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体育思想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体育思想论文范文1
1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1)充分利用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体育教学以身体活动为主,教学内容有别于其他学科。挖掘教学中的德育元素,并适时、妥善地进行引导,对学生良好思想品质的形成会有积极的影响。例如,利用队列队形练习培养学生的组织性、纪律性;利用接力跑、拔河比赛、篮球比赛等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利用中长跑练习中出现的“极点”现象培养学生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坚强意志;利用耐久跑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利用变速跑、蛇形跑、追逐跑、让距跑等增强学生的练习兴趣和参与意识,提高练习效果;利用体操和跳跃项目练习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机智、果断的优良品质,促进学生相互关心、相互帮助;韵律操有利于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武术既可强身健体,又具有观赏性和实用性,同时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在各种技能教学中,充分发挥体育骨干分子和积极分子的小助手作用,不但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相互协作和独立工作能力。课堂的最后小结,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及教师评价的形式,对学生的上课表现进行客观评价,以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这些蕴藏在教学中的德育元素,只要教师细心挖掘、妥善利用,会对健全学生个性品质大有裨益。
(2)利用课堂中的典型事例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及时发现、表扬好人好事,又要不失时机地对有不良倾向的学生进行教育。如实心球教学时,有的学生捡远的,并常帮别人多捡一个,而有的学生恰恰相反,专捡近的,甚至多捡一个自己留用。对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做法,教师应及时讲评,使好的行为发扬光大,不好的行为及时得到纠正。例1:球类项目练习时的听哨音停、迅速归队,练习时的团队协作;体育课必须穿球鞋、运动裤;爱护场地器材;测验成绩如实登记等,已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学生养成了会学习、会做事、会共同生活的良好习惯。例2:篮球比赛时,一位学生无意中把对手撞倒,他没有继续抢球,而是把被撞者扶起并表示歉意和关心。对此,应该及时给予表扬,并号召其他学生学习这种敢于承担责任,关心、爱护、帮助他人的优良品质。例3:排球比赛中,有学生摔倒后立即爬起来继续参加比赛,教师应及时给予鼓励与表扬,从而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拼搏进取,为集体争光的精神。例4:综合素质训练课中使用的体育器材往往较多,1~2名学生很难一次归还完,这时,有的学生主动协助送还,有的学生却不闻不问,甚至故意逃避。对于这种现象,教师应及时点评,教育学生热爱劳动,热爱集体,主动帮助他人。
(3)在评价中渗透。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及时表扬、鼓励。适当的语言鼓励和表扬,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但事事得赏会使表扬变得毫无意义,而过于严厉的批评往往可能毁灭学生的兴趣,使其自暴自弃。因此批评要遵循3个原则:①不伤害学生的心理和身体;②言行避免粗暴;③就事论事,不以学生为发泄对象,既往不咎。总之,针对学生的不同心理特点,体育教师应注意批评方式,使学生乐于接受,从而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2体育教师应提高业务素养,规范自身言行
体育思想论文范文2
(一)目标涵盖关系。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工作中必须坚持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理念,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融入到学校教育的各个领域、各项工作、各个层面中,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吸引力和感染力。集体体育项目是高校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大学校园文化属于社会文化大背景中的亚文化形态,学校组织开展的集体体育项目是体现这种文化的载体和形式之一。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做到全面育德的教育理念,就必须实现教育方式的转变,将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特别是在开展集体体育项目活动过程中,避免空洞脱离实际的教育,做到贴近实际,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感染力。
(二)载体推动关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彻到集体体育项目中,思想政治教育是内容,集体体育项目是载体。通过开展集体体育项目,在丰富校园文化的同时,更能彰显其特有的教育功能。一方面,集体体育项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每一名学生,在参与集体体育项目过程中,必然会凝聚在一起,为实现共同的目标努力,他们团结协作、和睦相融,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甘于奉献、服务大局。比如在学校组织的篮球比赛中,学生们为了班级、院系的荣誉,在场上努力拼搏,场下的同学主动担负拉拉队、后勤保障、新闻宣传的任务,集体主义观念在活动中深入人心,强有力地使受众更加全面的认识了集体,并树立了群体意识观念。另一方面,集体体育项目有利于加强学生组织纪律教育,这也是集体主义观念的延伸,其文化价值不仅体现在提升学生的体育素质层面上,更加表现在对学生的心理与观念的重建中,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组织纪律观念与政治教育观念得到了全面的拓展、延伸与维护。集体体育项目的顺利开展,需要每一名参与的同学遵守组织纪律,服从组织安排,履行自己的责任,在体育活动的过程中提高了自身的组织纪律性。同时,集体体育项目有利于加强队伍建设,培养学生干部队伍。
(三)互补促进关系。思想政治教育是目标,集体体育项目是载体。思想政治教育指引集体体育项目的政治方向,集体体育项目本身也是一项思想政治教育工程,必然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开展。众所周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集体体育项目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集体体育项目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补充,两者具有互补促进功能。
二、集体体育项目的思想政治教育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要求,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必须是全面的、广泛的、具体的。集体体育项目具有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涵,使多种教育功能在体育活动中得到潜移默化地实现,总的来说可归纳为以下四点:
(一)培养集体主义情感。集体体育项目,目标性很强,参与人数众多,这对每一个学生来说都能产生很强的凝聚力。在比赛场上为班级、院系荣誉而赛,如同一个强大的磁场,使得同学们自发的为“战友”呐喊助威、比赛的跌宕起伏牵动着每一名学生的心,队友受伤时的相互关心、比分落后时的相互鼓励、一起“进攻”时的相互配合、胜利后“喜极而泣”的感人场面,正是集体主义的生动表现。在当今世界发展的新形势下,对人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而其核心的素质就是集体观念和团队合作精神。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借助集体体育项目这一有益载体,培养大学生的合作意识、共事意识和团队意识,让每个学生明白个人的发展,如果没有集体是不可能实现的,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让集体体育项目成为培养大学生讲文明、讲礼貌、尊重他人、团结合作、集体观念、胜不骄败不馁等道德作风的竞赛。
(二)激发意志品质。在集体体育项目中,当同学们凭借着自己的坚强意志和团队协作,获得了比赛的胜利时,赢得的是全体师生的尊重掌声,带动着所有同学在比赛中都始终如一的呐喊助威,直至声嘶力竭。可见,在集体体育项目中,赛场上挑战极限、团结配合的顽强表现总能唤起同学们意志品质的共鸣,弥补了日常课堂中的一种教育缺失,如此一来,集体体育项目与日常课堂教育能互相映照,两者共同成为教育实践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使集体体育项目成为了培养大学生勇敢、顽强、果断、坚毅、自信心、自制力、进取心等意志品质的重要途径。
(三)增强公平竞争意识。从某种意义上讲,体育的竞争是人类公平竞争的典范。因为赛场上的竞争始终倡导并进行着公平、诚实的竞争,比如:篮球比赛中的循环分组、足球比赛中的场地选择、排球比赛中的“得分轮换”,都是遵照机会均等原则确立。由此可见,体育比赛虽是激烈的竞争,却促进了团结与合作;它虽有胜与负,却鼓励人们在你追我赶中获得进取。这也正是对诚实守信、团结互助、公平竞争原则的完美诠释。那么,通过一次次的活动开展,就会潜移默化的让同学们认识到,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学习中都必须遵守诚实、公平这一基本原则。
(四)缓解心理压力。心理教育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内容中较为重要的教育内容,也是道德教育、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的基石。集体体育项目对青年大学生就具有明显的调适功能,在紧张的大学学习生活中,每个同学在实现自我时都会有缺憾,而这种缺憾靠自身又很难完全消除,通过集体体育活动来进行情感和心理上的宣泄,可以让种种紧张、焦虑、烦躁得到排解和转移。比如:经常进行篮球、排球、足球等集体体育项目的锻炼,促使人与人、队与队之间的人际频繁交往,为发展人际关系提供了良好的机会,通过不断的交流和沟通会让其慢慢地改变孤僻的习性,逐步形成良好的交往模式。同时,学生在亲身参加集体体育项目活动的过程中,克服来自各方面困难,经历失败的痛苦,享受胜利的喜悦,在潜移默化中缓解了生活不适应带来的焦虑和紧张学习引起的烦躁情绪,促进了学生的心理健康。
三、集体体育项目教育意义的延伸与开拓
体育思想论文范文3
论文摘要: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趋势。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生一活化是对青年生活世界的观照,是人文关怀的实践,意味着将生活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真实、完整的栽体。其价值在于满足青年对幸福生活、超越自我、实现个人价值、体验新生活的不断追求。实现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就,是要在教育关系上强调“双主体观”,在教育目标上注重“实践道德生活”,在教育内容上“取材于现实生活”,在教育方法上“通过实际的生活”,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特魅力。
长期以来,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与社会生活相脱节的教条主义、形式主义倾向,以至于在彰显个性、寻求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并重的今天,许多青年一谈到思想政治教育,就会产生一定的疏离感甚至逆反情绪。这不仅阻碍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青年道德社会化进程。从某种意义上看,,这也是造成当代青年职业责任性和道德感下降的重要原因。改进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针对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凝聚力吸引力的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其中。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就是一种有效途径和必然趋势。
一、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内涵
生活就是生存活着,又不仅仅是生存、活着。因为生存、活着是为了生活,而生活并不仅仅是为了生存活着。因此。从哲学意义上讲,“生活是指处在主体间际的人与环境相互作用、满足需要、创造意义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指“要立足于生活,在生活中寻找契机,以人为主体、以生活为中心、以教育为导向的教育模式”。这不仅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关注受教育者生活,与其生活密切联系,而且要求将思想政治教育寓于其日常生活中,发挥日常生活情境的教育性,使其在日常生活中受到教育。
1.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对人的生活世界的观照
生活世界是教育世界的现实基础和意义之源。教育面临的现代性困境实质上是教育对生活世界的遗忘。“生活世界”是现象学大师胡塞尔晚期思想的中心范畴之一。在胡塞尔那里,生活世界意指我们生存于其中,我们的一切活动和社会产物都得以产生的现实而具体的生活境遇,它是科学世界和文化世界的现实基底与意义之源。胡塞尔将生活世界分为“日常生活世界”和“原始生活世界”。前者是以知、情、意等知觉经验和各种趣味、情感、目的为主要内容的生活场所;后者则是主观的先验世界。胡塞尔所说的“回到生活世界”是指直接地回到日常生活世界,间接地、最终地回到原始生活世界。社会生活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生长点与作用点,是它唯一的基础。离开了社会生活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将走向虚无。把思想政治教育视为社会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人类社会在发展进程中不断反思的结果,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反思。人们终于认识到其不能独立、凌驾于社会生活之上,而应回归到生活之中,与社会生活融为一体。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对生活世界的理性回归,是生活体验的一种结晶。
2.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人文关怀的实践
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恰恰是对人文关怀的实践。“人文”一词我国最早在赐鳓中出现。“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区别于自然,有人伦之意;区别于神理,有精神教化之义;区别于质朴、野蛮,有文明、文雅之义。在传统文化中,人文关怀是人类从野蛮落后到文明进步的重要标识。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德国古典哲学的过程中,明确指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并主张“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本身出发”来研讨人类和社会的发展问题,凸显了对人本身的深切关怀。非常可惜,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对的这一重要思想重视不够,理解不深。所谓“人文关怀”,从最一般的意义去理解,就是对人的关怀。就是对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独立人格、人的个性、人的生存和生活及其意义、人的理想和人的命运等等给予真心、真诚的关切。从这个意义上讲,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要更加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更加明确地把关心人、尊重人、发展人、开发人的潜能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宗旨,让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学会生存、学会做人,享受人的尊严、人的幸福等权利,全面提高人的生活质量、精神境界。
3.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意味着将生活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真实、完整的载体
社会生活基本上可以分为公共生活、职业生活和婚姻家庭生活三大领域。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交往范围不断扩大,公共生活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从而人们的公共生活空间不断扩展。职业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最普遍、最基本的活动。婚姻家庭生活属于私人生活,它往往以家庭内部活动和个人活动为主要领域,这是一种不涉及到他人的价值、行动与利益的生活,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和隐秘性。教育生活化不是否定理论教育,而是对理论教育的一种超越。尽管理论教育对于知识传递和文化传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它并不是教育的惟一方式,而且由于现代性境域下教育活动中理论与实践的脱节现象呈现加速趋势,对生活教育的需求已显得日益紧迫。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大力倡导“生活教育”,提出生活教育三原则,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生活教育主张,教育场所要从学校逐渐扩展到家庭和社会;教育任务要从传递知识扩展到提升道德修养和培育生活技能;教育手段要从课堂教学扩展到生产劳动和社会交往之中。生活教育的兴起回应了教育面临的时代困境,倡导生活教育并非否定理论教育,而是针对现存教育方式的弊端和问题而提出的可能的解决方案。人的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和科技文化素质两个主要方面,对人的素质教育也就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和知识文化教育。这就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要以人的素质提高、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单纯是对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塑造,它在人的整体素质的发展中都承担着核心作用。人的“素质”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多方面品质的综合表现,素质教育因而成为一种深层次人格发展性的教育,是德育、智育、体育、劳育、美育等各种教育的高度融合。而实现这一融合,尤其是把这一融合的效果落实到受教育者的素质发展中,只能通过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
二、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充满生活体验与生活关怀,感悟生活意义,富于生命活力的人本教育。而以青年为客体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更应该体现对青年成长成才的深度关切。它的宗旨在于利用现实生活中的生活要素,通过人际互动、主动参与、体验感悟等方式,促进青年“成为生活世界中有道德的人,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有爱心的人、善于合作的人、意志坚强的人、一个诚实宽容、是非分明的人,既具有健全发展的自主性,又具有健全发展的社会性”。所有这些,都有赖于在生活中建构,在生活中生成。
1.满足青年对幸福生活的不断追求
生活与幸福具有密切的关系。正如费尔巴哈指出:“生活和幸福原来就是一个东西。一切的追求,至少一切健全的追求都是对于幸福的追求。”但人们对于幸福有着不同的理解与追求。我们反对低级的、肤浅的、世俗的幸福观。真正的幸福主要是一种灵魂的善,是一个丰富的精神世界。当代有些青年“灵魂空虚、精神颓废、价值真空、道德堕落、内心孤独、充满漂泊感、疏离感和不安感,感觉到负担沉重、烦恼无比和灵魂的煎熬,显然他们是不幸福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就是要去改变这种状况,去引导青年追求幸福、实现幸福、享受幸福,过一种真正有意义的幸福生活。在满足青年对幸福生活的不断追求上,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具有如下功能:其一,培养青年学会过一种安静的精神生活。戒除浮躁,从生活中获得安宁,这是一切真正意义上的幸福的前提。其二,培养青年具有丰富、真挚的生涪睛感,如亲情、友情和爱情。积极的生活情感能催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这是人的幸福之源。其三,鼓励个人化的幸福追求。作为具有较强的独立自主意识的社会个体,我们可以启发青年去认识自我、反思自我,鼓励他们努力追求符合自己天性和意愿的生活幸福观,并帮助他们形成自己生命的终极价值。
2.满足青年不断超越自我的需求
人是一个超越性的存在,他从不满足于自己当下的生活,总是在追求更理想的生活,不断思考生活的意义、价值,不断创造生活的完满与辉煌。青年更是如此,他们充满朝气和希望,活力四射。根据个体生活的超越性,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可以发挥如下作用:其一,引导青年向世界(他人)开放,向“类和自我开放,保持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其二培养青年的反思批判精神。反思批判精神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具有超越意义和价值的宝贵精神。其三,培养青年的追问精神与能力,在追问生活、反思生活中活出生命的尊严,完成精神的创造。其四,培养青年的哲学之思,使他们具有哲学的超越境界,这样他才能主动、自觉地去追问生活的合理性,追求生活的意义与价值。
3.满足青年对人生价值实现不断渴望的需求
随着社会的变迁.社会价值正显著地让位于个人价值。青年按照自己的爱好选择生活方式,强调个人价值,是世界青年价值观发展的趋向。青年总是根据自己的价值标准选择人生目的,在实践中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就是应对青年的精神世界予以关切,应当为解脱人们的精神困境投入真诚与热情,表达对青年生活基本价值维护的愿望和义务,更应当以理想的光芒给他们的生活以慰藉与照耀。追求自我价值最大化符合人的本性的基本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是对人的教育,是指向人而且为了人的教育。青年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更需要用人的方式去理解人、关心人、尊重人,特别是关心人的精神生活和精神生命的发展。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能够满足青年自尊的需要,教育者在教育中尊重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主体人格;另一方面,自觉地创设温情、宽松、诗意、人道的人性环境,为青年的生活提供良好的人文氛围。
4.满足青年对新生活不断体验的需要
“追求合乎自己兴趣的生活”是当代青年生活方式变化的突出特点。“体验是人的生命存在方式,是生命在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内在感受、主观经验和深刻情感,生命通过体验感知自我,认知他人,解读生活”。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强调教育对象的亲身体验,因为体验是一切优秀品德形成和发展的源泉,是促进社会道德需求转化为自身品德的基础,是促成外在德育与内在德性成长需要整合的条件。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鼓励青年讲述自己独特的生活故事,因为这是最真实、最有生活意蕴的体验,它可以帮助青年找回往日生活的感觉,再现生活的辉煌,坚定自己生活的信心,鼓励自己生活的勇气。这是一个充满变革的世界,在变革中体验到自我的存在及其存在的价值,是每个热爱生活的青年的当然诉求。
三、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范式建构
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就是要使思想政治教育从科学化、形式化、理想化的迷雾中重返现实生活,找回其本来面目,并以生活为基点来考虑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所有问题。也就是说,要帮助青年热爱生活、了解生活、亲自去生活中培养德性,学会过一种道德的生活,而不是在现实生活之外创设一种新的情景。就是说,在宏观上,引导青年做一个健全的人;在微观上,帮助青年完善一个健全的人应具备的素质,使青年适应生活、超越生活、享受生活。
1.在教育关系上强调“双主体观”,把青年本身也作为主体对待
“权威意识的衰落”是当代青年价值观演进的一个显著特点。从生活化的角度审视青年思想政治教育,首先就是在教育关系上,“由原来的主客二分的主体、客体关系模式走向主体与主体间的关系,否定任何一种单极的主体性,要把教育对象看成是人而不是工具,要将人们置于具体的社会生活之中”。思想政治教育回归生活世界,并不是要求它像原始社会那样完全与社会生活融为一体而失去独立性,而是使其作为价值主体积极渗入到现实生活中。这就要求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树立正确的主体意识,并将其贯彻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努力激发和培养教育对象的主体性。
走向现代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坚持“双主体观”,即“以教育者正确的主体意识和较强的主体能力为基础,充分尊重教育对象的主体性,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在平等的主体性之间发展培育人们的主体性人格,而这一过程必然是在现实的生活世界里实现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同样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双主体观”要求以双向对话取代一个主体对另外一个主体的单向传播甚至居高临下的训导。对话是主体和主体之间的相互敞开、理解、交流和进入的过程,从而每一个主体在与他人分享共同的经验和互相牵扯的过程中确认自我和他人。这种对话应该是全方位的,包括对规范的理解、理性的碰撞,同时更有情感的交融、心灵的相遇。
2.在教育目标上注重“实践道德生活”。实现教育目标的现实化
非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常常在现实生活之外另外设定一个目标或主观构想另外一个世界。这样就难免造成对人和人的生活的异化,使生活的丰富性和现实陛遭到消解,使人物化或者变成了不食人间烟火的纯粹精神存在。以实践道德生活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就是指向实实在在的人的生活,使人过上道德的、美好的生活。
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应当贴近青年本身,贴近实际,贴近生活,避免理想化,使青年感受到目标的可实现性。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对青年身边的小事视而不见。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现实化并不是平庸化,它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注意理想与现实的结合。
教育目标的现实化,一方面要避免传统模式的理想化、可望而不可及的状态,另一方面又要避免使它陷入平庸化。教育目标现实化就是要使教育目标既能体现理想性、先进性,又具有现实性、普遍性;既关注人的精神追求、国家利益,又能考虑到人的现实生活利益,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长远目标与现实目标相结合。
3.教育内容上“取材于现实生活”,实现教育内容的具体化
从生活中取材,首先意味着对各种“宏伟叙事”的拒斥,应尽量避免直接向青年传授各种抽象而生硬的大道理,也不应该不顾及人生价值观、人生理想的层次性、多样性来教育青年。否则,这一切将是无效的甚至是产生疏离感、逆反情绪的渊源。从生活中取材,就应该用青年身处其中的亲身经历或耳濡目染的富有道德意义的生活事件,来激发他们的生活体验和感悟,引发积极的道德思考,进而催生出相应的道德行为,达到实践道德生活、增进个人幸福的目的。
从生活中取材,就意味着尽可能让非日常生活的理论内容回归到日常生活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包括基本理论、世界观、人生观、政治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等方面的教育。
而这些丰富的教育内容并没有融入青年的具体生活中,真.正做到让青年“口服心服”。我们应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做深入的研究,应尽可能让非日常生活的理论内容回归到日常生活中,融合到人们的现实生活之中,形成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从而使其为人们所理解、所接受。
从生活中取材,还应该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具体化,要因时、因地、因人而异。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要剔除落后于时代的旧知识,增添反映时代要求的新内容;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实施场所的不同,其内容也要相应变动;根据不同社会成员的个性特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具体化还要求多层次内容的内在统一,既要重点宣讲党的理论、方针与政策,又要强调生活常识、做人道理与行事规则。只有这样,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才能可感可知可践。
4.在教育方法上“通过实际的生活”,实现教育方法的多样化
通过生活对青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把平时被教育者忽略或者不太关注的社会公共生活、职业生活、家庭生活的各个具体环节、具体情境、具体事件纳入到教育视野,变成重新审视的对象,通过教育者的引导、设计等以充分发挥生活的教育功能。
体育思想论文范文4
关键词:地勘单位;青年职工;思想政治教育
一、地勘单位改革形势下青年员工思想存在问题
地勘单位青年职工继承着老一辈地勘人“三光荣”的优良传统,能吃苦耐劳,敢于奉献,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现处于地勘单位改革的关键时期,不少的青年职工出现了迷茫、对工作松懈的等思想问题。具体表现在:一是对地勘单位改革认识不足。部分停留在表面的感性认识,对深化改革重要性、必要性认识不足,自觉参与的意识不强。极少数职工不理解改革的内涵,从而产生“恐惧”心理,抵触情绪,认为改革就是全面转企,还有些干部职工还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工作态度不积极,存在自由散漫现象,依然对“事业单位帽子”、“财政拨款”有心理依赖,安于现状,不愿开拓市场。 二是对地勘单位改革有顾虑情绪,担心无法共享改革成果。青年职工作为单位发展的主力军,他们一方面既希望通过改革,进一步整合资源发展经济,提高经济效益,一方面又担心改革会影响自己事业身份,没有保障。虽然地勘单位改革会出台相应的保障政策,很多方面也都是针对临近退休的职工的,对于青年是可望而不可及。三是青年职工价值取向利益化,奉献精神和忠诚意识有待提高。因单位职工年龄存在断层现象,一些老技术骨干相继退休,大批中青年职工成为了单位的主力军,给单位的发展带来了活力的同时也给中心的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随着市场经济和“大地质”事业的发展,外部的大环境造就了多元化的价值选择,影响着青年职工对理想信念的追求,沿用过去说教式的政治教育工作很难取得实效。青年职工思维活跃,接受新思想,新观念能力强,更注重自我成长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预期的回报,容易急功近利,奉献精神和忠诚意识有所薄弱。青年职工价值取向利益化,随之出现有效益就做,没有效益就不做,认为“干得多,错得多”,不敢大胆工作,缺乏担当精神。正因为当前青年职工思想政治方面存在种种问题,如何根据青年职工特点,创新工作方法,增强思想政治工作显得尤为突出。
二、地勘单位改革形势下做好青年职工思想工作建议
一是树立“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把握青年职工思想特点,关注青年职工的思想动向,深入青年职工,与青年职工坦诚沟通,设身处地地站在青年职工的角度为他们着想,多给职工分析形势,提高职工对地勘单位改革的认识。以讨论会、座谈等方式对青年职工的政治宣导,全面解读与宣传地勘改革政策,在做青年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时,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施之以爱,从而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抢抓机遇、主动作为。二是通过多种宣传教育活动载体,引导职工突破旧观念、旧思维的束缚,把改革发展机遇和优势讲清楚,把改革的方向和措施说明白,让职工充分正视眼前困难,看到发展希望,树立发展的信心和勇气,针对职工比较关心的政策性、原则性较强的问题,及时向职工把进行传达,引导职工抓住机遇,适应改革,鼓励创新实践。使得各项深化改革政策平稳推进。三是进一步发挥党建工作的政治堡垒作用。要充分发挥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政治保障、思想引领、行动鼓劲”作用,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思想建设和制度建设,把党员干部和青年职工的思想统一到为地勘单位改革、稳定发展做贡献的新要求上来。强化责任担当意识和大局意识,积极探索党建工作与深化改革工作的深度融合,利用多形式的主题教育活动,将理想信念教育和职工职业道德等方面结合起来,不断提高职工职业素养。优秀的地质文化是地勘单位持续发展的灵魂,也是地勘单位保持持久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要把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与地质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地质文化熏陶和导向作用。 四是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式,坚持个性思想教育。主要指我们地勘行业所产生的具有自身鲜明特征的思想,传承“三光荣“精神、“四特别”精神,引导广大青年职工凝心聚力为单位的发展贡献力量。新时代下,大量的单纯的会议思想教育和灌输式教育都很难起到预期的效果,应该采取渐进式引导方式,以红色教育、演讲比赛、志愿者活动、交流学习等多种活动为载体,对青年职工进行教育引导。结合单位实际创新沟通方式,通过建立QQ群、微信群等现代便捷的交流平台作为思想宣传工作的阵地,及时有关政策,供职工下载学习。努力把思想教育工作融入青年职工喜闻乐见的活动中,充实他们的精神生活,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最大限度的引导职工传播地勘行业的正能量。
三、地勘单位改革形势下做好青年职工思想工作意义
青年职工是单位发展的希望,而思想政治工作是事业单位灵魂的最高体现,它与单位的产业发展息息相关。本着关爱青年职工和坚持以人为本出发,最大程度激发广大职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尤其在地勘单位改革的关键时期,认真研究建立思想政治工作管理机制,将思想政治工作真正渗透到系统管理之中,结合于单位的内控管理、贯彻于生产经营中,让青年职工坚定改革发展的信心,踏实工作,不因为改革造成青年职工思想负担,帮助职工消除思想困惑和工作疑虑,立足实际,顺应形势,勇于创新,提升职工队伍的战斗力,增强职工主人翁意识,充分发扬“三光荣”精神,主动作为,用青春、激情、智慧创造出一项又一项找矿突破,树立起地勘单位响亮品牌。
参考文献:
体育思想论文范文5
一、从产生问题的原因出发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问题学生产生的原因很多,如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教育管理的不到位、社会上不良因素的影响等。首先,离异家庭、残缺家庭的孩子往往心理不健全。在缺乏亲情、缺乏监管环境里长大的孩子无法克服生活上的困难,极为敏感和脆弱,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信心和动力,易产生叛逆心理等其他问题。其次,学校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只顾抓文化课的学习;教师偏爱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而忽略学习成绩差、表现差的学生;班主任管理往往只注重大部分学生学习的管理,忽略了对问题学生心灵的关注。再次,缺乏家庭温暖的学生放学后往往不愿意回家,而是到网吧玩游戏,再加上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容易使他们误入歧途。
作为教育工作者,教书与育人应该并重。教师要针对问题学生存在的不同问题找到产生问题的原因,要格外关注他们。在详细了解情况、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之后,对这类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转化。在学校管理和班级管理中,我通过找学生调查了解、家访等多种途径,全面细致地了解问题学生的情况,仔细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为做好思想教育和转化工作打好基础、找好抓手,争取做到有的放矢、效果明显。
二、爱是消融问题学生内心坚冰的暖风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关爱每一个学生,尤其是要关爱问题学生。我们要真心地帮助他们,帮助他们克服生活上、学习上的困难,做他们可以信赖的朋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面对问题学生,我没有急于提高他们的文化课成绩,而是着重帮助他们正确面对困难、克服困难。对他们一两次考试不好、一两节旷课、一两次违犯纪律,我都在找了原因后耐心地做工作等待他们的好转。我还找到班里的其他任课教师,与他们齐心协力共同帮助问题学生。尽管不是所有的教师都能抽出时间去特别照顾问题学生,但是我的这一举动引起了这些学生内心的深深触动。他们尽管没能很快提高学习成绩,但是他们背上的包袱卸掉了,有积极性了,有克服困难的信心了,学习逐渐好转,成绩也逐步提升。
三、肯定和赞赏可以消除隔膜,拉近心灵的距离
问题学生不仅成绩不好,而且表现欠佳,他们最需要教师的宽容、谅解、肯定与激励,也最需要其他同学的认同和帮助。在管理这些学生时,只要他们稍有进步,稍有值得肯定的表现,我都及时给予表扬。这些表扬和肯定使他们赢得了自尊,找回了自信,逐渐克服了消极因素,转化成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从接手新班级的第一天起,我就开始关注那些问题学生。我采取的措施主要有:在班级里设置“体育之星”、“勤劳之星”、“孝顺之星”、“才艺之星”、“进步之星”等奖项,扩大表彰面。经过常态化的表彰和发掘问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班里其他学生不再歧视、孤立他们,反而帮助他们。同时,我也激励这类学生肯定自我、发扬优点、矫正错误,促使其走上正轨。
四、和家长联合,多方面努力,争取转化这类学生
体育思想论文范文6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不连贯的现实困境,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一般集中在政治理论课程学习阶段和辅导员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阶段,这两种教育从时效性来说均是非连续的,从时间跨度来说都是集中式的教育方式,这样就会使大部分学生不能得到更为连贯的思想政治教育大环境,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效果。目前实际情况反映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由于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缺乏吸引力,学生上思政课往往流于形式,逃课、上课玩手机和开小差的情况比比皆是,思政理论课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可想而知。而学生日常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更多是辅导员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然而按照国家的规定每位辅导员带二百名学生,辅导员在学生空余的时间都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话,那么工作量就实在太大了,就算能顺利完成这么大工作量的思想政治教育也难以达到良好的效果。原因主要是:首先,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是一个相对连贯的、完整的和符合学生思想发展需要的教育,这是思想政治教育最客观的基本需求,只有具备连贯性的教育方式方法才能真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教育效果;其次,从人思想的发展需要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在思想上得到政治理念性的教育,那么这个工作必然将是长期的,不能单纯通过几个理论课程和辅导员的几次教育就能实现的,学生必须在长期的教育和学习才有可能对前期建立的三观思想进行修正和完善,用全方位全程跟进的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替代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改变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不连贯,教育效果不明显的治标治本的方法。
二、用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替代传统灌输式的教育方式,赋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的时代特征
高校思政政治教育开展的形式仍以传统的教育方式为主,这种教育方式主要以教育内容的灌输为主,明显地,传统的教育方式是一种相对不讲究方式方法的教育,它更多地倾向于一种直接面对学生的教育方式,无论是理论课程的学习还是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都是以说教形式为主,缺乏一种生动灵活能让学生更为容易接受的教育方式,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只能对学生进行接受式的教育,这样的教育方式方法注定是接受度较低。加之先进的大学生群体都进入了90后时代,如果继续固步自封不肯采取新的教育手段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巩固多年来积累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根基,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将会被时代所抛弃,也不可能得到新时代大学生的认同和肯定,而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新手段,它不再是单纯的灌输教育,它更多结合了新时代的特征因素,把新时代大学生的特征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以突破传统的方式去获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三、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能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被接受度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无非两种,一种是政治理论课程学习,另外一种是辅导员的日常管理教育,这两种教育才是多是采取说教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过于单一,特别来自辅导员的教育一般都是以直面引导性教育为主,对学生日常管理的教育手段形式相对单一,严重不符合教育方法的规律和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学生对其接受度相对较低,这种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并不能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起到相应的效果。大学生活其实应该是充实的,学生乐在其中,大学生更多是通过在校园生活中与同学进行交流,与老师进行互动去提升自身做人做事的素养,那么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得结合学生的校园生活,结合学生丰富的校园活动当中,用丰富的校园生活去感化和教育学生,学生们可以根据自身的不同特点,结合学生青少年发展的身心特点,通过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这种新教育方式,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赋予能与时代相符的诠释。由此可见,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并无一个固定的模式,它绝非单一的,也非学生被动接受的教育,它既能满足学生的心理发育特征,还能消除学生对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抵触和反感,从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际应用中,可以结合政治理论课程课堂教学、日常校园文化活动、团日活动和社团活动等等,为了更好地开展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可以设立专门的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德育基地,对大学生不定期地开展有针对性的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