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林业技术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基层林业技术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基层林业技术论文

基层林业技术论文范文1

英文名称:Forest Research

主管单位:国家林业局科技司

主办单位: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1-1498

国内刊号:11-1221/S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8

期刊收录:

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

Pж(AJ) 文摘杂志(俄)(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基层林业技术论文范文2

生态绿城”和创建“林业生态市”的战略目标,大力开展科技研究、学术交流和科技普及等活动,实现一个目标:把林学会建设成为具有生机和活力的先进科技团体;服务两大建设:服务林业生态建设

,服务林业产业建设;发挥三个作用:一是科普工作主力军作用,二是学术交流主渠道作用,三是“科技工作者之家”作用。

一、在加快建设*现代林业的新形势下,市林学会将围绕改善林种结构,提高林分质量,推动林业生态建设,发展和壮大林业行业经济的中心任务,做好林业主管部门的参谋和助手。

二、组织有关人员编制以总结建市20周年林业发展成就为主要内容的宣传画册。根据省人事厅的林业中级、初级技术职称条件和有关文件及市人事局近几年有关文件的最新规定,组织有关人员

编订本市林业中、初级技术职称评审办法,以指导林业评委开展职称评审初评工作。

三、开展科学考察、学术交流活动,进一步提高学会的学术水平。一是加强学会内部会员之间的学术交流。计划*年3月组织一次较大型的全市林业学术会议,评选、宣读优秀论文,为技术人员申报

、晋升技术职称提供条件;二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进行交流,即组织学员到外地考察学习新技术、新成果、新经验,以及邀请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到我市进行科学考察、指导和交流。

四、积极组织开展科技调研活动,努力探讨解决当前林业生态建设和非公有制林业快速发展所面临的存在问题办法,为加快我市林业生态建设和林业产业化进程出谋划策。

五、继续加强林业科技术普及推广工作,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送科技下乡活动,重点加强速生丰产林、经济林、南药种植管理技术的宣传、培训工作,提高林农及基层林业从业人员的素质,以适应

私营林业迅速发展的形势要求。

六、充分发挥“科技工作者之家”作用,增强凝聚力。鼓励会员对现代林业科技知识,尤其是新技术、新成果进行深入学习和推广应用,撰写科学论文,推荐到有关学术刊物发表,并切实做好科技

人员技术职称初审工作。其次是按照学会章程,吸收新会员,增添新生力量。

基层林业技术论文范文3

关键词:吉林省;林业资源;问题;对策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民众生活水平、文化水平的提升,国家与社会越来越关注环境地保护、生态建设,也更加重视林业资源管理。吉林省位于中国东北地区的中部,是我国林业资源大省,森林覆盖率达43.4%,部分地区甚至达70%以上,也是我国重点国有林区林木产品的生产基地,但其林业资源管理及林业经济效益却存在较多问题。

1 吉林省林业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过度追求经济效益,超额采伐 目前,全国大多林区经营森林主要以盈利为目的,只追求眼前利益,缺乏森林资源保护和生态建设的意思,缺少规划性的采伐,引起水土大面积流失,降低了地方对洪涝灾害的抵抗力。

1.2 林业资源质量逐年下降 由于逐年采伐,相关部门或盈利企业在补充树苗育种方面未能因地制宜,按照需求给予补充,导致林地资源质量下降,而相关依据林地而生长的野生植物和动物资源的也在不断减少,造成大多数林业资源质量急剧

下降。

1.3 林业资源管理不健全 林业资源管理集调查、统计、规划、设计、管理、监测、采伐一体,由于大多数林业资源管理技术体系不健全,导致相关森林产权不清晰,易引起纷争,同时科学管理手段落后,导致管理者对林业资源的了解半知

不解。

1.4 缺乏管理的执法人员 林业资源的管理离不开执法人员,只有加强建立执法队伍,才能加强林业资源的监督体系建设。仅依靠资源管理技术,不能对违法人员执行相应惩罚,故建立执法队伍,可与管理技术体系结合,更好的管理林业

资源。

2 林业资源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欠缺对采伐限额的规划管理,大规模的滥伐树伤林;缺少对林业资源的科学管理体系,造成林业资源管理不到位,使得相关林业资源的监督体系落后,不能及时监督,及时上报恶意事件,导致林业资源的丢失和浪费;执法队伍建设不健全,尤其是基层执法队伍不足,需要及时给以补充,完善执法体系建设;林业经营者对资源保护的意识薄弱,并且相关林业资源的政策法规不完善,导致大多企业专研政策漏洞,违法违纪;林业人才培养不足,林业科研能力落后,相关技术引进不足,并且基层科研技术推广存在较大困难;林业资源项目建设由于地方经济财政支持不足,导致项目无法进行,对林业产业的发展具有阻碍。

3 加强林业资源管理的措施

3.1 长期造林与短期采伐相结合 限制采伐,避免林业资源过度采伐,建立长远发展规划,并在采伐后,适时补充树种,维护生态平衡。同时因地制宜,根据环境气候,栽培相应的具有一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树种,减少林业资源流失。

3.2 完善管理监督机制,建立健全执法队伍 完善森林资源监测体系,保证林业资源的开采更加有序。根据现有的科学技术,可引进相关林业资源管理技术,建立相关资源数据库,如代码库、地理空间数据库、专业模块数据库等,收集相关林业资源信息,实现调查、统计、规划、设计、管理、监测、采伐一体化,提高林业资源管理的效益。同时加强林业资源监督体系建设,并完善森林资源监测体系,依法治林,加强基层执法队伍的建设,对毁林开荒和乱战林地的行为进行严惩,减少林业资源的损失。

3.3 创新对林业企业的管理 健全林业资源管理体系后,落实对森林资源产权管理,创新林业资源管理股份,要求林业经营单位编制可行的森林经营方案,确定森林采伐限额。同时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管理技术,科学编制林业经营方案,实行分类经营,并积极探索适合地方的林业资源管理方法和开展可持续发展经营理念。

3.4 重视林业资源相关知识宣传 一是加强宣传,并要求相关宣传部门,定期定点到基层宣传林业资源管理及保护等知识,提高民众意识。二是抓好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的宣传报道工作,广泛宣传林权改革的试点经验、林权制度改革的先进典型,对破坏林改和森林资源的典型案例进行深度报道。三是建立相关专项资金,用于林业资源的宣传,并在要求基层乡村干部配合宣传林业资源保护。四是抓好林业重点工程的宣传报道工作,如森林防火信息系统建设工程、防沙治沙工程和土地沙化治理情况等。五是抓好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及保护野生动物宣传报道工作,宣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3.5 加强林业人才队伍的培养 加强林业人才培养,重视林业科技推广人员的业务素质培养,加大业务培训的力度,定期或不定期对其进行技术培训、理论培训,并引进相关高层次人才到基层工作,建设及管理林业。同时依托产学研、林科教,通过鼓励合作、入股、联营等多种方式,建立以龙头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校为依托、政策法规为保障的科技创新体系。

3.6 加强林业先进技术推广 建立健全乡镇林业推广体系,大力建立林业科技推广站,健全科学管理方式,落实县镇推广机构的事业经费和专项科技推广经费,逐步提高推广服务机构和工作条件。引起林业先进技术,落实到各基层林业管理相关部门和科研院所,同时重视林业科学应用研究和高新技术研发推广,加大科技经费的投入,鼓励研究开发林业实用技术,倡导乡镇地区使用现代化技术和科技成果,强化基层林业推广站的实用技术推广智能。加快林业信息中心建设,创新服务方法,建立专项咨询服务人才库和科技信息数据库。

3.7 落实林业资源项目 认证研究林业政策,提升项目管理水平,加强项目监督管理水平,建立相关项目管理制度,确保林业项目管理落实到位。林业资源管理中主要项目有农防造林改造工程;提高生态草产业化水平,推进速生丰产林建设工程;扩大采育林建设规模,开展中幼林抚育工程;启动生物能源开发利用工程;发展生态旅游产业等。根据这些项目,建设林业资源,发展林业产业,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并实现生态绿色森林产业。

3.8 加强防火管理 首先要大力宣传森林防火知识,通过电视、广播与新闻广告等方式宣传,加强其防火意识,减少火灾的发生。其次,在林区必须设置各类宣传口号、防火警示牌等,不断向林区群众灌输森林防火安全意识。第三,完善森林防火机制,建立应急预案,启动零报告制度,建立统一指挥的森林防火运行机制;第四,加强森林巡查,护林人员必须每天定时定期进行巡查,及时发现火情,减少火灾事故。

参考文献

[1] 孙建. 我国林业产业发展现状、趋势和政策取向[J]. 林业经济. 2008(01)

[2] 杨长峰. 东北国有林区林产工业产业重构及其投融资问题[J]. 绿色财会. 2007(07)

基层林业技术论文范文4

论文关键词: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社会需求

2004年8月,江西省开始了新一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主体改革基本结束,配套改革正在跟进。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塑造了林农的市场主体地位。林农自主经营、发家致富的积极性极大地调动起来,但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小规模林业生产与规模化、专业化、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建立健全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能较好地解决这一矛盾。为此,笔者与课题组成员于2006年8月至2007年9月先后深入江西省林业基层单位、乡村和农户中开展林业社会化服务需求调研,以期通过实地调研为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依据。

1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概念和内容

林业社会化服务。指的是专业经济技术部门、乡村合作经济组织和社会其他方面为林业发展所提供的各种服务。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指为林业发展提前、产中和产后服务的服务组织和活动的组合。

林业社会化服务内容十分广泛,涵盖了林业生产全过程,一是产前服务。包括林业技术教育和培训服务、科技推广和咨询服务、林业政策法律咨询服务、林产品市场信息服务、林地林木流转服务、筹资融资(信用担保、抵押贷款)服务、提供优质种苗等必要生产资料二是产中服务,包括林地规划设计,造林抚育设计。采伐更新作业设计,育种育苗、整地造林、抚育间伐、林地更新的技术指导,森林有害生物和火灾预防,林地林木资产评估,木竹检量,林木采伐等服务。三是产后服务,包括林产品收购、储运、加工、销售提供的服务。

2林业社会化服务需求调研基本情况

2006年8月到2007年9月,笔者和课题组成员按山区、丘陵、滨湖平原选择了江西省14个县开展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另外6个县开展农户问卷调查。调研中,共召开由政府和部门领导、林业技术管理干部、乡村干部、林农、林业大户组成的现场座谈会42场,实地考察调研乡村、基层林业工作站、产权流转中心、“三防”协会、造林公司、国营林场、林业生产基地等与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相关的单位和部门45个。调查问卷分干部调查问卷和林农调查问卷两类,发放干部调查问卷230份,收回180份;发放林农调查问卷305份,收回229份,合计收回调研问卷409份。通过调研,取得了第一手数据资料。

3林业社会化服务需求调研结果分析

3.1林农从事林业生产要素稀缺性调查分析

调查问卷设计了“您经营林业最缺的是什么?”,如林农缺少某项要素则按资金、技术、市场信息、劳务、其它5项填写。在全省调查了23个村229户林农,结果有225户农户缺少一项或几项生产要素,占调查农户的98.3%。其中,缺少资金的124户,缺少技术91户、缺少市场信息51户、缺少劳力32户,缺少其它如林地、管理等6户,它们分别占缺少生产要素户数的55%、40%、23%、14%和3%。林农主要缺的是资金,其次是技术和市场信息,劳动力和其它要素不是主要问题。5项生产要素的稀缺性比例结构如图1。

然而,在山区、丘陵或平原地区林农生产要素稀缺性表现不同:在山区乡村,63%的农户缺乏资金,33%的农户缺少技术,26%的农户缺乏市场信息,10%的农户缺少劳力;而在丘陵或平原乡村,45%的农户缺乏资金,51%的农户缺少技术,20%的农户缺乏市场信息,21%的农户缺少劳力。按农户生产要素稀缺性从大到小排序,山区顺序是:资金一技术一信息一劳力,丘陵或平原顺序是:技术一资金一劳力一信息。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由于不同地区林业经营的传统和习惯不同。农户在经济上对林业依赖程度不同,生产要素的稀缺性和需求程度也不同。山区林农对林业的依赖程度大。同时林地面积大,资金成为经营林业最大障碍;丘陵或平原地区农户基本上以农耕为主,务林不是传统产业,缺乏林业经营经验和技术,技术则成为第一需求。因而,不同区域宜采取不同的政策措施,以满足农民的林业生产需求。

同时,在对林业干部、技术人员、乡村干部的调查中。也能印证上述结果。调查问卷设计了“您认为当前林业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依迫切程度按顺序填写:A为政策、B为资金、C为技术、D为信息、E为中介服务、F为市场、G为产业发展)”。排列在前3位的问题是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调查了14个县(市)林业局、乡镇、行政村干部和科技工作者180人,填写的有效票140张,按前3位的问题统计得票数:填写政策问题117票。资金问题105票、技术问题59票、信息问题34票。即林业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前3位问题中。84%的人认为是政策问题、75%的人认为是资金问题、42%的人认为是技术问题、24%的人认为是信息问题,资金、技术、信息3类问题是仅次于政策而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如果用票数结构比例表示。则政策、资金、技术、信息、中介服务、市场发育、产业发展票数分别占总票的33%、29%、16%、9%、2%、7%和4%(图2)。

由此可见,无论从林农的需求,还是从林业管理干部、乡村基层干部、林业科技工作者的角度看,除政策问题外,资金、技术、信息问题是当前林业发展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林业社会化服务的核心是尽力帮助林农和林业经营者解决上述问题。

3.2林农森林抵押货款需求意愿调查分析

如前所述,资金缺乏成为林农投资林业的第一制约因素。农村小额贷款是一个可行的途径,但点多面广,贷款风险大。银行不愿意进行小额贷款,那么森林资源抵押货款是否可行?在问到林农“您是否希望能实行森林抵押货款?”时,69%的农户希望能抵押货款,24%的农户无所谓,只有7%的农户不希望抵押货款。而林业和乡村干部的判断是:森林抵押货款需求旺盛的占30%,一般的占55%,很少的占15%;在问到是否需要开展森林资源抵押货款时,干部认为需要的占80%。不需要的占10%,无所谓的占10%。两者认识基本一致,同样足以说明森林资源抵押货款是林农和林业发展所必需。就不同地域而言,山区县76%的林农希望能抵押货款。16%的农户无所谓,只有8%的农户不希望抵押货款;丘陵、平原县中,58%的农户希望能抵押货款,37%的农户无所谓。只有5%的农户不希望抵押货款。山区与丘陵平原县比较,农户希望森林抵押货款人数比率相差18%,说明山区更希望能开展林业抵押贷款。这与干部调查判断基本一致:在山区县调查,林业和乡村干部认为当地森林抵押货款需求旺盛的占37%,一般的占46%,很少的占15%;而在丘陵平原县调查,当地林业干部认为森林抵押货款需求旺盛的占11%。一般的占67%,很少的占22%。以上结论说明,森林资源抵押贷款的重点应放在山区林区。

3.3林农从事林业经营风险调查分析

从事林业会面临着各种自然风险、经济风险、社会风险和政策风险。但林农真正最担心的风险是什么呢?最害怕的事一般是风险最大的事。调查组设计了“您经营林业最怕的是什么?”让林农问答。在229户调查农户中,227户回答了该问题,其中:怕政策不稳(A)的132票,怕不赚钱(B)的45票,怕发火灾、病虫害(C)的93票,怕林木被偷盗(D)的37票,其它(E)的4票;分别占有效票的58%、20%、41%、16%和2%。分区域统计表明:山区村农户63%的人怕政策不稳、17%的人怕不赚钱、40%的人怕发生火灾和病虫害、23%的人怕林木被偷盗;而在丘陵平原地区51%的人怕政策不稳、24%的人怕不赚钱、42%的人怕发生火灾和病虫害、7%的人怕林木被偷盗。两者没有本质的差别。只是山区农户依靠山林生存,更担心林业政策的稳定性;而丘陵平原地区由于农业生产用火多,防火意识不强。更担心发生山林火灾(图3)。

调查结果表明。从事林业最大的风险是政策风险,其次是火灾、病虫害风险,再次是经济风险和社会风险。调查结果揭示一个事实,因林业生产周期长,政策稳定性是关键,“三防”建设是重点。经济效益是动因。因此,制定有利于林业发展政策,特别是产权政策长期稳定,同时组建有效率的“三防”体系,是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

3.4森林资源保险意愿调查分析

林业经营风险大,林农是否有林业保险需求呢?在问到林农“您是否希望实行森林资源保险?”时,希望实行森林资源保险占调查户数的71%,无所谓的占21%,不希望实行保险的占8%,可见林农有森林资源保险的潜在需求。在山区,农户希望实行森林资源保险的71%,无所谓的占17%,不希望实行保险的占11%;在丘陵平原乡村,农户希望实行森林资源保险的71%,无所谓的占26%,不希望实行保险的占3%。从调查结果看,农户实行森林资源保险的意愿在不同地区变幅很小。

在林业部门干部、技术人员、乡村干部调查的180人中有171人进行了问卷回答,认为有森林保险必要的有127人,不必要的16人,无所谓的28人,分别占总人数的75%、9%、16%。同样可以说明森林保险的必要性。

3.5法律咨询服务调查分析

林业不同于其他行业或者农业,除林木生长周期长等本身特征外。它的外部经济性很强,涉及到国土安全、国际生态环境、人类生存、生物多样性保护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是当今全球关注与参与的热点领域。同时,务林不同于务农,林业上的造林整地、抚育间伐、防火防虫、采伐运输都要受到林业法律的诸多刚性约束。林农只有了解林业法律法规知识,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才能既保护个人的合法权益,且不至侵犯国家、集体和他人的利益。而林农不可能全面熟悉有关林业政策法律知识。因此,需要在普法的基础上开展林业政策法律咨询服务。那么服务需求到底如何?对林业部门、乡村干部和林农的调查表明,林农迫切需要政策法律咨询服务的占30%,需要的占69%,二者合计人数比例达99%。其中,山区林农迫切需要政策法律咨询服务的占33%,需要的占66%;而丘陵平原农民迫切需要的占21%。需要的占77%。山区林农需要政策法律咨询服务显得更为迫切。

当问到林农“您觉得法律对林农来说有没有帮助?”时。回答很有帮助的占53%,有一定帮助40%,没有帮助的占7%。在山区乡村,法律对林农很有帮助的占55%,有一定帮助34%,没有帮助的占11%。在丘陵平原乡村,法律对林农很有帮助的占49%,有一定帮助49%,没有帮助的占2%。两者在法律的运用方面没有表现明显的差别。

因此,开展林业政策法律咨询服务是林农经营林业的需要。也是促进林业发展、维护林区稳定、达到森林资源增长的重要途径和基本内容。

3.6林业科技服务需求调查分析

调研中。在问到“您是否希望有人对您进行林业科技指导?”时。87%的农户需要林业科技指导,13%的农户无所谓。而没有农户回答不需要林业科技指导。林业和乡村干部也认为:林农对林业科技服务迫切需要的占36%,需要的占6o%,共占人数的96%。不需要和不知道的仅占4%。

调研统计中还发现,林农最缺的林业实用技术是毛竹培育技术、果树培育技术、用材林丰产培育技术和茶叶栽培技术。而现有的林业技术从何而来?问卷统计表明:22%的人是祖辈传下来的(A),16%的人从当地能人处学来的(B),14%是通过广播电视、报刊杂志获得的(C),13%的人是技术人员推广得到的(C),20%的人是林业技术培训获得的(E),15%的人是从学校(F)和其它途径(G)获得的(见图4)。

以上调研说明,林业科技服务体系还没有真正有效运行起来,林业科技推广部门、林业院校、林业科研院所等还未充分发挥科技资源优势,以满足基层和林农对林业科技日益增长的需求。

3.7社会中介服务调查结果分析

林业社会中介服务包括森林资产评估、木竹检量服务、调查设计等可市场化的领域,是林业社会化和产业化发展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

对于森林资产评估需求而言,在调研中,林业部门、乡村干部认为林农迫切需要的占25%。需要的占68%,共占总人数的93%。分区统计结果显示:在山区县,认为迫切需要的占29%,需要的占67%。合计占总人数的96%;在丘陵平原县,认为迫切需要的占15%,需要的占68%,合计占总人数的83%。而对木竹检量服务需求而言。认为迫切需要20%。需要的占71%。合计占总人数的91%。分区统计结果是:在山区县,认为迫切需要的占24%,需要的占69%。合计占总人数的93%;在丘陵平原县,认为迫切需要的占11%,需要的占76%,合计占总人数的87%。

以上调查统计结果表明,总体上林业社会中介服务的需求是旺盛的,但区域不同森林资产评估需求不完全一致,山区的需求比丘陵平原更旺盛。因此,在山林分户经营后,由于股份合作经营、家庭联合经营等经营形式日益多样化,森林资源产权流转速度加快。森林资源抵押贷款在逐步推行,专业技术性强的中介服务需求必然日益旺盛。

3.8林业产权交易机构需求意向调查分析

基层林业技术论文范文5

论文摘要:通过分析影响高等林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难的因素,探讨解决高等林业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对策。

我国高校连续几年的扩招,造成了高校毕业生高存量、高膨胀,昔日被誉为“国之栋梁”、“天之骄子”的大学生就业带来一定的压力和难度。高等林业院校担负着为林业建设培养人才的责任,林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特殊重要的位置,随着总体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林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越来越难。分析高等林业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并思考解决途径就显得非常重要。

一、影响高等林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的因素

从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和心理学方面考虑,从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两方面来剖析影响高等林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的因素。

(一)外在因素

1、社会环境

(1)就业政策的影响:我国毕业生就业实行在国家就业方针、政策指导下,在一定范围内双向选择、自主择业。这个规定说明毕业生的就业行为应在国家的有关政策规定的范围内实施。包括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的有关就业方针、政策、原则等。

(2)社会用人观念:不但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而且还会因不同地区、不同单位而异,一些用人单位在高校毕业生的录用上还有“用人唯亲”的现象,从而也导致学生的家庭背景及社会关系在就业中有一定的影响力。

(3)受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地影响,就业岗位严重不足,大学毕业生数量大幅度增加”的状况。

(4)以往林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主渠道主要是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特别是林业系统如林业厅、林业局等,随着公务员录用逐步实行社会公开考试,公平竞争、择优录取的原则,吸纳公务员的成分己呈现多学科、多种专业的趋势。此外,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精简,使传统的就业领域对毕业生的吸纳能力降低。部分毕业生中学林就业不择林现象严重。

(5)林业作为国家的基础产业和艰苦行业,国家对其没有较大的行业倾斜,对林业科研及科技推广部门缺乏有效的支持,而且对从事林业行业的人才也没有相应的政策支持,尽管林业基层单位和林业生产第一线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的状况十分严重,但毕业生进入林区等单位渠道仍然不畅。

(6)目前我国的林业经济产业进程缓慢,林业是弱质产业,发展缓慢,一定程度上也制约着对林业人才的接纳。另外目前就业市场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就业市场所必需信息、服务和保障体系尚未建立。

2、学校环境

学校知名度是一所学校长期以来的学科建设等各方面影响力,是社会评判人才质量的因素之一,它对大学生就业所起的作用是通过社会的用人观念来反映,并在一定程度上受用人观念影响。

高等林业学校专业调整滞后,与市场需求不适应。林科专业构成与市场需求错位,是制约就业的重要因素。另外学校的就业服务多停留在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等服务,而不是严格的生涯辅导。

(二)内在因素

1、毕业生择业观念没有转变

表现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毕业生择业期望值过高,保干部名分等思想明显,不愿意到民营单位、基层、林业生产的第一线工作状况没有改变。二毕业生不善于推销自己,择业主动性不强。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观念没有完全树立起来。

2、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出现差距

根据我们近几年对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调查,高等林业院校的大学生表现出观念落后、知识面狭窄、动手能力差、求稳怕苦、缺乏闯劲等弱点。从学生本身来讲,存在着专业结构、层次结构及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社会需求不适应,因此导致竞争能力、竞争意识和竞争勇气不足等问题。

3、性别、生源所在地、家庭背景及社会关系在就业中的影响作用仍然存在

在就业过程中性别的歧视依然存在,是影响女学生就业难重要因素之一。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源所在地”在就业中的影响力已逐渐下降,但由于目前我国人事制度尚未健全,许多用人单位在用人过程中照顾关系的现象依然存在,为此“家庭背景及社会关系”在就业中的影响还较为明显。

4、学生个体能力的差异也是影响就业的重要内在因素

在毕业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深入,许多用人单位在用人过程中更注重实用型人才,要求聘用者除了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外,还要有较强实际工作能力。

二、解决高等林业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对策探讨

(一)优化政府职能,加大就业制度及其他配套制度的改革

政府在对林业人才就业应摆脱陈旧的管理模式,优化宏观调控职能,通过政策、法规等宏观调控手段对林业人才就业进行管理。逐步形成一套适应我国林业发展的法规,把毕业生、林业院校、用人单位三方面的责、权、利,用法律形式确定下来。二是要加大就业制度及其他配套制度的改革。使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有充分的自主权,逐步建立与毕业生就业相关的社会保障制度,解除毕业生的后顾之忧。

(二)开展毕业生跟踪调查,提升毕业生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建立就业基地

建立长效的毕业生跟踪调查,了解毕业生进入社会的表现及职业发展状况;走访用人单位,积极搜集用人单位评价,根据市场的实际需求调节招生规模,进行专业结构调整,打造名牌专业;对乙些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就业率低的专业,要减少招生数量或者停止招生。通过这种方式,来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毕业生的竞争能力,适应社会的实际需求。积极与一些用人单位联系特别是利用校友资源,建立稳固的就业基地。鼓励大学生利用假期进入一些用人单位实习或实践,提前进入就业状态,让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提前进行了解。同时,学校可以邀请这些用人单位来学校举行专场招聘报告会,使公司的招聘和学校的就业达到双赢。

(三)改革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提升毕业生的就业层次和就业能力

对课程设置进行调整。加强基础课,增加选修课、拓展素质课,就业指导课列入必修环节;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选修课程设置为创新教育、创业教育、综合素质三大模块;增开人文社科类课程。积极开展实习和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依托实习和社会实践基地,鼓励学生参加课程实习,参加各类的社会实践活动,借此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通过教育引导,鼓励学生报考研究生或者出国留学来提升林科毕业生的就业层次。

(四)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使毕业生进一步端正认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加强择业指导,帮助毕业生转变择业观念。把择业指导课纳入教学计划,实行全程式择业指导。即大一树立专业思想,明确成才目标,确定发展方向;大二加强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人文素质教育,使学生具备比较宽泛的知识面,为以后专业技能的培养打基础;大三进行专业教育,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着力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大四针对就业政策、择业技巧、择业心理调适等方面教育。帮助毕业生切实转变择业观念,树立起“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择业观。

(五)积极做好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准确定位

以毕业生为本,做好政治思想教育,讲清楚就业政策,教育他们用正确的世界观指导人生观,用良好的择业观体现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调整就业心态,降低就业期望值,准确定位,并积极引导到基层、西部和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六)加强与用人单位的互信合作

通过互信合作,与用人单位建立长期稳定的供需关系。由于现在的人才市场是用人单位占据主动地位,因此,我们应该把目标放长远些,与用人单位建立长效的用人机制,建立良好的信誉,为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基层林业技术论文范文6

【关键词】农民视角;集体林权;西北地区;政策执行;绩效反思

【中图分类号】F3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2)07-0072-04

一、研究缘起和分析视角

中国的最新一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以下简称林权改革或林改)如果从2003年在福建、江西等地试点算起,已经历了八年时光。在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全面推开,“这是继土地家庭承包之后我国农村经营制度的又一重大变革”,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林农利益的高度重视。在中国广大山区农村,关于深化林权制度改革的标语也随处可见。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就是在保持林地集体所有的前提下,进一步明晰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和保障收益权,最大限度调动农民参与林业建设的积极性;通过推行产权到人、市场调节、政府扶持、立法监管的林权制度的综合改革,实现“林区农民增收,森林资源增长,生态环境改善”的目标。

林权改革的深入开展引起了学术界和政府部门的广泛关注,林改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冷清波、杜天真运用巴泽尔产权经济理论分析了林权改革过程中存在的产权困境;贾志邦认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林业发展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活力之源、潜力之源、动力之源,它将对推进新农村建设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赵旭东和訾小刚通过林权状况的调查认为,国家抽象的林改政策和法规到基层后并没有转化为某些山区村民的经验知识;刘璨、吕金芝、王礼权等比较系统地分析了我国集体林产权制度变迁及其成效;何得桂在实地调查基础上,从农村基层干部的视角对林改实践和绩效进行了审视和评估,论文研究发现:“作为一项重要农村政策,林改在乡村社会的实践效果并未达到政策预期目标,有待不断完善和持续深化。”这些研究对于深化林权改革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缺乏作为林改实践主体农民的声音,缺少农民的视角。林权改革的有效实施、配套政策的全面推进,需要从农民的视角进行研究,了解他们对于森林资源和经营管理的认知和态度,特别是要倾听他们对林改政策及其实践效果的评价。各项具体政策的制定,也需要农民的有效参与,以确保他们真正成为山林的主人。与此同时,生态建设任务艰巨的西部地区是我国林权改革实践的难点区域和学术界对林改研究的薄弱环节。有鉴于此,笔者将从农民的视角对西北地区集体林改政策实践进行相应研究,以弥补既有研究之不足。

二、调查过程和样本概述

由笔者负责的这项调查于2010年7-8月在陕西省首批林权改革试点县的太白县、西乡县和宁陕县先后进行。课题组主要采取进村入户调查方式,调查累计发放问卷210份,回收有效问卷160份(其中:太白县99份,宁陕县28份,西乡县33份)。此项调研以问卷调查为主,调查所搜集的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处理,尽可能做到用数据说明问题,由事实产生结论。受人力、时间和资金等因素制约,问卷调查没有采取严格的抽样方法,基本是一种偶遇随机式调查。为弥补问卷调查的不足,课题组辅之以必要的半结构式的深度访谈,搜集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和原始数据,从而确保该项研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科学性。本文就是在上述调查的基础上,关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相关问题的研究成果。文中所取数据除专门注明出处者外,均来自这项调查。

从表-1可知,农村的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留守在乡村的主要是中老年人。被访农民大多数文化程度较低,高学历的人才极其短缺。从个体特征看,受访者呈现绝大部分为普通农民的特点。中等经济状况的农户所占比重最大,占到40.6%;将近一半的被访农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外出打工也占有较高比重。农户家庭人口结构呈现出一定的“椭圆形”特征,3人及以下和6人及以上的家庭分别占15.0%和24.3%,有4口人或5口人的农户分别为26.9%和33.8%。超过八成的受访农户已经拥有林权证,但是农户林地占有面积分布不均现象较为明显;拥有山林150亩以上的农户占到34.3%,最多的拥有1000亩林地,但与此同时,34.4%农户的山林面积在29亩以下,其中有4户没有林地;被调查者户均林地面积134.75亩。这意味着集体山林主要分布在少数农户手中,具有“集中化”的特征,林改政策执行出现一定程度的偏差。然而,农户耕地拥有量与家庭人口数量具有较强的对应关系,户均耕地面积5.911亩。这可能与改革开放初实行的具有平均主义色彩的以及政府坚持维护地权稳定有密切关系。

三、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

(一)林权改革的绩效评估

不少学者和政策研究者对我国新一轮林权改革的实施绩效持肯定态度,甚至给予高度评价。“林改不仅促进了林业生产的发展和林业产出的提升,而且促进了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进程,包括农村集体收入增收,村庄的民主化进程加快等。”“从明查暗访、问卷调查和省市联合抽查情况看,大部分林改村的满意率都在95%以上,高的达到100%。”0林改到底取得怎么样的效果,需要倾听农民的声音。

1.农民对林权改革政策及实践的满意程度并不高。表-2显示,受访农户对林改政策及实践持“很不满意”和“不太满意”的达到46.9%,而认为“十分满意”的仅占5.6%。不满意的主要原因在于林地分配不公平、不民主而导致的林地占有不均,特别是普通民众对少数农村精英和外来资本凭借自身的优势和实力获得绝大多数集体山林。可见,基层民众的声音与政策研究部门的评估存在一定差距,对林改满意度的评价需要慎重,防止片面化。

2.农民对林改成效的评价与政策预期有不小差距。调查数据表明,认为林改“有一定效果”和“效果很明显”的农户分别占38.8%和11.9%,认为“没有什么效果,对大家生产生活没有影响”占到33.1%。需要注意的是,有8.1%的农户觉得林改“效果很差”,另有8.1%的农户则持“说不清楚”的态度。林改实践在被调查地区并没有产生良好的预期效果。这主要是由于西北地区的集体山林主要肩负“生态保护”功能,而不是经济功能;山林尽管产权明晰到户,但是当地农民依然缺乏采伐权等实质性权利。此外,目前国家级和省级生态公益林每亩每年仅为10元和5元的补偿标准也是影响农民对林改成效评价的原因之一。

3.农户涉林收入有限,林改对农民的增收作用不明显。表一3数据说明,林权改革后,大多数农户并没有获得任何经济收益。超过一半(占55.7%)的农户在2009年没有获得任何涉林收入,23.1%的农户林业收入低于300元,林业收入高于300元的仅占21.6%。林业收入在农民收入中的位置并不突出。如果考虑到“大户经营”现象,林改对农民增收的促进作用更加有限,不可高估。

4.林改对农村村民自治有促进作用,具有一定的社会效应。尽管林权改革的经济绩效并不明显,但是林改这项重大的公共政策在农村实践过程中产生了一定的社会效应。认为林改对农村村民自治有消极影响的仅占10%,没有影响的占20%,有促进作用的占到了52.5%,无法判断的占17.5%。林改过程无论对于基层干部还是村民,都在一定程度上使他们的民主意识和权利意识得到增强,民主能力也获得相应增长,激发了他们对于村民自治的参与热情。此外,林改化解了不少林权纠纷,使得村民之间以及村民与村干部之间的关系得到一定程度改善,产生了较为良好的社会效应。

(二)林权改革的问题探讨

“林权问题很复杂,总体上更主要的是社会学问题,甚至可以看作是一个政治学问题,而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学问题。”作为一项重要的制度变革,不仅要考察林权改革的成效,还要关注它的政策执行实践所存在的问题。只有如此,才能更加全面评判和完善林改政策。

1.林改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村财收入,将影响村集体组织的有效运转。林权改革作为一项重要农村公共政策,是我国农村集体山林这一公共资源的再分配,也是对林业部门、村集体和农民三者利益的重新调整。新一轮林改的利益导向是“个人得大头,集体得小头”。在这种情势下,林改对村集体组织将产生何种影响也是本项研究关注的重要内容。调查发现,受访者认为“村财收入减少”的比例与“村财收入增加”相比要高出26.9百分点。这就意味着,被调查地区的林权改革对村集体组织的消极影响占据主导地位。之所以会如此,一方面,这次林改强调“还利于民”的政策主张改变了以往“集体得大头,个人得小头”的局面,导致村集体涉林收入锐减;另一方面,伴随林改而实施的林业税费制度改革对农村基层政治性组织的收入也产生一定影响。财是政的基础,财政收入的减少也就影响到村庄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压缩了农村基层组织的运作空间,进而可能对农村基层治理状况产生难以预计的负面影响。

2.林权改革政策执行存在若干值得注意的问题。新一轮林改在农村基层的实践状况是关系到这项公共政策是否能够取得预期成效的重要因素。尽管政策强调要努力实现“生态得保护,农民得实惠”的目标,但是政策执行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偏差。从调研来看,林改存在的最主要问题(前四位)是:集体山林分配不均、林改过程不够民主和公开透明、村民参与程度不够以及林改推进速度太快,存在“走形式”的倾向。这些问题说明,林改政策执行已经偏离了原先“均山到户”的预期,普通林农受益有限;由于存在信息排斥、资本排斥等因素,底层民众往往缺乏参与能力和行动能力;自上而下的强力运转尽管推动了林改的开展,但是容易出现“疾风骤雨”式和“运动式”的政策执行模式,效果并不理想。所有这些问题都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从而不断促进林权改革向纵深发展。

3.林改制度供给要不断适应和满足林改后的农户需求。由于明晰产权,林改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农民经营山林的积极性,出现了所谓“把山当田种,把树当菜种”的情景。然而,调查也发现,林改后的农户需求并未得到有效满足。林改后农户经营山林的迫切需求,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资金支持、采伐指标和技术指导,分别有38.8%、25.6%和31.9%的被调查者选择上述选项。林业生产周期长、投资大且风险高,农户对资金需求最为迫切。农民是天生的务实主义者,经营集体山林是为了增加经济收入。现行森林限额采伐管理制度以及基层存在采伐指标分配不够透明、不公平的现象,使得很多林农无法获得采伐指标,他们经营林业的积极性受到严重影响,因此,完善采伐指标管理制度和分配政策成为林改后农民的迫切期盼。发展现代林业需要加强相关技术指导,只有如此才能实现最佳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因此,林农对技术需求也很渴望。

四、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通过以上对调查资料和统计数据的分析,可以归纳出以下四点结论和建议。

第一,基于农民视角的考察,西北地区的林权改革尽管取得一定绩效,但是并未获得预期的理想效果。林改对农村村民自治有促进作用,产生了一些社会效应,但农民对林改成效的总体评价与政策预期存在不少的差距。林改对大多数农户的经济增收作用十分有限,农民对林改政策及其实践的满意程度并不高。建议政策部门对林改成效的评价要更多倾听农民的“声音”,在确保生态受保护的前提下,创造条件使农民切实得实惠,以增强对政策的认同感和满意度,从而推动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

第二,农村公共资源产权制度改革不仅要强调和保障农民权益,也要关注农民所在的村集体组织的权利。以农民为本位的林权改革作为一项公共政策“嵌入”乡土社会后,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村财涉林收入,从而将影响村集体组织有效运转的情势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否则,可能偏离政策目标,无法取得预期成效。建议在对类似集体山林这类公共资源进行产权改革时,既要体现农民本位和保障农民权益,也要关注村社权利和村庄整体福利的提升。只有如此,农村改革才能有效、持久和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