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思想品德教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思想品德教案范文1
第二单元学会交往天地宽
教学要求
1、认识人生活在社会中必须与他人交往,理解交往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知道礼貌是文明交往的前提,理解交往礼仪的原则,掌握基本的交往礼仪。
3、了解基本的交往技能,初步掌握人际交流与沟通的技巧。
教学重点
1、在交往中完善自我。
2、礼貌是文明交往的前提。
教学难点
1、由“内圈”向“外圈”发展。
2、交往讲艺术。
教学方法
探讨式学习法、启发式、自主式、案例分析法
教学时数5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交往伴一生
教学目标
1、懂得人生离不开交往。
2、认识如何在交往中完善自我。
教学重点
认识人生活在社会中必须与他人交往。
教学难点
理解交往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阅读《孟杰的故事》。
二、引入新课。
三、讲授新课。
1、板书:交往伴一生,一生在交往一、人生离不开交往
2、学生看P32图,思考:我们在学生活中能离开交往吗?结合实际说说。然后讨
论:一个人,如果离开社会交往,最终会变成什么样子?
3、举列说明离开交往危害人的健康成长的真实案例。如“狼孩”的故事。
4、归纳:每个人都不可能孤立的存在;学会交往,广交朋友,对中学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5、完成P34“填一填”
6、各自发表看法,互相交流心得。
7、板书:二、在交往中完善自我
8、说一说:文中两幅图中你喜欢哪边的情景?图中人物分别是什么样的心情?
9、共同归纳:通过交往,我们能够实现心灵的沟通,找到感情的寄托,更可以摆脱孤寂,保持心情愉快。
10、阅读《雁南的故事》,讨论:雁南的变化得益于什么?雁南在元旦联欢活动中获得了什么?
11、各小组发言。然后归纳:在交往中不断完善自我。
12、朗读萧伯纳的名言。然后完成P35填空。学生互相交流各自做法。
13、师生共同归纳:交往中我们的朋友会帮助我们克服困难,战胜挫折;交往对我们的成长有重要的影响,但要谨慎择友,多交益友。
14、参加“人在旅途”模拟活动。活动后请想想:
A、蒙住眼睛被人搀扶着走过障碍物时,心里有些什么感受?
B、当自己处在孤立无助的境地时,心里有什么想法?
C、想想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是否有过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
四、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什么?学生归纳总结。
五、作业。熟读课文,认识人生离不开交往。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我们的朋友遍天下
教学要求
1、朋友圈的范围,“内圈”和“外圈”的不同。
2、懂得内圈向外圈发展的意义。
教学重点
认识朋友圈的范围,“内圈”和“外圈”的不同
教学难点
懂得内圈如何向外圈发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1、板书,我们的朋友遍天下一、交往的“内圈”和“外圈”
2、看图4幅,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的交往对象有哪些?交往范围有多大?
归纳:从范围看:家庭邻里学校社区社会
从亲近看:知心朋友一般朋友点头之交
3、阅读材料,了解内外圈的区别。认识青少年时期朋友圈的范围、性质。主要属于“内圈”,应当广朋友。
试想一想,自己的交往范围有什么变化:
幼儿园:
小学:
中学:
将来:
二、由“内圈”向“外圈”发展
1、看组图,阅读材料:交往能力是衡量现代人能否适应开放社会的标准之一,。近期,专家们在对北京市一些初中、职校学生的抽样调查中发现,被调查者中80%的学生的朋友圈子在4人左右;近70%的学生其朋友大朋友大多来自一个班级;只有30%的学生朋友圈超越了班级甚至学校的范围。然后讨论:
自己的交往圈有多大?我们可通过哪些方式扩大交往范围?
2、阅读小鹏和小亮的故事,然后思考并讨论:
小鹏和小亮分别通过什么方式扩大和自己的交往范围?自己准备通过哪些方式扩大交往范围?
学生回答,共同归纳:A、参加公益或社会活动,是最好的方式;B、正确使用互联网。
三、小结:我们通过本课的学习,应该懂得多交朋友,谨慎择友,而且要不断扩大范围,通过朋友的帮助让我们成长起来。
四、作业:熟读课文。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文明交往礼为先
教学要求
1、了解文明交往的前提
2、认识交往的原则
教学重点
了解文明交往的前提
教学难点
理解交往的原则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板书:文明交往礼为先一、礼貌是文明交往的前提
1、阅读材料,然后思考并讨论:
小男孩的举动为什么会让李医生的心情舒畅了好几天?
对后一位患者的行为作何评价?
对比李医生的两次经历,对我们的日常交往有什么启发?
学生回答,然后归纳:讲文明、有礼貌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礼貌是文明交往的前提,是与人友好交往的必备素养。语言文明能使交往和谐,为人际关系增色;态度亲和能增添交往的魅力,也是文明礼貌的重要内容。
2、朗读“礼貌用语”。
二、交往礼仪三原则
1、阅读萧伯纳的故事,讨论:这个故事对我们的日常交往有什么启示?
学生回答:平等侍人是交往礼仪的重要原则。
学生阅读《山谷的回答》,思考:这则故事使我们明白了什么道理?师生共同归纳:尊重他人是交往礼仪的另一条重要原则。
2、阅读小材料《三国演义》,分析:周瑜不抱成见,宽容地对待程普的故事,可以给我们哪些启示?
总结发言,归纳:宽容是一种美德,也是交往礼仪的重要原则之一。
3、完成P46填空,然后互相交流。
三、阅读相关链接“文明礼仪常识”。
思想品德教案范文2
1、能够主动爱护公用设施,做到小心使用不损坏。
2、发现公用设施被损坏的情况能够用合适的办法解决。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课通过公用设施的自述,告诉大家公用设施的作用。从而唤起大家对公用设施的保护意识。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认识生活中的公用设施,知道这些公用设施的作用,爱护公用设施,做到小心使用不损坏。
教法建议:
1、通过各种手段尽可能地让学生多认识一些公用设施。
2、选取典型事例,最好是真实的事例,使学生感受公用设施的作用,知道公用设施和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密切相关,从而激发学生自觉保护公用设施的意识。
3、选取现实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辨析,提高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
4、加强学生公德意识的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5、本课教学不过多展示公用设施被破坏的情况,也不引导学生过多地对此种现象进行议论,以免给学生造成负面影响。
教学设计示例
第九课公用设施的自述
教学目标
认知:
1、认识生活中常用的公用设施,并知道它们的作用。
2、知道要爱护公用设施。
情感:
要自觉爱护公用设施,对破坏公用设施的行为感到气愤。
行为:
1、能够主动爱护公用设施,做到小心使用不损坏。
2、发现公用设施被损坏的情况能够用合适的办法解决。
教学重点:
让学生认识生活中的公用设施,知道这些公用设施的作用,爱护公用设施,做到小心使用不损坏。
[教学过程]
一、看录像找公用设施(使学生知道什么是公用设施)
同学们,20__年奥运会就要在北京召开了,你们有没有发现,北京越变越美了,还增添了很多公用设施。请你仔细观察,录像中有哪些公用设施?
(播放录像,内容是生活中常见的公用设施:路灯公用电话车站牌红绿灯道路公厕公共汽车垃圾筒阅报栏公园长椅……)
小结:大家找的这些,在公共场所,供大家使用的设施就是公用设施。
二、用议论加自述的方式,使学生知道公用设施的作用。
1、同学们对身边的公用设施很熟悉,公用设施是个大家庭,我们刚才所看到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那么,公用设施为我们提供了哪些方便呢?听,有位公用设施小代表在向我们做自我介绍呢。请你猜一猜这种公用设施是什么?
(播放课件内容为教材中的第二段路灯的自述但不出现路灯的名字)
2、现在,老师请同学们来作公用设施小代表,假如你是公用设施中的一员,请你向大家介绍一下,你给人们带来了哪些方便。(教师这里为你提供了一些参考,你也可以选择屏幕以外的公用设施向大家介绍。)
3、聪明的孩子们,赶快向你周围的同学介绍一下吧。(小组内互相介绍)
4、请同学到前面来给大家介绍。
(在学生介绍过程中老师进行补充)。
如:车站牌 最近,在市区内出现了一种电子车站牌,这种车站牌通过电子技术可以随时显示即将开来的公交车所在的位置,进一步方便了乘客。
公厕 近年来北京市政府花费很大财力物力新建了许多公共厕所,而且,今年北京市的公共厕所取消了收费,进一步地方便了市民,真是可喜的变化啊。
……
三、从侧面让学生体会公用设施的作用。
听了小代表的介绍,我们知道了公用设施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方便,设想一下,如果没有公用设施,我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
学生操作课件:见书中的主图。(叫学生将公用设施移走)
小结:如果没有这些公用设施,我们就好像回到了偏远的农村。公用设施对于大家的学习、生活太重要了,我们真的离不开公用设施。如果没有它们,我们的学习生活会非常的不方便。
四、联系实际指导学生爱护和保护公用设施。
1、看来公用设施不可少,我们生活离不了。那我们怎么对待公用设施呢?(爱护)
和周围的同学说说你有什么好办法爱护公用设施。
请同学向大家介绍爱护公用设施的好办法。
2、如果遇到了以下情况,我们怎么办?
(播放录像内容是公用设施被破坏的事例电话亭被损坏车站牌被损坏井盖被偷垃圾筒被破坏)
小结:遇到公用设施被损坏的情况,如果是我们力所能及的,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行动来解决,爱护公用设施要从小做起,如果我们解决不了,可以咨询一下,问问老师,家长或者旁边的大人,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我们在使用公用设施时要小心使用不损坏。
(在叙述同时用课件出示板书:爱护公用设施要从小做起、要小心使用不损坏、自己不能解决时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
五、结合实际,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爱护公用设施的重要。
1、老师知道同学们爱护公用设施的意识都很浓,公用设施一旦被损坏,受到影响的将是我们自己。如果到了20__年,世界各地的朋友来到中国,看到这些被损坏的公用设施,会怎么想?
2、学生自由发言。(学生进行大胆设想。)
小结:快不要再设想下去了,这后果太严重了,那我们怎么办啊?
(爱护公用设施)
3、爱护公用设施不仅是一个人守公德的表现,而且体现着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反映着国民良好的精神风貌。20__年,奥运会正一天天向我们走近,随着社会的发展,会有越来越多的公用设施来到我们身边,为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提供方便。只是我们小学生爱护公用设施就行了么?
(不行要让大家都来爱护公用设施)
4、你有什么办法让更多的人来爱护公用设施呢?快和你周围的同学商量商量吧。
(小组讨论)
(生会提出上网做电视节目等)
老师明白了,同学们是想向人们发出倡议,让大家都来爱护公用设施,对么?
真好,你们和老师想到一块去了。
5、老师这里有一份倡议书的底稿,请同学们一起来完成。(倡议书附后)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
请同学读一读自己组的倡议书。
小结:我们可以把我们的倡议通过网络、电视、广播等现代媒体,传递给大家,这样,不仅我们自己提高了爱护公用设施的公德意识,而且是让更多的人都来爱护公用设施。
相信我们这么做了,到了20__年,我们 会以崭新的面貌迎接奥运会。
6、放录像内容是优美的环境,生活中的常见公用设施。
六、总结全课。
同学们,公用设施服务为大家,爱护要靠你我(生一起说他)好了,同学们如果你还有更好的办法来爱护公用设施或者有问题想和老师讨论,你可以给老师发电子邮件,这里是老师的邮箱地址。(课件出现邮件地址,和学生建立更广泛的联系,提高教学实效。)
附件:
倡议书
亲爱的朋友们:
随着20__年奥运会的临近,我们的北京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天更蓝,水更清,环境更优美了。在我们的生活里,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公用设施,它们为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提供了方便。爱护公用设施是每一个公民守公德的表现,也反映了我们国民的良好精神风貌。为了使公用设施更好地为大家服务,希望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想品德教案范文3
[关键词]复习课学案导学;必要性;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03-0065-01
“学案”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编写的供学生课外预习和课内自学用的书面的学习方案。“学案导学”实质是以“学案”为载体、“导学”为手段的一种教学模式。它以学生为主体,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我发现、自我解决,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初中思想品德复习课中实施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一)学案导学教学模式能够适应复习课的要求
学案导学可以帮助学生重新明确学习目标、学习的重难点,通过整理考点知识,架构思维导图,提升学生对复习内容的认知水平,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通过梯度化的问题、练习题的设计,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自助餐式的学习素材,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学案导学教学模式能够弥补传统教案教学的缺陷,实现因材施教
学案是由教师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发放给学生,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的教辅工具,有利于达到师生双向交流的目的,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教案教学模式的弊端。而且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是在教师可掌控的范围内,把一部分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想学,并明确自己要学什么,实现了最大限度的因材施教。
二、初中思想品德复习课中运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
1.学案设计教案化
学案的设计是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基础,但是有些教师搞不清教案与学案的区别,往往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设计,设计的内容过于传统,完全就是教案的翻版或是教案与学案的混合体,根本体现不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改理念。
2.导学过程形式化
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实践过程中,有些教师制作的学案不符合设计要求,或者不能坚持在课堂教学中长期使用,只是在公开课时充充门面,无法达到预期效果;有些教师存在不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盲目采用活动导学的现象,探究得不够深入,导致学案设计的活动走过场,流于形式;有些教师在设计学案时将“知识问题化”误解为“知识习题化”,结果把课堂变成学生对照课本合作找答案,师生对答案的场所。
(二)对策建议
1.教师应转变教学理念,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观
初中思想品德复习课是一种综合能力要求很高的课型,并不是简单的复述课,课堂的主角依然是学生,整个复习过程是师生共同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复习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实现两个转变:一是“师本”向“生本”的转变,一切以学生为中心,做到相信学生、解放学生、依靠学生、发展学生;二是“教本”向“学本”的转变,做到以学定教、以教导学、以评促学、自学为主。
2.教师应提升学科素养,胜任“导师”的角色
导学是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教师通过创设情境、点拨启迪、评价提升等手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扮演编剧和导演。要胜任“导师”的角色,教师需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涉猎各领域的知识,增强对课程资源的理解、开发和整合能力,不断提高将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有机结合的能力,以及对课堂的驾驭能力。
3.把握学案编制的原则,设计高水平的学案
思想品德教案范文4
案例教学法的形式类型多种多样,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我总结了以下几种模式:
一、课堂探究讨论模式。这种方法就在新课前教师精选一个典型案例,然后根据教学目的,提出若干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自主探究。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得出一致性、准确性答案。其目的在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讨论,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如我在教学八年级内容《尊重和维护隐私权》时,整节课只使用了一个案例,当然这个案例能涵盖整节课的内容,提出若干个能实现教学目的的所有问题。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学会尊重他人的隐私权,学会自我保护隐私权,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和他人的隐私权。所以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案例:蓉蓉和肖肖是好朋友,蓉蓉将日记给肖肖看,并要求为自己保密。但肖肖的性格很开朗,有时管不住自己的嘴,在同学聊天时,无意告诉了大家,公开了蓉蓉是养子这保守了十几年的秘密。蓉蓉为肖肖不守信用很气愤,要求肖肖在班上公开赔礼道歉。但肖肖认为这是事实,并非他捏造出来的,再说自己也是无意泄露的。为此,我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1、你是怎样看待此事的?2、肖肖的想法对不对,为什么?3、蓉蓉面对肖肖这种想法,他该怎么办?为什么?4、假如你是老师,该如何处理此事?5、在这件事上,蓉蓉自己有没有做得不好的地方?公民应如何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整节课我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激疑启思,自主探究,结合教材思考问题,得出独立答案;第二阶段,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提出各种疑问,调动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各抒已见。同时我开展了一个小小的辩论,“个别学校为防止学生考试作弊,在教室安装监视器,对此有两种不同意见,你的看法呢?”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个阶段,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巩固本节课所学的法律知识及提高道德认识。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比较简单,但我认为自己用好了这个案例,用足了这个案例,即充分挖掘了该案例中的教学资源,教材中本框内容所涉及到的知识都能从该案例中得到体现。当然我认为实施案例教学法,最关键的是精选案例,应该精选具有典型性、代表性、能说明问题的案例,因为案例教学法的教学目的,不仅在于引发学生学习兴趣,而是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法律常识,增强法律意识,提高学生运用法律知识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案例选得好,教学就成功了一半,同时,我认为精选案例应该注意以下问题:(一)新颖性。即尽可能选择最新案例,以使案例教学更能贴近学生现实生活,学生更感兴趣,更可信。(二)典型性。即紧密围绕所要传授的核心内容,选取有代表性的案例,特别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鲜活案例,以达到通过案例自主探究、讨论,使学生掌握知识。(三)综合性。即所选案例要具有一定深度和难度,涉及到多个法律问题,以增强学生综合运用法律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二、模拟法庭模式。从学生年龄特点看,培养学生学习法律常识的兴趣很重要。从素质教育的要求来看,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尤为重要。而我们的农村初中学校,条件差,组织和开展活动难,学生普遍实践能力差,模拟法庭审判的教学学生感兴趣,也正是培养学生实际运用操作法律的好课堂,是学生全面介入模拟诉讼活动,扮演各种诉讼角色,体现学生学习掌握各种法律知识的综合“演习”。本学期,我在八年级开展了两次模拟法庭活动,学生积极性高,部分学生能活学活用,学生得到立体感受,效果好。当然教师和学生准备量大,不宜多开展。
思想品德教案范文5
1.角色不明
在传统案例教学当中,教师和学生是课堂中的一对矛盾。其中,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扮演着中心角色。不过在对案例进行分析的过程中,这对矛盾的位置却出现了变化,最为明显的便是学生扮演着中心角色,由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不过在现阶段,很多思想品德课教师在使用案例教学法教学的时候常常会摆不好自己的位置,代替学生分析案例,这就使得案例教学法无法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2.浅尝辄止
在案例教学当中不仅具备实际案例的描述,同时还包含了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有的停留在表面,一目了然,有的却隐藏极深,需要仔细地挖掘和剖析才可以弄懂。而初中生在分析案例的时候常常会停留在表面,对于深层次的事物无法成功窥探,挖掘不出事物的本质,有时还会被一些假象所迷惑。这时,教师必须及时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案例分析方法,比如如何透过表面分析本质,如何在此基础上使用因果分析法、假设法等。然而在目前,个别初中思品课教师往往对案例教学法的运用浅尝辄止,并不深度挖掘其对学生学习能力的促进意义。因此,在日后的教学中我们必须严格避免这样的情况出现。
二、完善案例教学法的对策
1.明确案例分析主角,提高教师引导功能
在利用案例教学法开展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时,首先要明确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则充当引导者、领路者,在学生分析和讨论的过程中适当指引、纠正。不要出现教师直接分析说明的情况,这样不仅会造成学生思考探索机会的丧失,更无法实现学习能力培养的初衷。
2.深入挖掘案例,严格控制案例数量
思想品德教案范文6
关键词: 心理 暗示教学 思想品德课
一、提出的问题
如今社会的发展十分迅速,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再适应开放式的课堂教学,原先教师一人主天下的模式开始向多种模式转变,以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如何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则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努力探索的问题。随着思想品德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思品课堂正焕发着前所未有的活力。与传统的教学相比,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有了很大的改进,注入了许多生动、活泼、切合学生实际生活的内容,使得思想品德教学逐渐摆脱形式主义和教条主义的束缚,变得更加人文、更加有趣了。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不是单纯的道德问题,而是与心理问题有关。思想品德课程在培养目标的设置上,强调让学生在贴近生活的活动中体验、感悟,最终形成积极的情感反应,从而达到培养基本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形成良好品德的目的。这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际是不谋而合的,其最终目的都在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因此,如果在思想品德的教学过程中巧妙运用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手段,例如有意识地渗透暗示教学手段,使思想品德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提高课堂效率,是不是会更好呢?
暗示教学法,指教师有意识、自觉地运用暗示原理,以多种多样含蓄间接的方式影响学生的心理和行为。暗示教学模式创始人洛扎诺夫曾说:“创造高度的动机,建立激发个人潜力的心理倾向,从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个体这个角度出发,在学习的交流过程中,力求把各种无意识暗示组织起来。”如果教师把暗示法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合理、适当、巧妙地运用,对于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是有很大帮助的。
二、思想品德教学中暗示教学的实施
心理学和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普通人群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具有较强的心理暗示接受能力。在某种信息源的暗示和刺激下,人的潜意识会在一定程度上不自觉地用这种信息支配其下一步的思想和行为。对于正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而言,他们的心理相对比较脆弱、独立性还不强,也因此特别容易接受暗示。就教师而言,如何发挥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应该充分发挥积极的暗示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收获良好的效果。
(一)环境暗示,宽松和谐的心理氛围。
环境暗示是指利用具体的环境来实现对学生的暗示,它包括实物暗示、心理暗示。这些暗示手段都能使学生在无对抗的状态下,乐意、顺利地接受环境的暗示信息,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1.实物暗示
我们是生活在各种各样的暗示包围之中的。展开来看,我们周围的环境、大自然每天都在对我们进行暗示。当我们见到大海,我们受到大海的暗示,心胸不由得开阔;我们见到高山,我们受到高山的暗示,不由得感到庄严而宁静。实物暗示是指利用实物制造出某种环境气氛,使学生在潜意识的作用下自觉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案例1《我们的班徽》(《思想品德》七年级第一单元主题探究)
师:同学们,我们都知道,国有国徽,队有队徽。我们从四面八方学校汇聚到一起组成了新的集体。今天,为这个崭新的集体,我们一起设计一个班徽,然后以民主投票的方式,选出一个最佳班徽。
学生们积极展示自己的设计,在合作与探究中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和艺术素养。
师:新的班徽成为了我们集体团结协作的纽带,让我们在以后的日子里同心协力克服困难,一起努力实现我们的目标。
暗示是环境与个人之间经常性的交流因素,人与环境之间进行不断交流就能达到和谐协调的境界。在上述案例中,教师通过提出为新集体设计班徽,并利用设计的过程积极营造了一个暗示教育环境,使学生从这一环境中获得作为班级的一份子对集体的热爱、奉献等信息。可见,合适的课堂环境为有效开展思想品德学习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心理暗示
暗示心理学的先驱伯恩海姆认为,凡是来自环境―地理、种族、家庭的刺激,都是对整个人的活动发生作用的酵素,因为它作用于人的心理。
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有助于协调良好的师生关系,提高学生心理放松度,有利于学生和谐、自由、平等地与教师探讨相关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体验成就感,提高自我学习的效率。在合适的环境下,给学生以积极的心理暗示,能够起到语言所不能表达的效果。
影响人的感情和情绪莫过于氛围,环境只有和氛围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做到让每一个角落都充满积极的暗示。这样才能让学生时时感到暖意浓浓,其乐无穷,才能逐步使学生用心灵去认识世界、憧憬未来。此时的环境暗示是对学生的一种尊重,孩子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的成长才可能是愉悦的、有效的。因此,教师运用心理环境暗示的时候,既要当好“导演”,又要耐心地让每个学生当好“演员”,在活而不乱、分而不散的课堂氛围中“演”好每一台戏。
(二)语言暗示,搭建沟通的桥梁。
你可以将马牵到河边,但你无法强迫它喝水。
――(日)多湖辉《暗示教育法》
除非马自己口渴,否则你无法强迫它喝水,就算强迫它喝水,它也会学不情愿,甚至可能会一口吐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也是如此,你可以将知识灌输给他们,但是转眼之间也许已经全部忘光,长此以往,无任何益处可言。
语言暗示就是教师凭借语言的轻重缓急、快慢节奏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让学生感悟。语言暗示并不是直接了当表明教师自己的态度和观点,而是借用一些含蓄的语言巧妙表达自己的意思,使学生获得启示,因为这种语言更容易使学生接受并容易沟通师生之间的感情。这时教师已不再是简单的传授者,而应该将自己定位成一个引导者,凭借含蓄、富有启示的语言,引导学生在宽松、开放的环境中,与教师平等地对话、互动,师生共同参与。
语言暗示就是要引导学生自发地、积极地学习,若用得好,则比“灌输式”效果好得多。在运用语言暗示时,教师既要注意性格、气质、表现等因素,使用恰当的方式、合适的语言进行暗示,又要注重暗示技巧、谈话技术、逻辑推理、语调高低、说话时机等,这样才更容易沟通师生间的感情。
(三)行为暗示,有效的情感传递。
潜意识存在于人脑中,就像一座冰山隐没于海水中危险的三分之二。对于教学而言,忽视暗示所发生的作用,许多教学工作的缺陷就没办法消除。――弗洛伊德
教师除了适当运用语言暗示外,还可灵活运用行为暗示。所谓“行为暗示”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用行为语言把自己的意思、想法表达出来,让学生从中获取知识、受到教育。行为暗示是沟通师生感情的一种特殊信息传递方式,教师的举止、神态都可能引起学生情感和心理活动的细微变化。
案例2《难报三春晖》(《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第一课第三框)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父母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令自己印象最深刻或最令人感动的一件事。接着播放配乐故事:(教师讲故事,播放背景音乐《感恩的心》)
故事内容为一个天生失语的女孩,在失去最后一个亲人――妈妈之后,由恐惧到坚强,由退缩到坚毅的精神转变过程。
在背景音乐播放过程中,教师表达歌词中的内容,学生们也跟着模仿起来,一起融入到歌词感人的意境中。
教师:故事中让你最感动的是什么?
学生:我们为故事中小女孩的自强不息、勇敢坚毅的精神所感动,我们为女孩对母亲的深挚的感情而感动……
行为暗示对青少年有着巨大的激励作用,这与他们积极热情、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是相适应的。案例中,教师用自己的行为暗示学生:学会感恩,从感激父母做起,从而激发学生懂得珍惜现在拥有的,懂得感恩父母。可见,教师的行为暗示所包含的巨大力量,可以让各种状态下的学生,因为这样的暗示迸发出改变现状的力量,进而充分挖掘出自身的潜能。所以,在思想品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行为暗示是一种极有效的情感传递方式。
(四)活动暗示,在活动中交流。
学生在课堂碰到的最大“敌人”不是自己能力不够,也不是学习内容深,而是在学习中存在动机障碍。以儿童喜爱的活动,激发内部动机,调动学生的内需力,才是活动暗示的终极目的。
在思想品德的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习惯明示教育,也就是直接给学生以明确的要求,告诉他应当怎样,不应当怎样,从而规范和约束学生的行为。诚然,这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但是若只采用这种单一的手段,则会使学生觉得老师总是管制自己,从而产生逆反心理,甚至严重影响教育效果。活动暗示就是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在实践中获得教育。
在合作过程中,让学生体验感受合作的意义和形式,不断修正对合作的理解,一系列的活动暗示和引导学生探询合作的真谛。这样的方式下,学生对于合作的理解是感性、深刻、多元的。“纸上得来终觉浅”,这样把情理的教育寓于自我感受、自我体会的体验活动之中,比直接让学生说出受到什么教育要有趣、有效得多。以活动为载体,使学生处于最自然的状态下,更能因材施教,事半功倍。
(五)自我暗示,激发自信的良方。
自我暗示是指把某种观念暗示给自己,并使它实现为动作或行为。每个人的自我形象就像一台电脑,要由自己来编排数据和输入程序。自己的生活环境、经历、别人的评价、获得的经验等都是有关的数据信息。只要通过反复编排把自己的形象输入“电脑”,就能在内心出现一个能够指引思维方式的自我意向。自我暗示就是其中的操探者。
无论什么见解、计划、目的,只要以强烈的信念和期待进行多次反复的思考,它必然会置于潜意识中,成为积极行动的源泉。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斯
牙痛的人,若是拿一颗维生素丸给他,并且告诉他:“这是止痛的特效药!”往往很快他就会觉得不痛了。其实,并不是维生素丸真的止住了他的痛,而是给了他“服下药便可以消除牙痛”的暗示,激发了他体内的潜能所致。自我暗示是指用某种观念影响自己,对自己的心理产生某种影响,使情绪与意志发生作用。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较常见的自我暗示方式有:反复强调提醒、名言警句、想象良好的自我形象、在实践中激励自己等。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特点、班级状况、教材内容等选择不同的暗示手段,激发孩子的自信心。
三、实施暗示教学引发的新思考
在近几年的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实施暗示教学法,使学生受到尊重,感到平等;使学生在道德、情感、行为等方面都得到发展,收到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但是,对于暗示教学手段的运用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暗示教学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不仅需要教师具备暗示教学的相关理论基础,而且需要教师能够具有更高教学水平,目前国内在相关方面的研究还比较缺乏,影响其在教学实践中的有效运用。
(二)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应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恰当应用暗示教学手段。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明示手段,忽视暗示手段,或者无法将几种暗示手段和谐统一,不能充分发挥其整体最佳的效果。
综上所述,虽然暗示教学对于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但必须强调的是,暗示教学只是影响学生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只有当它和具体的教学行为有效结合时,才能使教师的暗示真正往积极方向发展。只要我们不断摸索、总结,就一定能够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日]多湖辉著.让内心充满活力――自我暗示技巧[M].中国友谊出版社,2004.
[2]钱铭怡著.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M].北京教育出版社,1994.
[3]王建敏著.道德学习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4]欣悦.有效的暗示教养:孩子最容易接受的沟通方[M].中国纺织出版,2003.
[5]张景浩.积极心理暗示效应应用个案[J].教育科学研究.2003,(4).
[6]林方.人的潜能和价值[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