不出的解决之道是引导学生学会热爱生活、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要让学生学会发现和积累,一是观察自己身边的人与事,要能从中发现一些什么;二是积累教材与课外读物中的生活与事件,要能看出一些价值与意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强调生活积累与素材储存实际上是解决作文的首要问题,即保证要让学生有事可写,有话可说。
江苏童瑞平:生活是写作的唯一源泉,道理很简单,无须复杂化,用心引导学生认识生活才是正道。生活+阅读,循环往复,螺旋上升,如是而已。事实上,有了丰富的生活积累与阅读积淀,学生必然会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
安徽魏为秋:充分吸收为表达夯实基础。所谓“吸收”自然包括观察生活、阅读经典,“表达”自然指说话、写作。
湖北万鹏:学生写不出,首先要解决素材问题(来源于书本积累与生活积累),其次要懂得从材料中提炼思想。
浙江邓维策:积累直接的材料和间接的材料。
浙江向洪江:要让学生做家庭主妇――从教材里吸取写作材料。从课外吸取材料,学生的时间、精力都有限。我经常让学生准备摘录本,从教材中摘抄有关语句,然后仿写。比如学习了《听听那冷雨》,用半节课让学生仿写课文中的某些句子;学习了《报任安书》,让学生摘抄表现作者生死观、价值观的相关句子,再写点评性的文字。
浙江邓维策:为向老师的做法点赞,做家庭主妇,体验实际生活,积累写作素材。
说到学生课外阅读时间有限的问题,不少老师深有同感。
云南自永军:课外阅读当然是需要的,但语文老师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问题,理科学生的作业任务太重了,学生几乎没时间和机会去做课外阅读。
广西莫羽:课本是老师教写作可以利用的最好的资源,但是很多时候课文教学仅仅是停留在字词、情感的分析和艺术手法的赏析上。目前的高中语文教学,很多时候依靠学生去自主获取知识。聪明的懂利用的学生,老师讲过课文就能吸收一点;懒一点,不爱动脑筋的学生,那只有“听”老师讲课了。现实中高考那么功利,高中阶段敢放手让学生看书的老师不多了;敢放手玩作文教学的老师不多了。正因为如此,充分利用课本,让学生多读,引导学生充分挖掘课本中的写作资源,是大有文章可做的。
浙江沈柳恩:我每节课让学生课前演讲,对时事发表看法,谈对身边人与事的见解。再就是布置学生写观察日记,注重生活积累。通过课前演讲与写观察日记,促使学生观察生活、关注社会现象,分析生活,发表看法,这样做实际上在积累写作的素材,帮助学生找到写作的源泉。
浙江陈爱娟:阅读积累要做好引导。我长期做班主任,每学期会布置阅读清单,不一定是教育部推荐的。其实我喜欢推荐自己读过的作品给学生,学生会觉得老师看过的一定很好,这样学生就很感兴趣。在引导学生多读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积累和感悟。
浙江阮玲:针对学生没有自己的想法或者思想模糊不清的情况,我让学生每周一次练写随笔,对教材中未学的课文写初读理解,对已学的课文写再读理解。课堂上我将学生观点相左的作文读给学生听,让学生评论;理解浅显模糊的或者错误也读出来,让学生补充或纠正;课堂上学生有时候会争执起来;课后继续写文章。经过这样一个过程,我发现学生的思考深入了,思想也丰富起来了。这种以教材为蓝本让学生“读、写、听、评”的做法,既解决了读、写的材料缺乏的问题,又训练了学生思维,更将读与写紧密结合起来了。
湖北钱晓国: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是解决“写不出”的关键。营造一定的写作情境,唤醒学生的写作意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强化针对性阅读,让学生内化语感图式,再实现由“意”到“言”的自然转换。
云南自永军:不担心学生写不出,因为我会想办法帮助学生打开话语系统。比如写议论文,教学生进入吵架频道,自己和自己对着干,自己和自己较劲。学生的话语系统打开了,就会有说不完全的话。写记叙文,教学生多写写对话和心理活动,多侧面设计人物语言,设计人物心理活动。
浙江陆云鹏:我在高一年级的做法:课前古诗文片段阅读活动;课外自主阅读、摘抄优秀文章;将课外经典名著的阅读纳入课堂教学的视野;重视家庭在课外阅读中的作用;借鉴阅读经验,营造阅读氛围;阅读与写作紧密结合。利用课内、课外做这么几件事,再组织学生参加各类作文大赛,学生作文获奖了,就愿意写了。
浙江邓维策:陆老师的做法做到了课堂内外相结合,是个好方法!陆老师拓展了学生作文的道路。
二、关于学生“写不好”的问题。
1.“写得好”的标准是什么?
浙江绍兴阮玲老师提出一个值得老师们深思的问题:“写得好”的标准是什么?
安徽朱莉、四川吴盍郑河兴枷氲淖魑牟攀呛米魑模这是最核心的标准。没有思想感情的积淀,随便什么技术,统统扯淡!
湖北万鹏:真(真的材料)+善(善的方法)+美(美的情感)=好文章。(万鹏进一步解释,)思维要有对象对象不能缺乏体验写作离不开运用运用必得有适于语境的表达方式。“对象”是指写作材料,“体验”即情感,“运用”“表达方式”是指写作方法。
由此看来,老师们对“写得好”的标准是有一致清醒认识的:真实的材料,巧妙的写作方法,鲜活的情感,是三个必备要素。
2.学生“写不好”探因
学生为什么“写不好”?主讲嘉宾与在线群友也作了相应的探讨。
浙江陆云鹏:很多学生的文章是憋出来的,结果真的是惨不忍睹!说明缺少“干货”,必然写不好作文。
浙江向洪江:因为学生没有生活积累,一切写作之“技”都是空谈,写出来的东西只能是花架子。
安徽朱莉:现在的学生不愿劳心劳力,又缺少生活体验,这样一来,“写不好”是在情理之中了。
安徽魏为秋:“写不好”缺少的是真正的阅读与生活。
浙江阮玲:学生写不好,不是缺少阅读和生活,而是不太关注自己的体验。很多学生写不清楚,其实就是想不清楚。
浙江沈柳恩:“写不好”是阅读和思维两方面的问题。
浙江陆云鹏:写得好分两种情况,或者以才情取胜,或者以技巧取胜。那么相应地,“写不好”,要么是才情欠缺,要么是技巧欠缺。
浙江贾桂强:学生议论文写不好的关键,只是一味地举例子,而所举的例子多是在同一个平面上堆叠。不会多层面举例,不会对实例作准确的分析议论,确实是不少学生的通病。
湖北万鹏:写作技法是很重要的因素,学生缺的不是没有系统,而是针对某一材料,不知用何方法来加工成一道“好菜”。不会见招拆招,不只是学生缺少写作技法,一些老师本身也没有技法积累。
云南自永军:“写不好”是因为有几个核心问题没有解决好,一是区分概念的问题,二是词语积累与搭配的问题,三是思维工具的问题。其实每一个人都是语言的天才,只是由于受人类社会趋同现象的影响,在后天习得语言的过程中,丢失了个性,于是千人一面,文章缺乏新意。正是人类社会的趋同现象,扼杀了语言的天才。
3.“写不好”的应对之策
湖南周志恩:学生“写不好”,解决之道是引导学生学会分析生活,提炼生活,一是要加强思想修养,培养美好品质,学会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看待问题、处理事情;二是要善于透过生活现象分析其本质,对人、对事要有自己的看法与态度,要有主见,要善于挖掘生活事件背后的意义,要善于发人之未发,敢于言人之未言。这是强调写作需要磨利透视生活现象的锐眼,强调要有钻探生活素材的思想利器。
他还给出了写作记叙文与议论文的指导方法:莫言说,他是一个会说故事的人。学生学写记叙文,就是要学会说故事。要让学生明白,说故事,一要把故事说完整,说出过程,说出重点,说出细节,要让别人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事件的发展过程是怎样的,哪几处是重点,有哪几个关键的细节;二要把故事说生动,尽量说得曲折有波澜一点,尽量说得形象有画面感一点,尽量说得生动有趣味一点;三要说把态度表明确,说出自己的感受,说出自己的好恶,说出自己的爱憎,要让别人明白你说这件事的目的与态度,你对这件事的情感倾向。总之,要引导学生将记叙文写得过程完整、重点突出、细节鲜活,要注意叙事的生动性、情感性,要有鲜明的价值取向与情感态度。记叙文要突出叙述,但可以议论、描写、抒情,尽量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议论文写作,是以记叙文为基础的,重点是学会发表对事件、事物看法。要将自己的看法说明白,说清楚,且有说服力,就得结合实例予以说理。可以正反实例对比论述,可以类比事例论述,可以道理与实例相结合论述。实例可以从生活中来,可以从历史中来,可以从新闻材料中来,可以从教材中来。要让学生懂得,议论文中的叙事,是为证明观点服务的,所以叙事不是目的,叙事可以简略一点,概括一点,重点是要对所叙事例的分析、议论,要善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不少老师对此表示赞同,他们都有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如浙江绍兴阮玲老师认为,指导学生作文的关键在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分解话题、观点。四川雅安吴盍秩衔,深度开掘,广泛联系。浙江绍兴陈爱娟认为,激兴趣,开思维,授方法,供素材。
福建胡策应:学生做得好的作文肯定是性情文学,而不是应试作文。除了根基是老师教的,其他的都是自创的。写作是抒感的需要,丰富内心情感,培养美好品质,保持对人、对事的独特敏感性,是写好作文的重要前提。
还有老师从自己做学生的体会出发,认为多读、多体验才是写好作文之途。有老师鼓励学生去读小说,写小说,评小说,这确实对作文大有帮助。只有学生主动去发现,去探究,去体验,去分享,才会让作文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
云南自永军:学生要写得好需要进行语言转化,对语言作“陌生化”处理,即在语言形式和文章结构上作文章。他解释,当我们回归人的原始表达和思维状态时就知道该怎么教学生作文了。记叙文起始于讲故事,议论文起始于讲道理。写记叙文要回归到孩子心态,写议论文要回归到吵架心态。而思维训练的核心在于转换。语言训练的核心在于个性化和陌生化。没有生活细节的人往往是对生活琐事视而不见的人。
浙江阮玲:针对学生“写不好”,要给学生一些写作要求与写作路径。可以给学生一些“写得好”的具体要求,然后分解这些要求,提供一些写作范例;可以结合阅读教学,引导学生归纳文章的思路,再给学生一些范文,让学生去领悟作者的写作路径,并在写作训练中慢慢内化成自己的写作技能。
浙江贾桂强:解决学生议论文写不好的办法是“取法乎上”,向古人学习、向现代大家学习。例如韩愈的《师说》、苏洵的《六国论》、鲁迅的《拿来主义》等都是让学生仿写的经典作品。就如同学书法,总是取法多家,方能写好字。作文也是如此,需要输入真的东西,方能输出。让学生多仿写,目的是让学生有一个议论写作的模板,先求“入格”,然后求“出格”。从写作的视角去学习课文,将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与其让学生浮光掠影地读得太多,不如让学生精读几篇,潜心模仿之,力求化为他们自己的血肉。
浙江邓维策点赞这种做法:“入格,出格,有规范。”邓维策、浙江向洪江、湖北安陆钱晓国、浙江绍兴阮玲、甘肃西和郭映辉等老师都赞同“仿写”说,并都践行着这一做法。湖南永州周志恩老师充分肯定研读经典作为写作范例的做法,认为很多老师重视了读写结合,以读促写,这是好现象,只是以读促写,“仿写”教学还没有系统化、序列化,还大有文章可做。
浙江阮玲提出“让学生在写作中学会写作”的观点,引起了不少老师的共鸣。浙江陈爱娟提出的“在面批、自批、互批中学习,在自我修改中反思前进”,是阮老师观点的具体化表现。陈爱娟认为,面批最有效,也最受学生欢迎。但时间有限,所以只能利用早自修和晚自修。每人面批几次会极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能促使学生主动读书,自动钻究作文。邓维策、陆云鹏老师都认为“面批可能是最有效果的办法”,都使用了面批作文法。
湖南周志恩:面批能较好地落实升格指导,因为面批学生作文的过程中,教师发现了作文中存在的问题,能及时给学生指出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修改才好,让学生明白要在现有基础上升格作文,可以采取哪些升格方法。升格指导的具体做法是,学生每一次作文训练之后,老师选取两三篇予以个别指导,精批细节,使之升格,争取发表。然后,将发表的作文与原稿让全班学生对比阅读,共同讨论升格的方法,是对材料的改动以突出事件的过程还是深化细节描写,或是对材料内涵的挖掘,力求见人之未见,发人之未发。这样做,既是对发表作文的学生的激励,也是对全班学生的作文进行升格指导,因为是本班学生作文,学生感觉更亲切,对升格方法的领悟也更切实。
湖南永州周志恩老师还提出一料多写,训练思维的方法。同一个生活素材,同一个教材片段材料,可以让学生分别写成记叙文与议论文。写成记叙文,要求展开想象和联想,进入事件发生的特定情境中,力求将故事写完整,过程写具体,重点突出,细节鲜活,语言生动形象。写成议论文,要求写出自己的独立见解,道理说充分,实例举典型,对实例的分析需透彻。湖北钱晓国点赞:“周老师的方法实在。”
浙江周宇贵:作文教学是思维训练,立意要求学生有思想,结构要求学生有思路,语言要求学生能根据文体的需要采用一定的表达技巧,从而实现思想表达的准确,鲜明、生动、简要、连贯、得体。不管何种训练,最终指向应该是思维。
有老师提出,作文教学要有成效,核心的问题是要建立起作文教学的序。四川吴盍帧⒄憬邓维策都赞成此观点,认为作文教学应该形成系统。吴盍秩衔:“系统,无非是规律的提炼,只要不是玩,很有价值!”邓维策则认为:“对于天才可以不要系统,对于绝大多数的学生而言,则需通过系统的写作技法学习,来学会写作。这也是课程论提出的要求。”浙江贾桂强指出:“现在作文的系列研究很多,却没有统一的教材,造成了一线老师各自为阵的局面。”
江苏童瑞平则对写作系统持否定态度,认为写作本是性情中的事,玩系统无异于作茧自缚。云南自永军认为,作文教学要抓住本质性的东西。“技”的东西讲再多对提高作文水平没有本质性作用。我们不能再跳入“技”的大海中无法自拔了。转换是作文训练的最好方法。
两学一做剖析材料范文3
关键词:针对性;化学复习;关键
作者简介:温荣贵,任教于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江北高级中学。
高三化学总复习怎样做,自从高考考化学开始就有人在研究,虽是老生常谈,但笔者在理科综合考试背景下通过多年高三教学中体会到复习应在全面中讲求重点,在重点中突破难点,其中最关键就在于做有针对性地复习,归纳出以下几点是笔者个人的体会供同行参考:
针对性一:研究试题、提取信息、找准方向
1.研究高考化学试题的稳定性确定复习的重点:回顾近十年高考试题,不难看出它的特点是稳中求变、变中求新、新中求活,但稳定是主体,主干知识、重点知识依然重点考察,把握其连续性、稳定性,从中不难看出试卷结构、试题类型、考查方式、考察重心、能力要求的稳定,虽然2009年全国一卷试题由原来31题改为34题,实际上仅仅增加试卷长度、增加试题数目、降低分值,其本质未改变。若在复习中运用高考题,或与其相似试题为例题、为练习使学生适应了高考考察方式、考点、命题角度,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研究高考化学试题的变化性把握复习的前瞻:回顾近五年各省市命题的变化,复习中重点研究上海卷、江苏卷,不难看出考察角度越来越新、能力要求越来越高,我们在复习中不是单一讲这些试题而是找出它与课本知识结合点,感受考察的新动向,研究以课本知识为载体、为落脚点,还会怎样考察,挖掘课本知识与能力结合点这样使学生在处理高考新题时会胸有成竹。
3.研究高考化学试题趋向寻找命题走向:从各省市多年试题不难看出有总的规律,多年考察重要知识点、考察方式、考察角度的空白下几年考察几率越来越大,比如说:化学计算在2007以及2007年以前陕西理科综合科考察一直是轻描淡写,但2008年全国一卷却描上重重的一笔,而2009年的全国一卷化学计算也未少考,有两个选择型计算题、第二卷27题和29题都考查了计算,这说明化学计算的考察在近几年有所增加。我们不提倡对试题具体猜压,但命题方向可以做大胆猜想,这对做针对性复习有一定指导意义的,应对高考有四两拨千斤之效果。
针对性二:依托大纲、抓好课本、把握复习深广度
1.题在课外,根在课本:高考试题万变不离其宗,追根源于课本,是从课本知识点、能力考查点衍生而来,知识要求体现课本内容,大凡化学成绩不好的,肯定是课本知识不熟、不准,必须引导学生精读教材、字斟句酌。另外全国许多省市今年高考恰是新课标与旧教材接替年,新课标在内容上的调整是由充分理由的,笔者认为这也是近几年高考一个方向所在,如实验比重大、知识传授重科学方法、增加了新科技、化学史,在近几年复习中注意新教材这些变化是有利于把握复习方向、复习深广度,增强了复习针对性。
2.两个大纲、命题依据:《教学大纲》、《考试大纲》(考试说明)是高考的指挥棒,特别是《考试说明》传出考试目标、考试范围、命题指导思想、题型比例、题目难易比例、组卷原则等重要信息,认真研究“两纲”就把握了高考命脉,但是有人说考试说明每年出来的迟,这样不是太晚了你如何去把握。我们想想考试说明是依据教学大纲而编写,它没变考试说明理所当然是稳定的,因而下一年可以依据上一年考试说明(如2009年是可以依据2008年考试说明)进行复习,当然等待新的考试说明出炉后再对复习方向作以调整这样可以大大增加复习效率。
针对性三:摆正关系、用好资料、寻求实效
1.处理好教材与复习资料的关系:在复习中不以资料代替教材,但也不仅是课本复习简单的重复,应精选一本资料作为主要参考书,在复习中把握复习资料为课本复习做好服务的目标,把资料中问题在课本中找落实点,多年来高考质量分析表明学生答卷失误其根本原因恰是对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缺失或偏差,复习从试题中找出课本知识支撑点、延伸点,驾驭教材和资料是非常有利于学生对双基的掌握和消化。
2.重视基础与能力的关系:能力是建立在基础之上的,基础不牢能力成为海市蜃楼。所以,复习中尤其不能对优秀学生只讲难题只练难题,况且不仅仅只有难题才能体现能力,复习中应全面系统梳理五大块基础知识,规范语言、规范表达适当讲练点综合性强试题,使基础、能力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3.正确对待学科内与学科外的关系:化学科的考察主要是以理科综合形式命题,虽然化学与生产、生活、科技、物理、生物等领域考察有体现,但学科内拼盘依然是高考命题的主流、主干知识考察是主体,即便考察这些领域它依然是这些领域最常识性知识,虽然材料在课外但落脚点依然在课本内,在复习中以化学学科为主干向其他领域略有延伸和扩展,切不可抓了芝麻丢了西瓜,即便是新教材也是如此。。
4.注意习题量与效果的关系:复习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在问题中学在学中发现问题,练习是提高能力重要途径,但不是唯一,适当的练习是保证质量的前提,但跳入“题海”只能事倍功半。在复习中把握知识重点、难点,找针对性的练习,在练习中思考,在测试后反思,特别是单元测试、月考、统考,试后回头看一看、想一想,自己哪些地方知识不熟练哪些地方能力不到位,而且每隔一段时间要总结,哪些毛病已“痊愈”哪些“顽疾”还未除,哪些是新犯的“毛病”,教师在复习中这样不断指导学生消除复习中难点、疑点,从而使弥补有针对性、实效性,决不可让学生一做了之,应多思、善想提高能力。
针对性四:重视实验复习、融会贯通、提升学科能力
实验复习是各地化学复习难点、疏忽点,尤其是在普通中学更是这样,仅仅是将实验内容依照资料讲述一遍,然后做一做练习、讲一讲练习就草草收场,这仅仅只是停留在复习的表面,没挖掘实验内涵,很难适应高考考察要求。实验考察实质是元素及其化合物、基本理论、基本概念等知识点实际应用能力的考察,在复习中应明确大纲对实验考察的要求、明确高考实验试题的特点是装置基于课本又不同于课本,也就是原理在课内、形式在课外,考察问题情景新、看似容易得分难,考察内容上为方程式书写、实验步骤、说明原因、方案评价、方案设计、现象描述、数据记录处理,所以要对课本每一个学生实验、演示实验原理、步骤、操作、装置做以归纳、延伸、拓展、改造、综合,重视异常现象解释和探究,同时重视不同实验类型的不同考察侧重点,如中和热测定重装置要点、气体气密性检原理要点、硫酸铜晶体结晶水含量测定重步骤要点、物质性质实验重现象要点、制备实验重方案设计、平衡速率实验重理论研究等,在常见教材实验的原理剖析、步骤的规范性、操作的准确性、结论的科学性等方面下功夫。指导学生在复习所有学生实验、演示实验时多问为什么?是否用其他可以代替,把动脑与动手相结合,把按原理设计与安全操作结合,掌握一套多用、一仪多用,同时学会正确简练表述现象、过程、结论,重视探究性、开放性试验的训练。
针对性五:搜集新信息、把握新动向、敏锐洞察、集众人智慧
在进行完第一二论复习之后各地模拟试题铺天盖地而来,我们应该在此时开始随时有步骤地看看各地模拟题是怎样命的,有多少值得自己借鉴、又有多少新命题角度,取众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尤其在最后来依据获取的信息从组几套模拟题进行查漏补缺似的考查学生,这样借他人之力移它山之石定有事半功倍之效。因为全国各地都在不惜余力研究每年高考会怎样考、可能不会怎样考、估计会从哪个角度考察这些知识点,都有一些新构思、新猜想、新观点。中国
总之,化学总复习要为高考做好精神、知识两方面的准备,复习要结合实际、明确目标、科学计划、讲求方法、突出重点、覆盖全面、突破难点、解决关键、注重落实就一定能取得满意效果。
两学一做剖析材料范文4
关键词 小学教学;教材;解读;读通;读活;读透
教材是教师上课的凭借和依据,读教材是教师应该修炼的基本功之一。在当前浮躁忙碌的工作氛围下,不少教师对教材的解读重视不够甚至“忽略不计”,不少教师往往在上课前匆匆“扫了一眼”教材,便拿着教科书上讲台。课堂上,教师看似完成了教学任务,其实在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数学能力的发展以及后续学习的铺垫等方面均出现了各种疏漏和缺失,这都是由于对教材解读的漠视造成的。对于“不会说话”的教材,如何通过解读焕发其活力呢?笔者谈几点浅见。
一、读通――纵向解读,打通知识联系
数学知识点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总是以网状的形式存在。忽略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就容易走向两种境地。其一,就题教题。只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不能为后续的学习做好铺垫。待到后续相关内容学习时,再对前面的相关知识补缺补漏,从而造成重复学习,教学效率低下。其二,越俎代庖。因为不清楚教材体系的整体编排,因此对知识点做过多的拓展延伸,“耕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由此可见,不能在教材编排的大体系下解读教材,容易陷入“解读片面”的误区。因此,解读教材时,不能仅读本课教材,还应该分析本节课教材在小学数学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做到前有准备,后有铺垫。站到更高的视野上读教材,对于准确理解把握教材大有裨益。
“小数的认识”在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和四年级下册中分两段进行教学。从三年级下册《小数的初步认识》一课的编排(如图1)可以看出,这个阶段对小数的认识须依托“具体量”,教材以学生最为熟悉的“米制单位”和“人民币单位”为素材,引导学生在熟悉的具体量中认识一位小数的含义。
四年级下册《小数的意义》(如图2、图3)一课编排中,尽管仍然依托“米制单位”,但体现了以长度单位为例说明小数实质上是十进分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的意图,对小数的意义进行了抽象和提升。本节课教学中,还安排了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等 内容。
从两册教学内容来看,在三年级认识小数时,应该把握好几个度:其一,对小数的认识离不开具体量的生活背景,不能脱离“米”“元”等单位认识小数的含义;其二,仅认识“一位小数”,且不给出“一位小数”等名称;其三,不教学计数单位、进率等内容。两册的教学内容似乎有交集,其实有着各自明确的教学内容和目标。不少教师在执教三年级“认识小数”时显得操之过急,教学了一位小数之后,“顺带”着认识了两位小数;怕表述小数名称不方便,给出了小数的名称;教学中渗透了小数的计数单位等内容。进行这些“越位”的教学时,执教教师却浑然不知。这一方面是对教材解读不全面,更重要的是缺乏了教材之间的纵向解读,没有厘清教材的编排体系,不能理解教材之间的前后联系和逻辑关系。
由此可见,读教材不能只读当下的内容,更要找到知识点的“前世今生”,以联系的眼光对教材进行纵向解读。教师应准确定位本节课的教学“界限”,找到知识点之间的前后联系,唯有如此,才能“耕好”自己的“一亩三分田”,并为将来的学习做好充分的铺垫,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二、读活――横向对比,兼容版本优势
同一个教学内容,不同版本的教材之间编排的方式也会有所区别。“条条大路通罗马”,不同的编排方式各有其优势和不足。如果在解读教材时,能够参考不同版本的编排,兼容各种版本编排上的优势,则对教材的解读将更加完整,更加充分。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3的倍数的特征》一课(如图4),教材以百数图为探究素材,学生通过圈出3的倍数,横着、斜着观察3的倍数的特征,从而提出猜想,进行验证,并提炼结论。应该说,这样的编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能力,课堂实施中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但从学生完成作业来看,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学生虽然通过观察、猜想、验证等手段,发现了3的倍数的特征――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但对于为什么要把一个数各位上的数字相加的道理却一无所知。也就是说,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对3的倍数特征的认识仅停留在表面理解的层面上。没有理解其中的算理,学生对特征的认识自然不牢固,解题时出错也就在所难免。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不同版本的编排,可以给予自己更多的启发和思考,有助于对教材进行更加深入的解读和加工。“3的倍数特征”这节课,台湾康轩文教版教材的编写(如图5)与人教版有较大的差异。教材以“141”为例,利用小方格这种直观手段,通过算式与图片结合的方式,生动直观地阐释了将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相加来判断是否是3的倍数的道理。通过数形结合的方式,学生对于3的倍数的判断方法有了更深层的本质的理解。
两个版本的教材各有优势。人教版教材重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想、验证、结论等一系列探究活动,探索出3的倍数的特征;台湾康轩文教版教材则重在通过数形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3的倍数的判断方式背后的道理所在。通过横向对比,可以对两种版本的编排进行重新整合,从而达到取长补短、优势互补的目的。既可以保留自主探究“3的倍数特征”的活动过程,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意识和能力;又可以吸纳通过数形结合来理解算理的方法,使学生达到“由表入理”的学习境界。
在进行教材解读时,多参考不同版本的编排,可以弥补教材编写时的不足。执教者应该学会合理整合,兼容不同版本教材的优势,从而实现教材解读的最优化,并达到培养数学素养、发展学生学习能力之目的。
三、读透――深入挖掘,剖析编写意图
除去教材的横向和纵向比较,对本课教材内容的详细深入解读亦是重中之重。数学教材具有简洁、准确、凝练的特点,所呈现的图文内容信息丰富,如果不能准确理解编写意图,则容易造成知识点缺漏、教学逻辑混乱等问题。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准确剖析编写意图,是教学之前的重要工作。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小数乘整数》一课(如图6),是学生在掌握了整数乘法以及小数加法的基础上进行的学习。教材以购买风筝为主题,提供了小数乘整数的教学素材。主题图中提供了多个价格的素材,这些小数既是例题的材料,同时也作为“做一做”的数据载体,体现了教学背景的一致性。在解决3.5×3这道题目时,教材呈现了多种解决方法。在这里,算法多样化并不是教材编写的唯一诉求。将3.5×3转化为3.5+3.5+3.5,或者带上“元”这个单位,将算式转化为“3元5角×3”以及“35角乘3”,都体现了将新知识转化为旧知识的意图。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体会到了“转化”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有些教师在解读这部分教材时,仅停留在“算法多样化”的层面,这是对数学思想方法渗透的忽视,同时也不利于后续学习的开展。
教材之所以选择“价格”作为素材,是因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购物的生活经验,在计算以“元”为单位的小数乘法方面有一定的生活基础。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将3.5元×3转化为35角×3这一种方法,是在具体量“元”的背景下,将小数乘整数转化为整数乘整数的一次运用,是带“量”的小数乘整数笔算。其算理与小数乘整数的笔算算理相通,差别在于其转化的根据是“量”的换算。应该说,这是学生进行小数乘整数笔算前的热身,是一个重要的过渡踏板。
带“量”的情况下,学生通过量的转化,将小数乘整数转化为了整数乘整数进行计算,这为脱离“量”进行抽象计算奠定了前期的基础。教师在教学中,要抓住两道例题之间的联系,做到前后教学的无缝链接。这既符合学生学习的思维逻辑,也体现了教学的整体性。在例2(如图7)的教学中,男孩女孩的对话――“0.72不是钱数,怎么计算?能不能转化成整数来计算?”给予了学生继续学习的思路。这利用了先前“元”的转化的经验进行迁移类推,从而引导学生主动尝试新课学习。
两学一做剖析材料范文5
一、内隐学习的界定
人类的学习可以分为“外显”和“内隐”两种形式. 外显学习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学习,内隐学习就是无意识地获得关于刺激环境的复杂知识(缄默知识)的过程. 但随后的研究发现,任何知识都包含外显知识和缄默知识两个部分,任何学习也都包括外显学习和内隐学习两个层面,只是各自所占成分不同. 由于缄默知识具有不能通过语言、符号或文字进行逻辑的说明的特性,内隐学习的过程和产物都难以到达意识层面,因此缄默知识的传递和内隐学习在教学中的应用都比外显知识和外显学习复杂得多、困难得多.
二、探究活动中的弊端分析
由以上论述我们可以将内隐式学习与如今的探究式学习联系起来. 我们细想一下:如今在很多公开课、观摩课的课堂上,“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探究”已成为一种常见的学习形式,但事实上缺乏实质性的学习效果. 就其课堂形式来看,合作交流的过程表面上热热闹闹,但在热闹的背后更多的是放任、随意和低效. 就学生而言,讨论不能围绕中心问题进行卓有成效的学习,你讲你的,我讲我的,从表面上看很热闹,实际上没有思维碰撞的火花,没有学生间的互动.
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只注重外显式探究而没有重视内隐式探究,在探究教学中,内隐学习占了极重要的地位. 探究教学是教师传递缄默知识的有效途径,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内隐学习,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和积极进取精神. 而要进行成功的探究教学,不但要考虑有利于外显学习的因素,而且必须要考虑有利于内隐学习的因素,采用适当的探究教学方法和手段,其效果才能更好. 从这一层面上来讲,笔者经过自己的教学实践,发现在教师主导下的数学内隐式探究在具体实施探究式教学中颇为有效.
三、教师主导下的数学内隐式探究
1. 教师主导选择合适的学习材料
学习材料的选择对于成功地进行探究教学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探究教学是否成功依赖于学生的已有认知水平,缄默知识的掌握也依赖于已有的认知结构,探究教学要求学生具有相当的知识经验和思维能力水平,学习材料在难度、性质、呈现方式等方面影响着内隐学习. 难度高、复杂的材料比简单的材料更适合内隐学习;抽象性高的材料比抽象性低的材料更适合内隐学习. 学习材料的难度与性质还共同作用于内隐学习,在“复杂”而“形象”条件下内隐学习成绩最突出.
因此,在使用探究式教学时,教师应当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难易合适,可以引出多种假设的学习内容. 尤其是在让学生形成科学概念、理论,找出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时,内隐式探究教学更加有效. 当需要探究的规则比较复杂而难以一眼击穿时,内隐学习比外显学习更为有效. 所以并不是所有数学概念、知识都是需要学生自主探究的,比如数列的概念、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平面向量的有关概念等数学知识若是还要让学生花费大量时间去探究,那真是性价比较低的探究活动.
2. 教师主导搭建探究脚手架
以上提及教师要慎重选择供学生探究的内容,在选择好合适内容后,教师要考虑的是为学生所作的铺垫与脚手架,注重让学生围绕核心问题进行思维活动. 比如讲授“两角和与差的余弦”第一课时,若是直接让学生探究运用向量方法推导此公式,学生肯定是一头雾水. 所以教师可以利用学过的知识创设出一个情境,给学生的思维提供一个生长的空间,让学生感觉到有方向,但又不确定能否推理出来. 问题的设计真正放在思维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感觉到跳一跳能够得着,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求知欲. 知识铺垫:(1)向量数量积的定义是a・b=?(2)若a=(x1,y1),b=(x2,y2),则a・b=?(3)单位圆上的点的坐标■=a=(cos45°,sin45°),■=b=(cos30°,sin30°),则a・b=?在学生推导出cos(α-β)=cosαcosβ+sinαsinβ之后,教师继续让学生探究cos(α+β)=?生1:可以把cos(α+β)看成cos[α-(-β)],由上面的公式把所有的β都换成-β,再利用诱导公式就得到结果了. 生2:我不是这样推导的. 将单位圆中向量■关于x轴对称得到向量■,其坐标就为(cosβ,-sinβ),这样图中就出现角α+β,则α+β的余弦就可以用■和■的数量积来表示了,再根据cos(α-β)公式得到类似的方法就可以得到这个公式. 以上教学设计给学生的“内隐式探究”一个认知铺垫,为学生搭建一个“梯子”. 这样的课堂上虽然表面小组间的活动较少,但生生间的交流、争论,师生间交流,以及思维碰撞生成的新问题,比表面上活跃的课堂,有意义得多,在教学活动中,无论采用哪一种形式,都应以学生思维的积极参与为目的.
3. 教师主导学生内隐表达多于外显表达
一般而言,外显的言语报告会促进学生的外显学习,但却对内隐学习没有什么帮助,甚至会削弱内隐学习. 在以往的探究教学中,教师往往喜欢让学生言语报告“学会了什么”、“发现了什么规律”、“为什么这么做”等等. 然而事实表明,这样的语言表达会阻碍学生内隐学习的进行. 教师对学生过多的外显表达要求使缄默知识受外显化阻碍而逐渐淡化. 在探究教学中,由于学生对于未知世界(尽管对于教师而言可能是已知世界)的探索中常常会遇到一些非常复杂的情境或知识,一些内隐学习所获得的知识也还未到达意识层面,或者虽通达意识层面,却还不能外显表达. 因此,教师在使用探究教学法的过程中,不必强求学生必须用语言表达出来.
笔者觉得教师针对让学生探究的内容不必让学生口头表达探究结果,事实上,若要求学生用严密的数学语言表述也是有一定困难的. 我们可以让学生到黑板上板书,或有条件的话可以利用实物投影将学生的探究过程及结果投影到大屏幕上,一边让其他学生审视探究过程与结果,并与自己的探究结果比较,一边教师详细地点评学生的探究过程与结果. 在这个过程中虽然只有教师的讲解,但学生们的思维处于高度运转的状态,也就是说学生们在进行内隐学习,思维的火花在不断地碰撞,慢慢地将新知内化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
4. 教师主导采用适合内隐学习的“内隐指导语”
在探究教学中,不可避免地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言语指导和启发、引导. 但是,如上所述外显指导语中对规则寻找的指引能够有效地促进外显学习,但往往削弱了内隐学习;而深入且精当的外显指导反而促进了个体的内隐学习,并且它发生得越早越有利于内隐学习. 因此,如何用言语启发、指导学生探究是进行探究教学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但仅仅有清晰、精确的指导语对于激发内隐学习是不够的,还应当使指导语指向模糊的内隐认知方面. 比如“你对此有什么感受”、“试着动手做一做,你一定会有感觉的”等等.
在学习了函数奇偶性定义后,教师:“请同学们读一下定义,你觉得定义中哪一句话对刻画函数的性质更重要?”下面就让学生思考探究,然后进入师生、生生对话阶段……在教学中教师要对教学的重点、难点、学生疑点处提出富有启发性的“内隐指导语”,引导学生积极的、主动的思考,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体现教师教学中应有的教学智慧. 在此教学环节中,教师运用适当的“内隐指导语”引导学生对函数奇偶性的定义进行剖析. 一是通过让学生阅读定义,探求定义中的重要条件,让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定义的本质;二是通过设置容易引起学生争议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思维碰撞,加深对奇偶函数定义域对称的认识,既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定义,又对函数奇偶性的概念进行反面理解,同时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判断奇偶性的方法.
5. 教师主导探究时间递进积累
两学一做剖析材料范文6
一、以教科研为先导,通过校本研究推动课堂教学改革。
以科学的方法指导和研究教育教学工作,最有效的方法是加强校本研究,最实效性价值就在于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努力探索解决教育教学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从1992年以来,我校引进了“上海青浦区”教学教改经验,在广大教师的实践过程中,积累了“情景教学法”“启发式教学”的一些成功经验。1999年——2001年我校数学组开展“用变式方法推进创新思维发展”的研究,在我校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中起了很大的推进作用,转变了观念,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被评为市教科研成果一等奖,并在省教科所立项。2002年元月至2004年我校数学组又结合新一轮课程改革进行了“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意识和创新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围绕“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树立创新精神,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的目标要求,结合初中数学教学内容和特点,通过课堂教改实验,课外训练和第二课堂等形式,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应用过程,进行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模式的教改研究,被市教科所评为教科研成果二等奖。通过教科研实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不仅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学习能力。同时,受益的还有所有参与实验的老师,他们由不懂得教育科研是什么到成为教育科研的骨干,为我校已被批准立项的国家级研究课题提供了素材,也为新课程在我校的实施创造了条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尝试和推广“共性化教案,个性化教学”,提高备课质量。
我们数学组共27人,其中4位是学校领导,尽管学校领导事务较多,但黄校长和唐主任亲自挂帅,坚持提前一周备课制度,坚持中心发言人制度,为形成集体教研的合力,发挥人多智谋广的优势,每周四下午的集体教研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集体回顾,讨论上周教学的得与失,进行四思:“思得、思失、思效、思改”,分析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制定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第二步:说课评课。我们每一周都有一位同志上一节研讨课,由该同志对所上这一节课详细说课;说教材地位;说教学目的;说教学重点、难点;说教法设计;说学法指导;说教学程序;说板书艺术;说作业布置。其它同志要对该同志所讲的课进行认真评课,不但要评成功之处,更要一针见血地指出不足之,需怎样改进,达到共同提高。
第三步,中心发言。由中心发言人对本周所讲授的每节课的重点、难点、易混点,教法建议,导学程序,学法指导,作业设计,辅导计划,做详细说明,然后学科组成员讨论,补充,完善,认真研究这一部分内容在中考中达到什么目标要求。如何精选例题、习题,如何优化课堂结构,形成共性教案。
三、开展课堂教改实验,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实施的基本途径,也是我们教改实验的主阵地。我们的课堂教改实验分四个方面进行:
第一方面,突出如何在概念课中进行问题情景教学,情景展示生活化。
数学具有理论的抽象性,逻辑的严谨性和应用的广泛性三大特点,使得许多学生认为数学单调,枯燥乏味,容易产生畏难的心理甚至厌学的情绪。这就势必造成平时我们教师花了很多精力去教,学生也花了很大的力气去学,但效果仍不理想的境况。那么该怎样改变这一境况呢,我们就对症下药,标本兼治,一条重要的途径就是借助生活体验,化难为易,轻轻松松学数学。例如我们在上《代数式》、《函数》、《众数、中位数》、《方差》等概念课时,采用“问题情景——合作讨论——理性概括——应用创新——反思提高”五个环节来展开教学活动,让学生结合生活知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应用过程,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情趣。
第二方面,突出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活动多样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一定方法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直观化,学生往往更易掌握。学生一般都爱动手操作,爱自己发现,爱探索,所以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具的作用,加强演示操作,使学生在观察分析的过程中,茅塞顿开,学习兴趣递增。例如今年中招考试第一题选择题第(3)题选择路径问题、第(4)折纸问题、第(6)靠梯子问题等都对学生动作操能力,应用意识,创新学习能力培养提出较高的要求,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更好的做法是学生能亲手实验,如图片折叠游戏,动手操作等多种多样的呈现方式,有机地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在实验中进行观察、操作、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与创新学习能力。例如我们上《矩形》这一节课时,先由学生观察实物形象,然后演示教具,再由多媒体展示画面,最后让学生自己动手画,使他们亲自体验矩形的画法,形成矩形概念,再由学生观察测量身边课本,作业本,课桌的边之间、角之间和对角线之间有哪些一般平行四边形所不具备的性质?再进行折纸游戏,分组讨论得出结论。通过上述实验的演示与操作,问题情境的创设以及学生的讨论回答,使学生对矩形的概念,会有一个清晰准确的认识,全面深刻的了解,不仅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切实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
第三方面,突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多样化。在课堂上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能力,获取新知识能力。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即为学生提供一个民主的,外向的,开放的,并能激发学生灵感的场所。在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挑战:一是敢于向教师挑战,鼓励学生发表与教师不同的意见和观点;二是敢于向课本挑战,鼓励学生提出与课本不同的看法;三是敢于向权威挑战,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否定权威的结论,实践证明要想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关键就是在于教师要真正放下架子,抛开条条框框,放手让学生求异创新。
第四方面,突出在课堂教学中强化应用意识,感悟数学的应用价值。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用意识主要表现在,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据上述要求,新教材扩展了应用教学的内容。例如新教材增加了各种练习形式和大量精美的插图,生动形象的语言,显得图文并茂,直观形象,情节生动,如做一做、听一听、说一说、试一试、玩一玩、想一想、练一练、摆一摆、猜一猜、读一读、数学故事、数学游戏等,更符合学生的口味。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结合课本的内容,适当增加数学应用性的问题,以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应用态度。例如在学习“一次函数图象”时我们设计了以下应用题,一家庭(父亲、母亲和孩子们)去某地旅游,甲旅行社说“如果父亲买全票一张,其余人可享受半票优惠”,乙旅行社说:“家庭旅行算集体票,按2/3的原价优惠”。这两家旅行社的原价是一样的,试就家庭不同的孩子数分别计算两家旅行社的收费(建立表达式),并讨论哪家旅行社更优惠,请你由图象表示。该题以“家庭旅游”为背景,让数学走进千家万户的实际生活,让学生真真切切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掌握数学知识,能给你带来许多便利乃至实惠。在这一方面,我们分别上了《分式方程的应用》和《二次函数应用》研讨课,以实际生活为背景,如体育运动,方案设计,面积计算,商贸获利,建筑设计等等,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了学习数学的内驱动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四、拓展学生的活动空间,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人生两个宝,双手与大脑”。动脑、动手是学生在主体活动中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体现创新教育的数学教学首先是要为学生提供观察、思考、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行学习和实践的再创造的主体活动。比如数学建模、逻辑推理、分析计算、理解应用等自主学习活动;剪纸、折纸、测量、拼图形、造模型、做统计等主体实践活动;独立思考,合作研究,自由发挥的探究性活动,为学生创新学习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为此,我们每学期都进行一次数学小制作,撰写数学小论文,编写数学应用题和实习作业,学生在做数学和用数学中学会求知,学会创新。
整个活动过程充满了激情,活动成效显著。当我们欣赏学生的作品时如获珍宝。这里面有学生利用几何知识,剪纸、拼图、造模型、设计优美图画等,也有写关于数学学习的体验,对数学教学的建议,自由创作数学小品,数学故事,数学童话,对生活中数学的研究,解题方法与策略,常见解题错误剖析等令我们赞叹不己。例如,吴晶同学写的“应用型问题的解题策略”,聂冰同学写的“妖魔是朋友”,王朋同学写的“解函数题常见错误剖析”,李莹莹写的“函数应用题”,写的“论函数图象的平移规律”,李楠写的“学习数学要学会串锁链”,王峰同学写的“人体与黄金数”,李洁同学写的“研读·深思·运用”,于晓晨同学写的“社会实践使我终生受益”,冯华龙同学写的“感悟数学”等等。我们高兴地看到数学写作的的确确是有价值的数学学习活动,它能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拓展思维,增强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提高数学表达和论述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积累经验和搜集材料的能力,为今后进入社会提供锻炼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