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贸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世界经济贸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世界经济贸易

世界经济贸易范文1

2006年世界经济发展概况 2006年,世界GDP增长了3.7%,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欧洲经济的恢复,其增速高于2006年初的预期。另外,出口的快速增长拉动了美国经济增长,日本内需尽管没有大的改善,其经济增速也有所提高,中国和印度经济继续高速增长,最不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也连续三年超过6%。 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增强了投资者的信心:美国、欧盟和日本政府财政赤字的减少和通货膨胀压力得到缓解;世界流动性提高和较低的实际利率使世界股票市场价格回升;新兴国家股市比发达国家增长更快,其债券与美国政府债券的利息收益差距也在迅速缩小。

投资利好还表现在全球FDI的迅速增长方面,已接近历史最高水平。联合国贸发会的报告表明,由于并购活动的增加和股价上涨,2006年全球FDI流动增长了1/3,达1.23万亿美元。 世界流动性提高的另一个表现是全球外汇储备的增加和许多发展中国家提前偿还外债,2006年所有发展中地区的负债水平(未偿付债务占GDP的比率)均有所下降,债务负担沉重的贫穷国家的负债水平已经降至五年前的一半。 受美国经常项目赤字重新调整的影响,美元的实际有效汇率继续小幅贬值。由于经常项目的顺差大,韩国和新加坡货币的实际有效汇率大幅度升值,中国人民币小幅升值,而日元则继续贬值。 世界流动性提高以及燃料价格和名义利率的上升,目前尚未引起通货膨胀率的提高。发达国家的消费价格上升了2%-3%,发展中国家上升了约5%。发达和发展中地区的消费价格通货膨胀在2005年和2006年期间并没有加速,但在供给缺乏弹性的部门存在通货膨胀的压力。

2006年世界货物贸易发展情况 2006年,按名义价格计算的世界货物出口额增长了15.4%,达11.76万亿美元。按不变价格计算的世界货物出口额增长了8%,比2005年提高了1.5个百分点,而且高于1996年-2006年的平均水平。

2006年货物贸易的发展对发展中国家非常有利。发展中国家按名义价格计算的货物出口额增长了20%,达4.27万亿美元,在世界货物出口中的比重提高到36%,为历史最高水平;进口额增长了17%,在世界货物进口中的比重提高到31%,为近二三十年的最高水平。在过去6年间,最不发达国家的货物出口额增长快于发展中国家的总体水平,2006年增长了30%,达1080亿美元,占世界货物出口额的0.9%,是1980年以来的最高水平;货物进口额增长了17%,远低于货物出口额的增速,但最不发达国家整体首次出现贸易顺差。

价格上涨、中国和印度的贸易发展对世界货物贸易影响显著。 2006年世界货物出口额受价格上涨影响十分明显,其中40%的增长可以归因于价格上涨。不同部门价格变化差异很大,根据IMF商品价格指数,世界 矿石和非铁金属的出口价格上涨了56%,燃料出口价格上涨了20%,食品与农业原料出口价格上涨了10%,制成品出口价格涨幅不超过3%。

制成品价格涨幅连续3年小于初级产品,主要由于占世界制成品出口额1/6以上的电子产品价格不断下降。 由于贸易条件的变化有利于燃料和其他矿产品出口国,燃料和其他矿产品占出口比重最大的四个地区——中东(2005年占70%)、非洲(65%)、独联体(60%)和中南美洲(37%)按名义价格计算的出口额增长很快,由于2006年燃料价格涨幅小于2005年,这些地区的出口额增幅小于2005年。受对燃料和金属等商品需求下降的影响,这些地区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出口额增长不大(约2%),但其进口增速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其中独联体的进口增幅最大,约20%;中南美洲的进出口增长均放慢,委内瑞拉的出口下降明显,巴西的出口增长不到4%;非洲与中东的出口增长几乎停滞,进口增速尽管也在下降,但仍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从主要的货物出口国和进口国看,在货物出口排名前30位的国家中,8个增长最快的国家(2006年出口额增长超过20%)有5个是石油输出国,1个金属出口国(智利),再就是中国和印度;出口额增长较慢的国家(2006年出口额增长不到10%)包括日本(9%)、法国(6%)、西班牙(7%)和爱尔兰(3%),这些国家的进口增长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货物出口排名前10位的国家同时也是进口排名前10位的国家,尽管其贸易增长差异很大,但除了英国的进口超过了日本以外,其他国家的位次与上年相同。

2006年世界服务贸易的发展 2006年,按名义价格计算的世界服务贸易出口额增长了约11%,与2005年增速相同,达2.71万亿美元,服务出口增速已连续四年低于货物贸易。 在服务贸易中,运输、旅游和其他商业服务是最重要的三个部门。2006年按名义价格计算的出口额增长了13%,运输服务和旅游服务的出口额分别增长了9%和7%。1990年代,运输服务比旅游服务发展慢,从2000年以来,情况发生逆转。

除了北美以外,其他所有出口地区的旅游服务均发展较慢。 从服务贸易的地区结构看,欧洲与北美的进出口增长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005年也是如此)。在欧盟内部,成员间服务贸易的发展差异很大:法国和芬兰的服务出口额在下降,卢森堡和波兰的服务出口额则增长了1/4以上。独联体服务进出口额增长了约20%,在所有地区中增长最快。 亚洲的服务出口增长连续三年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也高于该地区的服务进口增长,因而减少了该地区服务贸易的逆差。该地区最大的服务贸易国家日本的服务出口增长了12%,进口增长了8%。印度的服务贸易发展很快,2006年其服务(尤其是软件服务)出口增长高达34%,服务进口增长也高达40%,目前印度服务进口额只比出口额低约5%。 非洲与中东地区的服务贸易发展估计接近世界平均水平。 根据初步统计数据,美国、英国和德国仍然是排名前三位的服务出口国和进口国。如果法国服务出口额确实如初步统计那样下降了,则日本就取代其成为第四大服务出口国,意大利超过西班牙列第六位。根据2006年上半年中国服务贸易统计数据推算,中国服务出口估计已经超过了荷兰、印度和香港,进入前10,列第八位。 在服务进口方面,前10位的国家位次没有变化,中国服务进口额略低于意大利,列第七位。

世界经济贸易范文2

货币体系的变化或调整对国际经济贸易影响较大。在经济规律作用下货币已经成为了贸易规律的禀赋,同时也是其发展的产物。货币是推动贸易交易量与流向的重要因素。对于我国而言,我国既是贸易的客体,又能够对国际贸易流向、规模等方面进行有效参与,因此我国应抓住贸易中对货币持有量的优势,对世界经济流向展开引导,通过正当权益的竞争提升我国经济地位。随着我国逐渐成为世界制造大国,人民币最终会因贸易量的急剧攀升成为国际交易货币。就目前国际经济贸易发展形势而言,这种情况是贸易规律发展的必然走向,也是世界市场想要稳定发展、提升效率的必然选择。在这种贸易模式进展下,国际贸易模式必然会发生改变,调整为适应大国发展的模式,推动跨国贸易的有效发展。

二、建立贸易评价体系

在贸易交易量不断上升的背景下,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在为我国带来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成本上的增加。在国际经济发展规律下,我国应改变传统落后的贸易理论,在新形势下建立适应经济发展的贸易评价体系。

(一)加强理论研究。首先,我国应研究在国贸中建立比较优势理论,通过在对国家与国家经济实力、贸易量等方面的对比形成全球化下平台的比较。只有充分结合新时代下经济发展状况,从我国具体国情出发,在此基础上建立适合现代化经济发展的新理论,表现出国贸领域的巨大变化,这也是目前我国经济学家研究的重点。

(二)建立顺差理论。在经济贸易过程中,我国与外国的经济贸易会存在入超与出超这两种情况。这主要是从进口与出口两个方面做出的比较。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贸易顺差就是全球经济大量集中在某个国家或同一地区的表现。就我国目前经济贸易往来而言,全球产业链在许多情况下是向我国转移的,在过去十几年时间内,贸易顺差由日本、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等地逐渐转移到我国内陆地区,成为了我国对一些出口量较大国家的顺差。

三、将权益作为国家战略

在信息化与网络化的推动作用下,越来越多的无形要素进入了国际经济贸易市场,而且无形商品带来的经济增长在某些方面已经超过了有形商品。我国在这种环境下,必须加大研究力度,研究在多维化、国际化下的经济流通要素组成,保障要素的使用为我国长期经济发展起到推动作用。这样一来,我国必须在经济上建立长远发展的目标,不能够只看到眼前利益,要将国家经济的总体提升作为战略性发展方向,保障权益的正当利用。

四、结论

世界经济贸易范文3

随着2009年12月欧洲债务危机的爆发及持续蔓延,全球经济面临了“二次探底”的局面。2012年二季度开始,欧债危机急剧恶化,主要经济体消费、投资增长减速,世界经济复苏步伐明显放缓。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当时预计,2013年世界经济增长率为3.6%,低于金融危机前10年4%的平均水平。其中,发达国家、美国、欧元区、日本、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分别为1.5%、2.1%、0.2%、1.2%、5.6%。从目前来看,欧债危机已成“慢性病”,完善欧元区制度设计、消弭竞争力差异将经历漫长曲折过程,希腊等风险点可能导致危机再度发作,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增大。世界经济复苏放缓,给全球贸易带来较大冲击。

首先,一些国家为缓解就业压力和企业困难,继续想方设法限制进口,将国内市场留给本土产业,国际贸易复苏受挫。例如,2012年前三季度,欧盟RAPEX系统对纺织鞋帽类产品共发出1436起召回通报,召回通报的原因集中在有毒有害物质限量、特殊的检验、产品的人身安全、认证、环保等方面的要求。这些被通报的产品有相当一部分或主动或被动地撤出了市场,召回已售出产品,尚未进入欧盟市场的产品则直接被海关拒绝进口。2012年上半年,俄罗斯《少年儿童用产品安全技术规程》正式生效,该规程对少年儿童用产品制定了详细的安全技术要求,根据该法规,输俄儿童纺织服装制品要符合吸水性、透气性、甲醛、色牢度、pH值、重金属的要求。同时,输俄儿童产品还要通过俄罗斯强制性认证并贴上上市流通标志。

其次,为促进经济增长,大多数国家继续放宽产业限制,鼓励外资流入,但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对国际投资采取了观望态度,国际投资不振。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2012年10月23日的《全球投资趋势监测》报告称,由于欧债危机持续发酵,企业开始收紧对外投资的趋势明显。从全球看,随着二季度全球经济复苏遭遇新挫折,2012年1至6月全球海外直接投资额为6676亿美元,流入量同比下降610亿美元,降幅达8%。从国别地区看,美国吸收外资数量的降幅最大,达39.2%,欧盟为3.8%。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等“金砖四国”的吸收外资数量也明显减少,印度降幅为42.8%,俄罗斯为39.3%,中国为3%。

第三,发达经济体为应对危机、刺激经济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致使政府负债不断攀升。目前,发达国家为稳定市场信心、增强政府债务的可持续性,又普遍持续大幅紧缩财政,并通过提高税率、削减社会福利、裁减公共部门就业岗位等方式增收节支,冲击了居民消费能力和信心,造成国际市场需求出现萎缩态势。例如,欧盟统计部门2012年11月22日的初步数据显示,欧元区17国整体消费信心指数在11月份为-26.9。

第四,为刺激经济增长,各国纷纷加大货币政策力度,刺激企业投资与个人消费。但在实体经济缺乏投资热点的情况下,宽松货币政策释放的资金很大部分将流入金融、房地产与大宗商品市场投机炒作牟利,助长了市场波动,甚至形成新的经济泡沫,加上不利天气、地缘政治等因素,推动大宗商品价格大涨大落,影响国际贸易的开展。

二、当前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新趋势

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国际贸易形势不容乐观,我国的对外贸易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呈现出新的特点与问题。

(一)当今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特点

1. 货物进出口增速滑落。据海关统计,2011年全年,全国货物进出口总值为36420.6亿美元,同比增长22.5%,其中:出口18986.0亿美元,增长20.3%;进口17434.6亿美元,增长24.9%。2012年前三季度,货物进出口总额28424.7亿美元,同比增长6.2%,其中:出口14953.9亿美元,增长7.4%,比上年同期回落15.3个百分点;进口13470.8亿美元,增长4.8%,回落21.9个百分点。2012年分季度看,一、二、三季度进出口总额分别增长7.2%、8.5%和3%。由此可见,我国货物进出口增速滑落。这一点,也可从2012年广州秋季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得以证实。112届广交会参会人数18.92万人,较第111届、110届同期分别减少10.26%和10.05%;出口成交额326.8亿美元,较上届下降9.3%。

2. 货物出口市场呈现多元化趋势。欧盟、美国、日本一直是我国的三大贸易伙伴,但自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这一格局发生了变化,我国的出口出现多元化趋势。2008年,我国对欧盟的出口份额增加到20.5%,此后逐年下降,2011年下降到18.75%,2012年第3季度下降到16.15%;我国对美国的出口份额下降趋势是,2000 年所占份额为20.92%,2012年第3季度下降到17.16%;对日本出口的份额也呈现明显下降趋势,从2000 年的16.7%下降到2012年第3季度的7.19%。在112届广交会上,我国对欧美日出口成交额降幅明显,下降幅度分别为10.5%、9.4%、36.6%。相反,我国对东盟、印度、俄罗斯和巴西的出口份额则呈逐年增加的趋势。我国对它们的出口份额分别从2000 年的6.96%、0.63%、0.9%和0.49%上升到2012年第3季度的9.46%、2.37%、2.36%、1.72%。我国对南非、澳大利亚等国的出口份额也逐年提高,分别从2006 年的0.59%、1.41%上升到2012 年第三季度的0.78%、1.84%。

3. 对外贸易方式不断优化。近年来,我国通过各种方式,积极调整对外贸易结构,使对外贸易方式不断优化。出口方面:一般贸易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2006年一般贸易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例为42.96%,2011 年增加到48.31%,到2012年前三季度这一比例为48.80%。加工贸易出口所占的比例逐年减小,从2006年的52.67%下降到2011 年的44.00%,2012年前三季度为42.19%。进口方面也显示出同样的趋势,2006 年一般贸易进口额占进口总额的比例为42.06%,2011 年增加到57.79%,到2012年前三季度该比例为57.10%。加工贸易进口所占的比例2006年、2011年、2012年前三季度分别为40.61%、26.95%、26.13%。另外,由于加工贸易“两头在外”,受外部环境影响较大,所以其增速均低于一般贸易出口总额增速。

4. 对外贸易区域布局逐步改善。由于多种原因,我国东西部的对外贸易一直存在差异。2000年,东西部进出口总额占比分别为92.1%和3.6%。自西部大开发战略提出与实施后,我国的对外贸易布局逐步在改变,中西部地区进出口持续快速增长,东部地区进出口增速放缓。特别是2012年前三季度,中西部地区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步伐加快,进、出口双双强劲增长,对外贸易区域布局进一步优化。出口方面:中、西部地区分别增长21.5%和43.4%;进口方面:中、西部地区分别增长7.9%和13.2%。东部地区由于受国际市场需求放缓和生产成本上升冲击较大,出口仅增长4.3%,低于总体增速3.1个百分点。

5. 民营企业进出口势头增强。私营企业经营机制比较灵活,竞争力不断提升。自2009年,民营企业全年进出口规模超过国有企业,其进、出口额占全国进、出口额的比例逐年上升(见表1)。2012年,在鼓励民营经济发展政策措施的引导下,广大民营企业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努力拓展营销渠道,深度开发国际市场,取得良好效果。前三季度,民营企业出口5515.2亿美元,增长19.2%;进口3264.6亿美元,增长18%,分别高于整体增幅11.8和13.2个百分点;进、出口额占比分别为24.23%和36.88%。外商投资企业出口7511.2亿美元,增长3.1%;进口6483.4亿美元,增长1.3%,分别较整体增幅低4.3和3.5个百分点;进、出口额占比分别为49.13%和50.22%。国有企业进、出口增幅明显下滑,其中出口下降3.9%,进口仅增长0.9%;进、出口额占比分别为24.29%和12.88%。

6. 针对我国的贸易保护呈高发态势。在世界经济贸易增速下滑的情况下,一些国家维持自由贸易的意愿降低,寻求更多贸易保护的意愿加强。表现在各国家都在强化出口支持政策,限制海外竞争成为政策制定者选择使用的重要政策之一;以各种名目如绿色环保标准、质量技术标准、卫生健康标准等多种形式的非关税壁垒对进口实行限制,并滥用反倾销、反补贴手段保护国内市场。例如,2011年初以来,欧盟为贸易保护就采取了一系列措施:5月份对我国高档铜版纸征收8%~35.1%的反倾销税及4%~12%的反补贴税;9月份又向我国瓷砖征收惩罚性关税。近年来,我国在对外贸易中所遭遇的保护措施调查和反倾销随着出口规模不断增大,也日益增多。截至2010年,我国已经连续16年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连续5年成为全球反补贴调查最多的国家。2010年,根据世界银行数据,47%新发起的贸易救济调查和已完成的案件都是针对我国的。近年来,我国遭受技术性贸易壁垒涉案金额也持续上升。

(二)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

1. 国际分工地位低,出口产品处全球价值链中低端

我国的对外贸易额虽然位居全球一二,但在国际分工价值链中,仍基本集中在中低端。我国出口产品主要集中在技术含量低、耗能高、污染大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的产业上,集中在依靠密集劳动力、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不高的加工装配环节上;出口产品的标准较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标准低,致使我国产品多次被欧盟非食用消费品快速预警系统(RAPEX)通报,通报比例居于世界各国首位;出口的产品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及自主品牌,据测算我国自主品牌产品出口金额比重不足10%。多年以来,我国对外贸易虽然规模增长快,但质量和效益不高,核心竞争力不强,这种“高投入、低收益”的局面将难以长期持续。

2.传统比较优势逐步削弱,生产成本不断上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巨大的出口红利来源于低价的劳动力要素,劳动力要素价格长期以来被严重低估。但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以及劳动力结构的改变,“人口红利”正在接近拐点。劳动力作为支撑我国对外贸易增长的基础因素之一,其低成本优势正在逐步削弱。据统计,从2009年至2012年,我国劳动力基本工资年增长率逐年递增,2012年上半年我国城市居民工资收入相比去年同期增长13%,农民工工资也上涨了14.9%。廉价工资已很难吸引更多的劳动力供给,致使不少加工贸易企业面临用工难问题。同时,人民币不断升值,进一步降低出口企业利润空间。劳动力价格上涨、 “用工荒”、贷款难、人民币升值等因素提高了出口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成本。

3. 出口市场上低价竞销现象严重,外贸出口秩序混乱

由于我国许多行业生产总量供过于求和结构性失衡,国内产能严重过剩,各企业商品又缺乏特色、同质化严重,企业为争夺市场只得打价格战,并把价格战从国内延伸到国外,在国际市场上低价竞销,不讲信誉,盲目竞争。再加上,我国企业多数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又不注重研发,热衷于模仿,缺乏核心技术及核心竞争力,只能低价竞销,致使外贸出口秩序混乱。

4. 外贸企业抗风险能力低,面临生存困境

外贸企业特别是以出口为导向的中小企业和小微企业,其现代企业制度还不健全,企业布局也过于分散,效益低下,缺乏核心竞争力,企业抗风险能力偏低。这些企业在国际市场需求减弱、出口成本上升、人民币汇率升值等情况下,订单下降,利润增长趋缓,亏损压力上升,资金周转困难。特别是2011 年政府采取了相对紧缩的货币政策以来,原本就贷款难的中小企业贷款难度增加,很多资金周转困难的中小企业只得寻求民间借贷的支持。但民间借贷利率高昂,中小企业无法承受,这使得一些中小企业的资金链出现断裂,部分企业因此倒闭。

三、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走出困境的应对之策

我国对外贸易发展面临着一些困难与问题,政府及企业要采取措施,积极应对,以维持我国对外贸易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一)加快产业布局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加快产业升级和国内产业布局调整,促进制造业梯度转移是当今提升我国制造业竞争力的出路。为此,一要通过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二要加快产业布局的战略性调整,创造条件让东部沿海地区迅速地向中高端制造业、附加值较高的领域发展;三要继续扩大中西部开放,促使中西部地区积极主动承接东部沿海的产业转移,加快东中西对接及新兴制造业生产基地的建设,同时吸纳西部劳动力就业,提高西部地区居民收入并扩大其内需,以内需促进经济与贸易的发展。

另外,发展服务业可以降低一个国家对外贸的依存程度,提高国家贸易竞争力。为此,我国应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把对外劳务输出和国际旅游作为扩大服务贸易出口的主攻方向;通过利用服务外包技术外溢效应承接服务外包,实现技术的逐渐升级;建立和完善服务贸易管理体系,大力促进信息服务、文化产品、金融、保险等部门的出口,培育服务贸易龙头企业;同时,加强服务贸易高级应用人才的培养和解决高素质人才的就业。政府还应继续出台鼓励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优化现有产业结构,促进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二)政府、行业协会与企业形成合力,妥善应对贸易摩擦

我国面对日益增多的贸易摩擦和各种各样的贸易保护措施,应积极建立贸易摩擦预警机制并积极应诉。

首先,政府要扎实做好摩擦应对和救济工作。具体来说:一要继续降低进口壁垒,推动进口便利化,主动扩大进口的规模,减少进口国的“敌视”;二要充分利用双多边场合,通过多种形式加强与世界各国的经贸交流,积极倡导贸易和投资的便利化和自由化,尤其要敦促欧美国家放宽对我国高技术产品的出口管制;三要跟踪国际标准制定的全过程,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一同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为中国产品顺利进入国际市场创造条件;四是在面对国际社会恶意的贸易攻击时,或启动世贸组织争端解决程序,或采取适度的贸易报复措施来遏制贸易保护主义势力扩展。

其次,行业协会要充分发挥对外沟通的桥梁作用:一是行业协会要加强与国外同行业协会的联系,及时了解国外的行业动向,并通过制订一系列的协调制度和制约措施规范行业内企业的生产和出口秩序,防范、制止企业之间出现不正当的竞争,尽量避免和防止贸易摩擦的发生;二是当出口企业面临国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时,行业协会要给予企业积极、必要的帮助,指导企业聘请律师、做好抗辩等方面的应对准备,使企业能够在行业协会的组织下形成合力,共同突破国外的贸易保护主义壁垒;第三,企业要充分利用国家政策扶持措施,及时了解掌握国外贸易救济措施的动向和技术标准变化的情况,不断适应进口国的技术标准,同时还要提高对WTO 规则的认知度和运用能力,在发生贸易摩擦时既可以通过争端解决机制来抵制外国贸易保护主义的滥用,还可以通过争端解决机制对他国的补贴与倾销提起反补贴与反倾销申请,以保护自身的利益和安全。

(三)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拓展外贸发展空间

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不仅可以绕开日益盛行的新贸易保护主义,而且有助于保持资本流入与流出的平衡,减少经常项目下的巨额顺差,缓和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为此,政府要鼓励轻工、纺织、家电、一般装备制造、能源开采等国内技术成熟、国际市场需求大的行业和冶金、重化工业部分加工制造环节向境外转移,推动国内相关产业升级;拓展国际间能源矿产、农业开发、海洋资源等方面的互利合作;拓宽国际经济合作途径,推进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支持企业更好地在国内外两个市场配置资源;提升对外承包工程水平,带动中国技术和相关产品“走出去”,拓展外贸发展空间。

国内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企业,应加快产权重组,充分利用外汇储备充裕的时机,积极开展对外直接投资,主动参与国际分工和市场竞争,有效利用国际资源、市场和技术,参与全球范围内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以推动跨国公司的形成与发展,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

(四)调整出口产品结构,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我国应努力提高出口产品的质量和档次,提升外贸质量效益。首先,出口企业应在国际产业链中找准自己的位置,根据国家产业发展政策和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把握时机,将产业链向设计、研发、品牌、服务、营销等环节延伸,从货物出口向服务出口转型,从数量型出口向质量型出口转变,从贴牌生产向建立自主品牌和营销渠道转型。其次,出口企业要调整现有的商品结构,加大自身技术改革的投入与力度,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提高产品的质量和附加值,把低端的产品结构向高档方向调整。以加速我国经济由粗放型转向节能、低碳和绿色环保发展,最终使我国逐步形成出口支柱产业(农副轻纺等传统产业)、出口主导产业(机电仪化产业)、出口战略产业(高新技术产业) 三大出口产业群。同时,我国企业要重视科技开发,不断开发新产品,创新技术标准,打造自主品牌,不断提高产品在国际上的非价格竞争能力。

世界经济贸易范文4

关键词:国际贸易 世界经济 出口 进口

国际贸易也被称之为进出口贸易,是一个世界市场经济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国际贸易的发展有利于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而世界上的国家为了更好的规范国际贸易行为,设置了世界贸易组织(WTO)、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国际商会、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CCPIT)等。这些组织为国际贸易提供了安全的环境、法律依据、资金扶助等措施,以确保其正常运行。而世界经济则是在经济一体化的大前提下,各国经济联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经济整体。世界经济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类的壮大所必然出现的产物。世界经济的增长对整个世界以及世界上的各个国家都有重大影响。国际贸易主要是进行商品与劳务的进出口,以优化各国间的资源配置,促进各国间的经济交流,以促进世界经济增长。

一、国际贸易的概述

国际贸易是指一个国家将自己本国的商品与劳务输送到其他国家中去,并引进其他国家的商品与劳务的活动。整个世界都是国际贸易的交换范围,因此国际贸易又被称为是世界贸易。国际贸易的形式只有两种,进口贸易与出口贸易,一个国家的经济是否发达,就是看这个国家的出口贸易值有多大。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它们之间的区别有以下几点。1.国家之间进行的国际贸易,商品数量及金额都很大,而且还要长时间的进行交易,而国内贸易可以进行小额的近距离的交易,只交易一次也可以,所以国际贸易的风险比国内贸易的风险大;2.交易国家政治、军事、经济上发生问题的话,国际贸易就会终止,引起巨大损失,而国内贸易只会受本国的政治经济影响,损失较小;3.货品要进出口,要经过很多部门的检查,盖章,耗时长,而国内贸易只要简单的程序就可以进行交易,不需要很长的时间。但是就经济效益而言,国际贸易扩大了交易市场,更大程度的促进世界经济增长。国际贸易是随着国家的出现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出现的,国家是进行国际贸易的主体,而生产力是进行国际贸易的基础,只有生产力高的时候,才会有剩余产品用来进行贸易,两者缺一不可。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不断创新,人类生活需求的增长,促使国际贸易也在不断的发展。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有以下特点:a、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贸易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更多的国家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扩大了世界市场经济,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b、自中国加入WTO以来,中国就成为加快国际贸易发展的中坚力量。但是总体而言,尽管WTO阵容扩张,发达国家为中心的贸易格局却始终没有变动。c、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给多边贸易带来了新的挑战,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d、国际贸易结构进一步优化,服装与技术的进出口比例仍在上升。e、跨国公司的数量不断增加,对国际贸易的主导作用不断增强,使贸易投资走向一体化。f、各国为保护本国的贸易进出口,设置了一大堆贸易堡垒。了解和把握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有利于各个国家调整本国的贸易进出口政策,以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从而带动世界经济的增长。

二、世界经济的发展阶段

世界经济受世界科技、生产力、各国关系等因素影响,有三个比较大的发展阶段:

1.第一阶段是在18世纪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这个时期的世界经济之所以能够得到快速发展,是因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出现和发展,但是对东西方的经济发展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2.第二阶段是从20世纪初期到20世纪80年代,由于社会主义经济的出现,打破了资本主义体系,使世界成为两个经济阵营,相互联系又相互敌对,但是世界经济关系却变得复杂。

3.第三阶段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计算机的出现,科技的发展、国际之间出现的贸易往来给世界经济带来了发展的春天,因此国际贸易进一步的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增长。

三、国际贸易对世界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1.经济增长机制。现在社会上有两种的经济增长机制。一种是传统模式,只是增加原材料或劳动力的投入来提高产量;另一种是规定原材料及劳动力的投入分量,采用最新的科技,提高原材料及劳动力的使用效率,优化其配置,以提高产量。因此可以得出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有两种方法。一是增加基本要素的数量;二是运用最新技术,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而国际贸易也主要是通过这两种资源的进出口贸易,以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国际贸易出口贸易的结构受国家之间的利益关系的变化而变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也在不断的变化,并不断的进行调整、优化升级,使世界经济得到更好的发展。国际贸易的发展,让各国可以将本国富余的资源出口到稀缺的国家,取得较大的资金收益;再用这笔资金向其他国家进口本国稀缺的资源,满足企业发展需要和居民生活需要,达到资源优化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和人们的工作效率,从而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

2.国别经济层面。国别经济是构成世界经济活动的重要部分,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对国别经济的分析,得出国际贸易对世界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科技的进步,国际贸易已经成为国别经济增长的主要途径。国际贸易对经济的增长作用主要体现在贸易的进出口上。

(1)进口

①国家进行进口贸易是因为本国对于所进口的商品比较稀缺,而国内又需要对这种商品进行消费。国家为了以后能够减少对这种商品的进口,就会研究这种商品,形成新的产业。

②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富余的资源,也会有自己稀缺的资源,这是就需要进口稀缺资源,增加本国的要素供给。还可以进口其他国家的最新技术和设备,以提高本国的生产力和生产率。

③企业在日益激烈的进口要素竞争中,可以意识到自身的不足,并进行完善,优化企业的产业结构,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

(2)出口

国家将自己剩余的资源出口到其他国家,既可以为这些资源提供市场,还可以减轻因这些多余资源所带来的压力。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的发展,只有某商品有市场、有需求,国家就会增加商品的生产量,推动国际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并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

(3)概括

国家进行贸易进出口会对国家经济产生以下影响:

①国家进行国际贸易可以打入世界市场,扩大市场范围,使国家经济增长不再局限于本国市场。

②进行国际贸易可以引进本国没有的商品,刺激本国消费,产生新的需求,促进新的产业的出现。

③通过国际贸易将剩余资源换取稀缺资源,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

④国际贸易所引起的需求和资源效应,可以促使企业进行企业改革,优化企业结构。以便国家淘汰效率低的企业,扶持效率高的企业。

⑤企业的增加引起竞争的加强,可以刺激企业引进新技术,提高创新意识,提高劳动生产率。

⑥开展国际贸易活动有利于加快国家增长经济发展速度,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出口贸易可以加大企业的生产率,提高人们的就业率,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

四、结语

国际贸易与世界经济的关系是经济学中最重要的知识体系。国际贸易是世界市场经济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国际贸易的蓬勃发展有利于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世界经济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类的壮大所必然出现的产物。世界经济的增长对整个世界以及世界上的各个国家都有重大影响。了解国际贸易与世界经济的关系,有利于国际贸易促进世界经济增长。国际贸易可以从经济增长机制以及国别经济层面两个方面来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

参考文献:

[1]许小平.论国际贸易创新对世界政治经济和贸易的影响[J].贸易与投资.2011

[2]玉雁.浅谈国际贸易的实现机制[J].现代商业.2011

[3]均民.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一个扩张模型[J].广西大学学报.2012

世界经济贸易范文5

展览业、会议业已成为颇具活力的朝阳产业,会展旅游是高赢利的行业,其利润率大约在20%至25%以上。会展旅游,具有组团规模大、客人档次高、逗留时间长、消费能力强、利润丰厚的优点,在国际旅游界享有“旅游皇冠上的宝石”美称。它不但能带动房地产业、宾馆业、旅游业等相关产业蓬勃发展,还能成为城市经济的一个重要支柱。目前,从国际会展产业看,瑞士日内瓦、德国汉诺威、慕尼黑、美国纽约、法国巴黎、英国伦敦以及日本、新加坡、香港等都是世界著名的“展览之都”。会展业给这些国家和地区带来了巨额利润和经济的空前繁荣。为了保住各自的霸主地位,现在它们都在大兴土木,欲在展览行业作持久较量。美国一年举办二百多个商业展览会带来的经济效益超过三十八亿美元1990年以来,世界上最大的国际会议主办国美国,其航空客运量的22.4%和饭店客人的33.8%均来自国际会议,会展产业每年的直接收入是800亿—1000亿美元。加拿大每年举办的展览会近百个,净展出面积约4600万平方米。在中美洲和南美洲,经济贸易展览会近年来也逐步发展起来。据统计,整个拉美的会展经济总量约为20亿美元。

大洋洲会展经济发展水平仅次于欧美,但规模则小于亚洲。该地区的会展业主要集中于澳大利亚,每年约举办300个大型展览会,参展商超过5万家,观众660万人次。欧洲是世界会展业的发源地,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其会展经济整体实力最强,规模最大,德国、意大利、法国、英国都是世界级的会展业大国。法国每年举办300多个展览,有近一半集中在“展览之都”巴黎。这里的凡尔赛展场及北展场,虽有40万平方米的供展规模,还是常因面积不足,将展商拒之门外。资料显示,法国展会每年营业额达13亿欧元,展商的交易额高达230亿欧元,展商和参观者的间接消费也在38亿欧元以上。意大利有40多个展场,年办展700多个,是欧洲办展最多的国家。著名的米兰国际展览中心,有65万平方米38个展馆,是世界三大展场之一。瑞士是一个只有700万人口的内陆小国,可平均每年举办的国际会议超过2000个,仅会议每年就吸引外国游客超过3000万人。在国际性贸易展览会方面,德国是第一号的世界会展强国,拥有23个大型展览中心,其中,超10万平方米的展览中心就有8个,展览总面积达240万平方米。每年约有三分之二的世界著名的国际性、专业性贸易展览会都在德国举办,吸引世界各地的净展商近20万家。在德国科隆,每年定期举办44个国际展览会,它拥有28.6万平方米的展厅面积和5.2万平方米的露天展场,120多个国家的34,000家参展商、200多万采购商和专业观众定期前往科隆参展。结果是,参展商和观众每年在科隆地区消费达15亿欧元,其中6亿欧元用于旅店和餐饮业,3亿欧元用于交通和购物,对发展旅游、娱乐业起到了提升作用。在德国汉诺威市召开的CeBIT(世界上最大的计算器和信息技术博览会)。

上届博览会在参展商和参加人数上均创下历史之最,据统计,为期一周的展览,吸引了来自各国的75万参观者,大大超出汉诺威市52万的人口数;而参展商也有7802家,比去年增加100家;展出面积达41万平方米,相当于55个足球场。主办单位汉诺威展览公司光营业收入一项就达数亿欧元,更不用说其它消费收入了。德国作为世界展览业的代言人,之所以享有如此高的国际声誉,一是得益于它地处欧洲的中心位置,二是它拥有一个潜力非常大的消费市场,更重要的是德国能给参展商和参观者一个高质量的展览会效益。德国展览业的以下做法,很值得学习和借鉴:AUMA是德国贸易展览业协会,成立于1907年,总部设在科隆,是德国展览业的最高协会。它是由参展商、购买者和博览会组织者三方面力量组合而成的联合体,以伙伴的身份塑造博览会市场。AUMA具有统一性、权威性,其地位在德国是不可动摇的。AUMA为了确保德国博览会的透明化,制定了许多规章制度,尽管新的或调整改进过的博览会与德国现有的国内或国际展览会之间出现太多的重复。尽管这几年德国举办的展览会数量剧增,仅1999年博览会就比20年前多了一倍,但各博览会的目标非常明确,展会重复现象极少。AUMA请人在世展览会的组织者不断在世界各地进行宣传,吸引参展商和专业观众。对于参展潜力比较大的国家,都专门派代表前去做宣传,介绍相关展览,并向感兴趣者提供相关咨询。即使有些展览会很火爆,甚至展位已满,他们也会继续做宣传,以强化品牌。

完备的宣传资料。德国大型展览会的资料很多都是一本册子或一本书,内容不仅包括历年展会的情况回顾,而且会介绍整个欧洲,甚至整个世界某一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动态,同时涉及参展费德国汉诺威举行的汉诺威通信和信息技术博览会(CeBIT)上,一个机器人正在沏茶。界各地对展会进行考察,并写成报告,为德国政府赞助本国企业出国参展提供了很好的建议和非常重要的参考作用。博览会拥有长期的计划。每个展览会的举办计划都是组织者与参展商、参观者、各个联合会、协会密切协商后制定出来的,而且会根据各行业不断变化的市场条件进行调整。比如每两年一届在德国柏林举办的“电子消费品展览会”是全世界电子消费品行业内的最大展会,已有多次举办的历史。可见,德国的展览会并非短期行为。

非常注重宣传。为了树立自身品牌,用、装修费用等信息。展览场地设施先进。德国展览会场的设施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德国大约有20个国际水平的展会场地,一共有展览大厅220万平方米。德国每年约投资5亿欧元,用以扩大展览场地对并其进行现代化的改造。现在德国几乎所有的展览中心都拥有先进的设施。会议、研究会和展览相辅相成。承办会议也是德国展览公司注重经营的一块业务。目前,大多数展览公司只把目光局限在展览或与其相关的会议上。实际上包括德国在内的很多欧洲国家的展览公司,并不仅仅办展览,还承接一些国际性的会议、研究会,使之和展览会相辅相成。展览工作人员专业素质高。德国一些大型的展览公司,每年的营业额可达到2至3亿欧元,拥有数百名专业员工。各个博览会都是又熟悉本专业且经验丰富的组织者承办的。德国展览业的成功,除了多年的经验外,还有一些因素不容忽视。首先是政府扶持,持续投资。除了汉诺威之外,法兰克福、科隆、慕尼黑、杜塞尔多夫、纽伦堡、斯图加特、柏林和莱比锡等在展览业中的名气也是响当当的。这些城市将展览业作为支柱产业加以扶持,不仅兴建了规模庞大的展馆,还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措施和优惠政策,吸引展会组织者和参展商。据德国博览会委员会公布的数字,到去年为止,这个行业的计划投资额达到25亿欧元,实际投资额可能还要超过这个数字。在场馆建设上,德国的展览面积总计将近700万平方米,仅汉诺威一城的展览面积,相当于香港所拥有的展览面积的三倍多。其次,优胜劣汰,规模经营。德国展览业经过多年的竞争,目前只留下少数实力雄厚的展览公司和一批享誉全球的名牌展会,规模越大,取得的效益越显著。例如营业收入最多的10个展览中心,1997年总收入为13亿欧元左右,约占德国博览会行业总收入的70%。其三,组织水平和服务质量高。如果说展览馆面积和酒店等配套设施是展会经济的“硬件”的话,那么组织和服务就是“软件”了。德国展会的成功同样得益于“软件”的发达。为了更好地为参展者提供服务,2002年,汉诺威展览公司不惜血本,赶在CeBIT展会开幕前修建了一个可容纳1150辆汽车的多层停车场,一个新的展会入口和一座直通展会广场和东侧停车场的30米宽的天桥。此外,从汉诺威北部到达展览中心的有轨电车也在展会期间投入试运营,而在26个展馆组成的展览中心内,免费巴士不停穿梭,运送参观者;不同的线路还用不同的颜色标在站牌和车窗上,方便参观者搭乘。

世界经济贸易范文6

关键词:知识产权;337条款;摩擦

一、中美贸易摩擦中关于知识产权问题的争端及现状

近年来,中国与其他贸易国之间的摩擦不断增加,而美国尤为严重,摩擦的新热点就是知识产权问题,美国对中国发起的知识产权调查案件的数量呈不断增加的态势。

(一)、中美有关知识产权问题的几次争端

在上个世纪的80年代,中美就开始了有关知识产权问题的争端,延续至今,它的几次争端的具体内容如下:第一次争端是指发生在1989年4月的,中国被美国列入“重点观察国家”的名单,其原因是中国在著作权制度和专制制度上的缺陷;第二次是1991年到1992年的争端,美国认为中国计算机软件没有按文学作品保护、没有指定完全的版权法、对专利法保护的范围有限而发起对中国法律、政策等方面的调查。在1994年2月发起的第三次中美知识产权争端中,此次争端主要因为美国认为中国自1992年以来知识产权侵权直线上升,存在严重的商标侵权现象,执法上的透明度不够,没有对美国的专利权和版权给予足够的保护等。第四次争端发生在1996年,此次争端焦点在之前中国和美国签订的关于知识产权保护的协议,美国认为我国并没有有效实施。而2005年4月29日的争端中,“执法不严”、“工作不透明”成了焦点。

(二)、中美涉及知识产权的摩擦现状

中美知识产权摩擦的主要形式是“337条款”和“特别301条款”调查。最开始美国倾向于对中国实施“特别301条款”调查,之后开始转向“337条款”,开始越来越多的利用“337条款”限制中国的产品进入美国市场。因此,美国对中国发动的337调查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现阶段中美在涉及知识产权方面的贸易摩擦的现状。而近年来美国对中国发动的337调查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

1、美国对中国发动337调查的数量不断增加

中国受到美国发起的337调查越来越多,在1986年12月,美国发起第一起涉及中国产品的337调查,主要针对原产于中国、希腊和韩国的皮毛衣产品。到2008年,美国共对中国发起了90起337调查,其中1996~2005年有43起,2007年18起,2008年13起,中国开始成为了美国337调查的主要目标国,也意味着是337调查的最大受害国。而美国的这种337调查,一方面能有效地保护了本国的知识产权不受侵犯,另一方面能限制了中国产品进入到美国市场,随着中国对外贸易额的不断增长,相信这种情况还将会延续。

2、美国对华337调查的产品结构不断升级

1986~2008年,在美国对中国发起的90起337调查中,关于电子产品的案件最多,有35起,轻工产品次之,有25起,接下来的就是机械产品,有14起。这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中国产品的技术含量正在逐步提高,并对美国的市场开始构成了威胁,美国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便把调查的对象由劳动密集型产品开始转化到含较多知识产权水平的技术密集型产品上。

二、中美知识产权贸易摩擦产生的原因

中美知识产权贸易摩擦不断产生并非偶然现象,其中有它出现的必然性。

(一)、中国贸易量的增长

中国贸易量的增长可以说是中国在对外贸易中遇到越来越多知识产权摩擦的直接原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出口额在逐年增长。2007年,我国的外贸出口额为12180.3亿美元,且连续六年保持在20%以上的增长速度。导致我国在外贸易中产生知识产权摩擦的根本原因虽然不是我国出口量的增长,但贸易总量的增加,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贸易摩擦的几率。而且我国出口总量的增加,冲击了国际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美国了利益,美国便通过知识产权的手段来限制我国经济的发展,来保证自己在全球市场上的经济地位。

(二)、中国出口结构的调整

我国出口的产品如电视机、鞋、无线电话、纺织品、玩具等,主要属于劳动密集型类的低附加值产品。但随着我国出口结构的调整和经济的发展,高新技术类产品的贸易额在不断增加,高新技术产品在我国进出口中的比重也在不断提高,2005年就有三分之一的贸易额是高新技术产品。中国高新技术产品比重的提高,使得美国的企业感受到了很大的威胁,因此,便对中国发动知识产权贸易摩擦,来阻挡中国的产品进入到他的市场以保护自己的利益。

(三)、中国政府对知识产权保护不够

从关于知识产权的几次争端中我们能够发现,中国政府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不够是很多争端发生的原因,如保护的范围不够、保护的法律不全、执法不严等。中国政府在十几年的知识产权的实践中,虽然采取了很多措施不断完善知识产权制度,但是还存在对知识产权的侵权行为制裁力度不够,处理不及时等问题,使中国企业经常会发生侵犯行为,缺乏自主创新意识,使中美贸易中有关知识产权的摩擦必然发生。

三、应对中美关于知识产权的贸易摩擦的措施

(一)、中国企业方面

1、积极应诉,不要消极回避

美国的337条款是对中国贸易中关于知识产权问题影响最大的,在1990年,美国修订了“337条款”之后,发生了很多关于“337条款”的案件,在这其中,有一半是庭外和解,另一半中有50%受到制裁,原因是违反“337条款”。因此只有四分之一的外国企业因为违反“337条款”而被排除在外,不能进入到美国市场。所以外国企业应积极应诉来保住美国市场。但在我国,大部分的企业在受到“337调查”时不会去应诉,也不会出庭。所以,在有关知识产权调查面前,中国企业应积极应诉,而不是消极回避。

2、了解国际市场坏境

在进入新的国际市场之前,企业一定要首先知道自己的产品会不会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可以先进行市场调查,知道潜在的竞争对手或者竞争对手是谁,他们有哪些知识产权的专利,这样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侵犯他人知识产权发生的可能性。同时,企业还应该扩大自主研发能力,现在的竞争优势已不再是劳动力,整个世界都在科研中投入了大量的精力,所以,中国的企业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扩大自主研发能力上来。

(二)、中国政府应采取的措施

1、提高全民对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的认识

政府可以通过培训及普及教育、大力的宣传,来提高我国企业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意识,让他们认识到对知识产权的尊重和保护是多么的重要。而且,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态度方面,政府会影响到企业在此方面的态度。所以,在保护知识产权这一问题上,政府应有健全的立法,并严格执法,来对侵权行为的发生形成震慑作用。

2、加快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