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辅导员家访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辅导员家访总结范文1
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党的十做出的一项战略部署,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重大决策,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举措。高校作为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最集中的地方,开展好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把广大师生团结在党的周围,凝聚力量,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人生导师、知心朋友。暑期家访工作是辅导员了解学生、指导学生、建立学校与家庭桥梁的重要载体,对辅导员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高校落实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一、以群众路线理论为基础开展暑期家访工作
从的历史来看,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是群众史观。通过中国革命和改革建设的实践,我党的群众路线理论基础形成了三个结构性要素:一是主体要素,即党的领导;二是群众观点,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三是领导方法与路径,即“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从这个角度来说,群众路线本来就是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基本指导理论。辅导员应用“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依靠学生,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思想指导家访工作,深入了解学生,全方位服务学生,充分依靠学生,促进学生真正健康成长。
二、在家访工作中进一步关爱学生,落实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精神
高校辅导员开展学生家访工作是实施关怀教育的一个有效方式,也是落实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体现。辅导员暑期家访工作能够促进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是辅导员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媒介。第一,辅导员通过家访活动,能够更好地把握大学生心理状况,并给予其心理援助。现在的大学生大部分是“90后”,是独生子女,离开父母的照顾和约束,独自面对大学生活,很多学生不能处理好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问题。通过家访,辅导员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及教育环境,从而能够更有针对性地帮助这些有心理困扰的学生。第二,辅导员通过家访,可进一步关心家庭困难学生。辅导员在家访的过程中,将国家和学校的资助政策带到每一个学生的家庭,让家长了解学校的资助政策,减轻家长的心理和经济压力,这对于促进教育公平、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第三,辅导员通过家访,可以和家长共同帮助学生做好职业规划。辅导员可以就学校开展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及培训和家长进行沟通,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自我认知水平,从而更好地帮助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通过与家长的及时沟通,了解家长对孩子的期待,同时向家长汇报学生的在校表现,彼此配合最终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第四,辅导员在家访的过程中,应突出向家长传达学校的安全教育理念。将学校法制、安全、纪律教育的基本要求和防灾抗灾的有关常识详细向家长、学生作介绍,切实增强家长和学生的防灾抗灾意识和能力,争取得到家长对学校安全法制教育的积极配合,以有效保障学生生命安全。
三、以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精神为指导,建立辅导员暑期家访长效机制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高校家访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有益尝试。高校辅导员应紧密联系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背景,积极总结家庭教育的规律,利用规律指导学校教育的有效进行,实现家校配合,建立暑期家访长效机制,共同为学生营造和谐的成长环境。第一,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加强领导。要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广泛动员,扎实推进活动开展,确保家访活动的参与率。第二,做好结合,务求实效。要在总结以往家访经验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确定家访对象、制定活动计划,认真细致地掌握实际情况、听取意见建议,真正做到家访工作与思政教育工作、家访活动与教育实践活动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确保家访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三是严明纪律,确保安全。要自觉遵守学校党委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实施办法的要求,坚决做到厉行勤俭节约,反对形式主义,精简走访程序,提高工作实效,确保家访活动安全有序进行。
总之,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背景下开展暑期家访工作,高校辅导员要坚持党的根本宗旨,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全面把握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内涵,切实改进工作作风,深入学生,了解学生,建立家校联合育人新模式,着力解决广大学生思想学习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做好新形势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的能力。
参考文献:
辅导员家访总结范文2
根据《关于开展2019年“送温暖,助成才”家访活动和贫困生家庭经济情况调查工作的通知》(辽金职办〔2019〕4号)文件要求,我校在2019年暑假开展了“送温暖、助成才”家访活动,为总结经验,推动家访工作更好的开展,学校决定召开2019年暑假家访工作总结座谈会,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座谈会的目的
家访工作总结座谈会由党委学工部牵头,以校级和学院级两个层面召开座谈会,目的是搭建平台,倾听家访教师和被访学生心声,了解家访工作取得的实效,各学院之间相互学习与借鉴、分享家访的感人故事,总结家访存在的问题,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对进一步做好家访、精准帮扶和精准资助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时间安排及参会人员
(一)学院级座谈会
1.座谈会时间:2019年9月15日前
2.参加人员:各学院党总支书记,全体辅导员、家访教师和走访学生
(二)校级座谈会
1.座谈会时间:2019年9月25日前
2.参加人员:主管学生工作校领导,党委学工部负责人及家访工作负责人,各学院党总支书记,辅导员代表、家访教师代表和走访学生代表
三、相关要求
(一)家访工作总结座谈会是检验家访工作和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手段,各学院和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精心准备,制定座谈会方案,确保座谈会召开效果。各学院提前安排落实好会场布置、会标等,并将座谈会召开时间和地点于9月8日前上报党委学工部。
(二)参加座谈人员须围绕家访的感想和触动、家访中的感人故事、学生被访后思想和生活的变化及对学校家访工作的意见建议等方面认真撰写发言提纲,发言时间控制在3分钟以内。
(三)各学院要对本学院家访工作做全面总结,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并按照有关要求于座谈会结束后将2019年暑假家访的工作总结、家访座谈会总结以及有关图片和视频材料等于9月15日下班前报党委学工部。同时在各学院微信公众平台推送家访座谈会的新闻。
(四)党委学工部要对全校家访工作做全面总结,不断反思家访工作对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创新家访的形式和内容,将家访与贫困生的信息核实、精准帮扶和精准资助、校园先锋工程等工作进行有机融合,促进学校、学生和家庭的交流沟通,推进“三全育人”工作有效开展。校级座谈会具体时间地点另行通知。
辅导员家访总结范文3
关键词:辅导员;指导教师;工作职责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1-0034-01
有人说,辅导员工作是事务性较强的工作,也是一份需要从业人员有很强的责任心的工作。由于思想的差异性,所以对同一工作每个人的看法是不尽相同,但就工作本身的性质,其担负的任务和扮演的角色来说,正确认识辅导员以及指导老师的工作特点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辅导员是学生们在校最亲的家人,是辅导学生衣食住行的核心领导,责任之重大,在教育系统中占据重要地位。做好工作先要做好以下几点:
(1)积极响应党的政策纲领,并落实到实处。特别是制定的教育相关政策,应予以高度的重视,客观认识当下教育发展趋势。
(2)就自身而言,要不断加强业务能力,能够贴合学生实际情况,结合所学理论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获取经验,把学生各项工作做到最好。
(3)对待自己的本职工作要有责任心以及对事业的进取心。在工作中做到踏实肯干、乐于奉献、克服焦躁情绪,遇到问题迎难而上,不断增强自身工作能力,做学生困难中的好老师,生活中的好朋友。
(4)工作要有计划进行,抓重点、难点,处理问题干净利落,提高做事效率。
(5)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给学生做好榜样。
(6)要及时做好工作反思,总结工作中的优势与不足,不断摸索,争取把工作做得更好。
做好以上几点之外还应清楚了解工作范围,辅导员应把握日常工作的重点,在做学生思想工作时遵循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做日常行为管理工作时遵循观察学生学习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生活中是否遵守规章制度,是否积极参与学校活动。做好工作的基础上,善于总结发现工作经验。时常融入学生生活中,监督指导、做好总结。善于对于获奖的同学和团体进行表扬,恰当处理违纪同学。具体到我院,还包括组织管理学院社团,充分调动学生会工作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组织管理能力;引导正确的政治方向,做好我院团学工作及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工作,提升学生的理论水平及综合素质;对各指导教师团队组织情况进行监督与考核。
科学认识大学生辅导员工作有利于为从业人员提供正确的工作方向,就我看来,大学辅导员的工作不仅仅是事务性的工作,也不能说举足轻重,但都应尽力而为,在做好日常工作的同时,善于总结发现工作方法,这样就能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提高工作效率。
辅导员家访总结范文4
关键字:辅导员,思政工作,以人为本
在高校辅导员的思政工作方面,作为学生和学校之间的联系纽带,辅导员在高校思政工作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中介和桥梁作用,而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高校教育也越发关注学生思想政治意识和世界观、人生观的养成,高校辅导员思政工作的推进显得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就目前我国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言,基本的教育体系和模式已经成型,各院校也都逐步形成了一批具有代表意义的思政工作精品课程,但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有效的检测与考核模式
思政工作和其他学科教育不同,不能简单地通过一些书面或口头的测试来进行检测或考核,这使得我国的高校思政辅导员思政工作缺乏有效的检测模式,这对于一项教育活动而言是不完整的。一方面辅导员思政工作得不到及时的总结与调整,同时也无法及时精准地把握学生思政政治方面的实际情况和教学效果,同时也很容易导致辅导员自身和学生群体对思政工作的忽视。
(2)教育模式比较单调
在我国大部分高校中,辅导员并不担任某一具体课程的教师,因而其对学生的思政工作不可避免的比较零散化和生活化,这直接导致辅导员的教育方法通常比较单调,座谈会、个别谈话、主题班会、讨论会等常规模式仍然是目前辅导员思政工作的主要手段,教学效果普遍不够理想,形式主义严重,学生参与度不高,这一现状严重阻碍着目前高校辅导员思政工作的开展。
(3)未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根据素质教育观点,学生应该是思政工作的主体,而目前我国高校辅导员的思政工作中由于种种原因却没有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策划、到执行基本都是学校和老师包办,最后学生按照既定的流程“走一遍”,许多学生甚至不知道思政工作的主题和意义所在。这样的方式既显得盲目,也不利于学生透过教育和实践类活动来体会思政工作的本质。
结合到上述问题,当下辅导员思政工作的推进应该特别关注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工作模式的多样性,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一些方面入手:
(1)深入推进“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充分激发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辅导员思政工作推进的首要因素和关键所在,只有充分激发学生在思政工作中的主人翁意识,让他们意识到思政工作的积极意义并主动参与,思政工作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这一方面,辅导员可以利用对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管理,多利用生活的素材来开展思政工作。例如,辅导员可以在班级内部组织“角色互换”活动,让学生轮流去体会班长、课代表、班级委员的职位,通过角色互换让他们换位思考,来理解平时自己的不配合和个人主义,给班级干部和他人带来了多大的不便和伤害,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心灵得到极大的震撼,思想意识发生极大转变,比单纯的说教更具有说服力,可以为辅导员的思政工作带来积极影响。又如,对于班级中学习或是家庭经济有困难的学生,可以组织同学们进行沟通和交流,并开展“结对子”的活动,让大家互相交流和帮助。关注弱势群体,打开他们的心扉,加入到班级大家庭中来。而对于班级中家庭有困难的学生,还可以组织学生采取家访、捐助等形式为其送温暖,这可以更好地拉近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以及学校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每一个学生懂得主动地关心和帮助周围的人和事,对思政教育工作有很大的提升。
(2)全面贯彻“百花齐放”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大学思政工作要朝着思想意识、道德品质和政治常识以及个人世界观人生观等综合因素的素质性拓展发展。为此,辅导员的思政工作必须解放思想,拓展空间,从组织、活动、人员等多方面来提升这些活动的趣味性、灵活性,以及实际价值。为此,一方面要拓展社会志愿服务的形式与范围,同时也要避免“调研、参观”等可能出现假大空现象的活动,而组织一些大学生力所能及,能够切实发挥作用和起到一定效果的活动。例如,可以多组织学生在特殊节日开展一些社会活动,积极宣传环保、普法等知识,这既可以提升学生与人交流和自我表达的能力,也可以加强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掌握,这对于学生的思政工作具有较好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可以组织学生走入敬老院、孤儿院等,自己编排节目表演或者进行爱心捐赠,着力在这些活动中发挥学生的主人意识和主观能动性,提升学生的思想意识和服务奉献精神。灵活多变的思政工作方式与传统的形式化教学活动而言,具有更高的实践意义,也更能将社会实践活动与思想政治工作进行整合。
(3)逐步完善“共享平台”
辅导员家访总结范文5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角色;转变;认同
高校辅导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核心、骨干力量,其工作具有压力大、事务繁琐、程序复杂等特点。这就要求辅导员要以动态、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工作,要在职业生涯中逐步完成对自身职业角色的转变和认同。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以理想信念不断完善辅导员的职业道德建设。
一、学生教育――从管理者到服务者
当前,生硬、机械的管理者身份已经不再适合高等学校学生教育工作的实际,同时也不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因而高校辅导员以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为抓手,努力完成从管理者到服务者的角色转变。
(一)学业成绩方面
一般情况下,从大二下学期开始,尤其在专业课程陆续开设之后,本科学生在学习能力、方法和习惯上存在差异性,因而在工作中要突出重点班级和重点人群,因班而异、因人而异地通过重开自习、学习小组帮扶、学情自我分析等形式实现学业服务的精细化。只有以服务者的姿态低调介入学生的学业成绩管理,才能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才能保证无一人因学业问题出现学籍异动,不及格率和学业预警率保持在较低水平,英语四、六级、计算机省二级、国家二级等等级考试通过率高。
(二)日常生活方面
作为学生在校期间的监护人,辅导员的角色转变还体现在对家长身份的认同上。在生活中辅导员要努力像家长一样,从细微处关心、照料学生。针对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细微心态变化,辅导员必须做到“四个及时”:及时发现、及时到场、及时干预、及时解决。通过谈心、短信、微信、QQ等手段,时刻关注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珍惜学生每一次开口倾诉心声,珍惜每一份信任,疏导学生心理产生的细微变化。
对辅导员来说,手机24小时不能关机是基本要求,处理突发事件是常态。正是每一次的陪伴与照料,铸成了高校辅导员的果敢与担当,正是每一次的抚慰与关心,增进了辅导员与学生之间家人般的情感。
(三)课外活动方面
在指导学生参加课外活动方面,辅导员服务意识的最好体现就是参与度;是以朋友身份融入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是尊重学生的首创精神;是通过一次次讨论、演练、修改后取得成功后的成就感。
通过以朋友的身份参与到课外活动和学课竞赛的每一个环节,在拉近辅导员与学生之间距离的同时,也使得指导效果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最大限度地提升团队成员的组织协调、人际交往、语言表达、逻辑思维等方面的能力,充分发挥了细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育人功能。
二、课堂教学与学术科研――从授业者到传道者
在目前各高校的教学体系中,辅导员及其讲授课程的地位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一般情况下。辅导员会担任《形势与政策》、《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的教学工作。虽然不是主干课,核心课,但是辅导员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努力让自己从知识、技巧的讲述者向思维模式、思想意识的引导者转变,实现从授业者向传道者的蜕变。
在教学过程中,辅导员要从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手段完善课程考核考评方法三个方面下功夫,有意识地以时事热点问题作为切入点,调动同学们的学习兴趣;通过人文社会学科思维方法的传授,改善理工科学生的思维缺陷;在每个专题的教学中都额外开设诸如“中国电影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恐怖袭击的应对和防范”、“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一般流程和常见误区”等一系列知识拓展版块,开拓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指导的全新途径。
在学术科研方面,辅导员要积极主动地撰写论文、参与科研项目。学术科研成果力求站在理论高度重新审视实践经验,在归纳总结的基础上进行提炼升华,为后续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三、 资助工作――从执行者到施助者
资助工作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中之重,从奖助学金的评定到审核再到发放,每一个环节都必须要求精准,这种精准不仅是技术层面的,同时也是精神层面的,辅导员只有实现从执行者到施助者身份的转变和认同,才能真正做到资助工作的三个精准。
(一) 精准识别
1、民主评议小组职责延伸。在困难认定之前对小组成员进行培训和教育,要求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牢记自己的职责,对参加困难认定同学的家庭情况以及在校期间的消费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2、推行基于“家庭经济情况+在校消费情况”的困难生认定方法。制定困难认定后的跟踪考察制度,通过假期家访、调查问卷等形式对经济困难学生特别是受资助学生的经济和消费情况进行考察,确保困难学生甄别工作的准确性。
(二)精准奖助
1、在奖助学金发放过程中要采取问卷调查、座谈会等形式了解是否存在违规违纪情况,一经发现,绝不姑息,严肃处理。
3、深入开展资助育人工作,培养受助学生的感恩意识和诚信观念,推动资助工作由“输血型”向“造血型”转变。
(三)关于精准管理
1、资助档案以学年为单位,下分“民主评议原始材料”、“公示材料”、“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国家助学金申请表”等类,方便档案的查找和整理。
2、定期对档案进行审查和整理,学年内每一环节工作完成后及时对相关材料进行归档,学年资助工作完成后,对各类材料进行审核整理。确保重要原始材料,无遗失,无差错。
[参考文献]
[1]郑永廷,曾萍.当代大学生的成长需要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实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12).
[2]曲建武,吴云志.高校辅导员素质与能力建设问题研究综述.[J].高校理论战线,2006,(4).
辅导员家访总结范文6
外出务工农民的孩子大多是未成年人,留在家里由人代管。隔代监护或监护容易出现溺爱放纵、冷漠放任、简单粗暴等问题。怎样帮助他们,让他们融入到学校这个大家庭中来一直是我校近几年来少先队工作的重头戏。在长期的工作中,在对留守儿童的不断研究中,我逐渐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留守儿童的六大困扰
1.学业失教。在校的留守少先队员的学习明显滞后。表现在学习没有自觉性,不完成家庭作业,逃学、辍学现象严重。我校200名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抽样调查显示:45%的孩子学习成绩较差,49%的成绩中等,成绩优良的只有6%。
2.生活失助。调查显示,大约8%~10%的留守儿童生活较贫困,有的甚至失去依靠。我校一名12岁的孩子,其母亲因嫌家穷,离家出走,其父长期患气管炎,偶尔外出打零工挣点钱,还不够治病,根本没有能力供养儿子,儿子午饭在校靠老师资助,在家早晚餐全靠邻居施舍,生活极其艰辛。
3.亲情失落。很多的留守儿童普遍感到亲情失落和孤独感。我校一位11岁的女孩,父亲外出6年,母亲外出9年,从未回家,也无任何通讯,当问起她有关父母的问题时,整整半小时后断断续续说了两句话:“我不想父母”“我不希望他们回家。”
4.心理失衡。留守儿童大部分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对集体漠不关心。大部分父母明显感觉到孩子留守后变得沉默、孤僻和任性。
5.道德失范。留守儿童多生长在放任自流、情感缺失的环境中,许多孩子沾染不良习惯,缺乏道德约束,经不起外界不良事物的引诱,有的脾气暴躁、冲动易怒,常常将小事升级,打架斗殴;有的沉迷上网无法自拔;有的好吃懒做、小偷小摸;有的时常不回家;有的追求时尚,抽烟喝酒;有的被人利用染上,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6.安全失保。留守儿童面临三个方面的严重安全隐患。一是多数孩子上学无人接送,非常危险,特别是女生。二是留守儿童独自在家,十分危险。因为害怕被、盗窃和拐卖等,他们长期处于紧张害怕中,严重影响了身心健康。三是留守儿童病了,在家无人照顾,如果突发急病,就更难办了。
二、对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几点建议
1.认真摸底调查,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我校以班级为单位,以辅导员为主力,认真摸底调查。通过家访、电话了解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同时,要将调查情况认真分析,分类梳理,详实地掌握留守儿童的真实情况,并建立“留守儿童”档案。
2.试行托管制度。即要求每个留守儿童找一个自己熟悉而又信任的老师委托管理。建立托管关系后,每周必须与托管老师进行至少一次的思想交流及学习、生活情况汇报,托管老师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学校每月定期召集托管老师交流情况,有针对性地指导工作。每学期末要安排一次托管老师与留守儿童监护人见面会,以加强联系,形成教育活力。
3.积极开展活动,促进留守儿童的管理。留守儿童的管理,最主要的方式是正面教育和侧面诱导。每学期召集全校的留守儿童开展一至二次安全与法制教育讲座,增强他们安全意识与法制观念。同时,各班经常开展主题班(队)会;将非留守儿童与留守儿童结成对子,进行帮扶;由辅导员带领少先队员,为留守儿童过集体生日……让他们领悟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关爱之情,使他们愉快生活,安定学习。
4.慈严结合,疏堵并举。加强“留守儿童”出入管理,尽可能减少“留守儿童”与社会不良现象的接触。加强法纪教育,规范个体行为,聘请县司法局、县人民医院等部门同志来校对学生进行法律知识讲座和青春期教育,提高他们辨别是非和生活自理能力。充分利用双休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周六上午按不同年级分别开设旧知识复习课、新知识讲座课;周日上午则开展书法、绘画、舞蹈、乐器、球类等到课外活动;组织野炊、公益劳动、社会调查等活动,让他们度过欢乐、和谐的周末。充分利用现代化通讯工具,畅通亲情沟通渠道。老师与“留守儿童”家长或监护进行联系,汇报其子女在校表现,“留守儿童”也通过电话与远在异地辛勤务工、经商的父母进行情感交流,让其心理得到健康发展。学校尽力为留守儿童双休日在校生活排忧解难,从开水供应、食堂伙食、到电视收看处处关心。
作为老师,尤其是辅导员,要随时洞察“留守儿童”心理,不能有歧视心理,通过家访,座谈,结对帮扶等办法,给这些少先队员以更多关注,激发其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