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专业教学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护理专业教学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护理专业教学论文范文1

分析近年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相关考点,得出本门课程在从业中所应掌握的知识点和能力点,再结合行业标准,围绕职业岗位所需知识和能力进行课程教学设计。

2课程教学围绕核心,从“五个面”与岗位工作相结合

2.1课程目标设置

护理学基础课程目标设置贴近护理岗位需要,按岗位标准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现代护理学基本理论知识及最新进展,掌握护理基本技能,了解临床新技术、新方法的运用,具备从事基础护理的能力,为学习临床护理课程和从事护理相关工作奠定基础。

2.2教学内容构建

教学内容与岗位工作内容相对接。教学内容构建紧扣课程目标,按岗位工作任务组织教学,在内容选择上体现实用、能用、够用、贴近岗位的特点。课程教学不是机械的“教教材”,应按实际的岗位工作任务,通过增、融、改、组等方式重构教材内容,优化知识结构,使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能够满足实践教学和未来从事岗位工作的需要,符合人才培养目标[2]。2.2.1临床新技术和经验介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临床上运用了许多新技术、新方法,教师需通过临床调研、阅读相关资料、外出进修学习等方式获取新信息,并将之融入教学中。如近5年在我国迅速发展的PORT(静脉输液港)技术,该项技术对于需长期静脉用药的病人来说具有避免反复穿刺和减少药物外渗的优点,能提高病人生活质量,是一项正在推广的新技术。将此内容融入教学中,不仅能开阔学生视野,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的兴趣,提高学生今后工作岗位的适应性。此外,在各项护理操作中,都会积累一些临床经验,传授给学生可减少由于反复操作或操作失误给病人带来的不适和痛苦。如教材上插胃管的方法是在胃管插入到咽喉部时,嘱清醒病人做吞咽动作。而在临床上如病人病情许可,可在插胃管前1分钟,给病人口含VC片。由于酸的刺激作用可促进唾液腺的唾液分泌,通过病人的主动吞咽动作能使胃管较顺利地通过咽喉部插入食道进入胃内。临床上为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有些方法值得借鉴:如针对贫血、消瘦、恶液质病人,扎止血带后,让病人握拳、松拳20次,使静脉充盈[3],这样可有效提高穿刺成功率。2.2.2实践操作释义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基本工具,具有指导作用,但教材中部分操作的描述模糊且缺乏细节,需要教师通过操作演示进行释义。如做皮试时教材中描述为左手绷紧局部皮肤,右手持注射器,食指固定针栓,针头斜面向上,与皮肤呈5°刺入皮内;静脉输液完毕拔针时,用干棉签或小纱布轻压在穿刺点上方,快速拔针后按压片刻至无出血[4]。在该项内容讲授时,笔者对学生疑惑之处边讲解边用操作进行释义。例如如何绷紧注射部位皮肤,有的学生横向绷紧皮肤,有的学生纵向绷紧皮肤,通过实践,强调将皮肤横、纵向绷紧最有利于进针;而在输液完毕拔针时,按压部位为皮肤针眼及上方2cm处(不仅按压了皮肤穿刺点,而且按压了血管壁上的穿刺点),按压时间≥5min,能有效减少皮下淤血的发生[5]。通过教师释义、学生实践,进一步细化和明确操作手法,达到与临床工作的接轨。2.2.3及时将行业颁布的新标准、新规范反映在教学内容中2.2.4学校与医院合作开发校本教材按岗位工作任务构建教学内容,促进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提高,为将来从事护理岗位工作做好知识和技能准备。

2.3教学实施方式

根据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通过学校与医院的合作,共同承担教学任务,将教学过程与岗位实际工作过程相结合,以校内仿真实训室和校外真实工作环境为教学场所,以项目化教学为主体(项目都是护理专业学生今后所要从事的工作事项),以“教、学、做一体化”为途径,让学生在完成项目实操过程中,学习与掌握整个工作过程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6],缩短学生的岗位适应期。自2012年起,我们对护理专业学生的临床实习进行项目化管理,即改变以往实习手册中对各科室有总体要求而无具体和量化指标的现象,按各临床学科实际工作任务将实习内容项目化(如学生在外科临床实习时被要求掌握术前病人常规护理、胃肠减压法、T形管引流法等项目操作),临床带教教师按项目进行带教,学生按项目进行学习,双方目的明确,学生实习成绩按项目完成情况评分,具有客观性。

2.4职业防护教育

由于护理工作的特殊性,学生在实习和临床工作中将面临多种职业危害。对我校2004级高护1、2、9班及中职班学生的调查发现:在实习期间被锐器刺伤(主要是针头)的人数占87.5%;刺伤后未进行规范处理的占93.7%(护生一般处理为碘酊+乙醇消毒或碘伏消毒);刺伤后未进行任何处理的占1.1%;在配制化疗药物时,无配套防护的占50.0%;为污染伤口换药时防护不规范的占35.7%。现阶段我国护理教育体系尚未开设系统的职业防护课程[7],自2009年起,我们结合护理学基础中的各项护理操作,加入职业性防护知识,加强学生职业防护意识教育,减少学生今后的职业暴露,保障学生职业安全。如在学习各种注射技术时,传授锐器伤防护:在用手掰安瓿时应垫纱布;注射器用后不可将针头套回针帽,污染的针头向下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内,手不可接触针头,不取下针头,减少被锐器刺伤的机会。在学习配药技术时,传授配制化疗药物的防护知识。结合操作传授防护知识和技能,能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为其在今后工作岗位中自觉运用职业防护措施并形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打下基础[8]。

2.5行为举止训练

护理工作是为人群健康服务的工作,需要具备较高人文素养。护士在为病人进行护理过程中,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病人的身心健康。护士除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技能外,还要有训练有素的行为举止和良好的人文关怀品质。在工作中,一句亲切的问候、一个搀扶的动作都体现出护士对病人的关爱之情。结合护理学基础实操训练,将护理职业礼仪要求与之有机融合,不仅要求学生按护理程序完成操作,还要注意自己的仪表姿态、言谈举止,学会与病人交流,体现人文关怀,体现自身良好职业素质,避免操作时只顾“埋头苦干”,忽略病人的身心需要和感受。操作与行为举止的综合训练,不仅让学生体验到岗位工作的具体要求,同时也为塑造良好的职业形象打下基础。

3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相接轨

护理专业教学论文范文2

[关键词]教学艺术;能力培养;教学目标

1确立教学理念,明确培养目标

“计划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应首先考虑的问题或者说应确立的教学理念。众所周知:21世纪的人才竞争,是综合素质的竞争,能力的较量,而非秀才式的纸上谈兵。因此,教育部在护理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提出:21世纪的护理人才培养“应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理念,并确定中职护理专业培养目标―培养面向医疗卫生保健行业一线的初、中级实用型护理人才。在明确了我们的教育理念和培养目标后,如何在教学活动中贯穿这个理念,达到培养目标,笔者认为中职护理教育主要培养学生“一种观念,三种素质,八种能力”。一种观念,即指导学生建立为人的健康服务的整体观念;三种素质,即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素质;八种能力,即良好的人际沟通与交往能力,体现人文关怀与实施身心整体护理能力,对常见疾病病情变化和常用药物疗效、心理反应的观察能力,对急、危重症患者的初步应急处理和配合抢救能力,规范熟练的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的基本操作能力,基本的计算机操作和英语会话能力,运用保健知识进行健康教育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意识和创新能力[1]。而这一观念、三素质、八能力的培养体现在每节课教学和每项操作中。如在青霉素药物过敏试验法这节课(这项操作中)既要让学生对青霉素过敏反应发生机制、预防措施、过敏反应临床表现及过敏性休克的抢救措施等有关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又要遵守操作规范,具有对患者高度负责的思想品德素质,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对万一发生过敏性休克患者能干练果断、有条不紊配合抢救的心理素质。在能力方面,仅此一项操作即可现出学生的五种能力;询问“三史”的沟通交流能力;准确配制皮试液及皮内注射的操作能力;正确判断皮试结果的分析观察能力;遇到过敏性休克时的应急处理能力和配合抢救能力;皮试结果阳性时给患者讲解预防再次出现过敏反应措施的健康教育能力。因此教师上完每节课后,在作课后评论时,不仅要反思本节课内容中的知识点是否向学生交待清楚,同时还要评价本节课,学生应具备的素质、能力是否已达到。

2备课

艺术教师备课的一般步骤为: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和制定课堂教学方案。

2.1合理制定课堂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师生通过教与学的活动,所需要实现的学生行为的变化,它涉及认识、技能、情感、态度、品德等各方面,这种行为变化以教学完成时学生应达到的学习水平为标准。确定教学目标便于教师有效地调整和控制教学过程,便于测定和评价教学效果。但是教学目标的确定要适度,目标过高,学生“吃不了”,容易产生畏难消极情绪;目标过低,学生“吃不饱”也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降低教学效果。目标的适度,就是要使知识的难度恰好落脚在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潜在接受能力上,让学生在教学中有种“跳一跳摘到果子”的满足感,从而不断开发新的最近发展区,促进发展[2]。具体而言,在制定教学目标时需要考虑以下三点:教学大纲的要求,教学大纲是各科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其中规定着学科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一定要体现大纲的要求,保持与大纲规定的一致性;目标的制定还要考虑学生的初始能力,只有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才能使目标的广度和深度符合学生的实际;教材内容的特点,既要体现教材内容的知识点,又要防止“节外生枝”超出教材内容的范围。

2.2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方案

课堂教学目标确定后,教师就要寻求达到课堂教学目标的教学手段和途径,也就是制定课堂教学方案。教师拟定课堂教学方案时,应着重考虑学生的学情(即备学生),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备教材),教学方法的选择(备方法)。备学生:中专护生招收的为初中毕业生,年龄只有15岁~16岁,他们求知欲强,但由于文化教育课知识基础较薄,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差,自学能力有限,不能将各科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因此,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时,要把握教材,以书本知识为主,尽量少增加和补充内容,让学生将书本知识弄通弄懂就行。同时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多选择直观性强的挂历图、模型、标本、幻灯、多媒体课件,把抽象的理论变成直观的图形,多使用演示法、实验法、参观法等,这样通过精心设计教学方案,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

3选择教学方法

在精心设计好教学方案后,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这就需要有一套教学方法。

3.1精心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讲注射法时,我们一开始不是讲注射法这项操作对将来从事护理工作多么重要,而是设置这样一个情景:假如今年寒假期间,同学们回到家乡农村,你的邻居家有个小孩突然感冒发热,体温高达39℃,此时怕出现高热惊厥,邻居家有安痛定、柴胡退热药,知道你在卫生学校上学,希望你能帮忙给孩子把这一针打上,而你这位未来的白衣天使会做出何种反应?能否回答:对不起,我还没实习,等我将来实习完再给孩子打针,行吗?来得及吗?这样通过情景设计,即使学生认识到注射法是临床常用一项操作,同时又激发她们有种紧迫感、使命感,深刻体会白衣天使的神圣与伟大,于是她们的学习兴趣便油然而生。

3.2注重实验,培养学习的动手能力

“医生的嘴、护士的腿”,医生开医嘱,护士去执行,护士在临床大量的工作是进行技术操作。因此,护理教师必须注重实验课教学,培养学习的动手能力。在上实验课时,教师对操作项目除课前进行规范完整的演示外,练习中还要不厌其烦,手把手教会每一个动作,对一些高难度动作,还要进行分步骤示教。如在安瓿瓶抽药法,教师先让学生一人准备一个注射器、一个安瓿瓶,然后带着学生从核对一弹一居一消一折,这样一步一步跟着老师模仿练习,才能正确掌握。当实验课结束时,教师在测评反馈时,学习回示是测评矫正巩固课堂效果是很有效的方法。通过回示,使师生双方即知道哪些已掌握,同时又可发现学生中存在哪些问题,教师及时指出问题,给予纠正,比单纯由教师来总结重点掌握哪几步有效的多。

3.3多做临床见习,巩固课堂效果

医学及护理归根到底是一门实践性科学,因此,一定的临床见习和实习是巩固课堂效果,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必要途径。2004年冬天给高护1、2班上精神科护理时,由于精神科疾病许多概念本身就比较抽象,再加上学生年龄小,人生阅历浅,她们对精神受刺激等很难深刻体会,这样在讲完常见精神病如精神分裂症、躁狂症、抑郁症等,我带学生去精神病医院参观,去了以后,学生亲眼看到一位因失恋而患躁狂症患者,一会儿唱歌,一会儿演倒立,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使她们对躁狂症的“三高”(情感高涨、思维奔逸、精神运动性兴奋)理解透彻、记忆深刻,激发了学生对精神患者的同情,坚定了她们从事白衣天使这一神圣职业的信心。一位同学这样写到:“我要用我的爱心和知识抚平他们那颗受创伤的心灵,使他们早日回归家庭、回归社会,和我们一样,成为社会有用之人”。

3.4注意比较,总结特点,帮助学生记忆

医学知识纷繁复杂,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把握重点,准确迅速掌握知识,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注意运用比较教学法,总结特点,帮助学生记忆,如在讲皮内、皮下、肌肉、静脉注射后,教师通过列表比较四种注射法在目的、进针深度、进针角度、吸收速度、用物准备等方面不同,总结出每种注射特点,帮助学习记忆。另外可把一些复杂的操作项目,编成口诀帮助学生记忆。如穿脱隔离衣,步骤较多,学生容易忘,教师可归为穿脱口决,促进记忆。

3.5注意身教,塑造良好的角色形象

在学生心目中,护理教师就是标准的护士形象,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都会被学生视为模仿对象。因此,护理教师无论在仪容仪表,还是在言谈举止方面都要扮演好双重角色,即良好的教师形象和标准的白衣天使形象,从而影响学习,带动学生,使学生早日成长为社会期望的白衣天使形象。总之,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宏观把握教学理念、培养目标,构筑好人才培养的框架,又要通过每节课教学,精心添砖加瓦,打好楼房的基础,这样才能使我们的产品立于市场竞争中的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护理专业教学论文范文3

1资料与方法

护理专业平行班级两个班分别采取传统教学法与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并对教学效果进行分析。教学满意度问卷调查结果和学生考试成绩结果如下,采用传统教学法教学班61人,满意度为70%,学期考试平均成绩为72.5分;采用案例教学法教学班59人,满意度为95%,学期考试平均成绩为88.4分。

2结果与分析

传统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不论在问卷调查满意度上还是学生学期考试成绩上均存在显著差异。显示案例教学法在提高人际沟通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上具有积极的意义。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2.1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特点选择不同案例

案例的选择应充分考虑教学对象的接受能力,授课教师设计教学案例时应遵循由易而难、由浅入深的教学原则,根据教学内容先设计简单的典型的案例,在学生掌握、熟悉基本知识的前提下,案例内容可适当增加难度,从而既巩固了学生已学的知识,又可提高学生分析能力、判断能力。

2.2根据教学目标选择典型案例

案例选择与设计是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由案例提出的各个问题之间要注意联系性和可行性,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合理安排。案例的选择应注意内容要典型具有启发性,应当简洁具有针对性。首先,教师要领悟教学要求,精心设计教学方案,选择的案例内容要具体,切合实际,在教学过程中案例选择不同,教学效果可大相径庭。其次,运用案例的时机要恰当,整门课程中所需案例要循序渐进,掌握层次的原则,并设置相应问题供讨论,以加深理解,强化记忆。

2.3加强师生互动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分析案例、发现问题、探索解决方法的执行者,教师是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加强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指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鼓励学生对有疑问的问题进行激烈的辩论、解答并适当点评,帮助学生总结、梳理并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实现由“学会”向“会学”的转变。

2.4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护理专业教学论文范文4

在临床实习中,护理实习生需要直接为患者提供护理,因此各教学医院相对于学校来说,对于患者安全及医疗风险等问题更为重视。教学医院通常对于刚进入临床的实习生进行集中培训,并在实习过程中则多以讲座的形式予以强化。相关文献表明,近年来教学医院针对护理实习生的安全教育更侧重于教学方法的变革,如刘义兰等[9]和张希春等[10]应用PBL教学法对护理实习生进行培训,结果表明有助于学生对于患者安全知识的掌握及综合能力的提高;周永琴[11]则将安全教育直接融入护理技术操作教学中改善了教学效果;而闻彩芬[12]则通过构建患者安全文化主题提高了实习生的患者安全意识。各研究的培训内容均自行设定,多涉及患者安全的相关概念及其影响因素、不良事件报告、医疗风险评估等主题。此外,培训教育次数或课时安排以3~4次(1~2学时/次)为主,而部分文献则未明确交待。培训效果多以问卷评价为主,其中岳晓艳[13]亦进行了远期评价,表明试验组学生的护理行为规范化调查满意率、差错事故发生率等指标优于对照组。教学医院的护理实习生患者安全培训教育相对较多且紧贴临床,已有研究既证明了患者安全教育的有效性,同时也为我国系统规范的患者安全教育提供了参考。

2我国护理专业学生患者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1护理院校的患者安全教育薄弱

目前我国护理专业学生的患者安全教育尚以实习阶段的医院培训为主,护理院校更多注重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而对于临床思维意识及风险防范能力等综合能力的训练则相对薄弱。此外,由于部分学院教师长期脱离临床等原因,致使护理专职教师及学生对护理安全的重视程度均不是很高[14]。虽然已有部分院校尝试以选修课[6-7]或专题讲座形式实施培训,但在培训内容、课时安排、师资选择及考核评价等方面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相关研究也较为匮乏。对比国外,2006年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就将患者安全教育整合到医学本科教育课程中[15],在全球迈出了针对医学生患者安全教育的第一步。2007年6月份美国护理质量和安全教育机构(TheQualityandSafetyEducationforNurses,QSEN)提出的“护理人员品质与安全教育计划”项目的二期研究在美国15所护理院校发起[16],该项目围绕“以患者为中心的照护、团队工作与合作、实证实务、品质改善、安全以及资讯”6项核心能力组织开展了护理质量与患者安全的知识、技能及态度(knowledge,skills,andat-titudes,KSAs)教学课程。此外,国外医学院校及相关学者已经开展了诸多的患者安全培训教育研究[17-18]。由此可见,我国对于护理专业学生的患者安全教育总体上与国外存在较大差距。加强在校生的患者安全教育是提高患者安全的关键,因此护理院校应强调患者安全教育的重要性,提倡在专业课授课过程中融入“患者安全”理念,并鼓励教师积极开设与“患者安全”相关的选修课程或辅修课程。2012年7月18日,为响应WHO的全球患者安全教育活动,我国卫生部举行了《患者安全课程指南》的中文版仪式,并将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培训和推广[19]。该指南第一部分为培训者指南,第二部分为11个教程指南课题,其为我国护理专业学生的患者安全培训教育提供了良好契机。对于专职教师的患者安全知识的薄弱问题,可结合该指南的第一部分开展针对教师的患者安全知识及技能培训,并增加专职教师临床进修机会,以培养其患者安全意识,使其了解临床中常见的患者安全问题和典型的不良事件及其应对处理,为患者安全培训教育奠定基础。此外,教育管理机构也应该鼓励临床及医学院校教师积极开展关于医学生的患者安全教育的研究,如课程设置、组织实施及考核评价等方面。

2.2护理专业学生的患者安全教育不够系统

当前国内护理教育大体呈现为“三段式”模式:基础学习—临床见习—临床实习,学生在学校的基础学习中得到的患者安全教育相对较少,其安全知识的学习及相关能力的培养更多来自医院,而医院培训则常以实习前的统一培训和实习时专题讲座形式进行,整体缺乏衔接统一,未并体现其系统性。此外,现有文献表明医院及学校的患者安全培训教育者相对孤立,彼此之间的借鉴沟通欠佳。学校及医院作为培养学生的基本单位,在患者安全培训教育问题上应当相互合作、共同学习,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安全知识的掌握及其行为的培养。低年级学生在学校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教师可将患者安全理念及知识融入课堂,使其了解威胁患者安全的因素,初步培养学生的患者安全意识。而高年级学生有了较为全面的知识和操作技能,实施培训时应注意结合临床实际进行运用,可聘请经验丰富的临床教师通过临床案例或情境模拟等形式讲解常见不良事件及其应对。进入临床实习后,带教教师在临床经验及典型案例的基础上,还应注意其培训内容的系统性,应结合最新的患者安全教育进展进行讲解。此外,也应该可借鉴“请进来,走出去”的教学理念,邀请伦理专家、心理学甚至是工程学领域的专家组织开展患者安全讲座[8],通过多专业团队参与培训,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安全、风险、防范及应对等问题。

2.3培训教育内容及形式相对单一

护理专业教学论文范文5

关键词 言语行为理论 跨文化交际 医护专业学生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3.016

On the Speech Act Theory and Cultivation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of the Higher Vocational Medical Students

ZHU Liping, HOU Xiaojing

(Basic Department of Taizhou Polytechnic College, Taizhou, Jiangsu 225300)

Abstract Speech act theory is an important research field in pragmatics, and has a positive significance in cross culture communication. This paper attempts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peech act theory and the training of medical students' ability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discuss how to improv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of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cultivat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awareness, medical professional students' pragmatic competence and the application of speech act theory.

Key words speech act theory; cross-culture communication; medical students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及医学事业的发展,世界范围内的医学跨文化交际活动日益频繁,医患之间的跨文化沟通也日渐增多。良好的医学环境下的跨文化交际活动有利于建立我国医学卫生事业的良好国际形象。言语行为理论是跨文化言语交际的重要哲学基础,对跨文化交际活动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本文将简单论述言语行为理论的产生及发展轨迹,研究言语行为理论及跨文化交际之间的重大影响,并从培养医护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语用能力及对言语行为理论的应用三方面讨论言语行为理论对高职医护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启发。

1 言语行为理论综述

言语行为是语用学的重要课题,它为语言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哲学理论基础。当人们在使用语言进行交际时,交际双方能正确理解说话者言语行为的深层含义对确保交际活动的顺利进行具有关键意义,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交际双方的文化差异,更能正确地掌握言语行为尤为重要。

言语行为理论的形成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先后经历了从1923年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M.Malinowsk)提出“言语行为”(verbal behavior),到1957年英国哲学家奥斯丁(J.L.Austin)明确提出言语行为理论,认为人们在“以言行事”,后来又提出“言语行为三分说”,即言内行为(the locutionary act)、言外行为(the illocutionary act)和言后行为(the perlocutionary act)。在这三个行为中,言外行为一直是学者们长期以来研究的重点,在这个研究焦点中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言外之力”。奥斯丁认为,在特定的语境中,人们的交际话语具有一定的言外之力,如承诺、命令等。后又把言外行为分为判定、裁定、承诺、阐述、行为这五类。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奥斯丁的门生美国哲学家塞尔批判继承又发展了言语行为理论,也认为实施言语行为的同时就是做出陈述,发出命令,提出问题,做出承诺等,后又进一步提出“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可以理解为“通过施行了一个言外行为间接地施行了另一个言外行为”。此理论研究的是听话者如何从说话者的言语“字面意思”推断出其间接表达的“言外之力”。

2 言语行为理论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交际行为受制于不同的社会规范,语言使用规则亦不同。同样的一句话对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可推测出不同的言外之力,因此难免会导致许多语用失误现象。所以我们在进行跨文化交际中,应在言语行为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对方文化背景下语言规约来理解对方语言的正确意图。最典型的例子比如“你吃饭了吗?”(Haven you eaten yet?)在中国人理解为寒暄语,功能正如英语中的“Hello”,可西方人却很有可能理解为“你想请我吃饭吗?”再如中国人说的“去哪儿呀?”亦是熟人之间打招呼,而西方人则认为是你在打探他的隐私。这样的话,交际就会陷入尴尬境地。

将言语行为理论运用于跨文化交际有利于促进交际双方对言外之力的理解和把握,从而掌握对方交际意图,实现交际目的,也可以通过了解言语行为理论去选择恰当的符合语用规则的言语形式,从而避免上例中“你去哪儿?”这样的交际僵局。

言语行为理论可以说是贯穿于跨文化言语交际的全过程,不仅具有言语本体意义,还具有交际意义,可以在交际双方之间建立起特定的人际关系。所以,正确认识言语行为理论和跨文化交际之间的紧密关联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3 言语行为理论对高职医护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启发

言语行为理论指导我们言语交际的语境同时受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的制约。在教学过程中,要将培养学生理解和表达话语的真实意义作为教学的重点,培养学生把握在不同情境下的说话人的言外之意。要切实做到这一点,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3.1 培养高职医护专业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交际的发生离不开特定的语境。医护交际的特定语境就是医学环境,交际双方可以是医护人员之间,也可以是医患之间,它包括了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医学伦理背景、交际双方身份背景、语言发生的情景背景等多方面因素。在跨文化交际中,只有交际双方对对方的文化背景有一定的了解,交际双方才能够正确地把握言语的言内之意和言外之意,交际活动才能顺利进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因利用课内课外多种教学方式,多种教学途径来向学生灌输交际双方不同的医学伦理知识,社会文化知识,引导学生重视语言交际的背景和情境。

3.2 培养高职医护学生的语用能力

由于受我国外语多年的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将外语作为一种知识来学,课堂教学偏重词汇和语法,学生只是机械化操练,这样造成的后果就是学生虽然学习外语多年,但耳不能听,口不能说,交际频频失误,常受母语的负迁移影响。这主要是因为除了学生欠缺跨文化意识外,学生不熟悉外语的语用功能,在平时学习中也缺乏在真实语境中的听说训练。因此,在对医护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培养的过程中应尽可能提供给学生真实或仿真的跨文化医学交际语境,让学生在这样的语境中多听多说,教师不断对学生予以指导纠正,从而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同时,教师还应该重视语音语调教学,注意不同的语音语调表达出的不同感情、情绪、态度和言外之意。

3.3 言语行为理论的应用

在学生对外语的听、说、读、写、译各能力的培养训练中,教师应渗透言语行为理论对其的影响。比如在对学生进行表达能力训练时,教师可设计一个交际任务,如用言语行为达到让患者脱去外套做体检的目的时,学生可能会给出各种说法, 如“Take off your coat!”“Take off your coat, please!”“Would you like to take off your coat?”等句式。教师应对“请求”的言语行为进行对比分析,指出影响说话人对请求策略进行选择时,受社会权力(social power)、社会距离(social distance)和行为的难易程度(rank of imposition)的影响。

4 结语

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交际双方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对交际对方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交际中所使用语言的社会文化规约是否了解是正确理解言语行为的关键。交际双方只有具备充足的语境知识,才可以对言语背后所隐藏的“言外之力”进行正确的推理。所以本文首先在理论上简单陈述了言语行为理论从提出到发展成熟的过程,进而进一步分析言语行为理论和跨文化交际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及言语行为理论对跨文化交际的指导意义,最后结合高职医护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特点,总结出对医护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教学的启示,希望广大师生能重视言语行为理论对医护学生跨文化交际学习的重大影响,并在课堂上结合理论学习和实践,从而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

江苏省教育厅2013年度 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指导项目《社会语言学视域下的医患会话及医类学生职业语言能力的培养》,项目编号:2013SDJ740033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2014年度职业教育课题《高职高专院校医护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阶段论文

参考文献

[1] 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81.

[2] 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3] 奥斯丁.如何以言行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哈佛大学出版社,1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