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财税实训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财税实训总结范文1
一、经济法实践课教学国内研究现状
总体上,我国的相关研究得出的结论都是经济法学课应开展实践教学。但是,学者们对法学课程的任务驱动法研究甚少,有研究者也仅限于刑事案件处理能力训练、公司法方面,而对合同法、经济纠纷解决、财税法、市场秩序法等方面还没涉及。虽然近年来市场上也出现了《法学实践性教学与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方面的研究课题以及《经济法实务》方面的教材,但是这些研究大多是针对法学专业学生而言的,而且大多是建构在实训基地建立、模拟法庭、法律诊所、校外实习、实地观摩、义务法律咨询等层面上,实训的设计及组织等问题谈及较少。学者们通过研究非法学领域方面的任务驱动法教学模式及它带来的正面影响,进而将非法学的任务驱动法教学模式应用于公司法、刑事诉讼法、环境法法学课的教学过程中。这是对法学领域实践教学模式的一大创新。但是,这一创新对非法学专业(主要是经济类专业)学生法学教育的合理性和实效性值得商榷。首先,这种将任务驱动法应用于法学课堂的研究都只是理论,没有付诸实践。其次,法学课的任务驱动法教学模式是照搬别的学科的任务驱动法的设计方式进行的,而对是否适合经济类专业学生没有研讨。再次,法学知识能否用任务来驱动以及实际效果如何值得商讨。
二、对经济类专业学生经济法教学的思考
本研究试图将这些纯理论教学或大篇理论教学的模式用任务驱动方法进行替代,进而详细分析任务驱动法与经济类专业学生经济法课程的适用性与实效性以及如何实施等问题。特点是:(1)以实训为重点,重新组合经济法教学内容;(2)在实践的方式上不拘泥于模拟法庭、法律诊所、实习实训、实地观摩等方式,而是以任务驱动为主线,有效结合“案例导入、问题引出、分组讨论、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多种方式,根据所学知识特点灵活运用这些方法;(3)在学生知识的获取上,与时俱进,结合经济前沿新现象或典型案例,争取每块知识都能用线条直观地表现出来。为此,本课题重点要研究的是适应经济类专业学生的经济法课程内容设计以及经济类专业学生经济法课程的教学方式改革两大问题。课题组成员通过文献研究、问卷调查、专家咨询等多种方式进行调研,以学生“有所学、有所用、有所悟、有所知”为目标,以“合理、适度”为原则,设计经济法课程教学内容为以下四大模块:(1)企业法模块:主要包括企业设立实训、企业机构治理实训、企业合同管理实训、企业用工管理实训;(2)财税法模块:主要包括政府预算实训、政府采购实训、企业涉税(缴税实务与节税实务)实训、基础会计记账实训、审计实训;(3)市场秩序法模块。主要包括竞争法实训、产品质量法实训、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训;(4)经济纠纷解决模块。主要包括谈判实训、调解实训、仲裁实训、民事诉讼实训、行政复议实训、行政诉讼实训。教学方式确定为:以“针对性、实践性、灵活性”为原则,以“任务驱动”为主线,“案例导入、问题引出、分组讨论、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相结合的方式。实训的组织行式是:大模块情景假设/问题引入———子模块之间的关系———子模块实训环节(认识子模块———子模块情景假设———学生讨论———法律分析———角色扮演———实训评价———作业回顾)———总结大模块所学知识。
作者:祝华 单位:云南经济管理学院
财税实训总结范文2
一、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症结
(一)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实践课程教学无保障
大多数中等职业学校会计理论课程和实践教学课时安排不当,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相比,严格“超时”。教学以课堂理论讲解为主,对学生仍是“一纸定输赢”,注重“满堂灌”“填鸭子”,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需求,就连占课时比重不高的实践课堂也往往成为“理论阵地”。而较强的实践能力是毕业生走向市场的砝码,企业选择会计专业毕业生的标准则更是“召之即来,来之则能战”。然而,传统教学远远达不到用人企业的要求。
(二)校内模拟实训不规范,实践实训教学不理想
多数学校都配有手工和会计电算化会计模拟实训室,安装了各种会计实训软件,但数量不多,使用情况也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以“低投入,高产出”来对待会计专业,导致实训经费短缺和实训场地标准不高,实训设备落后,难以模拟真实工作场景,实训效果不理想;其二,传统教学课时分配,使得具有连贯性和连续性的实训实践课程安排与其他理论课程相冲突,没有充分协调,往往要给理论课让路。
(三)校内模拟实训不真实,校外实训效果不明显
校内模拟实训是目前许多中等职业学校采用的教学方式,但存在模拟实验资料与真实业务有差距的缺点,缺乏多样性、针对性和仿真性,同时基本技能的训练又难以创设真实的工作情景。
校外实训效果不明显,会计顶岗实习难以落到实处,流于形式。因为工厂企业的需求不旺盛,再加上这些单位担心影响正常的生产和商业机密的泄露,所以实习人数,实习时间和实习质量无法保障。
(四)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不突出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理论知识扎实,但实践教学能力不突出。虽然学校也鼓励老师进工厂进行实践,但由于教学任务重,参加的时间有限,很难正规地开展实践,起不到真正的作用,难以保障学到实践技能,影响会计专业实践教学。
二、依托会计中介机构的明显优势
针对以上问题,经过多方调查和探索,借鉴成功经验,我认为,中职会计教育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让会计中介机构参与进来。
当今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对会计中介机构的需求和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会计中介服务行业也繁荣发展起来,大多多家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也大,可以满足多数学生的实习、就业。因此开展有效的沟通,加强合作,有助于我们会计专业实践教学能力的改进,为学生成才搭建快速立交桥。因此,我认为,充分利用会计中介机构,进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具有积极效果。
其一,培养学生的综合业务处理能力。在这类企业中,学生实训可以接触多种类型业务。同时在会计实训中,又要参与跟客户的谈判,提升服务,严守客户的商业机密,遵守会计职业操守等,在工作中自然而然地培养了各方面的素质。
其二,弥补专业教师实践教学技能的不足。在会计中介机构中,有一大批具有很强实践能力的专业高级人才,如果能够吸收这些人才到中等职业学校中来,则可以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也提升了专业教师的实践水平,有效弥补实践教学的缺憾。
其三,实现了 “实训即工作”的积极效果。在会计中介机构中,中职学生所接触的对象,都是真实的,真实的账务和税务问题。通过这样的实训可以让学生尽早的接触到“将来的工作”。
其四,学校与会计中介机构实现双赢。中等职业学校愿意寻求会计中介机构,提升自身的实践教学水平,打造高素质的毕业生,而会计中介机构的合作意愿也比较强,可以解决自身会计人才的需要问题。这样一来,双方可以互惠互利。
三、依托会计中介机构,创新会计实践教学
我们探讨了会计中介机构对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带来的优势。那么我们如何充分利用中介机构,实现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学校与会计中介机构共同制定学生的技能培养标准
这些培养标准应包括对会计、税收等基本知识的具体应用,熟练操作各种财务软件,准确进行中、小企业的账务处理,能够独立进行纳税申报和相关税务处理,可以进行财税咨询和其他一些会计服务,让目标能够变成现实。
(二)学校与会计中介机构共建课程体系
及时与会计中介机构进行沟通,适时调整课程,增加像《纳税会计》《审计实务》《税收筹划》等课程,加强会计审计、特殊业务纳税处理等方面知识的学习,让课程体系变成现实。
(三)聘请会计中介机构专业人士开展专业性讲座或教学指导
对于一些特殊业务和偏难课程的讲解,如对会计审计业务的处理,可以直接聘请注册会计师到校进行现场传授,这些注册会计师有着丰富的审计业务资料和审计业务经历,可以现身说法,起到积极的教学效果。而对于网上报税的操作,则可以聘请在会计中介机构工作的毕业生进行经验交流。
(四)保证每名学生都能进入会计中介机构进行毕业前顶岗实习要充分利用会计中介机构的优势,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进入会计中介机构进行毕业前顶岗实习,做到“人人有人带”,中等职业学校老师要进行跟踪和指导,定期进行总结、交流。实习期不得少于4个月,实习期满要由双方共同给出实习鉴定。
(五)完善实施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路线
财税实训总结范文3
【关键词】高职;财务会计类;示范性实训基地;实践;探索
实训基地的建设是职业院校综合实力的标志,示范性实训基地的建设更是办学实力重要展示平台。财务会计类专业(包括会计、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会计与审计等10专业)是广西乃至全国高职院校中开设最多,在校生人数也是最多的专业,具有覆盖面广、受益人数多的特点。加上会计作为一种商业语言,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同时会计也是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建设财务会计实训基地,是培养与实际岗位需求相符的高素质技能型的会计人才的需要,在众多高职院校同类专业中具有推广示范优势。本文以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财务会计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为例,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和探索实训基地建设管理问题。
一、建设财务会计示范性实训基地的必要性
(一)广西会计职业教育的整体发展需要建设财务会计实训基地
当前,广西正面临国内外多区域合作新兴机遇,抓住机遇,获取资源,发展自我,既是发展优势产业群的客观需要,也是进一步扩大开放与合作的内在要求。广西为实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出台了推进广西优势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实施龙头企业和名牌带动战略,在产业集群发育较好的地方,引导集群企业加强产业链上下游整合和同行业分工发展,鼓励产业集群核心企业将核心业务以外的业务剥离,衍生一批配套企业。显然,广西区域经济建设新举措给财经类专业面向新发展、新需求带来再发展的契机,因为,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针对广西进入东盟商务区的远大前景,紧跟时展,瞄准广西区域经济尤其是北部湾经济区开发对财务管理人员的旺盛需求及对财务职业岗位群的知识、技术、能力的革新要求,建设财税金融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可以使学生在真实的或仿真的职业环境中学到和掌握本专业领域先进的知识和技术实际应用的本领,达到为企业培养具有专业素养的财税人才的目的,符合广西会计职业教育整体发展的需求。
(二)财务会计实训基地建设是会计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条件
从会计政策层面看,财政部于2006年颁布了39项新的会计准则;2007年1月开始在上市公司实施,并逐步在其他企业推行;2008年,财政部又对部分新准则作了相应修订;2009年以来新税制出台和实施、2011年小企业会计准则颁布等等,使得会计工作的规范化程度将越来越高。而会计核算的日益电子化、信息化、网络化,均对会计人员知识结构及综合职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企业来说,由于会计工作的保密性和责任性,学生真正顶岗实习困难大;相对于会计专业每年大量的毕业生而言,会计岗位却是零星而分散的,“会计职业保密性”与“计岗位的分散性”造成会计专业实训难、实习难。在教学上,会计工作过程、业务操作示范等教学内容主要通过讲述进行传授,枯燥的表述难以完成以“职业判断”和严格的“处理流程”为特点的课堂教学任务,也难以吸引学生自主学习,有碍学生专业技能提升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因此,建设财税金融实训基地对会计实训教学可在特定的职业情境下着重培养学生职业判断力和业务处理能力,实现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并重的人才培养目标。
(三)是承担岗位培训任务,实现毕业生零距离就业的需要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及用人机制的变动,高职毕业生就业已由国家统一分配变成自主择业。在旧的分配体制下,国有单位负担有为大中专毕业生进行实践培养的义务,不会因为学生实践能力弱而拒绝接收,这也是导致传统高职教育“重理论、轻实践”、“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轻能力”弊端的一个原因。然而,当前毕业生就业分配采用“双向选择,自主择业”途径,社会的竞争与效益性原则迫使用人单位必须选择那些上手快,能力强的会计人员,而不是一个经过很长时间培养才会闪光的“金子”,因此,会计专业教育必须承担起原来由用人单位承担的全面培养具有综合能力毕业生的任务,以适应社会环境变化对会计专业教育所提出的挑战。面对原来由国家共同承担的巨大培养任务的转移,单一学校的教育教学资源及实力已远远不够,特别是对于一些底子薄、基础差的职业院校而言,这一负担已过于沉重,为此,通过校校合作、校企合作、校行合作、校政合作的模式,建设财务会计实训基地服务于众多的中小企业势在必行。
(四)是学校发展和建设“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项目的需要
广西区教育厅2011年启动的“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项目的建设目标是把特色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结合起来,以特色专业建设为龙头,以课程建设为载体;加强师资队伍、实验条件的建设,进一步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创新特色课程体系;改革和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机制,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推进高校专业建设,全面带动我区高等学校的专业及课程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提升。为实现学校自身发展和建设“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项目,推进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满足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人才需求,为促进专业与产业发展需求紧密结合,进一步推动我院会计电算化专业特色专业的建设和对财经大类专业建设的特色引领作用的发挥,提升会计电算化专业服务社会经济的能力,建设财务会计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十分必要。同时以财务会计实训基地为依托,更有利于会计电算化专业在教育目标、师资队伍、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提高办学水平,更好地发挥服务社会的功能,起到引领、示范、辐射的优势专业作用。
二、我院财务会计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的实践
(一)组建“校企政行”四方联动的项目建设团队
按照基地的教学、研发、技术服务等多功能一体化的要求,为实现本项目建设目标建立了“校企政行”四方联动的建设团队,行业企业共同参与,社会影响力强,优势明显。
本项目建设团队校、企、政、行组成情况如下图1:
图1:“校企政行”四方联动的建设团队
(二)努力营造实习实训的职业情境,建设功能多元的实训基地
实训基地与教学是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课程和教学的建设与改革,主导着实训基地建设的方向和内容。由于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专业教学统筹学历知识和用人单位的职业能力标准,所以专业核心课程和教学内容应覆盖相应职业资格要求,通过学中做、做中学,突出职业岗位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以“能力中心的人力资源观”为指导,坚持“以岗位操作能力培养为核心,以人文素质和职业素质培养为基础”的原则,专业建设依托商品流通行业和制造行业及合作企业,构建“岗证学训”一体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岗证学训”一体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采用实践导向的模块课程,彻底改变了理论与实践二元分离的课程结构,专业实践活动从理论教学的附属环节变成课程的主要部分,实训基地变成了教学活动的主场。为此,在实训教学方面,针对不同的课程以“职业化”的思路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发展和建立职业认同感相结合。在实训基地建设时我们努力营造实习实训的职业情境,建设融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研发功能于一体的功能多元实训基地。
(三)实施项目课题策略突破实训基地建设的资金瓶颈
投入不足、经费短缺一直是阻碍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在实训基地建设资金投入方面,除了学院的资金投入外,我们认为,既然课程和教学的建设与改革主导着实训基地建设的方向和内容,那么,实训基地的建设与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就是一个整体,于是我们实施项目课题策略突破实训基地建设资金的这个“瓶颈”。
在实践中,实训基地建设资金渠道我们主要以三种方式解决。
一是项目课题立项,专业建设和教改与实训基地建设同步进行。例如,我们通过“沙盘模式在会计系列课程中建设与实践”这个新世纪教改立项项目获得的资金资助及学院配套资金,2007年7月与金蝶南宁分公司共建金蝶ERP实训室,同年10月建成沙盘模式教学实验室,配备工业沙盘一套共6个盘面及若干适用于会计系列课程教学的自制沙盘教具用于沙盘模式在会计系列课程中的教学实践场所。与此同时,与金蝶南宁分公司签订了校外实习基地的协议,为与金蝶南宁分公司开展多角度全方位的校企合作奠定了基础。再如,抓住广西启动“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项目和中央财政支持提升专业服务社会能力的良机,以会计电算化专业为载体,分别申报这两个项目并获得成功,得到到的项目资金共计235万元,用于实践条件改善的资金不少于100万元。事实上,项目课题立项这种途径既解决了实训基地建设的部分资金问题,也使得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主导了实训基地的建设,充分发挥了实训基地与教学相辅相成关系和相互作用。
二是通过项目申请财政专项经费。2010年我们向区财政厅申请财会系实验室专项拨款20.48万元新建“全程式”职业情境实验室和多媒体综合教室。2011年获得100万元实训基地专项建设经费的支持,夯实了原有的实训室的基础,并新建、扩建和完善了实训室硬件和软件设备,既优化了实训基地结构,也满足了教学上的需要,对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技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三是与企业合作,以签订科研合同和捐赠协议书的方式获得企业的资金支持或提供的设备。这种方式既对校内实训基地,也建立起良好的校企互助合作共赢的机制,真正发挥校外实训基地对教学和人才培养的作用。例如与合作企业签订科研合同、准订单班培养方案、教师能力提升合作理事会、学生能力发展理事会等,校企合作向更加务实和更有成效的方向发展。
(四)借助平台促进交流,发挥实训基地示范辐射作用
在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我们借助“示范校建设平台”和“校企政合作平台”促进沟通交流,较好发挥了实训基地示范辐射的作用。
学院通过实施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使学院在办学实力、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办学效益和辐射能力等方面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借助“示范校建设平台”,我们利用学院对示范校建设的统筹安排,同时抓住新校区建设的机会,运用学院在政策上、资金上的支持,对校内实训基地按“职业化”情境新建、改建实训室,综合利用现有的实训资源,拓宽实训基地的功能。
在“校企政”合作方面,我们以实训基地为平台,综合运用学院的教学资源,大力开展社会服务,提高专业辐射能力。最典型的案例是承办第三届广西高职院校技能大赛暨2012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广西选拔赛(会计技能赛项)。我们在进行会计技能竞赛的同时,成功举办了会计专业内涵建设研讨会和企业推介会,尤其是会计专业内涵建设研讨会,为参赛院校之间学习与交流、会计行业管理职能部门财政厅与院校之间的沟通提供契机与场所。通过承办这次活动搭建起的竞赛平台促进了校企之间深度融合、校校之间交流与沟通、校行之间的合作。
三、对财务会计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问题的分析与思考
财务会计类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为教育理念的前瞻性问题、校企融合与校际资源共享问题和实训基地建设资金问题。
第一,关于教育理念的前瞻性问题
高职教育的基本办学理念必须体现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本质属于课程和教学问题的一部分,必须把实训基地建设与高职教育的课程和教学联系在一起进行整体性研究。只有这样,实训基地建设的方向性才是明晰的,在构建实践课程体系时才能充分体现“能力本位”教育理念,落实到实训室建设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以及顶岗实习上才有可能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
第二,校企融合与校际资源共享问题
高职教育采用实践导向的模块课程,实训基地变成了教学活动的主场,怎样才能建成具有职业性强、共享性高、示范性好特征的实训基地?积极探索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无疑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如通过“筑巢引凤、引企入校”的形式来实现校企融合,将学校的教学过程和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校企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开放性,真正实现企业、学校、学生三方共赢。
从资源共享角度看,校际间同类型的实训基地重复建设造成巨大的教育资源浪费。目前,广西高职院校主要走建立校内实训基地为主、各自联系企业行业的路子,部分高职院校在某些项目上通过采取小规模的校际共建的形式开展学生实训,但总体效果不太理想。我们认为,整合现有实践资源,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以实训基地建设基础较好的某些职业技术学院为中心,建设区域共享型实训基地(如财经职教联盟),进一步完善实践实训条件及配套管理水平,实现与各类院校资源共享、与企业资源共享,拓宽服务功能,充分发挥其所具有的示范功能与辐射效应,为广西中小型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也为探索广西会计职业教育的发展模式提供参考范式。当然,实训基地共享需要建立共享机制平台、共享激励机制、管理运行机制和实训基地共享师资库,具备这些实训基地共享的基本条件,才能实现校际资源共享。
第三,实训基地建设资金问题
目前,实训基地的建设资金主要来自三种渠道:一是争取到地方政府的大力扶持或财政资金支持、二是争取社会多元投资、三是争取银行贷款项目。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才能获得这些渠道的资金。从我们财务会计实训基地建设的实践经验看,以服务区域经济培养区域紧缺人才并结合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申请立项项目从而获得财政资金支持是获得资金来源的途径;在争取社会多元投资方面,遵循 “以实力求合作、以服务求支持、以利他求利己”的原则与企业合作有助于实现融资达共赢的效果。
总之,高职院校要按照教育规律和市场运作规则,有效吸纳社会资源,努力营造实习实训的职业情境,建设融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研发功能于一体的实训基地,不断改善实训基地条件,满足学生了解企业实际、体验企业文化的需要;通过拓宽技术服务领域,提高为社会服务的水平,形成良性互动的校企合作新机制,提高校企合作水平与产学结合层次。
参考文献:
[1]杨水根.对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几点思考[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6,(1).
[2]陈章言.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之我见[J].职业教育研究,2007,(12).
[3]蒋琪,陈丽娟.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12,(17).
[4]陶昆.多元投资建设高职实训基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5).
[5]叶桂中.推进校企深度合作的借鉴与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0,(7).
财税实训总结范文4
关键词:高校;经济管理;实验实训;改革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6-0065-02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的推进,社会越来越需要具备较高专业素质的经济管理学科专业毕业生。为此,各高校需要在不断优化经济管理学科专业理论课相关教学内容的同时,大力加强经济管理学科相关专业的实践教学,构建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由浅到深、具有一定前瞻性的科学的经济管理学科综合实践教学体系。
一、国内各高校经济管理类实验教学的现状及其改革理念与目标
目前,中国大部分高校经济管理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工作、实验教学、实验项目开发建设工作依然处于一种自发和分散的状态,大多数的经济管理专业实验室建设工作还处于满足基本教学建设阶段、实验教学和研究还很不足。在具体实践教学过程中,很多高校都存在建设投入经费不足、建设面积不足、实验室设置不尽合理、实验室队伍建设滞后和缺乏后续持续投入的问题。尤其在后续建设中,专业实验室面临着自我发展动力不足,管理机制不健全和院校之间的组织、协作因难的问题。
为此,不少高校推进了经管类实验实训教学改革。在改革理念上,立足于国际、国内经济管理岗位的现实需要与未来发展趋势,通过积极组织基础操作型实验、综合设计型实验、研究创新型实验、校内模拟实习与校外实地实习等多个层面的模拟体验式教学实践活动,加强对学生的基础知识、综合质量、操作技能、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以形成一个科学、合理、优化的实验教学新体系。同时,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探索教学模式,重点抓实验手册和教学质量建设,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不断探索与实践,推动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综合型、立体式、网络化、创新性”的经济、管理学科实验教学体系成为教学改革的特色和亮点。
在实验实训教学改革目标设定上,各高校大都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强能力”为落脚点,以满足未来各专业实际教学需要和实验教学评估合格为标准,遵循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教学的内在规律,充分借鉴各院校同类实验室建设的经验,努力探索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实验室建设、管理和实验教学的新模式。
从实验实训教学改革的背景与动力看,大部分高校基于以下一些考虑:(1)专业建设需要。根据招生形势及专业建设发展规划,一般学院会在三至五年专业建设周期内,大力强化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金融学、税收学、电子商务、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的实验室建设。特别是新专业增长迅速的高校,由于这些专业实务性强,因而对实验室建设的要求也更为迫切。(2)课程特点需要。经济和管理类专业课程实践性、应用性特点非常突出,很多课程教学要求通过模拟实验操作来进行,尤其财务管理、审计、银行类业务离开了仿真实训练习很难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将严重影响人才的培养质量。(3)今后各类本科评估需要。按照教育部评估指标,生均实验设备投入资金要达到5 000元。各校的投入情况不同,但很多高校的实验设备投入资金规模缺口很大,因此对实验实训建设与改革给予了高度重视。
二、高校经管类实验实训教学的改革与具体实施措施
基于以上考虑,不少高校希望通过近几年的努力,力争建成一批高质量高水平的微机仿真模拟、实训和开放性实验室,以更好地满足教学需要,提高教学效果。在实施过程中,力求做到各微机模拟实验室要实现互连互通,资源共用共享,使教学能够在统一的平台上完成几个专业的共同互动,使资源的利用率发挥到极致,尽可能地为学生营造一个真实、完整的商务活动环境,完成学生从学校到企业的过渡。
为体现经济管理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实验室可按功能分类建设,主要有以下三类:(1)基础性实验室建设。经济贸易类实验室,如果计量经济学实验室、财经数据分析软件实验室。(2)业务模拟和仿真实验。国际贸易模拟实验室、金融实验室、保险实验室、模拟银行、ERP管理实验室、财务会计实验室、电子商务实验室、人力资源管理实验室。(3)研究型实验室,如行为管理及实验经济学实验室、现代金融数据实验中心等。具体建设内容如下:
第一类,基础性实验。认知性或演示性实验,用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如计量经济学、统计学等实验课程。这些实验室建设如计量经济学实验室,通过实验教学可以增强学生对相关理论的更深理解和融会贯通,使学生对经济计量建模过程有一个直观感性的认识,并对现代计量经济分析软件Eviews的实际操作流程有所了解,且能初步运用到实际的经济分析中去,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日后的工作、学习和科研打下基础。
第二类,业务模拟和仿真实验。在虚拟教学环境中对理论教学的重要结论进行验证,利用虚拟教学环境重现并观察电子商务过程、生产过程、销售过程、采购过程、财务过程等企业中真实的商务活动,实际模拟操作会计做账、银行柜台业务、审计等岗位性很强的课程。
这些实验室建设包括:(1)国际贸易综合实验室。以国际贸易操作流程以及模拟单证的缮制、处理为重点,演示完整的交易流程、开放互动的国际贸易实训模拟环境,是体现专业特色、适合教学实训并符合外贸企业人才需求的国际贸易综合模拟实验室。(2)ERP沙盘管理实验室。由受训者组成六个相互竞争的模拟企业,模拟企业五至六年的经营,在分析市场、制定战略、营销策划、组织生产、财务管理等一系列活动中,参悟科学的管理规律,同时也对企业资源的管理过程有一个实际的体验。(3)全景仿真会计审计实验室。会计、审计工作具有相当程度“私密性”,因而公司一般不欢迎学生到公司实习,因此学生的实习问题总是一大难题。全景仿真会计审计一体化实验室,将有效解决审计专业学生短学期实习的需要。(4)税务实验室。税务实验室是为广大有财税教学需要的各类院校、培训机构、税务机关等量身定制的一个集财务、税务、业务三位一体的智能实训平台。(5)市场营销模拟实验室。以班级为单位构建一个真实的市场营销环境,每个经营者创建自己的公司、品牌,制定产品策略、宣传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等,公司与公司之间互相竞争。(6)人力资源管理模拟实验室。通过学习和训练,使学生深入理解和熟悉组织设计与部门职能管理、工作分析与工作说明书、工作评价与薪酬设计、绩效考核与绩效管理四个职能模块的原理、流程、方法和应用。(7)电子商务实验室。通过本实验课程,学生将熟悉电子商务相关知识,包括电子商务系统的分析和设计、SEO搜索引擎优化技术。
第三类,科研创新类实验。这类实验室建设带有一定的学术科研性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术分析能力。可根据教师科研任务或者根据学生自己提出的科研设想在实验室中进行开发和研究。这类实验室建设包括:(1)现代金融数据实验中心。该实验中心可根据实验教学规律和不同年级学生的需要设置多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包括金融数据分析实验、金融市场模拟实验、金融经济实验、创新产品开发实验四个层次。(2)行为管理及实验经济学实验室。该实验室利用教学模拟仿真系统软件以及实验室硬件环境的特殊安排构造一个仿真的教学实验对现实市场或经济的运行状态进行仿真模拟,通过“博弈环节”实验观察参与人的反应,从而更好地理解现实世界的运行机制。实验室的建设将推进微观经济学、博弈论、产业经济学等课程的实验化教学改革进程。同时,也为相关课程的联合教学提供一个通用的实验教学平台。
通过实施以上教学改革中,一些高校不断完善和改进了自身实验实训条件。以上海政法学院为例,目前该校经管学院已建立了涵盖国际贸易实训室、ERP沙盘模拟对抗实验室、人力资源管理模拟实验室、会计与财务模拟实训室、电子商务实验室、经济学综合实训室等专业实验室的基础上,计划到2016年12月底,重点建设全景仿真会计审计实验室、商业银行业务模拟实验室、证券模拟实验室(兼开投资理财、财务分析实验课程)、行为管理及实验经济学实验室、税务实验室、市场营销模拟实验室,以全面开展上述类别的实验实训教学,让受训学生得到较为全面的训练。
三、高校经管类实验实训教学存在的问题与相关建议
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涉及管理机制、队伍建设、后勤保障等多方面的问题,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制度建设脱节。不少高校实验教学管理机制不健全、制度可执行性差,如实验教学过程管理薄弱、缺乏严格的系统制度如审批制度、教学评价制度、教学考核制度等。由于对实验教学缺乏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使得教师的积极性不高、最终影响了实验教学效果。
二是师资队伍建设滞后。不少高校实验室课程由于缺乏相应的师资,往往由理论课教师兼任,导致经管类实验教学都比较缺乏一支专业的实验教师队伍专门承担综合型的、创新型的实验实践课程,这种专业实验教师队伍建设的滞后严重制约了其在实验教学改革中作用的发挥。
三是管理人员缺失。很多学院缺少专职的实验实训管理人员。不少院校未设置专职的实验室管理人员。往往由教学副院长、教学秘书兼管,但实际运行过程中,这些人员既无技术方面的优势,也没有这么多精力精心认真管理,会影响实验室的高效使用。因此建议部分实验室建设量与管理工作量大的学院,能降低学历要求,引进技术水平适应、能承担部分实验课程的专职的实验实训教师,专职管理实验室课程管理与设备维护等工作。
四是后勤保障不足。很多高校缺乏统一的实验室运行保障机构。遇到实验室运行方面的问题,只能各个部门逐一协商,加大了实验室运行管理的难度,也不利于最大限度发挥实验室的教学功能。
参考文献:
[1] 仇玉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价值工程,2010,(19).
财税实训总结范文5
关键词:中职学校;会计教学;理实一体化;模式
“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是按“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以职业标准要求为培养目标,以会计技能训练为核心,确定所需的专业理论知识,将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有机结合起来。在中职学校会计教学中,能否切实做到这一点,直接影响到培养动手能力强、理论知识扎实的基层实用会计人才这一教育目标的实现。
一、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意义
(一)实现会计理论与实践的良好结合
结合日常会计理论知识教学,在教师指导下,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用理论指导技能练习,在练技能同时更好的掌握理论知识。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
调动师生积极性,改变老师在台上讲、学生在下面记的枯燥方式,激发创造思维,引发学生学科兴趣和学习主动性,让学习形式变得活泼。
(三)为较快适应会计实际工作奠定基础
通过“实战演习”与“强化训练”,缩小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差距,让学生系统掌握会计业务知识体系和实际操作技能,走出校门就能满足社会需求,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
二、现行会计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
(一)在教学方式上
1.“填鸭式”的机械灌输
将传授知识、灌输和记忆视为教学目的、手段和途径,根据既定的教学计划和要求来安排课程学习,一节课下来,教师声音嘶哑、疲惫不堪,学生一知半解、兴趣乏味。
2.课堂“主配角”错位
教师一本教材、一只粉笔,照本宣科,上演着“独角戏”;学生昏昏欲睡,参与课堂教学和讨论的热情度不高,谈不上对知识的掌握。
3.培育目标定位不明确
很多教师对培养怎样的会计人才缺乏科学认识,片面认为中职学生自身基础差、抽象思维缺乏,仅让学生接触最基础的会计业务知识。
(二)在教学内容上
1.教材缺乏职业特色
教材未从学生实际出发,忽视学习知识的心理逻辑与获得知识的认识规律,结构上采用以理论为主、实务说明的模式,过多地通过文字来表达经济业务。
2.知识点间各自为政
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课程间各自为政,忽视彼此之间的联系(课程数量、授课内容等),学习完毕,学生对企业一个会计期间业务流程及程序缺乏完整性认识。
3.理论、实训教室分离
多数学校理论与实践教学是分开的,教学在理论教室进行,实训在实训教室,且二者相隔较远,不利于教师对教学活动的组织,学生解决日益复杂的会计问题时力不从心,影响了教学效果。
三、理实一体化模式的组成体系
(一)根据实际编写“理实一体化”配套教材
要打破理论教材与实训教材分离状态,在用文字阐述会计理论与方法的同时,业务举例要结合实际,用证、帐、表等会计载体来表述经济业务。这些实践课教材既可由学校出面到相关企业协调收集实训资料,交专业老师按阶段、分项目进行归类整理;也可由专业老师结合当地经济社会的特色,将典型业务和经济案例,按项目分解为阶段实训任务。
(二)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组织形式
有效开展基础会计课程教学,必须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要以学生为中心、以需求为动因、以问题为基础,教师当好“导演”,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归纳、总结,调动其主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要突出应用,采用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现场演示教学等教学手段,让教学方法直观、灵活,让教学形式生动、活泼。因材施教,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手段,挖掘学生的潜能,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科学态度和创新意识,让学生不仅会继承,还能发展、创新。
(三)建设理实一体化的实训中心
“理实一体化”强调的是时空统一,即在同一场地、同一时间完成多种教学任务,要有专业和规模相适应的硬件设备和学习环境,即打破传统的教室与实训室相分离状态,构建融教学、实验、实训、考核等为一体的理实一体化教室。
要更新模拟实验内容,让师生通过边教、边学、边做来完成某一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让学生对模拟单位的资金筹集、资金运用、运营能力等指标进行分析,加强对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等知识理解,全面、系统、快速地掌握各部门生产经营程序和核算方法。
(四)构建完整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通过与企事业单位和会计师事务所合作,加强校企合作,互利互惠,筹建和发展尽可能多的校外实践基地,为企业会计人员后续教育进行培训,解决学生校外实习困难,并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同时,经济社会转型对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和能力都提出新要求,在实践中,要将与财会密切相关的财税、金融、市场和公司经营等知识整合,培养学生快速接受和传递信息的能力,创造性解决实际业务能力。
四、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充分掌握好理论知识传授和教师素质的提升
中职学生因基本知识较弱,教师要重视对教材内容的学习和掌握,设计出框架、提出问题,使抽象知识点在教学过程中默契传递。要大力倡导“双师型”队伍建设,在不影响正常教学前提下,定期安排教师参加各种培训班,到企事业单位的会计岗位、会计师事务所中担任一定工作,聘请具有较深实践经验的会计人员、管理人员作为辅导员,担任技术性、实操性较强的课程教学任务,指导会计实践教学活动。
(二)把握好必要的整合与保证实训的相对充足
教师要留出充足的时间给学生,进行动手训练和实践,要进行巡回指导、答疑,真正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达到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的目的。
(三)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与专业认同感的培养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未来从业中以操守为重,抵御各种诱惑,公私分明、有原则的处理问题。要选取业界“干一行、爱一行”典型事迹,培养学生专业认同感,使学生对所学专业产生兴趣,有志于拓展、探索从事会计专业所必备的知识技能,更好地从事会计工作。
【参考文献】
[1]刘松滨.《中等职业学校会计教学要“三化”》,教育经济.2010,(12):102.
[2]胡艳秋.《中等职业学校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改革初探》,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8):118.
财税实训总结范文6
关键词: 校企合作 高技能人才 培养 途径
当前,社会劳动力就业需要加强技能培训,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培养更多的高技能人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是推进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迫切需要。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高度重视,校企合作这种成功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得到了学校、企业、政府和学生的认可。校企合作也由初期的自发行为逐步发展到有政府引导和干预的自觉行为,并逐渐向有序和规范行为靠拢。
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应坚持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基业为导向”,坚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的原则。技工院校应在探索校企合作新型办学模式的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开展全方位、深层次、多形式的合作。
一、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要模式
1.共同合作的模式。
合作模式是指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教学指导方案,共同培养技能人才;合作中,企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到校兼课;学校教师定期到企业顶岗进修,了解新技术、新工艺,改进教学;双方共同评价教学效果。其合作可延伸到共同开展企业新产品开发、技术改造和技术攻关及学校技术项目研究等领域;企业可向学校提供实习设备和原材料,改善学校实训条件;学校可以为企业加工产品,实行产教结合。
2.定单培训模式。
学校与企业签订定单培养协议,按照企业人力资源配置计划和技术要求,对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进行合理的制定。对学生实施量身制定制培养,使学生毕业后可直接进入企业,在自己的岗位上出色地完成任务。
3.半工半读模式。
半工半读模式是指学校受企业委托招收在职职工,业余时间授课,通过学分制管理完成学历教育的新型半学模式,学员毕业后在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同时,还取得技工学院的毕业证书。
4.校企共融模式。
校企共融模式指企业办学校或学校办企业,借鉴德国“双元制”培养模式,发挥学校和企业教育资源一体化的优势,培养适应本企业和其他企业岗位要求的技能人才。
二、郑州市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实践
郑州市各技工院校在校企合作培养技能人才方面作出了不同程度的尝试,为企业培养了大批符合需要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目前,在校企合作方面做得比较成功的是郑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下属的技师学院。这些学院主要以订单培养模式先后与中国联通、中国移动、丹尼斯百货、易初莲花,利用教学资源,形成了招生、培养、就业的一体化教学。
采用半工半读模式的代表性学校是郑州商贸技师学院。该校一直秉承半工半读、工学结合、产教结合的传统,并在发展的过程中建立了一个为学生提供综合性实习基地―私房小厨。学校发挥附属基地在技能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通过资源整合,建成生产型实训基地,将学校操作技能、职业素质、职业道德培养与企业要求、技术革新有机结合。学校还利用寒暑假,派优秀教师进入企业一线开展培训,2008年暑假我院派全院青中年骨干教师到丹尼斯开展员工培训,一方面节约了企业的人才培养时间和经费,另一方面,使教师能够更加积极了解和掌握企业所使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情况,使今后的培训更加具有针对性。
三、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方式
1.实行多元培养方式。
学校和企业联合培养学制学生,可以采取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弹性学制、学分制,以导师制、模块制、课题式等多种方式实施培养,允许学员采取工学结合、分段完成学业。
2.强化实训实习。
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实训实习可以分为技能实训和生产实习两个阶段。基本技能和综合技能实训主要在学校进行,鼓励企业为院校提供实训设施设备。生产实习主要在企业进行,企业要制定实习场地使用、实习指导教师配备、实习安全管理、联合课题攻关等项规定,并提供较先进的设备设施,通过在生产岗位上“传、帮、带”,进一步强化技能操作训练,同时注意培养学校职业道德、安全生产、劳动纪律和团结协作的意识。
四、现阶段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存在的问题
1.企业存在的问题。
企业需要职业教育,但却不太关注职业教育。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因此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将参与职业教育是视为直接的损失或间接的利益,近期的投入和远期的收益。他们认为培养高技能人才是技工学院的事,与自己关系不大,希望政府来为职业教育买单。特别是民营企业,多半把近期经济利益放在首位,并没把技能人才培养纳入企业的发展战略。
对于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来说,虽然企业也意识到了重要性,但又顾虑重重。如企业认为企校共育人才很好,但“远水解不了近渴”;有的企业觉得培养人才费事、费力、费钱,不如直接招聘所用人才,重招用、轻培养,认为在校企合作中的收益不大,即使不通过校企合作也可以获得所需人才;还有的企业担心留不住培养的人才,不愿意主动介入职业教育。即使在合作过程中,许多企业也表现出了一种消极的态度。
2.学校存在的问题。
技工学校学生年龄较小,没有形成正确的世界观,思想不稳定。专业的选择一般是家长的意愿,学生对未来从事的职业困难估计不足,职业理想化,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而技工院校本身能够提供给学生的职业现场教学有限,职业教育和引导多停留在理论课堂,造成学生职业思想准备与企业要求存在一定的距离。而且,技工院校学生一般文化基础较差,学习能力较低,义务教育阶段学习的失败造成心理阴影,对学习没有信心。有的学生和家长错误地认为上技工院校不再学习理论,只学技能,找份工作就可以了。这些因素给中职学校文化课和专业理论课的教学带来了难度。部分技工院校迎合学生和家长的想法,不再寻求适应教学对象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消弱理论教学,造成教学质量的严重缩水。多数学校开展校企合作是出于解决学校在师资、实习等地办学能力上的不足,以及疏通学生就业渠道的需要,尚未从满足企业对技能人才需要的角度来认识和开展校企合作。
3.缺乏法制制度规范保障。
校企合作是培养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但是如果没有体制、机制和制度作保障,校企合作这种途径就不会畅通。由于缺乏必要的制度约束和保障,合作的任何一方都可以在不需要付出多大代价的情况下解除合作,给对方造成一定的损失。合作不能互利双赢,合作关系就很难长久保持。
技工院校开展的校企合作还处于自发、松散的合作层面,没有形成规模化、机制化。技工院校一方有积极性但没有主动权,而企业有主动权却没有积极性,本应是平等互利的合作双方,在矛盾中很难达到对等和协调一致。
五、如何高效、健康地推进校企合作
技工院校的办学宗旨是通过培养企业急需的中、高级技术工人,满足企业补充人力资源的需要,为企业服务,为国民经济发展服务。企业是创造利润的经济组织,担负着不断增加员工工资,改善职工生活,为国家提品缴纳税收的任务。企业的宗旨是利润最大化。学校是为企业服务的,服务得好,对企业有帮助。高效、健康地推进校企合作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设立专门机构,加强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工作的领导。
由劳动保障部门及有关部门负责人、企业、行业和职业院校代表,以及有关方面专家组成工作组,发挥行业、企业、学校各自的资源优势,指导、协调校企合作工作有序开展。
2.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
在我国经济建设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中国的企业从来都没有像今天这样需要职业教育。企业既是职业教育的坚强后盾,又是求职教育的最大受益者。政府要通过建立健全法律法规明确学校与企业双方在培养技能人才方面的权利义务和法律责任,同时也要明确规定政府相关部门在该项工作中的法律责任及作用。
3.建立有效的校企合作激励机制。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增强技工院校参与校企合作的主动性,调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按照国家财税#2006#107号文件《关于企业支付学生实习报酬有关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凡与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院校签订三年以上期限合作协议的企业,支付给学生实习期间的报酬,准予在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在执行此文件基础上还要为企业合作中投入运行的资金纳入政府预算,设立专项资金支持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提供必要的场地、设施,实习师生劳动报酬等。
4.宣传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性,进一步提高校企合作的层次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