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中的名人故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成语中的名人故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成语中的名人故事

成语中的名人故事范文1

关键词:名人故居;济南;城市化;保护;利用;可持续发展

名人故居是对历史名人生活的见证,是城市文化生动的体现,也是有教育意义的旅游资源。因此,名人故居的保护与利用程度,反映出城市文明进步的程度。然而近年来,随着济南市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现代化建筑的需求与老房子保护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那些看起来普普通通的传统民居建筑频遭拆除,其中就包括那些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名人故居。名人故居的拆除,将会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活生生的生活场景就会消失。那些陈列在纪念馆中的名人遗物,无法真实地再现名人的生活氛围。而保留下来的名人故居,其目前的使用及发展状态堪忧。在城市化进程中,如何正确的保护、开发利用名人故居,充分发挥历史名人对现代城市的影响力,是许多城市面临的难题。

一、名人故居与城市化

名人故居,故名思议,是名人曾经居住过的地方。那么,什么样的人算名人?哪些名人的故居值得保护?名人一生住过的房子中,哪些算是有保护价值的故居?关于这些问题,我们可以参考英国的名人故居保护机构――蓝牌委员会对此的认定,“被提名的人必须满足一条或更多以下的标准:1.在他所从事的领域中,必须是公认的杰出人物;2.为人类进步和福祉做出过重要贡献;3.必须有一定的知名度;4.在本国名声显赫;5.在此居住期间是其一生中的重要阶段,有重大成果。”根据以上标准可知,名人是具有广泛知名度的人;是在其所从事的专业领域受到绝大多数人推崇和认可的人;是为人类做出过重要贡献,在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人。而名人故居则是在名人一生中的重要阶段所居住的房子,临时暂住的房屋不能算做故居。那些名人曾在此做出过重要成果的地方,或者影响其思想发展、对其人生有重大意义的居所,见证了名人重要时期的工作历程、生活点滴等,能够反应一定的历史事件,能够对现代和将来的人们起到教育意义,要作为重点故居来保护。

城市化是指随着工业和经济的发展,农业活动比重下降,农业人口向城镇人口过渡,乡村生活方式向城镇生活方式转变的过程。一个国家城市化的程度是根据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来判断的,比例越高,城市化的程度就越高。城市化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程度。“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从19世纪后半期开始,速度很慢,发展不平衡。20世纪70年代末,城市化率为14%,1986年为26%,2005年达到了43%。照此速度,2020年中国城市化水平将达到60%。”

我国的城市化发展有其明显的优点。缩小了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差距,增加了就业机会,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也得到了较大地改善等。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我们也看到了一些负面的问题,导致城市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矛盾异常突出。

(一)城市化背景下的名人故居保护与利用现状

在目前的城市化建设进程中,名人故居的保护和利用是比较突出的问题。城市人口急剧上升,导致交通与居住需求越来越大,那些没有得到有效保护和利用的名人故居,将面临被拆除的危险。其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城市区域规划与名人文化发展的冲突。城市区域划分与功能定位,影响名人故居的环境及建筑保护。比如在名人故居所处的区域规划城市高新技术区,就与名人故居的传统文化氛围格格不入,导致名人故居原生态文化环境的破坏,从而损害了名人文化的发展。

2.现代功能设施需求与故居文化保护的矛盾。现代生活需要有舒适的功能与完善的设施,名人故居中的基本生活功能与设施跟不上,造成故居利用不佳。而过度的更新改造,则破坏了故居原真性,影响故居建筑及原生态环境的继续发展。

3.新技术发展与名人故居建筑材料原真性的矛盾。新材料、新技术的发展,是名人故居保护与利用的有力支持,但使用不当的现代技术与材料,也是造成名人故居原真性破坏的原因之一。

(二)名人故居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

尽管大多数名人故居是非常普通的房子,但这是唯一能够见证名人真实经历的文化遗产。而在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中,这些故居却是极易被拆除的。保护和利用好名人故居,可以对城市文化的健康稳定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形成良性文化循环系统。而这些名人故居,也会给市民带来良好的精神动力。正如舒乙先生所说的:“如果你是一位属于那个城市的居民,你一定会为此而非常骄傲,一股爱国心,一股民族的自豪感,便油然而生,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保护与利用名人故居,促进城市良性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保持城市良性文化生态环境

良性文化生态环境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名人故居的保护不仅是对建筑单体的保护,而且对建筑周边的整体历史环境都要进行保护,保持文化环境的原真性,杜绝与名人故居时代环境相悖的现代元素出现。而那些不仅影响名人文化环境,还污染生态环境的现代厂房设施等,更应远离故居。

2.提升城市文化内涵

名人故居是城市历史文化底蕴的一个组成部分,保护好名人故居,也就留存下了这一段历史,并世世代代继承发展下去,形成该城市的文化特色。而随着城市现代化的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市民对精神文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名人故居作为城市的文化遗产,在提升城市文化内涵方面,就显得更加重要。

3.提高市民文化素养

教育意义,也是名人故居所具有的独特作用。名人故居的主人都是在历史上起过重要作用,对社会做出过重要贡献,其事业及精神对将来有巨大影响力的人。因此,来到名人故居,亲眼看到名人在此生活工作而留下的真实的点点滴滴,这样的教育比任何一种说教都更能触动人心。比如英国的著名作家劳伦斯的纪念馆“简朴大方,生活气息浓烈,各种生活用品展览生动亲切。在此人们会感叹,这样简陋的环境中何以会产生一个绝世的文学天才。”许多名人故居被设为青少年教育基地,是激励青少年斗志,学习名人精神的最佳场所。

4.促进城市旅游事业

仰慕名人成就、学习名人精神,从而渴望对名人生活工作过的居所进行参观,感受名人生前的气息,获得精神上的鼓舞,是人们旅游活动的目的之一。因此,名人故居是游客们参观拜访的重要旅游地,是文化旅游的一个重要环节,正确的保护和利用名人故居,可以促进城市旅游事业的发展。相反,名人故居的破败甚至拆除,会使游客感到失落,失去游览的兴趣,从而影响城市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

二、城市化背景下的济南名人故居现状

济南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拥有2700多年的历史,是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745年,唐代诗人杜甫来到济南写下著名诗词《陪李北海宴历下亭》,其中“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一句,成为济南古城历史悠久,名士众多的证明。

(一)济南名人故居现状

据济南市考古研究所统计,从战国到民国初期,济南的名人故居共46处,大舜、扁鹊、曾巩、李清照、辛弃疾、老舍等历史名人都曾经在济南居住过。趵突泉附近的南新街是名人故居的主要分布区域,曾被称为“名人故居街”。名人辈出的济南,曾经具有名人文化所带来的特有的场所氛围。

然而,在现代化城市建设过程中,济南名人故居保护与利用的状况并不乐观。由于城市规模的不断发展,人口增加、交通拥堵等原因,使得老城区的环境遭到破坏。在这种状况下,名人故居的处境无疑是越来越难。周永年故居早年已拆;2001年马国翰故居被拆,2002年丁宝桢故居被拆……据记载,济南名人辛铸九的辛氏公馆“利用层数的变化、地形的高差,形成了高低错落、形状各异的屋顶群,建筑天际线富有变化。在一个不大的建筑中,屋顶如此复杂多样,设计手法如此巧妙,在济南府中是少见的例子。”然而,这样优秀的建筑在2008年被夷为平地。“名人故居街”成了高楼夹缝中的破败小巷子。目前,现存的名人故居仅剩几处,包括老舍故居、鞠思敏故居、路大荒故居、陈冕状元府等。而这些幸存下来的名人故居,由于保护意识淡薄、产权归属复杂等原因,保护和利用的状况不一。产权属于政府的名人故居,得到了及时保护和修缮,作为该名人的展览馆、纪念馆供人参观瞻仰。产权属于私人的名人故居,由于缺乏严格的保护管理制度,住户保护意识淡薄,原有建筑被翻修搭建严重,几乎无法认出其本来面貌。如陈冕状元府,院落里住着多户人家,破败杂乱,没有得到合适地保护和修缮。寻着名人故居而来的游客,对其目前的状况非常失望。

(二)济南名人故居保护和利用过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

《威尼斯》规定,“文物古迹保护包括一定规模的环境保护,不能与其所见证的历史和其产生的环境分离。”缺乏对名人故居建筑周边环境的保护,破坏整体的场所文化氛围,是济南市故居保护过程中产生的重要问题。如济南的南新街58号老舍故居,建筑周边原生态文化环境的破坏,减弱了故居的文化氛围。

而由于名人故居的归属等原因,故居建筑及环境没有得到正确的保护,临时修补、搭建现象严重。归名人后代居住的故居,因房屋陈旧,怕被规划拆迁而不敢修缮;出租给住户的名人故居就更不可能得到正规的修缮。同时为了提高生活质量所进行的装修,很难全面顾及故居本身的文化意义,导致建筑进一步被破坏。比如在名人故居的维修过程中,或者缺乏调研依据主观臆想,或者因经费省掉复杂的制作工艺,用现代材料模仿原初的材料形式,在维护修缮建筑的同时也破坏了建筑的原真性。

除了在保护方面面临的环境破坏、疏于修缮、材料失真等问题外,济南名人故居在利用方面,则普遍存在功能单一、格局破坏、设施陈旧等问题。

拥有资金和技术保障的名人故居,大部分被开发为纪念馆,供游客参观学习。但展览纪念模式单一,缺乏结合现代社会发展的新功能和互动参与性。游客来了没有积极的互动参与效果,来过一次一般不会再来,从而无法有效地发挥名人故居的价值,传承名人的精神;产权归个人所有的名人故居,要么自居,要么出租给个人或单位使用,没有合理的保护与使用管理办法。出租给个人或单位的名人故居,则因频繁换主,功能要求不同,乱搭乱建现象严重。由于名人故居年代久远,生活设备设施必然陈旧。而对故居保护的要求,使得使用者不能随意改换现代设施。而故居内生活质量的提高,也是故居得以持续保护和利用的有效方法。如何在不破坏原有建筑和环境的情况下改善使用条件,是济南名人故居面临的主要问题。

三、济南名人故居保护与利用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城市化发展是目前中国重要的国策之一。对于拆除名人故居,城市建设者们往往以城市化发展为理由,认为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然而,城市现代化更应该包含对文化遗产的宽容,对历史城区的尊重,对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的追求。保护好名人故居,就留住了这个城市的文化根基,利用好名人故居,就会将这种文化根基融入到现代社会生活中,一代代持续地传承下去。以可持续发展的眼光来审视名人故居,以可持续发展的策略来指导名人故居,才能有效地保护和利用好这一无价的文化资产。

在20世纪60年代,工业发展、人口激增等因素而造成环境破坏严重。1987年,联合国世界与环境发展委员会发表了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强调在发展经济和社会的同时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可持续发展理论虽然凶环境保护问题而产生,但随着理论发展的成熟,可持续发展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全面性战略,在具体内容方面不仅仅指单纯的环境问题,还包括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资源永续利用、社会全面进步,使得一系列社会发展目标在保持良性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得以实现。

可持续发展思想中其中一条原则是“公平发展”,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要考虑当代人的利益,还要顾及子孙后代的长远利益,我们并不是文化遗产的占有者,而只是临时保管人,肩负把文化遗产以最好的状态传承给后代的重任。作为不可再生的社会文化遗产资源,以及旅游经济的一个重要环节,名人故居的保护与开发利用,跟可持续发展关系密切。名人故居并不是可以静止摆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房子里住着名人的子孙后代,房子外面生活着左邻右舍。保护这些遗产固然重要,这是遗产得以存在的基础。然而让这些遗产恢复活力,随着时代的脉搏继续发展下去,持续地传承给子孙后代得以永续利用,是遗产保护的最终目的。

采用可持续发展的策略,保证故居建筑及环境得到最佳的保护状态、最合理高效的利用方式,是济南名人故居保护和利用的主导思想。

(一)名人故居保护的可持续性

1.原生态文化环境的可持续。威尼斯的第一条规定“历史文物建筑的概念,不仅包含个别的建筑作品,而且包含能够见证某种文明、某种有意义的发展或某种历史事件的城市或乡村环境。”通过故居建筑的合理利用,比如根据名人的相关行业来规划建筑和街区功能,强化名人文化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使得名人故居带动片区的文化气场,从而突出名人故居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

2.故居建筑格局的可持续。在城市化改造的过程中,大到名人故居建筑的整体拆除,小到故居内部结构改造的大刀阔斧,人们追求的只是眼前的经济利益。文化是带动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建筑的原真性消失了,文化也就消失了。保持名人故居建筑格局,杜绝没有历史根据的修复、改造和重建,才能使名人故居文化可持续发展下去,同时带动经济可持续发展下去。

3.建筑细节的可持续。保护名人故居建筑及环境细节不被拆除或改变。名人的生活起居、工作都在这里发生,一草一木、点点滴滴都记载着他们的印记。如果保护的过程中不注意细节的留存,将会让该故居最生动的故事消失。

4.维护技术的可持续。维护技术是名人故居保护的重要手段。现有的维护技术如检测、加固、清洗、防潮、防蛀等技术,可以强化建筑的耐腐蚀性、耐风化、抗震等功能。不断探寻和引进先进的维护技术与方法,是保持名人故居建筑良好状态的关键。

5.材料的可持续性。修复材料应与故居原始材料保持一致。如因现有的认知和技术的限制而无法获取相同的材料,则应采用有机材料维护,并保持材料易于剥离,以便将来有了新的工艺重新修复时,可以去掉替代性材料,重新使用正确的材料修复。

(二)名人故居利用的可持续性

1.合理开发,高效利用。利用是对名人故居最好的保护,没有利用,保护就失去了意义。而目前大部分故居建筑的设施落后,开发利用情况并不理想。雅典第67条明确规定“保护文物不代表人们必须保持低水平的生活”。要想让名人故居可持续发展,首先要在不破坏故居建筑和环境的情况下,合理改善设备设施,改善生活条件,灵活多样的结合周边的环境灵活利用故居建筑。在开发利用过程中,不但充分体现名人的影响力,更能朝气蓬勃地一直发展下去。让人们能够以此地为荣,来到这里受益匪浅,乐在其中。这样的名人故居开发利用模式才有可能使故居建筑和环境得以持续地发展下去。

2.灵活的经营管理。通过国家设立名人故居管理机构,国家配置专门人员的方式,不但增加国家负担,也降低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而灵活设置管理机构,实现谁保护谁经营谁获利,这样自负盈亏,将会提高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专业性。

3.可持续的教育和研究体系。名人故居也是重要的教育基地。在这里,人们了解名人的生平,学习名人的事迹,感受名人的精神。结合名人故居来办教育活动,是可持续利用的方法之一。另外组织科研队伍,研究名人的理论,继承名人之志,为该行业继续发展做出贡献,也是非常重要的途经。

4.激发公众参与。大众的力量是无穷的。如果公众意识到这一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一起参与到名人故居保护的事业中,这些城市的无价的财富就会良性发展和传承下去。在名人故居的利用方式上应采取灵活的互动参与设计,以激发公众的参与意识,启发公众的保护意识。

成语中的名人故事范文2

[设计理念]

在茫茫书海中,该如何引领学生有选择地阅读?紧扣课文适时拓展便是一个绝佳的方法。语文拓展阅读作为学生自我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既是对学生自我能力培养和全面素质提高的一个关键环节,也是对学校教育及语文学科的拓宽、延伸和补充。实践证明,有效的拓展训练对激发阅读兴趣,增加文化积淀,提高口头及书面表达能力,形成语文综合素养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教学目标]

1. 阅读更多名人故事,了解更多名人事迹,激发学生崇拜名人、学习名人的热情。

2. 通过推荐阅读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会表达阅读收获,提高学生的阅读实效。

[教学环节]

一、由课文导入

1.同学们,我们都学了课文《青海高原一株柳》,那神奇的一株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是啊,这株柳不禁让我们想起了冰心的这句名言——

(出示并齐读)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于它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却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3.站在这株柳前,我们又不禁会想起本学期学过的课文中的主人公,是谁呢?(夏洛蒂三姐妹、霍金……)

4.激情。同学们,在残酷的命运挑战面前,夏洛蒂三姐妹没有沮丧,霍金没有退却,他们以顽强的毅力和恒心战胜了一切,最终获得了成功。命运全在搏击,奋斗就是希望。

[设计理念:从课文入手,激发了学生对顽强与命运抗争的名人的敬意,为整节课的成功奠定了情感基调。]

二、推荐阅读《让生命化蛹成蝶》

1.深情推荐。

你们知道吗?有一个人,从小立志要做一只美丽的蝴蝶,他没有因为自身的先天缺陷而怨天尤人,他没有因为别人的嘲讽侮辱而丧失斗志,相反,他以常人所不能忍受的方式来锻炼自己,终于成为一只美丽的“蝴蝶”。读完他的故事,我不禁感慨万分:是啊,命运就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如果我们充满斗志,满怀自信地向心中的理想进发,冲破重重困难,我们每个人都会成为那只美丽的蝴蝶。同学们,你们想知道他是谁吗?想了解他的故事吗?就请认真读一读《让生命化蛹成蝶》,相信当你读完之后,一定也会心生感慨。

2.学生自由阅读,教师行间巡视,与学生个别交流。

3.教师相机点评,给表现突出者赠送写有名言的书签。

[设计理念:教者深情地向学生推荐阅读《让生命化蛹成蝶》,既为下面让学生写推荐稿做了很好的示范,又激发了学生阅读名人故事的兴趣。在引导学生表达阅读感慨时,教者还适时把写有相关名言的书签奖给大胆发言的学生,激发了学生表达的欲望,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效率。]

三、自主阅读《改写历史的人》《太阳的背后不是光》

1.激情过渡。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人的一生就如过眼云烟。可有些人却把这生命之歌谱写得如日月星辰,向人们传递着光和热。当我们用心品读着一个个感人的名人故事时,心中总会荡漾起层层涟漪。下面请大家再读两则感人的故事。

2.学生潜心阅读,教师行间巡视,与学生个别交流。

3.给你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一则故事?你想向其他同学推荐阅读这篇文章吗?

4.要想激起更多人的阅读兴趣,你在推荐时需要做些什么呢?让我们再来看看老师刚才是怎么向大家推荐阅读《让生命化蛹成蝶》的。(出示,学生自由读)

5.你知道可以怎么推荐了吗?

(讲讲最感人的故事、谈谈最深切的体会或收获……)

6.指名学生向大家推荐故事,相机组织点评。

[设计理念: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向别人推荐自己喜欢的文章这一方式来进行读写训练,教师的示范让学生有方法可依,感人的故事让学生有真情可抒。这既完善、丰富和激活了学生的精神世界,又丰富和完善了学生的语言系统,真正促进了学生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

四、推荐课后阅读名人故事

1.拓宽阅读内容。

这节课,我们一起阅读了三则与命运抗争的名人的故事。其实,在历史的长河里,像他们一样坚持梦想、永不放弃的名人太多太多了,你还知道哪些名人?

2.布置并指导课外阅读。

岁月冲刷着记忆的河床,它会带走青春,带走欢笑,带走泪水,但却无法带走沉淀在我们记忆深处的那些人、那些故事、那些回忆。无数名人用生命之弦奏响了一曲曲优美的颂歌,让我们到书中去寻找名人的身影,让我们的心灵在动人的故事里徜徉,在优美的文字中得到净化吧。课后,同学们可以上网搜集一些名人故事进行阅读,也可以读一些名人故事汇编,像……(边展示边介绍)当然,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阅读一些名人传记。一周后我们利用一节阅读课举行一次“名人故事阅读交流会”,大家可以讲讲自己最受感动的名人故事,也可以谈谈自己的阅读体会或收获。

成语中的名人故事范文3

关键词:小学中年段 拓展阅读 阅读素养 书香童年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9-0186-01

拓展阅读具体是指语文教师立足课堂,就语文阅读教材的某一主题,为学生搜寻更多的课外阅读素材,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阅读潜力,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材料、吸收更多的知识,为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和打造书香童年提供保障。

1 拓展课外阅读时间

1.1开设图书推荐课

语文教师在选择课外读物时应当重视分析学生的认知水平,跟学生的健康成长需求相适应,努力让学生读自己喜欢的书。小学中年段学生开始慢慢喜欢读一些思维性较强的文章。当然,不同的学生,他们的阅读兴趣也存在差异性,只有带着兴趣去阅读才能够取得好的成效,所以教师在为学生推荐拓展读物时要兼顾好中年段学生的阅读兴趣。

一般地,教师都会立足课堂,结合学生学习的课文为他们推荐课外读物,实现课堂学习跟课外阅读的无缝对接,这是拓展阅读的重要策略之一[1]。课外拓展阅读将为学生补充一定的课外知识,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可以在学生阅读素材得到拓展的同时拓宽他们的知识面、提升阅读素养。例如,在学完第五册的课文《西湖》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上网查阅跟西湖有关的图片、资料等内容;在学完课文《卧薪尝胆》后可为学生推荐《小学生成语故事大全》,帮助学生学习更多的成语故事,了解成语中的名人故事、历史故事等……通过拓展阅读将学生有限的课堂知识进行延伸,在增加学生阅读量的同时扩大了他们的知识面,为提升学生阅读素养和打造书香童年奠定基础。

1.2开设成果展示课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在阅读一些图书之后将会产生很多的体验和想法,此时教师就可以开设阅读成果展示课,为学生提供表达自己阅读感受的平台。成果展示课主要是通过交流和评比检查学生拓展阅读的成效,为学生汇报和展示阅读成果提供途径。例如,学生在读完教师推荐的《小学生成语故事大全》后,可以在成果展示课上通过以下四种主要形式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

一是书面形式,学生可以在阅读成语故事时做一些小卡片,记录自己的读后感、读书简报、读书笔记等,在课堂上展示给教师和其他同学。二是口头汇报形式,组织开展各项竞赛活动,例如成语接龙大赛、故事大王比赛等,促使学生将自己阅读记忆下来的成语故事讲给其他人听。三是表演形式,包括成语故事的小品表演、童话表演等,让学生在表演上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四是评比形式,在展示课上,教师成立评比小组,根据每一位学生的表现评比出阅读大王、优秀读书笔记等,为全班学生培养出几个阅读能力强、阅读素养高的榜样,以带动全班学生共同提高阅读能力、提升阅读素养。

2 拓展阅读的实施策略

2.1围绕主题开展阅读实践活动

在实施拓展阅读时,教师不能受到语文课堂的限制,要敢于跳出课堂,在小学中年段学生的课外活动及其他学科教学中渗透拓展阅读[2]。

例如,在学校举办的语文节活动上,教师可以围绕“迪士尼奇妙之旅” 开展拓展阅读实践活动。由于这是小学生们平时最熟悉、最感兴趣的主题之一,所以在整个活动里,学生们都表现出浓厚的参与兴趣,热情高涨,纷纷加入到看迪士尼动画、表演经典故事、写读后感、举行辩论赛等活动中……这一系列的拓展阅读实践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表演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还有效提升了学生的阅读素养。又如,在小学中年段的音乐学科里,当学生学完《游击队歌》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去阅读一些跟《游击队歌》的诞生历程相关的资料、书籍,促使学生了解作曲家贺绿汀,了解《游击队歌》的起源和历史,在学生学习乐理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爱国热情,并在潜移默化中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提升他们的阅读素养。

2.2创建书香家庭,打造书香童年

家庭环境的好坏跟学生的成长联系密切。因此,教师可以为学生组织开展家庭读书活动,将亲子阅读作为拓展阅读的形式,提升学生的阅读效果和素养。例如,创建书香家庭的活动,可以使每一个学生都处于民主平等的家庭阅读氛围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他们的读书热情,在加强亲子沟通的同时增加家庭凝聚力,努力为学生打造一个书香童年。

3 结语

小学中年段语文中有效的课外拓展阅读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帮助他们积累更多更丰富的知识,同时对学生阅读素养的提升和书香童年的打造起到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成语中的名人故事范文4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成语教学;教学措施

对于汉语学习者而言,汉语成语中承载大量中国文化,对他们有很大的吸引力,但他们同时也被成语深深困扰着。怎样帮助汉语学习者把成语学好、用好,这是摆在对外汉语教师面前的重大课题,急需在教学中深入研究并加强实践。

一、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加强成语教学的意义

成语教学对对外汉语教学而言有独特的价值、重要的意义,具体通过三个方面来体现:一是对学生深入理解中国文化有利。很多成语都是中国文化、历史的产物,反映真实的历史事件、神话传说、著名人物故事以及寓言故事等,且保留古代汉语的语法、语义。汉语学习者要想正确使用汉语成语,就必须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其成语学习过程也就变成中国文化学习过程。所以加强成语教学对学生了解中国和自己国家的差异化风俗习惯、思维方式等是有利的,能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中国文化的同时促进中国文化在全世界的广泛传播。二是对增强学生表达能力有较大帮助。学生表达能力的强弱和其所掌握的词汇数量、质量息息相关,而在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也发现学生语言输入、语言输出均被词汇所影响,词汇对学生的日常表达与沟通交流意义重大。而成语十分有助于学生发展汉语阅读能力、提高汉语写作水平。学生误解成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是常见的现象,因为汉语学习者对中国文化缺乏深层次的了解,只能从字面理解部分成语的意思,难以掌握成语的真实含义。学生学习成语往往需要经历由易到难、逐渐积累且具有层次性、连续性的过程,教师加强成语教学就能促使学生了解中外风俗习惯、思维方式的差异,缩短学生文化休克期,帮助学生快速融入汉语学习环境,逐渐提高表达能力。三是对整体提高对外汉语教学水平有促进作用。世界各国纷纷兴起汉语热,对外汉语教学获得新的挑战和机遇,其中最主要的挑战就是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层次以及文化背景等存在差异。词汇教学作为组成对外汉语教学最复杂、最重要的部分,一直都是相对薄弱的环节,而作为词汇教学关键组成部分的成语教学对学生有强大吸引力,也是学生的学习难题,加强成语教学就成为对外汉语教师的重要任务,这对提高对外汉语整体教学水平至关重要。

二、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加强成语教学的措施

(一)重视深入分析成语语义

传统的对外汉语成语词本位教学方法导致学生分析语素的能力薄弱,于是语素法逐渐取代对外汉语教学中词本位在词汇教学领域的主要地位。一般的汉语词汇几乎都由常见的汉字组成,构词单位相当集中,有较强的构词能力。而在分析词语时,词义、语素义均很重要,深入理解并掌握语素义则对学生学习成语有重要的积极作用。例如,成语通常由单音节语素组成,部分古汉语成语则由多个语素构成,如“不刊之论”,其构成部分就有四个语素:不、刊、之、论,不的意思是不能,刊在古代指的是把刻错的字消除,所以不刊的意思是不能更改;之是一个助词,论则是指言辞。基于对该成语的四个语素的含义理解,可以获悉不刊之论就是指不可磨灭或不能更改的言论,形容言辞或文章无懈可击、精准得当。由此可见,理解成语的意思是以理解并掌握成语语素的意义为基础的,也就是词义的基础是语素义,只有在对外汉语成语教学中重视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语素义,才能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词义,掌握成语。

(二)历史文化背景追本溯源

在科技蓬勃发展时期,怎样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对外汉语成语教学的改革与发展一直是教师探索的问题。对外汉语教学并非只是语言教学,更是跨文化教学,成语不仅是汉语词汇的组成部分之一,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短小精悍的成语表达着中国很多的历史文化故事,这也是汉语学习者有浓厚成语学习兴趣的主要原因。针对部分历史来源悠久的、有典故的汉语成语,依托信息技术对历史文化背景追本溯源是最佳的教学措施之一。即对外汉语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或动画等形式,依托故事情节为学生讲解成语故事,充分调动学生视听能力,使其基于对故事情节的掌握,轻松理解成语的内涵。如此一来,学生在理解成语含义的同时还清楚知道其来龙去脉,潜移默化传播中国文化,达到双赢的效果。例如,针对成语叶公好龙,该故事是讲的春秋时期一个名叫叶公的人很喜欢龙,其家具、室内装饰等大多使用龙这一形象,梁柱、门窗等处也雕刻样式各异的龙,甚至把凿子、钩子做成龙的样子。上界天龙得知叶公好龙,就降临人间访问他,叶公发现窗口探进龙头,一条龙尾巴横在堂屋里,吓得魂不附体,顿时大呼救命而逃。该故事的讽刺意味很浓,比喻嘴上喜爱,其实内心并不喜爱。如果教师单纯地把该成语视为词汇进行教学,直接告诉学生其中蕴含的讽刺意味,可能难以达到实际效果,原因在于好的意思本来就是喜欢,但在该成语里却表示并不喜爱,加上欧洲人眼里的龙很凶残,不值得喜爱,学生无法接受“好龙”。此时教师就可把叶公好龙的故事制作成视听课件,让学生直观了解成语叶公好龙的来龙去脉,提高成语教学效果。又如,针对成语四面楚歌,理解四面相对容易,但楚歌是什么?还有完璧归赵这一成语,其中的赵是姓氏还是人名或是其他?这对于汉语学习者而言,只依赖教师的口头解释很难让学生完全透彻地理解成语,教学效果自然不佳。这就需要教师利用信息技术,采取影视教学方法辅助对外汉语成语教学。通过生动的、直观的视频影像,教师把学生成功引入成语故事还原场景之中,帮助学生把感性认识升华成理性认识,清楚了解成语四面楚歌之中的楚歌是指中国古代楚地的民歌,成语完璧归赵之中的赵是指中国古代的国家。原本分散的、孤立的成语一旦联系历史文化背景与故事,就能帮助学生把成语记忆变成事件记忆,有效巩固学生对汉语成语的理解和记忆。另外还包括刻舟求剑、狐假虎威、守株待兔以及东施效颦等成语,教师都可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制作相应的视频材料,促使学生在形象的情境里掌握成语,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

(三)科学应对成语语法偏误

从最常见的汉语四字成语来看,其结构主要包括主谓结构、偏正结构、并列结构、补充结构等类型,这些类型对于汉语学习者而言非常复杂,在学习时极易出现语法偏误,需要教师重视改革,引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即在成语教学中,教师要正视学生的语法偏误,进一步分析成语的语法结构,科学应对,优化教学效果。一是主谓结构。教师在讲解主谓结构的汉语成语时,应重点区分成分,搞清楚主是谁、谓是谁,主与谓存在支配关系,从而向学生清晰讲授逻辑关系,帮助学生理解。例如,主谓结构的蓬荜生辉、德才兼备等成语,蓬荜和德才是主,生辉和兼备是谓,前者表示因客人来到寒舍而使寒舍增添光辉,后者表示同时具备厉害的才能与优秀的品质。理清成语的主谓成分是对外汉语教师讲解主谓结构成语的关键教学措施。二是偏正结构。教师在讲解偏正结构的成语时,只需帮助学生明确中心词即可,这是表达成语的核心,学生自然能认识中心词修饰部分,能显著降低学习难度。例如,在遇到侃侃而谈、后起之秀等偏正结构的汉语成语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认识正是哪个、偏是哪个。动词谈是成语侃侃而谈的中心词,侃侃则是偏;名词秀则是成语后起之秀的中心部分,后起是偏,之是一个虚词,等同于“的”。三是并列结构。对于并列结构成语的讲解,教师先要让学生清楚并列成分是哪些,接着说明并列的顺序。例如,在遇到联合结构的成语起承转合、喜怒哀乐、抑扬顿挫等时,它们均是并列的四个语素,每一个语素一一对应,都强调整体意义,各个并列语素不存在主次之分。四是补充结构。讲清楚中心部分是什么、补充部分是什么,这对教师讲解补充结构成语尤为关键。每一个补充结构成语均有中心,教师要指出中心部分,并引导学生学会自己找准中心部分。例如,补充结构的绵延不绝、貌美如花等成语,中心部分就是绵延、貌美,把它讲清楚,学生自然就能了解剩下的部分就是补充说明。在成语教学中,教师还可尝试让学生自行判断成语究竟是哪一种结构,补充结构的成语要清楚掌握中心与补充部分分别是什么。绵延不绝指的就是一个连一个,未断开,不绝只是说明未断裂,补充说明绵延;貌美如花则是指像花朵一样美丽,如花只是对貌美程度的一种补充说明。五是其他结构。除了以上四种常见的汉语成语结构,还有的成语属于其他特殊结构。例如吞吞吐吐、勤勤恳恳——AABB结构,炯炯有神、欣欣向荣——AABC结构,兴致勃勃、文质彬彬——ABCC结构,防不胜防、数不胜数——ABCA结构,不了了之、自欺欺人——ABBC结构等等。对这些结构相对特殊的汉语成语,对外汉语教师在讲解时要让学生先了解成语结构,尽管它们看上去和常见成语存在差异,但语法构成跟一般的四字格成语是相似的。只要让学生明确这一点,他们在学习时就能深刻记忆特殊结构的成语,能基于形式理解完成意义理解,做简单的类比分析。还有部分成语因时间的推移难以分析其结构,教师遇到时可直接为学生讲解意义,学生只需记住语义。

三、结语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加强成语教学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成语的热情,还能帮助学生拓宽汉语知识面,开辟对外汉语教学的新天地,全面提升对外汉语教学水平。在实践中,对外汉语教师应致力于清除语言障碍,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学习成语的重要意义,并探索更多行之有效的成语教学措施,提高学生学习成语的效率,使其更好地掌握汉语成语知识。随着对外汉语教学的不断改革与发展,成语教学措施也将越来越完善。

参考文献

胡静2015《对外汉语教学中成语教学实践探究》,《开封教育学院学报》第4期。

孙玉婷,徐丹2016《对外汉语教学视角下的成语教学研究》第10期。

刘依锐,樊荣2015《从隐喻认知角度探讨对外汉语成语教学》《教育观察(上旬刊)》第6期。

成语中的名人故事范文5

近年来,中考古诗文考查材料,经历了由课内到课外,课内课外并重,到更青睐课外的过程。应该说,教材中所选的古诗文都是经典美文,是传统文化的精髓,是珍贵的文化遗产。完全不考或机械地考试,都不利于学生对古诗文的学习和掌握。如何解决这些矛盾'很显然,由课内向课外延伸。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便成为有效途径。2008年全国各地中考试卷中,课内与课外结合考查的比例已由2000年的2%增加到389%,2008年全国各地中考试题文言文课内外比较占到了45%以上的比例。其次,由单篇独段到多则比较阅读。近两年,许多地区采用课内外比较阅读的方式进行考查,也有的采用两则不同课文比较阅读进行考查。

二、考查角度由单向到多向,由一维到多维。

近几年来,各地中考古诗文的考查经历了分数由少到多,2008年四五个省市,如浙江省丽水市古诗文分值增加到25分;中考古诗文设题数量由少到多,考查点由单向到多向。文言文阅读除了通过字词解释、语句停顿,语句翻译、内容概括等考查学生掌握程度外,还注重从评价人物、探究写法、阐发感悟和启示等角度设题考查。古诗词赏析则由一题发展到两三题。由着重考查理解诗意,发展为分析形象、领略意境、探究主旨、品味字词、揣摩技巧等多角度赏析。具体表现为:

1、考点基本稳定。从近几年文言文所考查的知识点统计数据看,对实词意义的考查和文言语句的翻译(或说出文言句子的意思)考查是历年各地必考的内容;其次,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重要语句的背默”,比例为87.1%和83.2%;对文段大意(或层意,或观点)的概括和发表看法或评价,得到的启示,比例为78.4%和71.5%,文言文句读或朗读节奏的考查比例为30.1%。这些题是《语文课程标准》所要求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的具体化。在2009年中考中还将继续强化。

2、题型基本稳定。从统计数据看,文言文阅读题型主要有选择题、填充题、简答题、问答题和开放题,客观题的比例呈下降趋势。选择题大多考查“实、虚词的用法和意义”等对初中学生来说难度较大的知识点。当然,这种题型覆盖面比较大,能有效地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积累程度,对文言语句的把握,对文意、作者观点、写作特色的考查、开放性题型将会继续保持上升的势头。

3、题量和分值基本稳定且呈上升趋势。从统计数据看,78.6%的地方既考查了古诗文默写、古诗赏析和文言文,分值一般在12分以上;浙江省丽水市等四五个省市文言文分值这到了25分。2009年,各地对古诗文的考查,分值将会保持稳定并呈增长趋势。

2009应考策略:一、立足课内,注重积累。

1、做好文言实词积累。这是文言文复习最基本最重要的前提。收集散落在每篇课文中的生字词、通假字 ,对常用的实词要按照“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进行归类复习。

2、做好文言虚词积累。初中阶段应掌握常用文言虚词:“之”、“于”、“而”、“以”、“其”、“为”、“乃”等。要根据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结合课文中的例句归类整理,加强记忆。

3、做好文言成语积累。有相当部分成语出自古诗文。这些成语是文言文现象的缩影。复习时,可以结合文言句法现象复习。

古今意思差别大的词语,短兵相接:兵――古义:兵器;破涕为笑:涕――古义:泪;今义:鼻涕。走马观花:走――古义:跑;今义:行走。赴汤蹈火:汤一一古义:开水;今义:煮东西的汁水。

成语中的通假字。如:厉兵袜马,厉通砺,一暴十寒,暴通曝;拨乱反正,反通返。

虚词用法。如:“之”的用法。无稽之谈:助词,的。等闲视之:代词,它。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助词,无意义。“以”的用法。以貌取人:介词,凭。拭目以待:连词,而。自以为是:动词,认为。物以类聚:介词,按照。以理服人:介词,用。以辞害意:介词,因为。

文言固定结构。如:为我所用:为……所,表被动。其奈我何:奈……何,对……怎么样。不知所措:处置的办法。

4、做好文言句式积累。初中学生应着重掌握几种句式:判断句、省略旬、宾语前置旬、状语后置句。

5、做好文言名篇(段)的积累。《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优秀诗文。各地对古代优秀诗文背默的考查分值一般都在10分左右。不仅要求能够准确地背诵,在理解的基础上准确地默写。要特别强调不写错别字,做到连标点符号也要准确无误,此类题目失分的主要原因在于错别字丢分。

二、适当延伸,突出实践。

1、要注意选材的相关性。中考文言文考查取材课的前提,一是与课文内容上要相关联,写作上要相类似。这样的材料能较充分地体现阅读的延伸性,考查的结果才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成语中的名人故事范文6

一、潜能识字,课外阅读积累词汇

(1)结合生活识字。社会是本大书,生活有多广,学习语文天地就有多大。识字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可以从各种商标中识字,如娃哈哈、旺仔牛奶等。可以从各种路牌,单位门牌,广告牌中识字,还可以从看书、读报、看电视中识字。学生们有时动笔记一记,有时动手剪一剪,贴一贴,有时遇到不认识的字去猜一猜,查一查,问一问。他们 “识字库”里面的内容精彩纷呈,每隔一段时间开展识字交流会,使他们识字的兴趣更浓了。

(2)让生字开花。自从二年级学会了查字典以后,我就在学生预习时查字典给生字扩词。一方面熟练查字典,另一方面积累词汇。学生们有时说出的成语老师都未曾想到,对于好的成语,我会让他领着大家读,这样学生收集成语的兴趣更浓了。利用这个作业,学生课外阅读了字典这个无声的老师,也大大增加了孩子们的词汇量。

二、自主阅读,课外阅读汇聚“活水”

一个人深厚的知识底蕴是从哪里来的呢?是读书。丰富的阅读,积淀了他们广博的学识。“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让读书成为学生生命一部分,让他们心灵与书本对话,沉浸在读书的乐趣中。

(1)多方举措,引发“我要读书”的内因。①名言故事启内因。“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等名言领着学生读,讲解其中的含义,并要求学生铭记在心。让学生收集关于读书的成语,如牛角挂书、凿壁借光、悬梁刺股等。学生从收集来的成语中明白古代的文人墨客十年寒窗苦。利用晨会读古今中外名人读书的故事,在学生的心田里埋下我要读书的种子,激起读书欲望。②语文课堂激兴趣。知识百分之七十得之于课外阅读,语文课本无非是个例子,老师要把学生阅读兴趣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如学完《狐狸和乌鸦》后,引导学生读《伊索寓言》。③班级图书齐奉献。环境造就人,为了在班级创设一种浓厚的“书香”氛围,我动员学生从家中带来自己喜爱的书充实班级图书角,看到图书角有那么多有趣的图书,他们都寻找机会读书,形成课外阅读的内驱力。

(2)多处采撷,滋养学生们的心田。①每日必背,让学生童年充满诗情。孩子的天性是诗人,他们的心与诗最近,所以课外阅读从读古诗、童谣开始。一年级时学生就背诵了近百首古诗和《千字文》《百家姓》,二年级上学期背《三字经》,下学期背《启蒙巧对》。班级也开展学唱“古诗文歌曲”活动,“古诗诵读”比赛,在浓浓的诗歌氛围中,感受古诗魅力,也常下载一些优美的童谣,让学生们有感情地诵读背诵,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腹有诗书气自华”。学生课外也写起稚气的童谣。②每日必读,采得百花酿成蜜。学好语文,不是增加作业,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是阅读增强了学生的理解能力,提高了他们的素养。所以,我让他们与书籍为友。每学期,我们都有必读书目和推荐书目,班级规定学生每天中午一进教室就静静地读课外书,每晚至少读三十分钟的课外书。我还要求学生每天阅读时能摘抄一个好词和一个好句。每天把摘抄的一个好词和好句背给家长听。学生如一只只勤劳的小蜜蜂在万紫千红的花园里采蜜,只有“采得百花”,才能“酿成蜜”。学生们每读完一本书,就在读书笔记第一页“百花园”画一朵喜欢的花,在花上写下书的名字。一个学期下来,小朋友的“百花园”里百花盛开。③亲子阅读,徜徉书海情意浓。家长会上,我多次向家长说明阅读的重要,建议家长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读书氛围,舍得给孩子买书,勤于为孩子借书,乐于陪孩子读书。每天睡前二十分钟,是亲子共读的时间,鼓励家长大声读给孩子听。亲子共读是快乐的,没有压力的。让温馨充满心灵,让书香弥漫家园。

(3)评价激励,课外阅读显生机。只有尽量为学生提供展示阅读成果的舞台,才能更好地鼓励学生多读书。我经常把综合实践课作为平台开展一些语文阅读活动。一“讲”,让学生们尽情讲述读书所得。如“童话故事会”“新闻裤裤袋”“好书我来报”“识字交流会”等,对于低段的孩子来说,可能只有一、两句话,但这足以说明他已关注生活,关注身边的书籍了。二“展”,即在班级的墙报栏展示学生们优秀的读书笔记本,手抄报等。三“评”,活动中评出“故事大王”“朗读之星”,每月评出“班级十佳阅读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