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反应速率教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化学反应速率教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化学反应速率教案

化学反应速率教案范文1

人教版高三上册化学溶液与胶体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溶液的组成。理解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并能进行有关计算。

2、了解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

二、知识点分析

1.胶体的性质及应用

(1)胶体由于分散质粒子直径在1nm~100nm之间,表面积大,有强的吸附能力,因而表现出下列特性:

①能通过滤纸而不能透过半透膜——用于悬浊液、胶体、溶液的分离。

②对光的散射作用——一束光通过胶体时产生一条光亮通路——丁达尔效应——鉴别溶液和胶体。

③受水分子从各个方向大小不同的撞击作用——胶粒在胶体中做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布朗运动——胶体能均一、较稳定存在的原因之一。

④胶粒在胶体溶液内对溶液中的离子发生选择吸附使胶体粒子带电(例Fe(OH)3胶粒带正电,硅酸胶体的粒子带负电)——胶粒在外加电场作用下做定向移动——电泳——除尘——胶体能稳定存在的主要原因。

(2)胶粒带电规律

一般来讲金属氧化物及其水化物形成的胶体粒子带正电荷;非金属氧化物及水化物、金属硫化物形成的胶体粒子带负电荷。

(3)胶体的聚沉方法及应用

①加热——加速胶体粒子运动,使之易于结合成大颗粒。

②加入电解质——中和胶粒所带电荷,使之聚结成大颗粒。

③加入带相反电荷的胶体——互相中和电性,减小同种电荷的相互排斥作用而使之聚集成大颗粒。

④应用:如制豆腐、工业制肥皂,解释某些自然现象,如三角洲。

2.关于溶解度计算的方法

(1)温度不变时,蒸发溶剂或加入溶剂时,析出或溶解溶质的质量x

溶解度

(2)若溶剂不变,改变温度,求析出或溶解溶质的质量x

溶解度1

(3)溶剂和温度改变时,求析出或溶解溶质的质量x:

先求饱和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再求形成的新饱和溶液中的溶剂、溶质质量,并与新饱和溶液的溶解度构成比例关系计算。

(4)加入或析出的溶质带有结晶水:

既要考虑溶质质量的变化,又要考虑溶剂质量的变化。一般情况下,先求原饱和溶液的溶质与溶剂,再求构成新饱和溶液中所含溶质与溶剂。

看了高三上册化学溶液与胶体教案的人还看:

1.高二化学反应速率习题及答案

2.高二化学选修4盐类的水解教案

3.高二上册化学化学平衡常数用教案

4.高二化学反应速率练习题及答案

化学反应速率教案范文2

关键词:高中生;化学平衡;学习困难;解决策略

高中课本中对于化学平衡定义如下:“在外界条件稳定无变化的情况下,进行到一定程度的所有可逆反应的正反应与逆反应的反应速率此时相等。该时刻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不会发生变化,其反应混合物处于化学平衡状态。”对于这段话的理解上,学生虽然进行了剖析分段理解,但却无法站在一个整体的角度进行分析,更不能深入到细微处仔细详读。

一、化学平衡学习困难分析

化学平平衡的主要特征为v(正)=v(逆),Kc=c(C)p・c(D)q/c(A)m・c(B)n,在高中阶段,化学平衡包括动力学和热力学两个部分,对可逆反应的程度进行讨论,包括化学平衡、溶解平衡、电离平衡和水解平衡知识。

例如,对反应aA(g)+bB(g)?cC(g)为例,其中a+b≠c。可以进行如下的分析:①达到平衡状态时,混合气体内的总的压强、体积、物质的量是不变化的,与时间的变化无关。②达到平衡状态时,混合气体内的密度与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是不变的,与时间的变化无关。③达到平衡状态时,混合气体内的各气体的体积与各气体分压,以及各气体的物质的量也是不变的,与时间的变化无关。④达到平衡状态时,反应的物质的颜色体系不会发生变化。⑤达到平衡状态时,反应物质的温度体系也不会发生改变。对于这些知识的掌握,有些高中生会出现无法把握的状态。

二、化学平衡学习困难出路策略

需要对化学平衡涉及的C、V、P等物理量进行具体含义的内容掌握,对此及逆行那个反复的记忆和理解,对相关的公式与原理进行深度的比较,将恒温、恒压等定量性问题进行熟练性练习。通过教师的立体总结来加强学生的理解度,对此部分的学习更加坚实。如题:已知X2(g)+3Y2?2XY3(g),ΔH=-90.8 kJ/mol。在恒温、恒容条件下,进行三次平行试验。实验测得起始、平衡时的有关数据如下表:

三、情景教学的实践研究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放出热量:a

B.化学平衡常数:③=①=②

C.达到平衡时XY3体积分数:①>③

D.X2的转化率:②>①>③

题目中如果仅通过化学概念的学习是无法解出答案的,由分析我们可知实验③中生产XY3的量可能大于1 mol,放出热量可能大于90.8kJ,故A不正确;温度不变,化学平衡常数不变,故B正确;①和③容器起始投入反应物成比例,将③平衡看做①平衡缩小体积到原来的一半,压缩体积,平衡正向移动,达到平衡时XY3的体积分数:①①,故③>①>②,故D选项错误。

2.相关例题的加入和详细的过程分析

化学反应内化学平衡的过程学习也很重要,需要教师对例题中的物理量变化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讲解。对化学反应的动态平衡需要教师引导为辅助,学生自主学习探讨为主体进行深入学习。例如,对反应CO+H2O(g)?CO2+H2,若将1 mol的CO与1 molH2O(g)通入1 L的容器内,且容器密封,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应后,容器内的各物质的浓度没有发生变化。可由此进行特征分析:①该反应是可逆反应,存在着正逆反应的过程。②最开始放进去的物质只有CO和H2O(g)两种,正反应速率在最初最大,逆反应基本没有进行。

所以,教师需要对类似的这些反应进行学生能力接受范围内的讲解,使学生的知识在一步一步中巩固和前进。通过恰当的例题对所学知识能够达到巩固的效果,让学生对知识的框架与考题的考点进行结合,会有事半功倍的作用。学生在自我继续努力的同时,需要搭配教师的合理教案,以教案中合理的例题建立起学生的例题知识思考点观念,走出做死题的怪圈,真正达到得心应手。

3.同其他学科的关联

注重与其他学科的教学思想的关联,平衡的问题不只出现在化学中,例如物理和数学等学科的模型构架可以帮助化学平衡的学习。同样,在政治中唯物辩证的矛盾与统一的学习可以对的水电离现象进行矛盾分析角度的阐述。

化学平衡理论的把握可以省下很多关于化学平衡问题钻研的时间,在高考时的优势地位又有一定的提升。高中生通过化学平衡原理的学习,已经可以解决这些难题,还会增加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参考文献:

[1]]汪志成.“化学平衡移动”的疑难问题解析[J].教学月刊:中学版,2012(19).

[2]王祖浩.高中化学教学参考书[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3]王开山.化学平衡中常见的错误结论[J].高中数理化,2012(9).

[4]任丽曼.高中生化学平衡学习困难的因素分析[D].上海师范大学,2010(4).

[5]许师.高中生化学学习困难的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5(2).

化学反应速率教案范文3

一位教师的教学理念决定了他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改革就是教学理念的转变。传统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只是关注于知识点的传授,关注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接收程度,强调学生的任务就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点的灌输。甚至一些学校为了考试成绩的提高,将一些化学实验学时都进行了消减和取消,一些化学现象是通过教师口述的形式传达给学生,而不给学生亲自动手和观看演示的机会。长期如此,造成了许多学生不爱问、不想问“为什么”,也不知道该如何问“为什么”的习惯。课程改革的方向必须坚持知识、技能、过程、方法等的有机整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关注过程方法和实验体验。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理念必须更新,决不能守旧。

2、教学方法的思考

在教学方法上,传统的方法是“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忽视了直观教学在化学课堂上的应用。直观教学是一个非常好的教学手段,可以提高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也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化学老师应该想方设法地多做直观教学。在现代化教学手段中,多媒体动画、录像和实验演示是学生比较喜欢的直观教学方式。

2.1多媒体动画教学。目前,很多中学教师都不曾使用过多媒体教学,他们认为多媒体教学制作课件比较麻烦,课下花费了更多时间。但是,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增加教学内容和教学信息,使抽象的化学问题得以直观地展现,使静态的描述变为动态化演示,从而实现化难为易。例如:在描述原子核内部结构时,可用不同颜色描述原子核及核外电子,并形象地通过动画演示它们之间的运动关系;在描述化学键在化学反应中的变化时,也同样可以使用动画演示其断键和形成新键的过程,加深学生对化学反应过程的印象,从而使其牢牢掌握该知识点。当然,化学中能够进行动画演示的地方还有很多,无法一一列举,这需要教师的创新和构思,需要广大化学教师的共同努力。

2.2实验教学。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领域学科的性质决定了其实验的重要性,任何自然科学的定律定理如果抛开了实验验证,都会沦为“纸上谈兵”。而实验教学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加深,也越来越突显其重要性。但是,化学实验教学也需要我们不断地更新和完善,现举例说明。例如:在做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实验时,首先将Zn放入不同浓度的酸中,迅速塞好带玻璃管的橡皮塞,在玻璃管另一端系上没用空气的塑料袋,通过其塑料袋变大的速度来进行直观地说明。通过这样的小改进,会使许多化学定律定理直观地展现到学生面前,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也更容易加深理解并牢牢账务知识点。

2.3合理的作业布置。作业是学生课后复习的一种重要手段,它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不可分割。教材的课后习题是教材内容的一种延伸,同时也是教材编撰者团队付出了极大心血而完成的,是课后作业的首选,要充分重视,详细讲解。同时,作为补充教师应该精心选编试题,控制难度,提高课后练习的准确性和效率,做到不漏下一个知识点。试题的量不要太多,试题要精选,紧扣教材,切合学生实际,兼顾各级学生。(本文来自于《华章》杂志。《华章》杂志简介详见.)

化学反应速率教案范文4

同课异构是指教师在学科教研组或年级组的统一组织下,通过使用教材和教师之间的集体讨论,体现任课教师对教材的再理解、再处理及教学智慧,形成“个性化教案”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个教师都不可能是一切优点的全面体现者,每一位教师都有他的优点,有别人所不具备的长处,能够在精神生活的某一个领域里比别人更突出、更完善地表现自己。”

笔者认为,同课异构是基于教师教学价值观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在本次实践中,笔者选择高一化学教材的第六章《揭示化学方应速率和平衡之谜》的第三节《化工生产能否做到又快又多》的第一课时工业制硫酸为教学主题,进行了一次同课异构的尝试,最后面向全上海市高中化学教师进行教学展示,取得了一点成功经验和一些教学感悟。

本课的初步思想是:工业制硫酸是比较枯燥的知识,同时工业生产又是个性化的,具有不可复制性,所以常规教学易落入知识罗列的俗套,能否找到一些共性的东西作为本堂课的灵魂主线呢?经过认真分析,终于发现:(1)工业制硫酸的三步反应不是氧化就是化合,均为放热反应;(2)三个相应工业设备中均采用了“对流”原理。于是初稿出来了,课题暂定为“放热与对流――硫酸和硝酸的工业制法”,为了知识的迁移和拓展的需要,所以补充了硝酸的学习内容。接下来笔者对初稿进行细节的处理和推敲,使教学环节清晰化、条理化、系统化、科学化、学情化,同时避免学生对标题“放热与对流”产生歧义,所以课题名称改为“放热、对流之工业制硫酸硝酸”。此课在浦东新区骨干教师活动上一展示,突出了“都放热”“都对流”的两大特点,立马让人眼前一亮,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学生学习的热情也很好。

但质疑声也出来了,主要是以教材为本的教师认为:本章主题是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但本课在这上面明显体现得不够,是否有重点不够突出之嫌呢?同时硝酸的内容是高三的知识,放在高一也有超纲之嫌。从此我们可以看出,教师的教学价值取向不同,对课的设计和处理就会不同,这就是为什么会有同课异构的原因之一。

到底哪一种设计更好?当然是实践出真知。笔者马上设计了第二稿,紧扣本章主题化学反应速率和平衡移动,就化学方应速率提炼出一个字“快”,因该工业制备的三个反应中仅二氧化硫的催化氧化牵涉到化学平衡的移动,所以笔者提炼出一个字“好”,替代了“多”,于是关键词“又快又好”比又好又多内容更丰富,寓意也更深刻了。由于有上一节课的实践经验,发现加入硝酸的知识后,一节课的容量太大,反而达不成预设的教学任务,索性还是删除掉。于是第二稿“又快又好之工业制硫酸”新鲜出炉了。经过课堂实践后证明,学生也能更好地掌握住本堂课学习的主题,学校效果更胜一筹。

为了更好地了解本次同课异构实践的意义和价值,笔者又针对教师和学生做了两份调查问卷来辅助说明。本调查通过发放问卷《关于中学化学“同课异构”活动的问卷调查》,分教师卷和学生卷两种,都以不记名的方式进行。教师卷基本包括教师基本情况,教师对中学化学同课异构活动的参与度及认可度的调查,教师对同课异构活动的作用共三个维度。因考虑到问卷调查不可能涉及很深层次的问题,本问卷的问题设计是粗线条,主要是为了解高中化学教师对同课异构教研模式的参与度、认可程度与对其作用的粗略认识。为方便应答,节省答题时间,问卷内容控制在一页范围内,采用了选择题形式,每个题自均提供选项供选择;只有最后一题为开放式问题。笔者对教师卷中的问题2、5、6、7、8做了重点分析。问题2选择C或D的达75%,说明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应用同课异构模式进行教学研究的方式很普遍。问题5的回答中,大家对每个选项都有选择,且还有多项选择,说明通过活动和学习,教师普遍认为收获肯定有,只是各人关注的方面不一样。问题5、6的回答中,多数教师普遍认为同课异构的目的是要帮助教师取长补短,相互借鉴,也是为了能够帮助教师找到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但对问题8的回答中,只6.4%的教师认为同课异构能够最大限度地照顾不同学生的需求。从调查数据表明,目前教师关注的焦点仍然是从教师的层面,而对学生的需求关注相对欠缺。对开放性的问题9,总共有55人次做了回答,其中有近30人次用了“多开展”“能锻炼教师”“有利学生”等词语,明确地表达出对同课异构活动的认同。另有19人次表示通过自己的实践,同课异构在促进教学反思、帮助教师向研究型教师发展、体现教学特色、有效推动课堂教学等方面对自己的帮助很大,其中有2人明确地用了“受益匪浅”一词。更有教师写道“有比较才有进步”“教学相长”“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能够学到同行的优点”等等赞誉之词。

笔者对学生卷的3~8题做了重点分析,如本次课的表现是______。A.认真听、积极思考并主动发言的百分率39%;B.认真听、积极思考但不主动发言的占31%。你对老师本堂课的感受是______。A.问题分析和能力培养相结合;B.关注学生的思维培养,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高达63%。在本堂课你学习的效果是______。A.理解掌握了本堂课的内容占72%;B.听懂了但是题目有的不会占23%。综上所诉,教学效果是显著的。我们再看你喜欢这种课堂吗?A.很喜欢35%;B.比较喜欢54%,合计占到89%,学生良好的反应就是对老师最大的肯定。当然我们看看这一问:你认为教师同课异构最终达到的目的是______。A.帮助教师找到最有效的教学方法45%;B.最大限度地照顾不同学生的需求30%;C.帮助教师取长补短、相互借鉴55%;D.鼓励教师对教材的多元解读和不同的授课方式35%,学生的回答还是很值得玩味的,说明在学生的心目中还是被动学习的思想占据到主要地位,认为课堂主要还是看老师的表现。而最后一道开放题,由于学生本身知识的局限性,对同课异构知之甚少,所以没能讲出什么特别有价值的东西。

在本次的实践中,笔者以建构主义理论、生成学习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差异教学理论为基础,发现同课异构正是基于每个教师价值观的不同,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进行个性化教学构想,并将构想予以优化后付诸实践,使自己对课堂教学的认识、对教学规律的把握历经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认知建构过程,呈现出五彩缤纷的效果。

化学反应速率教案范文5

关键词:和谐高效;思维对话;课堂教学

一、“和谐高效思维对话”课堂的本质含义

“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就是在教学过程诸要素配置和谐的基础上,依托教师、学生、课程间具有思维含量的对话来实现教学高效的理想课堂形态。怎样才能实现真正的思维对话,关键的是要构建和谐的课堂。和谐高效课堂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它包含 “三维”目标的和谐;课堂教学过程的自然和谐,教学方法与目标和谐;包含师生关系的和谐;生生关系的和谐;学生身心的和谐;还包含生活与知识的和谐;学生学习能力与自身成长之间的和谐等。思维对话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课本以及其他学习资源之间的一种精神上的沟通,心灵上的碰撞,是沟通的语言和思维的语言之间的对话,它的实践形式主要是师生与文本,师生间的,生生间的思维对话。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最基本的两个要素,二者既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又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相互转化。“教”与“学”的和谐是实现教学和谐的基本保证和直接体现。那么如何实现教与学关系的和谐呢?

二、“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的组织与实施

如何把思维对话型课堂教学真正落到实处,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把动手、动脑、动嘴的第一时间还给他们,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下面我就从教学过程的三个阶段——教学的准备、教学的实施和教学的反思评价,来谈一下自己的浅见:

1、课前精心准备教学策略

(1)转变备课观念

备课一直是教学的常规活动,几个步骤、几个环节、时间的安排,以及重点、难点的把握,都是相当紧凑的。这样的教学,教师把自己封闭了,学生也更加僵化了。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把学生看作“主体”,还要看作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和生成者,有了这种“活资源”的意识,才不会把自己的心思仅仅放在教材、教参和教案上,而是放在努力研究学生上,才会在备课时考虑把学生当成课堂教学的共同创造者。

(2)备课的目标重实效

新课程有新课标,教师备课的目的就是如何达到新课标的要求。新课标要求教师备课的有效目标必须把握三维目标,即结果性目标(知识与技能)、程序性目标(过程与方法)、体验性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注重三维目标的互动整合,逐步形成素质。教师的备课应体现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个性充分发展;应体现学科特点,教师特色,要有利于教师的提高,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3)备学生怎么学

备课时应从学生的角度来设计。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个性特点和已有知识水平,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备课还要考虑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怎样指导,怎样与学生互动,怎样评价等问题,考虑到课堂上会遇到这样或那样意想不到的问题,需要我们运用教育机智随机应变,需要我们进行教学反思,再进行补充备课,写出体会和不足。

2、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

(1)创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学习环境

建立以爱为基础的情感联系,“爱”是从尊重学生人格为依托的,没有侮辱、贬损,更没有威胁、体罚,以学生为主体,把学生的发展作为化学课改革的着眼点和目标,教师的教是教学生会学。因此,牢记“爱”的前提,适时的提示话语和眼神、动作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是让学生能提高课堂听课效率的必备手段。课堂教学由以讲为主转变为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时代的生命气息。抓住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和困难,生成新的适合学生学习需要的教学内容,营造波澜起伏的教学场景。利用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动静结合、直观生动的教学情境,使课堂成为学生想象的天地,创造的源头,益智的场所。让学生利用教师或教材提供的材料,通过辨识、争论和实验探究亲自去发现问题的结论和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努力成为一个“发现者”。

(2)优化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效率

首先要设计精彩的课堂导入

导入应当有趣味性,要立足于学生的认知结构,通过形象直观的手段和富有情趣的内容,激活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激发求知欲。例如,在讲《化学反应速率》的导入如下:

问题导引(多媒体播放神舟7号升空视频)

看完之后,最让你感到激动的是哪一时刻?(学生回答:点火)

火箭通常用的燃料是什么?(液氢和液氧)

氢气和氧气的反应在常温下是否有利用价值呢?

(多媒体播放动画:氢气和氧气在点燃前后的不同现象及资料:

2H2(g)+O2(g)=2H2O(g) 化学平衡常数数量级高达1083 )

让学生思考:

说明什么?化学平衡常数数量级高达1083又说明什么?

从而让学生明白要充分运用一个反应,不仅要考虑反应方向,还要考虑反应速率。

其次要设计如何精讲

“讲什么”永远是一个比“怎么讲”更重要的问题,“和谐高效思维对话”课堂的精讲内容主要体现在:讲重点、难点、关键点,重点使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点,难点往往是学生没有任何感性经验或知识基础,而又比较抽象、难于理解和掌握的内容,关键点是由旧知向新知转化的结合点或知识的易混淆点是由感性到理性、由量变到质变的转折。

(3)配置合理、有密度、能够引导学生智力潜能开发的课堂练习

例如在复习原电池基础知识时,设计了这样一道习题:将铁棒插入硫酸铜溶液中,(1)可观察到什么现象?(2)铁棒本身的质量有什么变化?(3)溶液的质量有什么变化?试题从基础知识入手,进行如下一系列变化:①如何改变实验方法,使Ⅰ、铁棒溶解,铜不在铁棒上析出;Ⅱ、铁棒上析出铜,而铁棒本身的质量基本不变;Ⅲ、铁棒上析出铜,而铁棒不溶解,且电解质溶液的浓度不变;②如将CuSO4溶液换成NaCl溶液,如何使铁棒上析出氢气,而铁棒本身的质量不变?③如再平行地插入一根碳棒,且不用CuSO4溶液,要使铁棒上析出氢气,且Ⅰ、同时使电解质溶液的pH增大;Ⅱ、使电解质溶液的pH减小;Ⅲ、使电解质溶液的pH不变,分别绘出装置图。利用这道题在教师的引导下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课后做好教学反思

叶澜教授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课后的反思对于上一堂课来说是上课后的研究,而对于以后的教学又是课前的准备。通过对上过的课进行反思,对成功经验进行总结整理,以便今后发扬光大;对于失败的教训进行深入剖析,以便今后避免和改进。长此以往,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就会得到不断提升。教师职业的真正价值就是能实现不断地完善自我和超越自我。我们可以按照以下几种方法进行反思:

化学反应速率教案范文6

《化学基础》课程是这些专业通行专业基础课程,包括专业理论基础课和专业技能基础课,其功能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作为后续课程学习的直接基础,包括知识和技能两个方面。二是,《化学基础》课程所讲授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还应为学生离开学校后在本专业或相近专业的持续发展打下相应的基础[1]。《化学基础》课程现存在问题1)《化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参考本科同类专业的教学大纲压缩而成,学科色彩浓。这样的教材不能适用高职人才的培养要求。2)《化学基础》课程的课堂教学重理论轻应用,或者将课堂理论教学与实验、综合实训不能很好有机结合。不能适用培养高技能实用人才的需求。

针对课程定位及教学存在问题

《化学基础》教材的横向整合,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取消与专业实际技能培养关系不大、理论性偏强的内容。同时打破原有课程、学科之间壁垒和界限,以人才培养目标作为课程内容取舍和结构组合的标准。例如,将《化学基础》教材中的原子结构和分子结构进行简化,保留必需的基础知识,穿插在无机化合物、有机化合物中讲授原子结构和分子结构,不再单独讲授原子结构和分子结构;删去晶体场理论、配位场理论、仪器分析、有机反应机理、元素有机化合物、杂环化合物、萜类、甾族化合物、界面现象和化学反应速率理论等偏、难、杂的部分。纵向整合实现《化学基础》课程与后续专业课程有机衔接。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培养目标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整合后的教材,与应用化工、石油化工、精细化工、环境治理、工业分析、制药合成、生物制药、高分子加工技术专业的后续课程有机衔接。例如,在石油化工专业后续课程有化工产品合成、高聚物加工技术,整合教材时编入相平衡部分,结合实验、综合实训的重结晶、蒸馏、水蒸气蒸馏、分馏进行讲授。对于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教学大纲、教案和教学计划,使《化学基础》课程支撑着后续专业课程并紧密联系。基本实验、综合实训改革《化学基础》课程的实验、综合实训的目的是巩固学生已学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应用结合起来。例如,现开设的基本实验有“s区化合物、p区化合物、过渡元素化合物的性质,配位化合物的生成及性质,有机化合物的性质,滴定分析基本操作,高锰酸钾溶液的配制及标定和过氧化氢含量的测定,常压蒸馏,水蒸气蒸馏,简单分馏”等28个实验,这些实验的开设,巩固理论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基本技能。综合实训是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综合运用,筛选典型的实训项目达到要求。例如,综合实训项目“石灰中总钙的测定———酸碱中和法”训练学生分析天平操作的基本练习常用分析仪器的基本操作盐酸溶液的标定石灰粉中总钙含量的测定。通过这个综合实训项目,学生们在物质的称量、溶液配制、溶液标定、滴定分析基本操作、分析计算等方面的实际操作能力得到提高。用多种方法(配位滴定法、高锰酸钾法)[5]测定石灰中总钙的含量,提高了学生综合分析、操作能力;综合实训项目“氨基苯磺酰胺的制备”,训练学生掌握苯硝基苯苯胺乙酰苯胺对氨基苯磺酰胺制备的操作,这个综合实训项目让学生们掌握了熔点测定、重结晶、回流、蒸馏、分馏、水蒸气蒸馏的操作方法;综合实训项目“从废电池中回收锌制ZnSO4•7H2O”培养学生们称量、除锈、沉淀溶解、过滤、结晶、物质的鉴定等操作。这些综合实训项目使学生们在无机物制备、有机物合成、物质的分析鉴定的实际操作能力得到充分提高,并将已学的理论知识有机结合来,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结合应用实例和科研项目讲授《化学基础》课程传统的照本宣科授课方式很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