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运动会的文章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关于运动会的文章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关于运动会的文章

关于运动会的文章范文1

成都大运会全称是什么

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世大运,英语:Universiade),由“国际大学生体育联合会”(英语: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Sports Federation;

成都大运会是指在成都举办的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定于2022年6月26日至7月7日举办。有来自约170个国家和地区的1万余名运动员及官员赴成都参加。

关于运动会的文章范文2

关键词:高校运动会;改革;对策

中图分类号:G8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6-0089-02

运动会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展示学校体育教学成果和学生良好精神风貌的重要窗口,也是推动学校群众性体育工作开展的重要手段,更是培养学生团结进取、拼搏创新精神和集体荣誉感的重要途径。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关于“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的总体要求,2014年6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指出“学校每年组织春、秋季综合性学生运动会(或体育文化节),设置学生喜闻乐见、易于参与的竞技性、健身性和民族性体育项目,参与运动会的学生达到50%以上并经常组织校内体育比赛,支持院系、专业或班级学生开展体育竞赛和交流等活动。”随着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发展,运动会的改革已成为学校体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成为备受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调查分析了云南省高校运动会的现状,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对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相关要求与同行进行探讨。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以西南林业大学、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云南农业大学、云南财经大学、云南民族大学等昆明地区十所高校2014年运动会开展情况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采用文献法、统计法等方法,对云南省昆明地区高校运动会开展的相关情况进行了资料收集、整理和统计。

二、结果与分析

1.项目设置情况与分析。从十所高校开设的运动会项目统计情况来看,2014年十所高校冬季运动会都开设的项目主要有100米、200米、400米、800米、1500米、4×100米接力、4×400米接力、跳高、跳远、铅球共10个项目,其中,九所高校开设了女子3000米,八所高校开设了男子5000米,六所高校开设了男子三级跳远,五所高校开设了多人100米迎面接力,三所高校开设了多人50米迎面接力、拔河、110米栏和100米栏;两所高校开设了标枪、集体仰卧起坐、立定跳远累计赛、多人50米负重迎面接力。十所高校都没有开设的项目有400米栏、全能类项目、女子5000米、男子10000米、竞走类项目、3000米障碍项目。

高校组织召开运动会是每年都要完成的一项传统常规工作,不少学校还以届次命名来体现运动会举办的历史,一些传统的优秀文化保持得较好,在运动会的项目设置上,也更多的体现了田径锦标赛的特点。但随着体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一些技术性较强的项目,如标枪、铁饼、跨栏等项目,不通过专门学习和系统的训练是无法完成的;一些耗时较长,技术单调枯燥的项目,如竞走、女子5000米、男子10000米等项目,极易让学生失去兴趣,加之一些安全因素方面的考虑,这些项目也渐渐退出了高校的运动会舞台。十所高校2014年运动会的项目设置,有共同的一些传统项目,也有立足校情而开设的一些新项目,这也是改革学校运动会的一些表现,大致体现在两方面:①改革运动会的开幕式,增设集体表演项目,展示学校体育文化的建设成果;②改革运动会的项目设置,增设集体项目,结合学校实际,以教学为基础,增设趣味项目,以提高学生的参与率,如西南林业大学从2011年开始进行改革实践,设立竞技类、集体类、团体类项目,比赛项目从原来的40项增加到69项,充分体现了综合性的特点,对提高学生的参与率收到了显著的效果。

2.学生参与率情况与分析。从2014年云南省高校运动会学生参与率统计表(表1)来看,最高为西南林业大学44.8%,最低为云南财经大学3.2%,各校之间的差异性较大,总体平均水平为11.3%,离国家提出“参与运动会的学生达到50%以上”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总体来说,云南省高校运动会学生的参与率都处在较低的状态。

学生参与率的提高,取决于项目的设置数以及每个项目的报名人数限制,比如西南林业大学经过四年的改革实践,运动会的项目数达到69个,增加了学生喜欢的集体项目的数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率,达到了44.8%,成为云南省高校运动会学生参与率最高的学校。在保持传统运动会项目的基础上,改革每年项目的报名人数,也能提高学生的参与率。所以在提高学生的参与率方面,无论是增加项目的数量,还是改革报名的规定,都对提高学生的参与率有积极意义。

3.学生运动会奖励情况与分析。从各校运动会秩序册的奖励办法来看,各校运动会奖励形式也是各具特色,对取得成绩的个人奖励有颁发证书的,有既颁发证书也有奖品或奖金的,有的学校奖励办法并不明确,团体奖励也是如此。对破记录的同学来说,为本队加分都是采用的奖励办法,除此之外,有的发奖金,有的无奖金,也有的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对破记录的同学没有一个学校给予精神奖励颁发证书。而调查的十所高校虽然都开展了体育道德风尚奖的评选,但都没有把学生运动会参与的情况纳入到体育课程的评价中来。

运动会的举办是每个学校每年按国家要求要完成的常规工作,一般都会用届次来进行表达,从各学校的届次来看,都有着较长的历史,也形成了一定的文化传统,所以在开展这项工作时,更多的是继承。加之运动会的举办是一个涉及学校多个部门配合协作的一个系统工程,学校投入不一,在激励方面的规定也各不相同,对运动会结果的评价更为注重,而将学生运动会的比赛成绩纳入到体育课的评价中来,有它的复杂性,工作量也不小,涉及人员较广,实施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如何将学生运动会的比赛情况纳入到体育课的评价中来,还有待作进一步的改革。

三、结论与对策

关于运动会的文章范文3

关键词 学校 体育节 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the review of school sports festival research

sun kecheng

(college of humanities, jingdezhen ceramic institute, jingdezhen, jiangxi 333403)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ports festival in our country, the school sports research gradually is taken seriously. this paper through the school sports related research literature and analysis, point out the focus of the present study, the deficiencies and future research should focus on.

key words school; sports festival; research

1 研究缘起

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当前体育在学校中的价值和功能受到了诸多制约,近年来学生体质健康水平逐年下降亦说明此点。特别是在学校传统运动会功效逐年降低的情况下,学界对学校传统运动会的价值和功用重新进行了深入思考,对学校传统运动会未来的发展和走向进行了各种预期假设,其中,将学校传统运动会和创立或开办体育节联系起来是一个焦点话题,为学校体育节研究的兴起提供了实际的课题。

2 研究现状

2.1 体育节概念的界定

当前研究主要以体育节为关键词而展开,体育节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根据社会和民众的需要设立的以开展体育活动为主题的社会活动日。尚未见对学校体育节有明晰的界定。

2.2 校运会研究

校运会的本质意义是推动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对全体学生进行以培养体育意识与实践能力,提高体育素养为中心的全面素质教育。但在实际的认知和行为中,传统的校运会显然以偏概全、片面发展,忽视和剥夺了广大学生接受体育教育和平等参与学校体育活动的权利。未能体现学校体育改革的“以人为本、健康第一” 主要价值取向和新的主旋律,单一的田径运动会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学校体育活动的需要。从素质教育、终身体育视角审视延续多年的现行学校运动会,与素质教育、终身体育的目标和要求产生了本质上的错位,偏离了以培养体育意识与实践能力,提高体育素养为中心的全面素质教育的轴心。

2.3 体育节价值研究

学校运动会已无法满足学校师生对体育比赛和体育节日的需求,体育节的出现为学校体育增加了新的活力。体育节作为体育活动的一种形式,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还有助于构建校园体育文化,进而全面促进学校体育工作,这种优势是其它体育活动形式所无法替代的。体育节比学校运动会更有益于校园文化建设和以人为本教育观的实现。有研究实证指出,体育节适应了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满足了全体同学的体育需求,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转变传统的校运会为文化体育节,通过拓展内容与形式,融竞技体育与健身体育、娱乐体育为一体,使之较运动会更加丰富有趣,精彩纷呈;体现出变革后的校运会与现行传统的校运会本质上的变化,从而走向素质教育以及全面育人为出发点和归宿。

2.4 学校体育节构建研究

研究主要集中于必要性、可行性及实施措施方面。由于校运会目标偏离了素质教育和人本教育的根本,应为学校体育节所取代,体育节将成为21世纪学校体育竞赛的主要形式,成为素质教育和终身体育的理想载体。学校开展体育节活动,不仅是学校贯彻“阳光体育工程”的重要举措,增强学生参与意识和健康体质的有力手段,也是促进学校文化、打造和谐校园的有效途径;变学校运动会为体育节,既符合学生自我完善和身心发展的需要,也符合学校体育改革和未来社会体育发展的需要;从而更具有吸引力和凝聚力,拓展了时空、内容和形式、目标和效果,使之更加精彩纷呈。因此将校运会更名为体育节,不仅仅只是名称上的改变,更是从本质上进行的一次大的变革。

应更新观念,将学校运动会作为体育节的一个组成部分融入体育节;赛事组织改革应有创新,策划与组织应以学生为主体;在内容设置上考虑项目内容的群体性、趣味性、展示性、娱乐性等特点,做到多方面结合。本着

重在参与,展示个性”的原则,以素质教育、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为指导思想,体现人本主义教育的要求,促进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增进良好道德情感,促进正确道德意识的形成。

3 研究不足

3.1 概念混淆

就学术研究而言,对相关概念的界定体现了学者对研究核心和外延的质的把握,明晰概念是研究的首要前提与基础。通过文献整理发现,当前相关体育节的研究未对体育节作出专门的概念界定,很多研究跳过“体育节”这个研究的内核而直接展开,出现“舍本逐本”的逻辑和价值混乱。

3.2 研究边缘化

国内对体育节的研究主要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但相关研究的数量并不多,通过中国知网统计,体育节多是报纸、年鉴对于各地体育节开展的简介,相关论文不超过100篇。

3.3 研究内容未成体系

主要集中于体育节的渊源、各国或各地体育节的简介和比较、体育节事与旅游、体育节事与经济生活关联、学校体育节的可行性及发展设想等方面;虽有体育节事的研究,但未见将体育节事与学校体育节有效融合;此外,学校体育节的主题不明,开展学校体育节是否可行?究竟是取代校运会还是并行?学校体育节今后的发展趋势如何尚未见有研究深入研究论证。  3.4 缺乏理论介入

从研究的质量方面看,缺乏成熟理论的指导,也尚未形成较为成熟的相关理论。而就学术研究而言,研究的深入开展需要理论的指导,应有较为先进或成熟的理论指导。理论缺失导致研究浮于表面,未能系统深入开展。体育节不仅重在建设,关键点以及难点是构建后的验证,并通过实证、实践检验出问题与不足,为今后的发展指明方向和路径,但当前研究并未体现这一重要内容,研究实践不够深入和具体。

4 结语

当前学界未对学校体育节给予足够重视,相关研究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的前景较大;今后研究应注重依托成熟理论,为相关研究提供支撑。

参考文献

[1] 庄树江,谢贤彬.转变传统校运会 推行文化体育节[j].辽宁体育科技,2001.8:55-56.

[2] 黄松峰,朱林.高校田径运动会改为体育节的可行性研究[j].体育科学研究,2005.9:42-44.

[3] 高岩松.走出学校运动会的误区构建体育节[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1.3:40-42.

[4] 侯广斌,周新华,等.关于学校田径运动会向体育节会转轨的可行性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6.22(3):82-84.

[5] 李甜.浅谈学校体育节的开展[j].科技信息,2007.12:673.

[6] 高冰.关于在高校确立体育节的思考——兼论体育节的文化功能[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2:109-110.

[7] 胡益政.中学体育节的开展现状与发展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2.8:160、124.

[8] 刘丹.我校变校运会为体育节的尝试[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2.12:94-95.

[9] 叶伟锋,蒋建全.让学生绽放生命成长的美丽——学校体育节校本化开发与实施策略的研究[j].运动,2010.10(14):58-61.

[10] 张卫军.以体育节取代普通高校传统田径运动会的改革构想[j].河南师范 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2(1):88-91.

[11] 曾晓进.关于构建大学文化体育节的研究[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版),2006.24(4):113-116.

关于运动会的文章范文4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D 文章编号:1005-2410(2016)10-0078-02

2016年9月25-27日,第七届全国学校体育联盟(教学改革)现场展示及研讨会顺利召开。来自全国各地联盟实验区教育局局长、实验校校长及体育教师40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并现场观摩了课课练和全员运动会的项目展示。

25日上午,第七届全国学校体育联盟(教学改革)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敬文讲堂举行。会议伊始,全国学校体育联盟(教学改革)主席毛振明教授围绕“为什么要开展这一工作”及“怎样开展这一工作”两个主题,作了题为“关于体育学科育人的思考――全国学校体育联盟(教学改革)的经验与体会”的成果报告。他以的观点“善其身无过于体育”作为引入,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及体育教育现状,指出进行体育教学改革、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的重要性。毛教授简要介绍了全国学校体育联盟(教学改革)10+1教改工程,并通过大量的实例和丰富的图片,向与会人员展示全国各地多所实验校进行体育教学改革的优秀成果。实验校授牌仪式上,毛教授为保定市实验小学、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北海小学等8所实验学校颁发牌匾。随后,联盟理事陈帅和李曙刚分别对体育趣味课课练和全员运动会进行了精彩详尽的介绍。

25日下午,在北京师范大学西操场进行了快乐体育园地及新运动项目展示和体验活动,安全教育、软式垒球、趣味少儿田径、校园高尔夫、校园定向运动、校园足球、腰旗橄榄球、三门球、快乐体育园地等现场展示及体验活动有序的进行着,代表们积极参与到体验当中。各项目组专家、工作人员认真组织、讲解,代表们兴趣浓厚,饶有兴致地提问和讨论。

26日上午,全国学校体育联盟10+1工程之一“安全教育”做了专题讲座。中小学安全教育工程执行负责人谭世杰详细介绍了“全国学校体育联盟(教学改革)中小学安全教育工程――学安成长工程的SERVE模型”,现场提出了“学安100计划”,将重点打造100所“安全教育特色校”。学安成长工程首席专家讲师徐卿针对“实践活动实施体系”和“运动安全的预防体系”两个专项课题进行了系统讲授。作为“学校体育教学改革10+1”工程之一,“学安成长”中小学安全教育工程由全国学校体育联盟(教学改革)协同中国安全生产协会、、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等单位共同推动,致力于让全国的中小学生接受系统、科学和实操性的安全教育。

26日下午,北京农学院附小的同学们进行了课课练的精彩展示。这是农学院附属小学自加入全国学校体育联盟以来的第四次展示活动。体育趣味课课练是该校的体育特色项目,学校高度重视体育工作,秉承着“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体育教学理念,充分利用体育课和大课间时间,为学生开展科学、安全、有效、有趣、有教育性的体育趣味课课练活动。学校自加入全国学校体育联盟以来,率先推进“体育趣味课课练1260例”的活动,并引进少儿趣味田径、校园定向运动、快乐体育园地的统合训练等新的教学内容,联盟主席毛振明教授多次亲临指导,为学校的体育工作指明了方向,使学校的体育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操场上的器材多姿多彩了,体育教师的水平节节高升了,体育课堂的内容更加丰富了,孩子们的身体更加灵活强健了,老师和学生更爱上体育课了。这个1260例,本来是毛振明教授根据每个人小学到大学要学习1260个体育课时来创编的1260个课课练项目,但实际上,随着内容的不断实践和丰富,目前已经出版了一、二、三册“体育趣味课课练1260例”,为体育教师们如何上课提供了3780个现成的项目内容,并将继续出版新“体育趣味课课练1260例”。

关于运动会的文章范文5

关键词 青奥会;文化教育;模式;构建

中图分类号:G81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90(2014)01―0073―04

2007月7月6日,在危地马拉城召开的国际奥委会第119次全会上通过民面向14―18岁青年运动员的每4年一届的青年奥运会。这一面向青年的奥林匹克计划不仅是一项竞技体育赛事,更是一个文化交流和奥林匹克教育平台,通过对青年进行奥林匹克文化教育推动奥林匹克精神在世界每一个角落的传承。2010年8月26日,伴随着绚烂的烟花,青奥会的旗帜闪烁在霓虹闪烁的璀璨夜空下,持续了12天的首届青奥会在新加坡美丽的滨海湾闭幕,青奥会的“处子秀”圆满落下帷幕。闭幕式上,南京市接过了奥林匹克会旗,这也意味着南京青奥会已经向我们走来,青奥会奥林匹克文化如何在中国传播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1 青年奥林匹克文化教育内涵

《奥林匹克》中明确提出:“奥林匹克主义是增强体质、意志和精神并使之全面发展的一种生活哲学。奥林匹克主义谋求把体育运劫与文化和教育融合起来,创造一种在努力中求欢乐、发挥良好榜样的教育价值并尊重基本公德原则的生活方式。”青奥会不同于奥运会,奥运会是将世界上顶尖的运动员汇聚在一起的一项盛事,而青奥会也是一项14―18岁的顶尖运动员参与的赛事,但青年奥林匹克文化教育元素的渗透和传播是青年奥林匹克的主旋律。正如奥委会主席罗格所言:“因为我们觉得文化和教育对于年轻人来说十分重要,青奥会它是关于教育关于生活方式的一项盛会。”从本质上说,南京青奥会奥林匹克文化教育就是以青奥会为载体,号召社会不同群体广泛共参与并接受奥林匹克文化,身心和谐发展、追求自身完美、道德准则的构建是每一位青年通过奥林匹克文化教育所完成的阐释。通过文化教育来吸收世界优秀文化,展示中华民族华夏五千年的传统文化魅力,与世界主流文化融合,对世界青年一代进行伦理、道德及社会规范等不同方面的教育。

2 南京青奥会奥林匹克文化教育现状

2.1 奥林匹克示范学校的建立

奥林匹克示范学校是以学校为基本单位对奥林匹克进行文化教育的活动形式,南京青奥组委通过积极发动学校,目前已有106所学校获批成为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示范学校。示范学校的建立也为奥林匹克传播提供了根基,更确定了青年奥林匹克文化教育的场域,为辐射青年奥林匹克文化教育提供了中心。青奥组委也在筹划正式比赛时让奥林匹克示范学校成为“世界文化村”,成为全世界青年交流、分享、体验和收获奥林匹克教育成果的乐园。

2.2 各种奥林匹克文化教育活动的举办

随着南京青奥会开幕日益临近,各种围绕“青年奥林匹克”为主题的教育活动也在学校如火如荼地进行。具体表现有:青年奥林匹克比赛项目设计,例如中华中学“青奥比赛项目”设计活动,学校通过鼓励学生结合运动经验设想理想中的青年奥林匹克运动项目,并假设自己参与运动项目来锻炼学生们自我思考和动手的能力;青奥主题竞技比赛:例如金陵中学“活力金中”健美操大赛,参赛学生自编套路、队形,自设服装、装束,锻炼学生表现力、创造力及竞争力;青奥趣味运动会,例如南京一中“体育嘉年华趣味体育节”,学校通过各种各样的趣味体育调动了学生对于奥林匹克的好奇心,吸引了学生们的积极参与,增加了同学对于青年奥林匹克的理解;各种英语竞赛活动:新城初级中学“南京值得你去知道”英语活动,学校利用假期的时间,给学生们布置假期作业,让学生们收集能够代表南京的对应的英文,并制作成一个小册子,目的是在2014年青奥比赛日赠给外国友人,让他们了解南京;青奥与自身价值教育活动:例如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与青奥共成长”成人宣誓仪式,学校组织学生参与“与青奥共成长”十八岁成人宣誓仪式,仪式上介绍了十八岁成人仪式的教育意义,并希望学生以奥林匹克精神时刻鞭笞自己向前奋进。

2.3 各种青奥教材的出版

青奥会的发展并不长久,但它依附于奥林匹克,所以依然可以显示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教育价值,青奥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搞好奥林匹克教育的具体依据,是学生获得青年奥林匹克系统知识、发展智力、提高思想品德觉悟的重要工具。第二届夏季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组织委员会编写的《青年奥运读本》等书籍已出版,此外,青奥组委还组织相关专家多次对奥林匹克相关教材进行修正,已有不同版本向学生发放,所有奥林匹克示范学校已组织专业教师向学生讲授青年奥林匹克知识。

2.4 奥林匹克文化教育对象

2.4.1 青年奥林匹克文化教育主体

青奥会的创立目的在于组织全世界青年集合起来,用奥林匹克文化教育的方式推广奥林匹克精神,在欢乐祥和的过程中分享世界不同文化,提升青年参与体育运动的意识感与归属感。青年是奥林匹克运动的主体,他们不仅是奥林匹克文化的创造者,还是奥林匹克文化的传递者。因此,青年作为青奥会文化教育的主体,要有主人的意识去参与奥林匹克,在运动中体验奥林匹克的价值,走进体育运动。

关于运动会的文章范文6

下列语段横线上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作为“梅兰竹菊”四君子之首,梅为历代文人雅士所____。此刻,寺院周围庄重的红墙,是我们镜头画面中的中国红;____的雪花,是飘舞在空中的精灵;而晶莹如黄玉般的腊梅,暗香____,____遗世独立的佳人。

A.钟爱 洋洋洒洒 浮动 好像

B.喜爱 纷纷扬扬 浮动 犹如

C.钟爱 纷纷扬扬 飘动 好像

D.喜爱 洋洋洒洒 飘动 犹如

其中第一空是有关“钟爱”和“喜爱”的辨析。很明显,此处“钟爱”似更合平文人的性情,且“钟爱”比“喜爱”程度更深,因此也更符合“作为‘梅兰竹菊’四君子之首”的语境,但命题所给答案却是“喜爱”。另外,第四空中用“好像”也未尝不可。“好像”的意思同“犹如”,只不过略显口语化罢了。当然,第二空“纷纷扬扬”和第三空“浮动”是较为确定的,因此答案只能勉强选B。

试题中更有为词造境者,如:

这位文学老人被誉为“农民诗人”,他最善于在田间地头和锅台灶边捕风捉影,从普通百姓的日常小事中发现劳动之乐、生活之趣和人性之美。

甚至还有“蚯蚓断成两截,就成了两个生命,从此南辕北辙,各奔东西”这样的句子。

高考对病句的考查更是让人难以捉摸。如2011年江苏卷的一个选项:

为纪念建党90周年,“唱支山歌给党听”歌咏比赛将于7月1日举行,届时校长和其他学校领导也将登台参加比赛。

此句为错误选项,错因是“其他学校领导”有歧义。的确,单看此话是有两种理解的可能:一是指其他学校的领导,二是指本校的其他领导。但事实上,这句话在说话现场是绝对不会引起第二种理解的,因为当时的语境一定会抵消它的歧义性。我们再看2010年全国课标卷的一个例子:

最近相关部门对两个小区新装修的住房进行空气质量检测,结果有一半住房甲醛超标,而引发甲醛超标最主要的原因是居民不合适的装修造成的。

此句话的后半部分“而引发甲醛超标最主要的原因是居民不合适的装修造成的“自然是犯了句式杂糅的语病,但是前半部分中“最近相关部门对两个小区新装修的住房进行空气质量检测”一句若单独看,则与上面所说“届时校长和其他学校领导”一样是会产生歧义的病句,但是后面紧接着的“结果有一半住房甲醛超标”却提供了一个语境,消除了前面歧义的可能性,因此“两个小区新装修的住房”就只能是两个小区,而不是两个住房。由此可见,只要提供了一定的语境,所谓的歧义便不再成为问题,那么考试中故意去掉语境来考查句子的歧义这种考查方式本身就值得怀疑。如果这样生硬地考查,恐怕任何一个大作家文章中的某句话抽出来都会成为病句的,而且不止于“歧义”。估计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考查导向,所以才导致了鲁迅《孔乙己》中“大约孔乙己的确已经死了”这样一个极富文学色彩且蕴涵作者复杂情绪的句子被学生判定为犯有逻辑错误的病句。

再来看看排序试题。这类试题本应重点考查学生实际语言表达应用能力,但是却变成了地道的排除试题。如2009年高考海南宁夏卷的一道题: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第十届全国中学生运动会会徽造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象征着青少年朋友在中运会上充满激情、满怀希望、实现梦想。

①会徽还将“十”和“中”巧妙地融入其中

②色彩上采用红、绿、蓝三种颜色

③指出本届运动会的特征

④体现了本届运动会“阳光运动”的主题

⑤犹如一个在奔跑或舞动的阳光少年

⑥仔细看又有一个变形的汉字“长”,点明运动会的地点

A.④②⑥①⑤③

B.④③⑥②①⑤

c.⑤④⑥①③②

D.⑤③②①④⑥

若按句间语义关系则能排出⑤④①⑥③②,但是再看标点,就会发现这样排序似乎不妥。句①不是完整的一句话,故放于第三空“;”前不合适。命题所给答案C“⑤④⑥①③②”与我们排序的差别恰在①和⑥的前后顺序上。按照答案,则①③相连应表达一个连贯的意思。但是说“会徽还将‘十’和‘中’巧妙地融入其中,指出本届运动会的特征”,从表义上来说似乎也并不顺畅,因为会徽上的“十”和“中”无非表明这是第十届中学生运动会而已,还称不上什么特征。若按我们原先的排序,将③放于⑥之后,则恰恰能揭示出会徽上“长”字的双重内涵:表层是点明运动会的地点“长沙”,深层又指出其长远的运动理念。这正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中艺术化的“京”字既表明了举办地“北京”,又表现出了“奔跑、欢迎、阳光、向上”的理念一样。这种深层的运动理念才应与其特征相关联。但遗憾的是,试题的四个选项都不符合我们的想法。更遗憾的是,尽管此题就句间逻辑关系及标点符号等设置了重重障碍,但是学生在实际做题时却可以根本不用像我们那样进行复杂的思考推断,他们只用确定句②放于最后,与题干尾句相照应,便可以轻松地排除掉A、B、D三项而选出正确答案C。这种排除法非常灵验,同时也将语义逻辑的思维过程排除得一干二净,这也让我们不得不怀疑此类试题的考查意义。

通过以上举例分析,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目前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和考试的机械繁复。这些考查看似有理,却并不符合语言学习的规律。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在这些无谓的词语辨析、病句修改、连贯排序上,效果又如何呢?情况往往是这样的:学生词语辨析做得非常棒,作文中却派不上用场;病句类型掌握得很好,做题十拿九稳,但是作文中却常常病句连篇;连贯排序试题的排除法驾轻就熟,但是作文却常常语义不通、结构松散。

这是为什么?主要是因为我们的考查和教学都聚焦于做题,而不是实际应用。辨析并不是目的,而是为了自己能够正确地应用,因此,与其教会学生熟练地辨析,倒不如教会他们熟练地应用。学生如果能够用得很好,那么他自然也就能够辨析正误。退一步说,即使仍不能辨析高考中的语词病句等错误类型,也无甚大碍。让那些烦琐的错误类型留给以后致力于语言研究的学生吧,对高中生而言,能实际应用比会辨析更重要、更迫切。让我们把更多的宝贵时间留给更为有用的事情,不要让学生大好的青春时光全都消耗在判断辨析这些无谓的人为

制造的基础知识上。我们相信,当学生阅读了一定量的优秀文学作品之后,他们一定能准确地判断出语词语句的正误好坏。

从心理学角度讲,将目光聚焦于判断辨析和聚焦于实际应用,其所调动的心理机制是不同的。前者更倾向于找出错误,后者更倾向于正确应用。从某种程度上说,前者是一种破坏,后者是一种建构,前者是负向的心理活动,后者是正向的心理活动。就学习而言,正向的建构远比负向的破坏更有用。这让我们想起大哲学家苏格拉底那个著名的“种庄稼和除草”的故事――哲学家在草地上给弟子上最后一课,问:“如何除掉这些杂草?”弟子甲说:“用铲子铲。”乙说:“用火烧。”丙说:“撒上石灰。”丁说:”连根拔去。”哲学家说:“都试一下。如果没有除掉,一年后再来此相会。”一年后,都来了,哲学家未来。但他的弟子看到满地茂盛的庄稼而无一根杂草,终于悟到了一个真理:欲无杂草,必须种上庄稼。

看来,一味地除草是没用的,只要种上庄稼,草自然就会消失。我们当前的基础知识考查就在引导学生花大力气去除草,但草似乎愈除愈多。如果我们能听从苏格拉底的劝告,把主要的精力用在耕种上,那么待禾苗强壮时,草自然会被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