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公共服务设施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会公共服务设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会公共服务设施范文1

 

一、我国城市社会性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

 

( 一) 城市社会公共服务的供给方面城市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空间布局不合理。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原因,城市各级政府在职能实施中仍不同程度存在着以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为重,偏好参与市场经济活动,对关系城市居民生活的社会性公共服务缺乏足够的重视,供给不足,存在明显的“挤出效应”.同时,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城市发展呈现出一个显著的特征,即城市区域面积不断扩大,但老城区人口聚居效应并没有减弱,新城区人口的分流作用没有显现。

 

( 二) 城市信息化程度不高,智慧城市需进一步发展。城市社会公共服务信息化是我国智慧型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目前,各地智慧型城市建设步伐逐步提高,但是就城市社会公共服务信息化来说还处于起步阶段,各地的信息网络建设参差不齐,信息网络建设滞后,社会公共服务信息资源尚未能有效整合,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机制也未建立。

 

( 三) 社会公共服务人才总量缺乏,质量不高。社会公共服务领域的人力资源是公共服务资源供给和配置的重要内容,也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必要条件。但是,长期以来,由于我们对社会公共服务发展缺乏足够的重视,在社会公共服务人才培养方面,虽然有不少地方组织和公益性组织做了诸多工作,但是整体上人才培养意识还比较单薄。

 

( 四) 多元主体参与城市社会公共服务供给亟待制度创新。首先,政府在城市社会公共服务中“选择偏好”依然严重。其次,社会组织自身参与动力不足。第三,社会资金介入不足。当前,我国城市公共服务的运营资金主要靠政府财政投入,企业和个人参与较少,这一方面导致了城市公共服务对政府的过度依赖,另一方面也导致了城市公共服务资源的运行效率。

 

 

二、城市社会公共服务统筹管理和政策衔接的制度设计与创新

 

( 一) 城乡一体化的社会公共服务治理。城乡社会公共服务的“共同繁荣”,一是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公共服务项目对接制度。可以采取建立“个人社会公共服务账号”和 “全国性社会公共服务项目目录”,两者相结合,突出个人在所在区域的贡献程度、发展特征以及地区对相应人才的吸引,废除地域之间的限制,保障公民基本社会权利的实现; 二是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公共服务运行机制。区域之间由于发展程度的不同,社会公共服务的标准也有所差别,特别是在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险等方面,可以建立相应的“政府补助基金”,缓解由于区域差异所带来的不同待遇。三是打造社会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的治理平台。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在城乡之间进行社会公共服务的统筹规划和布局。四是打破城乡分割的户籍壁垒。消除户籍决定身份等级的功能,对户籍制度进行实质性改革,彻底剥离依附在户籍制度上的各种福利,真正做到城乡居民公平的享受各项社会公共服务。

 

( 二) 城市行政管理体制和机制的治理变革。1、调整城市公共服务的组织结构关系,改变过去以层级、职能划分为特征的社会性公共服务供给格局。从纵向上看,实现社会公共服务各层次的整合,改变以往政府纵向结构上的职权交叉、服务缺失的局面。从横向上看,要整合同一组织内以及不同组织之间的服务功能,解决城市公共服务供给中职责不清、多头管理所带来的服务供给破裂和责任模糊的问题,实现不同社会公共服务资源之间的联动、调解和利用,确保城市社会公共服务的无缝隙对接。2、加强城市社会公共服务的信息体系建设。通过信息的整合实现城市公共服务供给过程中相关利益主体的信息共享。充实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要素。提高网格管理员的工作责任,将社会性公共服务进一步细分,纳入网格管理员的工作范围之内。3、加强城市区域间社会公共服务的协同配合。在城市社会公共服务领域通过建立区域合作协议的形式,共同承担趋同性和关联性的社会公共服务对于不断提升城市社会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最终提升城市竞争力也是极为重要的。

( 三) 城市社会公共服务多元结构供给的形成。首先,引入市场机制,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在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和运营方面,应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服务资源的供给,例如可以采取 BOT、PPP 模式,实现政府、企业和居民的共赢; 通过税收减免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投资于医院、教育等类型的社会公共服务;通过配额销售等方式,约束市场主体提供相应的社会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第二,加快社会组织的培育,提升社会组织参与的能力。

社会公共服务设施范文2

论文关键词:农村 社会公共服务事业

社会公共服务事业是农村社会公共服务薄弱环节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瓶颈。目前,社会公共服务事业各单个领域的研究成果丰富,而整会公共服务事业落后和制约发展的原因及对策方面仍

1造成农村社会公共服务事业落后的原因

农村社会公共服务事业发展与落后,现有研究认为的原因是以下几点:

1.1制度建设落后。目前,农村社会公共服务事业以公益性为主体的制度体系未形成,城乡差距、区域差距之间平衡状态仍未根本改变。理论界一致认为最根本原因是制度体制不健全,没有形成有效的机制。

1.1.1二元分割的城乡体制没有改变。从城乡体制看,是我国长期实行的户籍制度造成的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的身份不同,造就这种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权利不等是我国目前公共服务事业的不平等。安徽省发展改革委指出,城市优先的战略与片面强调经济增长的发展观一脉相承,以城市为中心的经济发展,必然体现为农村人力、物力、财力单向流向城市,农村自身发展的潜力则受到严重剥夺。迟福林也提出,公共服务非均等化的根源之一就是城乡二元分割的公共服务制度安排。

1.1.2中央与地方事权、财权划分制度不明晰。丁元竹指出,从政府间关系看,目前我国非对称性财政结构不利于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中央财政收入和支出占整个国家财政收入和支出的比重缺乏合理的制度安排,各级政府在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基本养老保险等方面的事权和责任划分不清,中央政府有关政策文件在涉及政府间关系问题上过于模糊,不利于政策实施。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也指出,各级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务中的职责缺乏明确的划分,使得公共服务均等化难以考核和问责。

1.1.3财政体制不合理。迟福林指出,公共服务非均等化的根源之一是没有形成公共服务可持续的财政支持体制,财政功能性支出比例最大的仍然是经济建设性支出。丁元竹认为,业已形成的转移支付制度还不完善,具有财政能力均等化意义的“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不合理,作用不明显;建立在中央与地方事权划分不清基础上的专项转移支付缺乏科学分配依据,申报方式随意,分配方式不规范;省级以下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建设落后等。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提出,在现行层级财政模式下,每一级财政都主要考虑本级财政的收支平衡,对辖区内下一级财政的均衡作用不明显,基层政府往往因财政能力不足而无法真正履行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责任。

1.1.4改革管理机构和运做机构的落后后。使农村社会公共服务事业管理机构和运做机构改革落后,针对一些地方农村单位市场化改革,各级政府机构缺乏及时有效的引导,抑制了其发展活力。由于事业单位改革和社会公益性组织发育滞后,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缺乏高效率的组织载体和组织平台,这使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农村和落后地区相当困难。

1_2没有统一的规划和标准。安徽省发展改革委认为,对农村公共服务的内容、目标和措施等,国家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规划,没有专项的法制和政策支持。丁元竹认为,造成我国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的原因,从技术上看,主要是我国还没有针对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来建立一套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标准和与这些标;隹相对应的客观因素评估法。…

2农村社会公共服务事业发展实现平等化的意见

农村社会公共服务事业发展应致力于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目标,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事业的城乡平等化,充分体社会公平。理论界认为发展农村社会公共服务事业、实现平等化应采取的政策取向是:

2.1平等化的规划和标准尽快制定。安徽省发展改革委建议由中央和国务院有关部门牵头,研究提出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和改革的政策意见,增强国家对农村社会事业工作的指导。丁元竹认为,应确定全国基本公共服务范围,建立全国基本公共服务标准,明确我国在法定基本公共服务上需要均等化的地区和领域,奠定计量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所需要财政支出的技术基础。田毅指出,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步伐最重要的措施之一是标准法治化。常铁威认为,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要加强规划指导,促进新农村社会事业有序建设和科学发展。陈昌盛提出,要加强公共服务规范化管理,分类别制定“公共服务国家标准”。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司认为,应加强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规划指导,将农村社会事业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按区域确定发展目标、发展任务,统筹资金安排、建设项目、配套政策,有计划按步骤推进。

2_2转变政府职能,将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政府核心职能之一。安徽省发展改革委提出,应确立政府在社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并在今后一个时期内将重心转向对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支持。江明融指出,实行城乡统筹的公共服务供给制度不仅是简单的财富转移,只有明确各级政府的职能定位,才能有效解决政府职能的“越位”问题,切实将主要精力用在公共产品与服务供给的薄弱环节。迟福林认为,从我国的现实需求出发,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重要的是中央地方关系要从“以经济总量为导向”向“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点”转变。赵白鸽认为,必须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进一步加强评估的科学性和监督的有效性,形成明晰的部门分工及问责机制,以促进公共投入的效益最大化,将效率、公平和生态发展列入发展的评估指标,将公共服务作为重要的考量指标,以确立正确的政绩观和问责机制。

3概述

社会公共服务设施范文3

关键词:公立博物馆;和谐文化

中图分类号:G0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8-0-02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既要建立在健康发展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管理基础之上,更要有和谐文化的内在支撑。大力建设和谐文化,是公立博物馆的使命与责任。如何贯彻落实这一使命与责任,是各级公立博物馆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充分认识建设和谐文化的重大意义,是公立博物馆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的动力

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条件。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和谐文化是社会和谐的集中体现,没有精神和文化上的和谐,社会的和谐就没有思想根基。和谐文化有着丰富深刻的科学内涵,其核心是全社会思想道德的和谐。我们所建设的和谐文化,是一个立足社会主义制度,面向未来,以思想道德和谐为核心、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一致、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相承接、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思想文化体系。这一特性,决定了和谐文化的核心内容,使其能够为塑造共同理想,弘扬民族精神,提高全民道德素质,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可靠的政治保障和良好的文化条件。

二、自觉明确建设和谐文化的主要方向,是公立博物馆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的前提

建设和谐文化就是要坚持不懈地进行共同理想教育。和谐文化的核心内容和价值取向,是引导全社会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这一共同理想,代表了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凝聚着全国人民的坚定信念,是号召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建设和谐文化,就要坚持不懈地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凝聚人心,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举措鼓舞人心,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果安定人心,使广大人民群众坚定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心、坚定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不断增强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牢共同的思想基础。

建设和谐文化就是要坚持不懈地弘扬伟大民族精神。建设和谐文化,就要牢牢把握弘扬民族精神这一主题,坚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安定、人际和谐的传统价值追求。同时,还要深入开展革命历史、基本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大力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使全体人民正确认识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牢固树立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自觉把个人荣辱与国家盛衰紧密联系在一起,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

建设和谐文化就是要坚持不懈地开展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一个社会的和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道德素质。如果公民道德价值偏离、行为失范,就难以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遵循“爱国守法、明理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大力倡导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倡导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精益求精、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倡导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推动城乡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三、发挥自身优势,千方百计搞好和谐文化建设,是公立博物馆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的着力点

博物馆是陈列、展示、宣传人类文化和自然遗存的重要场所,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博物馆文化属于大众文化,对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促进文化传播,提升公民文化素养及鉴赏水平,大有裨益。博物馆的主要特点体现在展现藏品和展品价值及其品味,通过钩沉历史文化,陶冶民族精神达到自身价值和教育群众的目的。

在博物馆的三大职能中,藏品是基础,展示是手段,教育是目的。然而长期以来,许多公立博物馆展出内容和形式与现实社会距离遥远。针对这种现状,要建设和谐文化,就必须转变公立博物馆“重物轻人”的传统观念。对此,许多公立博物馆已经进行了有益探索,开始从“以藏品为中心,以馆舍为基础”向“以人为本,面向全社会”迈进,从“侧重藏品的保护和研究”向“以社会教育与合理利用为主,两者兼顾并行发展”转变,取得了可喜成果。公立博物馆开展和谐文化建设,需不断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努力完善和充分发挥社会教育和文化传播功能。公立博物馆不能成为“物”的储藏室和单纯的“研究室”,而应该成为以人为本、进行社会文化教育的终身课堂。

(一)全方位融入社会,是公立博物馆开展和谐文化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好服务。作为公益性的文化事业单位,为社会服务是公立博物馆工作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也是获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公立博物馆与城市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社区文化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乃至相互交融促进的关系。尤其是公立博物馆收藏的是人类文明的珍贵遗产,保存的是文化之根,弘扬的是文化之魂,它对于提升国民素质、优化人居环境,提高地方或城市影响力,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公立博物馆应当抓住良机,积极与社会各个行业加强合作,利用自身的优势开展全方位的社会服务。一方面根据观众的(下转第254页)(上接第240页)需要,提高馆内的基础设置,展览水平,增加一些观众喜闻乐见的互动性、参与性、趣味性甚至是服务性的项目,让更多的人喜欢博物馆,走进博物馆;另一方面,大胆地走向社会,融入社会,贴进民众,采取各种方法、措施,举办各种具有民族特色的活动,积极参与社会的变革和发展。实践证明只有不断提高社会参与度与适应力,积极搭建平台,展示自己独特的文化风貌以及感人的魅力,才能获得大众的支持和扶持。只有当博物馆关怀社会、研究社会、服务社会时,它才会从社会中获得新的生命力,新的进步和发展,才能有效地建设和谐文化。有个性才有风采,有个性才有才气。

(二)设置专门的建设和谐文化的教育机构。经过不断的积累和发展,目前各地博物馆无论大小均有着丰富的藏品资源,或曰教育资源。尤其是各馆藏品的艺术、历史及民族(民俗)文化信息的直观性,更是其它教育机构所不替代的。各地公立博物馆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或学校教学实践基地。但是,在展览、讲解、宣传特别是教育活动中,以人为本的思想做得很不到位。如有些讲解员不分对象,只是一味地背诵讲解词,有些讲座也是专业性很强的解读,市场上或公立博物馆内少见专门为学校学生和社会民众编制的教材、讲义或是图书。公立博物馆应该设置一个教育部门,专门负责博物馆的教育工作。面对不同的参观群体,采取多种手段与方法,统一组织、策划各项教育项目与活动。特别是加强与教育部门的合作,在学生教材中增加部分珍贵文化遗产的内容。同时,积极配合并向学校推荐、派遣老师走进学校课堂进行教学,以强化博物馆的教育功能,提升博物馆的教育效果。这比简单地进校区举办展览更有效果。

(三)制定博物馆的行业标准。改革开放以后,各地公立博物馆为适应时展需要,根据自身环境和条件,都在积极寻求新的管理机制,极力改革陈旧的管理模式。但是到目前为止,公立博物馆界还没有出台一个适应目前社会发展和需要的博物馆行业标准。计划经济遗留下来的种种陋习,如队伍懒散,服务意识不强,干好干坏一个样等情况,至今在很多公立博物馆依然存在,没有多大的改变。这种现象,毫无疑问严重地制约了公立博物馆的发展,同时也影响着和谐文化建设。

社会公共服务设施范文4

为加强对福建省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发展研究,笔者在全省各设区市团委的支持下,进行了深入、全面的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具体情况如下:

针对福建省从事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专业人员状况的调查问卷。发放120份问卷并回收84份有效问卷。设计26个题目,涉及基本个人信息、社工队伍建设情况、加强队伍建设建议等内容,覆盖福州、厦门等从业人员较为集中地区;男性23人、占27.38%,女性61人、占72.62%。

针对各级社工管理人员的调查问卷。发放460份问卷并回收440份有效问卷。设计23个题目,覆盖全省九个设区市,涉及到受调查对象的个人基本资料、本管辖区内的社会工作管理情况等方面的内容。

居民个人满意度的调查问卷。发放560份问卷并回收527份有效问卷。设计14个题目,覆盖全省九个设区市,涉及对现有从业人员及工作满意度、对各级社工管理人员的满意度、其他意见或建议等方面内容。

福建省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的现状及从业人员的特点

近年来,福建省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得到较快发展,社工从业人员数量在不断增加。截止2015年年初,有近5000人通过了全省社工专业等级考试。目前,来自各市县的12355青少年服务中心、青少年宫等团属组织的社工人员,构成全省青少年事务社工队伍的主要来源。本省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从业人员,以女性居多,呈现出以下两方面特点:

从业人员学历层次高、专业背景强、政治面貌好。调查中,本科及以上学历者占到86%以上,有78%以上的从业人员系社会工作或社会工作相关专业毕业,党团员比率占到85%。其次,从业人员接受过系统培训的比率较高,达72.62%。第三,总体满意现有工作,有65.5%的从业人员满意或基本满意现在的工作。第四,从业人员工作领域宽广,着力提供心理疏导、法律服务、权益维护、教育矫治、关系调试、困难救助、就业咨询、创业辅导等方面工作。总之,福建省目前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从业人员综合素质较高,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是一支有朝气、有作为,传递“向上、向善”正能量的和谐社会建设生力军。

相关从业人员少,力量单薄。据报道,截至2014年底,我国专门从事青少年事务社工的从业人员仅有约2万人。与此同时,福建省本领域的专业人才也较为匮乏,制约相关工作的深入开展。其次,社会工作者获得职称总体水平较低,无职称比率占到6成左右,大部分从业人员工作年限不足5年。第三,总体薪酬水平较低,有7成左右从业人员的月薪在3000元以下。第四,队伍建设存在诸多的问题,如整体社会尊重度不够、从业人员少、年龄结构不合理、性别结构不合理等。第五,职业未来较为迷茫,在被问及“是否继续长期从事社工”问题时,只有少数人想长期从事本行业,有一半以上的人回答“说不准”;究其原因,薪酬待遇较低、社会尊重度低、发展前景不明朗、因从业人员数量少而工作压力倍增。

福建省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发展的问题及原因

社会影响力不足,导致支持力度较低。由于本省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受多方因素制约,整体宣传力度不足,导致相关工作的社会影响力和关注度不够,缺少刚性政策的有力支持,已出台相关的扶持政策措施缺乏可操作性。再者,政府资金投入缺位,制约了青少年事务社工的发展。当前,我省政府资金用于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的资金极其有限。资金保障不足、工作机制未理顺、人才队伍建设滞后是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其中,尤以资金保障问题最突出;此外,来自社会公益资金的支持力度不足。由于宣传不足,没有形成品牌效应,导致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的社会知晓度较低,其重要性没有被社会普遍认知,难以吸引社会公益资金的投入。

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的服务能力不足。青少年事务社工总量太少,无法满足青少年的需求。全省青少年事务社工数量较少,青少年事务社工和全省6-25周岁青少年的比例约为1:15000,比率相差较大,远远无法满足我省青少年的实际需求。与此同时,福建省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中,还突出地存在社工机构不足、服务覆盖面小的问题,严重制约着本省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的深入展开;再者,社工队伍建设存在问题,影响其服务绩效发挥。由于职业前景较为迷茫,社会尊重度低,薪酬待遇低,导致从业人员流动性高。尽管省内多所高校开设社会学等社工相关的专业,但就业岗位相对较少,加之社会认可度低,大部分社工专业毕业生就业后极少从事社工的职业。

新形势下加快推动福建省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发展

2014年,团中央、中央综治委“预青”专项组等六部委共同出台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争取通过5年左右的努力,全国培养出20万名的专业社工人才。共青团福建省委提出到2020年,拥有7000人左右的青少年事务社工规模。为此,福建省每年需新增相关从业人员1000余名,多层面积极推动工作的深入发展。

探索建立“财政支持为主、政府购买服务为辅”的工作模式。福建省政府投入此项工作的资金占比应在90%以上,才能维持相关工作的正常开展。为此,建议各级政府应常态化地安排经费,用于购买青少年社工服务项目,使财政支出成为社工机构主要的经费来源;其次,必须明确政府购买社工服务的范围,分层次、有步骤推进政府购买服务。推动政府购买服务方式的创新,大胆采用用者付费、补贴制等方式。加强机构准入审核,建立社工机构准入制度和主体多元、程序公正、科学标准的综合评估制度体系。社工组织要加强自身建设,根据要求提供各种服务,自觉接受政府和社会舆论监督和评估;再者,有效发挥各级共青团组织在推进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中的作用。政府应倾斜性支持各级共青团组织,以项目招标的方式,向民间机构购买专业的社会工作服务。同时,通过加强实时督导与阶段性评估,促进相关机构规范运营,促使各级共青团组织更多地向青少年福利服务发展的宏观政策设计和管理的角度转变。最后,要不断拓展融资渠道,鼓励社会资本不断投入,加强资金使用的内部审核和外部监督,形成经费来源上“政府购买为主、社会资本有益补充”,实际工作中“政府舆论监督与行业自律相结合”的良好局面。政府还应制定捐赠免税减税政策,鼓励实力雄厚的组织和个人的踊跃捐赠,逐步发展为社会募集资金。

加强对外宣传,提升相关工作的社会知晓度和公众认可度。宣传工作要围绕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基本知识、重要会议活动和工作动态、个案成功经验、各地典型方法和品牌项目的推介、先进集体或个人主要事迹介绍等方面来展开,不断加以充实,力求宣传有的放矢,务求实效。与此同时,强化宣传要求。讲求时效性,做到第一时间报道。凸出生动性、新颖性、保密性等;在新时期,要丰富宣传媒介载体。在发挥好宣传栏、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等传统宣传阵地作用的同时,重视运用各类网络新媒介,如开辟全省性的青少年事务工作专题网站、开通相关微博、微信公众号,实现网络平台互动等,以迎合网络信息化时代青少年的需求。此外,借鉴港澳和沪深等地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的成功经验,在现有专职社工基础上,鼓励相关工作者考取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并吸纳进青少年事务社工队伍,不断提升青少年事务社工的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大力培育社会工作组织。要深入实际加强社工组织自身改革,推动建立学习型、知识型与创新型的社工组织。一是创新体制机制,变革驱动发展引入民间资本,尝试创办公益创投中心,促进各类型社会组织的孵化和成长;二是加强服务与监管,运用政策杠杆催生发展。同时,要尽快完善相关的法律规范,把公益性的社工组织逐步纳入体制化发展轨道,对公益性社工组织进行分类管理,调动社会资本投入社会工作的积极性;三是依靠社工组织自身努力,内驱推动发展。积极推进社工组织的改革与发展,努力提升自我管理绩效。与此同时,社工机构也要积极拓展多种筹资渠道,如在政策允许范围内进行创收、开发特色服务项目吸引社会游资投入、通过合法途径向社会募集公益资金等,促进社会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四是大力支持公益性民间组织的发展。在政府积极购买社会服务成为推动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发展主路径的大背景下,努力发挥福建省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协会的积极作用。大力催生或培育民间社会服务组织,重点扶持非营利性、专业化服务机构的发展,建立起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灵活多样、服务专业的民间社会服务组织体系;五是构建起政府和社会力量共同支持的工作体系。疏通与问题青少年群体沟通的渠道,着力加强共青团12355服务台建设。充分发挥社区和有关社会团体的积极作用,帮助青少年群体更好地融入社会之中。

加强制度保障建设,促进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发展。要建立健全相应的制度保障体系,保证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发展。首先,鼓励从业人员考取相关资质和申报职称,并将资质职称等与相关福利待遇挂钩,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绩效薪酬制度体系。着力强化从业人员培训考核,促进从业队伍的专业化、专家化和职业化进程;其次,推进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督导的常态化进行。建议由福建省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协会牵头,成立全省性的专家督导委员会,负责对全省从业人员的督导工作,逐步建立起标准化的督导体系,不断推动队伍专业化、专家化、职业化发展;再者,形成灵活多样的从业人员管理机制。要形成社工站民主选举和问责任免制度和社工考核办法、实施细则和执行手册等评估体系;引入社工和志愿者联动发展的思路,鼓励开展各类型的社会工作志愿服务活动,做好志愿者培训工作。最后,重点加强社会工作组织负责人的培养。要注重政策导向,出台鼓励性的优惠政策,对全身心投入社工工作且作用发挥明显的某些社工负责人,可以从提升薪酬待遇、推荐参加评先评优、创造更多高层次培训机会等方面,加以激励,使其留得住、扎得深、干得久、出得彩。

【注:本文系2014-2015年福建省“共青团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面对面”活动课题立项――《关于加快推进福建青少年事务社工发展的对策研究》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①林巍:《福州市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探索》,《中国社会工作》,2011年第16期,第43~44页。

社会公共服务设施范文5

一、行风工作

紧扣主题,强化责任,切实开展行风建设“九不准”自纠自查、“远离回扣、廉洁从医”等专项活动,全面对医务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法律法规、警示教育,严格开展自查自纠,签订廉洁行医承诺书,对重点部门、岗位人员进行约谈,参观警示教育基地,完善药品购销等环节各项制度,逐步健全防控制度,规范医疗服务行为,严格诊疗收费,开设投诉电话、意见箱,将医务人员的违规行为记入其个人诚信记录和医德医风档案,形成长效监督机制,积极营造廉洁行医、诚信服务的良好氛围。

二、创建活动

开展文明城市创建,加强宣传,完善中心、站宣传阵地,对全员职工持续开展核心价值观、行业规范等学习教育,组建志愿者服务队,并定期开展志愿者服务。

积极争创诚信医院,通过制订方案、宣传发动,完善制度规范等,参照标准落实医疗质量管理措施,坚持依法执业,严格遵守四合理,把诚信服务体现到医疗服务的每一个环节。

努力争创健康促进医院,组建健教网络组织,专人负责,强化日常健康教育工作开展力度,持续巩固无烟单位创建成果。

三、卫生室提档升级

今年计划对4个村卫生室进行新建和改造,芦墩服务站移地新建,篁村扩建建150平方,新街和小湖分别进行改造和装修,目前芦墩基建、外墙工程已经完成,小湖、新街改造工程正在顺利进行中。

四、乡村医生签约

将目标任务3000户指标分发到相应服务站,印制并发放完毕2万份协议书,4月份全面开始签约工作,预计9月底全面完成。

五、医联体建设

1月份起与市人民医院口腔科与建立对口协作关系,每周固定专家门诊,口腔医生轮流到人民医院学习进修,通过人才、技术等支援,逐步培育建立口腔专科,有效利用好医联体内部的优质医疗资源,使本地的老百姓享受更优质、更便捷、更优惠的医疗服务,

六、群团工作

充分发挥党、团、工、妇组织力量,组建篮球队1支,并成功举办了迎新杯篮球赛、元旦趣味运动会、3.8妇女节一日游、团体拓展、退休职工慰问等活动,提高了职工的积极性,提升了集体凝聚力。

七、队伍建设

加强医务人员继续教育管理,开展院内业务培训11次,三基考试2次,参加上级各类培训70余人次,2人参加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1人务实进修,2名乡村医生参加实用技能培训,6名定向委培生到二院进修学习。

八、完善绩效考核

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制订完善内部绩效考核制度,把各项工作指标、工作质量、医德医风、精神文明建设等工作任务细化、量化分解到每一个科室、每一个岗位、每一位职工,逐步建立灵活的,有竞争力的考核方案及奖金分配制度。

九、改善医疗环境

争取政府投入,新建完成停车场、篮球场、绿化工程,新建医疗废弃物暂存地用房并投入使用,更新污水处理设备,完成全院监控系统升级、消防工程改造、口腔科整体调整改造等,新建发热门诊用房已完成基建。

社会公共服务设施范文6

作为新兴媒体的网站,其公信力与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相比有着明显的差距。有调查表明,网民对互联网的信任度较低,只有三分之一的网民表示信任互联网信息。这个调查结果虽然不能说明全部问题,但考虑到中国有数百万家网站,良莠不齐,大量网媒确实存在责任感差、公信力低的现象。公信力的缺失必定会影响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众认同感,进而影响到网络媒体的品牌建设和网站经营。因此,要想在海量的、竞争剧烈的网络媒体中脱颖而出,打响自己的品牌,赢得较好的生存和发展机会,塑造、维护好社会公信力是网站的必修课。

汉网作为长江日报报业集团的官方网站,一直十分重视网站公信力的塑造和维护。除了承继集团纸媒体的权威、严谨外,汉网结合网站特点,在提高网媒公信力方面做了一些比较有益的探索。以下以汉网今年举办的三个活动为案例,简要分析网媒塑造公信力的思路。

一、融合公益慈善的网站庆典:在社会关怀中提升网站公信力

关注关心弱势群体,并运用媒体的影响力和号召力给予人群必要的支持和援助,是一家媒体体现社会关怀之心的重要方面。围绕公益、慈善开展社会关怀行动,是媒体社会责任感的体现,也是媒体获得人们尊重、支持,提升公信力的重要渠道。多年来,汉网在发动社会力量,特别是网民参与到社会关怀中,做过一系列的策划和活动。2011年初的“手拉手圆梦行动”为2011个贫困孩子圆了新年心愿,2011年、2012年连续两届教师节“一杯子一辈子”活动,让众多的老师惊喜地收到学生的祝福。

2012年9月11日是汉网论坛“开坛”十周年的纪念日。为把这次生日庆典举办得更有意义,更有影响力,汉网对一向受网民喜爱的“抢楼”活动进行了大胆的创新,把庆祝活动与公益慈善相结合,推出了一场非常特殊的活动——“盖万楼祝福帖·捐万元公益心”,并同时启动“一杯奶温暖山里娃”的爱心接力。网友每跟一帖盖一楼,汉网就联手爱心企业捐出一元钱。网友们的万楼祝福,被汇集成万元捐款,为大山深处的宜昌市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采花乡苦竹坪小学全校66位师生每人订购一个季度的牛奶。

汉网论坛10周年的盖楼庆典活动,因为结合了慈善捐赠的社会关怀,不单纯是网站和网民的庆典,更是一次让百万网民受到社会责任和社会公益洗礼的活动。汉网这一公益活动赢得了极好的社会反响,并且可以作为一种品牌栏目持续进行下去,达到公益活动与网络媒体品牌创立的完美结合。在这一过程中,汉网良好的媒体形象得到了极好的宣传和固化,同时也为极大地提高了汉网的公信力。

二、社会经济效益双赢的新闻策划:在家园关怀中提升网站公信力

城市网站的绝大多数用户是这座城市的市民或关注者。他们心怀故土,热爱家乡,并愿意为改变自己的城市献智出力。城市网站要想打造好的口碑,塑造提升公信力,必须倾最大心血来关注关心自己所处的城市,必须使网站的内容建设和经营活动紧紧围绕本地展开,这就是网站的家园关怀。

汉网作为武汉市最大的新闻与生活门户网站之一,长期以来,关注城市建设,关注市民生活,关注人文精神,无论是新闻策划,还是广告活动组织,无论是各频道的定位,还是论坛版块的设计,都尽可能地连江城脉动,接三镇地气,充分突出汉网是一家以“家园关怀”为特色的网站。

武汉近年来大规模进行城市建设,城市在建工地达5000多处。大规模的城建是城市现代化和功能改造升级的必然,但是在建设的过程中会对市民生活带来影响,例如堵车、灰尘大、噪音扰民等等。如何引导市民正确看待这一问题,如何让市民更好地参与到城市建设的监督和维护中来,如何规范各处在建工地的施工操作,使之对市民生活影响降到最低,这既是政府的课题,也是市民普遍关心的问题,自然,这也是媒体需要积极跟进的新闻选题。

2012年7月,汉网发起策划创意,全程承办了“评选武汉十大最美工地活动”。活动包括十大最美工地围墙评选、十大最美工地生活区评选、十大最和谐工地评选、十大最优冲洗保洁工地评选以及“武汉十大最美工地”综合评选。在评选最美工地外,活动还评选十大最差工地,市民如果发现身边工地渣土堆积、车辆带泥上路、施工严重扰民等,也可以上传照片参与评选。

此次活动获得了极大的社会关注。众多建筑公司积极响应,数百项在建工程申报参评。市民广泛参与,在汉网专门制作的综合性展示和投票平台,有近50万人次参与投票,数十家媒体报道,长江日报、武汉晚报、武汉晨报进行了长期跟踪报道。与此同时,汉网还将此次活动与论坛拍客板块相结合,开展了“汉网拍客进工地”活动。活动通过普通网民的镜头,展现了武汉城市大发展的图景,为市民展示了建筑工地的真实景象,打破了工地就等于灰尘的固有印象,起到了正面宣传的效果。

另外,伴随着活动的开展,活动主办、承办方还邀请市民、网民与有关职能部门一起,巡查武汉三镇的众多施工现场,期间,对不良施工共下达限期整改286份,实施处罚59起,对8个施工现场脏乱差的工地进行了公布。

最美工地评选活动,找准了政府和市民的共同关注点,调动了房地产行业的积极性,既是一种新闻发掘,也是一种社会、经济效益双赢的广告经营;既是武汉市民对自己家园建设的一次检查和巡视,也是汉网从家园关怀视角策划的一次打造网站公信力、影响力的成功案例。

三、大美武汉十年摄影展览:在尊重网民中提升网站公信力

网站的公信力很大程度上源自一种态度,而不是提供的最终资讯或产品。这种态度就是对网民的尊重。一般企业对消费者的尊重是基于单一的销售行为和利润目标,但是,网站多元互动的特性,决定了这种对客户及客户价值的尊重必须更进一步。网民既是网站内容的消费者,也是网站内容的生产者。网站与网民的关系是种伙伴关系,形成并存共荣的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网民往往是主角。如果网站是一座免费开放的剧院,那么,演员、观众甚至导演和剧务都由网民担纲。

尊重网民就要信任和依赖网民。汉网作为城市网站,除了满足市民生活资讯消费需求外,汇聚民间智慧,激发网民的建设性和创造力,鼓动和引领网民加入到汉网网站建设中来,鼓动和引领网民参与到城市家园建设和发展中来,是汉网长期以来一以贯之的工作重点。多年来,汉网以策划活动为抓手,以汉网论坛为主要平台,联合其他媒体和各级政府部门,创造或推出过众多有影响力的事件或项目,如:网民建言并旁听武汉市党代会、网民竞聘并当选武汉市政府参事、网民与13个委办局领导对话武汉发展的网络问政、网民组建市民记者团与专业媒体竞争新闻报道、网民成立唱响大武汉乐队、网民形武汉团队致力保护历史文化建筑等等。在这些事件的策划和实施过程中,汉网自始至终都把网民推为主角和主力,把网民当作网站生产建设的天然成员,共同丰富网站内容,提升网站影响力和品牌价值。

尊重网民就要支持和宣传网民。汉网网民中藏龙伏虎,大量网民以汉网为平台在很多领域作出了不俗的业绩,其中不泛献策武汉发展的重磅文章、报道武汉建设成就的长篇帖文、有关人文关怀和市民生活的调查和研究成果。然而,这些众多的智慧结晶和劳动成果的影响力却常常局限于网络,不被更多人知晓。为此,近年来,汉网实施“造星”计划,包装和宣传这些有思想、有创见、有热情、有爱心的网民,让他们成为明星网民,成为社会关注的公众人物、新闻人物,如“抢修哥”刘跃青、“较真哥”白马啸西风、“小市民狂想家”楚剑飞、“布衣参事”文侠和甄荣等。在汉网看来,网民越有名气,网站就越有影响;明星网民越多,网站就越有声势;这类事做得越多,网站就越有公信力。

汉网论坛有个网友从2003年开始一次又一次踏遍武汉三镇,坚持不懈地用镜头记录城市的发展变迁,近10年来,持续不断上传15000多幅关于武汉的精美图片到汉网论坛《行云的武汉,流水的三镇》主帖中,受到海内外近300万人次追捧。他的作品被网民赞为神帖,他本人被誉为“中国帖王”。他的网名“whhb123”在网上四处传扬,他在现实中却默默无名。

这位网民和他的作品是汉网的宝贵财富。他利用网络义务宣传武汉、用行动赞美家乡而作出的非凡事迹,令人动容。汉网经过多年不懈的追寻,于2011年11月找到了隐身汉网近9年的“中国帖王”黄士勇进行采访。汉网和武汉晚报同步推出相关报道,宣传活动持续一周,众多媒体争相转载这一报道。2011年年底,汉网推荐他作为网友代表旁听武汉市党代会。武汉市委书记阮成发对他的事迹给予高度肯定。2012年初,汉网在琴台大剧院为他举办一次小型的个人摄影展。

“中国帖王”黄士勇声名越来越多人知道,但他在汉网累积的作品时间跨度大且数量浩宏,需要更多样而有效的展示。2012年9月,正值“武汉国际旅游节”开办第10个年头,也是《行云的武汉,流水的三镇》诞生第10年。汉网在武汉市旅游局的大力支持下,选择国庆期间,在武汉标志性街区——汉街,举办了“行云的武汉,流水的三镇——大美武汉10年摄影展”。汉网充分尊重黄士勇本人的意见,精选了300多张图片,制作成80个大型展板。

为期10天的展览期间,众多新闻媒体采访了黄士勇,报道这次展览和他的事迹。在展览现场,人流不息,数十万人先后驻足于这些精美的照片前面,领略武汉大气壮美画卷,同时为城市10年来的巨大变迁而感慨兴奋。

“中国帖王”大美武汉10年摄影作品展览,成为本届武汉国际旅游节的一大亮点,极好地展示和宣传了武汉形象。对汉网而言,借举办这次展览,表明了一种对网民及网民智慧和劳动高度尊重、重视的态度,树立了汉网作为一家有责任感和公信力网站的良好形象。网站与网民互信互赖的共同体关系因此也更加密切和牢固。

汉网“开坛”十年,见证了我国新媒体发展的历史,同时也为网络媒体的有序繁荣作出了自己有益贡献。我们希望,汉网在原有佳绩的基础上,群策群力,再接再厉,更上层楼,为武汉、湖北乃至全国新闻事业的发展作出更加骄人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